首页范文课程改革的核心十篇课程改革的核心十篇

课程改革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5:33

课程改革的核心篇1

>>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以素质教育为本,积极探索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本积极探索课程改革以成功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校园特色文化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以医德为核心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探讨以素质教育为牵引改革考试方法以课程教学为载体强化专业素质教育论构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以素质教育为本的设计性实验改革的思考与探索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医学影像学考试模式改革与实践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推进思政课考核模式改革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浅析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以实践为核心的本科《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以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评价方法改革研究浅析以素质教育为载体的工科类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为素质教育提供课程保障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双流中学实验学校万亿获评“十佳小作家”。

万亿现为中国青少年作家网校园通讯员、专栏作家,北京万书阁国际文化传媒签约作家,“叶圣陶杯”全国十佳小作家,星秀文学网专栏作家,《星秀文学》杂志专栏作家,《魅力校园》杂志专栏作家,贵州图书出版策划中心签约作家,贵州中天文化传媒签约作家。其创作的微电影《魔法红舞鞋》已于2012年12月在深圳电视台播出,电影《暖雪》正在拍摄中。

英语特长班学生参加“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学生屡获佳绩。2009年和2010年,学生杨昕薇、肖明镁参加西南赛区决赛、四川省总决赛分别夺得第二名。

链接五(希望之星省决赛双中实验学子折桂,《华西都市报》2011年6月12日):2011年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四川赛区决赛圆满落幕,双流中学实验学校2012级20班学生葛思嘉夺得四川赛区冠军。这是CCtV希望之星英语大赛四川赛区桂冠首次被区县中学的学生摘取,打破了城区中学包揽冠军的纪录。

双流县第二届“亿通杯”英语演讲比赛,肖明镁和葛思嘉同学分获初中组第一名和第二名。2012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58人荣获全国一、二、三等奖,243人荣获省级一、二、三等奖。2010年9月参加国际交流活动,荣获首届中英国际学校交流大奖(iSa奖)。

2012年,科创班4个代表队40名参赛学生在中国青少年创造力总动员全国总决赛中,荣获2个团体金奖、2个团体银奖,在国家专利发明设计和著作权创作竞赛项目中,21名学生获得个人一等奖,19名学生获得个人二等奖。科创班学生共有169项创造发明获得国家专利证书,有331项经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授予专利受理通知书。曹锦同学发明的《新型电磁炉锅垫》在25届科创大赛中获得成都市创造发明类最高奖――英才奖。

数学特长班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数学竞赛,成绩优异。2011全国初中数学联赛,一等奖8人,二等奖52人,三等奖20人;2012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一等奖31人,二等奖65人,三等奖20人。2009届11班学生成研究的《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体盒子》中国青少年创造力总动员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一等奖。2012届7班学生研究的《数学问题的实验研究》中国青少年创造力总动员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一等奖。

“双流”启示:

1.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教育本质的追求,站位高,视野宽)。

2.先进的办学理念,明确而又可及的办学目标定位,鲜明的办学特色,精干的管理队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办出一流质量的基本要求。

3.以课程结构改革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仅以课堂教学方式或教学模式改革的课程改革谈不上真正意义的课改。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重要载体,也是特色办学的有效途径。

链接六:

课程改革的核心篇2

首先,加强对现论的学习,使教师树立现代化的教学观念,扬长避短,改革教学方法。

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四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关键在于教师。可见,教师不但决定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且决定着学校课程改革的方向,要提高认识,懂得课程改革的意义,明确现行基础教育课程的内容还存在着内容旧、知识面窄、难度大、学用脱离实际等问题和弊端,进而从主观上彻底剔除陈旧观念。教师应该树立教育的目的就是教给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的方法的新观念。为此,必须认真做好“五个转变”:由重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向重对学生培养技能、技巧和发展;由重教学结果转向重教学过程,由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由原来甘当“教学匠”转向当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由教学模式化转向教学个性化。

其次,与时俱进,按照标准认真开设国家、地方、学校三种课程。

众所周知,我国地域辽阔,各民族各地域的风俗人情、文化底蕴各有千秋,因此,全国统一一本教材已不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开设国家、地方、学校三种课程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关键时刻。那么,如何推进课程改革?笔者认为,应由国家把握大局面和大方向,制定部分全国统一的教材,地方在保持与国家课程方向一致的前提下,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学校在同样的前提下,也可开设一些符合校情的教材,使学生的学习结合实际,从而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乐、不断上进、努力创新的教育目的。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认真督促三种课程的开设;作为校长,更应该脚踏实地地开齐三种课程,又要根据新的要求提出学校新的办学思想,并把这种办学思想转变成为全体教职工的具体行为;作为普通的教职工,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所布置的有关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尽心尽力,不能。

再次,建立新的评估体系。

课程改革的核心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081-02

最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建设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很多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方向对其展开了研究和讨论,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根据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定位在干预功能、发展功能以及预防功能,对这门课程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做出了相关的要求,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这门课程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但是部分学校只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而忽略了对这门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这门课程的考核形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实际效果,课程考核评价标准也不具有科学性、客观性。所以,对这门课程考核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体系的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制度以及教学效果评价一直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难点。绝大部分的教学工作者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方面,很少有研究学者涉及这门课程的考核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的研究,即使有研究学者指出,但仅仅是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指出问题、提出建议,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实践操作无法跟上理论的研究。

1.实际教学和课程考核脱节

传统的课程教学考核方法主要采用卷面考试的形式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把这种考核形式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很多教学工作者逐渐意识到,这种传统的考核形式无法真实地反映出大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不能如实地反映出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随着文明社会的不断建设,很多教学工作者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注入式、讲授式已经无法满足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做出了改革和创新,但是这些教育工作者忽略了对考核制度的改革。在对这门课程进行考核时仍然使用传统的考核制度考核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导致实际教学和课程考核的脱节。

2.考核方式单一化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考核这门课程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卷面考试,一种是期末论文,还有一种就是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考核,其中应用最多的就是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但是期末考试也是采用传统的考核方法,通过卷面测试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使用这种考核方法,学生基本通过考前的一周复习就可以通过考核,甚至还可以取得高分。而平时成绩主要和学生的出勤情况以及课下作业有关,但是作业抄袭、点名帮答到的现象在大学已经屡见不鲜。这种形式的考核不仅过于简单,也无法真实地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

3.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

部分高校对这门课程的考核只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考核上,忽略了学生能否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学校对这门课程的考核基本上都是一次性考试,考试的成绩就代表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习这门课程的成长变化完全没有注重,这使课程考核无法做到公平公正。

4.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

虽然绝大部分高校采取的考核方式一样,都是通过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的结合,但是对于平时成绩的考核,并没有形成统一、严格、科学的评分标准。甚至有些学校的任课老师自行决定平时成绩所占总成绩的比重,这种考核制度既不能保证科学、公正,更不能反映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实际效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的改革和创新

1.明确考核的目标

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它要求这门课程要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意识,完善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自我认知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根据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明确这门课程的考核目标。具体考核目标应该包括这些内容:(1)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自我心理保健意识的情况;(2)检测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3)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状况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4)学生反馈的信息,促进教学工作者改进教学模式,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2.多元化的考核方法

首先,摒弃传统单一的考核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从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情况。摒弃期末考试或者期末论文考核学生成绩的考核方法,使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其中过程性考核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比如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考核学生个人的努力程度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等等。然后定期进行小结考核,最后结合终结性考核,对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其次采用量性考核和质性考核有效结合的方法。量性考核是指通过学生在学习前后的心理素质变化和学生的考试成绩对比,观察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否发生了重大改变,从而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质性考核就是通过记录和文字描述,即通过让学生记录自己的成长情况,老师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来完成考核。再次采用多种考核主体有效结合的方法,老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可能过于片面,因此还需要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其他任课老师、学生家长、同学的反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对自己行为的一种反思,可以作为老师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最后采用课内外表现有效结合的考核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学习的知识对学生的影响,要观察学生能否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因此对学生的考核不能只局限于课堂的考核,应该把考核的重点向课外倾斜,考核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3.注重理论知识实际应用的考核

学校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授课,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体验、感知、合作、分享,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结合。教育部明确指出,教学的评估不仅是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评估,也是对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评估。因此,不应把考核的重点都放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上,而应该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任课老师可以通过其他老师、同学以及家长对学生日常生活以及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并提升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考核成绩比例。

4.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明确评分的标准

课程考核应该由期末考核和平时考核组成,要求平时考核占到总成绩的40%,主要考核学生课堂内外的表现和学生自我体验,其中课堂表现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学生的发言次数以及学生的听课态度,老师要认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科学合理客观地给出学生在课堂的考核分数,课外的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情绪管理、自我认知、社会生活适应等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并根据同学、家长和其他任课老师的反馈信息,科学地给出考核的分数。自我主观体验主要是学生对自我的分析总结,老师根据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考核学生的心理素质,并给出相应的考核分数。

三结束语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创新,不仅满足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要求,同时还有助于促进这门课程的发展。对这门课程考核的改革和创新是一项艰难的任务,仍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陈龙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9):127~128

[2]徐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方法改革与创新[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115~116

课程改革的核心篇4

关键词:虚拟现实;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9-0188-03

abstract:inthefiercecompetitioninthetalentmarket,cultivateoutstandingprofessionalskills,postsuitabilityofstudentsisthebasisofprofessionaldevelopment.throughyearsofexperienceinteachingandpractice,analyzedtheshandongprovincevirtualrealityproblemsbetweentalentsdemandandtalentscultivation.Usingthemodetobuildandprojectbetwee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Summarizesthevirtualrealityoftheimplementationofthecorecurriculumteachingreform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trainofthought,measuresandachievementsandinnovations.Betterteachinglaysthefoundationforthenextstep.

Keywords:virtualreality;theteachingreform;cultivationoftalents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在各行各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对一些传统行业具有颠覆性的影响力,如建筑行业、房地产行业等[1]。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简称VR)又称灵境技术。虚拟现实就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个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让参与者身临其境一般,产生沉浸感[2]。

1虚拟现实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

虚拟现实是一个新兴起的行业,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前沿研究方向,是未来社会发展学科的重要技术之一。但是,山东省很多虚拟现实制作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缺口较大。通过调研发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设置虚拟现实专业,而设有动漫专业或者多媒体专业,虽然这些专业都涉及到虚拟现实的知识,但是不精。而本科的虚拟现实专业学生不愿意到企业工作。针对这些情况,潍坊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采用“平台+分岗”模式后,确定数字媒体专业的核心模块是虚拟现实。

2)课程设置不合理。很多学校总是怕学生学的知识不够多,面面俱到,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太肤浅,广而不精,很难对口就业。

3)教学内容不合理。通过调研发现,很多学校虽然采用项目教学,但是这些项目都是老师自己开发的,不是企业真实项目,不符合企业需求和标准。

4)学生实践能力差。毕业生初到工作岗位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工作适应能力不强,离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3]。

5)教学团队缺少企业锻炼。虚拟现实是一个新兴起的高新技术,很多老师都是现学现教,水平有限,缺乏企业经验。

以上原因致使学生毕业后不能马上胜任公司工作,还需要公司进行培训,这样导致应届毕业生很难对口就业。

2虚拟现实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2011年之前,设置的专业是动漫专业,该专业开设的课程比较广,包括网站开发、平面设计、动画制作、市场营销等各个方面,面面俱到,唯恐学生学的不够。这样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广而不精,很难对口就业,大部分同学毕业后都从事销售行业。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课程组的划分,每个课程组有一位负责老师,负责该课程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学内容的制定,并进行项目教学。但当时的大部分项目都是老师自己设计的,并没有企业真实项目。本次教学改革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重组了课程和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对口就业率改善不大。

2011年,先后到山东中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济南万维企业策划有限公司、鼎拓印象有限公司、青岛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调研,主要调研虚拟现实、建筑漫游、平面设计和游戏开发的发展前景。通过调研得知,游戏开发方向非常火,但是主要应用在大城市、国外外包等,像163、QQ都有自己专门的制作部门,所以学生就业比较难;平面设计方向范围比较广,可以融入到其他方向去,没有必要单独开设;建筑漫游和虚拟现实方向在大、中、小城市都用,比如大中型城市中的产品会,小城市的广告牌、店面、建筑效果展示、家装展示、建筑动画等,需求量很大,就业前景好。而且山东省各大高校中基本上没有开设建筑漫游和虚拟现实专业的,精通的人不多,大部分只是会做一些皮毛,这方面的人才非常紧缺,市场需求量特别大。

所以,我们将动漫专业改为数字媒体专业,核心模块是虚拟现实,面小而精,与企业一起进行了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效果显著,解决了以上问题。

3虚拟现实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虚拟现实核心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校企共建、项目主导”的模式,包括订单、项目和工作室。在课程建设、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采取校企共建的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建设层面

采用“共建、共育、共管、共评、共融”的模式。

如图1所示。

1)校企共建课程:通过多次到济南万维企业策划有限公司、济南科明数码技术有限公司、济南鸿清动漫制作有限公司、济南铭途动漫有限公司、潍坊艺景图文有限公司和青岛锐盈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调研以及QQ、电话联系,成立了课程群建设委员会,课程群建设委员会指导教学改革实践,共同制定了虚拟现实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引入企业项目,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论证课程标准。

2)校企共建师资队伍:人类进入2000年后,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惊人,而大部分校内教师缺少企业锻炼,掌握的前沿知识远远不够,单靠校内专任教师授课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引入企业兼职教师,核心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部分请企业兼职教师来讲授。同时,每一位校内专任教师对接一位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校内专任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

3)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为促进专业持续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与济南鸿清动漫制作有限公司、山东中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易迅麦和数字传媒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培育挖掘先进资源,对实训室、走廊等进行了统一布置,张贴了企业介绍、往届学生企业作品展示等宣传展板;持续抓好企业家进校园、分岗教学改革、订单教育等活动,使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共融。

4)校企共建工作室:分别与易迅麦和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济南鸿清动漫制作有限公司在学院滨海校区成立了室内设计和数字媒体工作室,主要从事平面广告设计、室内空间设计、室外表现、建筑动画、多媒体设计等工作,提高学生的设计、动手能力,让学生提前接触行业企业要求和标准。

5)校企共育人才:我们和济南万维企业策划有限公司等企业共育人才。即学生入学后前三个学期由校内教师进行授课,第四学期创建订单班,由企业教师入校授课,从第五学期开始,学生进入公司实习,由校外兼职教师协助校内专任教师指导学生顶岗实习,传授一线的具体的知识和经验[4]。

6)校企共同管理:不仅组建订单班、成立工作室,聘请企业专家进课堂、进工作室传授专业知识,还聘请企业专家进行就业指导。学生在校和实习期间,都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教师共同管理。

7)校企共同评价:每个学期学生的学习情况、完成的作品,特别是期末考核都请企业专家和校内教师共同进行评价。

8)校企共融: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不可避免地会与校园文化融合[5]。虚拟现实实训室和工作室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布置,张贴企业文化、企业简介、企业兼职教师简介、往届学生在企业参与的项目作品、工作室管理制度等。

3.2培养层面

采用“项目主导+分段式教学”的模式

1)项目主导:每门课程都是项目教学,项目都是从企业引入的真实项目。每个学期所有课程学习结束后,综合这几门课程,利用两周左右的时间进行综合项目实训。

2)分段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段式教学。授课全部在实训室进行,每个学生配备一台电脑,采用边讲边练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及时动手操作。每学习完一门课程,都带领学生制作大项目。全部课程学习完毕再进行综合项目训练。最后进行订单,进入工作室和公司。通过企业调研、看望实习生,发现学生对这种培养模式非常认可,提高了教学效果。

4虚拟现实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

依托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创新实践了“企业工作站、学校工作室”建设改革模式。

在企业建立教师工作站,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锻炼、学习。依托企业工作站,提高了教师实践能力。

在学校建立企业工作室,引入行业企业技术资源、真实项目和兼职教师,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对项目标准的认识以及动手设计、操作能力。

同时,组建了订单班,邀请企业专家进课堂授课4个月,校内专任教师跟随听课、学习,提高了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项目设计能力,缩短了学生技能与企业需求的距离,提升了对口就业率。

5虚拟现实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点

5.1校企新课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要,和济南万维企业策划有限公司、青岛锐盈传媒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专家共同制定建筑漫游核心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目标明确,突出了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特色。

5.2岗位新项目――引进企业真实项目

虚拟现实模块的很多课程引进了企业真实项目。比如《室外表现》课程引入了济南万维企业策划有限公司的真实项目――厂房设计、幼儿园设计、医院设计、住宅设计等;《建筑表现》课程引入了青岛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真实项目――小公建雪景表现、商业建筑表现、黄昏景别公建、住宅表现、鸟瞰日景、鸟瞰夜景;《建筑动画后期》课程青岛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真实项目――片头制作;《虚拟现实技术》课程引入了济南科明数码技术有限公司的真实项目――校园虚拟漫游等。

5.3组建订单班――触及学科前沿

由于校内专任教师很难接触到行业最新动态,即使了解到,也很难马上理解的非常透彻,操作的非常熟练。所以,学生入学后前三个学期由校内教师进行授课,第四学期创建订单班,由企业专家入校授课,使学生了解市场和社会需求[6]。

5.4成立工作室――工学结合,服务企业

和企业合作,在滨海校区创建了工作室,并按照企业要求布置了工作环境,张贴了工作规则和制度,以及往届学生在企业中完成的作品。教师带领学生接项目,使学生真正参与项目建模、赋材质、打相机、打灯光、渲染出图、制作动画、后期处理、虚拟漫游等制作流程,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前感受企业工作环境。

总之,虚拟现实核心课程教学改革实施以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学生的技能、对口就业率,也在同类院校和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学生实习、就业单位给予了高度赞赏和评价,一致认为我们实施的“共建、共育、共管、共评、共融”模式和“项目主导、分段式教学”模式非常好,对学生非常负责。

参考文献:

[1]米锐.虚拟现实技术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2):122.

[2]刘科文.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10):123.

[3]张威琪.高职“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探索,2014(6):40.

[4]侯晓音.高职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探索,2014(7):70.

课程改革的核心篇5

关键词:核心能力程序设计类课程考核方案

1.引言

课程考核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存在考试形式单一、考核内容片面、考核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1],造成培养的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较弱,很难满足社会需求。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头脑中。

程序设计类课程不同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该类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软件开发专业人才,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对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基于核心能力考核

基于核心能力的课程考核是属于能力本位的课程考核模式,职业能力包括岗位职业能力和通用职业能力。岗位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通用职业能力是指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8项能力[2]。

基于核心能力的课程考核就是根据岗位要求,结合课程特点与学生特点,通过将岗位职业能力和通用职业能力的考核与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法紧密结合,将能力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结合专业特点对岗位职业能力和通用职业能力各个层次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连续性的考核,不但体现了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和有效性[3],而且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建立考核方案

(1)明确课程核心能力

首先,要通过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的核心能力。课程教学大纲中的核心能力来自专业培养计划,而专业培养计划,又来自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能力要求。所以,课程的核心能力确定过程如图1所示。

图1明确课程核心能力流程

下面以《Java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明确课程的核心能力。

a.岗位职业能力

①初步具备运用面向对象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oo设计能力);

②具备图形用户界面设计能力(简称GUi设计能力);

③具备多线程处理能力;

④具备文件处理能力;

b.通用职业能力

①逻辑思维能力;

②写作能力;

③表达能力;

④团队协作能力;

⑤遵纪守法能力;

⑥创新能力。

(2)确定考核方式与标准

通过对课程核心能力的分析,结合课程特点与学生特点,以“岗位职业能力考核为主,通用职业能力考核为辅”的原则,确定考核标准。并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由期末考核一锤定音的做法,将过程性考核与期末总结性考核相结合,并加强过程性考核比重,使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平时的学习与实践中。

课程改革的核心篇6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安全防范行业在我国发展迅猛,目前市场对安防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是安全防范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以培养职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融入安防及智能建筑领域相关标准规范,培养学生安装安防设备和调试系统的专业核心能力。

关键词:就业;安防设备安装;核心课程改革;系统调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090-03

作者简介:汪海燕(1975—),女,浙江江山人,硕士,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安全防范技术专业教学与研究。

我国的安全防范行业迅猛蓬勃地发展,对安全防范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从目前安防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系统安装维护、工程施工管理、系统设计助理尤其是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等岗位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非常欠缺。目前的状况是安防系统安装完全依靠毫无专业知识的外包工或者普通施工人员,系统的调试也是由一些非专业人士完成,导致系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客户意见较多,安防企业维护维修率高,因此“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这门课程应运而生。

“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围绕培养学生核心专业技能展开教学,以培养大专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普遍存在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课程内容与企业、行业和社会需要结合不够、设计过程不合理等现象,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普遍感到枯燥难学,不能体现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因此,笔者针对课程应用实践性强的特点,结合高职教育的需求,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强化“任务驱动”思想,以各种形式的工程训练为手段,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设置

(一)针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需求分析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安防系统安装维护员岗位,由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分析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推演出对应的职业能力,如表1所示。

同时,在工作任务完成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环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意识、有计划地将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二)课程内容的设计

课程内容以“安防设备安装、系统调试”中的典型任务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工程施工中设备安装和系统调试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安装、调试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培养学生具备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和耐心细致的职业素质等。与来自一线的安防行业专家探讨,围绕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重点,以安全防范国家标准与规范研究为先导,确定教学内容,选取了入侵报警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视频监控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门禁控制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系统联合调试四个学习情境,再将每个学习情境分为与工作过程相匹配的若干工作任务。该课程以任务为教学单元,真正实现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方法能力,满足高职高专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具体学习情境与工作任务关系,如表2所示。

按照从情境任务技能训练的思路进行实验内容设计,在任务设计中,拟安排“任务目标、任务分析、相关知识、任务实施指导”四个循序递进的内容。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一)基于工作实际和学习规律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组织突破传统知识体系结构,按照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工作流程的要求,组织教学内容,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递进规律,由浅入深,组织教学,共设置了4个学习情境、21个工作任务。每一个情境的教学,每一个工作任务的实施,都按照实际工作过程进行体现职业性与实践性;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设计以面向具体对象的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任务为载体,按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流程要求,安排各项子任务,针对不同的系统其各设计环节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并随着教学不断深化,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工作任务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二)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结合

教学组织上采用现场教学方式,教师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展开教学,学生以下达的工作任务为目标边学边做。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融入不同学习情境的实施过程中,做到实践部分有理论支撑,理论部分在实践过程中消化和理解,把职业素养的养成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做”于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通过课程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学习的技能。

具体教学安排如表3所示(以学习情境1为例)。

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根据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在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实训室中采用“边教、边学、边做”现场教学模式。注重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网络化辅助教学手段相结合,充分利用实际工程案例和网络教学资源,使教学课堂得到有效沿伸。

(一)任务导向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安全防范典型各子系统制定一个安装调试任务,将安装的方法和要求及注意事项等内容融入到实训中,在实训操作中让学生具体体验理解相关知识点;采用“边学边做”、学做交替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通过安装调试任务的实施学会编制安防系统安装和调试说明书。

(二)分组讨论鼓励法

针对工程实施中的常见问题,设计讨论题目,分组对题目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安装调试方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灵活运用,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最后通过教师的总结,给出合理的结论。

(三)现场教学示范法

对工程安装调试的各个阶段环节(安装前工具准备、设备检测、现场安装、安装检查、调试)的部分内容采用现场教学法,使学生直接了解和掌握各阶段的工作方法、流程。边讲解、边操作示范,使学生熟悉安装调试的具体技法。

(四)引导文教学法

系统安装和调试任务相对设备安装与调试任务的工作量较大,难度也大,教师针对实施任务编写教学引导文,引导学生有效阅读系统技术文件,注重安装和调试中的工艺要求和注意事项,提高学习效率。

课程的考核方法

以考促学,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就业竞争能力,课程的考核以学生平时训练中的过程考核为主,采用操作技能考核和集中笔试考核相结合的形式。操作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安防设备安装和系统调试能力;笔试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在安防工程中设备安装和系统调试技术文件的制作能力。本课程的考核共分为三个模块:操作技能考核、笔试考核和平时考核。操作技能考核的标准,如表4所示(以主动红外探测器考核为例)。

结语

通过课程改革,让学生在各个工作任务的实现中强化安全防范系统的整体概念,使学生具有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能力,把理论基础知识与安防工程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目前在实践教学中已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复生,张芃,范文利.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1).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3]刘艳.案例教学法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5).

课程改革的核心篇7

摘要:针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及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能力轻职业能力、缺乏专业区分、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等问题,在教学内容、课程实施、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职业核心能力

作者简介:樊晓卿,女,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专业教学;刘常炜,男,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3-0021-02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及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是面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近年来,高职院校针对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内容设置不区分专业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均不区分专业对象,未能将专业特点和特色融合到课程教学之中。教学案例针对的是特定知识点,案例之间没有联系,缺乏创意。学生刻板地跟着教师练习,缺乏对课程的兴趣,学习上依赖性强。

(二)较少考虑学生间的计算机水平差异

由于高职学生来源于不同地区,他们在家庭背景、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别,计算机学习起点也参差不齐。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减少差异,使各种起点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满足学习的需求。

(三)没有兼顾到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仍是以知识技能的学习为主,忽视了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如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的培养。

二、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在分析研究以上问题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方案,并于2013-2014学年选取部分实验班实施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程改革方案的核心思想是: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设计符合学生专业特点的项目任务,实行情境化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及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考核以能力考核为主,以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教学内容改革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先教授基本理论知识,然后,将每个章节的重点知识设计成一个或者两个小项目进行训练,由于各模块独立性强,项目较小,因而无法串联。笔者针对学生的专业,将整个课程设计为一个大项目,这个大项目由几个子项目组成,每个子项目又包括若干个工作情境。以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为例,在分析该专业岗位需求、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可将整个课程设计为:XX集团企业文化馆的设计与实施。项目分为计算机设备采买安装、确定主题制定方案、预算竞标、实施制作、产品展示、竣工决算等六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可设置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典型性、可操作性的工作情境,如表1所示。

(二)课程实施改革

针对高职一年级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使每一组的学生学习水平大致相当。选定一名小组长,负责组员的任务分配等。在小组共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带动其他学生,形成小组中每个学生均有提高的局面,从而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他们再学习能力的提高。每一个子项目完成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同学向全班演讲、展示作品,由其他小组和教师进行评价,并将此环节作为考核成绩的组成部分之一。

(三)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改革的核心篇8

[论文关键词]能力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

随着新《会计法》的颁布实施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行业领域划分的不断细化,用人单位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工作第一线的会计、出纳、会计软件操作、维护,会计审计分析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培养目标可以看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三种能力:核算能力、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会计电算化专业只有在改革中求发展,在改革中求进步,在发展中求进步,不断地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笔者仅以能力为核心视角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以能力为核心视角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从教学方法来看,绝大多数职业院校重视知识的传授,只教给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掌握理论知识,而缺乏怎样具体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往往忽视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的学生则是只会动口,不会动手,只会说不会做,只会讲大道理不会将理论变为实践。“素质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虽然知识的传授是能力培养的基础,但是知识传授不可替代能力培养。”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是如此。针对这种情况,近几年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方法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是以教师教为主改变为师生互动,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以前职业院校的教育主要以教师教为主,教师只管在课堂上教课,只管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也不管学生是否听,是否爱听,是否愿意听,是否喜欢听,一概不管不问。教师只管教,对学生是否学,是否听懂,是否学会知识充耳不闻,教学效果不好。鉴于此,应改变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法为师生互动,变“教为主”为“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教师教,也可以让学生预习以后让学生讲课,教师针对学生的讲课进行有的放矢的点评和纠正错误;也可以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动脑动口;也可以让学生扮演一些会计角色,从角色扮演中去悟“会计”的一些原理,去体验不同会计角色的行为特征;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行设计案例,融会贯通……总之,就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彻底解决学生学习的爱学、好学、会学和学好、学会的目的。

二是以教理论为主改变为理论实践并重,实现学生从“会说”到“会做”的转变。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专门型实用人才,也就是说学生要学到实际工作的能力,一毕业就应该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就能从事一线的实际工作。因此应改变以往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要理论与实践并重,以理论指导实践,经实践检验理论。也就是说,要在理论的教学中融入实践技能,在实际能力的培养中解释理论知识。在教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教给学生实际工作的技能,在教学生实践技能时,以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就是在教理论中有实践技能的培养,在教实践技能中有理论知识的传授,彻底改变以往只教理论,不教实践,或者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教学模式,变为理论和实践并重,从而使学生实现只会“动口”不会“动手”到“口”“脑”“手”并用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高职院校要加强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建造一流的、现代化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加强实践学习提供条件,为学生动手提供场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三是以教师讲评为主改变为师生互评,实现学生从“学会”到“记牢”的转变。在以往的教学中,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教师都要对这一阶段知识进行讲评,对这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总结,进行概括归纳。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收效不大,效果不太好。因此,要改变以往教师讲评的教学方式,要让师生互评,形成师生互动,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说,就是让学生来作阶段讲评,可以讲评前一阶段所学的知识,可以对前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总结,进行概括归纳,可以讲评前一阶段重点、难点;可以讲评教师前一阶段所讲授知识的得失,可以讲评教师教学方法是否适当;可以在理论讲解中讲评,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讲评;学生可以对学生讲评进行讲评,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讲评进行点评,学生也可以对教师讲评进行评论……总之,就是形成师生互评,在互评中学到知识,在互评中学会知识,在互评中记牢知识,在互评中学到具体的操作技能,从而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记牢”、会操作的转变。

二、以能力为核心视角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改革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改革,必然涉及师资队伍的改革。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随着erp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在不断完善及电子商务新领域与财务软件的逐步整合,原有的师资队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如果师资队伍不改革,势必会严重影响到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发展,影响到高素质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会计电算化师资队伍的培养。

人是生产力的创造者,是社会最活跃的因素。自从有了人类,人便自觉与不自觉地被纳入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形态中。因此“管好教师、用好教师”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学好知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就是要开展“五帮五学”活动:一是从队伍建设上进行帮与学。主要从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两个方面进行帮学,如进行互派骨干,开展业务培训或领导挂职锻炼等方法,学院要尽其所能为教师提高素质提供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条件,真正从帮与学中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从工作业绩上进行帮与学。主要从帮与学中解决因观念制约学院发展的问题。要在帮与学中进一步端正观念,使工作目标更明确,开展各项工作的措施更有力。三是从管理机制上进行帮与学。主要从教学改革、管理制度、监督机制等方面开展帮与学。通过开展帮与学,提高教师队伍管理水平。四是从艰苦创业上进行帮与学。主要从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的精神方面开展帮与学。通过帮与学,使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精神进一步得到发扬。五是从科技强院上进行帮与学。主要从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等方面开展帮与学。各自要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在科技强院、教学科研等方面相互学习与帮助。

曾任哈佛大学校长达20年之久的美国教育家科南特曾说过:“一个学校要想站住脚,教师一定要有特色。”那么,如何培养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教师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改革:

一是以岗定人,选好教师。变“因人设岗”为“以岗选人”,使有能力的教师、适应岗位工作的教师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真正创造一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氛围。据调查,目前高职院校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许多是大学毕业后直接从教,本身缺乏会计工作的实践经验,再加上繁重的授课任务,使他们既无暇更新会计理论知识,更无法亲身体验企业的会计实践工作,在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和提高,使毕业生适应不了就业的需要。因此,应培养“双师制”复合型的教师人才,在教理论的同时又教给学生技能,在教给学生实践技能时又传授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专业型实用型人才。

二是明确规范,制约教师。要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实施规范化建议,让教师明确该为或不该为的具体事项,注重发挥制度的监督、制约功能,靠执行制度、遵守制度维护正常的办公、教学秩序,促进教学质量、能力的提高。

三是狠抓奖惩,激励教师。要通过对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考核,兑现奖惩、兑现政策,使教师明确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基本道理,努力创造一个争先创优的良好工作氛围。而现有教师的科研能力不强且知识更新慢,课程教学与教师科研结合较少,缺乏对新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与企业和各大财务软件公司的接触不多,很少专门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很少专门做横向课题。能够帮助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系统和咨询服务的专业教师极少。师资队伍不健全,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管理素养不高,缺乏复合型、通才型知识结构的教师,不能适应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的需要。因此,要加大对各项制度的落实,加大对教师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奖惩,该奖的要奖,该重奖的要重奖,该罚的要罚,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从而达到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的目的。

四是以人为本,培养教师。要通过制定育人、树人等管理办法,狠抓教师职业责任、职业纪律、敬业精神等方面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到爱岗敬业,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成为适应工作需要、岗位需要、形势需要的全能型、专家型、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抓培养,高职院校通过输送优秀骨干教师外出培训、进修、深造、访问等形式,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进行知识的更新和补充,能够真正做出一批引导学科发展前沿的优秀成果;要抓提高,选送优秀主讲教师进行社会实践,使他们有机会走出学校,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社会需求,能够给学生带来课本以外的信息。要抓引进,积极吸收社会上的企业骨干、专家、能手作为学校的特聘教师,为教师队伍注入鲜活的力量。要抓“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一大批“双师型”教师,使“双师型”教师在任课教师中达到80%以上,从而真正解决“双师型”教师人才贫乏的问题,解决影响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以能力为核心视角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毕业生,到底学没学到知识,用什么来衡量、来检验呢?传统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依然沿用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要手段的考评方法,其特点是“重理论、轻实务”“重期末、轻平时”“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技能”,这种方法是一种“学校主导型”的考评体系,考评过分强调全面发展,并且考评目标与用人单位目标没关联,对成绩的考查仅限于必修的分数。因此,传统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考评结果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无法公正衡量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对于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价标准,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使得实践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价,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考核,也就是在期中或期末试卷中,编制几个会计分录或是填制几个报表数据;而对于独立开设的实训课程的考核,通常也是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且存在较强的滞后性,因此无法形成实践教学的及时反馈和互动,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目前所采用的考核方式也主要是应试式的,缺少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从而使学生在校期间对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理性的认识,只要考试能通过就万事大吉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改革:

一是以等级制考核来评价。等级制考核评价方式应围绕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的教学目标,根据会计电算化职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不仅仅局限于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而是采用“平时成绩20%,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30%,能力成绩(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操作能力)20%”的方法确定学生的考试成绩。其次,新的考核评价体系的地点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可以是手工实训室,如在手工实训室通过做一整套会计账簿来体现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是实习单位,通过对学生所在实习单位的走访、查看,听取实习单位领导的评价,综合以上情况对学生在实习单位的情况进行考核。

二是以学生学到的技能来衡量。高职电算化专业就是培养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工作第一线的会计、出纳、会计软件操作、维护、会计审计分析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的质量高不高,教学水平怎么样,其检验标准之一就是看是否培养出了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出了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是否具有核算能力、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只要具备上述的条件和能力,就是培养出了合格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不具备上述的条件和能力,就是职业院校培养出了不合格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

三是以就业率的高低来检验。现在社会上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也就是说一到工作岗位,就能干,就会干。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如果一毕业就就业,就业率很高,就说明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质量高,培养出的学生能力强,培养出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合格的人才,培养出了社会急需的人才;反之,则相反。现在有的高职院校同社会挂钩,以需而培,与企事业单位签订用工合同,企事业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一毕业,这些企事业单位就把全部学生招录,成为该企事业单位的一名员工,这也不失为人才培养的一种好办法。

课程改革的核心篇9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程改革;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新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加强培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及发展性。其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创新思维一般是指能从多方面入手、超越常规、富有创新意识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高级能力,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初中学生正好处于智力开发的黄金年龄阶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学科的优势,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我们在多年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本文就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进行总结,愿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深化课改,创新意识培养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

创新意识是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态度。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产生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创新意识来自于对问题的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引导他产生创新的冲动。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做,就必然出现学生会不用教师讲的或课本上现成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的现象,而且正确和错误都有可能出现。正确时,说明学生

能够理解基本的原理;出错时,也未必不是一种好的现象。这正说明学生不满足于“依葫芦画瓢”,也说明学生具有一定创新精神。而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意了前者,忽略后者。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启发和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和设想,因为这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世界的心理触角,是创造意识的体现。古人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经常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才能够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创造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去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创造动机可以来自学生的内在动机,也可以来自学生的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可以相互转化。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外在动机有更加直接的激励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他们的创造精神。

教师应利用外在动机的激励作用,促进内在动机的发展。因为内在动机更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发展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动机还与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有关。研究表明,成就动机高的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有较强的毅力,富于挑战性,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热衷于担任富于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完成任务时敢于创新,即使遇到挫折失败也会加倍努力,直至成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调动不同类型学生的创造动机,开展合作学习,发挥不同类型学生的特长,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三、循序渐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离不开思维。教育家吉尔福特在研究智力结构时,通过因素分析发现了聚合和发散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或传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有组织的思维方式。而发散思维则是既无一定方向,又无一定范围,不墨守成规,不因循传统,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吉尔福特认为:“经由发散思维而表现于外的行为即代表个人的创造性。”创造性思维在行为上有以下三个特点: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三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不同类型的课程,有侧重性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概念和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发展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因为在这类课中,学生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组织和联络所需要的知识和观念,通过语言体现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个方面,我们的体会是通常从简单题目入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能力较强的学生到能力较差的学生,逐渐培养学生的能力,切忌不可操之过急。

课程改革的核心篇10

【关键词】外汇技能;外汇交易;模拟软件

任何一笔外贸业务都离不开国际金融的配合。假如以合同为线索来考察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不管是进口还是出口,在签订合同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外汇风险,任何一个从事外贸工作的人员必须掌握足够的国际金融知识。

一、传统《国际金融》教学的不足

虽然大部分国际贸易类的专业,无论是研究生阶段是本科还是高职,都开设了《国际金融》课程,但是,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学生掌握的国际金融知识和技能远远不能满足外贸工作的需要。该课程理论性强、抽象难懂,学生们往往缺乏信心和兴趣,笔者经过分析总结了以下原因:

第一,与学科其他教材内容重复。《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但其中的内容与国际贸易专业的相关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复屡屡发生。如《国际贸易》教材中的“国际资本移动与跨国公司”一章,和《国际金融>中的“国际资本移动与国际债务”一章。这两门课的这两章都涉及“国际资本移动”,都需讲授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间接投资。

第二,应用性的内容讲述不够。根据专业的需要,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金融》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满足外贸业务的要求为宗旨。在目前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货币汇率变化无常。人民币与外币的汇率也经常大幅度变化,这严重影响了外贸公司的经营。如何规避外汇风险、进行外汇保值操作,将成为摆在外贸公司面前的首要问题。而《国际金融》教材对外汇保值问题的探讨却零散地分散于“外汇业务”与“外汇风险”两章中,内容不集中,结构不紧凑,重点不突出。又如学生毕业在工作及生活经常接触到的结售汇制度、外汇核销制度却根本没有涉及。

第三,教学方法还没有突破课堂讲授的传统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用“五个一”来形容,即一本书、一叠讲义、一面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尽管用ppt课件代替了黑板和粉笔,但是基本教学模式没有变化。由于教学方式单一、落后,学生无法获得感性认识,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应被彻底抛弃,在教学中,不仅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国际金融》课程不仅要教知识,还要教技能。

在国际贸易专业中,像在国际金融专业那样全面、细致的讲授《国际金融》是没有必要的,也极其不可取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金融》课程应该有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对《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

二、以外汇交易为平台整合教学内容

目前各个学校纷纷实行教学一体化改革,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很多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已经删除了《国际金融》课程。这是适应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细化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但是,“高深”的国际金融知识和复杂的国际金融技能又是外贸类毕业生必不可少的。一个可行的的出路就在于我们必须站在国际贸易专业的角度,重构国际金融知识,以“有用、够用”为标准开展国际金融的实践教学。问题的关键是,哪些内容是必须保留的,那么内容应该省略?

在外贸业务中涉及到的《国际金融》知识,主要是汇率折算、进出口报价、对外贸易融资、外汇风险防范、国际结算、结售汇等。这些内容都外汇交易密切相关。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经过调研的基础上,建整合出适合国际贸易专业的二大内容:

一是顺利结售汇外汇保值操作。围绕这一主题,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设计如下:(1)外汇与汇率,包括外汇与汇率的概念、种类、汇率的标价方法。(2)如何买入和卖出外汇?

二是防范外汇风险。如果不采取相应的外汇保值操作,可能会出现做一笔外贸业务不但不赚钱,反而还亏损的业务。这就要求外贸从业人员应该掌握外汇保值的原理、方法及操作等。围绕这一主题,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设计如下:(1)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包括基本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2)外汇管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外汇管制和我国的外汇管理。(3)外汇保值措施,包括即期、远期、掉期、期货、期权等外汇保值交易。

以上内容都与外汇交易相关。为了让学生集中掌握以上内容,我们认为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可以加入专门的课程《外汇交易理论与实务》;如果不开设专门的课程,那么可以在相关的课程中加入完整的外汇交易实训,以便让学生通过模拟操作,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进出口贸易融资、出口信贷等相关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

三、以外汇交易为核心的《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

随着利率市场化、汇率机制的改革和电子化技术程度的提高,对外贸行业从业人员岗位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基本素质会产生很大影响。在新形势下,外贸从业人员不仅要懂得国际贸易的管理、政策、法律,还要了解银行的信贷知识.还要知道企业的融资投资知识。因此,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未必要很高的专业知识深度,但一定要求很有知识面的广泛宽度。随着我国国家化的加快,金融风险日益突出,因此,新的课程应突出外汇风险的管理及其防范。

表1

项目主题案例举例

项目一: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对经济的影响20XX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项目二:国际储备国际储备的规模20XX中国的国际储备规模构成

项目三:外汇汇率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及对经济的影响美元为何会持续贬值,对各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的外汇制度是如何变迁的?

项目四:外汇市场与外汇业务衍生产品交易的两面性1995年巴林银行时间、2005年中航油事件

......

表2

情景一: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

目的和要求

通过实务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真正理解国际收支平衡与失衡的含义。

教学内容

给出若干笔国际经济交易,要求学生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判断国际收支是否平衡,是顺差还是逆差,计算各种国际收支差额,并分析失衡的原因。

必要说明

简单介绍复式记账法。

情景二:汇率计算的实务练习

目的和要求

通过模拟练习,使学生对外汇汇率的标价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并能进行各种汇率的计算。

教学内容

基本汇率与交叉汇率的区别与计算;买入汇率、卖出汇率与中间汇率的区别与计算;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区别与计算。

必要说明

利用软件进行;可开展技能竞赛。

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精心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为此设设计了以下项目及(下转第239页)(上接第236页)若干子项目:

项目一:国际收支(子项目一:外汇与国际收支;子项目二:国际收支平衡表;子项目三:国际收支的调节;子项目四: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实训));

项目二:国际储备(子项目一:国际储备的构成;子项目二:国际储备的管理)

项目三:外汇汇率(子项目一:汇率及其标价方法;子项目二:汇率变动及其影响;子项目三:汇率制度;子项目四:外汇汇率的计算(实训));

项目四:外汇市场与外汇业务(子项目一:外汇市场;子项目二:外汇业务;子项目三:外汇业务(实训));

项目五:外汇风险(子项目一:外汇风险概述;子项目二:外汇风险管理;子项目三:外汇风险管理(实训));

项目六:外汇管制(子项目一:外汇管制的内容;子项目二:我国的外汇管理);

项目七:国际金融市场(子项目一:国际金融市场概述;子项目二:欧洲货币市场;子项目三:亚洲货币市场);

项目八:国际金融组织;

项目九:国际货币体系。

四、课程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一)案例分析法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项目都要有案例做引导。这要求学生自行查找相关资料,在了解案情的基础上,结合国际金融的相关知识,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提交分析报告。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利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国际金融”案例教学中选取的主要案例如表1。

(二)模拟教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必须充分重视模拟教学的作用。为此,我们选取了以下内容(列举了两个情景)开展模拟教学(见表2)。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柳燕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研究与课程开发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

[3]李建元.证券、期货、外汇模拟实验[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