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货币市场证券特征十篇货币市场证券特征十篇

货币市场证券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4:39

货币市场证券特征篇1

关键词:离岸市场;金融监管;监管特殊性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05―0040―03

中图分类号:F831.2

文献标识码:a

离岸金融市场(以下简称离岸市场)是不同于在岸市场即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和国内金融市场的一类新型市场,在监管方面颇具特殊性。离岸市场具有哪些监管特殊性?研究这一问题对于为我国成功地建立自己的离岸市场提供制度借鉴、消除模糊认识,对于正确认识和运用离岸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考察和分析离岸市场特点及监管的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对离岸市场的监管特殊性进行考证和论证。

一、离岸金融市场的特点与监管的科学内涵

离岸金融市场与涉外金融市场即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一国国内金融市场共同构成现代金融市场的架构。根据传统,离岸金融是有关货币游离于货币发行国之外而形成的通常在非居民之间进行的各种金融交易或资金融通。离岸金融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特征表明离岸金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或现代的国际金融。

首先,离岸金融是有关货币游离于货币发行国之外而形成的各种金融交易即具有离岸性。欧洲美元市场、亚洲美元市场、拉美美元市场就是很好的例证,这些市场都是在美元的发行国―美国之外所形成的以美元进行金融交易的场所。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国际银行设施(iBF)的创立对于离岸性这一特征赋予了新的内涵。iDF开辟了在货币发行国境内设立离岸金融市场开展离岸金融交易的先例,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离岸金融中有关货币须游离于货币发行国境外的这一特点。在iBF背景下,离岸中的“岸”已不再与国境等同,而实际上是指一国国内金融的循环系统或体系。有关金融活动离开这个系统或体系,从而不受该国对国内一般金融活动所实行的规定、制度限制和制约,就构成离岸金融;否则,就不构成离岸金融。

其次,离岸金融具有“两头在外”的特征,在离岸市场上,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不是来自市场所在地国,而通常是众多的国际组织、机构、各国政府、来自各国的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和法人等。这一特征是离岸金融与市场所在地的在岸金融在资金来源(供给)与资金出路(需求)方面的区别。此外,离岸市场的金融机构来自于世界各地,离岸市场通过发达的通讯设施与世界各地相连,因而构成世界范围内的无形市场。所以,无论是以市场所使用的货币、资金的供给者、需求者、市场的范围等方面来看,只有离岸金融市场才是完全意义上的国际金融市场。

离岸市场的广泛国际性对其监管会产生什么影响?由于离岸市场及其监管所体现的特殊性,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首先应对金融监管的科学内涵有全面的理解。金融监管,顾名思义,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简称。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管职能机构对金融机构及其活动的合规性所进行的检察、督促、规制、组织、协调、控制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以此促进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金融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金融监管与规则、规范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及其金融活动的合规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现场和非现场的检查监督以及督促、处罚须有法律依据并依照规则进行。监管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确保市场主体的活动符合法律、政策及其他规范的规定和要求,并由此实现上述规范所寻求的秩序和目标。规范(resulation)是对金融机构及其活动制定的规则、提出的要求,而监管(supervision)是对金融机构实行监督、控制等以促进金融机构守规经营的一系列行为、措施和程序,因而二者有一定的区别。但是,二者的联系远远大于区别。首先,规范是监管的标尺、内容和依据,体现了监管所追求的目的。监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目标体现在监管据以实施的规范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实施了规范,监管所要实现的要求和目标就达到了,免除规则适用也就免除了监管。其次,“徒法不足于自行”,监管通过监管机构的一系列行为、措施和程序有助于规范的实施和规范所要体现的精神的实现。弄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正确理解离岸市场监管存在与否十分重要。离岸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有关国家法规所允许的夹缝中设计运营的。在离岸市场的情况下某些监管措施的免除本身就是监管的具体体现。按照有关国家法规中所规定的豁免或避风港来设计和筹划离岸市场活动,也是在遵守这些国家法规和金融监管。

二、离岸市场监管特殊性之一――离岸市场受来自于多方面的监管

离岸市场监管不仅取决于对监管的科学内涵的全面理解和把握,而且更主要的是事实问题。由于离岸市场是完全意义上的国际金融,包含有众多的国际因素,因此,考证离岸市场上诸多国际因素所涉及国家等是否对离岸市场行使监管,即可以清楚体现以上监管特殊性。

(一)市场所在国的监管

离岸市场所在国对离岸市场行使监管,而且监管是比较全面的,但概括起来有两方面:一是对准入的监管,二是对经营的监管。对于前者,尽管有关国家对离岸市场准入限制较少,但都制订有规则并由有关机构监督实施。对离岸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管是离岸市场所在国对离岸市场监管的又一体现。虽然离岸市场所在地各国对离岸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的管理制度不尽相同,但都要求上述机构在经营活动中遵守管理制度。因此,离岸市场受市场所在国的监管。

(二)离岸货币发行国的监管

由于离岸货币及其交易会给货币发行国产生巨大的影响,货币发行国对离岸市场以其货币所进行的交易必然会行使一定的监管。离岸货币发行国对离岸市场的影响至少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货币发行国对以其货币进行的离岸金融交易通过清算的渠道行使有效监管和控制。离岸金融交易通常要通过货币发行国清算系统进行清算。这首先是由于离岸货币的特殊性造成的。离岸货币,通常只是在货币发行国之外或货币发行国金融循环系统之外的账户做出与货币发行国在岸金融机构的账户相对应记载和反映,是影子货币,是账目或“准货币”,而有形货币并没有离开发行国。因此,离岸支付不能支付有形的离岸货币,若以离岸货币进行支付,需要将离岸货币在有关货币发行国转换为相关货币。其次,通过货币发行国的清算系统进行清算也是离岸支付运作的现实所决定的。货币包括离岸货币是货币发行国及其央行的负债,只有在该国才具有法偿性质,且离岸货币只是离岸银行账目。在此情况下,若要在离岸市场对众多货币的大额资金进行支付客观上要求有一个清算这些货币资金的统一的全球系统。然而,由于货币的国家及属性,这样的系统在目前还不可能存在,而只有货币发行国才能保证提供无限的货币,因此,离岸支付不得不通过具有能够收取和清算有关货币的货币发行国清算系统进行,使得货币发行国可以通过对清算的控制实施其法令和货币金融政策,达到监管的

目的。离岸货币发行国影响离岸交易的另一方面是货币发行国可以左右和决定离岸市场上以其货币进行交易的合法有效性,亦即离岸交易必须遵守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法令。如果离岸金融交易违反了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法令当然会招致发行国的干预从而可能导致交易的无效。

(三)离岸金融机构母国的监管

离岸金融机构母国对离岸市场的监管从巴塞尔委员会一系列协议的规定中可略见一斑。巴塞尔委员会一直十分强调和重视母国在跨国银行监管的责任和作用。巴塞尔委员会极力推行跨国监管所遵循的两项基本原则就是任何外国银行机构都不能逃脱监管,而监管必须是充分的。如果说前者所关注的是监管的广度和监管责任的划分问题,那么后者则是监管的尺度及其充足程度。而上述两项原则中任何一项原则的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母国。巴塞尔委员会1992年的《国际银行监管最低标准》规定由能够行使并表监管的母国监管当局对国际银行行使并表监管,银行跨境设立机构要经母国监管当局同意,母国当局有权收集跨境设立的银行机构的信息。母国当局有权对其海外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等安全稳健经营标准进行监督、检查和实施。

(四)投资者母国的监管

投资者的母国的监管对离岸市场的影响亦十分巨大。以美国为例,离岸证券市场大量的发行人是美国公司,离岸证券发行市场许多牵头经理人和重要承销商是美国的金融机构,一半以上的离岸证券是以美元发行的,因此美国证券立法为保护美国投资者做出了详细规定。美国1933年证券法、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以及SeC制订的大量的规则,对“证券”的定义宽广得足以将离岸证券包括进去,且在离岸证券市场活动中如果美国的邮政或跨州商务得以利用,美国证券法中的许多重要条款就会被触及,加之美国法院和SeC一直认为美国证券法域外适用,所以美国证券法对离岸证券市场的潜在影响十分巨大。

(五)行业自律组织的影响

在离岸市场特别是离岸证券市场上,行业自律组织影响巨大。本文由于篇幅所限,仅以iSma(internationalSecuritymarketassociation)为代表考察行业自律组织对离岸市场监管的影响。

iSma是调整和规范离岸市场的重要自律性组织,约有成员800个,广泛地覆盖了几乎所有活跃在离岸二级市场的重要金融机构。iSma作为国际证券市场的自律性组织及其规则的约束力获得了包括英国等国家及有关国际组织的普遍承认。iSma据此成为英国金融服务法中的这类组织。此外,根据英国金融服务法,英国证券投资委员会(SiB)有权认可被承认的投资交易所(Rie),而在Rie从事投资业务时可以不需要授权,也不需要向SiB报告。1988年iSma获得了Rie的豁免地位,使在iSma名义下所进行的离岸债券交易在英国不适用SiB的交易规则,而是适用iSma的规则。iSma规则获得较普遍承认这一事实,为解决iSma规则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规定的关系问题铺平了道路。iSma被承认为国际证券业的自律性组织,其规则被广泛认可,意味着iSma规则取代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相关规定而得以适用,或适用iSma规则不被认为是违反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规定而被承认为有效。时至今日,离岸二级市场上几乎所有的证券交易,无论是iSma成员之间的交易,还是非iSma成员的交易,都在遵守着iSma制订的规则。

(六)国际统一监管的努力

在对离岸市场统一监管的努力方面一个值得注意的机构是离岸银行业监管集团(offshoreGroupofBankingSupervi-sors)。该组织成立于1980年,截至1998年11月共有成员19个,较广泛地涵盖了世界上主要离岸中心。该组织以提高离岸市场的监管标准,增进对跨国银行的有效监管为宗旨,一直致力于在离岸市场上实施巴塞尔委员会所确定的标准,包括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1992年的最低标准、1996年的《跨境银行的监管》(theSupervisionofCross-BorderBanking)和1997年的核心原则等。在一些离岸中心,国际银行业标准得到了遵守。随着离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国际社会还会进一步合作,对离岸市场的统一监管会得到加强。

由此可见,离岸金融市场受来自多方面的监管,是多方面监管的交织和混合。这一特殊性是在岸市场所没有的。离岸市场监管来源的多元性是离岸市场的真正国际性所造成的。

三、离岸市场监管特殊性之二――离岸市场监管宽松、不受单方面完全控制

乍看起来,离岸市场监管在多方面监管的交织中会显得重叠和沉重。而事实却恰恰相反,离岸市场监管相对宽松,不受任何单方面完全控制。这首先与离岸市场的运作特点有关。离岸市场运作的最根本特征之一是对各国管理体制的套利,也就是说,离岸市场的参与者利用相关国家法规的有利规定特别是豁免性或例外性规定,对离岸金融交易进行设计,从而达到监管宽松、成本低廉和高效运作的目的。离岸市场的上述运作首先得益于市场所在地国将原本适用的一些监管标准、办法免除适用于离岸金融市场。市场所在地几乎一致地在监管的某些方面给予离岸金融机构的优待。其次,离岸市场的运作还得益于其他有关国家法令中的豁免性或例外性规定。综观各国金融方面的法令,通常体现出以下共同特征,一方面规定其适用的广泛性和严格性,另一方面适应复杂多变的各种情势又具有一些灵活性和例外性的变通。

离岸金融交易的设计运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有关国家法令中豁免性或例外性规定所提供的避风港,既不违反这些规定的要求,又避免因触动禁止性规定而招致干预,从而使交易得以在高效环境中运行。离岸市场所在地国将原本适用于国内金融的规则免除适用于离岸市场,促使金融机构追逐宽松的经营环境到离岸市场经营,相关国家豁免性和例外性规定又进一步为离岸市场的交易者所利用,造成离岸市场监管的进一步宽松。这正是戈来比所说的离岸市场是对各国管理体制套利的含义所在。

货币市场证券特征篇2

关键词:企业理财;货币市场基金

作者简介:李小勇(1973-),男,中国航天时代公司7107厂财务处会计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主体,其行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企业在从事主营业务的同时,如何开源节流,降低成本,增加资产收益,成为企业决策层考虑的问题。当企业有大量的资金苦于找不到更好的投资项目时,一般的选择是将其存放在银行,以备不时之需。企业的这种选择本无可厚非,但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企业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呢?这时,企业理财就孕育而生。企业理财是指企业将闲置资金投资于股票,债券,基金等易变现资产或将资金短期内交由他人打理,以获取超额收益的行为。但是,长久以来,企业理财没有受到重视。

1企业理财不被重视的原因分析

从具体实际来看,企业理财不被重视的原因有:第一,在传统观念中,企业被定位为生产经营为主,与经营无关的其他行为受到限制,也不被人所了解。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很多企业经常面临资金短缺的窘境,何谈富余资金进行投资?第三,企业对于理财资金有很高的要求,比如风险要低,流动性要好等。过去,很少有这样的投资品种。第四,企业缺乏投资方面的专业人才,对投资市场缺乏客观公正的评判,如果投资失误,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损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企业的社会定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策的宽松,融资渠道的拓宽,金融衍生品种的增多,使得企业运用资金的能力逐步加强。企业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当企业有大量的闲置资金,寻求超过银行存款收益的行为就成为可能。在企业理财中曾经红火一时的当属委托理财。它是券商将企业托付的资金进行运做,并获得收益的行为。其刚推出时,以承诺的高收益,低风险倍受企业青睐。但随着市场风险的增大,券商违规行为与日俱增,很多企业被抛进了资金无底洞,有的甚至血本无归。这种理财方式也成为昨日黄花,被大家所诟病。

其他的理财方式呢?债券,风险较低,但流动性差;股票,流动性好,但风险较高;外汇,专业性太强。有没有适合企业投资的品种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货币市场基金。

货币市场基金是证券投资基金的一种。而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式。它通过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作,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的投资。其特点如下:投资基金的单位面值较低,在我国是1元人民币;管理费、购买费较低,有利于吸收社会资金;基金由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由专家经营,有利于降低风险,得到较高回报;实行投资组合,《证券投资基金法》规定,“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资产进行证券投资,应当采用资产组合的方式。”这样,有利于分散风险,保障投资者资产的安全。而货币市场基金具有证券投资基金的所有特征,又有其独特性。

2货币市场基金的特性

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有以下特征:(1)货币基金与股票基金,债券基金类似,是投资于货币市场上短期有价证券的一种基金。如国库券,商业票据,银行定期存单,政府短期债券,企业债券等有价证券,安全性很高;(2)货币市场基金可随时申购,随时变现,流动性极强;(3)货币市场基金面值恒定为1元,收益体现在其份额的增加,而且每日分配收益,按月结转基金份额,享受复利;(4)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国债、央行票据等,收益稳定;(5)货币市场基金无申购费、赎回费,交易手续费为零;(6)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免税,不交20%的所得税;(7)赎回资金到帐迅速,t日赎回,一般t+2日资金即可到帐。

3货币市场基金的历史

货币市场基金最早发源于1971年的美国。由于对存款小户的利率歧视,货币市场基金应运而生——将小户的资金集中起来,以大户的姿态出现在金融市场上。一般投资者因市场准入资格、资产规模等原因无法投资,而货币市场基金则成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借道进入货币市场的便捷途径。它通过资金的汇集可进行金融“批发”业务,争取到银行间货币市场的较高收益,而且这种收益非常稳定。资金量较小的投资者在债券市场不具成本优势,无论是信息,资讯或交易方面都会产生较高成本,通过基金公司进行大批资金的运做可以有效降低成本,产生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

货币市场基金诞生以来,全球货币市场基金的资产规模迅速扩大,到2004年年底,全球最大的25家基金管理公司中货币市场基金的总资产达到1.25万亿美元,高于债券基金和混合基金的总和,以25.11%的比例高居全球共同基金市场的第二位。在很多发达国家,它几乎是家庭和企业最主要的理财工具。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性、风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都非常适合企业进行投资。难怪在西方国家,货币市场基金已经成为企业现金管理的工具。当然,低风险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将闲置资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并不等同于将钱存入银行,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但是截至2006年3月7日,从运作满一年的12只货币市场基金最近一年的总回报率的平均值2.24%来看(摘自wind资讯),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都是非常理想的。2004年9月我国出台的《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暂行规定》,更强化了资金的安全性。其明确规定货币市场基金不得投资可转债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正回购的资金余额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40%;投资组合的平均剩余期限不得超过180天。这些规定增强了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控制力度,突出了货币市场基金的低风险,高流动的可靠性,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

再如,同样是1000万元,如果存放在银行,只能享受活期利率0.72%,以一年为限,利息收入为7.2万元;投资货币市场基金,按2%收益率计算,一年可获利20万元,而且享受活期般的便利。

货币市场证券特征篇3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由稳健到从紧的变化,也使得我国的股票和基金市场做出了相应的回应。货币政策通过利率、的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供应量、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等政策工具,从资金可得性和相对收益率这两大渠道对我国的证券市场产生影响。本文以此来浅窥国家对证券市场的控制和影响及其决策制定。

一、简述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

1.从稳健的货币政策到从紧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根据经济变化的征兆来调节政策取向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时,货币政策偏向扩张;当经济出现过热时,货币政策偏向紧缩。这种政策取向的调整,最终反应在物价上,就是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稳健的货币政策供应的手段有:①小度调高存款准备金率;②公开市场操作;③日益重要的利率手段运用;④票据再贴现政策、窗口指导以及对某些风险的提示来实施宏观调控。

紧缩的货币政策是指由于经济发展过热等因素影响而采取的由控制货币供应量来抑制货币的过快流动,从而抑制经济过热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一般在两种情况下得以应用。①是当前宏观经济过热现象并没有得到明显有效的控制。②是必须切实加强金融资源配置对经济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2008年的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必然的。2007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过热现象及股票市场投机过热现象在中央九次提高准备金率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减落的迹象;2007年来自食品和能源的价格波动较大,从而为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目标带来不利。而随着物价的持续上涨,通货膨胀率也在不断的上升。根据通货膨胀的两个根源情况,需求拉动型和供给推动型。目前在需求的角度看,货币供给较多。从供给方面看则是由于猪肉和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带动周边物价上涨;而相应的措施——降低粮价、增加粮食进口,又会冲击农民的收入和他们的积极性。2008年不论是从抑制过热经济或是抑制我国的通货膨胀的目的出发;也为保证社会和证券市场的稳定;应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2.2000年以来的货币政策

(1)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外币管理体制

为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经济的对外开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9月21日起实施新的外币利率管理体制。

  (2)积极推进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实施储蓄实名制

为了规范储蓄行为,推进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5年4月1日起实施储蓄存款实名制。

(3)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业务品种创新

2005年2月14日,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文,公布《证券公司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对证券公司以股票质押取得贷款。

(4)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引导资金流向

2005年4月,人民银行发文,允许除邮政储汇局以外的金融机构开办“教育储蓄存款”,免交利息所得税;同年8月,公布《助学贷款实施办法》;同年6月,与国家经贸委联合发文,要求各商业银行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扶优限劣,对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工业、产品和重复建设项目限制或禁止贷款,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9月,针对封闭贷款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发出《关于坚持封闭贷款贷款条件、从严控制封闭贷款发放的通知》,要求严格控制封闭贷款的发放条件,防范风险。

(5)积极推进货币市场建设

批准第二批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从事融资业务。2005年6月,为发展货币市场,拓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融资渠道,允许财务公司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2005年11月9日,允许全国首家专业化票据经营机构——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开业,这有利于促进票据业务发展,形成全国性的统一的票据市场,也为央行再贴现操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6)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引导规范民间信用

2005年7月,决定将县及县以下的邮政储蓄资金以再贷款形式反还农村信用社使用,集中用于支持农村信用社对农民、农村、农业生产的信贷投入,并重点用于发放农户贷款、及时满足农民从事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运输以及农村消费信贷等合理资金需求。

二、我国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分析

1.货币政策工具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分析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利率

中央银行调整基准利率,对证券价格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就上升;而利率上升时,股票价格就下降。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利率水平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融资成本,从而影响到股票价格。利率低,可以降低公司的利息负担,直接增加公司盈利,证券收益增多,价格也随之上升。

(2)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价格的影响

当政府倾向于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就会大量购进有价证券,从而使市场上货币供给增加。这就会推动利率下调,资金成本降低,从而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热情高涨,生产扩张,利润增加,这又会推动股票价格上涨。

(3)调节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证券市场。

(4)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为了实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我国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通过贷款计划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对不同产业和区域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

2.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资金存量和流量的调控作用

近年来,货币政策对社会资金的存量流量及其结构均起到很强的调控作用。其中,利率政策在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既决定着社会资金增量的流动性大小,又影响着社会资金在各领域的分布和变现能力的大小决定其持有资金转化为证券投资资金的难易程度和迅速程度,又通过利率调整后金融工具预期收益率的再调整决定资金在证券市场和其他领域之间流向和流量的变动。

3.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资金存量和流量的调控力度将逐步加大

这具体体现在:①随着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方式从以信贷规模为主的直接调控方式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备付金率、利率、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为特征的间接调控方式的转变,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对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资金流出、流入量的影响将会不断加大;②货币政策与证券监管政策的协同力度加大;③从对社会资金流量和信用总量的调节方面,人民银行越来越重视对流入股市资金量的“微调”。

4.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趋向间接化、市场化和杠杆化

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转变体现为:①人民银行逐步放弃对贷款规模的管理;②改进基础货币管理。以m1和m2为中介目标,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货币供应量;③改革现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④加强包括增发短期国债、完善国债结算和托管体系等在内的基础建设,大力开展以国库券、中央银行融资券和政策性金融债券为载体的公开市场业务;⑤通过适当简化利率种类,调整利率结构、合理确定各利率水平俩今年一步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

三、货币政策实施对证券市场影响的具体分析与对策

1.货币政策走势对证券市场资金可得性的影响

①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动态调整将促使证券市场可吸纳的资金量稳定适度减少;②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将使证券市场的资金面更加严紧。由此会给商业银行系统带来不可利用资金的增加,从而通过商业银行购买国债和同业拆借等渠道进入证券市场。另外,中央银行年内的多次加息,也不利于预期引导增量介入证券市场。

2.货币政策走势对证券市场相对收益率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实施,通过利率这一杠杆来影响证券投资的相对收益率,而相对收益率的预期和现实,有决定着资金在储蓄存款和政券市场之间相互转化的方向和数量。降息通过储蓄存款收益的减少国债、股票和企业债券价格的提高而提高了证券投资的相对收益率,从而引导储蓄存款投入证券市场。反之,则减少了证券市场的资金投入。而在证券市场资金量既定的情况下,现有的利率结构又决定着国债、股票和企业债券收益率的大小,从而进一步引发资金在国债、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的再分配。

3.我国具体货币政策分析及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央行决定从2007年12月21日起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提高到4.14%,调高了27个基点。这次央行年内的第六次加息的突然而至令人大感意外。

从时间点看,2007年的此次加息的确有些意外。之前11月份cpi数据出台,因其创出11年来新高,市场曾广泛预期加息举动将随之而至。但是,面对市场惯性化的思维模式,央行却选择了“按兵不动”。也正是因此,有关汇率政策将成为主要选择工具、12月份cpi涨幅数据将会回落等说法开始盛行,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央行的静默举动。然而,偏偏在市场对年底再次加息逐步“放松警惕”之时,却最终成为政策预期兑现之刻。

对于此次加息出台时间的意外性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利率政策作为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尽管长期看有逐步被汇率政策替代的可能性,但是总归难以被彻底摒弃。毕竟加息能够通过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存款的流出成本,发挥抑制投资过热的作用;②加息的政策效果一直备受争议。由于此次物价上涨主要源自于农产品成本的推动,单纯加息动作不仅无助于增加农产品供给,反而可能增加其生产成本,成为推高价格上行的因素。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对此表示出一定认同,他表示“由于cpi涨幅中食品价格上涨贡献较大,加息对这种情形是否有效正在研究之中”。

货币市场证券特征篇4

对于手中有一点“小钱”的人来说,他们往往面临这样的难题:想把这些钱存个定期以获得比较高的利息,但又不知道什么时候要用这些钱。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之一是购买货币市场基金,它的好处很直观:你享受比定期存款还要高的利息,而取款却能像活期那样方便。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货币市场基金属于开放式基金的一种。它的定义是:投资于货币市场上短期有价证券的一种基金。

所谓“基金”,就是把大家的钱凑在一起,交给专门的基金公司的经理团队去进行各项金融证券方面的投资,获得的收益在管理者提取部分手续费、管理费后把其余利润按比例分给投资者;“开放式基金”是指基金规模不固定、投资形式比较灵活的基金,基金公司可随时向投资者出售,也可应投资者要求赎回。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投资于短期货币工具如国库券、商业票据、银行定期存单、政府短期债券、企业债券等短期有价证券。因为货币市场基金不同于一般的开放式基金,所以一般在名称中都有“XX现金”,“XX货币市场基金”等。

其实,就像我们去银行存钱时并不需要了解银行会拿我这笔钱做什么一样,普通老百姓并不需要了解货币市场基金究竟是如何投资的,只需要了解我们投出去的钱本金是否安全,收益如何,以及需要钱的时候能否方便取现。

货币市场基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这是由它的投资对象决定的。它投资的国库券、银行定期存单等等都具备特定的安全性,因此一般能够保证本金的安全,不会像股票或者股票型基金那样存在“亏本”风险;另外,所有的开放基金都有指定的托管银行,也就是说钱是放在银行里,基金管理公司经理人只能进行买进卖出的操作,规避了他们挪用资金的风险。

应该说,现代社会任何一种管理货币的方式实际上都有风险,有人认为存进银行就绝对安全了,实际上业也可以说不是,因为商业银行是企业,在理论上也有破产的可能(只不过这种概率会非常小);而索性把钱放在家里呢?也要面对偷盗甚至是“发霉”的风险,所以,货币管理的安全性是现财观念中首要考虑的内容但并不是唯一要考虑的内容,接下来应该考虑应该是货币的收益。

“定期的利息,活期的便利”

在说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之前,不妨先说说一下它的流动性,也就是当我们需要钱的时候方不方便取现。货币市场基金的特征就在于买卖比较方便,它相当于“3天通知存款”,一般情况只要提前2天赎回,第3天就可以取到钱(即“t+2”),而有的银行通常第二天就可以资金到帐(t+1)。也就是说,它比起活期存款流动性稍差,需要有个提前1―2天的时间差,但相比差不多相同收益的定期存款,则要灵活得多了。(定期存款一般要等到期后才取现,要不然会只能得到活期的利息。)

货币市场基金不像股票那样本身会涨跌,投资者不论何时进行申购、赎回,转换基金的单位价格均以一元人民币为基准进行计算,也就是说你一千块钱就能买一千份额的该基金,赎回时也是一千份额转换成一千块钱,它收益的是利息。货币市场基金在我们国家推出之后曾经一度达到过超过3%的年收益,比当时银行5年期定期存款的收益还要高,甚至高于当时的3年期凭证式国债。现在,尽管大部分货币市场基金的年收益都有所回落,但由于其免税的特征(银行存款要付利息税),所以具备定期存款的收益。

购买货币市场基金不用付出任何成本,不需要手续费、开通费等等。因而适合所有的个人和机构投资者。货币市场基金本身就是由于中小散户在银行存款受到低利率的不公正待遇而起源的,在国外这是普通百姓的储蓄替代产品,在国内,除了一些散户外,很多投资股票的人现在把货币市场基金作为资金避风港、蓄水池,在股票市场行情向好的时候把货币市场基金转换成股票,在行情走低或者市场迷茫的时候换成货币市场基金以逃避风险。

货币市场基金的申购和赎回

1.首先要选择某一只货币市场基金,对新手来说,原则是选择成立时间长的、收益比较稳定的货币市场基金。各大银行比较大的网点都设有理财专柜或者大堂值班经理,可以向他们详细咨询(部分银行代销的货币市场基金见附表)。

货币市场证券特征篇5

关键词:货币总量;金融创新产品;货币性

中图分类号:F830.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6-0019-05

一、问题的提出

“流动性过剩”成为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以来,“流动性”一词在讨论和解释一系列相关但不尽相同的经济金融现象时被广泛提及。“流动性”概念的内涵也被定义的极其宽泛,有些“流动性过剩”被理解和解释为货币供给过剩,m2/GDp则被用来说明“流动性过剩”的状况。在对我国流动性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的过程中,有些学者还对m2的统计问题提出质疑,理由是随着我国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金融资产被创造出来,这些资产很多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货币特征,发挥着货币的功能。因此,m2应当说已经不是最恰当的货币定义?熏或者至少说应采用更宽泛的货币总量统计来衡量“流动性”状况。

我国从1994年开始定期向全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数据,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被分为三个层次:m0:流通中现金;m1:m0+企业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企业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存款)。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编制和公布比m2更广义范围的货币总量和流动性总量数据。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由于金融交易需求快速增长而引起的货币需求变化已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度量产生显著影响。许多新机构发行的金融创新产品具有很强的储蓄替代性,如商业银行发行的代客理财产品、各种基金公司发行的基金份额等;还有许多创新型金融工具具有较强的货币特征,如银行承兑汇票,其在被用于商品交易支付时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因此具有典型的货币特征。再如?熏随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熏外汇在经常项目下逐步实现可自由兑换?熏外币存款作为价值储藏手段流动性有所增强,外汇存款适当纳入货币供应量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适时根据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变化,及时对金融创新工具的货币性进行讨论,适时完善和修订货币总量的统计内容,以通过掌握货币需求结构的变化,加强对金融市场不同环节的控制,从而达到更好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对于人民银行而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我国金融产品的货币性讨论

我国各领域金融创新产品很多,鉴于篇幅所限,不能悉数进行逐一讨论。这里只是根据imF《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有关货币总量的概念框架,借鉴国际经验和做法,对于尚未纳入我国货币总量统计的部分金融创新产品的货币性进行讨论,对我国更宽范围货币总量的定义和计量问题做初步的探讨性研究。

(一)外币存款

就我国目前外汇管理体制来说,外币在国内几乎不能流通,也即不能用外币现钞进行商品或劳务的支付。银行外汇存款在国内也几乎不具有可转让性,除非具有国际贸易背景,企业外汇账户存款不能通过汇款或其他手段用于与国内企业的结算和支付;境内个人从外汇储蓄账户提取现钞每天不能超过1万美元,也不能够自由通过银行账户汇款转让。此外,虽然国内私人部门持有外汇方面是逐渐放松的趋势,但除贸易项下外汇收入可进行自由结汇外,其他方面的结汇管理仍然十分严格。如资本账户项下的外汇收入结汇要经过外汇管理部门审批,结汇额度也有限制。而新实施的《个人外汇管理办法》规定,境内个人在经常项目下非经营性结汇年度总额由20万美元下调为5万美元,超过年度总额还要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因此,现有银行外汇存款账户中,是有部分存款无法在短时间内大量兑换成人民币的,其可转让性也是有限的。但无论如何,作为价值储藏手段,其在境内企业和居民的金融资产构成中占有一定份额。适时根据我国外汇管理改革现状,识别评估其对当前和未来国内购买力的影响,将其纳入适当层次广义货币总量或流动性总量统计具有现实意义。

(二)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

由于银行承兑汇票涉及由银行无条件地承诺在特定日期支付,将商业信用有效地转化为银行信用,因此对于票据持有者来说几乎没有任何风险,可随时到银行贴现变现,或者是通过企业间背书方式完成交易支付。就其实现的功能而言,非常接近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而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特征。因此,银行体系外流通的银行承兑汇票显然构成了我国的广义货币总量。就其流动性而言,由于我国缺乏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市场,票据交易主要集中于银行柜台和区域性票据市场交易,使得其流动性有所降低。商业承兑汇票是大企业发行的短期无担保期票,目前已成为重要的信用工具和短期直接融资方式。商业票据可以直接或通过货币市场出售给短期投资者,是货币市场工具,虽然风险较银行承兑汇票高,但作为信用工具应纳入适当层次货币总量统计。

(三)资产管理业务

这里讨论的资产管理业务泛指受托资产管理,即专业机构接受机构、企业和个人委托进行的货币资产管理,资产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为信托关系。目前我国的资产管理业务主体除各类公募和私募基金外,还包括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机构推出的与基金性质相近的各类资产管理产品。imF《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将这类金融媒介定义为投资总库,指汇总投资者资金用来购置金融资产的有组织的金融安排(不包括养老基金),共同基金、投资信托、单位信托和其他集体投资单位都属于这类机构。从我国各类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情况看,有些缺乏流动性或流动性有限,而有些投资机构发行的份额几乎与存款和其他由存款性公司发行的负债具有同样的流动性。以下就结合我国目前各投资类机构的业务特点、性质、规模,对其货币性进行讨论。

1.证券投资基金。在各类基金中,封闭式基金更类似于股票,具有价格波动大,手续费较高的特点而流动性有限,而开放式基金中的货币市场基金因风险小、收益稳定、赎回成本低等特点与储蓄最具有替代性。但我国目前的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又不同于美国的mmmFS,不能够以其存款开出支票进行支付。因此在衡量我国货币市场基金能够计入哪一层次货币总量时,应进一步从风险、收益、可转让性、交易成本等角度,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流动性进行比较。此外,我国目前开放式基金中有61%为股票型基金。股票型基金以股票为投资对象,其资金净值会因股票价格的波动而发生很大变化,因此其流动性较货币市场基金要差,而对于混合类基金的流动性划分,要根据其资产配置中的股票和债券比例具体分析。

2.银行类产品。从商业银行推出的各期理财产品看,过半产品为非保本浮动型,投资方向主要有银行间债券市场、新股申购、信托理财产品等,还有与股票、基金、利率、汇率、信用、商品挂钩的结构性产品。理财产品的期限结构以1年以下的短期为主,起售金额为5万元人民币左右。不同理财品种其流动性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和浮动收益类产品中投资于债券和同业拆借市场的产品可以说与储蓄存款流动性没有任何差别,目前这两类产品占比在45%左右。而部分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尤其是与股票、利率、汇率等挂钩的结构性产品因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特征,因而流动性有限。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不能进行转让,并且对不同的理财产品是否能够提前终止合同的规定也是不同的。对于不能提前赎回的产品而言其流动性更差,而若能够提前终止合同,但需要投资者承受较大损失则其流动性也受到限制。

3.信托类产品。在衡量集合信托理财产品的流动性时,应根据不同产品的期限、收益、费用等综合评价。就目前信托公司发售的资金信托计划看,期限均为1年以上的长期投资产品,以2-3年居多,甚至包括20年左右的股权投资。单个投资人投资一个信托计划的最低金额不少于100万元,并且大多数信托产品与银行理财产品一样,不能够提前赎回和在投资者间进行相互转让。尽管有些信托公司应投资者要求提供了转让平台,但是否有转让对象面临很大不确定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托理财产品具有投资金额大、期限长、转让困难等特点,因此流动性较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要差。

4.证券类产品。从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风险特征看,虽然券商可以用自有资金参与本公司设立的集合性投资理财计划,并且如果集合理财出现亏损,可以先由券商将这部分资金对其委托人的本金和收益进行补偿,从而降低了理财产品的投资风险。但是,与基金和银行代客理财产品比较,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仍具有收益高、门槛高,申购赎回手续繁琐等特点。并且多数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较小,投资人不具有广泛性,因此不宜纳入货币总量,只可适当考虑将其纳入流动性总量。

5.保险类产品。保险理财产品与其它金融理财产品最大的不同在于保险产品不仅具有投资功能,还具有保障功能。一般来说,保险理财产品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投资连接保险,在设计上使用了信托与保险理念,通过投资基金进入资本市场;二是万能保险,兼具保障和投资功能,而且其中投资账户有保底收益;三是分红保险,不仅具有保障功能,同时借助分红功能,可以确保保险产品的保值增值。从保险理财产品的流动性看,各类产品的资金收益、现金支取等相关规定及费用情况都存在差异。在保险理财的资金支取方面,投保人可要求部分领取投资账户的现金价值,但合同项下的保险金额同时按比例相应减少。如果全部支取,则要扣除准备金账户的费用;还有些保险合同约定不允许随时支取,直至保险期满,死亡保障金和投资账户的现金价值一次返还。总体说,保险理财产品具有合同时间长、约束性强的特点,一般要等三到五年后才开始一次性或分期兑现保额和分红收益,其流动性较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券商理财产品要差。

(四)债券

从理论上讲,非金融性公司和住户部门持有的债券,作为其手持金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纳入适当层次货币和流动性总量。但具体衡量不同种类债券的流动性时,还应结合债券到期期限、是否可转让流通等具体进行分析。如国债中只有记账式国债可以在债券市场流通转让,而凭证式国债只有在未来特定日期才可以无障碍兑现,因此记账式国债的流动性要高于凭证式国债。再如,我国国债发行期限多集中于3―5年,1年以下的短期国库券和15年以上的长期国债发行规模较小,期限越长的国债流动性越小,通常1年期以下的短期国债应当纳入广义货币总量。此外,若企业债在一级市场融资已纳入广义货币总量,为避免重复统计则不应再考虑持有人因素。

(五)其他金融工具

1.股票和其他股权。作为价值储藏手段,股票可以在证券交易所或场外等二级市场进行出售转换成现金或银行存款。然而由于股票价格往往会因市场风险变化出现大幅波动,出售股票可能会带来大量交易损失,某些股票持有者还会选择在股票价格持续下跌时,继续持有股票待行情恢复时再择机卖出,从而导致股票变现时间的拖延。因此,股票具有交易隐性成本高,价格变化大,流动性有限的特点。并且除新股发行外,股票交易市场上大多数交易买卖的是已发行的证券,因此股票二级市场交易与经济活动中的投资过程联系并不紧密,所以多数国家将其排除在货币总量之外。除股票外的其他各类股权因不存在有效的二级交易市场,如企业内部职工股等,因此几乎不具有流动性。但是,在衡量一国流动性总量时,因上市企业在一级市场发行新股票得到了实际的长期融资,企业负债因此增加,因此在衡量流动性总量时可适当考虑将上市企业发行新股融资额计算在内。

2.回购协议。回购协议实质上是一种短期抵押融资方式,回购协议的标的物通常是债券等有价证券。在美国,回购协议也称隔夜回购,其投资者通常是拥有大量闲置资金的公司、州或地方政府以及其他实体,他们把资金贷给商业银行、债券交易商或其他金融机构,借方以美国政府债券作为抵押品并约定在投资者需要资金的日期回购这些债券。对于融入资金的商业银行来说,这种运用政府债券进行回购协议形成的资金来源,不用交纳存款准备金。因隔夜回购协议也属于存款性公司发行的一种负债,其最终持有者是企业、政府或个人,并且回购协议通常以短期为主,具有流动性强、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的特点,因此被纳入美国广义货币总量统计。

目前我国的债券回购业务可在银行间和交易所两个市场进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只能通过银行间市场而不能进入交易所市场进行债券回购。近年来,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非金融企业与资金集合型投资主体增加较多。目前,作为债券回购市场的投资主体之一,企业参与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投资。居民个人由于还不能够直接与商业银行进行债券回购业务,只能通过基金、信托等投资主体间接进行投资。因此,在考量我国的回购协议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纳入广义货币总量时,可根据目前企业参与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协议的交易规模情况,适当将商业银行通过债券回购渠道从企业获得的融资额计入相应层次的货币总量。

3.金融衍生工具。按照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与另外一种具体金融工具、指标或商品相联系的金融工具,通过这种工具,具体的金融风险(如利率风险、外汇风险、股票风险或商品价格风险)能够自行在金融市场进行交易。根据履约义务是否确定,金融衍生合同分为远期和期权两大类。对于远期类交易,由于不同签订合同主体对未来市场价格预期不同,导致对同类衍生金融工具定价存在很大差异。而期权类交易,因其交易条件随时会因市场因素(如市场利率、股票指数等)的变化而变得非常复杂,因而未来的交易结果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无论哪种衍生金融工具,虽然能够在二级市场交易但价格波动幅度大,不确定性风险较多,故流动性较差。目前,我国中资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分代客金融衍生产品和自营金融衍生产品两类。我国货币与金融统计中,从2007年起已将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业务纳入表内统计,并且将为防止交易对象不履行合约而交存的金融衍生保证金,计入商业银行各项存款,反映在广义货币总量m2中的企业定期存款项下。在讨论究竟哪种金融衍生工具应当纳入广义货币总量时,应根据具体金融衍生产品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4.保险技术准备金。寿险或非寿险公司的保险技术准备基金是保险公司在保单存续期,要求被保险人按比例预付的保费,是保险公司用于弥补预计将要支付的金额。虽然保险技术准备金是保单持有人的资产,但其未来支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也非常不具备流动性。

5.资产证券化产品。我国现有的资产证券化形式主要包括信贷资产证券化(aBS)、房贷资产证券化(mBS)和不良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通过对贷款进行证券化而非持有到期来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同时为证券市场增加了一种新的投资工具。但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主体仍然比较缺乏,大多集中在基金公司、财务公司、集合理财产品等机构投资者中,非金融性公司和居民个人仍没有直接进行投资的通道。资产证券化产品本质属于商业银行发行的负债,未来随着其发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应适度考虑将金融性公司之外的投资者持有的证券化产品纳入广义货币总量。

6.住房公积金。住房公积金是为解决居民购房问题而建立的互长期住房储蓄。从我国现阶段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职能定位和运作模式看,对其进行机构分类比较困难。因为它是为实现住房政策目标而成立的“准政府机构”,但却从事比较典型的金融中介活动,同时它又不同于传统金融企业具有充足的资本金要求和真正的偿债能力。并且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行负债的流动性不同于通常的存款性公司――住房公积金存款的本质属于限制性存款,存款人只有在特定时期(退休以后),或只能出于特定目的(购买住房)才被允许提取而且不能进行转让。根据imF《手册》建议,在决定哪种限制性存款应该包括在货币总量中时,需要考虑这种限制的性质。在综合考虑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性质和特点后,笔者认为可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视同存款性公司而将其全部存款纳入适当层次货币总量,或者如果考虑其信用创造能力的局限性,存款负债的限制性和贷款对象的特定性,不宜将其视为存款性公司,那么应当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分类为其它金融性公司层次部门,并将其在存款性公司的存款纳入广义货币总量统计。

7.社会保障基金和企业年金。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等。社会保障基金属于强制性储蓄存款,在机构分类中一般被归入广义政府次部门。同时,因其具有投资期限长,投资规模大等特点,所以公众在社保基金的存款不计入任何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和流动性总量。但社保基金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可考虑纳入适当层次货币总量。企业年金作为企业自愿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是职工福利待遇延期支付的一部分。与社会保障基金一样,企业年金虽然是存款者的资产,但其只有在未来特定时期(退休后)才能被支配,因此非常不具备流动性。

8.其它金融性公司1。就我国目前货币总量定义看,其他从事金融中介活动的机构,如金融担保公司、期货公司、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等在存款性公司的存款被视同于同业存款,未被计入广义货币m2。这应当说不符合imF关于广义货币持有者的原则定义。因此应酌情将这类机构在商业银行的存款纳入广义货币总量。

三、结论

以上是按照imF《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有关货币总量的概念框架,从中央银行金融统计理论与实务角度,对我国金融市场工具的货币性进行的分析判断,判断的基本原则包括:首先,除了从风险、收益等方面对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进行讨论外,由于二级市场的存在为金融工具提供了流动性,使金融工具持有人将资产变现或与其他人交换债权成为可能。因此在分析考虑我国不同金融工具的流动性时,是否存在有效的二级市场成为流动性的重要判定标准;其次,在国内的居民部门中,只有存款性公司2以外部门持有的金融工具才能够计入货币和流动性总量;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某金融性公司发行的负债非常具有货币特征,但只是针对特定人群而不具有普遍性,如某些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就要酌情考虑是否计入货币。按照以上思路,通过对我国各种金融资产在多大程度上提供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手段进行综合评估,本文提出建立我国更广义货币总量定义的粗浅方案:

m0=流通中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

m2=m1+企业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存款+非银行社会公众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

m3=m2+企业持有的外汇存款+短期银行代客理财产品+非银行社会公众持有的短期国库券、商业票据和银行承兑票据+其它金融性公司在商业银行存款;

m4=m3+居民个人持有的外汇存款+长期银行代客理财产品+非银行社会公众持有的开放式基金(扣除货币市场基金)。

以上货币总量定义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可靠性,也即是否比m2与经济增长具有更稳定的函数关系,还有待于实证分析的检验。但无论如何,短期内我国还不具备放弃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转为以实际均衡利率或通货膨胀率作为参照目标的条件。这就决定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货币供应量还会继续成为我国货币政策重要参考指标之一。中央银行虽然因货币乘数的不确定性而不能绝对地控制货币总量,但能够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总量施加间接的系统性的影响,以确定货币总量增长的最佳途径,实现对货币供应的最大控制力。因此,按照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原则,适时根据金融创新发展状况,完善修订货币总量定义,既对中央银行政策工具反应敏感,又有力地作用于总支出,从而有利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imF《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

[2][美]米什金著:《货币金融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3][美]劳埃德B•托马斯著:《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机械工业出版社。

[4][美]彼得S•罗斯著:《货币与资本市场》,机械工业出版社。

[5][加]杰格迪什•汉达著:《货币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货币市场证券特征篇6

关键词:企业理财;货币市场基金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主体,其行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企业在从事主营业务的同时,如何开源节流,降低成本,增加资产收益,成为企业决策层考虑的问题。当企业有大量的资金苦于找不到更好的投资项目时,一般的选择是将其存放在银行,以备不时之需。企业的这种选择本无可厚非,但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企业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呢?这时,企业理财就孕育而生。企业理财是指企业将闲置资金投资于股票,债券,基金等易变现资产或将资金短期内交由他人打理,以获取超额收益的行为。但是,长久以来,企业理财没有受到重视。

1企业理财不被重视的原因分析

从具体实际来看,企业理财不被重视的原因有:第一,在传统观念中,企业被定位为生产经营为主,与经营无关的其他行为受到限制,也不被人所了解。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很多企业经常面临资金短缺的窘境,何谈富余资金进行投资?第三,企业对于理财资金有很高的要求,比如风险要低,流动性要好等。过去,很少有这样的投资品种。第四,企业缺乏投资方面的专业人才,对投资市场缺乏客观公正的评判,如果投资失误,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损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企业的社会定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策的宽松,融资渠道的拓宽,金融衍生品种的增多,使得企业运用资金的能力逐步加强。企业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当企业有大量的闲置资金,寻求超过银行存款收益的行为就成为可能。在企业理财中曾经红火一时的当属委托理财。它是券商将企业托付的资金进行运做,并获得收益的行为。其刚推出时,以承诺的高收益,低风险倍受企业青睐。但随着市场风险的增大,券商违规行为与日俱增,很多企业被抛进了资金无底洞,有的甚至血本无归。这种理财方式也成为昨日黄花,被大家所诟病。

其他的理财方式呢?债券,风险较低,但流动性差;股票,流动性好,但风险较高;外汇,专业性太强。有没有适合企业投资的品种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货币市场基金。

货币市场基金是证券投资基金的一种。而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式。它通过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作,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的投资。其特点如下:投资基金的单位面值较低,在我国是1元人民币;管理费、购买费较低,有利于吸收社会资金;基金由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由专家经营,有利于降低风险,得到较高回报;实行投资组合,《证券投资基金法》规定,“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资产进行证券投资,应当采用资产组合的方式。”这样,有利于分散风险,保障投资者资产的安全。而货币市场基金具有证券投资基金的所有特征,又有其独特性。

2货币市场基金的特性

3货币市场基金的历史

货币市场基金最早发源于1971年的美国。由于对存款小户的利率歧视,货币市场基金应运而生——将小户的资金集中起来,以大户的姿态出现在金融市场上。一般投资者因市场准入资格、资产规模等原因无法投资,而货币市场基金则成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借道进入货币市场的便捷途径。它通过资金的汇集可进行金融“批发”业务,争取到银行间货币市场的较高收益,而且这种收益非常稳定。资金量较小的投资者在债券市场不具成本优势,无论是信息,资讯或交易方面都会产生较高成本,通过基金公司进行大批资金的运做可以有效降低成本,产生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

表1数据来源:CCeR中国证券市场数据库

基金种类股票基金货币市场基债券基金混合基金

所占比重52.9%25.1%16.6%5.4%

表2几种投资方式的比较

风险性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

银行存款低低强高

国债最低中弱最高

股票高高强最低

货币市场基金低中强高

货币市场证券特征篇7

关键词:金融市场;金融监管;中越贸易;硬通货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250-02

一、越南经济概况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越南的资本市场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越南2010年GDp的增速为6.8%,2011年降为5.9%,2012年则为5.2%,2013年有所回转,增速为5.4%,这说明越南的经济有回温的趋势,是一个较有发展潜力的国家。在过去几年内,越南Cpi的增速可以说是很显著的,但是在2013年,Cpi涨幅明显下降,由2012年的9.5%下降为6.6%,越南的通货膨胀有回落的趋势。2013年,越南达到贸易总顺差940万美元,而在2012年,越南的贸易逆差高达22亿美元,且在此之前的过去五年每年都出现逆差。

(一)金融市场发展概况

1.证券市场

越南的证券业始成立于2000年,7月份越南胡志明市证券交易中心成立,2005年3月河内市证券交易中心正式营业,至2012年一共有上市公司540家,全国证券公司达105家,增长率年平均35%,证券业筹资额占GDp的比例为40%。越南的资本市场处在迅速发展的阶段,目前行业规模不大,且存在许多问题,但整体来看有巨大的发展前景。根据越南政府批准的证券市场发展规划,到2020年,越南将集中推动商品、投资者、证券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等四个方面的改革重组,逐步规范证券市场发展。

2.债券市场

自2009年启动债券市场,越南政府债券发售总额达到224.7万亿越南盾(约合107亿美元),市场规模从2009年的159.54万亿越盾(75亿美元)扩大到2012年8月的339.34万亿(161亿美元)。但总体来说,当前越南债券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对债券市场的促进和监管机制还有待完善,对此政府应该起到主导作用。

3.保险市场

越南自1986年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经济和保险业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随着越南加入wto以及金融自由化步伐的加快,保险市场得到了飞速发展,由1993年只有一家国有保险公司迅速发展到2009年的49家保险机构,其中寿险公司10家、非寿险公司28家、保险经纪公司10家及1家再保险公司,与此同时,越南保险市场的多元化趋势在加强。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越南的保险市场也存在些许问题,如国内保险法律法规不健全,缺少反保险欺诈的相关法律规定,对保险公司并购与倒闭没有具体规定;国民保险意识不高,投保率很低;资金运用渠道狭窄,保险投资组合单一;信息技术落后,缺少完整的数据系统;保险人才短缺,从业者素质不高。

(二)金融监管体系

越南的金融相对来说有些许的局限性和保护性,如越南实行单一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机制。且越南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资源既丰富、范围又比较小的国家,必须要加强金融监管。越南对金融监管的组织体系主要包括越南国家银行、越南财政部和越南国家证券委员会。

越南国家银行的监管职能有:促进货币稳定并制定货币政策,监管金融机构,向政府提出有关经济政策的建议,监督所有越南商业活动的活动及向商业银行作出借贷;越南财政部的监管职能有:颁布相关的法规,检查和监控保险活动以及处罚违规操纵者,管理信用机构的财务,参与越南财政系统的规划和财政政策的制定等;越南国家证券委员会作为一个政府机构,其监管职能有:履行国家对证券市场的行政管理职能,签发证券公司上市许可证,监管证券公司的经营活动,监管证券交易与证券服务,处罚违规经营的证券公司等。

越南的金融监管体系和发达国家的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监管敏感度相对来说比较滞后,与本国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也差强人意。但是随着越南经济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以及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提高,其金融监管体制将会进一步完善。

(三)政府支持建立金融中心的措施

国际社会一直非常看好越南的经济前景,把它称为维斯塔五国之一,仅次于金砖四国。正是这种乐观情绪,壮大了越南的雄心壮志,经济发展目标反复调整,甚至提出“赶中(国)超印(度)”的口号。

首先,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健全金融市场体系、优化金融服务环境、创新金融发展途径、强化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其次,借鉴各国成功经验,创建金融产业园区。

二、人民币在越南使用情况

(一)中越贸易与相互投资情况

越南于2007年1月11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第150位成员,越南的贸易和投资因此进入新的时代。

1999年中越两国领导人签署了《中越联合声明》,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关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当前,中越关系正处在良好的发展势头上,良好的政治关系为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越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状况与特征:贸易额持续快速上升,在对方国家的贸易地位大幅提高,但贸易增长率不稳定;贸易结构的静态特征表现为两国贸易品互补性强,而动态特征则显示两国贸易品趋于集中;双方贸易不平衡,且波动性大;越方逆差呈上升趋势。中越两国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外贸受政策影响大,贸易统计制度的差异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两国边境贸易比重太大,给统计工作造成一定的难度等原因,中越两国间贸易出现不平衡,但两国间的贸易逆差只是暂时性的,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规律,且中国的产品从性价比来说满足了越南消费者的需求,所以随着双方合作程度的加深,越南出口产品的潜力将上升,而贸易逆差的问题也将自然得到解决,2013年越南已经实现了从贸易逆差向贸易顺差的转变。

总之,中越两国的贸易关系目前正处于良好的发展势头上,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有利因素占主导地位。因此可以预计,今后几年,中越贸易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二)越南央行将人民币作为储藏货币的预想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在越南等东南亚周边国家享有较高的威望。据统计,2006年以后,以每年年初越南盾兑人民币汇率为依据,人民币兑越盾汇价只升不跌,越南人普遍认为人民币有升值的空间,因此,一段时期以来,人民币不仅在中越边境地区广泛流通使用,还在越南境内的河内、海防、胡志明市等城市也被大量使用。人民币在越南的流通主要通过边贸和旅游来完成。粗略估计通过边贸渠道人民币在越南的存量约30亿元;通过旅游渠道人民币在越南的存量约8亿元,累计38亿元。就边贸渠道而言,根据1998年以来,两国边贸一直稳步发展的状况,以及中国银行广西分行在边境地区近十年来的净投放量、边贸人民币结算量等因素,可以推算目前通过边贸渠道输入越南的人民币存量在30亿人民币左右。就旅游渠道而言,估计目前全年至少有80万次赴越旅游。综合外币和人民币现金、双卡消费等多种因素,粗略估测中国游客赴越的人均购物消费大约在1200元左右,那么目前每年通过旅游渠道流入越南的人民币大约在10亿元左右,其中80%将通过黑市回流到中越边贸地区,由此推算过去4年通过旅游渠道在越南的人民币存量为8亿元。

总结以上分析,通过贸易渠道稳定在越南的境外人民币存量在30亿元左右,通过旅游渠道稳定在越南的境外人民币存量在8亿元,人民币累计在越南的存量为38亿元。人民币在中越跨境流动的规模每年在50亿~60亿元人民币左右。以上数据显示,人民币作为贸易货币和投资货币的地位在越南已得到推广和深化,越南央行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将指日可待。

三、人民币在越南发展成硬通货的展望

过去十年,越南经济的平均增长率维持在7.5%的高水平上,是亚洲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不少海外投资资金也看好越南,流入越南的外国直接投资和热钱不断增加。不过近年来随着越南多项经济指标亮起红灯,人们对于越南经济的信心也急转直下,越南盾也随之趋于贬值,因此,美元和人民币也成为越南人在危机中寄托的“硬通货”。但现在银行里,美元与人民币极度紧缺,随着中越贸易的增加,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中国货币成为在越南发展的硬通货指日可待。

近二年来,随着人民币流通量的增加以及人民币币值的稳定,越南政府开始正视人民币在其境内流通的事实。越南政府颁布《越南边境地区和口岸经济区域邻国货币管理规则》将人民币视同外汇,对在越南边境省份和口岸经济区域的人民币使用和流通做出规定,允许中方以人民币在边境省份流通的合法性。因此,人民币预计四年内在越南发展成为硬通货。

参考文献:

[1]唐金成,陈黎勇.越南保险市场发展研究[J].东南亚纵横,2012,(10).

[2]程敏,罗琳.云南省与越南边境贸易发展的特点及问题[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5).

[3]覃延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人民币国际化[J].东南亚纵横,2010,(5).

[4]熊涓,马千里.中国与东盟国家利用外资及相互投资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10).

[5]保建云.中国与越南双边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J].国际贸易问题,2009,(7).

[6]潘金娥.中越贸易:现状、前景与贸易失衡的原因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9,(10).

[7]王娟.中越贸易的实证分析[J].东南亚纵横,2011,(10).

[8]潘永,邓莉云.中越贸易人民币结算问题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2012,(1).

货币市场证券特征篇8

关键词:新旧公式;货币流通速度;GDp;金融工具;货币供应量

1.引言

所谓货币流通速度是指一定期限内单位货币在商品流通系统中的平均周转次数。它一般有交易流通速度、收入流通速度、综合流通速度、最优流通速度等几种类型,在实际中人们常常使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收入作为分子,用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作分母,来进行计算。即迄今为止,人们一直在使用GDp与不同口径货币量之间的比值,来计算和表示货币流通速度。如现金流通速度,就用GDp/流通中现金总额来计算和表示的;m1和m2流通速度的计算与表示,可依此类推。在虚拟经济出现之前,这种计算方法应该说,在理论上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当虚拟经济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世界经济系统别是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系统中已正式形成之后,若仍沿用该公式,那么,不仅将有理论缺陷,而且还将出现依此计算的货币流通速度与实际不符且难以解释经济实践的情况。例如,电子商务的产生和迅猛发展,电子货币的发行,都必将极大地提高商品流通速度和货币流通速度,至少使货币流通速度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但实际的计算结果则是货币流通速度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可见,仍沿用该公式,将会导致很难解释客观经济现象的情况发生,进而使理论与实践处于互相矛盾的尴尬境地。其根源就在于,该公式既未将需要大量货币供应才能正常运行的虚拟经济总规模考虑进来,也未将需要不少货币供应才能正常交易和发展的网上虚拟商品流通的总规模包括在内,更未将需要一定货币供应的(二氧化)碳流通或交易市场规模考虑在内。因此,只有将这五个层次含义的商品+①的流通总规模均考虑进来,以此为基础计算的货币流通速度,才有可能全面反映出客观经济实际,并能用来解释相关的经济现象。由于第四层次含义的商品即网上虚拟商品交易总额的历史数据难以取得,而碳交易又不在本研究范围之内,因而,此处在分析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时,将只考虑前三个层次含义的商品的流通总规模所带来的影响(因为第三层次含义的商品的流通规模占比最大)。

2.两种计算公式下我国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的比较分析

2.1指标的选择与说明

本文选取了国内生产总值GDp、金融工具交易总额、货币供应量m0、m1、m2等指标在1981~2009年间的数据,来进行实证比较分析。

关于指标的说明:

第一,此处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按支出法计算的GDp;由于我国金融市场是从1981年国库券的发行开始的,因此,其历史数据的时间跨度就从1981年开始。金融工具交易总额是指股票交易额(1987-2009)、期货交易额(1993-2009)、外汇交易额(1994-2004)、基金交易额(1994-2009)、债券交易额(1981-2009)、银行间本币交易额(1996-2009)、保险业净保费收入(1993-2009)和商品房销售额(1991-2009)等八种金融工具交易额相加之和。

第二,由于八种金融工具交易额数据的年份并不整齐划一,有的长,有的短,这可能会影响到实证分析的结论的精确性。

2.2两种计算公式下我国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的比较分析

2.2.1传统公式下我国在1981~2009年间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

根据《中国金融年鉴1989~1991、1994~1996、2003、2007~2009》[1]-[10]、《中国统计年鉴2010》[11]中的数据,可以计算出29年来m0、m1、m2的流通速度,并据此作成图1。

图1表明,第一,从图形上看,在1981~2009年间,我国m0、m1、m2的流通速度整体上均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但有不同特点:首先是现金流速的特点。它有三个阶段:一是从1981~1992年,此时m0流速整体呈下降趋势,并在(6,13)区间内波动;二是从1993~1999年,此时m0流速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走势,且在(6,9)区间内波动;三是从2000~2009年,此时m0流速整体呈上升态势,并在(6.5,10)区间内波动。其次是m1流速的特点。它有两个阶段:一是从1981~1998年,此时m1流速整体呈下降态势,且在(2,3.5)区间内波动;二是从1999~2009年,此时m1流速整体仍呈下降走势,并在(1.5,2)区间内波动。最后是m2流速的特点。它也有两个阶段:一是从1981~1995年,此时m2流速整体呈下降趋势,在(1,2.5)区间内波动;二是从1996~2009年,此时m2流速整体仍呈下降趋势,并在(0.5,1)区间内波动。

第二,从数据看,我国m0、m1、m2的流速整体上仍然都呈不断下降的走势,但有不同的特点:首先是现金流速的特点。在1981~2009年间,现金流速最高值为1982年的12.73次/年,最低为1993年的6.30次/年,其平均流速为8.21次/年,62.07%的m0流速小于该均值。其次是m1流速的特点。在1981~2009年间,m1流速最高值为1982年的3.37次/年,最低为2009年的1.56次/年,其平均流速为2.31次/年,55.17%的m1流速大于该均值。最后是m2流速的特点。在1981~2009年间,m2流速最高值为1981年的2.06次/年,最低为2009年的0.57次/年,其平均流速为1.11次/年,62.07%的m2流速小于该均值。

2.2.2新公式下我国在1981~2009年间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

根据《中国金融年鉴1989~1991、1994~1996、2003、2007~2009》[1]-[10]、《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2010》[12]、《中国统计年鉴2010》[11]、《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10》[13]、《中国证券市场年鉴1994》[14]、《上海证券年鉴1995》[15]和相关网站[16]上的数据,可以计算出29年来m0、m1、m2的流通速度,并据此作成图2。

在将虚拟经济总规模考虑进来后得到的图2表明,第一,从图形上看,在1981~2009年间,我国m0、m1、m2的流速整体都呈先下降然后不断上升的趋势,但仍有不同特点:首先是现金流速的特点。它有三个特征:一是从1981~1992年,此时m0流速围绕9次/年这个中值波动;二是从1993~2004年,此时m0流速围绕20次/年这个中值上下波动;三是从2005~2009年,此时m0流速从27.19次/年陡峭的直线上升到96.96次/年。其次是m1流速的特点。它有三个特征:一是从1981~1992年,此时m1流速围绕2.75次/年这个中值波动;二是从1993~2004年,此时m1流速围绕6次/年这个中值上下波动;三是从2005~2009年,此时m1流速从6.09次/年较为陡峭的直线上升到16.75次/年。最后是m2流速的特点。它有三个特征:一是从1981~1993年,此时m2流速围绕1.60次/年这个中值波动;二是从1994~2004年,此时m2流速围绕2.30次/年这个中值上下波动;三是从2005~2009年,此时m2流速一直呈现出比较平缓的直线上升运动。

第二,从数据看,在1981~2009年间,我国m0、m1、m2的流通速度总体都呈先下降然后不断上升的趋势,但又有各自特点:首先是现金流速的特点。在1981~2009年间,m0流速最高值为2009年的96.96次/年,最低为1992年的7.21次/年,其平均流速为22.47次/年,68.97%的m0流速都小于该均值。它有两个特征:一是从1981~1993年,此时m0流速均在(7,13)区间内波动;二是从1994~2009年,此时m0流速均在(13,97)区间内呈上升走势。其次是m1流速的特点。在1981~2009年间,m1流速最高值为2009年的16.75次/年,最低为1987年的2.53次/年,其平均流速为5.56次/年,65.52%的m1流速都小于该均值。它也有两个特征:一是从1981~1993年,此时m1流速均在(4,2)区间内呈下降态势;二是从1994~2009年,此时m1流速均在(4,17)区间内呈上升走势。最后是m2流速的特点。在1981~2009年间,m2流速最高值为2009年的6.08次/年,最低为1992年的1.23次/年,其平均流速为2.33次/年,75.86%的m2流速都小于该均值。它有两个特征:一是从1981~1993年,此时m2流速均在(2.1,1.2)区间内呈下降走势;二是从1994~2009年,此时m2流速都在(1.6,6.1)区间内呈上升走势。

3.结论

本文在计算和表示货币流通速度时,由于将以前被人们严重忽视但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实体经济总规模的虚拟经济总规模,计入了公式的分子项中,因而,据此得到的计算与分析结果带来了如下显著的变化:

第一,在整体数值水平上,新公式下的货币流速比旧公式下的货币流速,有了极其显著的提高。在1981~2009年间,我国m0、m1、m2的流通速度,分别从其最低值的6.30、1.56、0.57,提高到7.21、2.53、1.23,分别提高了14.44%、62.18%、115.80%;从其最高值的12.73、3.37、2.06,提高到96.96、16.75、6.08,分别提高了661.67%、397.03%、195.15%。

第二,在数值的平均水平上,新公式下的平均货币流通速度比旧公式下的平均货币流通速度,也有了十分显著的提高。在1981~2009年间,我国m0、m1、m2的平均流通速度,分别从8.21、2.31、1.11,提高到22.47、5.56、2.33,分别提高了173.69%、140.69%、109.91%。

第三,新公式下的货币流通速度,改变了旧公式下货币流通速度的运行轨迹和走势,即使其由长期下降的趋势,转变为总体上升的趋势。而在图形上,则使其由长期向右下方倾斜的走势,转变为长期向右上方倾斜的趋势。

第四,由于影响和决定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增加了,从而使货币流通速度的运行轨迹,相对而言,变得更加复杂了,其具有不同特征的发展阶段也明显增多了。

[注释]

①商品的五个层次含义包括:一是指有形的产品,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产品即货物,它包括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二是指无形的产品,它包括技术、信息、文化娱乐产品以及服务产品等;三是指用于交换的各种资产的所有权证书或用于交换的债务的权利证书,它包括股票(企业资产的所有权证书)、债券(企业或政府债务的权利证书)、基金(发起人募集的资金的所有权证书)、外汇(用于国际支付和国际结算的资金凭证)、期货合约(上市交易的标的商品的所有权证书)、期权合约(某种买卖权利的所有权证书)、保险合同(保护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应有权利的凭证)、房产证(房屋的所有权证书)与地契(土地的所有权证书)等金融工具;四是指网络上的虚拟产品,它具有电子化、数字化和虚拟化的基本特征;五是指(二氧化)碳商品,这是在商品的生产、交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无形废物乃至危害物,它也被用来交换和买卖,并形成了一个全球的碳交易市场。

[参考文献]

[1]中国金融学会.中国金融年鉴1989[m].北京: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1989.12.

[2]中国金融学会.中国金融年鉴1990[m].北京: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1990.12.

[3]中国金融学会.中国金融年鉴1991[m].北京: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1991.12.

[4]中国金融学会.中国金融年鉴1994[m].北京: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1994.12.

[5]中国金融学会.中国金融年鉴1995[m].北京: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1995.12.

[6]中国金融学会.中国金融年鉴1996[m].北京: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1996.12.

[7]中国金融学会.中国金融年鉴2003[m].北京: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2003.12.

[8]中国金融学会.中国金融年鉴2007[m].北京: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2007.12.

[9]中国金融学会.中国金融年鉴2008[m].北京: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2008.12.

[10]中国金融学会.中国金融年鉴2009[m].北京: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2009.12.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9.

[12]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12.

[13]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编.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10[m].北京:学林出版社,2010.9.

[14]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编.中国证券市场年鉴1994[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4.10.

[15]《上海证券年鉴》编辑部编.上海证券年鉴1995[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11.

货币市场证券特征篇9

一、引言

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变化,我国现行货币政策框架面临严峻挑战,表现在:一是货币政策目标面临挑战;二是货币政策工具面临挑战;三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面临挑战。目前,我国急需培育有效的基准利率体系。文章以国债市场为例,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探讨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过程中基准利率体系的构建问题,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目前,学者们已就基准利率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属性达成共识。从实践经验和一般原则看,基准利率必须是无风险的短期货币市场利率,还要具有基础性、相关性、传导性、可控可测性、稳定性以及连续性。罗滢(2004)认为国债收益率可以担起基准利率的重任。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2013)也指出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受制于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程度,国债收益率曲线在货币政策传导方面还存在缺陷。在目前基准不明晰的情况下,学者们纷纷提出先构建一个基准利率体系的构想。顾巧明(2010)认为,短期基准利率体系应该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为核心,在中长期,应以国债利率为核心。李宏瑾等(2010)认为应大力发展国债市场,完善国债利率期限结构。

二、国债收益率作为基准利率的美国实践探索

国债作为无风险证券,其收益率在金融市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定价基准作用,是众多金融产品定价的基础。在美国,虽然官方的基准利率不是国债利率,但其国内发达的国债市场为市场基准利率的形成提供了有效支持。

(一)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历史形态

1、反向倾斜的利率曲线。反向倾斜的利率曲线通常被看作是经济衰退的征兆。从历史来看,利率曲线一般在经济衰退期前12-18个月开始出现反转。在1957-2008年之间,一共发生了8次经济衰退,只有头两次衰退(1957-1958和1969)时,利率曲线没有提前出现反转,从1980年开始其他6次都表现出明显的征兆。而美国国债利率曲线早在2006年第三和第四季度就出现反转,更是提前预示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2、向上倾斜的利率曲线。由于经济增长率从1990年开始下滑,经济与金融市场不景气。为了刺激经济,美联储决定下调利率,经济增长与金融市场景气也由此逐渐上升,导致了1992年10月底的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陡升。

3、平滑的利率曲线。是指10年期利率和2年期利率之差为0或接近0,这通常预示着后期经济将保持平稳发展。典型的例子就是从2005年四季度到2006年上半年,利率曲线从正常(正向倾斜)转为平坦,预示出之后一段时期美国国内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经济进入一轮快速发展阶段。反之,则说明投资者认为央行将下调利率以刺激经济。

(二)构建收益率曲线的市场及制度安排

1、众多的参与主体。美国国债市场的参与者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财政部和中央银行,机构投资者(包括商业银行、互助储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各类基金),家庭、个人以及国外投资者。

2、发达的国债市场和充分的市场流动性。美国国债市场由发行市场(一级市场)和流通市场(二级市场)构成。美国政府债券的二级市场基本上由进行大宗交易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或保险公司等组成,最低限额为100万美元一笔,但二级市场的日交易量平均都要超过500亿美元。一般一级承销商同时也是二级市场的做市商,在二级市场上必须提供买卖的双边报价,保持政府债券的流动性。

3、完备的国债托管、结算和清算体系。美国有全国统一的托管结算体系,美国国债的清算与结算是分开办理的,清算由政府债券清算公司负责;结算实现了在实时全额结算基础上的券款兑付,即将债券划到保管账户或者从保管账户中划出的同时付出或收回资金。

三、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中基准利率体系构建

(一)相关性检验

1、数据来源与说明

参考现有研究文献和数据可得性,文章选取以下利率种类作为研究对象: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7天加权利率(shibor1w)、银行间同业拆借7天加权利率(ibor1w)、银行间债券回购7天加权利率(repo1w)、1个月到期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licai1m)、一年期贷款基础利率(lpr1y)、3个月固定利率国债到期收益率(fbrate3m)、1个月中债企业债到期收益率(aaa)(cordeb1m)、3个月央行票据到期收益率(cenbankbill3m)和1个月中债政策性金融债到期收益率(polfin1m)。为增加样本个数,提高研究准确度,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用的数据时间单位为日度、周度或者月度,时间起止为2007年1月4日到2015年12月31日共2247个工作日。对于部分缺失的日度数据,我们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2、相关性的检验

基准利率的相关性,主要检验可供选择的利率与其他利率之间的关联性。如果一种利率与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等市场利率的关联度较强,表明这种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金融产品价格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资金市场供求状况,那么央行可通过调整该利率或发出调整该利率的信号,来影响其他金融市场利率和金融产品价格。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文章选择日度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得出3个月固定利率国债到期收益率与各类市场利率的相关性,详见表1。

3、实证思路与逻辑

对基准利率的实证研究,需要验证基准利率的一般特征(基础性、相关性、可控性、传导性等),已有文献多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或者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来考察变量间的动态关系和因果关系等。由于两两检验易排除可能基准利率的其他同期限利率,故文章为了刻画相同期限的不同利率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动态关系,以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建立多元向量自回归模型(VaR(p))。本文建立的VaR(p)模型如下:

由于VaR(p)模型要求时间序列是平稳的,首先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建立VaR(p)或者误差修正模型VeCm,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不同利率之间的影响和动态关系。

首先采用aDF单位根检验、pp检验和DF-GLS检验,来验证数据的平稳性,结果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3个月固定利率国债到期收益率(fbrate3m)是一阶平稳的。从基准利率选择的角度,我们选择3个月固定利率国债到期收益率(fbrate3m)基准利率进行有效性检验,同时选择3个月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3m,经检验发现shibor3m为一阶平稳的来观察和判断债券市场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的关系。

从相关系数来看(见表2),fbrate3m和shibor3m之间相关系数较高,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在fbrate3m和shibor3m均为一阶平稳的基础上,我们考虑基于johanson协整检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VeCm)。首先根据信息准则来确定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信息准则结果表明建立VaR(9)模型较为合适。通过johanson协整检验、特征根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都拒绝了无协整关系的零假设,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存在最多2个协整向量的假设。在此基础上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利率进行脉冲响应分析。由于fbrate3m和shibor3m均为一阶平稳,我们选择变量的一阶差分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详见表3。

从结果来看,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dfbrate3m和dshibor3m互为双向因果。为进一步了解相同期限各利率的动态关系,发现不同利率之间信息传递方式和特征,在因果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加入同期限的3个月央行票据到期收益率cenbankbill3m(经检验发现cenbankbill3m为一阶平稳的),并进行VeCm模型下的脉冲响应分析,详见图1。观察发现,国债到期收益率对央行票据到期收益率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传导性较好。

(二)可控性检验

基准利率的可控性指货币当局可以通过使用各种手段去控制或者影响市场利率的能力。由于基准利率是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所以它必须具有较强的可控性。本部分基于此假定检验央行是否能够使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影响和控制基准利率。国际经验分析表明,目前市场化调控的主要工具是公开市场操作,从我国近期货币政策操作的实践看,也越来越多地使用公开市场操作来调节短期流动性,以达到调节市场利率的目的。因此,文章选择我国央行每周公开市场操作数据,分析公开市场操作对代表利率的影响。样本区间选择从2013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共计156周。考虑到每周公开市场操作对基础货币的吞吐,我们通过将货币净投放量和净回笼量进行Z-score标准化处理,用公式表示为:z=(x-μ)/σ。其中x为观测值,μ为平均数,σ为标准差。经过处理的数据符合标准正态分布,即均值为0,标准差为1。为保持数据频度的一致,对应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换算为周度数值。

为验证数据的平稳性,采用了aDF单位根检验、pp检验和DF-GLS检验。结果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公开市场操作、3个月固定利率国债到期收益率、1个月中债政策性金融债到期收益率、3个月央行票据到期收益率都是一阶平稳的。从公开市场操作与债券市场代表利率相关系数来看(见表4),公开市场操作和3个月固定利率国债到期收益率(fbrate3m)、3个月央行票据到期收益率(cenbankbill3m)的相关性很小,在0.05左右,即可控性不好。

(三)传导有效性检验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实现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基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最重要的中介指标,担负着传导货币政策的重任,因此,一种利率能够发挥基准作用,除了具备央行可控性以及在自身所处市场内和货币市场与债券市场之间相关性和基础性外,还要具备良好的传导性。利率传导性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对各类中长期利率的传导性,如对信贷市场利率和商业银行理财利率等的影响;二是对宏观经济变量的传导性,如对GDp、Cpi等重要经济变量的影响。本部分将对国债市场由短期利率向中长期市场的传导进行检验。

本部分选择3个月固定利率国债到期收益率(fbrate3m),采取对变量一阶差分项建立VaR模型,并进行脉冲响应分析的方法研究国债收益率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脉冲图像显示,国债到期收益率对Cpi和工业增加值分别产生正向和负向的影响,在10期以后保持稳定。与货币市场利率稍有不同,国债到期收益率对工业增加值产生的冲击波动性较大,详见图2。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前面的研究分析表明,我国现阶段国债收益率还不具有较好地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上的传导性以及对实体经济的良好传导性。但是,国债收益率在债券市场具有较好的传导效果。由于我国现阶段构建的基准利率应该是一个短期利率和中长期利率相结合、包含一个核心基准利率(政策利率)和多种基准利率的利率体系,该体系中不同的基准利率发挥各自在某个市场上定价基准的作用,可以国债收益率作为债券市场上的基准利率。

(二)政策建议

一是扩大国债市场主体,进一步扩大国债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发达的国债市场都具有众多的市场参与主体和充分的市场流动性。借鉴美国国债市场发展经验,我国需加大国债市场向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机构、基金、个人以及国外投资者等各类市场主体的开放力度。只有充分多的市场主体参与,才能提高国债市场的流动性,提高国债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国债收益率才能有效发挥在债券市场的中长期基准利率的作用。

货币市场证券特征篇10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风险;金融业影响

金融创新对金融业的正面影响,可分解为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影响三个方面。

一、金融创新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

金融组织创新使金融机构体系陆续有新军加入,造就了多元化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金融工具创新、金融业务创新使传统的金融措施对客户的吸引力下降,带来的利润逐步递减。所有这些,都强化了金融机构的竞争。

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业的发展能力

金融创新不仅在业务拓展、机构放大、就业人数增加与素质提高等发面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而且由于金融机构盈利能力的增强,带动了金融机构资本扩张能力和设备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也许更值得一提的是,金融创新还推动了金融业产值的快速增长,使之在一国第三产业和GDp中的比重迅速上升,为第三产业和GDp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金融创新增强了金融机构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

金融创新对金融机构的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金融机构对具有风险转移功能金融工具的运用体现出来。比如,浮动利率债券或浮动利率票据,这种建筑在对传统金融工具的特征进行重新组合基础上的金融创新工具,可使金融机构减少筹资利率风险。

二、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深度与广度

金融工具创新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使金融市场容纳的金融资产种类不断增加。各种类型的债券纷纷面世。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序列不断延长,种类繁多且各具特色,技术性也越来越强。从衍生产品技术的组合设计看,也算得上是花样翻新,既有基础金融工具与衍生工具的嫁接,如外汇期货、债券期货、股票期货等;也有衍生工具之间的搭配,如期货期权、换期权等由两种衍生工具组合而成的“再衍生工具”。此外,还有对基础衍生工具的参数和性质进行重新设计后产生的创新衍生产品。

金融创新使国际金融市场融资证券化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证券发行作为融资方式的重要程度大大超过了银行贷款,具体表现为银行贷款的数额下降,国际证券的发行量急剧上升。二是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微观金融主体,资产与负债日益证券化。商业银行的总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以证券资产的形式存在,商业银行成为国际证券市场上的重要投资者。此外,商业银行的贷款资产也实现了证券化。至于负债证券化,是指银行更注重通过发行浮动利率票据和中长期债券筹资,而传统的依靠吸收存款的筹资方式的地位下降。三是商业银行不仅作为国际证券市场的证券发行者,而且参与经营国际证券业务,成为新发证券及承销机构。

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市场一体化

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融创新加速国际资本流动,促进了国际资本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并使其一体化程度加深。一些创新的金融工具在某一国内金融市场或国际金融市场面世之后,交易规模急剧放大并迅速向全球金融市场拓展,而这又在客观上要求这些金融工具的交易惯例、市场交易价格及投资收益率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上大体趋同,从而促进了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的关联度提高。二是金融衍生工具不仅为金融主体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提供了有效手段,而且由于同种货币的浮动利率与固定利率之间、不同货币的利率之间存在差异,进而为金融主体套汇套利赚取投机收益提供了可能。三是有些创新金融工具或衍生性工具的交易,本身就要以多个金融市场做依托,是一种跨市场的国际性金融交易。

三、金融创新对金融制度的影响

金融创新强烈地冲击了金融分业经营制度

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由分离型向综合型转变。以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可否兼营作为划分标准,金融制度可以划分为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和综合经营、综合管理两种模式。美、英、日、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均实行分业经营模式,只有德国、瑞士等少数欧洲国家采用综合经营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浪潮的推动下,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彼此间的业务渗透和交叉越来越广泛,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金融业务分工的篱笆被逐步拆除,金融业从原来分业经营逐步转向综合化经营,反映了资本追求经济利益和自我扩张的欲望,体现了金融机构摆脱经营约束,改变生存和发展环境,获取更大经营空间的内在要求。归根结底,它是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由企业制度和竞争性市场与严厉管制型金融制度矛盾运动的结果。而金融创新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挥了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某种决定性的作用。当明显带有业务交叉特点或规避分业管制的金融创新措施已经成为现实的金融存在时,政府不得不承认由于宏观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原有金融制度已经存在明显缺陷,因而采取了一种较明智的、现实主义的态度,即对已有的金融创新予以宽容和认可,并努力通过规范化的制度安排放弃原有制度,确立新制度。

金融创新模糊了融资界限

金融创新使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从而导致融资制度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按照一般的金融学原理,间接融资是指以银行为信用中介的资金融通行为,而直接融资则是筹资人与投资人不需借助金融中介机构直接融通资金。至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划分,则以融资期限作为主要的客观标准。融资期限不超过一年期的市场为货币市场,反之则为资本市场。这样来诠释与融资制度相关的四个基本概念,在各类金融文献和金融教科书中似乎已成了一致公认的金科玉律。然而,金融创新却使这些划分标准遇到顽强的挑战。

金融创新促进了国际货币制度的变革

金融创新推动了国际货币一体化的进程。欧元启动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实例。欧元启动的货币制度创新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欧元制度是一种不与国家政权相联系的创新的货币制度。人类历史上的货币统一,基本上都是以主权的统一作为前提和条件。而欧元作为超国家组织的产物,则是在国家主权分立情况下实现货币整合,即欧元所体现的货币统一,是超越国家主权制约,与国家主权统一相分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欧元启动不仅推动了货币制度的时间创新,而且对传统金融学的货币制度理论提出了挑战。其二,欧元是顺应经济、金融全球化潮流而出现的一种创新的货币形式。货币制度创新,不仅包括货币制度的深化沿革和货币形态的发展演变,而且也包括总体货币制度不变下的货币整合。

参考文献

【1】叶芳.金融创新的背景、表现及我国金融创新的现状.今日科技,2001,(3):35-36

【2】厉以宁.全球化与中国经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21-23

【3】黄景瑄.论当代金融创新发展与中国金融创新.集团经济研究,2007,(1):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