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生的优越感十篇体育生的优越感十篇

体育生的优越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7:53

体育生的优越感篇1

【关键词】幸福经济学;儿童成长教育;幸福感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曾强调“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幸福的童年”。幸福童年是一生幸福的源泉。湖南卫视一档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变形计》显示出,城市优越的教育资源并没有让城市学生有较高的教育幸福感,很多学生出现厌学、怕学,甚至弃学的现象,相反,一些农村学生的教育幸福感要远远大于城市学生。网易平台的《中国儿童幸福感调查》发现儿童各方面的幸福感存在差异,其中学习是让小学生最不快乐的生活部分。

如何提高儿童成长教育的幸福感呢?目前学术研究大多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展开探讨。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以经济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衍生的一门学问――“幸福经济学”越来越多的被用于审视国民幸福,同时,也为探讨儿童的成长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幸福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幸福经济学放弃理性选择,更多考虑心理偏好、价值观念等心理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它使人们认识到,幸福更多地来自于对事物的体验,而不是物质财富本身。现阶段幸福经济学研究发现,在经济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能影响个体的幸福水平。

(一)适应性

人们对生活中出现的那些带来幸福感的事件,在感到喜悦、满足等之后,会快速进入无意识的合理性过程,个体幸福感会下降到原来的水平。研究表明,如果个体一直过着优越的生活而没有变化,会习惯优越的生活,不比一般人感到幸福。

(二)参照效应

参照效应是个体通常会根据一个参照点去评估一个结果,判断该结果对自己来说究竟是得还是失。参照效应对著名的“幸福-收入”悖论作出了解释:虽然个体的收入水平提高了,但相对于别人,个体的收入并没有显著提高,从而使个体的幸福感会下降。参照效应还可以用来解释攀比心理的形成。当个体的收入、社会地位等状况相较于周围人更好时会获得优越感,从而具有较高的幸福水平;反之,则会感觉不幸福。

(三)个体幸福来源于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比如闲暇、健康、家庭、朋友、社会的认可等)的综合。非经济因素给个体的影响多为纯粹的情感体验,较少掺杂社会比较的因素,对个体的幸福感有更直接显著的影响。

二、从幸福经济学的视角审视中国儿童的成长

从幸福经济学的视角,审视我国儿童的成长幸福,不难发现一些问题的原因所在,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究如何提高儿童成长教育的幸福感提供了基本思路。

(一)优越生活的孩子不比生活温饱家庭的孩子幸福。物质生活的适应性使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人们的幸福感仍停留在原地,正所谓“由简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个体应该正视期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参照点的移动,可以通过设立一个固定经济参照点,以削弱参照点移动带来的幸福损失,《变形记》正是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降低优越生活孩子的经济参照点,来提高自身幸福感。

(二)攀比心理和从众心理。孩子在小朋友圈子里面攀比,向往更好的物质享受,别人有什么,自己必须得到,否则哭闹,幸福感下降。家长则不断提高孩子的物质享受,然而这样优越的物质生活并不是真正好的儿童成长环境,相反有可能成为儿童成长之害。开放而优越的城市生活提供给孩子更多的诱惑,孩子更容易染上“现代病”――网瘾、物质、冷漠、脆弱等。而物质生活匮乏的农村孩子,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环境封闭,较少受到攀比心理的影响,更为单纯的环境反而使得他们的幸福感高于城市的孩子成为可能。

(三)教育的功利主义是儿童成长的幸福障碍。家长过多的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使得家庭教育缺位,一味地将孩子的成长教育推给学校,尤其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这种问题越严重,足以解释为什么学习是让小学生最不快乐的生活部分。

三、提高儿童成长教育的幸福感的看法与建议

儿童成长的过程是成人的过程,儿童成长的教育是成为人的教育。陆正林等指出,教育的原点是培养和谐、完整、现实的人。教育服务的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

(一)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学会珍视与关爱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儿童的物质生活十分丰富,加上大多是独生子女,往往都比较自私、较少关注他人。通过引导孩子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学会换位思考,可以使他们更好的认识到自己的优越生存状态。例如,关注农村贫困孩子的教育生存状态,模拟残疾人的状态、了解残疾人生活中的种种不便和需要克服的困难等。通过意识到自己正在享受着优越的教育资源,拥有着健康的身体,从而学会珍视自己的生活,关爱他人。

(二)限制物质享乐,增加亲子时间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无限制的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是溺爱与纵容。以物质承诺换取孩子的成绩提升是不少家长常用的做法,实际上收效甚微,最终只能养成孩子唯利是图的不良习惯。要想要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应该限制物质享乐,同时增加亲子时间,增加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当下十分红火的一档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充分证明了,更多的亲子时间能够有效的提升孩子的幸福感,更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心智成长。

(三)关注教育的当下幸福,激发主观能动性

幸福是个人的主观感受,幸福并不遥远,就在当下的生活中。如果连当下的“教育幸福感”也丢失了,这样的教育不能称之为成功。我们的教育应该是着眼于个人天赋兴趣的教育。应该遵循人自身成长规律,尊重儿童的天性,深入了解、研究儿童的需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儿童的潜能。通过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增加其自信心,带动个体其他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黎莹.提高中学生教育幸福感的思考――以《变形计》为例[J].文史博览(理论),2013.5.

体育生的优越感篇2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7)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1870年2月17日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区。父亲是一名犹太商人。阿德勒从小生活舒适安逸,但他却认为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体弱多病,患有佝偻病,直到4岁才会走路,后又患上了肺炎。但他并没有让身体上的缺陷压倒自己,相反,这刺激了他的上进心。他5岁时上小学,9岁时进入弗洛伊德14年前上过的中学,并由差等生变成了优等生。

中学毕业后,阿德勒如愿以偿进入维也纳医学院,系统学习了有关心理学、哲学知识。1895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先在维也纳医学院实习了一段时间。1896年应征服役。1897年到1898年又回到母校深造。1910年当选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主席。但是,阿德勒不赞同弗洛伊德的性决定论,他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由于与弗洛伊德的分歧日渐显露,1911年他辞去了主席职位,并退出该协会。1917年,阿德勒发表了《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Studyoforganinferiorityanditspsychicalcompensation),首次引入了“自卑情结”的概念。他认为,自卑使人以超于常人的努力和汗水补偿生理上的缺陷。同年,在其《神经病的形成》(theneuroticconstitution)中,他提出他的新心理学。1918年,又提出了“社会兴趣”这一概念。20年代,他任教于维也纳教育学院,参与了儿童指导师资培训。此后他到欧美各国讲学受到热烈欢迎。1926年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1932年成为长岛医学心理学教授。1934年定居于纽约,次年创办《国际个体心理学杂志》。1937年5月28日,阿德勒因心脏病逝世于苏格兰的阿伯登。

阿德勒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从生物学定向的本我研究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100名心理学家之一,排名第67位,著有《理解人性》(UnderstandingHumannature,1927)、《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thepracticeandtheoryofindividualpsychology,1927)、《生活的科学》(theScienceofLiving,1929)、《自卑与超越》(whatLifewouldmeantoYou,1931)、《儿童教育》(theeducationofChildren,1930)以及《社会兴趣:人类的挑战》(Socialinterests:aChallengetomankind,1933)等。

一、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阿德勒认为,个体心理学并非强调个别差异的心理学,而是指试图理解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个体的经验和行为的科学。个体应在正确理解生活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心理补偿,学会合作之道,培养健康的社会兴趣,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性观与基本观点。阿德勒强调人的整体观,认为个体是一个与社会、与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以追求优越为统一人格的核心和总目标,以器官缺陷(后扩展到心理、社会方面)的自卑与补偿为人格发展的动力,以生活风格与创造性自我为个人定型化的行为模式,以社会兴趣为个体形成关心社会、公共意识的精神的标志。

自卑与补偿。阿德勒认为,当个体面对困难情景时,会出现一种无法达到目标的无力感与无助感,对自己所具备的条件、作为和表现感到不满和失望,对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到缺乏重要性,对适应环境生活缺乏安全感,对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敢肯定,这就是自卑感。自卑始于婴儿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发现了自己在目标追求过程中的力不从心,这种体会加重了个体的自卑感。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如果个体能在自卑的影响下,把自卑感表现为前进的动力,补偿其缺陷就会获得成功。当个体不能恰当地处理问题,因自卑而逃避,并形成了不敢面对现实的习惯,进而导致对社会、对世界的敌对态度时,这种自卑情结就会阻碍个体人格的发展。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即是自卑感的补偿。

追求优越。阿德勒认为,人的全部心理表现都是由目标引导的,这种人所奋力追求的目标就是一种优越。追求优越(StrivingforSuperiority)就是对完美或优越的永无止境的追求。人总是力图从低劣的位置上升到优越的位置,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卑到优越和完美。这是“生命的基本事实”。例如,人们将自己的短处转为优点,或在某方面追求突出以补偿另方面的缺陷。阿德勒区分了追求优越的两种不同方法。一种是追求一种优越、完善的社会,使每个人都获得益处;另一种是只追求个人优越,很少关心他人,其行为往往受过度夸张的自卑感驱使,这时,个体产生了优越情结。具有优越情结的人之所以表现优越感,其用意是掩饰自己的缺点,他们往往表现出专横跋扈、自卑、缺乏社会兴趣、不被他人喜欢的特点。

生活风格。也称为生活方式,是指个体在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生活形态与方式。它是一种标识生活存在的独特的方式,也是自我作为一个整体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一种独特方式。阿德勒认为,生活风格主要是在儿童初期形成的,其影响因素包括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生活条件及周围的社会环境。生活风格随后仍然会有所发展,这种发展主要是通过学校学习和职业社会的模仿来实现。学校生活对生活风格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阿德勒认为,生活风格的内容包括自我概念、自我理想、对物质世界和社会环境的看法和伦理观念(个体的是非观)四个部分。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社会利益型、支配型、索取型和逃避型,合并为两类。一是健康的生活风格(healthystyleoflife)。这类生活风格可以使人逐步达到完美并与人协调相处,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社会利益型的个体就是具有健康生活风格的人,他们有正确的社会兴趣,试图用有益于社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一是错误的生活风格(mistakenstyleoflife)。当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目标相抵触时,这时的生活风格就是错误的生活风格。错误的生活风格包括三类:第一种是统治型,这种人倾向于支配和统治别人;第二种是依赖型,这种人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一切;第三种是回避型,这种人采用通过回避矛盾的方法获得人生的胜利,常以碌碌无为的方式避免失败。阿德勒认为,生活风格包含着一整套的行为方式,借助这套行为方式,就可以补偿他真实的或想象的自卑。

社会兴趣。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关系他人与社会的潜能,这种潜能不仅指对自己的亲人、朋友的情感,而且这种情感的发展可能扩及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他把这种潜能称为社会兴趣,也称为社会情感。这是一种先天的潜能,而不是人的本能,是个人对自卑感的一种最根本的补偿,并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通常可以划分为职业选择、社会活动和爱情婚姻三类。个体各个生命阶段中的重要他人,会影响其社会兴趣、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早期发展具影响力的人依序是母亲、父亲、兄弟姐妹与教师。如果儿童无法与家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儿童进行修正和调整。早期因不良家庭教养而产生的不适应行为,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得到矫正。在个体后期发展中,对社会兴趣有影响的重要他人依序为朋友、夫妻和同事。

阿德勒把社会兴趣等同于认同感、同理心,并认为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往往有如下特点:有浓厚的社会兴趣,懂得互助合作,有健康的生活风格和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阿德勒认为,从自然的观点看,人是一种天生非常柔弱的动物,离开社会的保护,人类生命就不可能进化。因此,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为了保证自己的继续生存,每个人都必须在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精神器官。在这个过程中,健康的人就发展出了社会兴趣或者社会感。如果一个人没有社会兴趣,个人的生活将是不幸的。他认为“在所有人类的过失中,在神经症和心理变态中,在犯罪、自杀、酗酒、吸毒和性倒错中……都可以看到社会兴趣的极大丧失。”在这些心理出现问题的个体身上,他们的兴趣也只停留在自己身上。阿德勒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对别人发生兴趣以及互助合作,如果他不能体认人类的重要性是依他们对别人生活所作的贡献而定,那么他就很容易孕育出错误的意义,也就容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

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咨询原理与咨询假设。阿德勒认为心理问题都是由于错误的生活风格导致的。生活风格的错误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人们过于追求个人的权力与优越,而缺乏足够的社会兴趣。当个体缺乏社会兴趣而面临无法解决的困难的时候,心理上就会出现失调。这时可以通过提高来访者的社会兴趣来达到咨询的目的。这种心理咨询模式体现了个体心理学对人的基本假设和看法:人是可以改变的;人不了解自己,心理咨询就是一个让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咨询者要与来访者保持合作;揭示症状和行为的目的是咨询的关键;咨询者的陈述应该传达一种相信人的内在力量的感觉;咨询者应当促进人的归属感;大部分的心理咨询是帮助他改正错误的社会价值观;通过咨询能够为善良的行为和有效的应对策略提供一个模式。

咨询特点与咨询目标。由于阿德勒强调人的意识性、选择性,认为克服自卑、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是心理健康的标准。因此,他设定的咨询目标就是重新组织来访者的认知,帮助来访者表现出更多的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阿德勒强调自尊、同情和平等的重要性,这一点与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类似。阿德勒重视在咨询过程中与来访者的分析和探讨,把对来访者的分析解释和评价看作是一种积极的咨询过程,认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帮助来访者顿悟和重新认识自我。阿德勒认为,心理咨询的目标在于再教育。因此,需要给来访者提供信息、教育、指导和鼓励,以全新的方式去看待自己、别人和生活,帮助来访者重建自信。包括培养社会兴趣;协助来访者克服挫折感与自卑感;调整来访者的观点与目标,即改变来访者的生活风格;调整错误的动机;帮助来访者感受到自己与别人是平等的;帮助来访者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咨询过程。建立社会兴趣咨询的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建立适当的咨询关系、探索来访者的心理动力(分析与评鉴)、鼓励来访者了解自己(洞察)以及引导来访者做出新的决定(引导与再教育)。这与一般的心理咨询过程大致相同。由于阿德勒的咨询模式是成长模式,不是医疗模式,所以这种咨询模式可以应用在各种不同的领域,包括儿童辅导中心、亲子咨询、婚姻咨询、家庭咨询、团体咨询、儿童与青少年个别咨询、文化冲突等。

三、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阿德勒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上,主张发展积极的自我观、困难观、他人观和异性观。

家庭教育。阿德勒指出,人从出生后,就要接受家庭教育。父母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在4岁或5岁就形成并固定下来,这会对以后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只有从早期便开始训练儿童,才能使他们形成对职业、友谊和爱情的正确态度,形成自信、乐观、勇于探索等良好个性特征以及善于与人合作的能力。最早的影响来自母亲,母亲通过言传身教,在孩子遗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调整训练孩子的行为模式、想法和观点,使孩子发展出良好的社会能力、形成积极的生活风格,促进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父亲同样也是对孩子成长有非常重要影响的人。开始时父亲和孩子的关系不够亲密,他的影响较晚才产生效果。父亲要想发挥在培养孩子合作能力方面的作用,他必须证明自己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必须以良好的方式应付生活中的三个问题:职业、友谊和爱情。同时,父亲不能成为体罚孩子的执行者。阿德勒指出,父母在培养孩子合作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

(1)营造美满的婚姻生活。对孩子而言,婚姻不美满的情境是危险的。父母双方都不能为个人利益把孩子当作争执的焦点。

(2)父母必须通力协商孩子的教育问题,使孩子觉得父母是平等的、合作的,就会对与他人的互助、合作有良好的准备。

(3)父母不应该在家庭中过分强调自己的成功,也不应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艰难、世道险恶,这会使孩子泄气、自卑,或是产生对社会、对他人歪曲的看法,不利于社会兴趣的形成和发展。

学校教育。阿德勒热衷于把他的理念应用在教育上,认为学校教育可以纠正儿童的错误,帮助儿童发展积极的生活方式。其中,他特别重视提高社会兴趣与维护心理健康。他认为,教师要关注儿童的社会兴趣,要研究儿童的态度、举止、眼神和倾听别人说话的方式,要研究学生是否以友好的方式接近老师,还是远远地躲避老师等等;同时,教师还要具有科学的教育观念,帮助儿童健康发展。这里,保持良好的态度至关重要。阿德勒认为学生是否专注于自己的学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兴趣,促使并保持学生的专注,发现学生是否专注或是否能够专注,这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一个部分。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当学生出现错误或问题的时候,教师必须保持和蔼的态度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努力奋斗、克服困难。教师的评价方式要全面完整。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要考虑到学生的其他特点。另外,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教学内容要丰富有趣,学习科目的教学更应该富有趣味,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例如数学(算术和几何)的教学应该与建筑的风格和结构、居住其中的人等联系起来。这对今天的学校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四、结语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对弗洛伊德理论中的压抑、以及注重潜意识的观点提出质疑,他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的影响。从人的整体性和能动性出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的目标,追求目标实现的动力都是为了克服自卑感,借助补偿作用获得优越感。在补偿的过程中,个体形成了独特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又制约着个体进一步的补偿作用,个体在追求优越的同时,自身的社会兴趣也逐渐发展起来。他强调人的社会性和社会因素;提出了生活风格的影响因素,并最早提出了创造性自我的概念;他认为意识是人格的中心,提出了人格的独特性,创设了人本主义的人性理论:人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不必受命运支配。

体育生的优越感篇3

关键词:独立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点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257-02

独立院校,是指凭借公办普通高校教育教学资源以及自身无形资产的优势,吸收社会资金的投入,采用民办机制联合办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并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按照新机制和新模式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层次的新型高等教育形式。[1]独立院校的“独特性”源于它在办学体制、生源状况、运行模式、教学与管理、师资队伍等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存有差异。独立院校学生的特殊性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更多的挑战。因此,准确把握独立院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想状况,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如何根据独立院校学生思想实际找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促进学生全面成才,是独立院校教育工作者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独立院校学生思想的主要特点及成因

1.活动热情度较高与学习积极性偏低并存。独立学院的学费标准决定了其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他们从小普遍接受良好的特色技能训练,特长明显,如钢琴、书画、舞蹈和体育特长等,独立院校中多才多艺的学生比普通高校多。在大学生活中他们渴望表现自己,渴望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因此热衷于参与并策划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但由于独立院校属于第三批本科层次,招生分数线远低于学校本部的招生分数线,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而独立院校作为本科院校的学习要求并没降低,因此学习任务繁重,让学生感到压力大,中学生活跨越到大学生活面临的学习环境变化让学生感到不适应,报读独立院校是不少学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而做出的无奈选择,对学校对专业并不是发自内心地认可等等诸多因素使独立院校的学生学习热情不够高。有的学生经常迟到、早退、旷课;有的学生迫于规章制度的要求,人在教室却无心听课;有的学生没有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仅仅是为了获取一纸文凭。

2.个性张扬与团队意识偏弱并存。独立院校的学生有不少在家庭中备受宠爱,是家中的“小太阳”、“小月亮”,学生有自我意识较强、个性相对张扬、自尊心较强,但团队意识薄弱等特点。部分学生不自觉接受学校的日常管理,他们常常认为学校管理令自己不自由;部分同学不主动履行义务,比如不愿意主动打扫宿舍卫生,不积极参与自己不敢兴趣的班级活动等;部分学生做事前先考虑对自己是否有好处,如有好处才去做,带有较浓的功利性色彩;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有的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排他性较为严重。作为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宿舍同学之间的矛盾需要调解,可矛盾的起因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只因双方沟通不够或方法不当,互不相让,矛盾愈演愈烈最终关系僵化。这些表明独立学院学生思想不够成熟,个性过于张扬,自我中心明显,团队意识较弱。

3.实践能力较强与抗挫能力较弱并存。独立院校的学生思想活跃,积极参与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活动中他们敢想敢干,容易取得较好的活动成绩,说明他们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和实践能力。但一旦在实践中受到挫折,比如学习上或活动中遇到困难,情感上出现挫折,学习、生活、纪律或工作上被老师批评,他们多数会表现得无所适从或一蹶不振,处于彷徨和失望甚至痛苦之中。同时,近几年学生基本是90后独生子女,从小在“温室”中长大,因此他们生活自理能力不强,抗挫能力较差,一旦遇到困难便会产生畏难情绪,如不及时纠正将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如嫉妒、怨恨、自闭、抑郁症等,严重的甚至产生自杀等极端现象。[2]

4.参与意识较强与自律能力较弱并存。进入大学后,面对相对独立和自由的校园环境,独立院校学生的成人感迅速加强,并且迫切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因此参与各种活动的意识较强,相对于学校本部的学生而言,独立院校的学生有更强烈的自主意识,对校园活动的参与度与热情度较高。但由于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家庭也对其相对宠爱和放任,学生成长过程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的习惯,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诱惑,如沉溺于网络游戏或玩乐等而不能自我约束,不能持之以恒保持努力和斗志。相当部分学生遵守规章制度和纪律的自律性较差,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学校的管理有着抵触情绪。

5.优越感与自卑心理并存。独立院校的学生中相当部分因其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优越性而有更多的优越感,同时因为自身见识多、阅历广、活动能力较强而比一般同学有较多的优越感。但因为高考的失利,同龄人的优异让他们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现实和理想的差异让他们的优越感没能充分体现出来,反而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相当部分学生反而会陷于压抑、自卑和失落之中。虽然家庭的优越可以与别人攀比,但家庭的优越并不能弥补现实的状况,加上社会对独立院校的一些偏见给学生带来的压力使他们对学校产生不满,但又无力改变现状,因而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

二、独立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点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决定学生工作的成效,同时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关系到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独立院校应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抓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大学生政治觉悟。针对独立院校“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的发展要求,结合前述的独立院校学生成长规律并由此形成的思想现状和特点,独立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学风教育,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良好的学风建设,是提高独立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针对独立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偏低的特点,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了独立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师的水平和责任心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应聘请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任教,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针对独立院校学生的实际制定计划,并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循序渐进,增强学生阶梯性的成功感;多开展学科竞赛、校园科技活动、专业知识讲座等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设立各种综合类、单科类奖学金,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体验成功感,从而强化其对学习意义的认识;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四六级证书和各种专业技能证书,多渠道、多途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完善的考勤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以制度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克服懒惰习惯和畏难情绪,让学生在快乐中成就自我。

2.强化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是我国道德建设的原则,确立集体主义思想是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在当今求职中,“是否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已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指标。人是社会的,社会性的人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能更有效地实现个人利益,把自己融入集体中才可能最大限度实现自身的价值。针对独立院校学生团队意识较为薄弱的特点,应有针对性地、多渠道地对他们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强化集体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的教育,让学生认可集体主义道德原则;让学生理性认知集体主义思想,增强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班级、学生社团等集体活动,如团体知识竞赛,拔河比赛、合唱比赛,辩论赛等群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快乐,并让学生感受集体活动中互帮互助、互相促进的意义,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团队意识的成长。

3.加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直面挫折的勇气。相当部分独立院校的学生在温室中长大,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其进入大学前生活在无忧无虑中,有什么困难依赖父母解决,少有挫折和失败的感受。大学开始了独立的生活,开始要独自面对一些问题,由于经验不足,能力有限,方法不当等原因,自然就会要面对困难、挫折甚至失败。这些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感受的学生,挫折能力弱,一旦遇到挫折,将难以承受并容易产生轻言放弃、自暴自弃、怀疑自我等情绪,有的还因此产生种种心理障碍。因此,有必要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让学生了解挫折和失败是主观认识客观不足、理想和现实冲突、能力与期望矛盾的必然结果,从而弱化学生面对挫折产生的不良情绪;同时要开展励志教育,邀请在逆境中奋起的社会名流、校友来校介绍他们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人生奋斗史,激发学生战胜挫折、创造绚丽人生的志气;还可以通过评选校园奋进之星,用身边同学的事例鼓励他们,让他们认识到挫折是人生常态,战胜挫折是人生应有的姿态。

4.经常开展自律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自律,即自觉用规范约束自己。大学生要成长为合格人才,必须善于自律。良好的道德修养源于自律,因为道德修养源于人的自觉行为而不是他律行为。近年来,独立院校的不少学生沉迷网络,上课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等违纪现象经常出现。这些并不是大学生认识不到它的害处和错误,而是因为大学生缺乏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因此开展自律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成为学校思想教育的迫切任务,学校学生思想教育部门应开展如“大学生时代使命”、“大学生人生责任”、“如何让自我真正成长”等班、团讨论会,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认识;在日常的管理中,可采取“制度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对经常旷课、屡教不改、破坏教学秩序的同学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处理,同时为学生配置行为导师,帮助他们启迪人生,监督他们形成自律习惯;对性格刚烈、脾气暴躁、自控力弱、自律意识差的同学,除了严格的纪律约束外,还应积极与他们沟通,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改变不良行为。此外,应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让学生认识到没有自我约束力的人是不受欢迎,无法立足社会的,从而强化他们的自我约束力。

5.开展自我评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独立学院的学生中部分学生因家庭社会条件优越而充满优越感,并表现出自以为是,自负轻狂、目空一切的特点;另有部分学生因为进入独立院校学习而感觉自己比本部的学生要低人一等。这说明独立院校学生优越感和自卑感并存,并导致他们在自我评价中失之客观,自我评价能力不足。因此有必要在学生中开展自我评价教育活动。首先,要让他们学会辩证的方法,既看到优势,也明白不足。要看到家庭条件优越、人际关系广泛、自身特长突出、就业竞争中容易获胜等优势,同时也要教育学生不能因此而盲目自负,因为智慧和能力不可能从父辈继承,必须靠自身努力才能获得,只有让知识和才能充实自身,才能让自己变成真正的优越。其次,以独立院校学生在与本部学生竞争中获胜并成功考研究生、公务员或在毕业后工作和创业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典型案例教育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努力,独立院校也能成才,也能超越本部的同学。要让学生明白,进入大学后进行专业性的学习,大家都进行了一次空杯归零,高考成绩自进入大学后就已完成了其使命,大学的辉煌靠入学后的努力去创造而不是靠高考成绩去创造,只要努力每个同学都可以创造辉煌。

三、结语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独立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开展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但独立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身特点,这一特点是由于独立院校学生思想特点决定的。学生思想特点的不同决定了独立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独立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才能取得实效,才能培养出更多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邹东生,朱翠英,周贤君,等.独立院校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体育生的优越感篇4

教育的核心部分是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是“投入”与“产出”的过程。教学过程的“投入”,即教学目标是否明确,组织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产出”的效果,即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否充分调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我校各科教学中普遍运用,我们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针对聋生特点,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集文字、图形、动画、影像多种方式显示教学信息,调动聋生多种感官,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情商(eQ)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另一种智商。”这一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不单是一个以“学”为中心,以发展学生智力为核心的认知活动过程,也是一个陶冶情操,培养品德为目标的情感心理活动过程。儿童的心理越发展,知识技能掌握得就越熟练,越有利于激发兴趣、陶冶情感、诱发思维、发展个性,所以优化教学过程,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自主学习,须注重优化学生的心理效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属性赋予了它特殊的功能,灵活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组合,能收到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优化教学的过程。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研究优化学生自主学习心理为突破口,依靠多媒体组合的强大功能,努力构建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新型的课堂结构模式。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唤起聋生的正确感知

我们知道,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端,没有正确的感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就会成为“水中花,镜中月”。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越容易理解和巩固。聋生感知活动的特点是:主要依靠视觉、触觉等途径感知外界事物,而听觉不起或只起较小的作用。聋生的视觉能力对事物的分辨、记忆、模仿能力特别强,在感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代偿作用。故教学过程要为聋生创设真实可靠、利于感知的视觉情境。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而聋生限于听力损失,生活经历的积累,感知发展水平不高,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相去甚远,很难正确感知。现代多媒体技术集投影、录像、摄像、电脑多种功能以文字、图形、动画等多种方式显示教学信息,多重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最大程度地调动视觉等功能,使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受,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自主学习的环境,那就一定利于聋生对新知识的获取。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陶冶聋生情感

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与认识过程紧密相连。显而易见:喜爱、欢迎、满意、愉快的情感有助于认识的发展。这就启发我们:情感是儿童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情感是聋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学习内容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聋生很难直接产生活生生的事物形象。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图文并茂的教材,变单一文字形象为活灵活现的实体形象,会产生激励、愉悦的审美效果,使聋生的自主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和积极。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让聋生实现“诱”“思”转化

一切思维活动都是由问题的产生开始,到问题的解决结束。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应是由问题开始。我们运用投影、录像、电脑等现代媒体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引导聋生学会自我提出学习目标而非由教师强加,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主动思维的状态,并不断为聋生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最邻近发展区”诱发学生思考,探求知识。学生思维的火花擦燃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再通过协作学习和老师的适当帮助,实现了既定的学习目标。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聋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间接的反应过程。聋生思维活动带有明显的形象性,且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表现为更明显的过渡性。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引导学生围绕确定的学习目标,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进行小组协作和评价分析,这个过程是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单,减少聋生认知过程中的困难,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聋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将知识的抽象社会内涵具体化,以便让聋生能够深刻领会。而这些情景的创设尽可能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只有合理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我校自安装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授课以来,启聪班的各个科任老师结合教材的内容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精心设置了灵活多变,操作性强的课件,使课堂教学显得生动、形象、活跃,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取新的知识。通过提前准备的教学软件,使教学内容增多了,时间节省了,气氛活跃了,效果提高了。老师们都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据统计,我校启聪六年级于2010年春季学期期末测试语文科成绩平均分由2009秋季学期的75.3分提高到82.5分,数学平均分由88.1分提高到91.7分。2011春季学期期末测试,全校六个启聪班的各科成绩都得到整体提高。

实验研究表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聋生的心理效应,是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自主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体育生的优越感篇5

关键词:语文;美育;电教媒体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美能磨炼人性,是“心灵的体操”。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纯真的心灵正是等待播撒美的良种的沃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担当的责任。但是当前的美育途径和方法还比较单一,如果能通过多种电教媒体来加以辅助的话,效果则会大大好转。

一、运用投影设备,优化观察方式,促进认知,培养美感。

教学要加强直观性,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在教学论中也是把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作为一项原则而提出来的。投影作为中国目前大多数校园中较通用的一种电化教学媒体,它的运用就是体现了直观性原则。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这不但使教材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使学生变得乐于理解和接受知识。也就是说,投影的运用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可使观察者有观察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观察的效率,优化了观察方式。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要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有许多与课文相辅相成的投影片,我们千万不可片面地认为它们只有认知作用――用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事实上,投影的运用不仅能优化学生的观察方式,还在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能促使认知活动和审美活动和谐地统一在整个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在利用投影片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图像时,除了运用与教科书相配套的投影片外,还可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动手自制一些投影片,使有关的形象在大小、长短、远近等方面产生相应的变化,使学生观察感受的方式达到最优化,获得清晰、生动的直观形象,从而促使认知活动和审美活动和谐地统一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例如,“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这一知识点在实际的生活中难以在短时间内清清楚楚地进行观察。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就运用一张复合投影片,把形象化小为大,把过程化长为短。先出示一只大脑袋,黑身子,甩着长尾巴的小蝌蚪,然后让它“长出”两条前腿,再“长出”两条后腿,接着尾巴不见了。最后一张投影片映出一幅艳丽的图画:一张张碧绿的荷叶浮在水面上,远处的几只青蛙正在捉虫,近处一只大眼、白肚、绿背的青蛙在低头看着向它游来的小青蛙,仿佛在说:“孩子们,你们已经长大了,快跟妈妈一起捉虫吧!”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年幼的学生对青蛙的生长过程有了最优化的观察,同时欣赏到了青蛙美丽的外形,领略了青蛙妈妈和小青蛙之间的亲情,看到了青蛙捉虫的具体情景。这样一来,学生的感知活动不但得到了优化,而且具有了审美的特点:首先,这种感知带有浓厚的感彩,充满审美的情趣;其次,这种感知伴随着敏锐的选择力,把主体的注意力稳定地引向特定对象;再次,这种感知还具有整体性,把个别感觉组合成为有关对象的完整印象,即表象。学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不仅了解了青蛙的生长过程,而且发展了审美感知,进入了审美境界,既促进了认知,又培养了美感。

二、运用录音设备,展示教材文字的语音美,认知审美,和谐统一。

现代汉语的语音明朗响亮,和谐协调,加上特有的四声声调,更增添了语言抑扬顿挫的韵味。可见现代汉语是一种极其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具有很强的音乐性的语言。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文都配有课文范读录音带,这些录音带读课文时轻重缓慢的节奏感掌握得都很好,有的还配有音乐,不失为师生朗读的范本。我们教学生如何读好课文,大多可先让学生听录音来获得感知――充分展示教材中文字的语音美,让学生受到课文语音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此基础上然后让学生加以摹仿,最后可举一反三,进行个体的创新。不同体裁的课文,运用录音设备的方法应当有所不同。小语教材中,选用了多首古诗。而诗歌这种文体,特别讲究语言的韵律美。诗歌语言的声音本身就暗寓和传递着审美信息,所以在教学诗歌这类课文时,听录音磁带的反复范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录音带富有节奏感、音韵美的范读,可以把诗的情绪通过音乐般的语音表现出来,诗的思想感情也会在有节奏的声音起伏中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了。学生在听范读的过程中,不但欣赏到了美妙的韵律,同时也领悟了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现行的小语教材中更多的还是散文、记叙文等文体。因为这些文章有许多都出自名家的范文,故极为崇尚语言的音乐美。如《海上日出》、《鸟的天堂》等散文,都具有诗一般的语言,韵味隽永,富于音韵美和节奏美。这种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如这类课文,除了运用录音整体感知外,可把节奏强、音韵美的重点句、段多次感知,这样学生在反复欣赏录音范读的过程中,感知了文字所体现的优美意境,领会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了语言文字的精工细雕,受到巨大的艺术感染,从而达到了认知和审美的和谐统一。

三、运用录像媒体,声画并茂,视听结合,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是实施语文学科审美教育的目标之一。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他们各种审美心理因素和思想意识的综合性表现。实践证明,运用录像媒体,声画并茂,视听结合,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1、运用录像,强化审美期待。审美期待,是主体对审美活动产生的一种迫切盼待的心情。审美期待越强化,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就越能得到激发和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录像,可以强化学生的审美期待。

2、运用录像,开拓审美视野。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开拓审美视野是一个最有效的方法。感知是美感的门户,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条件,悉心指导,帮助学生去努力发现、领略大自然之美、社会生活之美和艺术之美。录像这种教学手段,不仅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呈现活动图画的优点,还能打破时空限制,天南地北,宇宙星辰,摄于面前;一年四季,上古未来,尽收眼底,岂不美哉!

体育生的优越感篇6

关键词:尊重差异;激扬生命;终身发展;守望生命

教师在抱怨:学生越来越脆弱,个性越来越单一,眼神越来越迷茫。学生在喊冤:活动场所越来越小,课外活动越来越少,我们真的很辛苦。每当此时,我真的很迷茫: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我曾寻求答案,但是很徒劳,答案很难寻觅,但是经过石室联中的学习,我似乎豁然开朗,找到了答案:当我们的教育是为生命而教时,我们才能真正的爱学生。

一、尊重学生差异,激扬学生生命

在新课程改革中,家庭背景的差异、学习习惯的差异、能力的差异,让学生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面对差异巨大的学生,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呢?这就需要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差异,让他们有个性的发展,这样他们的生命之树才能茁壮成长。

学生天生是有差异的,我们要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去挖掘学生的优点,成绩差不代表能力差,学优生不代表各方面都优秀,农村学生有他的特点:朴实、能吃苦、爱劳动、更懂得感恩。作为教师,不仅要用一双慧眼去挖掘学生的优点,发挥他们的潜能,还要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中发挥他们的优点,展示自己的风采,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渐变得强大,变得充满自信。自信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每个孩子都渴望成功,渴望被他人认可,这些是人的本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让每个孩子激扬生命,让他们抬起头做人。

尊重学生,就要关注他们的差异,我们不能忘记生命的本质是: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因为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信息有同样的反应,一个孩子对一件事情的反应,不代表另一个学生也一定会有同样的反应。尊重学生,我们只能尽可能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和家长一起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特长,发挥他们的优点,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体验成功,让他们逐渐变得强大,变得自信,一个人只有自信了,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生活。

作为教师,我们要引领学生的成长,但是不能控制学生的成长,我们只能适度引领学生的精神生活,而不能控制或决定学生的生活。学生是班级生活的首要责任人,我们要成为学生生命的守望者,而不是单纯拉动学生生命的纤夫,那样的学生太被动,教师太疲惫。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伙伴,而不是单纯的领导者,我们要用宽容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发展,让他们真正成为校园生活的主人。

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活动,教育活动主要是影响下一代精神品质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要用我们的言行去影响和润泽学生的生命,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当前学习的需求,还要关注他们终身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所有人的成功都是个性的成功。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善待并协助完善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他自己,是对学生未来的负责,也是打造他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唯一出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教会孩子做人,培养“人”比培养“才”更加重要。我们的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一个具备健康人格的现代人。所以,教育绝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应当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大智慧。

二、关注终身发展,守望生命成长

每次学校活动,最让教师纠结的是:如何调控好活动与学习之间的平衡,总是在担心学习会被活动所牵绊,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总是感觉学生因为参加了某项活动而影响了成绩。于是,我们总是放不开手让学生自主行走,我们总是在不经意中,不自觉地排斥着各种活动,教学至上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我们的宗旨,在潜意识中,我们期待着的是只有教学活动,而没有其他活动的校园生活。

有幸参加石室联中的英语节,被他们的投入所惊诧,老师、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活动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预定的目标,也超出了活动本身的含义,由此也让自己对活动与教学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在两个班级的英语节板报中,学生把视点聚焦于非洲儿童,世界关注的焦点。对于这些初中生而言,当他们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他们会想到苦难吗?当你与他们忆苦思甜时,他们会有同感吗?但是当他们在收集、整理资料,制作板报的过程中,对他们心灵的震撼不是我们简单的语言所能表达、所能传授的。我们不厌其烦想给学生的东西,不就是这些吗?从更深层次上说,当这些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用国际的视野关注自己的生命时,他们能不珍惜自己的拥有吗?那胸怀天下的胸襟,岂不是我们所期盼却又得不到的东西吗?难道这不是活动给他们的收获吗?

activitiesmakemefeellove.这是学生的心声,是学生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是学校举办本次活动的目的所在,从这句话中看到活动的效果已很明显,在活动中,学生已经体会到了爱的真谛。在当今社会,爱已经逐渐变成奢侈品,当我们感慨社会越来越冷漠,越来越缺乏爱心时,石室联中通过英语节这个平台,以“奉献爱心,分享快乐”为主题,以“人人爱我,我爱人人”为口号,他们自编、自演的每个节目,无不贯穿着爱这个主题,在学生一次次的排演过程中,他们也一次次经历着心灵的洗涤。在活动中,他们学会了欣赏别人,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感恩,学会了自信,学会了爱。

学生要不要参加各种活动?活动真的羁绊了学生的学习吗?从眼前的利益看,也许答案是肯定的,的确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影响。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要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在新课程理念的冲击下,我们是否要有所改变呢?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只为学生的分数,还是为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为了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能力的提高?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常常在提,时时在想。那么,在校园生活中,我们是否应该让学生成为校园生活的主角呢?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真正得到肯定呢?我们不该只关注眼前的活动带给学生的收获,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活动带给学生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财富,那是让他们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人生经历,当他们回首往事时,那是他们人生旅程中的珍珠,那样的晶莹,那样的珍贵。

体育生的优越感篇7

2011年3月中国“两会”召开,“幸福中国”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的高度关注,“让人民更幸福”成为中国政府未来工作的主题。

教育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待。通过教育,可以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即真正的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完美结合,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有机统一;个人幸福不仅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而且只有为社会谋求幸福,才是最高意义的幸福。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创造幸福的能力和分享幸福的胸怀,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家庭幸福美满、员工心情舒畅、公众称心如意;通过教育,可以增进幸福感,提高工作和学习热情及效能,激发创造潜能,增进亲情和友谊,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延年益寿,保证社会和谐与长治久安。总之,通过教育,可以塑造幸福人生,为幸福中国加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动力。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推进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提升幸福指数。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幸福化解问题

幸福是指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也就是生活、境遇称心如意。幸福感就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是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进行评价,而非他人的标准。通常采用幸福指数作为衡量这种感受的主观指标。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将塑造幸福人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向上是幸福的基石。传统“问题式”心理健康教育,不论教育观念、教材、心理课,还是电视台不断开播的各种心理访谈节目,渲染和传播的多是心灵的阴影而不是催人向上的精神,给人们留下的多是消极的心理暗示,给整个社会心态埋下隐患,背离了教育的积极方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全面渗透,通过发展解决问题,通过快乐化解烦恼,通过阳光消除灰暗,通过进步防止退步,通过成功防治失败。即便遇到不幸,也激励人们从逆境中奋起,在不幸中求得幸福,在不圆满中求得圆满。也就是要从积极的视角,以积极的价值取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塑造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希望和散发着活力的幸福人生。

俗话说:“幸福的人大多相同,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教育与其疲于帮助人们摆脱各种各样的不幸,不如教给人们幸福的金钥匙――这就是积极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提出的幸福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我们无法改变先天遗传,但我们可以营造良好的后天环境,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主动控制自己能掌握的力量,做生活的主人。

二、区域教育:追求优质均衡更要提升幸福指数

(一)鄞州教育在优质均衡中跨越式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点。鄞州对此作出了不懈的探索。

鄞州素有耕读传家、重教兴学的传统。今天,鄞州实现了免费教育,实现了学前教育全国“双率先”:率先构建12年免费教育体系,惠及城乡学生14万人;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先达到99.9%,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发展经验向全国推广。鄞州实现了素质教育、品牌教育全省“双领先”,高中段入学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8%、54%,高考上线率、本科上线率名列全市前茅;职业教育荣获全市教育服务经济贡献奖,社区教育获得首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称号。品牌学校和名师群体不断扩大,优质高中覆盖率达到100%,成为全省最早拥有4所省一级普高、3所全国重点职高的区(市县)。全区有39所省级示范学校、69所市现代化达纲学校,有90%以上的学校通过标准化验收,并实现了农村教育、城区教育“双提升”,全部镇乡(街道)创建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示范镇乡”。鄞州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二)鄞州教育在追求幸福中高位提升

当经济水平提高后,人们开始普遍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追求幸福感。区域教育中的幸福指数也越来越引起研究人员和社会的关注。综合国内研究发现,中学教师主观幸福感整体达到中等水平,比非教师群体优越。但是,初中两极分化、高中升学率始终是捆绑在教师心头的精神枷锁。小学教师的幸福指数不高,工作满意度与经济状况是敏感影响因素。中学生幸福感整体上处于一般或略高一点的水平,积极情感高于消极情感。由于受高考压力和升学的影响,高中生幸福感低于初中生,非重点中学学生幸福感低于重点中学学生。对中学生幸福感负面影响最大的不是友谊和人际关系,而是对学业的满意度太低。小学生的幸福指数较高,学习满意度是敏感影响因素。虽然这些观点不是来自于鄞州区的实际情况,但从全局而言,对认识和把握鄞州区域教育的幸福指数也是有价值的参考。

体育生的优越感篇8

一、热爱教育事业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每位教师从执教之日起,就应对自己的职业有充分认识,就应把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既然选择了这一职业,就要矢志不渝,终生不悔。只有抱着这样的心态,我们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收获更大的成功。

二、爱每一个学生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开学初我班转来一名学生陈某,他父母离异,被一中开除后在社会游荡过半年,辍学的日子里他感觉到没有知识的危害,所以费尽周折来到了我校,分到了我班。刚来时他怀有雄心壮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一些缺点和恶习都暴露了出来,和老师顶嘴、骂人、抽烟、打架现象在他身上屡禁不止。针对这些问题,我和他谈心,摆事实讲道理,讲他在社会上遭受的挫折和无知的危害,讲述他母亲如何含辛茹苦,靠打工维持家用,如何舍不得吃穿供他上学,一心想把他培养成人。一次次案例分析,一次次说服引导和鼓励,使他深受教育。我还经常把他领到家里吃饭,领他看病打针。一次次感化使他感受到做人的尊严,并渐渐改掉了身上的毛病,对学习也产生了兴趣。这也使我深感到教师的伟大。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教师对学生不严格要求就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胸怀,要爱护、宽容、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转变教师角色

在新课程改革中,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应单单是教书匠,而应转变角色,从“满堂灌”的“第一线”退到“第二线”;不能盲目地传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途径的多样化,我们能明显感觉到现在学生的知识储备远远超过以往的学生。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是必须以书为载体,当好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不断汲取知识的营养,用渊博的学识、丰富的内涵、豁达的气度赢得学生的信赖。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知识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调整,因而对教师而言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再学习,再提高,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忧患危机。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风雨无阻,无怨无悔,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

四、增强育人意识

体育生的优越感篇9

[关键词]班级管理;爱的艺术;班级文化

法国作家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南风和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先来了个寒风凛冽,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而南风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之觉得春意融融,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后来人们把这称之为“南风效应”。这则寓言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得讲究方法。一个班主任如果能有效地掌握一套工作方法,讲究班级管理的艺术性,班级管理效益会事半功倍。

一、爱的艺术

陶行知先生以“爱满天下”为宗旨,在他看来爱是一种力量。冰心老人也曾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所以,爱学生是一个班主任在工作中取得成绩的基础。

有人说:“爱,就是最好的教育。”有爱就有教育,没有爱的教育,就像是平静的死水,没有生机与活力。但是,班主任爱一个学生容易,爱品学兼优的学生也容易,如果班主任做到爱每一个学生,爱“后进生”“问题学生”,那就是不容易的事。其实,“后进生”“问题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爱护,更需要班主任的关爱、欣赏与鼓励。他们多么希望教师给予他们真爱,多么希望教师与自己推心置腹地进行情感交流。教师一个欣赏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亲切的抚摸,都能在孩子的心中激起幸福的浪花。所以,教师只有对这类学生付出了真情、真爱,去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情感,才能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力量。

二、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良好的班级氛围必将形成良好的班风,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必将产生一种内在的激励作用。这不仅有利于班级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促进学生自觉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更有利于学生行为习惯和文明举止的养成,使班集体焕发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1.教室布置要讲究艺术性、教育性

教室环境是一种外部的文化环境,它体现着一个班集体的精神风貌以及教育教学的主旨。所以,教室的布置首先要突出“美化育人环境”中的“美”字,要遵循整体性、艺术性的原则。风格要力求鲜明,美观大方,做到字体规范、标题醒目、图案精美、装饰得体、色彩搭配适宜,切忌琳琅满目、五花八门。教室的布置还要突出“美化育人环境”的“育人”,布置的内容一定要进行挑选,要对学生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陶冶功效,要选择一些催人上进、发人深省、富有号召力、激励性的内容和形式。如教室的墙壁上可以张贴劝学的名言警句、修身养性的箴言、名人轶事、伟人生平等;黑板报上可以选择一些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故事,陶冶性情的散文、诗歌等。教室充满文化的气息,让学生走进教室能有一种精神洗礼的感觉。

2.设计个性化的班级口号

班级口号是为了激励全班学生勤奋学习、积极进取以及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风的词句,它的特点应该是主题鲜明突出、简洁明快、富有教导和劝诫的意义。班级口号既要符合班情,体现班级特色,又要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实起到训诫的作用。

三、培优辅差,发挥合力优势

体育生的优越感篇10

关键词:国防忧患意识国防教育活动

孙子兵法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中华民族还有古训日”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无数的历史事实雄辩地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倘若没有强烈的国防忧患意识,就会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国防忧患意识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尤其是未来国防建设的主力军一大学生的国防忧患意识水平更是至关重要。国防教育活动是增强大学生国防忧患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在高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

一、开展各类的国防教育讲座

要发挥好国防教育研究人员的作用,一方面要让他们及时研究大学生关注现实的国防热点,另一方面让他们能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时转化成讲座内容,发挥直接的感化和引导作用。一场好的国防讲座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国防形势和热点,让学生热血沸腾,由衷的产生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可以引导学生自觉的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激发学生强烈的国防忧患意识,积极投身到国防建设中去。

二、充分利用国防教育场所,开展参观访问活动

有道是”百闻不如一见”。从教育的角度来讲,越直观的教育就是越有效的教育手段,也是越容易接受的教育形式。因此我们要利用各类国防教育场所开展教育。

、运用各类历史遗址、英雄纪念馆、烈士陵园和开展各种各样的参观活动。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国防教育资源,这其中有坚强的华夏子孙抗击侵略、英勇献身的史迹遗址,有西方列强侵略中华民族的历史遗址,有日本帝国主义残害中国人民的罪证现场,如圆明园遗址、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基地。这些直观的参观活动,既加深了他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知,同时又很好的增强了国防忧患意识。

、组织学生去武器馆、军事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进行观摩。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国防历史上先辈们取得的辉煌业绩,了解新中国国防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产生由衷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通过直观感受某些历史时期屈辱的国防历史和国防科技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国防忧患意识。

、组织学生开展军营一日等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部队营房,参观最新列装的武器装备,和部队官兵座谈,通过军营浓郁的氛围感染大学生。

三、让大学生自发组织各类国防社团

高校要鼓励大学生自发组织各类国防社团,要利用国防社团进行自我教育、同伴教育,同伴教育的许多时候要比自上而下开展的教育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同时情绪具有弥散性,通过周边同学的相互感染,可以更好的让大学生自觉主动的具有国防忧患意识。高校要能够给予国防社团以场地、经费等方面的支持,最好要能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通过引导要让各类国防教育社团在大学校园中茁壮成长。

四、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和戏剧作品进行教育

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都是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同时效果又是非常显著和长远,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和戏剧作品等军事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国防忧患意识教育。建国后,我国产生了~大批优秀的军事文化作品,有些作品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近年的一些军事文化作品也深受大学生喜爱,如《亮剑》当年风靡大学校园,主人公李云龙深入人心,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亮剑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再如《士兵突击》也在大学校园里掀起了热潮,笔者所在的学校,有一些学生社团自发给自己的社团成员放映,并组织多次的专题讨论,”许三多”成了许多青年大学生的人生偶像。还有一些作品描述了国防历史进程的重要事件,能够增加大学生对国防历史的直观感受,并能由古推今,如《甲午风云》、《走向共和》、《南京!南京!》等作品都是很好的代表。因此国家要让文化部门、文化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鼓励他们创作出大学生感兴趣的军事文化作品,国家也要能够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

五、大力宣传表彰英雄人物

英雄人物不仅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是国家和民族的精英和骄傲。高校可以请在国防建设各条战线上做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做报告,通过榜样的作用发挥感召作用。现阶段,可以邀请大学生入伍后又在部队建功立业的大学生士兵典型走进大学校园现身说法,可以缩短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共鸣。

国家在宣传表彰这些英雄人物的同时,要能给予英雄人物以物质上的优待和关心,不能让英雄流血流汗又流泪,国家优待英雄人员,能起到一个非常好的示范效果,更能激发大学生热爱国防、献身国防的热情。

六、组织各类军事体育运动

军事体育运动包括军事射击、定向越野等。在高校中开展军事体育运动既可以强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国防忧患意识。毛主席就曾说过”年青人要强健其体魄,野蛮其精神”,国防体育活动就可以收到这种效果,既可以在校园里营造更浓的氛围,也能可以以此为中心扩大国防教育效果。笔者在高校就参加过校定向越野队组织的定向越野活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利用大众媒体开展教育

我们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对大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尤其是网络。许多大学生尤其是男生对兵器知识和战史非常感兴趣,我们要根据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出版优秀的报刊,如《舰船知识》、《军事史林》等杂志,牢牢的抓住大学生的心。要借助广播、电视平台,开辟一些优秀的国防教育栏目,对国内外国防时事热点进行评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南军事论坛就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