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水产养殖生产计划十篇水产养殖生产计划十篇

水产养殖生产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5:27

水产养殖生产计划篇1

(一)生产成本与生产费用科目设置生产成本科目用以归集养殖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成本费用,并用科学实用的方法对产品成本进行结转和分配。对于养殖业可单设“养殖成本”科目,而对于整个农业则可设置“生产成本”科目。设置“生产费用”科目以核算生产中应由产品负担的间接生产费用。

(二)产品科目设置产品包括产成品、半成品以及在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特别是养殖业中,产成品、半成品、在产品很难区分,笔者认为主要应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正在孕育和不可独立养殖的产品与可独立养殖的产品的划分;二是独立养殖产品与可作商品出售的产品划分;三是出售产品的养殖成本费用划分。现代养殖企业逐步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作为养殖企业一般都有生产计划和目的,产品也形成了科学的检验标准,因此可参照以下几种划分方法对产品进行划分:(1)按产品的育龄时间或产品的重量、大小,制定出一般标准,将产品划分正在孕育和不可独立养殖的产品与可独立养殖的产品、正在养殖产品与可出售的产品。(2)按企业的生产目的、生产计划,可将产品划分正在养殖产品与可出售的产品。(3)按企业的销售合同或协议划分出售商品的直接养殖费用;如已作为商品但未确认销售的直接养殖费用应为本企业负担,产品已确认销售但未运出本企业,商品的管理权还在企业,应根据合同或协议规定商品直接养殖费用的负担方。

养殖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计划生产、标准化生产成为养殖业发展的主流,成本核算也必须顺应养殖业的发展趋势。根据上述养殖业产品的划分,结合养殖企业的特点,会计科目可作如下划分:设置“在产品”科目,核算正在孕育的不可独立养殖的产品;设置“半成品”科目,核算可独立养殖的正在养殖的产品;设置“产成品”科目,核算达到出售计划或标准的养殖产品。而将产品分为“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充分运用产品生产标准及生产费用定额,便于分析企业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从而进行生产决策和市场决策。

(三)种畜科目设置种畜的特征与固定资产特征相同,是为生产商品而持有、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较高的有形资产,因此应作为固定资产核算。

二、成本核算

(一)产品养殖成本的核算“在产品”的产品达到独立养殖标准的,应转入“半成品”科目核算继续养殖成本;“半成品”的产品达到出售计划或标准的,应转入“产成品”科目核算养殖成本;“产成品”的产品已确认销售后,应转入“库存商品”核算销售成本;“产成品”的产品未确认销售,且养殖成本费用不能增加其价值或增加很小,也应转入“库存商品”核算。

对于达到出售标准或计划而未出售的产品,从“半成品”转入“产成品”科目后,与工业产成品的区别在于这部分产品还要发生直接养殖费用,笔者认为,发生的成本费用若能够增加产品的价值,应计入产品成本中;若不能增加产品的价值,则应转入“库存商品”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属于经营方面的原因应记入“营业费用”,属于管理方面原因应记入“管理费用”,属于合同纠纷和其他非常原因的可作为“营业外支出”。

一般情况下,“产成品”已确认销售后再转入“库存商品”,这样便于成本核算。如确认销售后,还保留了产品继续管理权,按合同协议规定企业还负担养殖费用的应作为“营业费用”,若由销售方负担养殖费用的则应作为“应收账款”。

(二)种畜折旧的核算产品从购进或自产至种畜达到生殖状态前的养殖成本费用,应与固定资产购建核算相同,对种畜预计净残值的确定则参考丧失生殖能力或不具备种畜功能时出售种畜的价值或养殖后出售价值减养殖费用后的价值。折旧率、折旧年限、折旧方法的确定与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核算相同。种畜处置时,也应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进行,处置方法与固定资产处置相同,如养殖后出售则应转入产品科目。

通过“在产品”核算种畜在正常生育间隔期内自饲养、配种至幼畜可单独养殖期内的幼畜成本费用。正常生育间隔期的养殖成本应记入“在产品”成本,超过正常生育间隔期的养殖成本应记入“生产费用”。

(三)产品成本结转将养殖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费用归集到“生产成本”中,通过“生产成本”将生产过程中的费用分配到养殖产品中去,购进的或自产的用于养殖的产品应记入产品中的“半成品”、“产成品”等科目,而不应记入“生产成本”。因为养殖业生产与工业生产存在以下区别,其“生产成本”科目为过渡科目,一般期末应为零。(1)生产周期较长。养殖的动物生长一般都超过一个月甚至一年以上才能出售,其生产周期为几个月或一年以上;而工业生产中产品一般只需要几小时或几天,或更短即可产出。(2)所用原料不同。购进或自产的用于养殖的动物都可作为独立的产品,可以随时出售;所用原料是饲料,它不同于工业的原材料,不能改变它的形态、性质、性能。工业生产产品的原材料虽然也可出售,但不是企业计划生产的产品,或不是企业计划生产产品的整体,一般要改变它的形态、性质、性能。(3)生产过程不同。养殖业的生产是通过对产品的饲养使产品长大从而达到出售标准或计划,工业生产产品一般需要通过对原材料的加工制造并经组装后成为一种新产品才能出售。

如将养殖业的购进成本和生产过程的成本费用全部归集在“生产成本”中,待达到出售标准或出售时再结转销售成本,不利于及时、准确地核算产品成本和产品数量。因此,养殖业的成本费用要通过“生产成本”和“生产费用”每期归集到产品中去。这种方法符合养殖业的生产特点、能及时准确地核算产品的成本及数量、适应养殖业的发展要求。

生产成本结转的主要方法包括直接认定法、费用定额法、定额比例法以及数量比重法。应根据企业的成本费用特点选择恰当的成本费用方法。“生产费用”可按数量比重法、费用定额法等方法分配。“生产成本”中的“基本生产成本”一般包括饲料和人工成本等,可采用直接认定法、费用定额法、定额比例法等分配方法。“生产成本”中的“辅助生产成本”主要包括辅助生产部门的生产费用,可按数量比重法、费用定额法等方法分配。若“生产费用”、“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方法相同,可将“生产费用”、“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全部结转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中,按一定方法分配到各产品中去。若其分配方法不同,则按各自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期末应设置成本费用分配表,结转成本费用时会计分录如下:

借:半成品――品名或在产品、产成品等科目

贷: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生产费用

(四)进销存核算在养殖业中,购进的饲料、饵料、化学生物添加剂等可纳入“原料”科目核算。购买或自产的产品用于养殖,按购进或自产的实际成本直接记入“半成品”,子目应为“品名+产期”,标记生产日期可计算产龄,便于计算每月或每日饲养费

用。购进或自产的产品用于销售应记入“库存商品”。

水产养殖生产计划篇2

关键词:水产养殖规划;现状分析;对策

以下是笔者对我国水产养殖规划的现状进行了粗浅分析,并提出了完善我国水产养殖规划制度的对策。

1、水产养殖规划对实现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1对未来的预测是水产养殖规划的重要特征,并要为此目标努力,如果在人类利用水资源时,没有目的性及规范性,那么人们会利用水资源最大化收益,而其他方面往往被忽视,从而会导致环境被污染、水资源利用结构改变等严重后果。水资源是水产养殖赖以生存的条件,也是容易污染水资源的内在原因,负面后果出现的可能性和不可接受性都是非常明显的。通过超前性计划和安排未来水产养殖活动,来避免及消除这种不确定性。

1.2减少水产养殖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

国家制定的制度是要避免外部不经济性,最大化发挥外部经济性。政府行为其中一种就是水产养殖规划,只要内容有协调水产养殖活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平衡。要使水产养殖活动总效益得到增长,水产养殖活动的优化和调整是关键,这就是一种外部经济性的表现。水产养殖规划,控制了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行为,使水资源功能的充分发挥,从而水产养殖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得到避免,水产养殖规划的主要功能得到发挥。

1.3体现水资源的公共属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进行公开、透明的水产养殖规划,养殖技术、经济、生态和社会等方面要实现好合理的公共利益,充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要使水产养殖活动影响不到水资源公共特性有两点,一是水产养殖规划的组织编制及实施由政府参与;二是做好提高水产养殖规划编制的水平工作,能更好地发挥水资源的总体功能,体现了政府参与的有效性。

1.4学科理论和技术成果应用于水产养殖规划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和制度配置情况下,只有通过政府的参与才能使整个产业发展。规划是政府干预的一种有效途径。制定好水产养殖规划,事实证明学科理论和技术成果以被成功融入。以规划为载体,一方面体现了最终的研究价值,还有就是规划的总体水平得到提升,政府干预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2.2水产养殖规划存在的问题

(1)水产养殖规划基础与水产养殖规划实施间存在不协调性。

我国已有的水产养殖规划是以水域功能区划为前提、以行政区划为界限开展的。这就注定了必然会存在养殖水域滩涂保护和经济效益获得之间的矛盾。

(2)水产养殖规划的实施效果差。

从已经通过审批的水产养殖规划实施情况看,尽管水产养殖规划在编制时定位于调整规划区域的水产养殖业,但实施情况较差。

3、对策

3.1建立水产养殖规划的技术体系

(1)确立水产养殖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的集成关系。

规划者在水产养殖规划时应主动与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联系,规划启动后及时接受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随时进行内容调整,以保证正确规划。

(2)确立可行的水产养殖容量估算方法。

水产养殖容量的估算应包含3个方面:一是基于环境容量要求的养殖产量,即在氮、磷等不超过被许可的排放量前提下,获得的最大养殖产量;二是在水域的天然条件和人为的技术因素相结合的前提下,能获得的最大养殖产量;三是能获得的最大经济效益的市场供给量。最终的水产养殖容量应是这3个方面的最小值。

(3)完善水产养殖的技术与经济评估指标。

对可供选择的养殖模式、养殖规模、养殖种类、养殖技术进行规划中的技术与经济评估,是进行决策的先决条件,也是任何具有综合性和战略性规划的基本基础。主要包括下述内容;筛选技术上可行的养殖模式和养殖种类;描述适合前述模式和种类的养殖地点和场所的条件:进行市场评估;进行标准的财务分析、投资评价和市场敏感性分析;制定有关资源使用和废物总量的环境框架:制定社会经济特性的框架;进行风险分析;综合评价不同选项的经济性和技术性,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框架。

(4)完善制度和相关利益者分析与评估的方法和指标。

制度管理的性质和运作方式及其决策方式对于实施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关于制度管理的分析是一切规划和管理,特别是综合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制度和相关利益者分析与评估是规划综合性原则的实现工具之一,涉及自然资源的竞争使用和损耗,因此很适合用于水产养殖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3.2完善水产养殖规划的制度配置

(1)实现耦合的制度管理配置。水产养殖规划是关系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专项规划。我国在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方面尚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严重影响了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实施。因此,必须实现水产养殖规划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之间的制度耦合。

(2)引入第三方评审制度。我国目前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缺乏科学性的有效监督,对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进行错误的评估,不仅起不到环境影响评价本身的目的,还在某种意义上对环境质量的恶化起到加速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引入评审制度,由独立的、具有资格的第三方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安全性审计。比如,可以实现各交叉单位的互相盲评或成立专家库进行盲评。

水产养殖生产计划篇3

(一)缺少规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规定,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符合畜牧业发展规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满足动物防疫条件,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牧主管部门编制畜牧业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实施。畜牧业发展规划应当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以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合理布局,科学确定畜禽养殖的品种、规模、总量。但在笔者调研以前,宁国市尚未出台畜禽布局规划,更没有界定养殖场、养殖小区的养殖规模,环保部门对家庭养殖是否按照《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进行审批无所适从。辖区内养殖业绝大多数是家庭养殖,未按照畜牧业发展规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进行布局、建设,绝大多数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给相关部门的管理带来了困难。

(二)职责不清。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一般按照“属地管理、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管理,但一旦出现环境问题,群众直接向环保部门投诉,而家庭养殖业未通过环评和审批,基于上述原因,对这类家庭养殖业产生的污染投诉,环保部门没有依据进行处罚。环境监察人员只能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相关规定,要求养殖户加强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对涉诉双方进行协调。乡镇、村在整个养殖污染投诉处理过程中处于配合地位,乡镇政府的“属地管理”职能未能发挥,农业(畜牧)的行业主管功能得不到体现,农业、环保、乡镇政府监管责任不清。

(三)选址不当。在调研中发现,青龙湾辖区乡镇畜禽养殖业的选址多数在居民区内,还有部分在河流边,养殖户缺少环境保护的意识,一切从方便饲养、运输、销售出发。养殖规划滞后,选址缺乏指导,管理服务不到位,造成选址不当。随着城镇开发建设,原远离居民小区的养殖场,现今又相邻居民小区,有的养殖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规模,环境隐患突出。

(四)设施缺乏。调研中发现,198户养殖户中,除宁国市凤形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的养猪场建有配套的规范污染防治设施外,其余197户养殖户均无规范的污染防治设施,少量的农户建有沼气池,大部分都是化粪池,无干湿分离设施,未建规范的废渣储存场所,废渣随意露天堆放,粪尿流淌或渗透入河沟随处可见。

(五)污染严重。由于选址不当、缺少污染防治设施、管理不善,青龙湾辖区乡镇养殖业污染问题突出。在198户养殖户中,近一半养殖户靠近河流,近六分之一离河流不足500米。据初步计算,每年将近1000吨废水排入河流,其中约750吨废水进入青龙湾水库,造成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给水库水质带来严重威胁,这也是每年4月底至5月初库区水体产生严重水华的原因之一。养殖粪便未经发酵处理,直接露天堆放,或堆于农田、竹林、山地,造成面源污染严重。

二、防治对策

(一)科学规划。严格按照《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要求制定畜禽养殖布局规划,科学划分禁养区、限养区、可养区。在制定畜禽养殖规划过程中,要充分契合全市总体发展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等规划,避免和上述规划发生冲突,切实发挥养殖布局规划的指导作用、长期效应;要深入乡镇踏实开展调研,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要综合考虑畜禽养殖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当地畜禽养殖业发展趋势、养殖业特点、养殖习惯等因素,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对畜禽养殖业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科学规划。

(二)合理选址。畜禽养殖业项目选址和一般工业项目选址有所不同,除了避免在《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区域选址外,还要考虑所选场址的常年主导风向,以及卫生防护距离、动物卫生防疫条件等要求,特别在青龙湾水库上游区域,养殖业选址要把下游的饮用水源地保护作为前提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此外,选址还要符合当地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等要求。在满足上述条件后,再考虑水、电、路等和项目自身相关的便利条件。总之,畜禽养殖业的选址要符合环保法规要求、规划要求、产业布局要求、卫生防疫要求,饲养便利要求,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环境的发生。

(三)严格审批。畜禽养殖业的审批必须按照法规,从以下几个方面严格审批:一是严格执行政策规划要求。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必须符合养殖业布局规划要求、选址要求、动物卫生防疫条件要求、污染防治设施要求。二是严格审批程序。在部门间审批程序方面,坚持环保前置,必须在符合环保要求的前提下,乡镇同意,农业(畜牧)审核通过,发改委立项批复,再编制环评文件报批。在环保审批程序方面,最重要的是选址勘察工作,必须按照环保相关要求,实地严格勘察选址,不符合选址条件的一律不批;符合选址条件的,在乡镇同意项目落户、畜牧部门审核通过、发改委立项批复后,由环保主管部门的项目委员会集体研究决定,确保项目审查的科学性。环保部门审查通过后,再由项目业主编制环评文件报批。三是严格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环保验收其实是环保审批的延伸,在项目竣工环保验收过程中,关键是通过现场检查、查阅资料等形式,审查项目环保“三同时”的落实情况,项目验收一定要严格按照环评及审批要求,逐项核查,检验污染防治设施的效果是否满足环评要求是关键,保证验收的项目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四)强化监管。畜禽养殖业污染的防治工作,除了科学布局、合理选址外,最主要的工作是对养殖场建设和运行的环境监管。要取得好的污染防治效果,在项目可研阶段,环保部门就应该提前介入,指导项目业主从环保角度进行场区平面布置设计,畜牧部门从动物防疫角度指导设计,力求养殖场将来运行时对周边的环境影响最小。在项目建设阶段,环保部门要主动跟踪服务,做好养殖场配套的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三同时”监管工作,确保配套的污染防治设施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入使用。在日常监察工作中,要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废水、废气、废渣的规范处理方面,要坚决杜绝废水不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即外排,影响下游河流或青龙湾水库水质的违法行为。在监管工作中,若遇疑难问题,最好请专家会商,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污染防治方案,保证污染处理效果。

(五)生态养殖。为有效缓解养殖业对青龙湾库区的环境压力,在养殖业发展过程中,要着力推广种养循环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按照“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思路,坚持养殖业布局与种植业发展相对接,发展种养加循环、林养加循环,推行“畜—沼—菜”、“畜—沼—果”等循环经济模式,加大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力度,发展有机肥加工等新兴产业。要把养殖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起来,努力实施清洁生产。发展畜禽养殖业,必须配套搞好沼气池建设,抓好废物综合利用,有效降低畜禽粪便对对周边环境影响。

水产养殖生产计划篇4

渔业局(处)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中省水利、渔业工作会议精神,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宗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以增加渔业效益为中心,以农(渔)民增收、行业壮大、财政增税为目标,依靠科技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强化法制建设与渔业环境资源保护,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发展名优水产品养殖,建设无公害水产品示范基地,加快工程化稻田养鱼和休闲生态渔业发展,努力提高渔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完成了各项年度工作目标任务。2005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7.2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10.5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和4.8%,全省渔业继续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态势。回顾一年来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2005年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1、修订后的《凤珇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于8月3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审议通过,10月1日起施行。制修订《凤珇省渔业船舶监督管理办法》报省政府法制办,《凤珇省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管理办法》厅务会审议通过下发执行。

2、继续做好全省水域滩涂养殖证核发工作,全省核发渔业水域养殖证527本,发证面积3600公顷,累计完成全省核发任务的88%。

3、编制完成《凤珇省渔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草案)》,建设榆阳区牛家梁等2个生态渔业示范点,建立冯家山水库渔场等4个冷水性鱼类养殖基地,全年发展稻田养鱼面积7094亩,其中高标准工程化稻田养鱼面积2935亩,示范点亩均增加收入381元。

4、完成了团头鲂养殖技术规范等2个地方标准的起草和送审,申报农业部渔业行业标准制修定项目4个,编制完成《凤珇省渔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草案)》,组织完成石头河水库渔场、西安水流渔场等3个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证工作。

5、太白胥水河部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国家环保总局正在评审待批,省政府向全社会公布了《凤珇省重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新批准建设陇县、洛南2个省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完成了2005年度渔业水域环境公报和水产疫情公报的。

6、编制完成全省渔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大纲,“七大体系建设”建设规划报省政府,编制申报13个渔业项目报有关部门5个已被立项下达计划,全年累计落实中省基本建设资金12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400万元。做好了渔业年报、半年报、季报等统计工作,编制完成15个渔业重点项目进入“项目储备库”,农业部支持我省7辆渔政车和2艘渔政船交付使用。

7、全省举办渔业计划、统计、推广、养殖、技能鉴定等培训班6期386人次,组织开展3次渔资市场整顿和打假活动,严厉打击破坏水生野生动物等渔业违法行为。全省累计查处渔事违法案件523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964万元,征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4多万元。

8、全面启动渔业船舶监督管理,做好全省渔业船舶登记检验以及船员培训和发证工作,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监管,整顿和取缔“三无”渔船,全省有7艘渔政执法船经国家渔政监督局批准公布。

9、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完成政协委员提案2件、人大代表提案3件的回复,渔业信息40多篇,组织基层80多名职工参加四川农业大学专、本科学历教育。“池塘生态渔业技术推广项目”获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存在的问题

1、转变作风,加强精神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今年,渔业局(处)按照厅党组统一部署,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动力,紧紧围绕渔业发展主题,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有关规定,坚持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做好了新一轮行政审批审核事项精简工作,在年初召开全省渔业工作会议上,早安排、早布置、早落实,推进了全省渔业工作顺利开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召开以后,渔业局(处)把认真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渔业工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四中全会精神上,结合渔业工作实际,自觉地创新执政理念,增强执政能力,不断推进渔业行业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通过继续深入推行基层评议制度,做好省水产供销公司、养殖公司企业改制的协调指导,并进一步研究特点,把握规律,落实措施,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政策引导和制度建设,规范综合政务运行管理,努力提高办事效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重拳出击狠抓落实,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抓党风、促政风、带行风,有效促进全省渔业行业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2、整合资源,进一步做好渔业结构调整工作。以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主题,着重围绕解决“三农”增收问题,从有利于加快全省渔业发展,有利于规范渔业行业管理,有利于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角度出发,在年初全省渔业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渔业结构调整工作思路和目标。一年来,渔业局(处)在全面总结“十五”规划任务完成情况基础上,立足当前全省渔业资源和水产品市场需求,进一步整合渔业资源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一是以水产品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作为关键,更新改造全省现有水产良种繁育场站,积极引导引进和繁育名优新品种。西安市名优养殖品种35个,名优养殖面积达4500亩,占到全市养殖面积的15%;咸阳市引进河蟹3.4万只在三原试验养殖产量2100公斤、产值8.4万元、亩均收入1267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汉中市汉台区引进杂交鲶、鲈鱼、河蟹等名优品种试验养殖面积达1200亩,走特色水产养殖路子成效显著。洋县、城固县在小水库试验鱼猪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渔业产值达40万元,比过去水库单一养殖模式成本降低20%,水库纯收益提高15%,为改变水库传统单一养殖模式积累了好经验。二是大力拓展水产养殖领域,充分挖掘沟、河、库地等宜渔资源综合开发,在陕南、陕北等一些地区重点发展了水库、淤地坝渔业,在一些有条件地方引导发展工程化稻田养鱼,对全省秦巴山区冷水资源进行规划利用,全省优质、高效、无公害等健康生态渔业得到快速发展。西安市投资120万元建成鲑鳟鱼类良种示范场,填补了该市冷水鱼类养殖苗种生产空白。宝鸡市在冯家山水库渔场引进鳟鱼、鲟鱼试验养殖,苗种成活率均达到80%以上,新增冷水鱼养殖面积1200平方米。安康市实施工程化稻田养鱼面积1932亩,亩产水稻643公斤、亩产鱼68.2公斤、亩增纯收入438元、亩均产值比项目实施前净增长89%。三是抓住今年鱼价提升的有利时机,转变过去渔业养殖生产和经营思路,依靠市场和经济利益驱动调节,广泛吸收大批社会和民间资本投资渔业生产,鼓励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有效机制,加快了休闲、加工等渔业二、三产业的发展,全省渔业产业链得到有效延伸。今年,西安市有350家渔场发展休闲垂钓业,带动旅游观光、住宿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仅休闲游钓收入产值达1.4亿元,占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的30%,渔场综合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汉中市围绕“鱼”做文章,以人性化的经营理念,吸引城乡居民消费娱乐,已形成垂钓、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渔业100处,进一步拓展了渔业发展空间。

3、强化执法,为渔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一是本着“细化、完善、突破”的原则,进一步理顺渔业管理体制,明确渔业部门行政管理职能,填补渔业管理中的空白,配合省人大完成赴外省法制调查研究任务,组织专家学者反复研讨修改,修订后的《凤珇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在8月3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于10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明确了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机构的设置和工作职责,增加了对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程序和管理规定。特别是突破上位法,明确规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水产品的质量监督工作,销售的水产品须经水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检验合格方可上市,把渔药和渔饲料(包括渔用添加剂)等渔需物资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的监管权限,逐步从畜牧兽医部门调整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解决了渔业行政部门多年无权对渔药、渔饲料生产和经营实施监督管理的空白,走在了全国渔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前列。二是进一步做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和修复,在汉江实行封江禁捕和开展鱼类增殖放流,组织召开了全省大鲵人工自然生态繁殖座谈会,整顿检查已批准大鲵驯养繁殖场,依法征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严厉打击各类渔事违法行为,全省累计查处渔事违法案件523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964万元,征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4万元。全省利用社会和民间资本过千万元投入大鲵驯养繁殖,汉中市大鲵驯养繁殖场有30组亲鲵产卵、孵化稚鲵5000尾,为进一步开展大鲵驯养繁殖试验研究积累了经验。三是加强全省渔政执法体系建设,严格渔业船舶登记检验制度,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范和整顿全省渔政执法着装,配置改造基层渔政执法装备。目前,厅党组同意成立省渔政监督管理局并加挂省渔业船舶检验局牌子的请示报省编办待批,制定《凤珇省渔业船舶监督管理办法》报政府法制办,农业部支持我省的7辆渔政车和2艘渔政船交付使用,西安市渔政监督管理站正式成立,咸阳市渭城区渔政管理机构经政府批准成立,宝鸡市将渔政人员纳入公务员管理的申请已报人事局待批。四是加快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建设,申报太白胥水河部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通过国家环保总局、农业部专家评审待批,省政府向全社会公布了《凤珇省重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新批准建设陇县、洛南2个省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为进一步推动了全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基础。

4、加大监管,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贯彻实施《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为契机,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了对渔业生产和水产品质量监管,为确保消费者能吃上“放心鱼”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健全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政策法规。10月1日起施行的新《凤珇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中,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在水产苗种引进繁育、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水域环境污染和从事污水养鱼、水产品销售市场准入、渔药等投入品监管、无公害水产品管理等方面,突破上位法对其相关机构建设、人员配置、监管程序、具体权限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从法律程序上确立了渔业行政部门负责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主体地位,提供了实施质量安全监督的法律依据,为全面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进一步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监测、防疫检疫、产品认证体系。省渔业水域环境及水产品质检中心在“五一”、“十一”、“春节”等社会重大节日,对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销售的50个水产品120个参数进行抽检,在黄河流域(凤珇段)及全省重点养殖水域布点取样进行监测;省水产病害及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中心在生产旺季深入一线开展病防检疫工作,进一步强化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各市相关机构和技术人员积极主动配合开展工作,有效加强了对渔业水域环境状况和水产病害疫情的监测。三是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狠抓鱼药、饲料等渔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积极开展水产健康生态养殖,深入开展渔资市场整顿和打假活动,做好了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工作,有效提升了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是结合渔业水域养殖证核发工作,制定《凤珇省无公害水产品管理办法》下发各市执行,大力推行无公害水产品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加快了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的认定工作,引进渔业新技术改变传统养殖模式,营造发展特色渔业的氛围,打造优势绿色渔业品牌,全省高效、健康、生态、规模渔业发展趋势基本形成。截至11月底,全省完成了石头河水库等3个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的认证工作。核发渔业水域养殖证527本,发证面积达3600公顷,累计完成全省养殖水域核发任务的88%。

5、依靠科技,为渔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面临机构改革、事业经费短缺、设备落后等困难和因素,技术人员开展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力度不大,大部分单位都在忙于维持单位正常运转。一年来,渔业处组织人员深入基层体察实情,了解困难并协助想办法、出举措,引导技术推广和科研机构克难奋进,并进一步强化了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组织制定全省渔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依托省水产科研所和省水产总站,组织40名省级技术人员深入一线,选派8名技术员常年驻示范点工作,进一步加大对渔民的培训力度,大力推广名优水产品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引导渔民群众自觉利用渔业养殖新技术,在全省各地举办渔民养殖技术培训班6期264人次,努力提高渔民自身素质,确保了全省重点渔区养殖技术指导;二是引进名优水产良种典型示范推广,落实大银鱼水库移植增殖项目面积31万亩。继续实施稻田工程化生态养殖、湖泊水库养殖增殖等4项渔业骨干技术项目,目前已落实推广面积21万亩,其中:发展稻田养鱼面积7094亩,新增工程化稻田养鱼面积2935亩,名优水产品繁育及养殖技术面积5043亩,盐碱滩地和风沙地区塘库生态渔业技术面积8300亩。三是制定渔业行业技术标准,开展渔业科技计划和规划工作,完成了《工程化稻田养鱼技术规范》、《团头鲂养殖技术规范》2个地方标准的起草和送审,申报农业部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4个,在总结评估论证“十五”期间渔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项目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凤珇省渔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草案)》。四是集中全省渔业管理、生产、研究、开发等方面力量,从技术、生产、营销等各个环节为农(渔)民搞好服务,大力开展渔业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工作,有效促进了全省渔业科技成果转化。2005年,“池塘生态渔业技术推广项目”通过省农业科技推广成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验收鉴定,获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已申报凤珇省农业科技推广成果一等奖待评。“沿黄低洼盐碱地渔业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项目”研究成果报告已编制完成待鉴定验收。

6、依靠项目,加快渔业基础和支撑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加大渔业资金筹措力度,项目建设资金争取成绩显著。一是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搞好基本建设项目的编制、论证和申报,上报中省有关部门秦巴山区水生动物保护区、省冷水鱼良种引种繁育中心等13个渔业重点项目,有5个已被批准立项下达计划,首次申报农业部的3个科技示范场项目已被批准立项,全年累计落实中省基本建设资金12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400万元;二是加强渔业在建项目的监督管理,完成5个中央国债基建项目的初步设计、招投标和前期建设审查批复,配合农业部开展1998年以来16个渔业国债基建项目的财务审计和自查自咎,确保了在建项目保质保量按计划实施;三是组织开展渔业生产年报统计,配套建设渔业行业优惠政策,在良种引进繁育、病害防治、新技术试验推广、水生野生动物救护、渔政装备配套等方面积极争取公益性投资,特别是针对去年受灾地区渔业灾后重建和修复,多渠道想办法筹措资金,保证了渔业在建项目的顺利实施。2005年,太白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完成项目投资约380万元,建成土建工程面积2200平方米,装备1辆越野渔政执法车;省渔业病害防治环境监测与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项目完成投资300多万元,监测手段和检测能力大幅度提高,可承担全省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检测和评价;省团头鲂良种场项目完成投资180万元,经过试运行发挥了阶段生产效益,对解决凤珇及相邻省份苗种供应严重不足等问题起到了缓解作用。四是根据全省渔业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编制了11个专项工程建设和渔业7大体系建设规划,组织召开全省渔业基建项目管理及规划工作座谈会,编制完成了全省渔业“十一五”计划及2020年远景规划大纲。《西安市渔业发展规划》6月4日经市政府审定批准实施,成为全市今后渔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余各市的渔业发展规划正在编制。五是贯彻新《凤珇省实施〈渔业法〉办法》有关规定,履行法律赋予渔业管理部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法定职责,向省政府报送了《关于在省级新增财力中增加水产补助费的请示》,多种渠道积极争取政府公益性资金投入,以进一步加快支撑全省渔业发展的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六是全省水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初具成效。西安市已建成大型水产品交易市场3处,零售市场200多处,新建的北郊朱宏路鲜活水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鲜活水产品达4万吨。汉中市过街楼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目前已建成2000m2批发楼、3000m2交易大棚,设备先进、配套完善、功能分区明确、规范有序、物流畅顺的西部重点水产品批发市场。

一年来,渔业局(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厅党组的要求还存在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如:渔业工作仍未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渔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无公害、绿色水产基地建设和认证进程缓慢,良种引进创新力度不够,渔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特别是如何进一步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和发展水平,开展工作活力不足,思路不够开阔,办法不够多,指导方式还不够适应,服务工作还不够到位等等。明年,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整改,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压紧逼,夯实责任,确保渔业各项工作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三、2005年工作打算

2005年,渔业局(处)将以十六届四中全会为指导,以农(渔)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强化依法行政和渔业资源保护,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规范行政管理工作程序,加大服务和督办力度,构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工程化稻田养鱼和休闲渔业发展,大力发展渔业区域经济,努力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增加渔业在全省大农业中的贡献份额,努力完成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的各项任务。

全省计划完成水产品总产量7.5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12.0亿元,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编制完成全省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报省政府审批。继续抓好渔业前期项目的论证与申报,多渠道申报项目争取建设资金,加快渔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完成10个重点渔业项目的论证和入库,加大对渔业在建项目资金的财务审计和监管力度。

2、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优质、高效、无公害渔业发展的典型,切实加强渔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继续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力度,落实工程化稻田生态养殖等4大渔业骨干技术推广任务,计划发展稻田养鱼面积7000亩,其中新建工程化稻田养鱼面积1000亩。

3、深入贯彻实施新《凤珇省实施〈渔业法〉办法》,进一步落实渔业水域滩涂养殖证的发放任务,组织开展渔资市场打假和水产品药残专项整治活动,试点开展水产品销售市场产品检验和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工作,推广健康养殖、生态养殖技术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标准,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大、产品优、市场前景好的无公害、绿色水产品生产基地。

水产养殖生产计划篇5

存在的问题

养殖区域布局规划性不强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造成海水养殖布局不合理,部分条件较好的海域养殖密度过大,超过了养殖容量,同时密集区养殖品种单一,如牡蛎养殖区基本上都位于迹头、狮岐头和松山垦区海堤外侧;网箱鲍养殖多数位于梅花至将军帽、古鼎屿至可门一带;网箱鱼类养殖多数集中于迹头至将军帽一带及岗屿、下屿海域等,养殖区布局及品种结构不合理,且过于密集,养殖环境条件较差,导致养殖生物生长缓慢、单产下降、病害较为严重。

殖比重增加,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养殖品种较为单一,结构比例不够合理,如网箱以养殖大黄鱼、鲍为主,多次发生较大面积发病死亡,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影响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由于水产品质量保障体系仍不尽完善,养殖生产者的产品质量意识不强,加之养殖业多为个体经营,缺乏大型企业运作,行业监管较为困难,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有待于提高。

防灾减灾能力较薄弱海水养殖大多处于分散经营状态,大型企业少,生产者缺乏病害监测及预防的技术力量;各级渔业环境与病害监测仅开展定期定点监测,信息反馈和通报渠道不够顺畅,现有的病害预警技术尚不成熟,养殖病害防控体系有待完善,赤潮监测监控体系未完全建立。海水养殖业仍以传统养殖方式为主,养殖设施抗灾防灾能力薄弱。海水养殖业以传统的潮间带滩涂养殖、浅海延绳式养殖和小型木结构网箱养殖为主,养殖设施不能有效抵御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袭击。

与区域规划发展矛盾渐显根据有关专项规划,罗源湾以港口航运及临港工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罗源湾港口建设以及发展临港工业与海水养殖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有限的海湾资源中,不但港口海运需要使用,而且海洋渔业发展、海上旅游资源开发都要使用,港口的建设管理特别是为了增加港口陆域而围填海造地必然会与近海海域的海水养殖和浅海养殖产生直接冲突,并导致纳潮量减少,水动力条件改变,港湾环境容量降低;大部分临港工业属于资源高消耗型产业,布局集中、紧贴或置于海岸带,将会增大海洋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随着罗源湾的开发,临海工业与海水养殖业的矛盾、生态环境的压力还会继续加大。部分开发项目预留区禁止养殖,造成海域资源浪费,必须做好开发项目建设进度与海水养殖区退出时间的协调,减缓罗源湾开发对海水养殖业的冲击。总之,随着其他涉海行业的发展,罗源湾水产养殖面积将逐步减少,养殖环境质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海水养殖业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沉重压力。

海洋环境存在恶化趋势罗源湾为典型的半封闭海湾,水体交换能力较差,海域环境容量有限。多年来,罗源湾海区实施大官坂、松山、白水等多处大规模围填海工程,造成纳潮量减少、水动力条件改变、污染物稀释扩散能力和环境容量降低;罗源湾沿岸城镇建设、工农业发展,导致排海陆源污染物逐年增加;近年来由于港口航运业的迅速发展,大量船舶进出罗源湾,含油污水排放量随之增加;湾内海水养殖持续发展,特别是网箱养殖发展迅速,残饵、排泄物等污染物排放增加。近年来监测结果表明,罗源湾海洋环境质量呈现下降趋势,营养盐含量持续上升,重金属、石油类、DDt出现超标现象,对养殖产品质量、养殖成活率、产量和效益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互花米草在罗源湾西部侵占大片滩涂,造成适宜养殖水域缩小。

对策与措施

优化养殖品种结构针对罗源湾水质富营养化严重的情况,提倡适度发展江蓠、海带等藻类养殖,同时减少网箱鱼类和罗源湾顶部海域贝类(主要为牡蛎)的养殖规模;引进养殖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加快发展名特优水产品种和无公害海水养殖,促进传统渔业养殖模式向优高品种、规范化和生态健康养殖方向转化。

转变养殖效益增长方式在养殖面积大幅度缩减的情况下,着力发展优良品种养殖,改进养殖模式和布局,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位面积海域的养殖效益;发展陆域工厂化养殖和水产种苗培育产业;适应城市发展,结合海上旅游,发展休闲渔业。

规范海水养殖区域随着罗源湾电力、冶金、化工、船舶修造等临港工业、港口航运的发展,将对罗源湾海水养殖业造成较大影响,养殖区域布局的调整已成为必然趋势。通过养殖区域布局和养殖品种、规模的逐步调整,使之与其他涉海行业协调发展,保障罗源湾海域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增加抗风浪养殖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养殖群众把海水养殖业逐步向罗源湾外转移。

挖掘提高养殖产量新途径由于罗源湾海水养殖业大规模拆迁引起的水产品产量大幅度降低,造成市场供应出现较大缺口,可以通过在规划养殖发展区发展海水养殖、增加淡水养殖投资等途径弥补。鼓励进入发展区的企业和养殖渔民增加投资,引进新型养殖设施,开发高产高效养殖技术,推广高优品种养殖,提高规划养殖发展区的养殖效益和产量。

水产养殖生产计划篇6

按照这份计划,广西渔牧业节能减排主要针对对象如下。

水产养殖业

推广优质全价膨化颗粒饲料养鱼技术,减少劣质饲料对水域环境的影响。

减少水产养殖过程中CoD、总磷、总氮的排放量,严格控制养殖用水的排放标准,力争使渔业养殖用水水质100%以上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大力推广优质全价膨化颗粒饲料养鱼技术,使饲料系数控制在1.5以内,减少因使用劣质饲料对水域环境的影响。

畜牧养殖业

建设养殖粪污处理设施,实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抓住国家发改委、农业部下达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项目实施之机,在573个规模猪场中建设养殖粪污处理设施,实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另在全区范围对规模养殖场和小区进行普查登记,摸清规模养殖污染情况,对重点养殖区域开展养殖环境质量调查和环境评价,对40个养殖场按照畜禽养殖排污标准进行检测。继续推进新增奶水牛和农区山羊舍饲圈养示范,加强冬闲田种植黑麦草的工作,增加饲草产量,减轻畜牧业发展的粮食消耗。此外,开展饲料添加剂微量元素最高限量的课题研究,制定预混合饲料地方标准。

渔船

加快渔船更新换代,逐步淘汰高耗能机型。

渔船是能源消耗大户,我区现有各类渔业船舶2.2万艘,渔船总功率约80万千瓦,每年燃油消耗量约在35万吨左右。为推进渔业节能工作的开展,降低渔船的燃油消耗,我局将加快渔船更新换代,推广各种节能型渔船渔机设备,逐步淘汰高耗能机型。*年计划更换船用柴油机100台,燃油消耗率由原来的平均250克/千瓦时下降为平均220克/千瓦时,年节约燃油1500吨;更新渔船50艘,年节约燃油900吨;推广燃油添加剂等节能技术,实现节约燃油100吨。到年底,争取节约燃油约共2500吨。

水产养殖生产计划篇7

一、提高思想认识。首先组织全站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渔业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使全站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依法行政的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其次、制定了全年工作计划,把任务落实到人、到岗、推行首问责任制,让全站人员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抓紧鱼种投放环节。放足鱼种是提高产量的重要基础。今年在巩固池塘和稻田养鱼的基础上,以大水面养殖为突破口,把投放鱼种作为养殖证年度审核的重要依据,实行不放足鱼种不审核,投放鱼种要由水产站检验合格,使户户投放到位,确保不荒茺水面。据统计、今年全县养殖面积36750亩,全县共投放冬春片大规格优质鱼种1800万尾。

三、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一是推广无公害、健康、生态养殖;二是推广种草养鱼,配合饲料养鱼,“渔牧”结合立体养殖;三是推行安全用药,严禁使用禁用鱼药用于水产生产;四是发放技术资料1000余份,下到农户进行技术指导百余次。

四、稳步推进网箱养殖。在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局创办了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在稳步发展鮰鱼、鳜鱼、鳊鱼网箱养殖的同时,新引进了黑翘、兴国红鲤、倒刺耙、鸭嘴鱼、吉富罗非鱼等各类特种鱼苗50余万尾、预计可实现产值60万元,同时带动周边养殖户50余户。全县共有网箱3400余箱,比2011年增长10%,网箱养鱼产量可达2000余吨。

五、强化渔政管理。一是坚持凭证生产,实行持证养殖,国营水域养殖证发放达100%。二是加大水上渔政执法力度。上半年查处炸鱼案件3期,收缴“三层挂网”4张,整顿不规范捞照鱼花板缯100个,整顿不规范定置网1个。

六、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签订安全责任状65份,重点清理、整顿、规范渔业生产秩序,严厉打击炸、电、毒、偷鱼的违法行为。

七、上半年完成水产品总产量6023吨,完成年计划50.8同比增0.3%,其特种水产完成930吨,同比增5.4%。

水产养殖生产计划篇8

生猪产业是我县国民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在较长时期内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城乡就业、发展县域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规范我县生猪生产,促进生猪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省会城市“菜蓝子”基地和畜牧强县,结合我县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打造优质生猪基地目标,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优化产业布局,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生猪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健康养殖,推动生猪产业化经营,加快生猪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建立产业配套、科技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现代生猪产业体系,实现养猪大县向畜牧强县的转变。

二、发展目标

到2013年,全县生猪出栏120万头左右,规模化生产比重达70%,优质三元猪比重达80%,规模养殖场环保达标率100%,基本实现生猪产业“五化”(即产业布局区域化、猪场建设规模化、养殖技术科学化、环保处理标准化、疫病防控经常化)生产格局。

三、产业发展方向和措施

(一)规划产业布局,实现区域化生产

立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对接“两型社会”和“先导区”建设布局要求,统筹兼顾工业与农业发展,逐步形成工业和农业分区生产格局,实现生猪产业区域化生产。城市三环线内、工业生产重要区域、交通规划重要区域、城镇建设规划区域等范围内实施禁养政策,有计划逐步退出生猪养殖;居民集中生活区、学校、重点环境保护单位等周边500米范围内或其它法定不宜养殖的地方实施限养政策,不得新建和扩建规模养殖场,对已产生影响的养殖场要引导退出或搬迁;农业主产乡镇可利用养殖区域实施鼓励养殖政策,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按照区域发展规划,明确生猪产业发展区域,科学规划养殖用地,并有计划承接禁养区和限养区的产业转移。

(二)规范用地审批程序,实现有序用地

根据国发[*]4号和国发[*]22号文件规定中合理安排养殖业用地,简化规模养殖用地审批程序的具体要求,以及国土资发[*]220号和湘国土资发[*]34号文件规定,对全县生猪规模养殖用地审批进行明确,其它各部门不得搭车收费和违规添加审批环节。符合规模养殖的区域,任何乡镇和部门不得禁止或限制。凡申请规模化畜禽养殖的企业或个人,无论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还是其他企业或个人,设计常年存栏量在300头以上(含300头),栏舍面积超过400平方米(含400平方米)的规模养殖用地经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同意,报县畜牧主管部门审核后,由乡镇国土所协调用地选址,并到县国土部门办理用地备案手续,设计存栏生猪1000头以上规模场需取得环保评估许可方可建场。

(三)鼓励养殖环保治理,实现粪污“零排放”

按照《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湘政发〔*〕14号文件)要求,加强生猪养殖污染治理,推广先进养殖技术,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明确生猪产业环保整治措施和整治目标。大力宣传推广生物垫料生产技术和“猪-粪-沼-林(渔、田、果)”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切实解决粪污环保问题。*年完成存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粪污环保治理;*前完成存栏3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粪污环保治理,鼓励中小规模生猪养殖场进行环保改造。对在规定时间采取生物垫料生产技术的养殖场(户)优先享受国家生猪产业扶持政策和其它农业类扶持政策,未享受国家扶持政策的养殖场(户)按40元/平方米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未按规定时间完成环保治理的规模养殖场(户)依法停产整顿或强制关闭。

(四)严格产品质量管理,实现安全上市

切实提高生猪疫病防控能力,严格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疫情的发展趋势;突出抓好乡镇畜牧水产服务站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队伍;强化猪肉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动物标识及可追溯体系建设,落实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畜产品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饲料、兽药、养殖、屠宰加工和销售等猪肉生产销售环节检验检疫监管,严肃查处生产加工销售病死猪肉、注水猪肉以及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

(五)完善产业配套措施,实现标准化生产

1、提高种猪保障能力。实施生猪良种工程,加大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提高生猪良种化水平和生产水平。

2、加快发展规模饲养。积极探索生猪产业发展新机制,建立以适度规模养殖为主导、标准化饲养为基础的生猪养殖模式,鼓励县外销区在我县建立生产基地,实现产销对接和生猪订单式生产。

3、大力发展养猪经济合作组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为契机,采取多元化兴办主体、多种形式发展养猪专业合作组织,及时引导合作组织兴办养猪合作社,不断增强实力,更好地为社员提供优质服务。

4、扶大扶强生猪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现有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和培育肉食深加工企业,择优扶强生猪屠宰加工龙头企业。

5、完善农村信用担保。鼓励信用担保和保险机构扩大业务范围,采取联户担保、专业合作社担保等多种方式,为规模养殖场(户)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和保险服务,解决养猪“贷款难”问题。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贷款给予重点支持。

6、加强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

全面普及推广母猪高产和仔猪保育技术、生猪三元杂交技术、生猪标准化饲养技术、环境污染控制技术,提高生猪出栏率和养猪效益。进一步做好生猪需求和市场信息服务,及时生猪市场价格及需求信息,适时开展预警分析,指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引导养殖户正确掌握市场形势,促进生猪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水产养殖生产计划篇9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养殖业系统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严重、生猪产品持续高价位运行等不利因素,以转变养殖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推进现代养殖业建设为主攻方向,保安全、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增收入、奠基础,保持了养殖业经济良好发展态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养殖生产稳步发展。行政区划调整后,养殖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预计,全年肉蛋奶水产品总产量达96.7万吨,其中肉类产量46万吨、禽蛋产量18万吨、牛奶产量12万吨、水产品产量20.7万吨;出栏生猪280万头、出栏家禽1.5亿只、存栏奶牛4.3万头。家禽出栏量和奶牛存栏量位居全省第一、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省第四、生猪出栏量位居全省第七。养殖业一产产值预计达到160亿元。

二是扶持力度节节升级。准确把握政策要求,不断增强项目申报的针对性和竞争力,最大限度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预计全年共向国家和省争取标准化养殖、良种奶牛引进、技术推广等各类项目资金逾6500万元。认真落实《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预计市财政扶持资金达到2000万元,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三是渔业抗旱措施得力。今年上半年,渔业因旱造成的灾情较为严重。面对灾情,全市养殖业系统努力拼搏,狠抓救灾复产工作,加强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控,迅速落实610万元中央财政渔业救灾专项资金,渔业生产在8月底前全面恢复。

四是疫病防控扎实有效。紧扣“零疫情”的防控目标,召开了全市春防、秋防会议,扎实开展春季集中免疫和夏季猪病防控行动,有效防止了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全市累计领发各类强制免疫疫苗6100万毫升,免疫家禽1亿多万只、家畜350万头。免费接种动物狂犬病疫苗1.5万支,发放免疫证8000本,有效降低了狂犬病发生和染人的风险。

五是安全监管年年给力。继续强化畜水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一体化监督和系统化管理,先后开展了“瘦肉精专项整治”、“绿箭护农”、“夏季监管行动”、“超市专项执法”、“逃验打击专项整治”、“重大节日市场专项检查”等系列执法活动,持续保持畜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高压态势。全年出动执法人员9200人次,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8起,没收销毁“注水”等各类问题肉5万公斤。

六是渔政管理不断加强。深入开展了渔业安全生产大检查、渔业船舶检验工作质量大检查等活动,认真排查渔业安全生产隐患,渔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首次在大房郢水库、永丰水库等饮用水源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增殖放流活动,积极探索“以渔养水,以渔净水”的长效机制。巢湖禁渔期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巢湖渔业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是交流平台实现拓展。分别承办了第二届中国奶业大会暨第九届中国国际奶业展览会、第二届中国兽医大会,搭建了业内交流、合作的平台。成功举办了第十届中国龙虾节和第五届龙虾经济暨经济圈休闲渔业论坛,与淮南市、六安市、桐城市共同签署了《经济圈城市现代渔业框架合作协议》,向社会了《经济圈休闲渔业度假指南》,不断加强经济圈城市的渔业交流与合作。

八是队伍建设成效明显。以评选表彰、专题组织生活会、重温入党誓词、党员奉献日、慰问走访、唱红歌、法律知识竞赛等十项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为市养殖业“十二五”改革与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政治保证,取得了明显实效。

回顾今年,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主要有:土地资源要素供给矛盾日渐突出;养殖业污染防治压力加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任务艰巨;猪价持续高价位运行;旱灾对渔业后续影响凸显等。对此,我们将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2年工作打算

(一)工作目标

2012年,力争全市肉蛋奶水产品总产量突破100万吨,养殖业一产产值达到170亿元。全市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畜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二)工作思路

紧抓行政区划调整重大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大项目落户,实现区域内养殖业协调发展。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加快养殖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产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为核心,深入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和水产跨越工程,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养殖业,着力提高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养殖业,拓展养殖业功能,不断提高养殖业综合效益。大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畜水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全面提升养殖业产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水平,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形成一批产业集群。

(三)工作措施

一是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补政策,严格落实国家机动渔船燃油费补贴政策;积极争取省财政支持的生态养殖、良种繁育、科技推广、资源保护、产品加工、合作组织建设等方面的项目;结合行政区划调整后养殖业实际,做好市政府现代农业扶持政策的修订工作,力争奖补条款设置更加合理,充分发挥扶持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更多资金投资现代养殖业。

二是着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紧抓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发展机遇和空间,突出重大项目引进,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政策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服务招商和小分队招商等手段,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招商活动,积极引进资金投入大、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提升带动作用明显的大项目,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强项目建设协调调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项目按时完成投资和建成投产。

水产养殖生产计划篇10

一、工作内容及目标要求

1、水域养殖证是使用养殖水域从事养殖生产活动的合法凭证。持证人从事养殖生产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可以按规定享受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投资、技术服务和培训教育、病害防治等优惠政策。同时,水域养殖证也是判断水域养殖使用功能的基本依据。当水域因国家建设及其它项目被征用或受到污染造成损失时,养殖者可凭水域养殖证申请合理补偿或索取赔偿。

2、水产养殖生产者要持水域养殖证方可申请苗种生产审批、水产品原产地证书、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资格的认定、水生动物驯养繁殖证等,并享受国家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3、持证人在使用水域从事养殖生产时,应按规划要求合理布局,科学投饵、用药,不得造成水域污染,并严格按照水域养殖证所规定的养殖区域、类型和方式等内容从事生产活动。

4、完善以水域养殖证制度为基础的养殖业管理制度是现代渔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上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明确要求,今后养殖业的发展政策要与养殖证制度的实施结合起来,以水域养殖证制度统筹各项工作,凡是涉及养殖业发展的国家支持项目或投资计划(如良种工程、病害防治中心、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重大科技推广、科技示范场、出口基地县建设等项目)的报批,一律要审查养殖证制度的实施情况。

二、发证范围

凡在本县行政区域内利用水域从事养殖生产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依法取得养殖证。

(一)发证对象。

1、已开发且无争议的国有水面。

2、承包期三年以上的集体所有的山塘、水库和永久性的池塘。

(二)暂缓发证对象

1、未经水利部门批准私自占用河道开挖的池塘。

2、有争议的水面。

3、在土地权属不清的地域开挖的池塘。

(三)不发证对象

1、城镇规划区内开挖的池塘、库湾、库叉。

2、承包期为一年一包、轮流坐庄的水面。

三、发证程序

1、申请。单位和个人使用全民所有水域从事养殖生产活动的,应向县农业局申领《全民所有水域养殖证申请表》填写,单位申请的,还应提交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证明材料、养殖技术条件说明等。

2、审核。县农业局收到申请后,应对其进行认真审查,并会同县国土局、县水务局等相关单位人员进行现场勘验,确认标界,核实有关情况。

3、批准。经审核,对符合规定的,报请县人民政府批准,颁发养殖证。

4、登记造册、公告。对已颁发的养殖证应登记造册,颁证水域要绘图标示,及时向社会公告。

四、工作步骤

我县的养殖证发放计划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全面完成,即:7月底以前对符合条件的现有养殖水域全部发放养殖证。具体分三个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4月份)。完善水域养殖证制度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并直接关系到广大养殖者的切身利益。各地、各部门要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大力宣传和介绍养殖证的功能、作用和发放范围、程序,以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1、逐级召开动员大会,部署具体工作。

2、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介宣传实施养殖证制度的重要意义,发证要求和操作程序,做到家喻户晓,每个乡镇、村须张贴完善养殖证制度的宣传标语3—5条。

3、举办专题培训班。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分别对乡镇分管领导以及有关部门抽调的发证工作人员、村干部进行技术培训,重点学习和布置发证工作的具体工作方法、须掌握的有关政策和应该注意的事项等。

(二)调查登记阶段(5月份)。各乡镇应抽调干部、站所负责人等工作人员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办法,深入生产第一线,对辖区内的水域使用、养殖生产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并填写登记表、绘图标示、建立档案资料。

(三)审核发证阶段(6—7月份)。县农业局要将全县普查上报的水域进行汇总,并筛选出哪些水域可办证、哪些水域暂缓办证、哪些水面不能办证。可办证的及时报县人民政府审批,暂缓办证的以及不能办证的水面要及时通知养殖户。要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全面开展水域养殖证的核发、换发、补发工作。在发放养殖证时必须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发证前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机构。为加强对此次发证工作的领导,成立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县农业局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县财政局、县水务局、县国土局、县文广局、县统计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完善养殖证制度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县农业局负责协调和水域普查摸底登记,以及提供技术资料和水域汇总、审核发证,编制水域养殖规划;县文广局负责宣传播放有关资料;县水务和县统计局负责提供水域的分布和面积;县国土局负责绘制普查办证水域界至图。各乡镇也必须成立相应的机构,并将成员名单报县完善水域养殖证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保此次任务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