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技创新重要性十篇科技创新重要性十篇

科技创新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5:32

科技创新重要性篇1

【关键词】科技情报;技术创新;重要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039-01

科技情报是指通过公开渠道和合法手段,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和技术,通过对科技情报信息的收集、整理、挖掘、发现最适合用户的新政策、新生动向、新技术、新工艺,对信息进行有效分析、评判而得到的能促进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战略决策和战术选择提供支撑服务的科学依据,并能为科技创新提供个性化的情报信息资源服务。它在我国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责和作用。

1科技情报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情报信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信息和科学技术一样,作为一种生产力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要想发展,必须依靠情报信息创新、靠情报信息创业、靠情报信息致富,这一点现已被多数国家政府所认识。世界500强企业中,90%以上都有自己的“竞争情报部”,负责收集储存有关市场和竞争对手的一切信息,甚至监视同行的信心和士气。《财富》1000家大公司每年因商业机密被窃的损失高达450亿美元,每家公司平均每年发生2.45次。早在上世纪末,美国未来集团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情报对企业经营的贡献率,微软为17%、摩托罗拉为11%、iBm为9%、宝洁为8%、通用电气为7%、惠普为7%、可口可乐为5%、英特尔为5%。情报继资金、技术和人才之后,被认为是决定企业生死的“第四种生产要素”。所以,现在的世界将成为信息世界、科技世界,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创新发展的金钥匙。因此,科技情报工作在科技创新中具有支撑和决定性的重要地位。

2新形势下科技情报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性及对策

2.1成立专门的部门对情报进行分析和评价

科技创新需要科技情报提供非常可靠和实用的信息资料,如果在众多情报中去找寻一个或两个科技创新项目所需要的资料,那比大海捞针还难,这就需要有专业的部门和人员,对情报进行分析、评价,挑选出最有价值的资料进行归类,将不是重要的情报或者已经众所周知或过时的情报进行剔除,这样就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对科技创新的周期也有非常大的好处。丰富的信息资源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加强科技情报工作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相关的资源和资料,科技情报不仅可以提高技术创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能加快科技创新的发展,本文将结合当前科技情报的特点,探讨其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性,并结合实践提出有效的技术创新。

2.2根据科技情报确定相关的科研课题

通过对收集和存贮的情报,选择和制订出科研项目,收集到的情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即包括哪些专业,这些专业是有新项目思路产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路线等,同时针对科技创新项目的着力点,对这些项目进行分析对比,从而推广相关的应用成果,而不是让一些有价值的科技情报一直埋没在虚拟的网络中,要把一些值得推广的技术进行整理。针对应用科学的情报制定出一系列有研究价值的科技创新项目。

2.3科技情报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决策支持系统

由于有些情报资料是纸质化,而引起在进行整理时出现信息脱节,由于相关科技情报管理人员的变动,更会引起情报信息管理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建立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决策支持系统,来进行数据准确的管理和科学的决策,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将这些数据的全面性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样,就算相关人员变动频繁,也不会引起数据的丢失或脱节,有利于科技情报部门的情报信息有效的管理[1]。

2.4及时掌握全球科技发展的最新进展

作为科技情报工作人员,除了专业素养外,更需要敏锐的挖掘资源的能力,对全球的科技发展要有非常高的知晓能力和消化能力,对于国外的最新科技的发展要时刻关注其动态,这些资料对我国科技创新都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有时也需要有站在巨人肩上的勇气和能力。对于收集和存贮的情报需要专业的人员对资料进行分门别类和评价,将情报进行长远规划,国外一些专门的部门运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等手段对情报进行最优化,为科技创新提供最需要和最有价值的情报,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不是没有目的性地对情报进行搜索,然后一个一个排除,这样势必会影响查看情报的效率。

结论

总之,由于情报工作对促进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持续进步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对于科技情报来说,除了为科技创新提供有效和有价值的情报资料外,还可以为科技创新本身注入新的资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科技创新重要性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270-0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再没有什么力量比科学技术更能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如此之大的推动作用。归根到底,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表面上它体现在产品的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上,实质上直接关联着企业的生产、市场、生存、发展,间接关联着企业所在地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以及所在行业的市场平衡。经济支持科技创新,科技出成果、出效益丰富经济,科技与经济的相互融合及相互支持,是社会快速进步的必须也是必然。因此,企业必须牢牢掌握科技创新的主动权,才能立足行业,走向市场,谋求生存和发展。

一、科技创新的内涵

科技创新概念目前在国内引用频率极高,但对于科技创新的内涵大多没给出充分阐述,这就有必要从指导实践出发,多层次、多角度对“科技创新”的内涵进行界定。否则,容易导致“科技创新”的“泛化”,使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创新资源趋于分散,导致真正的科技创新得不到有效的集中支持。

总的来看,我国学者对科技创新的内涵说法不一,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相同点是:普遍认为科技创新最核心的特性是科技创新者拥有科技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者在创新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不同之处:(1)对科技创新的定位认知有差异。(2)对科技创新的主体认知有差异。(3)对科技创新的外延认知有差异。(4)对科技创新中“科技”的认识有差异。

笔者认为,科技创新在学术研究领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与某一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密切相关,理解科技创新的内涵首先要正确理解科技创新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其次要考虑我国基本国情、技术发展水平现状和战略目标。再次要把握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责定位、产业特点和企业规模及企业现有创新能力的不同。理解科技创新内涵,还要将科技创新与政府、企业各自的职能相联系。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衡量企业科技创新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是取得市场的认可,为企业带来利润。从政府层面或从国家层面看,科技创新最根本任务是国家竞争力的加强,其实质是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为国家利益服务的能力。无论是本国哪个企业科技创新取得成功,只要这种创新增强了国家竞争力,就应当予以鼓励支持。

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1.企业的内在动力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益,科技创新往往会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利润。因此,利益驱使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成为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最主要的内在动力。此外,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都具有企业家精神,他们内心渴望追求新事物,进行革新。这些企业内部往往形成一种对创新不懈追求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

2.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也会不断变化,消费者会更多的追求新产品、新功能和新服务。这就促使企业为了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发展企业的生产力。

3.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引导作用,有责任通过科技创新来加速科学技术的进步。此外,科技的进步使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更是一个挑战,这些都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管理者重视科技创新,应对挑战。

4.自然资源及环境因素的变化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经济的发展造成自然资源的匮乏,加上原材料的运输成本不断上升,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加强,这些都对企业造成极大的压力,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及管理创新。

三、我国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企业及政府逐渐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企业的科技创新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主创新不足,技术转移多于技术创新,二次开发多于原始创新。由于我国企业总体来说在规模技术基础和力量上都相对薄弱,而且原始创新开发存在投入大、周期长、技术难度大、市场难预测等因素,所以,企业在进行原始创新往往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以至于一些已经投入很大资金和精力的项目最终流产。因此相当多的企业都是采用二次开发的形式而不是原始创新,先由高校、科研院所提供小试技术或成果,再由企业建立中试装置进行二次开发进行中试放大或消化吸收,最终运用到企业的大生产中从而将风险控制到最小。

2.自主创新质量不高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创新和工艺流程的创新。在我国企业的创新类型中,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这在经济快速发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过程中的中国来说是正常的,特别是在体制改革中涌现出了大量的非国有企业,这些企业为了回避与实力相对雄厚的国有企业在传统产品市场的无效竞争和不必要的无序竞争,这些非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点一般是在新产品新市场的开发上。但是这些工业企业在注重产品创新时,过分忽略了工艺创新,而工艺创新的严重滞后将会影响到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品创新质量的保证,长期下去,可能不但会使得产业内的技术水平提高不多,而且还会使现有新产品也将失去竞争力,最后产品创新效益也将被工艺创新效益抵消,造成效益下滑。所以与产品创新相联的工艺创新也很重要,它能保证企业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3.研发机构作用发挥不够,联合创新多于企业自主创新。独立进行自主开发应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机构的建立,标志着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经常化和持续化。

4.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不足,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投入强度是衡量产业技术密集度和技术先进性的重要指标。我国企业的技术投入少,只有四分之一大中型企业科技支出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较低,远远低于国际先进企业的水平。

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却不拥有高新技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迅猛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增长。但实际情况是只有高技术产业而无高新技术。尽管有些企业能够生产高科技产品,甚至掌握高新技术,但很多都是没有取得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这样就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没法取得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和控制权。

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企业要不断发展,进行持续经营,必须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只有永不满足,锐意进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力量的竞争。因此,企业应该重视科技进步,通过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开创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1.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树立百年树人,培训为本的思想。企业需要人才。正如基普所言:“雇员的发展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需”。然而,如何造就人才却不能仅看管理者的个人意愿,而应看企业的需要。国外发达企业在选人用人之前,都要作详细的需求分析,加强人才培养,构建人员培训系统工程,立体、多维地开发人力资源。企业渴求人才,决不能寄希望于偶然的“慧眼识英雄”,而要建立自己严整、完备、有序的人才培训体系,确立既定的人才标准,对人员分档次、分阶段、有计划地选拔、培训、改造和提高,逐渐形成自己风格独特的人才队伍。

2.塑造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并被所有人都认可与遵守的共同价值观、经营准则、企业精神、道德规范等因素的综合。创新的企业文化即在企业文化融合创新的思想,将创新贯穿到企业家、科技人员等所有员工的思想中,使企业所有员工主动地去运用创新的方式来进行自己的任务,以此加强企业创新氛围。但是企业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努力积累,所以企业必须将根据企业自身的宗旨、任务和发展方向,将开放、用于冒险、不怕失败的创新态度融合到所有员工和领导的思想中,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培育形成的开放价值观。

3.遵守企业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企业创新是一个漫长而高投入的过程,它在专门的人才培养、人才储备、实验室实验材料和开发装备等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其中还要经过多次的实验,结果也有不可预知性,面临很大的失败风险。所以,自主创新是一个客观的过程,企业要正视其发展过程,不可盲目跟从。

4.加大企业科研资金的投入。由于目前,中国企业大多数存在规模小、资金有限、无力研究大型项目等特点,政府应该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兼并,不断提高企业科研项目的发展规模。首先,要积极组织高校科研结构等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加强科研技术人员的培训与交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实现科研项目的共同开发和利用。其次,积极鼓励和组织同行企业间多种形式的科研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重要性篇3

关键词:科技创新;工商管理;重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F20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2-37-2

1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运行工商管理项目的过程中,多选用较为新型的运行结构,能实现对企业资源的有效分配和管控,在企业资源结构中,企业可流动的资金以及项目管理模式都是必需要素,能对企业资金进行集中应用,确保企业的市场活动和经济活动实现更好的发展。但是,也有一部分企业还在沿用传统管理模式,或者是一味的模仿优秀经验,没有总结出贴合于自身的管理机制,在改革和创兴路径方面缺乏动力,甚至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收益,严重的会制约企业的长效发展。(图1)

2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

2.1科技创新能助力工商管理企业竞争力优化

国内市场经济结构在逐渐转变,整体运行结构也逐渐升级,企业要想提高市场竞争力,就要集中强化工商管理水平,进一步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制定贴合于社会发展诉求的管控制度。并且集中融合科技创新的发展要素,企业只有提升自身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才能有效升级整体控制模式和管控层级之间的系统化运行机制,贴合实际需求。另外,企业在工商管理项目运行的过程中,要借助科技创新提升企业自营项目的科技含量,并且集中升级控制模型和管理依据,确保管理项目和管理要求之间能建立更加有效的系统化操作流程,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根本上实现技术项目和运行项目的升级目标。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动态化的运行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确保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1]。

2.2科技创新能助力工商管理企业持续性发展

对于企业工商管理项目运行结构而言,不仅要提高相关管理人员对科学创新项目的重视程度,也要针对具体问题建构具体处理机制,保证企业运行层级从传统结构有效的转变为现代化运行结构,更好的顺应社会诉求。科技创新结构能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科学化运行结构的转型,也能从企业工商管理经验中总结有效的发展元素,针对相应因素进行集中强化,确保企业能实现整体管控结构的升级。另外,在企业工商管理项目中运行科技创新模式,也能一定程度上升级控制层级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认知,不仅能保持管理结构的创新发展,也能充分践行企业的可持续性战略发展目标,顺利升级整体管理系统,在紧跟时展步伐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增强整体管理效果。

除此之外,在对企业工商管理项目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能真正为企业积蓄发展动力和创新潜力,在市场结构中占据主动,更好的建构企业自身特有企业文化和发展理念,保证管控结构和管理层级之间的有序发展,也能维持企业运行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综合优化[2]。

2.3科技创新能助力工商管理企业经济收益优化

对于企业来说,一切管理结构和管理项目的开展,最终目的都是要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确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能建立有效的平衡关系,因此,企业要针对具体管理系统进行集中关注和综合管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优势,提升整体管理模式的时代价值。企业要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提高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最基本的发展动力。企业只有实现整体工商管理项目和科技创新结构的有机融合,才能实现整体管理层级的转变,从传统管控结构转变为现代化和科学化的企业管理系统,进一步提升整体管理效果,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减少企业的市场运行风险[3]。另外,企业在运行科技创新工商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也能有效实现获益的长效性和持续性,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提优企业工商管理结构中科技创新的策略分析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企业工商管理结构中科技创新项目的运行效率,就要建构更加有效的管控和处理规范,保证规范项目贴合实际市场的发展情况。

3.1进一步夯实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地位

在企业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要综合管控科技创新项目的运行质量和运行系统性,进一步从失败的经验中总结教训,从而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经营水平,确保整体工商管理结构贴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建构更加有效且符合标准化运行模式的管控层级。合理转变陈旧的管理思维模式,提升管理效果的同时,有效处理市场中的动态化关系[4]。

近几年,我国企业工商管理项目的运行模式和运行结构也在发生改变,整体管控结构和管理层级能更好的贴合实际发展结构,进一步有效升级管控层级,从而提升处理系统的实效性,一定要从思想意识层面提升管控结构和管理需求,全面认知科技创新的有效性和时代价值,进一步对科技创新项目进行集中处理,建构综合管控和综合分析的理念,顺利提优企业的整体发展动力和发展水平。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管控和系统化项目升级,全面强化工商管理科技创新的发展力度和整体水平,确保能建构有效的运行框架和发展要求,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5]。

3.2进一步建立工商管理科技创新队伍

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最基本的元素就是人才,因此,要想提升企业工商管理科技创新能力,就要针对专业人员综合培养,确保其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管理队伍。企业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处理,确保管控系统和管理层级贴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不仅要提高整体员工的综合素质和理论基础,也要保证员工具备更多的实践经验。只有提高员工对于科技创新的认知水平,才能有效升级整体管理结构和科技创新项目的融合机制和统一效果,进一步升级管控水平,保证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从而更好的实现自身战略发展目标,保证教学结构符合实际需求。另外,企业要建立有效的针对性培训项目,从专业学习角度和技能培优角度对员工进行综合管理,确保管理团队能有效认知工商管理项目和科技创新运行模式的关系[6]。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中,要综合分析工商管理项目的具体要求和科技创新要素之间的关系,系统化升级整体管控系统的处理策略,保证管控效果和企业发展目标相贴合,提高企业经济收益,建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平衡关系,在建立专业化管理团队的基础上,确保工商管理项目和科技创新的有效融合,强化企业的战略决策,为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观新.走出围城的必由之路:科技创新对于建筑节能门窗领域的影响[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4,15(12):66-69.

[2]郑晓卉.论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J].商,2016,22(15):19-19.

[3]徐光伟,陈舒怡.互补性资产视角下企业科技创新效率提升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4(14):100-104.

[4]陈惠源.民企科技创新机制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及实证[J].科技通报,2015,22(05):261-266.

科技创新重要性篇4

【关键词】企业科技创新金融分析重要性研究

金融分析对于企业科技创新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实际科技创新过程中,只有认真做好金融分析工作,在整体上把握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各个环节,才能帮助企业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一、企业科技创新的基本内涵

科技创新,主要指的是在科技领域内的不断发展和突破,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科学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科学创新主要说的是,通过科学研究来获得新的基础科学以及技术科学知识的全过程。所说的技术创新主要指的是,企业通过应用创新知识以及创新技术和新工艺或者新的生产方式,来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企业实力,生产开发出新的产品,为客户提供新的服务,以此实现占据市场,获得市场经济效益的目的。

但是在企业实际科技创新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以及出现很多不足之处。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人才的缺乏,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科技创新中缺少人才,就会大大降低企业发展速度以及创新进度。(2)资金的短缺,企业要想实现科技创新,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实际工作,而人力物力的投入是要以资金作为保证的,缺少资金的话,就会阻碍企业科技创新的脚步,这是影响企业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因素。(3)企业内部科技创新管理工作不到位。对于企业科技创新来说,一定要有明确的发展规划以及创新改革目标,如果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做不好的话,就会增加企业的潜在危险。如果对科技创新的融资环境,不能做好相应把握的话,就会影响整体公司正常发展,尤其是对于那些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来说,科技创新主要以投入各项专利技术为主,公司固定资产十分有限,也没有可以进行抵押银行的固定资产,如果没有合理的科技创新管理,就会影响企业现金流通的稳定性以及未来还款能力及贷款的风险等,因此企业需要利用各种各样的金融工具进行相应的融资。

二、企业科技创新中金融分析的主要内容

1.金融可以分为广义上和狭义上两种定义。广义上的金融,主要指的是一切和信用货币的发行、结算和兑换有关的经济活动。狭义上的金融主要指的是信用货币的融通。总体来说,金融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货币的发行和回笼以及存款的吸收和付出。金融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金融交易的本质是信用交易;交易要以货币为对象;金融交易可以发生在任何经济成分中间。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就必须要和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打交道,尤其是对于企业科技创新阶段,金融是影响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外部力量,金融主要通过提供资金供给以及风险管理和约束等功能,来帮助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2.金融市场环境以及政策

金融市场主要指的是资金供应者和资金使用者双方,通过具体的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形成的融通资金市场。我国目前还是处在中介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体系。商业银行是我国资金融通的主要手段,股市融资占比比较小,这主要是因为股票市场分层体系太过于单一化,不能满足科技创新企业的资金需求。当前,我国股票市场主要是主板市场,主要是帮助大型国有企业提供上市融资服务,而一般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则没有上市的资格。对此,我国虽然在2004年以及2009年年底推出了中小企业板以及创业板市场,作为对主板市场的综合补给,可以提供直接融资渠道,减少了企业融资资金短缺现象,但中小企业板以及创业板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企业需要资金多,而政策所提供的却大多不够,所以,导致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一直数量不多。

三、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金融分析的重要性

1.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时要适应当今的金融环境和金融制度

目前,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相对集中,主要表现在大银行很多,小银行很少,而大银行在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服务时,信息和风险控制的资金成本比较大。所以,企业科技创新中,风险高以及融资困难是面临的主要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针对这一情况,设立了专门的政府机构,来对企业科技创新提供风险担保,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科技创新。我国近些年也逐渐学习西方国家的政府政策,也开始设立政策性银行,来帮助科技创新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从整体上来说,金融政策的调整是为了帮助政府实现金融业的目标,而制定的相应金融产业发展方向以及产业技术手段等,为相关金融产业发展提供指导政策。但从微观上来讲,金融政策对于很多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金融政策对企业财务税收以及融资方面的影响。近些年我国政府为了促进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以及优惠措施,具体来说主要有加大财政科技投入量,利用财政贴息以及政策性担保融资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此外,还设立了相应的投资引导基金等。

2.金融向科技创新以及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

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目前所有创新型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融资困难。我国的金融机构对于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有着重要依赖作用,不论是在控制还是不控制企业资金投入其它来源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的资金贷款,对于企业进行技术科技创新的作用效果都十分明显。我国金融机构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在风险范围内,为企业基础科技创新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时提供更加有利的融资环境。

3.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金融体系的重要性

在企业进行科技创新过程中,金融体系能够提供规避、防范以及化解创新投资风险的手段。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创造功能,可以帮助企业投资者迅速变现投资项目提供极大的便利,这有利于长期的资本形成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整体上促进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其次,金融体系通过发挥自身的金融中介功能,可以有效的利用信息优势,降低信息资金成本,更好地促进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一般来说,预测以及估计高技术项目的发展方向,不仅存在很多困难,而且也相应的面临高成本投资,其结果是高信息成本投资可能会阻碍资本流向具有科技创新的企业。金融中介通过有效获取以及处理信息,能够提供资金给那些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帮助企业提高科技创新效率。此外,担保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也消除了企业和银行之间的矛盾,其自身强大的资金保障以及信用保障,为企业和银行之间良好的沟通架起桥梁。最后,金融体系通过证券市场以及金融中介机构,通过发行股票以及金融制度和科技创新制度等手段,影响着企业科技创新的效率。

科技创新重要性篇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基层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曰益提高,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基层科技创新管理水平日渐提升,但总体上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尚未完全确立、服务基层的科技人才明显缺乏、新型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等问题在基层仍广泛存在。基层科技创新发展有其不同于其它区域范畴的特点,一般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往往难以充分说明基层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解决之道。因此,极有必要对基层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1基层科技创新体系的理论基础

1.1技术创新理论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是第一个系统研究技术创新的学者,他把技术创新定义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以及新的生产函数建立的过程,并认为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科技体制环境和科技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他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创造性地提出,不是资本,也不是劳动力,而是技术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美国经济学家兰斯・戴维斯(LanceDavids)和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C.north)较早开始了对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制度分析,认为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好的制度选择会促进技术创新,不好的制度设计将扼制技术创新或阻碍创新效率的提高。

1.2区域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新兴概念,主要来源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属中观概念。国外学者魏格(wig)认为,广义的区域创新体系应包括生产企业群、教育机构、研究机构、政府机构和创新服务机构。国内学者融合我国的具体实践,将区域创新体系概括为,一个区域内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网络系统。区域创新体系由组织要素和制度要素两类构成,组织要素主要包括企业、公共研究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及基础设施等主要载体。政策制度要素主要包括区域创新战略、知识产权制度、科技评价制度、政府补贴政策,政府宏观调控、技术市场等,是调控创新活动的主要手段和工具。在诸多组织要素中,企业处于中心地位。高校科研院所是重要的技术创新动力源。政府是区域创新体系的特殊要素,是联系组织要素与制度要素的纽带。金融机构是创新活动的资金提供者,科技基础设施是创新活动的条件支撑系统。

1.3政府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理论是在经济社会互动中发挥政府职能作用的理论基础。在国外,20世纪40年代末的公共选择理论(publicchoicetheory),开始使用经济学的观点对政府组织运行情况进行考察,20世纪80―9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当代国外行政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主张引进市场机制来完善政府公共组织。在我国,基层政府主要指县(市)级及以下行政建制政府。从职能看,它是国家的基层行政机关。从作用看,它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部,是国家和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与桥梁。它既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执行载体,也是一个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机构,既具有与国家一致的统一性,又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

2基层科技创新体系内涵特征

2.1基本内涵

从广义角度看,基层科技创新体系囊括基层科技创新活动所涉及的全部,包含基层科技创新的组织与管理系统、环境系统及目标系统,属于系统的系统。基层科技创新体系的组织与管理系统,是基层科技创新所涉及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金融等中介服务机构和基层政府等主体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带有本地特色、综合开放的组织网络系统。基层科技创新体系的环境系统,包括科技资源环境、法律制度环境、社会舆论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等。基层科技创新体系的目标有多个层次,在县(市)行政单元层面,其目标是通过有效吸收、整合县(市)内外的科技和创新资源,促进县(市)内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应用、普及和推广创新成果,提升县(市)竞争优势,进而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区域和国家层面,其目标是整个区域和国家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低层次的目标和高层次的目标相互统一,构成基层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目标体系。

基层科技创新体系所涵盖的各个系统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构成一个相对独立、自我发展的体系。本文所指的科技创新体系,并非广意上的“系统的系统”,而是其中的主体系统即基层科技创新组织与管理系统,本文称其为基层科技创新组织与管理体制,属于狭义上的基层科技创新体系。广义定义下的基层科技创新体系环境系统,成为基层科技创新组织与管理体制的运作环境,广义定义下的基层科技创新体系目标系统,也成为基层科技创新组织与管理体制的多重目标。基层科技创新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环节,在建设目标上与区域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一致,以科学与技术的互动创新以及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为特征,通过行政区域内外人才、知识、技术、专利、资金、信息等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促进农村农业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和保证。

2.2基本特征

1)基础性。县乃国之基,民乃邦之本。基层科技创新体系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处于基本层次,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区域基础和基柱。基层科技工作直接面向企业和广大农民,服务覆盖面大、涉及面广,是科技经济结合的一线战场,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环节,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单元,为我国(县)市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发挥基础性作用。

2)地域性。与国家、省及地市的科技活动不同,县(市)科技活动重点是引进适合本地经济需求的相关科学技术,因而表现出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基层本身是一个特定的县域空间,区划非常明确,不仅有固定的地理区划,而且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独立性,在一定空间内具有完全的功能和一定的决策与调控权限。地域性特征,体现了基层科技创新活动重点满足技术的适应性转化和本地化推广目的,强调科技成果的本土化和产业化,以技术应用支持本地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3)开放性。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基层科技创新体系与本地及该地以外经常进行各种联系,与外界环境进行资源和能量交换,进而保持和发展体系本身。基层科技活动主体往往是不完备的,相当多的县(市)一级区域内没有大学和科研院所等科研活动主体,这决定了基层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不能封闭自守,要重视引进外来先进理论、成果、方法和技术,同时配合上级科技部门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实现资源整合、成果贡献。

4)完整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现代科技创新的重大课题都具有广博性、多结构性、多分支性特征,往往需要社会多方面支持,科技创新管理既是科技系统内部工作,又是全社会的进步事业,既是科技创新活动,又是科技创新经济化,既有科技创新项目,又有科技创新产业化工作。基层县(市)虽小,但基层经济涵盖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有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即使从农业产业内部的产业链看,也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诸多环节和各类行业。另外,基层科技工作不仅仅是科技部门的工作,更是一个涉及多个政府管理部门、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工作。

5)复杂性。基层区域内绝大多数土地和人口属于农村,“三农”问题是基层发展的核心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业人口涌向城镇,基层科技创新面临着三大挑战:一是如何在农业劳动力不断外流的情况下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二是如何引导、推动优秀人才向农村等基层流动,提高创新能力;三是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务实、有效、长远地做好科技创新规划部署工作。

3基层科技创新体系运作体制

3.1主体要素

1)企业。在经济学范畴中,企业一般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运用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经济组织。在基层科技创新系统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核心主体,是市场机制作用的承担者和实施者,企业将市场创新需求传递给高校科研院所,将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结果应用于生产,转化为商品,并推向市场转化为价值。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县(市)中小企业发展很快,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际国内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从过去单纯的制造加工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加快,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科研机构。基层科技创新体系主体构成中的科研机构包括高校、科研院所等从事科技创新研发的机构。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要发挥行业技术优势,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解决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基础科学、前沿技术科研机构要发挥学科优势,提高研究水平,取得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在基层科技创新体系中,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集聚了最为丰富的科技创新人才,拥有科技创新所必须的实验设备、实验材料等科研条件,是科技创新成果的供给者,通过技术转让、合作研究、委托研究等形式向企业提供应用技术,同时向企业、社会培养、输送各类创新创业人才。

3)中介机构。科技中介机构是科技服务体系的主要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服务活动,在有效降低创新创业风险、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中,能够提高科技创新的运行效率和效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分层次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但总体上现有的绝大部分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由政府资助创办,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现有专职服务机构数量少、覆盖面窄、功能单一,没有真正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难以满足中小企业日益增长的科技创新服务需求。

4)基层政府。政府在基层科技创新体系中主要承担“协调者”的角色,不直接参与科技创新的具体活动,负责为科技创新提供并维护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在必要时组织和优化系统结构,引导其它主体要素的行为。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权力的代表者、掌握者和执行者,其决策直接反映政府对社会规则、规制的认知水平和执行程度,合理有效的政府行为是现代社会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有效途径,因而被称为“看得见的手”,调节着整个国家社会经济运行,直接影响着基层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同样,政府也有助于基层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它不仅能够为基层科技创新提供政策、制度倾斜,也能够为区域创新提供资金、技术支持,是推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运作的重要动力。

5)人才。科技创新的微观主体是人,一切科技创新活动最终都是由具体的人才组织完成的。在生产力构成诸要素中,人才是决定性因素,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定义,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人才是其它资源的开发主体,人才的使用是一个不断增值增能增效的过程,人才资源是开发价值和潜力最高的资源。在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澎湃大潮中,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基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集聚人才、使用人才,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不断创造新的科技创新成果。

3.2创新环境

3.2.1科技资源环境

科技资源环境是人类从事科技活动所利用的各种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称,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障。科技资源环境包括人才、资本、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的拥有状况,越是科技创新资源富集的地区,其基层科技创新体系就越完备,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能力也越强。在我国,基层科技资源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动态性。在不同的创新主体视野中,在不同的行政区域中,在不同的创新理念指导下,在不同的政策和宣传氛围下,科技资源存量是不同的。

2)不确定性。科技资源创新能力的释放,关键在于利用和配置资源的机制是否有效,尤其是是否有能够充分释放科技人才资源创新潜能的政策制度,应当避免落后制度带来的科技资源错配、效用利用不足等问题,使资源的科技性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3)网络性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单一科技资源、同质科技资源难以产生重大创新,各类科技创新资源跨国界、跨领域、跨行业加速流动,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络系统,需要规划构建互补性的网络沟通机制,才能发挥科技资源的巨大效用和互补资源的合力效应。

4)不同的科技资源与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强弱不同。创新是合力作用的结果,既要注重各种科技资源与创新主体之间的连接关系,更要注重创新主体与各种资源之间的连接关系。

3.2.2法律制度环境

基层科技创新法律制度环境是国家科技创新政策法规的基层化,包括有关科技创新政策与法规、管理制度、市场和服务规范等,其完善与否关系到能否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关系到科技创新成果能否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基层政府要通过实行财税优惠等政策,为区域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美国创新活动的成就很大程度得益于其成熟的知识产权制度及其不断创新。我国现行的科技创新法律体系存在的首要问题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执行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鼓励社会科技创新最基本的制度,但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尚不健全,并且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产权案件呈现出明显的复杂性、技术性,处理难度往往大于其它类型案件,尤其是发明专利等涉及高新技术成果的纠纷案件,法律问题和技术问题呈现高度融合的特征,使知识产权保护难度愈来愈大。

3.2.3基础设施环境

基础设施环境包括交通、动力能源设施,还包括公共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公共图书馆设施、信息平台等基本条件,同时还涵盖了各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高技术风险投资体系等,是政府落实科技规划政策的载体,能够间接推动基层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基层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环境建设,是基层政府发挥调控作用,促进社会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基层创新活动的产品品种较多,但真正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还不多,高新技术还未成为带动经济跨越增长和企业裂变发展的主导因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对产业技术进步的拉动和支撑作用不明显。科技基础条件薄弱,投入不足,加之人才资源匮乏,导致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难以形成技术水平高、品牌叫得响的高新技术产品群。

3.2.4社会舆论环境

社会舆论环境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软环境要素之一,是新时期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先进文化、营造创新环境、推动科技进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舆论环境主要是指社会对待人才、对待创新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创新工作的推进。建设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一方面必须认清科技发展对经济社会事业建设的重大意义。科技创新不但可以提升人们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可以促进行业合作、竞争、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激发人们的创造思维和奋斗精神,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社会发展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形成激发全民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促进科技创新生产、加快科技成果应用,形成各方力量共同推动科技进步的强大合力。

3.3运行机制

基层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各主体要素与创新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交流互通。在系统中,政府发挥组织领导、营造环境、协调服务、资源配置和基础建设的作用,企业发挥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发挥集聚人才资源、建设科研条件、实施研发创新,为企业、社会提供科技创新成果供给的作用,金融等中介机构通过资金中介、技术中介、信息中介和人才中介职能,发挥连接企业和科研机构、促进科技创新顺利开展的媒介作用。创新环境即基层科技创新体系的运作环境,为各主体的整体创新活动提供科技资源、法律制度、基础设施和社会舆论环境,并且与创新主体之间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等中介机构、政府和创新环境之间,围绕本地特色产业,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实现科技成果的创造、引入和应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交易和变现,形成自我发展、开放互联的有机系统。

4基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

在我国,存在280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在如此庞大的行政单元集合中构建基层创新体系,将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条件下,政府作为基层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者、服务者、协调者,必须在建设基层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最主要的能动作用,明确思想、理清思路、确定目标,科学有效地使用各项调控手段,加快建设基层科技创新体系。

4.1指导思想

建设基层科技创新体系,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精神,按照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以服务科学发展主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提高基层科技创新能力和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地方为主体,引导科技、资金、人才等要素向基层县(市)优势和特色产业聚集,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4.2基本思路

建设基层科技创新体系要从我国国情出发,遵循基层县(市)科技工作的基本特点,注重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三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科技工作格局,引导创新力量服务县(市)发展。突出改革创新,大力推进理念创新、体制创新和工作模式创新,把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摆在基层科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和现实基础,实行差别化指导,支持各地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科技进步与创新道路。强化能力建设,统筹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充实科技管理服务力量,改善基层科技工作条件,引导各方积极参与支持基层科技创新。

4.3总体目标

科技创新重要性篇6

【关键词】科技情报科技创新

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里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标志着我国科技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情报工作,在面对新形式、新任务发展的要求时,如何抓住机遇,利用自身优势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对科技情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科技情报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科技情报是指通过公开渠道和合法手段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识,其功能是为战略决策和战术选择提供信息支撑服务,主要应用于科技管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企业经营等社会发展各领域,是科学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在国家科技进步与创新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情报。科技创新可以用三个破解来诠释其重大意义,科技创新是破解结构不合理和增长方式粗放等国民经济重大瓶颈难题的必然战略选择,是破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难题的战略安排,是破解提升国家竞争力难题的重大部署。创新是一种新探索,这就决定了它的不可预测性和风险性,而降低风险、减少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获取及时、全面、准确的科技情报。

在当今这个信息过载而情报稀缺的时代,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使信息变为有价值的情报的能力,已成为区域竞争力提高的决定性因素。科技情报工作在科技创新中的支撑和引导作用越来越凸显,谁占有情报资源,谁就掌握主动权,谁就能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充分发挥科技情报工作对科技创新的基础性作用,必将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广范围内产生影响。

2科技情报工作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科技情报是科研活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和财富,是进行科学预测、科学决策和科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科技情报对科技创新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情报保障科技创新信息需求。一流的科学研究需要一流的科技信息支撑,科技创新与发展离不开高水平、高效率的信息服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海量信息与信息的无序化令人无所适从。而科技情报工作正是通过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搜集、加工、整理为科学研究提供准确而全面的信息,因而它有效保障科技创新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2)科技情报指引科技创新方向。科技检索查新、科技评估等业务工作无一不为科技创新与发展指引方向。利用科技查新与检索,不但可以降低创新风险,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而且通过查新能掌握竞争对手的核心技术研发动态、专利战略和市场行为动态,把握全球科技发展动态,预测未来科技发展方向,引导科研人员发现科技发展的热点领域和空白领域,引领科技创新。因而充分利用科技情报和占有科技情报,就能做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取得真正高质量的创新性科研成果。

(3)科技情报支撑科技创新战略决策。科技情报调研等基础工作是最能体现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研究”业务,这项业务主要应用情报学理论与方法揭示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预测研究对象的未来前景,从而为科技创新战略决策以及为领导者、管理者正确决策、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论证。同时科技情报工作者也担负着直接参与咨询决策和间接辅助决策的双重角色,既能为科技创新会诊把脉,指引创新方向,又能为加强宏观科技决策和管理建言献策,因而无论是对科技人员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启迪思维来说,还是对政府部门制定战略决策和企业创新发展决策来讲都离不开情报工作的支撑。

3科技情报服务科技创新的思路

“科技创新,情报先行”是创新体系赋予情报工作的特殊使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广大科技情报工作者紧紧抓住“自主创新”这个核心和关键,找准突破口,才能充分发挥科技情报工作支撑和服务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

(1)以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为目的,强化协同创新能力。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也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要按照“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的要求,打破行业信息壁垒,全面整合现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和科研院所等的科技资源,打造科技资源共享的绿色通道,才能形成协同创新的整体合力。

(2)以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为切入点,搭建创新服务桥梁。科技条件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全社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基础支撑体系,也是科技情报服务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实现工作目标的关键因素,意义重大。因此既要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完善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搭建协同创新服务桥梁,又要探索建立支撑行业、产业发展的特色平台和各平台有效对接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切实做好平台建设的统筹与协调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才能形成支撑科技创新发展的优势。

(3)以信息分析、数据处理应用为切入点,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巨量信息成为信息化时代最为宝贵的资源,然而由于大数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前所未有,致使传统情报研究方法和处理技术与之不相适应。因此要应用云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研究开发互联、智能的信息服务系统,加强数据和信息的集成,加快数字分析处理,使其更及时、更准确地服务于国家决策、企业创新乃至个人生活,从而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4结语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国家在新形势下的重大战略抉择,从根本上赋予了科技创新在科学发展中的历史责任和重大使命。科技情报工作作为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必须找准定位,选准突破口,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景荣.科技情报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与思考.科技管理研究,2010(12).

科技创新重要性篇7

关键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功能定位;发展途径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是应用技术研究和作物育种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的坚实基础。基层院所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成为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强所,需要“战略”定位研究。

1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性质

1.1科研层次的基础性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是农科系统的基层组织,是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战略节点,上游农业科技的试验田,下游农业科技的供应站。加强基层农科院建设是实施农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把基层农业科研院所纳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统筹和支持基层农业科研事业是农业均等化、永续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1.2组织宗旨的公益性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服务对象是农民群众,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体现着很强的非营利性。这种非权力化和非利益化的基层农业科研组织,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必要构件,是维护国民经济基础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安排。繁荣基层农业科研事业是强化国家农业科研能力的重要内容,坚持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公益性是深化改革的主线,政府投入是保证公益性的前提条件,发展基层农业科研事业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职责。

1.3科研对象的地域性农业科研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科研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要受气候、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制约,生产措施、技术手段、操作程序都带有显著的地域性。这种地域性是基层院所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的大国,建设农业科技强国离不开广大基层院所的参与。

1.4学科专业的应用性基层农业科研是以区域特定的农业生产方式为背景,以现实的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为基础,针对农业生产中某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而开展的创造性研发活动,有着提升地方农业发展水平和粮食生产能力的显著作用。研发地域性大宗和特色农产品先进适用技术,是基层院所生存发展的策略和优势。

1.5科研周期的长期性农业科研是一个长期投人、延伸发展、递次创新、渐进积累的过程。动物和植物育种研究,除了受动物和植物生命周期、自然环境的影响外,还要受农业生产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影响,要经过多代的遗传、筛选、培育,才能育出新品种,须有“十年磨一剑”的韧劲。

1.6科研过程的风险性农业科研的风险集中表现在:发明创造难,周期长、风险多;科技应用难,不仅受到推广组织、推广方式以及推广人员的制约,还受地域、市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不确定性因素多,需要政府提供资金和政策引导。基层农业科研事关国家农业和粮食安全,国家应该把统筹基层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提到战略高度上来。

2农业科研单位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构建技术创新机制的主要角色,科研单位、生产企业、政府管理部门三者的作用是不可分割且不可缺少的,技术创造、技术创新两个关键环节是有机链接且不可或缺的。农业科研单位作为技术发明创造的主力,以产业技术提升作为标杆,生产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投资与收益的主体,是以产业发展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在创新投入决策和收益管理方面,企业起着主导作用;在技术发明和创造方面,科研单位起着重要作用。政府管理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的科技投入包括科技研发资金、技术装备资金、市场开拓资金等许多类别的资金,科技研发资金只能投入具有技术创造能力的科研单位,不能投向企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投入者和受益者,通过技术转化,获得商业利益,向国家交税,国家通过税收在国民收人再分配中给科研单位研发经费,进一步从事技术创造,向企业提供新的技术,推动企业发展,如此良性循环。如果企业吸纳了国家的研发经费,就减少了科研单位的经费,一方面,造成企业之间商业竞争的不公平,另一方面,降低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消耗了科技资源。

2.1企业是技术创新投资与收益的主体在创建国家创新体系中明确提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科技创新的结果必须由企业、工厂、农场等独立的生产单位吸纳和承接,实施技术的转移,使科技创新的商业价值得以体现。农业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和收益的主体,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技术创新是要素组合。技术创新是经济概念。创新一词是由经济学家而非科学家提出,创新的最终目标不是“创造新的东西”,而是让新东西创造更大的价值,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企业是科技创新投资和收益的主体,即企业是科技创新的

主体。

2.2科研单位是技术创造的主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似乎认为企业“创造了新的东西”,混淆了技术创新与创新体系的概念;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主体,企业是基于发现和发明的新产品生产营销的机构,是科技创新投资和回报的主体。科学家发现科学规律,发明技术,创造产品。科技创新是有特殊内涵的,科学和技术是不同的,科学是“发现”原理和规律,回答的是“是什么(what)”和“为什么(why)”,用的英文单词是discovery;而技术是被“发明”和“创造”出来的,回答的是“怎样做(how)”,英文单词是invention(发明)和creation(创造)。目前,农业企业自有科技研发队伍的能力有限,不能全面承担科技创新任务,技术产品的产生多数起源于科研单位。综上所述,便可明晰“主体一主力一主人”之间的关系:企业是技术创新投资与收益的主体,科研单位是技术创造的主力,科技人员是科技创新的

主人。

2.3科研单位必须与企业协同创新技术创新与技术创造的不可分割关系决定了科研单位必须与企业协同创新,才能实现科技创新的目标,并促进科技创新水平的螺旋式上升。除了新诞生的技术之外,其实大量的技术是在现有元素重新组合的过程中产生的,技术的本质内涵就是一种方法、流程、装置。同时,技术创新与技术创造具有不同特征,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是把产品制造出来,这个产品制造的背后是制造和装配过程知识的显性化、结构化、标准化的工业核心技术,是“方法一流程一装置”的具体体现,科学是人类共享的东西,而技术则是专利的,在科学向技术转

化的过程中,把科学知识传播到企业,应该是公益包容的。在技术形成产品的过程中,将形成专利,科学家和工程师创造的专利,必须通过企业的投资转化成产品,从而获得收益,具有排他性。作为技术创造的科研单位和技术创新投资主体的企业,应该协调好关系,各司其职。国家的科技资源必须定向地投向与企业联合进行特定目标研发的科研单位,确定好创新过程的组合关系,科研单位为企业进行技术难题的研发,优化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科研的技术创造的组合,促进企业生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波,庄忠钦,苏晖,杨扬.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05):6-11.

科技创新重要性篇8

【关键词】工科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

国务院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由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的观点。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和环节,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也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科高校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及专业和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工科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所进行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课内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而且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能让大学生在科技活动实践中得到科研方法的训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学生逐渐形成科学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同时,课外科技活动鼓励了大学生探索式、研究式、批判式的学习,促进大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和发现问题,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增强工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般工科行业用人单位要求工科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且有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对毕业生提出较高的专业基础和动手能力要求。要满足这些要求,除了要经过四年的专业培养以外,还需要通过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来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这也是增强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3.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

课外科技活动是促进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学生从中得到一种满足和对其能力的证实,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创造力,利用不同学科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另一方面,课外科技活动需要良好的专业基础和实验技能,这就会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课外科技活动能引导大学生多途径、多方式学习,建构合理独特的知识结构,为激活创新智慧奠定坚实基础。另外,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也可以有效减少学生上网玩游戏等不良现象,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

4.有利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活动过程中还需要团队成员的协作和配合,这对于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对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等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工科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

1.科技创新活动缺乏制度保障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要不断发展,重要的是构建一个涵盖学生学习成长全过程的完善的培养体系。虽然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科技创新精神培养已成为广泛的共识,但很多高校只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视作锦上添花的东西,并没有很好地将之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课堂上缺乏系统训练,学生缺乏科技创新的思维、意识、兴趣和热情。另外,由于缺乏师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政策和激励措施,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目前师生参与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大部分处于自发状态。

2.科技创新活动普及性不高

据统计,在学校招生人数增长的情况下,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比例反而呈下降趋势,同时参加的人数远少于其它各类文体娱乐活动,普及性不高。这主要是因为:①虽然绝大部分大学生主观上都崇尚科学,但在行动上却往往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随波逐流”,表现出主体意识不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等消极状态。②科技创新活动需要投入较多的个人时间和精力,过程比较枯燥,而且短时间内无法取得明显的效果。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往往会更加功利化,很难长期坚持下来出成果。③传统的大学生评价和奖学金评定过分看重考试成绩。同时,课外科技活动的考核标准难以制定、评价体系也不易操作,这使得学生忙于准备各类考试,没有足够的兴趣真正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④目前可供学生使用的创新活动场地和设备还比较匮乏,这也限制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不高

科技创新活动的不断深入,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悉心指导,特别在专业性强、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更离不开具有相当学术造诣的教师给予指导。教师的指导包括学生从事科技学术活动的前期教育及科研活动过程中的专业指导,只靠学生自行组织、实践则很难开展专业性强、学术水平高的科技创新活动。而目前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时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目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此外,活动经费的不足也影响了更深入地开展各类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三、工科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合理举措

要使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真正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就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健全制度,创造良好环境,分层次、全方位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1.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为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①要把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和能力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将科技创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成为广大师生不懈追求与努力的方向。

②面向全校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以科普为重点,以举办各类竞赛为着力点,挖掘校园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竞赛、展览等手段加大宣传,在学校积极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引导大学生参与到教师教学、科研和创业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师、大学生和实验室中蕴藏的智力和资源,提高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放性和可参与性。

2.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机制,确保科技创新活动良性运转

要让师生积极参与到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当中并长期延续,必须有相关的政策、措施给予保障。比如把指导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作为教学科研任务,折算为教师的工作量;对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学术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予更多的奖励;对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在学业及综合评定上给予更多、更好的体现,如可免修某些相关课程的学分,作为选拔优异生、免试推荐研究生和颁发奖学金的重要依据等等;在教学计划中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科技竞赛、实践创新活动而设置创新学分;学校设立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专项基金,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专门场地,开放实验实践场所,提供完善的实验设备,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竞赛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只有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智力支持,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才能得以良性运转,活动层次和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

3.加强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前导性教育和专业指导

前导性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着重让学生认识到此类活动的开展以及积极参与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根据大学生急切希望接触专业老师、了解专业前景的心理特点,学校可多组织博士论坛、名师讲坛之类的讲座,加强师生交流,以专业教师的科学精神及科研素养熏陶学生,培养专业兴趣。在从事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时,一些大学生的想法比较粗浅或过分理想化,还有相当多的大学生有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兴趣,但却没有成熟的想法,这些都需要教师在科研活动过程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给予专业指导。专业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学生的基础专业素养的培养指导,如科技立项申报书的撰写等。其二是在活动过程中的专业知识指导,特别是在涉及多学科领域时,专业指导可使学生在从事科研活动时不至于无从入手。

4.制定一套科学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形成一支具有进取精神的学生科技创新梯队

一方面,高校要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教学计划,制定一套科学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比如为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开设相关的课程,规定在校大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创新学分才能毕业,这也是为学生更好地开展科研活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层次性和针对性,比如明确一年级课外活动重心在于自学能力培养,为科技创新实践奠定良好的自学能力基础;二年级课外活动重心是参加课程学习兴趣小组,撰写课程学习小论文,参加各种讲座等,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三年级课外活动重心在于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等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申报有创新意义的科研课题等;四年级课外活动重心在于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科研活动特点建立科技活动社团,吸引有兴趣和有潜力的学生加入,为日后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充足的后备人员。通过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和分层分级指导,逐步形成一支具有进取精神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梯队。

参考文献:

[1]李志生,李冬梅.理工科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7(7):5-6.

[2]任小龙等.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5(12).

[3]梅忠义等.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认识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3):92-94.

[4]周仲魁.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2.

科技创新重要性篇9

关键词:科技情报科技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b)-0252-01

地方科技情报机构作为全国科技情报系统的重要力量,在区域自主创新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科技情报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1.1科技情报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自主创新的核心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上自身的学习与研究,通过探索国内外的科研动态,并从中取得技术与经验,最后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是知识、信息、情报,因此,科技情报是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使信息变为有价值情报的能力,已成为区域竞争力提高的决定性因素。

1.2科技情报在自主创新中重要的支撑作用

人类社会信息化发展正进入到了一个被称作大数据的时代。大数据不仅会为科技和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也使得情报工作变得更为重要,科技情报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体量巨大、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高速变换,表现出更零散、更原始、更复杂的碎片化特征。不少数据仅仅停留在原始数据层面,并未成为真正的情报。而专业科技情报人员却能从大量的数据信息中通过筛选、提炼、研究和分析,把握全球科技发展动态,预测科技发展趋势,为科技人员研发创新提供最优价值的情报和有力支撑,从而推动自主创新发展。

1.3科技情报可以降低自主创新的风险

创新具有未知性,不可预测性和风险性,要想降低创新的风险性,最重要的就是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相关性。相关信息的准确无误,是科技情报取得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基础要求,不仅可以避免创新风险,还能节省创新成本,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形象和经济实力,更能促进社会与国家的发展。

2地方科技情报机构服务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2.1聚集科技创新资源提升为科技创新服务的能力

科技情报机构作为提供科技信息支撑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为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等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和支撑的重任。因此,要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财政资金支持,逐步加大在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现代化信息加工、传播设备、网络建设等设施条件建设上的投入,不断改善信息资源及研究开发、传播服务的设施条件;整合现有的数据库资源,推进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链接和统一集成。构建有效的科技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包括科技成果与交易信息平台、科技供需对接平台、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平台、科技成果交易平台,促进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的信息沟通、资源共享,使科研机构与企业以及市场间的信息沟通和互动更为有效和便捷;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数据库,着重抓好重点产业、科技型企业、科技研发机构、科技研究报告、高新园区基地、科技创新服务载体等事实型数据库建设。充分聚集科技资源,提升科技情报机构的信息服务能力,发挥地方科技情报机构在区域科技创新中的支撑作用。

2.2面向多样化信息需求提供价值递增的情报服务

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中,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等单位都担负着不同的职责。面向政府要强化为科学决策服务,为各级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软科学研究应定位在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科技政策法规研究、区域性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本地科技和经济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中面临的难点热点问题的决策研究等方面。面向科技情报服务行业的巨大竞争性,企业应着重强化竞争情报服务的有利条件,使得竞争情报服务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并成为企业竞争的有利法宝。情报服务领域目前还是一个全新的服务行业,各个地方科技情报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情报文献资源、技术手段及人才优势,努力开拓这个全新的服务行业,尤其是针对中小企业,科技情报必然使他们荣获更强的凝聚力,从而使企业经济有一个质的飞跃。

科技情报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源于自主创新活动多种多样性,这就促使自主创新活动给科技情报提供针对性、自主性和开放性情报服务,要在强化传统科技情报服务核心业务和产品的同时,不断丰富科技情报服务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创新业务发展模式,以适应自主创新发展的需求。在理论中寻找创新突破口,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服务性,使得科技情报服务社逐渐形成新的、成熟的业务模式。拓展信息资源的应用价值,实现其价值的增值。

2.3加强科技情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在全面推进科技创新的进程中,创新主体对科技情报的需求更加旺盛,同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科技情报服务中的关键要素,包括信息数据源、分析方法、软件工具、应用领域、政策环境、服务主体、甚至服务理念等都将发生根本性转变。科技情报服务亟需拓展服务范畴,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这对从事科技情报服务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努力建设一支新型的资源建设、信息加工、技术开发和专业服务队伍。情报信息工作人员既要掌握信息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知晓有关科技、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并对情报信息资源具有较强的吸收、综合分析和开发能力,能准确判断用户现在和未来的情报需求。提高信息甄别能力,提高知识挖掘能力,提高技术运用能力。为此,要对科技情报工作人员进行多种培训,让其不断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培养不同层次的情报信息专业人员,以满足科技情报工作不同层次的需要。从信息市场需求出发,积极面向社会引进复合型情报信息人才,加强高素质情报人才的培养,从而优化科技情报服务队伍,努力造就一支专业结构合理、学识素质优良、职业道德优秀、勇于开拓创新、善于经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科技情报人才队伍,推进区域科技创新进程。

参考文献

[1]胡景荣.科技情报的创新体系建设与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10(12):20-22.

[2]应向伟.科技情报机构参与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的竞争力及其问题和对策[J].科学通讯,2011(6):955-962.

科技创新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

abstract:QualifiedpersonnelisthefundamentofDefenceScience&technologyindustry.Beingconfrontedwithrigorouschallengeofworldmilitarychange,onlybybuildingatroopofqualifiedpersonnelofmodernknowledgeandinnovatingcapability,canwekeeppacewithmilitarydevelopmentofmechanizationandinformation.First,analysesthoroughlytheimportantstatusofpersonneltrainingofindependentinnovationofDefenceScience&technologyindustry.then,dissectstheproblemsofcurrentpersonneltrainingofindependentinnovationofDefenceScience&technologyindustry.onthebasisofthis,proposesthecountermeasuresofpersonneltrainingofindependentinnovationinthenewera.

Keywords:DefenceScience&technologyindustry;independentinnovation;talentedperson

人才是科技发展之本,是科技发展的首要资源。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国防科技发展的长期而重要的战略任务,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国防科学技术的尖端性、系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科技队伍建设和高端专家群体形成的艰巨性、长期性和科技人才队伍稳定的重要性。只有切实解决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防科技持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1]。

一、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的重要地位

1.自主创新人才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牵涉现代高新技术发展最前沿、最敏感的领域,事关国家安全,再加之国际军备竞争的激烈性与不相容性,这就必然决定了我国武器装备现代化的关键技术不可能依赖引进,而主要立足于自主研发。自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代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最强大的动力源泉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充分挖掘人才的潜力、发挥人才的能力,才能将人才资源转化为物质财富、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实力优势,最终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2]。

2.自主创新人才是推进国防科技工业整体跃升的关键因素

当今时代,国家之间的较量与竞争,其实质就是人才的较量与竞争,特别是拔尖自主创新人才在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安全方面具有战略上的对抗性,并引领一国乃至世界国防工业的时展。作为稀缺资源,国防科技工业拔尖自主创新人才是实现国防科技工业整体跃升与跨越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抢占21世纪高新技术武器竞争的制高点,必须超前培养大批适应未来武器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造就知识经济和高技术武器背景下的自主创新人才,满足国防科技工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3.自主创新人才是国防科技工业全面振兴的重要保证

“十一五”至2020年,是我国国防工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国防科技工业的结构形态、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都将发生重大的转变,实现由军民分离向军民融合转变,由机械化向数字化转变。在这一战略机遇期内,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与难题,并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探索并加以解决,一支素质优良、技术过硬、锐意进取、无私奉献的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是成功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战略转变的根本力量,是国防科技工业全面振兴的重要保证。

二、当前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

1.“以人为本”的全新人才观尚未真正得以牢固树立

由于历史原因与计划经济的影响,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官本位思想依然严重,重仕途、轻技术,重文凭、轻技能,重引进、轻吸收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而人才是国防科技工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和充分肯定;现有国防科技工业的人才政策措施贯彻执行不力,“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人才政策取向未能充分体现;在人才政策制定和出台时缺乏创新性与灵活性,与市场经济没有实现有效对接,二者不和谐的矛盾依然突出。

2.人才队伍结构和分布与国防科技工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

一是知识结构不合理。传统技术领域的人才相对过剩,而适应武器装备发展要求、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领域中,国内公认、国际知名的原创型和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高层次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级专门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足;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中55岁以上所占比例过大,人才老化明显,且新老交替任务艰巨;三是层级结构不合理。尚未形成合理的以高层次人才为塔尖的梯级结构,老、中、青创新人才比例失调;四是区域分布不合理。在部分领域和地区人才结构逐步优化的同时,三线地区和边远地区人才“引不来,留不住”,人才匮乏的情况依然严重。

3.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与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

国防科技工业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受企业、院所制度改革滞后的制约,科学评价、合理使用、有效激励人才的体系尚未形成,人才激励主要依赖于行政推动,内生、长效、规范的机制尚需不断完善;未能有效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存量,冗员较多,人才工作距法制化、规范化尚有明显差距,不能有效指导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专门技能人才按各自的成长渠道发展。

4.人才资源配置体系与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

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内仍存在狭隘的部门拥有人才观,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尚未实现国防工业科技人才从无序向有序合理的双向流动转变,在人才流动过程中,缺乏诚信、恶意竞争、近亲繁殖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存在严重的人才浪费和人才匮乏并存现象,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资源配置体系尚未形成,还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人才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吸引人才的机制不健全,人才出口不畅,流动不规范,特别是人才流动中人才安全的问题比较突出,重要人才安全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三、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培育的对策建议

1.营造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发展环境

“以人为本”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国防科技工业实现向创新导向型发展模式的转变,其关键在于自主创新人才的培育与开发,把“人才兴业”、“人才强企”作为基本战略选择。要始终坚持营造以人为本、广纳群贤、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科技社会发展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确立自主创新人才在国防科技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强化作为创新人才基础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逐步建设创新性产业学习体系,提高国防科技产业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尊重自主创新人才的首创精神,激发自主创新人才的潜能;尊重科学发展规律,鼓励大胆探索,形成允许适度失败的良好宽松的自主创新氛围。

2.强化对自主创新人才培育的投入力度

在国家财政继续不断增加对人才队伍建设的物质资本投入与软投入的基础上,还要投入专项资金强化对自主创新人才的培育。

设立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建设基金,为国防科技工业高层次自主创新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其重点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国防系统基础性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的支持,造就一批在重大科技与工程技术领域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核心科技自主创新人才;(2)支持一批国防科技重点学科建设,形成相对稳定的自主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并逐步构建和完善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人才终身教育体系;(3)通过对优秀人才、特别是海外归国人才的资金支持,制定特殊政策,保障其合法权益,提高其工作、生活待遇,吸引他们在国防系统开创事业,自主创新,形成不同领域的高级专家群体;(4)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支持军工科研单位参与国际重大科技项目与工程,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提高自主创新的起点[3]。

设立国防专业奖学金,扭转报考军工特殊专业优秀生源少的不利局面,吸引和鼓励品学兼优的学子积极报考国防专业,学成为国防服务,为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建设不断凝聚和蓄积后备力量。

制定军工人才特殊津贴政策。在以国家为投资主体的军品及国防战略高技术、产品科研生产领域,要按市场价值规律,建立和实施对国防科技工业各类人才的国家补偿制度,研究将人才特殊津贴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特殊人才的长期激励政策,形成长效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自主创新热情。

3.推进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重点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整体规划,合理使用,科学考评,有效激励,适时培训”五个环节,对于急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其引进可不受单位编制、户口和工资级别的限制。

改革人才选拔制度。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任用人才。在人才选拔任用过程中,坚持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

改革分配制度,完善奖励制度。以充分体现人才资源价值为出发点,健全保障制度,对自主创新人才实行分层分类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化收入分配机制,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推进分配方式向多元化转变。

建设富有激励作用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一套体现自主创新人才特点的、多元化的高层次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改革不利于自主创新人才发展的评价制度和做法,建立健全贡献和成果回报机制。

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与交流机制。通过公开招聘、成果转化引才、建立协作关系引才、成立博士后流动站引才等多种形式,选拔引进优秀自主创新人才。

4.建立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人才安全保障制度

从保障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人才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创新人才的聪明才智,规范创新人才流动程序等方面,对涉及国家武器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创新人才加以法律保护和制约,通过法律法规对自主创新人才进行引导和规范。建立掌握核心技术秘密的自主创新人才不能随意脱离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以防止人才流失,确保国防军工的安全[4]。

5.建立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政策研究体系

建立自主创新人才政策研究体系,为自主创新人才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积极组织和开展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人才工作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研究讨论,进行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安全预警机制研究,提升创新人才管理手段,改变创新人才管理静态、死板、简单、僵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人才管理的人性化、动态化、科学化、信息化[5]。通过创新人才问题研究,为制定相应的自主创新人才政策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政策制定的盲目性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1]张华祝.抓住机遇夯实基础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J].国防科技工业,2004,(4):28-30.

[2]王翠芳.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理念、制度和人才分析[J].国防技术基础,2006,(4):44-47.

[3]梁清文.国防科技工业实施人才战略之我见[J].中国民,2005,(7):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