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医学检验技术的介绍十篇医学检验技术的介绍十篇

医学检验技术的介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5:32

医学检验技术的介绍篇1

【关键词】沟通;检验质量;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R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169-01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医疗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检验科的地位也日趋重要,检验科的工作越来越被临床重视,很多疾病的确诊都依赖于检验结果。检验科承担着繁琐而又重要的工作任务,可靠的检验结果是每一个检验人员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尤其是近年来,先进的实验技术和仪器在国内逐步普及,不仅提高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精确性,还为临床提供了数以千计的检验项目,如何将这些项目的方法原理、临床意义介绍给医护人员,使之在诊疗过程中能合理的选择试验,正确的分析试验结果也已成为检验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与临床医护人员沟通不足,常常导致一些不该发生的错误发生。本人结合我院实际工作,谈谈我院检验工作者与临床沟通的方法与经验。

1由于沟通不足易导致的不良后果

1.1检验标本收取不合格。随着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和检验方法的不断改进,现代检验医学对检测标本的留取与收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本采集是直接关系检验结果的基本要素,如果标本采集不合格,即使最好的仪器设备也难以弥补在采集标本时引入的误差和错误。但是,由于临床其他医护人员不懂得一些采集标本的常识,常导致标本留取失败或者检验结果不符等等。除了合格的标本,准确的操作外,临床用药等治疗措施也会影响检验结果。因此,检验人员要与临床医生定期交流,交换意见,可将他们的建议和涉及本专业的问题共同进行深入阐述,提出自己的看法,供临床参考。这对我们以往检验只对标本负责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1.2新技术,新业务和新项目开展不顺利。随着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检验方法也在不断的提高,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新技术,新业务和新项目也在不停的应用于临床。我院宣传新技术,新业务和新项目的办法主要是在医院的中层干部会议上由科主任在会上对每个科的主任做宣传,然后由每个科的科主任回去后传达给科里其他人员,但效果并不理想,临床医生和患者有很大一部分不知道我科开展了哪些新技术和新项目或者对所开展的新项目不是很熟悉,不知道新项目的临床应用和临床意义等等。

1.3给疾病的诊疗带来的安全隐患。检验设备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检验结果的标准化报告问题和参考值的调整等等问题还不被临床医生所接受,有的医生和病人看不懂检验结果的英文代码,对新的参考值还不熟悉,对检验结果有时与病情不符心理存有疑问,这些都可能成为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

2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我科在科主任的带领下,动员全体工作人员,深入到临床,走进医生,走进患者,听取多方意见,采取一系列的有利的措施,问题得到逐步解决。

2.1编印《检验标本采集指南》一书,该小册子全面系统的介绍了检验标本的采集及运输的各种要求及注意事项。通过对血液、尿液、粪便等标本采集的规范要求和存储条件等都有详细的介绍,是一本很适用于临床日常工作的参考书。检验科的工作人员是人手一册,学习。我们还与护理部联系,让全院的护理人员共同来学习。通过这一举措,我科由于标本采集送检错误引起的问题大幅下降,这样做不仅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而且保证了检验质量。

2.2针对新技术,新业务和新项目的问题,我们做了大量务实而又辛苦的工作。首先继续沿用原有的宣传办法,在医院中层干部会议时由科主任在会上对每个科的主任做宣传然后由各科主任回去后传达给科室其他人员。我们又组织专业人员编写检验医学通讯,定期印制。这个内部期刊的主要内容就是及时的介绍我科新近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和新项目,并详细的介绍其检测原理,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等等。这些宣传资料由我科的工作人员及时的发放到临床大夫和来门诊就诊的病人手中。让他们及时详细的了解我科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和新项目的情况。为了把宣传工作做到位,我科建立了临床联系制度,要求每人每月作一次临床联系,联系的主要内容有三点:①宣传我科的新技术,新业务和新项目;②联系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需要与医生联系协商沟通解决的事情,③征求医生对我科工作意见和要求。临床联系定期检查,并且与日常考核挂钩。建立了健全的制度,还应有严格的考核机制,才能有效地发挥制度的作用,才能把宣传工作做到实处。在开展新项目的时候还邀请厂家和业内专家来院讲座,对新开展的项目的实验目的,标本要求,临床意义等进行讲述。

2.3规范报告单的报告格式,建立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为了能让临床医生和患者都能看懂化验结果,我科运用计算机处理报告单,采用标准化报告方式,采用中英文对照,并附有正常参考值。我科还根据卫生部相关资料,制定了我科的危急值报告制度,日常工作中,无论平诊急诊,只要出现危急值,立即电话向临床医生报告结果,为临床及时提出诊断信息。

2.4配合临床医生,提供检验咨询服务。越来越多的患者想知道自己查了哪些项目,为什么查,结果怎么样,单靠我们检验人员和临床医生单方面的解释是不行的,需要我们和临床医生一起相互沟通和交流,更客观更个性化的介绍病人疾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计划。检验人员应主动的向临床医生介绍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特别是新项目的的解释。对临床医生提出的任何疑问我们都及时解决,并给予回复。

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的转变,使检验科的工作定位和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础医学的发展与临床医学的密切结合,要求实验室的工作更加密切结合临床,不断地与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和信息沟通,把有限的检验数据变为高效的诊断信息。作为检验人员应该主动的与临床进行沟通,向临床介绍新技术,新业务和新项目。对医生提出开展新检查项目的要求要及时反馈到科室,检验人员同时应加强自身的业务技能,注重临床知识的培训,让每一个临床大夫都能熟悉我科的检验项目,合理的选择实验项目,正确地分析检验结果,把由于缺乏沟通造成的误解和医疗安全隐患降到最低,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参考文献

[1]顾可梁.加强医学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临床检验杂志.2003,21(4):246

医学检验技术的介绍篇2

1多媒体技术在检验核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1.1常用测量仪器简介应用于体外放射分析常用的测量仪器很多,可将一些国产的射线探测仪的实物图片展示给学生,如γ放射免疫计数仪、液体闪烁计数仪,同时配以文字说明,分别介绍各类仪器的基本性能、适用特点,并对比各类仪器的优、缺点。

1.2放射性碘标记化合物该章节需要介绍氯胺t法、乳过氧化物酶法等标记法,采用图标化学反应方程式展示碘标记到蛋白质上的过程,配以彩色文字说明,把艰深晦涩、难以理解的反应步骤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用醒目的标志,提示标记时的注意事项,避免放射性污染。

1.3放射自显影使用彩色文字介绍各类感光材料,如原子核乳胶、氚片、X线片等。用动画流程讲解自显影的过程,如曝光、显影、停影、定影等流程。用彩色截图展示各类自显影标本,如宏观自显影、光镜自显影和电镜自显影。

2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检验核医学教学中的优势

2.1突出了专业特点检验核医学是医学检验学和实验核医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涉及核物理、放射化学、电子学、检验医学等,内容抽象、知识庞杂、理论深奥、重点难点多,仅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板书、幻灯片等),难以满足现代检验核医学教学的需要。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动画等视听内容生动逼真地融于教学之中,创造一个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的平台,把多学科知识串联起来,利用图像讲解抽象深奥的知识,可以成功解决检验核医学的教学难题。

2.2突出重点、难点,优化教学效果检验核医学中,有一些专业特有概念,如契伦科夫辐射、康普顿-吴有训效应、俄歇电子等都是重点、难点,由于医学生缺乏足够的理工科知识,即便教师费力地讲解,学生依然如听天书。而应用多媒体技术后,能很好地揭示原子内外的奥秘,展示各种核反应时原子的变化过程,给学生以三维、立体的概念,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过去采用传统方法讲解契伦科夫辐射和俄歇电子,授课结束后,仍有近1/3的学生表示未理解。现在应用多媒体技术后,90%以上的学生表示理解了。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检验核医学非常深奥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突出了教学重点,优化了教学效果。

2.3有助于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现代检验核医学发展迅猛,新知识、新内容层出不穷,需要适时介绍给学生。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可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通过结合网络资源,能及时快速地更新、补充检验核医学知识,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现在涌现出的并得到广泛使用的新技术,如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稳定同位素分析等,都可在第一时间介绍给学生。

2.4促进教师提高综合素质应用多媒体技术后,不仅要求教师牢固掌握检验核医学基础知识,而且也要求教师熟悉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优质的多媒体课件。这就需要教师熟悉电脑技术、软件操作,具有一定的美工技能、艺术水平。通过多媒体教学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2]。

3问卷调查

实施多媒体教学后,大多数学生反映良好,为了系统科学地评价多媒体教学效果,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44份,收回241分,回收率98.77%。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评价很高,希望今后继续使用;大多数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加知识量、教学内容;但对突出重点、难点及针对性、启发性还有所欠缺。说明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检验核医学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生所接受。

4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弊端

4.1课件质量有待提高课件制作水平影响着教学效果,优质的课件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条件,所以课件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3]。现代大多数课件以powerpoint为主,需要准备优质的脚本和素材,搭好框架,明确层次结构。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有机结合起来,注意人机互动以及幻灯片的连贯性。目前有些教师制作的课件过于简单,文字多、图片少,内容单一,仅仅是板书的“电子化”,导致课件质量不高,无法充分施展多媒体技术所带来的表现形式和丰富内容。同时,也有一些教师制作的课件过度追求形式花哨,增添了过多的视频、图片、声音等,导致喧宾夺主,使学生仅注意到花哨的动画和图像,而忽略了应学习的知识,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4]。

4.2多媒体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够多媒体技术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只起到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而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课堂跟着课件走的现象,教师成了放映员,全部精力集中在课件上,成了操作员、解说员,无暇顾及学生,缺乏师生互动,降低了教师的主导性。学生思路也为课件所左右,难以调动其主动性。这样依据课件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完全偏离了初衷,又走向了“填鸭式”的老路,失去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教师授课时,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应把握课堂节奏,调动课堂气氛,随时观察学生的状况、表情、语言等信息,做到有张有弛。一堂优质课是一个师生互动过程,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交流,还要有情感交流。

4.3过多依赖课件,忽视基本功相较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是新技术,但新技术必须根植于传统教学手段上。如过多强调多媒体的应用,忽视教师教学基本功,缺乏生动、形象的讲解,教学将枯燥乏味。因此,在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教师必须练好教学基本功,练好板书、讲解的艺术,学会处理各种紧急情况,在不同环境中能正常教学[5]。

5结语

医学检验技术的介绍篇3

学生进入微生物室工作时,实验室负责人必须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并签字存档。其主要内容包括:

1.1介绍微生物实验室的基本情况,规章制度、工作要求、检测范围、工作流程等,使实习生了解微生物实验室的概况。

1.2介绍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微生物实验室是病原菌相对集中的地方,而实验室中的一些事故、伤害以及与工作有关的感染主要是由于人为失误、不良实验技术以及仪器使用不当造成的。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务必做到“有菌观念、无菌操作”,做好个人防护,确保自身不受标本的侵袭,也确保周围环境不被污染。

1.3介绍微生物实验室的标准操作规程,包括标本的采集与接收、检验项目和仪器的标准操作规程、微生物的室内质控等内容,要求学生们在上岗前仔细阅读并掌握实验原理、操作程序、注意事项等内容,这样能使他们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

1.4介绍微生物实验室的操作系统软件,强调标本接收、编号、录入的要求以及注意事项。介绍拒收标本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标本如何做好临床沟通及记录工作。

2强化实验技能的培训

临床微生物检验是一门技术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虽然自动化的仪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上机前的标本处理仍需要手工操作。操作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决定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工作效率。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中形态学判断非常重要,需要依靠技术人员的个人经验,因此必须加强实习生的基本功训练。要求实习生掌握从接收标本,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分区划线接种,到对标本进行涂片、染色、镜检这一过程。要求他们对镜下菌落进行描述,能够辨别临床常见细菌的菌落特征,并与染色结果结合起来。同时对于触酶、氧化酶、凝固酶、Kia等基础实验、K-B法药敏试验也是通过反复操作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对于全自动或半自动的微生物仪器,我们要求学生们掌握其基本原理并熟悉仪器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除了临床标本的处理,我们还要求实习生参与染液的配制、培养基的制备及消毒灭菌等工作。这样经过一轮的实习,学生们不但能够熟悉自动化仪器的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而且能够熟练掌握传统手工鉴定方法,以更好地适应各级医院检验科微生物室的工作。

3增强质量控制的意识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核心是检验质量,微生物检验的质量保证是一个连续的质量管理系统,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这个过程只要某一环节出现误差,都会导致检测结果错误,影响到患者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因此,引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逐渐树立起全面的质量控制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其内容包括3个方面:

3.1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对于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来说,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包括医生检验单的申请,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标识、保存和运送,如痰标本的留取好坏、血培养采集血液的时机和血量、留取尿标本的最佳时间和注意事项等这些因素都将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3.2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分析中的质量控制项目包括培养基、试剂、诊断血清、染液、药敏纸片等,定期用标准菌株对各种染液、培养基、试剂、诊断血清、生化反应管、药敏纸片、鉴定和药敏板条或卡片等进行质量控制,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每天记录冰箱温度,环境、仪器的温湿度,如果超出范围立即报告老师及时处理;仪器的运转情况是否符合要求,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保养等。

3.3分析后的质量控制检验报告的填写是否正确、检验结果发送是否及时,检验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等。

4加强与临床的沟通

医学检验技术的介绍篇4

目前的教学中均以检验项目的参考值、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为重点,但许多疾病的某一检测项目会有相同或相似的变化,而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某一检测项目也可能呈现不同的变化。所以,应加强检验项目与疾病关系的综合分析。比如肝功能检测一章,课本上往往对肝功能检测3大方面(蛋白质功能检测、胆红素代谢功能检测、血清酶类检测)进行重点讲解。在蛋白质功能检测一节,又分为白蛋白及总蛋白水平升高和降低以及球蛋白和总蛋白水平升高和降低等。那么,是否可以尝试一种新的方法,按照内科学中肝脏常见疾病依次讲解,如急性重症肝炎、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过程中,应选择哪些监测指标;在肝性昏迷的患者中需要监测哪些指标。根据疾病的需要详细地进行讲解,使临床医学生更能明白针对这些患者应该开什么样的化验单,如何使用这些检测项目排除某些疾病等,从而加强临床医学生疾病综合分析的能力。

2教学内容脱离临床

在临床医学生实验诊断学教学中应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兼顾检验医学”。

2.1应向学生介绍实验方法学,了解每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根据不同需要合理选择检测方法。比如梅毒的血清学检测,在临床应用中主要有3种方法: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非特异性快速梅毒过筛实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那么,哪种试验适合作为初筛,哪种试验适合作为确诊,哪种试验适合判断疗程等,应结合实际病例进行讲解。目前临床实验室已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以前的检测方法高,且方便快捷,可更好地服务临床,尤其是急诊患者,但临床医生对此还不太了解。另外,梗阻性黄疸时,理论上尿胆红素检测为强阳性,尿胆原检测为阴性。但因为尿胆原检测过程中,当尿胆红素水平较高时,会干扰尿胆原的检测,所以会导致梗阻性黄疸患者尿胆原假性轻度增高的现象。

2.2应重视新技术、新项目的介绍。实验诊断学教学严重滞后于检验医学的发展。虽然新版教材已更新了教学内容,涵盖了许多临床的新技术和新项目,但是目前实践性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仍偏重“四大常规”和血液骨髓学检验等手工操作项目,远不能概括如流式细胞技术、基因芯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实验诊断、药物浓度监测等许多已在临床应用的新技术和新项目。教学中甚至还包括已经淘汰的检测项目,如出血时间的测定、血块收缩试验、毛细血管脆性试验等;而一些临床上常用的新检测方法却未提及。另外,实验诊断学的设施还停留在手工操作的水平,而临床上检验项目基本上由自动化的仪器完成,两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所以,应加强新项目、新技术的介绍,这不仅为新项目的开展和普及打好思想基础,也有助于临床医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培养创新的意识和动力。比如卵巢癌诊断过程中新的检测项目人附睾蛋白4检测,是最新发现的卵巢癌诊断标志物,特异性和灵敏度均高,与现有肿瘤标记物糖类抗原125结合更具有临床价值。

医学检验技术的介绍篇5

一、原中职医药教材《药品仓储与养护技术》的分析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医药学校一直使用由国家相关部门如全国医药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组织编写的规划或统编教材,《药品仓储与养护技术》也不例外。该类教材虽然具备诸多优点,但存在如下的缺陷有待完善:

(一)教材各章节质量参差不齐该类教材编写模式一般是组织多人编写,但是由于编写者的素质水平、知识层次、对教材建设的理解程度、编排时间等关系,编著的教材各章节质量层次不齐,很难体现出同一较高水准和教材的完整性;并且该教材编写者或缺少对药品的了解或缺少对物流知识的掌握,因此对这种带有物流学和药学交叉性质的学科教材编写难以全面把握掌控和驾驭。

(二)教材内容陈腐1.教材没有体现物流业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及高科技发展的影响,我国医药物流业也得到高速发展,但是传统中等职业医药类教材《药品仓储与养护技术》却极少涉及物流知识。我国互联网药品交易已经放开,药品批发企业对医疗机构、下一级批发商的服务更趋向于复杂化、快速化,更多的药品批发企业都升级改造为医药物流配送中心或者第三方物流,寻找“第三方利润源”,但是该类教材已经严重滞后于物流业互联网业及科技的发展,没有体现出这种改变或趋势。2.教材没有结合GSp(即《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药品批发企业仓库、医药物流乃至第三方物流的建设及运营是必须以遵守GSp为底线的,但是传统中等职业医药类教材《药品仓储与养护技术》对药品批发企业仓库的储存、养护、出入库、运输、特殊管理药品的内容介绍却没有结合新旧版GSp,这是非常大的缺陷之处。3.教材错误或陈旧之处未得到及时纠正或修改即便现代通讯发达,但是组织全国相关专业教师编写或修改教材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参编者有着自身利益和时间的考量,组委会存在短视行为和抱着赚钱的目的,所以每次对该类教材的重新修改或编著并不是“伤筋动骨”而只是“修修补补”,即便是错误或亟需要修正的教材内容仍得不到解决,这表明编写组织者或参与者对该类教材并未用心着力编写。如《药品仓储与养护技术》教材虽然组织全国专业教师重新编写过几次,但仍存在着如仓容、药品仓储计划的编制、计划指标等不合时宜的内容;特殊管理药品范围已经扩大,但教材中却没有作相应的调整;有效期、药品经营企业的经营范围等错误之处仍得不到纠正;教材里仍大量篇幅介绍药品批发企业根本就不需要、只有在药品生产企业才存在和需要的各类剂型的破坏性检验(如崩解时限检查、硬度检查、澄明度检查等);药品的挑选整理(批发企业的药品不合格要么拒收要么拒发或销毁,不存在着挑选整理环节)明显,与实际不符仍未删除等。以上这些事实表明参编者既未深刻领悟新版(或旧版)GSp,更对药品批发企业仓库的实际操作认识不清,闭门造车,与企业实践严重脱节。这仍然表明教材编者对企业缺少了解和沟通,使得课程教材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与企业岗位标准不相称。4.教材未能体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药品仓储与养护技术》一直与药品批发企业的实务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既没有结合新旧版GSp,也未体现新法规在药品批发企业的执行和物流新技术在药品批发企业的应用,与中等职业教材要求紧密联系生产经营服务第一线的实际要求不相适应。为了弥补《药品仓储与养护技术》的不足,有些中等职业医药学校将《药品仓储与养护技术》全面转化为物流知识的介绍,如教授学生叉车的使用,物流信息化等,偏重于物流业务的操作能力,但却又未能体现出药品批发企业的药品流通和医药服务的独特性,其实由于药品质量的特殊性,药品批发企业员工日常工作更主要的是药品各种资料单据证书的审核、药品包装标签说明书的查证,各种药品质量问题的售后服务和处理等。因此在教材内容得不到任何改变的前提下,很多教师只是在原有教材基础之上添加若干实训项目,例如利用模拟药房进行某些单据的填写,出入库操作,药品分类陈列和摆放,物流业务的单纯操作等,但是学生缺乏对药品在批发企业采购、出入库、在库养护环节的独特性的认识和体验。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参编者(都是在校教师)仍缺少对生产实际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缺乏对药品批发企业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缺少药品批发企业一线员工的参与,所谓教材建设仍是一纸空谈,纸上谈兵,仍不会走出以教师为主、学校为主、理论为主、纸质材料为主的怪圈。

(三)教材未能体现针对性和实用性教材定位应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为各行业培养中、初级的技能型人才,但《药品仓储与养护技术》教材内容未能与国家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认证考试有效衔接,未能体现以职业性内容为主,学术性内容为辅的职业思想。《药品仓储与养护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但教材内容设计仍围绕学科性课堂教学进行,课程微观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远未跳出学科体系的理论藩篱,因而在这一传统观观念束缚下编写的教材始终不能适应职业工作的需要,体现不出它的任何实用价值。

(四)教材趣味性不足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应充分关注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应改变“难、繁、偏、旧”和过于理论化、面孔僵化的现状。中职学生大多毕业于初中,年龄约为15-16岁,文化水平层次还比较低,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但认知较直观,思想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对互联网、手机、3G相关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传统中等职业医药教材包括《药品仓储与养护技术》缺乏生动和趣味的图片,不符合青少年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对尚处于直观性思维的中职学生少了亲和力,学习积极性非常低。

二、对中等职业医药教材《药品仓储与养护技术》的改进

基于对全国医药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组织编写的《药品仓储与养护技术》的分析,结合自身二十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对该教材进行了重新编著,暂命名为《医药物流和药品养护》,在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中进行了试用,学生反应积极。

(一)趣味性强为符合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审美要求,纸质教材版式在设计上要体现人性化、新颖化和直观化,设计、表现要有新意。本教材采集了接近300幅彩色图片来加以说明或阐述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包括药品包装图片、仓库设备图片、进出库在库养护采购涉及到的各种图表及各种流程汇总表等,图文并茂,直观性强,极大丰富了教材内容,开拓了中职学生的视野,引发了中职学生的极大兴趣;同时符合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审美要求。

(二)教材“三结合”1.教材高度结合新版GSp相关内容如药品采购、药品出入库、药品仓库与设备、药品运输、药品在库养护、药品验收等方面笔者均对新版GSp做了比较详实的介绍以及解释。为了正确解读和理解新版GSp中有关药品批发企业的内容,笔者在所毕业的药科大学建立了校友群,校友们都是从事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研究、教育、监管等相关工作,笔者积极向药品批发企业和广东省市药监局的校友们请教新版GSp在药品批发企业中实施和政府监管事项,受益匪浅。如药品批发企业的药品验收环节,按照新版GSp的规定,就不再需要各种破坏性的检验如崩解度检查、澄明度检查等,但是着重于药品包装标签说明书上相关重要事项如批准文号、有效期等的检查;如原《药品仓储与养护技术》中不仅介绍有效期,还介绍失效期和使用期,但是按照国家药监局24号令药品的包装盒上只能标注有效期而不能标注失效期和使用期。2.教材适度结合物流知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现状以及根据药品批发企业的实际,本教材适度介绍了物流方面的内容,包括物流流程、医药物流、第三方物流等,还简要介绍了仓库动线、拣货作业、物流信息化、物流设备等知识,让学生对物流知识有个基本的了解。3.教材理论与实际结合为了与药品批发企业的实务高度结合起来,笔者联合广州市医药公司的质量管理部门的一线资深员工对该教材进行重新编写,该员工对原教材的错误之处提出了批评指正,如删除了药品仓库中不合格药品的挑选整理环节,药品验收中的破坏性检验部分,去掉了仓容、药品仓库计划的编制、计划指标等,同时增添了一些非常难得的珍贵资料,如第一类和品运输证明及购用印鉴卡等,养护规则图,最小包装单元的确定规则,进口药品检验报告书的检查等;为了体现职业教育“理论与实际高度结合”的主旨思想,教材还对药品包装标签说明书的验收和药品采购等做了比较厚重的阐述。

(三)对原教材的纠错和修正在原教材《药品仓储与养护技术》中,只体现药品在批发企业的一个静态过程,轻验收重养护;但是由于物流技术和设备的使用,物流业的迅猛发展,药品批发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客户对企业的服务要求越来越细化和专业,这就造成药品批发企业的药品流动和周转非常之快,在药品仓库中储存时间缩短,只有少部分药品长时间储存,所以新教材应该体现出重验收重物流重养护的趋势,这种教学内容的完全颠覆是与我国药品批发企业物流化道路的发展实际密不可分的。

(四)对原教材的突破本教材还增添了特殊管理药品在经营企业的管理要求、药品采购、医药物流和第三方物流、物流信息化、冷链等,对药品包装标签说明书及最小销售单元的重点阐述、对进口药品检验报告书的检查等,保持与物流新技术新科技及国家药监局新法规新版GSp高度同步。如原中等职业教材把特殊管理的药品一直限定为、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多年未变;但是随着国家药监局对各种药品质量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和对各种质量问题的快速反应,特殊管理药品不仅包括上述四种,还包括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原料或单方制剂、罂粟壳、蛋白同化制剂和肽类激素类。如冷库,原教材一直强调储存温度为2-8℃,但事实上,在药品批发企业中,这只是冷库的一种即普通冷库,企业还有特殊管理药品的冷库(如保存蛋白同化制剂和肽类激素类的冷库)和冷冻库(储存温度为-20℃下)。

三、现行教材的后续建设

教材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建设过程,完成教材编写仅仅是教材建设的一个起点。具体地说,教材建设应该是从编写、使用到修订完善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它必须经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这样一个循环往复持续推进的过程。就笔者编著的《医药物流和药品养护》而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后续建设。

(一)丰富教材形式,注重开发立体化教材对教材的现代认识表明,教科书只是教学资源中的一种,凡是承载教学内容和信息的物化的材料,乃至教具,都是教材。在新形势下,中职教材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单一的纸介质教材向立体化教材过渡,逐步形成完整的课程教学资源;由静态、单向的教材向动态的、具有交互功能的数字化教材过渡。因此在教材配套资源上走立体化建设道路,如磁带、光盘、mp3制品,电子课件,互动的网络教学平台、配套题库等;尤其是当今新科技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教材编写者更应该抱着积极开放的态度对待教材的开放。对于笔者而言,将会尝试利用3G网络加强与学生的信息沟通和网络平台的互动;完善题库和ppt课件,制作医药物流、验收、药品养护方面的视频光盘等。

(二)对教材的运用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现代职教理念不断变化,社会也在不断发展,技术在不断更新进步,作为职业教师更应该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上进行不断的创新。教师在运用该教材时还应该切实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增强学生上岗操作技能,如可以采用行动导向法教学等。如讲述药品批发企业仓库和医药物流时,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药品仓库和物流动线;在讲述药品包装标签说明书时,可以将学生分组,分配给每组一个鉴别药品真伪的题目,进行ppt的制作;讲述药品出入库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出入库流程包括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设计等;讲述进口药品检验报告书时,可以设置题目,投影进口药品检验报告书的真实样本,让学生进行鉴别,总之,一定要让学生行动起来。教师还要注重思想上的创新,注重信息化教学,结合药品批发企业药品物流与药品养护的实际,凸显药品质量和流通的特殊性,突出药学特色,不是在实验室里进行单纯物流业务的操作,而是把实训搬到课堂上,寓实训于教学过程中,不只是依靠多媒体,而是强化信息化如利用3G网络,豌豆荚pC管理工具(可以将手机屏面上的信息同步显示在多媒体大屏幕上)以及手机媒介的教学。如笔者布置的教学任务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码的查询中,学生代表自带有着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码的药品包装盒上讲台,学生手机上安装豌豆荚管理软件和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码的唯一官方查询软件“药品管家”,连接手机和电脑,开启3G网络或wiFi,点击手机上的“药品管家”对准药品包装盒上的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码进行扫描,由于豌豆荚管理工具的作用“,药品管家”扫描后显示在手机屏面上的相关信息将同步显示在多媒体的电脑和屏幕上,供全体学生观摩,学生非常惊奇,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笔者也感到非常有成就感。

四、结语

医学检验技术的介绍篇6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阜外医院输血科主任纪宏文教授等专家详细介绍了该院组建“无输血心脏外科中心”的学科意义、现实意义和其重要的社会价值等问题。

超7成心脏手术患者不再输血

心脏手术一直都被称为“用血大户”,给人的印象是患者“血流成河”,医生“浴血奋战”,社会公众更是谈及色变。采访中纪宏文教授介绍说:“文献报道也证实:心血管手术异体输血率居所有手术种类之首。目前,我国成人心脏手术平均输血率约为70%,部分医院心脏手术输血率达到100%;即使在医疗技术发达的美国,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平均输血率也在45%至50%左右。”

纪宏文教授接着说:“但是,从学术的角度讲,输血――‘异体输血’,其本身就相当于一次异体细胞移植。除增加血源传播性疾病和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外,异体输血还增加心脏手术患者感染发生率、并发症和死亡率,降低长期生存率。另外,近几年常发生的血液资源短缺问题,也要求医疗机构寻找更多的节流措施。”

“面对心血管手术高输血率的国际难题,自2009年起,我们‘阜外团队’便攻坚克难,积极寻求解决方法,终于找到了破解之术――采取了制定医院心外科围术期输血指征、提高血液回收机使用率、预防应用抗纤溶药、及时诊断凝血紊乱、将单病种用血量作为病房绩效考核指标等多学科参与的综合措施,合理用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阜外医院成人外科心脏手术中低水平的输血率及平均用血量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纪宏文教授进一步介绍说,“目前,成人心血管手术患者异体血输注率已降至26.7%,血浆输注率为18.2%;也就是说,现在到阜外医院做心脏手术,超过7成以上的成人患者整个住院期间不需要输异体血,超过8成的患者不需要输血浆。每年8000多例成人外科手术患者近6000例实现‘无血’手术。与此同时,阜外医院小儿先心病手术团队积极开展无血手术技术,通过体外循环技术改进和综合血液管理措施,婴幼儿手术输血率有显著下降,取得了可喜成绩,15公斤以下婴儿心脏外科‘无血’手术已实现800例。”

“国家队”应该做“国家队”的事

记者了解到,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此前曾表示:“合理用血的背后是医疗质量与技术的综合体现。‘国家队’应该做‘国家队’的事。作为国家医疗质量与技术的排头兵,阜外医院多年来始终围绕‘以病人为中心,提供优质安全便捷的医疗服务’这个永恒的主题,强化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心血管手术质量与技术水平。正是在追求高质量与技术创新的大背景下,阜外医院一方面通过多学科综合措施减少病人手术出血,实现不输血;另一方面有效减少病人的术后并发症,相应缩短平均住院日。这既达到了合理用血,节省社会公共资源的目的,同时又为病人提供了优质服务,降低了病人医疗费用,真正体现了高品质与低费用之比最优。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能实现手术量与日俱增、输血量却逐年递减的制胜法宝。”

而血源紧缺,一直是困扰各级、各地医疗机构的严峻问题。阜外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李惠君教授在该院举行的“无输血心脏外科中心”成立新闻会上介绍说:“在北京市血源短缺的情况下,阜外医院从未因缺血而影响任何患者的手术治疗。2011年2月,原卫生部曾召开专门的视频会议,向全国推广阜外医院血液管理经验。”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胡盛寿院长在剖析此项措施时认为,合理用血的背后是医疗质量与技术的综合体现。这应该从三个方面去解读――

首先,不输血或者是少用血,归根结底是医疗质量的问题。医院具有较高的医疗质量,一方面可以提高诊断水平,控制病人的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另一方面,能够做好手术环节质量监控,减少病人术中出血,实现不输血。而要实现上述内容,关键是要加强医疗质量与技术意识的培养,不断创新医疗质量管理体系。阜外医院便一直持续创新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加大核心制度的督导与评估,强化终末质量监控,重点对死亡、严重并发症病例督导检查,并对抗生素使用、院内感染控制等进行严格管理;采用病房医疗质量月报等形式,强化医疗质量控制工作;建立病房与各级医师技术档案,年终各病房评比硬指标;坚持处方点评制度和医疗核心制度督查。形成了责任明确、分工合作、责权到人的医疗质量控制格局,切实做实了病房的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从而保证了医院的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

阜外医院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医院医疗工作取得了“规模与质量”双增长,医疗服务总量及治疗效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对此,纪宏文教授介绍说,早在2011年,该院外科手术及内科pCi手术已双双破万例,2013年外科手术12000余例,内科pCi手术达3万余例,阜外医院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心脏病诊断治疗中心,连续几年在原国家卫生部及北京市卫生局举办的医院管理年和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北京地区十八所三甲医院检查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此外还在多种医疗质量和医院效率综合评估中,比较综合实力及专科声誉,阜外医院在心血管病、心外科均蝉联第一名。

其次,不输血或者是少用血,最基本的保障是依靠技术创新为支撑。阜外医院是公认的危重抢救例数最多、手术难度最大的医院。一般来说,手术用血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要做到节约用血,临床医疗技术的创新、体外循环设备和回输技术的改进是至关重要的。

纪宏文教授介绍说,针对急危疑难心血管病人在医院就诊不断增加的情况,阜外医院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近几年相继开展了治疗危重心血管病的心脏移植、并体心脏移植、机械心室辅助(人工心脏辅助Fwii型首个国产轴流泵)、细胞移植、心肌块移植等新技术,治疗复杂先心病的复杂大动脉转位的双动脉根部调转术、复杂矫正型大动脉转位的半心室矫治术、自体肺动脉瓣二尖瓣位替换术(RoSSii手术)、双向Glenn术等新技术,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闭锁、主动脉瓣狭窄、左主干及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及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的一站式复合技术新技术,常温非体外循环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球扩支架治疗主动脉缩窄病变手术,以及国内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全球首款可接受核磁共振检查的起搏器植入术、经皮左心室重建减容术、左心耳封堵术等众多介入、影像、起搏器及射频消融术内科领域新技术。这些新技术的研发,更有效地减轻了术后并发症,取得更理想的、符合患者自身特点手术效果。

为了取得更好的节血效果,医院除了创新临床技术外,还积极在体外循环设备和回输技术的改进上下功夫,自主设计并研发的迷你新生儿和婴儿型管路、全程血液回收装置、持续动静脉血气监测仪、脑氧饱和度仪以及改良超滤技术与术中自体血回收和回输技术,均在成人与患儿的手术中运用过,使输血率和输血量大幅下降,节约了血液资源。

纪宏文教授就此介绍说:“胡盛寿院长还认为,这些临床技术创新的实现,其关键在于阜外医院拥有扎实的科研技术孵化基地;特别是心血管领域的三大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先后落户阜外医院,为实现医院由单纯的心血管病医疗中心向国家心血管病医疗研究中心的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不输血或者是少用血,最根本的保障还在于科学的管理和多学科团队合作。阜外医院把规范临床合理用血提升为“一把手”工程,制定了《节约用血操作规程》,包括制定阜外医院心外科围术期输血指征、提高血液回收机使用率、预防应用抗纤溶药、及时诊断凝血紊乱、定期公示病房间和同级医师间单病种手术输血量(率)比较等具体措施,规范系统科学、合理使用血液(包括血液制品),减少术中失血和不必要的输血来提高手术医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无输血心脏手术”的目标。

阜外医院以此为契机,以“转化医学研究”为目标,在院内进行资源整合,在构建高水平医学研究平台上下功夫,先后搭建覆盖全国22个省市的40个县区级单位的2500余家社区服务中心的高血压社区防治网络、心血管生物资源库共享平台,生物信息检测与分析平台,医学研究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平台,持续打造一个全国性心血管病资讯平台――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和“国际品牌”会议交流平台――中国心脏大会,以全国开放性平台服务于全国。

纪宏文教授坦言,无输血的适宜技术将借助上述渠道和平台,有望向全国推广,让更多患者享受到无输血手术技术带来的益处。

输血医学已发展成为

一门独立学科

在采访中,纪宏文教授解释说:“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输血医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为保证临床安全、有效用血,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院输血科逐步加强完善了输血实验室标准操作,输血管理质量手册、节约用血操作规程等管理文件,建立了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

纪宏文教授认为,在以“节约血液资源,改善患者转归”为主要宗旨的“无输血心脏手术”整个环节中,必须采用上文所说的多学科血液管理的“团队作战”。医务处、输血科、外科、麻醉科、体外循环科和术后恢复室、心内科等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首先制定心脏手术围术期输血指征,外科医师需要加强止血技术和责任心,尽最大努力减少术中和术后失血,麻醉医师应加强围术期血液保护,体外循环医师要采取适宜技术避免血液过度稀释,大力提倡术中自体血液回收技术,术后iCU医师及时诊断和治疗异常出血,医务处和输血科具体负责管理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和输血数据统计工作以及单病种输血评价体系,共同形成多学科血液管理的格局。

回顾起阜外医院输血科的历史,纪宏文教授介绍道,该院输血科成立于1981年,自1969年至2007年的38年间,输血科兼具采血和为临床供血的双重职能,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该院输血科一直在不断进步。至2014年,输血科职能已经拓展为:为临床及时提供合格的血液(制品);作为北京市临床输血技术培训基地,培养输血专业人才;开展血栓弹力图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依托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具体承担全院心血管手术患者血液管理工作;作为原卫生部临床合理用血试点单位,依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这一平台,向全国推广心血管手术患者血液管理经验。

纪宏文教授还介绍说,该院输血科在院领导和医务处的大力支持下,与心外科系统密切协作,自2009年实施综合的血液管理措施,5年期间心血管外科手术量共增长了58.1%,而平均每例心脏手术红细胞用量降低62.8%,平均每例手术血浆用量减少69.0%。成人心血管手术输血率降低60.1%(从70.5%降低到26.7%),血浆输注率降低了72.1%(从65.3%降低到18.2%)。以2008年的平均用血量测算,阜外医院共节约红细胞82426单位,节约血浆用量10489100毫升。2014年输血科被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6部门授予“首都无偿献血工作先进集体”奖。此外,该院输血科还参加了原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的制定工作……

另据记者了解,阜外医院输血科现设有输血前相容性检测实验室、储血室、发血室、资料室,以及血栓弹力图实验室等。装有冷链温控系统,以保障血液的贮存安全。该科目前可以开展的血型血清学实验有aBo血型鉴定、Rh(D)血型鉴定、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筛选等。该科在做好临床输血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纪宏文说,“我们参与了国家卫计委‘卫生行业科研专项项目’中‘临床有效输血及血液风险控制技术应用研究与推广’的课题研究,目前已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采访到最后,纪宏文教授感慨地说:“血液是生命的源泉,珍惜每一滴血液,让更多需要的人获得救助,这正是阜外人坚定不移努力的方向!输血安全是输血工作的永恒主题。为确保受血者输血安全,减少血源性感染疾病的输血不良反应,我们大力推广科学合理的输血方式: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阜外医院‘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以服务为宗旨’,输血科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服务临床’的理念,将始终屹立在心血管防治领域的前沿,引领心血管病学科发展,为我国心血管病防治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建设而不断努力!”

医学检验技术的介绍篇7

纳米,从未远离。它一直和其他技术相结合包装在层层“外衣”下,默默为人类提供着便利。未来,纳米科技有望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能源环境等领域,给人类带来更多福祉,甚至成为未来世界的改变者。

颠覆性变革印刷业

对于公众来说,纳米技术似乎远不如3D打印技术那么“看得见摸得着”,也不如智慧城市那样耳熟能详。它似乎被束之高阁,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里。

事实真的如此吗?不久前,记者随同中科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到位于怀柔科教园区的中科纳新印刷技术有限公司,与印刷领域的纳米科技来了一次“面对面”接触。

“我们的核心技术是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这是一种非感光、无污染、低成本的新型印刷制版技术,”在中科纳新工作的中科院化学所博士纪艺琼介绍,“如果进一步推广,它必将引发整个印刷业颠覆性的变革。”

走进生产车间,几台看似不起眼的制版机躺在中间,几名工作人员正将一张铝板放进机器内,不多时,一张制好的版材就从机器尾端出口“跑”了出来。没有刺鼻的化学药水味,没有排污管道,甚至没有大的噪音,报纸、杂志制版过程轻而易举完成了。

“喷墨是手段,纳米是我们的核心技术,用纳米手段来实现亲水亲油区域的自由调控。”据纪艺琼介绍,纳米科技给印刷技术带来新的突破,不但环保,还可节约成本,“用这样的印刷设备,可节约30%左右的成本”。

据了解,该项技术的产业化正稳步推进,目前山东等地的报社已开始利用中科纳新的设备大规模印刷报纸。不产生废水,不造成重金属污染,印刷业革命已成为现实。

“纳米”就在我们生活中

除了印刷制版,纳米科技其实早已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只不过,它如同春雨一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至于公众都忽视了它的存在。

“拿纳米钢皂来说,其实技术早就成熟了,在很多地方也买得到。”据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专家组秘书长、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科技管理部副主任任红轩介绍,纳米钢皂最早在德国生产出来,近年国内也出现同类产品。这种不锈钢肥皂,能有效去除鱼腥味等多种异味,但由于价格高昂并未进入超市销售,而主要在大商场贩卖。

“纳米科技早就无孔不入了。”在办公室里,任红轩拿起一部苹果手机向记者比画了一下,“这里面的芯片都是利用纳米技术制造出来的,但一般人谁知道?”

在芯片制造领域,纳米科技进步意义重大。每一台电脑、智能手机的生产都离不开芯片。目前,英特尔最先进的移动SoC(系统级芯片)采用22纳米工艺,高通的高端SoC采用28纳米工艺。采用纳米级较低的工艺生产芯片,可提高芯片的性能和能耗效率。最新消息是,英特尔将公布14纳米制造工艺,并表示将利用这项新工艺生产新一代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芯片。毫无疑问,这将带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性能的新飞跃。

“前两年红火的纳米衣服,在技术上也有了新发展。”据任红轩介绍,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正在帮助一家企业研制一种耐高温、透气的纳米衣服,可用于高温下作业的特种行业,“我们提供材料和技术支持,他们生产”。

在医疗领域,纳米科技也早已应用多年。但相对于治疗,目前纳米科技主要在疾病检测领域发挥作用。科学家针对不同病情设计出不同试纸,“最简单的应用就是检查女性是否怀孕的试纸,用的也是纳米技术。”任红轩说。

据了解,2011年,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检验检疫部门合作,研发了用于快速检测植物病毒的试剂盒,目前这种试剂盒已被海关部门投入使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阎锡蕴也向记者介绍,纳米科技在医学成像、农药检测等领域用途很广。她曾利用纳米模拟酶发展了肿瘤诊断新技术。该技术简便、快捷,突破了免疫组化法依赖于昂贵抗体的限制。

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须用到的电池、手机显示屏等,也离不开纳米技术。“碳纳米管被用作导电材料,已经用于锂离子电池中,且实现了产业化;利用碳纳米管场发射性质制造的显示屏,在手机上的运用效果非常好,也已实现了产业化。”任红轩告诉记者,每当人们打开手机享受其带来的便利时,就已在不自觉地享受着纳米科技带给人类的福祉了。

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

1991年,碳纳米管为人类发现,此后被广泛用于超微导线、超微开关以及纳米级电子线路等研究中。1999年,纳米技术逐步走向市场,全年基于纳米产品的营业额达500亿美元……

如今,纳米技术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共同构成当今世界高新技术三大支柱。包括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各自明确的纳米科技发展战略,并投入巨资抢占战略制高点。美国甚至将纳米计划视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

“从我国对纳米技术的支持力度看,纳米研究一直是热点。”据任红轩介绍,近年国家在这方面投入的经费基本上每年在10亿元以上。此外,地方政府也有相应投入。当前及未来纳米科技热点在哪里?任红轩称主要集中在以石墨烯为代表的纳米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能源环境几个方面。

“石墨烯是由单层碳原子组成的二维晶体,可是制备功耗更小、速率更高的新一代纳米电子元件的重要基础性材料。它的发现是纳米科技发展史上,距现在最近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任红轩表示。

在生物医药方面,尽管纳米科技用于新药研发成功的案例不多,但这并非纳米本身的原因,而是因为世界上对药品的研发、上市有着严格审定程序。实际上,科学家们已在实验室研发出很多种新药,在临床数据的表现都很好,但因为审批的原因,正式上市尚需时日。任红轩举例说,经过10多年努力,一种名为“富勒烯包钆”的药物被研发出来,可用于治疗各种肿瘤。它的原理是可在肿瘤组织形成一个包围圈,阻断肿瘤组织与外界物质交换,从而实现抑制其生长的目的。目前,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它在治疗乳腺癌、胰腺癌方面疗效显著,已申请了三个国际专利和20多个附属专利,并通过了动物实验阶段,未来如果能够走入市场,可能会改变目前现有的肿瘤治疗方式。

在信息技术方面,纳米科技对提高每平方英寸存储器的存储密度、提高中央处理器的计算速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在纳米相变存储器的产业化关键技术上已取得重大突破。“时下流行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其芯片、材料将来都离不开纳米技术。纳米技术的进步将推进这些智能设备的发展。”任红轩说。

医学检验技术的介绍篇8

脚本编写内容,以人民卫生出版社《放射学》教科书上中下册为蓝本,辅以其他中外影像学专著为参考书。参加编写教师6名,均为有多年医学影像专业教学经验的副教授以上教师。编写方法:1、文字编写,按照教学大纲所要求贯彻的内容把每次课内容的要点,以幻灯片的形式进行编写。编写基本格式为:“教学目的与要求一基本原理一病理一病理与影像学联系一影像学检查方法一影像学表现一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一小结”。2、图像插入。根据内容需要,插入适当的插图。包括教师自己绘制的线图,或通过扫描仪获取教科书线图,本科影像学教学片图像,教科书中图片、录象带或VCD插入。3、实物插入演示:一些教具,如各种造影剂或导管教学,实物演示比图像更能说明问题,即把这些教具编排到脚本当中。

按照规定的基本格式进行设计、编写,共完成了各个系统医学影像教学多媒体脚本220个。参加编写的教师,目的清楚、任务明确,编写出的每个脚本格式统一,内容全面,图文并茂,动静结合,都能通过教研室审核,完成多媒体制作。在广西医科大学医学影像专业94、95级学生专业课教学中使用,授课学生共56人,参加授课教师11人。在接受多媒体教学方法授课之前,94级学生已经过传统影像学教学方法进行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内容的学习。经过比较,教师体会授课得心应手,容易讲解。学生反映学得生动活拨,易懂易记,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医学影像学多媒体脚本必须包括教学大纲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在教学中,无论采取那种教学方式,都首先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全面贯彻。多年来我们使用的教材均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放射学》教科书(上中下册)为主,该教科书内容保证了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操作的掌握。进行多媒体脚本编写时,编写的教师首先要熟悉教科书每次课的内容,精通要授课的技术,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把要讲授的内容以课堂讲授的形式编写出教学的提纲和要点,包括文字内容的编写和各种插图编排,成为内容完整,简单扼要,重点突出的幻灯片形式的脚本。脚本内容的顺序、使用的语言文字尽可能与书本上保持一致。以方便学生课前课后进行预习和复习。两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编写的脚本不仅能够满足教学内容的贯彻,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形式教学更灵活,更方便。教师所要教授的内容信息量更大,从而有可能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医学检验技术的介绍篇9

英文名称:ChineseJournalofmedical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图书馆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3982

国内刊号:11-4745/R

邮发代号:2-71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1

期刊收录:

Ca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医学检验技术的介绍篇10

该项目在2011年9月申请,2012年12月荣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建设,并于2012年3月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项目总投资1833.8万元,新建厂房两座共4800平方米,建成年产2000台KL系列智能化多功能医用供给吊塔生产线,购置以加工中心,数控机床为主的高科技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项目于2012年12月竣工。

验收领导小组由市发改委领导、相关的专家组成,现场对项目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专业、公正的验收,认真听取了科凌公司对项目建设工作的总结报告,专家对项目产品的技术、性能、用途进行了科学的评价,最后,一致通过项目验收并形成验收报告。

该项目的建设,大大增强了我国高性能智能化多功能医用供给吊塔的供给能力,提升了该公司对于医用吊塔及其他医疗器械加工的技术含量、管理水平、先进工艺,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日前,中科院苏州长光华医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研制的“全自动血型血液分析判定仪”完成临床试验以及国家药监局的检测,明年上半年拿到注册证后,就可以生产销售了。虽然离可生产销售还有半年的时间,该产品已经被长春、江阴等地的配套试剂生产公司“看上”,纷纷上门前来洽谈。

2011年正式成立的长光华医是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的第一家产业化公司,成立至今,长光华医本着苏州医工所“高科技、低成本、惠民生”的科研理念,依托医工所的科研成果,研制了“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仪”和“全自动血型血液分析判定仪”,一举打破了国际垄断,并将产品的成本降低了50%以上。

今年4月,“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仪”拿到了注册证,标志着该产品进入了生产销售阶段。这款产品是体外诊断的二类医疗器械,主要配合肿瘤等疾病检查,在该仪器配上100多个配套试剂后,可以进行100多个项目的检测。“加入肿瘤试剂,就可以诊断肿瘤,加入肝炎试剂,就可以诊断肝炎。”长光华医董事长董建华介绍,因为该仪器需要有配套试剂一同销售,长光华医还研发了试剂,目前,诊断肿瘤的14种试剂已研制成功,其他80多种试剂还在研发之中。“在国际上,西门子等企业在此类仪器的生产领域占有主导位置,国内也只有一两家企业在做,我们产品的优势就是性能上和国际主流产品持平,另外价格只有他们的50%,医疗机构进口一台产品需要100万,购买我们的产品50万就可以了,这样一来,不发达地区的医疗机构以及一、二级医院都有能力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