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十篇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十篇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6:00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创新思维能力;

高职教育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对社会和市场文化提升与道德建设起着重大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高职院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前沿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渠道。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际能力培养,从而扼杀了学生的探索精神,限制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则突出表现为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一、更新观念,思政课教师要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领路人

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依靠教育,除了专业课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思政教育也要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上下大力气。因此,思维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求教育具有自觉的创新意识,要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打破旧的传统习惯、观念和做法;要解放思想,对现有教学方式持有批判性,能够随机应变地进行创新性教学。只有在思维主导上有创新的意识,才能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释放创新的激情、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逐步强化创新意识和形成创新品格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与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分不开的

(一)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行为动机是行为的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首要任务。思政教师要向学生讲清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利用古今中外创新人才的典型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新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主动思考,追求创新。

(二)在实践中强化创新意识

创新认识的形成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新实践活动相联系的。因此,在高职教学实践中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机会,例如:组织参加科技报告会、科技发明讨论会、科技创新节、小发明(小创造)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从而树立自觉的创新意识。

(三)培养积极的创新品格

创新虽然并不神秘,只要认真去做,任何人都能有所创新,但是,也决非轻而易举。对创新者而言,除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经验积累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应具备的基本因素外,还必须具有非凡的勇气、毅力、决心、信心和意志,才能排除万难,有所创新。所以,在教学中要有意培养学生具有进取、顽强、坚韧、自信等积极的个性心理素质,而摒弃保守、动摇、自负、自卑等消极的个性心理素质。

三、强化思政工作在实践的作用,提升学生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思政教育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经常性地科学训练和培养,能使学生逐渐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通过思政教育,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聪明才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关键是教师要有教育机智,即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敏锐的观察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及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一名平等参与者并态度和蔼地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在获得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才能,鼓励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在信任的气氛中自由地发表见解;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并以真诚的言语、宽容的态度、满意的微笑和适度的幽默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在赞许和鼓励中不断进步和成长。

通过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发散思维能力通过训练,使学生了解、熟悉并初步具备创新思维品质和养成发散思维能力。

首先,注重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创新思维具有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和流畅性等特点。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不受固有意识约束,善于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及时修正错误,能在多种方案中,寻求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能在别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中,敏感地发现并快捷地提出问题,经冷静思考和分析,迅速意识到问题的性质、意义及解决这一问题的要害;培养学生深入思考,不被表象、假象所迷惑,能透彻地洞察事物,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培养学生辩证地思考,不仅善于实事求是地判断是非,也要善于比较,大胆质疑,并提出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迷信权威,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鲜明的个性和创见;培养学生迅速地进行思维,能在较短时间内闪现或表达较多的概念,提出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案。

其次,重视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散性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散,不受现有的方式、方法、规则等约束,并从辐射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寻求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核心,发散性思维过程需要张扬知识,发挥想象,追求思维的大跨度和广阔性。通过联想、求异、逆向、侧向等思维方法的训练,培养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拓宽思维领域,调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开放性地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设想、途径和方案;使学生善于调动知识储备,灵活转换视角,跳出常规思路,敢于质疑,寻求新的与众不同的认识、理解、意识和观念,开辟新领域,发现新问题,以实现对已有认识和结论的超越。

四、勤学善思,广博的学识是创新的源泉

一个有创新意识的人,他的知识越丰富、知识面越宽,则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因此,注重学生多方面知识的积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对新知识、新观念、新领域主动探索的习惯,产生求知的浓厚兴趣。

另外,思政教育在要求学生对所学文化知识吸收、记忆、理解和运用的同时,更要强化学生的哲学思维培养,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正确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思政教师应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以丰富多彩和形象具体的教学内容,启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实、了解世界、探索未来。

参考文献:

[1]徐春艳.全球化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篇2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各种类型的创新活动中,凭借个性品质的支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新颖独特地解决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我们把创新能力分成两个层次,一类是科学家、发明家等杰出人物的创新能力,他们的成果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类是普通人都有的创新能力,其创造成果对自己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如学生在考虑问题时的新思路、新方法都称之为创新,中学阶段正是要培养学生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为以后的高层次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愿望和创新的动机,是个人在创新活动中具有的比较稳定的多种心理品质的综合,是创新能力的动力因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创新思维是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是创新活动中的思维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方法.

一、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

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的讲课风格还是以“授知识”为主导,知识讲得井井有条,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一予以告诫,学生养成了唯书、唯师的习惯,缺乏创新的热情,教师的创造性逐渐被磨灭,有的教师不敢轻易地将有争议的或正处于发展之中的科技新成就、新思想介绍给学生,将物理学的前沿知识排斥于教育之外.学生学到的只是物理学的昨天,而不知道物理学的今天,更不会有利于他们探索物理学的明天.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应试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盲从权威,不迷信教条,敢于大胆创新,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同时,我们必须对物理学的前沿领域,如超导技术、同步辐射、遥感技术、核磁共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等,不断补充新知识.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流动的水.作为创新教育主体的教师,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有着表率作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满足学生强烈的好胜心理.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教师应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这些合适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

其次,教师应善于赏识学生,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支持,及时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启发学生大胆质疑和猜想.

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可突出讲解伽俐略在斜面实验中“假如小车和木板间没有摩擦,那么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沿直线运动下去”这一过程,说明对一个问题的合理性假设越多,发现新事物的可能性就越大.

古往今来,任何科学学说的出现,都源于大胆的猜想,如玻尔的原子理论、安培的分子环流假说、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爱因斯坦的光子说等.可见,没有创新意识,就不会有创新活动,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所以,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关键.

三、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金钥匙

1.发散思维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

(1)发散思维是一种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解答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教学中,教师可介绍科学家打破常规思路进行科学创造的事迹,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在讲“地磁场”时,教师可联系吉尔伯特建立的磁初步理论,介绍在当时人们普遍对“指南针为什么南北取向”作出各种猜想时,吉尔伯特另劈途径,大胆设想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球,这一理论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

(2)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不要满足于学生按一种思路、用一种方法得出正确结论,而要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启发和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通过不同的途径解决问题.

2.重视直觉思维的发展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探讨

一、引言

知识经济已现端倪,也是今后发展趋势。民族的进步需要创新人才的贡献,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需要创新人才。同志曾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前积极提倡的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已得到广大群众及相关部门的共识。而所谓的高素质人才,不是只光光具有高学历,更需要创新精神和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能力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初中是人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中转站,该时期培养的创新性思维能够为今后的大学或职业教育深造提供坚强有力的后盾。当前初中数学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死记硬背、对公式灵活运用的能力不强、刻板僵化、唯书唯师等情况,因此有必要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数学教学环节中切实落实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就有必要先了解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一)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

所谓创新性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人们通过这种思维不仅可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实际社会意义的思维。数学创新性思维是指能主动的、独创地提出新的观点与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它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而学生数学创新性思维是个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一定意义的新发现、新设想及与众不同的方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一定具有社会价值,但对学生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数学创新性思维的特征

数学创新性思维发挥着大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及下意识活动能力,完整地把握真数与形的关联,数学创新性思维不仅具有创新的特点而且具有数学思维的特点,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具有的相关特征如下阐述所示:数学创新性思维具有创建性、新颖性的标志;积极地创造性想象与现实统一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基本模式;专注与灵感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特点。

三、在数学教学中强化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针对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

(一)适当时机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数学内容教学到一定阶段后,有必要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及能力。统摄训练是对学过的数学相关的概念、定理、单元章节等进行系统的复习,并且进行技巧性的总结归纳,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理顺知识的脉络,编织良好的知识网络。采用统摄培训教学方法主要是为学生创新性思维发挥打造良好的基础。

(二)恰当地进行批判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对自我解题思路的冷静分析,对解题结果的重新审核。在数学解题中采用批判性思维就能够不断对解题的思路及结果进行完善,不断找到新方法、新思路。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对学生自己解题思路的审核,而且能够科学的分析教师教学的一切,打破唯书唯师论,学生经过自己对问题或者解题思路进行系统的考量,更能够进一步的接受所学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有不少机会进行批判性思维锻炼,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适当出一些改错题或判断题等题型来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不时地进行直觉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直觉思维是建立在对客观数学知识掌握及熟悉的基础上发生的,是平时数学知识的积累与沉淀的一种良好反应,表现在数学问题上就是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没有进行理论推导时就能够感觉到问题的结论。直觉思维越过中间环节,不像逻辑思维要经过严格的论证与推理等中间环节,就像英语学习中所谓的“语感”。在数学考试中,需要强烈的这种直觉思维,因为有着良好的直觉思维能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不但准确率高,而且节约考试宝贵的时间,体现解题的高效率。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就应该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体会到直觉思维的魅力;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多设置直觉思维的题目,在学生毫无准备下突问学生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最后,要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有效地发展学生直觉思维。

(四)针对性地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兵法上强调迂回,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亦如此。当一个问题在正面难以找到突破口时,就应该从其他的角度下手,冲破思维定视,间接求解,利用正难则反的思维。数学中存在着不少的证明题,就可以利用这一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有针对性的设置逆向思维的题目,引导学生灵活地转换观察和分析数学问题的角度,让学生充分看到逆向思维的功能。

(五)有机地进行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集中与发散思维训练,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个问题进行发散,对于散乱的知识点进行集中,总结。创新性思维基本成分包括集中性与发散性思维,所谓集中性思维就是利用已有的信息按照一般的单一模式,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发散性思维是根据某个知识点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联想到更多的解决问题方案,这些方案不一定都具有价值,需要评判、筛选、提炼、升华。集中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起点和归宿,两者相辅相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能够单单从集中性思维或者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而应两者进行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效用。

参考文献:

[1]陈奇峰.试谈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0(03).

[2]李晓龙.也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教园地,2009.

[3]陈实.创新思维——数学教育的核心[n];学知报;2011年.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篇4

关键词:智力创新思维探索创造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一、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科学知识的创新充满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记载着人类发明、创造的光辉历史,凝聚着人类思索与奋斗的成功经验。它既有巧夺天工的构思,传承着人类的聪明与机智,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认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总之,知识蕴藏着丰富的智力因素,是我们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我们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学习一个重要定理,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它的重要用途,认识定理证明的思想方法,理解其中的运算和推理技巧,关键还要深刻理解定理反映的事物本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尤其数学知识中丰富的有关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唯物辨证法思想。这大量的智力因素,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这大量的智力因素,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根据。

在定理证明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定理证明与发现的联系激发学生思维。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创新思维。

经过高考,师生们体会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成功的保障。

我们之所以在学习中反对“死记硬背”,就是要突出知识的智力因素,掌握真才实学,学会过硬本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广义的创造,是从个人的活动来考察的,是指个人从事的活动和思维,只要相对于自己的过去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突破性的,就是创造性活动。学生在学校里要培养的创造性,就是这种广义上的创造性。创造意味着从无到有,创新具有更新与日臻完善的含义:创新体现现有事物更新改造的过程;创新意味着一种旧貌换新颜和推陈出新的感觉;创新更多地被应用于技术、制度、管理等具体的事物方面。创新是建立在创造结果基础之上,是对具有原创性东西的有限的具体地应用,它不能给事物以生命的起点。只有创新才能使其踏上尽善尽美之路。创造和创新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动力。我们说,一个民族的真正伟力根植于它的创造与创新精神,这是人类社会迄今所能找到的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因所做出的一个最有效的解释。

主席在视察北大时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光荣传统。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很根本的一条路就是要靠教育。”主席在中科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上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课堂教学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近年来,高考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使得中学教师回归课本知识体系,以达到“减负提质”之目的。历年高考试题并不是课本知识内容的简单再现,而是取材于课本,加以变化提高而得到的。

1、创造思维的新视角: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创新素材,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从而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崭新途径。例如,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或因内容相似相近,或因形式相似相近,易造成混淆,在教学中,运用对比分析教学,就能促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联系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学会客观地评价事物,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类比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经类比能使知识向更深的层次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拓展。在教学中,若教师从知识的顺延、从属、引伸、互逆、相似等方面考虑和发掘类比因素,进行类比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如,构造新命题,将原题的条件或结论,甚至整个题用其等价的形式替代,得到新题目称为原题的等价变式,这是由于一个数学问题常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或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决定的,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不受“定势”或“模式”的束缚,去探索各种结论或未确定条件的各种可能性。这样充分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构建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的综合性就决定了思维活动发展的多样性。

2、创造思维的新视角: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做到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辨证统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的创造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发散思维,而继之以严格的逻辑分析思维,即收敛思维。发散思维虽然能够提供有价值的重要设想,但其成果必须严格验证。发散思维富于创造性,能够提供大量新思路,新方法。但是,单靠发散思维还不能完成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要相辅相成、辨证统一,偏视任何一面都是不可取的。

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处理课本的例题、习题,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深入挖掘创新素材和其潜在功能。在保持已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探索能否得出更深刻,更广泛的结论,或改变命题条件,结论的若干元素,组成新型的更一般的命题,并探究其正确性,不落俗套,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纵向延伸,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不断递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兴趣是人们心理活动共有的特征。一个人要在学业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首先必须对学业满腔的热忱和极大的兴趣,肯用全副精神去做。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但它们不会自动涌现。这需要教师从创设认知“冲突”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思维的新视角,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向往科学,追求真理。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随着培养起来。

课堂教学是一个启发、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重要场所,教师不能满足于具体的学科知识,还要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等,特别是其中的人文内容和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史上创新过程的介绍,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指导学生克服多年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极快地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

三、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水到渠成。

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1、榜样激励,要以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3、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了无形的推动力。5、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同学们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发挥了主体作用,有效的推动了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6、成功激励,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发展了同学的创造性。7、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

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让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这对学生来说作业是学生认识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从对知识初步理解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历程。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把各种知识构建成思路通道的建筑工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

例如,指导学生在作业中要大胆的探索,通过作图、列式、运算得到正确的结果。作业中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反映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作业评讲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因势利导,反映学生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的创造性,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热情表彰、鼓励学生的新作,最好由老师板书学生作业的全过程,分析学生的思路,指出其新颖之处和思维闪光点,激励全班同学积极进取,发展创新思维。

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大胆探索解题思路,勇敢地提出新解法。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对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的思路和见解。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思维活动中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这三者的有机统一。选择是解开人类思维创造之谜的第一把钥匙。创造性思维中的突破不仅仅是为了使现存的体系危机四伏,而是为了导致新的思想大厦拔地而起。人的创造活动是受重新建构后的新思想体系指导。

创造思维的新视角,重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形成运动变化的观点,掌握归纳与转化的方法。

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录等.现代教育思想精粹.光明日报出版社

2.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篇5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思维;原则;路径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5年11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指出:经济社会的发展关键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它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还是薄弱环节,更多的是强调教学过程是知识传承的过程,对理论知识大多不敢批判和怀疑,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面相似,差别只是在掌握知识的多少,思维呈现单向化趋势。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胆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自身存在问题的内在要求。

一、深刻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德育基础,面对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素质的要求,必须把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www.lw881.com大学生是一个高智商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有较强的创新欲望和创新动机,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很有必要。

(一)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迎接国际竞争挑战的必然选择。21世纪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传播、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力为支柱的知识经济的时代。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要通过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学来具体实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高等学校中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应该确立正确的学科教育观念和内容体系,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探索出新办法、新理念、新形象、新观点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和时代的迫切需要。

(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的训练,鼓励养成学生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能够质疑问难,进行自主、自由的思考,能够通过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初步尝试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学无止境,教师首先要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以创新思维训练教育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思维潜能,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创新发展的教学模式。同时还要增强科研意识,勇于探索创新,强化自身的创新能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贵在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必须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己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应遵循的原则和需要处理好的两种关系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要根据大学生年龄、心理和生理特征,确定大学生各个阶段的创新思维训练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加以训练。实践表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思维能力既不能靠教师“灌”进去,也不能靠学生“背”出来,而是要靠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综合的练习,最终内化为个人的心理品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民主气氛,创设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独立解决问题,针对问题的焦点,做多维度的思考,以寻求创新的见解。

2.层次性原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按学生思维发展的层次性特征(直觉思维——经验型的抽象思维——理论型的抽象思维——辨证思维)分层次有区别地培养。要遵循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分析和判断的基本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层次性过程。

3.整体性原则。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功能为目标,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各项指标的功能,又要注意其相互联系性和综合功能。

4.量力性原则。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以目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实际智力水平为基础,也要接近学生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循序渐进,通过对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迁移性、广阔性、自觉性、批判性、顿悟性等思维品质的培养,来达到创新思维之境界。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创新思维训练需要处理好两种关系

1.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创新型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相互渗透,拓宽学习渠道,丰富感性材料,扩大知识经验,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培养创新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与延伸,也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创新不单纯依赖于人的智力,更依赖于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比如,远大的成就动机、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等都对创新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可见,在创新思维训练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的路径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思维训练是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为根本,以理论和社会实践问题为中心开展的教与学的活动。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和创新思维教学的要求,创新思维训练首先从专业和思想上武装教师要牢记“学术无禁区。教学有规矩,宣传有纪律”,不要给学生留下说一套做一套的印象,专业上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过硬、知识面广、处理好教学中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的关系。要根据青年大学生充满热情和好奇,对时代热点问题和现实矛盾感兴趣的特点设置教学内容,以此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具体做法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教学中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务实创新思维基础。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的学习是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阶梯,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更是创新思维的沃土。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努力实现。在传授新知识中,学生是第一次接受新内容,教师要抓住此时学生赶新鲜的时机,让学生通过感官对所学知识进行感知,充分理解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在理解的过程中掌握、记忆,有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进行复习课教学时,教师要将一单元、一章节的知识点一一点出,并将这些知识点用内外联系的方法建立网络,使学生产生联想,便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创新思维是各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就发散思维而言,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它具有流畅、变通、独特三个特征。就聚合思维而言,就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集起来,向着同一方面得出一个共同的思维。它是一种利用已有的知识或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有条理的思维形式。培养聚合思维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抽象、分析和概括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训练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兴趣具备倾向性,没有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就没有创新思维。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加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意学生兴趣的转移和发展,其次要对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相应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即按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充分反映思想理论课的博大精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中发展,在学习中提高,使学生产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逐步形成思维习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灵活采用演讲、辩论会、讨论对话、专题论坛等方法使学生全都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常用教学方法。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锤炼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性能力。实践活动是人的认识事物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的必然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创新思维训练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际,并运用多媒体展示,变思想政治抽象理论为具体形象的事例。同样,学生也要在教师的协作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运用相关的学习策略,如积极参与、敢于质疑、大胆求证、善于讨论交流、自学探究、追求真理等。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篇6

要: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别强调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构建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关系到素质教育实施的战略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高中数学

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渊博的人才,还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综合素质人才. 创新教育是跨世纪素质教育的灵魂、目标,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 创新教育的主战场、主渠道是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教育内容,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最容易创造的科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主要内容. 数学创新能力是数学的一般能力,包括对数学问题的质疑能力、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即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对数学问题猜测的能力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养成独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 本文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入手,谈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高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对社会和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不断地追求新知,独立思考,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数学现象进行研究的前提. 在此过程中能够充分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形成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运用数学语言相互交流的能力. 下面就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给出几点建议:

1. 优化创新心理,让学生在良好的心态中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过程,还需要以良好的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抱负、坚强的信念、强烈的激情以及创新的热情. 除此之外,学生的个性在创新活动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个性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对创新成就有着一定的影响,而学生个性的差异既存在主观因素,又与学生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关键,教师不仅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建立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还要经常与学生沟通,积极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平等、民主、互信互爱、欢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优化学生心理.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好奇中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自己的创新潜能. 例如在讲到《数学归纳法》时,教师可以有意设计一些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力的问题,如:前天下雨,昨天下雨,今天下雨,那么明天肯定下雨.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四边形的内角和为2×180°,五边形的内角和3×180°……,显然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等等.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是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探究、思考,形成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利用高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一种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 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自身的一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表现出强烈的独特性、求异性以及批判性. 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学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打破用常规方法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思维意识

素质教育明确指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数学的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属于自己的数学世界里进行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占主体地位. 因此,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人人平等,不歧视任何学生,从而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长期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受到了教师的尊重或看重,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引导,创设给学生发挥才干、显示能力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 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容易使学生疲惫、生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2. 创设问题新解,引导学生思考

从不同于常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发现答案,以打破常规的解题方法,另辟蹊径是创新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用常规方法解出了问题之后,要经常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解题方法,进行快速解答,这样有时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等比数列解答为例:{an}为等比数列,a8=8,a10=16,求a20. 此类题型的常规解法是求出a1,q,然后算出等比数列的an的通项公式,最后求解a20,这样常规的算法往往费时费力. 教师在讲解完常规方法后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新的求解方法:由a8=a1q7=8,a10=a1q9=16,得q2=2,a20=a1q9q10=16(q2)5=512. 在学生掌握了一般算法的基础上,创设问题的新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开发的表现. 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敢于质疑、放开思路、充分想象、探究一个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这些都是积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篇7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意思维;综合素养

创意,即是指对某些事物在原有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创新,因此,创意并不是空穴来风,毫无依据,而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进行的联想与升华。创意,是创新和思维的结合。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对于问题的解决,由于问题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不同,在采取解决办法时也不尽相同。面对不同的问题,合理采用创意思维来解决不仅能够创新解决的思路和途径,而且能够达到意料之外的效果。本文将对创意思维的具体培养过程做详细的阐述,以期能够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1创意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具体表现

创意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具体表现通常包括理论和多向两种思维。在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对两种思维进行表现,但相对来说多向思维被更加广泛地应用到艺术设计中。

1.1理论思维

理论思维是基于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为解决新问题而创造性构建新的原理体系的一种思维。

1.2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又叫作发散思维,指的是不拘于传统的解决方式和形式、从多个角度和方向进行问题解决的突破从而创新途径的一种思维。多向思维中常常被提到的一个名词“多端”,被认为是创意思维的开端,然而,一个好的创意并不仅仅只是依靠一个好的开端,还要在知识基础、想象以及技能等多方面在艺术设计中的结合与构想,如何整合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效力也极其关键。因此,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创和造两者在思维的碰撞中进行发挥,以便能够在满足客观事物规律和本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新颖、独特的艺术形态。

2创意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开发

艺术设计领域一直是不断变化和不断更新的领域,为此,创意思维对于艺术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使艺术设计呈现活力,如何保持创造力的不断提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艺术理论素养的培养力度,培养发散性思维以及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这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应当对创意思维的诱发过程做明确的掌握,以此为前提积累和学习相关知识,进行思维实践训练等。

2.1创意能力的培养

由于艺术来源于生活,为此,要使得创意思维在艺术设计中得到充分的应用,首先要积累相关艺术和设计的知识,这是保证艺术设计符合客观事实的重要依据,对于艺术设计中创意思维能够更加新颖和独特起到关键作用。在积累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课本书籍当中的理论和前人经验,还要结合实际到生活中去寻找、发现,从而获取灵感。

创意能力的培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创意能力的训练,主要包括自主思考、联想能力、发散性思维以及聚合思维等方面的训练。我国长期以来重教轻学,对于创造性培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创意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学习状态,变被动为主动,对训练者的兴趣爱好以及自主性、积极性的培养要加以重视,进一步引导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对于创意能力训练最为重要的环节,即联想训练,被广泛应用的训练方法是头脑风暴。头脑风暴对于训练者联想能力和快速反应力的提升都有极大的帮助,在不断反复的训练过程中,对于训练者联想习惯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此外,对于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培养训练过程,主要是培养思维的独立创造性和灵活性,打开训练者的思路和观察事物的角度,培养训练者从多个方向和角度切入理解事物,发挥创造性思维。与此同时,图形设计的一些方法对于训练者想象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必要时可以引入一些图形设计方法来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培养,常常会忽略掉聚合思维,为此,要在今后的培养过程中加以重视。

2.2理论与实践结合

由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通常是在教室内部完成,甚至对创意能力的训练也大部分是在室内进行,所以受训者在进行创意能力学习和培养的过程中没有多少机会能够走到室外,也就使得在课堂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实践的结合度较低,从而对于受训者创意能力的真正发挥起到了阻碍的作用。首先,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加入实际创意的案例,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实践方法有所了解;其次,要加强与实践的联系,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真实的设计问题,并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来培养其创意能力。艺术设计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领域,因此,让课堂的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能够使得创意能力培养的效果更佳。虽然目前在许多领域,越来越多的分工被细化,但是艺术设计与之不同的是其领域内需求的人才属于复合型设计人才,不仅能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将所思所想恰如其分的表达在自己的设计过程中。现在国内的教育体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类复合型人才的发展,多数的本科院校在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时候往往是理论知识的积累和训练较多,高职高专院校则偏于实践较多,如果能将两者进行合理结合,则能够大大的改善当前艺术设计人才的稀缺状况。

2.3综合素养的提升

随着艺术设计的发展,综合素养的提升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之间的不断渗透,艺术设计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相关训练以及实践结合了,而是要从多个领域进行学习和汲取,不断地拓宽思维在创新上的广度、深度,比如可以从音乐、建筑、舞蹈等多个艺术门类中进行学习和汲取,得到灵感,不断地将不同的元素进行碰撞,从而激发创造思维的发展。与此同时,也要重视探索精神、心态和求知欲等素质的提升,艺术设计的创新动力就在于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创新思维的应用经历了从有到无再到发展和革新的漫长历程,经历了诸多的失败和困难。因此,保持心态上的积极性和乐观性是艺术设计能够一直向前的保障。

3结语

随着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创新思维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是一门十分特殊的领域,对于创新思维的应用有着极高的要求。本文在对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简要介绍之后,对于创意思维的培养从理论学习、方法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再到结合实践学习,提升综合素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创意思维的培养要紧跟时代的要求,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从而促进艺术设计领域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名书.艺术设计中的创意思维略论[J].芒种,2016(02):123-124.

[2]郭龙.浅谈艺术设计中的创意思维训练[J].科教导刊(上),2010(06):20-21.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篇8

关键词:智力创新思维兴趣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0-089-0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也早已成为教学的热点。创新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时代的发展更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创新能力既有智力特征,又有其人格特征,它体现了人的一种综合素质。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消除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教师可以创新,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我们不想把教育搞成这样:在欧洲有这样一个笑话:“在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头羊,问船长几岁?”约有90%的小学生或中学生会有一个答案:43岁。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我们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学习一个重要定理,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它的重要用途,认识定理证明的思想方法,理解其中的运算和推理技巧,关键还要深刻理解定理反映的事物本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尤其数学知识中丰富的有关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唯物辨证法思想。这大量的智力因素,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这大量的智力因素,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根据。

在定理证明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定理证明与发现的联系激发学生思维。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创新思维。

经过高考,师生们体会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成功的保障。

我们之所以在学习中反对“死记硬背”,就是要突出知识的智力因素,掌握真才实学,学会过硬本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四、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做到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辨证统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近年来,中考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使得中学教师回归课本知识体系,以达到“减负提质”之目的。历年中考试题并不是课本知识内容的简单再现,而是取材于课本,加以变化提高而得到的。

1、创造思维的新视角: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创新素材,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从而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崭新途径。例如,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或因内容相似相近,或因形式相似相近,易造成混淆,在教学中,运用对比分析教学,就能促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联系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学会客观地评价事物,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类比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经类比能使知识向更深的层次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拓展。在教学中,若教师从知识的顺延、从属、引伸、互逆、相似等方面考虑和发掘类比因素,进行类比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如,构造新命题,将原题的条件或结论,甚至整个题用其等价的形式替代,得到新题目称为原题的等价变式,这是由于一个数学问题常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或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决定的,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不受“定势”或“模式”的束缚,去探索各种结论或未确定条件的各种可能性。这样充分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构建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的综合性就决定了思维活动发展的多样性。

2、创造思维的新视角: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做到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辨证统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的创造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发散思维,而继之以严格的逻辑分析思维,即收敛思维。发散思维虽然能够提供有价值的重要设想,但其成果必须严格验证。发散思维富于创造性,能够提供大量新思路,新方法。但是,单靠发散思维还不能完成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要相辅相成、辨证统一,偏视任何一面都是不可取的。

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处理课本的例题、习题,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深入挖掘创新素材和其潜在功能。在保持已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探索能否得出更深刻,更广泛的结论,或改变命题条件,结论的若干元素,组成新型的更一般的命题,并探究其正确性,不落俗套,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纵向延伸,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不断递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五、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水到渠成。

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1、榜样激励,要以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3、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了无形的推动力。5、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同学们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发挥了主体作用,有效的推动了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6、成功激励,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发展了同学的创造性。7、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兴趣是人们心理活动共有的特征要在学业上有。一个人所发展、有所创造,首先必须对学业满腔的热忱和极大的兴趣,肯用全副精神去做。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但它们不会自动涌现。这需要教师从创设认知“冲突”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思维的新视角,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向往科学,追求真理。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随着培养起来。

课堂教学是一个启发、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重要场所,教师不能满足于具体的学科知识,还要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等,特别是其中的人文内容和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史上创新过程的介绍,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指导学生克服多年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极快地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

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让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这对学生来说作业是学生认识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从对知识初步理解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历程。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把各种知识构建成思路通道的建筑工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

参考文献:

[1]崔录等.现代教育思想精粹[m].光明日报出版社.

[2]布鲁纳.教育过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篇9

一、数学创新教育的含义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几个方面.

创新精神是人在创造活动中逐渐凝聚而成的一种胆识与气魄,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

(1)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特征年龄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使用一张薄纸对折若干次后,用“可与珠峰试比高”来引起学生学习指数函数的兴趣.“星期天以后的22000天是星期几?”也能引起学生对二项式定理的兴趣等.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过程中打破常规、寻求获得新成果的思维活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创造性等创造思维的优良品质.为此,应该鼓励学生摆脱那种用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例如:化简,按照化简的通常方法,需要运用的公式,可想展开后的繁杂程度.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很接近“正切半角公式的模式”(直觉思维),由此分析,由于,且,因此,立得:原式=.

(3)注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反映学生创新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实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而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教师应有创新精神.

教师的创新精神指乐于从事创造活动,能随机应变,开展创造性的教学,发现并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型学生离不开创造型的老师,创造型老师通过自己强烈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型的思维能力和活动能力,同时以自己的创造人格去影响学生,教师有这种创新精神,课堂上就会把课上得“活”、“新”、“实”,就会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力量源泉.

(2)强化问题意识,培养质疑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创新思维的首要特点是它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创新始于质疑.宋代哲学家张载说:“于不疑之处有疑方是进矣”.朱熹说得更明确:“读书有疑,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耳”.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则应当站在学生角度想他们之所想,而不应以教师的标准或主观臆断来框住学生,要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前人或书本观点的束缚,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强化问题意识,以此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例如:求以椭圆的焦点为顶点而以椭圆的顶点为焦点的双曲线方程.首先易得出所求的双曲线方程为,其次还可将问题发散为:“求以椭圆的焦点为顶点而以椭圆的顶点为焦点的双曲线方程.”可解得,以此问题启发诱导学生的质疑探索精神,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激活思维,传授思考方法,挖掘创新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当做到: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主动教育的目的;2)精心设计问题,做到“精”“巧”、“新”、“深”;3)提倡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一句多变;4)尊重个性发展,因材施教;5)贴近生活,学会创新.例如:已知圆C:与轴正向交于a,过原点o做弦op,延长op到m,若,求m点的轨迹.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至少可用五种方法求出结果.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篇10

关键词:物理实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35-0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最根本的就是人才的竞争。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我们的头脑,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我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究、摸索发现:运用新课程理念教学,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更是不可或缺。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创新能力的培养呢?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实验氛围,加大科学探究力度,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有了创新意识,才能细心观察和思考,开启创造性思维,获取创新成果。在物理实验中应从以下几点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提供宽松的实验环境,不墨守成规,为创新意识的产生提供必要的前提。传统的物理实验课堂上,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利用实验原理,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机械的操作。学生对实验理论的推导和实验方案的设计不加思考,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把学生从注重实验结果转移到注重实验探究过程上来,培样创新意识。

要营造良好的实验课堂氛围,首先要有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畅所欲言,有活跃的思维交流,学生才会积极去参加讨论。其次要做好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对于实验中的失败或错误,我们要给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对学生的实验态度给予充分肯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不受错误和失败的影响,才会更积极地去思考、才能充分展现灵活的思维过程,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2.让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加大科学探究力度,激发创新意识。要创新,必须做到对知识的彻底理解。创新不是异想天开,也不是空穴来风,只有做到对丰富物理知识的彻底理解,融会贯通,才能有创新的灵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实验的过程和基本原理,了解物理的发展史,增加其物理的相关知识。还可以用物理学家的创新故事去激发和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牛顿通过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法拉第由电生磁而联想到磁生电,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等。通过这些故事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创新教育。同时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和思考,提出多种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收敛思维,确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培养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激发创新意识。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变实验知识为实践能力,启迪创新活动。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拓宽学生思维,开展实验活动和“小论文”“小制作”等活动,以求升华创新意识,总结创新成果。

二、在物理实验中,让学生们多质疑,多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在创新活动中起到关键作用。在物理实验中,让学生们细致观察、大胆想象,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产生创新思维,实现思维的跳跃。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革实验方法,培养创新思维。改变传统实验模式,加强实验中解疑的氛围,多问学生为什么,诱导、启发学生质疑并思考。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大胆想象。

2.增加分组实验,增强创新体验。有不少的演示实验,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及创新力难以得到充分展示。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自己总结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增加学生的创新体验。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很自然地在获得知识创新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最终改变

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基础上,让其形成综合的创新能力才是最终目的。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保持积极心态,以质疑的眼光看世界,用探究的手段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坚强的毅力和积极的心态。在物理实验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有积极态度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其次,要鼓励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并分析研究实验中异常现象的良好习惯。再次要培养学生创新发现的信心和恒心。通过这些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具备创造性的发现、思考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让科学探究实验贯穿在整个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实验,有意识地增加分组实验,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发挥其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结合实际生活,创设与物理相关的实验课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除了演示和分组实验外,在学生的模型制作、调查小实验活动中,也可以倡导创造活动。这样促使学生既能获得知识,又能提高能力。

4.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创新。由于受办学条件的限制,我们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这不利于实验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发展。为此有必要让实验时间有限自主化。实验时间的有限,是指课程的学时数是一定的,自主化则指每个实验的时间不限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安排每个实验的时间。这样可以尽量创造条件多做实验,并给出较大的学习和研究空间。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让学生先有创新意识,确立创新思维,最终才能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物理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基本方法,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全新的21世纪,让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携手培育最有创造力的人才,增加国家竞争力和民族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张盛华.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增加研究性实验的探索[J].华夏医学,2007,(2).

[2]张向阳.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1,(4).

[3]杨军,张旭峰,王志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