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征十篇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征十篇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6:01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征篇1

智力是以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智力发展水平要符合实际年龄的智力水平。

二、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儿童青少年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稳定、协调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使整个心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功能有助于发挥自身的内在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成绩。如果经常出现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影响潜能的发挥,势必影响学习效果。

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标志着心理健康水平,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能够较快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及人际环境等。既使突然发生意外变化或身处恶劣环境中,也能较快地顺应环境并保持心理平衡。有些独生子女由于早期社会化的娇生惯养,形成了他们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地处理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往往导致适应。

四、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能够与同龄人建立平等、互助、和睦相处的伙伴关系。

如果早期社会交往被剥夺,家庭不和睦、接受较多消极影响,易形成孤僻、敌意、敏感、过度警觉、自我为中心、妒忌、自私等不合群的不良个性,而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协调。

五、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

健康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和谐统一。对外部刺激反应适度,表现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并具有一定应变、应对能力。

六、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

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具有与其实际年龄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并形成与年龄阶段相适应的心理、行为模式。如果心理、行为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段特征,可能存在心理发育问题。表现为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七、心理自控能力

心理活动自控能力强的儿童、青少年,其注意集中水平高,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也高。而自控能力较差者,其注意集中水平低,注意力难集中,缺乏专注性,其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低,往往导致学习困难。

八、健全的个性特征

个性(人格)是每一个人独有的心理特征及特有的行为模式,具有相对的倾向性和稳定性。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和后天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是一切心理特征的总和。自幼培养儿童青少年客观而积极的自我意识,能适度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使其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形成良好、健全的个性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保证。

九、自信心

自信心是对自我的客观评价,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如果自我评价过高、自命不凡,会因盲目自信导致意外失败而沮丧,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若自我评价过低,会产生自卑感,因缺乏勇气不能充分发挥自

身潜能而失去机遇而一事无成。恰当的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征篇2

【关键词】代谢综合症儿童肥胖病因分析

1小儿神经内科代谢综合症的诊断

世界卫生组织把一个人身上出现高血压、高血脂、肥胖、高胰岛素血症等多种病理状态集结的疾病,统称为“代谢综合症”。作为一种多病因、多组成、多表现、多危害的特异性症候群,代谢综合症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痛风、肿瘤等诸多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

依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公布的我国小儿神经内科代谢综合症的诊断标准。符合以下5项条件中任意3项,就可认定为代谢综合征:

①甘油三酯≥1.1毫摩尔/升;

②高密度脂蛋白,男孩<1.17毫摩尔/升,女孩<1.3毫摩尔/升;

③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

④腰围大于同年龄、同性别总体人群腰围的75%;

⑤收缩压或舒张压大于同年龄、同性别及同身高总体人群的90%。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5~17岁儿童中,有64.1%的人出现代谢异常。15~17岁的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3.3%,另有19.8%的青少年至少有2项指标异常,64.1%的青少年至少有1项指标异常。

2儿童代谢综合症的发病机制分析

儿童代谢综合症是一种可以致死的、可以治疗的、但往往又不被人们所重视的一种疾病。

临床上,代谢综合症(ms)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我国国内多数研究者认为“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症的始动因素。胰岛素抵抗及继发的高胰岛素血症,可导致一系列的代谢紊乱和心脑血管疾病,是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血压的“共同土壤”。

代谢综合症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儿童及青少年的健康,它是身体代谢失调(如腹部肥胖、高血压和胰岛素抗性等)的一个总称,能够增加患心脏病、动脉壁斑块积累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许多儿童代谢综合症的患者都存在肥胖、营养过剩、贮脂过多等异常。脂肪在胰岛细胞堆积可导致β细胞分泌功能受损;在骨骼肌和肝脏堆积可致ir;肝脏贮脂过多还可导致血脂异常;血脂升高可致血栓形成和炎症状态,肥胖还可致高血压。这些异常深层次的病理机制均可能与脂肪组织功能异常有关。代谢综合症有时也叫做x症候群,被认为与肥胖、缺乏运动和遗传等多种风险因子有关。这种疾病的主要病征包括腹部脂肪组织过多、高血压、胰岛素抗性或葡糖不耐性、血脂紊乱、甘油三酯水平高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以及血液凝结的异常等。临床研究发现rxr(retinoidxreceptor)蛋白在脂质代谢中起关键作用。

这种蛋白能够与其他几种核受体结合并形成分子复合体—heterodimers(异构二聚体)。每个复合体然后控制与调节脂质和胆固醇代谢有关的特定基因。当rxr与一种叫做ppar-gamma的细胞核受体结合时,它能活化一套基因;当与另外一种lxr受体结合时,它会活化另外一套基因,但所有这些基因都与脂质代谢有关。

3儿童代谢综合症防治方法与措施

儿童期肥胖呈日益增加的趋势。肥胖不仅严重影响到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而且会带来自卑、自闭等心理和行为问题。如何更加积极有效地针对儿童代谢综合症进行防治?首先,对儿童进行饮食行为、生活方式、体格发育等多方面综合评价,同时,对儿童期肥胖的危害、成因及早期干预,每位家长都应密切注意孩的肥胖问题。第二,密切注意儿童肥胖两个高发期。婴儿期:在婴儿期,孩子活动范围小,睡眠时间长,吃的食物营养丰富,加上有的父母给孩子进食不控制,这样很容易造成肥胖。在婴儿期肥胖的孩子,到两三岁以后,随着孩子活动量的增加,肥胖现象可以改善。学龄初期:中度以上单纯性肥胖的儿童,开始发胖的年龄大多在5岁左右。这个时期儿童的肥胖主要是由不良生活方式所致;过多地吃甜食和洋快餐,加上运动过少等原因。这个时期,如果家长对孩子的饮食多加指导,就可以减少肥胖发生的可能。

4小结

代谢综合症的发病是个长达数年且悄无声息的过程,但鉴于其危害巨大,提醒家长对肥胖儿童进行早期预防,坚持运动锻炼和调整饮食等健康生活方式,必要时接受系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完全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

参考文献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征篇3

一、中国残疾儿童现状

(一)残疾儿童和青少年比重少,农村占百分之八十

根据2006年全国残疾人第二次抽样调查数据,我国0-25岁残疾儿童和青少年总人数为784万人,占全体残疾人总数的9.44%。一定程度上可以肯定我国在残疾预防和康复方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给残疾儿童和青少年的预防和康复工作也带来了持久的动力和支持。

同时,与我国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相适应,我国0-25岁残疾人中,81.25%在农村,18.75%在城镇,表明我国的残疾儿童及青少年问题主要在农村,反映了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较差、残疾预防意识不够高、劳动安全保护措施欠缺等实际情况。

残疾儿童和青少年作为残疾人的一个群体,其生理、心理特征与其他年龄阶段的残疾人具有较大差异。他们正处于身体机能不断成熟、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他们有着不同的身心特征与服务需求,只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分析,才能更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有助于他们尽快更好的融入社会。

(二)残疾儿童和青少年类别集中并等级较轻,社会障碍比较明显

根据2006年全国残疾人第二次抽样调查数据,我国残疾儿童和青少年中近八成为智力、多重或肢体残疾,残疾类别相对集中,而无论什么类别,总体看中、轻度比例超过六成,等级较轻。但在理解与交流、与人相处和社会参与三方面的障碍较明显,参与社会能力相对薄弱,说明残疾儿童和青少年的生理残疾,限制了其交往的范围,影响了其融入社会的能力,需要对残疾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交往给予更对关注。

残疾儿童和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残疾群体,其社会活动参与能力不仅体现他们总体参与社会活动的状况如何,更体现出他们能否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关爱残疾儿童和青少年,离不开全社会的理解、尊重和关心,更需要努力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环境,鼓励更多的人去关注并加入到残疾人福利事业。

(三)义务教育在学率不足七成,失学原因身体是关键

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情况,反映了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是否均衡,教育资源分布是否合理等问题。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其未来综合素质、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贡献能力,也决定了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6-14岁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在学率为63.19%,2009年上升到69.5%,与1987年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相比(55.25%),有了较大的提高,更大程度上实现了残疾儿童和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扩大了义务教育在残疾儿童青少年的覆盖面。

但是,与全国6-14岁儿童相比,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状况不足七成,仍然处于较低水平。2009年监测数据表明,由于自己身体状况的限制而未上学的比重达66.1%,附近无特殊教育学校而没有上学的位于第二,占23.9%,凸显加大康复工作的力度,帮助残疾儿童和青少年克服身体障碍,是促进教育公平的第一步;此外,重视特殊教育培训格局的可及性,认真落实全纳教育理念,也有助于残疾儿童平等享有接受教育权利的实现。

(四)残疾儿童和青少年供养主体以家庭为主,需要国家社会扶持

根据2006年全国残疾人第二次抽样调查数据,0-18岁的残疾儿童监护人八成为父母,15-25岁残疾青少年的收入来源近九成半来自家庭成员,表明我国残疾儿童和青少年的监护责任和经济责任主要在家庭,这有利于残疾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但是,残疾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占到全国居民家庭平均水平的53%左右,经济状况严重影响到该群体生活水平和保障状况,进而对残疾儿童和青少年的未来发展有较大影响。

儿童和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本来就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和重点关注的人群,而残疾儿童和青少年作为其中的弱势群体,更应得到各界的关心和照顾。残疾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保障及发展,是残疾人事业和实际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有助于残疾儿童和青少年自助独立、自食其力、更好地回归社会,同时对残疾儿童和青少年提高生存质量,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以及更好地融入社会也起着重要作用。

二、中国残疾儿童福利现状

(一)残疾儿童的康复和保护。在康复方面,建立社区康复服务体系。我国利用城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开展社区康复,使城乡基层的大多数残疾儿童能够享有基本的康复服务。同时,在各级地方政府领导下,成立了由卫生、民政、残联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社区康复领导小组,相互协调、分工合作,共同制定社区康复规划并组织实施。另外,我国十分重视残疾儿童的保护,努力为残疾儿童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宪法和有关法律对保护包括残疾儿童在内的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有明确的规定。《残疾人保障法》对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这些规定都适用于残疾儿童。该法还对残疾儿童的特殊保护问题作了专门规定。

(二)监护养育。除了政府和社会建立儿童福利院抚养孤儿和被遗弃的病残儿童外,我国还积极开展公民收养工作,使这些丧失家庭的儿童重新得到家庭的温暖、健康成长。现阶段的孤儿监护养育办法是;一部分是在有条件的地方,由国家和集体举办社会福利事业单位集中收养孤儿、弃婴并监护养育,直至他们长大成人,对监护养育的痴呆和重残孤儿实行终身供养;另有一部分是在条件尚不具备的地方,采取分散供养的形式,分散在社区群众家中寄养,福利院对其实行监护;还有一部分由国内公民根据法律规定收养,少部分被外国公民依法收养。

三、中国残疾儿童福利存在的问题

第一,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残疾儿童福利行政管理模式的影响巨大,从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和不同领域制约和影响儿童福利制度建设状况和发展方向。同时,与宏观的国际环境与儿童福利制度建设的国际惯例相比,中国残疾儿童福利发展的影响也是缓慢和分散的,有时侯甚至是积极性与消极性影响并存共生。第二,中国法律框架与政策类型繁多,不利于法律政策的贯彻实施,不利于国家意志的充分体现,严重影响政府及时回应残疾儿童的需要。第三,城乡之间巨大多样制度差别,人为导致城乡残疾儿童福利的差异,人为制造儿童福利领域中的制度化不平等,人为将残疾儿童少年分为城市与乡村两个不同群体,。因此,城乡二元残疾儿童福利制度成为全民性和一体化残疾儿童福利制度发展最大体制性障碍。第四,残疾儿童福利政策与服务体系建设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残疾儿童福利政策、服务在整个国家社会福利政策、服务体系中所处地位偏低,难以发挥基础和核心的作用。

四、中国残疾儿童福利问题的解决建议

首先,以儿童特点为导向,康复服务优化专业性和持续性。残疾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其体格和心智发育的不成熟,使得他们在医疗康复和社会参与方面同时面临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因“不成熟”使其可以通过有效的医疗康复,完全或者部分削弱残疾的障碍。另一方面,作为“儿童”,他们与残疾成人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不能像成人一样知道忍受康复痛苦的必要性,主动配合康复的进程和要求。因此,残疾康复工作,应该以儿童特点为导向,对于儿童的特殊心理需求、玩乐和情绪化等特征给予足够的重视,综合采用治疗、护理与保健、娱乐相结合的方式,优化康复手段和康复模式,保证康复训练的持续性,推动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发展。其次,建立残疾儿童家庭生活补偿机制。我国残疾人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需求之间依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社会保障及发展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生活救助问题。生存问题没解决好,康复问题将会受到影响,教育问题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残疾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保障及发展最应该关注的是生活保障、康复服务、教育培训三个问题。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征篇4

【关键词】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176-01

儿童时期是否有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仅关系到其成年期的身心健康及家庭幸福,更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前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迅速改变,许多所谓的“成年慢性病”逐渐在青少年群体中出现。研究发现,在中、重度肥胖中青少年脂肪肝达50%左右,代谢综合症超过10%,Ⅱ型糖尿病可达1%—2%,近十年,儿童糖尿病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糖尿病青少年是未来几十年心脑血管病的高发人群,到成年后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事件再去救治,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是成本高,有创伤,仅有姑息效果的亡羊补牢之举【1】。

1提高患者及公众对糖尿病的认识,让孩子远离糖尿病的危害

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已成为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病情及现有医疗条件等因素有关外,还有赖于患者和家长的自身管理。而掌握一定的糖尿病知识是患者实现有效自身管理和控制的基础。由于儿童患上糖尿病的危害远高于成年人,故提高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的认识,加强对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的预防和良好的血糖控制尤为重要。对于儿童与青少年糖尿病的治疗,仅靠医生和家长的力量是不够的,毕竟患儿不能长时间封闭在医院或家中,与社会隔离。因此,糖尿病患儿的成长也离不开社会的关爱,患病的孩子特别期盼社会对他们的认同和平等对待。

2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的预防

糖尿病青睐胖小孩。随着近年来肥胖儿童的增多,使得在以中老年为主体的Ⅱ型糖尿病的队伍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稚嫩面孔。目前在美国非洲裔和拉丁裔糖尿病儿童中Ⅱ型糖尿病占到了25%—50%。我国目前虽缺乏这方面全国性的可对比的统计资料,但临床上儿童Ⅱ型糖尿病患者人数日益增多却是不争的事实【2】。

2.1预防孩子肥胖从妈妈孕期做起。一般说来,胎儿体重在3—4公斤比较适宜,孕后3个月、1岁及11—14岁这三个阶段是脂肪细胞生长的关键时刻,肥胖的预防必须从孕妇开始。妇女怀孕期间应该保持均衡饮食,避免摄入过多脂肪和能量物质。孕期高血糖增加儿童肥胖风险,因此,孕期糖尿病的筛查及有效的控制血糖不仅对孕母有益,对于孩子更是受益终身。另外,母乳喂养是预防儿童肥胖的保护因素。

2.2儿童肥胖症是遗传和环境双重作用的结果。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肥胖的遗传度占33%,其余67%为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我们无可改变,而环境因素的干预则是我们预防和治疗肥胖的关键所在。

2.2.1能量摄入过多是引起肥胖的重要原因。洋快餐这种高动物性脂肪和蛋白质的食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我国传统的平衡食谱。膳食结构不合理的西化、长期摄入高热量食物与肥胖儿童数量的急剧增多有关。导致肥胖的另一原因是儿童零食过多,这些零食中的膨化食品,使用了大量的糖和油。同时儿童爱喝的可乐、雪碧也含有极高的能量。

2.2.2体育活动太少是引起肥胖的另一原因。目前一些儿童以看电视、打游戏机代替课余锻炼,更糟糕的是,多数孩子边看电视边吃零食,这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应当引起家长和老师们的重视。

2.2.3注意孩子的心理问题。要保证儿童有良好的睡眠,避免其精神长期高度紧张,心情不好也可发生肥胖。当孩子心情不愉快,感到孤独的时候,便会选择吃零食缓解孤独感,以达到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而另一些孩子则会通过暴饮暴食来消除焦虑情绪以求安慰。肥胖儿童以及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儿童应每半年检查一次血糖,以便于及早发现糖尿病。

3预防儿童及青少年肥胖的对策

wHo全球的对策是:饮食、体育锻炼与健康及有效的体重管理。

3.1调整食谱。在均衡膳食的基础上调整饮食,避免摄入热卡太多。饮食以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低热量为原则。如:瘦肉、鱼、豆腐等。这些食物既可保证儿童充足的营养,又避免孩子过早、过频出现饥饿感。要严格控制脂肪摄入量,用低脂肪的烹调方式,如多用煮、蒸、溜炖代替炒、炸、煎。副食要多吃蔬菜以便产生一定的饱腹感。

3.2增加体力活动。体力活动指能导致能量消耗的任何身体活动,如快走、打球、滑冰、清洁房间、跳舞或爬楼等,这些体育活动既能消耗掉多余热能,又有利于生长发育。患儿每天的体力活动应逐步增加,循序渐进。除积极参加学校体育活动以外,每天在增加30分钟到1小时的体育活动,也可以采用跑步、跳绳登楼梯、游泳等有氧运动。专家建议活动的强度大小要合适。心率达应达到每分钟约150次,每次10到30分钟,每周至少锻炼4次。

3.3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儿童应养成细嚼慢咽的进食习惯,以减少食入量。尽量减少久坐不动的活动,培养兴趣吸引儿童更多的参加户外运动。如要看电视的话,一定要把每次看电视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每日最多2次。

4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的教育及心理健康护理

4.1教育是减少并发症、挽救生命的关键。设立与儿童相匹配的的治疗方式可以很好的控制血糖。由于孩子在特定年龄段中存在的一些特征,决定了少儿患者的治疗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医护人员和家长积极、耐心的指导,帮助他们与病魔斗争,让他们可以进行自我的糖尿病管理。理想的教育是多方合作,有父母、老师、其他家庭成员和孩子一起改变糖尿病,抗击各种并发症。教育应该适合不同年龄、糖尿病阶段、成熟程度以及生活方式,同时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等也要采取个体化的方式。

4.2心理健康护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饮食、活动受限使他们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和学习,有些孩子会因为自己给家庭增加负担而感到不安,或是疾病的折磨会让他们产生抑郁的情绪,甚至逆反心理而放弃治疗。心理健康护理应从疾病治疗开始,为孩子创造和谐、温暖的生活环境,同时社会各方面给予他们足够的同情支持和公平的对待,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并通过组织糖尿病儿童夏令营、儿童糖尿病沙龙等,给他们创造集体外出活动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保持心理的健康发展,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我国是一个拥有三亿六十万儿童的大国,为使他们健康的步入成人社会,请全社会关注儿童和青少年肥胖,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做到有病早治,未病先防。

参考文献: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征篇5

摘要:关注留守儿童遭受负面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性别差异,并在调查、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产生这个问题原因,提出针对男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与措施,有助于社会各界共同来关注和解决男女留守儿童的问题。

关键词:性别差异留守儿童措施

一、留守儿童问题的提出

许多研究表明:远离父母的留守生活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近年,社会各界也把大量的目光和注意力对准了这群特殊的儿童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特别是关于他们的负面消息不时见于各种媒体。而且我们在对媒体报道稍加留意后发现,对于留守男孩于留守女孩问题的相关报道中,其内容、角度往往存在明显的差别。关于留守男孩的报道大多是游荡、迷恋网络以及暴力犯罪,而留守女孩遭受性侵害是最为普遍问题。2005年底,安徽肥东县完成了一项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调查显示:该县有22.7万人出外务工,3.75万留守儿童。在2005年1-8月,该县公安检察机关共逮捕233个犯罪嫌疑人,其中18岁以下的占27个,留守儿童有24个。而留守女童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很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性伤害。公安部最近的一项统计也表明,农村留守女童容易成为性侵犯的对象。留守女童在我国的数量很多,媒体报道发现留守女孩遭到性侵害的可能还只是冰山一角。

留守儿童问题的差别主要表现在:①留守男孩存在更多的品德问题以及行为不良现象,而留守女孩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严重。②留守男女童在父母离家后性格和学习方面的变化差别较大,留守男孩受到的影响远大于留守女孩。③在青春期,留守男孩受社会影响更大,而留守女孩更依恋父母和同伴。④留守女孩更容易遭受到性侵害以及其他伤害,而留守男孩更可能成为各种伤害中的伤害他人者。⑤家庭劳动分配不公,受教育程度期望有别。在存在明显的性别偏好的农村地区,人们通常在家庭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牺牲女孩利益为代价,把更多的机会和资源留给男孩。留守儿童的性别特征在很多研究、调查中研究者都发现留守女童多于留守男孩。这是因为农村流动父母具有重男轻女的倾向,在有选择地决定哪个孩子留在老家时,他们更倾向于把女孩子留在老家,而把男孩带到城市来,带在自己身边。

二、留守儿童问题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和家庭对男女儿童不同的性别角色期待,以及留守儿童家庭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养方式导致不同的问题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有关临床的研究表明,在亲密度和适应性方面表现出极端特征的家庭,尤其是亲密度极度匮乏、家庭角色混乱、规则不一致的家庭,特别容易出现家庭成员出走或身心疾病、子女行为出轨等不良现象。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正是典型的“家庭亲密度缺乏”的家庭,大部分家庭长期缺乏父亲角色。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父母通常是通过电话、信件来联系,这样的交流方式就决定了他们的交流不能够达到一定的频率。而且沟通也多局限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很少有非常深入的话题交流。处于成长期的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在寄养的环境中长大,与父母无法进行良好的亲子沟通,缺乏家庭温暖和有效的教育监督,这对留守儿童的自尊、同一性以及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是明显不利的。同时,我国农村家庭在子女的教养方面,明显存在不一致。那就是普遍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对留守在家的男孩和女孩,父母及代养人往往采取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养方式。对男孩:物质上尽量满足、学习上要求较高、相对的期望也更高。对女孩;物质上尽量满足、对其学习和其他方面的要求不高,通常是能读多少算多少的。留守男孩的监护人特别是祖父母往往对他们溺爱,忽视了道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此相反,大部分留守女童则受到了冷落和忽视。

(二)男女的两性自然差异是留守儿童问题差别的原因之一

我们提倡男女平等,但男女的生理性别差异和社会性别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研究表明,男女两性无论在大脑结构还是心理气质及许多方面都存在明显不同。社会对两性的期望以及父母的养育方式不同则构成了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差异。男孩崇拜力量、冒险、独立,并且倾向于在自己的小团体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对于青春期的男孩没有一帮铁哥们会让他们感到没有“面子”。研究者发现男生和女生和父母沟通的内容不尽相同,在一些敏感性话题和交友、兴趣等方面的个人话题上,男孩尽量更加倾向于避免与父母交流。而女孩更善于表达情感,无论什么话题都比男孩更善于向父母袒露。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也表现出这个特点,女孩仍然依恋父母,会更加主动地寻求父母及其他亲属、老师的帮助。而男孩更喜欢通过同伴交往以及上网等,向网络、社会寻求支持、友谊。在他们尚未形成鲜明的是非观的时候,由于缺乏父辈的示范指导,很容易因不良的同伴交往导致品德问题,不良的同伴交往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一些留守男孩偏离了正常的人生发展轨道。

由于社会对男性特质中独立性的强化作用,男孩似乎比女孩在独立发展方面经历的冲突和痛苦多些。留守女孩虽然想念父母却较少抱怨,对父母更多的是理解,也更加适应远离父母的生活。但孤独的生活以及父母的忽视很容易对其心理产生创伤、感到压抑、郁闷。而留守男孩对父母的远离相对抱有较多的抱怨及负向情绪。一些从父母那里得到较多物质满足的男孩表现出缺乏责任和自信,过度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导致学习下降、精神空虚甚至与父母、社会对抗等。对于青春期的男女来说,性是既神秘又充满魅力的。男孩经常一起讨论异性、关注自己的性特征及性行为的有关问题,而女孩更加关注自身的性心理方面的问题。这也是在一些性侵害案件中表现出来的。

(三)学校教育和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

美国学者michaelGurian认为:一个健康孩子的成长需要小家庭(抚养孩子的父母及祖父母辈)、大家庭(包括亲属、朋友、保姆、老师、监护人)、第三家庭(包括媒体、政府、其他机构组织及有影响的社区人物在内的文化和社区)三种家庭的协调作用。在留守孩子问题的产生中,我们的学校、农村社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部分的农村学校及社区没有主动肩负起监管留守孩子和为他们提供更多支持的任务,留守孩子的闲暇时间以及他们的娱乐活动没有得到关注和引导。大部分时候,“大家庭”或“第三家庭”的成人世界把看护留守孩子看作是一种负担。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我们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碰到孩子在学校里犯了错误,我们的学校要歧视或开除他们、社区的人都警告自己的孩子不要和他们一起玩,任由他们自生自灭。

在关于男女的性别教育方面我们的农村学校也存在问题,很多学校在制定校规校纪、学习目标、教学计划时过于严格,并没有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特别是忽视男女儿童的性别差异,用传统的“听话”、“乖巧”、遵守纪律来要求生理发育不完全、自制力差、活泼好动的孩子。在这种条件下,女孩更容易适应学校的规章制度,而大部分男孩难以适应严格的学校纪律,难以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学校、老师对遵守纪律、“听话”的女孩的赞扬和鼓励无形中强化了女孩的某种性格特点,而男孩由于受到了更多的批评,学校生活在他们心中就是受约束、不快乐、无所适从的地方。这种偏激的思想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导致了学业不良的情况。在以学习成绩论英雄的学校中,他们成为了不受老师、学校甚至是同伴不喜欢的人。在初中时期辍学的学生大部分是男生,原因多是厌学甚至是被学校开除,他们在离开学校的日子里就很容易沾上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惯。

三、针对男女留守儿童应采取有所区别的教育措施

留守儿童的大量产生和存在.是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就业、教育、保障等体制的产物。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是每个儿童的基木权利和健康成长的基木条件。由于经济原因,现在数以千万计的年轻父母在外出打工时,不得不做出与自己的孩子相分离的决定,并将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或者其他亲属照管,这是迫不得己的选择。要从根木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入手,消除留守儿童产生的条件,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木之策。

(一)在学校创建平等的氛围,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在农村地区仍然存在明显的重男轻女的现象。这对处于身心发展重要阶段的女孩来说,心理的影响肯定是长期的、消极的。她们会形成非常消极的自我概念、低自尊、自卑等心理困惑。对于男孩来说,他们往往由于调皮、违反纪律、学习成绩差,被班级边缘化,邻居甚至也不让自己的小孩和他一起玩。为了让留守儿童在一个快乐、单纯的环境下成长,老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公平,平等对待男女生、学习好以及学习差的学生。细致了解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平等尊严而有区别的教育,在尊重所以学生自尊的情况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留守儿童受到有尊严的教育。

(二)学校、社区和家庭必须重视给留守儿童健康的同伴群体、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

留守儿童特别是男孩需要同伴、也需要得到同伴的接纳、承认。因此我们的学校、社区和家庭应该通过组织健康的群体活动满足他们这种需要,并在帮助他们寻找健康偶像的过程中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在健康同伴群体中活动,可以避免留守男孩受到不良同伴及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减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犯罪率。这可以通过当地的学校团委组织青年志愿者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及对其进行辅导等形式来完成。

(三)有区别的对留守儿童进行青春期教育和生命教育

青春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生理上已经发育的相对比较成熟,性意识也开始萌动了。而心理上他们则处于一个矛盾的阶段:既想独立然而又离不开成人人的照顾。因此在青春期的学校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个性化问题的辅导。对留守女孩特别要进行科学的性健康教育以及自我保护、反对性侵害、性骚扰等方面的问题。教导她们要尊重、爱惜自己的生命。对留守男孩则应帮助他们了解男性生理特点的同时,注重进行性道德教育,教导他们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四)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

少年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但是,就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尤其在我们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健全各自的教育功能,相互合作,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这对于保护农村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培育他们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沟通学校与家庭都会产生有利的影响。这是家庭、学校之外的另一种与孩子们互动的关系,同时也起到了一种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们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五)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

我们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我们更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增加对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的关怀。我国学校应试的倾向仍然十分严重,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在广大的中小学校依然很薄弱。我们呼吁所有学校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要专设心理教育教师,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一起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如果把学校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搞好了,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群体也可以受益,得到必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易进.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家庭理论.心理学动态1997.6.1-5

[2]康树华.青少年犯罪与治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114页

[3]杨晓莉,邹泓.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1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征篇6

关键词: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187-02

体质是身体的质量,反映人生命存在的状况,它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学习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体质健康是指理想的体质状态,是人整体健康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的体质健康,除先天遗传因素外,还受生物因素、行为因素、环境因素及卫生服务因素的影响。随着人类的环境条件,尤其是公共环境的改善,行为因素已超过卫生服务、生物因素、环境因素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首要因素。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也显示近年来青少年儿童体质下降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是青少年儿童体质下降的核心因素。针对人们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近年来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迅速发展。基于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的健康管理关注个体的生活方式、行为可能带来什么健康风险,通过对健康或预防疾病有益的行为塑造方法,帮助个体建立最佳的健康行为来减少健康风险因素。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旨在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以达到最佳的健康效果。青少年儿童的健康管理虽没有明确提出这样的名称,但实际上一直是学校卫生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整个工作过程都是以预防医学的理论为指导。青少年儿童健康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通过抽样健康监测或全员的健康体检掌握青少年群体的健康状况变化趋势,并为其建立健康档案,为制订改善其健康状况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针对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检查和健康检查结果做出科学的评价,结合青少年的健康特点或亚健康状态,对青少年儿童的常见疾病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制订预防和矫治工作计划。根据青少年儿童时期鲜明的年龄特征及影响健康的相关因素,针对学生个体或群体的不健康生活方式进行干预、矫治和管理。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为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培养其健康生活方式,各国积极推动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健康教育等干预性活动。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好成绩,许多举措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日本青少年儿童的健康管理

日本青少年的健康管理与日本公民的健康管理服务系统是分不开的,在日本家庭普遍都享有健康管理机构的保健医生长期跟踪服务,为家庭建立健康档案,负责家庭的健康管理,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员也享有健康管理服务。

1.日本青少年儿童健康体检。学生在入学时都会进行健康体检并存有档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对青少年儿童的健康管理观念有所转变,不仅只是对其进行体检、档案管理和在校期间的健康管理,还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健康动机的转变;由原来考虑青少年健康促进等问题仅仅只是个人努力的问题,到同时还要考虑与之相联系的周围环境(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转变。日本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管理只是其全国公民健康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校期间的健康管理也只是其一生中的健康管理的一部分,日本更强调的是“一生”管理的持续性和完整性。

2.日本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监测。日本在明治12年(1879)就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身体活动能力的调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的身心健康也受到影响。日本政府对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予以极大的关注。1963年文部省在对6~9岁学生颁布了《小学低、中年级运动能力测验实施要案》,在长达40年的体质监测中,测试人群不断扩大,内容也再不断修订和完善。

3.日本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分析与评估。日本测试指标始终随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国民体育观念的转变而不断的修正、完善。日本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体质备忘录,包括身高、体重等各项基本信息以及参考模型,以供学生即时进行身体锻炼。

4.日本儿童青少年儿童健康干预。第一次国民健康运动(1978~1988年):提出“健康一生”的理念,推进强调营养、运动、休息等健康三要素的健康促进事业,此次运动以营养为重点。在建立从婴幼儿到老年人的健康检查和保健指导体制的基础上继续使体制得到充实。2000年3月31日,日本厚生省给各都道府县政府下发了有关“健康日本21世纪”国民健康运动的文件,标志着日本从2000年到2010年为期10年的第3次国民健康运动的正式开始。“健康日本21世纪”计划是针对日本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从预防保健入手提出的一个全民健康计划,共包括营养与饮食、身体活动与运动、休息与心理健康、控制吸烟、控制饮酒、牙齿保健、糖尿病预防、循环系统疾病预防、癌症预防等九大类目标值体系。其中每一部分都对儿童青少年有单独和明确的目标值。同时日本计划从2007年至2016年10年间,实施“新健康开拓战略”。该战略认为,从小到大保持经常性的运动,计划试图帮助国民实现“运动一生”的生活方式。为了培养儿童游玩和运动的习惯,日本政府计划继续充实体育课堂和课外体育小组的活动,并呼吁国民重视提高儿童身体素质。

二、美国青少年儿童健康管理

在美国拥有医疗保险者的比例,1997年时65岁以下的比例为83%,2010年的目标值为100%;拥有一项特定长期医疗保健服务者的比例,1998年该数值为87%,2010年的目标值96%。青少年儿童一方面有来自全国性质的健康管理,同时还有针对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监测、指标评价和健康教育等的群体干预计划。

1.美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美国大多数州有法律规定学生入学及转学均需进行体检,在小学入学时要求提供预防接种证书。1861年,美国医学博士希契科克在担任学生健康指导员时,开始了对所有学生进行学生的身高、体重、长度、围度、肺活量及一些肌力指标的年周期性测量。1956年,美国健康、体育、娱乐、舞蹈联盟(aaHpeRD)制定了5~12年级学生体育及格测验标准。1958年,全国50个州都进行《青少年身体素质测验》,并于1975年修改了测验内容和标准,公布了美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测验标准》。从1965年至今,美国基本上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性青少年体质普查。

2.美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分析与评估。1980年aaHpeRD首先开发了“与健康相关的体质测验”(HealthRelatedphysicalFitnesstest)。1985年aaHpeRD对测验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完善,并将该测验命名为“最佳身体测验”(physicaltest)。包括两个分测验,即“与健康相关的体质测验”和“与运动相关的体质测验”。把提高运动成绩不可缺少的各种身体素质称为运动素质或运动员素质(包括灵敏、平衡、协调、速度、爆发力、反应时),把增进健康和预防某些疾病有特殊作用的素质叫作健康素质(包括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人体成分、柔韧性)。从美国比较普遍使用的体质健康测试方法来看,所选择的指标都与人体健康有关,可以归纳为心肺功能、肌肉力量与耐力、身体柔韧性和身体成分四方面。美国家庭大都有一个“儿童健康年计划”,即不管孩子是否生病,家长每年带领孩子去儿科诊所进行一次体格检查。通常儿科医生会向父母询问一些孩子的“生活习惯”(如睡眠、体育锻炼、看电视、个人卫生等),然后根据这些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3.美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计划。美国“健康公民”计划项目由美国联邦卫生和社会服务部牵头,与地方政府、社区和民间及专业组织合作,每十年更新一次,计划、执行、评价,循环反复,旨在不断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以“健康公民2010”计划为例,其愿景是“健康社区、健康公民”,旨在提高个人、社区及整个国家的健康水平。“健康公民2010”计划对促进青少年健康、安全和福利非常关键。在健康公民2010的467个指标中,有107个指标与青少年相关。而且不同的部门或组织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各自的健康目标,如“健康学生2010年”“健康社区2010年”等。全国性质的公民干预计划积极实施的同时,教育界也做出了巨大努力,在学校积极的实施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干预计划。美国学校健康促进体系是由美国疾病防治中心、各州为核心的一个健康体系。它由健康教育、体育、健康服务、营养服务、咨询与心理及社会服务、学校健康环境、学校员工健康促进和家庭与社区的参与组成。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体育界提出终身化、个性化、健康体适能的教育计划。青少年健康体适能计划的提出,得到很好地开发和推广,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SpaRK”和“CatCH”等健康关联体育教育计划,“FitneSSFoRLiFe”等健康概念学习计划,及“FitneSSGRam”“pHYSiCaLBeSt”等身体健康素质监测计划。如今美国的学生健身体育教育已成为世界学校体育课程教育的主要发展模式。目前美国的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正围绕着协作性学校健康计划(CoordinatedSchoolHealthprogram)而展开。协作性学校健康计划在政府的组织参与下,强调通过学校、家长和学校所在社区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积极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其具体的组成部分包括:全面的学校健康教育、健康的学校环境、学校卫生服务、体质教育(体育)、营养服务、咨询和社会服务、社区和家庭参与、对员工和职员的健康促进八方面。协作性学校健康计划把所有有利于发展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各种因素组织联系起来,形成广泛的合作,这种合作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以持续性的方式进行的。它的实施内容是全方位的,要全面影响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于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三、对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管理的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青少年儿童健康体检与体质监测日益成熟,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分析与评估不断完善,但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的促进还缺少整体规划,尚未形成多部门有机联合的综合性体系。相关部门在对青少年健康促进的协作上配合不足,尚未形成合力与长效机制。目前,我国对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的干预还主要集中在群体的控制和干预,对个体的以终身健康素养提高为目标的个性化的指导还不足。并且我国青少年学生健康管理需要得到政策、人力、经费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建立起以学校为核心,联合家庭、社区、卫生服务等机构、在社会环境和政策支持下的青少年儿童群体和个体的体质健康及其相关行为等危险因素监测、体质与健康分析与评估、体质健康及其相关行为干预和促进的综合性的监测、评估、干预、反馈的管理和促进体系。

参考文献:

[1]杨贵仁.学生体质健康泛教育论[D].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0.

[2]孙爱萍.健康管理实用技术[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

[3]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4-117.

[4]尹小俭,王树明等.日本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研究课题及健康促进[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7).

[5]蔡睿,王欢等.中日国民体质联合报告[J].体育科学,2008,28(12).

[6]叶旭军,李鲁等.日本面向21世纪的健康促进计划[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7(5).

[7]仇建生.中美体育测量发展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6).

[8]林静.美国体质研究发展的若干问题讨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12(3).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征篇7

关键词:图书室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服务

不可否认,有相当一部分的少年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心理障碍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所造成的影响。因此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并根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利用校本图书就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法。为此,从学校的层面来说,要丰富图书总量,按照国家关于图书配置的要求,及时构建高质量、适合少年儿童发展需求的图书,并建立校园图书利用的长效机制,调动和发挥图书室的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图书的正能量,从而丰富少年儿童积极的情感体验,陶冶其情操,促进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少年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

学校图书室是少年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基地,所以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图书室所藏文献,同时收集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一个人的健康不仅指纯粹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健康,这才符合健康概念的内涵与标准。而心理健康对于少年儿童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的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政治素质、身体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劳动素质、心理素质,等等[1]。其中心理素质在诸多素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心理素质是各种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因,是优秀人才素质的核心与基础。如果一个人的心理不健康,往往对待事物、对待社会、对待工作及生活都会产生不良情绪,而不良情绪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一大危害。不良情绪主要有两种:一是过度的情绪反应,二是持久的消极情绪。过度的情绪反应包括,狂喜、暴怒、悲痛、欲绝等强烈反应。这往往是由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而引起的。过度情绪还包括反应过于迟钝、无动于衷、冷漠无情、封闭孤僻,等等。这种过度情绪如得不到有效疏通和缓解,常会导致精神障碍或生活适应不良,而且这种过度情绪逐步呈上升趋势,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危害。据有关调查显示:未成年人心理问题可以基本归为以下方面:(1)学习:表现为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溜号、走神,考试时显得极其焦虑;(2)人际关系:对父母、老师易产生逆反心理,和同伴关系紧张,不善于人际交往;(3)情绪:情绪不稳定,消极体验过多,自我控制能力较差;(4)自我观念:自信心不足或自负,表现为刚愎自用;(5)性心理:易产生性别角色的适应和异往问题;(6)社会适应性:缺乏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社会缺乏认识[2]。这些问题的存在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往往会演变为各种心理疾病,轻者影响他们健康成长,重者则会导致违法犯罪。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教育当成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积极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教育环境,促进少年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二、学校图书室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他有没有收集、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图书室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记载着人类文明与进步的优秀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家园,理应承担起为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职责。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引导和教会学生查找图书资料,检索信息,正确判断,让孩子们懂得什么样的信息能够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学会怎样选择各种检索方法使其方便快捷地选择信息,从而让少年儿童获得寻求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架起越过知识海洋的桥梁。图书室是蕴含文化与知识的场所,读书活动不仅能增加少年儿童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对少年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培养有重要作用,是一种无偿而有效的补充、养成教育。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图书室传播、育人的教育引导功能,全面打造读书活动第二课堂,帮助少年儿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充实少年儿童的精神生活,丰富其情感世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搞好服务。

三、学校图书室的职能与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观念

学校图书室具有传播、育人的功能,是少年儿童养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重要基地,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3]。因此无论是学校主管领导、图书室负责人,还是教师都有责任向少年儿童宣传图书室的职能和作用,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到图书室参与读书活动,让孩子们充分享受图书室的各种资源,收集与猎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丰富他们的阅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图书室要全天候为学生开放,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服务。因此,图书馆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首先要突出“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发展,强化人文关怀的观念。由于少年儿童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育都不够成熟,情绪不够稳定,变化较大。他们的心理往往有许多纠结,缺乏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容易冲动,甚至能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开展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也要关注他们的性格特点、内心需求和兴趣爱好,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加强少年儿童之间的人际交往与沟通,分享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及时引导青少年走进图书室,选择对自己有帮助、有需要的书籍进行阅读,以提高自己的判断、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图书室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方法与途径

为少年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如学校设置的心理咨询室,专职心理教师的配备,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等都是很好的方法。但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仅仅靠教师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把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注重青少年的体验,让青少年通过经历、体验和感悟内化,来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从而实现服务目标。那么从图书室这个角度如何为青少年提供服务呢?我们可以采取从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为少年儿童推荐健康有益的书籍。

现在每个学校图书室的藏书量均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内容极其丰富,在此完全可以找到解决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方法。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推荐一些健康有益的书籍,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事实证明:读“一本好书能洗涤灵魂,启迪人生,胜过千百句空洞的说教”。读一本适合自己内心需求的好书,既能丰富阅历、获取知识,更能帮助学生形成阳光、开朗、快乐的生活态度和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使其健康成长。

第二,开展读书活动,发挥图书室的窗口作用。

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图书馆,包括向学生介绍图书和图书馆的作用,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图书的选择和图书利用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少年儿童掌握利用文献和利用图书馆的技能,为他们获得终生的自学能力打下基础,使心理和生理更健康。一是开放图书室,设立图书室接待学生的具体阅览日,让他们对图书室的功能和作用有正确的了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走进图书室,充分利用图书室的资源优势。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兴趣爱好、性格特长等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如组织开展图书阅读竞赛、成语典故比赛、故事演讲等,以培养他们的记忆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观察力,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三是根据少年儿童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各类生理、心理问题,定期为学生整理、编辑出版生理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简报,并为其提供阅读条件。如我们编辑出版的“心理快乐站”很受青少年的欢迎。

总之,学校图书室为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心理,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其增强承受挫折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形成健全人格发挥了独特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图书室的优势,制定读书活动的长效机制,为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小萍.素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关系浅谈[J].延边大学学报,2007(4).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征篇8

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及第二次突增起从青春早期,包括体重、身高及身体素质。2一3年后达青春期的高峰,后速度变慢。在青春突增敏感期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对少年儿童健康发展具有良好作用。测定目的是:(1)研究少年儿童群体生长发育普遍规律;(2)制定本地区少年儿童生长发育正常值;(3)探索内外因素对少年儿童生长发育影响,找出主要影响因素提出相应干预措施;(4)评价不同学校保健措施对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实际效果。

研究本课题目的是:对河北省少年儿童身体素质在自然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进行测定并提出相应体育教学模式。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少年儿童身体素质敏感期研究对象为05年河北省学生体质健康调查资料中城市6-18岁无严重疾患的正常男、女学生。

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对象为本市中小学共5所学校的少年儿童

2.2身体素质敏感期临界值及其敏感年龄确定

河北省城市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增长值平均值±0.5s来确定临界值,各年龄组、各项运动指标的年增长值大于临界值,为该项指标敏感年龄。

2.3各身体素质指标

反映少年儿童运动能力发育,一般用某一运动项目反映一种素质特征。(1)50米跑-速度;(2)10米x4往返跑-灵敏性;(3)50米x8往返跑、1000米跑或800米跑-速度耐力;(4)仰卧起坐-女子腰腹肌力量,引体向上-男子肩背肌力量,斜身引体-男生上肢力量;立定跳远-下肢爆发力(5)立位体前屈-柔韧性。

2.4设计发放问卷

设计问卷《中小学生体育教育课程内容设计》,写明了各个身体素质发育敏感年龄。08年6月在石家庄、保定城市中小学教龄在10年以上的体育教师中,随机抽取了部分教师进行调查,经检验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问卷共发出200份,收回200份,剔除无效问卷,有效率为95.75%。

2.5体育健康课程实验

根据问卷统计及大量文献资料,设计了体育教学课程模式。08年9月,在新生的学生(n=300,年龄9-15岁)中实验体育教学模式。共两个学期,每学期36学时,实验前、后分别在学生中发放《少年儿童身体自尊量表》。

2.6数据统计

实验前后收集的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包统计处理。检验采用χ2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平p

3结果与分析

3.1身体素质自然发育敏感期

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作用是随年龄增长发生变化。

在发育速度较快时期,身体机能对环境因素影响敏感,此时是选材训练的大好时期,被称为运动素质最佳敏感期。

3.2学生身体素质发育敏感期的特点

测试得出,大部分学生身体素质呈现2个或多个敏感时期,第一敏感时期增长速度大于第二敏感时期。女孩身体素质发发育敏感期早于男孩,男孩身体素质敏感期在12岁以后,女孩却呈现出较早年龄特征,这与女孩青春期早于男孩有关。儿童的柔韧素质越早训练越好。但测试得出,代表柔韧素质立位体前屈其敏感期贯穿整个少年发育阶段。与柔韧素质敏感期有相似特征还有女孩腰腹肌力量。这表明柔韧素质训练虽然越早越好,但如果错过了早训练阶段,无论是柔韧素质还是腰腹肌力在青春期的任何阶段开始练习都有很显著变化。速度和弹跳素质敏感期表现出较早特点,这与文献资料一致。

3.3课程的安排

(1)根据少年儿童身体素质敏感期特点,小学阶段重点发展弹跳素质、速度素质和柔韧素质同时,可进行综合素质练习。体育课程要内容多新颖,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教学改革有实质性变化。(2)初中一年级以提高速度素质、柔韧素质和弹跳素质为主,但向技术性运动项目转移,目的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喜欢运动项目。(3)初中二年级增加力量和耐力素质练习,减少速度和弹跳素质练习,仍以技术性运动项目为主要练习。(4)初中三年级以增加力量及耐力练习为主,通过训练强度提高身体耐力及增加抗阻练习提高力量素质。

3.4《少年儿童身体自尊量表》实验前、后对比分析

《少年儿童身体自尊量表》的适用对象为9-15岁;实验半年后对不同年级实验班和对照班发放问卷,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得出结果:实验班健康值随年级增长呈增长趋势,但平均值均大于非实验年级。表明实验班的学生健康均好于对照班;运动的技能不论何年级实验班与对照班都有显著差异,表明,经过半年课程实验实验班学生认为自己擅长体育运动有信心能超过其他同学。在身体素质测试指标中,速度、力量、耐力经过半年学习,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说明敏感期阶段,重视敏感素质训练可提高敏感素质,对运动成绩也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4.讨论

4.1少年儿童身体素质发展规律

身体素质指标反映少年儿童运动能力发育,常用一种运动项目反映某种身体素质。少年儿童运动能力有一定发展规律,在注重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尊重身体发育规律。最主要的是发展少年儿童协调能力及各种运动技能,学习多种运动项目技术。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竞赛心理品质,发展运动素质。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良好有效的以年龄为主要特征的纵向系列体育教育模式。

4.2少年儿童体育课程设置

国外某些学校对体育教育环境研究显示,有规律体育课没有足够的强度,不能增强提高学生与健康相关适能。有学者建议应该建立一个良好有效的体育教育模式,教育学生从学校开始从事体育运动重要性。我国的《体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表述也不清楚,"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的手段"表述不够全面,缺乏对主要内容描述,容易导致产生轻视运动技术。因此部分学者疾呼《课标》要"还原体育教学真面目,使体育课程真的能反映体育运动本质属性。本课题就是贯穿《课标》精神,结合《课标》提出方针政策进行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通过对运动技术学习及运动强度的增大带来的耐力和力量增加,面对挑战性运动项目,能从中体验到其中乐趣。问卷调查显示,课程模式设置与实施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5.结论

5.1身体素质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自然增长速度明显不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都有1~3个敏感期,而柔韧素质贯穿整个少年儿童时期教学。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征篇9

【中图分类号】R589.2R54R179

【文章编号】1000-9817(2008)11-1065-02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X;糖尿病;精神卫生;肥胖症;儿童

目前,世界各国的儿童肥胖检出率都在增长。1980-2000年美国儿童超重率增加了3倍[1],2004年达到17.1%[2];澳大利亚的2个全国性调查结果显示,1985-1995年儿童超重率几乎增加了2倍[3];类似现象在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芬兰等国均观察到[4]。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等部委进行的每5年1次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我国超重及肥胖儿童逐年增多,7~18岁男、女超重率分别从1991年的0.6%和0.9%增至2000年的11.7%和6.8%,肥胖率分别从1991年的1.3%和0.9%上升至2000年的5.4%和2.9%。城市男生肥胖检出率从1991年的3.8%增至2000年的12.4%,城市女生从1.8%增至7.3%。在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统计分析报告中,根据身高标准体重法判断,全国学生总体肥胖率达到7.33%。各省上报的数据都显示学生肥胖率呈上升趋势。肥胖和超重已成为我国大城市学生的主要营养问题[5]。

肥胖会对儿童机体造成许多不利影响,这方面的事实证据虽然不如成人多,但对儿童的损害方式与成人类似。现就肥胖对儿童健康的影响综述如下。

1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症状,包括高胰岛素血症、肥胖、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美国青少年人群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4%,但肥胖儿童人群患病率为30%~50%[6-7]。weiss等[7]发现,肥胖儿童少年Bmi的Z分增加0.5个单位,患代谢综合征的危险约增加50%。肥胖可以引起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压升高、血脂障碍。肥胖儿童中常见的胰岛素抵抗现象可以导致机体发生复杂的病理变化,包括使肝脏合成低密度脂蛋白增加、抵抗外周组织中胰岛素对脂蛋白脂酶的作用、促进胆固醇合成、增加高密度脂蛋白降解、增加交感神经活动、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血管斑块的形成增加而清除减少等。另外,脂肪组织可以分泌多种脂肪活性物质,包括瘦素、脂联素、抵抗素,还产生其他一些细胞因子(例如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个体发生肥胖后,脂肪组织增加,脂肪活性物质的分泌量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对机体产生异常效应。所以体脂过度增加所造成的病理学影响广泛,牵涉多个身体器官系统。

代谢综合征对年轻人心血管病危险影响很大,Berenson[8]研究死于意外事故的年轻个体的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硬化情况,发现肥胖者的损害程度重、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多。Steinberger等[9]计算个体在13岁和26岁的Bmi(体重kg/身高m2)相关系数为0.75,而13岁的Bmi和26岁的葡萄糖利用率相关系数为-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代谢综合征是心血管病的前期表现,与代谢综合征有关的危险因素可以开始于童年,并持续到成人。前瞻性研究结果提示,代谢综合征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青少年时期Bmi的增长率。

22型糖尿病

一般2型糖尿病主要发生在成人,但现在也出现在青少年人群,特别是Bmi>30kg/m2的青少年[10]。美国第3次全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4.1‰,且目前尚不清楚该患病率水平是否与成年糖尿病发病率存在关系,如果有关系,提示干预措施在青少年时期就要提供。

3心血管病

最早在1956年对伦敦公交司机的健康研究中观察到肥胖人群的冠心病超额死亡率[11-12],现在这一点已经广为认识。目前不清楚的是,肥胖究竟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还是通过其他危险因素起作用。儿童少年时期的肥胖可以造成许多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血脂紊乱、高血压、左心室肥大、动脉粥样硬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和哮喘。

成人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重要危险因素,在儿童和成人,肥胖都与血压升高有关联。大样本人群追踪研究结果都显示,Bmi增加与较高的血压水平相关[13-15]。

左心室肥大是成人冠心病、脑卒中和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儿童肥胖也会引起左心室肥大。Daniels等[16-17]调查显示,儿童少年的瘦体重、体脂肪和收缩压都和左心室肥大关联。原发性高血压的儿童Bmi增加与重度左心室肥大关联。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一种新认识的成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儿童和成人的肥胖也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有关联。amin等[18]的研究结果显示,儿童Bmi增加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危险增加相关。儿童人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左心室体积指数有关联。

肥胖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影响。美国“Bogalusa心脏研究”发现,15~24岁男性高Bmi与冠状动脉脂肪斑块大小之间存在关联,而且这种作用是独立的,不能用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解释[8]。美国爱荷华州1970年开始在muscatine地区进行学校儿童血压追踪研究,结果显示,样本人群在29~37岁时冠状动脉钙化发生率男性为31%,女性为10%,分析与冠状动脉钙化关联的因素包括童年时的体重、青少年时的Bmi值,以及目前的Bmi值(oR值范围为3.0~6.1)[19]。

4社会心理影响

1990年萧黎[20]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肥胖儿童的测量结果发现,重度肥胖儿童个性特点相对消极。Goodman等[21]检查了9374名7~12岁儿童,发现Bmi增加与儿童抑郁有关,Bmi增加最多的儿童,抑郁分数最高。Lumeng等[22]的结果也支持儿童抑郁与肥胖有关。所以,肥胖对儿童以后的心理社会发育可能是不利的。肥胖儿童的同伴少,在儿童社交网络中,正常体重儿童常常位于社交网的中心;而肥胖儿童则比较孤独,处于社交网的边缘[23]。被同伴排斥的肥胖青少年有较多的自杀观念和自杀企图[24]。

由于肥胖(obesity)一词带有轻蔑和贬义,美国国家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已在其相应文件中尽量避免使用该词。以往的超重(overweight)和肥胖(obesity),现在分别称为“超重危险”(atriskofoverweight)和“超重”(overweight),以往的超重率和肥胖率现在称为“超重危险率”和“超重率”。

肥胖对儿童其他不利影响还包括矫形外科方面的股骨头骨骺脱位、Blount病、神经系统的脑假瘤(pseudotumorcerebri),影响肝脏造成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肝硬化,影响肾脏出现蛋白尿。

有30%~50%的儿童肥胖状态会持续到成年。通过美国几个特大样本(样本量>10万)人群追踪调查结果,目前已确定了肥胖与糖尿病、心血管病、癌症的因果关系[25-26]。

根据发达国家儿童肥胖率的变化情况,可以推测未来我国的儿童肥胖率将会继续上升,肥胖导致的人群健康损失也会增加,相应的医疗卫生资源占用比重将上升。

4参考文献

[1]oGDenCL,KUCZmaRSKiRJ,FLeGaLKm,etal.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2000growthchartsfortheUnitedStates:improvementstothe1977nationalCenterforHealthStatisticsversion.pediatrics,2002,109(1):45-60.

[2]oGDenCL,CaRRoLLmD,CURtinLR,etal.prevalenceofoverweightandobesityintheUnitedStates,1999-2004.Jama,2006,295(13):1549-1555.

[3]maGaReYam,DanieLSLa,BoULtontJ.prevalenceofoverweightandobesityinaustralianchildrenandadolescents:

Reassessmentof1985and1995dataagainstnewstandardinternationaldefinitions.medJaust,2001,174(11):561-564.

[4]LoBSteint,BaURL,UaUYR.iaSointernationalobesitytaskForce.obesityinchildrenandyoungpeople:acrisisinpublichealth.obesRev,2004,5(Suppl):4-104.

[5]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46.

[6]CooKS,weitZmanm,aUinGeRp,etal.prevalenceofametabolicsyndromephenotypeinadolescents:FindingsfromthethirdnationalHealthandnutritionexaminationSurvey,1988-1994.archpediatradolescmed,2003,157(8):821-827.

[7]weiSSR,DZiURaJ,BURGeRttS,etal.obesityandthemetabolicsyndromeinchildrenandadolescents.nenglJmed,2004,350(23):2362-2374.

[8]BeRenSonGS,SRiniVaSanSR,Baow,etal.associationbetweenmultiplecardiovascularriskfactorsandatherosclerosisinchildrenandyoungadults.theBogalusaHeartStudy.nenglJmed,1998,338(23):1650-1656.

[9]SteinBeRGeRJ,moRana,HonGCp,etal.adiposityinchildhoodpredictsobesityandinsulinresistanceinyoungadulthood.Jpediatr,2001,138(4):469-473.

[10]panKowJS,JaCoBSDRJr,SteinBeRGeRJ,etal.insulinresistanceandcardiovasculardiseaseriskfactorsinchildrenofparentswiththeinsulinresistance(metabolic)syndrome.DiabetesCare,2004,27(3):775-780.

[11]moRRiSJn,HeaDYJa,RaFFLepa,etal.Coronaryheart-diseaseandphysicalactivityofwork.Lancet,1953,265:1053-1057.

[12]HeaDYJa,moRRiSJn,RaFFLepa.physiqueofLondonbusmen:epidemiologyofuniforms.Lancet,1956,271(1):569-570.

[13]LaUeRRm,LeeJ,CLaRKewR.Factorsaffect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childhoodandcholesterollevels:themuscatineStudy.pediatrics,1988,82(3):309-318.

[14]LaUeRRm,CLaRKewR.Childhoodriskfactorsforhighbloodpressure:themuscatineStudy.pediatrics,1989,84(4):633-641.

[15]FReeDmanDS,KHanLK,DietZwH,etal.Relationshipofchildhoodobesitytocoronaryheartdiseaseriskfactorsinadulthood:theBogalusaHeartStudy.pediatrics,2001,108(3):712-718.

[16]DanieLSSR,KimBaLLtR,moRRiSonJa,etal.effectofleanbodymass,fatmass,bloodpressure,andsexualmaturationonleftventricularmassinchildrenandadolescents.Statistical,biological,andclinicalsignificance.Circulation,1995,92(11):3249-3254.

[17]DanieLSSR,LoGGieJmH,KUoURYp,etal.Leftventriculargeometryandseverel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inchildrenandadolescentswithessentialhypertension.Circulation,1998,97(19):1907-1911.

[18]aminRS,KimBaLLtR,BeanJa,etal.L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andabnormalventriculargeometryinchildrenandadolescentswithobstructivesleepapnea.amJRespirCritCaremed,2002,165(10):1395-1399.

[19]maHoneYLt,BURnStL,StanFoRDw,etal.Coronaryriskfactorsmeasuredinchildhoodandyounglifeareassociatedwithcoronaryarterycalcificationinyoungadults:themuscatineStudy.JamCollCardiol,1996,27(2):277-284.

[20]萧黎.单纯性肥胖症对儿童个性发育的影响:附85例配对调查分析.临床儿科杂志,1994,12(5):293-294.

[21]GooDmane,wHitaKeRRC.aprospectivestudyoftheroleofdepressioninthedevelopmentandpersistenceofadolescentobesity.pediatrics,2002,110(3):497-504.

[22]LUmenGJC,GannonK,CaBRaLHJ,etal.associationbetweenclinicallymeaningfulbehaviorproblemsandoverweightinchildren.pediatrics,2003,112(5):1138-1145.

[23]StRaUSSRS,poLLaCKHa.Socialmarginalizationofoverweightchildren.archpediatradolescmed,2003,157(8):746-752.

[24]eiSenBeRGme,neUmaRK-SZtaineRD,StoRYm.associationsofweight-basedteasingandemotionalwell-beingamongadolescents.archpediatradolescmed,2003,157(8):733-738.

[25]CaLLeee,RoDRiGUeZC,walker-tHURmonDK,etal.overweight,obsity,andmortalityfromcancerinaprospectivelystudiedcohortofUSadults.nenglJmed,2003,348(17):1625-1638.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征篇10

【关键词】饮食习惯;运动活动;健康教育;肥胖症;学生

【中图分类号】G479R15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10)07-0846-03

肥胖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为全球范围的流行病,它是世界各国在生活水平提高后,由于营养知识、卫生水平未能相应提高,饮食行为、结构和锻炼行为等不合理所造成的现象。在我国,随着青少年学生高能量食品的摄入不断增多,加上运动量的减少,导致我国学生超重和肥胖人数大量增加,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也呈迅速上升趋势。代谢综合征(mS)的系列症状在部分肥胖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就已经显现[1]。因此,防治儿童青少年肥胖迫在眉睫。利用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培养儿童良好的体育锻炼和膳食习惯,是减少单纯性肥胖发生的有效途径[2]。本文就饮食、运动干预辅以健康教育对肥胖中小学生的减肥效果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干预性研究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参加合肥诺康营养中心2009年度夏令营的肥胖中小学生,依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Bmi超重、肥胖筛查分类标准》作为判定标准[3],排除遗传、内分泌、代谢、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肥胖或因使用药物所诱发的肥胖,共19人,均为单纯性肥胖。干预对象共19名,最小9岁,最大18岁,平均年龄(12.84±3.04)岁;其中男生13人,女生6人。根据各年龄阶段超重与肥胖的判定标准,超重1人,肥胖18人。

1.2方法对受试者采取全封闭统一管理的模式,统一吃、住、运动训练。干预时间为21d。根据受试者的不同情况进行配餐,制定科学的运动训练计划,且在专业教练的严格指导和监督下完成。

1.2.1饮食干预每日提供三餐减肥膳食,按照同类互换的原则,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配制1周食谱。此外,每天补充维生素片剂(每100g含维生素a56290μg,维生素B1120mg,维生素B2120mg,烟酸1270mg,维生素e1200mg,维生素C7900mg,维生素B6130mg,叶酸17230μg,维生素D280μg)、钙镁D片和营养棒(每100g含能量1506kJ,蛋白质20g,脂肪13g,碳水化合物5g),以满足儿童生长发育对能量和营养素的基本需要,保证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摄入充足,总能量控制在6276~8368kJ。干预时间为21d。食谱举例见表1。

1.2.2运动干预以体能训练为主,辅以身体灵活性及协调性训练,强度中等,能为所有的研究对象接受。每日训练项目包括队列训练、中长跑、垫上运动、有氧操、器械锻炼、趣味游戏,每周3次游泳运动。运动处方见表2。

1.2.3健康教育以授课、讨论和游戏的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包括肥胖的诊断标准、体质量指数的计算方法、肥胖的危害、导致肥胖的行为和饮食因素、与肥胖相关的饮食知识、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1.3资料收集与分析干预前对同意参加研究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其基本情况、饮食行为和健康相关行为等,体格测量采用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和皮脂厚度等形态指标。在干预期间,每天记录和测量研究对象食物的摄入种类和摄入量及体质量等指标,干预结束后,笔者对研究对象的各项体格指标进行再次测量。

采用epiDate3.1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1.4质量控制首先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在合肥市某中学初二年级30名学生中进行预调查,及时发现并更改问卷的不合理内容。对调查及协助人员进行统一培训,确保对调查问卷的理解。对各项体格指标的测量规范化,测查人员均受过专门培训,并相对固定,体能训练由专业教练指导。对每天完成的问卷及时进行检查,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对漏缺问卷及时补填等补救措施。资料采用epiData3.1进行双录入后进行一致性检验,避免误差。

2结果

2.1干预期间的生活行为与习惯在为期21d的封闭训练中,全部受试者均能严格按照规定的作息时间进行活动,坚持并完成预定的运动计划。19名干预对象每天就餐次数及时间比较规律,只有2名儿童每天吃2餐,其他儿童有10人早餐偶尔不吃(每周1~2次)。虽然大部分儿童都知道蔬菜水果对自己身体健康是重要的,但是食物喜好还是以肉类食物为主,平时喜爱的零食以薯条等膨化食品和冰淇淋为主。在干预期间选择血糖生成指数较低的食物配制食谱,并按照同类互换的原则制定1周食谱。干预期在中餐和晚餐前分别补充1根营养棒,每日补充钙镁D片和维生素片剂各1片,每日所提供能量为6276~8368kJ,蛋白质146.6g,脂肪64.5g,碳水化合物50.8g,膳食纤维13.9g,维生素a3560μgRe,硫胺素3.6mg,核黄素3.5mg,维生素C252.4mg,钙672.0mg,铁30.4mg,锌18.0mg。

2.2体格指标

2.2.1干预前后营养评价分级变化情况见表3。

2.2.2干预前后体质量变化情况在试验期间,儿童体质量总体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人均减少(7.27±1.72)kg,其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2.2.3干预前后各项体格测量结果比较变化情况经过干预,受试者体质量明显降低,对各干预对象干预前后体质量、体质量指数等指标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3讨论

儿童青少年肥胖多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和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单纯性肥胖[4]。儿童时期肥胖可以使发生mS的各种危险因素聚集,给成人以后的健康带来不良后果。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应控制和预防肥胖发展,以降低mS及成年时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生风险[5]。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越早,持续时间越长,出现代谢综合征等健康危险的可能性越大[6]。因此,防治儿童青少年mS及相关疾病迫在眉睫。

本试验主要从运动、营养和健康教育等方面对肥胖儿童进行综合干预,以达到科学减肥的目的。此次干预短期效果较好,19名受试者在干预期体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能够改善超重肥胖中小学生的不良生活方式和形态指标(如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等)。营养干预主要采用高蛋白低脂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方案,能量控制在6276kJ左右,各种营养素基本满足肥胖儿童的需要,其中主食摄入少,使碳水化合物含量偏低,对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青少年来说不太适宜,不适于长期干预,但是可以适当选择血糖生成指数(Gi)较低的食物。在进行运动和营养干预时,采取家庭与个人相结合的宣传教育,定期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和个体营养咨询,提示单纯性肥胖症患儿家长应主动关心患儿的体质量变化,尽可能做到科学配餐,协助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助其早日康复。

目前,大部分肥胖干预研究都缺乏长期效果评价,无法了解干预措施对儿童肥胖产生的远期影响[7]。有研究发现,Gi在预防和控制某些慢性病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很强的可操作性[8]。长期摄入高Gi的食物与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9]。因此,降低人们膳食Gi可相应降低其发生的危险性。Janet等[10]研究发现,低Gi的饮食在青春前期儿童控制体重或减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儿童肥胖的治疗比较复杂,且容易反弹,所以重在预防,而家庭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儿童肥胖的预防中一定要重视家庭健康教育与健康行为的重要性。

但是此次研究也存在着不足:(1)利用Gi选择食物饮食干预方法是一种比较新的减肥方法,可接受性强,相对传统低脂饮食来说减肥效果更好[11]。但是主食摄入少使碳水化合物含量偏低,脂肪和蛋白质摄入偏多,对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青少年来说不太适宜,不适于长期干预,可以考虑适当选择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物,如在米饭中加入燕麦等。(2)样本量比较小,只有19人,年龄在9~18岁之间,年龄分布不尽合理。(3)由于本试验采用的是全封闭式的管理方式,故干预对象的依从性、可行性、有效性都较好,但鉴于时间和条件所限,无法长期追踪该对象在离开夏令营后的体质量和健康状况的实际变化情况,尤其是不能观察到肥胖者体质量反弹的情况及如何予以干预。这也是以后的研究中将关注和打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4)本次只是试验性研究,对干预对象干预前后自身指标进行了对照,如果同时采用平行对照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则更具有说服力。

4参考文献

[1]李林中.儿童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33(5):270-274.

[2]熊琰,王莉娜,王蓓.我国儿童单纯性肥胖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30(4):375-378.

[3]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97-102.

[4]闫淑娟,滕红红,陈欣欣.学龄前儿童单纯肥胖症群体干预效果评价.中国儿童保健志,2007,15(6):591-593.

[5]史壮丽,任彩霞.儿童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3):1041-1042.

[6]LiYp,YanGXG,ZHaiFY,etal.DiseaserisksofchildhoodobesityinChina.BiomenvirScien,2005,18(6):401-410.

[7]吴双胜,马军,王海俊.儿童肥胖综合干预效果研究进展.中国公共卫生,2009,25(8):955-957.

[8]LUDwiGDS.theglycemicphysiologicalmechanismsrelatingtoobesity,diabetes,andcardiovasculardisease.Jama,2002,287(18):2414-2423.

[9]王红伟,杨月欣.餐后血糖应答反应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卫生研究,2006,35(2):234-237.

[10]Janetm,waRRenC,JeYaK.Henryandvanessasimonite.Lowglycemicindexbreakfastsandreducedfoodintakeinpreadolescentchildren.pediatrics,2003,112(5):e414-e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