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外文化的差异十篇中外文化的差异十篇

中外文化的差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6:05

中外文化的差异篇1

关键词:英汉习语;特点;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332-01

abstract:idiomsisgeneratedfromthelong.Longago,peoplebegantousesomeorhumorousorironicmetaphorormethodforexampleouttheirownidea,astimepasses,havingtheidioms.thusitfullyreflectstheothernationsoftheworldculturaltradition,lifecustom,understanding,canunderstandidiomsahistory。

Keywords:englishandChineseidioms;Characteristics;Culturaldifferences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就其广义而言,它包括成语(idioms)、谚语(proverbs)、箴言(mottoes)、俗语(colloquialisms)、俚语(slang)以及典故(allusions)等。它是民族风格的提炼与升华,是语言实践的集中体现与结晶。英汉两种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折射出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或庄严典雅,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一、习语的产生与特点

习语的产生亦如人类语言的产生一样,都是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是劳动人们语言智慧的结晶。任何一种语言的习语,都无一例外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和日常生活中,通过使用一些短小精悍的词句,创造出一些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的比喻,来表达与他们工作和生活有关的思想观念。以下我们来做简要的对比说明。

(一)语言的形象性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许多习语非常形象,用它们来比喻事物或说明事理,既生动,又达意。由于这些习语用词简练,言简意赅,常能引起丰富的联想。汉语中通常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来形容那些身强力大,头脑空空的人,而英语中就有thereismoreofSampsonthanofSolomoninhim这个句子来表达此意。Sampson是基督教《圣经》中力大无穷的勇士;而Solomon则是古代以色列贤明的国王,以智慧著称。

(二)意义的整体性

习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不能按字面意义来理解,因为很多习语的意义往往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而形成,约定俗成地构成整体意义。如汉语中的“开夜车”不可理解为“晚上开车”;“高山流水”不可能解释为“高高的山,流动的水”。同样,英语中的“theskeletoninthecloset”、“toputheadstogether”。不能将其对应地翻译成“壁橱里的骷髅”、“把头放在一起”,而要将它们分别理解为“家丑(shamefulfamilysecrete)”、“大家一起商量(thinkoutaplanwithotherpeople)”。

(三)搭配的稳固性

所谓稳固性,指的是组成习语的各个部分(即单词)是固定的,不可随意拆开和调换位置。汉语中的“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可改为“八上七下”;“雪中送炭”不可变为“雪中送煤”;同样,英语中的“atsixesandsevens(乱七八糟)”不可换为“atsevensandeights”;“fishintheair(海底捞月)”不可改为“fishmooninthewater”。

二、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一)文化背景差异

英汉两种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反映在语言上,就产生了许多来自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事件以及文学典故的习语。但由于两种文化渊源和发展轨迹不同,这些习语均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蕴藏着特殊的文化背景知识,其比喻意义深远,非字面上所能理解的。

如汉语中常用“夜郎自大”来形容那些“妄自尊大”的人;用“南辕北辙”来比喻“办事不按事理,倒行逆施,结果必然与愿望相反”。同样,英语中也有许多习语来自希腊神话、《圣经》故事、《荷马史诗》和《伊索寓言》。如出自希腊神话中的“Sphinx'sriddle(比喻难题)”;出自《圣经》的“aJudas'kiss(喻可耻的背叛)”等。

(二)风俗习惯差异

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有关动物形象之指称意义方面的习语。在这方面,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汉语说“身壮如牛”,英语却说“asstrongasahorse”;汉语表示一个人大口大口地喝水,常说“像牛饮”,英语里却用“drinklikeafish”来表示。

(三)差异

英汉两个民族有着各自的。因此,不同的宗教文化就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英汉两种语言中,于是就有了反映宗教文化的习语。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佛教(Buddhism)文化。佛教传入我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人们相信人世间的一切都由“佛祖”在左右。因此,汉语中有许多习语是和“佛”、“庙”、“和尚”有联系的。如“借花献佛”、“立地成佛”、等。而在西方文化里,特别是在英美等国,影响最大的要数基督教(Christianity)文化了。因此,英语中有不少与“God”,“Devil”,“Hell”,“Church”等单词有关的习语。如“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aspoorasachurchmouse(一贫如洗)”等等。

三、结语

本文探讨了英汉习语的产生及其所具有的特点,并分析了英汉习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然而语言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文化交融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英汉习语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教学中或学习时经常将二者进行对比,既可以加深我们对两种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提高我们对民族文化和异国文化的敏感度。正因为丰富的文化知识为语言表达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可能性,所以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我们就能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思想,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

参考文献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中外文化的差异篇2

【关键词】外贸谈判;文化差异;影响;对策

一、外贸谈判中遇到的文化差异问题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基础与根源,不同的国家、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模式。外贸谈判的开始、过程以及结果都会受到这种文化差异的影响。

1.沟通方式的差异

(1)语言沟通方式差异

语言是体现文化构成最直接的因素,也是导致文化差异的主要因素。在外贸谈判不同国家语言沟通方式有明显的差别。东方国家人属于语义高关联度文化模式背景的人,说话通常采用间接或复杂的方式,显现出比较内敛;西方国家人属于语义低关联度文化模式背景的人,多采用直接或简单的沟通方式,比较直接。

(2)身体语言沟通差异

身体语言是信息传递的重要表现,通过结合语言表述,将意图及态度更好的传达出来。在不同文化中,身体语言所表示的含义往往截然不同。例如:“点头”中国人是表示同意,希腊人是不同意,“摇头”则相反。这差别有可能给人带来错误的判断。

2.价值观的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价值的取向也有很大差别。在一些文化中被视若珍宝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中的人可能对此嗤之以鼻。

3.时间观的差异

不同文化具有不同时间观念。单一时间利用方式强调专时专用和速度,北美人、瑞士人、德国人具有此类特点。这造就了美国商人具有雷厉风行的谈判风格,紧凑高效,直接进入主题,决策迅速。多轴时间的利用方式强调“一时多用”,中东和拉丁美洲文化则具有此特点。南美商人不讲究准时参加谈判和宴会;巴西商人希望谈判时间相对长一些,初次报盘往往与实际价格差很远;日本人谈判的耐心是举世闻名的。

4.人际关系差异

在某些国家特别是环太平洋国家,重视人际关系,人们的观念是在任何交易发生之前,应该先与自己的合作伙伴建立个人关系。在东方文化中,人际关系还包括复杂的社会联系和相互交往。

5.风俗习惯的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俗习惯各不相同。例如在美国,男子间见面是握手,如果关系很熟,妇女间、男女间都可亲吻面颊。日本人的问候方式一般是鞠躬,而不是握手,重视交换名片。

6.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作为一种长期的文化积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东方文化下的思维具有典型的整体式、螺旋式,倾向感性的特点。习惯于先从事情的大方面出发,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描述事物时一般不会开门见山,一般从自己的经验结合直觉先对事物进行判断。西方文化下的思维则具有典型的分析式、直线式,倾向理性的特点。重视事物的客观性,习惯于把整个事情分成几部分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整合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凡事讲究科学证据,喜欢明确表达出来。

7.宗教差异

世界性三大宗教为基督教、伊斯兰数和佛教。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宗教在一些国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外贸谈判中,宗教的影响非常大,它是文化差异中最为敏感的因素。

二、文化差异对外贸谈判的影响

1.文化差异对谈判风格的影响

不同国家人在其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谈判风格。

美国人谈判意向和目标十分的明确,习惯于迅速把谈判引向实质性的阶段,十分守时,办事效率高,法律观念极强,十分注重合同的签订。

加拿大人属比较保守型,反对夸大或贬低产品的宣传,英裔的商人相对来说更为严谨。

英国人受等级制度影响,谈判时注重对方身份、经历以及业绩,注重礼仪,谈吐文明、举止高雅,对合同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都会做详细的商讨。

德国人严谨、沉稳和勤劳,非常的讲究效率,也非常守时,做事有板有眼,在谈判前会做好充足的准备,做出周密计划,按部就班照计划进行,缺乏灵活性和妥协性。

法国人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意识,习惯上用法语,重视人际关系的交往,在尚未熟知对方之前,不会轻易与人做大宗生意,时间观念不强。

意大利人表现出独立并以自我为中心。谈判人员有很大决定权,喜欢讨价还价,习惯于身体的接触,时间观念不强。

俄罗斯人习惯于按章办事,缺乏灵活性,时间观念也不强。会制定详细计划,难作出让步,擅长讨价还价,对技术细节十分感兴趣。

日本人等级观念深,不愿和年轻谈判对手谈判,十分注重礼仪,彬彬有礼,团队精神是世界闻名的。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商人观念传统、思想保守,十分看重人际关系,每一项项目的达成都要进行几次访问,通过层层管理部门审核。

2.文化差异对谈判中沟通方式的影响

具有语义高关联度文化背景的人,表达通常比较含蓄,谈判中通常用微笑、点头来表示和谐的愿望,需要通过推敲说话者的前言后语及表情来理解其含义、判断其意思。具有语义低关联度文化背景的人,喜欢将谈判中谈到的每一项条款都明确地写入合同,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强化。

3.文化差异对谈判人员的影响

受文化因素不同的影响,谈判人员人生观、价值观不同。谈判中东方人强调一切从大局出发,合作性强,西方人强调个人行为意图和思想,合作性不强。

4.文化差异对谈判过程的影响

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谈判时,持什么样的谈判立场和策略不同,如:着手谈判的方式、直接对峙还是间接对峙等。谈判者的不同策略会导致不同的互动模式。

5.文化差异对谈判结果的影响

文化差异会对谈判的结果产生影响,尽管这种结果可能不是直接的,但是它渗透到了谈判的整个过程,导致不同谈判结果。比如,不充分了解风俗习惯,一个微小的动作就可造成误解,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三、外贸谈判中应对文化差异的对策

1.进行外贸谈判前的对策

(1)尊重文化差异

必须树立正确的跨文化谈判意识,宽容地对待文化差异,尊重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使自己适应不同的谈判风格。

(2)做好谈判前充足的准备

充足的准备是谈判成功的关键因素,对谈判国的法律法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以及谈判的禁忌等进行详细的斟酌研究,在谈判过程中从容面对各种问题。

(3)精心设计谈判团队

必须细心选择谈判团队,考虑到团队间分工合作问题。必须要有一个善于分析、有果断决策能力的负责人;能精确传达信息的翻译;熟悉国际贸易惯例,有丰富的国内外营销谈判经验并对国内外市场行情了解的商务人员,还需要有专业技术、财务、法律人员等。

2.外贸谈判过程中的对策

(1)寒暄对策

根据客户文化背景,进行谈判“正事”前适的寒暄,熟练掌握寒暄技巧,拉近彼此的距离,借此了解客户背景和兴趣,从而为选择适当的后续沟通方式提供重要线索。

(2)信息交流沟通对策

翻译人员应力争准确地翻译出双方的表达词语,正确理解谈判对手的非语言信号,充分了解对方价值取向和习俗等,避免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信息理解错误障碍,从而避免可能造成的误会影响沟通效果。

(3)说服对策

针对文化差异不同,选择不同的说服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于人们特别重视人际间的交往与关系的谈判对手,应该与他们成为朋友而不只是商业上的合作伙伴。

(4)让步和达成协议对策

面对谈判缺乏灵活性,作出让步十分困难的文化背景的商人,要清楚自己底线在哪儿,报价要稍高,在陷入僵局时可主动提出折中方法。对谈判灵活性大的文化背景的商人,一般要选择保持冷静,并时刻注意观察对方的动作及表情作出判断。

参考文献:

[1]郭建梅,徐文.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影响探析[J].中国商贸,2010(4).

[2]刘锦.浅析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时代经贸,2010(32).

中外文化的差异篇3

2007年7月初,笔者有幸参加了来自法国第三大葡萄酒产区――卢瓦尔河谷产区的数十个葡萄酒庄园组成的葡萄酒品酒会。通过宴会式的法国大餐配法国葡萄酒的味觉体验及和各葡萄酒庄园主的沟通,笔者感触很深。对于中外葡萄酒企业在营销文化上的差异,简述如下――

一是葡萄酒文化基础的差异

从字面上来分析葡萄酒文化就是酒文化的细分。众所周知,白酒是中国酒文化的根基,几千年浓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的沉淀使得白酒成为酒类消费文化的主导者。受传统的白酒文化及营销影响,国内葡萄酒产业的发展以及消费文化认知的普及等仍处于初期,更多的是通过学习借鉴国外的葡萄酒文化知识,满足的是国内消费者对于葡萄酒消费的基本需求。

相比之下,国外的葡萄酒主产区国家,葡萄酒如同中国的白酒一样有着上千年甚至更长的历史,是西方文化生活的主流酒饮,葡萄酒的文化积淀已非常深厚。

正是因为文化的差异,使得在国外被认为是极品的干红,在国内甚至不及极普通的白酒的浓香,这就是由于文化形成的时间的适应问题,也正是由于这种文化的差异的影响,才使得国内的葡萄酒企以白酒的市场行为为参考。

二是营销理念上的差异

营销的本质是发现需求、创造并满足需求,如何对待、引导、挖掘这种需求成为关键。

由于经济环境和经济基础的不同,国外的葡萄酒企业更多的是处于满足现有市场成长之后的拓展期,而国内的葡萄酒企、酒商却更多的是处于生存期的拼搏中。存在决定意识,这也是产生不同营销理念的基础。

由于没有太多的资金等的压力,国外葡萄酒在消费忠诚的市场运营中可以静下心来稳步操作,其销售理念的目的首先是用独具特色的文化让消费者喜欢上并爱上它,然后才去消费,以此来形成良性的市场循环,是在销售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

而国内的葡萄酒企却更多的仅仅是把它作为一种酒去运作,作为一种白酒等酒品的替代竞争型产品去运做,只要能够消费掉就行,无须在意消费者的喝法和饮后的感受,关注的最主要的是现有的产销量,是在卖葡萄酒的产品。

三是对目标市场的差异

目标市场是个很关键的概念,它将影响到市场切入及后续的营销突破等问题。

面对这一问题,国内葡萄酒企是以普及式的营销面对大众的市场;这从市场上相互雷同的产品的表现以及流通环节的各类传统的渠道终端表现即可见一斑。

国外的葡萄酒则从高端的、个性化的差异型小众目标市场开始做起。因为他们深知,对于一个缺乏葡萄酒文化底蕴的市场,必须培养他们社会生活中的意见领袖对于葡萄酒的品尝习惯,告知他们品葡萄酒就是一种生活品位。

四是对品牌文化建设上的差异

产品品质上的差异是形成品牌的内在的基础,充满浪漫的色彩的酒体被赋予了浪漫的个性。国内的葡萄酒企仅仅是学到了国外葡萄酒的外在表现方式,而没有透析浪漫的原由。国内葡萄酒企业除了向消费者告知他们的葡萄酒产地和国外某某著名的产地是同一纬度等特色外,其它的特色方面则基本雷同。

在法国卢瓦尔河谷产区葡萄酒的品酒会上,笔者最常听到的就是各大葡萄酒庄园主所谈到的就是自己的葡萄酒庄园所在的具体地理上的差异化,如一款酒被告知其地下是石灰岩层地质,其酒中就有其独特的石灰岩的味道等等,我想,对于那些产在沙土地上的国产葡萄酒企业是不敢向消费者推荐其独具特色的沙土味道和泥土气息的。

国产的葡萄酒在品牌的文化建设上更多的是在品牌外延上下功夫,也就只能趋同于所谓至尊、经典、时尚、色彩、醇厚等一些枯燥的字眼上,也许这些是最容易做到的。在品牌的树造上,国内除了长城、王朝、张裕等三大主流品牌,其它诸多的都是以上述三大品牌或产地为中心的依附式打擦边球。

还有在对待产品的产量上,国内葡萄酒企业对于市场是不限量供应的,产量不够的可以贴牌加工,这和国外一些庄园对于一些产品每年只能提供有限产量的做法是大相径庭的,而这其实是二种对待品牌的截然不同的做法。

另外,对待年份酒的诚信问题,国外葡萄酒不仅真实对待,当然也有法律等的社会环境影响,如法国有列级名庄、名星庄、法定产区(aoC)、准法定产区、优良餐酒、日常餐酒等严格的品质监管制度,同时能够以充满岁月信任感的朴实而真实的标签形象展示,而国内的葡萄酒在这一方面做的要逊色得多,崭新的包装上除了时间不同外,其它一样,如何让人相信呢?再加上国内酒界的年份酒的诚信问题频频曝光以及葡萄酒业内本身的诚信问题,品牌如何成为信任的依托值得深思。

五是渠道模式的差异

国内葡萄酒企业的渠道建设沿袭了白酒的渠道模式,是在同白酒分天下,而不是在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毫无创新可言。

国外葡萄酒通过引入酒窖庄园等概念的葡萄酒专卖店的形式、以及俱乐部会员式的个性化营销等成为进口葡萄酒主要的销售渠道模式,既增加了进口葡萄酒的个性化的神秘色彩,又保证了非流通营销模式所带来的利润空间;而传统的商超则只是一种渠道的补充。

以广州为例,目前已有上百家专门经营进口葡萄酒的连锁式酒类商家,如广州骏德酒业专业经营进口葡萄酒,目前已在全国开展数十家连锁店;此外如广州星漫(国际)葡萄酒俱乐部,是中国时尚协会及法国广东协会联合发起的关于探索葡萄酒文化及时尚品位生活的葡萄酒俱乐部;此外还有蓝泉红酒庄、佳期红酒库、以及中国最大的进口葡萄酒零售与饮用专卖店――富隆酒窖等等俱乐部式葡萄酒销售中心汇聚了广州市中高端消费的目标人群。

六是市场推广上的差异

市场推广模式:国内大都是通过市场终端建设再到消费者教育,而国外则是通过消费者的忠诚建立再到市场终端建设。

促销推广:国内葡萄酒企业诸多的试饮等促销几乎是没有知觉的,等同于普通的产品展示,除了在形象视觉得做得精致、高雅一些,再体味不到更多的值得回味的文化品味。

国外葡萄酒企业以体验营销方式销售葡萄酒的种植地特色、品尝方法、饮用方式及食品搭配等文化,以及产地的文化风情。而除了在西餐和酒吧之外,喝葡萄酒时如何品尝中国式的小炒红烧类的美味佳肴呢?恐怕是没有多少企业去用心研究过。而笔者在上述的品酒会上就深刻领教了吃法式大餐时各道大菜所配的各种葡萄酒的讲究学问,从营养到专业的印象就是这么加深的,而文化也是这么传递的。

此外,在广告传播上国内葡萄酒企业表现的不自信,仿佛除了只有外国人之外就不能说明自己酒的品质的问题。

中外文化的差异篇4

关键词:跨国经营;企业文化;二元组织文化;跨文化管理

一、跨国经营中二元组织文化的形成及其危害性

1.文化与企业文化是管理范畴。在中国“文化”一词产生时就是一个管理的范畴,“观文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说,将一个人群的行为本质展示出来是为了“化成天下”,是用人的本质整合成组织行为并实现组织的整体生存、发展。与“文化”相对应的则是“文明”,“文明”是测量“文化”的尺度,它反映人的本质特征在“化成天下”时的历史发展水平或人类的进化水平。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组织的文化,是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认同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企业文化存在于组织活动背后,并对“化成”组织行为起着重要的本源作用,即通过共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实现为员工的行为互动,也约束和规范着每个成员的组织行为。

2.跨国经营导致二元组织文化的形成。跨国经营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与员工构成,决定了它要在两种管理文化、文明的基础上整合成一个企业的管理过程。跨国经营企业的管理过程同一般的企业管理过程一样,都需要一个统一的管理体制和行为规范;需要一个统一的宗旨、信念、经营哲学;需要一个一元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管理范畴,它是通过其包涵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则“化成”企业员工的行为互动和组织行为。当不同本源的文化在某一企业组织内处于交遇状态时,它们通过各自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分别化成不同的行为互动,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管理过程。跨国经营企业中,当来自不同国家的员工分别按照他们本国文化和环境的经验来整合各自的行为时,企业内部就必然形成两种组织行为和二元的企业文化,而两种组织行为和二元的企业文化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企业管理过程。所以在跨国经营中,当两种本源文化和文明被人为地组合在一个组织中,不同的文化主体在行为互动中所遵循的不同的行为规则就必然形成组织文化的“二元组织文化”形态或“二元企业文化”。

3.二元组织文化对跨国经营的危害。企业跨国经营的开端,企业具有明显二元组织文化的特点,而二元企业文化必然无法使企业达成统一的管理过程。具体体现在:

二元组织文化的存在,使企业无法达成统一的战略。企业在跨国经营之前所形成的战略无法在跨国经营的新的环境中实施,这是由于企业现行的二元组织文化使员工无法在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形成共识,使企业丧失了共同的经营理念,因此既不能贯彻原来的经营宗旨,又不能达成新的统一的经营哲学。

二元组织文化的存在,导致员工失去了共同的经营宗旨,也就无法使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企业信念和准则;一旦企业失去了统一的信念和准则,也就无法“化成”企业的组织行为,无法凝聚员工的行为取向并实现员工的行为互动,无法整合出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战略发展方向。

二元组织文化的存在,形成企业事实上的两套信念和行为准则,必然导致员工无法共同遵守原来的规章制度,使企业的规章制度名存实亡。企业规章制度的破裂,其危害小时,也会造成企业的内耗增加,管理成本上升,管理效率降低;危害大时,甚至会使无序的组织行为发展为混乱,致使组织结构破裂、企业解体。

二、跨国经营消除二元文化的有效措施是跨文化管理

1.跨文化管理的界定。跨国经营中必须消除二元组织文化,在跨国企业中实行跨文化管理则是唯一有效的对策。中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跨文化管理的概念。国外学者认为,跨文化管理比较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行为,并试图找出理解和改善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同事、管理人员、行政人员、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工作效率。它可以用来解释世界各地的人们在组织中的行为,并指导人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一起工作。国内学者认为,跨文化是指具有两种及其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跨文化管理是指与企业有关的不同文化群体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时,在企业管理的各个职能、方面中加入对应文化整合措施,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从而高效地实现企业管理。也有学者将跨文化管理定义为管理者在不同的文化里,有效地协同不同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有效地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这些概念总体来说没有追寻到二元组织文化的本源文化,没有追寻到跨国企业中“矛盾和冲突”行为背后的文化要素,而是将重点放在如何消除员工的行为矛盾和冲突上,只是试图通过各种硬性的手段措施来消除员工之间(因文化差异而形成)的行为冲突,没从深入到文化本源进行跨文化管理。

鉴此,本文将跨文化管理界定为一个企业文化塑造和战略管理的过程,它并不是要消除两种截然不同的本源文化的客观差异,而是要在企业的战略管理和企业文化塑造的过程中形成一个新的企业文化,以取代企业跨国经营时形成的二元组织文化,使二元组织文化逐渐淡化和新企业文化不断成长的跨文化管理过程。

中外文化的差异篇5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德育

外语教学是以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为主的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能力,即重视知识的“工具”功能,而且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格与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即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这点也是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作出的要求。

然而自古以来,中西方文化就有所不同。中国人重道义,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当然,中西方文化差异也体现在德育方面也有所不同。我国自古以来素称“礼仪之邦”,是一个非常重视德育的国度,一直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也将随之发生改变,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同样呼唤精神文明的快速协调发展。

在西方,道德教育初始是由宗教教育承担的,随着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和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的兴起,道德教育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内容。同时,涌现了一大批潜心研究和探讨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大教育家。道德观是德育理论中的核心问题,西方德育思想家们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体系各异的教育思想流派。例如,裴斯泰洛齐有明显的泛爱主义倾向。在道德教育方面,他也坚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人天性中就具有善良、友爱、仁慈的种子。他说,道德的“主要根源是存在于婴儿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另外,赫尔巴特认同明辨与选择,即道德是人类最高的教育目的,因此亦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社会环境对人的不良影响(来自仆人、亲戚、游伴、自然本能等)。教育必须抵御这些不良影响和儿童天生的烈性。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创立的道德认知发展学说在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中影响广泛而深远。在如何看待道德这个涉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本问题上,科尔柏格主要采用了杜威的相互作用说。

今天,我们不但要弘扬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弘扬儒家优秀的德育传统,同时还要研究、批判和吸收西方德育教育理论和观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我们做好当今学校德育工作同样具有借鉴作用和重要意义。西方道德教育理论都是在西方式的民主、自由、尊重人格尊严的社会价值取向背景下提出来的。因此,他们都大力主张要给儿童极大选择自由的前提下诱导儿童形成某些道德价值观,关于这一点我们应该持批判态度。但反对在道德教育中的灌输和形式主义,强调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和学生道德能力的形成,强调道德知识必须内化到儿童的知识结构和品德结构之中去,强调道德个体的自主发展,值得我们在德育实践中借鉴。

在具体的外语德育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学习西方的德育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把具有我国特色的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各环节中,让其发挥对学生最有效的影响作用。

首先,外语教师应当处理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在新型师长关系下,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在进一步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今天,我们要解放思想,摒弃传统的方式,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爱”字当头,平等相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心爱护青少年,促使其健康成长。

其次,外语教师应该提升自我修养。教师不仅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还应为人师表,身先垂范,以自己个人道德见解帮助学生领会道德价值观。师生之间应该是一对一的交朋友。教师要努力发现肯定并发展每个学生的特殊才能和优势。教师还应创造条件与机会使学生接触并解决社会道德问题,当发现学生有缺点和错误时,应与学生个别交谈促使学生得到矫正和提高。

再者,外语教师应该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客观评价和正确引导学生对待差异。中西方的价值观有差异,各有长短。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些差异,教师应当客观陈述和评价,不能带着个人感彩对西方文化进行否定或者过分肯定。而应当从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出发,根据国情,有选择地、科学地引导学生,展开德育教学工作。

最后,外语教师的德育教学策略应该避免灌输式和空洞。在学校我国学校德育工作中,一直存在着空洞、抽象、说教的现象。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注重于实践性、具体性与可操作性,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德育工作中借鉴的。

总之,道德观念的建立到道德行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只有重视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其道德实践能力,才能保证受教育者真正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德育教育的实践化、生活化是西方国家德育教育值得借鉴之处。外语学科在教学方法、理论发展上都处在很多学科前沿。我们外语教师应该借鉴西方德育教育的方法,把教育对象置于一定的认识情境,帮助他们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达到使他们独立自主地判断和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并在此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孟节省,林雪原.西方文化漫谈.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4.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朱永康.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6.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中外文化的差异篇6

【关键词】学生公寓文化育人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随着校园的发展而产生,是在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校园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影响,构成了丰富、立体的校园文化。

如今,学生公寓作为在校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在这一特定的环境里也形成了特殊的文化氛围。因此,高校公寓文化对于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高校住宿管理的现状分析

在国外,很多高校一般都没有学生宿舍,如日本,只有少数学校为解决初到日本的外国留学生语言不通问题而修建了少量的学生宿舍,并只允许学生住一年。入住前,需要按照规定提交申请,一年后自行到校外租房。虽宿舍数量少,但其设施、设备都很齐全、人性化。有专用的电脑房间,有厨房和餐厅,有学习空间,有洗衣房等。一般国立大学的宿舍住宿费比较低,私立大学的要高一些。

在英国,虽然每个学校都建有学生宿舍,但原则上优先安排一年级新生和外国留学生。住宿生的比例约为10%一30%。宿舍的收费标准取决于住房类型、室内设施和地理位置。单人间的价格为30―50英镑/周。由于英国学生多数居住在校外,比较分散,学生的就餐大多自行解决,学生的食堂仅为有用餐需要的部分学生提供就餐服务。一部分学生因为居住的是带厨房的校内宿舍,学生可在宿舍里做饭

在美国正规的私立大学也都建有学生宿舍,宿舍一般可供1人――4人居住,有独立的卧室,设施设备齐全,住宿学生公用起居室、厨房和浴室。需要在校内住宿的学生按学期交纳房租,一般是2000―3000美元/学期。

由此可见,国外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提供学生校内住宿的只在少数,而且宿舍中除了基本的后勤服务及保障外,并没有任何文化建设。

二、我国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与国外高校不同,我国高校是非赢利的公益性组织。在我国,高校学生基本住校,宿舍也就成为了在校学生日常生活及学习的重要场所。高校的学生宿舍既有学校直接修建,直接管理,也有引进企业投资修建,参与管理,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模式。从1998年一2007年,我国高校的学生宿舍建筑面积增幅达68.4%,人均面积增幅达到42%,宿舍内的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功能极大的满足学生的需求,收费标准在800~1200元/年人。在管理方面,学校后勤部门在宿舍公共区域保洁、安全职守、安伞巡查等方面提供了优质可靠的服务。

面对数量众多的在校学生,既要做好管理工作又要做好服务工作,同时还要发挥高校育人的作用,那就必须从文化建设入手,而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公寓在文化建设方面却存在着不少问题:

1、文化建设设施不全。自上世纪末开始,伴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大,全国各高校学生公寓住宿条件有了明显提高,学生宿舍建筑面积增幅达68.4%,人均面积由6.98平方米增加到9.90平方米。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一般都带有独立的卫生间、盥洗室、洗衣房等。但公寓文化设施建设却相对落后,文化环境脏、乱、差。由于受到空间的制约,多数公寓内缺少或没有相应的文化活动设施。公寓建设仅局限于提高住宿条件,而忽视文化氛围的营造。

2、欠缺文化底蕴,文化活动单调。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各大高校陆续建立起新校区。校区在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与老校区相比更具有现代性,但这也就使得新校区在文化氛围和人文底蕴方面没有了老校区的沉淀,学生很难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及教育。加上公寓基础设施的限制,也使得文化活动形式单一、贫乏,甚至有些活动流于形式无任何教育意义。

3、公寓管理不协调。“从行政事业”到“社会物业”管理模式的转变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结果,通过管理模式的转变许多高校的公寓管理已交由后勤或物业公司来进行管理,这使得高校公寓在文化管理方面出现了不协调。管理模式现实改革后,后勤或物业公司的管理人员就成为了进行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主要群体,他们与同学们朝夕相处,其素质和文化水平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深远。在绝大多数的高校中,从事公寓管理的工作人员实际来自社会的不同层次,不少人文化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并且缺少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这对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无疑会产生巨大影响。

三、创新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对策

显然,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已成为高校教书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工作者们必须把公寓文化建设作为大事,积极探索一条适合实际又具有创新性的新路子:

1、加强物质文化的基础建设

物质文化是文化建设的载体,是构建文化的基础设施。一方面需要加大公寓物质文化建设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种现代化配套设施的增加,以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需要。另一方面,加强环境建设,增强艺术感,整洁、美观的物质环境才可能催生文化。营造愉悦身心的环境美,实现对学生进行文化引导、信息传递和思想交流,提高素质的目的。

2、突出公寓的精神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而建设精神文化应做:一是必须坚持正确引导,强调主流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要将老校区的浓厚文化底蕴加以延伸,善于总结、延续老校区良好的文化传统。同时扩大对外交流,借鉴其他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成果,吸收好的管理经验,为我所用。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更多的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组织开展具有特色、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现发展公寓文化依靠学生,发展公寓文化为了学生的转变,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体现文化的导向功能和育人功能。

3、加强公寓管理者素质的提升

公寓管理工作人员是学生工作的一线人员,公寓文化育人成果的体现很大程度受到管理队伍素质的影响。因此,不断提高学生公寓管理队伍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道德,转变管理人员“管人”的旧观念,强化服务的意识,以良好的言行举止和优质高效服务来“服务育人”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管理中投入感情,以情育人,努力改善服务质量,加强双向沟通,关心“特殊”学生,为公寓日常管理的顺利进行奠定感情基础。

从建设公寓文化入手,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用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公寓文化建设,有助于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是对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的深化,也为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寻求了新方法、新途径,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克里斯蒂・格鲁诺斯(ChsritiGrnooros).服务管理与营销:在服务竞争中管理真诚的瞬间.莱克兴通出版公司,1990

[2]袁传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与学生公寓管理[J].科教文汇,2007

[3]傅炳银.大学宿舍管理的新思路[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4]彭维.多元化管理:大学生宿舍管理模式的新探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中外文化的差异篇7

内容摘要:企业的领导行为对企业文化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中国国有企业及欧美知名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领导行为的四个评价维度分析中外企业领导行为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并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提出方向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领导行为企业文化对策建议

20世纪60年代以来,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其最显著的特征是突出了组织中的人的作用,并把管理者在组织和管理中的作用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本文从领导行为的四个维度出发,浅析中外企业领导行为对企业文化影响的差异,并本着兼容并包的原则提出我国企业的领导行为与企业文化的改进方向。

经典领导行为理论概述

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领导行为理论演变出三种理论学派:一是早期的特质理论和行为理论。实际上特质理论与行为理论二者是相互矛盾的。如果特质理论有效,领导从根本上说就是天生造就的;相反,如果行为理论有效,则可以通过具体行为来培养领导者。行为理论和特质理论的局限性在于,行为理论的研究并没有考虑影响成功与失败的情境因素;而特质理论的研究也没有找到领导者所具备的特质。二是近期的权变理论。Fredfielder(1967)在研究领导时将领导风格分为关系取向型和任务取向型,并考虑了领导者―成员关系、任务结构和职位权力三种情境。之后paulHersey&KennethBlanchard与Fredfielder将下属的成熟度设定为情境,根据下属的成熟度界定出四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并研究出一些个体、任务和组织变量可能成为“领导”的替代因素,或者使领导者对下属的影响失效(见表1)。三是当前的领导风格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政治社会学家伯恩斯(Burns)提出,在他的经典著作《领袖论》阐述了这种领导类型,即变革型―交易型领导理论(也称为魅力型―工具型领导理论)其特征如表2所示。

中外企业领导行为对企业文化影响的差异对比

(一)领导行为的评价维度

领导行为的评价维度作为领导行为研究的起点,不同时代的学者都给予了关注,但由于划分标准的不同,学者们对领导行为评价维度的研究角度各不相同,本文主要采用的是划分为决策与计划、组织过程、协调与沟通、激励与控制四个维度来研究(见图1)。

(二)各维度下中外企业领导行为对企业文化影响的差异

决策与计划。罗宾斯在其《管理学》中将管理决策的过程分为以下步骤:识别决策问题;确认决策标准;为决策标准分配权重;开发备选方案;分析备选方案;选择备选方案;实施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其中识别和确定说明企业领导者做大量决策首先要明白决策的目标以及要达到的目的。企业的目标是追求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或者说股东价值最大化,似乎用不着讨论了。但是在中国,尤其是国有企业,事情并非那么简单,它必须在各种相关利益之间协调和平衡。首先,必须满足政府的各项指标和任务,包括各种非营利性任务。其次,要高度重视员工以及员工家属的福利待遇,如住房、子女入学、医疗等。还要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支援国家、维持地区的安定团结等。因此国有企业的领导行为是经过反复权衡、多方利益协调的结果,绝不仅仅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设计。作为国有企业,经常承担这些社会责任,因此就体现出了包含“重义轻利”、“以义制利”观念的体现,同时也是“重整体、顾大局、求和谐”的企业文化再现。

中外企业领导者在制定计划的精确性与权变性上也有明显的不同。外国企业管理者认为一个良好的计划,反映在企业文化上,应该是清晰的、具体的、详细的、明确的,即遵循“SmaRt”原则。美国经理人的日程安排,上面通常写下了未来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活动安排,远程的商业活动会提前半年、一年就开始安排。但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大多认为外界环境存在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因此其领导行为会凸显计划的灵活性和变动性,制定计划是粗线条的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也为管理者创造性地发挥,在不确定中游刃有余创造了条件。更重要的是外部环境的影响。

组织过程。与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的人际关系网络是以家庭为圆心向外扩散,并靠友情、伦理来支撑这一体系的。因此,在国有企业中企业文化的裙带关系、办公室政治现象盛行,管理者也通常在人事安排上也会根据下属对他的忠诚、依靠、信赖程度,将其分为亲信者、游离者和敌对者三类,并对每一类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晋升方案。欧美企业领导者由于受其西方思想中崇尚科学、注重专业的影响,他们在行为办事中是不会带有官本位思想的,在美国,医生和律师的职业地位排在总统、部长、董事长的前面。但是在中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人总会不自觉的将企业所属部门、规模、人数等来比照出不同的行政级别,如部级、厅级、局级、科级等,虽然1998年国务院明令取消企业的行政级别,但在实际中并无太大效果。

协调与沟通。在协调与沟通过程中,中国企业的领导行为常常体现的就是中庸之道即不走极端,在矛盾的观点之间做出调和。对应所产生的企业文化为“过犹不及”,“礼之用,和为贵”,简言之就是一种人情与面子的潜规则,如图2所示。

管理者应具备的三种技能,包括战略技能、人际技能、业务技能。欧美企业管理者最重视的就是战略技能,长远的眼光、敏锐的思维及嗅觉往往是着重培养的。但在中国,人际技能却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企业的领导行为还经常体现着一种“太极推手”的特点,这蕴含了道家文化的精髓―不从正面迎敌,迂回作战,以柔克刚,一推一拉之间,就可以将千钧之力化为无形,但这在欧美企业的领导行为中几乎是看不到的。他们认为推、拖、拉是一种让人深恶痛绝的作风,是推卸责任、互相扯皮的表现。其实很多棘手的问题采用推托拉的策略,往往能够变被动为主动。暂时回避尖锐的矛盾,随时关注事态的发展,把握好时机,恰到好处的解决问题。在沟通过程中,中外企业的领导行为还有一个显著区别是国外强调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把所要沟通的信息都用明自无误的可编码的文字语言传达出去,而在中国沟通往往是含蓄委婉,用字隐晦的,要根据当时讲话的环境以及其他非言语的线索去揣测文字背后的真正含义。

激励与控制。中国企业的领导者在物质利益的分配上向来强调“不患寡而患不均”。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警戒水平,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意识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头脑,如何体现激励的公平一直是我国企业领导者所关注的,并且更关注的是结果的公平。但是在国外,企业的领导者通常崇尚的是效益原则,即根据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进行激励分配。欧美企业中那些客观、精确、量化的评价标准及评估方法使得员工的绩效很容易被识别。

在控制过程中由于对人性的理念不同,东西方领导行为对控制的方法也显出了差异。欧美企业管理者通常会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对员工进行不间断的约束、监督和控制,并发展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三者权力相互制约、环环相扣的监督体系日益完善。整个组织体系被马克斯•韦伯称之为“理性的牢笼”。而中国文化向来认为人性是向善的,因此中国企业文化倾向于主张用道德的榜样和模范来引导大家加强自身修炼,领导者以身作则,高风亮节,那些死板的规章制度、法令条文是次要的。随着人性化管理的盛行,欧美企业近年来提出一种“和谐控制”,让员工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这实际上是借鉴我国的管理方式。而中国管理界也慢慢明白,光靠道德对人进行软约束,不足以形成威慑力,也不能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完成,因此中国企业的领导行为更多的体现出加强管理的力度,很多基础性的规章制度条例都在逐步完善,朝细化、精确、量化发展。

中国企业领导行为与企业文化的改进方向

中国伦理型文化决定了中国企业领导者非常注重人际关系的处理,在企业文化上也表现出对各方面的人情和关系都照顾得妥妥贴贴,滴水不漏,这是中国企业文化的长处,但是凡事都有度,我国的企业领导者必须充分把握好这个度,超过度就会忽视法制规章的作用,使得有形的规则和制度形同虚设。

中国企业文化强调艺术性的发挥,即所谓“随机应变”,但忽略了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因此未来能够适应全球化信息时代的管理体系将是东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精华的艺术与科学的统一。所以我们的企业文化应该是越来越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我们的企业领导者需要吸收和掌握更多的先进管理工具和方法,在遵循管理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富有创造性地发挥聪明才智和实践经验,有效的整合内部资源,把握外部市场的每一个机遇、应对每一个挑战。

中国的企业文化过分追求圆满,因此造成了我们在处理企业利益相关方事物时,往往受牵制太多,难以分清主次及相互权衡,这就需要我们从最初的追求圆满过度到现在的方圆兼顾。有学者从大方小圆、内方外圆、后方先圆、又方又圆、己方人圆这五个方面介绍了方圆兼顾的艺术,值得我们的企业领导人认真揣摩。在这里的方即指坚持原则,按章程办事。这一思路实际与美国管理学家Hersey提出的领导情境权变理论不谋而合。

实践证明领导替代的企业文化是符合时展规律,顺应时展要求的,因此我国的企业领导者要注重从权威领导过度到领导替代。由于受“经理封顶定理”的影响,企业的成就不会超过它的领导人,就像金字塔的高度不会超过其塔尖一样,所以领导替代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员工参与活动、授权运动、扁平化运动、企业流程再造,自我管理、团队领导等都在强调领导替代。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领导替代已成为一种非常现实、非常深刻的变化和要求,它为我国企业的管理者指明了方向和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Donald,L.K.“DevelopingSupervisorsandteamLeaders,1sted”.postandtelecompress,2007

2.Boulanger,G.andSnell.“managingHumanResource,13thed”.Dongbe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press,2006

3.GerryJohnson,evanSholes.exploringcorporatestrategy.poSt&teLeCompReSS,2005

4.DonaldL.K.DevelopingSupervisorsandteamLeaders,1sted.postandtelecompress,2005

中外文化的差异篇8

旅游外宣翻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主要作用是向国外游客介绍旅游景点及旅游文化,注重语言、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交际翻译,为外国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会出现一些文化词汇空缺和文化错位现象,本文以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外宣文本翻译为基础,分析旅游外宣翻译中的文化信息,探讨旅游外宣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传达方法。

一、旅游外宣翻译中的文化信息

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工作能够有效地向国外游客推广中国民族文化。不过英语、汉语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语言,在英译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文化信息的恰当处理,使西方受众能够比较充分地理解中国民族的文化特色。

桂林有国家4a级以上的景区16个,其中有“名人之乡、状元之乡”的临桂、江山会景的叠彩山、世界遗产喀斯特峰林、历史悠久的古城全州、魅力名镇兴安、雁山等等。早在214年,秦始皇为了统一中国,在兴安修建了天下闻名的水利工程一灵渠,成为了中国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袁牧被这里的景色触动,曾写下了别人交口称誉的诗句“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对这句诗句的翻译,首先要了解其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在结合这个文化信息的基础上,外宣文本将其翻译为“riveristheclearestinxing'an,rowuponrowofmountainsaresurroundedbywaters.mountainousranges.”

不过在一些情况下,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旅游外宣文本中所表达的内容无法充分地诠释出文化信息,造成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环境因素、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等。因此,汉译英旅游外宣翻译中可以采用直译、音译、音译以及注释法等多种方法。在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外宣文本中出现的一些专有名词,大多参照官方网站,不过文本中也出现了数量较多的机构、公司、节日等名称,这就需要借助互联网查询进行分析,采用平行文本对照翻译。如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ChinaGuilininternationaltourismexpo。在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宣传文本原文中提到了很多具备文化内涵的节日名称,比如“资源河灯歌节”,根据其文化信息,翻译为“GhostFestivalofZiyuanCounty”。此外,也可以借用外来词,比如在中国的“香客”一词就是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由于中西方所信仰的宗教不同,就可以奖其翻译为朝圣者“pilgrim”。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用词相对西方比较含蓄,在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外宣文本中有大量的四字词语,这些四字词语朗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能够强有力的烘托气氛,在旅游文本中,浓墨重彩的四字词语能够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景区的独特之处,从而吸引游客前往。不过在外宣文本的翻译过程中,无法以直译的手法展示出原文的优美之处,这时需要采用虚实转换的翻译手法,将汉语中的“虚”转换为实,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汉语中的意境。在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外宣文本原文中,“四季如春、美丽如画”描写了广西美轮美奂的风景,在翻译“四季如春”时,文本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其译为“ever-green”,“美丽如画”则用“picturesque”来翻译,体现了汉语的意境。

二、旅游外宣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传达方法

在进行英文翻译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这就需要及时的查找资料,寻求恰当、合理的翻译策略。首先,要充分做好翻译前的准备工作,以最大程度地掌握相关背景资料,对于外宣文本中所涉及的文化现象进行充分的了解,大量地查阅资料;其次,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运用,理论知识是进行翻译的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就会遇到重重困难,从而对翻译的进度造成严重的阻碍;再者,译者要充分了解西方文化,译者不仅要了解我国的民风民俗,还要了解西方的民俗习惯和宗教思想,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够准确地传达出我国的传统文化。

对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外宣文本进行翻译时,译者必须要建立在充分理解中国文化信息的基础之上,遵守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取向、以游客心理为出发点的处理原则,之后在对信息予以准确、恰当的传达。在进行信息处理时,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外宣文本采用了多种处理方法,包括文化信息的增删、转换、重组与调整以及译+释的处理方法。

旅游资源不仅涵盖了附带的欣赏价值,而且还蕴含着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中国用语较为委婉,而西方用语比较简洁,因此一些背景资料对于外国受众来说很难理解,文化信息的增删是在译文中对这些背景进行清晰化,从而可以准确地传达出信息。如在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外宣文本中原文一句“展示了桂林国际旅游城市的魅力和风采”,在这里“魅力和风采”所体现的意思相同,在翻译时减译为“charm”一词,体现出简洁性。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些典故、成语等对于外国受众来说十分难懂,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就可以采用文化信息的转换。在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外宣文本原文中“全市会展业在旅博会等品牌展会的辖射带动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这里是指桂林会展业的兴盛与可观的发展,其中的“辐射带动”是一个动词,根据文化信息的需求可以将其转换为名词“influ-enee”。

中国文化倾向于理性思维,而西方文化侧重于形象思维,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使中西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意合与形合的不同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遵循多种不同的语言特点,在充分分析汉语的逻辑关系之后,把流水句予以重组与调整。在桂林雁山区政府展位介绍中,,分别从漓江的东岸和西岸例出了雁山园、神龙水世界等8个景区,是召唤型旅游文本,由此可以依照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进行重组,将主题句话在首位,之后在进行分类罗列,由此体现出旅游文化的多元性,促进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播。

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可以采用译+释的传达方式,不仅能够保留文化信息,又可以使外国受众容易接受。比如对兴安的“秦皇宫”进行翻译时,用“emperorQinpalace”,后面可以加一些对秦始皇介绍的注释,可以有助于国外旅客的深入理解。

三、结语

中外文化的差异篇9

文化差异会影响外语学习者对语言内涵的准确理解,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由于初中生受学习经验、经历和课外阅读的限制,对汉英文化差异的了解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广泛接触英语文化,了解汉英文化的差异,减少和消除汉英文化差异对词汇学习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提高词汇学习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

文化差异;词汇学习;跨文化意识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才得以产生和继承。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1]57。在语言的诸要素中词汇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在词语的内涵方面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往往很大[1]90。大部分引起语言变化的因素有时都会在讨论文化差异方面被提及[2]。据此可知,语言差异性或多或少都与文化的差异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差异经常使外语学习者对语言内涵的理解感到极大的困惑。词汇作为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这种消极影响尤为突出。由于初中生受学习经验、经历和课外阅读的限制,对汉英文化差异的了解不足,加之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对词汇的理解往往存在误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他们的词汇学习效果,影响了对英语句、篇、语义的准确理解。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注意到中外文化差异,进一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与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3]。下面,笔者举例分析义务教育阶段汉英文化差异在词汇上的表现,并探讨如何帮助学生减少和克服文化差异对词汇学习的负面影响。

二、影响词汇学习的文化差异例析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语言也受到该民族政治、地理、宗教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要准确地理解语言,就必须了解文化,理解不同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作为东西方文化载体的主要代表语言,汉语与英语文化差异对我国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特别是对词汇学习的影响尤为重要,现结合初中学生学习实际选取部分典型例子予以说明。

(一)汉英文化差异在词汇意象表达上的不同汉语成语“爱屋及乌”,对应的英语为“Loveme,lovemydog”。汉语“爱屋及乌”侧重以生活住所强调它的语言内涵,表达隐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喜欢和他有关的人或事物”,英语“Loveme,lovemydog”更强调侧重从人的活动角度(狗是人的朋友,人的活动或生活与狗为伴)直观隐喻,表达的思维角度有差异。

(二)汉英不同思维方式在词汇上的体现一般来说,汉语语言比较含蓄、内敛、概括,而英语语言通常倾向于自然而真实形象地表达。如“密切注意,提防”,英语表述为“keepaneyeoutfor”。汉语表达笼统,而英语表达具体到用“眼睛”来看,语言更加直观、形象。

(三)相同词汇因文化差异具有不同的意义狗(dog)在汉英表达上意义差别很大。汉语使用该词时常带有贬义,如“狗眼看人低”“狐朋狗友”。而英语中该词多含有“真诚”“忠实“”可爱”之意。如:luckydog(幸运儿),cleverdog(聪明的人),everydoghasitsday(人人都有出头之日)。

(四)相同意思因文化差异用不同的词汇表达汉英民族传统农耕文化和耕作方式的差异,也使词汇使用有显著差异。英国传统农业劳动力辅助牲畜为“马”,而中国是“牛”,所以反映在词汇方面亦有这方面的不同,如汉语“力大如牛”,英语译为“asstrongashorse”。

三、解决文化差异对词汇学习影响的应对策略

汉英文化的差异是多种多样的,其对中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取一些积极的干预措施,减少或消除文化差异对学生英语学习的不利影响。

(一)引导学生关注汉英文化差异结合词汇教学中的实例,进行对比分析,讨论汉英文化的异同。如颜色隐喻意义因汉英文化差异所产生的语义差异;“merryChrist-mas!”与“HappynewYear!”中同样表示“高兴,快乐”之意,英语因受到宗教文化影响而使用不同的词。通过这些类似的实例学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词汇学习中的汉英文化差异,对他们提高整体阅读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创造有效接触更多英语文化的机会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英语报纸、汉英词典、电视、电影、网络等途径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在真实地道的语料中,通过语境分析去准确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特别是观看外国影视剧有助于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因素和行为,并且其所提供的语言形式和社会文化语境可以培养学生识别文化差异的能力,激发同化动机,从而把目标语语言知识学习与文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解并真正掌握该语言[4]。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举办英语文化专题讲座、制作手抄报、开展英语角文化交流会、英语国家文化竞赛或含有汉英文化差异的词汇听写比赛,借助文化背景知识促进初中生对英语词汇的准确理解。在英汉词汇的对比学习中,学生可以很好地体悟理解词汇表面意义与深层含义(外延),发掘汉英词汇文化意义的异同点,从而增进学生对相关的词汇的准确理解和记忆。

(三)鼓励学生多开展对外交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其他方式与英语国家的学生交笔友、网上聊天,了解异域文化,同时要提醒学生不要总以母语文化的标准与外国人交际[5]。在此过程中学生从中学习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词汇,在真实的运用参与体验中,进一步深层次地理解文化差异,真正掌握词汇。

四、结束语

词汇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汉英文化差异的认识,加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也扎实了学生的语言基础。因此,教师要在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基础上,积极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广泛接触英语文化,了解汉英文化的差异,减少和消除汉英文化差异对词汇学习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提高词汇学习的整体效果。不过,在词汇教学中引入汉英文化差异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词汇教学中汉英文化差异的引入应与中学生的语言学习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内容相关,切忌引入无关的文化,否则会转移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影响学生对词汇学习效果的巩固。2.词汇教学中汉英文化差异的引入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领悟理解能力,要与课堂教学及相关拓展内容一致或相近,切记引入生僻、抽象、空洞的文化,否则不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3.词汇教学中汉英文化差异的引入在内容和方法上要适度,不要过多过滥。在词汇的选择上要有广泛性、典型性,更多体现主流文化与元素,效果与激发兴趣并重。在方法上要灵活多样,自读探究、小组合作与教师点拨相结合,同时鼓励学生去积累总结,为今后的词汇学习奠定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YULeG.thestudyoflanguag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4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24.

[4]张津海.根据影视课特点改进教学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2002(4):16-19.

中外文化的差异篇10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文化差异

 

一、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按Samovar(1998:48)的理解,就是指“具有足以改变交际效果的不同文化知觉和符号系统的人之间的交际”。国内学者贾玉新(1997:23)的定义更为简单明了,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可见,跨文化交际最显著的特征是持不同语言的交际者之间的“不同文化知觉和符号系统”或者“不同文化背景”。简而言之,就是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既有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也存在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1、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1)、词汇隐含的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在语言系统上,可以体现在不同层面上,但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是整个语言系统的支柱,必然最突出最广泛地反映文化差异。论文大全。事实上,词汇隐含的文化意义往往随着文化、时间和个人经历的不同而变化;同一词汇会由于不同的文化环境而表现出不同的意义。论文大全。如:“西风”与“westwind”而言,这两词是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对应词,但所涵盖的文化概念却完全不同。在汉语文化中,“西风”指“秋风”,还喻指一种势力或倾向,《红楼梦》第80回中,“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西风有时甚至是破坏者:“昨夜西风过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王安石《残菊》)。看来,“西风”在中国是不受欢迎的,与英语westwind的内涵截然相反,对英国人来说,“西风”是温暖的春风,生命的催生剂,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英国诗歌中有许多赞美西风的诗句,其中最著名当数雪莱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西风颂》(odewind),在诗的最后,诗人名传千古的佳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

o,wind,

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orbehind?

(2)、用语表现出的文化差异。用语表现出的文化差异可以反映在许多方面。学生由于缺乏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英语的会话规则知之甚少,从而出现语篇运用失误。笔者曾观察如下一幕:一名外教邀请一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做一次五分钟的教学示范,该生面对同学,说了如下一段“开场白”:

“Ladiesandgentlemen,atfisti’dliketosay,missFlora,thankyouforgivingmesuchachancetostandhere.theni’lltellmyclassmates,thankyouforcomingandlisteningtome.nowiamfeelingexcitedbecausethisisthefirsttimeformetogiveanenglishclass.i’mfeelingnervousbecausei’mnotsurewhethericangiveyouasatisfyingclass.ifican’t,i’llsayi’msorrytowasteyourtime.”

可以想象这位外籍教师当时对这段语篇的迷惑不解。

再如:曾有一位美国友人邀请一位中国学者到家中吃饭,这位学者在电话中不停地说“thankyou。”最后还加上一句“iwilltrytocome.”这使得这位美国友人十分纳闷,并感到不知所措,因为他不知这位学者到底是来还是不来。

2、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间的文化差异不仅仅反映在语言交际上而且反映在非语言交际上。所谓非语言交际是指语言行为以外的交际行为,它是不依附语言代码而进行的交际,在人类交际中起着语言代码无法替代的作用[3]。同语言交际一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非语言交际行为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尤其是女性,在表达情感方面一般都比较含蓄委婉。即使中国女性在微笑时,也常常“笑不露齿”或“掩面而笑。”而美国人则截然不同,相反,他们情感外露,喜怒哀乐往往表露无遗。又如,美国人伸舌头表示对对方的蔑视和挑衅,而中国人伸舌头是一种自知失礼或失言表示尴尬的方式;再如,美国人伸出拇指和食指表示的数目是“二”,而中国人做出同样的手势表示的数目却是“八”。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ds,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语言和文化,这种语言和文化具有本民族特有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3]。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果交际双方不注重彼此间的这种文化差异,交际时必然会有文化的不同而产生误解,导致语用失误,使彼此间的交流产生杂障碍。

1、文化差异会引起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带来语言使用上的差异。若不了解文化差异,就会出现语用失误,闹出笑话甚至不快。让我们来分析以下两个例子:

(1)、田惠中笑迷迷地举起祝酒:“来,来。今天各位光临寒舍,蓬荜生辉。我代表我自己,也代表我美丽的夫人……”

“去,去,去”!章淑娴扬着手,那样象轰一只苍蝇。“……再就是,我们美丽的密斯林远道而来。”

“什么密斯林,都老太太了。论文大全。”密斯林又笑又摇头(谌容《散淡的人》)。

(2)、philipSaid:“oh,Lucy,youaremorecharmingeachpassingweek.iguessnoonecanhelplovingyouwhentheyseeyou.”

(菲利普说“露西,你真是越发动人了。我想每个人看到你时,都会情不自禁爱上你。”)

missJohnsonSmiled:“thankyou,philip,thankyou.”(约瀚逊小姐笑着说:“谢谢,菲利普,谢谢你的夸奖。”)

在例(1)中,中国女士章淑娴被男士夸“美丽”反应很强烈,用了几个“去”。而例(2)中,西方女士露西面对男士的称赞,欣然接受,视夸奖为一种礼貌的表示。这种对称赞行为的回应方式的不同源于中西心理文化特点的差异。若用中国对称赞行为的回应方式去对待外国人,后果不堪设想。

2、文化差异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信息差。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事物的表达方式也存在着差异,赋予语言不同的含义,如果不加了解,势必造成交际中的信息差。如:“girlfriend/boyfriend”与汉语的男女朋友字面意思相同,但内涵不同。英语文化中以“girlfriend/boyfriend”相称,其内涵与性关系有关,而汉文化中男女朋友则专指结婚前的恋爱关系,二者没有性关系;“Valentine’sDay”(情人节)在英语文化中是指将信、卡片或礼物作为爱情的象征赠给异性朋友以表示倾慕的节日,而在汉文化中“情人”却专指配偶以外的异性;“singleparent”(单亲)在英美文化指单身父亲或单身母亲,意味着未婚或离异,汉文化中则指离婚或丧偶的一方;“lovechild”(私生子)在英语文化中未婚先孕女子一般不愿意在社会上公开自己的身世,将孩子称为“lovechild”显示了英美对其的理解和宽容,在汉语中“私生子”却反映了其与汉文化不相容甚而遭到歧视。

三、结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表达又靠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各民族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多,包容多元文化标准是大势所趋。如果与外国人或赴外国学习工作,就要了解对方的文化,努力做到“DoinRomeastheRomansdo”(入乡随俗)。

参考文献:

[1]Samovar,Larrya.etal.1998.Com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3rdedition).Ca:wadsworthpublishingCompany.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熊金才非语言代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