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技发展新趋势十篇科技发展新趋势十篇

科技发展新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6:06

科技发展新趋势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发展模式新趋势

一、信息技术成为竞技体育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一)信息化管理是体育竞赛将是未来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逐渐实现了体育管理的信息现代化,使体育管理发展由不科学的低效率的向科学的、高效率的线路发展。利用电脑的信息数据技术进行出纳、统一招生、财务取向、运动员生理指标、运动员信息等管理,可以大大改善各个工作单位的工作效率,使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从繁琐的单调工作中解放出来。体育场所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提高了比赛时间安排的合理性,比赛成绩处理的科学性和时效性,使人们能及时查询和了解比赛成绩,掌握场上情况,并将随着高科技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体育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实现体育管理的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发展非常快速进入到体育的其他领域,全世界的大型的比赛均已经运用网络信息化来进行管理。比如赛事组织的日程的、赛事门票的价格、赛事结果信息的、旅店酒店的预定、观光旅游周围的交通路线、比赛几天的天气情况等信息的提供都均通过信息网络为之提供。

(二)信息化在竞技体育训练为提高运动员成绩起到重要作用

利用信息技术分析运动员动作参数从而提高比赛成绩,利用技术的信息化进行更加合理高效率的进行训练。运动是一门人体科学,对人体运动的研究需要科学的方法和大量的信息分析为基准。因此这些利用信息来提高比赛成绩将是未来体育发展的主流方向.如:1.信息技术能够精确监测运动员体能,使其更加合理训练达到训练的最高效率。还有对运动中的呼吸频率、心跳次数等生理现象进行监测,通过信息技术计算出运动训练最大强度,在进行合理校正,从而进行高效的训练。体能监控是一个慢期的研究过程,利用于信息技术可以使体能监测准确化,对运动训练的进行科学分析。2.利用信息让运动技术分析更加准确。人不能准确地分辨出体操或跳水运动员在转体时的转数和判断出某运动员的“脚落地时向前几厘米的失误动作”这个细小的差别,只有电脑信息处理系统可以做到,它可以对对运动动作分析,来分辨运动员动作的缺陷来进行改善。

二、高科技发展把体育分化成竞技体育和大众娱乐性体育

(一)高科技对竞技体育的各个方面以及给体育发展的未来展望

新科技的推陈出新,从而使其与竞技体育紧紧联系结合起来,成为历史发展的主要潮流,利用与科技紧密联系的特点,大大提升了竞技比赛选手的竞技成绩。近年来,新的技术带来的成果融入到职业的比赛的设备当中去—如像菲尔普斯的鲨鱼皮材料的游泳衣、舒适耐磨减小化阻力的跑鞋,碳纤维制造的自行车,二氧化硅纤维的高低杠、延展度和韧度良好的撑杆等一些更加优质高科技的制造体育设备材料,随着最新的科技应用到竞技体育比赛当中性,大大提高了体育比赛对于运动员的安全系数,尽最大可能的令竞技选手做出更加具有难度的姿势;还有F1方程式运动员头上戴的比赛用帽都具有缓解气垫的防护手段,大大缩小了开车时与其他赛车摩擦时的损害程度,从而降低了出现意外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基于物理学和动力学原理为提高奔跑速度而研制的七钉专业运动鞋等,另外起跑监视系统或电子起跑判罚器、按照国际田联的要求;因此科技为了提高运动员成技对竞技体育各个领域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大众娱乐性体育更加依托于科技发展成为未来发展新趋势

随着科技的逐渐发展把大众娱乐型体育的形式分化出来,使其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强调与大自然的接触和放松自我寻找自我,像蹦极、野外求生、真人CS、野外旅游、野外求生等为其提供了专业的服装和设备,这是从打口袋、跳皮筋、弹玻璃球等一些传统的民间娱乐性体育模式转化为更依托现代高科技娱乐性体育模式。让老百姓在享受锻炼的同时陶冶了情操,也体现了体育自身的宗旨含义。随着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提高,锻炼养生越来越得到现代人的关注更加注重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陈雪燕,赵莹,王希柳.科技体育和生态体育——未来体育发展新模式[J].山东体育科技,2002.2

[2]李凤华,王琰.竞技体育与信息技术[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4

[3]徐少锦.科技伦理学[m].山东:山东出版社,1992

科技发展新趋势篇2

在强化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竞争制高点的世界发展大趋势下,建设科技园区已成为中国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创新科技园区服务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1基本概念

科技园区,一般是指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园区。土地类型较为复杂,众多区域为工业用地性质,也有部分区域是混合用地性质,物业类型上包含了写字楼、标准研发区间、无污染生产单元等,配套了商业物业配套、研发中心、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持平台等。

创新型科技园区一般包括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园、科技创业园等各类科技园区[1]。在最新的实践中,创新型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回应了以上问题。它是以规划发展为龙头,配套基础设施和园区软硬环境建设先行,依托城市原有资源或引进龙头企业创办的产业特色突出的科技园或园中园。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实践经验对传统科技园区的升级发展和未来科技园区的规划有着重要价值。

2国外科技园区的建设发展趋势

国外科技园区已经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现主要有如下特点:

2.1园区内部合作不断增加:

创新型科技园区内部有组织的合作已成为促进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关键。《竞争的未来――建立知识驱动的经济》报告中表明“聚集区在促进增长方面的关键作用是鼓励公司互相合作”。合作促进了公司间面对面的交流,并促进了技术和知识的传递与扩散,同时也会引发新创意的产生。频繁的交流促进了正式和非正式的知识传播并鼓励了具有互补资源和技能的机构间的合作。这种合作通过加快技术和创新的传播而增加了组织的创新能力。实证研究也表明了这种知识传播与创新活动间的积极联系。

2.2参与者间的聚合和互动不断增加:

园区的管理者在园内和园外都尽可能创造更多的聚合和互动。不仅是和大学、研究机构和政府组织,也包括任何与区内公司有关的部门。这些聚合和互动产生更便捷的知识传播、更多的创新和更有效的管理,并共同提高公司的长期竞争力。而公司的成功就代表了科技园的成功。这种动态的环境也吸引更多相关人在科技园旁设置他们的机构。从而产生新一轮的集聚。

2.3便利的金融服务:

成功的园区的发展需要有力的金融价值链。这个链条由研究支持机制、先进的偿还工具、种子基金、风险投资者、银行和担保提供者组成。此外园区会帮助企业家完善他们的金融方案并避免任何由企业和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等而产生的误解。这可以通过天使投资人网络、投资准备计划和风险投资峰会来达成。

2.4便利的经营支持服务:

除了传统的公司支持服务,比如关于如何建立新公司、如何写商业计划书、如何得到生产许可等之外,园区已开始提供更多的增值性支持服务,如检测设备、孵化空间、顾问服务、世界经济智囊、知识产权保护建议等。

3中国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发展

3.1中国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

我国由于科技园区规划理论落后于科技发展和企业需求变化,所以科技园区建设中也出现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1)用地规模确定不当,太小不利于将来发展,太大很难在短期内形成规模。

2)对就业人口估计不足,导致配套服务设施跟不上,如居住建筑不够,中小学校不到位等。

3)过度房地产开发,将地价房价炒得过高,从而使园区失去吸引力而阻碍其发展。4)自然环境利用不当,使其遭到破坏。

5)规划预期状况与实施状况不一致:近期开发时,建设与建成的项目不太多,与入园项目难以一一对应,或己入园的项目并未如期建设,造成入园紧张。

6)区内建筑风格、色彩等不统一不协调,缺乏规划管理。

3.2中国创新型科技园区的特征

1)从自发走向自主:美国硅谷的产业崛起为世界各国和城市树立了科研、教学、生产紧密结合,科技与经济同步发展的新典范。但是,由于自发性科技园区缺乏总体长远规划和协调管理,造成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和住房等生活配套质量下降等问题。为此,后来者以此为鉴,政府积极参与到科技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当中去。一种把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基础和公共设施布局、市政、交通、通讯、环境等问题同时考虑的总体规划先行的做法,正在成为中国新建科技园区所遵循的一条原则。

2)从模仿走向独创:由于科技园区对当地科技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地方政府对兴办科技园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科学合理的产业研究,梳理和引入创新资源,培育园区主导产业优势发展,对于带动区域产业升级、提升区域发展层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由地方政府主持,或由政府与大学共同主持创办的科技园区大批出现。经过一场模仿美国硅谷的热潮之后,地方政府悟出,发挥自己的优势,从事一个或几个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进而构造出具有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是建设城市科技园区的一条重要经验。例如根据自身特色建立的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包头稀土科技园。

3)从国内走向国际: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科技园区正呈现出明显国际化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外国研究机构和公司在中国科技园区设立分支机构和企业,建立生产加工基地。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也吸引了近100家世界500强企业或著名高科技企业在园区内设立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企业之间的学术和经验交流会等相互交流活动促进了园区内的发展和园内企业的国际化。

4)由单园走向“园中园”或专业园区:在政府推动建立的科技园区中,处于超前考虑,初期的规划面积往往大于实际建设面积。在未来的发展中,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变化,需要重新规划和建设,更加突出专业化,这样就使科技园区内部分化出多个专业园。如中关村科技园区内部的软件园、生命科学园、上地产业园,武汉“中国光谷”内部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科技园等,重点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光电技术产业等专业化发展。

5)将新建更多的小型科技园:各城市政府为振兴区域经济,争取上级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对兴建科技园区积极性很高。但受条件约束,开始只能从建设小型科技园区起步。另外,大学也愿意将自己的高技术研发成果进行自行“产业化”,“肥水不流外人田”,也将积极兴建科技园,独享高技术产业化的盛宴。我国大学科技园蓬勃发展,呈现出体制多元化、运营企业化、竞争国际化等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大学科技园总数达到40多个,依托高等学校100多所。可以预期,城市的科技园区和大学科技园将是未来小型科技园区的主体。

3.3中国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科技园区“遍地开花”的现象,科技园区同质化、趋同化竞争[3]明显。

如今又有了新的发展,总体可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以龙头企业为先导,吸引相关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如西溪文创园以阿里巴巴和腾讯公司研发部门为龙头,聚集了众多第三方开发者和相关中小企业,形成了围绕互联网巨头的生态系统;第二类以专业化产业为核心,以点带面发展,如昆山小核酸科技园以小核酸产业为核心,突出了专业化优势,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第三类是由跨越地域的、分工不同的企业部门所组成的科技园,它们往往以园中园的形式存在于各个园区中,又由企业的信息交换网络联系成为整体,如腾讯公司在成都、杭州、深圳等多地科技园中设有园中园,组成跨地域网络。

4结语

和传统科技园相比,创新型科技园区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产业的特点为依据,园区功能和规模合理,运行效率高,集聚效应明显,服务和配套设施先进。要坚持进一步强化建区特色,集孵化"研发"产业为一体,着力打造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产业链,这样,高新区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切实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推进器[4],可以预见,创新型科技园区将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超群.创新型科技园区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4(2)

[2]许强.科技园区规划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北京规划建设,2014(1)

科技发展新趋势篇3

也许普通大众不了解国际安全企业的单机版产品,但大中型企业的安全市场却一直是它们的优势所在。如何抓住大客户的心除了技术实力,更需要有力的渠道政策。“事实证明,去年的精英渠道战略帮助我们在安全服务和硬件销售两大全新领域实现了突破。”在近日趋势科技2008渠道大会上,趋势科技中国区总经理叶伟伦肯定了精英渠道的重要意义,还抛出了精英渠道2.0战略。可以说,新2.0战略的落实将关系到今年趋势科技的三大策略重点的成败:发展安全合作伙伴(tSp)、定制大型企业用户解决方案、努力拓展单机版产品市场占有率。

突破依靠精英

要锁住大客户,安全服务和硬件销售必不可少。去年,趋势科技的安全服务产品得以系统化,并且在硬件产品上实现了零的突破,这些都依赖精英渠道的有效实施。

去年是趋势科技的服务年,趋势科技把安全服务融入不同行业的用户需求中,并专家服务产品。不过,虽然安全渠道众多,但多擅长产品销售,真正具有安全服务增值能力的渠道需要不断发掘和厂商的进一步培育。为此,趋势科技专门建立了经销商服务网络,目前全国已有50多家。他们接受趋势科技各种培训及认证来提高在技术、服务以及病毒处理方面的能力,从而为用户提供标准化可信赖的现场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趋势科技在安全服务项目也随即取得突破。服务还带动了大企业销售,助力趋势科技在金融行业赢得了光大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大单,其他行业如一汽大众、东方航空也认可了趋势科技的产品与服务。

而大中型客户的需求除了安全软件外,在网关等容易造成带宽瓶颈的位置更需要安全硬件的部署。为此,趋势科技以网关硬件巩固大中型用户,由于发展了新的网络硬件精英渠道,成功卖起了安全硬件产品。

发展300家渠道

叶伟伦认为,精英计划2.0的实质就是依然延续精英架构的运作主体,但会赋予更高的区域弹性和贴近渠道优势的客制化方案。该战略旨在鼓励更多的优秀渠道伙伴成为趋势精英,并协同精英渠道发展服务。

弹性意味着趋势科技将让精英渠道代为发展二级渠道,为下级渠道提供更多的定制化方案,甚至区域渠道会享有更多的自,可自由向下发展更多的3~4级城市的渠道,今年趋势科技的目标是发展300多家安全合作伙伴。同时,趋势科技将投入渠道、销售、电话销售、技术以及市场等方面的资源,以便更好地为渠道服务。

科技发展新趋势篇4

推出精英2.0伙伴计划

在去年的渠道大会上,趋势科技曾经推出了“精英”计划――培训精英渠道。趋势科技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叶伟伦表示,经过一年多的市场运作,精英渠道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在中国已经发展到50多家,并广泛参与到各种行业安全服务项目中,使趋势的安全服务项目发展迅速,“在安全服务领域,2007年,趋势科技一年的收入是前三年的总和。”他说。

2008年,趋势将继续扩大“精英渠道”的队伍,并将赋予精英渠道更高的弹性,让他们代为发展二级渠道,为下级渠道提供更多的定制化方案。“这意味着,区域渠道将享有更多的自,可向下发展更多的3~4级城市的渠道。”叶伟伦解释。“事实上,目前的趋势科技2/3的渠道是通过精英渠道发展而来,我们的目标是,在2008年发展300多家安全合作伙伴。”

同时,趋势将投入渠道、销售、电话销售、技术以及市场等方面的资源,以便更好地为渠道服务。

提供大型企业用户解决方案

大中型企业网络安全市场一直是趋势科技的重点领域,2007年,由于精英渠道架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趋势在金融、制造业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包括光大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大型金融企业都成为他们的用户,而一汽大众、东方航空等也在杀毒和服务领域成为趋势的用户。

总结取得的成绩,叶伟伦将它归结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2007年7月,趋势推出了“网络安全监测实验室”,这是国际厂商中第一家在中国推出针对“中国特色病毒”提供解决方案的监测机构,成为趋势tmeS网络安全服务的强有力后盾。“自推出实验室后,我们已为5000多个用户提供了tmeS服务。以前处理一个服务需要9天的时间,目前则只需要2天,用户满意度也从刚开始的70%上升到现在的86%。”叶伟伦说。正因为如此,趋势科技能为中国的行业用户推出更贴近应用的安全整体解决方案。

另一个原因是,趋势推出的各种硬件安全产品非常贴近中国用户的需求。硬件网关产品iwSa在2007年深受用户欢迎,就在这次渠道大会上,趋势推出了构建企业网络的自动免疫防护系统tDS,可监控已知/未知病毒感染、恶意C/S通信、通过基于策略进行主机网络访问控制,能阻止重新感染和继续攻击,并能准确定位感染主机,及时清除恶意程序和释放的垃圾文件。这些新产品,都是在了解企业用户需求后推出的面向应用的安全解决方案。

个人杀毒努力

晋升国内前三甲

2007年,对趋势科技的个人版杀毒软件来说,是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在前有国内杀毒厂商如瑞星、金山、江民等虎视眈眈,后有nordon、mcafee等国际巨头围追堵截的情况下,趋势不仅推出了全新版本的“网络安全专家2008&杀毒专家2008”,采用了全新的“亿级盾”防御技术、“web信誉评估”、“系统主动防御”、“防误报技术”等防护技术,形成了独特产品优势,还与联想扬天系列电脑进行捆绑销售,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用户超过了50万。这一成绩,极大地刺激了趋势科技对个人版杀毒软件的期待。

科技发展新趋势篇5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219-02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文化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等新经济特征,已成为当今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科技已交融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出台系列政策支持文化产业,不断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和支撑体系建设,文化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有力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与科技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特征,文化与科技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具体表现,科技创新是社会文化形态演进发展的催化剂,同时,先进文化又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因此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文化产业分类广泛、内容多样、产业结构复杂、产业链长,科技如何如何介入,如何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分析和了解文化科技融合趋势是文化科技工作领域重要工作。

1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和科技不断进步,相互融合的模式也不断变化而且多样,总结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相关特点和规律,结合分析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我们尝试将文化产业按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演艺产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分类。以此为基础探讨提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趋势,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主要有六点,一是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二是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提升的方向更加清晰,三是文化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态势日益明显,四是文化产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结合更广泛更紧密,五是金融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势头将持续升温,六是文化产业未来发展应着重培育大型的互联网应用和内容提供商。

1.1新闻出版

(1)新闻出版将是受信息网络技术冲击最大的行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科技引领作用逐步加强多种新兴发展模式,传统以版权为核心的产业链遭到破坏,需重塑基于版权的盈利模式和数字出版产业链。新闻出版将更加关注的核心技术,一是内容制作、整合和标引技术,包括海量数据的加工与存储、信息标引、语义分析、多媒体制作及内容资源嵌入式聚合等技术;二是数字内容的多渠道技术,包括数字内容的多终端呈现、多屏无缝衔接的传播技术;三是mpR技术、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和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四是营销与用户服务技术,包括对消费行为收集、分析并反馈给生产端的相关技术与方法;五是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包括线上线下互动技术;六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包括原有的数字水印、数字Dna技术及各种第三方计数与付费等相关技术与解决方案;七是3D印刷、绿色印刷、数字印刷、按需印刷技术,包括新型印刷流程控制技术;八是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2)新闻出版发展趋势将是数字出版、移动出版、传统出版竞争与共存的时代,传统图书业的衰退不可避免,移动出版是图书业的未来,移动出版和全媒体出版将是报业的基本服务形式,期刊业必然转向数据库出版和知识服务,数字印刷和绿色印刷市场份额将快速增加,基于动态、互动、整合、个性、智能等数字出版新业态将成为创新热点,数字出版产业的集中度将逐步增强,做大做强才有出路,电子商务将成为出版物发行的主要渠道。

(3)新闻出版将推进出版内容投送平台建设,构建技术先进、覆盖广泛、传输快捷的现代优质内容传播体系。鼓励平台运营商提高创新能力,采用先进技术,形成动态聚合、实时分发、精准投送的数字阅读服务系统;推动数字出版内容资源建设、优化数字出版内容质量,提高新型数字出版内容产品研发、改善数字出版内容阅读服务和用户体验,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升级转型,最终实现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为实现文化强国目标提供动力支撑。

1.2电影科技

电影产业发展趋势――数字化的摄制传放技术,高品质的音像体验追求。胶片到数字的转变基本完成,信息技术全面渗透到电影制作各个环节,前期拍摄追求更高分别率和更快拍摄速度,前期、后期制作技术的融合日趋明显,3D电影摄制技术日趋成熟,放映技术追求大尺寸、高帧率、高分辨率和高亮度,发行、传输渠道向卫星、网络化发行方向转变。

1.3广播电视

(1)广播电视将构建技术体系,一是在内容层面高清化,研究开发高清、3D、环绕立体声、业务基地等关键技术。二是在系统层面平台化,研究开发业务集成、交换分发、内容与业务保护、资源共享等关键技术。三是在网络层面互联互通,研究开发骨干网、接入网、家庭网、无线网、互联协议与接口等关键技术。四是在服务层面互动化,研究开发中间件、智能操作系统、智能终端、跨屏互动等关键技术。五是在管理层面可管可控,研究开发运营支撑、安全管控等关键技术。

(2)将加强几个能力建设,一是全面提升制播能力,再造网络化节目制播工艺流程,基本实现全国地级以上广播电台、电视台节目制作与播出数字化网络化。二是大力发展高清电视,实现高清节目制作播出。三是积极发展3D电视,研究3D电视技术和标准,开展3D电视技术试验和播出示范。四是积极推动内容开发,大力开发面向多种平台、多种媒体、多种终端的新型节目形态。五是全面提升传播能力:提高网络承载能力,全国有线网络互联互通,卫星、无线网络协同覆盖,有线、无线网络互动。加快有线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打造基础网络平台――光纤到基于同轴电缆网络,解决家庭用户最后一百米的接入问题,加快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六是积极推广地面数字电视,建设下一代无线广电网,重点解决“广播”与“双向”的无线网络融合,“单向广播”开发新一代无线广播技术,“双向传输”基于oFDma技术适应性开发,组网覆盖融合“大区广播”和“蜂窝组网”。

(3)广播电视将基于智能引擎构建业务平台,网络结构支持区域性组网和全国性组网,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实现广播、电视、多媒体信息服务、移动接收、便携接收。构建服务体系,创新服务业态,加大新业务的研究与开发。建立智能电视门户,实现各类内容和应用在用户端的生动展示,实现不同用户和不同终端服务界面的可定制化,实现跨屏应用和多屏融合。广电网未来演进方向――统一架构,协同传输,形成真正意义的全覆盖网络,有线+无线+卫星形成立体化网络,天地一体,协同覆盖。

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明显,将构建以广电网络为纽带的自我发展体系,数字化、宽带化、融合化日趋明显,将向全媒体、全业务、全服务三网融合方向方向发展。

1.4动漫游戏

动漫游戏产业发展趋势一是高质量的体验型产品,集群化的生产,多渠道的传播和多形式的终端不断涌现。二是产品向高质量动漫游戏产品、互动体验类动漫游戏产品及泛动漫类产品演进。三是生产方式向大规模集群化生产、无纸化动漫协作生产、二三维动画与实景拍摄动画的一体化转变。四是传播渠道向新媒体传播(互联网、移动通讯、数字电视等)及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等)发展。

1.5网络文化

(1)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内容、模式、终端与跨行业合作,技术对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网络发展迅速由web1.0jfwa――web2.0时代――web3.0时代快速转变。网络文化产业的网络技术依赖特征明显,每一次网络技术的发展,都推动了网络文产业内容、运营、应用、服务等多个方面的变革和发展。内容为王仍将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必将越来越多,真正“按需生产”的局面必将出现。随着音乐、电影以及纸质媒体开始对版权实行收费,只有好的内容才能有真正的消费者,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2)移动终端的研发与制造竞争更加激烈,除了终端厂商外,谷歌、苹果等信息服务提供商和消费电子厂商(如淘宝等)已经大举进入终端市场,作为产业链上游的运营商,也在进行终端相关产品的研发,纷纷推出自己的定制终端,甚至运营商自主研发的终端产品。

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和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博客、手机上网呈、“微博、微信”、LBS+团购、LBS+精准推送,LBS图片分享、LBS+点评等LBS商业模式的发展,平民百姓参与文化表达和文化创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3)策略性跨行业合作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随着网络文化产业的内部行业的进一步细化,跨行业合作必将日益变得有策略性和有选择性。如Youtube加强内容发展策略,推出了一系列与新闻、音乐和电影相关的特色入口。与米高梅电影公司的合作使Youtube拥有了更全面而稳定的受众群体。

1.6演艺产业

(1)演艺产业发展趋势――虚实结合的多维化表现空间出现,自动化、数字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舞台装备大量使用,产业发展趋势从剧场艺术向多场合消费艺术发展,相应的演艺科技也从有限空间向多维空间发展。实景演出是当前演艺产业最为复杂的演出空间,多维空间带动演艺科技从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系统集成、单元智能向规模化集成、系统间协同、智能化服务发展。

(2)专业灯光的发展趋势,一是高效、节能是舞台灯具发展的必然趋势,灯具自动化将进一步深入发展,舞台灯具呈现多样化格局,灯具的操控更简便、实用。二是控制台的功能将更为强大,灯光控制系统必将兼容。三是网络系统将更加通用和开放发展,LeD与视屏市场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3)专业音响的发展趋势,一是数字与网络技术、绿色、节能、智能化、易操作、交互性;功放、扬声器等向高效、紧凑发展。二是调音台向智能化、网络化、人性化方向发展。三是技术与艺术交融,三维多声道扩声技术、实时声像定位技术等不断创新发展。

(4)舞台机械的发展趋势,一是舞台机械技术进一步强化剧场的多功能,舞台机械技术的专用性更加突出,舞台机械元器件通用性与专用性并存,舞台机械的维修与保养专业化发展。二是舞台设备广泛应用,舞台技术等与艺术深度交融,舞台机械及相关标准的制定更全面和广泛。三是舞台机械的质量检测机构开始设立。四是演艺装备制造产业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产品”过渡,主动研发在演艺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中逐渐兴起。

(5)乐器的发展趋势,一是自主创新,使乐器行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过渡。二是文化营销,使乐器行业从“普通工业化产品”向“艺术类音乐产品”转变。三是形成一条龙头产业链,使乐器行业从“生产销售领域”向“综合服务领域”转变。

1.7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

(1)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发展趋势――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将综合运用科技成果和工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对产品或服务的内容、功能、结构、形态及包装等进行整合优化,科学技术在广告服务、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等服务领域应用将更加广泛。

(2)为进一步提升创意设计创作力,将加强基于视线追踪的创意产品测评方法及技术、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用户体验系统、创意产品价值评估方法及系统、设计知识管理及服务系统、创意设计概念预测及概念模型测试系统、创意设计交易中的诚信交易及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效率提升的支撑系统等研发。将进一步加大工业设计和人机工程的评价体系和技术标准、综合性产品开发软件环境技术、市场快速响应的数据库集成技术及信息传输技术、基于internet的虚拟现实技术(Cult3D)应用于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3)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共性技术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将被充分利用,用于建设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专业数字素材库。研发创意设计交易保障、创意设计撮合、创意设计综合集成、创意设计评价等系统,构建专业化媒体超算与协同式创意设计云服务平台,提高创意设计效率和质量。聚集遍布全球的百万级创意设计人才,提升文化创意设计的创作力,服务数十万企业及相关机构,建立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开放式合作平台,国家将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第三方、第四方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广告、会展、工艺品等文化创意设计开展社会化服务应用。

(4)为进一步提升创意设计表现力,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展示将逐渐加强。依托于先进数字技术(互联网、数据库、高速运算、数字内容),虚拟和现实结合,电脑技术强大运算能力支持,可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完成多种传播任务,传播过程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多元性、社群化、海量数据等特性。互动性是指传者和受者互动性增强,信息快速交换和传播,个性化交互,灵活性增强,多种交互方式共存。多元化是指终端多元化,传播终端不局限于屏幕,可以是任何介质,而且是跨终端的显示,内容多元化,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内容广泛。

(5)设计新材料及颜色搭配等咨询服务平台将以“激发设计师的设计灵感,解决设计师的创作疑惑”为主题、以“关注环保,改善环境”为核心的理念,提供专业化服务。各种世界最新、最前沿、最自然环保的新材料资讯,及可触摸的最环保新型材料样品、全球流行的材料趋势等通过数据库网络与实地体验馆相结合方式,让产业更加快速准确的找到更加创新及可实际利用的材料信息资源,寻找到最优化材料,搭配适宜颜色,借助材料专家智囊进行深度材料咨询服务,推动企业产业升级和创意产业的发展。

科技发展新趋势篇6

【关键词】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发展趋势

一、服务业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目前,中国服务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其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首先,表现在服务业规模扩大、比重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逐步提高上。2007年,我国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按照当年价格计算比1978年的872.5亿元,增长了100倍还多。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1979年的23.9%提高到2006年的39.4%。其次,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我国服务业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4890万人猛增到2006年底的24614万人,净增加从业人数19724万人,大大高于同期第二产业平均每年增加439万个就业岗位的水平,充分体现了服务业就业弹性高的特点。

中国服务业的产业内部结构是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这是中国的比较优势所在。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科技进步等多重力量的推动下,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对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研究与开发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服务贸易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升级,像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十分迅速,在服务贸易进出口中的比重大大提高。

从长远来看,如果我国服务企业不注重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不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及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现有的“比较优势”将随着我国经济逐步国际化而丧失殆尽,甚至转变为“比较劣势”。要合理规划和安排服务业发展的总量目标和结构目标,在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高层次的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使服务业产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趋于合理,使服务业的发展真正建立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

二、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服务贸易发展的自由化趋势。商务部世贸司司长张向晨曾撰文指出,加入世贸组织前四年以来,中国认真履行了各项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在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建筑、分销等在内的众多服务部门,对外国服务提供者的市场准入水平大幅提高。在wto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中,中国已经开放了100多个,占62.5%,服务贸易部门开放程度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预计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发展和中国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的进一步履行,中国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会进一步加大,中国服务业面临着巨大挑战,也给了中国服务业一个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2.服务贸易发展的加速化趋势。自从加入wto以来,由于中国政府逐步放宽了对服务贸易的限制,国际服务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从1982年到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近29倍,年均增长近16%,为全球平均增长水平的两倍,出口世界排名从第28位上升到第8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7位。服务贸易增长速度不仅高于同期GDp的平均增长率,高于同期商品贸易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服务贸易的增长不但快,还有不断加速的趋势。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四千亿美元的发展目标。

3.服务贸易发展的非平衡化趋势。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结构方面。一些传统服务产业所占比重过大,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服务业所占比例则很低。从1996~2005年,我国服务出口总额中旅游一直居于首位,到2005年,我国实现旅游出口293亿美元,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比重近40%。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为基础的一些新兴服务业则明显较弱。在我国服务贸易中,传统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而新兴服务业才刚刚开始发展,比重较小。

4.服务贸易发展的高科技化趋势。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服务贸易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呈现出知识化和高科技化特征。在过去十年中,许多新兴服务行业从制造业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服务经营行业,其中技术、信息、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发展最快。其他如金融、运输、管理、咨询等服务行业,由于运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也很快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大。高新科技的发展,不仅使得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地高科技化,也使很多传统的产业和传统的服务都被高科技手段所武装。

5.服务贸易壁垒的隐蔽化趋势。由于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要求,各成员国必须加快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为了保护本国的服务业,中国对需要保护的行业和部门必须采取非关税壁垒措施,如制定一些不利于外国竞争者的行业标准;政府在安排服务支出的时候,优先考虑本国企业;对本国服务出口实行隐蔽性补贴、减免税等,这些做法都体现了服务贸易壁垒的隐蔽化趋势。

参考文献

科技发展新趋势篇7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具有市场前景广阔、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又是抢占新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我省而言,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要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选准;二是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形成“大合唱”。一、把握新一轮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大趋势,紧密结合我省实际,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及特点,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干部专题研讨班所做重要讲话中,已进行了科学界定,为我们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科学依据。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既要立足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大趋势,又要紧密结合我省实际,明确主攻方向。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科技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趋势:从科技创新来看,以新能源技术为主的低碳技术创新和以物联网为重点的信息技术创新,成为新一轮科技竞争的焦点;从经济发展来看,经济服务化、产业低碳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发达国家出现了回归实体经济的迹象。对这些趋势应该很好地把握。国家有关部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已做了大量的调研和论证工作,初步明确了九大领域,即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生物育种、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高端制造业列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湖南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大省,应根据国家关于把中部地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以及在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的要求,立足现实基础,着眼长远发展,选择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使其既能满足湘江流域治理、重金属污染治理以及节能减排的要求,又能服务其他省份的“两型社会”建设。根据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发挥技术和产业优势,加快发展以轨道交通设备制造、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工程机械、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使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超级产业。发挥湖南生物资源丰富、生物技术及产业基础好、市场广阔的优势,积极发展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产业。根据建设原材料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要求,依托湖南的资源、技术及人才优势,加大新材料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力度。顺应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趋势,发挥湖南在低碳建筑技术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以工厂化低碳住宅及配套产品为主的低碳建筑业。在现有基础上,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推进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根据加快由“湖南制造”向“湖南创造”转变的要求,推动文化与科技联姻,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发挥湖南的区位与交通优势,依托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提升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二、坚持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合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一项涉及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经济与科技相结合,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着力解决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难题,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合力。要从抢占新的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的高度,编制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主攻方向、空间布局以及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通过规划引导有条件的市州和县市依托园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要充分发挥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平台优势以及体制机制创新优势,把长株潭城市群打造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要加强自主创新,尽快构建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要坚持研发

科技发展新趋势篇8

作者:张永杰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

从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状况看,明显存在不足的现象,经费的支持度偏低。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农业科技研究的重要内容,从当前的情况我国农业科研人力不足,科研人员整体素质比较低也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从我国现代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看,其绝对规模比较大,但是相对我国庞大的农业部门本身规模来说,呈现相对比较小的局面。科研人力投入相对不足已经影响到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趋势。农业科研具有人力资源集约型的特点,农业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将直接决定农业科研能力,从现代农业科研发展趋势对农业科研人员的要求看,具有几个显著性特点,农业科研人员的学历水平是科研工作的基础,因此正规性教育已经成为科研人员获取知识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现代农业科研人员的学历水平直接反映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比较弱。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研究中需要对农业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从现阶段看,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成果转化存在一定的弊端。农业科研、技术水平和农民技能教育培训之间存在分离的问题。这种模式产生的结果是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获取各种文化信息技术的机会较少,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扩散速度会进一步的降低,农业科技传播和扩散的范围比较少对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不属于同一个部门领导,因此二者没有建立起相互交流的机制,两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顺畅,农业推广和农业科技之间的不衔接导致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对整个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会产生负面影响。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每年产生农业省部级可科研成果达到6000多项,但是其成果转化率仅达到30%。而美国的农业科技成果率转化达到60%,其他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成果转化率也都在60%左右。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受到一定的冲击,其主要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性质认识不清,对市场只做了片面性了解。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过程中受到短期效应影响,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长时间人们放弃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农业科技推广活动没有很好的组织和协调,大幅度削减农业科技推广的事业经费,这样形成了所谓的断奶、脱钩政策。因此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出现危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对科技成果推广产生一定的影响。农业科研成果的扩散和传播在农村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技术交流落空、技术指导失灵,导致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不到位,从根本上影响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农业科研管理体制自身存在问题,行政干预性较强对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产生负面影响。农业科研发展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文件、会议、报表和指标等形式进行行政干预,农业科研系统运行过程中可以分为分配型运行和执行型运行,因此农业科研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附属物。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策略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需要强调政府服务职能,从根本上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需要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从根本上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环境。在集约型经济增长过程中,政府的重要职能是推动农业科技全面发展,通过农业科技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从技术进步行为角度看,需要从农业技术选择的决策者向农户技能服务的方向转变,从根本上诱导农业技术选择。因此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技术信息服务水平,从根本上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推广服务。根据用户导向基本运行机制向农户型推广机制方向转变,建立以国家推广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制度。其次需要提供风险保障服务,针对新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建立保险业务,如果农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遭受到一定损失之后,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经济补偿。最后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服务机制,针对技术选择问题需要投入各种要素,政府必须进行监督服务,从根本上减轻中间商对农户的盘剥,从而达到降低农户交易成本的根本目的。增加我国农业科研投资,从根本上保证农业科研发展的后劲。现阶段需要明确政府在农业科研投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且按照法律的模式规定财政对农业科研投资的比例,政府应该成为农业科研投资的主体,从宏观上对农业科研活动进行组织协调。从而达到保证和维持农业科研活动达到最优选择的根本目的。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筹集机制关系到农业科研发展的整体趋势,通过开展多种渠道的经费筹集机制,从而达到丰富农业科研资金来源的根本目的。所以单一化的政府农业科研投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根本性要求,所以需要开展其他模式的筹资渠道来弥补政府筹资的不足,当前需要制定有利的价格政策和税收政策,从而鼓励企业对我国现代农业科研活动进行投资。从而实现基地、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这才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根本性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策略。农业科研基金的管理体制建设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重要策略,需要对农业科研资金进行优化配置,建立规范的农业资金归口政策。健全农业科研成果推广体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是现阶段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重要策略,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需要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

科技发展新趋势篇9

1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总体水平需要提高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社会经济的影响,因此其科技人才、科研体制、科研基础、科技手段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我国现代农业的科技实力、生产水平和社会承载力和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这对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向发达国家看齐,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才能取得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力才能得到提高。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相关统计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达到10~15年[2]。从当前的情况看,科技发展对我国农业的贡献率为49%,但是从发达国家的贡献率看通常为60%,甚至有的发达国家已经达到80%,我国现代农业科技落后是造成我国农业生产落后最直接的原因。通过对我国农业耕地情况统计,我国中低产田占整个农村耕地面积的70%,农业化肥利用率和灌溉水当年利用率都低于40%,主要农作物的劳动生产率和牲畜养殖单位劳动生产率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平均单产水平仅为高产国家的45%~65%,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不高造成的,因此,现阶段正是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集中力量提高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2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不高主要是因为农业科技投入力量不足造成的,现代农业科技转化成果机制不健全导致农业科技整体水平难以提高。当前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策略应该建立完善的农业科研体制,逐步提高我国广大农民的技能。农业科技力量总体投入不足,科技支持力度较低是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3]。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多少直接决定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决定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量,因此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量决定一个国家的农业科研水平,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农业科研发展趋势的重要策略,是整个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从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状况看,明显存在不足的现象,经费的支持度偏低。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农业科技研究的重要内容,从当前的情况我国农业科研人力不足,科研人员整体素质比较低也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从我国现代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看,其绝对规模比较大,但是相对我国庞大的农业部门本身规模来说,呈现相对比较小的局面。科研人力投入相对不足已经影响到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趋势。农业科研具有人力资源集约型的特点,农业科研人的整体素质将直接决定农业科研能力,从现代农业科研发展趋势对农业科研人员的要求看,具有几个显著性特点,农业科研人员的学历水平是科研工作的基础,因此,正规性教育已经成为科研人员获取知识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现代农业科研人员的学历水平直接反映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比较弱。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研究中需要对农业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从现阶段看,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成果转化存在一定的弊端。农业科研、技术水平和农民技能教育培训之间存在分离的问题。这种模式产生的结果是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获取各种文化信息技术的机会较少,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扩散速度会进一步的降低,农业科技传播和扩散的范围比较少对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不属于同一个部门领导,两者没有建立起相互交流的机制,两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顺畅,农业推广和农业科技之间的不衔接导致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对整个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会产生负面影响。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每年产生农业省部级可科研成果达到6000多项,但是其成果转化率仅达到30%。而美国的农业科技成果率转化达到60%,其他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成果转化率也都在60%左右。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受到一定的冲击,其主要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性质认识不清,对市场只做了片面性了解。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过程中受到短期效应影响,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长时间人们放弃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农业科技推广活动没有很好的组织和协调,大幅度削减农业科技推广的事业经费,这样形成了所谓的断奶、脱钩政策。因此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出现危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对科技成果推广产生一定的影响。农业科研成果的扩散和传播在农村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技术交流落空、技术指导失灵,导致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不到位,从根本上影响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农业科研管理体制自身存在问题,行政干预性较强对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产生负面影响。我国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自身存在一些弊端,传统农业科研体制存在行政手段干预,其是一种集权制的管理模式[4]。由于科研管理存在集权性特点,所以管理层次存在混乱的现象,政研不分、职责不清、决策与战略合一、科研管理手段出现行政化特点,对整个农业科研全过程进行干预,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科研成果推广,对农业科技成果趋势产生一定的影响。农业科研发展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文件、会议、报表和指标等形式进行行政干预,农业科研系统运行过程中可以分为分配型运行和执行型运行,因此,农业科研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附属物。

科技发展新趋势篇10

关键词:计算机;智能化;科学;无线;环保

计算机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人们在对其进行应用的同时,也发现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其现阶段下的局限性。同时,计算机也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的更新完善。文章首先对现阶段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概括。然后对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阐述。

1现阶段下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现状

1.1较为普遍的应用

当今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广泛着应用了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例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网络电视和电脑等;在学校的教学中所广泛使用的多媒体和一些管理系统等;在军事领域上高科技的武器设备等;在医疗领域中广泛的应用到了医疗影像等方面。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应用于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其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之处,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更加广泛的应用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1.2更新换代较为迅速

因为社会各个方面对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也对计算机的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其不断地对其进行硬件和软件等方面的更新,以满足新的需求。对于计算机而言,其性能、硬件以及大小都在不断的改进中,越来越多种类的材料被应用到计算机的硬件而开发中,其所具备的功能也越来越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而对于软件方面,技术人员往往会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开发以系列相关的软件,并对其功能进行逐步的调整和完善,因此在应用一些软件时会觉得越来越方便。

1.3专业人员增多

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相应技术开发人员越来越多。人们想要拥有更符合心意的计算机需要技术开发人员的不断努力。这便要求培养一系列的计算机方面的人才,以满足社会方方面面对计算机的需求。并且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看重计算机等方面的相关专业,使得相应的技术开发人员有所增加,技术开发与更新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并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员的越来越多,人们会越来越了解计算机。

2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2.1趋于智能化

计算机技术在不断的革新之中,这也使得计算机更加广泛的以多种形式应用在人们的生活工作等等方面。目前,一些高端的计算机能够实现对家务进行简单的操作,与主人聊天。随着未来计算机不断将更难的运算进行良好的处理,其必然能根据相应的指令,实现一些更为复杂的工作。计算机是为人类服务的,其未来也会更加趋于人性化。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自身并不能完成危险较大或者困难较大的事情。并且计算机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是一个很大的优点。能够使各种任务得以高效地完成。

2.2趋于无线化

人们在生活中应用的最为普遍的无线装置电视遥控器,其能够通过无线来实现对电视的管理,操作十分方便简洁。而人们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对于计算机的应用,在一些较为特殊的地点、环境中工作生活时也需要计算机的使用。而这便要求有便于携带、操作方便的计算机可以供其使用。因此计算机朝无线化的方向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其能满足人们不同地点的不同工作需要,避免了繁琐的有线设备的一些缺点。更能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满足人们自由活动等等方面的需求。

2.3趋于节能环保

在计算机的不断更新换代中,节能环保已经成了计算机研发的一个新的理念。必须意识到计算机已经广泛的应用的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虽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产生了很大的能源消耗。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强烈的提出,以及人们节能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越来越要求计算机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同时实现最小的能源消耗。因此计算机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2.4新型计算机

未来的计算机必然会实现较为复杂的运算应用,以完成更为复杂的工作。因此会产生一系列的计算机。现有硅技术的不断利用和发展,使其难以实现较大的突破,需要不断的开发新的技术以实现计算机更好的发展。近些年来提出的新型计算机有如下几种:1)光子计算机。通过光子进行数据的计算,代替传统的电子传输系统。与较为复杂的电子硬件相比,其计算速度有明显的提升,并且能够完成更为复杂、计算量更大的工作,满足人们更高的发展以需求。2)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是运算、储存以及分析大量的数据。和传统的计算机相比,其不仅运算速度有所提升,内部的存储空间更是得到了增加,安全保密系统也更为完善和健全。3)纳米计算机是实现纳米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而研发出的新型计算机。其最大的特点是体积明显减小,并且具有较好地导电性能。目前,纳米技术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其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纳米计算机较传统计算机有很小的耗能,但性能却要高于传统的计算机。

3结束语

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科学技术也已经成了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广泛应用便是科学技术水平的一种体现。因此,关注其发展趋势,是对我们未来生活工作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者:董雪婷赵福林刘文俏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J].制造业自动化,2010(8):237-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