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武术教学反思十篇小学武术教学反思十篇

小学武术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7:01

小学武术教学反思篇1

摘要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个代表性项目,具有强身健体、弘扬民族精神的功效,习练武术能有效促进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是其在中小学的开展却不容乐观。笔者采用文献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武术进入学校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改革教学内容、提高中小学武术教师综合能力、转变教学模式尤为重要,使中小学生正确认识武术、习练武术,养成终身习武的习惯。

关键词武术教育学校武术中小学教学

一、武术进入学校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成绩连年下降,这给我们教育部门敲响了警钟,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还原健康的体魄已经迫在眉睫。武术不仅具有一般体育项目健身的功能,还具有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功能。1915年,武术正式作为一种课程出现在学生的课表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东邻日本就将“武道”列为体育课的“必修项目”。相比较于其他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呵护,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中小学武术教育问题的思考与重视[1]。

二、制约当代中小学武术教育因素

武术教育,不仅仅指武术教学,它的研究范围更广,是指通过武术教学过程,使受教育者从身体上、技能上、品行上、人格上得到教育塑造[2]。

(一)武术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单调

现有教学内容,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长久以来,内容的枯燥、单调使学生渐渐失去对武术课的兴趣,对向往的武术慢慢产生厌倦。导致学生们喜欢武术,却不喜欢上武术课。

(二)武术教师综合能力水平低

目前,中小学武术课程大部分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只有小部分由专业武术教师担任,教师们也都普遍选择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或相对较为熟练的套路去教授。在武术课程中只注重学生技术的练习,对学生武术礼仪、民族精神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三)教学模式陈旧、方法单一

传统教学模式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陈旧、呆板。长期的(热身―基本功―基本方法、组合―套路练习)模式使得学生们只能被动、机械化的学习。教学中以老师为主,老师教什么,学生则学什么,丢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学生武术认知偏差

网络媒体的发达,使中小学生通过武侠小说及影视作品等多种渠道了解到武术。受武侠小说的夸大以及电影特效的渲染,误导他们认为武术就是能够“飞檐走壁、上天入地”,使他们无法正确的认识武术。因此,在现实的练习中发现武术与自己认为的“武术”有很大的差异,容易让学生产生失落感。

三、方法与对策

(一)改革教学内容迫在眉睫

武术教学内容是武术教育得以具体实施的根本,是构建武术教育体系的首要任务[3]。传统的上课模式在这里行不通,单纯的练习基本功,学习套路只会让学生越来越反感武术课。段位制教程进入到学校教育中恰恰就解决了现有的教育内容。其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单练,对打和拆招,这既增加了教学乐趣,也会让学生在体验武术乐趣的同时,了解武术的技击攻防作用。

“拳以德立”,武德是武术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现象。爱国主义、厚德载物、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文化基因在武术中都有深刻体现[4]。武术教师在上下课时应与学生互行抱拳礼,通过肢体运动,让学生们感受技术后面的文化。学会武术,不只是单纯的掌握一套拳术或者器械,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武术套路中的技击攻防、了解武术文化。

(二)提高中小学武术教师综合能力

现今的中小学武术教师,不管是对于套路水平还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上都有待提高。国培计划能够有效的改变这一状况,国培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国家还应当大力鼓励武术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进入到各地中小学,不仅能够让毕业生学以致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更能够把武术在各个中小学中很好的传承下去。

(三)转变教学模式不容忽视

武术难学易忘,技术性强,缺乏趣味性。泛竞技武术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惧怕一些难度动作。武术进入中小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体质、传承武术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需要他们参加比赛取得金牌,当然,能够教育出拥有专业水平的学生也是大家希望看到的。充分发挥武术特长生在课堂上起到的作用,让他们在课堂上脱颖而出,他们的一个示范动作会削弱其它学生心理上对武术动作的恐惧,并使他们发挥特长,起到帮、带作用。

(四)正确认识武术,习练武术,养成终身习武的习惯

受各种武侠影视、书籍的影响,无形中也增强了中小学生对武术的神秘感。也正是因此,使学生对武术产生错误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武术也多抱有向往的心理,这种对武术向往的心理又移植到了对武术课的情感上来。因此,武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武术形成正确的理解,正视武术的功能价值。使中小学生将学习武术看作是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使我国国粹真正的在他们身上起到强身健体,陶冶情操,传承武术的作用。

四、结语

武术“六进”,进学校也是其中之一。学校设置武术课程,就是在增进体质的同时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提高了我国中小学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能够保证武术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武术能够造福更多的人民。武术作为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和“符号”,我们应该把它更好的传承与传播下去。

参考文献:

[1]《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我国中小学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3):82-89.

[2]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13(2):76-78.

小学武术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传统武术;中小学;体育教学;运用

1.前言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尽可能达到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指标。随着21世纪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有了更为强烈的渴望和需求,然而人类的健康却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终身体育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生活方式。武术在新时代对促进我国国民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1]最近国家教委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如《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国中小学武术健身系列操》《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等,说明了国家政府对学校武术发展的重视。早在1915年的时候,武术运动就已被有识之引进新兴的近代学堂、学校,并逐渐被视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时过竟迁,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开展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本文将根据中小学武术的发展现状和传统武术的体育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认为在中小学开展传统武术不但可以弥补学校武术教学存在的不足,而且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保证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2.传统武术应纳入中小学体育课堂的原因

2.1传统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现状

传统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一部分,具有教育、健身、娱乐的本质功能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非本质功能。目前我国中小学校虽然有武术的教学内容,但是所占的比例很小,甚至有的不按学校的教材内容上课,用其他文化课来代替武术课。即使有的学校上了武术课,也几乎是以基本功、武术套路为主,很少有涉及到传统武术的内容。学生普遍反映教师教学以武术套路为主,缺乏实用技法,不能激起他们对武术学习的兴趣。[2]中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起步阶段,从小就应该培养他们的一些爱国品质、懂得讲礼、守信。传统武术具有文化的教育功能,应该在教育基础阶段,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2.2传统武术的地域性特征有利于传统武术在中小学校的开展

传统武术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各地的自然环境、民风习俗相结合,形成了相对的地域性特征。传统武术的地域性特征决定了不同风格的拳种在当地具有群众基础雄厚、人才资源丰富、易于发展的优势。中国武术向来有“南拳北腿,东枪西棍”之说,又有“少林”、“武当”之说。[3]因此,各地中小学武术教材和教学内容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从实际情况出发,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拳种,如山东省中小学可以开展螳螂拳、福建省可以开展咏春拳等。注重由于地域差异而产生的不同流派、不同拳种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完善当地学校武术课堂教学体系,提高武术课教学质量。

2.3传统武术有利于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开始大力发展竞技体育,竞技武术是我国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竞技武术在竞赛机制的指引下,在动作上强调“高、难、美、新”,腾空高度、旋转角度不断加大,这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来说,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传统武术的动作比较简单、难度较小、易学、实用,动作强度不大。因此,对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有促进的作用。传统武术不仅对青少年儿童的心肺功能有良好的影响,而且还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使他们的体态得到均衡全面发展,使其具有形态美、动作舒展的优点。[4]此外,习练传统武术有利于青少年儿童的反应能力能力的改善,使动作反应速度得到提高,平衡能力增强。总而言之,经常习练传统武术有利于青少年的身体生长发育,使他们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2.4传统武术简便易行,具有可普及性及适应性,适合在中小学开展

传统武术不受场地、器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要有一块空旷的场地就可以进行锻炼;不受年龄的限制,男女生均可参加,锻炼者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年龄特征、健康状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锻炼的内容。在中小学校,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体育设施不够完善的地区,我们可利用传统武术的这些特点,在这些中小学校推广,可以弥补学校武术教学条件的不足,同时,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2.5传统武术的武德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有的道德品质。传统武术重视武德的培养,许多武林志士、英雄人物,他们都有着良好的武德规范,他们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他们的侠义、爱国故事被人民千古传颂,成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写照。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讲述由关历史英雄的人物,有利于培养他们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另外,儒家的仁学思想也是传统武德的重要内容,集中体现为“仁、义、礼、信、勇”等方面。这些与当前中小学校提倡的“爱国爱民、尊师重道、讲理守信等高尚品质相吻合。因此,传统武术走进中小学校,可以丰富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内容,为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3.传统武术在中小学体育中开展的设想

3.1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

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组织了一批武术工作者,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挖掘武术的工作热潮,经过几年的努力,挖掘了“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有129个。每个拳派又包括许多拳术和器械套路。在这些挖掘出来的传统武术,我们应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更多优秀的拳种得到有效的整理,并加强对传统武术健身作用的科学研究与归纳整理,特别是对每一种拳种的技击含义、每一种拳种所蕴含的哲理尤其实对其的健身功能做详细的阐明,并编写成书籍出版,这样有利于武术爱好者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学习,使挖掘出来的拳种得到有效的普及和推广。

3.2学校武术教学中增加传统武术的内容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以武术基本功、武术套路为主,教材移植竞技武术内容,竞技武术讲究的是“高、难、美、新”,这与学校体育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相违背,不利于培养中小学生对习练武术的兴趣。因此,学校可以增加一些有代表性的、简单的、实用的、易于掌握的传统武术套路动作,例如江西的字门拳、福建的咏春拳、山东的螳螂拳等。这些套路动作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有利于传统武术在学校的普及和推广。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中小学武术开展不容乐观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是中小学师资力量亟待提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中小学校普遍缺乏武术专业教师,许多学校的武术教学由一般体育课教师担任,这严重影响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只有不断提高师资力量,才能全面推进中小学校武术素质教育。因此,各中小学校应加强师资培训和继续教育,特别应增加对传统武术内容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中小学体育师资的武术素质能力和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3.4传统武术走进中小学课间体育活动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在传统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体育新的组织形式。把传统武术引进大课间体育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体魄,又使中华武术好得到更好的弘扬和继承。[5]因此,各地区中小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创编出适合中小学生的传统武术健身操,并配以能激发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的音乐,使中小学生在大课间中不断得到了有效的放松,还可以学习了解传统的一些文化。

4.小结

综上所述,将传统武术纳入到中小学校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并且提高他们的身体心理素质、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劳动技能,全面贯彻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思想。另一方面,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保证了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建议将传统武术纳入到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

参考文献

[1]林德明.学校体育开展传统武术的探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01).

[2]喻德桥.21世纪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22(2):

101-103.

[3]颜世亮.关于传统武术在学校体育中开展的思考[J].武术科学,2005,2(1):38-39.

小学武术教学反思篇3

调查现状

在袁金宝等三位老师的《论武术文化传统的继承特征及发展意识的觉醒》一文中指出每年都有大批外国人来中国学习武术。然而武侠电影里的神功奇技以及长拳、太极拳、刀枪剑棍等套路技术不是他们追求向往的财富,通过习武亲身感受武术背后“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不少美国家长在谈到武术时经常说:“让孩子学武术。主要是让他学纪律,学做人。懂得尊师重道的道理。”而反观国内青少年,“花拳绣腿”成为他们对中国武术的基本看法。更有品位、更时尚的跆拳道、柔道等外来文化,已经把中国武术“踹出时尚都市”,一和他们谈起武术就会戏谑地笑说“降龙十八掌、打狗棒法”等与武术的本真面目不着边际的话,对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不够尊重。却对跆拳道等项目十分热衷。新兴体育项目给学校武术教育带来强烈冲击,其教育和文化价值难以展现。

朱无忧的《农村学校武术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一文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农村武术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在农村学校中,学生的习武意向浓厚,但是对于武术的认识欠缺。2、学校领导对武术教育的重视不足,缺乏对武术本身作用和价值的认识。3、农村学校武术教师对武术教育的意识不足。4、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中缺少武术专长的教师。5、农村学校开展的武术教育缺乏简明有趣、适合农村学校教育的武术教材。6、关于农村中小学武术教育的研究较少,无法满足农村武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黎桂华在《我国青少年武术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中指出,我国青少年武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武术普及程度较低。学校武术场馆、器材严重不足,武术师资匮乏、教学水平不高,青少年对武术的认识有较大偏差,现有武术教材不能满足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忽视礼仪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等。

结论与建议

1. 根据教学实际,在武术课中着重穿插武术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武术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所以,在体育课中重点通过武术教学体现传统文化的氛围,让新一代青少年从小感受自己民族的文化,形成民族自豪感,塑造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民族自信心。

2. 创编适合当代青少年习练的新的武术套路,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学生的有益兴趣长期得不到满足时,其兴趣就会发生转移。当前的“跆拳道热”,“武术冷”就说明了这一点。

3. 有针对性地对体育教师进行阶段性培训,重点放在武术文化的学习上,套路练习为辅,使得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集中在文化氛围上。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尤其是广大农村小学,专业教师的缺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专业技术的教学需要专业人才。教师的替换需要时间。当下的工作重点可放在对学生进行武术知识的学习。传统武德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武术文化中的具体体现,因此,通过武德教育,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吸取中国传统武德之精华,培养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指导思想。使学生为弘扬中华武术作出贡献。中国武术中的武德和练习者行为规范的忽视,使武术成为一种缺少文化内涵的竞技运动,武术的民族性、文化性、教育性被忽略和淡化。练习武术首先是对人格的修炼,道德的养成,行为的规范,其次才是掌握技术,健体防身。这是学校普及武术要坚定不移贯彻执行的基本准则。

小学武术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武术教学语言艺术作用措施

近年来武术项目教学是中、小学和高等院系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武术教学中,武术教师更多的将精力放在武术技术教学的示范和示范面,而对语言艺术的运用则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根据武术套路运动特点和武术教学过程的要求,我们对武术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进行分析探讨,为提高武术教师语言素养和自身素质提供理论参考,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开展武术教学。

一、语言艺术在武术教学中的作用

(一)教师的语言艺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武术教师运用语言艺术认识、分析事物,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但把思维和知识传授给了学生,同时也把运用语言的技巧、技能和认识、分析事物的方法传授给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及时、正确的评价,使学生了解练习的效果,及时纠正动作中的错误,教师可用“很好”表示动作漂亮,可用“好的”表示动作较好,可用“不错”表示动作一般,鼓励学生等。通过这样的评价,学生可以从肯定的语言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会为一种动作的成功或微小的进步而喜悦充满成就感。

(二)教师的语言艺术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在武术教学中,教师除了具备正确示范各种技术动作的能力之外,还应力求做到语言流畅、准确精炼、生动形象、使讲解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有声语言要具有通俗易懂的作用,而要实现武术课的精讲多练、快速提高学生成绩,就要注意语言的纯度,详略得当,善于归纳要领,熟练运用术语,适当使用口诀,做到言简意赅。

(三)教师的语言艺术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思维能力

武术教师的思维能力是指对教材、对学生的思想和对教学事件的认识、分析判断能力。而这种能力集中体现在教学语言的表达上。实践表明,思维能力是语言表达的坚实基础,而语言表达能力对思维能力有很强的反作用,也就是语言艺术越高越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也越能提高事物分析判断的敏锐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武术教师语言的多种特性。融汇贯通,用自己良好的语言艺术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师在运用语言艺术认识、分析事物,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但把思维和知识传授给了学生,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武术教师的语言类型

(一)口语

教学口语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运用的口头语言。主要包括导入语、暗示语、小结语、提问语、诱导语、讲解语、评估语及术语性语言等。武术教学主要是技术学习和身体练习为主,在武术教学中常用的口语有以下3种。

(1)讲解性语言。讲解是套路教学中运用语言的一种最主要、最普遍的形式。它主要是指教师用语言向学生说明教学任务、动作名称及其作用,完成动作的要领、方法和要求以及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掌握动作技术、技能,同时,也通过语言使学生获得有关技术动作的文化内涵,并受到启发和教育。进行套路技术动作教学时,一般常用直陈法、概要法、侧重法、对比法、术语法、形象法、单字法、口诀法8种讲解法。

(2)术语性语言。武术术语是指对武术动作内容名称及要领、要求、特点等进行描述的一种专门性语言。武术术语最初来自生产斗争实践,取之于周围客观事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专用术语是限于各个项目中的专门性语言。任何拳种都有其专用术语,在武术术语中,专用术语内容最多,涉及的面也最广。在专用术语中主要的是武术动作术语。武术动作术语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较为传统的形象性动作名称术语,如“白鹤亮翅”、“野马分鬃”、“鲤鱼打挺”等,是用较为生动形象的语言,精炼地叙述其动作内涵的。另一类是使用较为现代的结构性动作名称术语。

(3)评价性语言。每个人都会有这种心理体验:听到赞许、鼓励的话,就会觉得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反之,一些贬损、指责的话会使人觉得情绪低沉,灰心丧气。而青年学生有着强烈的价值体现意识,周围的老师和学生的认同,无疑是最好的自我价值的体现方式。因此,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人的这种心理活动,来达到我们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肢体语言

武术教学中,肢体语言的运用显得尤为突出,一般学生更看重直观效果。例如:练习马步站桩时教师可用手拍拍学生的背,示意其要挺胸;用手指指他的脚示意要内扣。练习提膝亮掌时,可用手指指他的左脚,示意其提膝,用手碰碰他的下腹,示意下腹要内收;用平静的目光扫视群体,面带微笑点点头,示意大家做的不错。拳谚曰:“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便知有没有”,充分强调套路练习对培养一个人的内在气质、风度、精神的作用。

(三)口哨语言

口哨语言在作为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在武术教学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口哨是武术教师必背的教学用具。在某种情况下,口哨语言是声音语言和肢体语言无法取代的。比如,武术教学比赛中,武术教师通过不同的哨声发出不同的信号,传递不同的信息,既清晰又明亮、干脆。又如在大型整体练习时,由于声音的传播速度原因,所以在每个角落的学生不能同时听到口令作出一致的反应,此时一声急促的哨声,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兴奋点,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动作,从而达到整齐化一。如果教师喊声“走”或“1”效果显然不如哨声。

三、武术教师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

武术教师在教学语言运用的要求,首先要正确,进一步要精炼。否则会影响学生的练习时间和情绪。因此,要把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运用的好是无止境的。

(一)规范性

教师为人师表,他的一言一行都可使学生产生模仿意向。在武术教学中,他的言行更会被学生模仿。所以武术教师的言行必须规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范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武术教师语言的规范性包括三方面:一是武术教师必须使用普通话授课。推广普通话是国家一项重要的语言政策,教师应是这项政策的最佳执行者和传播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克服自己的习惯语和地方话;二是语言应流畅,无句法用词上的错误,同时还应做到语言美;三是专业术语口令的规范性。这是体现武术教师技术水平的一个主要方面,在教学中要使用规范的专业术语和口令,使学生接受真确的教育。

(二)科学性

教学语言不符合科学性,肯定会造成教学中的谬误。教师在备课时要在认真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反复思考教学中要讲的每一句话,要对每套教材甚至每个技术动作的要领、组织教法都进行认真思考,设计好每一句话,使教学语言有充分的依据,在科学性方面无懈可击。

(三)情感性

学生是有感情有思想的人,好胜、自尊、虚荣相互交织是他们的一个心理特征。要针对这一特点多鼓励少批评,即使批评也要体现激励性。武术教师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要满怀对学生的热情,做到以情激情。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说过“喜欢别人的人,别人才会喜欢他。”武术教师如果对学生没有关心爱护之情,学生对教师也就不愿意接近,师生之间就会产生隔阂,这就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语言是师生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重要工具。因此,武术教师在日常教学语言的表达上,应该是和气、文雅、谦逊、温和有礼貌而富有感情。在武术教学中,尤其是在帮助学生纠正和改进错误动作时,教师的语气不仅要耐心,更要热情,不能冷若冰霜,甚至夹枪带棒,特别是在帮助后进生时,更要多给予鼓励、诱导,使他们调整好心态。

四、结语

武术教师的语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架起师生间心灵的桥梁,更是教师履行职责,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和基本手段。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武术教师在运动技能、运动能力方面都有较强的基础。但在语言艺术能力方面显得不足,甚至出现“一肚子墨水难吐出,急坏了自己苦了学生”的尴尬局面。因此加强教学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修养,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应是我们武术教师不断进取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侯介华.武术套路教学与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国凡,唐世林.武术基础教程[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3]徐培文,彭莉莉.武术教学语言的运用[J].浙江体育科学2001,(3).

[4]刁丽雅.浅谈教师的语言艺术[J].教学札记,2005,(7).

[5]孙宏茹.体育教师的语言运用与教学[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4).

[6]彭国龙.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口语修养[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6).

[7]俞慧燕.语言艺术与体育教学关系的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

小学武术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小学武术;人文关怀;思考

武术不仅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现象,还是一种人类活动的现象,武术当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以及浓厚的人文内涵。在形式上,武术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有很高的透明程度以及灵活的组织形式。学生在小学时期,正是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武术教学的时候给予他们人文关怀,能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

一、人文关怀的核心

对人性以及人的价值进行肯定、追求人的自由平等以及个性解放、关怀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同时,尊重个体的个性差异以及主体差异、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全面促进人的个性发展,这就是人文关怀的核心。

二、小学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武术教育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小学的武术教育,小学是传播武术、继承武术以及发展武术的重要地方。但一直以来,虽然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但是教学效果始终不佳。长此以往,小学武术教育不管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呈现出一种逐渐僵化的趋势,也让一些本来对武术感兴趣的学生对武术产生了一定的反感情绪[1]。

(一)武术教学没有一定的创新性

小学的武术内容一般都是从武术的基本步型以及手型开始,没有一定的侧重点以及趣味性、娱乐性,同时,没有进行适当的简化以及创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时常会忽视培养学生的特长、兴趣以及个性。另外,长期以来,武术都是以武术的基本动作、基本功当作教材的内容,太过于重视基本技术、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等内容,仅仅只是强调武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身体的发展,而没有强调武术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

(二)没有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小学的武术课程,一般安排的时间比较短,基本上一个学期只有五到八个课时。同时,武术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武术的基本动作、基本功的技能教育,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对学生交流、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等多样形式的学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让学生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受到严重的压制。而缺乏了人文精神的教育,也就不能对学生的兴趣以及情感的发展进行理性的关注,而且教师忽略了学生自身的特性,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3]。

(三)教学评价的时候不注重个体差异

一直以来,小学武术教育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仅仅只是通过判断学生武术动作模仿的相似度来进行评价,而这种评价的方式只能对学生掌握技巧和运动技能的水平进行衡量,不能将学生的实际锻炼效果真实地反映出来。而且在进行武术评价的时候,轻教学的过程,而注重评价的结果。另外,在评价的时候,主要都是靠教师来评价,因此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没有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而这样的一种评价方式将学生简单化了,也客观化了,缺乏了深层次的人文关怀。

(四)单一的、落后的教学方法

当前,很多的武术教学教学模式都比较单一,课外活动和课内教学是分割开来的,学生处在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封闭的武术文化的生活氛围,没有办法施展自己的武术,从而压抑了自己的创造性。同时,在实际的武术教学时,教师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传授技能,而没有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规范的武术,不能将探索其他武术动作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而且课堂上教师一般是让学生进行模仿,学生不能对动作的含义有一定的了解。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只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工具,而失去了课堂上独立个体的主体地位。

(五)对特殊的人群缺乏必要的关怀

在实际教学中,对于那些“边缘人群”,也就是那些在身体练习时,会遇到很多障碍的群体,教师并没有给予必要的关怀。这部分的人大多都是被安排去上自习,致使一些本来对武术感兴趣的学生也会渐渐地对武术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此外,在武术学习上,还有一些练习比较不错的学生,由于武术课程断断续续,也使得这些学生不能继续往前发展。

三、在小学武术教学中怎样应用人文关怀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人文关怀能够在武术教学的课堂上营造一种愉悦、轻松、和谐、快乐的情感氛围,而这样的氛围也会让学生乐于学、喜欢学、积极主动地去学。但是怎样在保证武术正常教学的同时还能够应用人文关怀,这是每一个从事武术教育的工作者应该要思考的问题,也是要强化的方面。为了将武术的教学质量提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由于受到传统武术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武术教学存在单一的教学形式,片面的教学内容,不科学、不合理的评价方式以及错位的教育主体等一些问题。假若要在小学的武术教学中应用人文关怀,从根本上就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将明确的培养目标确定下来,将科学的教学内容制定出来。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人文关怀,要包括这几个方面的人文精神理念:在和谐的思想指导下,要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全面、充分以及和谐的发展;在人本主义的思想指导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个性;在思想教育的指导下,要培养学生的终身武术精神。

(二)优选武术的教学内容

在ξ涫醯慕萄内容进行选择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兴趣,然后针对学生的兴趣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接着就是选择武术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武术的理论教学部分,第二个就是武术的技能教学部分。而且,在选择武术理论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注重与时俱进,将现代学校的一些文化因素融入其中。同时,武术的实践内容不应该同竞技武术画上等号,要简单易学。与此同时,在武术的一些技巧动作上,要进行创新,让学生能够将其掌握,从而产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此外,在开设小学武术课程的时候,要优选教学的内容,这样能够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比较多的运动技能以及武术知识。

(三)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并对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手段进行改进

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变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对教学的方法进行优化,尽自己所能地应用情景式、启发式、分组式以及探索式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这样能够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在实施武术教学之前,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武术的基本动作以及这些基本动作的作用,同时还要让他们了解每一个动作的难易程度,除了要让他们对武术形成正确的认知,还要增强他们学好武术的自信。因此,教可以在课堂上安排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练习动作,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讨论完毕之后,教师可在最后做出总结以及点评,然后加以纠正。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深入感受学有所成的快乐,这样能够让他们学习武术的兴趣得以有效提高。

(四)为学生营造武术的人文环境

良好的武术人文环境除了能够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得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还能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只有将武术的人文环境构建起来了,才能够将和谐班集体、和谐武术以及健康课堂构建起来,只有结合武术和健康教学才能够让学生的责任感、诚信以及情感得到培养。

要想将武术的人文环境营造起来,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将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与此同时,作为教师,还要尽自己所能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得到激发,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到课堂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武术动作。此外,要营造学武的文化环境,比如将鲜明的主体环境布置起来:丰富的色彩、灵活的武术图案、武术的活动照片、有一定感染力的标示语言、奖牌以及获奖证书等,这些都可以点缀在武术教学的地点。假若有一定的条件,还可以穿戴合适的服饰,然后给学生讲解服饰的作用,以及怎样进行穿戴和保管,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将服饰文化的育人功能凸显出来。同时,还可同一些民族音乐结合在一起,利用音乐来给学生伴奏能够将学生动作的节奏感以及韵律感培养起来,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表现力以及内在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音乐的鉴赏能力,还能够保证教学效果。

(五)将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构建起来

教学评价体系要有全面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结合定性评价以及定量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结合他评和自评,结合诊断功能评价以及定位功能评价。同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阶段的评价,在评价的时候,除了要重视教学的各个方面,还要重视评价的整体性。

然后,评价要有一定的人文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对个体的关注,评价学习的时候,要多激励多表扬,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信心,让学生形成终身的武术意识。

四、结束语

在武术教学的时候,要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并且看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因此,从事武术教学的工作者需要不断努力,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娟,王维月,姜东,等.学校武术发展困境中的锦州平和小学武术教学特色研究[J].武术研究,2016,1(01):59-62,67.

小学武术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青少年武术教学生理心理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骨骼、肌肉、神经、各器官技能都处在可塑阶段,兴趣也具有一定的指向性,通过武术教学与训练实践,能不断总结和发现新的规律,改进和丰富教学与训练的方法。在教学与训练实践中,除了遵循一般教学与训练的原则外,还要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以便取得较好的效果。

1.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发育特点开展武术教学

1.1注重身形成长,合理控制力量练习。

青少年的骨骼比较柔软,软骨成分多,故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折断但易弯曲变形,关节窝较浅,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的韧带较薄弱、松弛,故关节伸展性与活动范围较大,灵活性与柔韧性易得到发展,但关节牢固性较差,在外力作用下轻易脱位。青少年肌肉中水分含量大,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盐类较少,肌肉细嫩而富有弹性,能量储备较少。青少年收缩力量和耐力较差,易疲劳,但易恢复,身体各部分肌肉发育不平衡,大肌肉、上肢肌肉发育先于小肌肉、下肢肌肉,肌力增长不均匀。基于青少年的这些生理特点,我们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通过武术教学中的各种动作,培养青少年的正确身体姿势和良好的体态仪表,促进学生身体形态良性发展。在力量训练中,负重练习要慎用,宜用伸展练习发展力量,十二三岁后力量训练可逐渐增加。青少年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力量应均衡发展,各项素质搭配练习,特别应加强他们的柔韧性练习。

1.2以“双基”教学为主,适当安排武术练习。

青少年的血液量相对成人含量大,但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成人相比较低。青少年心脏的相对重量和容积均和成人相近。由于青少年的神经调节不够完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故心率较快。然而心肌纤维收缩力较弱,心脏泵血能力较小,故每搏输出量小。青少年的血管因易扩张而相对较粗,血压也比成人低。青少年的新陈代谢旺盛,耗氧量大,呼吸频率较快,但呼吸阻力较大,呼吸肌力量较弱,所以肺活量较小。同时,氧运输功能较差,最大通气量和摄氧量都较低,故在运动训练时,通气量的增加主要靠呼吸频率的增加来实现。所以,我们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青少年不宜过早地进行专项的耐力训练。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以“双基”的教学与训练为主,以平和的简短武术套路进行教学与训练。以动作的速度练习为主,如冲拳、推掌等,不宜过多地进行耐力、力量和静力性的练习。武术教学应内容丰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适当发展难度动作,尽量减少憋气、紧张性练习,以免心脏负担过重,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应注意动作与呼吸的正确配合,凡是使胸廓扩张的动作应吸气;反之则呼气。如在做跳跃的动作时应吸气;在落地时应呼气等,引导呼吸进行动作练习。

1.3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多样化。

青少年神经系统发育较不成熟,兴奋与抑制不平衡、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动作和技术时,大多凭一时的兴趣。学习和掌握动作较快,但多余动作或错误动作较多,易疲劳,但恢复较快。在神经认知上,第一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而形象思维能力较差,模仿能力强,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还是较弱,抽象思维能力差。所以,应该多方位地丰富教学内容和多样化教学形式,避免单调重复和静止的活动,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套路动作练习时,应穿赛或游戏。同时,安排短暂的休息,以免出现疲劳,提高他们的兴趣。在传授新的动作技术时,应以模仿性质为主,少讲解,多示范,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的能力,全面发展各项基本技能。在青少年武术教学与训练错误动作时,教师或教练员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做到预防在先,及时纠正。可多采用直观教学法,多运用多种现代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开展武术教学

2.1尊重学生的意愿,合理引导。

武术教学与训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教师或教练员要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少儿的思想教育和启发,使他们认识到“双基”训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掌握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以表扬鼓励为主。教练员要及时发现青少年的优点,并给予表扬。教学训练实践表明,青少年喜欢表扬,一经表扬,便信心倍增,训练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在教学与训练中,谁完成得好,谁出来示范,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增强训练效果。往往有些教师或教练员一看到学生完成不好就训斥、责备,使学生自信心下降,甚至因此产生逆反心理。可见在教学与训练中过于严肃,反而使青少年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训练效果不佳。

2.2量化教学进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多方面增创优良情绪体验情境,培养竞争意识。学生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都有迫切希望知道自己的成绩和效果的欲望和要求,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教练员的肯定。所以,在教学与训练中,教师或教练员如能使他们及时反馈学习结果,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使错误的技术动作得以纠正,正确的动作技术得以巩固,从而创造教学与训练的良性循环。在武术教学一分钟的正踢腿练习中,一组不记数,不看质量,每天踢。而另一组记数,看质量,并在训练中严格要求,及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优点,登记各次成绩和次数。两组练习相同时间后,测验结果表明后一组的效果好于前一组。由此可见,指导会使训练取得较好的成绩。指出优点和问题,能使有关神经得到阳性的刺激,而使另外的神经中枢的联系受到阴性的强化。要加强分化过程,使兴奋和抑制两过程更加精确,促使正确技能的形成。特别是看到自己进步,将振奋精神、研究情绪。鼓舞士气,提高有机体克服各种困难的能力。所以,要量化教学进度,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小学武术教学反思篇7

我国基础教育自从新中国创立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随着时代变迁其改革也是一路风雨历程。由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主持的全国规划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无疑在基础教育领域掀起一场变革性革命,为基础教育的教育思潮、教育改革等各方面都带来一股蔚然清新之风。“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中小学教育,是一种价值观和学生观重新定义的教育。作为中小学体育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教育亦是如此。武术段位制引进中小学无疑是推广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可行性模式。武术段位制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是对“体育回归教育”呼声的积极回应,以基础教育的特征和理念为嫁接点,以学生主体性需要为出发点,对武术段位制引进基础教育阶段的必要性进行研究,无疑对于中小学武术普及和基础教育发展颇具现实意义。

2新基础教育价值观下的武术段位制

以“新基础教育”为基点审视过去,原有的基础教育固有的普遍存在的弊端可概括为“狭隘化”和“短期化”。所谓“狭窄化”即主要表现在“学好学校开设的主要科目”;而“短期化”则过分强调基础教育对近期的、可测量的考核、评比标准的满足。对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发展的奠基性价值才是基础教育最根本、最长远的价值。新基础教育提倡更新教育理念,在重新定位价值观的新基础教育的背景下,武术段位制作为一种长期的系统的渐近的工程进入中小学,贯穿于基础教育整个阶段,正是呼应了新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即其未来性、生命性、社会性。在新基础教育的价值定位下,武术段位制在中小学开展不再仅仅是技术的浸淫、匠术的堆砌、动作的累叠、技巧的锤炼,而是武术文化价值的传递,武术内涵的整体认知和动态把握。

2.1展望未来性是武术段位制的基点武术段位制共有9段,其中1-3段是初段位,4-6段是中段位,7-9段是为高段位。更有段前级,旨在以武术游戏培养学习武术的积极性,适合在小学低年级开展。初段位以习练武术技术为主,适合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开展。段位制技术和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相接轨,段位制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不是仅为了满足该阶段的身体锻炼需要或是体育教学的需要,初段和中段的考评更是为基础教育之后的高段位晋升,是为了“未来”更进一步地习练武术、学习武术文化奠定基础,立足于未来武术学习的段位制恰恰呼应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未来性。基础教育是人生接受教育的起步阶段、奠基阶段,它的价值绝不是满足眼前的、当下的需要,而是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一阶段的教育影响的价值,将远远超出本阶段而延续到终身”,当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就开始受到武术这一包容了民族文化精髓的熏陶,在学校武术文化氛围下的耳濡目染,在段位制的考评历程中不断进步,那么在他今后的人生阶段,自然这种文化感知力和文化选择的能力将会伴随一生。从未来的高度审视基础教育的“基础”二字之涵义,基础教育是为个体的终身发展铺垫。从未来的而不是从历史的也不是从当下的角度来衡量武术对于提高生命质量的意义,发挥中小学武术对学生的终身体育的基础奠基,以“新基础教育”视域来审视、构建段位制在中小学开展的价值观。

2.2关注生命性是武术段位制的人文思考基础教育中原来固有的重学科知识传授、轻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发展,这种目的与手段的倒错、本末倒置的价值取向不得不引人反思。而新基础教育提出“生命性”,教育者要“懂得生命的整体性,懂得青少年期对于人生的独特重要价值”,从生命整体性出发,明确青少年期对于人生的独特重要价值,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武术段位制,结构合理的段位制体系处处以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作为教育主体的“人”,使学生成长为既是武术文化的终身受益者,又是武术文化的终身传播者和践履者。在“新基础教育”土壤上滋生、茁壮发展的“生命•实践”学派,是植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本土教育改革的学派。该学派宗旨风格是“生命不只是言说和思考的对象,更是实践的对象”。武术尤其是传统武术对于生命的感悟,对于天人合一的追求,在自然与生命、个体与社会的联系贯通中,构建了生命与实践的内在关联。正如叶澜所主张的那样:必须有对生命的体悟,这种体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智慧中最具有特色和值得珍视、发扬的方面。这种体悟才是与他人与世界构建“我--你”关系而非“我--他”关系的内源力量。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遗存的中国武术闪烁着东方哲学的魅力,武术的思维是东方的直觉体悟的思维,“武术将“术”和“艺”结合,通过实践而获得天人相合、万物归根的精神体验与生命的感悟”,武术的体悟式思维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溯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优秀根基,更是与当代新基础教育的生命体悟观有着高度一致的有机联系。在“新基础教育”视域下,寻求段位制与基础教育的契合点,立足于学生发展,构建正确的的学生观,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诉求,是段位制在中小学开展必须进行的人文思考。

2.3社会性是实施武术段位制的现实意义中小学教育仅限于校园这一方象牙塔的狭窄园地,却与社会发展社会现实脱节,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新基础教育强调“教育过程也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教育必须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和自己应尽的各种社会责任”。武术段位制技术内容分为即“趣味武术、技能武术、文化武术”,从低年级阶段习练武术技能逐步过渡到中高年级对武术文化内涵的理解感悟,在文化武术阶段进行武术文化教育,通过挖掘典型,瞻仰历史中的武术人在抵御外辱、忧民卫国中的有所作为,武术人在天下兴亡之刻表现出对国事民生的关怀、对国家安危的捍卫,武德教育融入武术技术教学过程中,将武德礼仪纳入段位制考评内容之中,把握基础教育阶段这一学生个性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使武术文化教育和武术文化价值传递对学生的爱国意识、社会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以武术的教育、文化的武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总之,武术段位制引进中小学是以促进学生社会化为立足点,是不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加强个体与社会联系的平台。当代基础教育领域的变革只有“以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为基础,同时与所处的世界文化发生对接,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已有的文化资源,在整合的意义上生成具有广度和厚度的新的教育文化。武术段位制进入中小学亦复如是,只有保持武术文化形态的完整性,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同时与世界其他优秀文化发生对话、碰撞、融汇,只有这样才能生成即具民族性特色又具世界性胸怀的、即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又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武术文化,而这种新的武术文化又能反哺、促进校园武术的开展,与校园文化形成良性互动。“新基础教育”的研究者们在对基础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时,始终“致力于将中国的文化精髓和传统的教育智慧汇集到学校文化之中,承接并创造出最好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氛围”,让文化的血脉在当代学生的灵魂里延续、流淌。正是在这种全球化语境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引进段位制,通过段位制这一具体的载体承接本民族的精神传统文化传统。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段位制的考评、晋段,通过习练武术技术这一载体进而体悟武术文化的深厚底蕴,达到“意在拳外”的目的;通过武术段位制这一窗口促进与社会主流文化价值的联系,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正是基础教育阶段武术段位制得以实施的内在动力,也是武术段位制引进中小学的现实意义。

3“新基础教育”视域下武术段位制的学生观重构

3.1武术段位制旨在激发主动潜在性新基础教育在学生观上倡导主动性,学生才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其评价和衡量的尺度绝不是教师传授、教会多少,而一切以学生的学会多少、学生的实践表现结果为根本。学生无疑是此过程的主体。在武术段位制实施的教学过程中,体悟式的武术习练方式正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高度肯定、学生主动性的正向激励。新基础教育主张“今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应把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核心价值”。发展是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不是完全的外在刺激也不纯然是内发的,人的发展是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个体武术实践的主动性或者说个体主动的武术实践,在全球化纵深发展、各种文化思潮激荡碰撞的今天,这种文化选择的意识和能力就极为重要了。武术段位制中始终映射的武德教育、武术文化因子,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个体与集体之间、个体与外部世界之间都可能发生积极的意义。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武术段位制正是着眼于学生的主体潜在性,通过武术文化把学生培养成承接传统文化的、具有现代意识的、能自主进行武术实践的人。“我们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发展可能的实现提供各种舞台。”对于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多方面的需要,漠视与抑制显然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扶植才能使“苗子”健康成长。段位制结构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丰富、生动和个性化的主动发展的可能空间与舞台,使学生多种潜在发展有效转化为现实发展。在中小学阶段开展武术段位制的教学活动和考评,通过对武术技术的练习、武术文化的学习,从而获得对传统文化的新体验,人格修养与品性在此过程中得到润泽,最终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武术段位制正是通过“成事”来“成人”,为“成人”而“成事”,形成“成人”与“成事”的相互滋养关系。

3.2尊重差异性是段位制的合理依据基础教育现存的问题是“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去衡量、要求学生,不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别。”与之相对的,新基础教育“承认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克服教育中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端”。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的,例如认知风格方面,有场依存性、场独立性,冲动型与沉思型的差异,在气质性格方面也不尽相同,外倾与内倾之差别。就学习动作技能而言,不同学生学习同一技能,同一学生学习不同技能时,都会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段位制技术内容丰富,适合性格各异的学生去选练、考段,例如外向性格之人可选练起落开合之长拳,性格沉静或可选练连绵缓柔之太极。武术段位制考评内容自选化,充分尊重了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以青少年为使用主体的、打练结合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汇编了长拳、太极拳、少林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八极拳等拳种的系列教程,以及适宜推广的《趣味武术(武术段前级教程)》、《武术功法教程》等。这一系列教程教材的编写充分地尊重了作为主体对象的个体差异性和个性化发展。这种差异性、个性化即是指个人在动机、需要、基础、兴趣、特长、倾向性、学习风格、志向水平和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动态,使每个人从共有的武术段位制技术体系中获取的内容与方式都带有“个人的选择和特征”,并形成个人的特质,促进个性化的丰富与发展。

4结论

小学武术教学反思篇8

摘要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已自成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系,同时具丰富的哲学思想、医学知识、道德和礼仪准则。中小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竞争中的主力军,能使我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中小学应丰富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加强师资培养和引进,从多方面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关键词传统武术传统文化中小学教学传承

一、传统武术与传统文化概述

传统武术是指,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打包括功法练习为有机活动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1]。传统武术有着长期流传、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形式多样、作用显著的特点。传统文化是指由于文明演变而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与民族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所形成的代表自己该民族特色的总体表征。我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化,具有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特点。

二、传统武术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一)传统武术自成文化体系

传统武术本身形成了一种完整的文化体系,渗透着中国古代哲学、美学、伦理学、兵法学和中医学的内容。观念方面,传统武术讲究仁爱、和谐、礼义、信勇的武德,这种超越武术技术本身的意识是传统武术博大精深的渊源所在。制度方面,各门派有不同的武术技能和规则,这些武术规则制度也是传统武术文化的一部分。器物方面,常用十八般武艺的武器在造型、器材、使用方法各有差异,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武术文化内容。无论是武器知识,还是武术思想、特色招式、武术理论,都是中国传统武术智慧和经验的总结,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武术文化知识。

(二)丰富的哲学思想。

传统武术不仅讲究形体规范,也十分注重精神与形体的统一,追求内外合一,体现了哲学的整体观。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拳种,它能流传于国内外长盛不衰,与其深厚的哲学思想渊源有关[2]。太极拳中有许多属于阴阳变化的表现。五行本来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用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3],在形意拳则充分利用了其相生相克的辩证理论。“道”是传统武术最根本的拳理,“气”在传统武术中被视为原力,道与气的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主要思想,是传统武术的重要哲学渊源。

(三)规范的道德及行为准则。

武德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以“仁”和“爱”为核心伦理体系,是中国传统武术伦理观的核心,从言行、传承各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从礼仪上来说,传统礼仪文化也渗透在传统武术中,武术礼仪是习武者最基本的行为道德规范,讲究礼尚往来,推崇君子之礼,形成了习武之人特有的礼仪规范。

(四)丰富的中医学知识。

传统武术和传统中医很早就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认为人体生理功能与自然环境高度统一、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精神活动与身体机能密不可分。通过肌肉骨骼等的锻炼来达到培养精神、调理气血的“内外兼修”,几乎是中国传统武术所有拳种流派的宗旨。

三、中小w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传统武术是我国的四大国粹之一,可见传统武术在传承传统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具有继承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都不可能中断自己文化发展的历史[4],我国的传统文化更是经过五千年历史逐渐积淀的结果,它在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已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高国家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

中小学生有承担起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义务和责任,只有通过学校对中小学生加强传统文化基础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6]。也只有将武术置于学校通过青少年进行传承,才能更好的履行武术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7]。

(二)有利于传统武术的发展

竞技武术以培养运动员为主要目的,并不适合普通中小学生的习练。传统武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习练中要求脚步稳固,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动作的角度、幅度,更适合中小学生练习,不会违背传统武术的习练原则,也有利于学生在学武初期学好武术。在中小学校开展传统武术课程,既开创了传统武术发展的一个新途径,又有利于传统武术的传播与普及[8],与竞技武术并不冲突,还可以做到“传统”与“竞技”协同发展。

四、中小学传统武术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丰富传统武术教学内容

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应该选择在当地盛行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拳种,结合各地特色选择某一拳种[9],再以该拳种的初级、中级、高级套路作为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对传统武术基本功的积累原则,应该以各传统套路中姿势舒展动作简单的初级套路为主。此外,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增加一些功法运动,如“静功”“柔功”。由于传统武术的攻防含义十分丰富,还应在套路教学时,穿插教授一些实用的攻防动作内容。

(二)培养和引进传统武术专业人才

传统武术进入学校的关键是武术师资建设的问题,中小学校可以采取培养和引进传统武术专业人才两条路同时走的策略。武术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武术文化知识的研究和探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体育教师进行短期培训,让体育教师承担传统武术课程。

(三)要着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首先需要从教学理念上进行调整,把尚武崇德、修身养性等武德观念体现出来,使中国传统武术所蕴含的、所强调的文化思想加以强调。其次要在传统武术教学中营造文化氛围,以文化态度来对待传统武术。可以邀请专家讲授专题课程,观看传统武术有关的影视作品,探讨其中武术的文化意味,鼓励学生对武术的内在文化进行深入理解。再次将传统文化考察纳入评价评价体系,文化教育成果的评价才能更加真实全面。

五、结论

文化性是传统武术的基本属性,传统文化是传统武术之魂。中小学开展传统武术教学,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教学时选择丰富多彩的实用味性强的教学内容,要多方面开发传统武术教学人力资源。要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武术教学过程中,回归传统武术的文化本色。

参考文献:

[1]周良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刘俊卿,田林.论太极拳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促进[J].阴山学刊.2013(2):74.

[3]贾亮,黎桂华.武术传统文化与实用套路解析[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8:28.

[4]侯平.立足文化现状构建先进文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12):460.

[5]郭玉成.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院.2008(2):52.

[6]张泽静.寓中国传统文化于中学语文教学之中[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4.

[7]金涛,韩政.体育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武术发展之路[J].中华武术研究.2012(12):41.

小学武术教学反思篇9

关键词:江山市;高中;武术教学;现状

前言:学校武术作为我国中学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对江山市高中武术教学现状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加强江山市高中学校武术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浙江省江山中学、江山市滨江中学、江山市实验中学、江山市第五中学、江山市职业技术中学,5所高中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阅读有关图书、浏览网站、资料和文件来全面正确的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查阅收集与研究有关的文献、图书、资料和原始记录,收集当地的可靠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向江山中学、江山市滨江中学、江山市实验中学、江山市第五中学、江山市职业技术中学师生随机发放问卷,以获得有效资料。

1.2.3访谈法

走访了江山市教育局的相关领导,高中的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和学生家长等,就武术对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及中学武术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咨询和探讨。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我国中小学武术课程开展规定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明确规定,中、小学的体育教育中必须开设武术课程。总的来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武术课程相当重视,武术已不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体育课程。

2.2江山市高中武术课开展现状

江山市高中武术的总开课率只有40%。而在对开设武术课学校进行走访后发现,武术课每学期总和只有4—5课时。学校武术专业教师的缺乏、场地器材缺乏等也是造成学校不开设武术课的重要原因。

2.3武术师资状况调查

缺少专业的武术教师,一直是中学武术教学难以提高的一个瓶颈。如表2,所示,武术专项的的仅占7.14%,远不及其他专项的体育老师。调查结果反映当前江山高中的武术师资很匮乏,直接影响江山市高中武术活动的开展状况。

2.4学生对武术的兴趣状况

2.4.1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程度

学生对武术运动的态度调查中有214人选择希望开设武术课,不希望开设武术课的13人,仅占4.21%。调查说明武术课程受到大多数同学的喜爱,多数学生都希望学习武术课程,这同时也说明了武术课开展的可行性。

2.4.2学生对武术项目的兴趣

通过调查(见表4),学生最喜爱的武术项目是防身,其次是散打搏击,再次是刀剑器械类。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了学生喜爱和重视武术,且调查反映学生格外喜欢防身术。这项调查为武术课程的设置提供一定依据。

2.5武术在课外活动中的开展情况

通过调查,有91.75%的学生反映学校除正常体育课外没有其它学习武术的途径,说明学校和社会还没有提供足够的场地和机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武术。

3.结论及建议

3.1结论

3.1.1江山市高中极少有武术专业的体育教师,有武术专长的体育教师也很少,更有不少学校的体育课没有武术内容。专业武术教师严重匮乏,是武术开课开展不起来的重要原因。

3.1.2高中学校没有有效地组织体育课程开展活动,缺乏先进的规范管理。

3.1.3多数学生热爱武术运动,但体育教师对学生武术传授引导的渗透力不强。

3.2建议

3.2.1加强师资建设,吸取现代体育教学的先进方法,改进武术的教学方法。

3.2.2建立以武术课堂为主,以课外训练和兴趣小组为辅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

3.2.3教育部门,教师,家长,学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必须相互协调发展。(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n].中国教育报,2004204203.41~47.

[2]中国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武术研究[C].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338~357.

小学武术教学反思篇10

摘要武德是武术的灵魂,武术的特色,并区别世界上其他技击术。武德中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民族精神。并规范习武者行为,使其达到形神同修的目的。而当今社会各行业浮躁的急功近利的作风也影响了武术的发展。习武不习德比比皆是。在当今武术事业发展中,武德的发展不容忽视。如何让技艺与德行齐头并进,这是我们要关注的。

关键词武德武术师父技击术

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的舆论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

武德,就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古往今来,习武者都有“尚武崇德,修身养性”的思想观念,而“未曾习武先习德”更是祖辈留给一代又一代习武者的古训。

武以德先。有句话说得好,文明没有武力是无能,武力没有文明是暴政。只重武不修德,就算功夫再高,技法再好也不过是一介武夫。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生物,是因为人有思想有意识,会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使各个人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发挥其最大作用,以达到生存发展的目的。不尊重社会大众认同的公共规则的人大抵都是些低素质,目光短浅之人,必将得不到肯定,遭众人唾弃。武德,就是武术界的道德,是武术人的风向标,指路灯。武德重于武技,犹如道路和人一般。无论这个人多么优秀,走错了路,选错了方向,是永远到达不了成功的顶峰的。更有甚者,误入歧途,不能自拔。正所谓“理字不多重,万人担不动”,“武夫不讲理,艺高难服众”。

武以德先,讲武德绝不是“面子活”绝不是一种装饰。武德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武德的核心灵魂。

武德,给武术打上了深深的民族烙印。武技是武德的载体,武德是武技的灵魂,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另一方面,武德是由是由中国的哲学观点组合构建而成,方方面面都体现了中国人的思想,中华民族的文化。所以继承发扬武德就是保护了国粹,保护了我国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以德先,武德讲到过“缺德者不或与之学,丧理者不或教之武”。有些人练武就是完全为了逞凶斗狠。欺压别人,抬高自己,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种把武术用偏,不讲武德之人,是没资格习武的。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恶意把武术运用到邪门歪道上的毕竟还是少数。最主要的问题还是人们对武德不了解不重视,曲解其意。在武馆林立,大小武校遍地开花的今天,真正理解武德重视武德遵守武德的又有多少呢?反之,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钱重于艺,奸商习气”的比比皆是。

比武竞技按照武德要求切磋技艺,提高竞技水平,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而有些不懂武德或对武德认识肤浅的参赛团体或个人以唯我独尊,唯我正宗,其他都是水货杂牌的观念参赛比武。若在比赛中两方都是这样的观点,比赛过后,轻则仇视藐视对方,对对方进行贬低,重则酿成打架群殴事件,危害社会治安。

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自信”,对于一个武术运动员很重要,是其成长的必备因素。但是谦虚同样不可或缺。“习武千条戒,最戒嫉妒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谦虚能使人保持冷静与理智,不骄不躁,沉下心,思考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一方面能提高自己的技艺。另一方面,也能广交朋友。多一个朋友总胜过多一个仇人。其次,过分的骄傲自负往往在受到比较大的打击之后很容易一蹶不振,自甘堕落。自负之后是自卑,这句话习武者谨记。

武术的发展过程是漫长的,期间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最后才过渡到现在这个阶段。其中传统武德受封建思想影响存在一些弊端,所以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掘弃一些旧思想,消极观点,继承发扬其中符合新时展需要的积极因素。

在旧武德中,有一徒不从二师的观念。这是错误的。试想一下,任何学生或是运动员成为栋梁之才之前都要经历不同的人生阶段:学生要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运动员要经历市队省队国家队。而在不同的阶段则需要不同的人来培养教育。对于任何运动员,包括武术运动员,启蒙教练与成就他们成绩的省队国家队教练很可能不是一个人,但任何一个教练在运动员心目中的位置都是等同的,因为给予运动员帮助的那些教练们都是运动员的恩师,永远不会忘。

相反,一些教练员,武校在学生取得成绩之后,不择手段千方百计要留住学生,甚至以牺牲学生前途发展为代价。这些都是违背武德的行为。当年李小龙离开其师叶问漂洋过海,到达美国,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之下,博取百家之长,创立截拳道,而国内一些守旧之人说他背离师门,篡改永春,欺师灭祖。而叶老则认为“武者要有容人量”要心胸宽广坦荡,不但没有责备李小龙,反而鼓励李小龙坚持自己的梦想。正是叶老长远的目光,成就了李小龙。最终让世界认识了李小龙,认识了咏春拳,认识了中国功夫。

武以德先,没有武德,武术事业就会走弯路走错路,最终会导致武术事业发展不起来,甚是停滞。只有真正重视武德,了解武德,根据现实情况,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发展继承武德,才能真正了解什么是武术,从而更好地促进武术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饶尚宽译著.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