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水产养殖市场现状十篇水产养殖市场现状十篇

水产养殖市场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6:36

水产养殖市场现状篇1

关键词:云南省;水产品;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83-1

1云南省水产品养殖的现状

云南省是水产品养殖的大省,尤其是昆明市和曲靖市,目前,昆明市已经开展了水产品养殖培训班,为加强水产品养殖人员的技术水平,昆明市大力发展养殖业的学习与促进活动,以保障水产品的鲜活质量为根本,不断进行水产品的科学监测。

目前,曲靖的渔业产业也在不断加快优势水产品的基地建设,调整水产品养殖品种的结构,努力推广科技养殖技术,将养殖池塘进行规模化、标准化改造,另外,已经不再局限于过去的单一池塘养殖技术,而是扩大了养殖的范围,重点发展库区养殖和集约化养殖。正是因为曲靖水产品养殖技术的不断更新,才使得该市在百年不遇的旱灾侵袭下,也保证了养殖业的正常发展,据统计,养殖面积已经发展到28万亩,实现总产值7.1万吨,产值7.1亿元,结果,曲靖水产品产量跃居云南省第一。

虽然云南省水产品的养殖技术在不断改进,效果尚佳,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1人们对水产品的品质要求相对过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也在随之提高,从前人们只是为了吃鱼而购买水产品,购买的品种单一,而现在的人们购买水产品的种类需求变高了,不仅仅是鱼类,包括河蟹、鳗鱼、甲鱼、黄鳝等这些不常见的海鲜有着强烈的需求,并且对这些水产品的品种质量、鲜活程度要求很高,而这类海鲜往往不能够达到人们的需求,令购买者失望。

1.2水产品的苗种不足

由于我国的优质水产品养殖以往是各地群众根据市场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这些水产品只是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品种,有部分品种虽然可以进行人工育苗,但是由于养殖技术不过关,则无法生产出大量的、本地稀有的水产品,结果无法经得住市场的考验,无法满足人们对购买稀有水产品的渴望。另外,有部分苗种是可以天然采捕的,然而这类苗种往往质量不高,养殖不当,也会造成成品稀缺的现象。

1.3水产品养殖的技术缺乏

随着水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大,渔民意识到水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将十分激烈,为了摆脱在竞争力中被市场淘汰,大多数的渔民们选择了急功近利,只是关注市场价格的因素,而往往忽略了水产品养殖技术的改进,这种只重视产量而轻视技术的做法,造成了水产品质量的下降。

1.4水产品养殖的资金短缺

目前,想要发展科技养殖,提高水产品的养殖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资金支持的,而且这种投资并不是十分保险的,水产品的养殖不仅与技术含量有关,也与当地的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息息相关,若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该省水产品养殖上,却受到了自然灾害的侵袭使得该年度水产品养殖业的产量下滑,这样的结果无法使得政府部门毫无顾虑的投入大量资金。

1.5水产品养殖与信息网不符

由于部分水产品养殖的规模不大,因此没有办法养殖更多品种的水产品,即便有很多信息量,也无法生产过多的品种。而有部分水产品养殖户的规模很大,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培育更多的水产品品种,但是由于信息量的掌握不够充分,无法了解到目前市场上的需求,也没有更广的销售路线。

2保障云南省水产品良好发展的建议

2.1充分了解云南省的市场需求

要想大力发展云南省水产品养殖业,首次要认清该省的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出发点,进行择优发展。我们要认真分析市场现状及目前的需求,不要盲目发展养殖业,要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科学规划,合理的安排水产品养殖的布局,努力发挥该省中各个地区的地理优势和自然优势,因地制宜,调整好养殖品种的结构,从实际出发,尽量考虑到所有可能的因素。

2.2提高云南省水产品养殖的科学技术含量

首先,对市场上急需的水产品品种进行科学的养殖,从苗种的繁殖,幼苗的培育,到高质量养殖技术的攻克,都需要我们尽快完成。其次,努力尽快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把水产品养殖的先进技术、先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

2.3拓宽云南省水产品养殖的资金链

资金问题是水产品养殖的重大问题,我们不应该把投资只放在政府部门上,应该形成以渔业生产者为主体的,多方筹资形势,把过去单一的筹资方式变成多渠道、多层析的筹资方式。

2.4依法治理云南省水产品养殖业

为了加强云南省水产品养殖业的保护力度,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合理、系统的相关政策,建立渔政执法队伍,配置一批专业的执法人员,在养殖水库设立岗哨,配备巡逻船,防止不法商贩私自打鱼,获取个人利益,也防止鱼苗的丢失,破坏市场的供需平衡。

总之,发展云南省水产品养殖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应不断加强科技含量,发挥本土优势,准确把握市场现状及前景,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大力推动云南省水产品养殖业的向前发展,努力使其成为加快云南省经济发展的一大产业支柱。

参考文献

[1]陈小龙,高广荣.浅谈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的几点看法.

渔业致富指南,2006,(6).

水产养殖市场现状篇2

1合山市水产养殖现状及存在问题

本市现有养殖水面457hm2,其中池塘181hm2,水库265hm2,“十五”计划以来,本市的水产养殖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水产品总产量自2001年的580t提高到2005年的724,t以5%左右的幅度逐年递增。一些新的养殖模式如网箱养鱼等在本市从无到有实现零的突破,休闲渔业陆续出现成为本市水产养殖业的一个新亮点,这些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本市水产养殖业的新发展。但在新形势面前,本市的水产养殖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深思。

1·1养殖模式单一,生产经营分散

没有根据客观条件选择适宜的养殖模式,零星水面多,养殖规模小,一些池塘还停留在粗放滥养状态。生产效率低,成本高,信息不灵,产品开发能力和竞争能力弱,难以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专业化的需要,严重影响本市水产养殖业整体实力的提高,对于发展具有本市特色的、优质的、名特优新稀水产品有一定困难。

1·2优良苗种覆盖率低,种质退化问题突出

目前,本市的水产养殖品种单一,并日趋老化,布局规划不合理,水产苗种严重缺乏,苗种大部分以外调为主,种苗质量难以保证。

1·3常规养殖多,特色养殖少,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本市的水产养殖至今仍沿袭传统的生产模式,大都以常规鱼类养殖为主,名特优养殖很少,如虾、蟹、龟等颇受消费者欢迎的名特优品种养殖缺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养殖者普遍缺乏按市场调整生产的能力,以致品种单一、品质不优,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

1·4科技服务薄弱,渔民养殖技术缺乏,科技含量低

目前,全市只有专业技术人员3名,乡(镇)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没有科技人员。养殖者的渔业生产技术普遍较低,缺乏现代渔业所需的高新技术知识,淡水养殖基本上处于资源型渔业状态,生产力水平低。此外,淡水养殖的增长对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增加的依赖程度在50%,而发达地区仅为20%左右,导致生产成本高,大大削弱了水产品市场的价格竞争优势。

1·5基础设施滞后

目前,不少养殖水面逐渐变浅,排灌设施欠缺,机械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苗种体系、病害防治体系、市场体系几乎没有建设,水产饲料和水产品加工等配套毫无发展,成为制约本市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瓶颈。

2发展本市水产养殖应采取的对策

2·1探索并推广适合本市水产养殖业的生产模式

本市有水库11座,其中比较适宜网箱养鱼的只有怀集水库,但这几年来,部分水库相继出现网箱养鱼,由于面积小,水位变化大,枯水期不能正常保水,一些小型水库还出现干枯,故这几年的网箱养鱼成效不大。所以要选择合适的养殖模式,对于如南洪、独山等水库,水面不大,可选择立体养殖;对于如怀集水库的,水面稍大,有一定水流,可选择适宜的河段进行网箱养鱼。合山地处桂中,有30km左右的红水河流经本市,待桥巩电站建成使用后,本市的河段水流减缓,水深增加,水面扩大,到时可进行一定规模的网箱养殖。对于生产经营分散,养殖规模小这一点,进行相对统一的基础设施建设,品种更新、科技推广,形成规模经营、批量生产,使单位渔户以水产养殖协会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便于养鱼户统一购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形成贸易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竞争能力。另外,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引进一些具有技术、资金等方面优势的外地老板,给他们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扶持他们进行大规模养殖,逐步把小规模向大规模生产转变。

2·2整合资源配置,调整养殖结构

本市水域广阔,自然条件好,但养殖品种单一,品质不优。针对这一点,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建立符合本地客观实际的特色产业,使渔业结构调整适应市场需求。

(1)优化养殖布局。从有利于综合高效利用的原则出发,确立比较优势强的主导产业,对那些可与“洋货”抗衡的实力型水产品如:建鲤、罗非鱼、斑点叉尾鱼回等,实行重点扶持、优化发展;对于那些无优势可言、竞争力弱的水产品如鳙、鲢等,应适当削减调整,以腾出资金支援发展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形成一村一品、一方一业的养殖特色。具体而言,池塘水面可以生态渔业、观赏渔业、名特优水产为主,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的养殖基地,水库可以移植和增殖名贵经济鱼类,提高水库的养殖产量和效益。

(2)优化养殖品种。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名牌战略,组创名牌产品,加快品种更新,提高良种覆盖率,并大力发展名特新稀品种养殖,不断推出大批适合市场需求的高档优质水产品,重点发展虾、鳖、泥鳅、鳜鱼、本地胡子鲶、黄鳝、青鱼、鲶鱼等深受消费者青睐的淡水名特优水产品。

(3)优化养殖方式。用现代技术嫁接于传统养殖业,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集约化养殖。当前,主要推广80∶20的池塘养殖模式和小体积网箱名贵水产品养殖技术。

(4)优化养殖环境。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提高集约化和现代化水平,改善养殖环境,减少病害发生,加强整个养殖过程的质量管理,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

(5)充分利用合山电厂冷却水资源,大力发展罗非鱼常年养殖。

2·3加强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提高水产养殖业的技术含量

(1)充实水产养殖专业技术队伍,增编增员,确保高新养殖技术有较强的推广队伍。

(2)加强与水产养殖发达地区同行业及各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派专业技术人员到水产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引进先进的养殖新技术、新品种,提高整体科技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建立一支科研队伍,加强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研究,扩大科技储备、科技开发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

(4)建设水产良种繁育场,做好水产良种的选育,解决渔民购种难的问题。

2·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水产养殖市场现状篇3

关键词:舒兰市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X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123-01

1舒兰市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的现状

据舒兰市牧业管理局提供的数据,预计到2014年末,全市生猪饲养量达到102万头,出栏量达到68.3万头,黄牛饲养量达到15.2万头,出栏量达到9.8万头,分别同比增幅4.3%、3.2%、6.7%和7.4%;规模肉鸡出栏量达到2400万只,规模蛋鸡存栏量达到60万头,白鹅饲养量达到100万只,出栏量达到83万只,分别同比增幅6.1%、1.2%、2.6%和3.1%。畜牧业产值达到35亿元,占总产值的52.1%。农村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加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畜禽养殖环境污染防治起点低,随其衍生的环境污染、环境纠纷也较为普遍,防治和调解该类问题更是困难重重。全市养殖场,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率不高,普遍存在周围环境差、卫生条件差的现象。

1.1只有少数规模化养殖场采取了污染治理措施

据统计全市只有少数规模化养殖场能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建立起生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生态循环方式,尽力达到生态平衡,杜绝污染环境状况的发生。而剩余的规模化养殖场均未对养殖粪便进行有效处理,有的处于直排状态。

1.2微小型养殖场及散养点环境管理难于到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畜禽养殖非规模化和养殖高度密集化,畜禽所产粪便数量大大超过其处理能力和合理使用能力;畜禽养殖分散化,导致粪尿随意排放和较难处理废弃物,对全市的环境容量带来了很大的压力。(2)养殖场基本无有效的污水废渣处理设施,人工清理后随意堆放,没有起到堆肥后的再次利用,常因雨水冲刷造成二次污染。(3)养殖场粪便污水氨氮含量很高,病原体多,而绝大多数养殖场未对污水进行消毒处理,污水直接流入沟河造成水体污染。(4)距离居民、村镇较近,养殖场的异味难闻。

2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

2.1防污意识不强

许多畜禽养殖户秉持着禽畜粪便自然生、无污染的错误观念,环保意识淡薄,再加上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求,不愿意“浪费金钱”对粪便进行处理,使畜禽场中产生的粪便肆意曝在日光下,对产生的臭气和日积月累的污染视而不见。

2.2治污设施不齐全

一是养殖业本身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大部分中小型畜禽场在不置备治污设备的情况下也仅能维持薄利,根本无力对畜禽场产生的污染物进行过多处理。而治污设备的置备费用和运行费用一般都会远远超过畜禽场的盈利范围。这就导致了畜禽场产生的污染物的处理和再利用还停留在原始的直接还田、甚至直接用于水产养殖等粗放模式上。二是养殖场对产生的污水、粪便不能全部建设治污设施。例如:有些养猪场建设了沼气池,将产生的粪尿全部排入沼气池。有些养殖场建设了储粪池,但是未建设储尿池等情况。

2.3小型养殖场难于监管到位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建设管理在《禽畜养殖业污染管理办法》、《禽畜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中有明确规定,但对于养猪500头以下、鸡、鸭、鹅3万羽以下、牛100头以下的养殖场未作规定,特别缺乏微小型养殖场管理的标准和要求。地方性法规一时难以出台。因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手段,从而使微小型养殖场污染状况比较普遍地存在。

3治理污染的对策

3.1强化执法,分类管理,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结合新农村建设,养殖场点必须合理选址,尽量远离城区和居民集中生活区。也可以由镇村统一协调,将目前的一家一户松散型养殖模式改为区域化集约型养殖,也可以打破镇、村、组的界限,建立几个集中养殖小区,建设共用的污染处理中心,减少一家一户配套设施投入,减少养殖成本投入。

禁养区内严格禁止畜禽生产,现有的畜禽场将逐步分期分批关闭、搬迁。禁建区内不再重新布点,不再扩大畜禽饲养规模。现有的畜禽养殖场在一定时间内全部完成畜禽粪便综合治理。对污染严重的,治理不达标的,无条件治理达标的,不按要求进行治理的,责令其搬迁或关闭。

3.2推广污染防治技术

一是推广应用环保饲料。环保饲料除了氮元素利用率高、畜禽吸收更好的有点外,还可以减少畜禽粪便中的有机污染物含量。二是要加速推广高科技生物技术,增加厌氧发酵、沼气处理等技术在畜禽生产中发挥的效用。三是要加强粪便的再回收利用,用干粪经过一定工艺技术制造高效生物活性有机肥应当成为畜禽粪便处理的主要方式。最后,政府应该牵头进行畜牧业生态工程建设,在市场上推动环保企业的经营生产,吸引更多的畜禽企业进行生态防止,为畜禽场的污染治理提供更多途径。

3.3加强环保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养殖户发展绿色生态养殖

引导和推进大规模畜禽养殖场建立畜禽粪便肥料加工厂,带动周边畜禽养殖场粪便和污水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场产生的固体粪便生产加工有机肥,污水经处理后还田。其次,引导和推进种植业和养殖业合理布局。按照作物氮磷养分需求量确定农田面积和畜禽养殖规模,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循环生态链;探索产业化治污、资源化利用新的路子,改善环境质量。

3.4强力推行污染减排,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地方政府都应该重视当地的畜禽业污染的治理问题,强力推行污染减排。对于规模化养殖场由牧业、农业、环保等部门联合管理,提供适当政策资金支持来鼓励养殖场积极进行污染处理。督促养殖业主采用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提高畜禽的饲料利用率,尤其是提高饲料中氮的利用率,并积极实施固体和液体、粪与尿、雨水和污水三分离,降低污水产生量和降低污水氨、氮浓度;对微小型养殖户协调镇村对其清理整顿,要求业主进行污染治理,对那些难以治理或治理后仍不符合养殖条件的应限时关闭或转产。

4结语

总之,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只有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污染原因,采取强有力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郑佐东.谈治理养殖污染的几种途径[J].畜牧兽医杂志,2008,27(1):96.

水产养殖市场现状篇4

【关键词】林蛙养殖产业;现状;发展对策

多年来,集安市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不断强化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规范养殖标准,完善产业链条,人工养殖林蛙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增加,产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成为我市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产业项目。

1.集安市林蛙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集安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山区,地处长白山系老岭山脉脚下、中朝边境、鸭绿江畔,全市有林地面积为262101公顷,占全市幅员面积的78.9%。境内森林资源丰富,高、中、低山脉纵横,森林密布,气候湿润,森林覆盖率达到79%,年平均气温在7.2℃,无霜期150天左右。林区土壤湿润,林下植物繁盛,腐殖质层深厚,沟壑溪泉川流不息,昆虫资源丰富,具有多种生物周期的最佳食物链构成,为林蛙栖息、生存、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

2.林蛙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市可养殖林蛙的沟系为312条,已开发利用257条,其中标准化生态经济沟77条,总经营面积达到8438公顷。从事林蛙养殖户达600余户,从业人数达到1200余人。2011年,全市林蛙捕捉量约为180吨,实现产值9467万元,实现直接销售收入1500万元;生产林蛙油的个体业户达到160余户,年产林蛙油5吨,其中条状油3.5吨,块状油1.5吨,年产值达到3000万元;从事林蛙精深加工的企业有两户(集安市乐凯丽绿源食品有限公司和红五味保健食品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有集隆牌瓶装雪蛤王、林蛙油胶囊、林蛙干油及林蛙油口服液,年销售收入实现2300余万元。由于处于国家批准的吉林长白山中国林蛙油原产地域范围内,集安养殖的中国林蛙为地道正宗的长白山林蛙品种,因其个体大、产油率高、油质好、药用价值高和保健作用强而成为林蛙中的极品。据科学测算,集安所产的林蛙油中含有的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生长30年野山参的3倍,经济价值是东北红参的13倍,林蛙油膨胀率为40-60倍,是其他地区林蛙油的2倍。

3.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3.1领导重视,是发展林蛙产业的重要基础

从1994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就把林蛙产业发展逐步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把林蛙产业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特色支柱产业来培育。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生态沟经济综合开发建设规划》、《关于加快标准化生态经济沟建设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明确了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模式,确定了资源培育计划、产品研发计划、市场开发计划及具体工作步骤,制定并落实了相关的优惠政策。集安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深入实地对林蛙产业的发展情况开展调研,及时研究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市人大、市政协积极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林蛙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视察,形成了全社会高度重视林业产业发展的氛围,为林蛙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政府还将“长白山中国林蛙加工技艺”列入了集安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这一传统工艺得到了有效保护。

3.2强化管理,是发展林蛙产业的必要手段

为了强化管理,促进我市林蛙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我市在对林蛙产业的管理上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开展蛙场清理整顿。对于具备条件,资金投入大的,给予大力扶持。对于不具备养殖条件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合同到期后不允许继续养殖;二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过程中,我市将生态沟两侧的集体林地优先分给林蛙养殖户经营,减少了林权纠纷现象的发生,保证了林蛙产业的持续发展;三是针对近年来出现的偷盗、投毒药害林蛙的违法犯罪现象,林业执法机构同公安机关联合开展了专项打击行动,极大地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有力维护了林蛙养殖户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林蛙产业的健康发展。

3.3科学养殖,是发展林蛙产业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集安市注重依靠科技进步确保林蛙产业的发展。人工促进林蛙养殖,在集安市已有多年历史,收到很好的效益,并得到了吉林农业大学专家的论证认可。集安市于新林蛙研究所经过6年的潜心专研,利用人工设施(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室内等)工厂化,高密度养殖哈什蚂获得了成功,这一养殖新技术的出现,不但使林蛙养殖摆脱了地域环境的限制,还缩短了林蛙的生长周期,为林蛙养殖开辟了新途径。此外,我市还依托科技手段,开展了林蛙性别控制试验,通过水温和pH值调节,使幼蛙雌雄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试验前的3:7达到了试验后的4:6。另外,我市每年还定期举办林蛙养殖技术培训班,受培人数每期都达到300人以上,使广大林蛙养殖户全面掌握了新的林蛙养殖技术,提高了科技含量,促进了林蛙产业增产增收。

3.4着眼市场,是发展林蛙产业的经营之道

为了形成林蛙产业的产、加、销一条龙体系,立足资源、抢占市场,我市重点扶持发展了乐凯利绿源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的特殊营养林蛙保健品“雪蛤王”以及开发的“中国林蛙系列产品”投放市场后,受到国内外客商的青睐,系列产品在市场销售十分火爆,年产值突破了2000万元。产品除在国内十几个省市销售外,还远销东南亚及港、台地区。公司生产的“集隆牌精制雪蛤王”先后荣获了“重点保护产品”、“人民放心产品”、“吉林省名牌产品”等称号,并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集安市红五味保健食品有限公司研制的林蛙油口服液已通过了国家保健食品认证,目前已投放市场,消费者反映良好。集安的林蛙产品发展正从有产量、有市场、有效益,发展到以品质和品牌争市场、创效益的新阶段;从传统的过度分散、小作坊经营模式转向实施产品标准化管理模式;产业发展走向以加工促养殖、以养殖保加工、以科研促生产、以开发促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3.5完善服务,是发展林蛙产业的有力保障

发展林蛙产业涉及众多农户,需要众多部门和单位精诚合作、优势互补、协调服务、形成合力。在为林蛙养殖户提供综合服务方面,我市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送技术,解决技术难题。由林业、农业、水利、科技等部门牵头,成立专业技术服务队,深入实地为养殖户开展技术服务,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养殖户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能水平;二是建协会,完善市场机制。为了实现规范养殖,在林业局产业办公室组织协调下,集安市林蛙研究所牵头成立了集安市林蛙养殖协会,目前会员已发展到30余户。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协会会员的生产经营达到了五统一:统一购种,统一技术,统一肥料,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三是抓科技,提升科技水平。大力开展“科技推动林业产业腾飞竞赛”活动,加大对林蛙产业研发投入力度,不断提升林产品的传统优势,延长产业链。通过组织各部门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林业知识讲座,加大新成果、新技术引进力度,强化推广和应用,推进了林蛙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4.目前我市林蛙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4.1建设与管理落后

虽然我市生态经济沟的数量较多,但大部分生态沟建设与管理仍处于原始粗放状态,少数的标准化生态沟特色也不鲜明,未能达到科学规划、精心管理。如林蛙孵化池、拦水坝的建设都非常原始、简陋;生产经营还基本上处于“人养蝌蚪天养蛙”的初级状态,长期一贯制维持现状经营的多,持续投入建设少,经营管理上档次、上规模的寥寥无几,集安林蛙这一稀缺资源的巨大产业价值还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开发;一些养殖户不注重后期管理,出现蝌蚪发病率较高、蝌蚪饲料营养不全面等现象,而且随着养殖量的加大,蝌蚪及幼蛙的疾病也越来越多,出现了一些以前从未出现过的病症,防治难度加大。

4.2品牌效应不明显

产业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销售市场开拓不深入,缺乏开发力度和广度,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并不明显,带动农民致富和促进社会就业方面的社会综合效应不突出。如何以品牌战略推动我市林蛙原料资源和市场资源的科学配置与合理开发,尽快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实力又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地理标志性特色产品,已经成为我市林蛙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突破的瓶颈问题。

4.3缺少高端产品开发

目前我市林蛙产品的加工仍然停滞在原料供给型阶段,技术含量不高,林蛙产品的开发层面较浅,林蛙副产品加工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多数林蛙产品的加工、消化还局限于烹饪食用和晾晒取油的初级利用阶段,基本处于高端产品廉价原料生产基地地位,使得我市林蛙销售长期受制于买方市场,养殖户的投入产出比例严重失衡,影响了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导致我市林蛙产业陷入了低投入低产出、少放多捕的恶性循环和低价竞卖的无序竞争状态。

4.4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

个体林蛙养殖户的林蛙产品不能直接与高端市场对接,使得林蛙产品层层加价才能与消费者见面,在普通消费者眼中林蛙产品价格昂贵,致使消费市场狭窄,消费群体单一,因此,亟需能够带动林蛙产业发展,具有辐射面广、吸引力强、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龙头企业的引领,通过衔接产需市场,采用新型的公司与养殖户合作方式,带动林蛙市场朝着规范化、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形成全新的具有集安地方特色的林蛙养殖、加工、营销一体化模式。

4.5产业管理比较混乱

林蛙是两栖类经济动物,其生长繁殖既需要山林又必须有水源。在管理上,林权所有者或经营者将林业用地上的沟系发包给养殖户,林业主管部门依照《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为养殖户办理了《驯养繁殖许可证》,而水利部门又依据《水法》、《渔业法》和《河道管理条例》对林区内的河流参与管理,还向个别养殖户发放了《滩涂养殖许可证》,并收取了相关费用,造成了地方行政主要部门间的矛盾,使林蛙养殖的积极性与稳定性没有保证,影响了产业的发展。

5.林蛙产业发展的前景展望

中国林蛙,又称哈士蟆或雪蛤,是一种主要分布在长白山脉及大、小兴安岭原始森林的珍稀蛙种。自明代即为贡品,有“四大山珍”(熊掌、林蛙、飞龙、猴头)和宫廷“八珍”(参、翅、骨、肚、窝、掌、蟆、筋)的美誉。是集药用、食补、美容于一体的珍稀两栖类动物,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市场,长期供不应求,欧、美市场至今几乎是空白。可以说发展林蛙产业经济效益可观,前景无限。林蛙应用领域非常广阔。如:食品、功能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通过现代化高科技手段进行深加工其功能更是大为提高。林蛙集食补、药用、美容于一体,特别是它的药用价值极高,它富含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睾酮、雌醇、雌酮和多种复合多肽等活性因子,具有滋阴补肾、延缓衰老、激活人体免疫细胞的功能,实为一种稀缺性药用资源,是中老年群体的理想产品。鲜活林蛙是美味佳肴的原料,南方市场很少有货,几乎处于市场真空,未来几年内不会出现市场饱和。林蛙及其制成品一直畅销国内外,价格昂贵。国际市场每公斤林蛙油价格达1100美元,国内市场每公斤价格也在6000-7000元人民币左右,且有继续走高趋势。随着人们对其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自身保健意识逐步增强,林蛙油及其加工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产品日趋供不应求。该项目产品出口创汇是国家政策鼓励的,内销符合发展经济活跃市场,丰富人民生活和治病健身的稀缺项目,如中国药典所述"属不能满足需求"的产品。从产品所采取的技术路线以及产品的功能、性能、质量上看,林蛙项目的产品具有其他竞争对手不可比拟的竞争能力,享有较强的技术领域。从长远看,林蛙油及其延伸产品有着无比广阔的国际市场,其出口前景不可估量,不仅价格高,市场容量更是巨大无比。

6.规范林蛙产业发展的对策

6.1提高建设管理水平

一是继续完善关于林蛙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资金和技术扶持力度,用政策激活林蛙养殖户的主动性、热情和创造力;二是选择养殖规模大、基础好、效益高的林蛙养殖户给予重点扶持,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引导他们增加科技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通过示范带动,全面推动我市林蛙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由林业局牵头,进一步发展壮大林蛙养殖协会队伍。协会通过向会员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技术培训,提供养殖、加工、销售等新信息,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管理方法等形式,提高养殖户的素质,减少矛盾和纠纷;四是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对林蛙疾病的防控力度,减少因林蛙病害对林蛙养殖户造成的损失,提高养殖户收入。

6.2加强产品精深加工

加大对现有林蛙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或政策支持,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外力支撑,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同时立足地方特色资源和现有优势资源,大力招商引资,引进技术或资金,兴办新的林蛙产业加工项目,真正最大限度地实现林蛙就地转化增值。通过政策扶持和多方位指导服务,进一步做大做强林蛙产品加工企业群体,走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之路,实现产业链条的拉长和最大效益。

6.3加强品牌建设力度

将现有的品牌做大、做强,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建立起辐射面广的营销网络。同时,由政府与企业共同研究林蛙的“地理标志性品牌”推广战略,从而将林蛙产品打造成与“新开河人参”、“通化葡萄酒”等齐名的我省地理标志性特色产业。

6.4妥善解决部门矛盾

通过与水利部门协商,明确林业部门的管理主体地位。林蛙养殖应由林业部门主管,水利、地税、工商、国土资源等部门协助管理。水利部门将存在于山林间的水系、河流委托给林业部门代管。按照《吉林省林业厅关于汪情林业局在施业区内养殖林蛙等问题的复函》(吉林函[2002]75号)意见办理,即“人工养殖林蛙应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驯养许可证、销售(加工)许可证和运输许可证”。

水产养殖市场现状篇5

关键词:水族;现状;发展对策;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F3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5)24-130-02

水族产业属于休闲渔业范畴,具有产业链条延伸广、产品附加值高、生产要素集约型强等优点。近几年,随着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安徽省水族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包括水族用品销售,水族产业总产值超过3亿元,水族产业已成为安徽渔业经济发展新的亮点。

1安徽水族产业发展现状

1.1观赏鱼产业分布区域化2015年,安徽省观赏鱼养殖基地80多个,年产观赏鱼商品鱼1亿多尾。观赏鱼养殖基地区域化特色明显,主要分布在合肥市、阜阳市,淮北市、滁州市、六安市、铜陵市等市也有少数基地分布,合肥市、阜阳市已成为安徽观赏鱼产业发展的聚集地。目前安徽生产的观赏鱼主要是金鱼、锦鲤,金鱼的品种100多个,主要品种有草金、五花、虎头、凤尾、蝶尾、泰狮等,锦鲤品种有10多个,包括红白、大正、昭和、黄金、秋翠、黑金等。安徽红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我省最大的标准化观赏鱼专业生产基地集种苗繁殖、养殖、研发为一体,年观赏鱼繁殖能力达到2亿尾,2015年省农委认定为省级水产良种场,养殖观赏鱼出口英国、德国等国家。

1.2观赏鱼养殖生产标准化安徽省大力发展观赏鱼健康养殖,推进生产标准化,提高观赏鱼产品品质。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阜阳市颍州区水产站等单位先后制定了草金鱼繁殖、草金鱼养殖、紫蝶尾龙睛金鱼繁育、兰寿金鱼繁育等4项观赏鱼养殖省级地方标准。阜阳市全州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获得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称号。

1.3水族市场发展专业化安徽每个地级市都形成了从事观赏鱼、水族用品、专用饲料销售的专业水族市场或者集散地。观赏鱼销售主要品种包括金鱼、锦鲤、龙鱼、热带鱼和观赏龟类,水族用品主要有水族缸、观赏鱼专用饲料等。销售产品中金鱼、锦鲤、观赏龟类主要来自本省养殖基地,龙鱼、热带鱼、水族缸、专用饲料等都来自广东、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和观赏鱼产业发展较好的省份。合肥市较大的水族专业市场有裕丰花市、海汇花市、清溪路花市等,其中裕丰花市有水族经营户50多户,年销售额近亿元。

1.4水族产业形式组织化在省渔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安徽省于2012年成立了安徽省水族协会,现有会员100多个。安徽省水族协会的成立,为推进观赏鱼健康养殖,为协调、规范发展以及服务行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安徽省水族协会于2013、2014年连续2a在合肥市成功举办水族展暨观赏鱼大赛,宣传展示安徽水族产业发展成就,为全省各地从事水族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士建立同行之间的联络,交流研讨新思路新经验,沟通推广新技术、新产品,为广大水族消费者普及水族知识,扩大安徽水族产业社会影响,推动了安徽省水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安徽水族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水族产业总体规模还不大安徽水族产业与广东、上海、北京等省市相比,总体规模还不大,安徽目前还没有水族用品、专用饲料研发和生产的专业企业。

2.2水族产业品牌意识不强安徽观赏鱼生产单位品牌意识不强,全省观赏鱼注册商标很少,也没有区域性特色品牌。

2.3水族产品销售模式有待创新安徽水族产品销售还以传统的批发、零售市场销售为主,网上销售量较小,拍卖销售基本没有。

3安徽省水族产业发展对策

全国“十二五”渔业规划提出要鼓励发展文化多元的休闲渔业,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意见也提出要加快发展休闲观赏渔业。安徽是内陆水产大省,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交通便捷,发展水族产业条件优越。

3.1推进生产发展观赏鱼繁殖、养殖是水族产业发展的基础。渔业部门要把观赏鱼养殖基地建设作为现代渔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依托资源条件,推进观赏鱼养殖向多品种、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要指导观赏鱼养殖基地根据实际确定健康养殖模式,制定执行生产操作规范,建立生产投入品采购、保管和使用规章制度。养殖基地要做到场区内环境整洁,道路平整通畅,养殖生产设施现状良好,养殖用水符合无公害水产养殖用水标准,养殖废水达标排放,确保观赏鱼品质优良。

3.2加快品种研发品种是观赏鱼养殖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发展观赏鱼产业,必须加强新品种的研究与开发。安徽现有观赏鱼生产单位多数是从养殖食用商品鱼转产而来,其研究开发新品种的技术能力和经济实力都十分有限。要充分利用观赏鱼产业发展科研资源,建立科研团队,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开展观赏鱼的品种研发,在维护好传统观赏鱼品种特有品质的同时,不断推出大众喜爱的新品种、好品种,促进观赏鱼消费的时尚化。引导观赏鱼生产经营单位开展观赏鱼品种研发,形成万众创新的局面。

3.3强化品牌建设水族产业发展的方向是高档化和大众化,品牌建设至关重要。要通过强化品牌建设,加大宣传力度,以品牌赢得市场。要支持观赏鱼生产经营单位注册商标,打响企业品牌。观赏鱼生产聚集地要打响区域品牌,根据安徽观赏鱼生产区域布局,阜阳市可以主打“阜阳金鱼”、“阜阳锦鲤”品牌;合肥市主打“合肥金鱼”品牌。要创新观赏鱼销售方式,大力推广网上销售、拍卖销售等方式,提高产品价格,提升产品知名度。通过举办展会和评比活动,宣传推介安徽观赏鱼和水族产品,向消费者普及观赏鱼养殖知识,推动观赏鱼进千家入万户。

水产养殖市场现状篇6

我市地处亚热带,拥有zz公里的海岸带和两个内海,水质良好,水温常年稳定,水产养殖没有生长停滞期,发展海水养殖得天独厚。全市现有虾池面积xx亩,其中高位池面积xx亩,主要分布:xxzz亩、zzxx亩、zzx亩、东澳x亩。低位池面积xx亩,主要分布:xxaa亩、xxzz亩、xxvv亩、xxvv亩、xxzz亩。养殖方式为合作社和专业户,其中合作社有xx家、专业户有xx多户。两个内海有渔排xx个、vv个栏口,其中老爷海有渔排zz个、xx个栏口;小海有渔排xx个、vv个栏口。

由于低位虾池都抽用两个内海海水进行养殖,而两个内海渔排放养长期都处于无序、无度、无偿状况。因放养过度,水道堵塞,海水交换能力低,导致海水质量差,环境污染严重,病害频发,且在渔排和虾池之间相互传染,恶性循环,不仅渔排养殖不能得较高经济效益,而且虾池养殖也效益低下。据调查,在没有发生病害情况下,低位池养殖成本约xx元/亩,产量约xx公斤/亩,价格xx元/公斤左右,经济效益较好,可一旦发病就会严重亏损,有些养殖户难于维持下去。

为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经过广泛宣传发动和政府扶持,很多地区养殖户对其虾塘进行更新改造,据统计,全市已改造的虾池有zz亩,其中xxvv亩、zzvv亩、xxvv亩、zzxx亩、xxvv亩。经过更新改造后的虾池养殖效益明显上升,据调查,更新改造后虾池产量约xx公斤/亩,养殖成本约vv元/亩,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全市尚有vv亩低位池等待改造。

我市低位池大都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早期建设没有科学规划,布局不合理,排灌系统不科学,进排水不分家,容易造成病毒交叉感染。从现未改造的低位池状态来看,存在池塘陈旧老化、池水浅、漏水严重、技术落后等,加上渔排放养密度过高,水质差及病毒交叉感染严重等因素影响,严重制约我市海水养殖业发展。因此,引导和扶持农民从内海养殖向外海养殖和进行低位池改造,对发展我市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非常必要。

二、发展我市海水养殖业的意见

(一)引导和扶持农民发展深水网箱养殖

鉴于小海海域现有养殖渔排x个、x个栏口,且都放养在港门口的狭小水道上,严重地影响海水交换,影响小海周边x亩虾池的养殖。同时,因渔排放养过度,病害频发,很多渔排养殖连年亏损。为使渔排养殖和虾池养殖达到双赢,一方面要加强对小海渔排养殖规划管控,迁移港区及狭榨通道渔排,严禁新增渔排。同时,在港北附近划定一片海域,通过政府扶持,引导渔排养殖户成立合作社,拆除小海养殖渔排转向深海网箱养殖。

据了解,制作周长x米双浮管圆式深水网箱成本约为x万元/个,建议由市政府补贴制作,安排给愿意拆除自家渔排的养殖户养殖。实施计划为:2014年安排x万元制作x个深水网箱进行养殖试验,成功后,每年安排x个,争取5年内把港区及航道上渔排转移完成。

(二)引导和扶持低位虾池改造

为调动农民改造低位池积极性,促进养殖增效,建议市政府每亩补贴xx元,从2014年起,每年改造xx亩,争取3-5年内全部完成低位池改造。

(三)扶持种苗繁育基地建设

1、扶持和乐蟹种苗繁育基地建设

近年来,由于和乐蟹天然资源的过度捕捞以及养殖环境的恶化,造成天然捕捞和乐蟹种苗量急剧下降,未能满足我市养殖和乐蟹的需求,制约和乐蟹的发展壮大。因此建议政府予以扶持,并引进资金技术,兴建和乐蟹育苗场来解决我市养殖户养殖和乐蟹苗种问题。初步设计规模为:投资xx万,占地面积x亩,育苗车间x座,育苗池x个,育苗水体x立方,年产和乐蟹苗x亿尾。通过扶持发展和乐蟹种苗基地,发挥品牌效益,推动和乐蟹产业发展。

2、扶持东风螺种苗基地建设

目前我市养殖东风螺有xx多户、x千多口,主要分布在xx镇,年产东风螺xx吨,产值xx万元。可市内没有一座育苗场,苗种均来自文昌及琼海。由于东风螺养殖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我市水质跟文昌、琼海又有差别,所以养殖户每次购苗,都要测验苗场的水质是否与本地水质相近,才确定购苗,选择苗种空间非常有限。因此,建议政府扶持在xx镇建设一座东风螺育苗场,初定规模为:投资x万,年产x亿粒。通过扶持东风螺种苗基地建设,推动东风螺产业发展。

水产养殖市场现状篇7

1.1畜禽养殖生产方式有待转变近些年,虽然长治市在中央、省市各级部门的亲切关怀下畜禽养殖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与一些畜牧业发展先进地区相比,长治市养殖业的生产方式依然落后。一些养殖场户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养殖方式,养殖结构比较单一,养殖计划不够合理,没有完善的治污排污方案,没有推行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的现代养殖模式,甚至连一些必要的畜禽废弃物处理设施也没有配置到位,这样就很难在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这对于长治市畜牧业由传统养殖方式向现代养殖方式转变、提高本地区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处理水平都是一个瓶颈。

1.2养殖产业链有待完善目前,长治市部分养殖场户、企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不是很完整,特别是深加工环节仍有缺失。一些畜禽只是进行了初加工销售,有的甚至活畜销售。不仅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附加值的偏低,更重要的是由于加工、生态循环不彻底,极易在生产、流通、交易环节中造成环境的污染,甚至会将一些病菌带到人间,引起疫病的发生。目前,长治市只有山西世龙驴肉、山西郭氏羊肉、长治九牛寨乳业等17个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加工规模较小,年销售收入总共不到5亿元。

1.3养殖场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低目前,长治市一些养殖场户、企业虽然采取了“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不同形式的经营模式,但其组织化程度依然很低,还都只是单个规模场的个体行为,在行业内没有形成联盟、没有形成共同体。这样,不仅会使养殖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降低,还会给他们造成融资难、资金紧张等一系列问题。

2对策措施

推进规模养殖场污染减排,以什么样的模式建设粪污处理设施,才能充分发挥生产力的潜能,实现畜禽排泄物的无害化综合处理与资源化循环利用,促进畜牧业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长治开展减排治理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而在我国北方省市2011年前很少有成熟的范例可以借鉴。2年多来,长治市进行了艰苦的实践和有益的探索。

2.1先行先试,率先在全省启动畜牧环保工程作为全省的畜牧大市,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粪污的大量排放和农村养殖环境恶化的现状,让长治深刻认识到了养殖业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2011年市畜牧局和环保局联合上报了全市畜禽养殖业污染减排的报告,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确定了市畜牧局牵头负责、环保局协调的减排工作机制。先在全市选择了10个养殖园区开展试点,正式启动畜牧环保工程。此后,笔者等专门拿出半年多的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组织专家反复论证、现场指导、培训。在2013年12月底,全市36个园区全部完成了粪污治理工程正式运行,达到了雨污分离分流,污水合理收集、存储、发酵,干粪合理堆粪、沤制、利用,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建设经验,为全市园区建设工程全面铺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2.2因地制宜,确立多种减排模式2年来,长治市坚持“分类推进,重点先行,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原则,遵循当地实际,科学规划,实施雨污分流工程、干清粪分离工程和粪污综合利用三大工程,探索推广了奶牛场、猪场、蛋鸡场的五种减排建设模式。其中,奶牛场“雨污分流+粪污集中贮存发酵+田间末级渠系污水池+粪污还田”的减排模式,主要是通过建设牛舍顶棚前檐空中接水和后檐地面接水系统、运动场围墙、运动场污水收集池、奶站污水贮存池,实现雨水清水和污水分离;通过建设污水发酵池,贮存和厌氧处理各类污水,建设防水、防溢、防渗堆粪场,采用干清粪腐熟收集起来的鲜牛粪作为有机肥料使用,实现粪污贮存发酵;通过建设田间污水稀释池和相应的末端渠系,将发酵池处理后的污水定期送往田间,实现粪污肥田。

2.3支持有力,齐抓共管,成效显著进行养殖污染物减排治理需要较大的投入和服务技术,离不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更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有力扶持。从2011年开始,市级财政就加大了对减排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狠下决心推动工程的实施。市县畜牧和环保部门坚持规划建设与规范管理同步,科学制定工程规划,选取典型区域,指导养殖场采取雨污分流、粪液分离、堆肥发酵、有机肥生产等技术和工艺,集成示范了低建设成本、低运行费用、易于管理维护的实用技术模式,成功地实施了各项减排工程,实现了畜牧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2.3.1减少了养殖污染物排放,取得了明显的环境效益工程的实施,粪便和污水有了固定的输送途径,减少了环境污染,改变了过去养殖场(区)苍蝇满天飞,污水遍地流,臭气熏天,令人窒息的状况。2013年底,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了5.6%。

2.3.2降低了疫病发生率,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益工程的实施,改变了过去奶牛运动场“夏天走泥湾,冬天卧冰川”的状况,奶牛健康状况明显好转,炎和肢蹄病的比例明显减少,生产的鲜奶质量明显提高。园区卖到乳品厂的奶价达4.2元/kg左右,比其他园区高20%,仅此一项一头产奶牛一年就增收3200多元;而且仔猪的死亡率也大大降低了。

2.3.3促进了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了变废为宝畜禽养殖粪便、污水等废弃物不过是放错了位置的宝贵资源,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利用价值。通过实施粪污收集、贮存和发酵,无害化粪肥还田,变废为宝,改良了土壤,增强了地力,促进了养殖业与果蔬、粮食生产等有机结合。同时引导农民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了全市绿色粮食和蔬菜的比例。

水产养殖市场现状篇8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自1996年成立以来,渔业生产一直呈现稳定、健康的发展势头。不仅水产养殖面积、产品总产量、养殖品种不断增长,而且在产业化程度,产品质量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19%年,港北区水产养殖面积仅为791lunZ,水产品总产量为4拼9t,2仪刃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增至87lhinZ,水产品总产量达7079t,比19%年分别增长了1.1、1.7倍。特别是经过1999一2(XX)年2年万水工程项目在港北区的实施,带动了一批农户养殖名优水产品种,大大促进了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经统计核实,鱿以)年港北区名优水产品总产量为198h,占水产品总产量的28%,养殖面积加Zhln早,占总养殖面积的23.2%。特种水产养殖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4.9%,取得了建区以来名优水产品生产的最好成绩。港北发展名优特新水产品种养殖,增加农民收人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水产品种的增多,水产品品质的改善,水产品总量的增加不仅适应了城乡居民对水产品需求的多样性,而且大大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使“吃鱼难”问题在港北得到了根本性解决。

二、港北区发展渔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殖品种单调

(l)目前全区的水产养殖品种仍是以鳝、缩、鲤、草为主,这4种鱼的产量约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0%左右,名特优新水产品的产量仅占水产品总产量的28%,所占的比例偏低。(2)名特优新品种养殖难成规模。新发展的养殖品种往往是一哄而上,或小打小闹,养殖品种多而乱,难以形成规模生产。

2.种苗生产滞后

港北区目前无鱼苗繁殖场,只有极少数养殖户利用手工操作式的孵化缸进行鱼苗繁育和几户鱼苗培育户进行鱼苗培育,每年合计培育鱼苗的数量仅为1以X)万尾,而港北区所需的鱼苗则在40以)万尾以上,仅占所需鱼苗的1/4,特别是名优水产苗种生产少得可怜。苗种繁育与养殖生产相脱节,形成了优良苗种供应严重不足的局面,区内鱼苗的主要来源依赖于外调,主要从广东、湖南、贵州等省和灵山、桂平等县市调进,而从外地购进的苗种存在着严重的苗种质量差,数量不足、以及成活率不高等问题。此外,由于不少繁育户普遍缺乏种质保护意识,急功近利,使苗种质量下降,给养殖生产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鱼苗繁育滞后严重制约了港北渔业生产的发展。

3.渔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组织有效

的鱼病监测、鱼病防治和技术推广工作。在提倡绿色水产养殖、健康水产养殖的今天,港北区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作为一个科研技术推广机构,至今无法完善自己的硬件设施:无办公地方,无培训场地,无化验仪器设备,无试验基地等,而乡镇水产站至今“三定”还没有落实,无机构无人员,水产工作只能通过畜牧兽医人员去督促、落实。在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鱼病监测工作,无法针对某一危害性极大的鱼病进行专门的科技攻关。这些情况在几年间造成了一定范围内的鱼病泛滥,如去年在港成镇暴发的缝墉鱼出血病,胡子鳃出血性肠炎病,斑点叉尾鲍病毒病,造成了大批死鱼,养鱼户生产遭受很大的损失。

4水产品流通不畅

辖区内无专门的水产品交易市场,仅靠菜市内不多的摊点买水产品,水产品销量极其有限,而目前养殖户生产出来的水产品又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集中在7一n月份上市,造成鱼“多”价贱,加上水产品流通处于一种自发性、分散性、无序性的状况,从事外运的中介组织又少,且无加工企业。这些因素都严重阻碍了港北区渔业生产的发展。

三、发展对策

1.加大水产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力度

港北区地处贵港市城区,有优越的地理环境条件,有丰富的水资源,有发展水产养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我们要利用好这一优势,大力发展养殖名特优新水产品种,为此根据本区的实际情况,重点抓发展罗氏沼虾、胡子鳃、鲡鱼、斑鳝、中华鳖、单性罗非鱼等适合市场需求,价格高的水产品种。在发展养殖中,要树立创水产品牌的意识,要以创建一个品牌做为主攻方向,推出一批适合市场需求的拳头产品,实现多元高效的渔业养殖新格局。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原有实施“万水工程”项目的养殖基地,继续改善原池塘养殖条件,进一步扩大名优水产养殖面积和总量,力争通过3一5年的努力,使名特优水产品种饲养量占水产品饲养总量的50%,实现养殖品种结构的新突破。

2.抓好水产种苗基础工程

①主要抓好原有育苗场的建设,由业务主管部门根据本场的条件,帮助制订育苗生产计划,并给予必要的技术支持,同时引导养殖场主吸收外地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体制,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②继续加大力度引进区外的优良品种,通过引进新的品种、品系,提纯、复壮现有品种。③筹建名特优品种繁育场,畜牧水产主管部门出面联系,引导部分经济能人以合资、或独资方式参与筹建繁育场,场地的选择,技术人员培训,由畜牧水产主管部门承担。主攻目标主要是建立胡子鳃、缘鱼、斑鳗繁育基地。④实施水产苗种检疫制度,鱼苗种生产场(点)生产许可证制度,通过依法行政,打击生产、出售假冒伪劣鱼苗行为,规范苗种生产秩序,提高生产鱼苗种质量,维护养鱼者利益。

3.增加投入,加大全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鱼病监测网络,提高全区的鱼病防治能力

(l)要抓住机构改革这一时机,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落实乡镇水产站的“三定”工作。

(2)争取财政投人,建立和健全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基础设施,完善检测、化验设备。

(3)通过项目,争取中央、自治区、市财政的支持。

(4)引导养殖户加大投入,巩固基础设施,提高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4.搞活流通,拉动第三产业发展

(l)针对城区水产流通自发性、分散性、无序性的状况,要组织水产执法人员规范城区几大市场的水产品交易行为,严格检疫,力保上市水产品的质量。其次政府出台政策,引导、鼓励部分水产经纪人,经济能人,运输大户从事水产品流通、加工工作,主动出击市场,拓宽营销门路,发展新的销售区域和新的客户。

(2)积极发展水产品加工,要按照“上档次、上规模、上效益”的要求,重点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引导联合部分经济能人兴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水产加工企业,大力发展冷冻淡水鱼,提高低值鱼类的附加值。

水产养殖市场现状篇9

关键词奶山羊养殖;现状;利弊条件;对策

中图分类号S8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2-0303-03

奶山羊采食量少,繁殖率高,适应性强,容易饲养,具有单位体重产奶多、饲料消耗少、繁殖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的特性,非常适合在我国这种人口众多和粮食不足的基本国情下优先发展。我国发展奶山羊的过程中,在养殖技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备更加充足有利的条件;我国是世界上饲养奶山羊最多的国家,具有快速发展奶羊业的数量优势[1]。奶山羊是草食性动物,能把廉价的农作物秸秆转化成营养和经济价值都很高的羊奶,发展奶山羊是解决奶品供应不足、增加社员收入和实现农牧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2]。奶山羊作为一项在世界范围内被开发的畜牧业,正在受到人们的重视,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3]。因此,发展奶山羊业是我国一些地区重要的致富手段。

小尖山村隶属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路美邑镇小河行政村,土地面积2.66km2,其结构组成比例见表1。截至2011年,全村共93户,366人,其中彝族348人,汉族18人。小尖山村气候四季温暖如春,耕地、林地等面积广阔,具有非常适合养殖奶山羊的自然条件。调查发现,该村具有悠久的奶山羊养殖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养羊业也是石林县畜牧业的优势传统产业[4],这为进一步发展奶山羊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保障。该村属于绝对贫困村,因此,通过发展奶山羊产业致富很有必要。

1小尖山村奶山羊养殖发展现状

1.1奶山羊饲养状况

小尖山村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人均十几亩田地,因此奶山羊的饲料基本可以通过农户自己种植得到满足。调查表明,奶山羊的主要饲料来源为黄竹草、萝卜、青玉米、大麦、绿肥草等,以玉米加工成为玉米糠和玉米面为主,黄竹草、萝卜和青玉米等直接喂食为辅。种植的饲料喂养的利用率较高,饲料加工由机械粉碎,发酵储存。小羊1~2个月内吃奶,后喂饲料(玉米面+糠+盐+酸水),大羊除喂饲料外,还可喂食萝卜等。养殖户往往能将多种饲料进行合理搭配后再给奶山羊喂食,以达到既利于保证奶山羊的口味和健康,又利于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1.2奶山羊养殖和管理方式

小尖山村逐步由传统地面养殖方式转向使用高床养殖。高床养殖的优点有:卫生状况相对较好;羊粪与羊的生存环境相隔,抗病能力增强;由于通风透光等良好条件,使得产奶量提高;均匀分食,方便喂食等。传统的养殖方式往往达不到上述效果,影响经济效益。

小尖山村采用了圈养和放养结合的管理方法。寒冷冬季和下雨天时多为圈养,天气晴好时选择放养;冬季还可以在羊舍中烧一堆火为羊取暖,这样可以使奶山羊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在疾病控制方面,针对奶山羊可能发生的五号病、痘病和感冒等进行打疫苗预防和消毒等,其中打预防针一年进行2次。

1.3奶山羊养殖规模及结构

小尖山村全村奶山羊养殖数量为5000~6000头,平均每户有30~40头,其中小羊占18%左右,半大羊占26%左右,大羊占56%左右,可产奶羊约40%(图1);新建羊圈所占比例为30%以上,这个比例仍在逐步上升中;奶山羊年龄在2岁以下的约30%,2~6岁的约60%。

从图1可以看出,小尖山村目前的奶山羊养殖规模中偏小,组成结构较为合理。

1.4奶山羊的品种来源和构成

小尖山村除了原有黑山羊品种外,还从陕西省引进莎能奶山羊和从云南畜牧研究所引进的18只山羊。新品种发病率低,产奶量较高。幼仔是本地羊与外地羊进行杂交所得,成活率几乎达到100%,出生至出栏的生长周期约为18个月。该村还有从外地企业采购的肉羊,其所需养殖时间亦为18个月。

1.5奶山羊产品制作、销售及经济效益

小尖山村奶山羊的产品主要是鲜奶和乳饼。彝族撒尼人用鲜羊奶制作乳饼的历史长达300多年[4]。奶山羊在2年左右便可产奶,每只羊的产奶量为2~4kg/d,高产时可达4~6kg/d,早晚各挤奶1次。村里有集中的挤奶点,鲜奶一般由合作社统一从养殖户手中以一定价格收购起来,并集中加工为乳饼。产品主要由经销商订购。

乳饼具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营养价值,在合作社中可卖30~40元/kg(出厂价),由公司收购及加工后再销售价格为70~90元/kg(市场价),每个养殖户一年养殖奶山羊可获得1.5万~2.0万元的经济效益,奶产品呈供不应求的态势。

2小尖山村奶山羊养殖的利弊条件分析

2.1优势条件分析

(1)自然资源。小尖山村气候四季如春,土地、林地资源丰富,适合奶山羊的养殖,也适宜大面积种植奶山羊所需的饲料,这为小尖山村养殖奶山羊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此外,小尖山村山地较多,土地空旷,适宜奶山羊放牧,将圈养和放养结合起来,适合维持奶山羊的健康成长,以获得更健康的奶产品。

(2)历史资源。奶山羊养殖在小尖山村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养殖户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比较合理的调整。

(3)民族和旅游文化资源。小尖山村的村民绝大部分是彝族人,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石林也具有天然的风景名胜,现已成功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石林旅游业火爆,为石林发展奶山羊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4]。而小尖山村是石林发展奶山羊产业的最重要地区之一,更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将奶产品与民族文化和旅游文化相结合,打造出独具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产业。

(4)技术资源。小尖山村具有悠久的奶山羊养殖历史,从生产、加工饲料、喂养奶羊、挤羊奶和加工奶产品等方面都具备娴熟的技术。另外,在奶山羊的疾病防治等方面也有配套措施,保证了奶羊的健康成长。

2.2限制因素分析

(1)资金不足。虽然养殖户养殖奶山羊可以从政府等处获得一定的资金补助,但仍然不能满足需求,这严重影响养殖规模、养殖环境和养殖技术等方面的改善。

(2)养殖规模小。村民普遍反映小尖山村目前的奶山羊养殖规模太小,不能满足养殖户和市场要求。目前,需要更多的技术、更宽敞的圈舍、挤奶房和乳饼制作房来改变现存的不足,同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大力增加养殖户的数量和每个养殖户的养羊数量来扩大规模,使之满足市场需求。

(3)环境卫生条件差。由于经济落后、资金不足等原因,养殖奶山羊的圈养场地环境状况较差,场地面积不够宽敞、有羊粪臭味、通风透光条件较差、即使改装为高床养殖、条件也仍有不足、场地内墙壁多灰尘、产奶房条件简陋等。

(4)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政府是重要的宏观调控力量,在资金、政策和技术等方面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指导。目前小尖山村存在着低产、低技术等问题,除了其本身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因外,还有政府支撑力度不足的因素。

(5)技术和技术人员缺乏。小尖山村挤奶和制作乳饼都是以手工方式为主,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奶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同时也影响挤奶和制作乳饼的效率。此外,技术人员不足已成为影响小尖山村奶山羊养殖的一个瓶颈,可以组织村民多向其他地区的奶山羊养殖企业学习,培养出一批高科技人才。

(6)奶产品销售有限。一是销售的范围不大,小尖山村奶产品的销售主要是通过经销商订购,而养殖户对市场往往把握不充分,销售的范围受到限制;二是缺少专业的销售人员,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低下,不能保证养殖户应有的利益。

3小尖山村发展奶山羊养殖对策

3.1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和多方资金筹集的作用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和政策的作用,多方筹集资金,对奶山羊产业发展给予重点扶持[4],积极提供相应的支持,引导养殖户正确而高效率地发展奶山羊养殖业。

3.2充分发挥奶山羊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小尖山村奶山羊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是其奶山羊养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成果,它的成立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后合作社要充分调动养殖户的积极性,提供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指引,加强与养殖户和外界的交流,提供奶山羊养殖和奶产品加工方面的技术指导;多组织养殖户进行学习培训,包括养殖环境改善、技术改进等。

3.3改善交通状况

小尖山村全村只有一条窄窄的水泥路,村内主要是靠摩托车作为交通运输工具。这种交通状况对未来小尖山村的奶山羊养殖业形成了很大的限制。因此,为了持续而高效地发展奶山羊养殖业,必须顺畅地与外界沟通,努力将交通运输的建设提到一定的高度。

3.4做好宣传

小尖山村应该积极努力做好奶产品的品牌宣传,要积极探索市场运行情况,做到胆大心细,一旦正确把握了市场信息,就要毫不犹豫地将产品投入市场,并随时关注市场动态。另外,要努力将民族特色与奶山羊养殖和奶产品销售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宣传效应。

3.5积极发展教育,改善受教育状况

奶山羊养殖的规模化和产业化需要养殖户具备充足的知识,因此,要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改变村民落后的观念。

3.6提高养殖户关于科学发展的意识

当地政府和合作社要积极提高养殖户科学发展养殖业的意识,改变养殖户观念薄弱的状况,明确发展奶山羊养殖业生产地位,使之形成科学、持续和开放式的发展观念。

3.7增强养殖户的养殖能力

提高养殖户关于饲料生产、产品销售、技术服务、质量检测、宣传和市场方面的能力,使小尖山村的奶山羊养殖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稳定地发展,并获得突破。

4结语

中国的奶山羊业是个有着巨大潜力的行业[5],发展奶山羊是我国一些地区的重要致富手段。小尖山村具备了丰富的自然历史条件,是适合发展奶山羊养殖的地区。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和合作社需要更积极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作用,注重有关奶山羊的技术发展,改变养殖户落后的观念;使奶山羊养殖业和其他行业协调、科学和持续发展;要清晰把握奶山羊养殖和奶产品销售各方面的情况,提高奶山羊系列产品的技术含量,创建知名品牌,拓展国内外市场,畅通产品加工销售渠道,促进小生产进入大市场,实现产销有机衔接,以销促产;积极向外地引入良种,但引入品种不宜过多,而且都应按照育种计划的要求,有计划地从外地引入良种[6]。要用长远的眼光来发展奶山羊养殖业,使之最终成为小尖山村的一大产业。

5参考文献

[1]曹斌云.发展奶山羊产业大有可为[J].农村养殖技术,2009(18):4-6.

[2]陈一夫.农区发展奶山羊大有可为[J].农业技术经济,1983(7):37,24.

[3]张立凡,连林生.与国际接轨,发展云南现代奶山羊业[J].中国草食动物,2003,23(4):27,36-37.

[4]喻永福.石林县奶山羊产业发展思考[J].云南畜牧兽医,2008(3):31-32.

水产养殖市场现状篇10

关键词:淡水鱼;养殖;现状;展望

作为水产品生产、贸易和消费大国,我国水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且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的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从20世纪开始,渔业行业开始在中国兴起,大量渔场的开设,带动了一批饲料、加工、养殖企业的萌生。近十余年来,我国渔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在不到16年的时间内,我国水产总量从1998年的3906万吨已发展到2014年的6300万吨左右。

随着渔业行业的快速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淡水养殖。从最开始的普通池塘养殖到现在的多元化养殖模式,工厂化养鱼池、家庭庭院水池、河渠水库等方式被广泛运用,我国已有将近1838万平方米的淡水面积被大幅度开发用于水产养殖。

一、淡水鱼养殖行业的现状

我国淡水鱼产业一直处于散点发展状态,是一个缺乏产业组织、产业秩序混乱,缺乏产业发展,进而缺乏产业竞争力的弱质产业。产业的弱质化为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整合型企业诞生创造了绝佳的机会。从产业的整体竞争层面分析,大致呈现如下竞争状态:

淡水鱼养殖产业竞争力低下,亟待通过渠道建设建立产业优势与其他农产品产业相似,淡水鱼养殖产业由于养殖周期短,养殖管理无序,养殖品种缺乏统筹规划,养殖户技术与管理运营水平低下,缺乏政府有效统筹与引导,产业竞争力十分低下。养殖产业受制于市场与销路,受制于品牌与物流,亟待通过渠道终端的一体化建设以建立全产业链优势。

淡水鱼加工产业迅猛发展,朝向休闲化、菜品化方向发展由于国内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限制,淡水鱼加工产业逐渐往休闲产品、调味产品、菜品化菜品发展,对接商超渠道,以实现淡水鱼养殖加工的增值。目前淡水鱼加工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成为中国水产食品深加工的全新势力。

淡水鱼渠道竞争呈现散点分布,以物流与价格形成掌控市场的主要力量淡水鱼渠道的主要力量是活跃在各大鱼贩或经纪人、物流商,依托水产批发市场传统渠道的经营积累形成区域市场的大大小小经营势力,以物流与价格形成掌控市场的主要力量,但是所呈现出来的是散点分布的局面。

品牌淡水鱼竞争力不足,未能形成对市场、消费群体的有效影响有限的几大淡水鱼品牌,实际销量都不大,远远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品牌影响力。有的直供餐饮渠道,产销量有限;有的缺乏品牌核心价值和强大的市场消费影响力;有的仅仅是概念营销,缺乏主力产品,竞争力低下。品牌淡水鱼阵营的竞争力不足,让国内淡水鱼产业一直处于缺乏战略模式、缺乏成功品牌的市场真空中,很难对市场、消费群体形成强有力的引领和带动。

零售终端品牌意识薄弱,但在所在市场形成相对稳定的社区消费群体农贸市场的淡水鱼零售终端绝大多数是个体户,品牌意识薄弱,以追求短期利润为主,靠每日贩运实现销售,在所在市场形成相对稳定的社区消费群体,具备可整合的条件,但是引导、管理的难度较大。

二、淡水鱼养殖行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1.普及健康养殖模式,转变产业增长方式。推广普及健康养殖,比如池塘循环水模式、“鱼-稻”复合生态养殖模式、生物浮床池塘原位净化技术等,要联合建立健康养殖示范场,在源头上控制好养殖水产品安全问题。就以武进水产养殖场试验基地的池塘循环水模式为例,这个模式主要是引进了工厂化生产的理念,将池塘水面分为养殖区和一级、二级、三级净化区,一级净化是以河道为主体,在河道二边种养凤眼莲、水花生,同时放养河蚌、青虾、花白鲢,形成一个天然的水质净化系统。二级净化池是一个有一定面积的土池,种植有多种水生植物,有浮水的,有挺水的,有沉水的。在二级净化池塘同时也放养河蚌、青虾、花白鲢等动物品种。三级净化池是一个浅水池塘,这里以挺水植物为主,种植有各种各样的挺水植物,同时也有一定的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水生动物有河蚌、青虾、花白鲢等。经三级净化出来的水体,水体中氨氮的去除率平均为60.49%,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平均为86.51%,tn的去除率平均为74%,tp的去除率平均为68.5%,叶绿素-a的去除率平均为73.67%。以上数据通俗来说就是经过净化处理的水可达到三类水甚至二类水的标准,甚至有可能比引进水源的水质量还高,真正能做到好水养好鱼的目的。

2.创新育种技术,培育优良品种。实现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之后,良种繁育已经从自然资源依赖型向半人工型转型,但是要实现全人工化良种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几年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不断将优良新品种推向全国,异育银鲫“中科3号”、松浦镜鲤、芙蓉银鲤、长丰鲢、福瑞鲤的推广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8-2012年,鲫鱼种质资源与育种岗位及其合作单位向湖北、江苏、广东等23个省份,共推广异育银鲫“中科3号”苗种180亿尾,推广养殖面积超200万亩。

3.加强药物开发,建立疾控平台。水产养殖病害一直是影响产业的一大问题,爆发的水产品食品安全也多是养殖户为了自己的养殖利益不合法用药,这方面要加强研发疫苗和禁用渔药的替代产品。草鱼出血病活疫苗的获批,不仅预示着首个草鱼出血病活疫苗的成功问世,也预示着草鱼出血病活疫苗研究与应用进入了实质性的产业化阶段。

加强重大疫病的监测、预警、诊断与检测技术研究可对鱼早期发病防患于未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多重pCR、基因芯片以及基于单克隆抗体的eLiSa等新技术,针对草鱼出血病、嗜水气单胞菌等病原的快速检测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快速检测技术,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远程诊断专家系统。

4.饲料营养与投喂模式改进。营养饲料的研究不仅要在配方上改进,也要在投喂模式上改进,不仅可以降低饲料投喂量,减少饲料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例如水生所建立的异育银鲤动态投喂模型与摄食数据库,可以通过合理投喂,每生产1吨异育银鲫可减少0.86吨饲料的投入,降低31千克氨氮排放。另外,在青鱼环境友好型池塘养殖模式中,选择面积相近的2口池塘,主养塘养殖青鱼成鱼,辅养塘养殖小规格的青鱼鱼种。主养塘设进水口,排水口设在辅养塘,在主养塘中投喂青鱼膨化饲料,水流入辅养塘中,经池塘生物净化后的水再循环进入青鱼主养塘使用。

5.发展渔业机械化。传统水产养殖是一个苦力活,在劳动力成本升高的现在,发展机械化才是规模化、工厂化的道路。现在研发的远程集中投饵系统,不仅可以解决大湖泊的投饵搬运等问题,还可以精确控制投喂量,大大减少了劳动成本。在商品鱼捕捞上,机械化捕鱼以及池塘起鱼输送设备也在研究和试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