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心理教育的方法十篇心理教育的方法十篇

心理教育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6:36

心理教育的方法篇1

   部分官兵入伍前对部队的了解过于理想化,入伍后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容易产生较大心理反差,出现困惑茫然、烦恼抑郁等心理。有些官兵对自我认识比较片面,容易自卑或者自负,甚至敌视;由于缺乏正确比较而产生心理失衡,甚至抱怨。某观通站学员到部队后发现,观通部队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产生心理落差,因而烦恼焦虑、无所适从。高山海岛部队多为小散远直单位,不同年龄官兵之间由于价值观和经历的不同而难以互相理解;一些官兵存在社交障碍,为缺乏社交技巧而苦恼;有的不良习惯官兵易受到孤立。一些基层带兵干部对战士心理了解不足,忽视战士意见,埋下不和谐因素。高山海岛部队驻地偏僻,官兵谈恋爱找对象难度大,多数面临两地分居的实际困难,恋爱容易受挫,甚至产生失望自卑。据了解,有35%左右的官兵存在程度不等的情感婚恋困扰。高山海岛的特殊环境,使官兵与外界交流较少,容易引发适应不良,有六成以上的官兵反映经常想家。而观通部队平时任务相对要少,业余时间外出难,加之营区文体设施少,生活相对单调枯燥,感到无聊茫然空虚,易受到孤独苦闷、压抑、易激怒等不良情绪的困扰。高山海岛常年有风,潮湿多雾,活动空间小,容易产生一些躯体不适和神经衰弱的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身心容易疲劳等衰弱症状;入睡困难、失眠、为梦所苦、早醒、醒后感到不解乏等睡眠障碍,以及紧张性头痛等。某观通站待两年以上的官兵,80%以上不同程度出现如上症状。高山海岛部队驻地较为偏僻,交通不便,与外界接触少,信息相对闭塞。官兵很渴望交流和获取信息,社会适应能力有所降低。有官兵反映,他们休假回家时对不少新事物感到陌生,反应也慢了,“都有点变傻了”。部队因点多、线长、面广,驻地分散,各单位单独驻防,常年几十个人摸爬滚打,相对固定的战备训练工作和单调的生活学习环境,容易使官兵,特别是老兵产生倦怠心理。而“第二次就业”、子女上学、老人赡养等现实问题不同程度地困扰着高山海岛官兵,使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将来考虑,感到迷惘焦虑,心理压力较大。

   2关于做好官兵心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要做好海岛官兵的心理工作,应该以人为本,重在平时,贵在及时,搞好帮带,点面结合,疏防并举。加强教育,打牢健康心理根基通过心理知识宣传教育,倡导心理健康理念,提升心理幸福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和积极的人生观,打牢健康心理的根基。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辨证的苦乐观,引导青年战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定期进行心理教育。在基层部队发放心理资料,结合特定时期,通过多种形式对官兵进行心理教育,帮助官兵树立健康的心理观念,提高心理健康保健意识,达到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目的。配强硬件,训练强化心理素质加强硬件建设,各单位可因地制宜,增加心理训练器械和文体娱乐设施,结合文体活动训练强化官兵心理素质。一是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官兵的个体心理素质,尤其是对一些心理不健康的官兵;二是设立一个简易便行的心理宣泄室,及时宣泄不良情绪、疏通心理压力;三是进行团体心理活动,增强团体凝聚力,提升官兵对连队的归属感。心理建档,健全心理预警机制通过统一的心理测试工具,参考军人心理常模,建立一个统一的军人心理健康标准和一套详细系统的官兵心理档案,为准确把握官兵的心理变化,进行心理疏导提供依据。在测试中一旦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官兵,则由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辅导。建立心理异常情况报告制度和快速危机反应机制。定期对官兵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摸底,分析思想形势和官兵心理状况,随时补充和更新档案库,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搞好帮带,培训基层心理骨干搞好帮带,选拔和培训基层心理骨干,使心理服务渗透到小散远单位和基层战位,作为专业心理力量的补充。心理骨干由于与官兵有着更多的相似点,更容易引起心理上的共鸣,可以很容易就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避免不必要的咨询阻抗,发现一些不良心理征兆;可以提供社会支持、帮助宣泄不良情绪,缓解和减轻心理困扰;可以帮助战友理清思路、进行及时初步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心理骨干虽比不上心理咨询师专业,却更及时;比不上政工干部的思想理论深,却更贴近。三级联动,形成合力保障心理健康社会、部队、家庭联动,形成合力,构筑三位一体的预防体系,形成合力保障官兵心理健康。一是加强军地交流联谊,做好双拥工作,加强社会保障以解除官兵的后顾之忧,激发军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二是与军人家庭密切联系,搞好配合,给予情感关怀,营造幸福的家庭氛围,争取家人的理解和坚定支持。三是以人为本,共促和谐军营,营造良好的军营氛围,增强“革命大家庭”观念。首先,营造积极向上的思想氛围,巩固团结友爱的内部关系,了解并正确处理事关官兵切身利益的问题;其次,以人为本,在部队“经常性”工作中引入心理学;第三,健全基层民主生活制度,疏通民主渠道,虚心听取官兵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第四,坚持科学管理、科学施训,部署工作、下达任务时考虑战士心理承受能力;第五,尊重官兵正当需求,改善基层物质文化生活,努力为官兵排忧解难;第六,营造学习氛围,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完善制度,建立心理服务长效机制心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工作。要提高心理工作质量和效益,需要完善体系和建立长效机制,搞好协调互动,根据调研、反馈做好跟踪服务,并做好结合统筹。

心理教育的方法篇2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第5期,分享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特点,接下来的重点就是通过什么途径或渠道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什么具体的方式方法。这就是下面要讲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专门列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具体如下:

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建立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教育部将对心理辅导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做出统一规定。

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遵循心理发展和教育规律,向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帮助。开展心理辅导必须遵守职业伦理规范,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使用可能损害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要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的倾向。

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由上可见,新修订的《纲要》在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等许多地方体现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和精神,比如“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跟踪”,也为探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提供了良好基础。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进步主要在于:主张途径与方法虽然通常都可以用来表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严谨来看,二者还是有着本质的差异。途径指路径,即如何到达目的地,偏重于宏观层面,路线性、方向性较强,具有战略性,比如,到达某一目的地,选用陆路、水路还是空中路线,即便是选定陆路交通,也还有不同路线,这些就是途径问题,决定着方向和路线。方法指办法,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偏重于微观层面,操作性、针对性较强,具有战术性,比如,选定陆路交通路径后,用什么交通工具,如何操作交通工具,这些就是方法问题,决定着难易和成效。可见,途径如果出了问题,带来的后果多为全局性的、根本性的,这就是通常说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方法如果出了问题带来的后果多为局部性的、枝节性的,这就是通常说的事倍功半。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扶正祛邪。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是“从问题出发-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化解问题”,这样的路径最终最大成效也就是解决问题,相当于生病后的康复,至多也就是达到无病状态,但并不能向提高体质体能和免疫力这一高水平发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借鉴传统中医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精华,从正面入手,先扶正,再祛邪,并且通过扶正达到祛邪目的。

扶正是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疗法,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从而驱逐邪气,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扶正衍生出扶正固本,即扶助正气,巩固根本,调节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强身健体,中医的扶正固本就是西医的增强免疫力。固本又衍生出固本培元,“本”指“事情的根本、根源”,“元”也就是“元气”“元神”,合起来意思是“巩固根本,培养元神”。元气,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促使机体气血流畅,消除代谢产物,使脏腑、气血恢复和维护正常的生理功能,保持动态平稳。所以说,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机体的体质就强健而少病。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传统医学思想精华,将“扶正”的起点界定为“正心”,即《大学》里所讲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将“扶正”的内涵概括为“培元”,即培养中华民族的“根本”“元神”,这就是《易经》上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这句话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天道的运行是最健朗的,君子通过顺应这种规律(遵循天道),使自己变得强壮,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刚健有椋生生不息。大地吸收阳光滋润万物,君子应增厚美德,以身作则,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包容。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人体也应像天体运行那样气血昼夜流行不息,则生命健而有力,不生疾患。引申为“人或国家、组织的生命力”。

祛邪是消除病邪以愈病的治疗原则,有祛除体内邪恶和邪气两种意思。后者利用驱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目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祛邪”,主要是预防和矫治因“不正”而导致的心理偏差,即心理问题。

如何扶正祛邪呢?最关键的是进一步找到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的路径。这就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倡导的多元智能路径。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教授提出人至少具有九项智能,包括: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存在智能。通过多元智能,优化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都能在自身优势方面得到最优的发展;优化新知的表现形式,比如:语文智能――故事,空间智能――多媒体,音乐智能――歌曲,动觉智能――肢体语言/表演,等等;优化教学活动形式,比如:观察、合作学习、演讲、计算、推理、演剧、绘画、歌谣、反思等等;优化评价效果,多元评价,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进步,建立自信,提高兴趣和成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或智能组合优势,如果每个人都能找到和善用自己的优势智能,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得到最佳发挥,因此每个人都能预防和化解各种心理问题,抵御各种干扰,克服各种障碍,成为最优的自己。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实质就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具体实现方式方法、策略技巧。在明确了基本途径以后,接下来就是如何沿着这条途径,选择交通工具,事半功倍地到达目的地,这就是方式方法。主要有:专题培训、学科渗透、家校合作、文化浸泡、个别辅导、网络技术。

1.专题培训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面向全体,全员参与。这是预防和发展、挖潜的最好途径,面向全体包括所有教师、学生和家长,通过普及型通识专题培训,传授和体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常识和技能。具体可以专门开设幸福课,也可以利用主题班会、团队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拓展训练等多种形式开展。可根据需要选择专题,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2.学科渗透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全方位全过程。因此,学科渗透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科渗透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实质性渗透,也叫功能性渗透,即教师通过提高教学艺术性,减负增效,使学生感到上课轻松、快乐而又富有成效,使每节课变成幸福体验和享受,这样的课堂本身就具有了预防和矫治心理问题的功能。二是形式性渗透,指学科教学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在组织形式上的融合,课堂体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常识和技巧。三是内容性渗透,指充分发挥学科内容本身所具有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和成分,在学习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收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实质性渗透法,重在减负增效;形式性渗透法,重在借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形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性渗透法,重在挖掘课程内容里所包含的积极心理成分或元素,突显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比如,实质性渗透,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至关重要。我们推荐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Keller教授创立的aRCS动机模式。即课堂教学组织四大环节:attention(a:引起注意)――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刺激学生的好奇心。Relevance(R:切身相关)――内容与学生切身相关,目标与学生向往密切相连,进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Confidence(C:建立信心)――帮助学生建立能够成功的信心,相信自己有掌握完成的能力。Satisfaction(S:感到满足)――学生能因成就而得到内在和外在的鼓励和报偿。每个环节又有若干具体的方法策略。

3.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指教育者与家长(和社区)共同承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包括当好家长,相互交流,志愿服务,在家学习,参与决策和与社区合作等多种实践类型。通过动员家长潜能,使家长、学生和教师形成合力。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三者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叠加影响。

家校合作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这里介绍一个基本的家校契约法,这是美国行为主义控制派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是一份具体的、书面的协定。它规定了其中一方或多方在特定的情境中确切的行为方式以及具体的奖励和惩罚。在家校合作中,签约人一般是学生、家长和班主任三方,各方作出承诺并承担责任。家校契约具有导向功能、预防功能、监督功能、教育功能、平等功能,总之具有使人行为向善的功能。

拟定和签订家校心理行为契约,第一,要明确预期行为,即明确陈述合同当事人彼此的责任,并对责任的完成情况提出详细要求。第二,要确定测量预期行为的办法,即要规定用什么标准和办法测量和评价预期行为,预期的行为应当易于观察。第三,要明确执行的起始与终结时间。第四,要明确契约管理者,即确定负责实施这些条款的人。第五,要确定强化和惩罚的条款。

4.文化浸泡

文化浸泡主要指通过学校文化的耳濡目染,让师生获得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分为显性浸泡和隐性浸泡。学校文化既包括了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等显性的要素,也包括了人际环境、心理环境等隐性的要素。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通过学校文化,对学生心理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显性文化浸泡包括校园的物质环境,如校园场地布置、建筑物、楼道、教室的各种文化艺术设计、宣传栏、文字、图片以及校园活动仪式,如升旗、入团(队)宣誓、运动会入场等等;隐性文化浸泡包括校风、班风、人际关系等,都彰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和元素,“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发挥、表现和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

5.个别辅导

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个别辅导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

根据个体不同需要,因材施教。常见的有:门诊咨询、书信咨询、电话咨询、专栏咨询等。还可以根据辅导内容设计辅导方法,比如: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等等,每一种辅导又各有具体的方法。

6.网络技术

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网络借助文字阅读、图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载传输、游戏、聊天等软件工具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测评、咨询、电子档案跟踪、质量监控等,尤其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定制私人方案,实现因材施教。

心理教育的方法篇3

一、探索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要

中学教育时期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此期间一个孩子在生理、心理、智力、学识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于以单纯智育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过程,即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判断一个学生的发展前途。这种认识方法忽略了学生在人格与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发展需要。随着人们对非智力因素在教育过程中的认识的不断加深,教师们开始对学生的智力水平、情感变化、自信心、动机因素、人格塑造、耐挫能力的培养等因素发生兴趣。同时我们应以这些非智力因素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潜能,帮助他们成为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据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这些都是学生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应该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中学七年级阶段可以以活动和体验为主。要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级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2.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这里主要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建立师生间和谐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的剂,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态度及其授课内容的兴趣。心理健康辅导可增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信任,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与爱护,从而增强对学习的兴趣与投入。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的重要资本;反之,学生无心学习,上课捣乱,必然会影响教师工作的热情。教师要把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四、加强个体的心理健康辅导

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辅导,为遇到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帮助,找出自己烦恼和困惑的深层原因;帮助学生增强自知之明,确立正确的自我观念,纠正不正确的认知观念;为来访者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设计和提供最佳行为策略;为学生、家长提供有关信息,指导他们改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在工作中,我主要采取了如下形式与活动:

1.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通过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材料信息,能及早发现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适应性问题。“心理档案”是学生了解自己、把握自我、自我教育的依据,也是教师针对性教育、辅导的“参谋”。

2.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也是思想交流的艺术。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使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我在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努力争取专业的培训,加强自学,坚持尊重、通情、保密、疏导的原则,使自己尽可能成为学生的“真心朋友”、“知心朋友”,能应用一定的心理咨询策略、方法,重视和学生的交流、谈心,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工作中,我总是加强与学生家长的密切联系,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正确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学生。这样,父母可以在指导帮助孩子学习、生活时,和孩子一起共同寻找彼此的优点、改正缺点,以增强彼此的了解。

五、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心理教育的方法篇4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目前,在校中学生在社会竞争的大环境下,面临升学就业等压力,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不高,如果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我们应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致力于有利于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创建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的心理在学校中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心理影响。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并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1.1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现在,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目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学校心理咨询教师要努力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2.教师要把心理健康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2.1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促使身心的健康发展。

2.2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应学习借鉴现代国外教育的优点,对学生评价时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要对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使学生不断地得到鼓励。

2.3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美国中小学参与心理咨询的人员有如下几类人:有关的医疗专家、健康专家、教育专家、行政人员、学生、家庭成员和学校协助部门等。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一次,我到心理咨询室了解情况,发现我班一名学生徘徊在门外,于是找他谈话,了解到他因学习压力过重,致使学习紧张、焦虑,成绩下降,产生了自卑心理,结果恶性循环。我与他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的办法,他因初中成绩拔尖,父母期望过高,高中基础不扎实,学习竞争激烈,一时无法摆脱失败的困惑,便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我帮他想出几个解决办法:一是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二是帮助他树立成功意识,不断激励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三是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努力就行,不要考虑成绩的名次;四是学会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释放精神压力,保持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经过多次的心理疏导,他的情绪终于较为稳定,成绩也稳步上升。

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要充分发挥家庭的心理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尤为重要。因为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心理教育的方法篇5

咨询;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3)19—0023—01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班主任作为教学和管理的排头兵,身处教学阵地的最前沿,时刻与学生打交道,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掌握得最清楚、最完整。因此,应该责无旁贷地挑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担。

那么,班主任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笔者从两个方面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把握好一条主线和两个原则

1.一条主线——以学生为核心。班主任的工作,不管是教学还是管理,始终都以学生为核心。只有把握住“以学生为本”的主线,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才能使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班主任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思想,经常和学生谈心交流,经常表扬和鼓励学生,尊重、关心和关爱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生活的热情,这样才能给学生创设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使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两个原则。(1)坚持言传身教。学生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正处于发展时期,模仿性极强。班主任平时如何处理学生间的关系,如何待人接物以及平时的一言一行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做好“榜样”作用,率先垂范,积极发挥“正能量”,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坚持共性与个性并存的思想。班主任工作面对的是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作为团队之中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到个性的存在。班主任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爱好、追求和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改变过去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教育模式,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心理健康辅导,为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

在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班主任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不能死搬硬套。

1.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有利于促进同学间的人际交往,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在集体中的乐趣,使不同才能的学生找到表现自己的机会。因此,班主任可以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设计时要思考选择什么样的载体来开展集体活动,怎样开展才能让内向的学生能够大胆表现自己等,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2.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主题班会中班主任和学生共同研讨所产生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主动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所以,班主任在召开班会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学生的细微心理变化,善于发现学生表述时语言和情感上的转变,理解学生没说出的深层次意思,适当加以引导,解开学生心中的症结。

3.举办心理学常识讲座。班主任要经常举办一些健康教育知识、青少年生理卫生、心理健康技能等讲座,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和生理学知识,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养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4.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各学科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班主任可以联合各科教师挖掘新课程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做到教学目标中有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学设计中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坚持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心理教育的方法篇6

那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新兴的学科该如何教呢?很多学生对这门课抱有很大的期望。因为他们有一堆急需解决的问题,希望心理老师能开出仙药,而且这个药不能“难做”、不能“苦口”,还能立刻见效。他们竖起耳朵等着秘方,可最后多是失望而归。

心理老师不就是解决人的心理困惑的吗?是的,心理老师是要解决心理困惑,但是这个过程中心理老师不是操刀手,而是引路人。既然是助人,那为什么不直接帮其达成目的,非要帮助他找自我救助的方法呢?其实每一个来求助的人,在他们来之前都是经过了很多次的挣扎、努力,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专家,咨询师能想到的方法,估计他们也已经试过。

在来访者的内心中有着自己想要的答案,可迫于外界的压力,他不得不改变初衷,这种改变令他们痛苦不堪。这时,他们最需要的是接纳、理解。咨询师的接纳和理解能够打破他们的自我保护,令其恢复理智,积极地去思考,主动寻求一个自己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在这个捅破伤口、挤出脓水、割除烂肉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要放下自己的价值观,设身处地地理解着来访者的感受。

通过这种充分理解、类似于“自己与自己”问答的方式,一步步“引”来访者找到出路。这种无形化的帮助,让来访者找到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心灵的成长教是教不会的。心理咨询师就是学生心理成长中的一棵稻草,在他要沉下去的时候扶他,在他能自己游的时候引他再向前多游一步。

这样看来,心理健康教育课更不能以“说教”为主了。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没有一套理论可以解决所有问题。难道心理健康课就没有什么可教的了?人的心中有着巨大的能量,而且都是埋藏在心的深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把这潜能挖掘出来,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资源。

这些特殊的教育内容,势必不能用常规的教学方式。在心理健康课上需要创设让学生能产生共情的情景、氛围,引导学生用心体验内心的变化和感受。亲身经历过的,感受才深刻,感悟才真切。但在这个过程中,心理老师必须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点,及时予以启发,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心理教育的方法篇7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方法

现阶段,我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大学校园作为国家的小社会,构建和谐校园,对于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增强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严重,如:90后实习生以“订盒饭不是我实习的内容”为理由拒绝帮忙、复旦大学黄洋被毒害案等,这与我们倡导“和谐”的音符不相匹配。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作为校园的一份子,培养其亲社会行为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顺利地过渡到社会,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

一、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亲社会行为是指意在帮助别人的行为。包括助人、分享、谦让、合作、安慰、捐赠、自我牺牲等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进化理论认为:我们的助人本能是能够通过遗传获取的,通过激发我们内心的本能,可以提高我们的亲社会行为;社会文化理论则强调了社会规范的重要性,要求通过社会规范促进人的亲社会行为;而学习理论则认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可以提高亲社会行为。正是基于此,大学生能够通过特定的后天学习和社会体验等促进个人的亲社会行为。

二、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的心理分析

(一)“自我中心”观形成

千百年来,我国一直奉行集体主义的原则。集体主义原则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一直鞭策着中国人民要互助互爱、友好合作。在强调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人们会比把个人主义放在首位的西方人更加强烈地支持社会责任规范。社会责任规范内在地规定了人们在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面对需要帮助的人,如跌倒在地的老人、公交车上需要座位的孕妇等,社会责任规范引导我们对其做出帮助行为。但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主体性观念悄然出现。随着社会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盛行,主体性观念也被错误地理解为人是万物之灵,一切都是为人而存在的,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思想可塑性较强,容易受到主体性观念的影响,过于强调自我的主观意识、思维等精神性的东西;过于注重自身的内部精神世界,忽视外部客观世界对人的影响,把对社会关注的焦点转移到自我身上,自我关注的强度不断深化,“自我中心”观形成。大学生过分关注自我价值、思想和情感,导致社会责任规范意识减弱,因此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下降,进一步导致亲社会行为的缺失。

(二)社会价值认同危机

亲社会行为是大学生个人社会化程度高低的衡量指标,它关系到大学生能否适应社会、实现个人理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仁爱”等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其中的“大爱无疆”、“舍生取义”、“尊老爱幼”、“与邻为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精神正是给予了亲社会行为以深厚文化内涵的诠释。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欲和贪婪占据了人们的心灵,利益至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的观念充斥其中。南京“彭宇”案引发了社会对见义勇为和尊老爱幼道德精神的怀疑。社会道德被颠覆,社会的价值认同出现了危机,引发了社会道德失范的现象,社会公德滑坡。下面,是在社会价值认同产生危机的情况下,人们决定自己是否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流程图:

流程图上只有一条路能导致人们做出助人行为。其他的路,或因为认识水平不高的原因,或因为受到社会道德危机、社会价值认同颠覆的影响,助人者对亲社会行为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因此,大学生认为即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了亲社会行为,但有可能会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比如说被人误解、冤枉、好心没好报等。社会公德沦陷,致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下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使得亲社会行为缺失。

(三)竞争环境的影响

在不同的环境下,个体对不同类型的利益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会导致个体以不同的行为方式衡量其中所付出的代价和将要获得的利益。随着中国大学教育的不断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扩招,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大学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已失去了“天子骄子”的称号,大学生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竞争压力逐渐加大。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行为变得功利化。当大学生在做出谦让、合作、帮助和共享等亲社会行为时,会对该行为是否能获得利益或者是否有利于自身发展进行衡量,当助人的代价超出助人的利益时,大学生会减少亲社会行为。同时,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无形的压力,引发其不同程度的焦虑。为争取奖学金的名额、为争取保研的名额而发生的同学之间互相残杀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研究表明,人们在做出亲社会行为时会感觉到提升了自我的价值感,内心得到了回报,但是,社会的焦虑感掩盖了这些内部回报。当人们处于消极的心境时会减少助人行为。因此,竞争激烈的环境和日益增大的焦虑感均会导致大学生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时的敏感性下降,因而减少人与人之间的谦让、合作、帮助和共享的行为会发生。

三、建立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心理疏导机制

(一)运用实践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亲社会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体现了集体主义和为人们服务的人生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指导,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在活动中,志愿者运用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脑力和体力等为社会和群众提供帮助,做出奉献,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在服务的过程中,服务者能够加深对服务的认识和心理体验,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能够提高人与人之间合作、互助和奉献的精神。通过如“服务学习、献血、志愿者服务”等的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感,使其形成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在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下,相应地,大学生的亲社会价值取向自然而然形成,从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增加。

(二)借助大众传播媒介,树立亲社会行为的榜样

大众传播媒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大学生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受众,受其影响很大。电影、电视和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媒介,不仅不能促进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反而会导致大学生增加其攻击行为和行为。因此,政府有责任和义务为大学生思想的发展道路厘清障碍,可以借助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在黄金时段多播放一些亲社会的节目,为大学生树立典型的亲社会榜样。

信息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在传播信息时过多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现象,结果导致社会价值认同出现危机。比如“南京彭宇”案、“小悦悦”事件等,无可厚非,报道这些负面消息更多地是为了唤醒社会的道德良知,但是,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道德素质的形成更多地是需要正面形象的引导。因此,政府需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传播正面形象的事迹,如广州的“托举哥”等,建立亲社会榜样,树立正面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一言一行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通过建立亲社会榜样,大学生从中学习其高尚的品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合作能力,从而增加亲社会行为。

(三)开展大学生移情能力训练,增强亲社会体悟力度

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产生同感的情感反应。当一个人观察到另一个人处于痛苦、忧伤、悲痛等的情绪状态时,会产生同样的情感体验,表现出对别人的同情、怜悯和产生助人的行为。大量的研究表明,移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成正相关。一般而言,积极地移情能够促进亲社会行为,而消极地移情则会减少亲社会行为。对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不是僵硬和简单的说教,而是大学生对生活的切身体验。移情是大学生在感到自己有需要的同时,也体验到别人的需要,在移情唤起的过程中引导亲社会行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训练大学生的移情能力,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心理学上测评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同样有效。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编写小剧本,在课堂上开展情景模拟,学生担当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会置身于求助者的地位,能感受到求助者受到伤害时的痛苦以及得不到帮助时的悲痛,能更好地理解求助者的处境。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从而形成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道德意识。角色扮演法就是让学生融入情境的体验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更加生活化,授课的形式也更加灵活化,学生在接受思想传授时会更加自觉化。

(2)情境再现法:通过对某一社会现象的再现,学生可以对其中的行为进行讨论、交流、评价。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热点社会问题进行情境再现。比如,近期复旦投毒案以及各高校大学生各种投毒,互相残杀的事件引起的思考。通过在课堂上的情境再现,学生可以就某一人物的行为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假如我是事件中的人物,我会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从而对社会现象做出评价。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和概括,使其明白同学之间助人、分享、谦让、合作等的重要性,引导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通过这种具有感染力、直观形象性和富有教育性的方法,达到加强品德教育的目的。

(四)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促进道德判断从他律性向自律性转化

道德认知水平高的大学生会更有责任感,更注重个人对社会群体的责任。长久以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采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思想政治的理论,学生自身的认知发展水平较低,道德判断也是在教师的积压式传授中被动形成,具有他律性。弗洛伊德提出“超我”的概念,超我代表着自我理想和良心,要求必须遵循社会规范、伦理道德原则等。新时期,有学者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运用道德教育的新途径——道德困境叙事。道德困境叙事是教育者通过口头、书面等多种形式,告知受教育者道德困境叙事或情境,这些故事或情境中涉及两条或者多条道德、价值规范,且这些规范在故事或情境中发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比如:在路上看到一个跌倒在地的老人,而你刚好要去做一件十分紧迫的事,而这件事对你来说很重要,你是否会去扶跌倒在地的老人?如果你决定去扶跌倒在地的老人,必然会耽误了正事,后果可能会很严重;但如果不去扶跌倒在地的老人,正事完成了,内心又会受到谴责。当学生在讨论和面对这些冲突时,会经受思想上的冲击和内心的艰难选择,通过道德困境叙事的方法,激发大学生的超我意识,领悟道德力量,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能力,自觉遵循社会规范、伦理道德原则。而教师也要从中引导学生掌握其中的道德品质,从而使学生的道德判断实现从他律性向自律性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美]谢利·泰勒,利蒂希亚·安妮·佩普卢戴维·西尔斯.社会心理学[m].崔丽娟,王彦,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

[4]余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心理教育的方法篇8

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授知不仅要精与髓”,更要博”。要给孩子一碗水,教师需要一桶水,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教师必须对知识理论进行补充、完善并吸取。首先要有积极求知的心态去丰富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更多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身体发育、成长情况,还要多阅读与青少年相关的心理学著作,了解启蒙阶段的孩子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生长规律,结合平时的观察和每日工作笔记、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方式去寻求更完善的健康教育方法,确保教师能有针对性的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只有不断在这一领域进行钻研才能逐步让自己的心理学知识积累并且丰富起来,才能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让自己在工作中处于更高的平台洞察孩子们平时表现出的各种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予以指导和引导,避免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简单化、粗暴化、武断化。这个学习和积累是一个持之以恒、终身坚持的过程,把它日常习惯化,定期探讨,再融合相应环境材料、对象,升华理论,用于实践指导行为。

二成为生活有心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差异性、特殊性,在工作中应该做到“眼、手、口、脑、脚”五勤。多用眼睛去发现、观察,多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多去聆听孩子的心声、想法、认识,再把信息进行收集、整合、记录在自己的自带工作手册中,还要结合在平时的突发事件中孩子们所表现出的偶然性、特别之处,及时进行补充、更改、添加。再联系自己的工作与各项活动,掌握每个孩子的相关资料,做到心中有数、疏而不漏,准备充足才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在采集信息过程中发现的特殊群体与个体更应给予关注,及时向其他教师探讨、协调,向同学了解交流,和家长沟通协商,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具体情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察之以行。

三教学与活动有效结合

教学是最常规的学校工作,真正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好它对孩子良好心理的形成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好的教学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的渗透,坚持用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调控学生、规范学生的人生坐标,并行之有效的引导最基本、有效的途径。诸如语文教学中的革命先烈主题,除了理解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学习他们的献身爱国精神,更重要的是多了解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之所以能做出惊天的壮举,并不是一朝一夕突发而成,而是一种伟大的、深远的爱国热情、祖国情感、民族荣辱等众多因素综合而成,巧用时机适时点拨,定能对小孩子如何更积极言听计从英雄主义起到震撼心灵的作用。此时,少而简的列举身边反面的例子分析这个事件的背景、动机与相关外界条件,让他们各抒己见,最后教师总结,这样正反相融合,剖析深层,定能触动孩子的心灵,唤起共鸣,并有意识地用现实和知识去检测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就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四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心理教育的方法篇9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把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要求向学生施加影响,使其具备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政治思想观念,形成个体品德。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心理学工作者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协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环境,促进学生与环境之问的合理互动,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的发展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使之成为正常的社会人。二者的共同之处都是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服务,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二者在教育任务、理论依据、内容、学生观等方面是有区别的。

教育任务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形成一定社会所设定的理想世界观、人生观、思想品德及法律意识,使学生未来能扮演好一定的社会角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确立合理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障碍,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在心理上与环境保持平衡。

理论依据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和教材教法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认知领悟、人本主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等心理学理论为基础。

内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等。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情感、个性、就业、人际关系、心理发展(如青春期心理)等方面的辅导以及心理问题的矫治等。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解决自卑、自负、嫉妒、厌学、报复、攻击、焦虑、抑郁、逆反、网络成瘾等心理方面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也无法解决学生政治思想道德观念方面的问题。

学生观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把自己扮演成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教师是权威,他们多持评价性学生观,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扮演的是学生发展的服务者、协助者,教师是学生的参谋、朋友,他们多持移情性学生观,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无条件地接纳学生,即使是对有严重心理障碍者,也一视同仁。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1.心理健康教育补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学生的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以及行为规范方面的培养,但对学生基本的心理需求关注不足,如情绪障碍、人际冲突、目标受挫、职业抉择、不良行为习惯的消除等。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铺平了心理基础,它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它们共同为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合力。

2.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品德评价、行为训练、榜样示范、环境陶冶、说服等方法,在把外在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内在的观念品德时,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如果教育过程不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学生容易出现抵触情绪,最终使教师的一片苦心付之东流。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疏导、共情、暗示、角色换位、合理信念建构等方法,深入学生心理,让学生体验到被理解、关心、帮助、爱护的感动,容易信服、自觉地接受教师所施加的影响,并学会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运用心理测验、小组辅导、角色扮演、咨询、活动课等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会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减少学生接受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阻力,使思想政治工作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结果。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运用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更加丰富,效果更加理想。

3.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心理基础

一个学生要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首先必须要有接受这些内容教育的良好心理背景。心理健康者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及他人负责任,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状态和良好的个性,教师在学生面前亦师亦友,师生交往真诚宽容,“心诚”了教育影响自然“则灵”。心理不健康者在对道德要求的理解上可能有失偏颇,他们对教育目的要求、措施手段等容易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逆反抵触,自然抵消了该有的教育效果。当然,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易产生品德不良问题,如有嫉妒、敌意、攻击等人格障碍的学生易出现偷窃、诽谤、打击等品德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要想解决这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必先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矫正性格障碍。可以说,没有健康正常的心理活动,也就不能很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不是对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容忽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它不能取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等,增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也不能取代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若能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手段等,将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心理剧,震撼学生的心灵

心理剧是通过学生扮演当事人或由当事人自己借助舞台呈现他们日常学习生活中典型心理问题,在教师和全体参与演出者以及观众的帮助下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心理问题,从而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启发的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治疗方法。校园心理剧兼具治疗、教育和审美功能,通过演绎校园生活中的人和事来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同时它集教育性、生动性、趣味性为一体,特别对中学生来说,这种方法符合其身心特点,易于为学生接受,深受广大师生、家长的喜爱。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将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简单化,幽默、典型的人物表演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使他们在情境中明理,并在情境中自觉导航。比如为了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与异往的问题,我们可以设计早恋的事例作为素材编制心理剧进行表演,使学生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正确处理异性关系,掌握与异往的技巧。

2.运用心理活动课的形式,滋润学生的心田

心理活动课是以学生的情意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它拒绝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各种社会生活的模拟场景,成为学生自我体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的重要学习方式。

一般说来,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心理发展基本上处在同一水平上,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许多困惑,基本上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

因此,完全可以通过班级群体的心理辅导活动,来促进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在个性心理品质的整体发展水平上得到提高。

心理活动课不像思想政治课那样严肃呆板地说教或居高临下地训导,而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一种人际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友爱关系,是一种人性化教育的融洽氛围,是一种互动的“团体的过程”。大量实践经验表明,当学生身处班级中接受团体心理辅导时,他的情感体验和心灵上受到的震撼力是他在个别辅导、主题班会、课堂教学及心理健康理论讲座等其它场合下所无法想象的,它使学生从团体中所获得的洞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连结,并在安全、信任的气氛中尝试着去学习或改变行为a

例如,我在组织“善于调节情绪”一课教学活动时,先组织学生听取一个事例:一天,一位丈夫因未能及时完成任务,下班后被上司留下来并受到上司的严厉批评。不高兴地回到家里,妻子问他,今天怎么这么晚了才回家?又干什么去了?……丈夫对妻子的喋喋不休非常反感,动手打了妻子一巴掌。妻子觉得委屈生气,看到孩子不去做作业而在大厅看动画片,大声叫嚷:“你怎么不去做作业?”孩子一动不动仍然专注于剧情,妻子过去打了孩子一巴掌并责令他回房做作业。在平时家长是允许孩子看动画片的,可今天母亲突然不让他看且打了他,他感到委屈生气,走回房间,看到猫正蹲坐在他的椅子上。他提脚一踢,猫“喵”地大叫一声跳上桌子,把桌子上装着水的杯子碰翻在地上且破裂了。

针对这一事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师生共同探讨调节情绪的办法。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分享别人的做法,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其教学效果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所无法比拟的。

3.运用故事领悟法,改变学生不合理的信念和行为

故事领悟法是通过教师为学生讲述有针对性的故事的方法逐渐解决心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通过听取故事,与自己的思维相结合,吸取教训,从而改变自己的不合理想法或行为。由于故事蕴含的道理或道德往往会以隐蔽的方式表达,有时仅仅是一种暗示,引发联想和想象,所以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同时故事又具有娱乐性,没有大道理的说教,学生更乐于接受。此法的运用真正实现了“乐中教,乐中学,乐中求进步”的结果。比如为了克服学生因不合理观念而导致烦恼或遇到挫折时心理失衡,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草帽,小儿子卖雨伞。两个儿子都很孝顺,照理说老太太应该很开心。可是她却每天愁眉苦脸,为什么呢?原来,雨天的时候,她愁大儿子的草帽卖不出去;晴天的时候,她愁小儿子的雨伞卖不出去,于是她晴天也愁,雨天也愁。后来有一个人告诉她,你可以这样想,晴天的时候,你就想太好了,大儿子的草帽有人买了;雨天的时候你就想太好了,小儿子的雨伞又卖得很好,生意一定不错。后来她总是这样想。从此以后老太太就过着快乐的生活。

心理教育的方法篇10

【关键词】学科渗透;心理健康;美术教育

新时期的美术教育,我们要如何去改变以往的美术教育观念、教育形式,挖掘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状态等的教育元素,最终获得“润物细无声”的最佳教育效果,值得我们去不断探索。在所有学科中,美术教育具有塑造学生健康心理、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树立正确审美价值观等的独特作用,我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的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美术教学之中。

一、美术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要想在美术教学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得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的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而美术本身就具有“教化”的功能,因此教师必须深入地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挖掘美术本身的心育内容,掌握什么东西是学生需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轻松的心境能使心脑清醒,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力。反之,压抑的心情会使大脑受到制抑,思维混乱,学习效率大减。如果教师上课时精神焕发、情绪激昂、循循善诱就能激发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心理。一次美术课上,我提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举手的人却不多。我心里很纳闷。现在的学生都怎么了?积极性和激情都到哪去了?课后,我思索着这个问题。无意中我想起了奥运会冠军得了金牌的情形。美术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从古至今的美术作品,无不体现了画家的内在思想与审美追求,无不体现画家的激情与无奈。空洞说教,会容易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而美术教育就是用图式审美的视觉体验,陶冶学生的性情,让学生跟随艺术作品的节奏感进行律动,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审美过程,让学生跟美术作品对话,在情感上跟艺术品产生共鸣。

二、美术教学过程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

教学是一种多边互动的过程。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师生关系、课堂秩序、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课堂上教师的表扬与批评、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处理,都将对学生的情绪产生重大影响。所谓情绪:指“在人的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它能集中反映出学生是否对课程感兴趣。美术课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向上、自由、发展的学习空间。老师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轻松开放的学习氛围,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绪,这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美术教学过程有一个先天优势,教师可以用大量图片、视频、实物、动手演示、亦或让学生亲身体验等方式,创造出这样一个空间氛围,使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的热情,达到教育的目的,反之,课堂气氛过于紧张,呆板,充满敌对,会使学生思维混乱、迟滞,行为对抗,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因此,创造愉悦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心育的功能。然而,美术课毕竟不是心理健康课,如何才能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值得我们去探寻:

(1)教师应树立现代教学目标观。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满足21世纪的现代学生的需求。而教师往往只注重从自己出发,向学生灌输他们的思想,没有真正的去了解现在学生的心理特征,即是用老办法教新学生,那肯定会出现所谓的“问题学生”。传统的教学是一种知识教学,强调知识传授并以学生获得知识为最终目的。如有的美术教师在上美术欣赏课时,专业素养很高,自己滔滔不绝,不顾学生的反应,这就违反了“以生为本”的教学规律,也不利于学生审美体验的培养。现代美术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现代化的教学条件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就能欣赏到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学生的选择性更大,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才能从各方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能更好的在心理上进行正确的引导。课堂就为学生提供了最直接的模仿机会,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塑造作用。因此,每一次的范作,我都是在黑板上直接演示给学生看,每一次的板书,我都把字写端正。每次我都及时地把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并让他们说出自己这样画的想法和原因,让那些学生也感觉自己成了别人的榜样。感受自己被别人崇拜的滋味,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记得看到过这样两句话: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个人范例对于青少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现在提倡的“教书育人”观、“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有思想政治工作和知识技能训练应达到的水平,还要有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能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全面的作用,

(2)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发掘渗透的主要内容。“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美术教材上有很多可以加以引申,并成为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如校风校纪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团结互助精神的培养,热爱祖国等等。根据我校德育“三立”课程,初一先“立归”,其中一条“穿成套校服上学”,我就结合教材中《多姿多彩的服装设计》一课,开展了《我的校服我设计》――中学生校服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认为“校服呆板、没有特点,个性都得不到张扬”。我很肯定的表扬了学生想法,同时也提出了学校校服的特点和一个学生的标志,即鼓励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培养,还想学生传达了一个社会人的基本概念。我又根据学生忽略传统艺术、沉浸在美、日漫画里,我又开展了历代书法作品欣赏和中外美术经典鉴赏等。同此种种,在学生中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给学生的心理进行洗礼。

(3)精选教学内容,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我们常说:教无定法、法无常法。同样,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固定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是以一种自然而然、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实现教育目标,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教育没有捷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学科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如有的老师擅长运用视频资源,让学生在视听的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陶冶学生的心灵;有的老师运用优美的语言,让欣赏课不再枯燥,而是沉浸在如诗似画的想象之中等等,但不论用哪种方法,我们应该遵循是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不要老师自己唱“独角戏”。毕竟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教师要根据美术作为课程它的具体内容和这些内容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寻找合适的渗透点。我们反对作秀,在渗透的过程中,讲究自然、贴切,并能与整个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浑然一体,环环相扣,不做作,不生搬硬套,无中生有。其次,在具体的渗透过程中,教师还要把握好“度”。美术课跟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毕竟有质的区别,在一节课中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宜过长,不脱离美术进行心理教育,不然就喧宾夺主,不叫学科渗透,而叫心理辅导课了。所以,在美术学科教学过程当中,要充分调动教师的教育智慧,适时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加以指引,解除学生心中的迷惑和恐惧,每一个问题行为都有一个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如果教师能运用教育智慧,就能在课堂当中游刃有余,引导学生在你的课堂里活、自由、健康的成长。

注释:

①张厚粲主编《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51页。

②张厚粲主编《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