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阅读教学指导十篇阅读教学指导十篇

阅读教学指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7:07

阅读教学指导篇1

数学课要不要阅读教材,一直以来是广大教师争论的一个焦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浪费时间,学生看不懂。二是不知道如何下手。虽然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但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阅读。于是,产生阅读走马观花,只是匆匆浏览了一遍。作为教师,为了学生终身发展考虑,就必须学会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一学习资源,开展学生自组学习,提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数学课本多数是定义,定理,性质,插图,例题,学生读起来枯燥无味,难懂更不情愿,也不知道怎样读。作为教师应结合数学课本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数学教材,要让学生明白该读什么,怎样读,哪些是阅读的重点,哪些是要反复思考和反复追问的内容。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和学生当前学习的状况,我个人认为,数学的阅读更要关注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在阅读中要抓住关键的词,细细品味,反复推敲。学生只有掌握了阅读的方法,才能开展自组学习。数学的学习能力才能提高。教学中在指导学生阅读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指导学生阅读定义,性质

数学的学习是从概念,定义,性质开始的,数学中概念定义是语言的高度提炼,多一个字少一个字对概念都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因此,对于数学概念的阅读要指导学生仔仔细细,一个字一个字的读,把阅读的重点放到字,词组上,对于不理解,混淆的地方,增加阅读的遍数。例如:函数概念: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回想我们有多少能知道什么是函数呢?要想对函数有一定的认识就必须在阅读中找到重点。1变化过程2两个变量3唯一4对应。指导学生细细品味,层层设问,反复追问,运用对比辨析才能对函数有一定的认识,才能了解函数与生活的联系,才能了解学习函数的重要意义,才能把函数应用到生活实际。垂线的性质: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17个字,字字珍贵,阅读中就要逐字,逐词分析,把阅读的重点放到字,词细细体会。

二指导学生阅读定理

定理是数学教学中的理论依据,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因此,在定理的阅读中不仅仅是记忆定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读懂定理的推导过程,在推导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边看边思考动手做一做,指导学生对阅读内容提出问题,层层设问,反复追问。如:平行四边的性质定理: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只是记忆性质不是教学的目的,也不是数学阅读所达到的要求,阅读中思考:为什么相等,怎样证明,有哪些方法等设问,再每个问题后反复追问才能达到数学阅读的目的。数学的阅读不仅仅是读,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中锻炼了思维,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阅读的兴趣。

三指导学生阅读例题与习题

阅读教学指导篇2

论文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解读

 

一、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授课的灌输性

学习中,老师在课堂上完全处于主导的地位,缺乏和学生彼此之间有效的沟通,教师“一言堂”主宰课堂的状况仍没有根本扭转,讲风太盛,学生自主阅读太少。他们把学生当成“容器”,当成是一种硬性的灌输,没有认真地领会阅读中存在的内涵阅读教学,也没有完全领会文章中具体的意思,由教师这一“中介”全面包办。这样,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感知、深入思考的机会被剥夺了,没有完全融入自己的感情,没有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思维,缺少一种思考性的阅读,可想而知,这样的阅读教学效果理想吗?学生愿意吗?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天性、阅读的兴趣和激情都被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无声地化解了,这样长此下去,学生对阅读充满了一种惰性,他们只是机械性的完成一种阅读的任务,大多数学生久而久之养成了“听佛念经”、“等佛授语”的依赖心理和思维惰性,而并没有完全考虑到在阅读中体会文本的含义。如此阅读极大地阻碍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这样的课堂培养出来的学生充其量是一群“饱鸭子”。

另外,教师授课中习惯根据自己的经验,将文章中重点内容和知识点单独拿出来重点分析和研读阅读教学,将课文阅读肢解成许多干枯无味的知识点,习惯于就题目讲课文,这样以为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论文下载。但是这样做虽然让学生掌握了知识点,却损害了整篇文章的条理和意境,使学生失去了仔细阅读文章的兴趣和条件,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初衷——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意识,忽视了阅读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体会咀嚼文章中最精华的部分,文章在学生眼中变成了一张张“幻灯片”,而不是一组流畅的动画;是一组组教师固定化了的重点语句和理解,而不是享受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2、学生阅读材料的单一性

据我对近年来所教学生的调查了解,他们的阅读材料无非有两种:一是课本;另一种是《成长阅读》。能够自主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外的学生凤毛麟角,大多数学生一般不会过多的对于课外名著给予更多的关注,而且学生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去体会课外名著的经典之处,更不要说全部阅读了。书包和时间大多都交给了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辅导资料了。学生阅读内容的单一性,使他们的知识面变窄阅读教学,视野不开阔,因此造成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这必将影响学生审美经验的积累,影响他们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二、解决措施

1、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养成边阅读边记录的好习惯。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要有计划地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采用摘录、批注、写体会等不同的方法,学生可以讲自己对于阅读经典的理解及感想,在文章旁边进行记录,使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圈点勾画、一边读一边查阅工具书的习惯等,这样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从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进入中年级后就要求每人准备一本积累本,日积月累可以培养学生记录经典词句的好习惯,教师加以指导并引导学生积极撰写心得体会等论文下载。教师还可以列出一个阅读表,让学生有选择地选取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来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教学,又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这样阅读时才能产生共鸣,才能真正的实现阅读的最终目标。课外读物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含有关联词的句子等,不少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精华,可以让学生摘录下来,在摘录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经典文章的兴趣,更加有助于阅读习惯的培养。

2、从其它学科中积累语言

语文阅读教学,应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积极引导学生有创造性的多元化的解读文本,不能只停留在满足于分段化层、落实知识点上,老师应该更多的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不同类别的课外文章,要彰显学生作为阅读关键词汇。

总之,小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起步时期阅读教学,加强阅读指导,提高阅读效果,是所有小学语文教师所应该重视的问题。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的背景下,阅读课教学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的主阵地,要充分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意课内外有机结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吴文强.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9,20:126.

阅读教学指导篇3

一、解读《指南》

(一)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指南》分解目标:1.专注地阅读图书。2.喜欢与他人一起谈论图书和故事的有关内容。3.对图书和生活情境中的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专注、喜欢、感兴趣。

解读:

“专注”是幼儿在阅读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品质,是幼儿未来学习应具备的素质。“专注”包含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细致入微。只有“专注”才能有好的阅读效果,培养幼儿“专注”的学习品质是教师组织阅读活动的任务之一。

“喜欢”是指幼儿在阅读时要有愉快的情感体验。教师不仅要为幼儿提供优秀的图书、营造愉悦的阅读氛围,而且要通过陪伴幼儿阅读、请幼儿把自己看到的故事讲出来、提供话题让幼儿讨论等手段来唤起幼儿的阅读热情,让幼儿感受参与阅读的快乐。

“感兴趣”,平时幼儿会对什么感兴趣?模仿生活是幼儿的兴趣所在。日常生活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幼儿也是在生活中不知不觉爱上学习的。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生活环境,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

(二)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

《指南》分解目标:1.能说出所阅读的幼儿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2.能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或图书画面的线索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续编、创编故事。3.对看过的图书、听过的故事能说出自己的看法。4.能初步感受文学语言的美。

关键词:说、猜想、看法、感受美

解读:

“说”是幼儿阅读的基本能力,只有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不解的说出来才能与人交流,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在阅读中。教师要把说的机会留给幼儿,要耐心倾听幼儿说,还要指导幼儿说得有质量。

“猜想”是幼儿常用的阅读方法,幼儿自主阅读大多是自己看图猜想图书的意思。“猜想”有两层含义:一是人本身有探索事物的欲望,让幼儿猜想即是顺应幼儿的天性,发挥幼儿的能力。引导其主动学习。二是在阅读中要培养幼儿有根据地猜想。教师不仅要给予幼儿猜想的机会。而且要启发幼儿观察图画与图画之间的联系,有根据地猜想,发展思维能力。

“看法”,幼儿生活经验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就会不同,对待事情的看法就会不同,教师不仅要给予幼儿发表意见的机会。而且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允许多种看法的存在。

“感受美”,引导幼儿感受图书中的语言美、童趣美、情感美是组织图书阅读的重要任务。

总结:自主学习是贯穿《指南》全文的核心理念。《指南》在对幼儿阅读图书的教育建议中提出“保证幼儿自主阅读”“鼓励幼儿自主阅读”。自主阅读就是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在阅读时幼儿主动用眼、用嘴、用心、用脑积极参与,并用自己的经验解释图书中的信息,用自己的速度阅读。目标中的关键词专注、喜欢、感兴趣、猜想、看法等均指向幼儿自主阅读。幼儿园应通过阅读活动,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的阅读素养、阅读品质,发展幼儿的学习能力。阅读教学要放眼于幼儿的未来,为幼儿将来的生活、学习做准备。

二、问题研讨

在实践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典型的、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幼儿自主阅读的效果,值得研讨。我们让教师对照《指南》寻找解答问题的依据,在研讨中增加对《指南》的理解,在运用《指南》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技能。问题研讨整理如下:

问题一:自主阅读主要在课堂进行吗?

自主阅读以幼儿日常生活中自发的、自由的阅读为主。《指南》教育建议中提到:提供相对安静的地方,尽量避免干扰,保证幼儿自主阅读。经常抽时间与幼儿一起看图书,经常和幼儿一起阅读。从提供环境、经常阅读等要求中可以判断自主阅读以日常阅读为主,几节课(哪怕每一节课都是精品)是不能替代幼儿日常阅读的。集体教学活动的统一目标和规定步伐容易使教师等不及幼儿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发现一切,个体阅读受集体制约,不是真正的自主阅读。

问题二:自主阅读教师不要指导吗?

自主阅读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是指导的第一步。“在阅读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美”等内容是教师指导的着力点。

问题三:自主阅读中教师如何指导?

1.图书是幼儿阅读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要善于组织各方面的资源,如幼儿园现有图书、家庭购买图书、已经毕业的校友捐书等。数量多、富有情趣、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图书是幼儿自主阅读的条件。2.经常与幼儿一起看图书、一起讨论或回忆故事情节。引导幼儿有条理讲述、与人讨论自己的发现。3.推测、想象、改编、自编、配图,在阅读中发展创造力。4.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模仿语言节奏和韵律,用动作、表情、声音表达情绪。5.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时,和幼儿一起查阅资料,感受图书作用、体会阅读获取信息的乐趣。

问题四:自主阅读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自主阅读以日常阅读为主,课堂阅读为辅。教师要相信幼儿的能力,相信优秀图书的魅力。只要幼儿有能力看得懂,教师就给予时间等待幼儿慢慢完成。教师在陪伴幼儿阅读时观察幼儿阅读中出现的自己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在集体活动时共同解决。幼儿阅读在先,课堂指导在后。如在幼儿自主阅读后通过集体活动引导幼儿思考多幅画面之间的联系、体验情感、欣赏图画美等。

问题五:大班幼儿喜欢读中班的图书是水平不高吗?

所谓适合大班幼儿阅读的图书、适合中班幼儿阅读的图书都是人为的划分。幼儿自主阅读不应该有人为的限制,优秀图书更是没有年龄限制的。中、大班幼儿阅读同一本书得到的养分会有所不同,采用的阅读方式也可以不同。如中班幼儿阅读时教师“教”的份量会多些。大班幼儿阅读时“自学”的份量可以更大,大班幼儿还可以模仿书中的方式写故事。如果是中班的教材,大班幼儿没有读过就更适合幼儿自主阅读。只要幼儿喜欢就是好材料。

问题六:为什么ppt不能替代图书

ppt往往只截取书中的部分画面,课堂上教师不断提问和统一要求会打断幼儿自然的阅读行程。幼儿阅读从翻阅图书开始,是自主行为,而使用ppt是教师操作材料,幼儿失去的是阅读的感觉、与图书的亲密接触的机会。幼儿自主阅读时可以多次自由翻页,感知纸质、感知故事节奏、感知图画美。图书的价值是多元的。ppt的价值是单一的。

三、实践案例:大班自主阅读《逃家小兔》

活动说明:

幼儿小麦在图书区阅读《逃家小兔》,看到泽泽来,小麦邀请他一起看,小蕊也凑过来。下午,小蕊第一个拿到书,和龙龙一起看。第二天,龙龙第一个抢到书,还有好几个小朋友也想看。老师询问全班幼儿,多数幼儿表示喜欢看这本书,于是教师从园里借了多本《逃家小兔》放在阅读区,供幼儿阅读,并提供支持。

活动目标:

1.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积极探寻图画信息,大胆猜测小兔和妈妈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

2.会主动与他人一起读书、交谈、游戏,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品味故事展示的生活情趣。

准备:

幼儿两人一本《逃家小兔》,阅读2~3天。

活动过程:

一读,探寻故事大概情节。

1.集体预告:这是一本新书,封面漂亮吗?封面就像一扇大门。我们看看大门上有谁?还没有开门我们就知道这里面是小兔和妈妈的故事。大门上有四个字,认识的小朋友读一读。

2.提出任务:谁要逃跑呢?有一天,小兔对妈妈说:我要逃走了。妈妈说:如果你要逃走,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小兔想办法逃跑,妈妈想办法追他,逃逃逃,追追追,小兔想了哪些办法逃跑,妈妈又想了哪些办法去追,小朋友一定很想知道吧!老师把这些书放在图书区,欢迎小朋友来看书。

3.幼儿自主阅读:晨间活动、过渡环节、自由活动、区域活动、离园前幼儿都可以自己看书。

教师观察幼儿阅读,以读者的身份与幼儿个别交谈:小兔在哪里?妈妈在哪里?你怎么知道这条鱼是小兔变的?妈妈想到什么好办法追他?小兔又变成什么?妈妈又想到什么好办法追他?

二读,认同、欣赏故事内容。

1.集体交流:许多小朋友都看了逃家小兔。现在你知道了什么事?你是怎么知道这条鱼就是小兔变的?妈妈在哪里?变成了什么?花园里哪朵花是小兔变的?有什么不同吗?妈妈又在哪里?变成了什么?

小结:不管小兔怎样变,聪明的妈妈总是能找到他,追到他。

师:小兔变成一朵花时妈妈能变成钓鱼人吗?为什么不能?当小兔变成鳟鱼的时候,妈妈为什么用红萝卜来钓他?当小兔变成小鸟时,妈妈为什么要变成一棵树?

小结:不管小兔怎么变,妈妈都能找到他的长耳朵。

2.学习故事里的语言:猜一猜小兔想变成鳟鱼时会怎么说,妈妈想变成钓鱼人时又会怎么说?

看,这儿小兔是这么说的:“如果你”。

小兔要变成小鸟、帆船、空中飞人时会怎么说,妈妈又会怎么说呢?

小朋友看书的时候可以猜一猜他们说了什么,一边看一边讲,你就会成为故事大王的。

3.教师与个别幼儿游戏:我(老师)能看到小兔这一面就想到妈妈那一面变成什么。而且很快,你能吗?我们来玩看谁猜得快。

帆船和谁在一起?帆船和风在一起!

小鸟和谁在一起?小鸟和大树在一起!

石头和谁在一起?石头和爬山人在一起!

幼儿与幼儿之间游戏。

4.教幼儿玩看谁接得快的游戏,练习故事对话。

5.幼儿做动作老师猜小兔变成什么,老师做动作幼儿猜妈妈变成什么。

三读,品味故事中的生活情趣。

1.集体交流:小朋友们都喜欢看这本书,你最爱看哪几页,来给大家讲一讲吧。

看了这个故事书你觉得怎样?(有趣、好笑、好玩、幸福)

哪里有趣?好玩?(师讲一小段,用动作、语调表现有趣)

老师这样讲有趣吗?讲故事时要能把自己最喜欢的感觉表演出来才棒呢!谁来试试?

幼儿轮流讲一段,鼓励幼儿声音、节奏、语调、动作有所不同。

2.领悟小兔爱妈妈,妈妈爱小兔。

师:小兔喜欢逃跑,他真的不要妈妈了?最后他怎么又回来了?

妈妈真辛苦,爬那么高的山。走在钢索上多危险。妈妈干嘛要追小兔呀?

小结:这是小兔和妈妈在玩游戏呢。小兔离不开妈妈,妈妈最爱小兔。

3.迁移。

看到小兔和妈妈开心地玩游戏,幸福地在一起,你觉得就像谁和谁在一起?如果是你和妈妈在玩这个游戏,你会变成什么?妈妈又会变成什么?你可以画下来,讲自己和妈妈的游戏故事。

阅读教学指导篇4

【关键词】教师范读;指导朗读;激发兴趣;发展语言;陶冶情感

朗读中的感情像在生活中一样,只有朗读真正产生了这种情感时,才能从语调里自然地露出来。指导朗读,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要求读流畅,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不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不切实为课文的内容所感染,那么他根本无法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前应启发学生从各方面进一步地把握全文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启发性原则进一步进行指导。下面结合自己的朗读教学实践,谈点做法和体会。

1.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体会到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

(1)学前读。指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讲课前,先让学生默读。这时,应由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克服那种不给充分时间,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上一、二遍的现象。这一环节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读懂”。

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人人做到三读;一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扫除阅读障碍;二读得通顺,做到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多字、少字,不可回读一字;三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字字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拔,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到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并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发展思维;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语言。

(2)学中读。即在第一环节“读懂”后的第二环节“读懂”。要引导学生知道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这就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在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去领悟阅读或写作的各项基本功,真正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其训练过程要注意三点:第一,要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要根据教材确定重点训练项目的前提下可根据课文的特色适当安排少量的一般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自己去品读、琢磨。第三,要建立整体性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必须从整篇课文着眼,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切忌孤立进行词、句、段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在词句段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弄清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获得对全文更透彻的理解,感悟精妙的语言表达形式。

(3)学后读。指理解后读,做到熟读成诵。如《草原》一课,选择草原歌曲配乐朗读。通过这样的朗读,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地,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自然能做到熟读成诵。

3.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对《鸟的天堂》一文进行朗读指导时,我就重点抓住其中的第8自然段和11、12自然段,其它自然段则一带而过。理由是什么呢?第8自然段作者运用了联想的修辞手法(区别见闻和联想是本单元的阅读重点),把大榕树表现得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最后一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第11、12自然段,作者从鸟声、鸟影、“我们”的眼睛等几个方面进行描写、衬托,没有用一个“多”字,却明显地让人感觉到“鸟的天堂”里有数不清的鸟儿。与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所见所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4.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要再现作者的全部思想感情,只有通过朗读。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的目的。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浅谈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刘庶民

[3]《朗读教学不容忽视》,《小学语文教学》,刘蕴智

阅读教学指导篇5

一、形式多样,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现实教学中,许多学生不大愿意读课本,甚至厌烦读课本,这并非学生认识不够,主要是学生缺乏朗读的兴趣,因此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是首要的。教师可以运用灵活多变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从而使学生想读乐读,用心去读,读得入情入境,从而使学生体验朗读的乐趣。总之,营造一种氛围,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激活学生朗读的欲望,会使课堂充满活力。而学生一旦在朗读教学中有了成功的自豪感、成就感,他们便会对阅读倍加喜爱,阅读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在教学古诗(诗歌)时我让学生配乐诵读,故事性较强的选择分角色朗读。不同的文章不同的方法,教师应合理选择。

二、示范引领,做好朗读表率

教师的普通话一定要过关。试想如果一个老师自己都不能字正腔圆地准确吐音,怎么能要求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学生又怎么会信服呢?所以老师必须做到朗读清晰、准确,使听者感到“声声入耳”。教师的朗读一定要声情并茂。作家在创作时总是真情人文,教师在朗读时要能熟练地运用表情和声音,传达出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久而久之,这样也能起到“耳濡目染、心领神会”的效果。因此教师的范读是不容忽视的,它有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准确把握,掌握朗读技巧

学生对课文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必须知道课文写的内容是什么,课文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只有对内容的深入理解,并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扬和抑(语调),才能使语言生动、形象,使语言具有表现力和音乐性,才能将文章有感情的朗读出来。那么,如何能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呢?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借助范读、跟读、听读等形式给予学生朗读技巧上的模仿,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停顿、重音、连读、换气等朗读技巧的标注练习。便于学生把握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进入意境。

四、大胆放手,给足朗读时间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好手段,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的教师还是抓分析、重提问,而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记得徐世英先生是这样理解讲解和朗读的,他说:“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赋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贯、显现。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课堂是学生习得能力的主阵地。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朗读的时间少了,课外又能由谁来指导呢?因此,教师要大胆改变“讲一问――答”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读代讲,指导学生反复练习,充分信任学生,在指导的同时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课文。

五、合理评价,树立朗读信心

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在朗读情感的训练中也是如此。人都是需要激励和评价的,尤其是小学生:一个称赞或夸奖;可能使他们终生受益。除了有声的语言之外,教师还可适当运用体态语言,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对学生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学生有了自信,朗读便不成问题。但一定要注意评价的激励性、指导性、多元性。多鼓励,少批评;多样化,少相同。

阅读教学指导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指导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以及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要求自已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文同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品味。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意境,体会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要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是按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感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表现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落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转贴于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达到激发“读”的兴趣。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等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进行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能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阅读教学指导篇7

关键词教师阅读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阅读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多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深感阅读对于教师知识积累的重要性,自己没有“一缸水”,哪来学生的“一碗水”?“最是书香能致远,腹中有书气自华”!教师只有终身阅读,不断充实自我,才能厚积薄发,上好每一堂课。教师对学生更要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对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知识积累能力,写作和创新能力。

1厚积薄发,让阅读成为教师不断充实自我的精神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一些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在于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进行知识积累,不断充实自我。因此,每一位教师自身都要养成终身阅读的好习惯。

1.1阅读必须要有一颗平常心

优秀的作品和深奥的文章是需要用心去研读、咀嚼、品味的。近些年来,真正能持之以恒、躲进一隅,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已是越来越少。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要始终拥有一颗平常心,需要耐得住寂寞,安于清贫,乐于苦读,甘为人梯。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要有真情实感,更要有真才实学。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阅读原著和经典。

1.2阅读必须要有强烈的求知欲

语文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教师必须博览群书,不但要成为语文教育的“专”家,还要成为尽可能通晓各科知识的“杂”家。一个知识面不广的老师,是很难给学生以学问和人格上的感召力的。因此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求知欲,要不断地通过阅读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一个教师的成长,最重要的就是要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活到老,学到老,育人到老,这样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和神圣职责。

2言传身教,让阅读成为学生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育部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中小学生九年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语文学习的主要方法是阅读、体验、感悟和积累,让学生经常与高品位的作品直接对话,养成高品位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素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2.1言传身教,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一个人能否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关键在于抓好启蒙阶段即小学阶段的教育和引导。小学生好奇、求知欲强,只要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就不会满足课堂所得,很想了解更多的各方面的知识,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充分培养和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一方面要用自己的阅读经历和感受“现身说法”,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强烈的阅读欲望;一方面从自己的阅读感悟中,把思想内容健康、浅显易懂的最适合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个性的作品推荐给学生。

2.2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整体阅读热情

学校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绝不能因乏人管理或担心图书缺损而让大量的学生读物束之高阁。也可充分利用学生家庭为其购买的书籍,进行相互传阅。要培养他们爱惜书本、团结协作精神,还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读后感交流和知识竞赛,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从游戏机和电视上转移到书本上来。

2.3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有不少教师和家长往往认为,只有提高语文知识、写作能力和考试成绩的书才值得一读,这是十分片面的。应该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一方面让学生更多地阅读包括长篇文学名著在内的大量文学作品和科普读物,尽可能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让学生形成较广的知识面;另一方面,阅读作品要适合不同年龄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低年级儿童应选择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情节简单的读物,最好是带拼音的看图读物;中年级学生可引导他们阅读文史、地理以及自然、科学和科学家、英雄人物等的传记等书籍;高年级学生可分类指导,因人而异,尽可能让他们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

2.4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阅读

课外读物丰富多彩,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既要让他们把课内掌握的读书方法灵活运用,还要对他们进行分类指导,让他们不仅爱读,还要会读,读得更好,更有效果。教师要结合自己的读书方法,特别是把名人、大师的读书经验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有选择地读书,熟练掌握精读、细读、浏览或略读的技巧。

3学以致用,让阅读成为学生知识创新的有效途径

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1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语文知识积累的能力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和训练,“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知识积累的习惯,学会做笔记,抄录妙词佳句,剪贴精美语段和优秀文章,建立自己的“材料库”,为日后的习作做准备。这样通过日积月累,自然潜移默化,日见成效。笔者也经常将自己多年来摘录的几十本笔记和剪报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体味积累所带来的终身受用的乐趣。

3.2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读写训练,以达到互为促进、相辅相成的教学效果。学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勤写多练,才能不断提高写作能力。但有不少学生读了很多文章后仍写不好作文。针对读写脱节的现象,多年来,笔者总是注重言传身教,把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先自做一遍,再与学生一起探讨写作的方法,与他们一同分享写作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或是现身说法,耐心讲评,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优劣,提高其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指导学生怎样进行选材、组材,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遣词造句或小中见大。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和高年级的写人物、写活动、写事件,进行具体指导,让他们在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得到能力上的提升和创作上的升华,体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快乐和真谛。

3.3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创新能力

阅读的目的在于运用,要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就必须让他们通过阅读培养创新精神。疑是知之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发现问题是创新的前提。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勇于提出与书中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阅读时大胆存疑释疑,培养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作为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现,理解他们的质疑,更要相信他们的创新潜能,鼓励他们各抒己见,指导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只有通过这样长期的熏陶和积累,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体验创新的无穷乐趣,成长为创新人才,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此。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指导篇8

一、注重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就很难体会到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根据文体,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像小说、童话、寓言这类文体的朗读要注意根据情节的起伏来决定语速的快慢,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可通过对话中语调的轻重缓急来充分体现。比如《神笔马良》中大船画好后,马良开始画风时,朗读的语气较慢,随着风力的不断加大,朗读的语气也应随之加快,这样就能更好地突出故事的高潮和随之而来的结局。故事中送神笔给马良的老爷爷说的话,朗读中可以缓慢、轻声地读,就能让学生感受到老爷爷是一位和蔼可亲、善良的神仙;而朗读财主的对话时,语调急促粗重,就能突显出财主是一个凶狠残暴、贪婪的人。诗歌的朗读就不一样了,诗歌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停顿,每一句要划分出一定的节奏,重点字句的朗读要有短暂的停顿并读重音,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朗读能使学生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雄伟壮阔的瀑布画面。又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散文《桂林山水》,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

三、重点句段,着重朗读

阅读教学指导篇9

然而,就目前阅读教学现状,课堂上的朗读并没有真正起到课标中所赋予作用,多是流于形式,为朗读而朗读。教师往往只是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而忽视了文本的意义,学生欠缺主动性,甚或使朗读变为教师讲课的点缀或附属品。显而易见,这样的课堂偏离了课标的初衷。我认为,阅读课堂中的“读”应该是富有情感的,是能自觉地将自己融入于作品之中的读,是与文本物我合一的读。这样读,读出的内容一定是会带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真切的感受,是“读”具特色的,能体现出朗读者的个性的,绝不是跟着老师的节拍机械地做“广播操”。基于此认识,我在指导学生朗读中,力求引导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体验文本。

一、注重范读,引生入境

充满感情的范读可以直接导引学生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基调。如今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使语文课堂上“以机代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而教师的范读却越来越少了。范读是教师从教材中体会作者情感,从字里行间理解作者思路,把无声的语言文字通过有声的朗读,正确地、示范性地表达的一种方式。这种充满情感的范读往往很容易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在细心聆听时如临其境,陶醉其中,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产生与文本作者同憎同爱、同悲同乐之效,使之走进文本,达到忘我境界。

充满感情的范读可以为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用情、用心的范读,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如《索溪峪的“野”》一课中有这样一个自然段:

索溪像是一个从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它尤其爱跟山路哥哥闹着玩:一会儿手牵手,并肩同行;一会儿横铲一脚,将山路拦腰截断。山路哥哥倒不十分害怕,它请树木大叔帮忙,五根大树往索溪身上一搭,反从索溪身上跨过去了……

我声情并茂地范读之后,学生兴奋极了,一个个如临其境,“蹦跳而出”、“缠绕”着、“撅着屁股”、“赌着气”地读起来了,读得有声有色,美极了。这样,课文读懂了,读出味儿来了,学生的情融入这“野”味十足的索溪峪中。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于漪老师的话:“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得有效。”

当然,教师的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并非让学生机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

二、表情朗读,抒感

“表情”,是指表达在面部或姿态上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姿势、态度等表达感情、情意。“朗读”是指清清楚楚的高声读诵。“表情朗读”则是指朗读者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再加上面部表情的变化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的热爱或憎恨,喜悦或悲伤,同情或厌恶的情感。

如果想让学生的朗读能够声情并茂,首先应该引导学生的表情起变化,唯有脸上有了表情的变化,才能带动声音的变化,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朗读节奏、韵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言为心声”。朗读是发出声的,学生一边读着,一边又能听到自己及同伴共同表达的情意,情感的交流,相互的感染,很容易使他们将情感在抒发中推向高潮。

通过有表情地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使之体验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从语言的气势、韵味、节奏、停顿中,引领学生辨别语言的感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而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使体验更加细腻,感知更加深刻。

如在教授《凡卡》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体会凡卡之所以给爷爷写了那样一封信,是因为他在城里受尽了非人的折磨,已经忍无可忍了:一个和我们同学差不多大的9岁的孩子,却担负如此重的劳动,遭受这么多的痛苦,怎么忍受得了呢?如果此时的凡卡是你自己,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脸上会是怎样的表情呢?你见到父母会怎么向他们诉苦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后,我让学生先在自己座位上有表情地自由朗读,然后各个小组进行推荐朗读。在这一过程中,指导学生细细体味细节处的情感变化,注意感情的跌宕起伏,节奏缓急张弛,语调的平曲升降,语音的轻重抑扬。从语言的气势、节奏、停顿中引领学生辨别语言的感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而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我力求在朗读指导中,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发学生的情感生成,让学生超越时空,作一次精神的远行,与凡卡对话,与凡卡同行。学生融入了文本,理解起来自然容易多了。

引导运用这种带表情的朗读方式,部分学生的朗读有了明显的进步。每逢课堂朗读时,使你总能从某些学生的表情朗读中感受到文本的精髓。

三、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而各种朗读形式均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比如,当需要激发兴趣、吸引学生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可用范读引路;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各段内容、理清层次时,可按段、按层接读;当需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意时,可提问引读或提示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的课文时,可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强调重点或课文警句时,则可齐读……要注意的是诸如此类形式多样的读,要有目的性,要运用得恰如其分,拿捏得恰到好处。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也会有区别,如将教师的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教师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了,强调读的形式多样绝不是随心所欲。

阅读教学指导篇10

一、设计好课前自主阅读提纲

课前,教师要设计好自学提纲,明确学习任务,包括指导学生课前查阅工具书、给课文批注,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结合学生特点,还可设计如查找资料、亲身体验、等生动活泼的预习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发现了疑问、积累了新知。带着问题上课堂就具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很好的提高。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之前,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包括图片和视频资料,再结合学生已有的感知读一读课文,然后把他们对桂林山水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画一幅画。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必有提高。

二、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把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列入教学的第一目标。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真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自主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都能带着轻松愉悦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朗读,再根据课文内容加入自己的合理想象,自由组合,分角色编成课本剧表演,然后让学生对表演的质量进行评论,提出优缺点。从表演中使学生受到启发:任何人都应该有主见,不要轻信他人;同时,成功是通过自己辛勤劳动来获得,切不可走所谓捷径。”通过表演课本剧,激发学生的爱好,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次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让各小组的同学讨论:“假如你是皇帝,大臣给你谏言,你是否全部采纳?”通过创设氛围,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

三、指导学生自主阅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阅读教法基本上是“四步走”:作者、背景简介――范读――分段及归纳段意――分析思想内容并归纳主题。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全程参与,按照预期设想的来教学,易掌控。但是,不可避免产生几个问题,一方面教师容易“越位”,主观参与教学活动过多,容易以主观想法代替客观事实,往往忽略了教书育人的本质;另一方面,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较少,感知内容较肤浅;长此以往,产生依赖性,学习效果不好。基于教师指导下的自主阅读,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作为教师,应该既是引导者,也是参与者。教师要从“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具体来说,采用“听、读、想、看、评”五步阅读法,先听老师读,听朗读带,感受文笔之美:再指导学生读,精读与泛读结合――通过教师指导抓文章思路及重点、个性化朗读提升学生对人物情感的感悟及升华。同时,展开讨论,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展示学习结果,把语言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用自己的话复述文中重点和互相交换学习体会。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