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9:24

麻醉学前景篇1

安徽籍患者黄某,患有严重的主动脉瓣疾病多年。近来经常出现胸闷、气急和心绞痛,并有早期左心衰症状。我们仔细检查后,发现患者早年有过肺结核病史,且伴有老慢支、肺气肿等肺部疾病,若采用常规气管插管的全身麻醉方式,心脏手术后很可能出现严重的肺部并发症。

经过心胸外科与麻醉科、针灸科多次讨论,我们决定对黄某采用无气管插管的针刺麻醉方式进行心脏手术。经过10天的术前准备,我们成功地为黄某施行了针刺麻醉下的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针刺麻醉的优势凸显,患者恢复迅速,未出现任何肺部并发症,医疗费用也比常规全身麻醉手术节省了一万多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针刺麻醉技术曾经在中国风靡一时,且在海外引起轰动。但因种种原因,“针刺麻醉”后来渐渐退出手术舞台。如今新的时期面临新的医疗形势,国家号召大力挖掘传统医学优势,努力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针刺麻醉技术又开始步入医学前沿,并且旧貌换新颜。

我院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大力开展针刺麻醉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截至2007年底已实施了300余例手术,其中针刺麻醉心脏手术已突破10台,手术矫治的心脏疾病病种由单纯的先天性心脏病,扩大到单瓣膜和双瓣膜风湿性心脏病,手术患者年龄最大可达70岁。

“伪科学”还是“真技术”

上世纪70年代以后,针刺麻醉手术走入了一些误区。当时,过分强调患者的“完全清醒状态”,将手术中病人能“喝水”、能与医务人员对话作为针刺麻醉效果显著的标志。同时,有些地区对适应证的选择不够谨慎,对患者勉强采用针刺麻醉,造成部分手术麻醉效果不佳,并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和心理创伤。

由此,原本极有发展前景的针刺麻醉手术逐步陷入彷徨之中。甚至在本行业,一度将针刺麻醉心脏手术视为“伪科学”。到上世纪90年代中叶,全国针刺麻醉心脏手术的工作基本停顿。

随着对针刺麻醉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刺麻醉心脏手术的理念得到更新和发展,原来“术中力求患者保持完全清醒”的传统理念逐步改进为“保持患者在无痛苦、浅睡眠、自主呼吸状态下”接受手术。也就是说,过去的单一针刺麻醉方式改变成了针药复合麻醉。具体方法是,在针刺麻醉的同时,辅以适量的和镇静镇痛药物,但其剂量只有原来的1/10。

由于针刺麻醉理念的改进,针刺的穴位和强度有了调整,辅助药物的选择和注药时机也有了改进,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时间大大增加,以前针麻手术中心脏停跳时间不易超过30分钟,现在则已达一小时以上,从而保证了复杂手术的顺利进行。

针刺麻醉是如何进行的

如今的针刺麻醉技术,还包括了术前腹式呼吸锻炼、专项心理指导、针感和手术耐受性测试等方面,更加人性化,更加安全高效。术前准备时间约需一周。

心脏手术过程中,针灸科医生将约6根银针对称地扎在患者手臂内侧的郄门、尺泽、中府等穴位上。银针底部连接着的仪器,以0.2毫安培电流频率持续刺激穴位,在神经和经络的共同作用下在体内组建了一张镇痛网。手术时,病人除痛觉变迟钝外,其他各种感觉和运动功能仍正常。因此,病人可与医生合作,有利手术进行。针刺麻醉手术后,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一般都比较平稳,手术后并发症少,伤口痛也较轻,因此术后康复较快。

针麻因为无过敏、麻醉意外等顾虑,应用比较安全。一些心、肺、肝、肾等功能不良或年老体弱、休克等不宜采用药物麻醉的患者,依靠针麻技术也可放心接受手术。

优势独特前景广阔

针刺麻醉虽然安全、有效、生理扰乱少、术后恢复快、简便易行,但针麻对某些部位手术或某些病例还有镇痛不完全、内脏牵引时有不适反应、有时肌肉不够松弛等情况。通过临床研究发现,针刺(药物)复合麻醉是一条可行的方法。这样,无论从伦理上还是从麻醉效果上均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极大地减少了麻醉剂量,减少了副作用和并发症,控制了医疗费用的增长。

针麻使用的工具比较简单,不需要复杂的麻醉器械,操作较易掌握,在特殊时期如灾难救治时还具有独特的优势。

背景资料:我国针麻基础研究重新启动

由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韩济生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基于临床的针麻镇痛的基础研究”,已列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九七三计划”),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浙江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同参与。

麻醉学前景篇2

这是人类医学史上最早的腹部手术记录,实在足以引起我们自豪。试想,不必做脊椎穿刺,只要口服一些药就能施行手术,多么舒适和方便。即使用现代医学的眼光看,这也是一种令人神往的麻醉方法。

那么,麻沸散究竟是什么药呢?因为史料缺乏,详情不可确知,成了千古之谜。

后世医家、史家对此多有议论。疑问很多,归结起来无非是:到底有无此药?如果有,那它的处方是怎样组成的?

后世有些人认为麻沸散可能属于子虚乌有。因为《三国志》不是医书,而当时的医家,尤其是与华佗同时的另一位名医张仲景的著作中也没有关于麻沸散的记载。

但是更多的人认为:麻沸散确有其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国家。《列子・汤问》中记载,在战国时代扁鹊就使用过。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公认是远较《内经》为早的作品,里面已提到用刀割治内痔,外敷以药的手术。由此发展到数百年后的三国时代,华佗能达到那样的水平是完全可能的。陈寿著《三国志》,素称取材严谨,且时距华佗去世不过六七十年,所述华佗事迹应该是比较可信的。

说到麻沸散的组成,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先看与华佗同时医家的记载。张仲景的著作中不载麻沸散,只提到“麻沸汤”。这里“麻沸”二字,是“如乱麻而沸涌”的意思,所谓麻沸汤在当时是一种热汤的名称,和麻沸散似无关系。华佗的学生吴普,长于药物学,有书《吴普本草》,已失传。从后人引用该书的内容中,未见提到麻沸散。但在《吴普本草》中提到植物麻黄的麻醉作用,值得注意。吴普说:“麻蓝一名麻责,一名青葛,味辛甘有毒。”查《中药大辞典》,这个麻黄的“黄”有多种读法,其一是读作“费”,和“沸”字音近。我们知道,中药的方剂常以方内的主药命名。例如麻黄汤以麻黄为主药;当归芍药散,以当归、芍药为主药。如麻沸散也属这种情况,则虽无“麻沸”这种药,但是“麻沸”是否即“麻黄”之误呢?因陈寿毕竟不是医生,当时医生们又常用“麻沸汤”,他辨不清“麻沸”与“麻茸”的区别,发生误记是可能的。

千百年来,对麻黄的认识非常混乱,可能这也是导致麻沸散失传的原因之一。直到近代,才有学者杨亭华在所著《药物图考》中对它做了澄清和说明。他指出,麻黄是大麻的雌花,“新采之时,嗅之久致脑眩晕而痛,因内含元素甚富,为刺激性之麻醉剂。”又说:“若服过大之分剂,则呼吸必缓,然卒无殒命者;此药常服致瘾。”

麻醉学前景篇3

关键词:心血管手术;麻醉;双基教学;创新教育

abstract:thehighriskofcardiovascularsurgeryanesthesia,anesthesiaandnoncardiacsurgerymanagementconcernisobviouslydifferent,theprincipleofanesthesiahasitsownparticularity.Doctorsoftencardiovascularanesthesialesscontact,theoreticalknowledgeandlackofclinicalexperience,helpimprovecardiovascularsurgerydoctorslevelisthekeytothe"doublebase"-thebasictheoryandbasicskillsthetrainingincardiacsurgeryanesthesia.thispaperstudiescoordinationbetweenbasicteachingandinnovationteachingintheteachingofthedoctorisdiscussed.

Keywords:Cardiovascularsurgery;anesthesia;"DoubleBase"teaching;innovativeeducation

S着医学的飞速发展和外科领域的不断扩大,麻醉亚专业人才的培养愈发重要。麻醉工作不仅关系到手术的顺利进行,更是患者生命的重要保障,心血管手术的麻醉是麻醉学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具有特殊性,围术期风险高[1]。进修医生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心血管手术接触较少,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不够扎实。因此,在目前广泛提倡创新教学的背景下,进修心血管手术的麻醉的医生也应注意“双基”-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教学。

1双基教学的概念及局限性

双基教学理论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学理论,可以看作是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为本的教学理论体系,其核心的思想是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但双基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准备性的教学方式,是具有一定限度的知识技能基础的储备。双基教学不仅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严重阻碍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而受到质疑[2]。因此,双基教学要适应学习化社会必须有所改变和进步。

进修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医生提升医术水平的重要途径。由于教育背景及工作经验的不同,进修医生虽然有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但对心血管手术接触较少,对相关基本技能、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并不牢固。因此,在本科教育中受挫的双基教学对心血管麻醉医生的进修教育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本文即针对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手术麻醉进修医生进行了“双基”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实施。

2“双基”教学与创新教学的关系

目前教学模式较为推崇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创新教学模式[3]。这种基于大量科研实践积累的理论课教学,以讲授心脏手术麻醉的核心内容、最新研究进展动态以及最新研制的新药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等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生动活泼、有深度,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主动自学、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心脏手术麻醉进修医生来自全国各地,学历和工作经验都不相同。因此在进修医生教学模式上,“双基”教学与创新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3进修医生的一般情况

北京安贞医院麻醉中心2010~2015年上半年共培养进修医生242名,进修医生的具体见图1~4。

由图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进修医生大部分来自三甲医院,年龄在30~40岁者居多,大多为主治医师,一般有5~10年的工作经历,临床经验丰富,但对心脏及大血管手术疾病及其手术的麻醉接触较少,仅1人来自于年心脏手术例数大于500的医院,心血管手术相关基本操作不熟练,对循环系统的生理及病理生理学,特别是手术治疗前后患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的理解不深刻,这往往成为制约进修医生进步的关键环节。因此,提高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水平是提升进修医生心血管手术麻醉水平的首要任务。

4“双基”创新教育一些设想和建议

2014~2015年,麻醉中心完成各种心脏及大血管手术麻醉10000余例,在心血管手术麻醉和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作规范和理论体系,能顺利完成各种复杂的心血管手术以及妊娠合并心脏病等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麻醉中心拥有各层次的医、护和技术人员207名,包括主任医师8名、副主任医师15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1名),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4名、60%的医师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

4.1重视岗前培训进修医生在报到后,集中组织学习培训1w,着重学习医院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熟悉心脏外科麻醉的各项规章制度,了解心脏手术麻醉医生工作的特殊性,使进修医生能够尽快的熟悉工作环境,进入工作学习状态。

4.2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麻醉是带有预测性的工作,麻醉医师不仅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应该能对病人围术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预见性,并能提前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治疗措施,这不仅需要临床工作经验积累,更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而理论知识的匮乏是制约进修医生进步的根本问题,在心血管麻醉的进修医生中尤其如此,培训单位应定期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讲解,并为进修医生的学习创造条件。

4.3重视基本技能的培养熟练的基本技能是临床工作的基础,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应该放手让进修医生去操作,增加锻炼的机会。心血管病患者围术期病情变化剧烈,危急情况较非心脏手术更为多见,熟练的技能操作往往能成为危急时刻患者生命的重要保障。麻醉医生应该能够根据所收集的信息正确分析围术期患者病情的变化,鉴别、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循环系统的监测是心血管手术麻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麻醉监测发展较快的领域之一,新技术如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漂浮导管、Flotrac系统等较多,心血管麻醉的医生需要掌握监测技术的操作,并能读懂这些监测所反映的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4.4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安贞医院是全国麻醉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进修期间,每名医生每天至少两台心脏或大血管手g的麻醉工作,麻醉对象从新生儿到100岁高龄患者,手术种类从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到心、肺等大器官移植术等。安贞医院目前可以完成主动脉夹层手术,全主动脉替换术,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复杂二次心脏手术术,瓣膜成形术,瓣膜置换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室壁瘤切除术,心肺移植术、复杂先心病矫治术等,进修医生可以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心脏及大血管手术。围术期正确的麻醉管理需要理论知识的指导,而理论知识也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证实。科室定期组织进修医生对临床典型疑难病例进行讨论,知识更新讲座和文献阅读。在该环节充分强调进修医生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提倡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例如以一个病例的发生发展为时间主线,以麻醉管理和各脏器保护为重点,充分发挥进修医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总之,在目前我国医疗环境和医疗现状下,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针对基层心脏手术麻醉进修医生的“双基”教学可以切实提高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从而稳步提升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大鹏,陈敏.心脏手术麻醉带教的几点体会[J].现代养生,2014,12:145.

麻醉学前景篇4

[摘要]目的:比较腰麻及硬膜外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产科分娩镇痛过程中的效果。方法:抽取100例来本院妇产科行分娩术的患者,其中50例作为观察组,行腰麻与硬膜外联合麻醉,50例作为对照组行硬膜外持续麻醉,对麻醉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麻醉效果,但观察组在达到0级时间和疗效时间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罗哌卡因使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产后出血率和剖宫产率相当,产程情况相当,无明显差异。结论:腰麻与硬膜外联合麻醉镇痛效果明显,见效快,可明显减少硬膜外罗哌卡因用药量,极大地减轻了产妇的痛苦,获得较高的满意度,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腰麻;硬膜外麻醉;镇痛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2(b)-067-02

Combinedspinalandepiduralanesthesiausedinobstetriclaboranalgesia

ZHoUHongying

(LilingCityChinesemedicineHospitalofHunanprovince,Liling4122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comparespinalandepiduralanesthesiaandepiduralanesthesiaduringlaboranalgesiaintheobstetricresults.methods:100patientstakentohospitalobstetricandgynecologicalsurgerypatientsinlabor,ofwhich50caseswereusedastheobservationgroup,spinalanesthesiaandepiduralanesthesia,50casesasthecontrolgroupunderwentcontinuousepiduralanesthesia,comparedtheeffectsofanesthesia.Results:Bothgroupscouldbemadesatisfactoryanesthesia,butthetreatmentgroupto0timeandthetimingeffect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controlgroup,andropivacaineconsumption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econtrolgrouprateofpostpartumhemorrhagecesareansectionratewasvery,verylaborconditions,nosignificantdifference.Conclusion:thespinalanalgesiawithepiduralanesthesiasignificantly,effective,andcansignificantlyreducethedosageofepiduralropivacaine,greatlyreducingthesufferingofmothers,ahigherdegreeofsatisfaction,abrightfuture.

[Keywords]Spinalanesthesia;epiduralanesthesia;analgesia

产妇由于对分娩过程中疼痛的恐惧心理极易导致子宫血液量下降和产程延长等现象,进而影响到胎儿和母体的健康,因此,切实解决分娩疼痛的问题将体现一种医疗关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0年1~9月来本院分娩产妇随机抽取100例,产妇全部为单胎头位,全部要求分娩镇痛,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27岁,平均24.6岁,孕周为37~42周,宫缩力正常,头盆对称,无产前出血、妊娠合并症和麻醉禁忌等现象。其中,50例为对照组,行硬膜外持续麻醉,50例作为观察组,行腰麻与硬膜外联合麻醉。

1.2方法

当产妇的宫口开至接近3cm(即进入第一产程的活跃初期)时,观察组产妇选择第2至第3腰椎行腰麻与硬膜外联合穿刺术进行麻醉,先进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再将25G腰穿针置入硬膜外穿刺针后进行蛛网膜下腔穿刺,直到流出脑脊液,然后注入罗哌卡因(0.2%)1.5ml。将穿刺针取出,然后将3~4cm硬膜外导管转入硬膜外腔中,固定好后备用,产妇行平卧位,将阻滞平面调整在t8~t10的位置,通过蛛网膜下腔注入药物40min后,将0.1%罗哌卡因与0.002mg芬太尼混合液8ml通过硬膜外导管注入硬膜外腔,注意不要注入蛛网膜下腔和血管中,如无效果,可在产妇出现明显疼痛症状时再注入5ml混合液,当宫口开放至9cm左右时,最后一次进行注药操作。对照组产妇在第2至第3腰椎部位进行硬膜外穿刺术,硬膜外导管向头侧留置,先将0.1%罗哌卡因与0.002mg芬太尼混合液8ml通过硬膜外导管注入硬膜外腔,如无效果,可在产妇出现明显疼痛症状时再注入5ml混合液,当宫口开放至9cm左右时,最后一次进行注药操作[1]。

1.3镇痛效果评价

以产妇的主诉为标准,根据疼痛程度分为四级。其中,无疼痛感觉或略感疼痛,但不影响正常活动,微量出汗或无出汗现象为一级。轻度可以忍受的腰腹部疼痛,此时微量出汗为二级。能够感受到明显的腰腹部疼痛,辗转反侧,难以忍受,无法良好配合为三级。无法忍受腰腹部疼痛,大声喊叫,大量出汗为四级,其中一级和二级疼痛为镇痛效果良好,三级和四级为不明显至无效果[1]。

1.4主要对比和考察指标

产程状况,镇痛效果,分娩方式,总用药量,运动阻滞和产后出血症状等。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5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麻醉方式对产程、分娩及运动阻滞状况的影响

运动阻滞状况是评价麻醉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出对运动神经的影响程度,根据对Bromage方法进行改良后,将运动阻滞情况分为6个级别,分别为:0分,不受影响,可以伸直和抬高双下肢。1分为髋膝关节能够进行弯曲。2分为只能将膝关节进行弯曲。3分为只能将踝关节进行弯曲,足部可以适当活动。4分为不能活动足部,但有知觉。5分为双下肢完全无知觉[2]。具体情况见表1。

2.2不同麻醉方式对镇痛效果及用药量比较

两组产妇在实施麻醉后均取得较为理想的镇痛效果,但对照组的疗效时间及到达0级的时间显著高于观察组,两者在第一产程结束时的镇痛效果相当,差异性不明显。详细情况见表2。

3讨论

通过上述两组数据统计分析充分表明,两种麻醉方式都能产生理想的镇痛效果,采用腰麻与硬膜外联合麻醉相较于硬膜外持续麻醉,在第一和第二产程结束时的镇痛效果方面略优,但不明显,在疗效时间、到达0级时间和罗哌卡因总用药量等方面,前者则明显低于后者,差异性显著。另外,两者在产后出血率和剖宫产率方面无显著差异,均在正常范围内。在产妇分娩过程中良好的镇痛效果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麻醉的方式易于操作,方便给药,见效要快而且明显,可靠性要好,镇痛效果要能满足整个产程的需求,尽量减少或不影响运动阻滞,对产妇的运动和宫缩不造成影响,在整个分娩过程中产妇要始终保持清醒状态,能够主动配合,最关键的是尽量减小对母婴的影响[3-6]。传统的硬膜外麻醉方式由于药物用量大、见效慢而且不能有效的阻断神经,因此给产妇带来了诸多不必要的痛苦,严重影响了产妇的配合,而腰麻与硬膜外联合麻醉是一种基于硬膜外麻醉的新型麻醉技术,它是腰麻与硬膜外麻醉优点的结合体,既有腰麻的见效迅速、效果明显、用药少的优点,又具备硬膜外麻醉能够持续给药的优点,因此,能够取得理想的麻醉效果,完全满足分娩过程良好麻醉效果的标准[7]。

4结论

腰麻与硬膜外联合麻醉是一种临床效果明显、见效快且对产妇无任何不良影响的麻醉方式,通过临床效果观察,产妇满意度较高,应用前景广阔。下一步如果能够对麻醉药物做进一步的优选,尽量选用那些对中枢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毒害小、用量少、在起到麻醉效果的同时不影响产妇交感神经和肌肉力量的麻醉药物,将更能增强该种麻醉方式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河荣,骆建宁.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术的临床麻醉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09,5(15):39-40.

[2]邓永臻,赵云霞,王丽.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6(18):4355-4356.

[3]王学良.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妇产科手术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06,18(5):125-136.

[4]蔡嘉兴,宋玲,王强.腰麻及硬膜外麻醉联合应用于产科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33(9):78-79.

[5]曲仁海.论单次腰麻与连续硬膜外复合麻醉法[J].实用麻醉杂志,1993,8(6):3-11.

[6]衡新华,钟颖,莫志强.预注负荷量琥珀明胶预防剖宫产硬膜外麻醉低血压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1,17(9):497.

麻醉学前景篇5

【关键词】无痛人工流产术观察护理

人工流产术是育龄妇女意外怀孕而被迫终止妊娠的有效方法之一,虽然手术安全简单,但手术信息作为一种应激源,可使孕妇在术前产生焦虑、恐惧和抑郁[1],术中并发人工流产综合征[2],术后出现内分泌失调和情绪障碍等。[3]为了减少育龄妇女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院自2008年4月在门诊行无痛人工流产术,2010年6-12月我们对428例接受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孕妇进行观察,并总结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共428例自愿要求无痛人工流产的早孕患者,年龄16-42岁,体重38-75kg,孕周6-11w,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4](asa)ⅰ~ⅱ级,即可接受各种麻醉,有良好耐受力,麻醉经过平稳顺利。无心肺病史及物过敏史,无手术禁忌。

2方法

常规监测血压、脉搏、呼吸、spo2,面罩吸氧,开放上肢静脉输注乳酸林格氏液。外阴消毒后,从静脉注入丙泊酚2.5mg/kg,推注时间为1min,待受术者意识消失后施行吸宫术。根据手术时间的长短,出现肢体无意识活动时追加丙泊酚1mg/kg,以维持麻醉,麻醉手术中保持患者自主呼吸。麻醉结束后观察意识并评分[5]:完全清醒、睁眼、交谈为4分;浅睡、有时睁眼为3分;呼唤时睁眼为2分;对夹耳有反应为1分;无反应为0分。当孕妇完全清醒时送门诊留观室观察及护理。

3护理

3.1心理护理:意外怀孕和人工流产使孕妇心理上、身体上经受了一个生物、社会及情感方面的快速变化,受术者由于对手术的不理解或怕疼痛,出现术前的焦虑、恐惧,门诊护士应以良好的沟通技巧,了解病人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同时应了解病人及家属对人工流产手术的认识,手术前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手术的方式、过程及手术中的配合。并向病人讲解人工流产手术是一种较小的手术,让病人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如果选择无痛人工流产,术中无疼痛感,睡一觉就做好了,但有的会做梦,大部分都是愉快的。

3.2术前护理

3.2.1做好术前知情同意书,让病人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并做好术前用药指导及交待药物的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3.2.2术前宣教指导在镇静麻醉前,需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告知孕妇及家属,麻醉及手术期间可能会产生各种场景的梦境,告知患者这类场景逼真的梦只是药物短暂的副作用,是一过性的。

3.3术中观察及护理术中应用丙泊酚作静脉麻醉,使用(丙泊酚)无痛人工流产术以来有些孕妇出现了幻觉。而幻觉是指没有客观事物或缺乏现实剌激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知觉体验。428例中有51例发生幻觉,占11.9%。其中23例在麻醉苏醒后患者叙说刚才梦幻情景,9例与性有关,6例与生育有关,5例表现多情,8例在苏醒期欲拥抱在场医务人员并同时呼唤其爱人名字。幻觉外在表现时间持续30s至5min不等,后自行消失,至患者离院期间内未出现反复发作现象。

无痛人工流产术麻醉期间孕妇易发生幻觉,临床上幻觉表现为多样性,故需要医护人员认识此现象并做好相应护理。

3.3.1在为镇静麻醉后的孕妇做人工流产术时要始终有护士在场,以消除孕妇顾虑。要求孕妇配合操作时,语气温柔、缓和,尽量使孕妇感觉周围环境温暖舒适,减轻孕妇的紧张焦虑情绪。

3.3.2患者出现幻觉时可能会出现拥抱、抚摸、身体扭动等动作,为防止其坠床或受伤,我们的两个巡回护士分别在病人的左右两侧固定四肢。固定上肢时,注意保持静脉输液的通畅,利于物顺利输入,固定下肢时,双下肢稍向上抬起,臀部固定,利于医生操作。

3.3.3根据季节,为患者加盖衣服或棉被,注意保暖。注意避免对胸腹部的触动和摩擦,减少刺激。

3.3.4麻醉苏醒期,医务人员尽量避免对患者进行不必要的触动,可通过对言语的反应判断患者意识状态,如睁眼、点头、摇头和握拳等。患者清醒时护士要在其身边,让患者能感觉到有护士始终在场。

3.4术后护理

3.4.1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意识等。患者完全清醒后,送到观察室观察2-3小时,注意观察腹痛及阴道流血。

3.4.2术后尽量避免强行唤醒或拍打患者等刺激行为,使患者自然苏醒,减少患者由于强刺激而导致的无意识动作。

3.4.3如果患者出现幻觉现象,医务人员应详细而耐心的反复强调术前告知的内容,再次告知患者这类场景逼真的梦只是药物短暂的副作用,是一过性的。避免患者清醒后与梦中有关性的内容相联系。护士解释时要特别强调自己一直在现场,以帮助患者走出幻觉的阴影。避免医疗纠纷发生。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剂多通过对大脑皮质层的抑制而干扰个体对疼痛的感知,使用亚麻醉剂量镇静催眠时,常在抑制大脑皮质层的同时,出现皮质下核团的脱抑制。而以边缘系统、下丘脑为代表的皮质下核团,主要负责行为、情感反应的激发与调节,以及记忆的产生与消退,因而引起各种幻觉常难以避免。丙泊酚起效迅速,(约30s),通常从麻醉中复苏是迅速的。麻醉恢复期间,可出现恶心、呕吐、欣及兴备感。护士应熟知这些知识,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以维护患者心身健康。

参考文献

[1]魏向群,张鸿慧.人工流产前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5,16(2):84-86.

[2]卢莲芳.心理护理对人工流产综合症的预防作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7):1168-1169.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31-35.

麻醉学前景篇6

关键词老年患者腹腔镜手术麻醉右美托咪定

中图分类号:R657.4;R61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533(2016)23-0042-03

Clinicalstudyonthemaintenanceofgeneralanesthesiainelderlypatientsundergoing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

LiShiming**,YanGXiaoying,ZHenGYanping

(Departmentofanesthesia,thepeople’sHospitalofBoyangCounty,Shangrao3331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studyon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inelderlypatientsundergoing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methods:eightycasesofelderlypatientsover70yearsoldunderwent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wererandomlydividedintogroupa(dexmedetomidine+remifentanil)andB(propofol+remifentanil)with40caseseach.Heartrate(HR),meanarterialpressure(map)andbispectralindex(BiS)atdifferenttimepointswereinvestigated.thepatientswereassessedbythemodifiedoaa/SratingandStewardrecoveryscoreandtherecoverytimeandtheadversereactionwereobservedaftertheoperation.Results:thecomparisonofBiSatdifferenttimepointsshowednostatisticalsignificance.HRandmapweresignificantlyslowerorloweringroupathangroupBandthechangesofHRandmapattwoadjacenttimepointswerelessingroupathangroupB(p

KeYwoRDSelderlypatient;laparoscopicsurgery;anaesthesia;dexmedetomidine

老年患者由于体质较正常人差、机体失代偿能力减弱等诸多因素影响患者在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而在麻醉过程中维持血流动力学等生命体征的平稳是对麻醉患者生命安全和麻醉质量的重要保证[1-2]。丙泊酚是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诱导和维持的药品,但其在麻醉诱导和维持过程中对血流动力学存在较大影响。而右美托咪定有抑制交感和抗焦虑的作用及类似睡眠的镇静效果,还有利尿和镇痛的作用[3-4]。本研究拟探讨右美托咪定取代丙泊酚行静脉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infusion,tCi)麻醉时作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中麻醉维持药物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为保证行老年患者LC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平稳寻找新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5年9月于我院择期行LC老年患者8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合并高血压18例、高血脂症12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14例。纳入标准:年龄70岁以上,体重45~75kg,aSa等级为Ⅱ或Ⅲ级,即患者有轻度系统性疾病但处于功能代偿阶段或有明显的系统性疾病,功能处于早期失代偿阶段,取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和征得患者或其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窦性心动过缓等心率减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76.57±5.36)岁,体重(61.35±3.52)kg;B组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78.26±6.14)岁,体重(62.54±4.11)kg。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麻醉诱导前0.5h给所有患者静脉注射0.01mg/kg阿托品,进入手术室后对患者血压、心率(heartrate,HR)、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等进行监测记录,并全程监测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BiS),确定患者的麻醉深度。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麻醉诱导方式,B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不给予药物直接进行麻醉诱导并行气管插管;a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给予患者0.5μg/kg负荷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并在10min内静脉注射完毕后改用0.3μg/(kg・h)恒速静脉注射进行麻醉诱导并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a组患者恒速输注0.3μg/(kg・h)右美托咪定+5.0ng/ml瑞芬太尼行双通道血浆靶控输注和间断追加顺式阿曲库铵(间隔30~45min追加1次顺式阿曲库铵2~3mg)维持麻醉;B组患者以丙泊酚2.5μg/ml+瑞芬太尼5.0ng/ml行双通道血浆靶控输注和间断追加顺式阿曲库铵(间隔30~45min追加1次顺式阿曲库铵2~3mg)维持麻醉。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患者在行气管插管时(t1)、开始手术做切口并进镜时(t2)、胆囊与周围组织解离时(t3)、术毕撤出腹腔镜时(t4)、拔除气管插管时(t5)患者的HR、平均动脉压(meanarterialpressure,map)和BiS。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改良oaa/S评级及Steward苏醒评分并观察记录苏醒时间、不良反应情况。改良oaa/S评级:Ⅰ级:患者完全清醒且恢复意识,对正常的呼名应答反应正常;Ⅱ级意识尚未恢复正常,对正常呼名应答反应迟钝;Ⅲ级意识模糊,正常呼名无反应,而对大声呼名有反应;Ⅳ级对大声呼名多次无反应;对轻拍肢体有反应;Ⅴ级对轻拍肢体无反应,对肢体伤害性刺激有反应。Steward苏醒评分:①清醒程度:0分是对外界刺激无反应;1分是对外界刺激有反应,2分是患者完全清醒;②呼吸道通畅程度:0分为借助器械维持呼吸,1分为可自主维持呼吸,2分为能完成医生吩咐的咳嗽;③肢体活动度:0分患者肢体无活动,1分为患者肢体无意识活动,2分为患者肢体有意识活动。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术前合并症情况

两组患者术前合并症情况对比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不同时间点HR、map、BiS值得变化情况分析

在t1~t5,a组患者HR和map值均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术后苏醒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术后拔除气管插管后进行改良oaa/S评级和Steward苏醒评分测评,两组测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讨论

LC拥有创口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优势。近年来,随着LC的发展成熟,越来越多的老年患者选择接受LC治疗。但腹腔镜手术中需建立人工气腹、进行气管插管和拔管,这些操作严重影响到患者的体内循环和呼吸等系统,尤其是伴有呼吸功能较差、高血压和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很难适应由于人工气腹所带来的不适,这对麻醉管理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5]。老年患者因其生理功能逐年减退,过量使用镇静药物易引起患者呼吸和循环系统受抑制;而镇静药物用量不足,易造成麻醉过浅,在术中会使患者血压上升,心率加速,增加患者心肌耗氧量,因此,老年患者在接受手术的过程中需对其麻醉程度进行监测,严格控制老年患者麻醉深浅程度[6-7]。

右美托咪定作为高选择性α2肾上腺能受体激动剂之一,是一种剂量依赖性的镇静催眠药,突然停药可能产生可乐定样的停药症状。右美托咪定在增强阿片类药物的镇痛作用的同时减少患者对阿片类药物的耐受,还能加强丙泊酚的镇静作用,加深其在术中的镇静深度,降低出现术中知晓和镇痛不足的发生[8-10]。麻醉诱导前15min给患者静脉输注1μg/kg右美托咪定,其血压显著上升,心率显著减慢;而把右美托咪定输注的剂量改为0.5μg/kg,有明显的抑制伤害性刺激所诱发的应激反应[11]。而在手术结束时给予患者右美托咪定可以显著的减轻由于拔管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使血压、心率更平稳,从而避免老年患者在麻醉苏醒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适[12]。吴隆延等[13]在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清醒气管插管中的应用中提及,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为清醒气管插管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本研究尝试采用右美托咪定取代丙泊酚的镇静麻醉作用并用于老年患者LC中麻醉维持,在手术麻醉维持过程中对患者进行BiS监测,确保患者进行手术需要的麻醉深度,本研究所选患者麻醉深度均满足外科手术需要。这可能与手术时间短、术中刺激小及老年生理特点有关。由于本研究采用的样本量小,得出来的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进行大样本量的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右美托咪定取代丙泊酚镇静作用用于老年患者LC术中麻醉维持,安全性好,疗效确定,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

参考文献

[1]颜景佳,王阵英,刘西将,等.右美托咪定用于高龄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麻维持的临床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4,30(6):543-545.

[2]陈红平,吕志平.右美托咪定用于高龄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麻维持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10):51.

[3]骆沙舟,胡俊梅,张莉,等.右旋美托咪啶在高血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14,24(1):42-44.

[4]郎宇,王天龙,肖娜,等.右美托咪定不同给药方法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麻醉中的临床观察[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3,34(9):794-798.

[5]章宏斌,余腾飞,程顺生,等.右旋美托咪啶对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江西医药,2012,47(8):730-732.

[6]王敬秋.右美托咪定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9):26-27.

[7]颜景佳,曾景阳,王雅端,等.右美托咪啶用于20例高龄患者腹部手术超前镇痛[J].福建医药杂志,2012,34(3):24-26.

[8]尚宇,康万军,李悦,等.预注右旋美托咪啶用于喉显微手术麻醉的临床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5):385-387.

[9]王艳丽,姜丽华.右美托咪啶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2):89-90.

[10]吴新民,王天龙,薛张纲,等.右美托咪定临床应用指导意见(2013)[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3,33(10):1165-1167.

[11]胡宪文,张野,孔令锁,等.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抑制气管插管诱发患者心血管反应效应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0,30(11):1304-1306.

麻醉学前景篇7

关键词:七氟醚;氯酮氨;骶管阻滞麻醉;疝气

小儿疝气是小儿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手术治疗通常为首选的治疗方式[1-3]。小儿疝气手术部位的结构特殊,且小儿对物反应多变,这使得手术对麻醉方式的要求与成人比较相对较高。选择理想的麻醉方式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儿术后的康复至关重要。骶管阻滞麻醉对患儿的中枢损伤较小,麻醉效果确切,是小儿区域麻醉的首选麻醉方式,但在操作过程中患儿配合度较低[4-6]。现我院小儿疝气手术多在七氟醚吸入作为基础复合骶管阻滞麻醉下进行,麻醉及手术效果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于我院进行疝气手术的患儿156例进入研究,患儿中男137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3.8±1.8)岁。所有患儿均不合并有其他系统的先天性疾病或是畸形。将患儿随机分为甲乙丙三组,每组52例。组间患儿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甲组患儿麻醉方式为七氟醚吸入作为基础麻醉,患儿进入麻醉状态后采用0.75%~1.20%利多卡因6mg/Kg行骶管阻滞;乙组患儿麻醉方式为氯胺酮肌注,入室后采用0.75~1.20%利多卡因6mg/Kg行骶管阻滞;丙组患儿麻醉方式为氯胺酮肌注后行氯胺酮维持麻醉。

1.3观察指标患儿麻醉完全后切皮前3min和手术结束关腹后记录其map、HR、Spo2;记录患儿术后苏醒时间(即开始哭闹和能对外界做出反应的时间)和清醒时间;术后出现恶心、呕吐及躁动不安等症状的患儿人次和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数据均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术前和术后map、HR和Spo2的比较术前三组患儿的map、HR、Spo2间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与基础值比较丙组患儿map和HR显著上升,且高于甲组和乙组,p

2.2术后苏醒时间和清醒时间的比较三组间患儿在苏醒时间和清醒时间上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2.3术后不良反应的比较观察患儿术后不良反应并记录,其中甲组有4例患儿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7%;乙组有8例患儿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4%;丙组有15例患儿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8%。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

3讨论

七氟醚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吸入麻醉用药,安全性较高,易被患儿接受,但在七氟醚麻醉恢复期间患儿很容易出现精神兴奋症状,患儿会不受控制的乱动,严重时可影响术后的恢复。而骶管阻滞麻醉镇痛时间较长,可有效减少七氟醚麻醉恢复期间的精神症状[7-8]。所以现临床上多采用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麻醉用于小儿疝气手术。在本研究中作者对比了其与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和氯胺酮麻醉的麻醉期间的循环指标、术后苏醒和清醒时间及术后的不良反应,得知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对患儿术中循环影响较小,患儿苏醒时间及清醒时间较其他两种麻醉方式均有所缩短,并且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大大降低,这有利于患儿的术中安全和术后恢复。

参考文献:

[1]黄景贤,何二宁,甘伟耀,等.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腹腔镜疝气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J].微创医学,2013,8(4):412-414.

[2]王亚平,颜瑞龙,储静红,等.静吸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腹部以下手术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1,51(44):47.

[3]任海雪,曾旭.七氟醚吸入麻醉复合单次骶管阻滞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9):43-44.

[4]李锴,肖辉辉,刘细桂,等.七氟醚吸合骶管阻滞在小儿斜疝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05(11):20-21.

[5]林怡,张武华,朱旭,等.七氟醚诱导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2,11(6):457-459.

[6]田航,熊雨美,黄俊祥,等.静吸复合麻醉联合骶管阻滞用于低体重新生儿手术的效果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05(15):4540-4541.

麻醉学前景篇8

【关键词】瑞芬太尼;芬太尼;静脉麻醉;老年患者;手术麻醉;效果对比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69-02

麻醉是临床治疗常用的辅助方式,可以减轻痛苦,减少手术应激性反应对疗效的阻碍,但由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差,比正常成年人的麻醉反应差,找到更合理的麻醉用药,减少老年患者麻醉反应,是麻醉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进行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均为腹部手术患者,已经排除有严重心脏肾脏、肝脏等重要脏器疾病、高血压、严重糖尿病,对实验用的物过敏、有神经疾病患者[1]。其中男性41例,女性39例;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72.5±1.7岁;身高142-184cm,平均身高167.4±3.7cm;体重47-85kg,平均体重59.2±3.1kg;其中包括尺桡骨干双骨折手术7例,肱骨大结节骨折手术17例,Chance骨折手术20例,胸部结核手术24例,阑尾切除术4例,其它8例。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手术类型、疾病类型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所有患者采用静脉麻醉。手术前后持续用监护仪监测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2]。麻醉诱导药物选择咪唑安定(0.05mg/kg),丙泊酚(1.5mg/kg)。观察组麻醉用药选择瑞芬太尼,0.3·g/kg/min,对照组物选择芬太尼,0.1·g/kg/min,均为静脉给药麻醉方式[3]。意识消失后用维库溴铵维持(0.1mg/kg)。

1.3观察要点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的血压、心率、呼吸生命指征变化;观察手术结束后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4]。

1.4统计学方法各项生命指征变化及时间比较用SpSS18.0测定,p

2结果

3讨论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特别是临床手术治疗时,要考虑体质因素、年龄特点等区别对待,由于其生理特殊性,在麻醉中,应激反应一般都较强,风险更大。对老年患者的麻醉要求是:既能达到手术要求,做到镇痛、镇静,又要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并把因心理素质、精神因素对手术的负影响考虑在内。我们选择的对比药物是瑞芬太尼和芬太尼,芬太尼是传统用药,临床反应很好,但在麻醉中会出现明显的血压、心率升高,并且代谢时间长,术后苏醒缓慢,这对手术是不利的,特别是老年患者,因为机能衰退,血管均有不同程度的硬化、钙化,而且血液较中青年人黏稠,会因为血压的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瑞芬太尼是新型的阿片受体阻滞剂,属于超短效药[5],进入血液后,迅速发挥效应,用后1分钟即可达到血药浓度,半衰期短,可以通过尿液直接排出体外,对肝肾功能无影响;没有后续药力,对神经系统,特别是对呼吸、心率等,没有明显的刺激,可以使患者平稳的渡过麻醉期和麻醉后期,并且术后苏醒快,定向力恢复和自主呼吸恢复时间都优于应用芬太尼的患者,所以,瑞芬太尼在老年手术麻醉应用中,效果好,性能稳定,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徐景涛.老年手术患者应用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1,32(10):1199-1202.

[2]赵江.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对老年人全身麻醉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2(31)4696-4698.

[3]张壮.瑞芬太尼与芬太尼静脉麻醉在老年患者手术麻醉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4(32):1394-1397.

麻醉学前景篇9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麻醉;子宫切除

腰-硬联合麻醉是上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种麻醉方法,具有方便、快速、效果显著、麻醉效果易于判断等优点[1],在子宫切除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探讨腰-硬联合麻醉阻滞在子宫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对80例择期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择期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患者80例,aSai~ii级,年龄41~65岁,平均(52.8±5.3)岁,体重42~70kg,身高150~165cm。患者无高血压、心脏病史。8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疾病严重程度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术前应用阿托品0.5mg,地西泮10mg肌肉注射,进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路,检测患者血压、心率、心电图、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硬膜外穿刺置管3~5cm,先给予试验剂量的0.75%布比卡因3ml,确认无误后分两次注入0.75%布比卡因5~6ml。

1.2.2研究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患者术前准备同对照组,取侧卧位,选择腰2-3间隙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可见脑脊液流出,匀速推入0.75%布比卡因2~2.5ml,退针后向患者头侧自如硬膜外导管,患者改为仰卧位,并调整麻醉平面,根据麻醉情况选择是否追加物直至麻醉满意为止。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神经阻滞、镇痛和肌松情况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牵拉反应分为三级[2]:Ⅰ级:患者无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术中安静;Ⅱ级:患者有轻度的恶心,呕吐,给予镇静药物后能完成手术,手术顺利;Ⅲ级:患者术中有明显的恶心、呕吐,影响手术操作。

1.4麻醉效果的判定[3]麻醉效果分为三级,优:患者无疼痛,术中宫颈松弛,无牵拉反应;良:患者有轻微疼痛,有轻度的牵拉反应,追加少量麻醉辅助药物后可完成手术;差:患者牵拉反应重,术中盘底肌肉紧张,感到明显疼痛,给予镇静药物勉强完成手术。

1.5统计学方法: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麻醉起效较快,神经阻滞情况、镇痛效果和肌松效果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

表1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

表2两组患者防止牵拉反应效果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讨论

子宫切除术对麻醉要求较高,要求麻醉具有充分的镇痛和肌松作用,手术过程中需要控制麻醉平面在t6~S5之间[4],否则患者的宫颈收到机械刺激会产生明显的迷走神经兴奋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鼓肠等不良反应。单纯硬膜外麻醉,由于麻醉平面在t8~L4,骶神经麻醉作用较差,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会出现恶心、呕吐、鼓肠等不良反应,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也影响了手术的进行。

为探讨腰-硬联合麻醉阻滞在子宫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笔者对80例择期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研究组患者使用腰-硬联合麻醉阻滞优良率达到100%,术中无严重的牵拉反应。通过与40例单纯硬膜外麻醉患者比较,研究组麻醉起效较快,神经阻滞情况、镇痛效果和肌松效果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研究组患者防止前来反映效果较对照组好。由此可见,腰-硬联合麻醉阻滞用于子宫切除术麻醉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较少。

参考文献

[1]何景培,罗志丽,叶益汉等.腰-硬联合麻醉在阴式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4):3456-3457.

[2]顾正峰,胡毅平,王桂龙.腰硬联合麻醉后平卧不去枕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6)21:29-29.

[3]路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子宫切除术的临床观察[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3):35-36.

麻醉学前景篇10

关键词:个案追踪法;麻醉;护理

在发达国家,麻醉护士早已是一项传统行业,美国和波兰开展麻醉专科护士教育已有近1个世纪的历史[1]。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逐步完善,护理行业日趋细化,开始向专职化发展,麻醉护士成为我国近年来新兴的护士工作种类。我国对麻醉护士的培养和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2]。个案追踪是以患者为中心,通过访谈其就医过程每个环节,证实医院护理制度、工作指引是否完善以及护理措施是否到位,有助于规范护士行为,防止护理不良事件,提升护理质量[3]。我院自2015年起运用个案追踪法结合按能级分层次培训,在提高麻醉护理技能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追踪患者纳入标准:全麻,aSa评分Ⅱ级及以上。2015年我院全麻手术患者10474例,复苏室接收病人9861例,其中骨科2969例,胸科361例,腔镜手术2229例,其它类手术4302例。我院麻醉复苏室床位11张,护理人员15名,职称包括主管护师2名、护师8名、护士5名,学历为本科11名、大专4名。

1.2方法

1.2.1建立质控小组及完善质控体系

(1)建立质控小组,培训质控小组成员学习个案追踪方法,按照每周追踪2例的频次,在10:30~16:00期间,确定麻醉复苏高峰段为追踪时间。制定追踪表,报批护理部审核后使用。主要内容紧扣“人机料法环”:人———被追踪对象主要是护士或专科护士,追踪的内容包括仪容仪表、资质、能级、职责、药品了解、操作技能,培训、考核。机———主要追踪护士对日常工作中使用的机器能否掌握应用方法,保养和维护知识以及当机器出现故障时解决方法是否正确。料———追踪内容包括麻醉前、麻醉中、麻醉复苏病人的护理常规,入、出复苏室标准,拔管指征,steward评分标准,精麻药品管理规定规范,门诊麻醉配合。法———主要包括护理常规、制度、规范、流程、预案、不良事件的制订、修订、培训、考核、落实情况。环———包括两个方面即环境和环节,其中环境主要指手术间药柜、复苏室、准备间、库房的环境是否安全、安静、整洁、整齐,环节指交接班环节以及不良事件、预警、危急值报告等环节。(2)建立并完善与追踪表内容相匹配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

1.2.2对象选择

Braden评分≤18分者;全麻患者手术时间≥3h者;术后苏醒延迟(≥2h)者。

1.2.3追踪方法

手术患者入复苏室后,根据追踪患者纳入标准筛选出需要追踪的患者,对当班护士进行个案追踪,先现场观察当班护士对追踪患者的各项护理操作,并记录不规范的环节,待当班护士操作完毕,根据“人机料法环”的原则,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并设计突发状况,考察被追踪护士的专业技能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将追踪记录录入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

1.3结果

追踪方法实施后与实施前质量监测指标比对:压疮发生率降低0.6%,精麻药品管理合格率提升11%,输血质量合格率达到100%,全麻复苏患者导管脱落率降低2.9%,全麻患者坠床发生率为0。

2讨论

2.1麻醉护理专科理论基础薄弱

麻醉护理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麻醉护理人员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麻醉学科的发展[4]。广东省对117所医院麻醉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显示,麻醉护士学历组成是中专54.1%、专科38.4%、本科7.5%[5]。由于麻醉护理专科人力资源有限,麻醉学科发展迅猛,专业的麻醉护士无法满足临床麻醉学科的需要,因此目前临床大部分麻醉护士由手术室护士转为麻醉护士,麻醉护理专科理论基础薄弱。我院是教育部直属三级甲等教学医院,麻醉科是省临床重点专科,针对麻醉护理专科理论基础薄弱现状,护理部自2015年起成立麻醉复苏护理单元,设立护士长,将麻醉复苏护理单元人力资源学历结构进行调整,麻醉复苏护理培训实施按能级培训结合个案追踪法,夯实麻醉护士专科理论基础,提升了麻醉护士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2.2麻醉护理人员培训内容应突出临床麻醉的“护理”工作

麻醉护理人员培训目前多是与医生一起共同接受麻醉专业医疗培训,缺乏专业护理内容,对复苏室护理工作存在安全隐患。通过本研究,作者认为,麻醉护士在接受麻醉专业医疗培训的同时,必须进行麻醉护理专业培训如麻醉护理、重症监护护理、疼痛护理等,对麻醉专业使用的仪器设备使用保养纳入培训和考核内容,并通过个案追踪形式强化培训效果,提高麻醉护士实践技能。

2.3利用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确保培训效果

精麻药品管理是复苏室护士工作重点之一,建立精麻药品管理制度和流程,利用个案追踪,协助复苏护士做好精麻药品规范管理。手术患者全麻复苏时易发生压疮。在个案追踪时,通过查看患者易受压部位皮肤状况,提问压疮分期等知识,根据质量标准,监测复苏护士对压疮预防的措施落实情况。全麻复苏患者在苏醒前烦躁,易导致意外拔管,通过个案追踪,有利于考察复苏护士对预防管道脱落的预判断和护理措施执行情况。

2.4个案追踪法能有效降低麻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魏霞等[6]认为,预防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作为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且与人、设备等因素具有密切关系。林娟等[7]认为,重点科室护理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与其他科室衔接环节多,细微差错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护理安全尤为重要。麻醉护理个案追踪以患者为中心,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结合现场考核,先看麻醉护士操作,对操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根据提问结果再追踪制度流程的完善,同时也便于对培训效果,如麻醉护士对麻醉患者入、出复苏室标准,拔管指征等护理专科知识掌握和应用等进行评价。追踪法的实施可有效降低麻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麻醉护理如何适应现代麻醉学科发展,培训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能在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监护治疗及疼痛诊疗领域内从事临床麻醉护理、护理管理、教学和科研的应用型人才[4],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作者:王朝松刘丹丹杜万秋单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参考文献:

[1]曹华丽,丛培丽.澳大利亚麻醉护士简介[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4):381-382.

[2]王莹,李秋洁,洪素.国内外麻醉专科护士的培养方式学历要求及需求量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8):2821-2823.

[3]何利君,周宏珍,赵志荣,等.个案追踪法在护长夜查房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2):221-224.

[4]韩文军,梁新蕊,张玲娟.麻醉专科护士发展与培训现状[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3,34(2):188-192.

[5]张伟英,陈香琴,李景田,等.麻醉护理现状调查与专业构建思路[J].护理学杂志,2009,24(3):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