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网络新媒体的作用十篇网络新媒体的作用十篇

网络新媒体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9:30

网络新媒体的作用篇1

关键词:公民新闻;网络暴力;社会化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9-0061-02

一、引言

“公民新闻”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主要定义一种普通公民参与新闻报道和新闻传播的行为。与媒体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新闻报道相比,在公民新闻中,“公民们处在事件报道和传播的主导位置,他们主动就其所关注或经历的事件,通过网络以及其他方式进行公开报道或传播,或对已经公开报道的事件主动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1]。

在web2.0时代,公民新闻更多的与社会化媒体联系在一起。互联网即时交互的特点让公民自身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从信息的采集、编写、到扩大化传播和互动,都由一个个相互独立的个体完成。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公民新闻在互联网信息传播平台中异军突起,甚至展现出许多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重大事件的率先。

然而,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公民新闻毕竟是非专业人士的非专业行为,这就不可避免的滋生许多问题,网络暴力便是其中之一。网络暴力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行为失范,“是由于网络行为主体违背了一定的社会规范和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而在‘虚拟的电子网络空间’里出现行为偏差。[2]”网络活动的行为主体是网民,他们构成了公民新闻的传播主体,同时也构成了网络暴力的实施主体。

二、公民新闻对网络暴力的助长作用

公民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会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状态下,对网络暴力的滋长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与传播新闻的网民个体有关,也与公民新闻得以传播的互联网环境有关。

(一)公民新闻传递信息的片面真实性,诱发网民的暴力情绪

新闻真实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仅包括细节和现象真实,还包括整体和本质真实,后者更为重要。然而,在公民新闻的传播中,由于传播主体的非专业性,公民新闻在传播事实时,往往只顾及其中一个方面,或者只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机械式照搬,这就让受众失去了窥见事实全貌的可能性。而这些被传播者片面凸出的事实,可能正是网络暴力情绪的诱导因素。

尼尔·波兹曼在论证电视媒介对受众产生的蒙蔽作用时,提住了一个“假信息”概念,“这种假信息并不意味着错误的信息,而是意味着使人产生误解的信息——没有依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其实却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3]”假信息,更确切说是碎片化信息,让受众对信息的理解脱离相关语境,用部分认识代替整体认识,从而造成对信息的误读。这和社会化媒体时代公民新闻的传播特征有着惊人的相似。

2013年5月,有网友在微博上即时消息称,13岁女孩不慎将可乐倒在乡政府的用车上,随后该女孩被手铐铐住当街游行20余分钟。这是一则典型的公民新闻,先抛开事实真相不论,仅就内容而言,传播者片面凸显了女孩被铐手和被“游行”的场景,却忽略了对事件冲突原由的探析,由此调动网民同情弱者的情绪,并通过大规模转发,使个人情绪迅速扩大成群体情绪,造成的直接结果是网民对涉事乡长的无尽谩骂和声讨。

(二)公民新闻传受主体的非理性特征,加剧网络暴力

网民作为互联网上的成员就好比公民之于现代社会,他们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主体构成部分,并日益摆出主人翁的姿态,公民新闻正是在这样一个人群中生成、传播。然而,虚拟社会中的网民与现实社会中的公民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因其身份的隐蔽性,呈现出情绪化、非理性、从众等心理特征,正是由于这些特征,再一次让网络暴力成为可能。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对群体的心理和行为有着深入的探讨,他认为,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便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种心理的突出特点是情感上的冲动、易变和急躁,以及思想上的非理性,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关键是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如何。据此可对网民的某些行为做出解释,如果把网民看做互联网上的一个群体,很显然他们同样具有一般社会群体所具有的非理性特征,并且这些特征只能在互联网营造的群体环境下表现出来。

网络暴力事件的突出特征是语言的粗俗、暴力,而在现实社会中,很少有人会毫无顾忌地使用类似的表达,这就是网络环境带来的情绪化的体现。此外,网络暴力事件中往往会出现意见一边倒的趋势,比如可乐乡事件中对副乡长的谩骂,体现的正是互联网环境对网民意见的裹挟效应。一个本来就要素不全的公民新闻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就像滚雪球一样,经过网民情绪的不断加持,会迅速走向意见和情绪的极端化。

(三)互联网环境中的集体免责性,成为网络暴力的助推器

、色情、暴力、虚假等类型的信息,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互联网确实是一个不够秩序化、规范化的场所,同时,互联网由于自身的某些特点,也让对其规范化、秩序化的措施难以实施。

互联网给人最大的感受是“自由”,而支撑这一“自由”的恰恰是互联网的“隐蔽性”特点。就社会化媒体而言,信息的者大多是未经实名认证的普通用户,这造成的直接结果是信息来源的不确定性,也导致互联网治理措施的受力点不明。另外,网络暴力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群体行为。勒庞指出,“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也不需要承担责任。[4]”群体中的个人会自然地产生这样一种集体免责的心理,互联网中的网民正是在抱着这样一种心理,让自己的行为超出了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底线,让网络暴力发酵成互联网上特有的暴力形式。

铜须门事件的核心人物之一、被网民讨伐的网名为“铜须”的男子,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说:“我只能说让谁站出来谁都不会站出来,他可以在网上随便骂、匿名,但是如果涉及到法律,谁都不会承认自己骂过。”网络暴力像是一种情感宣泄,是一种依靠“人多势众”而进行的群体发泄行为,这也恰恰是制约公民新闻走向专业化、理性化的瓶颈。

三、公民新闻助长网络暴力的规避措施

公民新闻由于传递事实的片面性,传播主体的情绪化、非理性特征,以及互联网环境下的集体免责性,使公民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对网络暴力的滋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要对这一行为进行规避,也需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对网民个体的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人们对媒介的认知能力,其含义是一个不断拓展的过程,“从源自精英文化脉络、保护公众免遭不良信息的对抗和免疫式的媒介素养观,转变为对媒介的质疑和批判思考,并进一步拓展到以公众媒介参与为核心的研究范式”,“公众通过参与媒介表达自我进而参与社会是媒介素养运动的目标”[5]。社会化媒体中的媒介素养概念更加强调公民个体的参与性,公民有序、高效参与媒介活动的前提就是对媒介传播活动形成正确的认识。

在公民新闻的传播过程中,由于对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放大式传播,造成事实的片面真实,从而诱导网民的情绪走向极端,进而产生网络暴力行为。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不是为了把每一个参与者培养成为专业化的新闻报道人才,只是为了对他们的媒介参与行为进行规范化限制,把可能滋生的网络暴力现象扼杀在“摇篮”里。

(二)发挥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作用

“当某一发生时,当政府、专家、主流媒体等方面扮演的‘意见领袖’缺位时,公民新闻的第一现场亲历性新闻的及时传递就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自媒体未经把关的新闻评论成了受众第一认知的指导者。[6]”网络暴力的源头,也往往是这些“自媒体未经把关的新闻评论”,其个人的情绪化和非理性经过互联网的发酵,就转变成了群体式的情绪化和非理性。网民情绪的冲动、暴躁,思想的非理性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虽然根除困难,却可以通过引导加以规范。社会化媒体环境下,活跃的主体除了传播公民新闻的普通个人,还有依托传统媒体资源的新闻机构、有“大V”之称的意见领袖。与前者比较,后两者传递的信息更加理性和真实。意见领袖尤其乐意传播一种主观性的观点,由于这些意见领袖本身所具有的“成功特质”,这些观点往往被普通网民奉为圭臬。对于社会化媒体中的新闻机构而言,他们本身就是传统媒体机构的一种延伸,对引导公共舆论走向合理有序责无旁贷;对于“大V”意见领袖,他们由于自身影响力的强大,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会化媒体使用者,在其大规模受众形成的同时就理应担负起相应的职责。所以,合理利用以上两种社会化媒体形式对普通网民加以引导,对遏制网络暴力、营造规范的互联网环境意义重大。

(三)推进互联网的法制化进程

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过程当中,集体免责心理之所以发挥效应,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法制监管的缺位。大多数法律法规针对的只是个体行为,对于集体违规行为很少做出有效的规制。加诸暴力的公民新闻实质上是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滥用,需要更加具体和严格的法律法规加以限制。通过立法的方式对公民新闻的传播活动加以约束,无疑是治理网络暴力行为的有效措施。但推进互联网的法制化进程却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事实上,在现实社会中,尚有许多因法律缺失而产生的社会问题亟需解决,何况是以迅雷之势成长起来的互联网世界。但是,鉴于互联网对社会各方面产生的颠覆性影响,推进互联网的法制化进程又是刻不容缓的。

同所有事物一样,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公民新闻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助长网络暴力行为只是其带来的众多影响中的一个方面。可是这“其中的一个方面”却日益凸显成为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羽,赵俊峰.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现状与问题[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2]李一.网络行为失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吴燕莛译.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网络新媒体的作用篇2

关键词:新兴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以不断加速发展的趋势,全面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以全新的工作方式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一、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展现的优势

一是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可以整合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二是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可以集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不断扩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范围。三是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虚拟式、交互式的教育可以提供广泛的传播途径,扩大教育范围,提高教育效率。四是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可以创造双向平等、灵活愉悦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实现了有效的信息沟通。

二、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一,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是一个“无屏障性”的世界,高校作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汇中心,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大学校园同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进行着激烈交锋,这些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往往使大学生形成不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上信息污染严重。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各种陈旧过时、错误有害的信息也在不断增多,这些往往会导致出现一种新型的信息犯罪行为。

第三,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对大学生的正常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平台上,大学生多以匿名或虚拟的方式进行交流,这与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存在较大差距,长此以往将会出现个体的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现象。

三、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创新应用

(一)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

一是在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上建立专门的思想教育阵地,采取形式灵活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二是在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上开辟专门的思想教育论坛、QQ、服务热线、电子信箱,由专职老师即时或定期解答学生们的问题,与学生们进行在线交流与沟通,开展富有冲击力的思想教育活动。三是要多开发一些知识性和趣味性较浓的教育软件,将思想教育融入其中,实现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教育大学生。

(二)建立一支专业化、高效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一是培养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的管理与技术研发人员。必须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且技术过硬有创新激情的新兴媒体管理人员和技术开发队伍,通过不断应用和开发新的功能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特色化。二是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当前环境下要求辅导员能熟练地应用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技术手段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增强新兴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预防预测功能意识,推动各项工作向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空间延伸。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象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并且要与时俱进的改变对网络活动的态度。网络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要正确地认识到有很多的网络活动对青少年是有益的,有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二是要学会利用网络信息传播速度的巨大优势,网络信息的全员共享,网络的有利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三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象的理念,构建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处于一个共同的教育平台,在共同学习中共同进步,在交流碰撞中开拓创新。

(四)探索新兴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增强新兴媒体信息监控的实效性

首先,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学生行为,防止学生不良行为等问题的出现。其次,加强监管,拒有害信息于校门之外。在网络管理方面,学校要利用流量控制、上网行为管理、反垃圾邮件系统、防火墙等技术管理手段强制性地检查并过滤信息,及时过滤筛选过时的和不真实的信息,选择性地限制可能传递反动、有害和色情内容的网站,防止有害信息侵入,从源头上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努力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五)加强网络伦理和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能力

由于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是独立的、开放的,所以它的信息难以掌控。而大学生在新兴媒体上又具有隐蔽性、匿名性的特点,加之目前网络监控技术还不成熟,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法制教育,使其具备网络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做到不搞侵权、不看黄毒、不做黑客,依靠大学生自身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依靠发挥自身内在的人格力量来抵制有害信息的浸蚀。另外,适当地开设专题课,加强大学生分辨信息、选择信息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增强其政治敏锐力和鉴别力,并引导他们在有害信息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地进行抵制和批判。

在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工作,只有加强管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搞好队伍建设,跟进道德和法制教育,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乘势而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庞坤.网络时代信息沟通机制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创新应用[J].知识经济,2010(17).

2、张维.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职业时空,2010(8).

网络新媒体的作用篇3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思想政治工作机遇对策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已步入信息时代,各种网络新媒体时刻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同时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全方位的挑战和深刻的变革。机关事业单位如何有效地运用信息网络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实现与职工更有效的沟通,提高职工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得到加强,覆盖面得到扩大,实效性得到提高。本文就以上论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网络新媒体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

1.网络新媒体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教育平台。在机关事业单位,传统的职工思想政治学习教育通常是领导、政工干部在台上讲课,大家在台下被动听课,是一种填鸭式的单向知识传授。而利用互联网工具则可运用多种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单位门户网站等网络平台工具,将党员教育的日程安排表、课件置于这些平台,日常的党员培训内容电子档可以被更广泛共享,更便捷地学习。比如近期开展的“两学一做”,整个学习时间跨度长,学习内容多,如果党员们光靠上大课记笔记,则效果不佳。而将课件文档上传到QQ群共享文件内,则大家可以自由下载,主动学习。同时职工可以在网络平台里自由发表意见,相互交流、讨论,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互动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型党组织。

2.互联网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种灵活的交流手段。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以当面言谈为主,受时间空间限制。而互联网则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倾诉空间,网络虚拟空间带来的安全感,使人们愿意在网络上袒露心声,表达想法。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上即时通讯工具,第一时间掌握员工动态,解决职工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实时交流和引导,达到网络环境下人性化关怀的教育目的。同时,还可以建立网上党建活动群,通过“网上党建”生活,把职工关心和需要的一些重要信息及时传递给“群”中的每个人,并在“群”的讨论中进行有意识的引导,达到强化朋辈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3.互联网拓展了思想政治文化的覆盖面。过去我们常用的传统教育形式如听报告、读报纸、开会谈心等,效率低,覆盖面窄。网络媒体则具有信息量大、互动性强、成本低等优势,它产生的社会效应要远胜于传统媒体,这也给宣传思想工作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互联网相对来说是一块“自由之地”,网上“灌水”之处、“拍砖”之语,尽管理解上会有偏差,但大多是民生关注所在。政工干部要善于在网上发现问题并及时交流引导,在网下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实现网上与网下结合,虚拟与现实结合,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网络新媒体下思想政治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要有效地运用信息网络手段开展好政治思想工作,必须适应的形势和要求,在以往我党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依照客观规律,探寻出一条新的道路。

1.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政治机关和政工领导对加强政工信息化建设的关注度要高,要真正认识到信息网络对推动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积极意义和助推作用,不能搞“只建网,不应用”,政工干部要牢固树立利用政工网开展工作的观念,用网意识强、网络知识丰富、计算机操作技能娴熟,不要习惯于“面对面”,还要做到“键对键”,主动借助政工网、使用多种媒体开展政治思想工作。

2.要规范管理。我们党组织在使用互联网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时候,要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方案,要善于引导和管理,不能放任自流、听之任之,造成一些不严肃的言论、观点偏激的文章、缺乏格调的图片在网上流传;

3.使用效率要高。政工干部要学会充分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学习我党新的方针政策,能习惯并熟悉地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授课。平时能够利用网络与职工进行思想交流、为职工提供心理和法律上的咨询服务。要防止把网络变成单纯的打游戏、听歌曲、看电影娱乐平台

4.要多培养专业人才。要有意识地培养一批既熟悉政治工作又精通网络知识的专门人才。队伍要稳定、素质要过硬,只有这类专业人才保证政工网络软硬件平台的正常运行,保证未来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更多的创新和更大的作为。

总之,新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要从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出发,不断拓展思想政治工作阵地,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提高实效性,使其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和相关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形成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与职工之间长效良性的互动局面。

参考文献

网络新媒体的作用篇4

[关键词]网络媒体公信力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态,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不仅是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媒体,更是表达公众舆论的载体和平台。从最近几年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来看,网络媒体所表现出的影响力、趋势、社会地位、以及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能力都清楚地表明—网络媒体已经成为我国的主流媒体之一。

和其他大众传媒一样,网络媒体也是以大众传播为职业的传播者,其所的信息总是体现一定的倾向性、思想性和导向性。但是,由于互联网的新闻消息的几乎没有门槛,受众可通过论坛、BBS帖子等多种形式在网络上充当“记者“,发表自己的信息言论。这就造成了一些夸大歪曲甚至编造的事实等假新闻在网络媒体上泛滥,误导大众、混淆视听。随着假新闻的不断出现,使得网络媒体的信任度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而这些虚假新闻的出现严重损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新闻媒体的功能是告知受众新近发生的事实,同时,它是集广泛性和快捷性于一体的最基本的信息传播的主渠道,而新闻真实性便是这条主渠道的生命,也是新闻媒体形成自己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基础。对于新兴的网络媒体而言,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也同样适用。如果网络媒体出现假新闻或内容严重报道失实的情况,对其媒介公信力是最大的伤害。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逐渐成为了受众获取信息、新闻的主要渠道,在新媒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由互联网引发的的种种问题,却使网络媒体的公信力面临严峻挑战。通过调查发现,人们虽然热衷于上网了解信息,但对于其内容的可信度持怀疑的态度。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网络媒体由于技术控制的难度、管理的难度、编辑力量薄弱等多种因素,使得其公信力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明显的劣势,受众认为信任度高的媒体依然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存在危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时下有些媒体和媒体工作者热衷于采写含有黄色内容的新闻、关于血腥凶杀的新闻以及涉及人物隐私的新闻等,许多新闻在网络编辑的笔下成为了庸俗化、媚俗化的报道,把受众当成了猎奇煽情的对象。诸如此类的新闻,在不少网络媒体中呈逐步蔓延甚至泛滥的趋势,特别是在文化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中这种现象尤为普遍。为了在第一时间吸引最大多数人的眼球,以提升浏览量和点击率,在一些文化娱乐新闻的网页中充斥着大量低俗、色情的信息,还有一些网站通过刊登侵犯他人隐私内容。这些歪曲事实甚至凭空捏造的虚假报道、不良信息极大地影响了网络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此外,网络媒体信息资源丰富的特点为媒体的炒作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各种人物、事件借助着网络上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传播方式,形成某一主题的舆论中心,一段时期内成为网络上特定范围内的核心话题,吸引网络内外的注意力,炒作也就形成了。网络炒作形成的舆论话题一旦大范围蔓延,对其内容的监管和影响的范围便不可控制了。同时,网络媒体对舆论中心紧抓不放的炒作引发了受众变本加厉的变相支持,这样就导致了一些低级庸俗的内容充斥网络。虽然炒作会使网络媒体的点击率在短期之内大幅攀升,但是一旦网民们发现他们被网络操控了便失去了对网络媒体的信任。这样一来,网络原本提供、分享、互动信息的功能被利用了,变成一个没有诚信可言的地方,不明真相的网民却在被人误导,受人利用,造成了互联网公信力的日益削减。

网络侵权问题也是网络媒体失去公信力的表现之一。开放与共享是网络媒体特有的功能,网络的开放性给消息的传播带来了更快的速度和更大范围的影响力。但是网络的复制功能和无界限传播功能使得作品一旦上网便失去了作者对他的控制,任何人可以通过复制、转贴的方法轻而易举地使用他人的作品,这就使网络侵权更加容易和频繁。所谓网络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单位或个人通过网络媒体对社会或他人造成的不法侵害行为,主要表现为著作权侵权、名誉权侵权、隐私权侵权等。网络信息传播使得对于作品著作权的保护难度增大。一些网络媒体无视作品的版权,在未经出品人同意的前提下,任意的抄袭、剽窃他人的作品,侵犯了作者的合法权益,甚至有的网络媒体在抄袭作品时,为追求点击率,忽略了对他人隐私的保护,这种种侵权行为都在无形之中极大地伤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网络媒体中的假新闻的层出不穷,既有主观认识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环境的影响。网络媒体的自我约束力不强和我国现存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也是导致网络媒体公信力不高的重要原因。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主体和外部因素找原因,才能彻底消除网络媒体作为主流媒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正确引导舆论、合理疏导议论。

我国现有有关网络媒体新闻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致使网络虚假新闻泛滥的现象层出不穷,网络媒体的公信力降低。虽然近几年我国政府先后制定颁布了一批法规文件,但这些法规并不能彻底根除网络虚假新闻的传播,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的不真实将会愈演愈烈,所以制定完善的互联网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在网络时代,部分媒体受商业利益的驱使,忽视了本身作为一个媒体的社会责任。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一些网络媒体违背了新闻报道真实性、公正性的原则,为了追求点击率和轰动的效应,在没有做详细调查的情况下,一味追求“爆冷”,把一些刚刚发生、未经证实的新闻出去。这样一来,在追求数量和及时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就要忽视质量。同时,一味地追求商业利益导致网络媒体中广告数量激增,减少了媒体的有效信息量。这些行为必将严重削弱网络媒体自身的公信力。

网络媒体的编辑人员缺乏专业素养、新闻采编知识以及新闻道德观念也是网络媒体公信力低的因素之一。网络新闻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导致许多网站新闻编辑个个都是多面手,集编辑、审核、发稿于一身,由此产生的后果就是一些编辑不再去通过实地采访获取第一手资料,而是根据转发、复制资料就可以编发稿件。网络媒体的编辑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为虚假新闻的制造和传播提供了机会。更有一些网络媒体记者、编辑缺乏新闻道德观念,不但不去抵制而是自发地进行扩大传播这些错误的信息或虚假新闻,对社会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职责是客观、公正、全面地向受众报道新闻事实,这也是受众的基本要求。而这些网络媒体从业人员,为了某种目的而违反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由此也就损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传统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滞后也是导致网络媒体上虚假新闻连篇累牍的原因之一。传统媒体往往是网络媒体最主要的信息源,但是,传统媒体在大众急于知道的新闻事实报道上的滞后和主动性不强给网络媒体产生虚假新闻并得以传播创造了机会。所以,传统媒体对于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不高也负有一定责任。

面对网络媒体公信力缺失的现象,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采取必要的措施:

法律制度不健全是网络媒体频繁制造、传播虚假信息的重要因素,如果网络媒体这种行为能及时得到制度约束、政策限制和法律惩处,那么互联网的公信力将会得到大大提升。因此,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力度,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更新已有的规范条例,特别是涉及到网络媒体的具体管理制度、政策更是需要及时跟进。

我们的各级政府机构应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主流媒体要健全准确高效的新闻机制,在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中,要建立向公众、向多类媒体及时通报新闻信息的制度,尽可能做到公开、透明、详实,这样不仅能够避免政府和主流媒体报道滞后的被动局面,也给网络媒体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新闻源,避免网络媒体的肆意炒作,从而也有助于网络新闻信息的净化,这样才更有利于网络媒体新闻信息的净化,提高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网络媒体自身应形成规范的采访、编辑、发稿体系,避免一人客串多角的现象出现。一些网站编辑在选择新闻时往往根据个人的偏好和判断来新闻,没有人担任把关人的角色,这就为虚假新闻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要想改变这种现状,网络媒体应以传统媒体新闻的模式为样板,建立同样严格的新闻机制,使得网络新闻处于一种有序、可控的状态,才能让受众对于网络媒体的信任度有所提高。

网络媒体从业者自身的素质修养不高也是造成网络媒体传播失误、降低公信力的内在原因。因此,加强网络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培养也是提升互联网公信力的重要方法之一。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站编辑作为新闻内容的传播者,其个人素质对媒体本身的影响要深远和直接的多,且网络媒体需要处理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随着网络媒体的受众面逐渐增大,任何以网络形式的新闻消息在内容上的偏差和失误都可能被无限的放大,由此带来的舆论破坏力和影响力也是不可估量的。因此网络编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具有强烈的道德观念和责任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强的自制能力,对虚假新闻进行筛除,对于来源不清、出发点有质疑的信息进行过滤,负责任地充当起把关人的角色,从自身做起纯洁网络用语和网络环境。同时,网络媒体的采编人员应该具备对于大量的网上信息进行整合的能力,并规范地使用这些资源,不能以牺牲新闻的真实性来换取时效性和经济效益。为此,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应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专业技能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明确认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的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提高网络传播的业务技能,这样才能为网络媒体公信力的提升提供可靠保证。

增强网络媒体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是增强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内在要求。也就是说,网络媒体在采集新闻的过程中,应当以受众的根本利益为作为媒体宣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深入实际,用事实说话。同时,网络媒体在采编新闻的过程中应融新闻性、可读性和服务性为一体,运用受众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道理,使正面宣传的内容转化为受众乐于接受的信息。对于媒体来说,受众需求就是受众对媒体的一种期待,摸清受众需求就能写出更有针对性和价值的报道,满足受众的需求就能吸引他们的眼球,从而增强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因此,网络媒体应该把受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网络媒体的建设中,充分发挥受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重视受众需要且关注受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注重互动功能的实施,这样才能逐渐增强受众对于互联网的信任度,从而提高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横向合作也可以大大提高网络媒体的社会公信力。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的关系,未来应实现互利互惠共赢的关系。网络媒体不但可以使用和依靠传统媒体的新闻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另一方面也可以凭借自身的时效性、互动性等优势扩大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二者的联合将会使得网络媒体的报道更有深度,传统媒体更有活力,有助于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共赢。同时,网络媒体需要其他传统媒体提供新闻,同时也需要传统媒体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公信力的支持,传统媒体也需要通过网络转载来提高社会影响力。传统新闻媒体传播的新闻信息真实性、可靠性程度高,所以传统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联合可以作为过滤网络虚假信息的重要举措。同时,借助传统新闻媒采编队伍和规范的信息机制,所的信息内容真实可靠,媒体诚信度高,网络媒体可以直接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移植到网站,把信息快速、准确地传达给受众,从而获得公众更高的信任度。

公信力是网络媒体存在和发展的生命,是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如今,网络媒体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信息整合平台”的概念范畴,它除了提供基本的新闻信息服务外,还担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媒体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会逐渐扩大。因此,网络媒体只有真正承担起所应负的社会责任,才能逐渐走向成熟,才能真正树立起良好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承担起网络媒体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杨保军.论网络新闻真实的特征[J].视听专论,2007,(11).

[2]刘军.试论网络媒体公信力建设[J].学习月刊,2008,(12).

[3]董方晓.提高网络媒体的公信力[J].新闻爱好者,2008,(5).

网络新媒体的作用篇5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统战;创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2016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6月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网民规模达到7.10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92.5%①。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虚拟网络空间。新媒体技术和手段带来的改变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已成为推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动力因素②。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人们传统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也给新时期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和新机遇。

一、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统战的概念及特点

百度百科上对新媒体是这样定义的:新媒体是在新的信息网络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一种媒体形态,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等,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③。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互动性强、个性化突出等特点。但是从深层次来说,新媒体具有的最大特点就是他的消解特点――新媒体消解了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通信)之间的界限,消解了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界限等。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统战是基于信息技术支撑,以统战为内容的多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其享有信息主题内容宽泛,网民身份无界多元,传播者与受众者之间能随时互动,受众者既可以是统战理论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统战理论信息的传播者等诸多特征,同时,虚拟网络空间上信息传播的开放性配合时间传播上的即时性,使得党的统战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界限,极大的加快了统战理论信息的传播速度与影响范围。

二、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统战工作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一)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统战工作面临的困境

1、党的网络统战宣传思想工作面临“杂音”干扰。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是无序的、多元的,网络空间是流动的,打破了党委、政府和传统主流媒体信息垄断的态势。互联网让网民成为一个超越地域、民族和国家限制的全球性社会群体,网络公民的爱国主义在虚拟网络世界中不可避免的出现认同力量降低、减弱等情况。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杂音”,虚假甚至是恶意信息都会误导公众,影响党外人士的认识和思想变化,给统战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2、党的网络统战宣传思想工作面临“极端”主义。新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可以以很低的技术成本和门槛在网上参与、组织和表达自己的思想,使得各种极左或极右的思潮、舆论充斥网络社会,在客观上削弱了网民爱国主义的表达空间和表达力量。而且,网络社会中大量的同质化内容更容易把爱国主义向极端主义,民粹主义、非理国主义等方向歪曲甚至绑架爱国主义。

3、党的网络统战宣传思想工作缺少“法制”保护。我国1994年颁布并实施了《中国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其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先后相继出台了几百项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但是现有的法律、法规仍适应不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信息的特殊性质,现有的法律和法规还难以解决网络信息的虚假性和不可控性,还无法保证新媒体能在现代法制的框架下正常运行。

(二)、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统战工作面临的机遇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党的统战工作带来了新机遇,为党开展统战工作提供了一种新形式、新机制、新渠道。

1、新媒体丰富了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形式和功能。新媒体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手段,它可以助推网络社会多元化的价值取向,那它也可以成为宣传主流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网络统战阵地。新媒体技术所具有的同步交流、现实虚拟等功能极大的拓展了统战工作的辐射范围,增强了统战工作的吸引力,提升了统战工作的感染力。统战工作借助新媒体平台,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最新理论研究成果通过多媒体快速在党外人士中铺开宣传,让统战工作形式显得更加具体化、生动化和立体化,让统战工作者和党外人士能即时交流,长期交流,而且针对性更强,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新媒体创新了党的统战部门的管理机制。各级党的统战部门利用新媒体平台把众多因工作、生活地点分散的统战对象在网络上连接起来,借助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党外人士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和各种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接收各种统战信息,不但方便了党的统战工作,还丰富了统战对象管理机制,切实增强了统战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新媒体拓宽了党外人士参政议政的新渠道。新媒体的广泛运用拓宽了党外人士参政、议政的渠道,党外人士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政治监督、积极建言献策,同时,各级党委、政府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了解民情、民意,主动受理党外人士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畅通了统战工作渠道。

三、新媒体环境下创新网络统战工作的对策

2015年5月,在首次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让他们在净化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等方面展现正能量。”党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网络统战工作逐渐成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工作。

(一)培养新媒体环境下的统战工作新理念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在一个问题上有团结,在另一个问题上就有斗争,有批评”。1944年,又在《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文章中提出:“统一战线的原则有两个:第一个是团结,第二个是批评、教育和改造”,从而全面确立了党在开展统战工作中要将团结和批评的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新媒w环境下,结合网络统战工作线上线下的实际,活学活用提出的“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全面树立“新媒体、大统战”的观念,充分认识新媒体在统战工作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是党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统战工作新理念的关键。

首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新媒体环境下的统战工作是网络与现实全面结合的统战工作,中国共产党作为统战信息的传播者,党外人士就是统战信息的受众者。现在绝大部分党外人士都是网民,都使用电脑或手机上网,都具有线上身份与线下身份两个双重身份。党要在网络空间中有效地开展统战工作,就要全面关注处于网络中的线上党外人士,就要利用新媒体技术进入网络空间和他们进行有机互动。

其次,在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成为各种社会思潮表达和聚集之地,网络统战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就具有鲜明的价值特征,就决定了网络统战工作是在价值领域寻求一个“最大公约数”,建立一种政治共识。理性、秩序、稳定、法治和改革就是新媒体环境下统战信息传播者、受众者可以达成共识的统一政治价值,也是网络政治价值的“最大公约数”。

(二)建立信息技术培训机制,提高统战工作者运用新媒体能力

统战工作网络化是时展的需要,做好这项工作就需要一支既熟悉统战工作,又具有较高信息技术水平的人才队伍。然而,目前统战系统这方面人才却是十分缺乏,部分统战工作者不了解最新的信息技术发展,甚至不熟悉新媒体平台,不懂得使用新媒体工具,这种现状是与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统战工作任务不相适应的。党必须加强统战工作者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将使用新媒体的素质教育培训在统战部门形成制度并长期坚持下来。

(三)加强硬件技术支持,提升新媒体管理水平

新媒体技术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党的统战部门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建设新媒体平台,就要涉及用网络信息技术管理、控制和引导网络舆论信息,就必须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新媒体平台的顺利运行。同时,结合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统战工作的特点,统战部门还要建立最新的、精准的和全面的网络舆情信息监测采集系统,自动寻找、检测网络舆论热点,对那些违反法律、法规,危害社会稳定的网络舆论信息及时进行过滤、隔离,避免意识形态领域的越境信息,全面提升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统战工作的管理水平。

(四)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促进党外人士参政议政能力

新媒体环境下,党的统战部门要主动适应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新媒体平台,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微博、手机app等手段进一步拓展民主监督的渠道,提升新媒体平台在意见反馈、思想交流、民主监督等方面的互动水平④,确保党外人士的监督信息能畅通无阻的反馈到党委部门。同时,还要针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和党的重大政策问题开展民意调查,随时把握社会脉搏,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意见参考。

(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网络统战保驾护航

法律是秩序的最佳保障,网络法律、法规制定的目的不是限制网络的自由发展,而是要通过这些制度来规范网络行为。加强新媒体互联网立法、执法是维护网络社会秩序稳定和法治管理的关键,让网民在充分享受网络自由、民主的同时还要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以保护那些网络行为合法者能正当行使民益,为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统战工作保驾护航。

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对新媒体的研究、应用是党新时期下统一战线工作深入推进的必由之路。必须在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中转变理念,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统战工作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的创新,更好的做好新媒体环境下的统战工作。

[注释]

①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GB/119390/118340/406323/

②用好新媒体服务机关党的建设[eB/oL].http:///tszs/457183.shtml.

网络新媒体的作用篇6

摘要:网络媒体失责问题当前在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管理方面已经较为突出,维护媒体传播领域的良好氛围,应该全面加强对网络媒体失责问题的管理。文章针对网络媒体失责有关内容,简要介绍了网络媒体失责的主要表现,进而深入分析了网络媒体失责现象的产生原因,最后就防范网络媒体失责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网络媒体;失责;防范

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的代表,具有非常明显的技术优势,在扩大信息咨询的传播范围以及影响力方面非常有利,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这也决定了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很容易产生难以估量的蝴蝶效应。在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方面,当前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特别是很多的网络媒体为了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和浏览量,不惜制作假新闻,一味迎合部分受众媚俗、暴力口味等,致使部分网络媒体出现失责问题。对网络媒体失责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有效根治网络媒体的失责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管理的重要内容,这对于促进网络媒体的良好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1网络媒体失责主要表现分析

网络媒体失责主要是为了追求在短时间内实现有关网络信息的线性化,而对网络信息进行相应的加工处理后再宣传转载,以便于让网络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成为舆论的关注点和焦点。由于网络信息最初的报道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也会直接影响社会大众对事件的认知和看法,如果出现偏颇很容易会造成价值判断出现偏差。现阶段,较为常见的网络媒体失责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缺少客观求证的虚假炒作新闻。现阶段各类传统、新兴媒体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尤其是网络媒体竞争更是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很多网络媒体为了追求自身轰动效应,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惜制作假新闻来换取浏览量。有的通过制作噱头,散步谣言、媚俗消息,传播不正当的价值观来博取关注。有的将虚假的商业宣传披上网络新闻外衣,甚至对网络新闻进行硬植入,追求不当的广告效益。还有的为了追求新闻独特性,运用各种不正当的手段,甚至是侵犯他人隐私,等等。这些缺少客观求证,以偏概全的网络虚假、消极新闻,很容易在较大范围内造成不良影响。

2)存在影响社会和谐的舆论导向。对于有的新闻,部分网络媒体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甚至对一些阴暗面的新闻进行过度炒作或者是恶意炒作,尤其是部分地区的贫困问题、拆迁问题、公职人员道德失衡等问题,一些个例被过度炒作,容易让人产生这些问题是社会普遍现象的印象,久而久之,很容易造成社会矛盾的产生和激化。尤其是有的网络新闻媒体在涉及道德问题的报道中,为了经济利益放弃了应有的职业操守,制造信任危机,长此下去很容易造成社会道德滑坡。

3)“标题党”横行。在海量新闻信息资讯时代,受众往往会面临着大量新闻的冲击,为了更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浏览,“标题党”问题越发突出明显。在有的网络新闻报道中,部分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标题采用夸张、暧昧或者是粗俗的标题,对原有的新闻内容造成了歪曲。这些“标题党”问题,虽然提高了新闻的点击率和曝光率,但是同时也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社会不良影响。

2网络媒体失责现象的产生原因分析

网络媒体失责现象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产生原因非常多样,法律体系不够健全完善、媒体管理系统存在缺失、利益交换问题等等,都是造成网络媒体失责产生的原因。在外部环境方面分析,与受众的主导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当前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大量的新闻信息咨询,在海量信息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人对网络媒体表现出泛浏览、泛阅读的问题,深入度不够。有时甚至只对一些标题醒目、引人关注的内容点击阅读,这种趋势的影响,会对网络媒体的价值观产生不利影响,一定程度上催化了网络媒体失责现象发生。在网络媒体自身方面分析,网络媒体的自我约束规范力度不够。特别是网络媒体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很多网络媒体面对新闻事件,都要综合考虑到影响力和浏览量,有的对于受众心理考虑的不全面,或者是在受众中心论的直接影响下,会出现价值观考量失衡的问题,进而造成了新闻报道整体走向出现偏差。而且,网络媒体在传媒领域一定程度上来说仍然属于新生力量,网络媒体运作的商业模式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很多网络媒体在自身的运作过程中,考虑最多的主要还是商业利益的影响,为了能够在较大市场竞争环境下提高媒体的影响力,很难全面兼顾好网络媒体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正是由于点击率和广告效益的影响,造成了网络媒体在经营管理方面出现了价值观偏差,这也进一步加剧了网络媒体失责问题。在从业人员方面分析,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有待提升。现阶段,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很多网络媒体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不够高,有的从业人员不能够遵循基本的从业操守,对于网络新闻媒体往往只是盲目跟风,在新闻传播转载方面缺少最基本的证实,对于新闻媒体目标主要是基于转载量、浏览量等,将网络新闻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严重隔离,甚至出现违背新闻伦理的问题,这也是导致网络媒体失责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3网络媒体失责现象防范治理措施

1)对网络媒体受众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分析网络媒体失责问题,客观上来说与现阶段很多网民的社会责任感缺失也有着直接的关系,防范网络媒体失责,同样应该采取措施不断提升受众责任意识。在这方面,关键在于通过良性的引导,特别是充分利用好网络媒体能够与受众直接进行参与互动的优势,在互动过程中进行良好的引导,积极增强受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引导受众对网络媒体社会责任进行外部监督,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氛围。

2)加强网络媒体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当前很多网络媒体还存在着自律意识薄弱的问题,这也是导致网络媒体失责最直接的原因。在这方面,应该引导网络媒体建立自律机制,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的真实可靠。具体来说,网络媒体在从业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遵循新闻真实性的原则,确保新闻事件的真实可靠,特别是各个环节、细节上的逻辑严密。遵循客观理性的原则,既要反映不同方面的不同声音,同时也应该坚持社会主流价值观。遵循治病救人的原则,尤其是对一些负面的网络新闻,应该站在向善向上的出发点,督促维护社会公正,而不是过度的炒作。最主要的是网络新闻媒体应该对有关的网络新闻发挥好把关作用,特别是各类网络媒体的编辑、论坛管理、版主等,要对网络新闻内容的真实性、舆论导向以及社会影响等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对出现的网络媒体失责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进而创造和谐的网络舆论氛围。

3)强化外部对网络新闻媒体的行业监管。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对网络新闻媒体的监管,最大程度地防范网络失责问题的发生。一方面,应该尽快针对网络新闻媒体传播的规律特点等,完善新闻立法,通过专门的法律法规等,对网络新闻的传播等进行规范约束。另一方面,应该注重不断加大对各种网络新闻失责现象的执法监督力度,特别是在社会范围内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或者是产生较大社会危害的网络媒体失责问题,应该及时进行追责问责管理,通过责任追究来督促实现网络传播的规范健康。此外,还应该注重不断加强网络监控预警,充分发挥网民、媒体、部门等方方面面的作用,及时发掘处理网络上出现的各种社会责任缺失现象,维护良好的舆论环境。

4)提升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防范网络媒体失责问题的发生,还应该抓住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这一关键,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水平。一方面,应该加强对网络媒体从业人员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培养,特别是在新闻采编、网络传播规律以及网络传播技术运用等方面,提高网络新闻媒体的制作质量。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网络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培训,通过相应的教育培训来提高网络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避免出现各种网络媒体失责问题。

4结束语

造成当前出现网络媒体失责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为了有效地防范网络媒体失责问题,对于媒体方面应该切实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严格自律,加强对有关网络信息的权衡把关。对于主管部门,应该完善相应立法以及监管机制,同时增强对网络媒体失责的执法处理,以有效地解决处理网络媒体失责问题。

参考文献

[1]高岩霞.谈地方电视台的媒体责任[J].中国传媒科技,2011(12):84-85.

[2]李巍.论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与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1(36):252.

[3]项仲平,杜海琼.媒体责任的坚守与事业的拓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12):17-18.

网络新媒体的作用篇7

高新科技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的变革,现在的网络技术已经渗透了我国社会生活的大多数行业,而现在网络新媒体应用较大的群体就是大学生,网络思想的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等都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因此在现在的大学生教育中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区域情况对大学生的思想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新疆高校的大学生是反渗透,的重要阵地。新疆情况比较复杂,一些“”分子利用新媒体传播一些不良思想,因此必须要加强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抢占网络新媒体,利用网络平台来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新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加强新疆大学生认识。本文将从现在的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新媒体的应用现状出发,分析其中的问题和不足,并且研究如何更好的提高网络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响力,以期提高新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

在现在的大环境下,校园新媒体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因素,以校园网络和手机等平台为主体的新媒体起着政治引导、生活交流、发表言论的重要作用。新媒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工作对象、模式、队伍受到冲击,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和价值观都带来了重大影响和严峻挑战;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技术在信息收集、信息内容与形式、信息传播渠道等方面的重大变革,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新疆高校所在的局势是非常复杂的,因此也要求高校必须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新兴网络新媒体则将有效的提高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一、当前环境下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我国是多民族组成的国家,这样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多民族治理时情况的复杂性。而新疆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因此在进行管理时也需要做出一定的努力。而新疆高校的大学生所要面临的思想冲击还是非常大的,为此,我国一定要强化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积极抢占大学生群体,为我国的民族自治理和国家统一做出贡献。但现在的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简单

新疆高校也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以来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收到的效果却非常低。这主要的原因就是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所采用的方式过于单调。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和学生集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新疆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因此往往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在进行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时,如果教师不能合理的结合当前的环境来进行讲解,只是简单的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这样的教学将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不到原来应有的效

果[1]。并且学生进行集会时,往往需要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这样学生积极性就会减弱,并且学生集会时现场比较大,不容易进行管理,所以学生容易做出和集会内容无关的活动。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过于简单,容易让学生丧失思想政治培养的热情。

2.高校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大

新疆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时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首先体现在学生民族多样,新疆高校除了汉族学生外,更多的是少数民族的学生,这样就存在一定的文化,思想和语言的差异。我国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但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冲突,如何实现二者的平衡,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和水平也是新疆高校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新疆高校的难度要高于其它地区,同样也给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3.新疆地区自身的复杂性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压力

我国虽然一直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统一,但现在的一些不法分子,企图利用各种条件来进行民族分裂,妄想破坏我国民族统一事业。新疆地区现在面临着重大的调站,除了境外民族分裂势力,还有极端宗教势力以及暴力恐怖势力[2]。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的思想非常容易产生动荡,有一些激进的学生非常容易受到这些不良思想的蛊惑,不能够分析现有的情况,产生错误的政治思想,这样的大环境也给新疆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二、网络新媒体应用对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网络新媒体的概念

网络新媒体是一种新兴的概念,网络新媒体利用的是数字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建立沟通交流的通讯平台,这样的媒体在满足人们交流需求的同时,也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3]。这样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以往报纸,电视,和广播等传播之间的边界,实现了更加便捷的交流方式,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受众平台,因此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也实现了交流通讯的改革。网络新媒体跨越了空间和时间的差距,真正的实现的受众之间的联系,因此比较受到大众的欢迎。同样也是现在比较能够受到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人的追捧,发展潜力非常大。

2.网络新媒体在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是比较快的,并且现在的大学生是网络新媒体重要的参与者,是网路新媒体重要的受众,所以将网络新媒体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1.将网络新媒体应用到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

现在的大学生已经成为了网络新媒体重要的受众,从现在的学生新媒体使用调查情况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学生几乎90%以上都拥有微信号码,并且除此以外,还有QQ、微博等用户,这样的使用情况表现了网络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有重要的影响。在现在的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经看到网络新媒体的重要影响力。将网络新媒体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网络新媒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利用新媒体网络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受众和影响力。

2.2网络新媒体应用到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价值

利用网络来进行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新疆高校和大学生来说都有重要的价值。首先从高校方面来讲,开设校园网络平台,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受众,更好的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同样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有效的提高校园思想建设工作水平。对学生来说,学生也可以从这样的网络平台中获得更加有趣和轻松的思想政治内容,利用网络来进行思想政治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从而提高自身对不良思想的抵抗能力,获得更加良好的发展。

2.3网络新媒体的应用在新疆高校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当前的网络新媒体对高校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交流和通讯工具,现在的新媒体网络也是新兴的科技进入高校教育的重要的领头兵。这样的应用不仅仅是创新了教育途径,更是为科技进入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无论是QQ群,还是微信平台,这都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在政治教育中应用网络新媒体,则真正的实现了教育与科技的结合。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难度,而网络新媒体的应用则为高校的思想教育开启了新的方式,实现高校网络新媒体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发挥高校网络新媒体影响力的具体方法。并且在日常的应用中新疆高校应该积极查找不足,加强建设和管理,不断推进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充分发展好高校网络新媒体这一教育阵地,积极开拓教育的新路径,为开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局面做贡献。同样可以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建设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队伍,提高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

三、网络新媒体在新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策略

网络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大的作用,但同时要考虑到的是网络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要想合理利用网络新媒体,就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来进行。

1.合理借鉴其它高校的经验,强化前期准备工作

现在很多高校都开始将网络新媒体利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所以新疆高校来开展网络新媒体运用到新媒体时应该要合理借鉴其它高校的经验。在工作前期利用网络思想文化来进行工作宣传,现在部分的新疆高校已经完成了自身的思想政治网络设计方案,并相对应的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页、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因此,在对新疆高校新媒体规划、建设、修改、完善的过程中,要总结如何增强新媒体传播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发挥其教育功能的思路和经验,并且要发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且在这样的工作中对如何实现网络新媒体教育功能和影响力的发挥有了一定的思考和想法[4]。从借鉴中学习经验,从而可以更加顺利的推进自身工作的进展。

2.结合自身学校的情况,提高创新能力

新疆高校的情况具有复杂性,并且不同的高校所要面对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也不相同。所以在运用新媒体网络时,除了借鉴经验外,更重要的是结合高校的情况来进行创新。比如在进行网络新媒体内容传播方面,要尽量的选择比较符合自身特色的内容,比如包涵学校精神,同样在内容推送方面要尽量的选择创新,实用和渲染比较强的内容。以多学科融合的研究视角、以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以创新思维创造性地增强网络新媒体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战斗力,提高新疆高校络新媒体建设、管理和应用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挥其传播信息、舆论引导、教化育人等功能。把网络新媒体真正的打造成适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3.加强网络新媒体的信息交流功能

要想真正的利用网络新媒体来建设思想政治教育阵营,就需要不断的改进网络新媒体应用中的不足。现在利用网络新媒体的局限性,就是学生可以选择忽略和删除学校所推送的内容,如果强制性的要求学生学习学校所选择的思想政治内容,就会让学生感受到压力,反而会厌烦这样的思想政治学习。所以将网络新媒体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需要长期的努力,让更多的学生主动接受,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提高校园新媒体建设的通讯功能。在学生通过网络新媒体接受一定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后,会有一定的方法,所以学校要强化校园新媒体的沟通与通讯功能,通过教师在线等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并且有效的解决学生的问题困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参与率,同样一些受不良思想冲击较大的学生,也可以得到正确的辅导,让学生感觉到校园网络新媒体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好处[5]。

4.健全多样的网络新媒体交流方式

现在的网络新媒体建设是多样的,学生对于不同的网络通讯有不同的看法,但总的来说非常重视网络媒体的实用性和价值性。在进行校园网络建设中,要逐渐形成比较规范、科学、系统的研究架构和理论体系。建立高校新媒体为中心,开通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生资讯门户、微博、微信以及手机app,利用这样便捷多样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拥有多样化的选择,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平台,并积累宝贵经验,提高以后的新疆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水平。

5.降低操作复杂性,让更多的学生便捷参与

在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更多的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来参与思想政治学习。因此要知道的是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学习仍然是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而网络新媒体更多的是辅助功能。因此新疆高校在进行校园网络新媒体建设时,一定要减弱操作的复杂性,如果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册,认证,密码等多样复杂的活动,可能会让学生感觉

到繁琐,而简单的操作方式让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学校的理解和尊重,从而可以提高对校园网络媒体的信任,提高忠实度,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参与到思想政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可以发挥到网络新媒体的作用。

四、结束语

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比较重视的工作,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更需要大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来抵抗不良思想的渗透。而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为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创新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新兴网络平台来提高新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拥有良好思想政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勇,李红兵,申笑梅.论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9:38-39.

[2]张勇,朱文,魏秋菊.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及对策研究[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59-61.

[3]张海娜.浅谈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32-34.

[4]周云杰.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01:161-162.

网络新媒体的作用篇8

[摘要]伴随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成为了新时期高校工作的重心。如今,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进步,网络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网络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探索了如何在网络媒体的影响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媒体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10.159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覆盖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新生代大学生的影响尤为明显,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已广泛融入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因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授课形式,应抢占新媒体的“高地”,通过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网络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好处

1.1网络媒体可以实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

由于网络媒体在大学生生活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网络媒体的共享性能够使其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及思想政治状态的展示平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可以较为真实的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这不但能够解决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馈难的问题,还打破了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缺乏沟通联系的封闭状态,从而及时、全面的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

1.2网络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学形式

网络媒体能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师―学生的授课方式,引入了多媒体教学,使课本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以更加生动的图片、动画或者其他形式,呈现到大学生面前,为其营造更为直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1.3网络媒体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与环境

网络媒体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共享性的特点,高校教师和辅导员可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通讯工具将课堂内容搬到网络上,可以随时随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为师生搭起了沟通的桥梁,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环境,营造了一个开放、共享、平等、民主的教育教学氛围。

1.4网络媒体培养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思想政治学习的意识

网络媒体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使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发生了转变,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这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另外,网络媒体的介入,能够让大学生随时随地进行w习,并能及时向教师传递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2网络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2.1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教育水平提出了挑战

以往高校教师主要是将书本知识,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但网络媒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其课堂知识的讲解需要更加具有计划性和层次性,教师需要提升相关的教学技能;且网络媒体往往给大学生带来了许多更前沿的思想政治理念,从而使高校教师需要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因此,网络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对大学生认知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提出了挑战

网络媒体是把“双刃剑”,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最前沿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对大学生认知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网络媒体具有海量的信息,容易导致大学生一遇到问题就直接通过网络媒体进行搜索,削弱了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难以经受住各种负面信息的冲击,进而对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

2.3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营造更为便利的条件;与此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其表现在传统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亟待更新,特别是互联网具有较强的放大事物善恶的能力,对网络媒体中消极思想的矫正工作,成为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3网络媒体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1)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新媒体运用技能,搭建与大学生交流的网络交流媒体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自觉加强对新媒体的学习和应用,通过运用网络媒体进行教学,不断完善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通过班级微信群或者QQ群,及时上传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课程,使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同时,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搭建的交流平台,弥补课堂缺失的沟通交流环节,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对出现不良倾向苗头的大学生,及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

(2)培养大学生信息甄别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高校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应该培养大学生更好的分析、理解、筛选各类媒体信息的能力。由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相对单一,甄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在互联网时代,加强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高校可以重点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学会利用媒体资源来完善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3)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营造积极、正面的网络信息传播环境。加快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新兴媒体平台的建设,例如在校内的网络平台上,及时将本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政治文化活动以及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内容及时上传,让全校师生第一时间了解高校的思想政治动态。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而满足广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学习需求,营造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环境。

(4)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运用的综合效果分析机制。高校通过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网络媒体的应用同大学生心理和情感的协调一致。在应用网络媒体的过程中,高校要考虑到大学生在各个发展阶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有所差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具体问题上要进行充分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网络媒体的效果进行调研,建立综合效果分析机制。

4结语

当前,新兴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只有切实将网络媒体应用到高校的教育教学中,才能实现网络媒体的实际价值,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高校只有做到提升教师的新媒体运用技能、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健全网络运用效果分析机制,才能有效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将新兴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二为一。

主要参考文献

[1]范立宾.略谈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J].法制博览,2012(7).

网络新媒体的作用篇9

关键词: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培养

网络媒体工作者作为网络媒体传播的组织者,其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对于网络媒体传播的目标实现、内容选择、过程整合以及绩效取得有着重要的影响。网络媒体工作者的素质培养不仅是保持网络媒体竞争优势的高阶内核,也是推动网络媒体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随着网络媒体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媒体工作者培养实践的不断深入,发现网络媒体工作者培养绝不仅仅是培养方式的确立和培养机制的构建,更在于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和提高。本文探讨了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特征和结构,并提出培养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策略体系。

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特征

核心竞争力作为一个针对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的新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核心竞争力理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与企业的组织结构、功能机制和竞争优势紧密相关。prahalad和Hamel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企业由于以往的投资和学习行为所积累的具有企业特定性的专长,是一个组织涉及不同生产技能协调、多种技术流派整合以及价值观念传递的积累性学识过程。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独具性、延展性和持久性四个特征。根据网络媒体工作的实际要求,结合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将网络媒体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理解为:网络媒体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整合利用资源以取得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发展的能力。它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网络媒体工作者通过整合利用各种资源提高竞争优势的能力;二是网络媒体工作者保持竞争优势,不断实现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两方面内涵也可以具体化为三个内容,即网络媒体工作者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工作管理和创新能力、自我学习和发展能力。

概括而言,网络媒体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五方面特征:(1)动态性。网络媒体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的内部结构并不是静态不变的,或者始终处于某个状态、水平上,它会随着外部竞争环境和网络媒体工作要求的变化而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就要求网络媒体工作者既要系统掌握与网络媒体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及时了解网络媒体业的发展走向,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来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丰富工作经验,增强工作技能。(2)保护性。核心竞争力能够给网络媒体工作者带来竞争优势,促进其综合实力的提升,所以要采取有效途径和措施来保持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避免和防止其他竞争对手的模仿和学习。(3)竞争性。社会环境的日益开放,使得每一个网络媒体工作者都需要面对多元化的工作境况。环境的多元化往往又伴随着竞争的激烈化、复杂化,造成不同网络媒体工作者之间核心竞争力的比拼。也正是在不断比拼、竞争的过程中,网络媒体工作者不断提高竞争意识,增强了保护观念,促进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4)条件性。网络媒体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概念体,其综合性既表现为构成层面的丰富性,也表现为构成层面之间关系的多样性。要保持核心竞争力构成层面及相互关系的多样性,确保核心竞争力的有序稳定,就必须合理利用外部环境空间,有效整合环境资源因子。(5)投入性。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通常需要网络媒体工作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内部结构整合和优化也往往需要一定的资本投入。

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结构

精神层。主要指网络媒体工作者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职业认知、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等。作为网络媒体职业形象的意义标志,精神层是核心竞争力的内核和基础,没有精神层的作用支撑,核心竞争力的整体势能就很难得到发挥。(1)职业认知。职业认知是网络媒体工作者的行业认知、工作发展认知和自我成长认知,它在精神层中居于主导地位,忽视了职业认知,网络媒体工作规律的把握就无从谈起,网络媒体工作绩效水平的提高也只能成为空话。(2)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精神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媒体工作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对网络媒体工作者的行为起着制约作用。敬业乐业的奉献意识和满腔热忱的服务意识是职业意识的核心,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是职业意识的内涵,和谐相容的协作意识和耳聪目明的信息意识是职业意识的综合表现。(3)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网络媒体工作者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集合,它是网络媒体工作者对自己从事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实践所达到的自觉程度,是调整网络媒体工作者与工作、同事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网络媒体工作改革和创新的有效切入点。

知识层。主要指作为网络媒体工作者具备的知识内容、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任何一项网络媒体工作的开展常常会调动网络媒体工作者的整个知识库存,尤其是在网络需求日趋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体工作目标、任务的实现更离不开网络媒体工作者丰富的知识内容、健全的知识结构、完备的知识体系以及合理的知识层次。(1)知识内容。知识层的发挥是知识内容扩充“并由此产生出新概念、新思想和新体系的过程”。如果没有足够量的知识内容,网络媒体工作者知识层的蓄能(积累知识)和释能(传授知识)过程就会受到影响。(2)知识结构。新时期,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多维立体的知识结构,网络媒体工作任务的完成离不开网络媒体工作者渊博深厚的知识结构,适应社会发展的网络媒体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网络媒体工作者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3)知识体系。知识的有机组织形成了知识体系。网络媒体工作者的知识范围涵盖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背景知识是体现网络媒体工作者综合文化素养的知识群,包括文化知识、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专业知识是以网络媒体工作内容为核心的相关专业知识群。

物质层。包括网络媒体工作者提供社会大众所需的信息和各种服务,也包括网络媒体工作者创造的工作环境和网络媒体环境。(1)信息和各种服务。在整个工作过程中,系统入口端输入的是尚未经过系统整理的各种信息,通过网络媒体工作者的精心加工,出口端输出的是社会各领域、部门所需的信息。网络媒体工作者也可以通过提供各种网络媒体服务,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现实中,社会对网络媒体企业的评价主要是依据其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来进行。网络媒体企业提供服务的质量和层次也是社会评价的重要指标。(2)工作环境。工作环境是物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网络媒体工作目标、任务的实现。优化工作环境,为网络媒体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是网络媒体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网络媒体工作者竞争优势提高的要求。(3)网络媒体环境。它是网络媒体工作者构筑核心竞争力物质层的动能平台,也是网络媒体工作者培养竞争优势的条件保障。网络媒体环境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塑造核心竞争力所需环境条件和资源条件的充足程度,进而影响到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水平。

行为层。主要指网络媒体工作者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应急能力。它也是核心竞争力结构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行为层是否合理,是否与已形成的精神层、知识层和物质层相适应,是制约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多数网络媒体工作者过多注意了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层和物质层,忽视了行为层对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推动作用,进而影响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1)实践能力。包括工作计划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控制能力和评价能力等。(2)创新能力。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网络媒体工作者必须从过去单纯的知识信息利用者转变为知识信息开发者,而利用者向开发者的角色转变离不开网络媒体工作者的创新能力。(3)适应能力。外部社会环境变化的日趋复杂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媒体工作系统的稳定,使得网络媒体工作者面临的问题也日渐增多,这就要求网络媒体工作者必须具备适应环境变化,根据环境变化有效处理工作目标与企业发展、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之间关系的能力。(4)应急能力。网络媒体工作者要想在工作中时刻把握时代走向,适时引导社会舆论正确发展,达到网络媒体业与社会发展进步之间的良性互动,就需要具有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应急能力,这不仅是网络媒体工作者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也是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有力表征。

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途径

准确把握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实现核心竞争力培养目标的层次化。社会发展需要政治信仰坚定、思想进步、专业技能娴熟、工作能力突出的网络媒体工作队伍;网络媒体业发展需要爱岗敬业、勤于思考、技能扎实的网络媒体工作队伍;网络媒体工作者的自我发展需要有序稳定的工作环境、内容健全的专业知识、灵活多样的专业技能、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和成熟乐观的社会心理。因此,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应在通盘考虑社会发展、网络媒体业发展和自我发展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不断丰富和充实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层面。

合理构建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内容,实现核心竞争力培养内容的全面化。通过对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结构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精神层、知识层、物质层和行为层是构成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框架,是组成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内驱动力,精神层是发掘网络媒体工作者潜能、提高网络媒体工作者与外部环境物能流转的助推器。知识层是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必备基础,是提高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优势的切入点。物质层是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必要组成部分。行为层是知识层和物质层发挥作用的重要通道,也是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培养的主要对象。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内容应紧紧围绕这四个层面深入开展。

灵活掌握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手段,实现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培养手段的多样化。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首先应在保持网络媒体工作者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前提下,举办内容丰富的讲座来开拓视野,组织形式多样的经验交流活动来提高能力;其次要借助回归教育手段,让网络媒体工作者在“实践――学习――再实践”的双向互动中提高专业素质,增强适应能力,丰富专业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最终达到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最后要进行核心竞争力基本知识、信息的教育宣传,广泛收集和掌握国内外有关提升网络媒体工作技能的有益信息与最新动态,加大对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定期对网络媒体工作队伍进行整体和单独的核心竞争力测评,积极引导广大网络媒体工作者提高竞争优势、增强竞争能力。

积极营造“学校――企业――网络媒体工作者”三级联动的核心竞争力培养机制,实现核心竞争力培养机制的系统化。学校应根据网络媒体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创新网络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有利于培养网络媒体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模式,加快网络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步伐。企业要依据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实际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各种类型的专项训练,提高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各个层面。对于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不能简单流于形式,应有完备的培养计划和专项的评价考核。网络媒体工作者要更新观念、科学定位、确立目标、准确规划,增加优势投入,集中精力在某一方面或者几方面进行突破,形成自己的特色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姜国祥:《核心竞争力》,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年版。

2.郑克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构建模式》,《经济师》,2002(8)。

3.吴秀萍、徐伟:《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竞争中共同发展》,《中国新通信》,2008(19)。

4.翟学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竞争的方略》,《新闻爱好者》,2007(8)。

网络新媒体的作用篇10

关键词媒体融合电视媒体网络媒体资源增殖

网络媒体的发展,模糊了不同媒体之间的界限,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生存格局。新旧媒体在现有媒介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不断细分媒介市场,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却并没有发挥出良好的效应。从目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存情况看,各媒体之间只有实现优势互补,彼此融合,形成打造市场的合力,才能弥补单一媒体自身存在的缺陷。本文将以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取长补短进行融合,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一、取长补短之融合——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

从广义角度看,媒体融合是平面、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之间二维或者多维融合,从狭义角度看,媒体融合主要体现在新旧媒体之间的整合。

与传统电视媒体相比较,网络媒体具有以下特征:(1)迅捷性。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捷,信息来源广泛,制作信息简便。因此,网络媒体可以随时新闻,尤其是在报道突发性事件和持续发展的新闻事件,网络媒体的刷新、更换功能是电视媒体无法企及的,同时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很快,具有很强的时效性。(2)个体性。即指网络媒体是一种以个性化为指向的分众媒体而非大众媒体,其传播模式是“窄播”而非“广播”。(3)多媒体化。网络媒体整合了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介的优势,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传播符号和手段的有机结合。(4)交互性。交互性是指网络媒体带来了传受双方的双向互动传播。自从国际互联网出现后,公众与媒介的传受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尼葛洛庞帝对这种变化有详细而形象的描述:“数字化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体的本质,‘推’(pashing)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一变而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pulling)出想要比特的过程。这是一个剧烈的变化,因为我们以往媒体的整个概念是,通过层层过滤之后,把信息和娱乐简化为一套‘要闻’或‘畅销书’,再抛给不同的‘受众’”。由“推”到“拉”不仅仅是一个动作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把网上信息变成一个世界范围的“信息超级市场”,网民在其中可按自己意愿各取所需。

网络媒体依仗着信息内容具有一次后,用户可以任意时间、任意次获取信息的特点,以及多媒体性、交互性、实时性、普遍性共存等优势迅速发展,对电视媒体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电视媒体在及时性、互动性、娱乐性、全球性上受到网络媒体极大的挑战,网络媒体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瓜分了电视媒体很大一部分受众,由此可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只有实现优势互补,彼此融合,才能突破当前发展的困境。以实现更好发展。

二、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在融合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意识到网络媒体的优势,电视媒体主动融合了网络中的许多元素,以实现多维发展。在这种融合过程中,电视媒体特别注重对自身网络媒介的建设。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从中央电视台到全国省级电视台乃至计划单列市电视台都陆续申请推出自己的网站或网络电子版。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经营,网络电视操作模式已日渐成熟。

在美国,Cnn首先行动,于1995年8月30日建立网站,开办“Cnn交互电视”(CnninteRaCtiVe)它的网页上兼有文字、图片、声音和视像,有重要新闻站点、快速新闻站点、全政治新闻网页和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瑞典语三种语言站点。继Cnn之后,美国另外三大广播电视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福克斯广播公司(FoX)和美国广播公司(aBc)也不甘示弱,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1996年7月,微软公司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联盟,以mSnBC的网站名上网。

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凤凰卫视资讯台走在了媒体融合的前端。凤凰卫视在《直播大中华》中的“激情互动”环节通过使用最新的“凤凰网会客厅”视讯系统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媒体的关注,也扩大了受众群体,开创了媒体融合的新时代。

由于电视媒体所具有的直播互动效应,所以在二维媒体之间的互动中电视媒体获得了最大的延伸空间,许多电视台开始尝试网络与电视节目组合或者融合的实践。

在1996年12月10日,中央电视台率先上网,2000年10月,CCtV.Com被正式划入国家6个重点网

站。随后各大电视台的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积极地迈出了媒体融合的第一步,但就目前形势看,电视媒体并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总体质量不高,网络只是作为一个简单的页面形式存在,电视媒体机械地把电视节目放在网上播放。成为电视媒体的重复播出频道,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出网络的传播优势,实现媒体之间的融合。

当前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在融合进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内容单薄,形式苍白。

很多电视台都把自己节目的内容放到网上,以扩大传播效果,满足观众再次收看的需求。就形式而言,网络技术具有将信息符号的各种元素——声音、图象(照片)、数据、文本融为一体的特征,但是受现阶段国际互联网的带宽过窄、数据传输率等技术问题,观众不能顺畅地在网上收看这些节目。因此很难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第二,信息重复单一,缺乏厚势。

浏览各电视台网站,其首页所提供的新闻信息量大都只有一、二十条左右,这并没有发挥网络媒体时效性强,容量大的特点。而且这些新闻大都是简单重复,将电视媒体的内容,原样照搬,缺乏自己的观点,很少根据网络信息传播规律制作出有别于电视媒体的信息,再加上不太注重同兄弟台或与其他媒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缺乏必要的新闻资料库的支撑,因此缺乏厚度与深度,也不具备电视特色。

第三,平面化利用网络媒体,相互之间缺少呼应。

传统电视媒体总是以主流的姿态,高高在上。网络媒体虽然发展迅猛,却一直处在边缘地带,更多的是充当陪衬的角色。电视媒体借鉴网络媒体的方式与手段并不多。开聊天室怕疏于管理,开电子论坛又怕出乱子,最后只剩下网上报名、征集新闻线索、开通电子信箱等有限的几种方式,却又难以做到即时反映、双向互动,从而陷入高高在上、孤芳自赏的尴尬境地。

第四,没有正确把握好大众网站与专业网站之间的特点。

电视媒体在通过网络获取资源时,或者把自己的节目内容上网时,往往会忽略专业网站和大众网站之间的功能和定位,不加选择地从网络中获取节目资源,或者将自己的内容直接平移到网络中,而没有考虑到不同网站的特点,对内容进行修改或者调整。因此电视媒体在与不同网站进行合作的时候。首先必须了解不同网站的特色,然后根据网站的特点把和网站风格相符合的内容放入其中,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第五,服务功能相对单调

目前网络媒体拓展电视媒体的服务功能相对单调,大多只是作为电视媒体中节目的导航功能,如电视指南等,起到节目预告的作用,停留于文字信息的传达,而没有考虑利用自己的信息资源优势,针对不同的观众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

三、电视媒体融合网络媒体的具体对策

传媒融合作为国际传媒集团的一种通用经验,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已久。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取长补短,互相融合,必将促进两种媒体的发展,突出其强势地位。对于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来说,新媒体普遍在内容资源上的缺失,而内容资源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电视节目的视觉冲击力是网络媒体无法取代的。传统媒体的问题在于媒介渠道的呈现上显得落伍了。因此,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更应该注重的是加强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建设,突出核心资源,再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渠道优势,资源由多个载体共享,为核心内容打造不同的载体模式,能够发挥集约效应,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科学运营的目的,以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为此,本文从内容资源建设和媒介渠道呈现两方面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在加强媒体内容建设上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重视节目内容质量,做到“内容为王”。

内容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提高其节目质量,吸引受众收看的重要手段。要提高电视节目的内容质量,必须不断挖掘新的资源,目前需要一大批专业从事内容开发、制作和提供的企业,同时运营商要建立一条完善的产业链,让包括内容开发商和提供商在内的各方都有利可图,以鼓励其开发出更丰富、更精彩的内容。

与此同时,网络新媒体内容资源丰富,传统媒体可以输入网络媒体的大量内容,借助网络新媒体的形式和手段,以开发出更为精彩的内容。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为电视媒体带来了丰富的素材,尤其是论坛与博客的发达带来了网络媒体原创能力的提升。电视读网节目,博客节目,播客节目等正是充分借助了网络媒体资源,开创了新的电视节目内容,为受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广受欢迎,凤凰卫视中文台的《网罗天下》栏目即是融合了网络媒体创办的一档节目。这档节目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全面而彻底地整合网络信息,传递民间声音的一档节目。每天为观众搜索全球各地的网站、网页和论坛,包括来自网站的独家信息、BBS论坛上的公众声音,展示博客思想主页,点击网络热点话题。除此之外。还利用电视平台展现网络世界的动态面面,例如网上聊天、mp3下载乃至Flash动画分享。《网罗天下》这档节目,借助网络资源的优势,将应接不暇的网络信息重新整理,通过电视媒体向观众们呈现鲜活丰富的内容让观众放眼四海,潇潇洒洒融入信息网络新世代。

电视读网节目是通过整合网络媒体的信息资源,是对信息的深加工和二次传播,是传统电视节目的一种补充和丰富。可以说这档节目较好地实现了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但网络信息浩如烟海,网民的评论也是千奇百怪,如何选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如何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恰当的网民评论,对于读网节目的制作者们是一个考验。因此对于读网节目来说,主持人除了独具个性的风格魅力外。更需要有很高的整合能力和解读水平。

2根据不同媒体特点,改变内容认知方式与传播方式,共享内容资源,实现资源增殖

作为传统的电视媒体拥有丰富的内容资源,这正是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所缺失的。电视可以把这些内容资源提供给网络媒体,实现资源增殖。但电视媒体并不是简单地把内容资源平移到网络媒体中,而必须根据网络媒体的特点进行转变,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这种转变主要在内容认知方式和内容传播方式上进行转变。

(1)内容认知方式转变

内容认知方式方式转变,主要基于网络媒体的特点和网络媒体的受众的不同,当电视媒体为网络媒体提供内容时,在内容的认识理念上应该发生变化,同时提供的内容必须满足网络媒体受众的需求。

首先,内容的认识理念发生变化。

直接将电视媒体的内容平移到网络媒体中,未必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网络媒体有自身的特点,对于互联网来说,最强的就是其互动性和伴随性的功能,用户可以在网络上一边看电视节目,一边播放音乐,同时还参与节目的投票,还对信息进行检索。个人电脑用户对于游戏、论坛、互动社区等体现参与性特点的媒介的应用需求高涨。有统计显示,体育、真人秀等容易构成伴随式应用的节目在网络上点击率最高,电视媒体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内容传播,会在网络上形成爆发性的增长。网络媒体的一个特点是内容与服务不可分,因此将电视节目的内容移到网上的过程中,可以增加VoD点播等服务,同时电视媒体提供的内容要考虑和网络媒体对接。

其次,适应网络媒体受众的需求

网络媒体的受众主要是年轻受众,他们在媒介的消费时间上并没有减少,只是消费的媒介从传统媒体转向了新媒体。因此,网络媒体的内容表达方式也要针对年轻人的特点进行改造。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作为网络媒体内容供应商,关键是要做好原创内容。不论形式怎么变化,都要抓住原创内容。同时,要不断研究如何用适当的表达方式,来传播自己的原创内容,适应新的载体。电视媒体在把自己的节目放在网络上进行播放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内容有可看性,也就是说要提供对受众来说具有很高黏度性的内容。这样才能够抓住受众的注意力,保证节目传播取得很高的收视效果,实现信息的最大化传播。

(2)内容传播方式转变

内容传播方式转变则是由于传统的电视媒体的传播方式是线性传播,而网络媒体的传播却是非线性的,网状的传播方式。因此在将电视内容提供给网络媒体的过程中,电视媒体可以根据网络的特点,改变其编排方式,如按照主题编排的方式、将电视节日的内容进行整合,重新组合节目,形成精品。

传统媒体在增加媒介渠道呈现方面可以融合网络媒体以下特点,进行创新。

首先,利用网络媒体互动性强的特点,增强电视媒体的互动性,提高节日的反馈率。

由点到面的信息传递,只是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双向交流,才是大众传播的更高境界。因此,在节目中引入互动因素,已经成为电视媒体赢取受众注意力的不二法宝,成为电视荧屏的新亮点。在电视媒体追求与观众的互动过程中,电视媒体有自己的优势,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有天生的弱点。比如转瞬即逝、信息容量小、缺乏网络的超文本链接和隐蔽性特色等等。与电视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强大的整合能力,是一种跨媒体的传播模式。电视的强大主要体现在推送能力,而新媒体的强大则表现在互动参与性。因此,电视媒体可以借助网络手段,克服自身的局限,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互动,以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来实现更加有效的互动。

其次,利用网络媒体在传播七实时性的特点,增强电视节目的实时性。

实时更新是网络媒体的一大特点,电视节目要想像网络媒体那样实现节目的快速滚动更新,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电视媒体可以借鉴网络传播的这一特点,在新闻类节目中运用这一编排方式,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实现更新,以增强节目的实时性。中央电视台和一些地方电视台开始借鉴这一手法,通过增加整点新闻、直播节目等,以增强节目的实时性。

滚动编排则是根据网络媒体实时性的特点,衍生出的一种新的,可以在电视媒体中运用的一种编排方式,以满足受众随时收看的要求。这种编排方式尤其在资讯类服务类频道中可以运用,例如天气预备、新闻节目等。

第三,把互联网变成新的节目反应渠道,进行多层次的传播,使电视节目的信息价值达到最大化传播。

电视媒体拥有大量的节目资源,这些节目通常在电视媒体的一次播出过程中就被放进资料库,而失去了再次传播的机会。因此,电视媒体可以借助网络媒体这一新的媒介渠道,根据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重新编排节同内容,实现内容的二次甚至n次传播,不断扩大自己的受众群体,从而使传播效果最大化。

第四,利用网络媒体传播的全球性,宣传电视媒体的节目内容及品牌形象。

传统电视媒介的传播大多囿于特定国家和地区范围之间,而网络媒体的出现,打破了时空界限和原本客观存在的地理疆域与意识形态人为设置的障碍。信息传播的全球化触及了世界上最偏远地方的村庄,使早在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鲁汉关于“地球村”的预言得以实现。因此,电视媒体可以利用网络新媒体,建立立体式多维传播渠道,宣传自我,提升电视媒体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