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麻醉学的重要性十篇麻醉学的重要性十篇

麻醉学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9:38

麻醉学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麻醉护士麻醉管理麻醉准备作用

现代真正意义上的麻醉护士是指隶属于护理专业,专门从事麻醉学及其分支学科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是麻醉医师的得力助手,其职责范围是麻醉科护理[1]。我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麻醉护士配合麻醉医生开展麻醉操作共20000余例并协助麻醉医生对病人进行术中管理,现将临床麻醉工作的护理管理介绍如下。

1.麻醉护士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现代医学飞速发展,伴随麻醉学科的迅猛发展和手术室护士角色的不断完善,麻醉护士这一新型角色应运而生,它是为适应现代麻醉学科的发展而设立的一个工作岗位,在日常的麻醉护理工作中,日益凸显其工作的重要性。他们的麻醉护理质量不仅关乎着患者的切身体验,更是患者手术安全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2.麻醉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2.1麻醉备用物品管理麻醉准备间设在层流手术室内,备有麻醉所需各类药品、耗材、物品等,均需麻醉护士按需请领,按有效期顺序摆放,分类放置便于使用。急救抢救药品、物品,按规定数目、种类定位摆放于急救箱内,便于麻醉师急救插管使用,用后及时整理、添充。

2.1.1高价值麻醉物品的管理设专柜放置,记录基数并每日核对及时补充,以防用后漏记,造成科室经济损失[2]。

2.1.2常用麻醉耗材的管理以每个手术间为单位,每次手术完毕后及时更换呼吸回路、面罩、钠石灰。每台麻醉机内放入固定数量的牙垫、多功能吸痰管、口咽通气道及各种型号的气管插管,每日手术后及时清点查对、补充。每个手术间的麻醉车内都放入固定数量的心电电极、三通、连接管、麻醉处方、单据等,每日检查、补充。

2.1.3麻醉仪器的维护与管理麻醉器具按医疗原则,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的,每次手术后更换。一般喉镜、可视喉镜、纤维支气管镜等用后清洗、消毒,并用环氧乙烷消毒备用。喉镜每天检查,如发现接触不良、电源不足等情况,应及时更换,确保麻醉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2.1.4麻醉仪器购置新的麻醉仪器后建立设备档案,认真掌握设备的基本性能和维护方法,熟悉常见故障的处理,保障仪器的正常使用并确保麻醉工作顺利完成。

2.1.5麻醉机和心电监护仪的管理麻醉护士每日对麻醉机进行保养,检查麻醉机的性能是否正常,清洗呼吸回路及活瓣,补充吸入性物的药量,每日手术完毕后更换麻醉机内的钠石灰,保持麻醉机的清洁、干净。如发现故障,应向领导汇报,并报维修,以确保机器运转正常。心电监护仪的各种连线应按规则盘好,并放入吊塔的抽屉内备用,保持干净无血迹,每日下班前检查各手术间内的插头是否拔掉,以防漏电。

2.1.6急救车、急救箱的管理急救车按规定放入所需急救药物,急救箱内放入各种型号的一次性气管导管、导芯、牙垫、一次性吸痰管、喉罩、一般喉镜和一次性喉镜,每周检查补充。

2.2麻醉科药品的管理

2.2.1麻醉科护士要熟悉各种药品的药理作用,根据药品性能,按普通常规用药、贵重药品、抢救药品、品、精神类药品这五种进行分类管理;根据药品的有效日期及贮藏方法有序存放,定期整理,做到各类药品定量、定位,使其一目了然。

2.2.2麻醉准备间护士于前一天下午整理每个手术间麻醉常规药品,并根据每台手术的术式、麻醉方法、麻醉医师的习惯准备好第2天相应的手术用药。对于特殊病例,参加麻醉前讨论,根据病情及麻醉医师的要求,准备手术所需贵重药品并做好登记,手术后收回多余药品,与已发的必备药品及麻醉单、收费单一一核对。若发现不符,及时查找原因,做到不浪费、不漏记或多记药品。

2.2.3品管理的关键制订严格的品管理制度,品及一类精神类药品实行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账册、专用处方、专册登记的“五专管理”[3]。定期核查药品的有效期,并建立药品有效期登记本。把每种药按各批次的有效期分类登记在册,这样通过对登记本的定期查阅做到心中有数,将有效期接近的药先用,避免药品的积压和浪费。

3.体会

麻醉护理工作是近年来适应现代麻醉学科的发展而建立的一项护理内容,世界发达国家已广泛开展了麻醉护理工作。我国麻醉学界的著名专家也多次呼吁要培养麻醉护士,并逐步开展这项工作。高质量的麻醉离不开麻醉护士的参与,其工作范畴不断扩大,职责不断完善,麻醉护士将成为麻醉科未来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刘通.试论我国21世纪初麻醉护士的培养与使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5):87-88.

麻醉学的重要性篇2

外科手术实验是外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教学手段,可使学生在课堂书本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验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深化和理解。外科手术实验离不开实验动物麻醉,麻醉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实验能否顺利进行。所以,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对于实验课的顺利完成至关重要。作者根据多年的实验教学谈点体会,以供参考。

1常用动物及术前准备

外科手术常用的实验动物有狗、山羊、家兔和鼠。实验狗应于手术前12h禁食,6h禁饮,兔术前禁食24h,禁饮6h。对于山羊的实验,常规在术前30min皮下注射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纳0.1g,使其镇静,预防自主神经系统失调,保护心血管系统,使呼吸道通畅,以利诱导平稳迅速,预防术中、术后并发症[1]。狗钳制动后快速麻醉诱导,再捆扎四肢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

2常用麻醉药的选择

动物实验常用的麻醉剂有挥发性麻醉剂、非挥发性麻醉剂和中药麻醉剂等。挥发性麻醉剂包括乙醚、氯仿。乙醚吸入麻醉适用于各种动物,其麻醉量和致死量差距大,较安全,动物麻醉深浅度容易掌握,麻醉后苏醒较快,缺点是对局部刺激作用大,可引起上呼吸道粘膜分泌增加,容易引起窒息。故在乙醚吸入麻醉时,必须有人照看,防止麻醉过深而死亡。非挥发性麻醉剂包括苯巴比妥钠、戊巴比妥纳、硫喷妥纳等,这些麻醉剂使用方便,一次给药可维持较长的麻醉时间,麻醉过程较平稳,动物无明显换气现象,缺点是苏醒较慢。中药麻醉剂如洋金花、氢溴酸东莨菪碱,其作用不够稳定,麻醉效果不理想。因此,多数实验室不选用这类麻醉剂。

3常用麻醉方法

外科手术实验常选用的麻醉方法有吸入麻醉、腹腔和静脉给药麻醉。吸入麻醉多选用乙醚作麻药,麻醉时用几个棉球,将乙醚倒入其中,迅速转入钟罩或箱内,让其挥发,将待麻醉的动物放入,约4~6min即可取出,准备一个蘸有乙醚的棉球小烧杯,在动物醚麻变浅时罩在鼻子上使其补吸麻药。较大的动物,如狗需用麻醉口罩进行麻醉。腹腔和静脉给药麻醉操作简便,是实验最常采用的方法。腹腔给药麻醉多用于大小鼠和豚鼠。较大的动物,如兔、狗等则采用静脉给药进行麻醉[23]。由于各种麻醉剂的作用长短及毒性的差别,在腹腔和静脉麻醉时,一定要控制药物的浓度和注射量。

4讨论

乙醚麻醉时由于乙醚燃点很低,遇火极易燃烧,所以在使用时,一定要远离火源。静脉给药麻醉时静脉注射必须缓慢,同时观察肌肉紧张性,角膜反射和对皮肤夹捏的反应,当这些活动明显减轻或消失时,立即停止注射。配制的药物浓度要适中,不可过高,以免麻醉过深。麻醉时需注意保温,麻醉期间动物的体温调节机能往往受到抑制,出现体温下降,可影响实验的准确性,此时可采用保温措施,如实验桌内装热炽灯、电褥等[45]。

外科手术动物实验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而这些能力的培养要以实验动物成功的麻醉为前提。所以,不断地总结动物麻醉的经验,对于外科手术动物实验的成功顺利进行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伊廷夫,赵惟呈.医学技能学实验指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9-246.

[2]马骊,田力,于洋,等.实验用犬两种麻醉方法的比较[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5(3):175.

[3]王天龙,刘通,张天飞,等.戊巴比妥钠在教学用犬麻醉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2):141-142.

麻醉学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七氟醚;氯胺酮;小儿全身麻醉;效果

doi:10.14033/ki.cfmr.2016.30.0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6)30-0034-02

麻醉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关系患者的生命安全,小儿手术时有效的麻醉对手术正常进行和患儿苏醒有着重要作用。年幼患儿生理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清除率低,而且好动、啼哭不止、躁动,对麻醉的安全性要求更高[1]。物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保障麻醉用药的安全、提高麻醉效果、减少术后患儿麻醉并发症是临床针对小儿麻醉的主要麻醉原则。以往对年幼患儿短小的手术主要采用氯胺酮麻醉诱导,操作简单、经济实惠,但是肌肉注射时疼痛明显,分泌物较多,清除时间较长,存在明显的缺陷[2]。临床随着对小儿麻醉的深入研究发现,七氟醚用于小儿麻醉诱导对患儿的生理功能干扰少、起效快、清除率高、意识恢复时间短,且术后不良反应少,麻醉效果明显,可以重复多次使用,适合用于年幼患儿手术麻醉。本文就七氟醚与氯胺酮在患儿全身麻醉中效果进行对比观察,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住院部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拟采用手术治疗的患儿进行观察,所有患儿在术前经药敏测试符合七氟醚或氯胺酮麻醉使用标准,年龄低于8岁。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表示愿意配合试验。排除有严重上呼吸道感染、心肺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1.4~7.9岁,平均(4.8±1.5)岁,体重10.0~29.5kg。按疾病类型分为小儿斜疝15例,先天性心脏病31例,阑尾炎15例,先天性肠扭转不良9例,淋巴管瘤6例,腭唇4例。根据麻醉用药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

所有患儿在术前6h禁食禁水,术前半小时肌肉注射0.02mg/kg阿托品松弛平滑肌、抑制腺体分泌。

观察组采用七氟醚麻醉诱导,将面罩放置在患儿口鼻上,将呼吸气囊中的气体排空后将七氟醚罐打开到6%~8%刻度,吸入七氟醚。氧流量维持在4~5L/min,辅助患儿固定面罩,紧闭吸收七氟醚。麻醉维持期将刻度调节至3%~4%,氧流量为2L/min。对照组采用氯胺酮麻醉诱导,氯胺酮5~8mg/kg肌肉注射,术中追加时按2mg/kg添加。

所有患者在麻醉起效后,开通静脉补液通道,给予补液。对患儿进行心电监护,密切观注术中患儿的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心率变化情况,有异常症状时及时进行处理。

1.3观察指标

麻醉效果的观察指标:麻醉诱导时、术中、苏醒时患儿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术后恢复自主呼吸时间、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苏醒后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主要有呛咳、躁动、缺氧、恶心呕吐等。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麻醉前后不同时间患儿的心率、平均动脉压

观察组患儿麻醉前后不同时间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麻醉前后不同时间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麻醉效果及恢复情况

观察组患儿的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麻醉苏醒后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患儿苏醒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年幼患儿的手术一般为短小手术,用时较短,但是对医护人员的技术要求高,对用药安全性要求更高。年幼患儿脏腑娇嫩,物的安全十分重要[3]。麻醉深度不够时患儿应激反应强烈,导致血流进入气道容易引起窒息,不利于手术正常进行[4]。而且物主要作用于中枢系统,麻醉用药对患儿苏醒期有明显影响,影响治疗依从性,所以临床对小儿麻醉用药的安全十分重视。氯胺酮是临床常用的全麻药物,同时有镇静、抗炎的作用。主要通过抑制丘脑皮质系统、降低神经递质的兴奋性从而发挥麻醉效果,对交感神经和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轻,可以维持血压稳定。分离痛觉与意识,患儿痛觉消失,意识迷糊,未完全失去意识[5]。容易出现肌肉僵直症状。氯胺酮对超敏反应有拮抗作用,提高感觉中枢对刺激的反应能力,减少术后疼痛感。同时可以增强淋巴细胞活性,抑制炎性分子,起到抗炎的作用。所以,临床使用氯胺酮进行全麻的频率较高[6]。但是氯胺酮的分泌物较多,麻醉诱导时间较长,清除速度慢,容易引起术后不良反应,不利于呼吸管理。肌注时患儿难以配合,注射时局部疼痛明显,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七氟醚是一种新型的吸入麻醉剂,无创用药提高了患儿的耐受性,避免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引起的疼痛。而且麻醉效果明显,迅速起效,十几秒钟之后即可达到麻醉深度,可以迅速开始手术,缩短手术时间[7]。同时,七氟醚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抑制小,患儿心率、血压等变化较小,降低了术后出现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有利于缩短住院时间。而且苏醒时间短,不良反应少,不增加呼吸道分泌物,不会导致误吸。半闭式吸入容易空气污染,在七氟醚吸入时可以采取吸引器降低污染。

本次观察中,观察组患儿麻醉前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变动情况较小,对照组有明显的波动,说明七氟醚对血液流动力学影响小。观察组患儿的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苏醒期不良反应均优于对照组,说明七氟醚用于小儿麻醉起效快、苏醒快、不良反应少,用药效果安全可靠,患儿的耐受性高,术后不适症状少,有利于术后治疗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改善患儿的预后,效果于氯胺酮,氯胺酮麻醉效果明显,但是恢复时间和起效时间长。因此,建议采用七氟醚进行小儿手术麻醉。

参考文献

[1]章华.喉罩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135-136.

[2]陈磊.七氟醚与氯胺酮在小儿手术麻醉中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2,9(8):50-51.

[3]吴昕,刘洋.七氟醚复合氯胺酮麻醉在小儿疝修补术中的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3):53-54.

[4]李广庆.探讨七氟醚吸入麻醉和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手术麻醉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1):137-138.

[5]王根岭.七氟醚吸入麻醉和氯胺酮静脉麻醉对照探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9):114-115.

[6]张青枝,冀相彬.单纯氯胺酮、氯胺酮复合七氟醚用于小儿非气管插管全麻效果比较[J].山东医药,2013,53(2):69-70.

麻醉学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麻醉;泌尿外科

[中图分类号]R614.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4)06-0080-02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现代手术给麻醉医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配合手术医师寻求痛苦更小、安全性更高的麻醉方案是麻醉医师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硬膜外麻醉和腰麻联合麻醉在下腹部、下肢手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我科运用腰-硬联合麻醉对泌尿系手术麻醉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3年4月收治的52例泌尿系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男31例,女21例,年龄21~64岁,体重42~92kg,全部受试对象无高血压,无肝炎、结核等急性传染病,无严重心脏病、糖尿病、肺病、肿瘤等,无过敏患者,所有受试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见表1。

两组患者常规术前准备,观察组:患者取侧卧位,选L3~4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选择6号腰穿针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待脑脊液流出,根据患者的体重等情况缓慢注入比重液2.0~2.5mL(0.75%布比卡因2mL+10%葡萄糖1mL),退出腰麻针后,往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5cm,翻身平卧,通过追加适量的2%利多卡因将麻醉平面调整在t8以下,记录麻醉平面到t8的时间;观察组:往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5cm,平卧后先缓慢推注2%利多卡因,大约5min观察患者麻醉平面等情况,再分两次注入2%利多卡因,每次6~10mL,将麻醉平面控制在t8以下,记录麻醉平面到t8的时间。两组患者每隔50min追加注入2%利多卡因5~8mL,舒张压低于术前20%或低于80mmHg时用麻黄素纠正。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动态血压;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达t8平面的时间、用量、麻醉效果等指标。

1.4麻醉效果评价标准

参照宋芬等研究标准[1]分为:优:手术期间患者无不适感、生命体征平稳,手术顺利。良:患者在术中有少许牵拉反应,疼痛,需要辅助镇痛药才能完成手术。差:患者术中不断,疼痛难忍,必须辅助或改用其他麻醉方式才能配合完成手术。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1.0数据统计软件,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麻醉前后血压比较采用连续数据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麻醉优良率比较采用χ2检验,其他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麻醉期间血压分析

麻醉前后各个时间与分组存在交互效应,差异显著(p﹤0.01),两两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5min、10min血压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麻醉前和麻醉20min后血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患者麻醉时间和药量比较

观察组麻醉起效、达t8平面明显比对照组时间短,观察组用量明显比对照组少(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麻醉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麻醉优良率96.1%明显高于对照组66.9%(χ2=4.27,p=0.04),见表3。

3讨论

随着泌尿外科学的快速发展,泌尿系的手术方式也由过去的开放性手术逐渐向微创术方向发展,麻醉方式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与泌尿科手术医师共同合作,缩短病患的手术时间,探索痛苦更小、安全性更高的麻醉方式是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共同面临的问题。泌尿系统的手术时间大多不长,手术过程中要求患者保持清醒状态,肾输尿管膀胱等泌尿系统受胸10~骶4脊神经支配,麻醉范围广,一般麻醉平面需要达到t8~S4,在麻醉效果上不仅要求镇痛效果好,还需要麻醉起效快、阻滞完全、肌肉松弛度好、牵拉反应小等更高的要求。就麻醉方式而言,以前应用单纯硬膜外麻醉具有阻滞平面出现慢,阻滞不完全率发生较高,骶尾神经阻滞不完全增加患者手术插导尿管时及术中的痛苦,反复持续给药致使药量过大,容易出现患者呼吸抑制、烦躁、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增加患者手术风险。本次研究观察到腰硬联合麻醉效果的优良率96.1%明显高于单纯硬膜外麻醉优良率66.9%(p﹤0.05),腰硬联合麻醉组在比单纯硬膜外麻醉组开始麻醉5~10min血压下降明显(p﹤0.05),考虑是腰硬联合麻醉使用细腰穿针,将布比卡因比重液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直接作用于脊神经,麻醉平面快速升高,阻滞交感迅速,患者自主神经代偿能力减弱导致血压快速下降,经补液后两组血压无显著差异,达到了麻醉起效快的目的[2-3],平时在麻醉过程中注意腰麻容易导致患者血压下降过快、过低,在麻醉开始后及时补液500~1000mL,必要时给予阿托品0.3~0.5mg防止循环血量不足造成的循环不稳定。

近几年,腰硬联合麻醉方式已经在下腹部和下肢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6],这种麻醉方法以其起效快、阻滞完全、用药量少、麻醉效果好得到了众多麻醉医师的青睐,但也有很多麻醉失败因素和并发症的报道[7,8],在麻醉过程中药量掌握不好容易导致麻醉平面过高或过低,过高容易引起呼吸肌、膈肌麻痹,麻醉平面过低导致术中疼痛影响手术,穿刺误入蛛网膜腔导致全脊麻醉,麻醉后易发头痛、脑脊液渗出等,本组资料观察病例不多,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进一步分析总结各种麻醉方式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如椎管内麻醉神经异感等[9,10]。以后更要注意观察腰硬联合麻醉的安全性,运用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宋芬,顾小萍,马玉良.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腔内泌尿外科微创手术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14):228-229.

[2]向雪峰.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腔内泌尿外科微创手术中的应用[J].麻醉与镇痛,2011,18(12):77-78.

[3]牧健儿,邓小明,徐美英.联合椎管内麻醉时硬膜外注药升高阻滞平面的机制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0,16(5):233-234.

[4]韦惠,蓝秋,吴建团.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5):50-51.

[5]高广文.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观察[J].麻醉与镇痛,2013,3(13):105-106.

[6]胡洪.硬膜外联合腰麻在泌尿科微创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2012,7(21):25-26.

[7]张青林.腰-硬联合麻醉并发症的国内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7):72-73.

[8]茱莉,王艳姿.腰硬联合麻醉一次操作失败原因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2013,15(7):76-77.

[9]徐小华.腰硬联合麻醉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3):1928-1929.

麻醉学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丙泊酚;芬太尼;小剂量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妇产科;疗效与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61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2(c)-0104-02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妇产科门诊开展的手术种类及数量在逐渐增多,和其他外科手术一样,术前麻醉是手术时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1]。由于门诊手术的特殊性,手术实施时对麻醉的要求相对较高,而单一的麻醉用药或许不能满足手术要求[2]。在该研究中,该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应用丙泊酚、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妇产科门诊手术患者,观察其麻醉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并通过与对照组患者(丙泊酚、芬太尼麻醉组)做比较分析,借此评估探讨丙泊酚、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在妇产科门诊手术中的应用疗效与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院妇产科门诊收治的需要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00例,纳入该研究当中。所有的患者均为女性患者,年龄居于20~69岁,平均年龄为(39.8±3.4)岁;其中398例患者为行无痛性人流手术,26例患者为锥切宫颈患者,176例患者为取环,46例患者为诊断性刮宫,54例患者为输卵管注水。据统计学分配原则随机分为实验组(丙泊酚、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咪唑安定麻醉组)、对照组(丙泊酚、芬太尼麻醉组)两组,每组300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即确诊,综合评估患者病情,根据其结果及相应的需要积极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如吸氧、解痉、镇痛、抗炎等治疗。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选取本手术,积极完善相关术前准备。对照组患者给予丙泊酚、芬太尼静脉麻醉,具体用药为: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13508),采取静脉缓慢注射的方式按照1μg/kg体重给药,丙泊酚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51843),采取静脉缓慢注射的方式按照1.5mg/kg体重给药。实验组在此麻醉用药基础上给予咪唑安定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46703),采取静脉缓慢注射的方式按照0.02mg/kg给药。所有麻醉过程严格按照外科手术麻醉相关指南进行。所有研究对象给予积极的检测生命体征,如有紧急情况及时给予抢救处理。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前用量、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综合以上数据评估各麻醉方法在妇产科门诊手术当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术前应用不同麻醉方式,用量、麻醉起效时间、术中疼痛情况结果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疗效上两种麻醉方式均显出了一定的麻醉疗效,在麻醉用药量上,实验组显著少于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实验组短于对照组患者,术中疼痛,腰麻组次之,硬膜外麻醉组最次,全身麻醉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苏醒时间上短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在术前应用不同麻醉方式,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在手术结束,麻醉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恶心呕吐、头晕,两组均出现了这些不良反应,经统计学软件处理得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妇科产手术在整个外科手术当中占有相当大大比例,医学技术的发展、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进步,带来的是一些妇科产手术可以安全有效的在门诊开展实施。这些病种主要包括无痛性人流手术、节育环的取放、诊断性刮宫等等[3]。这些门诊手术在节省医疗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妇产科门诊手术麻醉问题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常规的麻醉方式选取往往选择单一的麻醉用药,效果并不明显,常常可能因为麻醉效果差而导致手术失败。而选取多种麻醉用药就不得不面对物带来的不良反应。丙泊酚(propofol),其化学名为2,6-双异丙基苯酚,是目前临床上普遍用于麻醉诱导、麻醉维持、iCU危重病人镇静的一种新型快速、短效静脉。它具有麻醉诱导起效快、苏醒迅速且功能恢复完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等优点,但是丙泊酚也存在缺点那就是其镇痛作用差,麻醉超量可能会导致呼吸抑制等严重问题发生[4]。芬太尼为阿片受体激动剂,属强效麻醉性镇痛药,镇痛作用产生快,但持续时间较短,用于麻醉前、中、后的镇静与镇痛,也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5]。芬太尼和丙泊酚联合应用则可以相关补充,作用更加。咪唑安定是一种抗焦虑、镇静、安眠、肌肉松弛、抗惊厥药物,药理作用特点为作用快,代谢灭活快,持续时间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6]。在该研究中,尝试三药联合应用到静脉麻醉当中,观察其麻醉疗效及安全性,通过与对照组的对比,得出了丙泊酚、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在妇产科门诊手术麻醉中具有更好的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的结论。

[参考文献]

[1]陈菲,谢健.丙泊酚、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在50例妇产科门诊手术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0,39(1):101-102.

[2]曹晓芳.咪唑安定联合丙泊酚及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11):2095-2097.

[3]周木香,李祥奎.芬太尼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乳腺手术中的应用[J].四川医学,2011,8(2):1183-1185.

[4]周科耀,黄科,刘凯,等.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比较[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1,3(2):136-138.

[5]曾志锋.丙泊酚注射液+芬太尼+小剂量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在妇产科门诊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疗,2010,29(20):134-135.

麻醉学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临床培训;手术室外麻醉;教育

近年来,随着手术种类的变化,麻醉医生的工作环境,从熟悉的手术室内,发展成为手术室外多环境工作模式,如放射科、胃肠镜、气管镜、心内科介入、儿科和急诊复苏等[1]。特别在老龄化发展趋势下,麻醉医生面临更多压力,老龄患者需要在手术室外麻醉(nonoperatingroomanesthesia,noRa)下完成微创或无创诊断检查以及手术。与传统手术过程不同的是,越来越复杂的手术需要在noRa下完成。同时,麻醉医生需要在noRa下处理许多急诊或紧急不稳定患者。当代noRa情况下,麻醉住院医师需要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利用有限的资源,最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优质的麻醉,完成诊断性和治疗性手术过程[2]。

1noRa设施和应对

noRa需要的设施包括:废气排除系统的麻醉机、监护仪器、可靠的氧源、负压吸引装置、手动复苏球囊、应急电源系统、患者的详细信息、有效充足的空间、带有除颤仪的急救车和可靠的双向通信系统[3]。noRa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与手术室内同水平和标准的工作环境。由于noRa的麻醉风险较高,麻醉医生需要认真管理患者,避免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3]。noRa环境下住院医师教学包括:患者情况比较复杂,采用急诊患者标准准备;工作环境不熟悉;仪器设备及药物不如手术室内齐全;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因此,住院医师在noRa下应认真按照工作流程进行麻醉工作,术前准备仔细完成,术中严格检查安全核查单,术后转运预防并发症发生[2]。

2未来医学发展和noRa策略

2.1新型药物研发

虽然临床上具备快速起效、消除、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和无呼吸抑制及毒副作用等特点的“理想麻醉药”还未问世;但是临床已经在研发新型咪达唑仑注射液和依托咪酯注射液等[4]。麻醉药品是麻醉住院医师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在基础学习阶段,住院医师学习麻醉药物基本的药理特性。临床工作中,住院医师需要充分了解药物的不同药理特性、副作用及药物代谢动力学;从而更好地掌控麻醉药和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策略。麻醉医生和临床药师,需要帮助住院医师掌握新型药物的临床特性,新药的代谢特点;鼓励住院医师查阅文献,尝试新型麻醉药物,并探索新药对于临床的贡献。

2.2麻醉监护系统发展

麻醉最初的目的,使患者失去知觉或催眠。麻醉医生通过麻醉镇静深度(depthofhypnosis,DoH)来反映麻醉镇静的不同程度,主要通过脑电监测系统来实现,如脑电双频谱指数等。闭环麻醉系统,是指通过测量患者临床生命体征表现,反馈到调控中枢,适应性调控药物持续输注,从而实施个体化优质麻醉服务,达到临床安全高效。术中知晓是麻醉监护期间的严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麻醉医生积极研究麻醉监护系统的目的,为了防止此类并发症的发生。有研究表明[5],麻醉医生希望通过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的发展,使患者接受最佳的麻醉手术,从而达到最佳的围术期康复状态,降低围术期医疗费用和患者经济负担。麻醉医生推动DoH监测仪的发展,为noRa提供了完善的监护系统。DoH系统联合闭环麻醉系统,为患者提供优质的麻醉服务[6]。闭环麻醉的优点是减少麻醉药物总量、加速术后康复和改善血流动力学。因此,住院医师必须了解DoH和闭环麻醉监护设备的特点和局限,理解靶控输注和闭环麻醉系统的机制,从容的给患者实施精准麻醉管理。

2.3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对未来医学信息发展方向具有深远影响意义。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是未来住院医师学习的主要模式。机器学习功能通过重复学习和训练,可以整合大量临床资料,达到精准治疗,降低麻醉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精准麻醉完成率。深度学习功能,是机器学习功能的延伸项目,进一步提高麻醉服务能力。大数据是指使用新型设备来处理大量混杂数据。麻醉监护设备产生的麻醉数据量,要比工商业产生的少很多。然而,这些数据量是非常混杂的。这些信息来源于多数据流,例如生理性、人口统计学、药物性、单纯数据、图像(视频喉镜和食道超声)、账单、网站内容管理系统数据等[7]。这些未来技术对于住院医师从事noRa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优化麻醉监护图像处理能力[8]。麻醉医生使用便携及微创设备,可以得到良好的图像传输,从而减少患者心理负担。第二,人工智能改进教学质量;在模拟教室内,导师采用人工智能训练麻醉住院医师的临床管理能力。第三,预测分析系统,告知住院医师提前干预治疗低血压和其他生理性变化,降低内环境紊乱和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9]。第四,大数据将会保留大量病例资料,有助于分析不良并发症的原因。

3住院医师应对未来的策略

3.1教学和培训

住院医师开始学习noRa前,必须接受良好的麻醉基础训练[10]。循证医学、患者安全和生理学监护,是麻醉管理的重点内容。这些内容结合导师辅导,可以提高住院医师麻醉管理水平。传统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目前流行的教学方法包括:翻转课堂、问题导向和能力导向的学习、模拟训练操作法[11]。这些多因素教育方法,在住院医师的培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2认知健康

Gilkey等[12]详述了四步法达到认知健康理念。第一,麻醉住院医师必须理解重复训练的经验,优化大脑反应速度。因此,麻醉住院医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模仿麻醉专家的临床工作。第二,住院医师需要努力工作,主动学习noRa手术过程及注意事项。反之,住院医师被动面对持续的工作压力,将会严重影响其学习效果。在大数据时代,住院医师必须主动承担风险并突破界限。第三,由于在noRa环境下,各种风险经常发生。因此,导师必须突破常规的模式和场景,给予住院医师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第四,麻醉住院医师要有持续不断的工作学习态度,才能达到优化麻醉管理能力的目的。

3.3职业倦怠和不利影响

研究报道,麻醉住院医师的职业倦怠率很高;同时住院医师的适应性调整能力和情商个性特点教育,对于下一代麻醉医生也至关重要[13]。noRa环境具有高麻醉风险和许多非标准化流程,这时麻醉住院医师的韧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14]。社交网络指出,心理健康和乐观心态,是建立韧性的重要品质[15]。Jones说过精英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15]。从商业、音乐到体育,各行各业的成功者都是在压力下成长起来的。麻醉培训核心任务是教育并帮助住院医师建立处理应急情况的突变能力。住院医师要学会如何保持高压下高效工作,专注于自身工作以及控制好自我,把生活和工作强度处理好。

麻醉学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全凭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手术

[中图分类号]R61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3)07(b)-0077-04

颅脑损伤作为常见的急危重症,其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多需急诊手术,因此对麻醉有很高的要求,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是非常重要的。20世纪60年代以前,静脉麻醉由于其可控性较差等局限性仅用于吸入全麻的辅助,随着短效、超短效全麻药物的问世,其获得长足发展,已成为临床手术主要麻醉方法之一[1]。本文旨在研究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在颅脑手术中的效果对比,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行颅脑损伤手术治疗的患者97例,其中,男51例,女46例,年龄21~72岁,平均(48.6±5.3)岁。将患者分为全凭静脉麻醉45例(观察组)和静吸复合麻醉52例(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21~69岁,平均(47.3±4.9)岁;对照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23~72岁,平均(49.1±5.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无心血管、肝、肾、神经系统疾病,无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疾病。

1.2麻醉方法

术前30min常规肌注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100mg、咪唑安定0.06mg/kg、芬太尼3.3μg/kg、罗库溴铵1mg/kg和丙泊酚2mg/kg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呼吸机正压通气,观察组采用靶控输注技术静脉注射丙泊酚(阿斯利康,marsh模型),血浆浓度为6mg/L,缝皮结束时停用。对照组给予吸入异氟醚,维持浓度在1.5%左右。两组麻醉性镇痛剂均静脉采用雷米芬太尼(minto模型),血浆靶浓度为3μg/L(宜昌人福药业),并根据肌松监测指标(4个成串刺激比值,即toF,t4/t1)静脉注射阿曲库铵0.2mg/kg维持肌松。

1.3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在麻醉前、手术切头皮、切硬脑膜和术后24h采集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6、肾上腺素(aDR)和去甲肾上腺素(naDR)浓度,记录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麻醉苏醒、麻醉恢复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应激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HR、map在切头皮、切硬脑膜和术后24h均较麻醉前基础数值高,对照组与麻醉前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对照组较观察组数值升高明显(p<0.05);两组患者血清iL-6在切头皮、切硬脑膜和术后24h均较麻醉前基础值升高(p<0.05),并且对照组在术中较观察组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aDR、naDR在在切头皮、切硬脑膜和术后24h均较麻醉前基础值升高(p<0.05),观察组在切头皮和切硬脑膜时aDR、naDR水平较麻醉前基础值下降,但术后24h升高明显(p<0.05),两组数值在切头皮和切硬脑膜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定向力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术后不良反应

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2.22%,烦躁发生率为4.4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17.31%)和烦躁发生率(19.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颅脑损伤患者伤情严重,失血等刺激使患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降低,因此麻醉应当满足对循环等干扰小、麻醉诱导时间短、生命体征平稳、应激反应小、不增加患者颅内压的原则,因此,全身麻醉是最好的麻醉方法。本研究分别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对颅脑损伤手术患者进行麻醉,并进行分析比较,为颅脑手术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提供依据。

颅脑创伤刺激和手术探查刺激使交感神经反应增强,进而发生神经、内分泌、代谢及免疫功能等一系列的变化,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血浆中的肾上腺素、皮质醇浓度增加,而使血压、HR升高,交感神经系统的变化监测是及时发现围术期应激反应的重要措施[2]。本文通过监测两种麻醉方式不同时间的HR、map、aDR和naDR发现,全凭静脉麻醉较静吸复合麻醉在颅脑手术中能够更好地抑制这些指标的异常。有研究表明,瑞芬太尼能够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及糖皮质激素的分泌[3]。

颅脑手术麻醉与其他手术麻醉操作要求不同,插管、切皮、锯骨、缝合时的操作对机体刺激性强,而颅内操作只需要麻醉维持、呼吸支持就足够,不同时间段、不同位置需要对麻醉的可控性要求比较高,需要根据需求灵活掌控,因此,便要求提供一种适宜、多层次麻醉深度的镇痛镇静水平[4]。丙泊酚、瑞芬太尼有协同作用,合用可以减少两种药物的用量[5],且两者都是速效短效的药物,根据手术操作刺激强度的大小,对应调整药物输注速度能很好的满足手术麻醉需求。本研究采用丙泊酚、雷米芬太尼、维库溴胺等能够降低颅内压、脑代谢率以及脑氧耗量,对循环影响轻,并且丙泊酚起效迅速,半衰期较短,不会造成体内蓄积,具有镇静、遗忘、抗焦作用,与阿片类镇痛药雷米芬太尼配合可以满足唤醒麻醉的基本要求,还能够抑制缩血管因子,具有脑保护作用[6]。此类药物还抑制LpS刺激外周血单核细胞合成以及iL-6释放,使iL-6的生成减少,阻断iL-6所致pmn凋亡障碍,从而抑制患者炎症反应[7]。iL-6是全身性炎性反应的内源性启动介质[8],其增幅及持续时间与创伤严重程度相一致,能够敏感地反映组织损伤情况,是评估手术炎症反应的重要标志物。本研究发现,手术切皮至术后24hiL-6浓度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在切皮后及术后观察组iL-6浓度低于对照组,说明该类药物与异氟醚比较,能够抑制促炎性因子iL-6的生成而减轻炎症反应程度,通过调节细胞因子而对脑产生保护作用。两组术后均无明显的严重感染等并发症,提示不同的麻醉方式对细胞因子的作用没有影响机体的免疫稳定性。

两组颅脑损伤患者的麻醉苏醒时间比较,观察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为(5.47±2.27)min和(8.92±2.14)min,而对照组分别为(8.97±2.51)min和(13.45±4.93)min,全凭静脉麻醉组的时间明显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定向力恢复时间也短于对照组。相对异氟醚,丙泊酚持续输注半衰期短,非常适合作为输注物,故而全凭静脉麻醉苏醒质量高且可预见性强[9]。研究发现,观察组发生恶心呕吐1例(2.22%)、烦躁2例(4.44%),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恶心呕吐9例(17.31%)、烦躁10例(19.23%)(p<0.05),可能是与物作用有关。吸入性具有挥发性,可以扩张脑血管致使颅内压升高[10],而静脉物丙泊酚能够收缩脑血管,降低脑血流和脑氧代谢率[11]。

本研究发现两组颅脑损伤患者BiS值均较麻醉前基础值明显下降,对照组较观察组的BiS值低,与吸入抑制作用明显,而全凭静脉麻醉对脑电的影响较小有关。BiS是根据脑电检测麻醉深度和镇静水平的比较准确的麻醉检测技术,其与很多全麻药物具有很好的相关性[12],能够评价这类药物的意识水平和麻醉深度[13],对保持适当麻醉深度指导用药具有重要意义,可根据BiS调节药物用量,而减少物用量20%~35%,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15]。

通过对颅脑损伤的两种麻醉方式比较发现吸入经过肺泡入血到达脑组织,阻断突触传递而发生全身麻醉作用,术后患者苏醒迟缓,但较易发生麻醉过深而出现呼吸抑制、HR缓慢等不良后果[16]。而全凭静脉麻醉采用丙泊酚能够使全身血管阻力减低,map降低,并且明显降低脑血流、颅内压,术后苏醒较快,明显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等的发生率。全凭静脉麻醉相对静吸复合麻醉在颅脑手术中具有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时间快、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少的特点[17]。

[参考文献]

[1]关勇,洪玉丽.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1):102-103.

[2]molinape.neurobiologyoftheresponse:contributionofthesympatheticnervoussystemtotheneuroimmuneaxisintraumaticinjury[J].Shock,2005,24(1):3-10.

[3]BrockmannC,Raaschw.endocrinestressparametersduringtiVawithremifentanilorsufentanil[J].anesthesiolintensivmednottfallmedSchmerzther,2000,35(11):685-691.

[4]谢言虎,方才.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现状[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5,26(5):298-300.

[5]mertensmJ,olofsene,engbersFH,etal.propoflreducesperioperativeremifentanilrequirementsinasynerfisticmanner:responsesurfacemodelingofperioperativeremifentanil-propofolinteractions[J].anesthensiology,2003,99(6):347-352.

[6]BkailyG,avedanianL,JacquesD.nuclearmembranereceptorsandchannelsastargetsfordrugdevelopmentincardiovasculardiseases[J].CanJphysiolpharmacol,2009,87(7):108-119.

[7]takanom,Yogosawat,okawa-takatsujim,etal.effectsintravenousanestheticsoninterleukin-6(iL-6),iL-10productionbylipopolysaccharide-stimulatedmononuclearcellfromheathyvolunteers[J].actaanaesthesiolScand,2002,46(2):176-179.

[8]Kotanin,HashimotoH,SeeelerDi,etal.Cardiopulmonaryby-passproducesgreaterpulmonarythansystemicproinflammatorycytokines[J].anesthanalg,2000,90(5):1039-1045.

[9]Shorrabaa,atallahmm.totalintravenousanaesthesiawithketamine-midazolamversushalothane-nitrousoxide-oxygenanaesthesiaforprolongedabdominalsurgery[J].eurJanaesthesiol,2003,20(11):925-931.

[10]李秀慧,赵为民,孙立雷.米芬太尼与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乳腺手术[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24):2993-2994.

[11]潘进喆.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中患者出现知晓的对比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3):197.

[12]林雪,李立环.脑电双频指数与丙泊酚麻醉[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4):319-320.

[13]Katoht,BitoH,SatoS.influenceofageonhypnoticrequirement,bispectralindex,and95%spectraledgefrequencyassociatedwithsedationinducedbysevoflurane[J].anesthesiology,2000,92(1):55-61.

[14]Jeanw,DajunS,HannahBL,etal.titrationofisofluraneusingBiSindeximprovesearlyrecoveryofelderlypatientsundergoingorthopedicsurgeries[J].CanJanaesth,2002(3),49:13-18.

[15]Luginbuhlm,wuthrichS,petersen-FelixS,etal.Diferentbenefitofbispectalindex(BiS)indesfluraneandpropofolanesthesia[J].actaanaesthesiolSeand,2003,47(2):165-173.

[16]罗晓琴.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与静吸复合麻醉应用于上腹部手术麻醉效果比较[J].临床医学,2010,5(9):2343.

麻醉学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麻醉针对性护理;下肢骨折;VaS评分

下肢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疾病,采用手术进行复位、固定是其主要治疗手段[1-2]。但是,下肢骨折手术造成的创伤较大,患者常会出现严重的疼痛,刺激机体产生一系列作用于心肌及血管平滑肌的内源性物质,增加心肌耗氧量,使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不利于手术进行及术后恢复[3]。提高手术麻醉效果,减轻患者疼痛对该疾病的手术治疗意义重大。本研究旨在探讨麻醉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手术麻醉效果的影响,以期为下肢骨折的麻醉护理提供一定临床经验。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于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共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2)。其中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25-68岁,平均(54.8±8.1)岁;骨折部位:股骨11例,髌骨9例,胫腓骨12例。观察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24-70岁,平均(56.4±8.7)岁;骨折部位:股骨9例,髌骨10例,胫腓骨13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大体一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硬膜外麻醉状态下进行手术。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在术前向患者介绍麻醉、手术的大致流程,给予一般的心理护理,术中配合麻醉师等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麻醉针对性护理干预,主要包括:(1)术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对麻醉的认知情况,根据个体了解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麻醉知识宣教,使患者充分了解麻醉过程,消除疑虑;并邀请专业的心理医生共同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消除紧张、恐惧心理;(2)术中,及时与患者沟通,掌握患者的疼痛及心理情况,并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

1.3观察指标

麻醉前后,针刺感觉阻滞平面,采用视觉疼痛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进行疼痛评分,评价麻醉效果。其中0为无痛,10为剧痛,分值越高,疼痛越剧烈。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6.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两样本t检验,以p

2结果

两组麻醉前后VaS评分比较:麻醉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麻醉后10min、20min时VaS评分显著降低(p均0.05)。见表1。

3讨论

手术是下肢骨折的常用治疗手段,创伤较大,患者常有较严重的疼痛[4]。一般情况下,硬膜外麻醉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但患者麻醉后处于清醒状态,下肢仍有感觉,患者可能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影响麻醉镇痛效果,不利于手术进行及术后恢复[5-6]。相关调查表明[7],患者焦虑、紧张情绪多与缺乏麻醉认知有关,从而导致不良情绪发生。因此,寻找有效的护理模式,提高下肢骨折手术麻醉效果,对手术顺利进行及术后恢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本研究中,麻醉针对性护理对下肢骨折手术麻醉效果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与常规护理干预组相比,麻醉针对性护理干预组患者麻醉后10min、20min时VaS评分显著降低,而手术完成时两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麻醉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减轻术中疼痛方面具有一定临床意义。分析原因,一方面通过术前的麻醉认知了解及进行个体化的麻醉知识宣讲,能够使患者对麻醉过程及机理有充分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消除疑虑,再通过专业的心理医生共同参与心理疏导,能够尽量使患者消除焦虑、紧张情绪,以最佳状态接受手术;另一方面,在手术过程中加强与患者沟通,能够及时了解患者的疼痛及心理状态,及时作出相应处理,从而对麻醉效果起到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麻醉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患者手术麻醉具有积极影响,能够减轻患者疼痛,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傅建南.老年下肢骨折手术部全程护理体会[J].重庆医学,2008,37(5):551-552.

[2].闵竞,何盛江,郑华等.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对下肢骨折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J].重庆医学,2013,(25):2988-2990.

[3].曲红梅,曲亚杰.手术室护理与麻醉的配合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7):189-190.

[4].胡三莲,黄健.急性下肢骨折患者术前疼痛管理的现状调查[J].护理杂志,2014,31(1):49-51.

[5].何林娥.术前心理护理干预对硬膜外麻醉患者术中应激状态和麻醉效果影响的评价[J].中国医药科学,2014,(3):203-204,208.

麻醉学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麻醉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5(b)-0193-03

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凭借其麻醉见效快、麻醉完善、肌松良好等优势,逐步取代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在临床中的常用地位。虽然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结合了腰麻及硬膜外麻醉的特点,但正如罗爱伦教授等人所言,不能将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简单地理解为腰麻基础之上的硬腰外阻滞麻醉,罗爱伦教授还认为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尽管改善了麻醉效果,但也提高了麻醉的操作技术水平,并发症也相对增多。而该研究认为所有麻醉技术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两种麻醉技术联用自然会增加麻醉管理的困难性、复杂性、风险性,并发症也必然会相对增加,但腰硬联合阻滞麻醉较于传统麻醉方法仍是更为安全有效,致命的并发症极少发生。另外,由于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应用范围的限制性,当前对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还相当有限,患者及其家属对该麻醉方式的优缺点不甚了解。为此,该研究将简要地论述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在临床中的应用,以便临床实践能为患者选择最为适合的麻醉方法。

1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方法及优点

将物注入椎管的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阻滞机体的脊神经根,以此使该神经根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统称为椎管内麻醉。根据注入位置的不同,椎管内麻醉可分为蛛网膜下腔麻醉、硬膜外阻滞麻醉、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等[1]。其中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于90年代就出现了相关的应用报告,后来随着穿刺技术“针内针”的出现,该麻醉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呼声逐年升高,在世界某些国家中已成为各种下肢和腹部手术的首选麻醉法。

1.1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3年胡德志在《腰硬联合阻滞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中的临床应用》报告了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方法[2]:患者于术前均不用药,进入手术室后,行生命体征常规检测,然后开通静脉输液,经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硬膜外穿刺成功之后,经硬膜外穿刺针导入腰麻针,蛛网膜腔给2~2.5mL混合液(2mL的0.75%布比卡因+1mL的10%葡萄糖),注药速度为30~60s。然后拔出腰麻针,置入硬膜外导管,引导患者平卧后,右侧提高15~30°,腰麻给药5s之后,如果平面低于t10,则硬膜外腔需给药3~5mL的2%利多卡因,自后根据平面的具体情况酌情给药。手术期间行常规鼻导管给氧,若患者血压下降,则及时给予麻黄碱的对症处理,低血压标准为收缩压下降30%基础值或者下降至

1.2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优点

2013年全伟斌在《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进展》中阐述道[3]:腰硬联合阻滞麻醉能引发剧烈的血压波动,局麻药经脑脊液直接作用于患者的脊神经根,能有效地阻滞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具备以下4大优点:①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不仅能起到良好的镇痛作用,还具备很好的肌松作用,且见效较快;②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用药布比卡因(0.75%)和葡萄糖比重液、麻醉平面较易控制,麻醉的维持时间比较长,而且布比卡因剂量较少,对接受麻醉的患者影响较小,能够有效地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11];③腰麻联合硬膜外置管用药能纠正单纯腰麻可能造成的麻醉平面偏低的现象,保留硬外置管,便于术后行硬膜外镇痛处理;④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中的联合穿刺针和单纯腰麻穿刺针不相同,其头端带侧孔呈尖样,行穿刺的时候,是钝性分开而不是切断硬膜纤维,以此减少蛛网膜破口,降低脑脊液的外渗量,因而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术后的头痛发生率。

2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风险

2.1患者的恐惧心态

绝大多数患者对疼痛均怀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态,再加上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作为一种新型的麻醉方法,患者对其较为陌生,恐惧心态便更为严重。为此,医护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主观心理的实际情况,加大与其的交流沟通,耐心地讲解有关知识。给予患者精神鼓励、心理疏导及感情支持,使其充分地认识到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积极作用,和传统的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相比,见效更快,舒适度更高,术后不良反应更少等优点,并邀请使用过此麻醉方法的患者现身说法,以此促使其产生心理认同感,最大程度地消除恐惧心态[5]。

2.2阻滞平面较为广泛

刘春鸣等[6]人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风险探讨》中发现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阻滞范围比腰麻及硬膜外阻滞麻醉更广,其主要原因为:①经硬脊膜破损处的硬膜外腔局麻药可能渗入蛛网膜下腔;②随着硬膜外腔压力的变化,负压的消失,脑脊液中的局麻药可能发生扩散现象;③硬膜外腔行局麻药液注入后,将增大其容积,从而挤压硬脊膜,增加腰骶部蛛网膜下腔的压力,致使局麻药往头端扩散,阻滞平面因此可能增加3~4个节段[7];④脑脊液自硬脊膜针孔处溢出,稀释硬膜外腔的局麻药,增加其容量,进而升高阻滞平面;⑤因蛛网膜下腔的改变,局麻药可能向上扩散;⑥为了弥补腰麻平面的不足,经硬膜外导管无目标性地注入局麻药。为此,对患者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期间,应强化麻醉管理,科学合理地选择局麻药,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若有需要,应加快血容量的补充,或适当地给予患者升压药物治疗。

2.3全脊麻

全伟斌在《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进展》报告[3]:引发患者全脊麻的主要原因是硬膜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腔,主要途径为:①经腰麻穿刺孔硬膜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腔;②腰麻后,将硬膜外穿刺针旋转后置管,偏离了硬膜外穿刺点,行硬膜外腔镜检查时,发现旋转患者硬脊膜损伤率由通常情况的3%升为17%;③麻醉过程中,使用了顶端封闭的硬膜外导管,以致导管末端(或一个侧孔)进入蛛网膜下腔,致使注药后出现全脊麻。为此,行硬膜外腔注药的时候,应始终坚持注入试验剂量及分次注药的方法,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麻醉平面动态、血流动力学变化,一旦出现全脊麻应即刻行救治处理。

3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主要并发症

3.1循环呼吸系统并发症

循环呼吸系统并发症主要和麻醉平面过高相关,在蛛网膜下腔注入局麻药之后,阻滞平面若出现过高现象,患者的交感神经将被广泛阻滞,以致心血管功能无法代偿,进而出现严重的低血压,心跳骤停的发生率为0.04~1/万。若腰麻平面过高,特别是膈肌和肋间肌出现麻痹现象时,患者极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呼吸抑制症状,甚者呼吸停止。所以,在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期间,务必要加强输液治疗,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科学合理地选择局麻药的剂量,有效地调控腰麻平面,如果硬膜外置管较困难,应即刻拔出联合穿刺针[8]。

3.2脑膜炎并发症

段其超在《腰-硬联合麻醉临床应用的体会》发现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后出现脑膜炎并发症的概率较小[5],通常为1/20000,脑膜炎并发症主要分为无菌性和细菌性两种。无菌性是因粉末、消毒液、金属屑,比如腰穿针套入硬膜外穿刺针内接触摩擦导致金属颗粒脱落,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细菌性是因行皮肤消毒不够彻底,导致细菌经血流或者直接进入机体的蛛网膜下腔。脑膜炎往往是在麻醉24h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发热、颈项强直等,行CSF检查,呈白细胞增多、蛋白含量增加的表现。为此,在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期间,务必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相关规章制度,预防脑膜炎的发生。另外,布比卡因、利多卡因、丁卡因等局麻药对细菌生长有着较好的抑制作用,0.25%或0.5%的布比卡因能够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肠粪球菌的生长,2%或5%的利多卡因能够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埃希氏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其中布比卡因接触细菌后能够很快地发挥抑制作用,3h后方可将细菌计数减少60%,24h可减少细菌计数99%[9]。可见,不同局麻药的抗菌功能各不相同,即便是同种局麻药,也会随着药物浓度的变化而变化,为此,麻醉师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的局麻药,以此有效地降低患者细菌性脑膜炎的发生。

3.3头痛并发症

张云红等人[6]的《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与效果观察》证实腰麻出现头痛并发症的概率为0.82%~2.3%,主要原因是脑脊液的丢失,头痛时间可持续数天,严重者可持续数周,抬头或者坐起时头痛症状将加重,平卧时症状将会减轻,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现象[7]。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并发头痛的概率较腰麻低,这是因为联合穿刺针和单纯腰麻穿刺针不相同,其头端带侧孔呈尖样,行穿刺时,是钝性分开而不是切断硬膜纤维,能减少蛛网膜破口,降低脑脊液的外渗量,因而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术后的头痛发生率。若患者有头痛并发症发生,应给予其除平卧休息、输液、咖啡因、对症治疗外,还应行硬膜外注入氢化可的松和生理盐水治疗。

4结语

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于90年代就出现了相关的应用报告,后来随着穿刺技术“针内针”的出现,该麻醉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呼声逐年升高,在世界某些国家中已成为各种下肢和腹部手术的首选麻醉法。腰硬联合阻滞麻醉较传统麻醉方法更为安全有效,但并发症也时有发生,麻醉风险也必定存在。为此,该研究首先简要地分析了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方法及优点,然后根据其风险和并发症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为今后临床实践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郝新平.生命终点,不要痛苦――罗爱伦教授访谈录[J].癌症康复,2011,34(1):27-31.

[2]胡德志.腰硬联合阻滞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5):735-736.

[3]全伟斌.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8):1475-1478.

[4]刘春鸣,邓立光,帅培玉,等.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风险探讨[J].四川医学,2013,34(5):678-679.

[5]段其超.腰-硬联合麻醉临床应用的体会[J].医学信息,2013,26(8下旬刊):608-609.

[6]张云红,佟香芝,张艳丽,等.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与效果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中旬刊):208-209.

[7]袁美芳,黄春燕.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2,33(23):5063-5064.

[8]李德远.等比重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9):140-141.

[9]李新艳,孙墨明.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风险与并发症[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6):355.

[10]Ghoneimmm,BlockRi,Haffarnanm,etal.awarenessduringanesthesia:riskfactors,causesandsequelae:areviewofreportedcasesintheliterature.[J].anesthesia&;analgesia,2009,108(2):527-535.

[11]清原裕美子,藤田泰宣,清水智明,等.麻入に大量吐を来した食道癌後胸骨前胃管再建患者の麻[J].麻,2010,59(1):97-100.

麻醉学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罗哌卡因;妇产科;麻醉;应用效果

罗哌卡因作为一种长效酰胺类局部物,在我院妇产科手术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中的应用较为广泛,通过长期的实践观察发现,将罗哌卡因应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中时,可增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阻滞时间,改善患者的麻醉舒适度[1]。但目前临床上对于罗哌卡因的应用比重尚没有统一的认知,一些研究认为采用重比重罗哌卡因麻醉的效果更加显著,但还有一些研究认为等比重罗哌卡因在保证肌松、镇痛效果的同时还能降低麻醉不良反应,因此应该优先选择。本课题对等比重与重比重罗哌卡因在妇产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作一比较,以分析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中应用罗哌卡因的最适宜比重,为妇产科麻醉的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现详细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妇产科2014年1月~2015年4月收治行手术的患者86例,手术麻醉方式均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手术时间≤1h。根据患者所用物浓度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2~47岁,平均(31±4.85)岁;体重43~86kg,平均(62±10.52)kg;行剖宫产术23例,附件切除术12例,子宫切除术8例,该组患者均采用重比重罗哌卡因麻醉。研究组患者年龄20~48岁,平均(33±5.18)岁;体重41~85kg,平均(59±10.14)kg;行剖宫产术19例,附件切除术15例,子宫切除术9例,该组患者均采用等比重罗哌卡因麻醉。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入室后以监护仪连续监测患者eCG(心电图)、map(平均动脉压)、Bp(血压)、HR(心率)、Spo2(脉搏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指标。常规开放静脉输液通路,持续输注乳酸钠林格液。接着使患者取右侧卧位,经L2~3间隙蛛网膜下腔穿刺,穿刺成功后,对照组(重比重罗哌卡因组)采用1%罗哌卡因2ml+10%葡萄糖液1ml,以0.1ml/s的速度朝蛛网膜下腔注入2.5ml;研究组(等比重罗哌卡因组)采用1%罗哌卡因2ml+0.9%氯化钠溶液1ml,以0.1ml/s的速度向蛛网膜下腔注入2.5ml。接着两组均置入硬膜外导管,协助患者变换为平卧位,每隔2min以针尖测试麻醉平面,对麻醉平面不足t6的患者,10min后硬膜外腔注入2%利多卡因3ml,注入后再隔5min测试麻醉平面,针对还不足t6的患者,再次注入2%利多卡因5~8ml,直至麻醉平面到t6为止[2]。麻醉后实时、动态监测患者各体征指标变化情况,若发现患者血压低于90/60mmHg(1mmHg=0.1333kpa),或是血压低于麻醉前血压的25%,表明患者由于麻醉导致低血压发生,需及时采用右侧抬高15°~30°与静脉注射麻黄碱10~15mg等有效措施进行血压纠正;若患者心率低于60次/min,则需给予吸氧、阿托品干预,使Spo2维持在0.97以上[3]。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术中各时间段[t0(麻醉前)、t1(麻醉后5min)、t2(麻醉后15min)、t3(麻醉后30min)]HR、SBp、DBp以及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进行统计、观察与比较。两组麻醉效果评价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内容:①感觉阻滞平面。在行蛛网膜下腔麻醉后,记录两组患者感觉阻滞(针刺无痛)起效时间;②运动阻滞。采用改良Bromage评分法记录两组患者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注药后至Bromage标准达到3分,即部分阻滞,则代表患者的运动阻滞起效);③阻滞恢复时间。感觉阻滞恢复时间为最高针刺无痛平面下降2个节段,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为注药后改良Bro-mage标准≥5分;④镇痛质量评价。优:术中无任何不良;良:术中有轻微不适或牵拉反应;可:术中有疼痛感,需要辅助用药;差:患者在术中由于疼痛剧烈,需要大量辅助用药或改为全身麻醉[4-5]。

1.4统计学方法:

所用数据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将p<0.05作为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麻醉后情况比较:

①两组麻醉效果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平面,对照组麻醉平面达到t6~7节段者41例(95.35%),研究组麻醉平面达到t6~7节段者40例(93.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较优于研究组,但比较差异不大(p>0.05);而感觉阻滞恢复时间以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研究组要明显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麻醉镇痛等级比较。评价两组患者麻醉镇痛效果,对照组镇痛优良率为93.02%,研究组镇痛优良率为88.3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麻醉各时间段HR、SBp与DBp指标比较:

对两组麻醉后5min(t1)、10min(t2)、30min(t3)的HR、SBp、DBp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研究组麻醉后各时间段的HR、SBp、DBp指标均比较稳定,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妇产科手术患者在罗哌卡因麻醉后均有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不良反应23例(包括低血压18例,恶心、呕吐4例,寒战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53.49%;研究组不良反应11例(包括低血压9例,恶心、呕吐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5.58%;研究组患者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罗哌卡因作为一种单一对映结构体(“S”形)长效酰胺类局部,是通过抑制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阻断神经兴奋与传导,从而起到麻醉的作用。大量临床实践资料认为,罗哌卡因的低脂溶性向神经髓鞘渗透缓慢,对神经纤维的阻滞起效较慢,因此完善的麻醉作用出现迟,这样一来便有利于循环系统代偿[6]。因此,罗哌卡因对患者循环干扰较小,对患者生理干扰较小,且麻醉恢复较快,在妇产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同时也有大量研究资料证明,罗哌卡因对患者心血管系统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若用药比重或剂量不合理,很有可能影响血流动力学,并造成血压过低等现象,从而影响手术操作的顺利性,并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威胁[7-8]。基于这一因素,妇产科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操作时,尤其注意罗哌卡因剂量与比重的选择。在临床妇产科手术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时,通常认为比重是影响局部麻醉在蛛网膜下腔扩散的主要原因。若是1妇产科手术患者采用重比重罗哌卡因注入,虽然重比重液沿脊柱生理弯曲向胸椎扩散,具有较广的平面,但同时也容易导致麻醉平面过高,超出手术麻醉的实际需要,并容易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运动阻滞程度较重、不良反应多等缺点,从而影响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基于重比重罗哌卡因存在的一些缺点,临床开始逐渐重视起等比重罗哌卡因在妇产科手术腰麻中的应用[9-10]。与重比重罗哌卡因麻醉相比,等比重罗哌卡因麻醉具有如下几点优势:①等比重液不受地心引力与患者体会变化的影响,使得蛛网膜下腔注药更加灵活,若出现硬膜外腔置管困难或置管回血患者,便可以重新行硬膜外穿刺,不用像重比重罗哌卡因腰麻那般顾及到患者可能出现单侧腰麻现象,从而有效保证了术后镇痛泵的正常使用;②等比重麻醉的运动阻滞程度比较轻,但也能完全满足妇产科手术的需要,尤其针对手术时间≤1h的手术,更不用担心等比重麻醉效果不佳的问题;③采用等比重麻醉时,其阻滞程度较轻,因此小动脉扩张及外周循环阻力下降不明显,血流动力学的波动幅度也比较小,因此能有效减少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通过本次研究也认为,罗哌卡因经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妇产科手术中应用时,不论是等比重与重比重,均能起到较为理想的麻醉效果,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由此证明了罗哌卡因在妇产科麻醉中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但为能进一步保证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降低不良反应,促进手术顺利,建议还是优先选择等比重罗哌卡因麻醉。

4参考文献

[1]唐文敏.左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在妇科手术连续硬膜外麻醉中应用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4,1(1):56.

[2]葛小军,郑嘉丽,王东风,等.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用药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8):288.

[3]聂晶晶,黄绍强.静脉和硬膜外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腰麻用于妇科手术的比较[J].中国临床医学,2011,18(3):391.

[4]廖清.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硬膜外阻滞镇痛对分娩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3204.

[5]张乐,黄绍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腰麻-连续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4,21(2):173.

[6]黄杰明,黄彩丹,谢凤娣.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用连续硬膜外麻醉的安全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226.

[7]黄波,黄伟.不同剂量盐酸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术的比较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14):198.

[8]孙涛.罗哌卡因用于妇产科麻醉的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4,7(7):3709.

[9]卓鲁波.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应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7):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