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空气治理的必要性十篇空气治理的必要性十篇

空气治理的必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2:52

空气治理的必要性篇1

据媒体报道,南京青奥会期间,江苏省及南京市政府通过对电力、建材、交通等行业采取强制管控措施,南京人比平时少吸了3764吨pm10和1750吨的pm2.5,下降比例达到44%和36%。尤其是与管控前相比,pm2.5的毒性大大降低。然而,青奥会后,南京市的空气质量从优良转为污染,原因是政府不再强制管控污染源。

南京青奥会期间治理空气污染的实践经验证明,大城市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关键看政府是不是有作为,只要政府下了“狠心”,有作为,就一定能够很快让空气干净起来。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央政府就要求各级地方政府不要重复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但地方政府不仅不作为,而且为了追求GDp还纷纷上马污染项目,导致城市空气被严重污染的局面。后来,面对公众的要求,各地政府不得不将每天的城市空气污染数据公布于众。这是历史性的进步。但政府不能只报警,不作为。

治理城市空气污染,必须消灭污染源。根据环保部门的监测分析,现在大城市的空气污染源,主要来自排污企业和汽车尾气。这需要政府下狠心关闭排污企业、限制汽车出行。

当然,如果这么做会引发一系列新问题。首先是就业问题。依法关闭排污企业,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量人员失业。然而,政府可以想办法帮助他们再就业,但因空气污染而给公众造成的生命伤害却无法弥补。孰重孰轻,显而易见。

汽车尾气污染则更要采取行政手段来进行强制治理。一方面,要加快公共交通设施建设,让人们乘公交出行更加便利。另一方面,要通过强制限行来推广电动汽车,让电动汽车走进千家万户。这同样可以实现一箭双雕的效果,既消灭了空气污染源,又能够推动产业升级,何乐而不为呢!

现在,有一种极不正常的说法,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治理污染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中国要治理污染,同样不是在短时间里就能够解决的。这种说法根本不靠谱。

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的环境污染,治理的时间长,主要是受制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当年美国洛杉矶空气污染,寻找污染源就花了很长时间。当初之所以只能先污染后治理,是因为那个时期的科学技术还没有发展到让排污企业具有转型或升级的空间和选项。而今天则不同,人类的科学技术已经让所有企业具有了足够的转型、升级空间和选项。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治理空气污染要靠市场,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这也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说法。

空气治理的必要性篇2

关键词:环境;空气检测;质量控制

我国空气污染概述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要确保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就必须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工作。但是,现阶段,由于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不断增加,污染日渐严重,部分环境治理部门对环境保护意识不足,而导致我国雾霾天气、酸雨等问题的覆盖面逐渐扩大,而使得空气质量不断下降,空气质量下降不仅会危害人体健康,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类型也趋于多元化方向发展,进而导致污染问题也逐渐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如天津、兰州等以工业发展为主的城市,经常会遭受工业污染及废物污染的影响,而厦门、三亚等以旅游业为主的城市,其却会遭受生活垃圾的污染。为确保各种污染问题得以有效治理,需科学合理的控制资源利用,针对于不同的污染问题,需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加之,空气质量污染会导致环境污染指数直线上升,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对空气质量进行检测,分析空气污染比例以及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而根据检测结果详细了解空气质量。

2.国内环境空气检测和质量控制研究

环境空气检测和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难度相对较大,除经费问题外,由于我国受污染地区数量的不断增加,而导致各个地区污染的原因也不尽相同,这一问题的存在将会大大影响环境空气检测工作的开展。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在进行环境空气检测的过程中,使用环境空气质量自动检测系统,不但可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保证环境空气质量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

3.环境空气质量自动检测系统存在的问题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检测系统中,在进行子站点空气质量检测时,若缺少相关设备的支撑,则难以对分站的环境空气进行检测。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我国相关部门也越来越重视环境治理,要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就必须进一步提升空气质量检测标准。但是,当前我国所使用的空气检测系统在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检测站检测指数异常问题,而在后期进行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却未根据空气质量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理策略,仅仅只是将检测数据上报给了环境检测部门。

由于我国的空气质量检测站的分站点没有行驶自身行政职能的权利,所以,在空气质量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其无法将信息公布于外界,同时,分站点在空气质量改善辅助方面也存在较大不足。从我国空气质量检测的整体情况来看,当前我国空气质量检测已小有成就,但依然有许多检测环境与具体的检测标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确保空气质量检测工作能够得以切实落实,以便从根本上提升空气质量检测的准确率。

4.环境空气检测质量提升的重要性

4.1为空气污染防治提供数据支持

环境空气污染问题日渐严重背景下,我国相关部针对问题逐步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在相关环境空气检测技术的支持下,正在逐步建立健全环境空气质量检测控制系统,通过环境空气质量自动化检测平台收集、汇总各个子站点的检测数据,在此基础上再使用专业的环境空气检测设备分析、研究空气中的颗粒物,可为空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的数据信息。

4.2有助于提升我国空气质量检测技术

使用环境空气质量检测控制系统检测空气质量,有助于提升我国空气质量检测技术。在我国引入环境空气质量检测技术的初期,在进行空气质量检测时,所使用的检测设备的检测准确度相对较低,设备也不够健全,根本无法对检测数据进行高效精准处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已经能够使用环境空气质量自动化检测技术进行空气质量检测,这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环境空气检测质量,同时也可有效提升环境空气检测的全面性。其次,也可以通过自动化的环境空气质量检测平台实现相关数据的实时和动态追踪,该平台为我国环境空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5.环境空气检测质量控制要点

5.1建立健全的空气质量检测数据控制体系

环境空气污染通常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为确保环境空气检测质量控制效果,则需建立健全的空气质量检测数据控制体系,以检测我国范围内各个地区的空气质量。通过统一、系统化的流程,以确保空气质量检测的相关收集、存储、分析等工作能够逐渐形成完整的数据库。此外,空气质量检测还需充分考虑一些限制因素,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以确保评价系统提供的指标能够充分体现其综合性特点。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该地区的主要污染源,以便相关部门能够根据主要的污染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

5.2建立多元化的数据控制措施

建立多元化的数据控制措施,可进一步提升空气质量分析结果与标准要求的匹配度,对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精确判断。在对环境空气进行全面检测的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重点应侧重于机制的建立及相关措施的制定,尤其是数据的管控措施。为确保数据控制建设得以多元化发展,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多元化数据控制措施的建立。对于导致空气污染的诸多因素,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应加深对空气污染主要形式及污染范围等相关知识的了解,以有效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并根据多元化数据控制措施进一步扩宽污染成分分析途径,提升污染源的污染指数的精准度,以确保空气质量管理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5.3加强对检测过程的管控

对空气质量进行检测的过程中,需要对相关检测站、仪器及整个检测过程进行有效管控。通常情况下,评定空气检测质量控制效果是根据其传输的数据的准确性及检测效率的提升程度来判断,所以,要确保空气检测质量控制效果,必须严格把控以上两点,收集相关数据信息时,应始终坚持全面、科学的基本原则,与此同时,还需加强检测仪器的监管,应指定专业人员定期对相关仪器进行检验、校核,以确保各个仪器的使用性能,确保其在数据检测中的精确度。此外,若要进一步提升检测效率,则需不断更新、完善各个子站点的检测功能,同时还应确保各个子站点具备数据分析、自动报警等相关功能,以进一步简化各系统的工作流程,避免逐级上报而出现时间差,对整个自动检测系统进行有效创新,确保在其检测标准不断提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空气检测质量控制效果。

5.4空气样本的收集与分析

空气质量检测中最大的难点就是空气样品采集与分析环节,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环节的管控,从空间、范围两个基点对采样过程进行有效把控。但是,由于不同地区,其污染源也会有明显差异,采样过程中,应设置不同的采样密度,以确保样品检测的差异性,确保检测覆盖的全面性。在进行样品分析时,在使用精密度仪器分析样品的同时还需要专业人员的辅助,以二者相结合的方式对检测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根据各个地区的特点,制定适合于该地区的环境治理方案。

结束语

总的来讲,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国家经济实体也随之不断壮大,然而,在工业经济不断壮大的同时,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基于此,本文简要阐述了空气质量的衡量标准,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环境空气检测质量控制要点。

参考文献

[1]易小华,李小江.浅析环境空气检测质量控制[J].绿色科技,2016(16):62-64.

空气治理的必要性篇3

关键词:大气臭氧;污染特征;治理措施;措施分析

目前来看,大气臭氧污染来源主要是因为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高温反应不断生成o3,而且这两种有害物治理难度高,新的污染源又不断涌现,这让臭氧污染治理难度提升。想要明显降低空气中的臭氧污染,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从源头消灭发挥性有机物、氮氧化物。另外,积极向社会宣传臭氧污染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1大气臭氧污染特征

1.1受气温影响明显

天气晴好,温度较高时,大气中的o3含量较高,因此在我国范围内该种污染呈现出夏季高于冬季,晴天高于阴天的特点。

1.2受地域影响明显

南方较比北方严重,原因是南方气温、日照整体高于北方,而且南方经济发展快,城市化明显,形成的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污染源多。另外,南北方高发期都集中于5~9月份,和气温普遍升高有关[1]。

1.3雷电天气产生较多臭氧

雷电高发地带臭氧含量较大,雷电天气之后我们可以感觉空气清新,这是源于雷电天气会产生较多的臭氧。具体臭氧产生机理是空气中氧气遇到强烈的雷电发生了激变形成臭氧分子。

1.4臭氧无色无味,难以辨别

目前由于加大了雾霾治理力度,空气质量逐渐好转,但随着各地晴好天气的增加,臭氧污染却越来越严重。而社会普遍对臭氧污染认识不足,主要是因为该类污染无色无味,难以辨别,而这点也正是臭氧污染的最危险之处[2]。

2大气臭氧污染危害

一个人接触臭氧污染的时间越长,接触面积越大,危害就越大,且臭氧浓度越高对人体的危害越大。臭氧对人和动物的皮肤、黏膜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都有一定的损害。第一,臭氧作用于皮肤,让其中的维生素快速流失,导致皮肤老化出现黑斑。第二,臭氧可以危害人和动物的呼吸系统。当臭氧浓度超过100μg/m³时,人的鼻、喉咙黏膜系统会感觉不舒服,会有人产生咳嗽等反应。如果浓度达到150μg/m³,就会引发哮喘,甚至加重病情。第三,当臭氧浓度达到150μg/m³也会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双眼结膜,长期处在臭氧超标环境里人的视力会下降。就会引起头痛、胸痛、思维迟钝、严重时会出现肺气肿等疾病。第四,当臭氧超标时植物也会出现萎蔫、死亡现象。暴露在这种环境中的橡胶制品也会硬化,使用寿命明显缩短。最新研究发现臭氧超标也是癌症、心血管疾病、畸形儿高发的一大诱因。

3大气臭氧污染来源

(1)人类活动极少直接制造臭氧,大部分臭氧都是由前体物如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在高温及阳光直射下产生的。如今环境保护以县域保护为基本单位,鉴于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对人体的危害,各县都在制定各种防范措施,效果并不理想。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县的加油站、私家车、建筑企业和餐馆等都在增加,是这两种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此外,分布在该县的大大小小的化工企业也促成了这两种污染物的形成。这其中加油站的挥发物、机动车不断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这种污染随着车辆的持续移动而具有流动性。(2)工业炉窑也是氮氧化物制造者,近些年工业污染治理主要针对高架源,治理效果较为明显,而低架源污染对地面氮氧化物含量贡献更大。低架源排放的氮氧化物不断滞留在空气中,和存在于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融合并在太阳直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后,自然产生了大量的臭氧。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高架源治理突出,但空气臭氧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治理的根本原因。(3)随着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楼房建筑规模越来越大,饭店越来越多,这些是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诞生的源头。由于我国对建筑业、餐饮业污染的管控力度不足,直接导致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进入空气,埋下了巨大的污染隐患。(4)研究发现,大部分植物会释放萜烯类物质,其属于挥发性有机物范畴,这些物质在高温下会发生自由基反应而形成臭氧。近年来空气监测站在不断提醒臭氧污染超标,这和监测站周围具有丰富的植被有关。总之,人类生产活动形成的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为臭氧的生成提供了便利条件。因为高温、日照这些都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它们只是臭氧产生的反应条件。所以想要治理臭氧污染还需要从我们的生产生活入手。

4大气臭氧污染治理措施

目前,我国大气臭氧污染治理还处于比较粗放的状态,因为日照和气温不能人为控制,只能控制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的来源。结合国内外经验,对大气臭氧污染防治提出一些建议。

4.1技术措施

(1)积极推进煤改燃。由于煤炭燃烧过程中会生成大量氮氧化物,一般一吨煤燃烧后能够生成将近20千克氮氧化物。而一般的供热单位(供热面积20000㎡)一年能够燃烧90万千克煤炭,能够产生18吨氮氧化物。若是推进煤改燃,煤耗会明显下降,产生的氮氧化物也会明显减少。主要是煤改燃对燃煤企业具有很大的利益,节省了大量的环保费用,故而执行阻力不大[3]。(2)寻找代替燃油、燃煤的燃烧材料或者动力源,做到有效替代。以发电行业来说,普及风力发电、水能发电、太阳能发电是降低燃煤、燃油污染的关键。(3)减少挥发性有机物(以下简称VoCs)源头。①建筑业尽量使用不含有挥发性有机物的环保漆料。②印刷行业要减少油墨印刷,或者快速普及无墨印刷。目前我国已经出现无墨印刷技术,只是成本较高,还需要进一步整合降低价格才能得到普及。③家具行业同样要减少含VoCs材料的使用率,最好利用无污染材料。④汽车维修行业要多利用水性底色漆。⑤农业生产要降低农药的使用量,防止含有VoCs的农药溢出有害成分,要采用绿色健康病虫害防治手段,应当积极普及广水基化、无尘化、长效缓释技术。⑥加油站要引入三次废气回收设备,要错峰卸油并全过程防止VoCs溢出,还要积极引导市民不要在高温时加油[4]。(4)提高企业环境污染惩治力度,积极推广废气收集技术。企业必须承担环保责任,积极采用废气收集技术,全面提升废气治理效果。企业排放必须要符合标准,要有组织排放。尤其是要对企业当中含有VoCs成分的材料进行封闭式管理,不得泄漏溢出。企业对含有挥发性成分的物料储存、车辆装载、废水处理环节需要专门采取负压吸收等技术进行集中处理。如果有外部排风罩措施,需要将监测点安排到距离排风罩最远处VoCs无组织排放位置,要求风速至少是0.3m/s。若是企业采用VoCs物料储罐来收集废气,必须要在保证生产安全的基础上融入充氮、负压等收集措施,确保VoCs得到及时回收。汽修单位在喷漆、流平、烘干等操作上,需要于喷烤漆房之内完成,同步收集并处理VoCs废气。生产钢构以及对应设备的企业存在喷漆操作,要求相应的作业同样在密闭空间进行,及时收集VoCs并认真处理。(5)鉴于交通堵塞能够造成车辆停滞,处在慢速排放状态,会造成局部高浓度污染,所以需要积极地改善目前交通堵塞。交通堵塞成因当中主要是一些运输车辆、重载车辆造成的道路挤占,或者交通事故原因导致的车辆排队。故而要专门对工程运输车、重载货车、交通事故展开专项治理,最好的方式建立这些车辆的专门线路便于集中管理。提高交通队伍工作效率,降低拥堵时间。另外,城市建设部门能够积极地建立立交桥来疏通堵塞,减少车辆低速尾气排放。(6)对餐饮业进行严格管理,不允许室外烧烤以及随意排放油烟。为了让行业认识到乱排的危害,需要积极展开普法活动。鉴于目前人们喜食烧烤等食物,建议改变炭烤等形式,换电磁炉等方式烧烤,这样的清洁餐饮方式,必须得到推广利用。

4.2国家政策

由于我国臭氧污染的质量标准和防治措施还不完善,国家有必要积极立法并引入各行业的操作标准和法规。我国2012年才开始治理臭氧污染,并将8小时臭氧平均浓度作为主要衡量指标。而对臭氧的前体物VoCs污染的监测手段尚显不足。地面臭氧监测体系也不健全,导致了臭氧污染的防治以及对应的研究不足。而且对应的设备设施不足,人才缺乏,整体上还不具有专业的防控团队。故而需要国家积极建立专项科研,能够全面地研究臭氧污染,对其分布特点、成因要提高研究力度,及早出台对策。

5总结

臭氧污染治理是近些年才纳入到环境保护当中的一项工作,该种污染无色无味,而且在天气晴好温度较高的环境下形成,和传统大气污染有很大的区别。其并非直接生成,而是由VoCs和氮氧化物在阳光直射下通过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因为VoCs、氮氧化物控制难度高,造成了臭氧污染治理效果不明显。在今后只能从各个行业排放入手,采用燃料、材料置换方式,降低臭氧前体物排放,避免过量的臭氧生成。

参考文献:

[1]梁留超.大气臭氧污染特征分析及其治理措施探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8):13+18.

[2]陈雨.大气臭氧污染特征及其治理措施的实践思考[J].低碳世界,2020,10(7):21+23.

[3]王启勇.大气臭氧污染机制分析[J].低碳世界,2019,9(6):28-29.

空气治理的必要性篇4

人类文明的发展伴随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各国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不仅是人类社会飞速的发展,更伴随着对于自然环境更大的破坏。自从工业革命之后,大气,森林,海洋,土壤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工业革命的破坏,而这其中对于人们影响最大的就要数对大气的污染了,一直到现在,大气污染仍然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为了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可以正常进行,气象部门对于空气污染程度进行准确的报告,以便于控制空气污染程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一定要严格的对空气质量进行检测,并对空气污染数据进行建模。

关键词:

空气污染;监测;建模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企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空气质量和居住环境,但是,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各种不断发展的企业也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使得我国的空气质量大幅度下降,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雾霾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因此,治理空气污染就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但是,要治理空气污染,必须要先做好对空气污染的监测和建模工作。通过对空气污染的监测数据进行建模,从而根据监测数据,对污染环境的工业进行整治,最终提高空气质量。

1浅谈空气污染监测

1.1空气污染监测的必要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都伴随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水污染严重、空气质量下降、森林面积减小三方面上,其中,空气质量下降是对人们影响最为广泛的,例如:pm2.5、二氧化硫等可吸入颗粒物以及有害气体可以进入人体,对人的消化道以及肺造成较大的损害,而悬浮在空气中的颗粒物会使空气能见度降低,严重威胁人们的出行安全。由此可见,空气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必须要治理空气污染,而要治理空气污染,就必须对空气质量进行监测,这样才能对空气质量有较深入的了解,相关部门才能正确做出决策,选择正确的方法来改善空气污染的现状。

1.2空气污染监测的现状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发展工业,综合国力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却严重的污染了环境。为了改善环境污染,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的环保条例,并将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一项基础工作,形成了较全面的监测范围,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目前,我国已经在各地方设立了环境监测站,引进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对空气污染进行监测。主要是对环境空气进行监测,测定空气中污染物的成分、含量等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对空气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现阶段,我国的空气污染监测主要分为环境空气污染源监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特定目的应急监测等三种,在整体的环境监测上并没有漏洞,但是由于采取的一些监测手段,设备等较为落后,导致监测结果不够准确,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更为科学的监测措施进行弥补,同时还要加快对监测技术的革新。

1.3加强空气污染监测的方法

空气污染监测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做好空气污染监测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工作人员首先要做的是明确监测内容,当对空气污染源进行监测时,主要监测的是烟尘、粉尘、二氧化硫等物质;当对空气质量进行监测时,主要监测的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可吸人悬浮颗粒物等物质。其次,工作人员要对所使用的仪器进行定期的护理,防止因设备出现故障而导致无法收集数据或监测结果出现偏差。除此之外,监测工作的准确度还取决于使用设备的先进程度,所以环境检测站的工作人员要注意引进先进的空气污染监测仪器和空气质量分析设备,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地总结出空气污染指数及相应的空气质量等数据,这样才能切实加强空气污染监测工作的准确度。

2空气污染数据建模的概述

2.1空气污染数据建模的必要性

首先,对空气污染数据建模是对空气污染监测工作的补充,因为一组空气污染数据只能代表该地区在某一时间的空气质量,而不能反映出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变化趋势以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但是空气总是相对流动的,每个地区的空气质量变化都会对其他地区的空气质量造成影响,这就体现了对空气污染数据建模的重要性。科学、合理的进行建模会大大的提高空气质量检测工作的效率,建模得到的数据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大片区域在近些时间段内的空气质量变化。这样虽然在前期的工作量会加大,但是在建模之后,就会大大减少监测工作的工作量。

2.2空气污染数据建模的注意事项

空气污染数据建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考虑多方面不同的因素,这其中最应该注意的是要明确空气污染监测的监测对象,空气污染监测主要包括污染源对环境影响的监测和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这两种应该分开进行讨论,如果是前者,建模所考虑和调查的主要因素就是污染源,从污染源出发讨论对空气造成的影响;如果是后者,应当监测的数据就变成了空气质量,通过对空气质量的监测,探讨该片地区污染物的分布规律,从而进行治理。除此之外,还要确定污染源的状况,不同的污染源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建模工作,相关人员应该事先调查清楚污染源的状况和分布,确保建模工作的顺利进行。

2.3空气质量监测点的选取原则

合理地选择空气质量监测点是空气污染建模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同的监测点应当具备不完全相同的地质地形条件,每个监测点都应当由其代表性,例如:不同的污染源、不同的海拔高度、不同的土壤条件等等,只有把所有的情况都考虑进去,建模的结果才会更加准确。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建模工作的实际情况,如果只是间实行的进行监测,就需要多设置一些监测点,防止出现偶然情况,使得建模结果出现较大的偏颇;如果是要进行长期的监测,就少设置一些监测点,毕竟过多的监测点会消耗掉大量的人力物力。工作人员应当充分考虑监测点的选取,形成一个覆盖全地区的监测点网,更好的完成空气质量监测工作。

3结束语

空气质量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的空气质量监测工作虽然也在迅猛发展,但是其中还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工作人员对于空气质量的预报总是不那么准确,但是,相信当空气质量的监测部门做好空气质量监测与建模工作以后,我国的空气质量预报的准确度会逐步提升,只有这样,环境保护部门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一定措施来治理空气污染,使得我国的空气污染程度得到控制,人们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希灿,程汝光,李克志空气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及趋势灰色预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4)56-58.

空气治理的必要性篇5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和新生儿抢救、监护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早产儿得以存活下来,因此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婴儿也将越来越多。由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与早产儿抢救时用氧有很大关系,所以国家对早产儿的用氧有严格要求。根据这一情况,我科应用空气、氧气混和器治疗早产儿轻度呼吸窘迫综合征,现将临床观察和护理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8年1月至12月我科收治空气、氧气混合器治疗早产儿50例,其中男38例,女12例,胎龄30~36周,出生体重1000~2800g。均使用法斯达医学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空气、氧气混合器,平均治疗时间3天。

1.2原理fa-2型空气、氧气混合器由主机、充电器、氧罩组成。该仪器设计独特,它可以把氧气和空气直接混合,并按8l/min的流量连续输出,保证了co2能够充分排出。混和气体的氧气浓度是由输入的100%医用氧气的流量决定的,100%医用氧气进入混合仪之前,通过加湿器加湿氧气,无需加湿室内空气。

1.3空气、氧气混合器消毒及清洗氧罩:拿掉小门清洗,如果没有被液体严重污染,平时使用中性清洗剂全面清洁,随后用清水冲洗,再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晾干即可。如果已被污染,在消毒之前,必须清洗干净,去除所有有机物质及其他残留物。导气阀:如果没有被液体严重污染,平时使用中性清洗剂全面清洁,随后用清水冲洗,再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晾干即可。如果已被污染,在消毒之前,必须清洗干净,去除所有有机物质及其他残留物。仪器外部:用中性清洗剂擦拭,不能浸在液体中。

1.4判断疗效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节律,情况。加强巡视,定时观察患儿意识、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皮肤黏膜发绀情况的改善及给氧流量。如果患儿气促减轻,消失,血氧饱和度增加,血气示二氧化碳分压降低、血氧分压升高,x线示肺部好转,提示空气、氧气混和器治疗有效。如果临床症状和血气分析没有改善,应积极寻找原因,调整治疗方案,应准备好急救用物,及时采取无创通气治疗或有创通气治疗。

2护理

2.1严格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医护人员应戴帽子、口罩、接触患儿前后应注意有效洗手。病房应保持整洁、安静、空气流通,每日用空气净化器消毒2次,各类物体表面及墙壁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定期监测物体表面和空气中的细菌数,切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1]。

2.2加强病情观察,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新生儿腰以上部分置于氧罩内,给予平卧位,头侧向一边,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空气、氧气混和器的正常运转和各项指标,根据血氧饱和度及时调节氧流量。加强呼吸道管理是减少肺部感染的重要环节,每4~6h给患儿翻身扣背一次,对痰多时,可进行超声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以按需原则进行,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吸引压力不超过100mmhg,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2.3加强营养支持,做好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因患儿呼吸快,体重轻,吸吮及吞咽能力低,再加上缺氧,胃肠道淤血,消化吸收功能降低,根据不同情况给予肠道内营养或肠道外营养。每天做好患儿的口腔护理及脐部护理,勤换尿布,保持皮肤清洁,及时翻身,给予患儿适当的,防止并发症发生。

3小结

应用空气、氧气混和器治疗早产儿轻度呼吸窘迫综合征无需建立人工气道,声门可保持关闭,保持呛咳等气道自我保护能力,避免口咽部或声门下间隙寄居细菌误吸。由于对患儿损伤小,并发症少,既方便又安全,容易被家属接受,是安全、实用、有效的治疗方法。早期合理应用空气、氧气混和器治疗早产儿轻度呼吸窘迫综合征,可防止病情恶化,避免气管插管,减轻患儿痛苦,降低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而建立规范的实际护理操作程序对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减少患儿痛苦和医疗费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空气治理的必要性篇6

(一)我国大气质量现状

最新的2014年的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61个按新标准进行监测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中,145个城市空气质量不同程度超标,占90.1%。从各污染物指标看,So2年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14.6%;no2年均浓度38微克/立方米,总体持平;pm10年均浓度1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7%;pm2.5年均浓度62微克/立方米。①从达标城市比例看,So2年均浓度达标城市比例为88.2%,同比上升3.1%;no2年均浓度达标率为62.7%,同比上升5.6%;pm10年均浓度达标率为21.7%,同比上升2.4%;pm2.5年均浓度达标率为11.2%由此可见,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有所好转,但环境污染严峻的现状仍未根本改变。②我国城市大气污染还具有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可吸入颗粒物含量高、煤烟型污染占主要地位、北方比南方严重、冬季严重于夏季、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部分城市污染转型等特点。③

(二)我国大气污染控制现状

我国大气污染控制工作在不同时期经历了很大发展。1973年开始,我国开展了以工业点源治理为主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上世纪80年代国家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我国将大气污染防治从点源治理进入了综合防治阶段;上个世纪90年代至2000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始从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向区域污染控制转变;进入21世纪,大气污染控制全面进入了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新时期。

二、行政法视角下大气污染防治之立法层面

(一)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改及其背景

1987年我国第一部《大气污染防治法》颁布,之后1995以及2000年两次修改,在整个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的施行过程中,其对整个期间的大气污染的防治尤其是煤烟型大气污染的治理起到了卓着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大气污染的种类也日益增加,我国的大气污染已经由煤烟型转变为复杂型,为了对雾霾的有效治理,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空气质量,2015年8月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应运而生。

(二)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的几大方面

1.明确提出了大气污染防治的目标———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公民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该法通篇围绕大气质量改善目标这个主线展开的,明确提及“大气环境质量”达36次之多,接近全部条文的1/3,体现了环境质量要与老百姓切身感受相符的立法思路,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面转向以质量改善为核心提供了法律保障。2.提出联防联控,避免各自为战,各行业各区域共同控制。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五章的最新规定,大气污染重点区域内的相关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共同协商配合,定期召开联系会议共同进行规划,落实大气污染防治的目标责任,由国务院环保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监督督促。设立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专章,规定了由国家建立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统筹协调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明确协同控制目标。3.明确责任主体,强化对政府的职责要求,取消了公安、交通、铁道、雨夜管理部门的职责要求。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进一步明确了政府的职责要求,从中央来说,国务院环保部门对地方政府部门的环保部门起到指导、监督的作用,未达标城市政府应当编制限期达标规划、上级环保部门对未完成任务的下级政府负责人实行约谈和区域限批等一系列制度措施;从地方来说,地方政府实行区域负责制,地方政府对辖区大气环境质量负责。4.新增防治标准和限期达标规划,加强标准控制。新法专门对大气污染的防治标准以及限期达标计划进行了规定,详细的规定了标准的制定、公布、修订的条件及要求,另外明确了限期达标规划的执行、公示、备案、修订的要求,使得大气污染防治的标准落到实处和细节,使得大气污染的防治有法可依,有标准可依。5.坚持源头控制治理雾霾。明确了污染的类型及源头,确立了具体的控污方向及措施。另外,新增了大量的篇幅和章节重点强调对工业污染、机动车船、扬尘以及农业和其他污染的防治,确立了具体的标准和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6.加大处罚力度及责任强度。新发规定了大量的具体的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措施,并有相应的处罚责任,细化了相关处罚措施,明确了各种行为的处罚单位,确立了责任主体,实行处罚上不封顶的政策,使得大气污染的防治真正的具有操作性和可实施性。7.充分体现了行政公开与公众参与。秉承了新《环保法》强化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立法思路,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更加强调了群众对于企业关于大气污染防治责任的监督检举,新法中涉及到信息公开就达11处之多,使得大气污染防治为民、利民,真正使得大气污染防治的目标———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公民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得以有力实现。总体来说,新大气污染防治法强化了政府责任,理顺了防治思路,实行精细管理,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提高了违法成本,督促了企业责任承担,使得完善法律衔接,上下达成统一。

三、行政法视角下大气污染防治之实践层面

(一)欧美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机制的构建

欧洲国家曾是工业革命之重镇,也因此引发了严重的大气污染,但是经过长期的努力,欧洲的大气污染治理已经取得显着成效。欧洲的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主要可分为立法保障、制定战略和计划、分阶段治理这三个具体步骤。④1.立法保障大气污染治理1956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首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空气法》,在立法上严格限定了以烟煤为主的污染物排放。美国于1963年和1967年先后通过了《清洁空气法》和《空气质量法》,并于1971年颁布

《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6种污染物进行管制。法国于2010年颁布空气质量法令,对pm2.5和pm10值浓度上限进行限定2.大气污染防治的战略和计划英国于1997年开始实施《国家空气质量战略》,逐步形成了英国空气质量政策的基本战略框架。法国于2011年出台“颗粒减排计划”,旨在减少可吸入颗粒物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和对环境的污染。2013年又出台“空气质量紧急计划”,又增加了一系列的紧急措施。3.分阶段、跨区域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长期性和跨区域的特点,英国政府的国家空气质量战略经历了烟煤治理、机动车尾气治理以及pm2.5检测这三个阶段。美国南加州于1977年成立了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局(SCaQmD),统一负责南加州地区的空气污染治理。欧洲多个国家在1979年签署了长距离跨国界空气污染条约(LRtap)。2001年,欧盟通过了国家排放限额指令,限定了各成员国在2010年几种重要空气污染物排放的限额。至今,欧美国家已经形成了包括总量控制、许可证管理、环境标准体系、环境监测、煤炭总量控制、预警及应急管理等制度的完善的大气污染防治体制。⑤国外大气污染治理的成功经验,概括起来莫过于“政府下定决心,寻找科学方法”。只有保障充足的政府投入,广泛吸纳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寻找科学办法才能解决具体问题。(二)兰州大气污染治理模式

兰州曾是全球十大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近几年,兰州市通过不断探索和努力,摘掉了大气污染的“黑帽子”,创造了兰州大气污染治理新模式。国家环保部将“兰州模式”作为治污经验在全国推广供其他城市借鉴。在2013年的全国环保局长会议上,兰州市长袁占亭介绍了“兰州模式”治理经验。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1)省市联动,建立区域统筹、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2)规划先行,科学治污;(3)减煤为主,全面治理;(4)工业减排,疏堵结合;(5)五位一体,除尘抑尘;(6)限车控车,发展多样化公共交通;(7)鼓励全民参与;(8)铁腕治霾,督查问效;(9)立法先行,依法治污;(10)生态增容,治本之策。⑥大气污染治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积极承担责任,坚持立法先行,做到治污工作有法可依,以强硬的态度厉行政策措施;贯彻铁腕治霾,切实执行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完成建设节约资源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须要完成的阶段性目标。

四、行政法视角下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制度的建议与完善

(一)坚持立法先行

大气污染防治必须要坚持立法先行,逐步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制度建构与法律体系,发挥立法主导作用,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制度基础和法律保障。在依法治国战略的指导下,贯彻实行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以及《大气污染防治法》,加强地方立法,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制定地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条例和实施细则以解决区域和地方的大气污染的具体问题。

(二)完善大气污染公益诉讼制度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同时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第五十八条也对环境公益诉讼做出了具体规定,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对环境污染、破坏生态以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由此可见,大气污染公益诉讼制度的确立是必然趋势,在立法中应当完善大气污染公益诉讼制度,加强大气污染监督,拓宽受害者的救济渠道。

空气治理的必要性篇7

关键词:人造板状材料;民用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空气污染

引言:人造板材在我国建筑装修工程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其中含有大量的化学胶粘剂,存在着危害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的安全隐患,需要合理的策略进行控制。为避免人造板材影响民用建筑室内空气质量,危害民用建筑室内居民身体健康,势必要通过合理的策略控制人造板材对于民众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最大程度上保障民众建筑室内居民的身体健康,免受人造板材挥发化工物质侵害。

人造板材空气影响因素相关概述

胶合板、细木工板、刨花板、中纤板等人造板材是由木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边皮、碎料、刨花、木屑等废料制成,其中含有大量的化工胶粘剂,在一定条件下就会产生甲醛的释放。人造板材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不断向环境中释放甲醛、苯系物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organiccompounds,VoCs),这些物质会影响室内空气质量(indoorairQuality,iaQ),危害人类健康。由于人们日常的起居和主要活动均在室内进行,有研究表明人一天中有超过80%的时间待在室内,室内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自从2003年起,我国就一直是人造板生产第一大国,且装修装饰材料和家具产值均稳居世界前列。随着人造板材在室内的广泛应用,VoCs的释放量也逐渐增加,其对环境的影响、人体的危害越来越不可忽视[1]。人造板材化工胶粘剂一定条件下释放甲醛与苯系物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对于民用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极大,更会危害到民用建筑室内居民的人身生命安全,人造板材的空气影响因素势必要重视起来。

人造板材对民用建筑空气质量影响问题

在当下人造板材产品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的民用建筑室内空气污染问题迫在眉睫。人造板材生产会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挥发后的有机溶剂,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高温情况下会产生油烟、油膏等物质,严重影响空气质量的同时还会危害人体健康。人造板是建筑装饰和家具制作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材料,这种材料在人工生产的过程中大量的使用胶粘剂等化学制剂,因而含有大量的甲醛,人造板家具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会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释放出甲醛,并且有机溶剂挥发后还会吸附在其他家具或衣物上,对建筑室内居民造成二次伤害。甲醛容易致癌,会导致产妇流产和胎儿畸形,并且还会进一步诱发白血病,给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带来严重的威胁[2]。甲醛浓度在每立方米空气中达到60~70μg/m3;时,呼吸道敏感的儿童就会发生轻微气喘;当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为100μg/m3;时,成人也会感觉到异味与呼吸道不适感;达到500μg/m3;时,可直接刺激人的眼睛,引起流泪现象;当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达到600μg/m3;时,则会引起呼吸道的严重不适甚至疼痛;而当浓度更高时,会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严重气喘,肺部水肿,甚至死亡。

除此之外,

人造板材对空气质量影响问题控制策略

降低人造板材甲醛排放量

大多数降低人造板甲醛排放量的措施应用于工业产生中并获得了一定的效果[3]。降低人造板材甲醛排放量的第一个关键点就在于人造板材胶粘剂的选取,尽量避免使用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高的化工胶粘剂,尽可能减少人造板材在生产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甲醛排放量。其次应当选取密度较高的木材废料进行人造板材的制作,密度越小的木材材质其甲醛挥发能力就越强。最后应当确保人造板材的制作工艺足够完善,板材热压过程中应当确保胶粘剂彻底固化,避免化工胶粘剂中有机化合物结构不稳定发生分解从而产生甲醛的释放。通过此项策略控制了人造板材对于民众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民众建筑室内居民的身体健康,免受人造板材挥发化工物质侵害。

加强有机化合物挥发防治

以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防治措施为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防治措施主要是物理回收与生化销毁。物理回水即通过改变废气物理性质,并选择吸附性较强的物质对废气进行吸附,或者通过冷凝技术或者膜分离技术对废气进行吸附处理,例如活性炭纤维吸附技术。而生化销毁则是通过化学反应将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与水等无害物质,例如蓄热氧化燃烧处理方式。通过此项策略控制了人造板材对于民众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民众建筑室内居民的身体健康,免受人造板材挥发化工物质侵害。除此之外,人造板材企业还应当全面推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建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排放在线连续监测系统;制订并下人造板材行业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排放控制标准;出台人造板材行业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排放治理最佳技术实践。最大程度上避免甲醛释放影响民用建筑室内空气质量,危害民用建筑室内居民身体健康。

人造板甲醛危害知识普及

普及人造板材释放甲醛的危害相关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建筑装修相关人造板材空气污染防治意识,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人造板材胶粘剂挥发甲醛以及苯系物等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影响民用建筑室内空气质量、危害居民身体健康。空气质量保护以及有机化合物污染防治相关单位应当大力推广普及人造板材释放甲醛的危害等相关知识,加强甲醛防治工作顶层规划,保证甲醛防治知识普及贯彻的系统性;把控困难知识点,加强普及贯彻的针对性;紧抓甲醛防治落实,保障甲醛防治贯彻的实用性。结合互联网手段,通过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等多种平台,通过短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提高人民群众的建筑装修相关人造板材空气污染防治意识。此举措结合新媒体传播推广形式,控制了人造板材对于民众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民众建筑室内居民的身体健康,免受人造板材挥发化工物质侵害,防患人造板材影响民用建筑室内空气质量、危害室内居民身体健康于未然。

结束语:综上所述,人造板材含有的大量化工胶粘剂,在一定情况下会释放甲醛以及苯系物等可挥发有机化合物,极大的影响民用建筑室内的空气质量,危害民众建筑室内居民居民的人身健康,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威胁到民众建筑室内居民的人身生命安全。势必要采取合理的策略控制人造板材影响民众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的因素,最大程度上避免人造板材释放出的有机化合物危害居民身体健康,为民众建筑居民的人身生命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为我国生态环保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蒋利群.人造板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限量初探[D].东北林业大学,2019.

空气治理的必要性篇8

关键词:城市空气污染;环境史;雾霾;烟霾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2-0120-02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从环境史的角度分析,任何环境问题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各国的环境问题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发展轨迹。城市空气污染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从横向比较中,可以发现其规律并寻找到一些解决之道。

一、国外城市空气污染案例

伦敦:维多利亚后期的伦敦以雾都著称于世,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使得蒸汽机被广泛使用,煤炭是主要燃料。由于技术限制,没有充分燃烧和过滤的煤及烟雾使得伦敦变成雾都。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效率更高的内燃机的使用,提高了煤炭的使用效率,同时,大范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抵消了技术升级所带来的效率的提高,污染的范围呈扩大趋势,污染程度更深了。除了工业用煤,家庭煤炉也是伦敦空气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但在最初的反污染的法案中,并未触及家用煤炉。1952年的伦敦大雾导致4000人死亡,也迫使公众和政府开始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空气污染问题,于是有了1956年的空气法,不但规定了工业用煤和排烟标准,同时也限制了家用煤炉的排烟。这部法律直接推动了伦敦的能源换代,开始逐渐放弃煤炭而采用天然气和电力。由此伦敦烟雾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洛杉矶:人们最早意识到光化学反应形成烟霾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洛杉矶。廉价的能源为重工业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而重工业的繁荣造就了城市的不断壮大。洛杉矶发展极为迅速,1900年只有10万人,到1960年已经发展到600万人口[1],汽车的数量随着城市的扩展急速增长,汽车成为美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政府将烟霾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工业用煤,但烟霾并没有随着工业用煤的治理而得到解决,在经受烟霾困扰数年之后,终于有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对于烟霾成分进行了彻底的分析,最终发现烟霾的罪魁正是洛杉矶人视为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汽车。随后才出现了针对汽车的治理法案和立法,洛杉矶烟霾问题经历了近半个世纪才得到根本的缓解。

日本四日市:以环保闻名的日本也曾经经历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复苏,工业飞速发展,但由于当时没有相应的环境保护和公害治理措施,致使工业污染和各种公害病随之泛滥成灾。明治维新时期,采矿与冶炼工业造成了地域性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但日本当时正全力实现工业化、军事化,环境污染问题并未受到重视。大阪与神户地区的人口在19世纪80年代达到了62万人,炼钢、水泥与化工工业使大阪与神户地区成为当时日本重工业集中的地区。工厂排放的煤烟与二氧化硫对居民健康造成了严重伤害。日本工业的奇迹伴随的是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四日市位于日本伊势湾西岸,1955―1963年间,相继兴建了三座石油化工联合企业,每年排出大量的硫氧化物、碳氢化物、氮氧化物和飘尘等污染物,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直到20世纪中后期日本的空气污染和广泛的环境污染才受到重视并得到控制。影响其环境治理进程的力量十分复杂,有学者认为,几股力量的合力使日本在改变环境进程时没有使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偏转。其中最重要的有:“负责地方利益的地方政府体制;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广泛的繁荣使国民有勇气质询污染的必然性以及超高的资本积累率,这使产业部门有可能花钱控制污染。”[2]98

二、城市空气污染的规律和特点

“哪里的重工业声名赫赫、政治风光,哪里的地价一文不值,哪里的黑煤最便宜,哪里出现了大规模的冶炼厂,哪里的地域性污染就日益严重。”[2]85虽然这一观点过于武断,但很多研究表明,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有着显著的规律。从以往的城市空气污染案例以及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来看,笔者认为城市污染的形成存在三点规律:

第一,从生产领域看,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推力。麦克尼尔谈到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时提出两点结论,一是工业化改变了能源和材料流动的结构和速度,每个地方和每个时代的工业化都会增加能源消耗和污染。二是能源效率虽然不断提高,但这一趋势被工业总体规模的迅猛扩张所阻碍。

公司企业在利润的驱动下从事采矿、冶炼行业,国家部门和政客则是在政治利益的驱动下推动工业化与现代化,普通居民也向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提高在现代化过程中突出表现为高耗能、高消费。在工业化过程中,空气污染的最主要的、也是最早的污染源是化石燃料,之后随着技术革新,还有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加入。每一项新技术的加入在短期内改变了能源结构,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但长期来看,也必然产生新的污染。伦敦从煤烟污染到光化学污染就是极好的例证。

第二,从生活领域看,居民的生活方式在客观上加速了空气污染的过程。伦敦居民曾坚持认为使用家用煤炉是他们生而有的权利,洛杉矶居民也难以想象有85%的雾霾来自他们的汽车尾气。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带来了丰富的消费品和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两个因素能够迅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社会应运而生。当汽车的价格对大众不再那么遥不可及,购买汽车变成了体现身份的象征,开车所带来的便利也成为大众追求的现代化生活的一部分。其他的商品也有着类似的逻辑,人们使用空调调解温度,使用冰箱储存食物,人们在享受商品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方式,而商品所带来的负效应――如释放温室气体――往往被忽视,恰恰是这样的生活方式加剧了空气污染及其他环境污染。

第三,从公共领域看,政府与公众对空气污染的反映程度直接关系空气污染的走向。1943年洛杉矶第一次经历雾霾时,当地居民以为只是暂时的天气现象,没想到雾霾居然持续了50年。政府与公众对空气污染的认识程度、对待空气污染态度和治理的决心直接影响了洛杉矶空气污染治理的走向。治理空气污染将涉及众多部门和层面的利益,汽车产业、石油公司、私家车主等等都有可能成为治理空气污染的阻力。如何处理各个群体间的利益关系是关系空气污染治理成败的关键。

由环境污染所引发的集体行动就是各个利益群体在环境污染问题中所产生的博弈突出表现。比如2007年厦门pX事件,2009广州市民抗议垃圾焚烧厂项目等等,如果处理不好环境污染中各方利益关系,不但环境问题会愈演愈烈,而且还会影响社会安定,因此,处理好、协调好各个利益群体的关系是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方面。

三、治理城市空气污染的路径选择

治理空气污染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推动空气污染治理的绝不应当也不可能仅仅是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和公众参与也是这一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以往的城市空气污染治理经验,其路径选择也是全方位的。

第一,立法是对空气污染最有力的治理手段。根据国家环保部历年的《全国环境统计公报》以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96年、2006年的两份《中国环境保护白皮书》所公布的资料,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环保法律9部,自然资源保护法15部,目前,已经基本建立起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体系。但有学者指出,由于中国各地区资源环境存在巨大差异,强调基本原则的环保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容易被地方政府、工业企业等利益群体发现漏洞,出现“文本与实践相分离”的问题。因此,环保法律所面临的任务是:1)科学取证,使环保法律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各地区的主要污染物不同,甚至同一地区在采暖期与非采暖期的主要污染物也不相同,立法要限制哪些部门,工业企业与居民应当承担责任的比重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出判断,然后才能建立行之有效的法律。2)坚决执行,使环保法律成为环境保护的有力保障。实践证明,在法律的制定、颁布和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触碰到企业、公众的利益,切实地维护法律的权威,才能使环保法律发挥应有的作用。为空气立法既考验了立法者的智慧,又强化了行政部门的管理责任,同时也是对公民环境意识的检验,只有三者同时努力才能促进目标的实现。

第二,防控结合治理空气污染。防控结合强调的是政府的责任,在治理空气污染中,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理应扮演最重要的角色,既要为公众提供最切实可靠的服务,又要引领治理工作。所谓防,就是要建立规则、提供资源,配套设施要跟上治理政策的脚步,发展公共交通满足居民的出行需要,减少使用私家车;为户外工作人员提供防护措施;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对采用清洁能源的工业企业及个人提供补贴。所谓控,就是要遏制源头、控制过程、防止扩散。一是对重工业与供暖设施定期检查,确保排污标准达标;二是提高炼油标准,提升油品质量,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程度;三是从技术手段继续寻找控制烟尘扩散的方法。

第三,建立绿色生活方式,追求环境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环境社会学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正在从生产领域转向生活领域;从控制型治理转向预防型治理。改革需要可替代的清洁能源,而清洁能源需要付出特别的经济和政治代价。长期来看,要改变高耗能的生活方式,一方面改变能源结构,降低对煤炭的依赖,开发并推广新能源;另一方面,建立绿色生活方式,“站在生活者的角度”,从家庭生活方式、消费方式、闲暇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及价值观等方面倡导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和环境的循环发展。正如英国人为之抗争却最终放弃的家用煤炉,我们也必须放弃某些事物和观念,才能赢得清洁的空气和纯净的天空。

参考文献:

空气治理的必要性篇9

[关键词]城市;空气污染;治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Q988;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5-0050-08

[作者简介]谢丹(1978—),女,江西宜黄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法理

学、环境法研究。(江西南昌330077)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青年项目“城市空气污染治理机制研究”(1314)的阶段性成果。

2013年在中国大气污染防治历史上将具有特殊的意义。今年伊始,我国爆发了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主要以灰霾为表现形式的重度空气污染,涉及全国多个城市,其中京津冀地区最严重。历史表明,人类往往在重大灾害性事件发生,危及生命健康时,才会真正重视环境问题的存在。如果没有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没有受烟雾影响造成一万多人死亡的促使,英国《清洁空气法案》在1956年未必能出台,英国走上环境立法,治理大气污染的历史进程或许会推后很多年。与英国发生伦敦烟雾事件后再立法治理大气污染不同的是,我国在此次灰霾事件发生前,1987年就已经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后历经1995年、2000年两次修订。虽早已制定相关法律,我国城市空气污染形势却日趋严峻,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是否取得相应效果?我国城市空气污染治理机制是否存在问题?此次灰霾事件引发的公众高度关注,将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新的契机。

一、我国城市空气污染发展状况及其特征

城市空气污染与人类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自我国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城市空气污染问题一直相伴而行。上世纪70年代,空气污染问题就已显现。1974年夏,兰州市石油化工基地西固地区开始出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天气晴朗的中午前后,空中就笼罩上一层薄薄的淡蓝色烟雾,空气很糟糕,气味很难闻,当地居民明显感受到眼睛受刺激,一些植物也出现叶面褪绿、长银白斑点等受损症状,这些现象经环境科研人员研究后确认为光化学烟雾污染。①西固地区的光化学烟雾主要由石油化工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造成。②

80年代,我国经济加速发展,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我国城市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呈现煤烟型污染特征,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烟尘。烟尘包括总悬浮颗粒物tSp和pm10。1989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564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398万吨,北方城市烟尘污染较重,南方城市二氧化硫污染较重。③受二氧化硫污染影响,我国出现局部的酸雨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华南地区,并有扩大的趋势。

单一的煤烟型污染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1995年,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出现新的特征,氮氧化物已成为广州、北京冬季的首位污染物,表明我国一些特大城市大气污染开始转型。④据《1995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公布,近年来北京市机动车数量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交通环境汽车尾气污染严重,大气中的氮氧化物一直呈上升趋势;非采暖期大气污染物中60.6%的一氧化碳、86.8%碳氢化合物、54.7%的氮氧化物来自机动车排气。⑤《1995年广东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珠江三角洲以降尘和氮氧化物污染较为严重,广州氮氧化物污染已居首位,达0.124毫克/立方米,超过日平均二级标准;佛山、中山、深圳也分别达0.081、0.075、0.073毫克/立方米,这表明珠江三角洲大、中城市氮氧化物污染严重,呈上升趋势。⑥到90年代末,我国城市空气污染虽仍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酸雨问题依然严重,但部分大、中城市已出现煤烟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

进入新世纪,颗粒物成为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部分地区二氧化硫污染较重。我国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2010年11月,环保部《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2010年度)》,首次公布了中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情况。年报显示,中国机动车污染日益严重,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中国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臭氧污染和灰霾问题日益凸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灰霾频发。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已经演变成为以高浓度细颗粒物(全年)和高浓度臭氧(夏秋季节)为特征的典型“双高”型污染区域。⑦我国整个大气环境污染呈现区域性、复合型特征。

二、我国城市空气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问题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治理大气污染中起到基石的作用。我们首先必须认清大气中何种污染物,达到多少浓度会对人类健康和环境质量造成影响,再对这些污染物采取具体措施进行治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对环境空气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质量浓度给予的规定。①污染物及浓度值的确定建立在分析污染物对公众健康和环境质量影响的科学判断基础之上,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主要空气污染物都应纳入标准范围。大部分国家在治理空气污染中都首先设立空气质量标准。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颁布前,1982年已实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82),后经1996年、2000年、2012年三次修订。从我国空气污染形势日益严峻的现状来看,我国原有空气质量标准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标准未真正体现保护公众健康原则

制定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目的是为降低空气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提供指导。标准的设立主要考虑污染物对公众健康的影响,确立公众健康能够承受的浓度值范围。经济成本和技术可行性等因素会影响空气质量标准的实现,但这些因素可在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时予以考虑。美国《清洁空气法》要求国家空气质量标准(naaQS)完全建立在公众的健康基础之上,在足够的安全范围内保护公众的健康。环境质量标准直接告知公众,保护公众健康和环境质量需要什么样的空气质量。标准对规定的污染物设立两个级别标准:一级标准是保护公众健康,包括最敏感群体,例如老人和小孩;二级标准是保护公共福利,包括空气能见度,植物,动物和建筑物。而我国1982年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虽也强调保护人群健康,但把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人为分为三级:一级标准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长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影响的空气质量要求;二级标准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三级标准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敏感者除外)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与美国空气质量标准相对照,我国只有一级标准才完全符合保护人体健康需求。二、三级标准离保障公众健康需求还存在一定距离。

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还出现修订后反而宽于原标准的现象。2000年标准在1996年标准上予以修订,二氧化氮二级标准的年平均浓度限值由40微克/立方米改为80微克/立方米;日平均浓度限值由80微克/立方米改为120微克/立方米;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120微克/立方米改为240微克/立方米,标准大幅度降低,臭氧一、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也有所放宽。而事实上,从1995年起,随着城市机动车数量的增加,以二氧化氮为主的氮氧化物在空气污染物中的比例开始上升,甚至成为某些大城市冬季的首位污染物。同时期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准则》二氧化氮的准则值是年平均40微克/立方米,小时平均200微克/立方米。2000年标准的放宽可能是为提高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并非为了保护公众健康。

2.标准未及时反映大气环境状况的变化

继2000年标准后,我国长时期未对空气质量标准予以修订,直至2012年新标准颁布。而这一时期,我国大气环境状况发生显著变化,颗粒物已经成为主要污染物。2000年我国部分城市开始空气质量日报,空气质量日报依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技术规定》,采用统一的空气污染指数(api)的形式报告,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10日均浓度值为基础,计算全市平均污染指数。然而,只以三项污染物为评价因子计算出的空气污染指数与人们生活中实际感受的空气质量存在差别。特别是在pm2.5成为主要污染物的地区,能见度下降这一明显空气受污染的特征,由于pm2.5未纳入评价因子,未能在空气质量日报中显现。我国2006年就已在一些城市试点监测pm2.5和臭氧,并不存在监测技术方面的困难,而迟迟未将其纳入空气质量标准和强制监测的污染物范围,据环保部门的解释是,如果制定实施将pm2.5的纳入监测范围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大范围超标。①这种鸵鸟思维方式,极大阻碍了空气污染的治理。直至近些年空气污染事件频发,迫于公众压力,2012年新标准将pm2.5纳入环境空气污染物基本项目范围,与新标准同步实施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新增一氧化碳、臭氧和pm2.5为空气质量评价因子。

(二)单一污染物、单一地区治理方式

我国城市空气污染治理长期以来采取单一污染物治理方式,如针对烟尘,设立烟尘控制区,安装消烟除尘装置;针对二氧化硫,制定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综合防治规划,限制高硫煤的开采和使用,重点治理火电厂污染,削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防治化工、冶金、有色金属等行业二氧化硫污染排放,大力研发二氧化硫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在山东省、山西省等部分城市进行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和排污交易试点等;在氮氧化物成为一些特大城市主要污染物时,开始进行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分阶段实施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等。单一污染物治理方式对于由二氧化硫等一次污染物引起的空气污染有一定效果。然而新时期以灰霾、臭氧为典型的空气污染,除了直接排入大气的工业粉尘、机动车尾气、道路扬尘等一次污染源外,更多的是来自Co、So2、noX、VoCS、nH3等气态污染物在一定大气条件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形成的二次污染。原有单一污染物治理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式下复合空气污染问题。

以行政区划为主的单一地区治理方式,是我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的产物。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规划,采取措施,使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因此,我国城市空气污染治理以单一行政区自主治理的方式为主。如北京于1999年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开展环境整治,分阶段采取多项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推广燃煤锅炉改用天然气,对燃煤电厂进行脱硫、脱氮和除尘治理,调整搬迁首钢,淘汰老旧机动车,实行全国最严厉的机动车排放标准等。然而,北京周边作为全国两大重要煤化工集中区域的山西、内蒙古以及承接北京转移出去的相当一部分工业产能的河北排出的污染物吞噬了北京的治污效果。北京频发的空气污染事件证明,在流动的空气面前,局部性、区域性的努力难以取得成效。

(三)处罚过轻

我国对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行为处罚力度过轻,不足以达到威慑的目的。对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行为,一般予以罚款处罚,且有上限限制,不得超过一定数额,最高不得超过五十万元。对拒报谎报有关污染物排放申报事项,拒绝环保部门或者其他监督管理部门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不正常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或未经批准擅自拆除、闲置污染物处理设施以及超标排放污染物等直接影响空气污染治理效果的行为,最高仅处以十万元以下罚款,一般低于排污企业违法所得,造成企业宁愿交纳罚款也不愿遵照相关规定进行排污。而且,处罚一般只针对排污企业,对相关负责人没有相应处罚的规定。处罚过轻实际上助长了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

三、治理机制

(一)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是治理区域性空气污染的有效手段。我国现阶段区域性空气污染,依靠原有单一行政区各自为政的治理方式难以取得成效。区域联防联控的实践始于北京奥运会前,为保障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北京市联合周边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山东五省市在扬尘、机动车、工业和燃煤污染方面采取治理和控制措施。通过六省市联动,实施各项污染控制措施,奥运会期间,北京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此后,为确保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环保部先后组织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开展区域联防联控,取得积极成效。在总结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颁发《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区域联防联控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重点区域、防控重点和措施提出了指导意见。《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创新区域管理机制,全面提升联防联控管理能力,我国对区域联防联控的规定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政策性文件中。《大气污染防治法》对区域联防联控尚未有相关规定。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具体实施过程中需对以下难点作进一步探讨:

1.统一规划应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

统一规划是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首要工作机制。区域联防联控工作的开展首先要把区域作为一个整体,通过科学分析区域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及分布状况,各种污染源不同排放量的时空变化,以及城市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强度和污染物传输规律,再制定相应污染防治措施。①国内外实践均表明,区域联防联控统一规划必须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珠三角是我国较早探索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地区。2006年,广东省政府与科技部合作启动了“重点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技术与集成”863项目,委托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首的多家科研单位对构建珠三角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体系开展前期研究。②2010年,广东省成立了我国首个区域大气质量科学研究中心,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技术支持。为确保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达标,北京、天津等六省市在获取大量外场观测、源排放等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系统分析污染特征,共同制定、实施治理措施,最终实现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全部达标。③美国针对臭氧区域管理的各项决策也是建立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1995年美国环保署与中西部、南部、东部各州组建了臭氧传输评估组织,致力于研究臭氧前体物的区域传输问题,并于1997年确认美国东部22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氮氧化物排放严重影响了东北部各州臭氧的达标,直接促使了氮氧化物州执行计划的出台。④氮氧化物州执行计划的执行,使美国东部大部分州电力部门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在2003年相对于1990年减少了70%。⑤

2.要兼顾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

区域联防联控的主体往往分属不同行政区(主要指跨省),彼此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无法借助同一行政区纵向治理的模式。我国已有的区域联防联控实践以及出台的区域联防联控指导意见都未要求建立跨行政区的区域大气管理机构,超越行政区划,直接负责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规划和实施。指导意见和“十二五”规划仍强调坚持属地管理和区域联动相结合的原则,即属地仍是区域大气管理的主要承担者。因此,跨越省际的区域主体间实际上是一种平行的横向合作关系,一般通过签署协议共同实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如果区域主体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大气污染又是辖区内亟待解决的问题,则合作治理污染的可能性更大;但如果区域主体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面临的大气污染问题程度不一时,就存在非合作的可能。①为支持北京治理污染,保障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北京周边河北、内蒙等五省市关停了部分污染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这种通过牺牲周边地区经济利益,维护局部地区空气质量的做法并不是一种长效机制。京津冀中的河北作为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更注重发展经济,解决贫困问题。事实上它也承接了北京转移出去的大部分产业,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而河北氮氧化物、烟尘排放量居全国第一,二氧化硫排放居全国第二的数据表明,其污染物排放影响了北京等周边地区空气质量。要改善北京空气质量,河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就应限制发展,这就意味着以重工业为主的河北的经济发展要受一定影响。对于承担较大治污成本的河北,空气质量受益者的北京是否要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通过何种形式?以货币形式抑或产业拉动,发展互利合作关系,辐射带动河北的产业调整。从这种意义上说,区域联防联控不单纯是治理空气污染,还涉及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

(二)多种污染物协同治理

单一污染物途径是传统治理空气污染的手段。大多数国家在治理空气污染的早期阶段都致力于在一定时期内控制一种污染物。单一污染物治理方式对只由单一污染物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但当前大气污染形势日益复杂,灰霾、光化学烟雾、酸雨等多种空气污染问题同时并存,且就单一空气污染——灰霾来说,也是由多种污染物协同造成。传统单一污染物治理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气污染防治的需要。从单一污染物途径转向多种污染物协同治理成为大气污染治理的趋势。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2004年在报告中质问当前单一污染物途径,单独设定六种标准污染物的每种国家大气质量标准,是否真的解决了人们的健康影响?建议发展多种污染物协同方式控制大气污染。②2005年,美国颁布《清洁空气州际规则》(CleanairinterstateRule,CaiR),建立一个区域上限和交易计划控制东部28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电力部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③目的是通过降低前提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减轻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④虽然在北卡罗来纳州诉联邦环保署一案中,特区巡回上诉法院判定联邦环保署在《清洁空气州际规则》中的一些规定超越《清洁空气法》给予的有关授权,应将该规则予以废止,但仍许可生效至联邦环保署颁布新的替代规则。⑤欧洲国家也于1999年在《远程跨界空气污染公约》(ConventiononLong-rangetransboundaryairpollution)框架内签署哥德堡议定书(Gothenburgprotocol),通过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削减酸化、富营养化和地面臭氧。该议定书于2005年生效,被视为首个基于多种污染物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书。

我国空气污染治理长期以来实施单一污染物治理方式,注重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划定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实施二氧化硫总量控制,试点二氧化硫排污许可证交易等。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对空气污染物只设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排目标。有日本学者在分析多污染物治理途径概念包括强调二次污染物、考虑二次污染物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制定政策时直接或间接使用科学分析等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从单一污染物治理方式转变到多污染物治理方式分四步走的战略:第一阶段:治理一种主要污染物;第二阶段:通过一种主要污染物治理复杂的二次污染物;第三阶段:通过多种主要污染物治理一种二次污染物;第四阶段:治理多种二次污染物和有毒物质,并指出中国目前仍处于第一阶段,但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实施多种大气污染物综合控制表明中国有潜力进入更高阶段。①事实上,近年来我国也逐步转向多污染物治理方式,先后颁发《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的指导意见》、《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强调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进一步深化二氧化硫污染治理,同时加强氮氧化物减排,大力削减颗粒物排放,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

多种污染物协同治理发展的最新形式,已不是单纯的空气污染治理方式。最近一些发达国家试行将空气污染治理、能源政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整合,运用三者相互关联的作用,以更少的成本实现更多的共同利益。这种更广泛意义的多种污染物协同治理方式,在帮助空气质量达标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机构(iiaSa)的收益模型研究表明:低碳策略能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细微颗粒物的排放而不增加额外的成本;每减少1%的二氧化碳能减少1%细微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②我国目前多种污染物协同治理方式主要用于空气污染③,尚未与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相结合,但从长期来看,这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三)重典治理

我国早在1987年就已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后经两次修订。然而,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表明,《大气污染防治法》未能取得有效防治作用,这与其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过轻密切相关。现行《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于2000年,与1987年、1995年《大气污染防治法》相比,新增了一些违法行为的处罚,并对罚款作了数额上限的规定,但总体来说,处罚力度并未加大。立法之所以这样规定,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经济增长因素的考虑。如果让企业承担过多环保责任,势必影响企业的发展,从而影响经济的增长。但有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并不影响经济的发展,反而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能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有数据显示,美国在1970年颁布《清洁空气法》到2005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呈上升增长趋势,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一氧化碳、挥发性有机物等则明显下降。①要有效遏制我国日趋恶化的大气污染形势,现阶段有必要加大处罚力度,用重典治理。

首先,适当减少行政命令。纵观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六章法律责任的规定,几乎每条处罚措施都涉及行政命令,如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限期治理,责令改正,责令拆除,责令限期建设配套措施等。有关“责令”行为的属性存在诸多争议,《环境行政处罚办法》已将其定性为“行政命令”。行政命令相对于行政处罚,不具有强制执行力,违法者如拒不履行也没有相应的法律后果,而改为对其实施行政处罚。“责令”行为的立法理念在于发挥其教育功能,敦促行为人在一定认知的基础上主动纠正违法行为。②但实践中行为人通过违法行为获利,他们主动纠正违法行为的可能性非常小。因此,“责令”行为的相关规定事实上显示了《大气污染防治法》处罚措施的软弱性,应予以适当减少。

空气治理的必要性篇10

现将今年糖尿病胃轻瘫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糖尿病;胃轻瘫;中西医

1发病机制

1.1自主神经和肠神经系统(enS)病变导致胃排空延迟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前者神经末梢主要释放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具有抑制胃肠蠕动的作用;后者神经末梢主要释放乙酰胆碱,可促进胃肠蠕动;研究证实,迷走神经病变和迷走神经切除可使胃动力减弱或消失,导致胃轻瘫。组织学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的迷走神经、交感、副交感神经节变性、有空泡形成和脱髓鞘改变,消化道黏膜下神经丛、肌间神经丛的神经节细胞有不同程度染色质溶解、胞浆空泡变性及核坏死[5];神经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发现糖尿病大鼠的胃窦部黏膜下神经丛、肌间神经丛明显减少,并且细而短;胃肌及迷走神经损害使近端胃的容受性及适应性松弛缺乏,胃内压力升高,胃运动功能减弱,胃排空延迟[6]。enS通过控制乙酰胆碱、一氧化氮等神经递质的释放控制胃平滑肌细胞运动及括约肌收缩[7],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病变,可引起enS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损伤,乙酰胆碱等递质释放减少,使胃肠平滑肌运动减弱,导致胃动力障碍和排空延迟[8];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导致自主神经和enS病变在DGp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1.2胃肠激素分泌异常胃肠激素对胃肠运动具

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研究较多的有胃动素(mot)、胃泌素(GaS)、p物质(Sp)、生长抑素(SS)、血管活性肠肽(Vip)等。mot是通过直接作用于平滑肌细胞的mot受体引发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Ⅲ期,从而完成胃肠道周期性运动[9];GaS能刺激胃酸分泌,促进胃肠运动,也可直接使人胃体、胃窦环形肌肌条收缩;Sp对胃运动和排空有促进作用[10],mot、GaS、Sp等共同完成对胃肠运动的促进作用;SS通过作用于平滑肌上SS受体及抑制内源性mot、胃窦局部前列腺素分泌而广泛抑制胃肠运动[11];Vip使平滑肌松弛抑制胃及小肠运动,减慢胃排空[12];瘦素(Lep)为近些年发现的新型胃肠激素,通过作用于下丘脑区而抑制胃体及胃窦mmCⅢ期收缩运动[13],与SS及Vip共同完成对胃肠运动的抑制;Lep与糖尿病胃轻瘫关系的研究目前不多。上述胃肠激素的共同作用形成饥饿与饱食两种胃运动模式。在糖尿病大鼠模型离体胃窦平滑肌自发性收缩运动的研究中发现,糖尿病组血浆中SS、Vip、mot增加,Sp降低;胃窦组织中SS增加,mot和Sp降低;动物实验及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血清中的胃肠激素含量变化在糖尿病胃动力障碍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14~16]。

1.3胃电节律紊乱和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周期紊乱或消失Cajal间质细胞是胃肠道的起搏细胞,这些细胞与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纤维紧密连接,它们在肠神经和平滑肌细胞之间充当传递器,作为胃内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或抑制性冲动的中介[17]。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活组织切片中发现,胃中Cajal细胞明显减少,甚至完全缺失,造成胃肠神经传递减弱,胃容受性舒张功能受损,胃远端慢波消失,胃窦收缩减弱,胃排空延迟,胃电节律紊乱,这些变化与mmC周期紊乱或消失有关[18]。胃mmCⅢ期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近端胃、远端胃和近端小肠收缩的协调运动,糖尿病患者的mmC存在异常,与糖尿病胃肠动力病变密切相关[19]。

1.4微血管病变糖尿病微血管损伤是引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糖尿病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小板聚集增多以及血栓形成等[20]。电镜下发现:糖尿病大鼠胃肠道可见微血管管壁增厚、迂曲、厚薄不均、连续性有中断、内皮细胞内有许多胞质溶解性的小空泡,造成血流瘀滞,胃肠道缺血,致使神经细胞、肌细胞、黏膜细胞能量溃乏,从而使胃平滑肌受损导致胃动力障碍的发生[21]。

1.5高血糖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的增高与胃排空延缓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即血糖增高可以抑制胃排空速度,胃排空抑制又使血糖水平不易控制,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高血糖可抑制胃动力药物对DGp患者及正常人胃排空的促进作用,降低胃动力药物的疗效[22];高血糖可以抑制迷走神经,使其结构改变,从而降低胃窦部动力[23];高血糖可以引起mmCⅢ期消失、减弱或发生变异,使胃窦部收缩减弱[24]。

另外,糖尿病引起的代谢紊乱亦可造成神经传导、血管结构、胃肠道平滑肌等病变而导致胃肠动力减弱[25]。

已有的研究显示DGp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的,与糖尿病自主神经和enS病变、消化道激素分泌异常、胃电节律紊乱和mmC周期紊乱或消失、微血管病变、高血糖及代谢紊乱等密切相关,但其确切病机有待进一步研究。

2西医治疗

2.1促胃肠动力剂甲氧绿普胺对周围及中枢多巴胺受体均有拮抗作用,能促进胃排空,增强胃窦的收缩,使幽门扩张,协调胃幽门和十二指肠运动。但其有锥体外系副作用如嗜睡、智力下降、抑郁症等,幻觉、意识模糊等精神症状及顽固性呃逆等不良反应,故不宜长期服用[26]。多潘立酮为较强的周围型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对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较少,多潘立酮20mg,每日3次,能有效、耐受、持久地改善DGp的症状并能很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7]。西沙必利为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通过增加胃肠平滑肌肌间神经丛释放乙酰胆碱,增加胃肠蠕动收缩,调节胃和胆囊及直肠的排空,协调胃肠道括约肌的松弛与收缩。研究证明西沙必利可加速DGp患者固体和液体的胃排空,对胃排空延迟越显著患者,其作用越明显[24]。莫沙必利是新一代促胃肠动力药,其作用机制与西沙必利相同,但与心脑组织中的多巴胺及5-羟色胺受体无亲和力,因而无相应的受体受抑制所引起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和锥体外系综合征。枸橼酸莫沙必利可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的症状和胃排空,不良反应少[28]。红霉素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分子电荷及空间结构与胃动素完全相同,它直接与平滑肌细胞膜胃动素受体结合,阻断细胞外钙离子内流,同时细胞内钙离子外流增加,从而产生促动力效应[29]。依帕司他是一种羧酸衍生物,为体内多元醇代谢系统中重要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它可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并有促胃动力和改善交感、迷走神经平衡失调的作用[30]。

2.2胃起搏及其他方法研究发现采用适宜起搏参数输入起搏信号可完全触发胃电慢波,改善胃电参数,纠正药物导致的异常胃电节律,加速胃排空,恢复或改变胃肠功能活动,改善胃排空延迟[31]。幽门注射肉毒杆菌毒素[32]可降低DGp患者幽门阻力从而改善为排空。

3中医研究

祖国医学中无DGp的明确记载,但从其临床症状看,可归属于中医的“痞满”,痞满之名首见于《内经》。其病因病机古医籍中有散在论述,《素问·太阴阳明论》谓:“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入五脏则瞋满闭塞。”《素问·异法方宜论》曰“藏寒生满病”,认为痞满的发生与饮食不节,脏腑气机不利有关。《伤寒杂病论》曰:“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明确“痞”的基本概念。又曰:“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指出其病机多为外感表证误下,正虚邪陷,结于心下,并拟定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所创泻心汤治疗“痞满”一直为后世医家效法。《赤水玄珠》记载:“消渴……饮食减半,神色大瘁。……不能食者必传中满鼓胀。”所论“中满”与糖尿病胃轻瘫关系密切。《兰室秘藏》曰“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丹溪心法·痞》曰“有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为痞者,有饮食痰饮不能施化为痞者,有湿热太甚为痞者”;《本草经疏》曰:“痞气属脾气虚及气郁所致。”《脾胃论》中曰:“呕吐哕皆属脾胃虚弱,或寒热所侵,或饮食所伤,致气上逆而食不得下。”《景岳全书·痞满》云:“……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邪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可见古人认为饮食不消、痰饮不化、感受外邪、寒热侵袭、脾虚失运及气郁皆可引起痞满的病机;且痞满有虚实之分。

关于DGp的中医病因病机和治则的现代研究报道颇多,徐涟等[33]认为糖尿病胃病多因病程日久,阴损及阳,导致气阴两伤,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升降失常,使精微不布,湿邪内生,水谷难化,而成虚实夹杂之证。杨氏等[34]认为其病机主要因素为Dm迁延日久,“久病必虚”,“久病必瘀”形成中焦气虚阴亏,瘀血阻滞,气机失调。武翠凡等[35]认为脾虚不能正常运化、升清、散精,水谷精微和水湿不布而停于中焦,致脾胃升降失调,中焦气机郁滞,甚或阻碍气血津液的运行,酿生痰浊、瘀血等。

综上述糖尿病胃轻瘫基本病机以消渴病日久,阴损耗气,致中气虚弱、脾胃升降失调为主,脾气虚弱、运化无力为本,气滞、血瘀、湿阻、痰浊、食积、湿热等引起胃失和降为标,为虚实夹杂之证。

4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对DGp的分型可归纳为以下证型和治法:即饮食积滞、痰湿内阻、肝胃不合、邪热内陷、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脾肾阳虚等。辨证论治多采用健脾消食、疏肝和胃、滋养胃阴、健脾化痰、消痞散结、温中和胃、活血化瘀、清泄胃热、补脾温肾。如李革[36]对DGp作如下论治:(1)脾胃虚弱型,治以香砂六君子汤加焦三仙健脾益胃;(2)肝胃不和型治以柴胡疏肝散加百合、乌药疏肝和胃;(3)脾胃不和、寒热错杂型治以半夏泻心汤加味寒热并治,调和肠胃;(4)胃阴不足型治以麦门冬汤加减滋阴养胃,降逆止呕。刘志勤等[37]将DGp分为四个证型论治:(1)饮食停滞型:治宜消食化滞,和胃降逆,方用保和丸加味;(2)脾胃虚寒型:治宜温中健脾,和中降逆,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3)肝气犯胃型:治宜疏肝理脾,和胃降逆,方用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4)胃阴不足型:治宜滋养胃阴,降逆止呕,方用麦门冬汤合增液汤加减。唐廷汉[38]认为DGp多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常,或忧愁思虑,过度安逸少动,导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常,不能升清降浊而致,以半夏泻心汤加减,健脾益气、兼清湿热。邹世昌[39]认为其病机是以脾胃气虚为本,寒热错杂为标,致使脾气当升不升,胃气当降不降,中焦运化之权失司,采用乌梅丸以辛开苦降、寒温并用。郑晓军等[40]认为DGp是由于患者素体脾胃不足,久病阴津耗竭,阴虚及阳,脾胃气虚,中阳不运,湿浊中阻所致,选用升阳益胃汤为主方以健脾益气生津、化湿升清。王海宁等[41]认为消渴日久,产生痰浊与瘀血,当治以健脾益气、化痰降浊、活血化瘀,处方:黄芪、白术、半夏、紫苏叶、鸡内金、枳实、竹茹、沙参、丹参、石斛、穿山甲、甘草,并取得较好疗效。杨卫文等[42]自拟中药糖胃康(白术、枳实、鸡内金、石斛、玄参、丹参),以健脾益气为主,活血化瘀为辅治疗DGp。黄妙珍等[43]实验观察枳实消痞颗粒不仅能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胃肠症状,而且能提高胃组织中mot、GaS水平,表明枳实消痞颗粒可通过调节mot、GaS而改善胃肠功能。王玲等[44]采用: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脾俞、胃俞等为主穴,辨证加配穴的方法针刺治疗DGp取得良好疗效。孙鸿翼[45]采用耳穴贴压结合足底艾灸的方法亦能改善DGp临床症状。

5问题与展望

目前,DGp的临床研究仍有许多问题:首先是DGp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尚不统一;其次,多数研究缺乏长期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可靠性不足。西药治疗DGp不良反应相对较多,并存在一定耐药性,不适合长远进行,而胃起搏器、手术等侵入性有创治疗方法对患者造成一定伤害,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中医药治疗DGp有一定优势,无论是辨证论治或是固定方剂加减治疗等其他方法,有效率均较高,特别是在改善症状上有其特殊优势,且副作用少,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没有系统深入探讨有效中药方剂的作用机制,对该疾病尚无统一病名,辨证分型需客观化、标准化,疗效的客观性和可比性相对较差。总之对DGp需进一步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衡先培.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诊断与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59-372.

2JonesKL,Russoa,StevensJe,etal.predictorsofdelayedgastricemptyingindiabetes.DiabetesCare,2001,24(7):1264-1269.

3柯美云,蓝宇.糖尿病胃肠并发症的动力障碍及其机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3,19:164-165.

4HorowitzmHardingpe,maddoxa,etal.Gastricandoesophagealemptyingi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GastroenterologyandHeptology,1986,1:97-113.

5Cameronne,Cotterma.metabolicandvascularfactorsinthepathogenesisofneuropathy.Diabetes,1997,46:31-37.

6刘剑峰,杨毅,梁延杰,等.糖尿病大鼠胃窦部CGRp、Vip神经免疫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中国糖尿病杂志,1996,4(3):167-169.

7GrundyD,Schemannm,woodJ.ataleoftwobrains,onelittleandonebig.neurogasstroenterolmot,2000,12:105-111.

8李琴,胡道松,茹立强,等.胃化学性炎性痛时幽门括约肌肠神经系统内一些神经活性物质的变化.中国神经科学杂志,2002,18(4):694-698.

9Hellstrompm,thoUanderm,theodorssone.nociceptiveinhibitionofmigratingmyoelectriccomplexbynitricoxideandmonoaminergicpathwaysintherat.amJphysiol,1998,274(3pt1):G480-G486.

10余跃,侯晓华.肽能神经递质对胃运动和排空的调节作用.胃肠病和肝病学杂志,1996,5:309-312.

11田瑞,周洁,周吕.经血管灌流生长抑素对大鼠离体胃运动的抑制作用.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5,11(1):17-20.

12SaidS,muttV.polypeptidewithbroadbiologicalactivity:isolationfromsmallintestine.Science,1970,169:1217.

13周吕,王礼建.下丘脑瘦素对大鼠胃运动的作用.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6,5(1):20-23.

14林琳,计敏,赵志泉,等.四种胃肠激素在糖尿病胃动力障碍中的作用.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3,8(2):74-77.

15王青青,张爱珍,徐瑞珩,等.2型糖尿病胃轻瘫与胃肠激素相关性.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4,20:324-325.

16吴慧萍,陆红.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血清生长抑素改变及意义.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6,20:330-332.

17thunebergL.onehundredyearsofinterstitialcellsofCajal.microscRestech,1999,47:223-238.

18ForsterJ,Damjanovi,LinZ,etal.absenceoftheinterstitialcellsofCajalinpatientswithgastroparesisandcorrelationwithclinicalfindings.GastrointestSurg,2005,9(1):102-108.

19郝筱倩,董雷,赵菊辉,等.2型糖尿病小肠移型复合运动规律的研究.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6,5(4):323-326.

20Jagera,vanHinsberghVw,KostensepJ,etal.increasedlevelsofsolublevascularcelladhesionmolecule-1areassociatedwithriskofcardiovascularmortalityintype2diabetes:theHoomstudy.Diabetes,2000,49(3):485-491.

21张亚萍,高革,张宽学,等.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模型胃肠道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临床消化病杂志,2002,14(4):150-152.

22RaynerCK,SuYC,DoranSm,etal.thestimulationofantralmotilitybyerythromyclnisattenuatedbyhyperglycemia.amJGastroenterol,2000,95(9):2233-2241.

23郭玉琏.糖尿病人迷走神经病理改变研究.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9,22(1):82-84.

24王雁,张彤彦,张建忠,等.西沙必利对糖尿病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基础医学与临床,1999,19:516-521.

25鲁瑾,邹大进.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的致病机制.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9,15(3):281.

26杜章辉.胃复安的不良反应.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5,11(10):1432-1433.

27DavidS,markK,VastiB.Domperidoneinthemanagementofsymptomsofdiabeticgastroparesis:efficacy,tolerability,andquality-of-lifeoutcomesinamulticentercontrolledtrial.Clinicaltherapeutics,1998,20(3):438-453.

28陈世耀,王吉耀.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165-168.

29LuG,SarrmG,SzurszewekiJH.effectofmotilinanderyth-romycinoncalcium-activatedpotassiumchannelsinrabbitcolonicmyocytes.Gastroenterology,1998,114:748-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