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心理学的理解十篇教育心理学的理解十篇

教育心理学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7:44

教育心理学的理解篇1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在高校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进行中,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以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就当前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解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体育教学的一些合理化建议,希望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大学生;心理调解;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快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上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案件越来越多。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解,是关系到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警官院校的学生处于大学生向警察过渡的时期,较一般大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需要更强的心理素质,本文就警体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调解进行研究。

1研究对象

以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方面的书籍,阅读中国知网上近年来相关的论文与资料,总结当前研究的进展与存在问题,为本文的写作提供参考。

2.2专家访谈法

就全国警体教学的专家进行访谈,咨询专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解的意见。

2.3问卷调查法

就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取学生300名,其中男生200名,女生100名,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5份,回收率98.3%,有效问卷293份,有效率99.3%。

2.4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自我评价分析

对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现状自我评价调查,从表1的结果来看当前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仅有11.6%的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非常了解,有16.4%的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有高达46.1%的学生一般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有25.9%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心理现状。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心理健康也成为人们关注的方面,如何引导大学生关注、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是今后高校教育要考虑的问题。

3.2警察院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解的作用分析

警察学校的学生较比一般高校学生有着显著的差异,警察院校的学生专业课较多,学习压力大,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要求严格,学生训练非常艰苦,有很多学生常常处于焦虑当中。而体育教学可以很好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解,塑造健康的心理。由于体育课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通过体育课教学,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同时,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自身情绪和情感的体验过程,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来缓解紧张的心理,化解大学生的不良思想情绪,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通过体育课中的团队合作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团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有利于缓解因学习产生的焦虑。可以说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解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3.3警察院校体育教学中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了解当前体育教学中心理辅导存在的不足,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有48.8%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心理教学内容较少,有21.5%的学生认为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差,心理辅导能力不足,有19.1%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中心理辅导内容落后,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当前体育教学中心理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由于警察院校与普通高校有着明显的区别,警察院校是为培养警察做人才储备,体育教学内容多是以格斗、散打这些实用性较强的项目为主,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而对学生心理辅导相对较少,这样的体育教学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

4结论与建议

4.1当前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了解较少,缺少心理方面的健康辅导。

4.2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4.3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4.4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体育课教学应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掌握心理健康的调解方法,使学生可以及时的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解,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4.5对现行的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体育教学要以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体育教育要包含健美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提高自我调控心理的能力。

4.6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体育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能力。体育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平,健全的心理素质,加强体育教师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学习,更新教师的教学理解,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全方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师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衔华,全宏艳,蒋湘祁,蒋艳华,罗军,刘芳.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效用的实证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2]陈东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探析及应对措施[J].文教资料,2010(24).

[3]周勇.浅谈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大众科技,2009(12).

[4]金勇,严红玲.高校体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探索[J].科技致富向导,2011(11).

[5]饶丽.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活动[J].文学教育(中),2010(09).

教育心理学的理解篇2

关键词:感恩 责任 恻隐

 

华夏民族总与礼仪之邦冠名于世。古先哲为我们留下许多名言典故,不乏教育后人德行天下,以德为先。有《大学》中“修、齐、治、平”。修身第一位,修身乃德育。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士有百行,以德为先”;“百行德为首,百善孝为先”;“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所有这些,足见先哲对德行的器重。

作为语文教师,传承古仁人的德行衣钵,发扬中华文明的博大深邃精神,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在教育教学中应渗透德育理念。德是一种精神,一种心态,一把尺度。以我理解为具体的三方面即感恩心、责任心、恻隐心。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我从以下案例中与大家一起来思考、分享、感悟。

在师范上学时,对校训记忆犹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口传心授,春风化雨,需要的前提是以身作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说得也是这个道理。《礼记》中:“亲其师,信其道。”是让教师做足功课。教师如何做?我想无外乎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育技艺,超凡的教育智慧,独特的人格魅力。具备这些前提条件,则师可亲而其道可信了。所以,此处插科打诨尤为必要。这是教师德育思想能有效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前提条件。不然,一切都变为纸上谈兵,空头说教。以下从三点阐述:

其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恩心

朱自清的《背影》、莫怀戚《散步》、邹韬奋的《我的母亲》、黄飞的《甜甜的泥土》、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孟郊的《游子吟》,这些作品虽说文体不同,但是都渗透作家对父母恩情的感激。百善孝为先不无道理。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教师在与学生学习这类文章是要多多渗透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与学生多交流、多体会、多感悟。在交流、体会、阅读感悟中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让全体学生在学习此类课文时情感得到丰富,心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提升。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大有功德的事。此处是论述感恩父母,下文论述感恩社会。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每个人来源于社会,是社会的一个分子。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大家——祖国。对祖国要有赤子之心。古往今来,对国家的感恩之心比比皆是。辛弃疾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的《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精忠报国,死而后已。在民族大义之前,要胸怀祖国、感恩祖国、眷恋祖国。这是我们民族振兴不可或缺的内在精神力量。有了它,我们不再担心民族危亡时的无助;有了它,我们不再恐惧西方列强的炮火;有了它,我们不再心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回报社会,感恩祖国,报效祖国。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这些诗词时应传达出这种声音。

其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何为责任心?《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这是梁启超的话,不无道理;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也是这个道理。这种责任心意识地培养要在我们语文课堂上体现出来。比如在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中要学习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满腔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在钱泳的《治水必躬亲》要学习海瑞忠于事业、忠于人民、不辞劳苦、身先士卒的忘我精神;在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中我们要学习“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的精神;在《赵普》中我们要学习赵普不顾个人安危、忠于国家、冒死觐见的敬业精神;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我们要学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负责精神。

其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恻隐心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即爱心、怜悯心。“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说得都是爱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我们的学生要渗透对人民仁爱的思想,对弱者同情的感情。爱在教学泰格特的《窗》中要引导学生用心灵去关爱身边需要关爱的人,让学生懂得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在教学柳宗元的散文《捕蛇者说》一文中要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到“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同时也要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怜悯,从而在思想上与其产生共鸣。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这是关于恻隐之心的教育。

最后,我觉得德育的这三个方面的表现感恩心、责任心、恻隐心并不能全部概括德育的内容。但是我总是觉得这三个方面在当今社会因被人忽缺而显得比较可贵。所以重点阐述我们在以后教学过程中所要关注的这些内容。即便如此,我觉得德育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并不能说通过某节课就能够达到每个学生具有感恩心、责任心、恻隐心了。教师要有滴水穿石、持之以恒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有可能让德育的种子生根、发芽、开放出绚丽多彩的花朵。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的理解篇3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30-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和萌芽其实在数千年前就有了,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却较晚,1984年少数高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1986年班华教授首次提出“心育”的概念,而直到1993年,我国才有第一个学校心理学的专业组织,之后慢慢扩散至中小学。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时期是个体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特殊发展阶段。[1]处于青春期的中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处于过渡阶段,叛逆心理强烈,情绪管理能力较差,自我概念发展不成熟,是心理敏感易迷失的时期。从现实状况看,当今中小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突出,因此对此阶段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观念的灌输,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然而尽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二、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

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只有20余年的时间,然而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1994年国家正式提出要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及广大教师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2]。随着工作的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显示出或正在形成一些消极的发展倾向。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形式化现象

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本世纪教育发展与改革运动的一大成果,在某种意义上,它已成为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3]。然而仍有一些中小学未领会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仅将其视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梁芹生指出,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不清的现象,导致各校发展状况极不均衡。有些学校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摆设,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把一些不相干或不称职的教师安排当心理辅导教师,他们没有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对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无所知[4]。这种似有实无的形式化教育只是劳民伤财,起不到该起的作用。我们应该看到,中小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与创造的空间,也同样需要心理的支持和心灵的沟通,而后者往往是前者的前提。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健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应该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来设计,不拘泥于形式,如角色扮演心理剧,教育游戏等等。王曦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小学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5]姚本先指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很多,而目前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有明显的课程化倾向。梁芹生指出,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着成人化、课程化、知识化的模式。对于心理学概念的生搬硬套,强制要求背诵或者增设考试,这些做法不仅没有起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非专业化

抓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建设是重中之重[6]。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存在着明显的从业资格较低,专业水平不足的问题。在英美等国,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要求研究生以上,并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而在国内,这项要求是远远达不到的。丁园园在对中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比较时指出,在师资力量上,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员匮乏的问题;在师资水平上,我国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方面质的差距也是十分明显的[7]。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相关理论,掌握必要的操作程序,并做到身体力行,化解隔阂,内外和谐,达到与学生的真正沟通和理解[6]。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对象的片面化

由于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准确,很多学校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咨询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是对这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少数学生开展的,忽视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整体,归根结底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把握不够准确。魏成菊指出对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理解的偏狭是造成这一偏差的主因[8]。赵芸指出,教师常常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心理发展中的弱点和缺陷当成工作的重点,以至于学生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才需要的,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陷入了被动和片面[7]。

三、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中小学领导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需要经过考试鉴定,对升学考试也没有直接的决定作用,这就致使很多家长甚至老师都不了解在学校开设此类课程的重要性。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也就使得课程的开展流于形式。梁芹生认为,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是决定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成效的关键[4]。姚本先也认为,要扭转此局面,关键是转变教师特别是学校领导的教育思想观念,同时加大评估检查的力度,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3]。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俗化

为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灌输相关知识概念是必要的。但在教授这些心理学相关理论时,教师应该用通俗化、生活化的语言,使传授的知识通俗易懂,符合中小学生接受的水平,以免学生因为知识晦涩难懂而放弃。由于国内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较晚,很多技术和理论借鉴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相对完善的欧美等国,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

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是弥补当前从业人员资格偏低的有效途径。结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加强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是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进行工作的基本要求。廖全明和刘宗法指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科班式的学校专业培养模式和半路出家式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等两种典型师资培养模式,但存在着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相脱节、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心理咨询师的培养混为一谈等问题,他们提出通过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支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材教法体系等措施加以解决[9]。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对象的全体化

实践证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同时要重视个别差异[3]。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调节情绪,面对各种情境中的生活压力,更有效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魏成菊指出,“预防问题的发生,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8]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都可以看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该是中小学生全体,而不只是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四、总结及发展新思路

1.总结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外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在我国仅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20余年来,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困扰[1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实施中的形式化,课程设置的不健全,从业人员的不专业,以及大众对其服务对象的认识偏差等。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度,加强课程设置的通俗性,提高从业人员的水平,以及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使大众对其服务对象为全体中小学生有更深刻的领悟。

2.发展新思路

积极心理学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来后,逐渐形成一股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11]。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强调采取更科学的方法来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寻求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观念等[12]。在越来越强调成长和发展性健康教育的今天,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用于当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有着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叶一舵.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教育学刊,1997,(2).

[2]周春淼.中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1,(3).

[3]姚本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0,(4).

[4]梁芹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4,(5).

[5]王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研究综述[J].教育科学研究,2006,(2).

[6]韦磐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显性问题及对策[J].吉首大学学报,2011,(5).

[7]余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8]魏成菊.心理健康教育管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

[9]廖全明,刘宗发.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6,(11).

[10]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教育心理学的理解篇4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育也在不断发展着变化,新的时期对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要积极进行教育方面的改革,以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二十一世纪是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的时候,需要大量的人才,小学阶段是建造一个人最基本价值观世界观等的时期,是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阶段,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我们需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我们就分析小学生心理教育中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小学生容易存在的心理问题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案例告诉我们:在开始建立世界观价值观的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当小学生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尤其是心理方面的问题,教师能够及时的予以指导,教导学生用正确的心理和心态去面对问题,避免走极端、避免学生变得消沉。

学生最大的任务就是学习。因此,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学习方面的问题,下面我就学生遇到的学习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有专家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脑力活动,因此,在小学生日常的学习中,采用的是游戏和活动相互转化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转化的过程中,以学习为主,但是学习的内容比较多,包括考试等,太多的内容,学生就难以应付了。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信心不足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容易引起学生的焦虑。现在,小学生的任务比较繁重,加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等比较高,学生的心理会产生比较大的压力。所以当学习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学生就变得心神不宁,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养成一些坏的习惯,总的来说,因为小学生承担了太多的学习压力,造成了思想上比较沉重的包袱,容易形成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重视。

现在,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学校,最看重的依然是学生的成绩。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承担了比较大的压力,最为明显的是很大一部分的学生都有考试焦虑症。同时随着年纪的不断增长,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压力就越来越大,过重的心理压力给学生带来了比较大的负担,导致学生出现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比如一些神经衰弱、抑郁、失眠等现象,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在平常的学习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小学生眼中,老师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再进入小学之前,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最为亲密,进入小学之后,教师成为小学生的“第二任家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教师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的素养,会被学生直接模仿,如果教师不能够做好表率,那么学生也会有样学样,在成长中失去分辨是非的能力。

二、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从学校中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同时,还要把家庭教育纳入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中。在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需要经常进行沟通,构建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系统。在构建学生健康体系的过程中,学校的老师需要和家长不断进行协调、互补。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同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把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生发展和管理的计划。

同时,我们需要还需要对老师的培训和教育。让老师参加一些培训等,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控制自己的坏脾气,减少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同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状态,当发现学生出现心理方面问题的苗头时,能够及时做引导,与学生谈心、沟通,为学生排忧解难,做学生的知心人,避免学生造成心理问题。

三、结语

新的时期,对学生有了新的要求。我们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加强对小学生心理的教育,构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因此,作为老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多积累一些经验,并且把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老师的教学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促进我国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倩,李田伟,袁远.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27)

[2]彭小虎,刘玉洁,王国锋.长沙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04)

教育心理学的理解篇5

误区一: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期末考试结束,一个朋友带着在三年级读书的孩子到家里玩。我问孩子:“期末考试成绩怎么样?”孩子自豪地告诉我:“我的功课都是优!”“真棒!”我称赞道。确实,就我对孩子的了解来看,他能得到全优真的是很不错了。可没等孩子反应,朋友说话了:“优就值得高兴啊?数学还错了两道题呢,你就应该全对!”朋友的话一说完,孩子脸色就变了,直到最后离开,也没有再说一句话。

在这件事情中,朋友犯了一个很多家长都会出现的错误: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当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时,除了既定目标难以完成外,还存在很多弊端:首先,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在登山比赛中,当发现你追逐的目标近在眼前时,你会信心百倍地去追赶;相反,当看到前面的目标已经在不可能追赶到的位置时,你则会失去信心放弃追赶。同样,当家长制定的目标过高,孩子难以企及时,孩子就会失去自信,放弃对目标的追求,得过且过。其次,容易使孩子形成好高骛远的恶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言行、处世方式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其本质是好高骛远的表现,长此以往,孩子受其影响,就容易形成做事情时不切实际、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习惯。

误区二:包办代替应由孩子自主完成的事情

期末检测,当我巡视到一年级教室时,突然一个小男孩趴在桌子上“呜呜”哭起来,连忙走上前问他为什么哭,小家伙边哭边说:“我的铅笔芯断了。”“你用铅笔刀削一下不就行了?”我看着桌子上的铅笔刀说。“我不会……呜呜……都是爸爸妈妈帮我削……”听了小家伙的话,我哭笑不得。

当前,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很多应该由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都被父母长辈替代孩子完成了。父母包办代替应由孩子自主完成的事情看似是对孩子的关爱,实则不然,其中弊端多多。首先,易导致孩子感觉统合失调。“感觉统合失调”是一个心理学名词,通俗地讲就是个体在运动、思维等感知觉方面出现障碍,不能协调运作。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在智力、身体发育上都异于正常孩子。研究发现,父母过分的包办代替,孩子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得不到有效锻炼是导致孩子感觉统合失调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孩子易形成依赖性,遇事缺少主见。孩子自主完成任务其实是其脑、手结合,协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孩子除了运动能力得到加强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寻找完成任务的最优化办法,其思维得到了开发,孩子在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当成功的感受被反复强化后,孩子会逐渐形成遇事主动思考,自我完成任务的良好习惯。反之,当父母事事包办代替,孩子易对父母形成依赖性,遇事缺少主见,这对孩子将来面对社会纷繁复杂的各种事务是极其不利的。

误区三:赞赏孩子的暴力行为

正在朋友家闲聊,朋友7岁的儿子从外面哭着回来了。朋友忙问:“怎么了你?”孩子边哭边说:“某某打我……”没等孩子说完,朋友“嗖”一下站起来了:“你不会打他啊?走,打他去!”拽着孩子就往外走。不一会儿,父子俩回来了。一进门朋友就对儿子说:“以后就这样,谁敢打你,你就打他,打不过就告诉爸爸。”

教育心理学的理解篇6

problemsofCollegeStudents’mentalHealth

educationandCountermeasures

ninGDu

(Xi'an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Xi'an,Shaanxi710121)

abstractFacedwiththecomplicatedsocialenvironment,currentcollegestudentstherearealsomanyinthementalhealthproblems,ontheonehandandthestudentsthemselvespsychologicalqualitydeficiencyontheotherhandtheatmosphereofsocialenvironmentandteachingenvironmentisalsosomeimpactonstudents,andthereforeforstudentsbuildtheirownsituationandtheenvironmenteffectivelyimprovedtocreateagoodmentalstateofcollegestudents.

Keywordscollegestudents;mentalhealtheducation;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

心理素质培养关系到人的一生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让个人在困难、辉煌或者挫折面前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用积极平和的方式应对生活百变,培养高尚的个人情操和品德。但是在当下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下,受到各种负面信息的影响,没有较多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也会存在一定心理素养的滑坡现象,他们之中有的人过于脆弱、敏感、焦虑,无法让自身得到更加全面积极乐观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复杂的情况下,相关工作的开展又面临着重重困难。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当下国家发展与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的优质人才,大学生不仅要在专业能力上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更需要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效的应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况,在各种问题情况下能够保证积极乐观、进取的心理状况,从而有利于提升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坚实人才资源力量,这是大学生成为未来国家栋梁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同时对于学生自身而言,个人的发展需要自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生活的各种困难,保持自身较为健康的心理状况,提升自身生活品质,降低因为心理不健康而带来对自身以及家庭、社会的伤害。心理健康教育是国家、学校、社会、学生自身及家庭都需要的教育工作内容,一个学生的背后有着众多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组成,一个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波及的范围和影响并不是仅仅学生个人,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无法确定的。甚至,在不良心理状况之下,会造成对社会、对国家的破坏。特别是学生个人能力越大,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更大。因此学校就要想尽办法积极引导学生心理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当下社会纷繁复杂,网络发达让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广阔的信息,但是在这种海量信息之下,其中的负面信息或者不良言论甚至会煽动学生心里滋生不良情绪,比如仇富、仇恨社会,仇恨自身的出身、焦虑、抑郁等,这些都导致学生在生活中无法正确面对生活和对待自己,造成不良的社会风气,甚至自身的不良情绪影响到其他学生、集体,甚至社会。因此,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当下大学生中普遍的存在一定比例的心理问题学生群体,要及时发现并且有效纠正相关问题是相当必要的。

2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部分工作人员并不是专业资深人员,因此在教育工作上存在缺乏专业性,同时在具体管理和教育中缺乏与时俱进,大部分凭借个人经验进行教育,没有切实的深入到学生具体情况中,所使用的教育方式也脱离现实需求,不能满足学生们的实际需求。一般情况下多开设实体心理咨询室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大多数学生对于这种方式很敏感,都不愿意接受相关咨询服务,大部分的咨询室也处于形式化状态。同时相关工作人员也对工作缺乏重视程度,一般工作仅仅局限在对学生心理状况做相关心理测试并且对信息进行存档,但是对于信息的真实性、规范性并没有有效的规划设计,导致心理测试结果存在较大的疏漏和偏差,无法很好的指导现实工作的开展。许多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测试,都懂得测试的技巧,从而对心理测试内容进行有效的隐瞒,无法将自身现实情况进行有效的展现。从而相关心理测试工作多流于形式,没有实际的适应性。

此外还会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其力度远远低于实际所需,只是部分的选修课程,同时在教学内容上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没有科学有效的覆盖所有心理情况的类型,从而无法让所有心理状况存在偏差的学生对自身问题得到发现,缺乏积极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问题的认识和寻求帮助。大部分课程内容都较为模式化,流于形式,在内容上甚至没有注重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心理感受的关注,导致学生对心理问题更加羞于启齿。整个课程设置上,没有进行有效的课程考核,无法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当下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中,大多数学生不会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所在,因此在课程学习上没有积极性,走形式,没有让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到实际的学生内心中,从而无法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表面上在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但在实质上却没有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甚至对于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缺乏深入的认识。或者让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呆板的应试教育体系中,让教育无法发挥应有的活力。相关健康教育也倾向于针对心理问题学生开展,这种做法也加大了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压力,特别是通过药物干预等康复理念,让心理辅导工作成为心理医生的管理倾向,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心理问题,甚至产生内心的自卑感。

同时在人力资源上也显得尤为不足,大部分学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专业化、足够数量的人力资源,教师队伍素养无法得到高效统一,能力悬殊。甚至其中大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工作人员为兼职,并不是全职进行,在工作的专注性、专业性上都较为缺乏。缺乏对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素养,甚至很多工作人员都是与此专业相差甚远的人员加入教育工作队伍,完全无法发挥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对相关心理问题的解决也缺乏专业性,甚至会起到一定反作用,缺乏对心理健康有问题学生足够的关爱和尊重,对相关学生有一定的忽视态度,无法及时的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无法辨别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差异,对两者界限的把控能力较弱。

3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3.1深入贯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节专门的课程设置或者一个心理咨询室所能完成,而是需要对所有教师和学生干部进行相关培训,让整体的教育工作团队有意识的进行心理健康引导。教师在日常课程教学和学生生活管理中,要细致观察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并积极的引导,及时遏止不良心理问题的出现。学生干部要对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及时的了解,并且上报给教师,让教师进行必要的干预措施,并使这些措施发挥其相应的积极性作用。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班级学生干部与教师要注意自身言论,提倡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避免对网络或者社会不良煽动性言论的宣扬,同时针对学生有相关心理健康问题状况时要及时的用合理的方式,让学生易于接受自身的心理健康引导。这种健康教育理念需要深入到整体的学生教育和生活中,进行慢慢的渗透和纠正。在日常的宣传工作上,也要对相关内容进行审核,进行积极的引导,任何活动或者宣传内容都需要以健康积极的内容为准则,注重各种主题内容对学生的引导性。

3.2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理解篇7

原称“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探求教育的一般原理。它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改革提供综合性的研究成果。教育学原理是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为其他二级学科提供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为研究各级各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教育学原理是整个教育学考研的基础,占分比重达到1/3,要想在考研中夺得高分,必须要对教育学有一个整体的理解,那么这个理解来自哪里呢?对教育学原理的整体把握是理解教育学的基础。同时,教育学原理与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都有相应的联系,涉及到了教育学的各个分支,是认识整个教育学的前提,因此,对教育学原理的把握是整个教育学考研的重中之重。

我们可以把教育学原理整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教育学以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包括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教育学的发展阶段;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质说、教育的起源说、教育的发展历程等。第二部分,教育对人和社会发展。包括教育与生产力、政治、文化、科学、人口等的相互关系;教育变革的相关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人的个体性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包括教育目的的概念、主要理论、培养目标;教育制度的概念、我国的学制、现代化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四部分,课程和教学。这一部分是教育学原理的重头戏。主要包括课程的相关定义和类型学说;课程计划、目标以及实施、评价等;还包括教学的相关定义和各种理论流派;教学过程、模式、原则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第五部分是德育和师生关系。这一部分包括德育的概念、过程、原则、方法和德育途径和各种德育模式;教师的概念以及劳动特点,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师生关系的特点和师生关系建立等内容。

二、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是教育学综合统考重头科目之一。针对中外教育史,重在抓线索——考生要特别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纵向上,要理清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生的脉络,横向上可以将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进行对比,帮助理解。同时重分析——研究历史的作用往往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现在,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切不可孤立地学历史,而应注意分析和评价,同时注意积累分析评价的思路及要点。

中外教育史的内容脉络非常清晰,主要有六部分:中国古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中国现代教育、外国古代教育、外国近代教育、外国现代教育;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去把握。比如按照地域可以分为“中国教育史”(前三章)和“外国教育史”(后三章);也可以按照时间分为古代教育(一、四章)、近代教育(二、五章)、现代教育(三、六章);还可以从内容的角度分为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用这两条线索来引领中外教育史的复习。

针对中外教育史,复习方法指导为:

1.从宏观到微观:由于这部分内容属于历史性内容,因此考生一定要理清时间发展的顺序,树立回溯历史的整体感。建议考生在复习时采用讲解或口述的方法。复习的思路:整部分——各章节——各知识点。

2.理清知识的层次:知识的层次既体现了知识在整个教育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也指明了考生复习时应当倾注的关注程度。所以理清知识的层次很重要。按照学习层次的要求我们将其具体分为识记和理解两大类。复习时各个知识点应当把握到什么层次,做到心中有数。

3.注重比较和联系:由于是教育史,这里需要特别提醒考生: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纵向上,要理清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生的脉络,横向上可以将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进行对比,帮助理解。也需要考生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发现,找到更多的可比较的“点”。

三、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介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以及学教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据此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1、教育心理学概述2、心理发展与教育3、学习及其理论解释4、学习动机5、知识的建构、技能、品德的学习6学习策略理论。其中,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学习的基本原理(包括联结派、认知派、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理论、学习策略理论、智力理论与创造性的培养和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是重点章节。

对于教育心理学的复习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要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实验事实;二要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三要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并能够运用其来说明和解释有关的教育现象,解决有关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教育心理学算是教育学大综合中较为抽象和难懂的一个部分,在复习时建议大家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和一些教学案例来体会和理解各种原理。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大家可以采用,即“树形图法”。在复习时,可以选择一本较有代表性的教材(较的是北师大出版的由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通读全书后,理出主要线索。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涉及到哪几大方面的问题?每一个大问题下又涉及到哪些主要内容?每一个内容中关键的知识点是什么等等。依据这些问题,可以画一个树型图,帮助你理解“树干”与“树枝”、“枝叶”等的内在关系。然后,依据这一树型图,再参考其它书目,对这一图式做作一步的充实完善。

四、教育科研方法

教育科研方法具有1、内容繁杂,知识点多,彼此独立的特点;2、注重程序性和操作性;3、应用性,强调与实践问题的联系;4、教材的多样性和观点的差异性的特点。因此学习教育科研方法,需要基本概念有精确把握的基础上,与实际联系起来,通过案例的来学习,同学们可以自己找一些教育研究的例子,亲自分析评价,将概念放到一个具体情景中体会。

教育心理学的理解篇8

〔关键词〕心本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深化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6-0010-03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心本教育的关系

(一)关于心理健康教育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铺开。上有教育部相继出台的若干文件如《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基[2002]14号)等,中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如广东省成立了省市区各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来大力推进相关工作,并相继出台重要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粤教思[2007]42号)、《关于印发〈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等四个工作规范文件的通知》(粤教思[2008]83号)等,下有各中小学竞相招聘专职心理教师、申报国家和省市区各级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学校和心理课题等。

对于“什么是心育”,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中描述颇多: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2.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3.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在文件精神的指引下,中小学心育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的确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始阶段发展迅速的许多学校走进“高原期”,遭遇“瓶颈”,难以突破和创新。又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很难立竿见影而是需要待以时日,一些学校申报心育成果时把学校的一切进步和各部门的奖项全都简单归功于心理健康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在等待一个新的契机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发展。

(二)关于心本教育

心的问题解决了,人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行为能量。沉重的铁锁挂在门上,铁棒敲之不开,小小的钥匙抵达锁芯轻轻一扭便开了,只因“钥匙懂得锁的心”。以心为本的奥妙逐渐被世人探知,各行各业尤其是管理学率先进行了应用――心本管理被称作“管理学的第三次革命”,处于“管理学前沿的新方向”。但是,如此重要的心本思想在教育行业的应用探索却是凤毛麟角,一些有识之士们正在努力把它引入中小学的教育实践中去。到目前为止,正式把“心本教育”作为一个专业概念来研究的仅有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吴发科研究员。

1.如何理解心本教育的内涵。心本教育一是指“以心品为本”、“以心为本位”对学生进行心品培养;二是指学校教育和管理以心为本,从“心”开始的教育思想。

对心本教育如何认识、解读呢?狭义的心本教育就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按照吴发科研究员的理解,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归根结底是对学生个体的心品教育。可以用这样的公式来表示:

狭义的心本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品教育

什么是心品和心品教育?心品是指个体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个体的人格、个性、心态等因素。心品教育就是以“健全人格、和谐心态、良好素能”为整体目标内容对个体学生进行的心品培养。如下图:

心品教育整体目标内容

广义的心本教育包括两重意思:一是心品教育,二是教育学意义上的心本教育思想。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表示:

广义心本教育=心品教育+心本教育思想

心本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育以心为本位。即教育以人的生存、人的发展为本,而人的心理品质是人的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条件,因而一切教育要以心品教育为基础,一切教育要以心为本,以心为先,从“心”开始。

2.如何认识心本教育的实质。总的来说,广义心本教育的实质既是一种教育思想理念,又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1)作为一种心本教育思想,它对“人与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本质目的是培养人。“教育以造就人的品质为其目标”。人的品质包含人的道德品质、文化品质、心理品质和生活能力品质等。应该说,人的这些品质都很重要,都是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不可缺一的基本品质。然而,人的心品素质是人的其他素质的基础,只有人的心品素质良好,才有其他素质可言。这是因为:

第一,人的健全人格、和谐心态、良好心理素能,是道德教育、良好道德养成的重要前提,只有心品素质好的人才有可能塑造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否则道德规范难于内化,道德教育难于见效。

第二,人的个性、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是人的有效学习和有效接受文化教育的关键,若人的个性、情感、意志等心品因素出现问题,则会严重影响文化学习与接受教育的质量;只有心品素质好,才能学好文化知识;即便是个别文化知识广博的特殊个体,若心品因素有问题,其文化知识也难于发挥其作用和为社会作出贡献。

第三,人的个性、人格和心态,是人的生活能力的提高和能力发挥的重要条件,一个人格、个性和心态不正常的人,是没有什么生活能力可言的。

(2)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十分强调“心品教育”。心本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即当前开展得轰轰烈烈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它十分重视心品教育,因此,心本教育思想理念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强调“心品教育”,也就是要加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二、正确认识和理解心本教育

尽管对于心本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研究,但是对于心本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应用的研究,却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心育”和“心本”产生混淆的现象比较普遍。思想理念指导实践,理念不清,很可能会带来实践上的困扰。因此,有必要消除一些对心本教育的误解和错误做法。

(一)消除误解:新瓶装旧酒

心本教育研究作为新生事物,要想得到人们的广泛接受还需一定的时间,因而短期内常被误解也不足为奇。例如有些教育工作者很可能笼统地将其定位成“没有新意,只不过是玩文字游戏,用心本教育‘新瓶’装原先就在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旧酒’罢了”。如此理解心本教育,所指导的实践自然和原先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样,和“心本教育”无关,没有新的成效。当探索性的研究结束时,很可能更加肯定自己的误解――“果然是新瓶装旧酒,果然是没用的”――连理解都有偏差,实践起来自然难见成效。

(二)错误做法:新瓶装新酒

上述过于消极的态度带来理解的偏差,而过于乐观积极的做法也未必恰当。例如有些教育工作者非常主动积极地去实践“心本教育”,遗憾的是对于“心本教育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解出现了以偏概全的倾向,误以为心本教育相当于一个无所不能的“大筐”,基本等同于“所有心理学规律在所有实践中的应用”,其理由是“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的,与心有关的规律应用当然就是心本。心理学的应用不仅在教育行业重要,在各行各业都很重要。现在社会上对于心理学的应用普遍重视不够,所以推广市场很大。随着心本思想的应用,我们心理学工作者必将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无形中把心本教育的内涵无限扩展,还认为心本和心育层次相差很远,如把心本比作宇宙,则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微尘”。一旦怀着这样的想法去探索心本教育的应用,很可能言必谈心理,强烈要求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各方面都要带上心理味道。殊不知,学校中真正了解和接纳心理学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行政人员,并没有期望中的那么大比例,所以碰壁也是必然的。当研究结果发现似乎这个“筐”也没能解决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问题时,这些研究者一定会为心本思想大呼“冤枉”,认为“是因为他们没有按我说的去做”。可是,为什么他们不按自己说的去做呢?这个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可见,把心本当成“新瓶装新酒,新瓶无限大”的理解和做法,也是有偏差的。

(三)正确认识:新瓶装鸡尾酒

那么,心本教育思想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原先已经在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到底是何关系呢?笔者经过认真思考,认为可以看成“新瓶装鸡尾酒”,“新瓶”是指心本教育思想,“鸡尾酒”是指心本教育思想下的心育,既包含原有心育工作中的内容,又增加了新的元素,新元素的增加导致了“化学反应”,原先的心育内容被深化和突出“心本”侧重点。

1.增加了“度数”――深化。要理解心本教育思想,首先要明确何谓“本”?从哲学意义上理解,“本”即“本位”“根本”“目的”;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本”即“出发点”“中心”。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比较好地贯彻了“人本理念”,即做到眼中有人,考虑到人的特点和需要。而心本教育则更加切中靶心直接关注“心”。仔细回顾前文所引用教育部文件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描述,会发现心品教育所关注的“健全人格、良好素能、和谐心态”在其中已经有所体现,但是并未突出其“根本、出发点、中心”的地位。心本教育思想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向纵深方向发展,更多关注“心”,因为心为人之本。一个人的心本状况――心品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效能(包含他自己的学习效能),即一个人的心理品质直接影响自己的学习效果。一个人的心本状况,也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和命运。因为一个人的心理品质是由自我认知、个性、自信、情感、意志等因素所构成和反映的,这些心理因素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的心品素质,直接影响人的学习、工作、行为和人际关系,从而影响到一个人的命运。此外,心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载体、认知的宝库、行为的驱力。因此,心品教育是根本,教育要以心品教育为本,要从“心”开始。

2.增加了“新元素”――心态、心品。“和谐社会”是现在提倡的目标口号,要实现社会的和谐,首先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际和谐的前提是每个人自身心态和谐。“心态和谐”在原先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只有隐约可见的影子,此刻却成了一个清晰的对象。由于个体接受心理教育程度和自我心理修养程度的不同,对外界事物所反映出来的心态就不同,因而心品教育的又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和谐心态的教育,其内容包括青春期心理教育、情绪情感教育、道德心理教育、家庭亲子教育、生命教育等。

心品是一个比较少见的词,从字面即可看出意即“心的品质”。心的品质由何构建?关键在何处?如何培养?这些都是心本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课题。破解这些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必向纵深发展,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原期”问题亦可迎刃而解。

心本教育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所以,对于心本教育思想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探讨也只是心本教育探索领域中的沧海一粟,必定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澄清和改进的问题。而这一探索过程,本身也是心本教育的实施过程。关注心,探索心,期待着心本教育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更广泛领域的更有效应用。(稿件编号:100520006)

参考文献:

[1]吴发科.从“人本”走向“心本”――教育本质与规律的再认识.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tJw07001)研究成果.

[2]张晓燕.教育讲究“心本管理”[J].新课程研究.2008(7).

教育心理学的理解篇9

随着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达成一个共识,就是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发展特点。

1.1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当代大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盛行,心理上有叛逆、封闭的特点,所以说仅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行不通的,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个性进行心理疏导,诱导他们的身心向健康方向发展。有效的心理疏导像治病一样,可以打开学生的心理情结,引导他们主动思考自身的问题并加以更正,从而使各种心理疾病不治自愈。所以说,心理疏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1.2心理疏导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教育学生的,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极强,并且缺乏针对性,特别是针对不同个体的学生,它的作用效果甚微。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大学生受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影响,传统的宣教方法根本是捉襟见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针对性,就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症结,找到对症下药的良方,才能疏通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顺利解决学生的思想障碍。心理疏导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3心理疏导使大学生人格更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格观和世界观。良好人格的形成,首先要针对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和心理特点来进行心理疏导教育,对心理素质差、有思想障碍的学生,通过心理疏导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格,提升他们的德育素质。

1.4心理疏导使思想政治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现实价值,而忽视对象性,其表现为注重理论灌输,把学生当作一个接受知识的工具,虽然学生的脑子里有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知识信号,但并没真正融会贯通,是死记忆、死知识。通过心理疏导,把学生的心理动态、价值倾向、情感情绪、生活经历等联系起来,突出学生的个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样才是真正的实效性,才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2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问题

2.1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一是理论上脱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应该遵守教育的一般规律。然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心理学的联系不够密切,而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高度来教育学生,使大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与自身的学心、生活没有关系。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大课形式出现,宏观的教育方式势必会将理论与实践越拉越远。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则避免了这些情况的出现。二是内容上的脱节。心理疏导注重学生个体,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心理障碍和思想矛盾的化解,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重视理论上的说教,而不从学生知识结构、人生经历等实际问题出发,所以无法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单一的教育形式必然无法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2.2校园心理疏导机制不完善一是缺乏系统的疏导机制。目前大多高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心理疏导机制,学生获得心理疏导的管道不畅通,学生遇到困惑后无法通过一种合理的、便捷的管道,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压抑的情绪就会逐渐积累,久而久之会影响到身心健康,很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局面。二是心理疏导队伍薄弱。高校学生队伍庞大,所以心理疏导机构要有一定的规模。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心理疏导工作开展不够顺利,心理咨询室较少,而且一部分心理咨询教师是非专业的,无法满足工作要求。另外,高校的心理疏导设施也不健全,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如咨询室里的物品设置和颜色环境不够合理等,这些都影响到心理咨询的效果。

3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3.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相结合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并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将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来完美解决这一问题。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找出学生产生心理矛盾的根本原因,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疏导策略,尽可能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消解不良情绪,引导其树立健康的思想观念,使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转变教育方式,注重受教育者的感受。情感互动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中单纯理论灌输的不足。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之间的关系越融洽,教育效果就越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思想政治与心理疏导的结合,关心、尊重学生,发挥情感的感染功能,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品德高尚、思想先进的人。

3.2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完善心理疏导机制一是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通过学心专业知识来武装自己,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实施针对性的疏导。此外还要改变重理论、轻心理的教育方式,加强与对象的沟通和了解,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二是心理疏导的“专业化”。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心理问题来设置心理咨询部门,通过针对性的疏导有效缓解和消除心理压力;对于自卑的学生应由专业的教师来疏导,以提高学生得获自信的成功率;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三是课堂渗透式疏导。一名好的教师应该是育人好的导师,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名教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以说,在教书育人中,要在课堂上渗透思想教育观念。各科教师课堂渗透与正面的疏导教育相结合,从而形成一股合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教育心理学的理解篇10

[关键词]网络环境;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引言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观念,渴望追求真理,是祖国的未来。但是,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很多研究都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普遍高于同龄群体。从高校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中心的有关老师反映,大学生中的适应不良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绪问题、恋爱问题、抑郁问题等,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特别是高等教育界的高度关注。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高校在组织机构、人员编制、经费保证等诸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但事实上,由于许多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有误区,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并不多,但是,有心理问题不及时解决久而久之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因此,高校如何开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辅导和咨询活动,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是高校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受辅导者通过专业心理网站向学生提供心理学习资源,引导和组织学生学习并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心理教育活动。主持网络的辅导者(咨询者)可以通过网站的聊天室、电子邮件、新闻组的线上互动功能,向学生介绍心理学知识,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治疗心理障碍的有关服务。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克服了传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受时空限制、服务对象有限、经费投入较大和心灵开放程度较低的局限性,它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灵活性和及时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突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限制,只要信息交流双方是与互联网相联的,就可以实现及时的对话与交流。这种灵活、快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不仅使学生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且可使他们能真正接受到自己所需要的教育,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资源共享性。互联网上有丰富的资源,能将许多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连接起来,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只要上网,就能接受到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网络的快捷复制方式和即时交互性可使一位咨询者能“同时”接待多位来访者,可以进行网上的团体咨询和团体辅导。

(三)自主性和自助性。在网上,许多心理测试量表都是免费的,来访者随时可以通过自测来增进对自我的了解、评估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在必要时寻求帮助,学习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主体性和主动性。

(四)虚拟性和隐蔽性。网络的虚拟性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交流自由和交流安全,使学生不必担心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因而可以直接而真实地表达自己,探索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挖掘的自我,“毫无顾忌”地向咨询人员倾吐自己的苦衷、秘密,从而更有利于心理咨询和治疗的顺利进行。

三、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想及其实施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限制,把传统的以老师为主导的知识性传授型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资料,学生可直接访问一些心理网站,了解各种心理健康知识,也可通过在线视频讲座获取心理技能。网络教学克服了学生的各种交际障碍,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向教师提出问题,得到解答,通过网络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自主交流。以下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初步建构。

(一)硬件的配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平台。要想实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具备硬件的支持。硬件方面主要是开发一批高质量、实用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网、心理咨询网站。心理健康教育网的板块构想如下:(1)专题视频: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和关心的心理问题,聘请校内外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进行专题讲授,丰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了解一些问题解决的技巧,达到心理自助。如呈现人格心理、人际关系技巧、情绪调节、如何认识自我等专题视频,包括学业心理指导、人际关系指导、就业心理指导、性格心理指导、人格指导等。(2)学习资源: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包括心理相关领域的一些优秀实用小论文、相关网站的链接、推荐的心理书目、相关专题的课件以及在线资源。包括一些课程专题的学习资料,以及优秀电影介绍等,教师可以收集一些有用的视频或音频,如“心理访谈”的相关资源、心理咨询或治疗的一些实例等,让学生自主观看。(3)心理自测区:心理测验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还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他心理特征,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走出心理困惑。网络心理测验至少应该包括学习适应、人格特质、人际关系、情绪状态等方面。(4)BBS讨论区:针对大学生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或引起关注的事件,如研究生虐猫事件、心理访谈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展开一些主题讨论,让学习者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沟通和交流,提升心理能力,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相互积极影响作用。(5)师生互动区:网站为学习者设置一些与教师交流的板块,实现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功能。学生可以就困惑的问题及在学习的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请教老师,老师及时给予回答。教师提供自己的心理信箱,定期查看邮箱的内容,对学生的提问和咨询进行回复,实现师生的双向沟通。

(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现存网络课程大多由各高校和科研机构主持,这就给网络课程的进行奠定了师资和科研基础。许多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对网络知识了解不多,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培养一支既懂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又精通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教师队伍是很有必要的。要求这支队伍应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心理学理论水平,深入了解网络特征,熟练地运用网络工具,学会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能以敏锐的思维迅速抓住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了解学生、贴近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尽可能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熟悉网络知识,学会管理网站,成为一个既可以在学校各项活动和授课中担任主要角色,又可以在网上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和管理,与学习者进行交流、引导,进行心理健康的工作者。

(三)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网站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和资源共享的特点,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自我教育,获取对自己有益的知识和技能,以完善自我的心理机能,提高心理抗挫能力。教师还要注重反馈功能。借助网络手段进行教学效果的反馈活动。通过校园网论坛、电子邮件等途径与学生进行真实的交流。也可以把教学评估的工作放到网上进行,利用网络的便捷优势,及时获取大量真实的信息数据。

(四)在网上开设在线聊天室,有组织地进行讨论。并进行积极的引导。网上环境相对比较自由,气氛比较轻松,大部分学生都愿意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通过建立网络BBS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时时交流、讨论也不失为良策。教师也可以通过建立QQ群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想法,设立相关主题在网络上交流。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考虑受教育者相互之间的情感互助与合作。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一些大家感兴趣的心理健康问题,让学习者进行网上讨论和辩论,通过进行交流,将自己的想法与其他人比较,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丰富大家的心理健康知识。此外,心理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建立自己的学习园地和博客,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情境。学生可以分享教师的观点和学习内容,表达不同的看法,师生之间可以通过发贴和回贴的方式加强交流,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不同的讨论话题,学生也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上记录自己的学习体会。

(五)开展网上个别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和家庭心理辅导。面向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并希望求得帮助的学生,针对他们的特殊问题,通过BBS、电子信箱等方式进行交流。其任务主要在于缓解、减轻、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面向全体正常学生,针对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和共性的心理问题,通过团体辅导方式开展辅导。其任务主要在于促进成长,其重点主要在于预防。关注家长的心理和家庭的心理环境,积极开展对家长的心理辅导,为家长开设网上心理健康常识讲座,开展亲子活动,要求家长为了孩子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水平,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心理氛围,并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六)进行网上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是指以网络为媒介,运用各种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帮助来访者以恰当的方式解决其心理问题的过程。网络心理咨询主要是针对有心理困惑、情绪困扰并希望求得帮助的学生,在网络上对咨询对象在身心诸方面出现的不适应问题提供心理援助,以缓解咨询对象的心理紧张和冲突,给其提供专业的、有效的帮助。在网上开展心理咨询的优势是学生在网上容易放松心情,并将自己内心世界真实的想法反映出来,有利于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清楚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动态。网上心理咨询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第一,利用在线进行心理咨询。开辟诸如“我的心理医生”栏目,可以请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任教师提供个性化服务,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第二,利用BBS进行心理咨询。一方面,请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用权威的正确的主导声音去引导大学生;另一方面,专家以一般网民的身份采取匿名讨论的方式,参加某一话题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以健康的心态、清晰的舆论观点积极引导,帮助大学生改变不合理的认知。第三,利用电子邮件进行心理咨询。学校公开校内心理咨询工作者的电子邮件,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直接向心理咨询老师就有关心理问题寻求解答,老师在收到邮件后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样,就使有问题需要解决的学生能及时通过邮件与老师联系沟通,从而使求助者建立起正确的体验生活的方法,使个体逐步形成完善的自我概念和对物质世界的适应能力。

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建构

(一)强调过程。网络教育与传统的教育不同,它强调个人的自主学习,因此需要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渐转向对过程的关注。在网上,我们不以背诵了多少知识点、掌握多少个概念作为受到相应教育的指标,而是以个体在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和收获为目标。受教育者能否掌握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的知识理解、运用,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我们可以通过受教育者的学习感悟及学习的积极程度来评判效果的好坏。教师也可以进行及时的效果反馈。

(二)强调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网络教育不仅重视受教育者的理性认识,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和学习体验、学习体会。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自助式的教育,受教育者只有通过学习,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才能有所感悟,有所发现,寻求解决的办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技能。受教育者只有在受教育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思想得到了升华,感到自己真的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教育才是成功的。

(三)强调学习者的参与和互动,交流与合作。传统的教育模式只看重学习者的学习成绩,而对学习者的兴趣和参与,交流并不注重。网络的开放性与资源共享性决定了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与合作,只有这样才以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调动各方面积极的因素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可能保证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进行。

五、实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防止网上有害信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侵害。网络的互通性使得学生可以自主地学习网上的知识,但是不能否认网络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不成熟之处,加上网络管理、网络社会的道德有待规范,我们在看到网络积极的一面的同时,也要看到网络环境给青少年心理健康和道德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的虚拟化特征极易导致青年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如人际距离疏远,产生孤独、苦闷、压抑人格障碍,诱发自我冲突及带来大学生道德法制观念的弱化等。因此,负责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对网站上的内容进行筛选,过滤掉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学习,摈弃一些不健康的内容,最大程度地降低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二)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满足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在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内容的需求上,不同年级应有不同特点。通过调查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不同需求,在相应的课程和专题上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比如一年级的学生要加强适应性教育、友谊观教育、时间管理教育、意志力教育,使他们更好的适应环境,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二年级学生应加强学习策略、情绪管理和自信心方面的教育,让他们学会分析学习任务和压力;三、四年级学生则加强人格教育及就业、考研方面的指导,让他们能更好地认清现实,适应社会,完成自己的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