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历史阅读教学设计十篇历史阅读教学设计十篇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2:15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篇1

一、倡导推动历史阅读,使丰富的图书影像及相关的实物资料成为历史学科的“营养源”

历史阅读,指的是出于历史认知需要而进行的阅读。这里的阅读不仅限于文字,凡是与历史有关联的图片影像、实物资料都可以成为“阅读”的对象。前人曾说“事事留心皆学问”,历史教师应该做“历史阅读”的有心人,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各类历史人物传记、历史事件亲历者的回忆、取材于历史事件的小说影像作品、历史遗存的发掘考证、烙有历史印记的文物古玩都可以纳入“阅读”的视野,结合教材内容,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推荐给学生,引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使他们也养成博览泛读的习惯,并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方位多视角的鉴别印证,提高辨析历史真相的能力,逐步掌握认识历史现象及规律的方法。

二、使历史阅读成为常设的校本课程,教师和学生均可大受其益

在进行每个单元的教学时,笔者常常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几部相关的史传著作,并辅导学生课外阅读,加深对课内所学内容的印象。对重大历史时段和历史事件,只要条件许可,在课余安排1-2部影视作品鉴赏。笔者也多方搜集能反映历史发展轨迹的图片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或图片专辑由学科兴趣小组成员为大家播放或展出。

历史阅读作为课程,它的开设必须进行周密计划,不能随心所欲。笔者每学期都备有推荐阅读的书目,每隔若干教学单元就组织学生观赏有关影视作品。观赏哪些作品,在什么时间看,事先列入教学计划(观赏的时间一般安排在课余)。

每学期,笔者或自己“出马”,或请人到场为学生作历史阅读的辅导,辅导之后还以问卷形式了解学生的反映。笔者所在地区紫砂工艺历史悠久,成就卓著,兴起在明中叶以后,昌盛于清代中晚期,它的发展历史与明清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密切相关。为了使学生对这段时期的历史面貌有更具体直观的了解,紫砂陶艺博物馆也就成为了“明清社会经济发展”这一教学单元的课外“阅读”内容。在组织参观紫砂陶艺博物馆以后,学生对明清时期江南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的了解又进了一层。

三、历史阅读可以与信息技术课程相结合

有目的有计划的网络阅读在电脑普及的今天较之于纸质媒体的阅读,可能更便捷,更适合于学生的口味。为此,笔者还专门请精于电脑的学生通过搜索引擎,查阅历史资料的专门介绍。

丰富的多样化的阅读,使教材知识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走近了学生,历史课程仿佛有了生命。学生借助历史阅读,成了历史事件的经历者和见证者,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历史轨迹的寻觅探求成为了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笔者发现随着历史阅读校本课程的开设,学生的知识积累甚至平时的谈吐议论都达到了新的层次,知识视野明显开阔,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分析也愈来愈中肯恰当,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眼光令人惊异,甚至令人刮目相看。实践证明,历史阅读课程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学生因此而变得更加聪明。

四、搭建促成心得交流、推进互动合作的平台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篇2

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特点的需要:初中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让他们去理解历史上错综复杂的史实概念,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成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从学生年龄和生理特点上看,他们有好奇心,喜欢动手去做,动口去表达对事物的认识,现在的学生知识面较广,搜集信息的途径较多,这都有利于课程的进行,所以课堂模式的设计要结合初中学生的这些特征,进行最优设计。

一、初中历史“阅读互动精讲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操作要领

该模式包括四个环节:①阅读课堂始终贯穿着各种对教学有效资源的阅读,阅读产生问题,引发思考,解决问题。阅读是该模式实现的主要载体。②互动,该模式实现的核心,即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间开展交流、探究。是突显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重要的方式,让学生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共同发展与提升。③精讲,该模式实现的关键,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此环节中充分体现。精讲主要是解惑,教师运用点拨、解惑、提示、释疑的方法,根据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启发式的描述。④训练。该模式必需的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起着形成和发展历史认知结构的作用。

这四个环节不是完全机械的分成四个固定的环节,操作时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融合。

二、阅读

人的学习最初都是从阅读开始的,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包括了专注力的培养、个性的稳定、知识的启迪、想象力的创造力的培养、审美观的建立、探索自我与了解外在等。能够对提供的材料进行阅读,理解是学史的基本技能,该模式实现的主要载体就是阅读材料,阅读应贯穿课堂的始终,施教者应解决阅读的两个问题:阅读的对象和阅读的方法。

阅读的对象:即解决读什么的问题。课堂阅读的对象是很丰富的,基本可分为两大类:教材的阅读和课外的补充阅读。教材的阅读是最基本的,教材上所选的资料应是掌握该课最好的史料,每堂课开始后可设一定时间让学生预览课本,此过程笔者认为是非常必要的,且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初步浏览教材。目前人教版的初中课本涵盖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每课都设计了课文导言,动脑筋,自由阅读卡等材料的阅读,这些材料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是施教者第一选择。尤其要提到的是自由阅读卡,目前的中考考点中就涵盖了自由阅读卡中的内容,施教者要重视此处的阅读和必要的掌握。当教师在完成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补充课外的材料阅读:材料形式可以多样丰富,但也要把握两个原则:首先要引入的材料要精确,必有出处。其次所引材料要围绕教学所需和初中学生特点,不要为求多求新偏离教学中心

以下罗列了一些材料的类型,以供参考:文字材料:文字材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材料形式,从材料来源看可分为两种:一是典籍碑刻类,即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字资料中摘取片段;二是文学作品类,即从诗歌、小说、剧本、对联、歌谣、传说等资料中选取材料。数据材料:数据材料是文字材料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可分为两种:一是含有数据的曲线、折线图(如条形图、圆形结构图、函数图像、动态曲线图),二是含有数据的表格,它们都以各种项目的数据为主体构成,将文字材料图表化。图形材料:图形试题是以历史图片、图表和历史地图等作为载体而命制的一种重要题型。图片主要包括有关历史场面的历史照片、漫画、邮票、宣传画、美术作品、宣传标语、历史文物、历史遗迹、历史地图等。材料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但都是必须为教学服务,是切合教学主题的。

阅读的方法:即解决怎么读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指导,如抓住关键词等方法,阅读史料的方法无法在这里具体阐述,实施者可以再做进一步的研究。

三、互动

该模式的核心,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②师生互动,教者点拨。互动的形势要根据教学实际进行最有效的设计,不要死板的套用。在该模式中比较常用的互动形式有:一,设疑,讨论,答疑。这是一种最常见的互动形势,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要体现三维目标,然后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在开展小组讨论时,教师也应参与讨论,及时获取课堂动态)得出结论,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纠错或补充。二,设计小型活动,如故事会,辩论赛,新闻采访,完全由学生自导,自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智商和情商的有效手段。当然活动前,学生需要在课前有充分的准备,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样学生才能在活动时知道说什么,怎样说。互动环节往往是最能迸发智慧火花的地方,以往施教者的“独角戏”可以落幕了,要甘于在这环节中做配角,不要“抢镜”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主动性,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说,会说,和敢说。

四、精讲

主要是解惑,即系统的,针对某个细节的深入讲解,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有目的、有计划的围绕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和模糊点进行设疑(提出问题)、思疑(研究问题)、释疑(解答问题)和复疑(布置学生复习思考问题);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提出来的疑难问题进行启发、诱导和解答。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忽略,精讲环节就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材上一目了然的知识点不重复,重难点不含糊,这需要教师精心做好课前准备,仔细研究教材和课标,什么可以一笔带过,什么必须重点把握,心中要有数。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篇3

一、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1.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资料。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重难点、核心知识进行分析、理解。

一是读每个单元前的知识概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在每个单元前,都有单元知识概述。授课前,教师要求全班学生齐声诵读,初步从整体上了解单元知识构成;授课完毕后,教师再次指导学生齐声阅读,并在学习的基础上对单元知识进行梳理,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二是读教材中的重点段落。主要借鉴语文学科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对教材中的重点段落进行逐字逐句地解读,对历史史实进行剖析。在读这些重要段落的时候,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最终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也要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解读历史概念、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或运动的基本方法。

如在讲“分封制”这一历史概念的时候,教师首先给每位学生一张“资料卡片”,然后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自学完成资料卡片上需要填充的内容(目的、内容、对象、作用等),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填写资料卡片,对分封制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之后交流、研讨彼此提出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予指导、点拨,同时补充一些资料,提供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概念并进行应用。最后,为考查学生对分封制的理解程度,教师还可要求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什么是分封制”,这样做能够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当然,历史教材需要阅读的内容还有很多,如阅读“历史纵横”可以拓展、丰富知识内涵;阅读“本课要旨”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本课的核心、主干知识;阅读“学思之窗”不仅可以延展、关联学科知识,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读史料

一是历史资料。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一般采用这样的模式:提供史料―设置问题―指导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勾画包含有效信息的字句―结合所学,对勾画的原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解析、概括,回答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但是学生参与面不够宽,仅是个别学生积极参与。

还有另外一种读史料的模式,这种做法可以覆盖全体学生,但选择的史料不宜过难,要让学生诵读一两遍之后就可以理解并概括出材料的中心意思。如在讲“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教师提供了七则史料,要求全体学生出声诵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概括史料中蕴含的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谁最先读出来谁表达。史料的选择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前六则分别侧重于某一方面的影响,第七则材料是综合的、包含多角度的影响,是对前六则材料的总结。这些材料蕴含的影响,有的是教材中提到的结论,有的则是对教材知识的延伸。这种阅读史料的方式能够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二是文学史料。教育改革强调建立广义的教育资源供给,那么教师的课程资源理念就应该是这样的:任何与学生生命成长有关的校内外资源都可以被视为课程资源。所以,教师必须擅长“穿越”教材边界、w科边界、学校边界、学区(区域)边界、社会(生活)边界来拓展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够接触、消化更多的广义课程资源。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程资源,会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文学资料作为“史料”指导学生阅读、获取历史信息,实现“文史结合”。

二、以历史课外活动和校本课程为主要途径

课外阅读有关历史的读物,是学生学习历史、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供学生课外阅读的历史读物有很多,如各种专门性的和通俗性的历史读物、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以及有关的历史文献等。

为开拓学生学习视野、拓展学生知识宽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师可利用寒暑假安排历史阅读任务,还可以围绕学习的主题或研究的课题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著作,使阅读活动成为课堂学习的延伸。另外,学校也可将历史阅读活动开发为校本课程。根据学生认知情况,选择适合的历史读物,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通过多种形式输出阅读成果,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并提高其阅读能力。

三、开展历史阅读活动需要注意的问题

开展历史阅读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养成阅读习惯、培养阅读和表达能力,而且也是传承文化、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教学要确保阅读的有效性,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阅读资源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实际

补充文史资料或者课外阅读历史读物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实际选择贴近学生学习需求、贴近生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资料或书目。选择的资料或读物过难、过长,则不易激发、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提高历史阅读活动有效性的前提就是选好资料或者读物。

2.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输出或评价

教师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指导学生阅读,都需要进行评价,考查学生的阅读所得。如结合阅读内容,设置有效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思,从材料或书目中获取信息、回答问题;指导学生编写阅读提纲,记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并在小组或班级内展示、交流等。总之,教师要善于创设历史阅读环境,采用“读”“写”“说”“思”等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实际获得和情感体验,不断提高历史阅读活动的实效性。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高中历史;阅读能力;培养

1.加强导读的重要性

导读即指导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阅读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历史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要求培养的学习能力包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等。其中,最基础的能力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而其他活动,如观察、分析、思维等都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载体。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着重强调了阅读对智能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指明了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

从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来说,加强导读应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学历史教学的课时容量之大,阅读记忆量之多,远胜其他学科。近年来教科书的改革,使课文内容富有弹性,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历史故事,使课文的阅读量进一步增大,而且教科书对阅读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已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重要步骤。

此外,根据高中学生目前学习历史的状况,加强导读也是势在必行。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基本上局限于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以及对历史观点的一般了解。由于对历史学科重视不够或不重视,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依靠考前突击记忆,谈不上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也不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因此,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具备与教材要求相适应的学习能力。带着这方面的欠缺,步入高二文科班,由于历史教学深度、广度的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与教学要求之间差距拉大。阅读历史书籍处于机械、无意义状态的学生往往成为教科书的奴隶,为记忆历史知识背上沉重的包袱,渐渐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由于不具备阅读能力,学习中不能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运用都有困难,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积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促使学生由机械学习向有意义学习发展,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历史成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并与高中历史教学同步进行。

2.导读首先应立足于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

2.1认识、掌握历史重大事件是历史阅读的一大特征。

历史记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由无数的历史现象、历史事实组成的,是历史的客观存在。历史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记忆这些客观现象,不过,这是较低层次的阅读能力。第二步的学习要求是,认识为什么发生这些事?这些事件在历史上起什以作用,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并能找出历史的基本规律。这属于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要求。

记忆并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历史阅读的基本活动内容,占去学习历史的大量时间。如何帮助学生高效、省时、牢固地掌握历史事实是导读的一项任务。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有原因、经过、结果、影响(意义)四个部分。其中经过和结果是历史事件的客观存在。历史的经过又分为时、地、人、事四个基本要素。也就是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发生时间、空间、重要人物、基本过程。这四要素是历史事件的精髓,记忆与表达历史事件必须牢牢抓住四要素,并采用归纳法阅读,要求做到准确、精要、完整。摒弃逐字逐句、整段整章地死记硬背课文的陈旧阅读方法。

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还包含原因、影响或性质、特点、地位等。这是人类对历史事件上的探索、分析、总结而得出的结论,是基于客观基础上的主观认识。掌握这部分内容必须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这是历史学科高层次阅读能力要求的体现。这方面内容的导读,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的思维方式,学会带着问题阅读,学会思考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方向。另一方面,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不同的阶级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所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因此历史又带有阶级性的特点。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理论为武装去解析历史现象,并能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导读时,必须把阐释历史现象的钥匙交给学生。

2.2认识并掌握历史的基本结构,是历史阅读的又一特征。

人类社会是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许多看起来孤立的事件之间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往往a事件的结果是B事件的原因,B事件的结果又是C事件的原因。同一类事件发展的进程就形成了历史的基本线索。人类社会的发展又是立体的,多方面同时进行的发展过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互相制约,双互相影响。因此必须把历史发展过程看作一个整体,而且是动态的整体。认识并把握这个历史发展的基本结构,是高考要求考查的能力之一。然而由于课本编排的局限,学生难以在阅读中认识历史的整体结构。

所以,历史导读的又一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认识知识的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向联系,明确每一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全过程中的特定地位。通过把握整体知识结构的阅读,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不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整体的,动态的、有联系的,使知识的认识水平能够由表及里逐步提高。因此,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阅读,采用结构式的记忆法,能够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3.引导学生采用层次阅读式学习历史

在掌握历史事件记忆方法与认识历史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采用层次阅读法学习。所谓“层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历史时间的发展过程从粗到细,从大阶段到小阶段不断分割的层次;另一是把历史的全貌所包含的内容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的分割,一直到每一个知识点。在归纳和分割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史和论的结合,我们往往采用表解的方法,把某一阶段的历史知识及其联系展现出来。(这样的阅读方法一般适用于期末复习或高三第二轮复习)。

采用表解辅助的层次阅读法,具有要点突出、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等优点。既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历史基本进程,又能突出各个阶段特点,能落实每一个基础知识点。实践证明,采用层次阅读法复习,大大提高学生认识知识的准确性和学习的效率。

4.加强导读的基本做法

4.1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

利用新学期导言课或专门开设学法指导课指导阅读方法,学法指导课应注意介绍历史学科特点,把记忆历史事件的“四部分”、“四要素”交给学生。介绍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社会横向面貌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历史结构有初步认识,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反复强化认识。

学法指导课的另一重要任务是介绍学习历史的基本理论武器,即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并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武器去观察、思考、解决历史问题。

4.2加强教师的导读示范活动。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过程,而且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积累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导读活动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导读示范,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反复强调和不断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例如:讲授新课内容时,应注重讲授教材中的章、节、子目的标题含意,讲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注意引导认识教材中史实与结论的关系,突出历史事件的四要素。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性质、影响等。带动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阅读课文。在掌握课文内容精髓的同时,开拓思路,进行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这样,由于教师的反复示范,促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特点的认识不断强化,阅读能力也就逐渐随之提高。

4.3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阅读能力。

要使教师传授的阅读方法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通过大量的思维训练活动来完成。导读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思维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笔者就这一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具体做法有:①强调历史课的预习作用。学生依照教师的预习思考题预习课文,通过预习,认识课文内容的基本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②发动学生设计板书标题,教师对他们设计的小标题进行评论、评比。培养阅读概括和提炼观点的能力。③讲授完某个历史事件后,要求学生根据“四部分”、“四要素”,用简炼的语言概述历史事件,培养归纳、概括能力。④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不局限于课文结论,不简单灌输观点。而是开展课堂讨论,发动学生广开思路,根据历史的客观情况,作合情合理的分析。这样,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得到阅读能力训练的机会。

阅读能力训练的另一个渠道是课外的习题训练。适当的、高质量的练习题能够起巩固知识,弥补阅读缺漏,培养阅读能力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科学设计习题,通过练习、考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4.4利用复习课培养阅读能力。

复习课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和深化认识,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复习课决不是简单的重复,而应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对知识进行梳理、编排。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培养运用结构阅读法、层次阅读法进行复习的能力。比较有效的做法是,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知识结构表格,理顺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与层次关系。通过动手找出知识联系,有助于深化理解课文,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历史课堂生动高效

初中学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他们好奇心强,有激情。要想改变学生被动听课学习的局面,只有营造合适的氛围,使学生完全进入角色,成为舞台主角。新课程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因此在课堂这个舞台上,教师应做导演。那么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呢?

一、随时引入生活的活水

历史课堂教学如果离开社会实际生活,脱离学生实际情况,学生上课就会毫无兴趣,只做表面应付,缺乏情感上的认同,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说:“生活的味道越浓,教育的意义就越大,坚持下来就会产生奇迹。”只有教师懂得利用生活资源,才会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在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三全凌汤圆,味美香甜甜!听到这句熟悉的广告语,我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香甜可口、新鲜美味的速冻汤圆。三全食品是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企业,是中国速冻食品行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三全公司的董事长陈泽民说: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我的今天,也不会有今天的三全食品,我把企业命名为‘三全’,就是为了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同学们,陈泽民为什么要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一次什么样的会议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由大家熟悉的三全凌汤圆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兴趣油然而生。带着亲切与好奇,他们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进入探索之旅。

二、开展历史高效阅读竞赛

2010年4月开始,我主持了《提高农村中学生阅读效率》科研课题的研究试验。平时快速阅读训练主要依靠语文教师在自习课上进行,训练材料主要文体类型是记叙文和说明文。但是,文史不分家,历史教材兼有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对于其中难度不大的课文,如文化、科技、社会生活等篇目当然可以进行快速阅读的竞赛。春夏之际的午饭后,一、二堂课学生很容易瞌睡。于是,我就把快速阅读的方法引入历史课堂。在介绍阅读的方法和竞赛规则后,争分夺秒的快速阅读竞赛就开始了。教室里静悄悄的,在静默速读的过程中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气氛。每个同学都在全神贯注地默读,记录阅读时间,飞快地独自完成测试题,计算自己的阅读效率。当公布学生个人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的时候,有的自豪,有的惋惜,期待着下一次的速读竞赛。在高效阅读的课堂,没有了松垮和无所事事,充满了竞争和进步。通过不断学习高效阅读的方法,不断训练对比,学生们的阅读效率不断提高,课堂上原来安排用来记忆的时间减短了,练题和开阔视野的时间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信心愈来愈足。

三、请学生当教学设计师

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就要想方设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我请学生当教学的设计师。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工业化的起步》时,一上课我就提出请同学们自己为本课设计一段导语,目的在于使学生由预习本课迁移到以前所学或以后要学习的内容,明白历史知识的前后联系。半分钟的准备时间后,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欲试。第一位同学由上节课完成的历史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第二位同学联系上册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结合导读中的谈话引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性,引出本课。第三位学生独辟蹊径,联系大家生活中所用的丰富的工业产品,提出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是如何起步又取得哪些成绩呢?不同的角度,相同的目的,精彩的导语设计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课堂气氛马上变得活跃起来。

四、创设历史情境,穿越时空

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创设历史情境以激起学生情绪的起伏是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深入学习的好方法。近几年来,《寻秦记》、《宫》等穿越电视剧热播,深受中学生的喜爱。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不妨也让学生穿越时空,深入到历史情境中。

如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时,观看会议视频片段,研读会议内容之后,我请学生想象自己是当时参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名代表,挑选一名同学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采用记者报道和与会代表答记者问的形式来巩固会议的内容,加深对会议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学生激情高涨,马上进入角色,在问答之中完成了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同样的内容让学生单纯记忆,记得快忘得也快,而换种身份去提问和回答,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积极性大大提高,对会议内容的记忆和意义的理解也加深了。

五、吟诗入史,轻松学习

初中学生诗歌的积累已达到一定的数量,在历史教学中引入诗歌,学生会倍感亲切与兴奋。例如在学习“张骞出使西域”时,西域的地理范围是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我随口吟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和“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诗。学生马上有了兴趣,高声随我吟咏,记住了这两个地理名词,在地图上找到了这两个地方,明白了西域的地理位置。而在学习《收复新疆》时,我又把“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和导语中的“新栽杨柳三千棵,引得春风度玉关”写到黑板上,引出本课的内容:左宗棠收复新疆。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课时,我把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写出来,请同学们思考赤壁之战中东风是否为孙刘联军胜利的根本原因。在历史课堂中引入诗歌等文学作品,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亲切感和历史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历史学习充满诗情画意。

六、在辩论中明辨是非

辩论是合作学习的典型形式之一,学生之间不同见解的争辩是培养、发展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历史;高中生;阅读能力

一、目前高中生历史阅读中出现的普遍问题

1.对历史阅读不够重视

在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基本上只是局限于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上,既不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也不知道历史阅读的方法。同时,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也并没有强调历史阅读的重要性,没有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历史阅读的方法,对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2.重机械记忆,轻理解记忆

由于现在历史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要求和学习能力之间的差距拉大,使不少学生对阅读历史读物处于机械的、无意义的状态,学生成为教科书的奴隶。

3.对历史阅读的兴趣不足

迫于考试的压力,再加上现在高中生学习内容很多,学习任务繁重,不少学生把大量的课余时间用来做习题和记忆课本知识,从而忽视了对历史的阅读。以至于很多学生对历史阅读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更谈不上对其有没有兴趣。

二、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历史阅读能力

1.重视导读的作用

要在历史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的培养,首要的就是加强对其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是我们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载体。因此,加强引导学生阅读历史资料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

2.掌握阅读方法

不少学生阅读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在历史阅读中主要的阅读方法有这样几种:(1)提纲式阅读法,这种阅读方法主要是针对一些学生短时间内很难把握教材的内容,让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设计好提纲,整理出主要的知识点,便于学生阅读;(2)比较式阅读法,这种主要是将同时的事件、同类的事件放在一起归纳异同,增强直观对比性。(3)地图式阅读法,引导学生在地图中获取历史信息,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三、提高历史阅读的兴趣

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尽可能地穿插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并多向学生展示真实的历史材料和图片等,让学生体会到历史知识的趣味性。同时,教师不仅要尽可能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要注意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成就感,提高历史阅读的兴趣。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新课标农村高中历史教学创新能力

历史教育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强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这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很重要意义。通过历史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使他们自觉投身国家建设。历史教育还能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学好历史对一个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因此如何上好农村高中历史课,是不得不探讨的问题。

一、努力提升农村高中历史教师自身素质。

首先,鼓励历史教师自学,提高层次。只有不断更新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防止知识老化,才能够使课堂教学有一定理论深度,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其次,重视对青年历史教师的培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引入竞争机制和推行“结对帮教”、开展讲课比赛、观摩研讨等,促进青年教师的提高和成熟。

再次,加强教研组活动。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基地,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织。要对历史教师展开地毯式的听课,在听课后指出每位教师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帮助教师认识自己教学上的欠缺。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结合他们的自身素质,提出不同要求。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是要依靠教研组落实的。

二、补齐农村高中历史教学短板,着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阅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着重强调了阅读对智能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指明了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那么,当前农村高中历史教学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1.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利用新学期导言课或专门开设学法指导课指导阅读方法,学法指导课应介绍历史学科特点,把记忆历史事件的“四部分”、“四要素”教给学生。使学生对历史结构有初步认识,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反复强化认识。

学法指导课的另一重要任务是介绍学习历史的基本理论武器,即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并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武器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2.加强教师的导读示范活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过程。因此导读活动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导读示范,通过反复强调和不断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3.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阅读能力。要使教师传授的阅读方法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通过大量的思维训练活动完成。导读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

在历史课堂中,用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思维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具体做法有:①强调历史课的预习作用。学生依照教师的预习思考题预习课文,通过预习,认识课文内容的基本结构及它们之间的联系。②发动学生设计板书标题,教师对他们设计的小标题进行评论、评比。③讲授完某个历史事件后,要求学生根据“四部分”、“四要素”,用简练的语言概述历史事件,培养归纳、概括能力。④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开展课堂讨论,发动学生,拓宽思路,根据历史的客观情况,作合情合理的分析。这样,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得到阅读能力训练的机会。

三、积极转变观念和创新教学方式,全力打造激情课堂、高效课堂。

当前农村高中历史教师中,对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居第一位的仍是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然而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形式是“活泼生动开放式”。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更新陈旧教学观念。要善于学习,不断接受新观念、新思想,用新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只有敢于接收新观念,才能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2.高度重视并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我们应有选择地运用新教学方法,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3.探索和创建符合实际的教学模式。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多媒体教学,使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得到延伸,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更好地领会知识。

四、注重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激发学史兴趣,农村高中教师不得不重视,其手段有:

1.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增加史料。教师应该注重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教师如果对教材缺乏应有的补充,教学语言多是教材的简单重复,则学生听课时必然会兴味索然。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能够把视听完美结合,则教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课前点评历史事件或人物、参观历史名胜古迹、小品表演;课堂上穿插图片或播放音乐、讲述历史故事等,这些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3.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创造轻松愉悦、开放式的课堂。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敢说、敢问、敢辩,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五、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历史与现实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历史是现实的过去,现实是历史的未来。现实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客观上总会打上历史的烙印;现实中的政策制定,总会借鉴和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是激发学生学史兴趣的有效途径。

农村高中历史教学应广泛联系生活实际,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我们可以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经验教训中得到现实的启示:批判地继承历史上的道德传统,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规范。科学的、具体的、有说服力的史实,能帮助学生纠正对现实问题的某些片面认识。

参考文献: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材料教学训练思维增强体验

随着历史新课程标准的推行,“有效教学”风靡历史课堂,历史导学案成为教师有效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手段。于是,考点分析、梳理知识、当堂训练、课后巩固等教学方式成为每节课的固有环节,“有效教学”悄然变身为“应试教学”。为此,不少教育专家主张现今历史教学要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即更加注重学生能力、情感、道德、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实现历史课堂“卓越教学”,笔者以加强材料教学为主线,做了如下尝试,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精心选择材料,吃透历史概念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经常为学生没有全面掌握历史概念而大伤脑筋。事实上,丰富的历史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感性地认知和完整地把握历史概念,这就要求我们对诸多历史材料进行精心筛选,材料选择以学生全面掌握历史概念为前提。

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原始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运用方便,而且是教材中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历史概念的辅助材料。如人教版必修一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的“学思之窗”中就引用了《十二铜表法》的相关材料(第26页),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条文,反映出当时罗马国家怎样的社会性质和状况?”通过阅读材料,学生不仅知道《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而且认识到该法典内容广泛,其主要目的是保护私有财产、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利益等。

其次,要有机补充教材外的历史材料,这些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历史概念。如在学习《辛丑条约》这一历史概念时,为让学生理解《辛丑条约》的签订促使国人对清王朝态度由扶持到反对,斗争方式由改良到革命,笔者选用了孙中山《建国方略》中的叙述:“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通过这则材料,学生很快认识到,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清王朝威严扫地,革命救国成为时展的要求。

二、培养阅读习惯,发展历史思维

有不少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扎实,但解答材料题时却往往不得要领,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养成正确阅读材料的习惯。

要想养成阅读习惯,首先,学生要熟练掌握阅读材料的流程,即通读材料了解大概、审读设问寻找有效信息、概括提炼形成答案等。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对材料设问的审读技巧,因为这是解决材料题审读关节的关键,如判断回答信息来源、找出设问中的提示或限制信息、根据设问分值判断回答点数等。要掌握这些阅读流程,需要课内的多次训练甚至长期训练。

其次,在课内的材料阅读训练上,教师要充分运用历史教材,因为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不错的阅读材料。一开始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阅读和分析教材,然后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理解材料,最终发展到由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归纳出教材提纲,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在阅读训练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如在学习元朝行省制时,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行省制与郡县制相比有了哪些发展?为什么行省制在拥有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的情况下仍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和质疑,学生很快认识到,行省制是通过中央直辖、加强边疆管理和制约地方权力等手段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经常启发学生从材料中发现问题,发掘历史内涵,他们的分析、比较、概括、演绎等历史思维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总结历史规律、增强历史体验

在解答历史材料题时,最后一问大都要回答启示和认识等,学生往往答非所问。这主要归咎于教师平时忽视了引导学生对历史规律和历史材料中情感、道德价值观的提炼。而这些往往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历史体验的部分。实际上,每一道材料题都是围绕一个主题组织材料的,教材中每一节课都是围绕一个主题设置的。因此我们在解答材料题或学习教材时,都要让学生养成总结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的习惯。此外,在历史事件中所体现出的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意志品质是感染学生内心世界的重要内容,解析材料和学习教材时,我们应该不吝笔墨,加以挖掘。

总之,重视材料教学的同时,教师的指导作用也至关重要。作为教师不仅要精心选择材料、设计问题、总结规律,更要不断充实自己,勇于创新,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因为只有卓越的老师才会开创出卓越的历史课堂,只有卓越的历史课堂才能培养出卓越的学生。

参考文献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篇9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能力,要想教给学生学习的正确方法,阅读理解能力是历史学习基础,要求学生通过运用所学历史知识,从特定历史资料中获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经过加工整合,形成较为科学、准确的认识史料的能力。如《必修二》中“中国古代商业”教学目标: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中国古代执政集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文献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发展的内在关系;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及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内在原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迁移能力和理解能力。从“理解”、“分析和概括”等字眼中可以看出其强调对历史学习能力的考察。

高中历史教学虽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实际经常出现课程任务紧张,课堂上不能过多给学生讨论和思考时间,最终回到老师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由于不具备基本阅读理解能力,学习过程中无法准确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识记、理解、运用都变得非常困难,直接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和教育素质的培养。所以教学中注重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是历史教师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重要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我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应贯穿于平时训练中。学生做题往往从材料中的时序、关键词等获取有效信息,做出判断,而忽视对材料中的每一句的充分理解。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有意识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归纳,是培养学生基本阅读理解能力的最好途径。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老师设置问题,限定时间,把教材中的正文当成材料阅读,通过材料找到答案。如学习《必修三》“百家争鸣”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儒、道、法不同学派的思想主张,在学生阅读中进行一些方法指导,用笔做好记号和批注,使学生阅读时思想集中,提高阅读效率。通过找关键词关键句提取有效信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也可以学生先阅读课文然后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如今各个版本的新教材可谓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以高中人民版教材为例,除了正文外,通常配一些插图如文物、地图体现历史真实感,同时设计了“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采用大量原始资料、诗歌、民谣等,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图示和表格等多种表现手法,培养学生横纵向历史思维能力。另外配有一定难度的“学习思考”、“自我测评”及“材料阅读与思考”题。

二、借助多媒体、网络等教学平台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除了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外,将历史课外阅读引进历史课堂,让学生真正感到有趣实用的历史课堂,拓宽中学生课外阅读是一种方法。随着网络、多媒体等新信息平台的出现,历史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样。对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把更多课外资源引进课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同时增加历史学习乐趣。如上课前,教师可以通过材料创设情境,在学生阅读教材之前,适当创设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情境,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节教学中,先用多媒体打出一张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照片,然后在ppt上打出周恩来外交史上的幽默故事,设置问题:有人说,周恩来是典型的谦谦君子,他的外交风度与机智令无数人折服,你同意吗?为什么?为讲授新课创设一个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远比直接设问“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灵活有效,符合如今考试问题设置多样化的特点。

三、进行适当的课堂练习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新课程前置性作业设计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人类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已不可能在基础教育阶段一次性学习完毕,只有学会自主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在世纪之交启动的新一轮课改中就明确提出“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近些年来,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展开了积极的研究探索,总结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华南师范大学的郭思乐教授主持的“生本教育”课题实验就是其中之一。“生本教育”认为学生是“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①主张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具体的做法是教师在讲授新课前,把要教的内容变成一项问题情境或者学习任务,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来完成,使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过程。

我校在三年前参与了这项实验,通过三年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笔者切实体会到实施前置性作业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里,本文就如何设计历史学科前置性作业以及在运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1前置性作业设计的依据和指导思想

传统的历史预习作业,主要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梳理教材中出现的知识点,然后完成课后习题。预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教材。实际上,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去记住一个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复述教材上的分析、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了解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规律,“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②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养分,提高人文素养。这是《历史课程标准》给我们指出的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我们设计前置性作业的依据和指导思想。所以,在给学生设计前置性学习任务时,须立足课本,更要放眼社会,将现实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中,设计具有探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使学生在完成了作业后有所收获。比如,在上《红军长征》一课前,笔者就给学生布置了如下前置性作业:

(1)阅读课本,了解长征的背景(即原因)。

(2)识读红军长征路线图,并结合课本上的文字叙述了解长征的经过,然后选择一个长征途径的重要地点,写一段导游词,介绍当年红军经过此地的情况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并在课堂上模拟导游,带领同学重走该地。要求制作一个简单的ppt课件,展示相关地点的图片。

(3)阅读材料(教师提供“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对长征的描述”、“参与央视户外体验活动《我的长征》队友的感受”材料),结合本课所学所感,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这个作业主要是受“我的长征”大型户外体验活动的启发设计的。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央视策划了一个招募志愿者参加重走长征路的活动。志愿者们通过亲身体验长征,亲自采访长征人感受到了长征的艰辛与豪迈,通过亲眼发现长征沿途的新变化和当地的风土民情,了解和贴近了祖国。这个活动很好地传承、传播了红色文化。所以,笔者在教学时也设计了模拟重走长征路的活动,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征精神。

2前置性作业的类型

传统的预习作业一般是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基础知识的梳理。前置性作业力图改变这种单一的预习模式,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的选择空间,让他们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主要设计和实施了以下几种前置性作业:

2.1阅读性作业

阅读性作业是指教师在上课前给学生布置阅读教科书以及与历史有关的书籍或作品的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拓宽学生的视野。例如,在给高三学生上《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一课前,笔者从《史记·商君列传》中节选了部分内容给学生阅读,这样既可以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商鞅其人及其变法的经过,又可以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论从史出的能力。

2.2影视欣赏性作业

影视作品也是记录和反映历史的一种重要载体,同时还具有声音、图像、艺术性等文字记载无法取代的优点。观看历史记录片和历史题材影视剧是青少年非常易于接受、喜爱的一种了解历史的方式。所以,在上课前,笔者常常会结合教学内容让同学们去观看一些好的片子,并且让学生思考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比如,在上《德意志的统一》一课前,笔者让学生观看纪录片《大国崛起》的第六集《帝国春秋》,让学生从中了解德意志的统一的原因、方式及德国崛起之路对中国的启示。

2.3史料研习作业

将史料研习引入到前置性作业中,目的在于创设一种类似史学研究的情景,一方面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史料的分析、比较和鉴别,认识到对历史事实的解释和评价是多元的,不应盲从、迷信教科书的“权威”解释,应结合史料进行分析判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历史教学的材料多种多样,在前置性作业中笔者用得最多的是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例如,在上《短暂的隋朝》时,给学生提供五段后人对大运河评价的材料,让学生阅读后思考哪一种评价更客观、公正,并说说自己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