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心理学相关基础知识十篇心理学相关基础知识十篇

心理学相关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7:21

心理学相关基础知识篇1

基础护理是护理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处理问题能力,不断创新与探索,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其应用在临床中。案例教学主要是以相关的案例情景作为教学材料,结合课程教学的思想,使学生了解与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处理问题能力。因此,研究案例教学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案例教学;基础护理教学;应用

在基础护理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方法是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从临床实践活动出发,设计具体的案例情景,在教师精心指导下,通过讨论、回答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总之,基础护理教学的核心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操作中。因此,如何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使案例教学应用于临床教学是非常关键的。

一、案例教学的概念与作用

(一)概念

案例教学主要是结合课程主题,采用相关的临床案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或讨论完成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总之,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对一个实际的案例情景进行描述分析,引导学生在特殊的情景中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案例教学应用在基础护理教学中,可使学生通过一些情景案例,充分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临床相结合,为以后打好基础。第二,教师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使课堂讨论形成的不同观点碰撞出火花,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思辨和表达能力,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师生的双向交流,从而大大提高基础护理课堂质量。第三,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处理问题能力。学生可以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对案例进行联系、分析与思考,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入了解与拓展,开展一系列的创造性活动,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总之,传统案例教学的方法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核,充分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在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处理问题及实践能力。

二、案例教学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与实践能力。使案例教学在基础护理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具体方法如下。

(一)提出问题

教师要根据知识的特点选择典型病理,其关于基础护理方面的病理要充分满足教学环境的需求,使学生充分了解该基础护理课堂中的重点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开始的几分钟时间,通过声音与文字的方式将重点知识充分呈现出来,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一定的巩固。比如:患者为张某,患有支气管哮喘疾病,呼吸比较困难,病人非常焦虑。针对该案例,可以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作为护士,应该如何采用相关措施来解救患者?采取卧位的目的又是什么?

(二)分析实际案例

在基础护理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提出案例问题之后,要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表现,同时还要纠正学生在表现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动作上的不足。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可扮演护士,教师可扮演患者。在此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护士问病人:“您这样躺着舒服吗?”病人“:挺好的。”让学生知道怎样表达自己。

(三)讨论案例

学生在学习护理的过程中,教师不断要求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组织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和同学及时沟通与讨论自己的意见。另外,每个小组在代表发言的时候都可以结合相关案例,取其精华,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相互谈论。

(四)总结案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各种有针对性的意见进行总结,补充学生的观点。并要求学生在课堂讨论结束之后,针对案例写出自己的总结和心得体会,并总结在课堂上不明白的问题,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知识有较系统的掌握。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很关键。且案例教学的方法、讲授知识的方法并不是统一、固定不变的,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案例教学才能得到更全面的推广和应用,才能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领,姜小鹰.护理本科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专业认同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2(1):4-6.

[2]王磊,温雅,杨柳娟,等.pBL教学法在“护理临床推理与决策”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杂志,2011(22):5-7.

[3]高洁,郭艳阳.案例教学法在心血管实习带教中的应用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8):119-120.

心理学相关基础知识篇2

一、注重初中基础数学内容的系统梳理及与中职数学内容的衔接

中职学生中,约20%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好或尚好、约40%的学生存在明显的缺陷或不足、约40%的学生缺乏起码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学习能力,基础之差超乎许多人的想象。伴随着中职招生规模的扩大,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与巨大基础差异相对应的是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及认识水平之间的差异,很多同学“望数学生畏”,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不强、兴趣不浓、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齐加尼克现象突出(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发现:因先前任务未完成而影响后继任务完成的现象)。如果我们没有给予高度关注,而是直接引入中职数学学习内容,一味为完成中职阶段学习任务而赶进度,往往适得其反,使更多的学生游离于数学学习之外。我们知道在多数情况下,提高学习动机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有经常性的成功体验。在中职教育的起始阶段,适当降低教材的起点,帮助学生系统梳理、复习初中基础数学内容,高度重视初高中内容的衔接,这样不仅有利于弥补学生知识上的缺陷,还可以使他们在复习的成功体验中,有效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为整个中职阶段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注重提高不同专业数学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中职与普通高中在数学课教学中有很大的区别,数学课在普通高中作为一门主课,而中职数学课作为一门工具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由于中职专业类型繁多,不同专业对数学要求差别很大,相近专业要求也不尽相同;再加上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很不平衡,起点高低参差不齐,且非智力因素水平相差甚远。另外,学生努力的目标也不尽相同,有的立志于对口升学、继续深造;有的倾向于全面发展,从事融智能与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就业;有的希望扬长避短,从事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就业。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教学内容有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成效。在实践中我们将中职数学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基础的数学、实用的数学、发展的数学。基础的数学是中职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与内容,并充分注意初、高中内容的衔接,是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要学习与掌握的最基本内容,意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学得会、用得上,使统一要求最终得以落实。实用的数学是在完成基础的数学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就业方向学生的专业特点而选学的数学内容,实用的数学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实用性,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应用。不同类型的专业,注重学习的内容不同。如机械专业,对立体几何、平面向量、解析几何有所侧重;而财会专业则对排列、组合、统计初步应用较多;计算机专业,对集合、数列、矩阵,一元二次方程,计算方法等经常用到。实用的数学尽管在难度上高于基础的数学,但由于与学生的专业密切相关,强调学以致用,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关注,为学生所接受。发展的数学是在完成基础的数学内容的基础上,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或有志于对口升学的学生得到拓展、加深学习的数学内容,意在强化学生的数学基础与数学学习能力,为进入上一层学历学习做准备。这样,整个中职数学在兼顾教学内容的统一性与针对性的基础上,分成了两线三块。一条线是就业方向,他们学习基础的数学与实用的数学。少数技能性较强的专业,甚至可以只学基础的数学。另一条线是对口升学,他们学习基础的数学与发展的数学。

三、注重强化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由于我们教师自身的经历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我们常常在自觉与不自觉中重视或倾向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而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常常关注的不够。其实对中职数学教育而言,我们更需要关注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因为,中职的培养目标是直接从事某一专业、工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其特点是直接面向社会。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中职数学教育中数学化水平,而不像普高那样,有高等教育的缓冲与弥补。可以说普高、中职相比,普高基础性更明显,中职应用性更突出,特别是围绕专业的相关应用。所以,中职数学教育要摆脱困境,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与束缚,强化数学知识的应用,特别是围绕专业知识的相关应用。这样,我们既可以扬长避短,又可以通过学以致用,使学生增长兴趣。现在中职新教材顺应了这一趋势,与旧教材相比,减少了理论推导,增强了数学知识的应用,强化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新教材从概念的引入到一些结论性内容的产生、从相关知识的应用到课后习题的巩固,都注意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帮助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突出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注重数学学习的过程淡化数学学习的结果

心理学相关基础知识篇3

文秘基础知识与技能

文书工作是一项科学的严肃的工作,它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文书工作人员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一)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政策水平,较强的法制观念(文书工作人员政策水平的高低,决定文书工作质量的优劣;文书工作人员既要懂法,又要守法)

(二)热爱本职,忠于职守,埋头苦干,严谨精细,遵守纪律,严守秘密

1、作为文书工作人员,只有热爱本职工作和忠于职守,才能搞好文书工作。

2、埋头苦干和严谨精细,是文书工作人员应有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

3、遵守纪律,就是严格按照工作的职责行事,不以工作之便谋取私利。

(三)应有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操作知识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文书工作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主要是指与他们所从事的文书工作密切相关的基本原理性的知识。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文书学、应用写作、秘书学、信息学、行政管理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带有一定综合性、概括性和基础性,是文书工作的实际操作知识、操作技能的理论指导。

二是实际操作知识。文书工作人员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不但包括基础理论知识,还应包括实际操作知识。也就是说,文书工作人员不能只了解和掌握文书工作的各个环节及其工作内容,还要熟悉和掌握它的操作程序、操作方法。

三是其他基本知识。主要是指与文书工作业务相关的某些基本知识。

(四)掌握熟练的业务技能,不断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文书工作的业务技能,主要有以下一些:

1、文字综合处理能力

2、书写能力

3、速记能力

4、印制能力

5、校对能力

6、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

秘书部分观点

(一)秘书的知识结构

秘书的知识结构就是秘书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就是秘书工作能力形成需要以之为基础的知识及其构成状况。

秘书工作的综合性,要求秘书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秘书工作的专业性,要求秘书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

1、基础知识层次

基础知识层次是秘书知识结构的根底,是秘书知识结构中起基础性作用的那部分知识,是构建秘书知识结构的基本条件。基础知识不仅要扎实,而且要宽广。

(1)文化基础知识

秘书具有的文化基础知识,一方面是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是自然科学知识。高中文化程度,是国家对所有政府机关干部的共同要求,也是秘书人员应有知识的最低层次。如汉语知识、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外语知识等;

(2)理论基础知识

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是提高秘书素质的基本条件。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经济学知识、党的基本政策;

(3)法律基础知识

法律基础知识是秘书从事秘书工作的重要依据。秘书工作要规范化,首先要求秘书人员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

2、辅助知识层次

辅助知识层次指的是虽非秘书专业知识但又与秘书专业知识相关的知识,是一种带有辅助性的知识。

(1)传统学科,主要包括文学、美学、法学、新闻学、伦理学方面的知识和心理学知识

(2)新兴学科,主要有管理科学知识、社会交际知识、软科学知识及其他相关学科。

3、专业知识层次

专业知识层次是秘书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和基本层次,指的是从事秘书工作所需要的专门业务知识,是一种带有一定方向性的知识,是形成秘书职业特色、与秘书工作目标密切联系的部分。它由两个部分组成:

(1)业务知识

主要指秘书业务知识,这是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标志。大体包括:普通秘书学;分支秘书学(如行政秘书学、企业秘书学、科技秘书学、涉外秘书学、基层秘书学、高级秘书学);秘书写作学;秘书心理学;文书学、档案学、公文写作学等方面的知识;调查研究、会务工作、信访工作、机要保密、组织协调、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

(2)行业知识

秘书必须掌握以下必要的行业知识:了解所属行业知识的总体构成和知识门类;了解所属部门工作的任务和特点;深入掌握工作中使用频率较多的知识;懂得行业的管理知识

注意:a、当今比较合理的秘书知识结构,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性:中心性;宽阔性;动态性;层次性。

B、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方法和途径是:勤奋好学是成功的前提。另外,要注意知识的积累,要注意知识的更新,要注意知识的充实。

(二)秘书的能力结构

秘书能力是指秘书人员在实践中完成秘书工作的本领,也就是说秘书能力只能通过秘书的一系列活动才能显示和发展。

1、基础能力

指秘书从事秘书活动所需要的能力,是从事秘书工作的基本条件。

(1)秘书的观察力

一个人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是经过视觉而来的。秘书的观察力应重点置于领导和社会两个方面。良好的观察力要求:要有目的性、条理性、敏锐性。

(2)秘书的记忆力

良好的记忆力表现为:记得快、记得准、记得多、记得牢。良好的记忆方法:编组法、提要法、推算法、形象法等。

(3)秘书的思维力

思维力在秘书的基础能力中居核心地位。思维力强的表现在于:思维要宽阔、要深刻、要灵活、要新颖。

(4)秘书的想象力

想象力在秘书工作中尤其是创造性的工作中意义十分重要。良好的想象力,其要求有:要具有现实性、丰富性、新颖性。秘书要有良好的想象力,首先要丰富大脑的表象和知识储备,其次要勤于思考,此外要注意想象的方式:如类比、联想等。

2、专业能力

(1)阅读能力

秘书阅读能力的一般要求是:要准确、要快速。秘书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有较好的知识结构,其次要注意其他能力的发展,最后要有科学的阅读方法。

(2)写作能力

即书面表达能力,这是秘书的基本功,是文字秘书的“看家本领”。秘书写作能力,主要是指各种应用文的写作能力。秘书写作能力的一般要求是:要准确、简洁、规范。

(3)说话能力

即口头表达能力,秘书说话能力的一般要求是:要发音正确,要表达简练,要语气措辞得体。提高说话能力的途径:首先要多说,其次要多想,此外要注意其他方面的修养和磨练。

(4)办事能力

秘书的基本职能就是办事。秘书一般办事能力的一般要求如下:要熟谙办事之道,要善于相机行事,要善于接人待物。

3、特殊能力

指秘书从事一些专门秘书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它带有个性特色,是造成秘书能力结构个性差异的重要方面。

(1)协调能力

指运用协调原理和方法使各方面保持秩序化、科学化的能力。一般要求是:要掌握协调依据,熟悉政策法规,不搞“随意性”;要掌握协调原则,使协调有根有据;要选择协调方法,针对不同的情况和对象运用各种不同的协调方法。

(2)调研能力

一般要求是:要有计划;有科学的方法;有较强的洞察力;要善于与被调查者迅速沟通,取得对方的信任。

(3)操作能力

主要包括打字、复印、微缩、摄影、录音、录像、编辑、校对、速记、驾驶等。

(三)秘书的心理素质

秘书的心理素质,指秘书在心理过程、心理倾向和心理品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点的总和,它影响着秘书的辅助行为、人际关系和自我修养。

1、秘书心理素质的构成

(1)秘书的兴趣

即认识倾向,常说的爱好。秘书的兴趣应具有以下几种品质:广泛性、中心性、持久性

(2)秘书的情感与情绪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秘书情感的品质是:要有道德感;要有理智感;要有审美感。

情绪是情感的基本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情感比较稳定而持久,情绪容易变化而不稳定。秘书的情绪按性质分为两类:即愉快的情绪;不愉快的情绪。按发生强度、速度和持续时间分为三类:心境、激情、应激。

(3)秘书的意志

良好的意志是秘书工作取得成效的保证,是自我修养不断提高的动力。

良好的意志应该具备的特征:要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相反的分别是:受示性、独断性;寡断性、武断性;顽固性、动摇性;任性)

(4)秘书的气质

气质是指人们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人的所有心理活动和行为都受气质影响,气质具有稳定性,但人的气质是千差万别的。气质的主要类型有:多血质(活泼型)的人、胆汁质(兴奋型)的人、粘液质(安静型)的人、抑郁质(抑制型)的人。

注意:

上述四种气质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方面,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工作成就的大小主要是由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努力程度决定的。在实际工作中,对不同气质类型的秘书安排工作可以有不同的考虑。

秘书进行气质修养的途径:自我控制、职业环境影响、有意识地做一些与自己气质相反的工作。

(1)秘书的性格

秘书性格是秘书心理素质的核心部分。性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现实的态度上和行动的方式上。

秘书健全的性格主要包括:要坚强执著而不固执;要敏捷灵活而不冒失;要开朗随和而不轻佻;要幽默诙谐而不尖刻。健全的性格,有利于搞好人际关系,有利于适应环境,有利于身心健康。

2、秘书的心理健康

(1)影响秘书心理健康的因素

负担过重;舆论压力;关系复杂。

(2)秘书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个心理健康的秘书应具有以下的主要标志:智力正常;情绪成熟;行为协调;工作专注;关系和谐。

(3)秘书常见的心理障碍及消除

嫉妒:要正视自己的差距,停止与别人的比较,要有通过努力赶上或超过别人的积极心态,从病态的自卑或自尊中解脱。

焦虑:要增强自信,对未来充满信心,不为一时一事所困扰,不为一得一失而计较,努力去实现一个有意义的目标,

急躁:遇事冷静,处变不惊。

心理学相关基础知识篇4

关键词:器官系统;课程整合;基础医学

1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经验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要求以人体器官系统为基础,重新组建了学科中的医学基础知识,深入剖析形态结构与功能、微观与宏观、病理与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建立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深入关系,从而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基础课程与临床医学课程的联系,使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技能同步发展。广西中医药大学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大纲、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完善课程考核制度、改进教学评价等措施,努力推进“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1.1淡化学科界限,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作为一种文件对教师教学具有指导意义,以器官中心课程整合的第一步便是要对教学大纲进行重新设计。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的基础上,细化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课程间既要注重知识之间的相互衔接,同时也避免重复或者遗漏。并充分考虑各门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的作用和地位。2016年,学校教务处将内科部分课程(消化系统疾病)整合成“消化系统整合课程”。在明确了课程设置后,着手进行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大纲以器官系统知识体系为主线,将基础知识与专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符合专业培养的目标。此外,教学大纲的编写要体现课程内容之间的分工,处理好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对重复的知识进行技术处理,例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重点知识与一般性知识要做好课时的分配。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大纲的设计,从范围和层次可以是多样的,不同的医学院校教学大纲的设计模式各有差异。例如广西医科大学依据“形态到功能、正常到异常、疾病到药物治疗”的模式,在各个不同的基础学科及基础与临床学科进行有机结合,着力于课程体系结构建设,形成了以能力培养为目的得主线工作,分层次、分模块、相互衔接科学系统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教学体系[4];大连医科大学采用“以器官-系统为导向(oSo)”的跨学科整合的课程模式,与“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构建卓越医师培养的基础医学循环系统整合课程模式,将传统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学科中的循环系统教学内容进行整合[5]。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在教学大纲的设计中,吸取了其他医学院校的成功经验,遵循以器官为单位,纵向整合原则,例如在《医学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大纲的设计上,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部分基础医学主干课程按器官系统进行整合,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以人体器官系统的模式逐一进行教学;同时在实验教学方面,将部分形态学或功能学课程整合,将生理学的“正常血压的调节”、病理生理学的“失血性休克”、药理学的“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血压的影响”等关联密切的课程整合成一个实验,既节约实验动物和其他开支,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减少课时数。这样“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大纲能够做到紧扣培养目标,使学生学到的医学基础知识“实用、够用、适用”,更有利于教师明确教学目的与分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促进交流合作

教学团队是指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合理的资源配备下组建优势互补的教师群体。医学课程的整合融合了不同学科知识和技能,优秀的教师队伍和良好的交流与合作是课程整合成功的保证。加强教师团队建设,首先要求授课教师具备全面、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同时亦需要具备先进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善于引导和交流,启发学生思考,不仅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思维。其次,教师团队成员要加强沟通交流,让教学内容以系统化的模式出现,同时教学团队也要像人体器官系统一样协调运转,而不是过去在“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下,各个授课按学科体系分工,各自负责自己的学科教学内容,导致出现知识孤立,或者造成部分环节的知识点遗漏、重复。再次,教学团队建设也应该遵循“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要向在课程整合方面有着成功经验的教学团队学习,吸取他们的成功经验,改善自身教学团队中存在的各种短板。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许多医学院值得借鉴的做法。例如锦州医科大学组织有关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定期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培训,通过公开课和教学讲座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授课水平的提高[6]。大连医科大学建立循环系统教学团队,由来自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专业的教师组成,通过多次集体备课、试讲、讨论及全程听课提高授课水平。其次,对pBL带教导师进行分层次、阶段式、多角度培训。广西中医药大学在原有基础医学教研室的基础上,打造了一支全新的教学团队,成员包括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学科和领域,实现了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使理论与实践双向发展。同时,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途径,加强团队学习,在一段时间实践后,也取得了良好成效。

1.3完善课程考核方法,推行形成性评价

课程整合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团队的建设,更关键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能鼓励学生融会贯通学习,是对课程学习效果的强化和检验。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考核,以期终考试方式为主,侧重于对知识点的考察,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考核,是指要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放在首要位置,在学生的考核中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避免高分低能。因此,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考核,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全面的关注和反馈,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不足与缺陷,要及时指导、纠错,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相应调整。广西中医药大学2015年制定了《形成性评价实施细则(试行)》和《关于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形成性评价相关工作的意见》等制度,逐步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学业全过程评定体系,开展了学生学习成绩形成性评价。学校规定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60%,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基础医学课程形成性评价涵盖了期中考试、单元测验、作业、实验操作、实验报告、课堂表现和出勤率等环节,注重对学生的实验和在课堂讨论课中的表现。学校建立了由南方医科大学开发的医学类课程试题库,建成了“考易”考试平台,支持在线考试,实施教考分离。在考试命题的设计上,提高综合性、开放式试题的比例,减少识记性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串联能力和发散思考的能力。同时通过双向细目表设定知识点、题型、难度和来源等组合参数,保证考试命题的科学合理。

1.4以学生发展为导向,改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反映课程改革成果的最客观依据,能够直接体现课程整合中的优势与短板,左右课程整合进展。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中,不仅涉及教学内容改革,还包括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授课技巧,同时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相关内容,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评价内容过多注重学科对教师的评价,评价的导向是“教师教得好不好”,以“器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评价的导向是“学生学得好不好”,以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根本原则。广西中医药大学设置教育评价与质量保障中心,实施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课堂教学三级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建立了教学评价长效机制,通过督导听评课、学生网络评教,以及召开学生座谈会、走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等,系统收集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和建议,并将其整理分类,并加以分析,及时向学校、有关部门及个人反馈,做出答复。

心理学相关基础知识篇5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职业教育已在社会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与此同时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作为教师素质核心内容的教师知识结构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拟以中职旅游专业教师为主,对中职旅游专业教师知识结构进行分析.以达到优化中职旅游专业教师知识结构的目的。

关键词:中职旅游专业教师知识结构优化随着知识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已在社会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与此同时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作为教师素质核心内容的教师知识结构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就目前而言,中职旅游专业教师具备了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以及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将更有利于推动中职旅游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此,笔者做了一些探讨。

一、以旅游专业学科理论知识为核心

(一)掌握专业核心课程的必要性旅游专业学科理论知识是中职旅游专业教师知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旅游行业的一个全方位阐述,又为掌握旅游专业相关技能奠定了基础。但对旅游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不能仅限于某几个学科知识。知识之间需要融会贯通,教师要站在相当的高度理解所教课程内容,并加以融会贯通。我们应该非常清晰的认识到,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不仅包括该学科的概念体系,而且也包括这个概念体系是如何构建起来的。而对于中职旅游专业教师而言,不仅要充分熟悉所教学科内容与导向,还要对整个旅游专业学科的来龙去脉有所熟悉,即充分了解专业所有核心课程,使之形成一个体系。因为这些课程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前厅服务时,将会涉及到客房与餐饮的内容;在对学生讲解带团程序与技巧的同时,会涉及到《全国导游基础与服务》与《导游业务》知识,同时也会涉及到前厅与客房、餐饮的知识。因此,要想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与就业能力,中职旅游专业教师就必须将专业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掌握专业内所有核心课程。

(二)中职旅游专业核心课程及其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中职旅游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全国导游基础与服务》、导游业务》、《旅游概论。中职旅游专业教师在对这些专业学科的理解上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了解所有学科的性质和内容。如《前厅服务与管理》这门专业核心课程,它是以让学生学习如何为客人提供前厅接待服务为宗旨,让学生熟悉整个前厅的接待程序与标准为导向;而客房服务与管理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独立的高质量高标准的为客人提供住店期间的所有客房服务;餐饮服务与管理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高效率高质量的为客人提供其所需的餐饮服务;全国导游基础与服务》是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与旅游相关的知识与常识,如中国的烹饪流派及风物特产、中国的主要客源国(地区)和中国的世界遗产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导游业务》是为了让学生在今后的带团过程中能充分熟悉其带团程序与业务流程。《旅游概论》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旅游的发展史、以及各个阶段的背景与变化规律。每一个专业学科都非常重要,教师只有充分认识与理解到这些专业学科的导向和内容的同时,才能更好的教学。

二、以旅游专业基本技能为支柱

(一)掌握旅游专业基本技能的必要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一定实践技能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将成为企业的一线技术工人。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职业技术教育除了与普通教育部分相同的基础课程外,大部分课程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实际操作水平的专业技术课程。因此,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旅游专业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旅游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牢固掌握与旅游相关的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二)中职旅游专业教师所掌握的基本技能与教师从事实践工作的必要性就现目前而言,中职旅游专业所包括的专业核心技能有托盘、摆台、上菜、铺床以及导游讲解。如何托盘?即掌心向上、五指分开、掌心不与盘底相接触、挺胸抬头,平视前方等,这一系列托盘的技巧都是我们旅游专业教师必须掌握的。与此相关的还有上菜的注意事项、铺床的程序等。中职旅游专业教师自身应首先充分掌握该专业所有技能技巧,并运用自如,然后再对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给予正确的指导。除此之外,中职旅游专业教师对于与旅游相关的技能方面的掌握,还不仅来源于旅游理论知识的支撑与自我理解,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加提倡让老师们走上与旅游专业相关的一线岗位,亲身参与到实践工作中去,尽可能的在知识结构上做到尽善尽美,希望我们的教师积累尽可能多的公共教育知识与实践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与促进自身与学生的发展。例如:在中职餐饮服务与管理》一书中提到了几种常见餐巾花的折叠方法。如果我们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过,就不难发现,除了书中所提到的几种餐巾花式样,其实还有很多花式各异,美观大方的餐巾折花。如果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到实地去进行观摩或实践过,我们就可以更多的掌握一些美观大方、形态各异的餐巾折花。又如:在中职((全国导游基础与服务》和导游业务》中提到了在带团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常规处理方法以及与游客关系的正确处理方法。如果我们教师进行实践过,就不难发现,有些带团过程中常见的细微问题,书中并未详尽的谈到。如某几位游客未按事先约定的时间到达景区大门,致使大部分游客在车上等候。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控制与处理?又如:导游应该如何与旅游车司机相处?其细微关系和相处的技2011.nolo@巧有哪些?这些都可以通过我们旅游专业教师经过实际操作,然后将其穿插到课本的讲解中去。在前面我们所作的调查中发现,对于是否经常利用寒暑假空余时间到企业去参与实践,有大部分中职旅游专业教师回答的是偶尔,部分教师回答的是暂时没有。我们应该知道,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是统一的,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从事实践活动的基础,反过来,实践活动对专业理论又起到检验和升华的作用。

三、以基础学科知识为基础

教师的工作,需要博采众长。为了实现教育的文化功能,教师除了要有专业性知识外,还要有广博的基础学科知识,即文化知识。而对于中职旅游专业教师而言,现目前大部分教师都是大学本科旅游专业出生,所以对于基础学科知识的掌握不仅限于一般『生的基础文化知识,如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还应理解包括管理学、经济学、人力资源学乃至基础会计学等学科,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在学校里,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因为教师的文化知识不仅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基础学科知识与专业知识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如鸟之双翅,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基础学科知识是这个有机体的基础部分,专业知识则是有机体的延伸和发展部分。

四、以交叉学科知识为延伸

随着信息时代知识迅速发展的特点和学生多渠道获得知识,尤其是新知识的可能性,教师这“一桶水”,不是“死水”,而是取之源源不断的“流水”,给学生的也是长流不断的“新水”。对于中职旅游专业的学生与教师而言,更是如此。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生陛好动、活泼,他们比起普通高中学生而言,更具有灵活性和探究性。又由于其专业的综合性,这就更加要求中职旅游专业教师知识的多元化,即需要掌握除专业知识、技能以外的交叉学科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和多媒体技术等;即如何籽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教给学生,这就要将教师所知道的知识经过一番心理学化和教学法化的加工,使之变成学生可接受的知识,并把学生的知识变成学生的能力。这种知识一般来说就是教育学知识。

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的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心理学这门交叉『生学科知识;又如在对学生描述三峡壮丽的景观时,为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有效的掌握美学这门交叉性学科知识。而在对旅游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时,如何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让整个课堂更加富有感染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效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1]江海涛、王耀、李鹏.实施双证书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4(2):36-38.

[2]田文华.优秀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J].山东行政学院,2006(4):55-56.

心理学相关基础知识篇6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电工基础;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3)06-0068-03

《电工基础》是高职院校电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和基本电工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支持。该门课程理论基础要求高,与实际应用差距大,对高职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难度大,学习兴趣不足。把基于任务的教学模式引入到《电工基础》的教学中,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并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1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1.1任务型教学的含义

任务型教学是继交际教学思想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途径,并逐渐成为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它把应用的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以任务为中心,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来学习、体会、掌握知识。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围绕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设计出各种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学习任务最终达到学习和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任务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1.2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论。建构主义学习论是当今世界也是我国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1]。建构主义是学习过程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又进一步发展形成的。建构主义学习论充分关注学习者及学生如何依靠原有的心理结构、经验结构和自身信念来建构知识体系,着重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情境性、社会性。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只是知识的简单性转移,它是在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思考和建构的过程,把所学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思想,从而实现其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同时认为,学习过程不仅仅是把知识装入学习者的头脑之中,更加重要的是针对所学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建构主义的学习观重视学习者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者自己独特的个体经验、已经拥有的能力以及学习者自身理解的个体性、丰富性和多样性。

2)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学习者对任何事情都具有自己的认识,碰到问题的时候会通过以往的经验系统,依靠自身的认知能力形成自己个性的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传授知识的生长点,采取引导的方法使他们从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和经验。

3)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抛弃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兼顾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和传授者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角色应为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高级伙伴和合作伙伴。并且,教师还需要成为学习者建构知识理论的积极促进者,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住学习者良好的学习动机,帮助学习者建构新知识的体系和意义。

2《电工基础》任务型教学的特点

2.1设计任务的阶梯性

《电工基础》是电类专业高职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并且是其接触最早的一门专业课,因此其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任务型教学模式,任务目标确定后,任务的设计应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使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在任务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并且随着任务的递进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使高职学生在初始阶段就打好专业基础。

2.2设计任务的实际性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完成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任务的能力。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是运用语言模拟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所从事的各类社会活动,把语言教学与学习者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语言运用相结合。《电工基础》任务型教学的核心是把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作为教授新知识的载体,把教学内容与学习者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因此,任务型教学中设置的任务需要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要求教师充分使用各种手段、条件或媒介,设计出各种各样实际的任务,用来深度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在一种真实且自然的社会生产生活情境中学习、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电工基础》这门课设置在高职学生的第一学年,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可以使《电工基础》的教学轻松有效。

2.3课堂任务的有效性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为教师教学服务的,是为学生学习知识服务的。教师设计的课堂任务必须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提炼性,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任务中学习和掌握应学的知识。教师在设计课堂任务时需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考虑多方面的因素[2]。包括学生的已有经验、认知水平、对主题的熟悉程度以及对外部世界的理解等。《电工基础》课堂任务的设计一定要适合高职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水平,既需要使学生联系起所学高中物理的基本知识,又需要扩充出大学需要掌握的电路专业内容。课堂任务的设计要使学生能够明白自己需要完成什么、怎样进行分析以及如何去做,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需求效果。有的课堂任务由于任务交代不清,学生不知道目标是什么;有的课堂任务只是追求形式,没有考虑学生的自身能力,学生不知道怎么去表达;还有的课堂任务花样过于繁多,影响了知识理论的整理、归纳、总结和练习等环节。一课时结束,学生搞不清楚学到了什么,弄不明白来龙去脉,导致了无效的课堂输入。

2.4教学内容的延伸

教学内容的延伸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扩展和延伸学习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扩充信息量。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将课内及课外所获得的知识理论应用于课堂,扩展和丰富课堂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指的是设计延伸性的课堂任务,通过延伸性的课堂任务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电工基础》的课程可以通过实验验证对所学知识进行教学内容的延伸,课堂的理论学习过程完毕后进行相关延伸任务的布置,学生课堂之外去讨论、分析和设计电路,然后回到实验课和实践课上再进行验证。教学延伸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3],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助合作精神等。

3任务型教学模式在《电工基础》的应用

根据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结合《电工基础》教学的实际经验,以电阻的串并联内容为例介绍一下任务型教学模式在《电工基础》中的应用。

1)确定授课内容。依据授课计划并通过课程标准分析确定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电阻的串并混联及等效变换[4]。

2)基础知识的讲解。课堂讲解直流电路中电阻的串并联特征及等效变换公式,让学生回忆起高中物理的相关知识。

3)引出相关任务。根据所学知识点的要求,将本次课程的内容分为以下3个任务:(1)磁电系多量程电流表、电压表量程扩展的基本原理;(2)磁电系多量程电流表、电压表线路图的识读;(3)万用表原理图的识读。学生根据各自的实际水平选择任务进行完成。

4)自主学习阶段。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完成相关课堂任务的过程中,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认识、理解和掌握。

根据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学习研究电阻串并联在实际中的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分析计算各个量程的实际组成,从不同侧面加深对电阻串并联的认识与理解。

5)小组讨论阶段。在个人自主学习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电阻串并联知识点的建构。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对讨论中的观点加以评判和进行个别辅导,在讨论过程中给学生布置设计任务,教师指定量程由学生课下设计完成。通常讨论应包括以下内容:(1)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如多量程电流表如何设计;(2)能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如电压表和电流表量程扩展有何不同;(3)教师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多量程电流表的设计方法,并掌握电阻串并联分压分流的知识点;(4)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并把优秀的表现计入平时成绩。适当增加平时成绩所占百分比,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任务中来。(5)对课下所做的设计,学生可以在实验课上进行验证,实验课上提供元器件及相应的电表供学生进行连接和测量,以此来验证设计的正确与否。

6)学习效果评价。效果评价需要包括小组对个体的评价以及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3个方面:(1)自主学习的能力;(2)协作学习过程中所做的贡献;(3)满足意义建构要求的程度。设计出的评价方法要使学生不会感受到任何的学习压力,能够积极的有兴趣的去进行。针对课程实际情况制作相应的表格进行评价,这样就能够准确、客观的反映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果。

7)强化练习阶段。依据小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的结果,为学生设计一套具有选择性、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材料和练习的设计既要能反映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又要能适合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通过材料学习和强化练习可以纠正原来的片面理解或者错误认识,最终达到符合教学要求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本次课程布置一些关于电阻串并联的电路分析题,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有了课上的实际任务做基础,学生对电路分析题就不再感到枯燥,做题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教法。

4总结

任务型教学,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把教学与学习内容与今后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将任务型教学模式引入到《电工基础》的教学中,通过设计一系列的任务,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应学的电工基本知识和技能,加强了课堂学习活动的实用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师应采取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提高兴趣,掌握实用的《电工基础》知识内容。高职院校教学应该面向生产应用的实际,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宗旨[5],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以上是笔者将任务式教学模式应用到《电工基础》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和教学同仁们进行交流,以便探索出更好的教学策略,为高职院校《电工基础》的教改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伍新春,秦宪刚.终身受用的学习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马志刚.项目教学法在《电工基础》教学中的实施与探讨[J].时代教育,2011,(1):74-75.

心理学相关基础知识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收稿日期:2006―11―20

作者简介:彭健(1968―),男,汉族,江西省萍乡人,华东交通大学讲师,主要从事管理学教学与研究。

所谓高素质的人才,是指具有宽广知识基础和多方面能力的人,能够思维快捷地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人。人的素质会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和社会实践的反复磨炼逐步提高,高职教育关注的焦点是尽可能提高劳动者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满足社会对就业者越来越高的学历要求,为个人将来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而素质教育特别强调人发展的整体水平,其着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和如何发展。

一、关于素质教育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农业经济社会到工业经济社会,再到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社会经济发展前景。现代教育学认为,教育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质,表现为教育重心的转移,是教育更接近其本质的观念性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

按心理学的解释,素质的原义是指“人先天的生理解剖特点”,而且“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这种先天的生理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物质条件,属于人的先天身心品质,它要通过后天社会实践来发展、成熟和补偿。影响人们素质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遗传、体质、环境、教育以及个体的认识与社会实践等,其中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我们应当抓住青少年这个关键时期,根据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科学合理地促进其身心品质和智能发展。高职教育的任务,就是要让青年学生通过学习以后具备参与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促进他们身心品质的全面成熟和发展。

素质教育应当是这样一种教育,它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智力与非智力、情感与意志等因素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宗旨的,其目标是通过教育和训练促进学生内在的身心品质发展。这种建立在心理科学基础上的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学的基石,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核心内容。

二、职业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知识是形成素质和能力的基础,知识通过思维内化成为素质,素质在认知和实践过程中,外化为能力。教育学上的素质概念是指先天与后天的整合素质,这种比较稳定的身心基本品质是人发展的基础。个体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教育训练和社会实践,逐步形成各种外在的行为能力,成长为各种不同能级的专门人才。

1高职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内在素养。素质的内在性,要求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学生良好的内在身心品质的养成和发展上。这种内在身心品质的养成和发展,是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艰苦的思考实践实现的。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旨在使学生在学习和对信息的摄取、加工、运用过程中,达到知识内化和情感意志品质的养成,形成内在的潜能。

2高职教育更应注重基本品质的培养。人的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这种基本品质是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养成素质的融合,人的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思维品质和精神情感的养成,是构成人的素质的基本方面。这种素质的基础性,为人的继续学习和发展,为从事社会生活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素质教育。能力和素质比较而言,能力是不能覆盖人的全面素质的,实际上素质比能力更内在、更根本。人的行为能力只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行为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特殊能力的基础,特殊能力是一般能力在特定实践活动中的整合与发展。职业能力属于特殊能力,它不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简单相加,而是个体在掌握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在特定的职业实践中,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和类化,使相关的一般能力得以特殊发展和整合,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职业能力。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合起来而形成职业能力的基础。

三、在实践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个合格专门人才的成长,需要经历四个过程:一是学习过程,即在普通教育基础上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二是专业实践过程,通过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形成多种专业能力;三是职业能力训练过程,在实际的职业岗位实践中,通过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迁移和类化,形成特定岗位的职业能力,从而完成职业能力的初步训练;最后,再经过反复社会职业实践,使这种职业能力不断完善和发展,能够独立地分析和解决职业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成为一名合格的专门人才。前三个过程是在学校里完成的,最后一个过程是在社会职业实践中完成的。在实践中我们应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1重视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进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应从某个职业岗位群出发,进行职业分析,了解构成这一职业岗位工作的主要内容,明确支撑其职业或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以职业岗位能力分解为主要依据来安排每门课程,从而确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把如何形成职业能力特色作为整个课程体系及课程内涵设计的主要目标,从而使课程之间、理论教学与职业岗位能力训练之间形成有机结合,以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

2基础课与专业课并重。社会发展使得职业岗位的外延和内涵都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胜任某一职业岗位具体工作的能力,还要具有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因此,一定要重视必需的基础课的教学与改革。相应职业领域的能力,不仅指操作技能,而是包括知识、技能、经验等相关能力的综合概念,所以,必须十分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特别是新知识的教学。

3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对于不同的培养对象,应分析他们各自不同的优势和缺陷,以便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优势,弥补他们知识或能力的缺陷,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再者,在教学中可以实行学分制,使学生自定进度,自主地进行学习;在实践教学中,还应对从事岗位不同的学生进行了不同的分类指导。

高职教育要发展就得创新,高职教育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把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学生良好的内在身心品质的养成上,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厚粲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戚万学教育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心理学相关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重要问题;分析

一、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其实指代的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和技能、流程和模式以及情感和r值观等层面之上的具现化表现,是学生在接受了历史与社会学科教育之后可以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的,带有一定程度的本学科特性的人文品质以及重要综合素质,一般情况之下来说是由空间感知、历史意识以及综合性思维等因素构成的。

空间感知在这里指代的是不同维度之下人类生存空间的感性、理性认知流程,其中包含的是区域认知以及人地观念。区域认知在这里指代的是,在对各种类型的空间认知工具加以一定程度的应用的基础上,针对区域中包含的位置、特征以及差异性等相关因素做出解释,从而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客观、准确的地理层面上行的认识;人地观念,指代的是针对人地关系形成的认知、理解,以及自此基础之上做出的判断。

历史意识指代的是在对实际社会现象进行观察以及形成认识的时候,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形成的自觉性反应,其中包含的是历史理解、历史判断以及历史认同性等等。历史理解,在这里指代的就是在对史料展开判别的基础上,针对历史事件、人物以及现象来做出有主观性的解释说明,从而在此基础之上也就可以形成客观准确的历史认识了;历史评判,指代的是针对历史人物、事件以及现象,站在现实和价值观等层面之上做出评价抑或是判断工作;历史认同,指代的其实就是从历史的层面上对自己的国家、文化以及政治等形成一定的认同感,总而言之就是认识、情感以及态度层面之上的综合性表现。

二、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涉及到的重要问题

教学重要问题指代的就是在课堂教学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为了可以使得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而需要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解决到的学科重难点问题。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涉及到的重点问题,其实指代的也就是在社会与历史课程课堂教学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为了可以使得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发展抑或是实现教学目标而需要解决掉的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教学领域中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既是教学难点问题也是教学重点问题)。

三、解决历史与社会教学重要问题的过程中应当使用到的措施

教学重要问题其实都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特征的,因此在找寻解决措施的过程中需要联想到的就是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也是一种学习模式。具体点来说,综合性学习指代的就是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之下,学生将综合性学习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作为载体,在施行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等学习模式的基础上来主动的获得知识技能,使得综合性能力得到发展,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

图表应用措施。在对地图、图表等各种辅助认知工具加以一定程度的应用的基础上,来使得学生本身的空间感知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需要从地图和相关图表中得到有用信息,在从图表中找寻有效信息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对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进行培养的;另外一个层面之上学会使用地图和图表表示区域自然、人文环境呈现出来的特征,逐渐的对各个地理要素相互之间呈现出来的关系形成较为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自然也就可以使得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了。

史料证明措施。在将史料作为依据的基础上来对历史和现实问题形成认识并展开调查研究工作,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较为重要的。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相关工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注意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使得史实可以构建在极为充分的证据之上,比方说针对“富庶的四川盆地”这一个章节的内容展开教学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依据教师展示出来的图片、视频的基础上,逐渐使得学生对日军侵略中国的历史形成明确的认识。其次在对历史性叙述展开解读的基础上,就可以让学生逐渐对历史形成准确且客观的认识了,比方说引导学生在对史料展开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主观性结论,并在研究分析工作结束之后将自己得到的主观性观点以及支持这个观念的理由阐述出来。

参考文献:

心理学相关基础知识篇9

一、夯实基础知识

1.重视教材基础知识

在图形计算中,最重要的仍是教材里面的基础知识。对教师而言,要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教学大纲,把握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的教学目标;还应从图形教学相应的基本内容、整体结构和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度等各个方面,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把基础知识和方法技巧综合运用,灵活教学。

2.重视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材、教师和学生的交汇点。在课堂教学中,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喜欢学习、热爱学习,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的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呆板的“灌鸭式”教学方法与当前提倡的创新、综合素质教育相违背,应该被废弃。好的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图形面积计算中,对学生而言,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二、灵活运用方法技巧

在图形面积计算中,学生除了学习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外,还可以采用巧用概率、巧用规律、巧用对称、巧用旋转、巧用函数等技巧,将概率、统计知识、近似数、三角形、四边形、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等复杂问题简单化,在计算、解题过程中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做个“有心人”

如果掌握了相关的方法和技巧,相信在遇到相类似的问题后,学生会迎刃而解。在实际学习中,关于图形计算的方法和技巧有很多,这就需要学生要做一个有心人,遇到好的方法和技巧,要及时记下来,遇到相关的问题不用去翻笔记本就能解决。

2.理解而非了解

心理学相关基础知识篇10

过去的课程“过于注重地理知识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课程唯一追求的目标,忽视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养成,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和价值观的形成。新课程的第一任务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使课程在“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积极主动的情感态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三方面,均衡地发挥作用。简而言之,过去课程的功能主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新课程的功能在于“培养人”。

长期以来,受传统和“应试”倾向的影响,教师心目中的“知识情结”根深蒂固,要真正从“掌握知识”到“促进发展”的观念转变,并非易事。我们的教学古往今来都是对知识负责,而不是对活生生的学生个性发展负责。即使在课堂上,满眼望去,所关注的也都是地理知识。有人要问,“知识”难道不是“能力发展”的基础吗?我想应该有以下两点认识:一,基础知识是重要的,但基础本身也在变化,基础的结构要完善。在基础的结构性分析上,仅仅简单地强调基础知识是不够的,特别要考虑地理能力结构的问题;二,知识是一种基础,也是我们最易想到的基础,但在对待知识基础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看到时代的内涵在发生变化,要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有用的基础知识。不管三七二十一,什么样的知识都拿来,这样的做法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知识就是力量”,但只有能够产生知识的知识才是力量。

新课程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来体现基础教育的改革精神。地理知识素养处于基础地位,是其他相关地理素养形成的基本载体。新课程要求学生“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些地理知识既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素养,也是学生学习地理技能、过程与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积累,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结合”,简而言之,更加注重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对于地理能力的理解不外乎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和发现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而地理技能是学习地理知识与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与手段。新课程对于地理技能的培养有明确的要求,如“运用教具或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其体会”:“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运用简要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一样”:“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绘制社区的主要文化、教育、体育设施的分布草图,分析其布局是否合理”等。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地图运用技能、地图分析技能、地理图表的绘制技能、地理观察与调查技能、地理统计与计算技能、地理观察仪器操作技能、地理教具和学具的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探索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二、突出学生主体,注重教师学法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