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区别十篇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区别十篇

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4:00

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区别篇1

为了了解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属性及其在移动互联网应用方面的特征,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进行了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调查。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12001份,其中手机用户有效问卷为9560份,平板电脑用户有效问卷为2344份。

通过对这些第一手数据的分析,ZDC推出《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调研研究报告》,本报告共包括移动互联网手机用户及移动互联网平板电脑用户两大部分,其中手机部分分为手机终端使用、手机上网、手机软件使用、手机阅读、手机游戏、手机支付六部分。平板电脑部分分为平板电脑终端使用、平板电脑上网、平板电脑阅读、平板电脑游戏四大部分。本次的报告为手机移动互联网用户特征及手机终端使用调查报告。

注:由于调研样本主要来源于ZoL网站,可能会对调研结果产生影响。

报告要点

从年龄及地区来看,参与调查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以男性为主,占比九成以上;25-34岁人群是移动互联网用户主力军;广东移动互联网用户占比最高;移动互联网用户主要集中在城镇。

从职业、学历、收入来看,在校学生及企业技术人员占比较高;移动互联网用户以大专及本科学历为主;移动互联网用户月收入(税前)以2000-5000元为主

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的整体认知度较高。从性别、年龄及地区来看,男性对移动互联网“非常了解”的比例高于女性,34岁以下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认知度较高,城镇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认知度明显高于农村。

从学历与收入来看,学历高的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的认知水平较高,收入与对移动互联网的认知水平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使用手机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占绝对主流,其中国际品牌手机仍为调查者的集中选择,男性与女性在手机品牌选择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从手机终端的特征来看,android系统成为主流选择,1000-2000元价格段机型为调查者的集中选择,八成以上调查者所用手机支持3G。

一、移动互联网用户属性

1、性别结构

·男性调查者占比九成以上

参与本次调查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中,男性占比为93.1%,远高于女性移动互联网用户6.9%的比例。这与本次调查的样本来源有直接关系。

本次调查样本主要来源于科技网站ZoL受众,ZoL网站受众是中国it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男性为主,因此男性调查者占比较高。

(图)参与调查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性别结构

2、年龄结构

·25-34岁人群是移动互联网用户主力军

从年龄来看,25-34岁人群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占比47.6%,接近五成。其次为18-24岁群体,在移动互联网用户中占据25.4%的比例。35-44岁群体占比接近两成。整体来看,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年轻化的特点明显。

(图)参与调查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年龄结构

3、区域结构

·广东移动互联网用户占比最高

从不同地区来看,调查结果显示,广东为移动互联网用户最集中的地方,占比12.1%。北京与山东用户比例较为接近,分别为7.7%与7.3%。江苏、河南、河北移动互联网用户比例分布在5%-6%之间,其他省市自治区参与调查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占比均在5%以下。

(图)参与调查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所处地区分布

4、居住地属性

移动互联网用户主要集中在城镇

参与本次调查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中90.6%的集中在城镇,来自农村的不足一成。ZDC认为这与城镇、农村不同的互联网水平及移动通信水平有直接关系。

(图)参与调查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所处居住地属性分布

5、职业结构

·在校学生及企业技术人员占比较高

统计数据显示,参与本次调查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中,在校学生占比最高,达到15.4%,ZDC认为这与近两年运营商抢滩学生市场,在校园大力推广3G与移动互联网业务有直接关系。其次为企业基层技术及研发人员,占比13.6%。

(图)参与调查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职业结构

6、学历结构

移动互联网用户以大专及本科学历为主

从学历来看,参与调查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以大专及本科学历为主,占比分别为30.9%与39.0%。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用户占比在两成左右。其他学历的用户占比均较低,不足5%。

(图)参与调查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学历结构

7、收入分布

·移动互联网用户月收入(税前)以2000-5000元为主

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参与调查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月收入(税前)以2000-5000元为主,累计占比58.0%。其中月收入为3001-5000元的用户占比较2000-3000元用户占比稍高1.4个百分点。无收入群体占比14.0%,主要以学生为主。

(图)参与调查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收入分布

二、移动互联网认知度

1、整体认知度

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的整体认知度较高

2009年中国3G牌照的正式拉开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序幕。经过三年的发展,中国正在从移动互联网的萌芽期逐步向成长期过渡。ZDC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的参与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的认知度较高,表示对移动互联网非常了解的调查者占比26.7%,选择对移动互联网比较了解的调查者占比高达47.9%,接近一半。而表示对移动互联网有一点了解和非常不理解的调查者累计占比不足5%。可见,调查者对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整体认知度较高。

(图)参与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的了解程度

2、不同性别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认知度

男性对移动互联网“非常了解”的比例高于女性

对比男性与女性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的认知度可见,男性调查者中,选择对移动互联网非常了解的比例为27.4%,较女性调查者高近10个百分点。女性调查者中表示对移动互联网一般了解的比例为26.6%,较男性高6.3%。可见,男性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的认知度水平高于女性。

(图)不同性别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的了解程度

3、不同年龄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认知度

34岁以下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认知度较高

对比不同年龄段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的了解程度可见,在“非常了解”的选项上,25-34岁的调查者选择比例最高,达到30.6%,其次为18岁以下调查者,选择比例为30.3%。其他年龄段调查者选择比例均在25%以下。而在“比较了解”的选项上,18-24岁调查者选择比例,达到50.1%。其次为25-34岁调查者,选择比例为48.1%。整体来看,34岁以下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认知度水平较高。

(图)不同年龄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的了解程度

4、不同居住地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认知度

城镇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认知度明显高于农村

来自城镇的调查者中,表示对移动互联网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比例累计为75.8%,较来自农村的高12.7个百分点。可见,城镇与农村不同的经济发展及互联网、移动通信水平制约着城镇与农村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的认知度水平。

(图)不同居住地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的了解程度

5、不同学历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认知度

学历高的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的认知水平较高

不同的学历来看,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调查者表示对移动互联网“非常了解”的比例达到35.9%,明显高于拥有其他学历的调查者。而且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调查者中表示对移动互联网“比较了解”的比例为49.8%,略低于本科学历调查者的50.2%。整体来看,学历与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认知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学历越高的群体,对移动互联网的认识水平也越高。

(图)不同学历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的了解程度

6、不同收入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认知度

收入与对移动互联网的认知水平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从收入水平来看,除无收入的学生群体外,收入越高的调查者中,选择对移动互联网“非常了解”的比例越高。月收入(税前)万元以上的调查者中,表示对移动互联网“非常了解”的比例高达45.3%,明显高于其他收入的调查者。

(图)不同收入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的了解程度

三、移动终端使用状况

(一)移动终端的选择

使用手机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占绝对主流

手机与平板电脑的发展加速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进程。从调查者较多使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来看,手机已经成为绝对主流,占比79.7%,接近八成。而较多使用平板电脑的调查者占比两成。

(图)进行移动互联网应用时,您较多使用哪类移动终端?

1、手机品牌选择

·国际品牌手机仍为调查者的集中选择

从品牌来看,较多使用手机进行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调查者中,两成以上选择的诺基亚品牌,占比21.4%。三星与HtC品牌选择比例较为接近,分别为14.2%、12.7%。选择其他品牌的调查者比例均在10%以下。整体来看,国际品牌手机仍为参与调查者的集中选择,前十五品牌中,国际品牌累计占比67.9%。

(图)您所用的手机是什么品牌?

·男性与女性在手机品牌选择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对比男性与女性调查者对手机品牌的选择可见,除诺基亚、三星、HtC三家品牌外,女性调查者中选择苹果的比例为8.2%,较男性高3个百分点。而男性调查者中选择华为、中兴国产品牌的比例则高达13.5%,明显高于女性的6.6%。

表1男性、女性调查者手机品牌选择对比

排名品牌男性选择比例品牌女性选择比例1诺基亚20.9%诺基亚28.1%2三星14.1%三星15.7%3HtC12.8%HtC12.3%4摩托罗拉8.9%苹果8.2%5华为7.3%摩托罗拉6.5%6中兴6.2%华为4.0%7苹果5.2%索尼移动3.8%8联想4.9%联想3.5%9小米3.5%中兴2.6%10索尼移动2.8%LG1.7%其他13.4%其他13.6%

2、操作系统选择

·android系统成为主流选择

与当下手机市场上android操作系统一家独大格局一致的是,58.2%的调查者表示所用手机支持的是android系统,占据主流。其次为Symbian系统,占比18.3%。采用Java平台的手机比例为6.1%。苹果ioS与微软windowsmobile/windowsphone系统的选择比例分别为5.5%、4.4%。其他系统机型的选择比例相对较低。

(图)您所使用的手机支持哪种操作系统?

3、手机价格选择

1000-2000元价格段机型为调查者的集中选择

从价格来看,调查者所用手机的价格集中在1000-2000元,占比44.3%。其次为2001-3000元价格段机型使用者,占比26.2%。千元以下机型使用者比例为14.8%。3000元以上价格段机型使用者比例累计为14.8%。

(图)您所用的手机价格分布在哪个价格段?

4、3G选择

·八成以上调查者所用手机支持3G

3G网络的发展从根本上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的扩大。从对3G功能的支持来看,较多使用手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中,手机支持3G功能的比例为81.6%,远高于所用机型不支持3G的用户比例。

(图)您的手机是否支持3G功能?

正在使用3G业务的用户比例超六成

ZDC调查结果显示,尽管超过八成的较多使用手机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手机支持3G功能,但正在使用3G业务的用户比例却为65.2%。可见,3G业务的普及还需假以时日,运营商仍需付出努力。

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区别篇2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原有互联网端各类的应用巨头都陆续加入到移动互联网市场竞争中来,而以人人网、开心网等典型的互联网SnS厂商的加入则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整个移动SnS市场的快速发展。基于此,现有市场普遍认为互联网SnS厂商的加入带给了移动互联端SnS运营商很大的市场威胁,甚至会逐渐将移动互联网SnS厂商逐步赶出市场。

易观分析: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潜在巨大的市场机遇,使得原有互联端较为成熟的各类应用巨头都加入到移动互联网端的市场竞争中来。互联端人人网以及开心网等较为成熟的SnS运营厂商也加入到移动SnS市场的竞争中来,特别是以今年的发展来看,互联网端SnS厂商平台迁移所带来的客户成为了移动SnS市场发展主要的客户来源。现在的移动SnS市场格局中,从运营经验、企业资本、应用体系、用户规模等多方面角度来看,天下网、pingCo等移动SnS厂商均处于劣势,但是易观国际(analysysinternational)结合对市场长期的研究和分析认为:移动SnS市场由用户层面产生了明显的区隔,互联网SnS厂商很难平滑转移其优势至移动互联网端,纯移动SnS厂商仍存有较大发展空间,主要原因基于

以下几点原因:

移动SnS用户与互联网SnS用户重合度不高,互联网SnS厂商很难平滑嫁接其品牌优势。根据易观国际的移动SnS用户调查,移动SnS用户中50.29%的用户没有互联网SnS账号。这种用户的低重合使得互联网SnS厂商在移动互联网端的品牌号召力有限,很难达成对全网用户的影响力。另外,缺少pC使用时间的典型移动互联网与有充足互联网使用时间的用户相比,其在pC端操作时间较低的均值,使得其与互联网用户在一个SnS体系中,处于相对弱势,而介于这种原有,典型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更倾向于寻求一个典型移动互联网用户聚集的移动SnS平台,这就使得互联网SnS品牌厂商在移动端很难平滑嫁接其品牌优势。

互联网SnS厂商很难平衡原有用户与移动SnS用户的操作体验需求,这将使得典型移动互联网用户更趋于选择纯移动端运营的SnS厂商。典型移动互联网用户对手机端的操作体验需求与互联网用户对于手机端的操作体验需求存在较大差别。互联网SnS厂商在移动端的应用需要照顾客户在原有pC平台上的应用体验习惯,这就使得其将丧失对典型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号召力,而这一部分用户就更趋向于选择更加专注于移动端运营的SnS厂商。

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区别篇3

关键词: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运营商;用户需求;开放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5-1039-04

theStudyaboutthetrendofmobileinternetDevelopment

YanGDong-liang

(ChinatietonganqingBranch,anqing246005,China)

abstract:inrecentyears,thenumberofmobileinternetusersisincreasingrapidly,graduallybeyondthefixedinternetusers.thescaleofdomesticinternetisgrowing.themobileinternethasbecomethefocusofcompetitionintheglobalinformationindustry.thedevelop?mentofmobileinternetservicesbroughtendlessapplicationofspaceformobileinternetendless.First,thispaperbrieflydescribesthedefini?tion,characteristicsanddevelopmentofmobileinternet.thenstudythedevelopmenttrendofmobileinternetintoday’ssituation,includingtrendsinthedemandoftheusersandtheemergingmobileinternetapplications.Finally,standonavarietyofangles,thispaperhasdoneasummaryandoutlookaboutthedevelopmentrendofmobileinternet.

Keywords:internet;mobileinternet;networkoperator;userneeds;openplatform

1移动互联网概述

随着web应用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将成为继宽带技术后互联网发展的又一个推动力,使得互联网更加普及,并以其随身性、可鉴权、可身份识别等独特优势,为传统的互联网类业务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商业模式。从最初简单的文本浏览、图铃下载等业务形式发展到当前的与互联网业务深度融合的业务形式,移动互联网业务正在成长为移动运营商业务发展的战略重点。

1.1移动互联网的定义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各自独立发展后互相融合的新兴市场,目前呈现出互联网产品移动化强于移动产品互联网化的趋势。从技术层面的定义,已宽带ip为技术核心,可以同时提供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的开放式基础电信网络;从终端的定义,用户使用手机、上网本、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本等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网络获取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和互联网服务。

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是互联网,因此一般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桌面互联网的补充和延伸,应用和内容仍是移动互联网的根本。

1.2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虽然移动互联网与桌面互联网共享着互联网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但移动互联网有实时性、隐私性、便携性、准确性、可定位的特点,日益丰富智能的移动装置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特征之一。

从客户需求来看,移动互联网以运动场景为主,碎片时间、随时随地,业务应用相对短小精悍。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终端移动性:移动互联网业务使得用户可以在移动状态下接入和使用互联网服务,移动的终端便于用户随身携带和随时使用。

2)业务使用的私密性:在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时,所使用的内容和服务更私密,如手机支付业务等。

3)终端和网络的局限性:移动互联网业务在便携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网络能力和终端能力的限制:在网络能力方面,受到无线网络传输环境、技术能力等因素限制;在终端能力方面,受到终端大小、处理能力、电池容量等的限制。无线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移动互联网必须遵循按流量计费的商业模式。

4)业务与终端、网络的强关联性:由于移动互联网业务受到了网络及终端能力的限制,因此,其业务内容和形式也需要适合特定的网络技术规格和终端类型。

1.3移动网与互联网的区别与联系

什么是移动互联网?对此,业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另一种观点认为,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发展方向。本文在这里对移动网和互联网的优劣势做了简要的比较,如表1-1。

表1移动网和互联网的优劣势比较

2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it技术发展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阶段。技术发展周期一般会持续十年时间,技术发展周期已在2年前进入下一个重大计算产品发展周期,即“移动互联网”发展周期。图1为it技术发展周期。

在最近几年里,移动通信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业务之一。它们的增长速率是任何预测家都未曾预料到的。

图1it技术发展周期

2.1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经历了以下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从1999年中国移动运营商引入日本的分成模式;第二次浪潮是从2004年开始,中国移动互联网进入发展飞速的时期;第三次浪潮在2009年,最重大的变化是运营商获得了3G牌照。

中国具有全球最大的移动用户群,正在进入移动互联网需求的高速增长。pC互联网从2000万到1亿用了6年,移动互联网用户从2000万到1亿用了2年。智能手机使用率、3G网络覆盖率和上网资费的快速下降有效激发了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增长。andriod系统凭借开放和免费策略获得长足发展。

3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

3.1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竞争

移动互联网是全面的价值链竞争。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不断裂变和细化,主体多元化,各主体在价值链上不断进行横向延伸,因此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竞争不仅来自同质企业,更多来自异质企业,如腾讯的im、微信,苹果向运营商分通信费。

“终端+服务”模式成为产业链链高价值回报区,拉动微笑曲线上扬,同时具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影响移动互联网运营竞争格局的力量。运营商+设备商为核心的价值链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图2电信价值链分配

3.2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四大力量

终端厂商、系统平台、互联网应用和运营商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四大力量。如图3所示,这几大力量环环相扣、联系紧密。

图3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四大力量

1)终端:围绕终端打造综合移动互联网服务能力。大力发展智能化,建立应用商店,把握互联网服务入口,同时参与应用运营,获得长期收益。终端制造商应当结合产业链能力,精选强势的操作系统合作伙伴,运营商伙伴等。

2)系统平台:系统平台是衔接移动终端及应用的关键环节,是移动互联网战略的制高点。结合产业链能力,将操作系统与终端的紧密结合。如noKia与微软的合作。建立应用商店,把握互联网服务入口。同时也参与应用运营,获得长期收益。

3)互联网应用:将优秀的桌面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移动化。桌面互联网产品正逐步向移动互联网转移,如im,移动搜索,微博等。互联网应用应充分利用运营商网络资源和能力,向运营商领域或定制终端渗透。例如,Google经营接入服务、推出G1终端,腾讯推出微信。

4)运营商:运营商整合产业链资源,将最好的互联网服务引入到手机上。英国电信Vodafone提出就mobileplus战略,与雅虎、ebay、mySpace等合作,打造生态环境。运营商还可直接提品和服务,采用收购、兼并、投资等方式,选择热门互联网公司,以此提升互联网服务能力。

3.3用户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需求

用户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需求趋势是:玩(娱乐化)、看(媒体化)、用(实用化)。手机游戏是目前用户付费使用最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体现用户对娱乐化应用的认可。移动互联网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传统媒体的功能,现在已进入微博式媒体时代,随着微博的产生,UGC(UserGeneratedContend,用户生成内容)性质的用户参与的内容创造的兴盛,赋予了移动互联网新的媒体特质。

中国网民偏爱网游、音乐和视频等娱乐内容,而美国网民则偏向于邮件、购物、旅行等实用型应用;中国互联网还会经历从娱乐型向实用和商务型转变的过程,这其中蕴藏巨大的商机。58同城、大众点评、口碑网等在资本及产品上的迅速扩展,是这一趋势的重要表现。

图4中美网民移动互联网业务需求对比

3.4新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产生

无论全球还是国内,排名靠前的热点应用均来自互联网公司,没有运营商主导的应用进入前列。移动互联网领域,运营商搭建的有围墙的花园快速坍塌,其门户网站访问量急速下降,英国电信2007年57%,2008年下降至22%。

绝大多数移动互联网应用都兴起于互联网,而后延伸到手机终端,如搜索、视频、博客、综合门户、电子商务等。领军企业依靠产品创新创造和获取了巨大财富。

移动互联网应用日益丰富,但市场竞争的焦点在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入口:手机浏览器,手机im、手机SnS、手机搜索、手机门户网站、应用商店。移动互联网应用呈现出需求大、用户规模大、活跃度高的特性,具有高度可扩展性和整合能力。

3.5移动互联网平台能力呈开放趋势

移动互联网的平台开放成为趋势,运营商都在开放自身的资源能力,向第三方提供业务引擎,从而推动开发者应用移动优势能力开发新应用。

1)telenorContentprovideraccess:挪威的本土电信公司telenor开放了SmS、mmS和wap三类api,面向内容服务,一年创造约1亿美金的收入,占总收入的6%。

2)o2Litmus:西班牙电信开放自身o2网络应用的api,提供手机终端开发平台,提供应用软件商店服务。

3)orangepartner:法国orange公司通过mobit平台向第三方提供开发环境,使其快速开发出基于手机应用的widget,并将wid?get嵌入web网站上,供最终端用户订购。

4总结与判断

1)从产业链竞争角度看,产业边界日益模糊,没有可通吃产业链的公司,单纯企业竞争已逐渐转移为由若干企业组成的产业链/产业网/生态系统的竞争。运营商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运营商管道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如何发展高价值的管道是移动运营商需要考虑的方向。

2)从用户需求角度看,传统的移动应用基本以移动特有业务为主,如短信,彩铃,彩信等,未来的移动应用应具备互联网特性,且以从下到上的需求满足主。日益丰富智能的终端是接触用户的第一界面。

3)从业务特点角度看,相比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业务更加实用化和娱乐化。浏览器应用和客户端应用并存,客户端应用带来了更好的用户体验。传统互联网的社区是虚社区,手机则是实社区,具有实名、实时、个性化、准确性的特点,位置是关键。

4)从商业模式角度看,两网之间商业模式有着较大差异,运营商需要适应,并创造移动互联网的新商业模式。

5)从运营管理角度看,移动互联网的产品推出速度很快,对运营商的产品开发运营流程和机制提出全新挑战。

参考文献:

[1]侯自强.移动互联网:Sp的未来之路[J].传媒,2007(10).

[2]常小兵.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商机[J].现代国企研究,2011(5).

[3]侯自强.互联网革命性发展的战略构想[J].科技促进发展,2009(1).

[4]彭旭知.中国移动互联网战略思想的三重转变[J].通信企业管理,2008(8).

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区别篇4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云计算 安全

1 概述

云计算的发展并不局限于pC,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基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云计算服务已经出现。根据云计算的定义,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是指通过移动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基础设施、平台、软件(或应用)等的一种it资源(或信息)服务的交付与使用模式。当移动互联网产业与云计算技术结合,移动云计算成为iCt行业炙手可热的新业务发展模式。2009年7月aBiResearch一份关于移动云计算的研究报告提到,云计算不久将成为移动世界中的一股爆破力量,并最终成为移动应用的主导运行方式。由于拥有开放的技术接口、分布式的计算理念、超强而又灵活的处理能力,云计算正在被人们所接受。经过了一年多的市场培育期,人们将注意力逐渐从对云计算技术特点和业务模式的分析转向对其业务所提供的可用性与响应速度的关注上来。借助于移动云计算,Google的手机导航系统、手机语音搜索系统以及android平台上各种服务的表现已经让人赞叹不已。2011年3月,美国苹果公司的市值和利润都超越了微软,其被世界上公认为最有创意的最有价值的it公司,这也证明了移动云计算的重要性。

2009年中国各大运营商获得3G牌照,标志着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我国3G网络投入了过万亿,其成功应该且必须借鉴于类同苹果appStore方式的移动云计算。利用移动云计算的各种移动互联网服务正逐步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而人们对移动互联网各类服务的大量使用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着“移动云计算”市场与技术的发展。

正如任何新技术或新业务模式的发展一样,云计算在创造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云计算的发展使移动互联网网络资源、业务资源、用户资源在应用模式上发生重大变化。多租户、资源共享、数据存储的非本地化、承载业务类型的多元化以及网络带宽的快速增长,不仅要求进一步强化应对传统的安全问题,同时也要求应对移动互联网应用引入的新安全问题。因此,在云计算快速推进、广泛普及的同时,有必要重点对移动环境下的云安全技术进行研究,在云计算中采取更强大的安全措施;否则,云中的特性以及云提供的服务不仅无法控制,还将对国家、企业、用户带来严重的安全威胁。

2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云计算安全问题

2.1云安全的含义

云安全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

(1)云计算技术在安全领域的应用

云计算技术在安全领域的具体应用,属于云计算应用的一个分支,即通过采用云计算技术来提升安全系统的服务效能,比如基于云计算的防病毒技术、挂马检测技术等。

(2)安全技术在云环境下的应用

利用常规安全技术,解决云环境下的安全问题,提升云计算自身的安全性,保障云计算服务的可用性、数据机密性和完整性、隐私的安全性等,这是云计算技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传统安全厂商多立足于第一层面,利用云计算技术解决常规安全问题;云厂商多位于第二层面,构建云平台的安全保障体系。

2.2云计算技术面临的安全问题

从总体来说,云计算技术主要面临如下安全问题:

(1)虚拟化安全问题

利用虚拟化带来的经济上的可扩展特性,有利于加强在基础设施、平台、软件层面提供多租户云服务的能力,然而虚拟化技术也会带来如下安全问题;

如果主机受到破坏,那么主要的主机所管理的客户端服务器有可能被攻克;

如果虚拟网络受到破坏,那么客户端也会受到损害;

需要保障客户端共享和主机共享的安全,因为这些共享有可能被不法之徒利用其漏洞加以攻击;

如果主机有问题,那么所有的虚拟机都会产生问题。

(2)数据集中后安全问题

用户的数据存储、处理、网络传输等都与云计算系统有关。如果发生关键或私隐的信息丢失和窃取,对用户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如何保证云服务提供商内部的安全管理和访问控制机制符合客户的安全需求?如何实施有效的安全审计,对数据操作进行安全监控?如何避免云计算环境中多用户共存带来的潜在风险……都已成为云计算环境下所面临的安全挑战。

(3)云平台可用性问题

用户的数据和业务应用处于云计算系统中,其业务流程将依赖于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服务,这对服务商的云平台服务连续性、SLa和it流程、安全策略、事件处理和分析等提出了挑战。另外当发生系统故障时,如何保证用户数据的快速恢复也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4)云平台遭受攻击的问题

云平台由于其用户、信息资源的高度集中,容易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拒绝服务攻击造成的后果和破坏性将会明显超过对传统的企业网应用环境的影响。

(5)法律风险

云计算应用地域性弱、信息流动性大,信息服务或用户数据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地区甚至不同的国家,因而在政府信息安全监管等方面可能存在法律差异与纠纷;同时由于虚拟化等技术引起的用户间物理界限模糊,可能导致的司法取证问题也不容忽视。

2.3区别于传统互联网环境下的安全问题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云计算安全涉及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整个架构的安全,移动互联网毕竟是在固定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的,安全问题两者必然存在着相似性,但在每个环节上却又有所区别。这些区别具体体现在其终端、网络、业务和应用几个环节,既包括上面分析的云计算安全问题,如租户的接入控制、认证、虚拟化安全、数据隔离、业务隔离、云服务滥用等,也包括移动终端使用云服务时的安全问题。

(1)终端安全

作为移动互联网“无所不在”的服务、个人信息和业务创新的载体,终端是移动互联网区别于固定互联网的最重要环节,其安全问题贯穿并影响了移动互联网安全的各个环节。由于移动互联网终端软、硬件技术存在的局限,从总体来说安全性比固定互联网终端好。但是在移动云计算环境下,终端也有其安全问题的特殊性,即浏览器已经普遍成为云服务应用的客户端,目前互联网浏览器毫无例外地存在软件漏洞,这些软件漏洞加大了终端用户被攻击的风险,从而影响云计算应用的安全。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always-on的特性会招致更多的窃听和监视问题;其“个性化”容易引发涉及隐私等的恶意代码攻击;同时,较pC用户,移动互联网用户在使用云服务时缺乏安全意识,病毒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如短信、彩信、蓝牙等。

(2)网络安全

移动互联网建立在固定互联网基础之上,其网络节点和相应的协议由于引入了“移动性”需求进行扩展。移动互联网的接入方式多种多样,因此网络安全也将呈现不同的特点。相比较固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网络结构封闭,便于管理和控制。网络安全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网络结构、协议及其网络标识几个方面。互联网主张开放、平等,网络中没有控制点,而移动通信网多主张封闭性更强的“围墙花园”模型和有差别的服务。网络中可以部署关键控制点,便于实现可管、可控;移动互联网的网络标识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除了可以像固定互联网一样使用ip地址作为位置和身份标识,在移动互联网中也可以采用Sim卡信息作为用户标识,精确定位终端及位置。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讲,移动互联网的溯源性要优于固定互联网。但在移动网络环境下使用云服务时,对于传输中数据的最大威胁是不采用加密算法。通过移动网络传输数据,采用的传输协议也要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3)应用和云平台安全

对固定互联网的业务复制是目前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特点,而融合“移动”特征的业务创新则是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方向。因此,其业务系统环节会更多,应用涉及到的用户及服务器的信息也会更多。由于云计算技术中的数据是存储在云中,一方面为用户提供了较大的数据存储空间;另一方面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存取机制,方便不同用户之间进行数据分享。但是,服务关闭的事件近年来在云服务提供商中时有发生,包括亚马逊,谷歌和微软等大企业也不例外。因此,对一个移动云服务提供商服务的过分依赖会导致服务发生故障时受到致命的打击,因为用户将自己的数据全部托付给移动云服务提供商,同时又没有选择价格昂贵的备份和容灾服务,一旦发生事故,将导致一些关键数据不能恢复。

(4)信息和内容安全

在移动互联网业务中,不同客户的需求是不同的,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虽然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但是往往会造成服务负载过大。移动云服务使各个服务之间的资源得到共享,有效地降低了服务成本,但同时也造成了更多信息内容的暴露,涉及大量的私密信息和位置信息。因此,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攻击和信息发掘,包括拒绝服务攻击及其对于特定群组的敏感信息搜集等。

3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云计算安全建议

本文针对上述安全问题,借鉴互联网和云计算安全保障措施,根据移动互联网的特点,从如下几个方面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云计算安全提出建议:

(1)加强对于云终端的控制,发现漏洞,弥补漏洞;较固定终端而言,移动终端对用户的重要性越发明显,已经如身份证一样不可或缺,而且用户使用云业务,大量的信息存储云端,因此必须加强云端的安全性。

(2)加强移动网络接入和传输的安全性。避免身份假冒、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非法篡改、遭受拒绝服务攻击等。对用户隐藏网络拓扑,使得用户无法对网络节点发起攻击。

(3)加强移动云服务业务系统之间访问控制,制定统一的安全策略管理,防止业务流程被非法修改、业务被非法控制、业务流程被中断等。

(4)加强移动互联网云应用的统一认证技术研究,可以避免用户在登录多个业务系统时用户信息泄露。

(5)对于负载变化较大的应用,采用智能负载均衡技术弹性地为用户提供资源,有效地利用多个应用之间周期的变化,智能均衡应用负载,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保证每个应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6)运营商加强对移动互联网运营的优化,包括对不良内容过滤、网络流量清洗、在关键节点部署Dpi/DFi的策略。

(7)加强统一身份管理(iDm)及ip地址的溯源机制的部署,降低各种安全威胁,提高网络的整体安全强度。

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区别篇5

从苹果iphone手机和appStore正式开始,移动互联网从起步前行,到振翅欲飞,仅用了5个年头。GmiC2013(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这一移动互联行业一年一度最重要的会议盘点了全行业热点,期望在新的5年为移动互联网重新定义。

长城会在2009年举办第一届GmiC时,董事长雷军的演讲题目是《手机替代pC》,4年过去了,几乎所有人都认同了这一观点,这个趋势已经变成了现实。今年大会的主题为“重新定义移动互联(transformingmobileinternet)”,意在带领移动互联网突破旧有概念,将移动互联网的真正价值与全社会各行各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相结合,创造全新的发展方向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追赶移动互联网和传统行业融合的下一波浪潮。

移动互联蓬勃发展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截止到2013年3月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17亿,越来越多移动互联网创新企业、开发者,以及各种新应用、新产品、新服务,如雨后春笋般的破土而出。作为新的技术和产业,移动互联网广泛而深入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

2013年,移动互联网将迎来与传统行业的跨界融合,移动互联网将与各行各业人们日常生活深度结合,并将创造更加丰富的应用,引领全新发展方向,构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移动生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随着中国与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在3G业务领域的合作,中国乃至亚洲地区逐渐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潜力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备受业界关注。当然这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不可忽视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这是全球移动互联网业界共同面临的难题。因此,如何抓住新的机遇,有效应对挑战,创造移动互联网的更大价值,需要整个业界加强深入合作,共同挖掘移动互联领域的新机遇和新价值。

GmiC演讲精彩纷呈

面对绝佳的行业发展形势,由长城会主办的GmiC2013以“重新定义移动互联”为主题,盘点了全行业的热点,期待从应用、游戏、广告营销、安全支付、企业应用、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在新的5年伊始重新定义移动互联网。

在GmiC的主会场,马化腾对话陈伟鸿、雷军,谈如何借鉴同仁堂和海底捞,UC优视公布30亿扩张计划,胡泽民称今年开发者可分到3.4亿,陈昊芝指引移动游戏的吸金之路,inmobi的电视和手机双屏广告趋势等都为行业、创新和创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主会场之外,今年内容和场次颇丰的分会场同样汇聚了行业巨头和领先者,腾讯、新浪、小米、UCweb、91、Google、admob,以及联通沃商店都分别组织了开发者日活动,直接对接开发者,结合详细解读和具体措施深挖开发者关系,着力建设生态环境。

2013年,移动互联网的一大亮点就是传统企业大规模进入移动互联网行业,宝马、福特、大众、Sap、利洁时、宝洁、英超切尔西等,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传统企业对于移动互联网的需求和推动。

慈善公益造福社会

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区别篇6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淹没在种种聚会话题中的小浪潮,相比于那些成熟的、被种种资本和概念充斥得没有剩下多少空间的传统互联网领域,它还没有引起大范围的关注。

但不可否认的是,移动互联网从它出现的第一天开始,就被业界寄予了厚望,甚至被认定为能诞生下一个谷歌或Facebook的小蓝海,甚至还有人戏称它是硅谷下一只会生金蛋的母鸡。

事实上,那些没有赶上互联网繁荣第一波、第二波的后来者,已经把“宝”压在了移动互联网上。而早已熟谙互联网“暴富逻辑”的资本、人才和技术,还在耐心等待,等到尘埃落定再大举进入,赚个盆满钵溢。

那么,移动互联网商机究竟在哪里?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公司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机会在于“应用”

杨伟庆艾瑞咨询集团总裁

互联网确实是一个让人挺激动的产业,它一直在变化,有新的商业机会产生。

比如今年的互联网行业就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变化――一些互联网的公司从原来的互联网模式开始慢慢涉足到通信领域。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阿里巴巴推出云手机,雷军推出小米手机,通信和互联网出现了融合。

现在的时代就是一个融合的时代,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更是明显。如果你只有硬件,软件依托于别人,这是无法为客户提供后续服务的;如果你只有软件,没有硬件,无非是加入像安卓这样的运营商,但你必须受制于安卓下一代的情况。

苹果给大家上了一课,它的软件和硬件结合得很好,因为彼此是配套的。

所以,在移动互联网想做大生意的大佬们,采用的一般都是软件加硬件的方式。

移动互联网大战才刚刚开始,软硬结合让整个移动互联网的竞争层面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传统互联网企业以及创业者,要想在其中分得一杯羹,更应该去思考如何通过“开放应用”获得用户。这方面还是有很大机会的。

比如此前的导航软件、教学软件使用导航仪和学习机做承载,“开放应用”后,可以让互联网来做新的承载主体,这类实用工具型的“应用”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还有一类平台型的“应用”,比如交友社区、图片博客等,最近都比较火。尽管不排除有一定虚热成分,但未来的成长还是可观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社区游戏型的“应用”。过去我们习惯玩手机上储存的单机版游戏,尽管也出现过像“愤怒的小鸟”这样的游戏,火爆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总的说来这类游戏都不会“长寿”。相反是社区型的游戏,不管是手机上玩牌,QQ上,还是在ipad上的很多在线游戏,尽管程序并不复杂,但参与人数很多。这种社区类游戏,随着移动智能手机的终端改进,会有很多机会。有很多企业都在研发社区游戏,相信他们会获得很好的市场认同。

SoLomo――硅谷新一只“金蛋母鸡”

朱海龙好耶广告网络Ceo

从2010年开始,互联网出现了一次大踏步的前进,将原有技术成功地往手机端延伸。移动性和个性化的独特优势,让移动互联网在形式上更容易侵占用户的碎片化时间,也造成了营销多元化的趋势。

用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习惯在变,接受信息的方式在变,这也需要我们的营销方式进行主动变化。

我们发现,登录社交型、本地化的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一种时尚,甚至团购和点评类的网站也在开始实践当地的服务。这是一个好的尝试,但仅有这些还是不够。人们生活的半径其实很小,从公司到家,每天只是在方圆20~30公里的范围内活动,如果移动互联网站能在30公里的半径内做文章,这项服务一定能为你产生更多的营业额。

社交型、本地化、移动互联网,分别取这几个英语单词的第一个音节,组成了一个新词汇――“SoLomo”。

尽管“SoLomo”这个概念是今年2月份刚刚由it风险投资人提出来的,但短短数月各种科技公司都在谈论这个新词。业界相信,符合这三个单词的公司,都有希望成为下一个谷歌或Facebook,成为硅谷下一只会生金蛋的母鸡。

中国具有产生自己“SoLomo”的土壤。新浪微博在今年8月17日称其微博用户已超过两亿,而它的iphone版已经在今年的7月15日超过了一千万用户,这些人都是“SoLomo”网站的消费主力,其网络消费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电脑和手机上。

一条微博有21万多个用户参与转发,新增了11万个粉丝,最重要的是产生了1220个领奖的机会,这点对于广告主往往是非常惊喜的。

从这一点来看,未来互联网的营销有三点很重要,这是广告主重要的需求: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产生销售和品牌的维护。

同时,移动营销不再只是收集数据,也是促进品牌和消费者关系的平台。如何去善待分布在各个平台上的网民,了解他们、引领他们,用先进的技术来达成多元化营销,是营销人员应该思考的新课题。

移动互联网公司的样子

王紫上上方网Ceo

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公司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首先,由于从业者必须在观念上不断地放下包袱,建立速度更快、成本更低、质量更好、风险更小的公司和产品。那么,在规模上就不能再追随新浪、腾讯的大公司模式,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已经不去崇尚一家公司有多少人,人多只是意味着成本更高。

其次,环境的改变让这个行业中公司在组织结构上也产生了一些变化:我们的企业变得越来越精,从金字塔结构变成了一个蜂窝的结构,公司的人员也不再追求必须在办公室里办公,他们可以在很多虚拟环境里办公。

最后一点,公司的组织形式从串联变成并联,典型的例子就是任务的外包。当我们开始习惯任务外包的时候,给员工发工资就从月薪变成了按天计薪。这些公司不用担心招不到人,他们可以把任务分解之后外包给行业团队。将来的开发者、运营者、生产和投资者合作会越来越紧密,生产出来的产品自然也会越来越受欢迎。虚拟化的公司会越来越多,很多外包团队成为你虚拟的开发部,而你也成为了别人的虚拟开发部。

如果说今天公司短缺的是资金、人才和资源,那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任何人的想法跟思路都是短缺的。任何专业的产品都需要最专业的团队来打造,你需要在全行业里去找最专业的团队来协作和工作。

当然,协作的方式也和2011年的今天大不相同。我们不可能每天都通过开会解决问题,因为这样成本很高。比如提到沟通工具,我们可能会想到微博。微博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沟通平台,但是大众微博也给我们带来很多不足的地方:它缺少专业性,它足够开放,因而没有边界,你没办法在这里解决更专业的问题,也没太多办法去请教别人。行业微博的兴起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行业微博为你解决行业的问题。

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区别篇7

[关键词]互联网+;自然灾害;社会救助

[中图分类号]X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9-0068-04

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大数据、智能终端以及云计算等新信息通信技术,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救助统筹机制与救助服务网络。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是推动我国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战略,也是我国城乡社会救助工作智能化创新发展的重点方向。2014年至今,尤其在国家《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后,国内一些科研团队、自然灾害救助等行政部门积极开展理论政策研究与实践探索,提出了互联网+自然灾害预警、互联网+自然灾害金融扶贫、互联网+智慧农村信息等发展方向。这些颇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实效。然而,互联网与自然灾害救助深度融合、共享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及实践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一些亟待讨论解决的突出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

一、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政府相关部门对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工作观念转变速度滞缓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农业、民政等自然灾害救助部门虽积极探索互联网+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模式,但实际上并不十分重视,甚至是抵制,行政层级越低,问题越严重。二是对大数据下的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安全存在担忧心理。尤其对大数据海量资源使用和信息公开存在“不公开是常态,公开是找麻烦”的旧思维。常以涉及国家安全为由拒绝公布社会民众具有知情权的公共数据。三是工作人员排斥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新兴工作模式,不愿意改变原来的线下工作模式,认为线上和线下频繁转换比较麻烦,抵制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模式,导致线上和线下两种工作模式无法快速融合发展。四是工作人员懈怠学习“互联网+”新知识。不了解其科学内涵和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的政策思路,有些人甚至歪解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的国家战略意图,竟然认为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融合是政府的噱头。

(二)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基础工程建设滞缓,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

农村地区是自然灾害的重灾区,农业灾害损失和救助问题比城镇地区更加突出,但是农村地区的数字化基础工程建设却远落后于城镇地区。一是农村地区年度互联网普及率大大低于城镇地区。2008年到2015年,农村年度互联网普及率依次为12.3%、15.5%、18.6%、20.7%、24.2%、28.1%、28.8%、30.1%,分别低于城镇地区年度互联网普及率21.6个百分点、27.5个百分点、31个百分点、33.9个百分点、33.2个百分点、32.2个百分点、34个百分点、34.1个百分点。农村地区年度互联网普及率虽然逐年提高,但是仍远低于城镇地区年度互联网普及率,且城乡差距逐渐扩大。例如,2015年农村地区年度互联网普及率是30.1%,大大低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的50.3%。二是城乡地区网民数占比差距总体上呈逐年扩大趋势。2008年到2015年,农村网民数占全国网民总数的比重依次为28.4%、27.8%、27.3%、26.5%、27.6%、28.6%、27.5%、28.4%。城乡占比结构约为7?押3。截至2014年12月,农村网民数占比低于城镇地区占比45个百分点。截至2015年12月,农村网民数占比低于城镇地区占比43.2个百分点。这些突出问题阻碍了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发展进程。

(三)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机制建设明显滞后

一是目前,国家对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机制建设缺乏科学规范的顶层设计,就连《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机制建设也缺乏应有的表述,地方政府构建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机制缺乏标准和指导。二是政府救灾行政部门对互联网企业参与自然灾害救助仍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政府大包大揽的指令性救灾机制未发生根本变化。绝大多数地区的自然灾害救助行政部门并未与诸如百度、阿里、腾讯等各类知名互联网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平台和共享运行机制。互联网公司在自然灾害救助大数据挖掘利用、网络捐款、网络支付、位置服务、网络寻亲、网络监督、网络信息传递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仍被政府自然灾害救助行政部门排除制定精准救灾方案之外。三是对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服务体系全民化趋势缺乏足够认识。

(四)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法规制度体系尚未健全

一是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平台和机制暂未建立,部门间信息割据、数据资源不能共享的问题严重。例如气象部门、地震部门与减灾部门、民政部门之间没有建立常态化信息共享机制,数据分割问题严重。即便是同处于民政系统的救灾业务部门和救灾物质储备调度部门之间也是如此。二是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标准匮乏。现有的自然灾害救助行业标准主要是线下的标准,且标准数量占防灾减灾标准总量的比重太小。截至目前,全国已编制完成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共计353项,其中灾害救助标准只有22项,占比6.2%。国家标准合计135项,其中自然灾害救助标准仅5项,占比3.7%。行业标准合计218项,其中民政行业标准只有17项,占比7.8%。也就是说,在现有的自然灾害救助行业标准中,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标准基本没有。三是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大数据资源的保护和确权法规建设滞后。2016年4月份,贵阳市在全国首创大数据确权结算和产权保护试点改革,但多数省份仍在观望,并未启动大数据资源保护和确权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工作。四是管理机构设置和部门业务分工缺乏统筹性、战略性的法规调节和规范。一个突出表现是法规制度体系设计理念滞后,管理机构层级较低。2014年年初,广东省成立了大数据管理局,不是独立机构,而是设在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属于正处级内设机构。此后的四川成都市、湖北黄石市、广东广州市等地成立的大数据管理局级别都是正处级。概言之,从长远发展战略角度单独设立层级较高的大数据管理局的地区实属凤毛麟角。

(五)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的技术手段应用较为滞后

一是物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发展滞后。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是帐篷、棉衣棉被、食品、饮用水、居住设施、服装、药品等救灾物资应急调度。2013年雅安地震灾害救助物品曾因没有使用RiFD物联网技术致使发放混乱。如今救灾物资网络化联接已成历史大趋势,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并不重视物联网推广使用工作,对构建地面、高山、水中、空中四位立体化的物联网救灾体系缺乏整体规划设计与大量设备投入,未在致灾因子上普遍安置读写器、传感器及地震带上安装监测装置,且RiFD技术使用推广滞缓。二是移动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方式的使用滞后。手机报灾app系统应用范围小,安卓系统、苹果移动操作系统、思科网际操作系统等主流技术系统与北斗、GpS等导航定位技术系统融合度低。三是无人机和互联网远程遥控智能机器人等救灾救助工具的使用范围狭窄。影响了监测灾害、图像视频信息传输及灾后搜救成功率。

(六)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大数据资源挖掘力度小,大数据蕴含的重要价值未得到充分重视和使用

对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的大数据资源挖掘存在固化思维。未充分理解大数据时代的主要特征,存在重视样本数据而忽视全体数据;重视确定性而忽视混杂性;重视因果关系而忽视相关关系等旧有思维。同时对大数据与自然灾害救助管理之间逻辑关系的发展趋势认识不够。大数据正在推动科学研究向除了以观察和实验为代表的经验研究、以逻辑分析为代表的理论研究和以模型为代表的计算机仿真研究以外的以大数据挖掘和分析为代表的研究范式转变。四是缺乏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受灾地区人群行为信息的深度挖掘。

二、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的应对措施

(一)政府部门应转变并牢固树立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理念

一是切实提高重视程度。互联网对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冲击是颠覆性的,政府自然灾害救助等行政部门应尽快转变并牢固树立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理念。尽早构建互联网+灾害预警、互联网+灾情、互联网+社会参与、互联网+灾害救助、互联网+救灾捐助、互联网+舆情应对等重点保障机制和平台。防灾救灾部门和工作人员应改变抵制、漠视、懒政等做法,深刻理解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大趋势,提高认识,加快推进多元化、社会化、全民化“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二是地方政府应改变工业经济时代的工业园区建设思维和认识盲区,禁绝大张旗鼓的招商引资,在本行政区划内自建独立的信息数据库。要具有虚拟全球思维,同等对待本土互联网企业和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在自然灾害救助中的作用。

(二)加快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政府应根据《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策扶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业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成效。二是加快推进自然灾害救助服务体系与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网、遥感网、传感网等技术系统的深度融合。2013年9月5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4部委联合下发了《2013-2015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10个物联网计划中就包含有“公共安全防范与动态监管”计划,这一个计划的应用领域是“重大自然灾害预警与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各地区应抓住这一物联网应用示范和规模化推广专项行动契机,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同时还应注意物联网业务种类细分导致的大量“信息孤岛”现象,促进物联网与自然灾害救助业务快速融合。三是为乡镇、村级组织配备必要的网络设备和技术系统。扩大农村地区app技术系统覆盖面,使其辐射到村级社区、农户、乡镇企业和其他组织。四是健全自然灾害救助政府门户网站,及时更新信息,清理僵尸网站,发挥部门领导信箱、QQ咨询、微信平台、公众号的作用。五是积极培育建设网络新基础设施。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体系的新基础设施可归纳为云、网、端。其中应重点发展云技术和智能终端。

(三)构建以政府+互联网企业为主要框架的多方合作防救机制

一是政府应改变大包大揽的救灾理念,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救灾。二是建立自然灾害救助部门与各类知名网络公司的战略合作平台和运行机制。发挥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在自然灾害救助大数据挖掘利用、网络捐款、网络支付、位置服务、网络寻亲、网络监督、网络信息传递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政府制定精准救灾方案提供有力支撑。三是重视全民参与救灾的时代趋势,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在自然灾害救助中的服务功能。最大程度的吸引社会大众参与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受灾情况报送等工作。推广互联网+远程医疗救助服务,提高救助率和人员生还率;推广互联网+金融平台服务,捐赠信息,便于民间捐赠,让捐赠资金接受社会监督。依托互联网,利用视频监控及人脸识别快速搜索需要寻找的人。

(四)健全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

一是依据《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制度,健全体制和标准规范。完善基于互联网的全国性防灾救灾救助风险管理信息平台与数字减灾工程建设。二是健全大数据公开、资源使用、数据确权等制度。三是建立健全灾害舆情监测和监管处罚制度。依法监控和打击虚假灾害信息传播行为。四是制定民间志愿者参与灾害救助管理办法等制度。五是依法建立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机制,转变“信息公开是例外,不公开是惯例”的旧观念。破除信息孤岛、数据割据等观念、理念、部门利益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政府海量信息数据资源在自然灾害救助中的重要作用。把气象、地震、农业、民政、国土、海洋等部门存储控制管理的信息整合成一个互联互通的共享平台。

(五)提高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中的技术手段的使用范围和效率

一是加快移动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建设。首先,移动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建设具备普及率高先决条件。在农村移动互联网接入设备中,网民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比例最高。截至2014年12月,农村地区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重是81.9%,远高于使用台式电脑(66.6%)、笔记本(31%)、平板电脑(25.4%)、电视(13.2%)等四种设备接入网络所占的比重。其次,移动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建设具备技术优势。当重大突发农业自然灾害发生时,由于信源通道不同,灾区的电话往往都打不通,而手机微信却能畅通。因此要发挥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移动互联网工具在灾情播报、辅助救援、通信联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移动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建设具有丰富的基层人力资源。加快开发推广村级、乡镇级的移动电话报灾app应用技术系统,设置干旱、洪涝、风雹、台风、地震、山体崩塌、山体滑坡、泥石流、低温冷冻、雪灾、风暴潮、海啸、森林草原火灾、生物灾害、其他等模块,以文字、照片、视频、语音等形式上报灾情。村级、乡镇级的移动报灾app应用都要指定专人和负责部门,明确权利、责任和义务,做到据实上报灾情,防止虚假信息引发居民恐慌和灾后救助混乱。

二是完善信息技术系统和救助方式。首先,利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工具及时报送灾情,进一步开发推广手机报灾app系统,使其与安卓系统、苹果移动操作系统、思科网际操作系统等主流技术系统融合,并与北斗、GpS等导航定位技术系统融合。其次,使用无人机监测灾害,通过互联网传输采集的图像和视频信息,提高救灾救助综合分析能力。最后,使用互联网远程遥控智能机器人开展灾后搜救,提高灾后搜救成功率。

三是重视物联网+自然灾害救灾物资运输管理。首先,加快储备救灾物品智能化建设进程。对分散运输的救灾救助物品的不同组成部件采用RFiD技术,可确保不同部件数量、型号在发放和组装时能完全匹配。尤其需要注意救灾帐篷各部分的智能化问题。对于食品、饮用水等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生活物资,借助RFiD技术,可快速准确识别生产日期、类型,确保灾民安全放心使用。其次,利用RFiD对救灾救助物资进行精准管理,实时了解物资的运输及分配情况,根据实际需要对物资进行及时调配和分发。最后,发挥顺丰、申通、中通等民营物流企业免费邮寄救灾物品作用。

(六)挖掘发挥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大数据资源的价值

一是充分重视网络大数据下的人类行为信息对自然灾害预防的价值。实时监控、及时统计分析网络信息,深入挖掘人群行为和自然灾害发生之间的相关性。二是充分重视灾后有价值大数据的深度挖掘。这一方面可以借鉴日本和欧洲的一些经验,日本和欧洲的科研团队高度重视基于互联网+自然灾害信息深度挖掘。东京大学科研团队采用东日本大地震灾害中受灾人群使用手机信息研究了人们疏散的时间、方向、距离、道路拥堵、回流等问题,精确地计算出了人们逃离灾区的中长期避难行为的具体里程数、受灾城市不同时间点的人口变化率等数据。意大利、英国等科研人员基于移动互联网研究了海地大地震和阿尔卑斯山受灾人群疏散时间、方向、距离、回流等问题。在关于海地大地震的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挖掘中,研究人员精确地计算出了人们在灾后一个月内撤离到同一省份的比例(85.5%)等数据,误差仅为0.85%~1.6%。同时应转化国内的科研成果,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减灾中心减灾和应急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国内科研机构和团队目前也在积极挖掘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灾害救助数据信息,并取得了积极成果,自然灾害救助部门应加速推广诸如此类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刘三超.物联网技术在灾害应急救助中的应用[J].中国减灾,2011,(9):8-9.

[2]范一大.防灾减灾从“+互联网”到“互联网+”[J].中国减灾,2016,(3):12-15.

[3]陶亮.从世界互联网大会看互联网+减灾救灾[J].中国减灾,2016,(3):28-29.

[4]邵志国.“互联网+”助力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提升[J].中国减灾,2016,(3):24-25.

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区别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农村金融;移动金融

一、引言

今年两会,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这是政府发出鼓励互联网金融结合“三农”促进农村金融深入发展的积极信号。近年在国内兴起的互联网金融,其依靠创新的模式迅速占领农村市场,例如,阿里、京东等互联网电商巨头不断将触角伸向农村地区,蚂蚁金服携手其生态合作伙伴实施“金融+电商+农业生产”的闭环农产品供应链布局,可溯贷对互联网“三农”大数据进行整合以打造中国主流的智慧农业产业生态圈等。我国农业地域分布广且零散,地域差异显著,农村金融的需求不统一,且农村居民对互联网金融的认可度不足。同时,传统金融机构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不断收缩在农村地区的服务网点,而且传统金融机构借贷手续繁琐,农民本身的金融知识不足,造成现有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服务力度不够。农村网络基础设施、金融支付服务等方面的落后以及互联网人才的缺乏,都对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形成制约。伴随着互联网金融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各方应顺应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着重考虑用金融创新和互联网技术来深度解决涉农金融需求,精准区分涉农金融业务,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加强涉农金融服务,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将互联网金融的触角延伸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中。

二、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分析

(一)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契机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金融领域存在大量融资需求,我国在种植、养殖方面从业人口接近5亿,其金融服务需求远没有被满足。随着政策加大支持力度,目前农户贷款增速已有明显提高。据央行的2016年上半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末,本外币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22.26万亿元,同比增长7.5%。由于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大量多种形式的资金需求逐步呈现,传统的金融运营模式已无法满足农业规模化的发展需求。农民收入日益增长,存款总额基数增大,对投资理财和消费也逐渐有所需求。传统的金融机构考虑到农村地区理财风险等问题,基本上仅提供定期存款产品,品种较少,加之农民对理财缺少概念,财富的积累基本依靠收入等现金流的流入,基本上未对资金等资产增值进行配置。此外,农村还存在大量的生活消费和农业生产器具购置需求,随着城市电商渗透率的逐渐饱和,农村电商已成为下一轮“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各方争夺的市场。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电商触角的延伸,让农村购买力得到释放,逐渐实现了与城市无差别的商品消费,但为数不多的农村人口拥有个人电脑,会在电商上购买商品的用户较少,潜在客户群体尚有很大提升空间。随着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移动端已经成为电子商务的新兴入口,形成移动网购新模式。据艾瑞咨询数据,2015年移动端网购交易在网购总交易额中的占比首次超越pC端,达到55%。基于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社交平台兴起的“微商”群体快速发展,正在构建以社群为核心的去中心化移动电子商务新模式。同时,电商渠道下沉逐渐促进农村物流体系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将迎来进一步爆发的空间。

(二)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撑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和多业态中小微金融组织。今年“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动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引导互联网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在传统金融机构无法完全覆盖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服务对农村金融市场将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且政策的支持也给互联网金融机构涉足农村市场提供了保障机构,金融服务如何借助互联网更好地覆盖升级转型中的农村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

(三)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技术支撑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和手机等移动终端技术的进步,如指纹、虹膜、人脸识别技术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创新发展,“互联网+”时代下的金融手段更加安全、便捷。应移动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用户需要多类型的、经常性的、对可能不可信的平台进行支付。央行根据场景应用需要推出了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的规定,适应于不同的开户渠道和差异化支付服务。此外,银行开户手段也日益丰富,已有可替代柜台开户核实用户身份的方法开始应用,各种支付技术发展臻于成熟,形成适用于多场景、可替代互补、高效运转的支付体系。

(四)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

定义农村互联网金融区域可发展程度为在某一农村区域,结合传统金融和现有设施及技术,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资本逐利驱动后,推动互联网金融可发展到的瓶颈值。定义农村互联网金融区域发展成熟度为在该农村区域金融已发展到的成熟情况,体现在农村地区可开展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品种情况、普惠金融覆盖度、金融服务便捷及安全性、涉农金融机构资本稳定良性发展情况以及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程度等指标上。可以推断出如下结论:1.每一地区农村互联网金融可发展程度是不同的,金融机构的逐利性会让其优先布局区域可发展程度高的地区,尤其是在东部地区以及较发达地区,形成金融服务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局面。因此,应区分当地“三农”特色情况,给予适应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政策支持,实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和普惠金融覆盖度。2.随着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区域发展成熟度是越来越接近于区域可发展程度,直至瓶颈问题的解决和技术进步后,区域可发展程度获得提升,区域发展成熟度才能进一步提高。因此,必须推动瓶颈问题的解决,发展技术及进行应用推广。从农村金融服务种类和广度横截面上看,区域可发展程度、成熟度均呈倒金字塔型向上进化。3.区域发展成熟度提升情况,体现了该区域的金融服务程度和经济发展活力,有助于判断区域发展情况,应区域发展需要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政策支持,推动瓶颈问题的解决,提高区域可发展程度,这两个指标相互制约。

(五)金融机构发展情况

金融机构发展方面,多类金融机构并行发展、竞争互补。传统金融机构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金融服务设施和涉农客户资源等优势,下沉服务重心,紧密结合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丰富金融服务产品,大力开发网络、手机、微信等电子银行。由于农民对传统银行的依赖,其已部署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将留住一定的客户资源,并始终拥有不可或缺的金融服务底层终端接口资源。新型的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诞生的互联网银行,具有互联网思维先天优势,在解决了农村信用问题后,能够紧随“互联网+”时展趋势,探知农村金融市场的脉络,拥有客户各维度大数据,更易在普惠金融的发展道路创新突破。为开发农村电子商务消费发展起来的涉农电商,包括阿里、京东等成熟电商,还有适应农村各区域特色发展起来的区域农村电商,拥有客户流量和沉淀下来的物流资源,形成了农民与互联网联通的实物流通网络。应农业生产各领域环节、农民衣食住行等刚性需求发展起来各类金融相关app公司,通过屏幕与用户实现接触、互动,实现主动服务“三农”的模式,形成对主流金融服务模式的补充。最终将形成传统和互联网银行为资金流通汇聚的双核心、各类支付公司为资金流的转接点、农村电商承实物流通交换、涉农app为有效互补的农村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六)存在的问题

1.农村网络基础设施、金融支付服务等方面落后,需要搭建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各金融机构在农村的光纤宽带、移动通信和无线局域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能存在同质化设施重复投入问题。2.我国地理分布上,西部欠发达地区在金融机构的数量、金融保险业的产值、金融从业人数、金融机构网点分布等指标上,都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为降低成本,可能会收缩在该类农村地区的服务范围,降低金融服务覆盖力度。3.为快速抢占农村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相关互联网企业可能从城市或其他已发展的区域复制同样的金融产品,未能充分顾及对应区域的“三农”特色、当地资源情况以及金融可发展程度,造成金融资源浪费和对应人群不能有效得到高质金融服务的矛盾。4.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使用上,由于观念和基础设施发展的不均衡,互联网金融服务人群也体现了一定的差异性,如何有效引导多类型人群使用互联网金融工具,全面提升农村居民对互联网金融的信任,影响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推广程度。5.在风险管理方面,与城市人口相比,银行对农村人口缺乏足够的征信数据,且农村各地的民风和守信道德标准不一,为风险管理带来困难。

三、推动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深化金融服务环境建设,推动支付服务进

村入户,优化资源配置当前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是信用社、农业银行、农商行、邮储银行和村镇银行等,须利用好现有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新进机构和新建核心系统需要去机构化,探索采用同质化托管等模式。加强农村支付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结算账户、支付工具、清算网络的应用,特别是围绕推进基础网络升级提速,加大对光纤宽带、移动通信和无线局域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在便利农民足不出村办理基础金融服务的同时,支持助农金融服务点与农村电商服务点相互依托结合建设,避免重复投入。积极探索利用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等新兴技术开发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填补基础金融服务空白,提高覆盖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而各机构特质化不可替代的服务则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绿色节能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二)结合地区发展规划和特色产业,抓准金融服务需求,丰富金融业务品种

各金融机构应紧跟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形势,围绕政策在相应地区的倾斜,充分利用信贷、债券、基金、股权投资等多种融资工具,支持农村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和文化、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其次,各金融机构要依据对应区域的农村金融可发展程度,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对接特色农业基地等着重发展农村电商等互联网相关产业,推出创新金融产品。比如,在投资理财上,开发形成金融超市平台,提供各种投资理财需求产品,除了传统银行的理财,还可考虑以土地为依托的实物资产配置和农业生产投资,发展农村产权融资业务。此外,各金融机构还应积极发展网络银行、网络保险、网络基金销售和网络消费金融等业务,建设创新型互联网平台,多渠道提供服务。

(三)开展农村金融消费者教育,加强权益保护

政府和银行类金融机构应全面推广农村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特别是移动电子商务,不断优化用户体验,畅通消费投诉的处理渠道,建立快捷纠纷调解机制,提升用户信任度。配合推动互联网金融使用宣传,提高拓展力度,促进农民对互联网金融的认可,增加使用网络、手机等电子银行的人数,多方位提供农民获取信息和金融服务的途径。

(四)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示范带动效应,促进信用与信贷联动

通过政府推动信用效用示范,开展信用先进村和个人评定,通过优先授信、优惠利率,发放无抵押免担保的贴息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等方式,提升农民对个人信用的重视。鼓励当地政府及企业积极参与,推动成立面向“三农”的信用服务机构,完善电子信用档案,加大涉农人群、机构覆盖率,将农业及农民信用评定政策细化。农民人际关系网络基本上是本村村民、在城市的子女及亲戚等外延关系,通过对人际关系、消费习惯、收入,农民对花呗、白条、任性付等互联网个人信贷产品使用情况以及电商商品消费支付情况等数据分析,建立起可靠的个人信用分析系统。配合农业供应链、产业链等环节大数据抓取,实现农村信用有效、全面评价,探索建立“三农”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五)加强金融监管,及时防范化解风险,培育安全可控的农村金融市场

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区别篇9

如果单从创业的标准来看,“创客总理”李克强堪称一名合格的创业者。

以“互联网+”国家战略为例。从项目的提出到落地执行,总理仅仅用了两个月零两天:3月5日上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5月7日上午,总理便亲身访问素有“中国硅谷”之称的中关村创业大街。数小时之后,中国政府网就公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即电商“国八条”),从八个方面推进电商发展。此外,总理甚至还敦促“提网速、降网费”,关注并推动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落地举行,可谓日理万机。

是的,“互联网+”风口已经来临。作为一个新生概念,“互联网+”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无数解读与争论。本文认为,“互联网+”完全可以发展成为一整套理论体系与发展阶段,涵盖“o2o”、“+互联网”、“互联网化”、互联网的“加减乘除”、“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一系列概念。

“互联网+”不是一个孤立静止的概念

作为国家战略,其实“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一项宏观课题;不是一个孤立静止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广阔想象、发展空间的理论体系。

关于“互联网+”理论体系,我曾经《从互联网“+”到“加减乘除”四则预算》和《“互联网+”火了:突破要从o2o开始》等文中有初步阐述。但正如上述标题所言,互联网“+”并不是加减乘除的“加”,互联网“+”代表着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跨界融合,是一种化学反应;而互联网“加”则为将互联网的工具和时代红利作用于传统行业的一种物理机械式的反应。

当然,“互联网+”亦衍生发展出“+互联网”、“互联网化”、“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概念。首先,“+互联网”即逆向“互联网+”。互联网为一种工具和手段,并非任何人和机构的特有专利。如果及时转型,传统企业亦可以借助于互联网弯道超车,逆袭互联网公司。这与逆向o2o由线下逆袭线上的原理是一致的;其次,“互联网+”的本质在于互联网化。事实上,与农业化和工业化类似,互联网化即“像水和电一样深深融入社会每个角落,让每个行业和组织都以更高的效率运行”(马化腾语)。但由于“互联网+”更加形象生动,因而被选为国家战略,迅速得到普及。再次,“互联网+”包含两个阶段:“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前者为人们一般意义上的“互联网+”,后者即移动互联时代的“互联网+”。

“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

3月18日,继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湖南召开全省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新闻会提出“移动互联网+”行动计划。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移动互联时代。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增幅明显放缓,手机网民规模占比进一步上升。专家指出,这是全面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的明确信号,随着互联网的创新与发展,互联网与经济活动的结合正在逐步深化,通过o2o等新型商业模式将实现对传统商业发展的整合和改革。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最新阶段,o2o则是“互联网+”的具体体现和突破口。“互联网+”即互联网与各行各业有机融合,o2o则是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互联网+”和o2o本质上均为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区别仅仅在于空间维度:虽然线上不等于互联网行业,线下不等于传统行业,但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两者存在诸多共性。进一步说,“移动互联网+”则相当于移动互联时代的o2o,这与目前大热的移动o2o存在异曲同工之妙。

“移动互联网+X”的无限可能

事实上,目前盛行的“互联网+”国家战略更多的是指“移动互联网+”阶段。借助于微信和阿里云、大数据,中国两个最大的互联网体系——腾讯和阿里巴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移动互联网+”争夺战。

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区别篇10

关键词:td-lte;移动互联网;高带宽;频谱利用率

当前,3g业务的逐步应用使移动互联网开始渗透和融合到社会、生活和产业的各个环节中,其用户和业务规模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截止2011年1月底,我国3g用户达到了5100万,其中td-scdma用户达到了2263.3万,3g正在由起步发展迈入到快速增长期。

在考虑3g的同时,不得不提到lte这一新技术。未来若干年,lte和3g/2g将长期互补、共存发展。今后五年,3g增强型技术的告诉增长将带动移动互联网增长;lte由试验阶段进入到商用阶段,在应用中逐步成熟、完善并走向规模应用。

1td-lte简介

lte是英文longtermevolution的缩写。lte也被通俗的称为3.9g,它以ofdm/mimo技术为核心,在20mhz频谱宽带下能够提供下行326mbit/s与上行86mbit/s的峰值速率,被视作从3g向4g演进的主流技术。

lte包括fdd和tdd两种模式,td-lte是tdd版的lte技术。tdd和fdd的区别就在于tdd采用的是不对称频率,是用时间来进行双工的,而fdd则采用一对频率进行双工。作为中国td-scdma网络的主要运营商,中国移动始终致力于推动td-scdma后续演进技术——td-lte的发展,并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建设了全球第一个td-lte业务演示网络,充分展示了td-lte的良好性能。同时英国的vodafone,日本的nttdocomo,美国的at&t和verizon都决定将lte作为其下一代网络制式,可以看出lte技术在未来市场的前景有多么的乐观。

2移动互联网

根据2009年摩根士丹利发表的互联网报告,在经过了大型机,微机,个人电脑,桌面互联网四个重大技术周期后,人们正处于半个世纪以来的第五个重大技术周期中,这个周期的焦点就是——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强调的是可以在移动中随时随地的接入互联网,并且使用其业务。它与无线互联网不同,它强调使用蜂窝移动通信网接入互联网,经常特指手机终端用移动通信网接入并使用互联网业务。

伴随着2007年苹果公司iphone的上市和google公司开源终端平台android的推出,标志着全球移动互联网进入了一个用户发展迅猛,业务创新空前活跃的新的时代。从业务特征看,现阶段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业务应用偏好与固定互联网非常相似,他们正在由传统的wap方式向完全体验的web方式转变。,其中尤其以web2.0业务为发展热点。另一方面,为适应和把握web2.0时代互联网应用开发门槛越来越低的大趋势,参与移动互联网发展竞争的各个巨头均开始api开放接口和sdk软件开发工具,并创造了应用软件在线商店模式,吸引和集聚广大的开发者利用其平台开发应用软件并通过在线商店进行,主导服务商与开发者按一定比例进行对软件下载所产生的收入进行分成。目前,苹果、google、中国移动、诺基亚、vodafone、法国电信、微软、palm等均已建立或计划建立类似的在线应用软件商店。

我国移动互联网近年来保持高速发展势头,截止2009年6月,手机网民已达到1.55亿,半年增长近4000万,其规模接近2007年6月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总体水平。我国移动互联网也初步形成了开放发展的态势,形成了一批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企业。

将移动通信的网络能力与互联网的网络与应用能力进行整合是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从而创新出例如web2.0业务等适合移动终端的互联网业务。这也是它区别去固定互联网的发展方向。

3td-lte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

伴随着人们对于移动数据业务的需求越来越高,无线上网,移动视频业务,家庭和企业客户类的业务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业务,这些业务的无线网络带宽需要达到1mbps以上,而企业级别的高清视频会议等业务,更是需要8mbps以上的带宽才能满足。从而可以看出对于移动带宽的需求有多么的紧迫。td-lte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从表1可以看出,td-lte技术的峰值速率是所有现存通信技术中最高的。

其次,由于td-lte技术采用tdd制式,所以它具有在不对称频谱上工作的能力,而且移动互联网业务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上、下行数据量不对称,因此相对于fdd制式,td-lte更适合移动互联网业务。同时从表1可以看出,td-lte可以灵活配置5m、10m、20m等多种带宽,因而充分的利用零碎的闲置频谱,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频谱利用率,降低无线数据的传输成本。

td-lte技术在具有高速数据传输能力的同时,还具有低时延的特点,这使各类实时业务成为可能。例如实时的联网游戏,也可以将移动状态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医疗,应急指挥等场景,从而使信息和服务瞬间可以到达任何一个角落。

并且我们可以利用td-lte的位置特性,来实现更为快速、精确的定位和导航。将该特性与高速数据传输能力相结合,将会产生更多的新型应用。例如运营商通过位置信息和用户数据的整合,可以提供定位服务,还可以实时查看街道是否堵车,精确的搜索到里用户最近的餐厅,商场,加油站等。

4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吸引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且高性能的移动通信网络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条件。伴随着td-lte的出现,将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再促进现有业务发展的同时,也将催生出新的各类移动互联网应用,提供例如游戏娱乐、电子商务、办公应用等各类服务,满足个人,企业,政府等不同客户的需求,对整个社会的生活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章海峰.引领lte业务新航标[j].无线通信,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