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节能技改工作计划十篇节能技改工作计划十篇

节能技改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4:54:46

节能技改工作计划篇1

>>计算机专业应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思考与实践探究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践与探索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践教学计算机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探索与研究“卓越计划”背景下的计算机硬件实践教学体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实践“卓越计划”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基于卓越计划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教学模式探讨“卓越计划”下政法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面向“卓越计划”的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基于卓越计划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践考核方法研究化工专业“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研究与实践地方师范院校电气类专业“卓越计划”探索实践计算机类专业走出就业困境的对策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实践与探讨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面向“卓越计划”的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教育>计算机类专业“卓越计划”中实践环节的计算机类专业“卓越计划”中实践环节的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赵涓涓强彦王楠")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为了解决传统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高质量的工程人才。本文针对计算机类专业卓越计划“3+1”模式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管理、评价和交流等方面的若干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实践检验,供其他院校参考。关键词:卓越计划;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3+1”模式;改革与创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国的计算机教育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计算机类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工程类专业,有着培养现代计算机工程类人才的要求。但是,目前一些高校的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实际开发、应用岗位,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不能很好地衔接。

太原理工大学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高校之一,为了保证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卓越班从2010年开始正式招生。随着“卓越计划”的深入实施,在教学运行和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经过了数次调整和改革。本文就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卓越计划”的实践环节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工程创新实践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一、“卓越计划”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中,将原有的4年本科校内教学模式改为3年学校教学和1年企业教学的“3+1”教学模式。就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言,“3+1”教学模式中“1”的实践环节教学质量是“卓越计划”的执行关键。通过我们对培养过程的研究来看,存在以下几类问题:(1)“3+1”模式中“1”的环节国内高校大多还处在摸索阶段,尽管部分高校有了第一批“卓越计划”毕业生,对这一阶段的管理,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认识。(2)企业缺乏参与的热情。“卓越计划”“3+1”模式的实施,缺乏各种政策支持,比如税收、劳动政策、学生的安全问题处理等等,这些问题如不能解决,“1”的执行存在走过场的可能。(3)“1”的阶段是由企业为主导完成的一个教学阶段,如何保证企业的实训、实习质量,如何规范、统一实践阶段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在这一阶段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4)企业和实训机构作为“1”这一阶段的教育主体,其实体的规模、水平以及能提供的实习实训条件,还有其提供教学阶段的全过程的质量评价和考核,目前还没有一个成型的体系。(5)如果完备的体系和制度没有可操作性的支持,那也只能是空谈,最后都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应用。因此,在完善和创新教学体系时,一定不能忽视其可执行性。二、针对性改革与创新

针对“卓越计划”实施中存在的目标管理、质量标准、合作机制监督评价策略、交流沟通方式等问题,目前我院已建立一套操作性较强的、卓有特色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1.培养计划中明确实践环节教学任务

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方向和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培养目标和定位,要求培养具有良好工程职业道德、工程知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优秀工程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的实践环节教学任务如下表所示。前三年的实践“教学实习(专业认知)”“生产实习(企业实习)”环节中加强计算机相关工程的设计、开发、管理、维护、服务和应用等行业基础锻炼。对第四年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经过几次讨论修订,最终调整为“企业定制课程”“综合实践”“毕业教育”“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确立每个环节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技能标准,并设立基本标准和优秀标准。“企业定制课程”内容涵盖了软、硬件项目开发的技术环节的关键点,由企业来补充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的实践不足部分,增加项目开发环节,是校企课程衔接的重要部分。“综合实践”环节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式,以项目案例贯穿全部课程教学内容,利用完整的案例,以实践为主线,以工程实践技能为目标,学习软件工程环节中项目驱动的各阶段具体实施操作规范和知识。

实践环节教学任务表

2.校企合作模式的规范化

第一阶段,校企合作单位的选择。采用双向选择模式,一般是基于双方在各自的条件水平下,建立起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合作单位近三年每年保持5家以上,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合作单位不同的行业优势,也给学校和学生更宽的选择范围。同时,在每届选取合作单位之初,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选择性,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学生对准合作单位的意向。综合选择合作企业。

第二阶段,合作订制实践环节的教学方案。合作双方围绕全面合作目标,调整实践环节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实施方案。由于计算机应用和软、硬件开发的企业针对不同的行业,项目实施过程有所区别,由企业主要负责订制各相应环节的实践教学内容。校、企双方一起研讨规划细则,制订实习、实训环节的具体考核指标。校方负责教学方案的把关,确保实践环节中的核心内容的覆盖。同时建立以系为中心的专业协调小组,随时协调处理合作中的问题。

第三阶段,全面合作具体实施阶段。成立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合作组织管理协调机构。专业技术委员会由合作双方的教授和技术专家组成,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状况,跟踪企业实践规划,测评合作的具体内容,考核实习、实训环节的具体指标,论证实践环节实施情况,保证工程实践可行性,把实践环节的各类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并最终确定合理的实施方案。合作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具体划分为企业方和高校方,目前由双方执行部门管理人员组成。其作用是对各自内部的技术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处理争议问题,监督实习实训的实施。合作组织管理协调机构是也双方全面合作的日常工作机构,是全面合作实施的组织保障,由专人负责,其职能发挥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全面合作的实施效果。

3.制定实践环节管理制度

校企双方制定了《院外实训组织管理流程》《院外实训管理办法》《学生申请自主安排院外实训暂行规定》《实训带队教师工作职责》《院外实训指导教师工作职责》《院外实训巡查暂行规定》《院外实训实行重大事件通报制度的规定》《优秀实习生评选办法》和《院外实训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办法》等管理文件和可操作流程,确保实践环节的有效管理。

4.实习实训评价体系

参与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企业实行准入体制。制订合作企业入围标准,每年选择实习实训企业时,采用入围企业现场演讲答辩,学生自由选择,学院统一规划的机制,既保证企业的教学质量,又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对实习生应该严格监控,对实习单位所能提供的实习机会、实习过程和实习环节等也应该进行监控,根据学生反馈,对实习单位的合作资格进行保留和取消评估。此外,要求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学生的评价体系,对参加实习、实训学生进行评价。同时,针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下一年的评价机制做出调整和修改。

5.建立信息交流软件平台

采用基于weB的网络评估信息平台,对整个评估过程实行信息化管理。开发了实习、实训交流和档案存储软件平台,以确保“1”阶段的校企之间、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畅通。构建实训知识库系统,将实习实训的经验、知识、技术文档、教学课件等作为共享内容放在平台上,以促进“1”阶段的整个质量水平的提高。

6.为企业输送创新人才

通过一年的企业实习、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为用人企业提供一种发现优秀人才的途径。学生实习后能减少了从业的盲目性,使得学生留得安心、工作舒心、单位放心。学生在深入了解用人单位的相关管理方式以及对雇员的综合能力要求后,可以尽快适应就业环境。这样既减轻了学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压力,也为企业能尽可能地选择有用的人才。从2010级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卓越计划”的培养模式较于传统工程教育优势明显。三、实践与经验

工程实践环节课程主要由企业实训和带薪实习两部分组成,专业选修课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自主实践等培养环节在企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落实,学生在实训、实习期间采用双导师制,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顶岗工作。在实习、实训期间将先进的管理、评价和交流模式运用其中,得到了我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卓越计划”中“1”阶段的实习、实训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工程素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工程人才,粗放型管理模式是不可取的。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应当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第四年校外实习的重要性,加强实训过程的管理和监控,实时了解学生动态。只有这样,才能从形式到内容,对现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节能技改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Bim技术;旧建筑改造;应用优势;探析

Bim技术是信息化时代下建筑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当前,在很多范围内已经取得了具体的发展。使用目标范畴是在全寿命周期内使用信息工程模式,提升具体的Bim使用效果。故此在提升项目管理水平的前提下,降低原有工程项目开发成本投入,提升原有的项目投资效益,在满足信息质量的前提下,完善好项目能源的资源节约与利用。

一、Bim的概念简述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由于工程建设行业最近几年提出了很多新的技术,Bim技术的出现能够改善现有的工程项目协作模式,且能引发一场旷日持久的工程建设改革。

Bim是建立三维模拟图形,将工程建筑行业由原有的二维平面时代带入到三维立体时代,并利用数字化模型技术,为该模型提供信息资源数据库。数据库内不仅要描述建筑几何构建信息、专业状态化信息、更有非构件信息,通过这些丰富的建筑模型,能提升信息集成化状况,从而为三维建筑方提供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这些工程项目不但能增加建筑工程方的效益,也能增加建筑生命周期效率,提升整体建筑质量。

二、旧建筑物改造的现状

我国的建筑节能理念正在持续性更新,由于建筑节能技术和相关的研究发展已经有较大的发展。自从20世纪开始,我的建筑发展始终奉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从1986年开始实施30%的节能目标;第二步是从2000年开始实施50%的节能标准,第三步是从2005年开始天津等大型城市以及沿线发达城市都要执行65%的节能标准,且该改造标准正在以持续稳健的步伐前行。

随着我国建筑总量的逐年加大,建筑能耗正在急剧增多,改造中部分条件也将受到影响。部分建筑物由于围护结构老旧,导致结构的热工性能或者暖通空调系统不能满足现行的标准化要求,所以就要结合建筑物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确定合理改造方案后,运用Bim技术在项目的规划和设计上的应用能力,让施工或者运维的应用更为广泛,并为Bim技术的旧建筑改造提供新的思路和想法。

三、Bim技术的旧建筑物改造流程

(一)Bim在项目规划阶段的应用流程

旧建筑物改造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如,建筑物周边的现状。在人员无法控制的情况下,项目改造量化较难的情况下,可以建立以Bim模型为主的可视化技术。由于该模型的仿真性能较好,能改造项目方案的决策以及规划,并对其提供有利的实施条件。如图1所示,项目建筑中原有的建筑在工程扩建时要标识原有的扩建图,既在原有的办公楼或者员工宿舍楼上扩建办公区域,然后在项目进行规划的时候扩建整个办公楼的面积。该扩建方案的制定,能对园区的风景环境或者人的居住场地产生影响。故此,可以通过Bim模型为该项目搭建风场环境用以模拟原始的模型,在进行全部园区风场环境模拟的时候能获悉全部信息。扩建办公楼以后,园区内的办公楼或者员工宿舍之间的风场风速应做到适中。如在人员活动区域的1.5m处,风的速度集中与0.6~3.9m/s,在整个过程中为更好的满足风速要求,就应为项目改建提供有力的模拟验证。

项目投资以及规划阶段,应结合建筑物的Bim模型标示现有的数据图形,然后利用原有拟建工程项目中的相似点进行工程数据改造。比如项目所在地的基本建材或者人力的价格统计,还有在进行模拟输出的时候要完善类似于工程的单方面造价信息等内容,在使用Bim模型技术的时候可以改造项目的总投资额度,然后在对项目开展规划,这样就能在项目的决策阶段为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二)Bim技术在项目设计阶段的具体应用

相较于传统的CaD技术,Bim技术主要是使用Revit设计软件满足其三维可视性的效果图。所有的设计均应摆脱原有平面立体剖面图,并建立二维模式图。作为设计人员进行三维平面图设计的时候就要在同步产生三维可视图的前提下,结合现有的设计要求做部分效果图的渲染和建筑设计的仿真,这样能全方位的观察建筑物,做到建筑的全方位修改。

针对当前建筑物改造的既定方案,其中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以及空调,供暖的节能改造等都要做系统化操作。就冷热源系统改造为例,从冷热源改造的角度探寻问题,原有的冷热源机房改造中由于空间受限,设备或者管道在进行改造的时候有很多工作内容有待完成,相较于新建的建筑物的复杂性较大。但若使用Bim技术就能解决这一现状。第一,Bim自身是一种可视化的三维可视图,改造过程中要做好实际的情况考察,了解到具体的情况以后做好具体内容跟进,避免改造的面目全非,要通过改造做好具体的内容规划,使改造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变动,避免大范围的改造,浪费人力和物力;第二,针对改造我们能够获悉Bim模型中包含了很多建筑物的几何属性,特别是物理使用功能方面,不同信息的输入能让改造的可视化增大,其中可视化模型也会随着Bim设计模型的改变而进行动态化更新,其设计模型不仅能满足改造的需求,同时也能为施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这样就能让可视化与建筑设计的动态具有一致性。

(三)项目施工中Bim技术的应用

项目施工阶段对于旧建筑的改造非常重要。在对旧建筑进行施工改造的时候,各项要求都极为严格。例如在资源与成本的控制上要合理管控,防止资源浪费与成本攀升。对项目进度要严格监管,每一个环节都要按期或尽量提前完成。由于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情况出现,因此传统经验式的施工计划往往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工期常常被拖延。导致整体施工进度计划的差异性非常大,最终导致整体施工成本超出原有计划。

Bim技术能够在施工阶段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Bim建模可以为施工方提供可视化展示,能够清晰、准确表明改造方案中的要点。因此,当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特殊情况,项目方与设计方可以在模型中进行最准确、最快速的沟通和改进。其次,Bim技术可以模拟出旧建筑在改造施工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以及每一个环节的具体施工进度,并附加具体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模拟。Bim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把控施工进度,同时也为成本的控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能够为把控实际施工效率以及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提供帮助。

(四)Bim在项目运维阶段的应用

旧建筑物改造完成以后,为实现建筑物的高效或者节能,就需要通过验证期,将改造效果作为重要的参考。通常,旧的建筑物改造主要是在Bim规划阶段通过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特别是在设计阶段的建模开发以及应用的时候,为更好的实现施工模型的深化变革,就要在旧建筑改造的过程中。以Bim技术为基础,进行建筑运维的研究,结合现有的改造过程对空调、供暖、照明等系统进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系统性的规划建设与运行管理。

(五)Bim在旧建筑设计中的协同设计

协同设计,即网络化的设计沟通方式。协同设计是要建立共享资源库,让设计人员能获得一份完整的系统图,可以了解到整个设计的系统状况。若能对系统的整体规划有着直接的了解,在进行改造的时候就能结合具体的设计方案进行改动,可以保有原设计的精髓,加入实用性的内容。借用网络的形式,管理软件的运行,然后让项目组成员按照自己的角色登陆系统,保证成果的唯一性,满足科学化的设计流程管理。并结合设计行业的特殊性,可以在CaD平台上开发协同工作软件,满足共享平台的建设要求。Bim系统的使用,让不同地域的设计师处于同一设计空间内讨论设计细节和设计内容,然后借助网络高效的完成任务,及时解决出现问题的部分。

四、Bim技术的应用实例

以小型的住宅,就旧建筑改造未来建筑为例,借此分析Bim技术应用到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效果和要点。探究Bim融入到建筑设计中的不足之处,认知新技术的优势性,探究传统设计方案的优势和劣势,并将其应用到新的建筑设计使用中。

该住宅是一座两层小型别墅,虽然整体建筑物的面积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内部设施完整,空间分布合理。该项目需要利用autodesk内的Revit软件创建Bim物理模型,需要在较短的设计周期内建立拓展项目深度,对接不同部门和专业,让该建筑物成为可以施工建造的产品。

别墅建造的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该别墅的建设由两方面主体构成,建筑师建立模型和结构工程师构造建筑结构,只有这两方相互配合,共享基础性数据信息,才能保障别墅住宅的质量和使用效能。autodeskRevit平台工具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工程师创建结构模型,根据被送往现场的施工图,检查协同问题。

autodeRevitStructure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其中运用到的数据、图纸、明细都是数据库内共享的信息。建筑团队处理项目时,要结合实际状况优化现有设计方案时,均要变更建筑结构。若没有此系统平台,这种变更就要通过信息传递的方式进行传输,不但实时性不好,且传递过程中信息稻萑菀锥失,接受方很有可能接收不到完整数据,出现设计误差。但autodeRevitStructure中的参数若出现变更能将所有的项目都反馈到数据可视图内,反馈的项目信息包括:模型可视图、图纸、明细表、截面图、平面图,网络实时更新的方式,能够让变更方及时查看变更状况,了解信息和数据变更情况,有问题能及时的解决和处理,使设计与文档做到和谐统一。

五、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改造与传统的旧建筑物改造相比较,能更好的节约成本,做好资金的把控,从而实现建筑物的最优化发展。通过全方位的了解旧建筑物情况,能细致的看到建筑物中设计的不合理之处,通过细节改动和优化,实现其能源节约的成效,满足建筑在整体节能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提升Bim技术在建筑物中的具体使用价值,实现高新技术的旧建筑改造能效,从而让旧建筑物改造进入到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舒绍云.Bim技术在钢结构工业建筑改造中的应用[J].工业,2015(35).

[2]徐长春.Bim技术在工业建筑改造中的应用[J].工业,2015(52).

[3]杨培德.Bim技术在钢结构工业建筑改造中的应用[J].四川水泥,2015(07).

[4]张顺宇.Bim技术在建筑改造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勘察设计,2014(11).

节能技改工作计划篇3

第一条为加强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和建筑节能管理,节约能源,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和建筑节能管理。

农民在宅基地自建住宅的,暂不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新型墙体材料,是指符合国家、地方相关技术标准和产业政策,以非黏土材料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具有节能、节土、环保等功能的建筑墙体材料。

本条例所称建筑节能,是指在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建筑物过程中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应用建筑节能技术与产品,降低建筑能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活动。

第四条生产、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和建筑节能产品,应当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和人身健康安全。

第五条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和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并组织实施本条例。

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和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县(市)墙体材料改革和建筑节能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墙改节能管理机构)负责辖区内的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与建筑节能的日常管理工作。

市、县(市)发展改革、经济、国土资源、房产住宅、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科学技术、质量技术监督、财政、审计、税务、工商、供热等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与建筑节能相关管理工作。

第六条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应用以城市规划区为重点,逐步向农村推广。

建筑节能技术与产品的发展应用以新建民用建筑为重点,逐步推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第七条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新型墙体材料和建筑节能技术与产品的发展应用,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市、县(市)人民政府以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鼓励、扶持新型墙体材料和建筑节能技术与产品的科研、开发、生产和推广应用;鼓励境内外投资者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新型墙体材料技术开发、生产和建筑节能相关的活动;对在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和建筑节能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建设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和建筑节能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全民的建筑节能、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意识。

第二章一般规定

第九条推广生产、使用下列新型墙体材料和建筑节能技术与产品:

(一)非黏土砖、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轻质墙板、轻质复合保温墙板以及国家和省鼓励发展的其他新型墙体材料;

(二)新型墙体节能技术;

(三)屋面保温、隔热技术与产品;

(四)节能门窗保温和密闭技术;

(五)集中供热和热、电、冷联产联供技术;

(六)采暖供热系统温度调控和分户热量计量技术与装置;

(七)利用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与设备;

(八)建筑照明、采暖、通风、空调节能技术与产品;

(九)其他节能效果显著的技术和产品。

第十条新型墙体材料和建筑节能产品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

企业生产新研发的尚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新型墙体材料和建筑节能产品,应当依法制定企业产品标准,并报市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以新型墙体材料和建筑节能产品名义销售、使用墙体材料和建筑产品的,应当取得新型墙体材料和建筑节能产品确认。

需要进行新型墙体材料和建筑节能产品确认的组织或者个人,应当向市墙改节能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供质量检测报告、产品标准、新产品鉴定书等资料。市墙改节能管理机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确认工作,对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范、标准的,予以确认,并颁发确认证书。确认证书的有效期限为2年。对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外埠生产的新型墙体材料和建筑节能产品进入本市建筑市场应用的,应当到市墙改节能管理机构备案。

第十三条市墙改节能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经确认或者备案的新型墙体材料和建筑节能产品的目录。

第十四条建设、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中应当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使用市墙改节能管理机构确认或者备案的新型墙体材料和建筑节能产品。

第三章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管理

第十五条禁止企业新建、扩建、改建实心黏土砖生产设施、扩大生产规模或者使用客土生产实心黏土砖。

对已建成的占用耕地的黏土砖瓦窑(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企业逐步复垦;占用非耕地的,建设、科技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导、扶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生产新型墙体材料。

第十六条本市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改建建筑工程正负零零线以上墙体和临时建筑设施,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

县(市)建制镇规划区内新建、扩建、改建建筑工程,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时限停止使用实心黏土砖。

为保持原建筑风貌,保护建筑、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建设项目和其他维修项目,可以使用实心黏土砖。

第十七条本市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改建建筑工程,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建设单位要求设计单位设计使用或者变更设计使用实心黏土砖,要求施工单位使用实心黏土砖进行工程建设;

(二)设计单位在建筑工程正负零零线以上墙体设计使用实心黏土砖;

(三)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对违反规定使用实心黏土砖的设计,予以审查通过;

(四)施工单位未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施工,擅自变更设计使用实心黏土砖或者搭建临时建筑设施使用实心黏土砖;

(五)监理单位未履行监督职责,允许施工单位使用实心黏土砖施工;

(六)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使用实心黏土砖的行为。

第十八条新建、扩建、改建建筑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在开工建设前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预缴纳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未按照规定缴纳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工程施工许可手续。

第十九条市、县(市)墙改节能管理机构负责征收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也可以委托其他单位。

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征收、使用和管理,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财政、审计以及上级墙体材料和建筑节能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专项基金征收、使用和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擅自改变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征收对象、范围、标准,或者减、免、缓征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

第二十条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的建筑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在建筑墙体抹面前10个工作日内通知墙改节能管理机构进行现场核查。墙改节能管理机构接到核查通知后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现场核查,并出具使用新型墙体材料证明。

根据建设单位的申请,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按照国家、省的有关规定向建设单位返退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

建设单位不得将返退的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计入建安工程成本。

第二十一条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项用于下列支出:

(一)引进、新建、扩建、改造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线工程项目的贷款贴息;

(二)新型墙体材料示范项目(含引进项目)和推广应用试点工程的补贴;

(三)新型墙体材料的科研、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及推广;

(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宣传;

(五)扶持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基地建设;

(六)手续费;

(七)与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有关的其他开支。

本条前款(一)、(二)、(三)、(四)、(五)项支出合计,不得少于当年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支出总额的90%。

第二十二条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使用计划,由墙改节能管理机构负责编制,报同级财政部门核准后执行。

第四章建筑节能管理

第二十三条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和省有关建筑节能规划,制定全市建筑节能规划。

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市建筑节能规划制定本县(市)建筑节能规划。

建筑节能规划经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第二十四条建筑工程项目立项时,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有节能专篇,并作为行政主管部门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条件之一。

第二十五条建设单位在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活动中,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照建筑节能要求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委托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和监理;

(二)不得擅自修改节能设计文件、明示或者暗示施工单位使用不符合建筑节能要求的技术、产品、建筑构配件和器具,降低建筑节能标准。

第二十六条设计单位应当按照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保证建筑节能设计质量。

第二十七条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进行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时,应当一并审查建筑节能设计内容,在审查报告中单列节能审查章节。对不符合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不予审查通过。

经审查合格的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应当填写《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备案登记表》,报墙改节能管理机构备案。

第二十八条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建筑节能设计文件和技术规范施工,不得擅自改变建筑节能设计。

第二十九条监理单位应当按照建筑节能设计文件进行监理。凡不符合建筑节能要求或者不合格的节能技术、产品、建筑构配件、设备和器具,不得允许在建筑工程中使用。

第三十条建设单位在实施建筑工程保温体系隐蔽工程前,应当按照建筑节能工程施工验收规范组织进行建筑工程节能专项验收,形成节能工程竣工验收报告,报墙改节能管理机构备案。

第三十一条在建筑工程交付使用后第一个供暖期内,建设单位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节能检测机构对建筑物热工性能和能耗指标及其管理情况进行检测评定,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的,由墙改节能管理机构颁发建筑节能测评认定证书。

第三十二条对未达到建筑节能标准的既有建筑应当逐步进行围护结构和采暖供热、空调通风、供电照明等用能系统的节能改造。

大型公共建筑应当作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重点。

对既有建筑实施大型修缮的,应当同步进行节能改造。

第三十三条市、县(市)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第三十四条对既有建筑实施节能改造后,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建筑节能测评机构进行建筑物能耗情况测评。不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的,应当进行整改。

第三十五条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将所售商品房的耗热量指标、节能措施以及保护要求、节能工程质量保修期等基本信息在销售现场显著位置予以公示,并在商品房买卖合同和住宅使用说明书中予以载明。公示或者载明的基本信息应当真实、可靠。

第三十六条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等运行管理单位应当做好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保证用能系统的运行符合国家标准。对超过用能指标或者未达到室内环境标准的,应当进行整改。

第三十七条房屋产权人或者使用人在日常使用和装修建筑物时,不得损坏建筑物围护结构保温层和室内采暖系统。造成损坏的,应当负责修复。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以下规定处罚:

(一)企业新建、扩建、改建实心黏土砖生产设施、扩大生产规模或者使用客土生产实心黏土砖的,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二)建设单位要求设计单位设计使用或者变更设计使用实心黏土砖,要求施工单位使用实心黏土砖进行工程建设的,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按照使用实心黏土砖量处以每立方米200元罚款;

(三)设计单位在建筑工程正负零零线以上墙体设计中使用实心黏土砖的,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四)施工单位未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施工,擅自变更设计使用实心黏土砖或者搭建临时建筑设施使用实心黏土砖的,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按照使用实心黏土砖量处以每立方米200元罚款;

(五)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对违反规定使用实心黏土砖的设计,予以审查通过的,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六)监理单位未履行监督职责,允许施工单位使用实心黏土砖施工的,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七)建设单位未按照规定缴纳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责令限期补交;逾期不补交的,责令停止施工,自逾期之日起,按日加收未缴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万分之五的滞纳金,并处以1万元以上4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按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建设单位擅自修改节能设计文件、明示或者暗示施工单位使用不符合建筑节能要求的技术、产品、建筑构配件和器具,降低建筑节能标准的,按照单位工程处以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

(二)设计单位未按照建筑节能强制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的,处以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

(三)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将未达到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设计文件审查通过的,按照单位工程处以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四)施工单位未按照建筑节能设计文件和技术规范施工,情节严重的,处以工程合同价款2%以上4%以下罚款;

(五)监理单位未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监理,允许在建筑工程中使用不符合建筑节能要求或者不合格的节能技术、产品、建筑构配件、设备和器具的,按照单位工程处以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以下规定处罚:

(一)建设单位未按照建筑节能施工验收规范组织竣工验收或者验收未达到建筑节能标准的,责令组织验收或者重新组织验收;逾期不整改的,处以工程合同价款2%以上4%以下罚款;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销售商品房时,未公示所售商品房的耗热量指标等基本信息,或者未在商品房买卖合同和住宅使用说明书中予以载明的,责令整改,并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节能技改工作计划篇4

第—条为加强节能减排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降本增效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建立节约型企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以下简称《节能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西部公司机关各部门、各项目部、钻井队、二线生产辅助单位(以下简称各单位)。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能源,是指原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焦炭、煤气、热力、成品油、液化石油气。生物质能[i]和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

第四条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强管理、强化全员节能意识,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完善节能考核评价机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西部公司中长期和年度节能目标,确保企业持续高效发展。

第五条基本原则

(一)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原则,以效率为本,突出节能减排工作的战略地位。

(二)坚持优化结构、多能互补的原则,依靠加强管理、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实现节能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

(三)坚持节能减排与降本增效相结合,源头控制与存量挖潜相结合,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

(四)坚持节能减排与发展相互促进的原则,实现节能减排和发展双赢目标。

第六条主要任务:遵照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对能源生产和消费进行科学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优化能源结构和配置,减少能源消费全过程各个环节中的损失和浪费,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能源。

第二章管理机构与职责

第七条西部公司按照《节能法》等相关法律及其配套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形成节能管理体系。

第八条西部公司节能管理实行统—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将节能减排工作作为重要事项纳入日常管理,并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和分工,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监督考核到位。

第九条成立西部公司节能减排领导小组,设立西部公司节能减排办公室,负责西部公司节能减排日常工作。西部公司节能减排办公室设在市场部,设立两名专职(或兼职)节能减排管理岗位。

西部公司节能减排办公室主要职责:在西部公司党委领导下,贯彻国家有关节能减排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贯彻落实西部公司节能减排管理的工作方针、政策和目标;负责西部公司节能减排工作的日常管理、综合协调;负责节能减排综合目标测定、分解,编制年度节能减排工作计划;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检查和年终考核评比,负责各单位的年度节能减排综合指标考核工作;制定和完善西部公司节能减排管理办法和评价考核办法;负责提出节能减排管理和节能减排技术培训计划,并组织落实;参加重点投资项目节能篇(章)的技术评估与审查工作,并进行监督落实。

第十条西部公司各单位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管理机构或岗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并指派一名领导主管节能减排管理工作,明确节能减排管理岗位职责。设立两名专职(或兼职)节能减排岗位,其他相关部门应选派具有节能减排专业知识的人员兼职开展节能减排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西部公司相关部门的职责

(一)市场部负责汇总、编制西部公司节能减排中长期规划和节能指标的分解落实;负责能源消耗的汇总统计、上报和分析工作;负责组织限额以上投资项目节能减排篇(章)以及限额以上节能减排投资项目的评估、审查和报批;负责监督检查各单位节能减排工作的进展情况。

(二)财务部负责编制西部公司节能减排中长期规划和限额以上投资项目资金的编制和筹资情况。

(三)党委工作部负责西部公司节能减排对外宣传工作。

(四)生产技术部负责组织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技术攻关;组织开展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交流活动;编写西部公司节能减排推广技术及节能减排设备目录;负责组织制定节能减排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完善节能减排标准体系;负责节能减排科技成果的鉴定和评选。

(五)保障部负责主要耗能设备、节能新技术、节能减排设备的市场准入;负责组织节能减排投资项目、参加限额以上投资项目节能减排篇(章)的技术评估与审查工作,并监督落实;

(六)人力资源部会同节能减排办公室共同做好节能减排培训工作。

(七)经理办公室负责办公设备的节能减排工作,应重点加强对高耗能、高污染办公设备的管理,防止环境污染。

(八)安全环保部负责施工现场节能减排监督管理工作。

(九)各项目部设立节能减排专职(或兼职)管理岗,贯彻落实公司节能减排工作的方针、政策和目标,全面履行节能减排管理岗位责职。

1.负责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节能减排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所在工区节能减排管理工作的中长期规划。

2.负责制定所在工区年度节能减排工作计划,分解节能减排指标。

3.负责制定和完善所在工区节能减排管理制度或实施细则;

4.负责所在工区节能减排年度考核工作;

5.负责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6.根据公司节能减排工作规划、节能减排新技术推广计划和节能减排管理工作需要,协助公司做好节能减排培训工作;

第十二条各单位节能减排岗位职责

(一)贯彻上级有关节能减排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本单位有关节能减排管理的实施细则。

(二)负责编制本单位节能减排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或审查节能项目方案,经主管领导审定后上报公司节能减排办公室,经审批后组织实施。

(三)负责本单位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检查、考核、评比和经验交流等。

(四)负责本单位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推广,组织或参与节能技术开发工作。

(五)测定本单位的能源消费定额。

(六)组织开展本单位的能源审计、能耗监察、节能监测和能量平衡测试工作。

(七)负责能源消耗的统计工作,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管理档案和台账;按月对本单位节能减排状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编制本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分析报告,提出本单位节能减排工作的改进措施建议,监督本单位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

(八)参与节能减排项目竣工验收、监督工作。

(九)协同有关部门做好职工岗位培训,提高节能减排管理水平,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工作,增强员工节能减排意识。

第三章节能管理

第十三条节能减排分析例会制度。西部公司建立节能减排例会制度,按季度召开节能减排分析会,对照年度节能减排工作目标计划,小结季节能减排工作的进展情况,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改进措施。

第十四条节能减排计划管理。西部公司节能减排办公室、机关各部门和各项目部、钻井队、二线生产辅助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及分工范围,根据华北局总体节能减排目标,结合西部公司具体情况提出节能减排中长期规划建议,编制年度节能减排计划,制定主要节能减排措施。

规划、计划建议的上报时间:各单位在规划期前1年的4月底前,将节能减排中长期规划建议报节能减排办公室;节能减排办公室在规划期前1年的6月底前,将各单位的节能减排中长期规划和建议汇总后,提交公司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并将正式规划报华北石油局节能减排委员会。

各单位在每年11月底前,将下年度节能减排工作计划和建议报节能减排办公室。

规划、计划的编制、审批和下达:节能减排办公室审核各单位的节能工作计划和建议,汇总、编制西部公司年度节能减排工作计划,并于每年12月底前,报华北石油局节能减排委员会批准后下发执行。

各单位根据公司节能减排办公室下达的中长期规划、年度节能减排计划,分解节能减排指标,结合本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制定本单位的具体实施计划和措施,上报节能减排办公室备案,并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能源计量管理各单位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和仪表,建立健全节能减排计量管理体系,完善各级节能减排计量台账和节能减排关键计量设备运行状况档案,努力提高能源计量管理工作水平。

第十六条能源统计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西部公司有关能源消费统计报表制度的规定,公司及所属单位建立节能减排统计台账,定期开展能源消费统计、分析、核查工作,并将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按隶属关系按月上报。

第十七条各单位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企业实际工作需要开展能量平衡和能源审计等工作,摸清并分析现状,查找问题,挖掘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措施。

第十八条各单位要加强能源消耗成本管理,制定主要装置、和主要设备能耗定额或指标,实行生产经营全过程能源消耗成本管理。

第十九条各部门、各项目部、各单位要贯彻和执行国家、行业以及企业的相关节能减排标准,编制、完善节能减排设计标准和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标准,加快节能标准化进程,完善节能标准化体系。

第二十条各级单位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节能减排意识,从自身做起、厉行节约,抓好采暖、空调、照明系统及办公设备节能减排,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办公区域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高于20℃;减少电脑、复印机、打印机、饮水机等耗能设备的待机能耗;优先使用绿色节能照明灯具,办公区域尽量使用自然光,走廊、通道等照明要求较低的场所,安装自动控制开关。随手关闭水龙头,减少水流排放。

第二十一条各单位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活动,充分运用《华北西部之声》、《华北油气信息》等报刊、报纸、黑板报和其他宣传工具,积极宣传节能减排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和节能减排科学知识,弘扬节能减排先进典型,曝光浪费行为,教育广大职工转变观念,提高节能减排意识。

第二十二条各单位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培训,使节能减排管理人员和用能设备操作人员熟悉国家的节能减排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及节能减排专业知识,推广节能减排降耗的好经验、好做法,提高节能减排管理和技术水平及实际操作能力。

用能设备操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和节能减排知识,重点耗能设备操作岗位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未经节能减排教育、培训取得合格证的人员,不得上岗操作。

第二十三条各单位应加强多层次节能减排人才的开发和培训,有计划地培养节能减排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第四章合理利用能源

第二十四条各单位应按照合理用能的原则,加强节能减排管理,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单位的节能减排技术措施,在生产经营全过程中努力降低能源消费,防止和减少能源损失和浪费,提高能源应用效率、转换效率和输送效率;努力节约非生产用能。

第二十五条各单位应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合理化建议活动,对现有工艺和设备进行技术改进,优化操作,提高用能效率。

第五章节能技术进步

第二十六条西部公司积极开发、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努力推行节能减排技术进步。

第二十七条西部公司积极组织实施重大节能减排科研项目、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对行业内外节能减排新技术进行评价,引进、消化、吸收行业先进节能技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节能减排推广技术目录,组织节能减排技术交流,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第二十八条各单位要加强节能减排技改项目管理,由节能减排管理人员负责汇总、优选和提出节能减排技改项目建议计划,报公司节能管理办公室;公司节能管理办公室会同生产、保障、财务部门审查节能减排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重点节能减排技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检查,组织评价、考核、验收项目竣工后的节能减排效果。

第二十九条财务部每年要安排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保障部每年要有计划、分重点地组织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更新改造,逐年淘汰高耗能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

第六章投资项目节能减排管理

第三十条投资项目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中必须包括节能减排篇(章),凡无节能减排篇(章)的投资项目,公司节能减排办公室不予受理。

第三十一条公司节能减排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对投资项目的节能减排篇(章)应进行评估审查,并出具评估报告;对未进行节能减排评估审查或未通过节能减排评估审查的投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

第三十二条节能减排篇(章)的编写、评估和审查都要本着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的原则,依据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进行。

第三十三条投资项目的节能减排篇(章)应包括投资项目应遵循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减排设计规范;投资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投资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分析;投资项目设备、工艺的能耗水平及其用能产品的效率、能耗指标;节能减排措施和节能减排效果分析等内容。工艺和设备用能指标、公用工程、装置能耗,单位产品能耗、单位能耗指标要以国际先进能耗水平作为设计依据。

第三十四条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必须采用先进、成熟、合理用能的工艺和设备,必须有完整的设计能耗数据,禁止采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生产工艺和耗能设备。

第三十五条投资项目要严格执行“三同时”、“四到位”制度,即节能减排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企业要做到用能计划到位、节能目标到位、节能措施到位、节能管理制度到位。

第七章监督、检查与考核

第三十六条公司及所属单位定期检查用能情况、节能减排措施落实情况、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减排评估和审查情况、行业设计规范执行情况等,及时制止和处理浪费能源的违规、违法等行为。

第三十七条加强对节能减排管理的监督检查,对节能减排管理机构不健全、制度不落实、岗位责任不清、工作开展不力、节能减排指标不达标、能耗超过定额、浪费能源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要求其限期整改,对逾期仍不能达到要求的单位提交公司节能减排领导小组。

第三十八条西部公司建立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将能耗指标作为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经营业绩的重要考核内容,并与经济责任制考核直接挂钩,同时实行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

第三十九条节能减排办公室每年组织相关部门对各单位的节能减排综合性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评价考核结果未达标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实行“一票否决”制,不得参与公司年终综合奖奖金分配。评价考核结果达标的单位,有权参加公司节能减排年度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西部公司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评价考核办法另行下发)。

第四十条西部公司对具有下列情形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一)在节能减排管理方面措施落实到位,节能减排指标居于西部公司先进水平的单位。

(二)在节能减排降耗、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方面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三)积极参与节能减排的各项工作,献计献策,为节能减排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

第四十一条各单位要建立严格的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广大职工节能减排降耗工作的积极性。要将节能减排降耗的目标和责任落实班组和个人,提高全员节能减排意识

第八章附则

第四十二条各部门、各项目部、各单位应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制定本部门、本单位节能减排管理制度或实施细则。

节能技改工作计划篇5

为加快推进我市供热计量改革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促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供热计量改革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意见》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主导、部门组织、企业参与、用户配合”的原则,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市场监管,加快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和建筑节能改造,确保新建建筑达到热计量条件;通过对保温隔热性能差、能耗较高的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提升建筑品质、提高居民居住舒适度;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十二五”相关工作任务,努力改善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推进幸福建设。

(二)任务目标。

1.供热计量改革。从2011年冬季采暖期开始,全市所有实行集中供热的新建建筑和已完成供热计量改造的建筑,实行按用热量计价收费;2012年冬季采暖期前,全部完成单体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供热计量改造并按用热量计价收费;2015年冬季采暖期前,集中供热系统建成能耗在线监测平台。

2.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2011—2013年,全市完成改造228万平方米;到2015年,具备改造价值的既有居住建筑要改造40%以上;到2020年底前全部完成改造。

3.公共建筑节能改造。2012年底前,建成公共建筑能耗动态监测平台;2013年底前,所有大型公共建筑安装用能分项计量装置和节能监测系统,完成省住建厅下达的“十二五”期间高耗能公共建筑改造任务;到2015年,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降低10%,其中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降低15%。

二、突出工作重点

(一)科学编制供热计量改革规划。各区(市)要结合实际和供热运行状况,抓紧编制完善供热计量改革规划,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施步骤、政策措施等内容。各区(市)供热计量改革规划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审核。各供热企业要按照供热计量改革规划,尽快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供热计量模式、技术路线等内容,报区(市)供热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实施。

(二)严格执行供热计量技术路线。要按照《市供热分户计量技术路线》的要求组织实施供热计量改革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坚持以同一热源或换热站为单元,对其供热区域内的既有建筑统一组织实施供热计量与节能改造。要采用供热计量温控一体化技术路线,建设供热企业可控、居民用户可调、政府主管部门可管的数字化管理和远程监控调节平台,实现从热源到管网、换热站、终端用户的整个系统供热计量智能化、系统控制自动化、住户用热自主化、政府监管科学化。各供热企业要抓紧设立供热计量调配控制中心,完善控制、调节、监测、故障报警、智能收费等系统。各区(市)供热计量产品选型必须相对统一,便于采集、接收、使用、管理计量数据,保证供热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集成节能效果。供热主管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抓紧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

(三)切实抓好新建、改扩建民用建筑供热计量及同步计量收费。以供热计量改革规划及实施方案确定的技术路线为依据,严格组织施工图设计,否则不予通过施工图审查;开发建设单位必须按规定缴纳供热计量装置采购和安装费用,否则不予办理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工程项目未按规定安装供热系统控制装置、计量与温控装置或达不到供热计量要求的,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不得并网供热。各区(市)要抓紧对2007年10月1日以后竣工的建筑进行清理检查,对未安装供热系统控制装置、计量与温控计量装置或已安装但达不到标准的建筑,责令原开发建设单位限期整改、补缴费用,由供热企业组织采购安装到位,并负责后期维修、养护、更换。供热企业是供热计量收费实施主体,凡已具备分户计量收费条件的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供热企业必须实行同步计量收费,否则依法追究责任。

(四)全面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各区(市)要根据下达的改造任务,科学编制年度计划,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落实改造项目、改造内容、实施主体,保证如期完成。党政机关、大专院校、医疗机构、大型企业等单位的职工集中居住区,要率先进行改造。市要参与申报国家“节能暖房”重点县,确保“十二五”期间将具备改造价值的既有居住建筑全部改造完毕,具备条件的要在3年内完成。要把节能改造与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结合起来,凡确定进行整治的旧小区,在清理脏乱差、屋面平改坡、重置管线、整修立面、绿化美化时,要同步进行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体现整体节能效果。

(五)积极开展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要抓紧组织公共建筑能耗调查摸底,2011年底前编制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十二五”规划,市级规划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备案,区(市)规划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备案。要以大中型公共建筑为重点,摸清能耗状况,优先组织用能总量大、单位面积能耗高、节能潜力大的公共建筑。要根据每幢、每组公共建筑的实际,统筹安排采暖制冷系统、照明系统、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并同步安装用能分项计量及节能监测系统,具备条件的积极应用太阳能光热、光电和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力求改造投资最优化、节能效果最大化。凡公共建筑申报修缮装修的,一律安排同步进行节能改造。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由产权单位或使用单位负责实施,改造方案须事先报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审核,改造完成后须经住房城乡建设部门验收。

三、建立完善工作机制

(一)建立资金筹措机制。对新建建筑,实行开发建设单位出资、银行专户监管、供热企业使用、供热主管部门监督的供热计量资金管理制度。对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采取中央和省奖一块,市、区(市)财政配一块,供热企业投一块,产权单位拿一块,受益居民出一块,市场运作集一块的办法,按照“谁受益、谁分担”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市、区(市)财政要根据财力情况和节能改造任务,相应安排配套资金或奖补资金。鼓励单位对职工集中居住区统一组织供热计量与节能改造,有条件的应补贴部分费用;大型公共建筑加装供热计量和温控装置,公共建筑安装用能分项计量及节能监测系统,以及公益性建筑节能改造资金确有困难的,财政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支持。引进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或由供热企业为主,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开展建筑节能改造。

(二)建立供热计量和建筑节能监测产品准入机制。严格实行供热计量和建筑节能监测产品推荐目录制度,杜绝假冒伪劣,保障安全稳定供热,保证监测数据真实,维护用户合法权益。凡进入我市的供热计量和建筑节能监测产品,必须技术可靠、先进适用,生产、经销企业要确保供热计量装置、温控阀、建筑能耗数据采集器,分别在安装使用后的9年、15年、5年内免费保修保换。

(三)完善工程监管机制。供热主管部门是供热计量改革的实施主体,在供热计量工程建设及改造中要完善监管制度,认真履行监管职责。规划部门要依据供热专项规划对申请集中供热的建设单位提出供热分项设计技术要求。在设计阶段,要对设计单位编制的供热分项施工图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后,方可进行供热项目施工;在施工阶段,要加强工程监管,确保达到热计量条件和施工质量;在验收阶段,要通过专家验收审查。否则,不予通过施工图审查,不予办理施工许可手续,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不予并网供热。建筑围护结构改造项目必须纳入工程建设程序,确保改造效果和质量安全;按有关规定对外墙保温材料进行现场抽检,不达标产品一律不准使用。加强建筑节能改造工程的过程管理,对完成改造的项目及时组织验收。

(四)完善供热和采暖费补贴机制。从2011年冬季采暖期开始,财政部门要将供热政策性亏损补贴改为供热计量奖补资金,资金发放额度与供热计量改革绩效和供热节能量挂钩,提高供热企业参与计量改革、开展节能技改的积极性,具体办法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会同市财政局制定。

(五)建立奖惩约束机制。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要尽快制定实施全市供热系统能耗和公共建筑能耗统计、监测和评价制度,对供热企业供热能耗和公共建筑能耗实行在线动态监测。对供热计量改革、供热系统节能技改和建筑节能改造成绩突出的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进展缓慢、敞开口供热、无节制用煤的供热企业,要督促其限期整改,依法处罚直至吊销供热经营许可;对浪费能源严重、拒不进行节能改造的公共建筑用能大户在媒体上公开曝光,必要时依法处罚其产权单位或使用单位。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全市供热计量改革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以潘强副市长为组长,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供热计量改革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相互配合,切实落实各自职责,力争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十二五”供热计量改革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任务。各区(市)也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组织做好辖区内的供热计量改革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

节能技改工作计划篇6

【关键字】大型灌区,节水改造,规划,认识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91.64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造工作正在进行紧张地规划设计。这种规划不仅关系到灌区的发展,而且还会对地区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全面、正确理解和把握节水改造规划的基本任务,才能保证具体节水措施的合理应用。对节水改造规划中的一些相关问题应采取及时有效的解决办法。

二.灌区节水灌溉规划的基本任务

节水灌溉是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及当地供水条件。为了有效地利用降水和灌溉水.获取农业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而采取的多种措施的总称。节水灌溉的含义甚广.如果仅把它理解为节水条件下的灌溉或节约灌溉用水,就无法理解中央要把节水灌溉当作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的要求了:灌溉水从水源到被作物吸收利用.要经过一系列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水量无益损耗:换句话说。每个环节都存在节水潜力。凡能在这些环节中提高水分生产率的措施.均属于节水灌溉的范畴。因此,节水灌溉规划不能只围绕工程进行。

在灌区节水灌溉规划设计中,在做好常规的调查、研究、工程规划、经济评价等工作的同时。应重点加强以下工作:

1.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型灌区一般都经过了几十年的运行,经验和教训都很多,各灌区应该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加以升华.并体现在新的规划、设计和今后的管理中。另一方面.无论是工程问题,还是管理问题.也无论是现实问题,还是潜在的问题.都应通过这次规划和灌区改造尽可能加以解决。

2.恰当定位,研究节水策略

依据灌区现状、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恰当定位本灌区的发展目标,分析节水潜力。研究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最优的节水策略。由于每个灌区的条件不同,每个灌区的节水策略也应各有特点。

3.算清水账,优化配置资源

可供水量的分析一般可按传统理论进行,但满足高效用水要求的需水分析则应按节水灌溉理论和水资源系统分析理论进行,并成为整个规划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要分析农业用水,也要分析工业、生活、发电、航运、环保、养殖等用水要求;不仅要分析高峰期用水量,也要分析用水过程,以便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均合理利用水资源。

4.做好环境影响评价

灌区节水灌溉环境影响评价既包括发展节水灌溉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包括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既包括积极有利的影响,也包括消极不利的影响。灌区节水改造规划中对灌区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体现,主要应以此评价为基础。

三.节水灌溉技术措施及其运用

1.强调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有机结合

任何先进的节水设备,只有在合理使用的过程中才能发挥作用.达到节水、增产的效果。衬砌渠道若不按计划输、配水,其结果是减少了渗水、增加了弃水,要在田间推行科学的节水灌溉技术,需要供水有保障;欲使渠系配水适时、适量,需要有较高的灌溉管理水平;要促使农民采用先进的灌水方法与技术,需要在灌溉水管理体制与机制上下功夫。因此,节水灌溉的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事实上,灌溉与农业技术措施的有机结合不只是节水灌溉的需要,实践中早就有灌溉结合杀虫、施肥、耕作等的经验、其中,稻田泡田期边耕边泡的方法正是为了减少渗漏量。因此,各种节水技术措施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满足“高效”、“优质”的要求。发展节水灌溉需要投入,但资金的投入只是必要条件之一,不是充分条件:知识的投人、精力的投人也十分迫切

2.强调节水技术措施的灵活运用

对于某一种或某一类节水技术措施,也只有灵活运用,才能满足经济、合理的要求。例如,在山丘区灌区,干渠防渗可能应优先于田间渠系防渗,但在南方平原地区,许多干渠为灌排两用,在地下水位很高时,干渠渗漏损失小;另一方面,干渠纵坡很缓,水头十分宝贵,干渠衬砌在技术上、经济上均不合理。在灌区内部,优先衬砌上游、还是优先衬砌下游,都需要进行论证:不同的作物品种,其灌水方法与技术不同;对于同一种作物,不同的地形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田间灌水技术也应不同:

四.有关问题的讨论

由于这次灌区节水灌溉规划时间紧,任务重,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值得讨论,并应引起相关部门和灌区的重视。

1.应加强协调与指导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不仅关系到我国21世纪农业发展,也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由于灌区的规划是以水资源分配为核心的,因此、流域内的灌区规划应统一进行。我国水土资源分布不均.流域之间也应有很好的协调。局部最优,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发展节水农业所面临的挑战,在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我国在节水灌溉方面人才缺乏。知识不足、远不能满足这场以节水、高产、优质、高效为核心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需要。我国的水利规划设计部门过去以工程设计为主,几乎不涉及节水灌溉理论,无法承担起节水灌溉规划设计任务;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虽对节水灌溉有较多研究,但大多缺乏宏观研究,也缺乏灌区工程规划设计经验。因此,在进行灌区节水灌溉规划时,灌区之间应相互沟通:流域机构及省、国家水利部门应加强协调与指导。

2.转变观念,避免重工程、争投资

在我国的许多地方。发展节水灌溉的阻力在灌区本身,这些灌区仍然是千方百计增加“放水量”,以便收取较多水费:有些灌区还对为何要节水、节约的水如何利用认识不足。有些灌区积极参与这次节水改造规划设计的目的只是为了争取投资:虽然良好的工程条件是发展节水农业的基础,但兴建工程本身不是目的,工程是为资源的利用服务的。工程的兴建与改造均应围绕优质农业进行,不能为了节水而节水,为了争取工程而采用某些节水技术措施。只有充分论证节水的潜力、途径,兴建或改造工程才有针对性,投资才有意义:

3.应突出高效用水

有些灌区水资源不是十分紧缺,而浪费又很严重,则节水灌溉规划应突出高效用水二灌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还应在农民投工投劳、抽水耗能等多方面进行经济分析,真正使单位水量的使用成本降低、产值增加:另一方面,灌区节水改造的性质属于“内部挖潜”,灌区应通过提高水分生产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扩大灌溉面积、提高保证率等目的,尽可能避免扩大引水量。

五.结束语

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要逐步实现水土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任务十分艰巨,而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是关键。既要加强领导,又要加强指导;既要加速发展,又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好大型灌区节水灌溉规划设计与改造工作。

参考文献:

[1]刘从柱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后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研究西安理工大学2007-03-01硕士

[2]许军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综合效益评价研究兰州大学2011-10-01硕士

节能技改工作计划篇7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是政府促进科技事业发展,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型科技体制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为科技进步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开拓科技计划工作新局面,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改进和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的水平,把我省的科技计划管理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加强对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必要性的认识,增强改革的紧迫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科技工作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通过实施科技攻关、星火、火炬、科技成果推广、自然科学基金等一系列科技计划,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科技计划的出台,无论是在科技计划体系结构、经费来源,还是在相应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上,都体现了科技工作适应经济发展,内容不断充实拓展、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加强的新要求。加强计划管理的宏观调控,逐步减少指令性,增加指导性和政策性,并实行分类管理,形成了计划管理的新格局。各类科技计划相应确定了各自的主攻方向和宏观目标,并努力推动科技计划管理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与各类科技计划相配套的科技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为科技计划的实施提供了经费保证。但从全面和发展的观点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够;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科技计划管理,战略目标、宏观调控方式、计划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资源的合理配置等问题研究不够;科技规划、计划与资源配置之间衔接不够;计划内部各项目之间总体协调不够;各类计划和项目立项的评估分析和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监督不够;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这些都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认真加以研究解决。科技工作必须努力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工作也提出了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各级政府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从科技系统内部的小循环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从主要是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转向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途径;从简单的项目管理、分钱分物转到提高综合协调能力,推动全社会的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和全省的科技综合实力上来。科技项目的立项要以市场为导向,符合产业政策,强调由企业提出,或有企业的参与和承用。

总书记在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广东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包括利用新技术来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综合水平"。并特别强调"在这方面广东也是有条件走在全国前列的,也应多创造一些新鲜经验"。今年在广东视察时又进一步指示,广东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李长春书记也指示我们,要"为全国作出我们的新贡献"。

我省科技工作必须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坚决贯彻落实。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理顺科技计划体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计划管理水平。

二、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一)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技术是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面向、依靠"的基本方针,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加强技术创新,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进一步完善"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的合理布局和纵深配置;建立和完善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有利于科技整体水平提高、有利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的管理体系;使科技计划从科技系统小循环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

(二)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改革科技计划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与经济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现代科技计划体系与管理体制。

1.促进科技计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紧密结合,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有较大显示度的贡献;

2.促进科技计划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互适应,充分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控手段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重要作用,体现政府目标、政策导向,支持科技体制改革,使科技一生产力有大的解放和新的发展;

3.促进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实力的不断提高,通过科技计划的实施,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增强我省的科技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

4.促进科技计划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为实现以上改革目标,科技计划改革要坚持以下原则:

1.认真总结经验,做好总体设计,分步组织实施,稳步推进;

2.纵横结合,加强科技计划的综合管理,明确计划的定位与充实计划的内涵相结合;

3.规划、计划的有效管理与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协调;

4.计划改革与机构改革、职能转换相结合。

三、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增强三个意识

1、贡献意识。科技计划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为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增强科技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显示度。各类科技计划在计划立项、编制和项目实施等各环节都要强调该计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哪些产业和领域、哪个阶段、有怎样的贡献。不能就计划论计划、就项目论项目、就水平论水平。

2、市场意识。转变观念,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计划管理工作的新思路,体现主要按市场需求选择项目、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项目的选择要强调有企业参与或承用、有市场前景,有助于增强产品竞争力。重大科技项目的选择要面向市场,采取招标、投标的办法。

资源的配置要按市场机制运作,要改革简单分钱分物的模式。在项目提出和计划编制过程中,各类计划可先提出项目,根据比较、分析、论证,竞争择优,再确定项目,落实计划的经费安排。

3、全局意识。要认真研究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重大计划的精神,强调科技计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重大计划的衔接,树立全局意识、参与意识和超前意识。强调计划的立项、编制和项目实施在哪些方面、哪些环节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如何配合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

(二)突出三个重点

1、优化计划体系

按照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高新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基础性研究的部署,科技计划要从横向上做好定位,从纵向上做好规划和"全程"安排。

1)从横向上做好定位:

基础性研究与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要以中长期目标为重点。基础性研究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导向,面向应用;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保障科技创新和构建科研支撑体系。

科技攻关计划和工程中心组建计划,要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工程和关键技术为目标。

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成果推广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等科技成果应用和推广计划,应以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新兴产业形成、实现规模效益为战略目标。

2)从纵向上做好衔接和"全程"安排:

各类科技计划定位之后,计划之间的衔接,主要通过项目的衔接和转移来实现。科技计划要加强综合管理,按产业或领域,从纵向上做好规划与指导。在编制各类计划的同时,要根据各时期科技工作的重点,按农业、工业、高新技术及产业化、社会发展来进行系统的安排。基础研究、研究开发、产业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之间做好配套。

3)从整体上加强科技计划的集成:

科技计划要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要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加强集成。在抓好全省科技工作总体部署,全面促进全社会科技进步的同时,改革科技计划、科技资源管理体制,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提出的重大问题,优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组织实施"科技创新百项工程",通过"科技创新百项工程"项目引导、工程示范,切实解决一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提出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攻克一批对于我省经济社会科技中长期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课题,增加科技储备;加强一批科技创新基础建设,为持续创新提供动力源泉和必要保障,为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同时,不断探索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模式,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形成我省充满生机活力的科技创新整体形象。

2、优化资金配置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工作的要求,以及各类资金的使用原则,有效合理地安排使用各类资金。自然科学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应用性的基础研究;科技三项费用重点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支持农村和农业科技工作;科学事业费主要用于科研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和引导科研机构增强活力转换机制,促进科研机构的持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下游的工作。重点支持高新技术成果的开发和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现代化。

资金配置要与工作任务、计划职能相衔接,要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改革简单分钱、分物的模式。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有合理投向。同类型计划与经费相对综合与集中。切实加强对计划管理中资金筹措、分配、安排、使用、核算等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开拓资金来源渠道,在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积极争取全社会对科技的支持;做好专项资金的保值、增值工作。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研究以资本为纽带,人力的资本化、知识的资本化。加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宏观调控引导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能力。

3、优化管理机制

科技计划的管理要从总体上实现三个转变:

1)管理方式的转变:从微观管理、直接管理、过程管理为主转变到以宏观管理、间接管理、目标管理为主;

2)管理组织形式的转变:从重视单项工作向多方面工作综合集成的方向转变,注重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管理的集成;

3)管理手段的转变:工作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为主,向依靠行政、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转变。

加强科技计划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立科技决策咨询和科技计划评估、监督体系以及专家系统,形成有效的管理网络。

对于科技计划项目实行分类指导:

1)对围绕政府目标的项目,特别是对于重大科技项目,推行科技计划项目的投标、招标制度,竞争择优,使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有合理投向。

2)对于中、上游的研究开发项目,要试行课题制,进行全成本核算。

3)对主要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以技术开发为主的项目,要实行科技评估评审制,客观、科学、独立地对科技计划、项目以及机构等进行评估和评审,要提高决策透明度,对于科技评审的组织、内容、过程等有明确的办法并认真实行。

科技计划的科学化管理要贯穿于科技计划管理的全过程。要加快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充分利用金科网络中心和社会的有关力量,建立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体系。从项目的申报、招标、评估、评审,到计划的编制、跟踪管理、成果及知识产权管理的全过程要逐步采用计算机和网络管理。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要成为科技管理办公自动化的一个重点。

加强对承担评估、评审等中介机构的管理,建立中介机构评估筛选制度。

加强科技计划的统计工作,建立省级科技计划统计报告制度。建立各项科技计划管理的指标体系、统计调查制度和实施办法。及时收集科技计划执行中的信息数据,定期进行研究和分析,为科技发展的决策和宏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抓好三个环节

1、计划编制环节

计划编制环节主要包括几个阶段:提出任务项目申报项目初审计划协调计划审定计划综合计划编制。要注重计划编制环节的流程管理。

计划的编制要加强集成、协调配合。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

1)项目选择:要从经济科技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提出任务、指南,接受申请并筛选项目、进行初审。包括:

提出任务:在对有关科技经济发展进行预测、研究分析总目标和对前期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科技计划编制工作总体设想,形成"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指南",向社会。

项目申报:对于围绕政府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项目,可采取招标、投标的办法,招标通知,接受投标。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逐步采取网上申报及网络化管理。

在项目申报阶段,要对申报项目单位进行审查,强调要有专利、有能力、有成果。加强调查研究,对项目、专利、成果检索,认真核对申报项目内容的真实性。

项目初审:引入并建立规范的评估、评审、评标制度。科技项目的选择要以市场为导向,符合产业政策,强调由企业提出,或有企业的参与或承用。要研究分析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强调项目的贡献率和显示度。重点项目还应充分体现对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以及对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带动作用。

强化重点科技项目的前期研究。重点科技项目的确定,均应有充分的前期准备,必须提供包括技术、经济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效益和市场分析、投资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议等,使重点科技项目的实施落到实处。

2)协调评议:主要按领域研究各计划和项目之间上、中、下游的衔接,实现横纵向的转换。综合计划处牵头与有关处室协调项目安排,汇总分析计划项目各领域和上下游所占比重、对行业的贡献及显示度。

3)计划审定:省科技厅厅长办公会议是科技项目立项的最终决策形式。主要审定各计划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及重大项目的安排。从原来的按计划研究的形式改为按农业、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社会发展等领域或产业的形式进行。

4)计划编制:各职能处室要按照厅厅长办公会议的决定意见,对所负责的科技计划项目及经费安排进行整理、完善。由各职能处室与综合计划处、条件财务处会签后报厅领导审定签发。条件财务处送省财政厅会签。

厅综合计划处与厅办公室将"科技创新百项工程"相关材料整理,向全社会通报。

为保证科技计划的有效实施,在计划安排上要注重一条龙:如,对同一项目,可以从研究、开发、推广、产业化、市场一条龙部署,由各类计划安排。在计划衔接上要注重上中下游衔接:如对同一科技项目,可以从攻关、火炬、产业化等不同计划进行先后交接安排支持,各计划之间注意衔接、配合。在资金配置上注重多渠道支持:拨款、引导金融机构贷款,各类计划一起支持。

2、跟踪管理环节

计划编制完毕之后,进入跟踪管理环节:通知下达签定合同经费下达计划执行中期评估结题验收。

跟踪管理要强调目标管理。建立科技计划管理(处室)联系会议制度,加强计划项目进展情况统计;形成知识产权情况汇总、分析;项目经费监督使用。要及时向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及全社会通报各类科技计划执行情况。抓好两个层次、两个方面。

两个层次是:一是重点项目的跟踪,实行定期通报制。各类计划都应确立一批涉及面广、影响大、效益显著的重点项目,这类项目不但要任务落实、经费落实,而且要管理到位、服务到位,特别是要抓好经常性的信息跟踪,及时解决问题。各有关处室定期联合召开一次重点项目通报会,通报各重点项目进展情况,汇总后报厅领导。二是所有计划项目的跟踪,实行年度报告制。要调动各部门,特别是各市科委的积极性,同时要与科技计划年度统计结合起来,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和计划总的执行情况,跟踪管理应是科技计划评估和资金配置以及计划滚动安排的重要依据。

两个方面是:一是"计划内"的跟踪,了解和掌握各类计划支撑体系如机构、人员、经费、相关科技与经济信息等。二是"计划外"的跟踪,要加强对计划执行相关环境的了解和研究,特别是要注重了解国内外相关情况。

3、效益评估环节

效益评估的重点:专利、成果、效益、奖励。

以提高获取自主知识产权能力、增强经济竞争力为导向,加强对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的管理,加大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为保障国家利益,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根据知识产权的有关规定,制定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具体办法另行规定),以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节能技改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业绿动力”计划;解耦燃烧;分布式集中供热

中图文献号:F426.2文献编码:a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7.01.003

指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长期战略,必须从当前做起,加快实施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高度重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将其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启动实施了“工业绿动力”计划,有效改善了山东乃至京津冀空气质量,为大气污染防治做出了积极贡献。

1“工业绿动力”计划取得显著成效

山东省煤炭消耗总量为4.1亿吨,其中,冶金、化工、建材、工业锅炉(窑炉)等工业领域用煤约为1.5亿吨,占全省煤炭消耗总量37.5%,这部分用煤设施存在分布广、吨位小、能效低、排放高等问题,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推进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势在必行,也迫在眉睫。为解决这一问题,山东省开展了清洁高效利用传统能源、深度开发利用绿色能源、优化节能投资方式三项工作。省经信委等部门先后出台了《山东省“工业绿动力”计划实施方案》、《山东省高效环保煤粉锅炉推广行动计划(2016-2018年)》等文件,开展了锅炉安全与节能集中排查整治攻坚战。省政府两次在淄博召开会议调度推进,试点工作从淄博扩展到济南等10个市,渐次推开,步步跟进,调度督导,督查落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淄博、泰安、临沂、德州市被国家确定为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试点城市,占全国总数的一半。国家工信部在淄博召开试点市经验交流会,推广了山东省的经验做法。去年,全省建成“工业绿动力”计划项目2735个,年节约标煤83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095万吨。在清洁高效利用传统能源方面。对新建、改造的高效煤粉锅炉示范项目,按照不超过10万元/蒸吨的标准,省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鼓励企业使用高效环保煤粉锅炉,对煤粉制备、物流配送、锅炉改造等环节进行改造升级,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锅炉改造后,热效率由60%提高到90%以上,烟尘、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实现超低排放。实现了“一集中、二转化、三不见、四节能”,即煤粉制备实现集中供应,人工操作转化为智能控制、煤粉灰转化为混凝土原料,不见煤、不见灰、不见烟,节煤、节电、节人、节地。在深度开发利用绿色能源方面。加快太阳能集热系统在纺织、食品、化工等工业领域的应用,减少对煤炭的依赖,建成太阳能工业热利用项目107个,形成9000吨/天的热水生产能力,年可节约标煤1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7万吨,部分项目已全部代替原有燃煤锅炉。在优化节能投资方式方面。采取合同能源管理等新机制,降低企业节能投入,先后围绕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绿色照明等,推广了一批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

2实施解耦燃烧和洁净型煤匹配技术

家家点火、户户冒烟,是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冬季烧煤取暖的常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1.6亿户农村居民家庭中,采取分散采暖模式的约有9300万户,其中燃煤采暖约6600万户,散煤使用量约2-3亿吨,占煤炭终端消费量的10%。民用采暖炊事炉具保有量约1.2亿台,近80%的居民使用低效炉具,燃用劣质、高硫烟煤。散煤直燃低空直排造成的污染是达标排放量的10-20倍,占燃煤排放量的50%以上,所形成的pm2.5占燃煤排放量的36%以上,民用散煤燃烧排放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据中科院研究表明,采用煤改电、煤改气涉及农村电网、燃气管网改造,前期投入成本大,后期使用费用分别是燃煤的7-10倍和5-8倍,且受到燃气资源限制。使用优质无烟块煤、兰炭虽可减少污染物排放,但存在资源少和价格高的问题。立足于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中国科学院与山东兖矿集团合作,采用“好炉+型煤”的配套模式,发明的解耦燃烧与洁净型煤技术,打破了家用燃煤炉具燃烧烟煤就得冒烟,不使用脱硫脱硝除尘设备环保不达标的传统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农村和城郊煤炭散烧污染问题。

煤炭高温富氧燃烧,有利于提高燃烧效率,但会增加nox的排放;相反,低温贫氧燃烧,有利于抑制nox的生成,但燃烧不充分,造成浪费。传统燃烧技术缺乏对这种耦合关系的有效控制,很难在提高燃烧效率的同时降低污染物排放。中国科学院发明的解耦燃烧技术,通过优化炉膛结构,对煤炭热解和燃烧过程进行解耦,先后经过低温还原气氛下的低氮燃烧、高温氧化条件下的可燃物燃尽两个过程,有效降低了燃烧过程中nox、Co和烟黑的排放,提高了热效率。与传统燃煤炉相比,解耦燃煤炉的nox排放可降低30-45%,节煤量可达20-30%。

为给老百姓提供质优、价廉、好使的洁净煤,兖矿集团引进国家“”人才,研发的新型改性洁净型煤,取得了“三大突破”。一是高效复合添加剂技术取得突破。对燃煤进行提质改性,实现了nox、So2和烟尘等污染物协调脱除。二是改性型煤技术取得突破。以S富的烟煤资源为原料,采用干压成型工艺,加工生产高效改性洁净型煤,烟尘排放浓度比散煤降低95%,燃尽率、烟煤固硫率分别大于95%和75%,达到了燃煤工业锅炉排放标准。三是锅炉超低排放技术取得突破。针对工业链条炉,形成型煤脱硫脱销除尘技术路线,不需尾部烟气脱硫脱销设施,就能实现燃煤污染物有效控制,nox排放浓度可降低30%;针对循环硫化床锅炉,采用复合添加剂和低氮燃烧技术,根据工业试验结果表明,脱硫效率达到95-97%,实现超低排放。

按照“煤炉匹配”的原则,中国科学院与兖矿集团合作,将解耦燃烧技术应用于高效改性洁净型煤的燃烧,不仅实现了nox、So2的有效减排,而且有益于高效固灰与降尘,达到了nox、So2和烟尘等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效果,为解决散煤污染提供了有效途径。

3制定“工业绿动力”系列地方标准

为加快实施“工业绿动力”计划,强化标准引领作用,2016年,山东省质监局、省节能办组织相关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召开了“工业绿动力”系列地方标准审查会。通过项目查新、专家论证,确定中科洁能有限公司会同其他6家单位负责制定《高效煤粉锅炉燃烧器安全技术条件》、《高效煤粉锅炉燃烧器型式试验规则》、《高效煤粉锅炉燃烧输粉系统安全技术条件》、《工业煤粉锅炉用煤粉技术条件》、《工业煤粉锅炉用煤粉生产安全技术要求》、《工业煤粉锅炉用煤粉运输安全技术要求》等“工业绿动力”系列地方标准。

“工业绿动力”系列地方标准,是山东省在推进“工业绿动力”计划中,不断探索总结形成的工作创新成果,在全国属于首创,并得到国家认可。制定“工业绿动力”系列地方标准,将填补高效环保煤粉及锅炉领域标准的空白,有效解决高效环保煤粉锅炉节能、安全、环保运行监管缺少问题,同时,也对推动产学研联合创新、提高产品质量、规范行业发展、推进“工业绿动力”计划顺利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4淄博“绿动力提升”工程强势推进

淄博市产业结构偏重、煤炭消耗量大,以担负全省高效环保煤粉锅炉推广行动计划试点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拓展“工业绿动力”计划内涵,对所有涉及煤炭利用的燃煤锅炉、建材、冶金及其他行业的设施、工艺进行全面节能减排综合治理,推进实施了“绿动力提升”工程,破解了转型发展的“心肺之患”。2016年,完成投资64.49亿元,实施2036个治理项目,减少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3万吨、12.1万吨和7.8万吨,工程竣工率100%。在工业窑炉方面,所有耐火材料企业改为使用天然气或集中煤制气,不能改造且排放不达标的一律关停;铸造企业冲天炉全部实施电炉改造,不能进行电炉改造或污染物不达标的,实施关停淘汰。在焦化行业方面,对焦炭企业实施综合整治,排放不达标的,实施停产治理。淄川宝塔焦化等4户企业已停产并做出承诺,博山宏源焦化等4户企业已开工治理。在燃煤锅炉方面,对10蒸吨以下的直燃煤小锅炉实施清洁能源置换,不能进行置换的予以关停淘汰。对10蒸吨及以上的非电站燃煤锅炉,实施高效环保煤粉锅炉替代和超低排放改造。通过“绿动力提升”工程实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2016年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分别达到193和225天,改善幅度居全省首位。

5临沂市创新分布式集中供热模式

临沂市作为革命老区,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任务繁重。2016年,临沂市兰山区认真落实全省加快推进“工业绿动力”计划部署要求,以临沂市列入国家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试点市为契机,积极探索,先行先试,上大压下,集中供热,在板材产业集聚区率先以大吨位高效环保煤粉锅炉替代低效分散小锅炉,成功走出了一条“分布式区域集中供热”的新路子。

兰山区工业企业主要包括木业、食品、有色金属、机械、医药等传统产业,其中,木业有大小板材企业4000余家,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产业集聚区内共使用10吨以下燃煤锅炉1781台,占兰山区锅炉总量60%以上,这部分锅炉位小、能效低、排放高,且点多、线长、面广高度分散,由此带来的污染成为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和治理难点。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兰山区委、区政府痛下决心,一手抓淘汰落后小锅炉,一手抓新建高效环保煤粉锅炉,实现了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双赢”。现已投资1.43亿元,建成投产高效环保煤粉锅炉5台、180蒸吨,替换淘汰周边燃煤小锅炉230台、800蒸吨,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一是效率高。集中供热前,分散小锅炉吨煤产汽量为6吨左右,锅炉热效率和煤炭燃尽率分别为60%和90%。高效环保煤粉锅炉替代后,吨煤产汽量稳定达到9吨左右,锅炉热效率和煤炭燃尽率分别达到90%和98%。二是排放低。与过去“家家点火”、“处处冒烟”污染状况相比,现在pm2.5、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浓度分别改善10.1%、10.4%、17.6%、13.0%。三是成本小。分布式区域集中供热,解决了分散供热模式,节煤、节人、节地。前三季度,兰山区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为34.2%,同比降低了17.3个百分点;过去分散锅炉占地约5万平方米、用工800余人,实行区域集中供热后用地1.5万平方米、用工200余人,兰山区“分布式区域集中供热”模式已经显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年,兰山区通过规划论证,计划新上13台、740蒸吨高效环保煤粉锅炉,项目完工后,将全部替换淘汰周边2000余台燃煤小锅炉。

6拓展“工业绿动力”计划实施内容

山东省是经济大省、工业大省,也是能耗大省。2016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7万亿元,居全国第三位;规模以上工业利润8643.1亿元,居全国第二位;能耗总量3.8亿吨标准煤,居全国第一位。从能源消费和经济贡献来看,山东以占全国8.8%的能源消费创造了占全国9.2%的GDp、13%的工业利润,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下一步,山东省将以“工业绿动力”计划为引领,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重点实现“三个拓展”。一是从试点城市向全域面上推开拓展。理顺工作机制,加强人员配置,强化协调调度,出台奖补政策,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确保工作成效。今年,锅炉改造进入攻坚阶段,将重点在全省范围内扶持一批高效环保煤粉锅炉和水煤浆锅炉改造示范工程,省财政给予资金支持。做好项目遴选和储备工作,充分发挥奖补资金导向作用和放大效应,强化项目管理,从严验收,同步核实项目节能减排效果,确保锅炉改造质量,提高企业实施积极性。二是从锅炉改造向重点行业、企业、设备拓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涉及焦化、工业窑炉、煤化工等重点行业、年能耗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企业和变压器、电机等重点用能设备,节能挖潜空间很大,紧紧围绕焦化、工业窑炉、煤化工等重点行业,组织拉网式排查,全面摸清燃煤企业和项目底数,逐一制定精准治理方案,通过实施清洁能源替代、节能技术改造、建设环保治理设施等,确保企业稳定达标排放。紧紧围绕年耗能万吨以上的重点企业,研究制定《重点企业节能基础管理评级办法》,严格按照节能、环保、安全等标准,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对不达标的一律停产治理。对于产能过剩和重污染企业,切实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关停淘汰的项目要以主体动力设备拆除为竣工标准,杜绝死灰复燃。紧紧围绕变压器、电机等重点用能设备,实施好高效配电变压器、电机能效提升工程,禁止生产和新上高耗能、低效率配电变压器和电机,加快升级改造步伐,逐步淘汰落后设备,实现升级换代,提高用电效率,提升用能水平。三是从太阳能工业热利用向空气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领域拓展。新能源在节能减排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摸清实情,“一企一策”,结合“煤改电”、“煤改气”、“煤改油”等工程,加快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等新能源推广应用,减少煤炭消耗,降低企业使用成本。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规范建设,有序推进生物质直燃和生物质气化发电,发展生物质成型燃料,建设沼气发电装置。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需要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当前,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高效煤粉锅炉改造投入大,在资金政策扶持上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政策法规不够完善,有效的监管手段相对缺乏等。建议,一是建议将山东省纳入京津冀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加大对山东“工业绿动力”计划的支持力度。二是建议国家支持解耦燃烧和洁净型煤匹配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淘汰落后燃煤技术和炉具。三是建议国家继续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提升专项工程,2015年,山东省利用国家专项资金实施了一批锅炉改造项目,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建议加大对燃煤锅炉改造的支持。

节能技改工作计划篇9

(一)大力推进能源节约。

1、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出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研究提出《**市重点节能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并落实节能降耗主要目标、重点内容、保障措施、实施主体,以及分年度实施计划、争取国家支持的重点。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工程(市发改委、经委、贸发局会同市建委、国资委、机关事务管理局等)。

2、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市重点抓好10家高耗能企业,提出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加强跟踪和指导(市发改委、经委、贸发局会同国资委及相关行业办)。

3、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加快淘汰老旧汽车和落后农业机械(市交通局、财政局、经委、农牧局)。研究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的具体措施(市交通局、经委会、建委会同市发改委)。推广使用清洁燃料汽车(市科技局、环保局、经委会同相关部门)、节能农业机械(市农牧局)。推动《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的实施,从源头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市发改委、质监局会同市环保局、交通局等)。

4、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贯彻实施《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深化供热体制改革,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开展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工程应用技术研发、集成和城市级工程示范,启动低能耗、超低能耗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市建委、规划局会同相关部门)。

5、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扩大节能产品认证,促进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加快淘汰落后产品(市发改委、经委、质监局)。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中推广采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市建委会同相关部门)。在农村积极发展户用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灶(市农牧局)。

6、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推进水电、风电基地建设;在**市电网未覆盖地区发展小水电、小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市发改委、经委会同相关部门);组织生物质能资源调查及生物质能技术示范和推广;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配额、价格管理等配套规章和实施措施(市发改委、经委会同相关部门)。

7、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市发改委、经委会同相关部门)。

(二)深入开展节约用水。

1、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认真研究提出关于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性文件,继续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市发改委、水务局会同相关部门)。

2、推进城市节水工作。积极推进节水产品开发利用,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指导各地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加快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市场的改革(市建委、发改委、经委会同相关部门)。

3、推进农业节水。继续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推广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应用,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市发改委会同市水务局、农牧局)。在干旱地区积极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扩大节水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市农牧局)。开展农村、集镇生态卫生旱厕试点(市发改委会同市农牧局)。

4、推进节水技术改造。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矿井水资源化利用(市建委)。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市水务局会同相关部门)。防治水污染,缓解水质性缺水(市环保局、水务局)。

(三)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

1、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执行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生材料,减少损失浪费,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市发改委、经委、质监局会同相关行业办)。

2、延长材料使用寿命和节约木材。鼓励生产高强度和耐腐蚀金属材料,提高材料强度和使用寿命(市发改委、经委会同相关部门)。加强木材节约代用(市发改委会同市林业局)。

3、落实发展散装水泥的政策措施,从使用环节入手,进一步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市发改委会同市建委)。

(四)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1、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修订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推进土地整理和复垦(市国土局会同市发改委等相关部门)。

2、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试点。指导村镇按集约利用土地原则做好规划和建设,促进农村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市规划局、国土局、建委)。启动“沃土工程”,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利用水平(市农牧局、国土局、水务局)。

3、研究提出节约用地的政策措施。重点研究提出城市建设节约利用土地的政策措施(市国土局、规划局、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

(五)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1、推进废物综合利用。要以煤矿瓦斯为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和冶金、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市发改委、经委、国土局、环保局等相关部门)。

2、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泥资源化利用(市发改委、经委、建委、环保局、贸发局等相关部门)。

3、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推行农资节约。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以及秸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技术。研究提出农户秸秆综合利用补偿政策,开展秸杆和粪便还田的农田保育示范工程。推广节肥、节药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鼓励并推广农膜回收利用(市经委、农牧局)。

二、加快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

(一)加强规划指导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1、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编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编制《**市节水规划》(市发改委会同市水务局、建委、国土局等相关部门)、《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市发改委、经委会同相关部门)、《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建设规划》(市规划局、农牧局、国土局)。

2、加快明确**市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产业项目,促进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产业项目发展,淘汰技术水平低、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产业(市发改委、经委、环保局会同相关部门)。

(二)健全节约资源的法规。

1、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规。根据国家陆续出台实施的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研究制定**市实施细则(市政府法制办、发改委、经委会同相关部门)。

2、加强石油节约、墙体材料革新、建筑节能、包装物和废旧轮胎回收等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法制建设,做好相关立法工作(市发改委、经委、建委等相关部门)。

(三)完善资源节约标准。

1、贯彻落实国家《20**-20**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计划》(市发改委、质监局、经委等相关部门)。

2、贯彻实施国家制定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市经委、发改委、质监局)。

3、贯彻落实国家《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验收规范》(市规划局、建委、质监局会同相关部门)。

4、贯彻执行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市建委、水务局、质监局),完善**市重点用水行业定额标准,加大农业节水实施力度(市水务局、质监局、农牧局会同相关部门)。

5、实施新的土地使用标准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考核标准(市国土局、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贯彻实施村镇规划标准(市规划局、国土局)。

(四)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

1、加快**市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建立能够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市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

2、落实**市水价改革,推进阶梯式水价制度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方式。(市发改委、水务局会同相关部门)。

3.尽快研究制定建立煤热价格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对高耗能行业国家淘汰类和限制类项目,实行差别化电价(市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

4.运用价格机制调控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市发改委、国土局会同相关部门)。

5、推动环保产业化发展,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和排污收费标准,解决资源综合利用的成本障碍(市环保局、发改委、经委会同相关部门)。对不符合或达不到国家行业准入标准、浪费资源、效益低下的项目,不办理审批、核准、备案等相关手续(市发改委、环保局会同相关部门)。

(五)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的财税政策。

1、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政策环境和新机制。各级财政要建立专项基金,安排预算内资金,通过直接投资、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支持具有重大示范意义的节能、节材、节水、替代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各类金融机构要对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市发改委、经委、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

2、贯彻落实国家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资源节约的税收政策(市财政局会同发改委、国税局、地税局等),以及鼓励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的经济政策(市建委、财政局、发改委)。

3、贯彻实施国家鼓励低油耗、小排量车辆的财税政策(市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

4、加大公共财政对政府节约资源管理和政府机构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逐步扩大节能、节水产品实施政府采购的范围(市财政局会同相关部门)。

5、贯彻实施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市财政局、发改委、经委、贸发局、国税局、地税局等)。

6、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机制,全面推行矿产资源勘探权、采矿权有偿使用制度(市发改委会同市财政局、国土局、环保局等)。

(六)推进节约资源科学技术进步。

1、市科技计划要加大对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城市污水处理再生利用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拆解技术、流程工业能源综合利用技术、重大产品节能降耗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努力取得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市科技局、发改委、贸发局、经委会同相关部门)。

2、积级争取国家支持,组织上报一批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包括重大技术示范项目、重大资源节约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等(市发改委、经委、财政局等相关部门)。

3、贯彻实施《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和《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推广应用力度(市发改委、科技局会同相关部门)。

(七)建立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

1、建立**市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完善**市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对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进口和销售(市发改委会同市经委、建委、贸发局、质监局等)。

2、对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达不到建筑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不准施工、验收备案、销售和使用(市建委)。

3、定期组织各地节能监察(监测)中心对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开展节能监督检查(市发改委、经委、质监局、环保局)。

4、针对20**年3月1日起施行的强制性能效标识管理和7月1日起施行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组织**市的监督抽查活动(市发改委、经委、质监局)。

5、加强和完善能源、水资源以及节能、节水统计工作(市统计局)。

三、加强对资源节约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1、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委员会、财政局、教育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局、建设委员会、科技局、交通局、水利局、农牧局、贸易发展局、国资委、卫生局、环保局、广播电视局、旅游局、地税局、国税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统计局、林业局、**市法制办等有关部门要根据确定的**市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按照职责分工,尽快制定具体政策措施,积极做好资源节约工作(市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

2、为加强各有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由发展和改革员会委负责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牵头建立由有关部门参加的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市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

3、各(区)县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资源节约工作负责,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建立相应协调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分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工作(各区县政府)。

4、各区、各部门在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中,要注重发挥人民团体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各区县政府,各部门)。

(二)政府机构要带头节约。

1、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推行政府机构节能采购,优先采购节能(节水)产品和节约办公用品,降低费用支出(市财政局、发改委)。

2、要抓紧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考核评价标准,进一步健全干部考察考核机制,将资源节约责任和实际效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评价标准中(各区县政府,市人事局)。

(三)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社会活动。

1、要尽快研究制定《创建节约型社会实施方案》,在“十一五”期间创建一批节约型区县、节约型政府机构、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发挥示范作用,并探索出一条符合**市情况的资源节约的路子。要及时总结和推广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经验和典型(市发改委、经委会同相关部门)。

2、在冶金、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造纸等重点行业,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废旧家电、废旧轮胎、废纸回收利用、绿色再制造等重点领域和产业园区及城市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通过试点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提出重大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领域,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出按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规划、建设、改造产业园区和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思路(各区县政府,市发改委、经委、环保局、科技局、国土局、贸发局等相关部门)。

(四)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

1、建设节约型社会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要围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一主题,继续开展“资源节约行”活动。要组织新闻媒体采访,集中宣传节约资源的先进典型,揭露和曝光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现象(市发改委、环保局、经委会同市广电局等相关部门)。

2、要在企事业单位中开展“我为节约做贡献”活动(市总工会),在中小学校开展“珍惜资源、从我做起”活动(市教育局),在宾馆开展“争创绿色饭店”活动(市贸发局会同相关行业办),在社区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市环保局),在市级机关开展“做节约表率”活动(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在全国质量月开展“降废减损兴质量”活动(市质监局)。

节能技改工作计划篇10

2006年上半年,我地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人口计生委精心指导下,以贯彻落实自治区“三会”精神和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以抓工作薄弱环节的整改为重点,以降低生育水平为目标,以计划生育“双创”工作为载体,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新机制,努力提升我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现将我地区2006年上半年人口计生工作汇报如下:

一、人口计划执行情况

依据计划生育统计报表,vvvvv年vv月v日至2vv年v月v日,全地区出生人数为16680人,v随着出生人数和出生率的大幅度增长,进一步验证了我地区正处于第四次生育高峰。

二、强化基础性工作打牢工作基础。

加强村级计划生育宣传员队伍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在各县(市)组织及相关的大力支持配合下,3月份基本完成对村级计划生育宣传员队伍的清理整顿工作,实现村干部交叉任职,每个村确定1名副支部书记、副村长或妇女主任vv抓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确保每个村有1名兼职计划生育宣传员,并做到相对稳定,保证其主要工作精力用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并由各县市计生委对新任职的村级计划生育宣传员及时开展了培训。

加强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业务指导,加大培训力度,强化考核。加强技术服务环境建设,保证县、乡技术服务站(所)面积,督促县、乡技术服务站(所)的建设必须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规划,并报地区计生委审批备案。积极开展创建优质服务县(市)活动,提高技术服务水平,促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质量上一个新台阶。针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队伍不健全的问题,督促各县(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予以调配,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技术服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提升村级宣传员素质。将全地区村级宣传员培训和强化基本功训练纳入上半年工作重点,以县市为单位开展全员培训,地区计生委派业务骨干进行指导。培训内容包括工作流程、计生政策法规,统一采用自治区的标准要求,规范基层帐卡册的填写,强化宣传员的基本功训练。典型引路。选择基层工作规范、档案管理好的乡村,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召开现场会,观摩交流,对先进典型加以表彰,对典型经验加以推广。制定村级宣传员工作手册,内容包括工作流程、宣传员职责、计生宣传基本知识、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知情选择、生殖健康等知识,突出服务理念,将其作为考核宣传员必须掌握的应知应会内容。

三、针对长效节育难题开展调研查找症结

针对我地区计划生育长效避孕措施落实率偏低,由此产生的采取补救措施的人数居高不下的现状,为了增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心和紧迫感,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地区计生委于2006年2月20日至3月4日对全地区除民丰县外的六县一市进行了对已婚育龄妇女避孕节育现状的调研工作。调研工作采取在县市抽样点村,每个县市抽点两个乡的两个村,对整村的已婚育龄妇女进行超检查、妇科病诊察、与村干部座谈、与育龄妇女谈心进行面对面的生殖健康教育等形式,查找出了长效避孕率长期得不到提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整改意见。

四、积极开展农牧民家庭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摸底工作。

2006年3月,我地区开展农牧民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摸底工作。农牧民家庭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困难扶助制度,是继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之后,又一项给农牧民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带来实惠的新政策。通过县市100%见面自查和地区抽查,己于4月10日,将我地区确认的农牧民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376户上报自治区计生委,其中独生子女死亡家庭293户,独生子女伤残家庭75户,独生子女患重病家庭8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