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百科>百科>正文

为什么曹雪芹对风筝情有独钟? 为什么曹雪芹对神话故事进行续写

时间:2023-11-06

1.曹雪芹在《南鹞北鸢考工志》的序言中这样写道。他的老朋友于敬琏,当兵的,伤了脚,没了生计。年关到了,一家人三天没吃饭,孩子都在哭。他来找曹雪芹贷款时,无意中提到儿子和哥哥在北京买风筝的钱够他一家人维持几个月的生计。曹雪芹一向精于此道,就给俞敬琏绑了一些,叫他去卖。那年大年三十,俞敬琏牵着一头驴,满载着菜、酒、肉前来答谢。风筝以高价售出。曹雪芹由此想到,把制作风筝的技艺教给寡妇、老弱病残,让他们都能自食其力,岂不更好?所以曹雪芹写了八卷《废艺斋集稿》,记录了残疾人谋生所用的各种手艺。

曹雪芹不仅擅长制作风筝,还是放风筝的专家。他的好朋友敦敏在一次风筝选美后写了一篇文章《瓶湖懋斋记盛》,其中小序写道:“看逆风飞是多么奇怪,心与手对应,变化多端;风顺从百只风筝,游丝在心间摇摆;在墙上,正在看东西的人又惊又喜,又是纯真的童心,于是忘记了自己的感受和烦恼,不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这种奇妙的技巧不禁让人着迷。当时掌管皇家画馆的名人董邦冠称赞曹雪芹放风筝,当场为《南鹞北鸢考工志》作序。

3.曹雪芹专著《南鹞北鸢考工志》手稿早已不翼而飞。1943年,国立艺专学生孔祥泽偶然看到曹雪芹的遗作《废艺斋集稿》,对第二章《南鹞北鸢考工志》最感兴趣。他抄了一些稿子,扎起来,学了起来。经过30多年的潜心研究,他制作了各种技艺高超的风筝。因为他敬佩曹雪芹为残疾人谋生的善心,就把自己的风筝取名为“曹氏风筝”。

4.时至今日,“曹氏风筝”已传三代,讲究“扎、贴、画、放”四大技艺。制作过程非常复杂,包括竹子的切割、装订、胶合、遮蔽和染色。重点是要保证骨架的左右对称,这样风筝就不会在天上翻滚;色彩对比要强烈,这样放出来才能生动悦目。现在,“曹氏风筝”的制作技艺已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成为北方主要风筝流派之一,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5.2007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孔家成立了“曹氏风筝作坊”,招募当地村民,特别是残疾人作为学徒,向他们传授“曹氏风筝”的制作技术,并为他们提供自立技能。这与曹雪芹原著《南鹞北鸢考工志》的本意颇为一致,即“一病无怨,自会有办法”。如果曹雪芹知道地下的事,他会在坟墓里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