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生的教育方式十篇小学生的教育方式十篇

小学生的教育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3:00

小学生的教育方式篇1

1、养成教育是孩子终身发展的基础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完善,自我意识不成熟,道德认识和评判情绪化。无论是认知方面还是情意、社会性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所以这个阶段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关键期,是一个黄金时期。西汉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贾谊就曾经认为,如果在儿童幼年时期施教的话,“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

2、养成教育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2004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等。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就目前学校教育的实际看,重智育,重分数,轻德育的现象一直存在,我们常常看到的一个尴尬事实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居然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当程度的行为习惯教育和基本的道德教育,为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补课,国家富强从来就不只是经济上的崛起,公民道德素质、国家精神更是不可或缺的力量,而这些好的品质和道德必须从小培养。著名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说:“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他们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养成教育是将道德理论细化为点滴生活习惯,从浅入深,从表面到本质,潜移默化提高小学生道德水平。

3、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素质教育与养成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素质教育的成效可以通过人的文明行为习惯表现出来,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素质教育和养成教育在内容上有广泛的相容性和相近性,养成教育根据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天赋“因材施教”,通过有效方法达到提升小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实施养成教育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和关键所在。

二、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养成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与情感当前我国存在着把养成教育看作是知识的传授与规则的教化,将社会道德规范的知识作为促进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简单地套用知识教学的模式,把养成限制在认知之内,对小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无视小学生自身的情感与感受,忽视小学生自身的成长的需求以及自身所具有的潜能,把小学生当做接受的机器,把“知道”视同“发展”,使道德与生活割裂开来,缺乏生动的生活体验,知行脱节,使得现实养成教育缺乏生命力。养成教育因此失去它的功效。

2、重智育轻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对养成教育造成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个爱劳动、尊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的孩子已经不能够让父母和老师感到欣慰满足,取而代之的是能考取名牌大学,这是学生的自身价值和人格尊严之所在。孩子的成长应该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智育成长,教育应着眼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养成教育是作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肩负着关注人的自身发展,解读人生终极意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使命。

3、养成教育方式方法存在偏差,忽视了“以人为本”当前大部分学校的养成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和纪律约束的层面上,养成教育过分强调制度和他律的作用,忽视自律意识的培养,在教育内容、目标、方式方法上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强制性。这种过分强调说教,扼杀了学生主体性和自我教育的发挥。甚至使他们出现心理疾病。近几年来出现的校园血案、未成年人自杀等惨痛教训,更是要我们认真汲取。错误的教育方式最终歪曲了养成教育的真实面貌和实质意义。

三、养成教育实施策略

1、为孩子的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孟母择邻,得以让孟子博学多才;岳母刺字,得以让岳飞精忠报国。由此可见,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不容勿视的。

①学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首先是学校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对学生日常的行为应该怎样做,做出具体、详细规定,使教学管理规范化,使学生行为规范有章可循。同时应职责明确,定期评比检查,落实到位。其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a.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成为育人的阵地,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育人的场所。如在校园的墙壁上贴上标语“校园是我家,清洁靠大家”、“静我校园,不追逐打闹”等。

B.绿化、净化、美化校园。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陶冶学生身心、熏陶学生行为的作用,增强校园的育人魅力。所以学校应注重绿化建设,多些花草树木,既可使校园空气清新,又能愉悦身心。

C.校园内的国旗、校训、名人画像、名言警句、领导题词时时刻刻鞭策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发奋读书。这些方方面面无形中营造了浓厚的育人氛围,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②家庭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它是儿童掌握母语,养成一定的生活习惯,自然养成亲情之爱,从而奠定人格和个体社会化基础的最初场所。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关系、家长的职业、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家庭的气氛都对儿童的早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社会形成文明的制度环境。社会是学生活动的广阔天地,形形的社会现象都是一部部逼真的活教材,这对幼稚天真的学生影响之大是难以形容的。学校应当与有关部门以及社区广泛联系,多方合作,清理文化市场中的污垢,净化社会空气,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育人场所”,使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始终处于良好的环境中。

2、发挥榜样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对儿童的教育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榜样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勇往直前而不至于迷路,父母或教育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①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家长一定要切实肩负起教育孩子的作用,多学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崇尚高尚的精神情趣、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表现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布置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时时处处起表率作用,以良好的行为习惯熏陶教育孩子。

②班主任是孩子效仿的对象。孔子是中国第一个提出教师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的人,他认为教师应是学生的榜样,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教育学生,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作为班主任老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定位,以身作则。教师是儿童心目中的“权威”,尤其成为低年级小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身教言传,“以德育德、以才培才、以趣激趣、以情动情、以意炼意、以性养性、以行导行”。

③亲近同龄孩子中的优秀者。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是行为规范化的模式。所以让孩子多与同龄孩子中的优秀者学习相处,多给孩子树立身边的榜样,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及时树立典型,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就会不由自主的以他们为标准要求自己,长时间的相处使孩子们不自觉地被优秀孩子的好习惯所影响,好品行所感染,久而久之,也被间接地塑造成优秀或者接近优秀的孩子。

3、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教育目标来看,教育不仅是授受知识、开启智慧,更要点化和润泽生命。学校层面的价值观引领是实施养成教育的思想基础。学校教育不要一味地强调纪律和约束,一味地表扬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学校应运用及时鼓励,适时奖惩的方法从小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的有形与无形的传递,会对学生的品格产生重大影响,塑造出不可磨灭的崇高的灵魂和思想,表现在行动上就体现为高素质的国民。

4、渗透心理辅导,启发自律自省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行为层面上,应该把心理辅导与行为养成有机结合。针对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积极进行心理辅导。在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状态后,教师注重因材施教,从心理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正确渲泄、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也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辅导讲座。通过心理辅导活动,有效地改善行为养成教育的方式、方法,使之更具有人性魅力。

小学生的教育方式篇2

关键词:小学体育;意志力;方法

坚强的意志力可以帮助学生在面对学习和生活时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勇气,增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保证学生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顺利发展的基础。小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时期,可塑性强,通过发挥体育教学培养意志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应用效果显著。实际教学中,小学体育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尚没有足够重视,方法不足,因此,本文对此进行了总结分析,在当前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

一、小学生意志薄弱的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影响

由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大多数小学生均为独生子女,加上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长对子女的溺爱不断加重,很多小学生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长包办一切,小学生没有独自面对困难的机会,更难以培养面对和解决困难的意志力,对困难缺乏克服的勇气,没有主见,依赖性强。家长本身受教育程度低,不了解意志力培养的重要性,更不能掌握有效的意志力培养方法,只重视学习成绩,不重视综合素质。家庭因素是导致小学生意志力薄弱的关键因素。

2、社会因素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大,学校、家庭和学生本身普遍只重视学习成绩,忽略了意志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教学压力大,对体育教学不重视,压缩教学时间,导致体育教育难以发挥其培养意志力的作用;家长对学生期望高,安排学生参加过多的补习或兴趣班,学生自主时间少,体育锻炼不足,难以培养意志力;社会竞争压力大,困难多,小学生受到社会环境影响,产生焦虑,对未来的困难存在恐惧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3、自身因素

小学生处于儿童向青少年的成长的过渡时期,生理和心理均处于变化成长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身体会发育明显,但尚不能承受较剧烈和高难度的体育锻炼,对运动的协调性和适应性较差,进而表现出对体育锻炼的心理恐惧和厌恶,对体育学习产生抵触和厌恶情绪。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意志力的方法分析

1、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首先,学校需要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将意志力的培养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改变传统授课和考试方式,为发挥体育教学的意志力培养作用奠定基础;其次,要提高学生对意志力的认识,转变很多小学生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文化课才最重要的错误认识,对意志力的重要性和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提高认识;最后,要树立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目标。体育本身即包含着拼搏、奋斗。坚持不懈等重要的意志力精神,小学体育教学通过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设置一个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目标,要求学生去完成,既可以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持的毅力,又可在完成目标后体会成功和自我挑战的喜悦,增强自信和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

2、游戏化、竞技化、儿童化的教学模式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对新生事物的关注度强,参与热情高。因此,需要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形式、结构等进行调整,使其既适应新时期小学生的需求,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意志力锻炼,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①儿童化教学。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体育教学需要保持一颗童心,避免过度的成人化。多采用形象的、直观的方法进行教学,如通过观看图片、影像资料等,避免过多理论知识;要求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做示范,让低年级学生反复练习,加强记忆;小学生活泼好动,可以在体育锻炼时播放合适的音乐,起到调动学生情绪的作用,较好的完成体育教学目标。

②游戏化教学。游戏教学是当前新型的教学理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应用,具有独特的优势。新课程改革后,小学体育教学中增加了很多游戏素材,小学体育老师需要对此充分利用,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游戏进行运用,让学生在趣味游戏中实现体育技能掌握和体育精神培养,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③竞技化教学。竞技是体育的重要内容和精神,通过设置竞技性的项目来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力,是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的生理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不能承受较激烈的竞技,竞技化教学应结合学生实际,以鼓励和夸赞为主,较少采取团队竞技模式。在教学中,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肯定其成绩,使其获得和满足,鼓励其他学生向其学习,互相竞争。如一个四年级学生对羽毛球感兴趣,对羽毛球知识了解较多,且水平较好,我发挥其特长,让其带领学生进行联系,向其他学生讲解羽毛球知识,结果他对体育课的兴趣大增,每次都首当其冲,成就感和责任感不断加强,在其带领下,整个班级的羽毛球成绩均得到提升。

3、选择合适的体育项目

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科目不同,需要学生进行实际的锻炼和操作,对本身生理负荷和心理承受能力进行锻炼。体育锻炼的项目繁多,不同的项目对场地、学生素质、器材等条件的要求不同,且对意志力培养的作用也不同。球类运动的适应强,对场地、器材要求低,适合集体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团队配合精神、沟通能力、进取心等意志力效果突出;田径、单双杠等项目对体育素质要求高、技术难度大,可以培养学生的灵敏性、勇敢、顽强和竞争意识;队列练习则对培养学生的纪律性、目的性、坚毅性效果显著。因此,需要结合学生和教学实际,以教学目标为主导,选择合适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实现综合素质提升。

4、发挥榜样的作用,言传身教

在体育教学中,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通过弘扬和学习先进运动员、老师和学生的优秀事迹,对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组织学生观看国内外体育赛事,如奥运会、全运会等,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感受体育比赛的氛围,学习运动员的体育精神,树立自己的榜样,成为进行体育学习的奋斗目标。低年级学生的运动能力较差,但模仿能力强,因此需要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进行教学,老师亲自示范标准动作,要求学生机械模仿练习。言传身教不但可以完成基本教学,还能将老师专业、肯吃苦和精神传递给学,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力。

结语:

体育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意志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当前形势下,需要通过教学思想、目标和方式等的转变,发挥体育教学对培养小学生意志力的作用。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及相关文献研究,提出确定教学目标,采用游戏化、儿童化、竞技化教学模式,选择合适体育项目和发挥榜样力量等教学方法,以期促进更好发挥体育教学在小学生意志力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江明,尹春英.浅谈体育对学生进取精神和意志品质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12(15)

[2]张兆发,刘彩惠,孟祥云.小学体育教学中意志品质培养的作用及其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0(5)

小学生的教育方式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方式;改革策略

G623.8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不少小学体育教师还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形式进行体育教学,造成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慢慢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另外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只重视理论教育不重视课堂实践,教学中没有课外内容的倾向,学生自我实践的形式过于简单,造成学生没有心思学习,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探讨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一、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1.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体育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体育教师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新课程倡导下的教学方式: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来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效率。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方式,并不是对教师的作用进行否定,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主体,两者缺一不可,关键是在体育实践教学中是以教师还是学生作为思维的起始点。如果在实践教学中思维起点是体育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便成了以灌输式为主导的教学,这当然不符合体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思维起点是学生,那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情感和意志进行关注,这正是体育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提高学习效果的根本依据。

2.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体育教学方法有讲解示范法、直观法、分解完整法、情景法、体验法、观察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等,这些方法都可供小学体育教师选择,但选择是有目标的,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设计与选择体育教学方法过程中必须介入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因此,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如果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运动技术,那么可选用讲解示范法、直观法、纠错法,通过讲解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如果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那么可选用新的探究法、自主合作学习法等,需要学生之间通过观察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思考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如果侧重于发展学生身体素质,那么可选择各种练习法。

以体育教学行为方式中的教学手段选择为例,常用的体育教学手段有挂图、口哨、录音机、多媒体、各种器材等,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手段是由教师的思维方式来决定。如果教师的思维方式倾向于传授知识型为主的教学方式,那么他可能选用挂图、多媒体、各种器材等;如果教师的思维方式侧重于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那么教师采用的可能是一些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通过课堂学生之间探究合作进行加工组合完成,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二、充分利用多元化信息手段,灵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1.充分利用多元化信息手段

调研发现,小学体育公开课或示范课时各元化的多媒体教学相对使用比较频繁,即使在条件不完善的农村小学,挂图、录音机也能运用于实践的课堂教学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学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优势,运用信息手段为体育课堂教学增添新的特色。

在小学体育教学课程中,例如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让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的比赛视频观看,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其专业的发展现状,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技术动作要领有一定的认识。故小学体育教师应充分重视多媒体教学与体育技能课的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新授课和纠正课,教师应该划出一定的课时比例,利用网络或相关课件向学生展示,使学生从主动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灵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针对灵活多变的小学体育教学课堂而言,教学方式变革的重点应以实现从教学方式的单一到多样化的转变,为小学生的多样化学习服务。通过教育理论界与来自一线小学体育教师的大量教学实验验证,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例如根据所学动作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堂完整的体育课堂,不同环节可以运用不同教学方式,在开始部分和准备阶段可以运用情景和体验教学,在基本部分学校技术动作运用自主、合作开展教学,结束部分采用对话与反思方式进行结教学。

总之,小学体育教师应通过情景、体验、自主、探索、对话、反思等多样化方式进行教学,以促进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实现新课堂改革的要求。

三、在全校范围内树立生命安全教育意识

小学生的年龄普遍不是很大,还处于一个爱玩的年龄,格外喜欢体育课,然而这也为安全事故埋下了一定的隐患。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树立生命安全意识。这样,学生才会细心体会自己在游戏中的言行是否符合生命安全教育的要求。学生在心里树立生命安全教育意识,才能真切懂得不安全因素及不适当的行为可能带给自己的不良后果,从而时刻保持清醒的安全意识。

四、严格抓好体育教学课堂的纪律性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时刻牢记教育目标,因此培养学生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纪律意识显得格外重要。在教学体育游戏时,教师要严格抓好教学纪律,提高学生的纪律性,使学生更好地自我约束,杜绝教学气氛散漫的现象。比如在

体育游戏分组后,各组应当在教师的指令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此外教师要秉持人文理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避免学生之间的不友好行为和身体伤害行为。

五、结语

研究很多小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资料,都反映出由于不重视锻炼,很多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出现逐年降低的趋势。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成为现今社会关注的重点,新课程改革已经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故我们的小学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创新和改善教学方式,使小学体育课更加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谷世春.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J].当代体育科技,2014(13).

[2]金晶.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探讨[J].考试周刊,2013(36).

小学生的教育方式篇4

[关键词]教育学教学方式教学观念专业发展教学组织形式

[作者简介]郭清丽(1966-),女,河南焦作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与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河南焦作454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28-02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其教学方式大大滞后于其内容的发展变化,滞后于中小学教学方式改革。近年来,一些新理论被引入教育学课程,新理论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而教育学教学方式,与这门学科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以及所传授知识形成了很大的反差。教育学课程所倡导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理应在这门学科中率先实践,然而教育学在教学方式改革方面,反倒落后于中小学教学方式改革,失去了教育学教学应有的示范性。这不仅影响到师范生当前的学习方式,并有可能对他们今后的从教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促进公共教育学教学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公共教育学教学方式的转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新型中小学教师培养目标,转变教育学教学观念

公共教育学是体现师范院校师范性的标识性课程之一,是教人为师的学科。其教学方式,理应与中小学教师培养目标相一致,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因此,明确新型中小学教师培养目标,转变教学思想观念是教育学教学方式改革的前提。教育学课程目标实际上有两个:一是教育学知识,二是教育教学的技能技巧。但是,在教育学课程具体实践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显然不利于师范生系统化行为方式(即教育技能技巧)的形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育学知识便成为公共教育学教学的中心,它既是公共教育学追求的目标,也是教学授受的核心,更是评价课程效果的依据”。教育学教学基本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体验,重课堂轻课外。以灌输式、认同式、封闭式的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不注重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经多年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方式却少有改变。一些教育学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很不适应,教学方式跟不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与新型中小学教师教育目标相悖离。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传统的优良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完善的知识结构、娴熟的教学技能)外,还需要具备以下素质: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教学观;二是教育教学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三是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

依据新型中小学教师培养目标,教育学教学目标要作调整,教育学教学观念也要转变。公共教育学教学要改变以往单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目标,确立以师范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目标。教育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教育理论课程,要着眼于教师未来发展,为师范生今后的教育实践探索和进一步的教育理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教育学教学,旨在唤醒师范生的教育问题意识,培养他们批判性的思维能力,以及对司空见惯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

公共教育学课程目标要得到充分实现,其教学方式必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首先,要转变教育学教学的出发点。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出发点,而不是以学生为出发点的。教为主动,学为被动。这不仅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也难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教育问题意识与及理论思维能力。所以,教育学教学不能仅仅关注知识目标与任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客观需要,关注他们多年来在学习生活中形成的经验和体验,并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建立联系。教师要转换角色,从“教书匠”走向“研究员”。表现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根据教材和个人理解确定学习目标,使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达成目标。

除此之外,要转变教育学教学中心,从以知识为中心到以问题为中心。传统教育学教学是以知识为中心,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概念、原理、法则的学习和掌握。这样的教学只能给学生一个分析的逻辑知识体系,而不能给他们一个生动的教育世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进行学习,可以在教育学知识与学生经验间建立联系,可以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间建立联系。学生以教师(或学生)设置的教育问题为线索,相互探讨、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变教育学知识的接受过程为教育问题的主动探索过程。把师范生对教育生活世界的体验呈现出来,让师范生的经验、感受、见解、智慧、问题、困惑化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构建教育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运行机制,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

构建教育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运行机制,打造一支素质出色的教育学教师队伍,是教育学教学方式改革的必要条件。教育学教师多数毕业于师范院校的学校教育专业与心理学专业,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教育理论素养。对转变教育学教学方式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教师们都是认同的。之所以在转变教学方式上滞后,一是教育学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不健全,改革的外部推动力不足。如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以后,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相当重视,然而并没有针对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育学教师培训的相应举措。二是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从时间与空间上限制了教育学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这里重点说明第一个方面。

构建教育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包括教育学教师的进修培训机制、联系中小学机制及教研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公修教育学教师培训机制。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育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一样缺少有关新思想的“个人实践知识”,缺少实践新教学方式的能力。新课改后,有针对中小学教师的轮训,却没有针对教育学教师的培训。人们对教育学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重视远远落后于对中小学同样问题的重视。师范院校是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当前我们不仅要重视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更要从教师教育的源头开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根据新型中小学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对教育学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与提高。另外,让教育学教师参与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对转变其教育观念,提高其实践新教学方式的能力也是十分有效的。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过程,也是教育学教师自我提高的过程。

其次,要建立教育学教师联系中小学制度。这一制度能为沟通理论与实践搭建桥梁。教育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只是学习新的教育理论,而应以基础教育为强大动力,在实践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提高专业能力,特别是解决中小学教育问题的能力。教育学教师应成为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亲历者、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指导者,而不是旁观者。通过联系中小学,及时发现基础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具体措施。

最后,完善教师教研机制。一是要建立公共教育学教师教学共同体。教学共同体的基本特征是所有成员有共同愿望,彼此信赖,能够平等对话,相互协作。这是教研活动不流于形式,教学资源共享,教师间有效合作的保证。二是要进行集体备课。共同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在每个学期初要一起讨论这门课的内容,了解各自在课堂上做些什么,对个体备课中存在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三是要进行专题研讨。通过案例交流、教学设计交流等,促使教师之间的专业互动,促进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推动教学和教研反思,为教师发展寻找新的支点,使教研更具实践意义。

三、改革教育学教学组织形式,丰富学生学习方式

长期以来,教育学教学基本上采用单一的课堂形式,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相对封闭,学生学习方式受到极大限制,基本以听讲为主。就学习时间来看,目前绝大多数师范院校的教育学授课时间为每周3~4课时,每课时45~50分钟,共16~18教学周。教学时间仅几十个课时,教育学课程内容较多,许多教师只能采用课堂讲授为主的方式。就教学空间来看,集体教学是公共教育学最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在“预置空间”——教室中进行。学生人数少则四五十人,以一个专业班为单位;多则一百多人,往往由同一专业的多个班级组成。班额过大,“交流空间”“协作空间”“探索空间”被压缩至最小。教师只能采用讲授方式,几乎不存在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及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公共教育学教学时空资源的局限性、封闭性,只能使它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对话交流”“研究性学习”等方式沦为纸上谈兵。

要改革课堂教学固定班额、固定教室、固定教师、固定时间、固定教学内容的做法。首先,可采用大班教学与小班教学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如,以一百人左右为一个大的教学单元,再分为3~4个小的教学单元。由多位教师负责教学工作,学生可以体会到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大班适合专题讲授,节省资源。每次由一位主讲教师围绕教育学中某一中心问题讲授,时间通常1~2个小时,给学生提供课程中比较重要的信息。学生以听讲、记笔记、完成作业为主要学习方式。大班教学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作业的布置是不可缺少的。教师课前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课后作业布置可借鉴国外大学大作业的形式,一学期可以布置3~4次。学生完成这样的作业要作大量阅读,收集很多资料,有时还要参加些教育实践和调查,一般需要一两周才能完成。小班教学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法、问题讨论法、模拟教学法等。

其次,教育学教学可向课下课外延伸。通过自学辅导、课外阅读、研究性学习、网络学习等方式,拓展教育学学习时间与空间。教育学有些内容学生完全可以自学,有问题通过教师个别辅导解决。有计划地给学生推荐相关阅读材料(特别是中外教育论著),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宽教育理论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分小组或独立承担一两个小型研究项目。题目一般让学生围绕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情况自己来选。学生通过亲自调研、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研究、撰写论文等,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有条件的学校还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使学生在自己方便的时间与地点上网学习,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互动。

最后,考核制度作为一根富有权威性的指挥棒,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理应与教学方式相一致。根据培养规格,教育学考核,既应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需考查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再仅仅是闭卷考试,课堂答辩、平时作业等均可以作为评价手段。

当前,公共教育学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制约,改革势在必行。公共教育学教学方式的改革,需要我们突破以往的思维定式与教学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观念的转变固然重要,但是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运行机制,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考核方式才是根本。

[参考文献]

[1]雷晓云.高师公共教育学的意义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4(8).

小学生的教育方式篇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为了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教育部新大纲提出的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也需要进行不断的深入开展和创新,更加注重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形势下,由于体育教学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小学的体育教育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然而,传统的教育方式有很多的缺陷和不足,导致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在新课标教育理念的引导之下,对小学体育教育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在教学理念上创新,教学方式上的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从而对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文章主要通过对小学体育教育现状和不足进行比较深刻的认识和分析,从而根据新课标的体育教学特点,提出在新课标下对小学体育的教学方式进行革新的一些相关有效措施。

一、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和不足的分析

目前,尽管新课表对小学的体育教育提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但是,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某些客观因素的限制下,很多学校依然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投入充足的经费购买体育器材和教学设备,而且,体育教学场地也比较缺乏,导致体育教学受到影响而不能顺利完成和进行,此外,在一定程度上,体育教师的整体师资水平和综合素质都偏低,教学内容比较单调,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也比较陈旧,没有新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致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下降。例如,很多学校的教师仍然将体操、田径、跳绳等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甚至没有将篮球、足球等常规项目引入体育教学,很少教师会将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作为体育教学的内容。

此外,学生和教师都比较缺乏体育意识,仅仅把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锻炼身体,忽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的传授为主,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而且,教师只是注重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活动的时间比较少。而且,很多教师对新课标都没有充分的认识,教学思维和模式都比较固定,同时,对于体育课程的考核和评价标准也不够科学。例如,很多学校的教师把体育课程的主要考试项目进行训练,将其成绩作为考核和评价的标准。再如,中考会考跳绳、铅球等项目,学生平时就比较注重考试项目的学习和训练,忽视其他体育项目的学习。

二、小学体育的教学方式革新的有效性措施

在新课标发展的形势下,小学体育具有新的特点,不仅仅只是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它在强调健康第一的基础上,更加具有一定的规则性和趣味性,需要在教学方式上有一定的创新,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对小学体育的教学方式进行革新的有效性措施。

1.重视观念的转变和学生的主体性是进行体育教学方式革新的前提条件和关键。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满足新课标的要求,首先在教学观念上要进行转变,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比如,在体育教学课程中设置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小游戏,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有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机会,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教师也应该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2.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因材施教的重视度是进行体育教学方式革新的重要内容。

体育教学设施要不断进行完善,这是进行体育教学的重要保障和前提条件,而且,通过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了解,提高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重视度,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和需求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例如,低年级的同学比较喜欢玩跳格子、跳皮筋儿、丢手绢等游戏,年纪高一点的男同学喜欢足球、篮球等体育项目。

小学生的教育方式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改背景之下的初中英语教学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热切关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途径也引发了广大学者的热烈讨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确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良好途径之一,这种教育方式已经被广大的教育者纳入到教育体系中。从小组合作学习所取得的成果来看,这种教育途径有着许许多多的可取之处,因为这种教育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开启了一种全新的课堂模式,改变了以往课堂氛围不活跃的状况。小组合作学习为广大的师生带来了巨大的益处,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进一步改善,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初中英语教学现状

1.改革了教学方式。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全国各地开启了教育模式的全面改革,不仅更新了教育理念,而且注重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变化。目的在于通过改革教育模式改善教育现状,提高教育水平,为我国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新课改一经提出与试点,便得到了广大人民的高度重视,各个地区依据国家的指示,广大的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相关要求调整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努力寻求更加适合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育方法。从实践方面来看,新课改的成果是非常巨大的,教学方式得到了改进,广大学生从中受益。

2.改善了学习方法。从广大学生的角度来讲,教育方式的变革也是改善自身学习方法的重要机会。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因为这是广大教师公认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之一。但是仍然需要将此教学方法进一步推广,让众多教师高度重视这种教育途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在指出学生不足、帮助学生改正不足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了学生自身的作用,将教师变为指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自主自觉地去学习,改善自身的学习方法,加强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二、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普及率仍需得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教育模式已经逐渐在英语教学中得到了普及,大多数学校也积极接受这种教育方式,并且应用到了英语课堂教学中。但是当前人们不容忽视的问题仍然存在,那就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普及率问题。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仍然存在许多重点学校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忽视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传统的教育模式仍然是这些重点学校教育方式的主流。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普及率仍然需要得到提高。

2.教学方式不当。正确的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教师要特别注重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但是存在教学方式问题的学校仍然比较多,主要体现在不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缺乏教学技巧、不注重落实等方面。教学任务的分配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导致学生难以针对具体问题找出合理的解决途径,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3.不注重总结。在学习中,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不仅能够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并对此进行解决,而且还有利于下一阶段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固然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但是总结工作做的不到位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间的团结合作、找出学习中的不足并进行改正,达到提高自身的目的。缺乏总结就会导致学生难以改进自身的不足。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措施

1.加大普及力度。各个学校应该严格遵照国家的新课改提出的要求,积极地投入到改革教育模式的运动中来。要想让初中英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加大这种教育方式的普及力度。这就要求广大学校摒弃传统迂腐的教育思想,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放在第一位。重点学校不能将传统的教育方法放在首位,而是要接受并积极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学校领导人要做好普及工作,让各个教师认可并接受小组合作学习的教育模式,在实践中采取科学合理的途径进行授课。

2.提高学生参与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各个学校在教学中都会运用到这种教学方法,广大的学生都要融入到这种教育方式中。学校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各个教师也要向学生讲解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让学生明白这种教育方式的重要性。但是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学生改变自身的心态和学习思想,帮助学生努力融入到这种教育方式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做好总结工作。总结工作在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是一种发现学生不足、改进不足的良好途径。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细心的指导,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作好记录。在课堂结束的时候,教师应该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措施,帮助学生找出不足并指导学生进行改正,做好课堂总结工作。教师也要督促学生做好自身的总结工作,明白自身的弱点,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小学生的教育方式篇7

关键词:小学体育;游戏;探索途径

游戏是小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活动方式,是小学生参与率非常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状态放松,心境开阔,开心快乐,那种幸福感超越小学生的一切!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开展游戏活动方式,最关键的是体育教师如何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充分完成体育教学内容,达到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目的。通过游戏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先进的爱国思想教育,全面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锻炼学生刻苦学习、勇敢顽强、友爱互助的优良品质。在游戏活动的同时还能掌握体育教学走、跑、跳等一些基本技能。可以说,运用游戏方式进行体育教学,能使小学体育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充满勃勃生机。为此,体育教师应该有效地利用游戏这种模式向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教学,将游戏与体育教材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合理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全面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一、游戏方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在当今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那种自主、快乐的心境,全面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提升学生体育教学的实质性及有效性。体育教学中利用游戏方式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利于学生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完成体育课的教育教学任务。

1.游戏方式在体育课前准备活动中的有效运用

在体育课的组织教学中,课前准备环节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在课前准备活动中较快地把学生组织起来,交代体育任务要求,把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学生能够进入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中。在此环节,我们可以选择的游戏有数字排号游戏、动作逆向游戏、思维集中游戏。利用这些游戏模式就可以把学生的兴致提起来,让他们能够全身心进入体育课的准备状态中。

2.游戏方式在基本技术技能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小学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体育课教学过程必须要以小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自觉地参加体育练习,形成最基本的体育技术和技能。小学生体育技能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环节,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身体机能及最佳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体育训练中逐步形成体育技术技能。游戏方式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改善小学生体育课的教学氛围,将单一、枯燥、乏味的体育技术训练变成生动、活泼的有效游戏模式,让学生打心眼里接受和认可。这种体育游戏模式可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素质,使学生体育技能有效形成。例如,中长跑是一项训练小学生耐力的体育锻炼项目,通过中长跑训练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心肺功能,全面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但是,在中长跑的训练中,假如只是一味地按中长跑竞技比赛的要求去做,没有其他的辅助训练,只要求学生绕着操场一圈又一圈地跑,让学生无味、缺乏兴致地跑。这样就会使学生在跑步中产生畏惧、厌倦之感,这样的训练就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假如我们在体育长跑训练中辅之一些追逐游戏、接力赛跑,或者是给长跑赋予一定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孩子的参与兴致定会浓厚。例如“奔向泰山山顶”“绕北海旅行”“我是长跑小将”等游戏,使学生充分感受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那份快乐,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教学都有丰富的游戏内容可以选择利用。教师可以将体育教学内容编入体育游戏中,结合游戏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的体育技能有效形成。

3.游戏方式在体育课整理活动中的有效运用

在体育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就是体育课的整理活动环节,也就是体育课的结束部分。此部分的游戏活动也不容忽视,教师应以健康和谐、氛围放松、轻松愉悦的游戏放松活动进行体育课的整理。这样就能让学生的运动神经得到放松,使学生的运动器官得到放松与恢复,使人恢复较好的身心状态。整理活动的游戏内容和形式力求做到轻松、愉悦、活泼、诙谐,使学生的机体、生理、心理都得到放松。

二、在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运用游戏时应注意的事项

在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运用游戏时应注意的事项也应该引起小学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各阶段的教学任务选用游戏方式。游戏方式的显著特点是具有比赛性质,所以,学生的分组和场地器材等均应做好准备,双方的条件也要均等,否则会影响体育游戏的教学质量。有游戏的教学模式,可以让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津津有味,能为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供驰骋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陈月荣.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大众科技,2012(7)

小学生的教育方式篇8

关键词互动式中小学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互动式教学针对于学生正处于性格的形成阶段,思维跳跃好奇心强等特点,力求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的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互动式体育教学

1.1互动式教学方式

互动式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式,其主要是指将所有的教学动态因素进行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进而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方式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导学生加入到体育教学之中,让学生与教师在情感、知识等方面进行沟通与交流,实现多层次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标准的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与稳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1.2学生自主互动式体育教学

学生自主互动式体育教学方式是指体育教师通过体育游戏或者角色互换等途径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式学习,达到最终的体育授课目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的与体育教师进行体育知识或者体育动作等方面的沟通,以便更好地学习体育这门学科。

2学生自主互动式课程设计路径分析

由于中小学生处于塑造其优秀品质与性格的关键时期,所以体育教师要采取一些方法尽可能地开发中小学生的潜能,让中小学生作为主体参加到互动式的体育教学中来,改变以往学生的“静”,实现学生自主的“动”。

2.1借助体育游戏,提高学生参与度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借助体育游戏的方式激发中小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把本节课程的主要内容与体育游戏相融合,实现学生在娱乐中获取体育知识与技能的目的。在体育游戏的吸引下,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加重,他们会主动参与到体育游戏中来,例如,如果体育教师在讲授快速跑课程时,在讲授基本体育动作之后,可以采用“叠罗汉”或者接力赛的游戏,将学生分成四人或者六人一组来进行;如果体育教师想要讲授耐久跑课程,那么可以采用“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规定一定的时限,让学生在做游戏的乐趣中既锻炼了耐力跑的毅力,也掌握了基本的动作规范;如果体育教师想要锻炼学生的动作反应能力,那么可以采用“一二三木头人”的游戏,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其自觉主动的参加到体育学习中来。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既扮演着体育课组织者的角色,也扮演着学生朋友的角色,体育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体育游戏,在提升学生参与度的同时达到了特定教学效果的目的。

2.2科学分组,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体育教师要依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水平、不同的兴趣爱好等因素对班内学生进行科学分组,让兴趣相同的学生在一组内,可以进行更好的交流与合作,每个小组的组长由组员轮流胜任,这样就可以锻炼每个中小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以蛙跳教学为例,体育教师首先应该整体向学生示范蛙跳的技术要领,双腿下蹲,小腿用力起跳等等,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分组练习,体育教师先纠正每个现任组长的动作,在其动作标准后,教师在巡回对小组内部成员进行指导,与此同时小组内部成员还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学习蛙跳的正确动作,还可以通过主动询问组长或者教师来掌握技术要领。体育教师还可以在动作标准的学生中挑选学生进行示范,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主动性,互动式教学正是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这样才能让体育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学生自主性

体育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就是采用情景激励的教学方法,情景激励的教学方法与交互式教学方式并不是冲突,恰恰相反的是前者是后者的有效方式,体育教师通过对本节授课内容的理解与把握,采用多媒体设备或者其他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如果体育教师本次授课的内容为马拉松跑步,而马拉松最重要的在于学生坚强的毅力与较强的身体素质,那么体育教师在授课开始可以为学生讲解阿甘正传的故事或者播放阿甘正传的影片,以此激发学生练习马拉松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进行马拉松锻炼,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坚韧的毅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培养优秀的品质。

2.4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体育教师要想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式活动,将问题作为双方互动的媒介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体育教师针对本节课程内容所涉及的常见问题向同学进行发问,学生根据不同情况来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之上进行详细的讲解,问题互动一方面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体育课正式练习前体育教师都会带领学生做些热身运动,然而有的学生并不喜欢这类热身运动,此时体育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发问:为什么不喜欢热身运动?让学生进行思考并回答,体育教师整合学生的问题为学生讲解不同热身运动所带来的好处并带领大家继续进行热身运动。

参考文献

[1]钟菊华.中小学体育互动式教学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08):70-71.

小学生的教育方式篇9

【关键词】师范生培养方式变革动力主题条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136-02

当前,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各地中小学的教育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广西乃至全国的大学中,教师教育培养的未来教师很多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面对基础教育发展形势的变化,师范院校如何进行师范生培养方式的变革,更好地为基础教育培养新型师资服务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拟从师范生培养方式变革的动力、主题及条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师范生培养方式变革的动力:师范生培养方式不足与基础教育发展变化之间的矛盾

基础教育由数量发展方式向质量发展方式的转变,无疑对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必须重新考量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式。目前,师范院校主要是通过“专业教育+教师教育+教育实习”的方式对师范生进行专门的教育与培养。显然,此培养方式存在不足之处,已难满足基础教育对教师素质的有效需求。首先,表现为在师范专业教育上,教师的注意力和精力主要用在专业课的教学上,对学生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职业情感教育,也没能引导学生初步规划自己的职业前景,因而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没有向往,没有计划,导致对教师职业缺乏认同感。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滞后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设置仍然是学科本位,壁垒森严,师范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也是条块状的学科知识的细化,知识储备无法适应基础教育综合学科的教学;课堂教学的内容还是以理论为主,教学的形式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的实践时间少,见习和实习时间有限,教学技能缺乏培养和锻炼的平台。培养方式存在不足必然导致师范生在进入中小学从事教育教学“临床性知识”的先天不足,难以适应基础教育对教师越来越高的要求,进而影响到教师的入职实践和专业成长。

由上可见,基础教育的改革促使我们反思现有的师范生培养方式,而原有方式的不足更让我们认识到变革师范生培养方式的紧迫性。可以说,师范生培养方式不足与基础教育发展变化之间的矛盾直接催生了师范生培养方式的变革。

二、师范生培养方式变革的主题:构建系统的师范生培养新方案

对师范生培养方式进行变革应该“不满足对系统的修补,也不是只需要消除和改变原来系统中不合适的或需要改变的方面,而是必须包含着重建的任务”。这意味着师范生的职前教育需要从学校内的基质、整体形态和常规的教育教学时间等方面进行根本的变化,构建系统的师范生培养新方案。

钦州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自组建教育学院以来,不断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新模式,提出了“综合教育+全程实践+双向互动”的教师培养新方案。“综合教育”,要求课程的综合化,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师资为目标;“全程实践”,要求师范生“零距离”接触中小学教育教学,加强教学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职前教育教学技能,满足就业上岗的需求;“双向互动”,是坚持与基础教育互动、互融,在互动中达到双赢的目的。以下以钦州学院为例对如何构建系统的师范生培养新方案进行探讨。

(一)综合教育,实施课程模块教学。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钦州学院从2009年开始实施学分制。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自选课程及综合实践课程五大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主要目的是实现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要求,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从业基本要求的训练及专业课程的学习等起到基础作用。学科专业课程主要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现学科交融、专业互通、文理渗透的精神。教育专业课程主要是为师范生未来教育专业发展提供职前的教育训练。自选课程中每一个学生可按专业教育需要、个人志趣和特长选择规定学分的若干门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在对学生加强专业基础培养的同时,拓宽专业口径,以满足就业、进一步深造等方面的需求,增强适应性,发展学生个性。综合实践课程主要是通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全程实践,实践“4+0”模式。2009年,钦州学院开始在教育管理、小学综合文科等专业开始探索全程见习、实习模式――“4+0”模式,即大一到大四每年安排一次见习,大四安排顶岗支教或毕业实习。在这全程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每学期都到一线的教学单位进行学习观摩,在观摩中了解小学的教育管理和教学常规工作,以及教育教学的本质特点及发展变化,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同时,师范生入学后进行相关的语数英的中小学课程标准的讲座和课程安排,到高年级进行相关课程教学时也配备相应的中小学教材,而到中小学调研或助教活动等均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专业技能,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

(三)双向互动,达成互利共赢。为了保持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实现有效提高师范生实践能力的目标,钦州学院通过成立“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建立实践基地、顶岗支教等途径为全程实践搭建全程性培养平台。教育合作共同体的成立为钦州学院与钦州市中小学之间搭建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合作平台,又为师范生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使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量身定做”和“按需打造”,更加适应中小学对教师的要求。此外,钦州学院与中小学建立了一批互利双赢的教育实习基地,基地学校为钦州学院学生的教育见习、实习提供了支持,钦州学院结合高校的理论特长和中学的实践优势,也为基地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科研和教学改革提供支持,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三、师范生培养方式变革的条件:多元化、全方位的改革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教师教育的教育形态正在发生变化,笔者认为,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加强师范生培养教材的出版与管理、提高课程落实者的素养、建立mS-eepo有效教育培训模式将成为我国未来师范生培养方式的应然之路。

(一)进行招生考试改革。现在的人才培养方式不改革,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来。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和土壤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在招生制度上的突破来保障,建立起高校和中学联合培养个性化人才、经过科学选拔直接进入相应高校、专业就读的新机制。对于师范院校来说,必须真正构建起一条切实可行的特殊人才“绿色通道”,让部分热爱教师职业、思维发展较好的学生不再受到高考的限制而进入适合自己的师范院校学习发展。

(二)加强师范生培养教材的出版与管理。以教育部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发课程资源、编写相关教材,出版教师教育课程教材及学科教育课程教材,帮助师范生进行师范职前教育,了解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常规,为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有效顺利实施提供帮助。同时,及时编写与基础教育对接的教材。另外,加强教材管理,实施教材选用认证制度,开展优秀教材评选奖励工作,加强对优秀教材编写的资助等。

(三)提高课程落实者的素养。目前,落实教师教育课程的师资,理论课主要由教育学院的教师承担,教育实习、微格教学等实践性课程则由所在专业的学科教学论教师承担。很多教师长期脱离中小学教育,对基础教育缺乏最基本的认知。加上其主要教学精力是集中于专业教学,对类似于“公共课”性质的“教师教育课程”并不重视,教学质量和效果并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客观地说,很多学科教学论教师并不具备承担“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素养和相关背景,如果不提高课程落实者的素养,师范生培养方式变革成效令人担忧。

(四)建立mS-eepo有效教育培训模式。当前,我国多地的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孟照彬教授创建的mS-eepo有效教育实验。mS-eepo有效教育代表着一种新型教育,以其自身的有效性、先进性、系统性、可操作性,为平衡理想的素质教育和现实的应试教育找到了切入点,尝试将素质教育中的“个性、创造性”和应试教育中的“知识性”有效结合,较好地处理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问题。目前,广西、湖南、云南、贵州、广东、陕西、新疆、重庆、甘肃、内蒙古、浙江、辽宁、吉林、四川等省份已有多所校区参与mS-eepo操作系统应用与研究,并大有发展的趋势。随着mS-eepo有效教育实验的进一步推广,其已逐步成为中小学教学的主流方式,给基础教育学校内涵建设“革命性”变化:学校的管理理念、教研团队、校容校貌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精神面貌、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精神面貌、生生之间的交往状态也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可见,mS-eepo有效教育实验深刻地影响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教育方式的一场变革,使得多地中小学的教育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使教育教学能与基础教育改革接轨,可以以mS-eepo有效教育为突破口。在高校的师范职前教育与一线的基础教育改革接轨上,mS-eepo有效教育可以起到衔接的作用。如果大学的师范教育能和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互动,就能一改以往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缺乏沟通交流的局面。应发挥高校的文化引领作用,对师范生进行mS-eepo有效教育理论和技术的训练,使其实习及就业时便能运用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为此,要积极推行双导师制,从知名中小学特级校长、特级教师中聘任基础教育特聘教授,从实习基地学校优秀指导教师中选聘熟悉mS-eepo有效教育的省级专家兼任导师,负责安排和直接承担师范生教育见习、教育研习和教育实习的指导工作,为高质量的教师培养提供系统保障。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的改革对师范生的职前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培养方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系统的师范生培养新方案不但需要具备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加强师范生培养教材的出版与管理、提高课程落实者的素养、建立mS-eepo有效教育培训模式等条件,更需要教育决策者和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结合基础教育的实情采取相应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方式的一场变革[J].人民教育,2012(8)

[2]叶澜.实现转型:世纪初中国学校变革的走向[J].探索与争鸣,2002(7)

小学生的教育方式篇10

【关键词】师范教育专业;当地小学教育;对接性

一、导师制培养模式

在实习的基础上,设置导师制度。师范教育类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校都会不同程度的为学生配置教学指导教师,主要侧重实习学生的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培养教学思维,实现最终的实习目的。这种传统的培养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学到的知识也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内容,培养方式较为固化。导师制培养模式,可以让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但从教学上得到提升,还可以从个人的创新和发展上入手,指引学生根据当地的办学情况来让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学习方向,从不同层面加强对当地小学教育的了解,从生活、工作、学习中深入探索属于自己并符合当地小学特色的发展理念。真正做到师范教育专业与当地小学教育做到有效对接。

二、当地小学设置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培训活动

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基本都是在考上正式教师编制后,履行国家政策,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基本上为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或是在就读期间同学师范类专业设置的课程学习。更多的是通过书本上的知识进行理论性学习。宏观的去分析一些典型案例,记忆性的强化学习相对较多,正式进入工作岗位后,在面对实际情况时,从学生角色转变到教师角色,特别是面对一些个别扰乱课堂秩序,性格孤僻,缺少父母管教的学生,在每次处理此项事件时心理难免会有一定的变化,同时在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时,应变能力相对薄弱,处理事件若欠妥,对个人的心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当地小学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揣摩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收集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反馈。在此基础上,当地小学应为地方性院校的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开设心理培训活动,提升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更多的心理建设的方法,有一定的心理建设做保障。在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以应对地方性小学教育的办学形式。

三、定期开展师范教育专业学生与当地小学教师座谈会

依据当地的教学情况,当地小学的不同学校不同教师所接触的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对象有所不同,所面临的状况也不尽相同。应当在开展教师培训的基础上,开展在职教师与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座谈会。一方面,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能以符合当地小学的办学形式进入最后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在职教师传授所在学校以及个人的教学形式,并分析除教学以外的管理、心理等方面的经验。让师范教育专业学生进一步了解地方小学的教育模式、教学改革等情况,充分发挥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一些有见解性的的观点,搭建师范教育专业学生与当地小学教师的交流平台,才能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走向。

四、当地小学教育相关机构组织并实施开展管理学方面的培训

小学教育中对学生的管理是学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在就读期间或进入工作岗位前,只是会初步学到一些关于教育学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从大的方向去了解和学习,理论性较强,联系不到实际,很少能接触到针对当地小学对小学生的管理形式,更谈不上对当地小学的区域性以及对学生的了解状况。因此,教育师范专业的管理形式上与当地的小学教育的不想匹配。不但不符合当地教育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机制,更脱离了具有当地风俗或特色的管理手段。在校的中青年教师也是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管理方面的经验。开展管理学方面的培训,有助于当地小学教师在教学以及行政上的发展,同时可以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教育教学起着积极的作用,保证教师对处理工作和生活的合理性。师范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学习,逐步了解地方性小学教育的管理特点,以适应当地快速变化的小学教育的管理特征。

五、建立多种环节的沟通机制,来提高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沟通能力

教育行业中的沟通,在于探索沟通所带来的职业感,可以让教育者获得成就感,促进其在专业上的全面发展。沟通的方式并不是单一不变的,随着科技通讯业的发展,便捷的沟通交流成了社会的主流。除了面对面的交谈外,还可以通过微信、QQ、电话等方式进行交谈,以达到沟通与交流的目的。在小学教育中,沟通是考量教师队伍的重要指标,如何促进师范教育专业学生能运用良好的沟通能力,发挥学生的自我效能。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沟通不能局限于在校与同事或领导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还应考虑到与家长的沟通。然而,与家长的沟通不仅是班主任的工作范畴,还应该为师范教育类专业学生提供与学生家长直接沟通的平台。这也是当地小学根据学校自身情况,与师范教育专业实习生进行全面的对接。建立一系列培养师范教育专业实习生的措施。例如,通过家长会、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学校以及班级的特点,培养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在面对家长时的表达能力,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增强自信心。

六、完善师范教育专业与当地小学教育发展制度的构建

小学教育是培养当今社会人才的基础。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是各小学教育发展的摇篮。当地教育系统应当根据当地的教育结构、教育形式、教育资源,协调当地政府及与教育相关的职能部门,制定出既有利于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和当地教育发展的双重制度。使二者在国家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完善师范专业与当地小学发展制度的构建。把师范教育专业的培养制度更贴近到当地小学教育的发展上来,做到二者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