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 中国非虚构写作崛起的多维因素 中国非虚构写作大事记

中国非虚构写作崛起的多维因素 中国非虚构写作大事记

时间:

非虚构写作的概念是基于“事实”,它使用讲故事来反映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1.中国剧烈的社会变革浪潮为非虚构写作提供了现实土壤。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化很快。丰富多彩、极其复杂的中国社会生活为非虚构写作提供了素材和土壤,这与美国非虚构写作兴起的社会背景十分相似。美国学者约翰霍洛威尔认为,美国五六十年代的社会剧变导致了非虚构文学的出现:“一切似乎都在以比过去快十倍的速度变化,艺术家缺乏记录和反映快速变化的社会的能力.这一时期日常事件的感人性质已经达到小说家想象的前沿。“很多非虚构类作家对此有清晰的认识,并具体表达出来。何伟认为,中国是非小说写作的“富矿”。短短30多年,我们几乎走完了西方400年的历史。在这种大转型下,中国社会经历了过山车般的眩晕和急速的变化。奇怪的现实往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比幻想还要不真实。每个人都处在分裂和分裂的生活中。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几种生活,多种观念同时并存。仅仅一墙之隔,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生活和场景。“社会大变革引发的社会现象,是非虚构写作取之不尽的题材。

2.现实主义文学和报告文学的功能缺失。

非虚构写作兴起的第二个原因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的衰落。中国现当代文学有很强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当代遇到了困难。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既有作协制度的弊端,也有社会现象的超复杂性对作家理解力的挑战。袁凌认为,虚构文学衰落的原因在于“长期强调其叙事性,强调其虚构美,回避真实体验,最后成为自娱自乐的东西”和“没有意义的自我欣赏”。面对中国社会的剧变,传统作家无暇去发现、甄别、分析、沉淀、总结、提炼现实生活,导致文学在及时、生动、形象、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存在弱点。建国以来,报告文学因其新闻性、文学性和批评性而受到读者的欢迎。然而,近二十年来,报告文学的文体日渐老化,调查技巧和表达手段单一,不能满足当代读者对事实的深层次追求。甚至部分报告文学沦为宣传文体,成为“荐稿”、“吹捧文学”、“兜售文学”,失去了现实主义的批判性。103010的主笔魏毅说:“非虚构写作就是把报告文学写的人物背后的金光去掉。我觉得太生动了。我们看到的报告文学都是金色的,有自己的光环。非小说写作只是去掉了人们给它加上的‘金光’。要看这个人物到底是什么,这可能是一个理解的角度。”

3.读者对传统新闻写作方法和风格的排斥。

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认为,在这个信息海量的时代,“一方面,我们对这个世界了解太多,但另一方面,我们实际上对这个世界却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求知道在这个海量信息将淹没我们的世界里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假的?同时,我们也希望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不仅仅是零碎的、分散的,而是深入的、具体的。我们可以在真实的层面上深刻而具体地理解世界的丰富和人的丰富。”传统新闻文本善于粗线条地转述新闻事件的骨架和框架,见“物”不见“人”。非虚构写作风格的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人物特写、事件特写、长篇报道,在恪守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不遗余力地挖掘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背后更丰富的意义,让读者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达到真正的“真实性”境界。

4.国内外非虚构写作思潮的互动与影响

在美国,虽然非虚构写作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它一直被认为是小说和诗歌之间的写作桥梁,而不是一种地位平等的写作方法。小说家被认为是文学的上层阶级。他们认为记者的作用是挖掘信息素材,启发作家。但近年来,作家座谈会、作家大会、创意写作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发表非虚构写作的媒体也不断增多,如《南方人物周刊》 《第四类型》 《河的牙齿》 《非虚构写作》。非虚构类创作者的优秀作品,让非虚构写作更加稳固。一些优秀的作品打动了虚构作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彼得梅耶的《佐治亚评论》、弗朗西斯梅斯的《纽约时报》等游记,达瓦索贝尔的《普罗旺斯的一年》等科普读物,西蒙温彻斯特的《托斯卡纳艳阳下》等历史记录,约翰科勒考尔的《经度:寻找地球刻度的人》、塞巴斯蒂安荣格尔的《教授与疯子》等自然报告文学,约翰贝特朗的《荒野生存》等纪实作品,弗兰克迈考特的《完美风暴》等回忆录

在中国,非虚构写作运动与新闻业对西方特写的引进和发展密切相关。非虚构一词最早是由一批关注特写的新闻工作者使用的,如、南、谢顶、袁菱、曹、杨、袁萧冰、叶三、李宗涛等人。近年来,随着现代新闻媒体的兴起、商业杂志的出版、中外合资生活杂志数量的增加以及新媒体平台的建立,非虚构写作有了更多的出版阵地。近年来,《午夜善恶花园》 《安琪拉的灰烬》 《骗子俱乐部》 《时尚老师》 《智族》 《南方人物周刊》 《中国新闻周刊》 《读库》 《中国企业家》 《单读》等媒体为非虚构写作提供了出版渠道。此外,还有一些专门为非虚构写作开发的新媒体平台,如《人间》、《正午的故事》、《有故事的人》、《财新文化》、《非虚构写作视界》、《谷雨的故事》、《为你写一个故事》等,为非虚构写作提供了线上平台。

5.大众参与非小说写作活动。

非虚构写作打破职业壁垒,让普通人成为写作主体。传统的文学写作由专业作家主导,而新闻写作则由媒体中的记者主导。他们是专业的文字制作者,大众的定位是读者。近年来,非虚构写作不仅适用于专业作家和记者,也适用于业余爱好者参加非虚构写作,记录他们周围的人。“有故事的人”、“国家故事工程”等非虚构写作平台,是普通作家自己写故事的平台。“有故事的人”是Phoenix.com推出的一个非虚构写作平台。非虚构写作的概念是“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都可以写一个故事”,认为非虚构作家“可以来自名人,职业作家,也可以来自普通人”。与专业的文学创作和专业的新闻写作相比,非虚构写作打破了写作的壁垒,推翻了写作的围墙,消除了写作的障碍,让普通人成为写作的参与者。

921646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