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十篇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十篇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8:13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篇1

关键词:数字出版传统出版供应链改革

一.引言

数字出版是出版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结合的产物,是随着20世纪科技期刊在编辑过程中逐渐电子化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出版技术。数字出版有着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出版过程的电子信息化,另一方面是出版物、出版形式的电子化。本文研究的主要侧重于电子出版物的含义。

传统出版供应链提供了出版物线性的功能结构网恋,,是推拉式的混合供应链,目标是追求经济社会效益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数字供应链则简化了出版流程,促进了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将作者、供应商、出版商、客户等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集体。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传统出版供应链研究

1.结构模型

目前,我国传统出版机构的供应链是由客户、零售商、批发商、出版社组成。其中,零售店从出版社或者批发商进货销售给客户,批发商根据市场需求来向出版社订货,出版社则根据市场分析与批发商订货量等信息,来确定出版选题和出版数量。在此模型下,供应链的各个环境都是通过需求订单来产生联系,中间有信息、资金、物流等多方面的参与,每个参与者都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

2.传统供应链特点

(1)与其他行业不同,传统出版供应链向客户提供了一条线性的供应链,而且随着出版业逐渐改革,供应链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供应链中的出版社、批发商、零售商逐渐相互竞争并且出现了功能渗透,供应链结构逐渐复杂;

(2)传统出版供应链属于一种推式与拉式相互结合的混合供应链,而且追求的目标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提高与二者的有机结合。

3.传统出版供应链的弊端

我国出版业引入供应链思考不就,特别是在出版业中,更是很晚才引入供应链管理。目前,传统出版供应链的弊端主要体现在:

(1)供应链管理意识比较缺乏:目前,传统出版供应链的主体之间并没有建立完美的信息沟通渠道,并没有形成完美的战略伙伴合作关系,价值利益取向不同,而且由于没有有效的市场监督机制、缺乏完美信息交流,导致他们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产生激烈的竞争。彼此的合作仅仅局限在短期利益,对长远战略没有考虑;

(2)缺乏可以调动供应链协调的核心企业:我国出版业集中度较低,彼此之间协调难度大,由于地域、行业分割,导致各个企业间的信息系统有很大的差别,对供应链优化整合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3)供求脱节:我国出版业供应链管理落后,使得我国图书行业供求脱节现象一直十分严重,大部分出版商无法得知读者实际需求,生产过程没有完美、正确的信息来支持,这就导致读者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且我国传统出版业资金运转慢,库存积压比较严重,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使出版商投资回报降低。

三.数字出版供应链研究

1.结构模型

目前,数字出版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重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数字出版将与传统出版共同主宰出版业。一个完整的数字出版供应链是多方参加、发挥不同作用的供应链:由作者、数字出版单位、技术服务商、终端设备服务商、网络电信营运商、金融提供商、销售商、读者等一系列成员构成,而且都是无法缺少的,只有合作才能建立一个稳定协调的供应链。

2.数字出版供应链的特点

数字出版供应链实际是建立在传统因数、发行、物流方式改进的基础上,对传统出版供应链的再造。数字出版供应链有如下几点特征:

(1)简化流程环节:数字出版不再需要供应链的中间环节,销售商的角色在逐渐弱化,整个供应链变得十分简洁,提高了资金周转效率与出版速度;

(2)物流发生变化:数字出版供应链的物流可以说发生了质的变化,出版产品由纸质向数字的转变,使得传统运输物流变为了信息流,传统的出版业以产品为主,而数字出版则以服务为主,图书产业变成了信息产业的一部分;

(3)供求双方直接联系:出版商和

者直接联系,沟通更加及时。

三.数字出版供应链相对传统出版供应链的优势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数字出版供应链与传统出版供应链的差别还是非常巨大的,有着很大的改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传播快速互动

数字出版结合了互联网技术,由于互联网的实时的交互作用,这就弥补了传统出版在信息交流中的不足。出版商的产品一经问世,只要上传到网上,那么全世界的用户都可以看到。同时,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还可以与编辑、其他读者产生互动,彼此之间的意见、信息很容易交流传播;

2.出版、流动总量巨大

依靠互联网而建立的数字出版系统,理论上出版资源是无限大的,纸质高成本的出版特点在数字出版时代不再出现,而且很多已出版产品只要再次在互联网上传播就可以以数字出版物的形式获得新生,这就致使数字出版供应链上流动的出版物的数量是巨大的;

3.更先进的传播手段与物流管理

数字出版可以通过媒体传播来增强出版物的趣味性、生动性。而且数字出版供应链的物流管理变为了信息流,实现了零库存。

四.数字出版带来的启示

数字出版在未来一段很长时间内将与传统出版并存,传统出版应积极吸取数字出版的先进技术来保持生命力。

1.改进供应链管理

传统出版商必须将供应链管理来列入企业战略之一,树立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意识,并且根据客户、市场需求来及时调整供应链管理方式,从而对整个企业的有机结构进行调整;此外,传统出版界应建立核心企业来带动整个供应链协调,促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因素的有效流动;

2.引入新技术,借鉴的管理思路

传统出版商借鉴数字出版的技术来改善供应链中信息、资金流动管理问题,还可以引进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思想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此外,政府还应发挥积极作用,加大在数字出版的建设投资。

五.结语

数字出版给传统出版带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目前,传统数字出版供应链存在严重的问题,应借鉴数字出版在此方面的成功来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新华书店六十周年纪念活动组织委员会办公室编写;[m]图书发行业务知识读本.开明出版社.1996年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篇2

关键词:服务供应链;产业融合;电信服务;整合服务

中图分类号:F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078-06

研究背景

随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服务经济正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刘丽文2004)。服务业的供应链管理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服务供应链已经成为近年来企业运营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吴先明,杜丽虹2010)。电信业作为典型的服务业,正处于一个“产业融合”的时代:随着数字技术、软件技术、tCp/ip协议、宽带接入技术等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发展,原本各自独立的、专用的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等正在走向融合,传媒、出版、电影、广告等产业也卷入产业融合的浪潮(吴京渝2008)。在这样一个产业环境发生巨变的背景下,电信业的服务供应链管理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在服务供应链的定义及其基本框架领域,现有文献还没有一个达成共识的结论。而对服务供应链的概念、属性及模型的确定可以为系统研究服务供应链的基本理论奠定基础(程建刚,李从东2008;刘伟华,季建华2006)。本文以电信业的服务供应链模型为研究对象,试图提出产业融合趋势下的电信业服务供应链模型,一方面能填补电信业服务供应链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能帮助企业界更深刻地理解在新的产业环境下tmt行业的供应链总体结构和特征,对企业更准确地在供应链中进行定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文献综述

1.服务供应链的概念

服务供应链的概念与研究者所选择的研究视角相关。服务供应链的相关研究一般遵循三种视角,即产品服务化、服务外包的兴起和服务业这一独立研究领域的兴起。相应的,服务供应链的定义可以分为三类:

(1)服务供应链指传统供应链中与服务相关联的环节和活动。Dirk和Steve(2004)认为服务供应链是产品服务化过程中所涉及的服务计划设定、分配资源、配送和回收、分解、修理恢复等管理活动。

(2)服务供应链指在服务行业中应用供应链思想管理有形产品。

(3)服务供应链指在服务行业中应用供应链思想管理无形服务。ellram(2004)提出服务供应链是指从最上游的供应商到客户发生的信息管理、流程管理、能力管理、服务绩效和资金管理。金立印(2006)认为航空公司、酒店及旅行社之间通过整合资源形成服务供应链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形成了服务供应链。

上述三类定义中,第三类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其核心思想是对比无形的服务和有形的产品,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应用到服务业中。

2.服务供应链模型

目前,国内外文献缺乏服务供应链模型(ServiceSupplyChainFramework)定义的明确表述。国内外文献中都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了服务供应链模型,但是没有回答如何构建一个面向所有服务业的供应链模型的问题。

ellram(2004)通过比较Hewlett-packard供应链模型、SCoR模型和GSCF模特点后,得出每个模型对服务供应链管理模型值得引用和不足之处,最后提出了服务供应链模型。该模型从服务商角度出发,通过信息流与上游的服务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进行联系。该过程涉及能力管理、需求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管理、服务传递管理和现金流管理六部分内容。该模型的不足是未能反映服务供应链中成员组成的体系结构,仅仅反映了服务供应链中的主要管理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化。

Dirk和Kremper(2004)从产品服务化角度提出服务供应链的模型。该模型认为服务供应链的目标是提供世界级服务。服务供应链企业在服务供应链的战略目标下,通过服务供应链的计划、分配资源、配送和回收、分解、修理恢复等管理活动完成产品服务的过程。这种定义实质上是集成产品服务中所包含的正向供应链(销售和客户服务)以及逆向供应链(回收和修理等),为客户提供全面、整体性的服务。

还有一种服务供应链的模型,其实质是在服务行业中应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例如,JackS.Cook(2001),Richardmetters(2004)等在医院健康护理方面采用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管理和信息集成的思想,提高服务的综合绩效。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服务供应链的模型没有很好地融合服务的特点,仍然采用产品供应链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不能反映服务供应链的含义。

国内关于服务供应链模型的研究大都建立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其中于亢亢(2007)基于对制造供应链模型的分析和服务供应链的特点构建了以服务为节点,以间接服务供应商,直接服务供应商,整合服务集成商和最终客户为主体,包括需求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技能管理、服务传递管理等动的服务供应链模型。苟娟琼等(2009)基于虚拟服务价值网动态整合理论,结合服务模型、服务组件和服务流程模块的结构,提出基于服务组件的面向服务供应链的模型。

3.电信业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的概念起源通信技术的发展,其研究也集中在计算、出版、广播电视、通信等产业的交叉和融合。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技术融合,照片、音乐、文件、视像和对话都可以通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来显示,而且不同形式的媒体彼此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得到加强,这一现象被称为“数字融合”。数字融合被普遍认为是产业融合的技术前提。

国内外学者研究产业融合一般将这个问题回溯到亚当·斯密提出的产业分工理论,认为产业融合是新的技术条件所促使的对传统产业分工理论的一种挑战。然而,由于目前出现的产业融合现象大都集中于传媒、电信和互联网等行业,所以许多产业融合的研究都伴随着对信息产业融合的研究。国内学者中,马健(2002)对产业融合的定义受到比较广泛的认可: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淡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这一定义强调导致产业融合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并且产业融合发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产业边界的淡化甚至消失。

多数学者倾向性的观点认为,技术驱动了融合的出现。其中,数字化是引起服务和组织融合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公司、产业和政策等方面的新变化,则被认为是适应这种变化所做出的反应。例如andergassen(2003)也认为是创新引发了技术融合的过程。另一方面,有学者持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产业融合产生的根本动因不在于技术因素,而在于其他方面。

还有部分学者将产业融合看做是多因素驱动的结果。例如,Gillwald(2003)指出融合的动因有:技术动因(数字化)、经济动因(自由主义)、垄断的传统理论和管制被削弱、全球化的数字通讯网络。

电信产业的融合作为产业融合研究的主要对象,一直是产业经济研究、企业战略研究以及产业链研究等多个领域的重点。日本著名产业经济学家植草益(2001)提出了电信业、邮政业、广播业等传媒以及信息处理服务业融合后所形成的新的合并产业,即“数字信息通信产业”的概念。

董爽,梁雄健(2006)着重阐述了通信业融合的发展,认为通信网络通过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等一系列创新过程,渗透到其他产业,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的核心能力。曾勇、忻展红等(2006)以信息产业融合的发展阶段和各个阶段电信企业的策略行为为研究对象,将信息产业融合划分为五个阶段:电信网络融合、电信网络与有线电视网络之间的融合、网络融合、网络与应用融合和全信息业务融合。

周振华(2003)运用产业边界理论对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融合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揭示了产业融合是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他提出“产业边界”的概念,将其分为技术边界、业务边界、运作边界和市场边界,并认为上述产业边界分类的理论为分析产业分立与产业融合区别及其演化提供了一种重要工具。

二、电信业服务供应链模型

1.一般服务业的服务供应链模型

ellram(2004)将服务供应链定义客户需求驱动下的从上游供应商到最终客户所发生的信息管理、流程管理、能力管理、服务绩效管理和资金管理活动。Lambert等(1998)提出供应链的模型应包含以下三个基本元素:(1)供应链中相互协作的角色以及其中的关键角色;(2)关键的供应链角色各自所参与的流程活动;(3)企业协作时相应的流程整合和管理成分的应用。服务供应链的核心理念仍然是高效协调各企业的合作满足客户需求,这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是一致的。因此,Lambert等(1998)关于供应链结构三要素的结论仍然适用于服务供应链。

基于以上定义,本文将服务供应链模型定义为:服务供应链模型(ServiceSupplyChainFramework,SSCF)是说明服务供应链中各企业如何协调分工高效满足动态的客户需求的框架。该模型不仅要说明服务供应链中包含哪些角色、各企业在服务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和交互联系,也要说明各企业所处的角色具有什么功能、如何与其它角色的企业协调一致完成功能上的对接。因而,服务供应链的模型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而协作互动的企业所对应的角色定位;二、以上角色各自的分工,角色的工作量包含哪些活动以及如何将角色所完成的活动与其他角色的活动对接。

综合现有文献中服务供应链的模型,本文提出如图1所示的一般服务业的服务供应链模型。该模型为从客户到上游供应商的四级链型结构,各角色中的企业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协同合作,力求达到整条供应链上的总成本最小。其中,各企业通过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解决方案满足客户需求,即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综合服务产品。服务供应链上的企业协同完成客户和供应商关系管理、现金流管理、需求管理、服务传递管理和能力管理等流程中的活动,并且所有的活动都离不开信息和服务的流通与传递。

2.服务供应链模型在传统电信业中的应用

在传统电信业的服务供应链模型中,最终客户是存在通信需求的所有客户,但是电信服务不同于其它一般的服务,电信服务的使用规模大小决定了提供电信服务的成本不同、方式不同,质量也不同。在传统电信业服务供应链模型中,最终客户分为个人客户和组织客户。

电信服务是基于一个规模庞大的通信网络的,因此需要网络运营商来管理这样的网络,以保证服务源源不断的提供。服务从基础通信网络中被“制造”出来之后,需要让客户享受到这样的服务。电信运营商将“制造”出来的原始服务“加工”成业务并出售给客户。终端制造商提供客户满意的终端以保证客户能够享受到电信服务。电信运营商承担着整合服务提供商的核心角色。

以上角色离客户较近,可以说是处于电信运营服务供应链的下游,其总体任务就是将电信服务提供给客户;上游的角色则供应质量可靠的电信服务,其关键作用是供应建设和维护通信网络的必备资源。对应于网络设备、系统软件和系统集成需求这些资源,产生了网络设备供应商、支撑系统/技术平台供应商、系统集成商。多媒体通信服务除了需要完整的基础通信网络的支持外,还需要文字、图片、应用等数字内容的供应。对应于数字内容、专业应用和服务集成的需求,也就产生了内容提供商(Contentprovider,Cp)、专业应用开发商和服务提供商(Serviceprovider,Sp)。

服务供应链模型的内涵说明了各角色为达到以最低的供应链总成本满足客户需求的目的而必须完成的所有流程活动,包括客户/供应商关系管理、需求管理、能力管理、现金流管理、服务传递管理以及信息流管理。

(1)信息流:信息贯穿于电信运营服务供应链的所有活动中,保障客户需求信息、资金信息、服务质量信息等各种信息准确高效的流通是服务供应链中所有角色的义务。传统电信业时代,由于电信运营商在服务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大量的信息在此处汇集,导致信息流通容易出现瓶颈,信息流的管理也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信息流作为降低整个服务供应链不确定性的关键,并没有发挥很好的用处。

(2)需求管理:对需求的准确预测和获知并将其变化迅速传导至服务供应链中的其它各角色仍然是电信运营服务供应链需求管理的关键活动。传统电信业时代,直接面向客户的是电信运营商和渠道商,电信运营商凭借良好的服务供应链核心地位和实力掌握着绝大部分的客户需求信息。电信运营商根据所掌握的客户需求信息调整业务,并以合同的方式将业务调整所导致的业务支撑平台变化信息告知上游服务供应商。需求变化带来的服务供应链调整的起点几乎完全由电信运营商控制。

(3)能力管理:是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减小服务供应链总成本的关键,需要在减少不必要能力储备的同时不延误前端业务的提供。能力管理流程的参与主体仍然是电信运营商,主要的活动就是预测业务量等指标进行网络规划,采购合适的网络设备以备建设。电信运营商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已经积累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网络规划方法体系,在能力管理方面管理得比较成功。

(4)客户关系管理:主要发生在电信运营服务供应链的下游阶段,上游阶段虽然也存在着客户关系管理的问题,但是上游企业由于面对的客户数量十分有限,参与客户关系管理的活动较少,因此将客户关系管理的流程限定在电信运营商、渠道商和客户之间。

(5)供应商关系管理:发生在电信运营服务供应链的上游阶段,其关键活动在于供应商的选择和一种伙伴关系的维持。供应商的选择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评判标准,而伙伴关系的维持则需要长期不断的努力,通过一次次亲密的合作建立长期互信关系。电信运营商面对的供应商较多,选择面较广,因此在选择供应商合作时处于比较强势的地位。

(6)服务传递管理:服务从被提供出来到整合最后提供给客户的过程中,对其质量、传递效率和客户反馈的综合管理。服务传递管理的主体同样是电信运营商,服务水平协议(SLa)主要由其主导拟定。

(7)现金流管理:主要活动包括保证资金的正常流通,最小化资金流通的成本,避免服务的传递、质量保证等环节因为资金的缺乏而受到影响。传统电信业时代的现金流管理还未被充分意识到,几乎没有专门针对现金流的管理。

三、电信业产业融合趋势分析

本文认为周振华(2003)提出的产业边界理论能比较明确地解释产业融合发生的机制,并基于该理论回顾了电信产业融合的历史,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六阶段产业融合演变过程。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我国电信业目前总体上正处于三网融合起步的阶段,电信业与终端、设备制造业的融合已经开始,而数字信息通信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也正在深入。具体到产业边界的四个层面,电信融合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技术融合、业务融合、终端融合和市场融合。

第一阶段,电信业与邮政业的部分融合。电信与邮政被很自然地划分成两个不同的产业,因为电信业务被认为是基于电子化、以提供语音通信为目的的,而邮政业务一般是实体的,主要提供文字信息的交流。二者在企业形态、信息传递手段、服务内容、运作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电信业的技术革新,传真出现了,使用电子手段传输文字信息成为可能,在电信业的网络平台上也可以进行文字通信。可以说,是这些新兴电信技术的融合开启了电信业和邮政业的融合。而且,由于互联网的出现,用户可以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等方式互发电子邮件,电子邮件基本满足了人们对邮件通信的需求。这就使得原本关系甚远的两个行业处于相互竞争的关系,电信业和邮政业在业务、市场等层次上进一步融合。但是,由于邮政业务的实体性(如包裹传递)和电信业务的虚拟性(如数字通信),这两个产业只能是某些层次上的融合,比如在运作层次上就无法深入融合,因而第一阶段只能是“电信业与邮政业的部分融合”。

第二阶段,电信业与传媒业的融合。这里的传媒指的是广义上的传媒,但是在我国的特殊国情下不包括广播电视等产业,而泛指出版、音乐、互联网媒体等产业。电信业的诞生起源于人们相互之间通过语音的方式交换信息的需求(双向通信),而传媒业则是为了让人们接收到更多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单向通信),因此,无论是从产品属性还是社会价值看,这两个产业都被很自然的分离开。然而,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分组通信在通信网络中的大规模应用,通信网络呈现出ip化趋势,数字通信越来越普及。随着技术的融合使得服务的提供变得可能,用户也会产生比较强烈的数字内容通信方面的需求,整个数字内容产业慢慢形成规模。在利益的驱动下,电信运营商和传媒企业都会逐渐投入更多的资源到数字内容产业,并通过合作赚取利润。具体的,电信运营商通过建立增值业务平台为数字内容的传输、收费和保障提供技术条件,而传媒企业通过整个平台数字化后的内容,然后双方再根据合约按规定比例分享利润。

第三阶段,电信业与终端、设备制造业融合。传统意义上,设备制造商、电信运营商和终端制造商都分别处于电信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都有各自的分工。这三者分工明确,各自提供的服务存在很大的差别。然而,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的进步和3G网络的普及正在改变这一历史分工。开源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地的软件开发者都能分享自己开发的小型应用,而3G网络的普及使得这些应用软件能以更快的速度传输,从而使得大范围的分享变得可能。伴随着这种基础技术融合的是3G背景下客户需求的多样化趋势,传统的语音通信和文字通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相互之间交流的需求,各种形式的多媒体通信逐步取代传统的通信方式。这也使得电信业所提供的业务属性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电信服务不再是只有电信运营商能够主导提供的通信服务,而变成了各方都有能力参与的信息服务。这种转变标志着业务融合的开始。

第四阶段,移动网与固定网的融合。在我国,由于政府对于运营商不能兼营固话网与移动网的管制,移动网与固定网一直处于分立的状态。按照产业分类所遵循的“同质性”原则,即一种产品由一个产业来生产,诸多产品与诸多产业处于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中,移动通信与固定通信应该是两个不同的产业,因为这两个产业提供的业务在形式有很大不同,产业内的企业相互之间也不构成直接竞争关系。实际上,这两个产业在技术上基本不存在互通的障碍,业务的基本属性也是一致的。二者在运作边界上只需调整就可融合,只是因为政府管制才使得两个产业的市场独立开来。由于移动通信对固定通信的替代作用,以及3G的普及,2008年5月我国开始并逐渐完成电信重组,形成三家全业务电信运营商。

第五阶段,电信、大传媒和it三大产业的融合。不同于第二阶段的传媒业,这里的大传媒不仅包括出版、音乐发行、电影等传统媒体和娱乐业,还包括广播电视等公共属性比较明显的产业,因而这一阶段产业之间融合的范围更加广泛。it产业同样指的是广义的信息技术产业,包括互联网、计算机软硬件开发企业,甚至家电业,因为这一阶段的融合是在“三网融合”的基础上发生的。

第六阶段,数字信息通信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即信息产业开始向其它产业渗透,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信息产业作为一个虚拟的产业,自然与其它实体产业是相互分立的。然而,信息产业与其它产业并非不存在融合的基础。任何产业的生产、销售过程不可能脱离信息而存在,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将有能力认识这类信息的流通规律,科学的管理这些庞杂信息的流通,进而针对信息流通的环节提供整合的信息服务以加快生产、销售信息规范地流通,从而影响这些产业的运作方式,并创造价值。这个目的应该是数字信息通信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的驱动力所在。

现阶段,信息产业还只能为非信息产业提供信息传输、利用等环节的信息服务,但这就已经为这些产业带来了显著的效益增长。随着未来4G网络、物联网、云计算、商务智能等一系列新兴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产业与其它产业的技术边界将会随之打破,进而带来业务、运作和市场等层次上边界的打破。可以想象,这一阶段的业务无论是为了满足用户支付需求的移动支付业务,还是为了满足用户管控家电需求的智能家居业务,都将具有信息解决方案的根本属性,无论是面向个人的综合信息服务,还是面向组织的行业解决方案。

四、产业融合趋势下的电信业服务供应链模型

结合产业融合趋势的分析,本文得出如图3所示的产业融合趋势下的电信业服务供应链模型。沿着电信运营商、终端设备提供商和广电运营商提供综合服务为链条,分别有专业应用开发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终端设备提供商-电信运营商-客户,电影发行商、视频网站-视频资源供应商、电视终端制造商-广电运营商-客户,终端设备提供商-客户这三条线型供应链。对银行、渠道商、专业应用开发商、内容提供商而言,以上三条供应链都有它们的参与,因此结构图中与之连接的上游角色用一个涵盖电信运营商、终端设备提供商和广电运营商的大圆形来表示。图3中三大主体向客户提供的iS是integratedService的简写,即整合服务,强调最终客户接收到的服务是由各种细小服务模块组合而成的整合信息服务。

产业融合趋势下的电信业服务供应链的核心宗旨是以最小的服务供应链总成本满足客户的综合信息需求。追求最小的供应链总成本的主要途径是高效整合结构中信息流、能力管理、需求管理、服务传递管理、现金流管理和客户/供应商关系管理六大流程。

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指运用各种技术为组织客户提供面向特定管理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的一些咨询性质的商业机构。广电运营商是以改造后的有线电视数字网络为运营基础的、面向客户提供电视直播、视频、通信、互联网接入、软件应用等服务的整合服务提供商。和在电信运营商的供应链支链中所承担的功能一样,系统集成商也起到保证广电运营商的运营网络稳定运行的作用。视频资源供应商对广电运营商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承担着保证广电运营商视频资源持续供应的功能。相对电信运营商和终端设备提供商,广电运营商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丰富的内容资源,特别是视频资源,因而其整合服务中最重要的也是视频信息提供和视频通信等视频相关服务。电视终端制造商泛指一类企业,如电视生产商、机顶盒生产商、天线等辅助设备生产商,其功能是为客户在家庭环境中接受广电运营商或电信运营商所提供的整合服务创造硬件条件。

新型电信运营服务供应链结构的角色协同方面,新的服务供应网中所有的角色以电信运营商、广电运营商和终端设备提供商为核心协同完成信息流、能力管理、需求管理、服务传递管理、现金流管理和客户/供应商关系管理这六大流程的整合。六大流程的具体活动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各活动实现的方式、参与的主体以及主体之间协同的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来说,更多新的技术被应用到活动的完成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如Km系统、分布式数据库、商业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使得角色之间知识的共享和获取更为容易;参与流程管理的主体更加多样化,传统电信运营业由整合服务提供商所主导的流程管理在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协同意识的增强等因素的驱动下吸引了更多角色的参与。

该模型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新型电信业服务供应链模型呈现出网状特征。产业融合趋势下的电信运营业角色增加了很多,各角色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复杂。直接面向客户提供电信服务的角色已经不仅仅是电信运营商一家,承担着传统电信运营服务供应链中服务集成商功能的增加了广电运营商、终端设备提供商。

(2)新型电信业服务供应链中客户接收到的是整合服务。整合服务虽然也由各种细小服务模块组成,但这些细小服务模块内容更多、覆盖面更广、形式也更多样。此外,整合服务还具有更高的客户化属性,客户能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整合服务。

(3)新型电信业服务供应链中的角色协同更加紧密。相对于传统电信业,角色之间协同完成六大流程的方式更加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更加成熟,对供需的战略匹配更加精确,对需求的把握更加准确、相应更加及时,更能有效管理客户及供应商的关系,角色之间的利益分配也更加清晰,服务的质量有了更加稳定的保障。总之,各角色之间的合作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整合六大流程的效率更高、总成本更低。

总结

本文结合电信业产业融合的趋势,基于一般服务业的服务供应链模型,提出了产业融合趋势下的电信业服务供应链模型。该模型不仅能表示新的产业环境下,参与电信运营服务企业的角色,也能表示各企业如何分工协作以最小的总成本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本文所构建的服务供应链模型是基于理论的概括,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持。同时,模型中涉及到的很多具体问题,如电信运营商在供应链中的重新定位、广电运营商的介入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刘丽文.服务运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吴先明,杜丽虹.运营战略、服务供应链与供应链整合[J].珞珈管理评论,2010,(1).

[3]吴京渝.产业融合趋势下的电信业转型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

[4]程建刚,李从东.服务供应链:供应链研究的新趋势[J].现代管理科学,2008,(9):101-102.

[5]刘伟华,季建华.服务供应链:供应链研究的新趋势[C]//2006-

2007年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1-9.

[6]Dirkdewaart,SteveKremper.5StepstoServiceSupplyChainexcellence.SupplyChainmanagementReview.2004(1):28-36.

[7]Lisam.ellram,wendyL.tate,CoreyBillington.UnderstandingandmanagingtheServicesSupplyChain.JournalofSupplyChainmanagement.40(4).Fall2004:17-33.

[8]金立印.服务供应链管理、顾客满意与企业绩效[J].中国管理科学,2006,(2):100-106.

[9]JackS.Cook,KathyDeBree,amieFeroleto.FromRawmaterialstoCustomers:SupplyChainmanagementintheServiceindustry.SamadvancedmanagementJournal.66(4).autumn2001:14-21.

[10]Richardmetters,KathrynKing-metters,madeleinepullman著.服务运营管理[m].金马,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1]于亢亢.服务供应链的模型与构建[J].现代商业,2007,(21).

[12]苟娟琼,李学伟,王家琦.面向服务的供应链动态整合模型研究[J].物流技术,2009,(2):107-114.

[13]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1):78-81.

[14]Rainerandergassen,Franconardini,massimoRicottilli.innovationwaves,Self-organizedCriticalityandtechnolo-

gicalConvergence.2003.

[15]Bradley,Gunilla.the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ociety:

howpeoplewillliveandworkinthenewmillennium,2000,(7).

[16]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2):24-27.

[17]董爽,梁雄健.产业融合趋势下电信运营商的策略思考[J].移动通信,2006,(12):17-19.

[18]曾勇,忻展红,黄建华.产业融合下的电信企业四次转型成长[J].当代通信,2006,(13):50-52.

[19]周振华.产业融合: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J].产业经济研究,2003,(1):1-10.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篇3

[关键词]数字新媒体数字新媒体产业链数字内容产业跨媒体出版

一、数字新媒体的概念及特征

“如今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网等传播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移动电视、数字电视等都是数字新媒体的表现形态,从信息传播角度看,它具有多媒体化、集成性、交互性、超链接性的特点。

二、数字新媒体产业链

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组成包括内容提供商、软件及技术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平台提供商和终端提供商。

内容提供商指内容的制作者和提供者,数字新媒体的内容提供商主要源于四个方面:拥有传统内容资源优势的专业内容提供商;提供通道的电信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实力强大的门户网站;新媒体受众。

软件技术提供商是在整个产业链运作中服务、资费、管理等环节的软件提供者和技术提供者。网络运营商拥有骨干和核心网络资源,通过建立虚拟网络来进行运营服务,为平台提供商提供网络支持,包括无线网络运营商、固网运营商、数字广播网络运营商等。平台提供商提供内容呈现平台,为网络交易、分享等服务提供空间、技术支持、服务支持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网络运营者。终端提供商指提供数字终端工具的厂商。

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处于内容提供商位置的传统出版社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做好做强自己的本分。虽然同时作为网络运营商的电信和移动运营商也介入内容提供商的行列并且在与传统内容提供商的合作中显示出极大的强势,但与在这个领域努力多年的出版社而言么无论是作者资源还是编辑经验,都会相形见绌。

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迅猛发展,催生和推动了数字新媒体内容产业的崛起与发展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为内容传送提供更多渠道的同时,也对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质和量上的要求。传统形式的内容形态不能简移到数字新媒体的内容形态上,需要针对不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形态特征设计相应的内容创意和制作流程。

因此,数字新媒体环境下的内容产业应该是“依托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与各类信息产品行销渠道,向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图像、字符、影像、语音等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新兴产业类型,它包括软件、信息化教育、动画、媒体出版、数字音像、数字电视节目、电子游戏等产品与服务等,是智力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

三、数字复合工程的开启将拉动传统出版产业的升级

复合出版,又称跨媒体复合出版,是指对内容文本经过一次编辑、加工、标记之后,既可以以图书、杂志、报纸等形态出版,又可以以游戏、卡通、动漫等方式呈现,一次加工,多次使用。复合出版是未来出版的重要形式。

2008年7月16日,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挂牌成立。作为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建设的第一个数字出版基地,该工程的顺利实施必将促进传统出版发行业的产业升级,促进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壮大,进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进步与变革。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在实现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将大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将推动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数字复合出版将为内容产业注入丰富的高质量出版内容资源,实现内容的深度开发和多维应用,同时,数字复合还将为创意产业提供多样化的表现平台。传统出版产业经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改造后,将实现数字化转型,从而将出版生产力和产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四、传统出版社应加强数字出版意识

首先,要对数字出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数字出版在数字新媒体浪潮中更应称为数字内容管理或数字内容产业”。对于出版单位这种具有内容生产特点的企业来说,并不是单纯生产某一介质的产品,而是生产“内容”。数字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于作为文化产业的出版业并不是毁灭性的冲击。相反,由于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逐渐清晰,专业化分工更加细化的基础上,传统出版商将更加趋于其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商就是要做好选题的原创性开发、内容的数字化管理,为数字新媒体产业链提供可供多种媒体传播的内容。“在数字出版的时代,谁拥有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容,谁就有了话语权”。各出版社在结合特色定位的同时,要进行立体开发,掌握内容资源的主导权,加强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控制地位。

其次,要做好数字内容管理。数字内容管理对出版单位而言,意味着对产品内容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加工和生产。今后的出版,出版单位将演变为内容提供商(Contentproviders),进行复合出版,对内容一次加工完成,以不同媒体形式出版。内容管理的目的是把非结构化的信息,制作成图书、报刊、光盘、网页等产品,供用户以各种媒体形式进行阅读、检索、查询、分析和共享。当出版单位采用了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以后,传统的编、印、发环节将被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流程再造”。出版单位可以通过流程再造,打通产业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媒体出版。

最后,要加强出版产业的纵向和横向合作。出版产业的纵向合作是指各个出版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内容资源的集合。数字新媒体时代,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也难以避免。为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同行的恶意竞争,各个出版单位应时刻关注业内风向,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选题开发,切忌不切实际的跟风。数字内容产业的一个特点就是内容的集成性,越是拥有海量内容资源的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中越有优势。在纵向合作上就表现为出版社之间的重组、并购。出版产业的横向合作是指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拥有独自核心竞争力的各个产业环节之间的合作,包括出版企业与软件开发商、网络运营商、平台运营商、终端运营商之间的项目合作,也包括与这些企业之间的重组、并购,形成大型的传媒集团。

参考文献:

[1]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曹胜玫.当前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相关问题及思考.编辑之友,2009.

[3]数字内容管理与出版流程再造.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篇4

(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实验室是高校在校内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但多数信管专业实验室基本以“机房”的形式,即“计算机硬件系统+管理软件”构成,缺乏管理对象和真实企业运作场景,实验室教学基本上是“软件上谈兵”。文章借建立经管实验中心之机,针对信管专业特点,提出建立企业信息化实验室构想,包括实验室建设背景、实验室建设战略思考、实验室建设规划和实验室综合保障体系4部分,希望能够对相关高校信息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企业信息化;现代企业运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1.019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企业运作与信息化综合实验室’建设研究”(编号:2013197)

作者简介:王梅源(1963-),女,中南民族大学信管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项目管理、管理信息系统;郑双怡(1961-),女,中南民族大学信管系教授,研究方向:知识管理、制造业信息化;张劲松(1972-),男,中南民族大学信管系教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杨健(1975-),男,中南民族大学信管系讲师,研究方向:软件工程、信息系统安全;杨单(1979-),男,中南民族大学信管系讲师,研究方向:信息管理、网络存储;李超锋(1974-),男,中南民族大学信管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数据挖掘。

收稿日期:2015-04-16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是集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于一体,实践性、创新性、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教育部在对信管专业培养目标中要求,信管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应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除了强调理论教学外,更应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加强专业训练的重要手段。而实验室是在校内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实验室规划对实验室建设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围绕学校总体发展和学科建设目标做好实验室建设的规划设计。

1实验室建设背景

1.1企业运作模式变化

企业运作模式转变离不开企业信息化支持。企业信息化指在企业中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使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实现数字化、自动化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企业管理决策网络化、智能化;企业商务活动电子化。企业家梦寐以求的数字化工厂就包括工程设计数字化、管理决策数字化、制造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数字化、物流转换数字化等。而供应链管理得以实现的关键在于运用先进信息技术能够对贯穿其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做到有效控制,从而实现数字化现代企业运作过程。

1.2信管人才的社会需求

企业信息化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之中,企业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信息管理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从事为企业信息化服务工作已经成为信管学生就业的重要出路之一。从中南民族大学信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来看,从事与专业对口工作的毕业生占2/3左右,包括系统开发与管理、系统实施与维护、管理咨询等。目前,信管专业人才主要在三个方向就业:一是到软件企业任职,直接从事系统开发与管理工作;二是到有企业信息化需求的单位任职,全面参与企业信息化规划、实施与维护等各项工作;三是到提供软件咨询实施服务的公司任职,以企业信息化顾问身份充当软件公司与用户之间的桥梁。信管人才属多学科交叉、多技能并重、既懂业务、管理,又懂技术的综合性应用人才,培养这类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过硬的实践能力。

1.3目前实验室局限性

目前高校经管专业大多缺乏能够全面反映现代企业运作流程的实验室,信管专业实验室基本以“机房”即“计算机硬件系统+管理软件”构成,实验任务主要是在计算机上操作软件来模拟信息管理过程,只是部分实现了企业管理决策的网络化、智能化教学任务。由于缺乏管理对象和真实企业运作场景,实践教学基本上是“软件上谈兵”。因此,学生很难对现代企业运作流程有所认知,很难对企业信息化的完整内涵有所了解。实践教学难以取得成效是目前许多高校都面临的难题,各校都在积极探索能够将实践教学任务真正落到实处的方法和途径。一直以来,由于企业经营管理数据保密等原因,企业接受信管专业实践活动比较困难,“走马观花”式的实践活动使得实践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1.4实验室建设意义

①提供一个反映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企业运作理念的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对学生认知现代企业运作流程,了解企业信息化内涵,提高管理和技术为企业运作服务意识,使管理手段“落地”、使信息化过程“落地”有重要意义。②提供一个课程实验平台。目前的课程实验多呈现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特点,缺乏统一案例背景和实验体系,无法形成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合力。本实验室可为相关课程提供统一课程实验平台,还可在平台上开发出更多创新实用的实验项目。③提供一个实践实习平台。可为相关实习实践活动提供有力支持,鉴于信管专业在实习实践中很难深入到企业实际运作中去等问题,信管专业实习实践项目都可以先到企业进行见习式认知,再在该平台上进行模拟实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④提供一个专业综合训练和毕业设计平台。专业综合训练和毕业设计是信管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该平台能够帮助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选题、设计实验过程、完成设计任务,从而加强学生系统开发与管理能力。⑤提供一个科学研究平台。该平台设计理念的前瞻性,管理理念、信息技术、硬件软件的先进性都将为研究生、本科生开展各项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2实验室建设战略思考

在进行“现企业信息化实验室”建设前,先要从战略高度对信管专业大局观进行深入思考。

2.1实践教学关注重点

现代企业通常站在信息技术应用最前沿推广和促进企业信息化进程,高等院校作为企业与学生之间的纽带,肩负着向学生介绍和传播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现代企业运作与管理理念、方法、技术、手段的使命和任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应当面向企业,面向真实企业信息化过程,重点关注现代企业运作过程中信息管理过程、信息系统对企业运作与管理决策的支持和促进方式,以及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过程。

2.2实验室建设目标

“企业信息化实验室”建设总体目标是建设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的能够反映现代制造企业运作全景的大型综合实验室。特点是打破专业界线、消除“信息孤岛”、构建信息管理实践大平台。目的是满足信管专业及其它院系各类实践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与就业信心,平稳实现学生专业能力与用人单位能力需求对接,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专业基础。

实验室将现代制造企业运作流程、企业信息化、供应链管理、客户服务管理、物联网等思想、技术、方法和手段浓缩到现代化大型综合实验室中,通过一系列典型运作流程、机器设备、监控设备、计算机系统、管理软件、展板等要素,全面展现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企业运作景观。

3实验室建设规划

实验室建设规划是在深入思考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命责任、学科定位与教学特点,并在与相关单位进行了广泛沟通与论证的基础上形成。

3.1实验室设计理念

“企业信息化实验室”基于供应链管理理念,以纵横两个维度展开,全面反映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企业运作过程,如图1所示。

纵向指单个企业内部基于价值链的“纵向一体化”运作模式,如图1圆心要素所示,以核心企业关键零部件生产为背景,展现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产品需求预测与分析、工程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决策自动化与智能化运作过程。

横向指以核心企业为主的企业战略联盟之间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横向一体化”供应链运作模式,如图1外圈要素所示。供应链上企业战略联盟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顾客、服务商等。应用各种信息技术,不仅实现供应链上所有角色的信息互联、业务互联、管理互联、服务互联,而且实现供应链上所有实体资源的物物相联,真正做到供应链上各环节运作的无缝连接。

将纵向过程与横向过程联系在一起的要素包括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如图1环形圈及连接线所示。其中,技术要素包括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管理要素主要通过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服务管理(CSm)、电子商务平台等软件来实现。

图2依据价值链模型,详细说明核心企业内部运作过程是一个“纵向一体化”产品价值增值的运作过程。由需求预测与分析、产品研发、工艺设计、原材料供应、关键零部件制造、最终产品装配、市场运作、客户服务等活动组成,而企业管理决策、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财务会计管理、采购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技术开发管理等活动是保证价值增值过程正常运行的支持活动。

图3表明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企业战略联盟采用基于产品生命周期(pLC)的供应链运作模型,由前供应链和后供应链两段组成。前段为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牵引式”供应链运作模式,即以客户订单为驱动力,逐级牵引零售商、分销商制定并完成销售计划,制造商制定并完成产品和核心零部件生产计划,供应商制定并完成原材料、标准件采购和非核心零部件制造计划。后段为以顾客服务为导向的“推进式”客户服务供应链运作模式,由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售后服务、回收服务组成,如售前免费上门设计方案,售中安装前后安全、技术、配套等服务,售后清洗、保养、维修等服务等等。

3.2实验室逻辑模型

“企业信息化实验室”由数字化工程设计、数字化制造、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供应链4部分组成,通过各类仪器设备、信息化硬件软件的集成,为现代企业运作提供服务。

3.2.1数字化工程设计

主要利用各类工具软件和管理平台协助相关部门完成数字化工程设计任务。

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D(pro/engineer):设计部门依据技术要求,运用CaD进行二维图纸绘制,运用pro/engineer进行三维造型设计,设计成果为各类图文档。

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软件Capp:工艺人员依据CaD二维设计信息进行工艺卡片设计和编制,获得各类工艺文件,还可运用3DCapp基于三维模型的信息直接进行工艺设计,然后直接向Cam传递数据。

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Cae:设计人员或工艺人员依据pro/engineer三维设计信息进行产品仿真模拟和分析,获得准确的产品分析信息。

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Cam:设计人员或工艺人员依据pro/engineer三维设计信息,以及Cae分析信息生成各种数值,以控制机床和设备,使之自动完成离散产品的加工、装配、检测和包装等制造过程,如生成数控代码、刀具轨迹等。

产品数据管理系统软件pDm:可将CaD、Capp、Cae、Cam的各种技术信息集成到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上,以实现产品数据的有效管控与数据共享。

3.2.2数字化车间

生产制造任务最终都会落实到车间这个实体上,因此,数字化制造部分以构造一个透明无间数字化车间的方式浓缩制造过程。

制造执行系统软件meS:从pDm中提取产品数据信息,综合管控生产计划排产、生产制造过程监控、生产过程质量跟踪、所有车间物料跟踪、工人任务执行情况等。

分布式数控系统软件DnC:DnC实现对车间分布式数控机床及普通机床的管理。

车间看板:车间看板是显示生产过程中需要广而告之信息的大型电子显示装置,通常为滚动播放形式。

工位触摸屏:由meS直接下达生产指令和详细技术文件给各个工位的触摸屏,供制造人员查阅。同时,工位触摸屏记录制造人员工作完成情况、制品质量情况、物料流转信息,以及生产中的突发情况等,并将所有信息上报给meS。

数控机床(nC)、普通机床:由于一般企业既有普通机床也有数控机床,因此将数字化车间制造生产线浓缩为两台有代表性的机床。其中,数控机床(nC)可以直接接受DnC传达的制造数值;而普通机床需要通过串口接口或采集卡接口与DnC相联,并将采集的制造信息传达给DnC。

3.2.3数字化管理

数字化管理部分采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服务管理(CSm)等管理软件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管理。

企业资源计划(eRp)软件:贯穿企业运作全过程,以规范所有资源的方式完成企业各经营要素的信息管理。

供应链管理(SCm)软件:由顾客关系管理(CRm)、内部供应链管理(iSCm)、供应商关系管理(SRm)、交易管理基础(tmF)4个主要模块组成,贯穿从订单输入到产品交付等并行于制造业务流程的全部业务过程。其中,tmF包含基本的eRp系统。

客户服务管理(CSm)软件:是继客户关系管理(CRm)之后目前最新的客户管理模式,它将客户价值从产品延伸至服务,这部分软件可让学生根据不同客户需求自己进行研发设计。

3.2.4数字化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是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数字化供应链分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两部分:

数字化内部供应链:内部供应链包括产、供、销、仓存、运输等物流环节,以及管理决策、财务会计、人力资源、产品与技术研发等支持环节。

数字化外部供应链:外部供应链需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顾客、服务商连成一个整体。

4实验室综合保障体系

4.1师资队伍建设

实验室师资力量包括教学和管理两个方面。在教学上主要依托信管系师资力量,多数教师在本科到博士阶段具有2~3个学科领域学习背景,如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科技情报、工商管理等,其中有些教师具有机械制造学习背景,也有教师具有在制造业工作经历,具备规划中数字化工厂区所需专业知识和行业实践经验,基本上可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4.2实验室管理制度

科学规范管理是实验室有效运行的保障。为此,需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实验室对外开放管理制度”、“学生实验守则”等。好的管理制度除了要保证实验室有序高效运行外,更重要的是要能保证对教学的支持和帮助:能够帮助老师充分地传授相关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训练机会,能够让实验室产生最大的功能效用。

4.3运行维护机制

综合型实验室必须实施协同化运行维护机制,即从实验室资源的整体规划和优化整合层面入手,实现实验室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利用,最突出的表现是整体规划、优化配置、资源共享,获取实验室最大投资效益。有学者提出建立三层次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包括普适基本要求层次、学科基础实验层次以及综合实践训练层次。还有学者提出实验室开放建议,针对高年级学生科研项目、各级各类比赛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针对本校特点,本实验室运行有三条主线,基本技能线、应用提高线和开放创新线。其中,基本技能线指教学计划内面向学生的各项实践任务,包括课程实验、实习实践、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训练、毕业设计等,目标是培养低年级学生基本实践和动手能力;应用提高线指教学计划外面向高年级学生的各类科研训练任务,包括各类科研项目、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挑战杯”项目、社会实践调研项目等,目标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开放创新线指向院内各专业、校内各院系甚至校外相关单位开放的实践任务,特别是一些校内跨专业综合项目、校企合作项目、实习基地项目等,让高年级学生在老师带领下,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参与真实项目的锻炼,培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动手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从而尽可能缩小学校与社会“最后一公里”的差距。

实验室三条线的有效运行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行维护机制,原则上应首先保证基础技能线平稳运行,不断挖掘应用提高线服务潜力,努力扩大开放创新线社会影响。

本实验室规划思路除了为建立学校管理实践大平台提供参考外,还可为其它基于信息技术的专业实验室建设,特别是那些有制造业背景的高校建立信息管理实验室提供建议与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梅源,郑双怡,张劲松,等.基于eRp的信管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0)

2江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4)

3张劲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情报杂志,2008(11)

4徐素芳.应重视信息化下高校实验室建设中的前期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

5王俊红.校企联合共建信息管理专业实验室的研究[J].福建电脑,2011(5)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篇5

关键词:电力营销系统信息管理模式

1、引言

电力营销是电力市场营销的简称。大致来说,其是基于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的,它研究的目的是以满足消费者对电力公司的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的过程。它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研究,包括电力市场营销理论、电力市场研究和市场需求分析。通过一系列的相关业务提供必要的服务,来满足客户对电力消费需求的目的,并实现企业开拓市场、占领市场的目标。

2、信息管理的特征

信息管理是以管理理论和决策理论为基础,其吸收了两个科学理论的决策模式、模型和方法,在系统吸收理论科学的思想和行为科学的思想理论之基础上,充分发挥计算机、通信、网络、人工智能和最新的技术来解决管理问题。信息管理是紧随互联网的出现而出现的,所以其具有知识经济的特点:

(1)量化。该模型是依据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设计,以不同层次实现量化,从而达到最佳的经营管理。

(2)智能化。运用大量的管理手段,是以数字化的管理方式模拟人脑的能力。

(3)综合化。注重综合应用多学科的方法。除了运用管理学、信息论、统计学、经济学、数学、系统论和计算机知识以外,根据具体对象的不同,仍然需要运用不同的行为科学、社会学、会计、物理、化学、控制理论,以此消化成为专业技术知识。

(4)集成化。混合创造性思维和其他智力因素,良好的管理做法加上各种精华的所在,以实现系统集成和技术集成的管理功能。

(5)动态化。在信息管理过程中,根据内部和外部形势的变化,不断优化数字输入的信息,从而获得最优数字信息的输出。

(6)系统化。注重运用系统全面的观点来研究和解决所有不同功能的关系问题。

3、信息管理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3.1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各个阶段:

3.1.1信息化管理点

信息化管理点即数据级的企业信息管理,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信息数字化(数据采集),以便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准确快捷地进行信息查询、沟通相传递,从而实现生产经营数据的共享,更加科学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3.1.2信息化管理线

信息化管理线即流程级的信息管理,在实现生产经营信息,数字化基础上,对企业的组织管理、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等的管理流程,实现信息管理,从而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制度性、科学性,同时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使管理活动更加具有实时性和有效性。

3.1.3信息管理面

信息管理面即决策级的信息管理,在生产经营数据数字化和管理流程数字化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和决策支持、知识库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生产经营的数据和管理流程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及时地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指导,同时能够实现同类知识的智能借鉴和共享。

3.1.4供应链的企业信息管理链

供应链的企业信息管理链即企业间的供应链管理,包括上游供应商、策略联盟、本企业购销、下游分销商、顾客等,在供应链级别上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成本,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

3.2信息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的生产经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同时,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发展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信息管理必然要适应这些变化,实现面向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的企业信息管理。客户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拉动企业的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系统,进而拉动企业的生产经营系统。企业在最快的时间内生产或者组装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或者服务,并且按照规定的数量和质量,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供应链系统送到顾客要求的地方。而且对顾客的使用情况和建议进行跟踪调查,为产品研发提供参考。因此,企业信息管理将向电子商务信息管理发展。

传统的企业市场营销是“推式”系统,企业根据以往的历史销售数据,结合对未来市场的预测,并按照自己的产能,制定年度、季度和月度销售计划和生产计划;然后进行市场宣传和推广,销售产品。但从以后的市场发展趋势来说应实现“拉式”营销策略,以达占领市场的目的。

同时,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必须适应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不断优化生产和业务流程,进行流程设计和重组,以及相应的组织重组。

4、电力营销业务中信息管理模式的系统分析

如上所述,电力行业的营销管理,必须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以满足发展现代电力市场的需求。根据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的结果和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同时考虑到数字营销管理系统设计的方案,努力克服过去的这种系统的缺点,根据业务逻辑层划分为客户服务、营销质量管理、营销业务层、市场管理决策支持层。这可包括4个内容管理系统的所有数字电力营销业务水平。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篇6

摘要:scor模型是标准的供应链流程参考模型,它使企业间能够准确地交流供应链问题,客观地评测其性能,确定性能改进的目标,并影响今后供应链管理软件的开发。而scor模型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模型的实施中加入gis技术,使供应链的部分信息图形化、直观化,并与企业erp系统实现数据交互,可以大大扩展scor模型的功能。本文简介了scor模型,介绍了基于mapinfo地理信息平台的scor模型支持系统的相关研究及应用实现,为scor模型的改进和完善做了一次很好的尝试。

关键词:scor;供应链;mapinfo;电子地图

abstract:scormodelisthestandardsupplychainoperationsreferencemodel.itcanmakeenterprisesaccuratelyexchangesupplychainproblems.italsocangiveanobjectiveevaluationoftheirperformance,setthegoalofimprovingtheperformanceandimpactthedevelopmentoffuturesupplychainmanagementsoftware.thefunctionofthescormodelcanbegreatlyextendedbyaddingthegistechnology.itcanmakepartofthesupplychaininformationgraphicandvisual,alsoexchangedatawitherpsystemsoftheenterprise.thispapermainlyintroducestherelativeresearchandapplicationsofthescorsupportsystembasedonmapinfogisplatform.itisagoodattemptfortheimprovementofthescormodel.

keywords:scor;supplychain;mapinfo;electronicmap

供应链系统就是产品从原材料到最终满足客户需要的全过程,是物流过程、信息流过程和价值流过程的集成。因此供应链的运作对于企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scor模型作为第一个标准的供应链流程参考模型、供应链的诊断工具,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借助scor模型研究、改进企业的供应链系统,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个有效手段。

对于scor模型的实施,一些学者图解了配置层,研究了模型实施需要满足的条件,概括了模型实施的相关步骤[1]。scor模型的运作紧密地将供应商、核心企业和用户联系起来,它们共同为满足客户需求服务。文章提到,scor并不是软件,而是在一定信息化基础上对原有的管理方法进行优化,并在必要时对某些软件模块进行简单改造。但是没有描述如何用信息技术改造、支持scor模型。为了更好地计划和实施每个流程,scor模型还提供了一个内部的支持系统,对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工作进行了定义。主要功能表现在:为基本流程的建立提供支持;对基本流程中各类信息进行管理;控制并改善基本流程的运作质量[2]。文章介绍了9种支持元素,包括规章建立和管理、业绩评估、信息系统与数据管理、库存管理、资产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网络管理、遵守法规管理、特殊元素。关于信息系统与数据管理,文章提出,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需要收集有关信息,并且加以整理、分析,用以支持各基本流程中的计划和执行过程。包括:采购信息、库存信息、运输信息等。这些信息极大地促进了各环节的运作能力以及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性。因此,有必要对scor模型中信息系统与数据管理进行研究,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计算机上的实现,以软件的方式支持应用scor模型的企业。

在scor模型的使用中,地理信息图、物料流动过程图等都是模型的实施中一些必不可少的基础图件。本文提出将gis技术应用于scor模型,利用mapinfo软件开发方面的强大功能,研究scor模型的支持系统,给出了支持系统的框架和电子地图的建立过程。信息化的支持系统使得scor模型的效率大大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scor模型及改进

1.1模型简介

供应链作业参考模型scor(supply-chainoperationsreference-model)是一个跨行业的标准供应链参考模型和供应链的诊断工具,提供了全面准确地优化各种规模和复杂程度的供应链所必须的方法。scor模型包含一整套流程定义,测量指标和比较基准,这些描述工具和思想方法帮助企业理解供应链的运作过程,客观地评测其性能,确定性能改进的目标,并开发流程改进的策略[3]。目前的最新版本为8.0版。

scor模型按流程定义可分为三个层次,每一层都可用于分析企业供应链的运作。在第三层以下还可以有第四、第五层等更详细的属于各企业所特有的流程描述层次。其中,第一层是过程定义层,第二层是过程配置层,第三层是过程分解层,在scor外有第四层作业执行层,即过程单元分解层。

scor模型的第一层描述了五个基本流程:计划、采购、制造、配送和返回。它定义了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范围和内容。企业通过对第一层scor模型的分析,可根据一系列供应链运作性能指标做出基本的战略决策。第二层配置层由一些核心流程类型组成。企业可选用该层中定义的标准流程单元构建它们的供应链。企业通过自身特有的供应链业务过程配置,可以选择核心业务过程构建其实际的供应链,并实施其运作策略。第三层过程分解层对第二层中的过程类的详细过程单元信息进行描述。这一层定义了企业成功取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包括定义和分解流程元素,规定每一个流程元素需要哪些信息输入,并期望哪些信息输出,对流程性能进行评测等。第四层是作业执行层对流程元素作了更进一步的分解。该层定义了获得竞争优势的实践,对已配置的特定供应链进行实施,为了适应业务变化的环境,对实施方案不断进行调整[4]。

1.2模型的实施和改进

scor模型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为:分析竞争基础;配置供应链;对绩效水平、实际运作和系统进行统筹安排;实施供应链流程和系统的管理等四个阶段。

在供应链的配置阶段,创建供应链结构需要一些准备工作。首先确定参与供应链管理的业务单位。在一张模拟各个业务单位的分布地图上,标出采购、生产、配送和退货流程所涉及各实体的地理位置,不仅应标出某个企业的位置,还应标出供应商和客户的位置。然后将主要的物流过程用箭头在相应组织之间标出。之后再用分类流程指定各位置所处的采购、生产、配送和退货流程及其之间的联系,表示出计划类流程和执行类流程之间的分配,抽象出供应链过程。 

这里就涉及到使用地图或者模拟分布图。此类商业地图不仅标识出企业自身与上下游企业的地理位置分布,更具有战略意义和研究价值。传统的标记图只能单一的表示出各个标记点固定的关系,不利于使用和修改。如果在这张图上不仅能体现各个业务单位的详细信息,实现标记点之间的距离计算等扩展功能,而且能与其他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相连,则大大提升了企业的运作效率,也为scor模型提供了补充和支持。gis技术的不断完善,使电子地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gis技术支持下的scor模型,在功能性、易用性等方面不断改进。

2基于mapinfo的支持系统的研究

2.1系统的原理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工具,把地图这种独特的视觉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与一般的数据库操作(例如查询和统计分析等)集成在一起。mapinfo是美国mapinfo公司的桌面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是一种数据可视化、信息地图化的桌面解决方案。作为gis技术的开发平台,mapinfo依据地图及其应用的概念、采用办公自动化的操作、集成多种数据库数据、融合计算机地图方法、使用地理数据库技术、加入了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功能,极具实用价值。mapinfo提供一整套功能强大的工具来进行复杂的商业地图化、数据可视化和gis功能。通过mapinfo可连接本地及服务器端的数据库,创建地图和图表以揭示数据行列背后的真正含义。也可以定制mapinfoprofessional以满足用户的特定需要[5]。

scor模型在供应链的分析设计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而支持系统将供应链的设计、配置阶段完全信息化。支持系统的电子地图能直观地显示供应链上企业的地理位置、属性信息以及企业间的距离、运输路线等,大大方便了供应链设计、选址等方面的决策,加快了工作进度[6]。

许多企业都有专门的管理系统,但是大多数系统之间没有信息的联系。企业管理系统中大量属性数据是以表格形式存储的,缺少对地理位置等空间数据的掌握,数据缺乏直观性。scor模型的支持系统,不仅可以对供应链上各企业的信息进行查询,而且可以实现与现有资源管理系统的连接,在信息管理方面实现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有效结合。

本系统基于visualbasic6.0开发环境,通过mapx组件控制和编辑mapinfo格式的空间数据,并通过ado(activexdataobjects)与access表相连,用sql语句访问并管理属性数据,在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之间通过两者对应的关键字建立关联[7]。因为系统应用于供应链管理,所以系统平台应提供系统接口支持,用于现有企业其他管理系统,如erp系统进行连接和数据交换。整个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2.2系统的功能

2.2.1支持供应链设计

在供应链的设计和再造方面,我们可以应用scor模型支持系统画出供应链的地理分布图、处理过程图。通过支持系统对企业信息的整合,我们可以方便地对供应链进行规划、选址等。从物流系统分析入手,做出未来的供应链地理分布图和处理过程图,选择最佳的地理位置和运送方案,对供应链进行设计和优化。

2.2.2信息的可视化和查询

电子地图将整个供应链的全图或局部专题地图显示出来,使用户能直接了解需要查询对象的地理位置,达到信息可视化效果。用户可以通过浏览电子地图查看各个企业的信息,通过功能的扩展,还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各个部门的相关数据。用户也可通过查询部门的信息得到相关企业、部门的空间信息,从而实现企业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之间的统一管理。

2.2.3信息的统计分析

基于mapinfo开发的电子地图能够精确地在屏幕上查询、分析与其相应的地理数据库信息。除了实现地图基本功能,包括实现地图显示、放大、缩小等地图浏览和图层操作外,在比例尺配置好的前提下,通过地图可以进行企业之间距离的计算以及相关的成本计算,以便企业对供应链进行优化。还可以将统计的结果制作成直观化的专题地图,方便结果的比较。

2.2.4数据输入、输出与维护

通过支持系统,可以在系统之间实现所需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及各类数据资料的及时更新。供应链管理是一项连续的工作,为保证数据的实用性,系统需要具备便捷的数据输入、输出功能,及时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更新。在电子地图的修改和维护方面,可以迅速地制定出企业特需的菜单、按钮盒或对话框等,还可以调用其它软件中的程序,使电子地图的功能不断扩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支持系统的应用实现

3.1软件环境和数据准备

地理信息系统平台采用mapinfoprofessional7.0scp中文版,数据库管理系统选用安装、维护都比较简单的microsoftaccess,便于使用和节约成本。为提高系统效率,采用对access数据库和mapinfo支持非常完备的visualbasic6.0可视化开发环境。

将一幅地图扫描成栅格图像并以jpg格式保存,用mapinfo打开选中的栅格图像。然后选取几个控制点对图像进行配准。配准时控制点选择的原则是:个数的确定要考虑比例尺及精度要求,一般以每幅图输入3~4个控制点为宜;点的分布分散且均匀并能控制整个图面。

3.2地图的编辑

因为属性数据结构有差异,因此一个图层上只能放置一种类型的地图要素,并分层定义地理实体的属性字段名称、类型、大小等。在mapinfo中新建多个图层,将不同类型的地物存储于不同的表中。电子地图系统的文件是以mapinfo文件格式存储的,其属性是以表的形式体现,在表中存储某一类型的信息方便以后的查询[8]。在创建表的字段时,根据具体的需要设置不同的字段。表和字段的命名具有一定的规范化便于操作和使用。在创建完所有的图层之后,就可以进行叠加分析,如图2所示。从叠加图层中可以分析各图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行显示和计算。例如,单击表示企业的图标,就可以弹出属性信息对话框,显示出企业的名称、人数等一系列信息。数据处理完成后,在图上增加注记和图例。最后进行地图的整饰,包括颜色的搭配、图层视野设置、字体的设置等工作,使地图看起来美观大方。保存时需要将其保存到一个工作空间。因为小范围的地图不容易配准,现仅用中国地图作为示例。

3.3支持系统与外部数据库的连接

scor模型支持系统可以动态联接关系型数据库。在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的网格环境中,通过sqldatalink数据联接软件包提供的qelib、odbc接口,可以同远程服务器联接,直接读取oracle、sqlbase等十几种大型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

为实现对外部数据库的调用和查询,在visualbasic6.0中的models中定义以下函数模块:

publiccnasnewadodb.connection

publicrsasnewadodb.recordset

publicstrsqlasstring

cn.connectionstring="provider=sqloledb"&_ 

";server="&servername&";database="&dbname

cn.open,userid,userpsw

rs.activeconnection=cn

rs.openstrsql

publicsubkeysetrecordset(rsasadodb.recordset,strsqlasstring)

onerrorgotoerrorhandler

screen.mousepointer=vbhourglass

rs.activeconnection=cn

rs.source=strsql

rs.cursorlocation=aduseclient

rs.openstrsql,adopenkeyset,adlockoptimistic,adcmdtext

screen.mousepointer=vbdefault

exitsub

errorhandler:

’displayadoerrorcn

screen.mousepointer=vbdefault

onerrorresumenext

endsub

strsql="insertintocolorstruct(suitcode,structid,colorcode)values(?苁&trim(left(trim(combo1),instr(cstr(combo1.text),"")-1))&","&trim(listview1.listitems.item(i).text)&","&trim(listview1.listitems.item(i).subitems(2))&?苁)"

cn.executestrsql

strsql作为一个字符串变量,用sql语句就可以实现查询。rs用来存放查询出的数据内容。cn也是一个对象,可以执行insert,update,delete等语句,直接就可以修改数据库内容。

这样就实现了对企业erp等数据库的查询调用,将地图所标识的供应链上企业的各项信息,包括产量、销售额等,及时快速地反映给scor模型的用户,为数据的采集和企业的决策创造了有利条件。

4结束语

基于mapinfo的scor模型的支持系统,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形象、直观地与地理图形紧密地联结起来,能提供大量常用的分析、查询功能。因此,大大扩展了scor模型的功能和应用范围,使scor模型更加灵活、实用,并可以与其他企业管理系统相结合,为企业供应链的管理、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周勇祥.如何实施scor模型[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4(8):35-37.

[2]庄晖,黄培清,张存禄.scor模型的支持系统[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2):86-88. 

[3]李洪心.基于scor的供应链管理模型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2):36-39.

[4]李高朋.scor供应链运营参考模型[j].情报方法,2004(7):61-62. 

[5]薛向锋,刘显正.基于mapinfo的警用电子地图的制作方法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4):208-209.

[6]stewartg.supply-chainoperationsreferencemodel(scor):thefirstcross-industryframeworkforintegratedsupply-chainmanagement[j].logisticsinformationmanagement,1997(10):62-67.

[7]李楠,顾兆军.应用mapx控件开发地理信息系统[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1(12):41-44.

[8]mapinfocorporation.mapbasicuser’sguide[m].newyork:mapinfocorporationtroy,1996.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篇7

关键词:三网融合 数字电视 集成产业链 合作竞争

伴随我国电视产业数字化进程,三网融合的趋势将使传统上泾渭分明的电信和电视产业在技术、业务、市场和政府监管等多个层面产生交叉与融合,这是一个漫长的博弈过程。

各地iptV试验的展开,表明我国已进入三网融合的第二阶段――业务融合,其他类似的新业务领域(如基于高速信息网络的数据服务)的出现,同时给电信和有线电视产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而发生在融合的第三阶段的企业融合,由于涉及产权整合,在我国目前的广电和电信分而管之的局面下,还需假以时日。值得期待的是,业务融合阶段的顺利进行,将会带动企业融合阶段的推进。事实上,业务融合将首先引发广电、电信和it产业系统内部经历一个自身的数字化产业链的调整过程。可以明确的是,发生在电视、电信和电脑间的产业融合同样是围绕着提高信息内容资源的生产处理效率和传播速度来发展的。三条产业链将以最低交易成本提供信息整合业务为导向,保障信息产品的畅通供应,也为下一阶段发生在产业链间的企业融合打下基础。也就是说,三网融合的第三阶段――企业融合,将经历产业系统内企业融合和产业系统间企业融合两个阶段。因此,现阶段,三网融合对我国电视产业系统的影响集中反映在电视产业链内部的演化中。

数字电视产业链

产业链理论是从哈佛管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1985)教授的“价值链理论”延伸出来的。Kapllnsky(2000)在波特价值链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把企业间的联系也考虑进去,产生所谓的“产业(价值)链”。

在产业链上,每个节点都由众多的同类企业组成,他们之间的竞争促使产业链在横向上不断“变粗”。而通过市场交易链接起来的上下游节点企业,他们之间的合作有利于纵向上延伸产业链。不同产业的产业(价值)链,主体都包含供应、转变、流通和最终用户四个节点,但其具体形状和结构与链条上传递的物(产品)流密切相关。就电视产业链而言,与传统工业产业链不同,数字化后的电视产业链是以信息产品(包括电视节目、数据服务等)为生产和加工对象的价值增值链。居于产业链末端的是最终消费者(以个人或组织形态存在的电视用户),处于首端的是电视内容生产商,它是电视产品的源头,集研发与生产于一身,最接近终端用户的则是电视网络运营商,由于它最终控制用户资源,其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显而易见,而在内容生产与网络运营之间还存在一个电视产品集成与交易的中介环节,即内容集成商。

从运营上讲,数字电视是电视网络运营商提供给用户的由数字电视节目、数字电视机顶盒等终端收看设备以及相关信息服务组成的复合型产品,它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软件产品部分,即数字电视节目,这是整个数字电视产品的核心部分;二是硬件产品部分,即数字电视机顶盒等网络接入设备;三是服务,包括数字电视安装与维护,节目订阅,及其他信息类增值服务。这些产品经由链条各节点加工、生产,不断增值。而数字电视产业链中各个节点都是由众多同类企业组成,它们之间的市场力量对比可通过集中度等产业指标来加以衡量。

1 内容生产节点。是制作、供应数字电视内容的厂商集合,包含电视台、节目制作公司、各种数据广播内容提供商等。由于其包含的生产企业众多,成百上千,且市场覆盖全国包括国外节目来源,加上随着信息产业的融合,传统it产业内容如游戏,电信内容如电话等内容提供商的加入,内容生产市场将更趋向竞争格局。而这种竞争格局无疑有利于提高内容产量,降低内容价格,提高消费者的福利水平。

2 内容集成商节点。是通过集成、包装、销售数字电视内容的厂商集合。比如,上海文广互动、北京北广传媒、中央电视台,实际上它们既是节目集成商,又是节目制作商。应该说这个节点专门厂商数量不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但由于目前国内很多地方的网络运营商也充当了节目集成商的角色,使得其市场结构处于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之间的状态。

3 网络运营商节点。主要负责数字电视节目传输服务,在广电系统内,就是地面、有线和卫星三种平台。就传输平台来说,即使加上以后的电信和互联网传输平台,由于传输网络的自然垄断技术经济特点,市场仍将长期处于寡头垄断结构。而就某一具体平台而言,其市场结构将会发生较大变化,地面和有线目前基本上处于地方完全垄断状态,但全国又处于分散竞争格局,随着广电系统外传输平台的渗透,电视网络平台整合(集中)以谋求更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势在必行。而2005年才开始的卫星直播数字平台,虽然没有历史的包袱,可以一步到位且产权相对明晰,但它的困难在于手头用户资源极少,在地面占据农村、有线控制城市的状况下进行市场渗透难度不小。

现实中,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一方面数字技术、光通信技术、软件技术、tCp/ip协议的进展已经从技术上令传统的电信网、计算机网(主要指互联网)和电视网正通过各种方式趋向于相互渗透和融合,另一方面客户需求也正从单纯语音沟通、视听阅读向信息综合服务发展。在技术驱动、需求拉动的共同作用下,加上相互间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大,电视产业链正在朝两个方向发展:纵向不断延伸链条,裂变涌现出一些新的市场主体和价值创造者;横向不断深化分工和扩展协作伙伴,稳固和提升每一个环节的价值形成能力。这种变化带来的后果是:电视产业链将不再对应单一的价值链,而逐渐催生出更加相互依赖、紧密协作的价值网络。而这个价值网络是与传统电信产业链、it产业链结合产生的更大的产业系统,每一个参与分工协作的电视、电信及it业,都成为价值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三个产业间的竞争格局也由单一产业价值链内的完全垄断,经过寡头垄断,最终演变成为产业链间更大产业系统的竞合共生。而这正是上节所说的。三网融合第三阶段中的产业系统间的企业融合。

三网融合中的集成数字产业链

如果不考虑我国广电、电信间现有的产业壁垒,信息综合需求和技术融合将从根本上集成三个产业分离的多元产业链,重新构建成合作开放的集成产业链。

合作开放的集成产业链体现了语音业务、数据和视频等新业务的不同运营模式,它们既继承了传统电信、电视、it产业链的特性,又融合在统一的数字(比特)流中。集成产业链中,网络运营商既可为原有的电信网络运营商,也可为数字化后的广电网络运营商,它在为内容提供商、应用开发商打造基础网络平台的同时,还能成为公共的服务平台。用户终端本身将具有付费功能,资金流是由用户直接流向运营商,然

后根据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商、应用开发商达成的协议进行分成。网络运营商所得到的不再仅仅是网络接入费,还介入到内容与应用的服务费。用户虽然是通过网络运营商的终端设备享受新业务(全业务或综合信息)服务,但也可直接面对内容提供商与应用开发商;用户的信息最终流到内容提供商与应用开发商,这样便于他们根据用户的需要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在整个集成数字产业链中,网络运营商将处于产业链的核心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绝对垄断性,只具备经营网络能力而缺乏经营业务能力的运营商,只会变成一个“管道公司”。

在集成数字产业链的产业远景下,发生在产业间的业务融合便一目了然。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都以宽带传送为基础,共用宽带,“三网”就能形成“业务融合”。当前,无论是在电信还是广电系统,网络与业务分离都已经基本实现,各自的数据业务也迅速发展,这为交叉合作开展业务提供了基础。理论上,电信网络可以经营广电的内容,同样广电网络也可以开展电信的通信业务。就目前来看,电视内容生产商和集成商作为集成产业链中内容提供商的重要一分子,在视频节目内容方面相比电信和it内容提供商仍将具有较大的优势。而数字电视的网络运营商与原有电信网络运营商(如网通、电信、移动、铁通等)相比,虽然业务范围能从单纯的提供单向视频服务升级到提供视音频服务、点播服务、数据业务、宽带业务等多种服务,大大拓展了生存空间,但不可否认,在市场规模、运营水平和公司治理等方面与后者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不难发现,在放松管制的条件下,一旦业务融合真正实现,电视网络环节面临的竞争压力将远大于电视内容环节。目前在“数字家庭”的发展趋势下,电脑和电视作为重要的信息终端不可避免地要相互挤兑。在为终端用户提供包括电视节目在内的信息内容服务方面,数字电视与网络电视间的斗争将长期存在。

基于集成产业链的合作竞争模式

在电视产业链内部,应该说,产业链是以产业内部的分工和合作为前提的。而分工的日益深入,使得我们在很多领域变得越来越“无知”,如果强行在这些领域谋求发展,只会造成产业链瓶颈,制约产业链的畅通和拓展。“木桶原理”说明了木桶的最大盛水量是由组成木桶的几块木板中最短的一块决定的。类似的,产业链上资金、信息的流量同样由链条上最窄的节点来决定。这就明示我们,在打造数字电视产业链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合作联盟模式,要求产业链中的每个企业都在产业链上选择一个或几个自身具有相对优势的战略环节作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来培养和加强。而对其他环节的活动,则利用资源配置的成本差异,以“策略联盟”等形式外包(out-sourcing)出去,由更好的专业公司来做。这样不但使每个企业的价值创造最大化,也能实现整条产业价值链的价值最大化。资料显示,数字化后的日本nHK电视台,仅有员工260多人,其大量业务都以外包的形式转移给各种内容供应商、技术供应商、设备供应商及其他应用开发服务供应商。因此,电视产业链的拓展要紧紧围绕广电影视内容产业,进行相关行业的产品开发,形成品牌延伸。这样不仅有利于形成内部连贯、结构清晰的产业链,还能为电视产业寻找新的价值增长点。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篇8

abstract:againsttheproblemaboutintellectualpropertyindigitalcollectionconstruction,analyzetheproblemsofcopyrightincollectiondigitalization;copyrightofdatabaseinlibrary;broadcastrightsininternet;hypertextlinkininternetresourceguide,andgivethecountermeasuresagainstsuchproblems.

关键词:数字馆藏知识产权

Keywords:digitalcollection;intellectualproperty

作者简介:程争锋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情报学专业信息管理与社会经济信息化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25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014-03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络的发展,以及图书馆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数字馆藏已日益成为图书馆馆藏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数字馆藏,是指数字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通过自行开发、购买、租用、设立镜像、建立URL链接等方式获得的,具有保藏价值并能够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各类数字资源,包括电子书、电子期刊和各种类型的数据库等。由于数字馆藏无论是物理形态还是使用方式上都与传统馆藏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传统的知识产权制度在数字环境下往往难以适应馆藏发展的新特点,从而难以对各类新型数字资源予以有效的保护,进而造成当前数字资源侵权案件的屡屡发生;然而如果在数字环境下的知识产权立法中过分强调产权人的利益,又将会与图书馆知识传承和文明传播的社会使命以及公众获取和利用知识的合理权利发生激烈碰撞,从而使得问题更加趋于复杂化。正是基于此,数字馆藏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已日益受到图情界的广泛关注。

1.数字馆藏建设中的知识产权分析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权,也称智力成果权,是指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在数字馆藏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各类数字资源的采集、加工和采购,还是数字馆藏的实际利用和服务,都会涉及到知识产权尤其是著作权问题,若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规避和解决,必将引发数字馆藏建设方与知识产权人之间的法律纠纷,从而严重影响图书馆馆藏数字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1.1馆藏作品数字化中的著作权问题

著作权,又称版权,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对文学、艺术、科学作品所享有的独占权利,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两部分。

图书馆在数字馆藏建设中,不可避免地要对本馆收藏的各类印刷版作品进行数字化加工,使之成为可供用户通过计算机阅读和网络获取的数字化资源;而依据我国著作权法,除了各种法律法规、官方文件、历法等客体以及超过著作权保护期限的作品以外,图书馆的各类馆藏文献均受著作权法保护。针对图书馆馆藏数字化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可以依据作品的版权状况和图书馆数字化的目的分情况予以解决:

①对于不在著作权法保护范围或已超过著作权保护期限的馆藏作品,可自行进行数字化处理,而无需考虑版权问题。

②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属合理使用范畴,即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地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因此,图书馆出于陈列和保存版本而进行的例如古籍善本以及稀有图书的数字化处理,可依据“合理使用”条款进行作品著作权的规避处理,但要注意其适用对象仅限于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需要而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即已经损毁或者濒临损毁、丢失或者失窃,或者其存储格式已经过时,并且在市场上无法购买或者只能以明显高于标定的价格购买的作品。

③除上述情况以外的馆藏作品,图书馆要对其进行数字化,必须获得著作权人的许可授权方可实施。然而,由于馆藏作品数量众多,著作权人分散,要依靠图书馆通过与作者一一谈判的方式来获得授权在实际工作中显然并不实际,但图书馆仍可利用著作权集中管理制度、与出版社进行合作等方式,尽可能解决数字化作品的版权问题。

1.2数字馆藏利用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问题

数字馆藏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馆藏资源,其利用的便捷性和服务的广泛性有赖于网络传播来实现,因此数字馆藏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必须解决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问题。

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指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公民提供作品,使公民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是由著作权人享有的一项财产权,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其他人不得擅自将其作品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图书馆将数字形式的作品搭载在网络上向公众传播,无论是联机用户从网络下载作品,通过有形载体制作了比较稳定的复制件,还是仅仅进入用户计算机的随机存储器,都构成了对作品复制并通过网络向公众提供作品的行为,因此必须受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制约。由此可见,图书馆若想通过网络将数字化作品提供给用户使用,必须经著作权人许可,否则即构成侵权行为。

然而,著作权法对于著作权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并不意味着图书馆在数字化馆藏的网络传播问题上就将束手无策。我国于2006年7月1日实施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针对图书馆的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制定了特别条款,规定图书馆可不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本馆馆舍内服务对象提供本馆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或依法为陈列或保存版本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不向其支付报酬,但不得直接或者间接获得经济利益。然而,该规定的适用对象范围仍限于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另外信息网络传播的范围也仅限于本馆馆舍,从而极大制约了用户对数字馆藏利用的范围和渠道,同时也涉嫌侵犯公众信息自由获取权利的嫌疑。此外,图书馆通过网络向本馆注册用户提供数字化馆藏,改变的仅仅是馆藏文献的提供方式,实质上应属图书馆借阅这一传统业务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因此,只要图书馆通过网络向注册用户同时提供的电子文献副本数量(即某作品并发访问用户数)不超过该馆藏文献印刷版的数量,就应属合理使用范畴,图书馆无需经过著作权人同意并支付报酬,但如果并发注册用户数超出馆藏印刷版文献数量,则应根据超出的数目向著作权人支付相应报酬。

1.3馆藏数据库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数据库是指经系统有序安排,并通过电子或其他手段单独加以访问的独立作品、数据或其他材料的集合,它不单单是对印刷版文献的数字化处理,更包含了数据筛选、组织、加工、存储等各个环节的创造性劳动。在图书馆数字馆藏建设中,数据库的开发和采购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无论是图书馆自行开发馆藏特色数据库,还是购买商业化的数据库产品,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数据库的知识产权问题。

图书馆在数字馆藏建设中,自行开发的数据库能否受著作权保护是一个关系到图书馆切身利益的问题。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作品取得著作权的必要条件在于其必须具有独创性,即作品是作者自己独立的创作,而基本不是或完全不是抄袭他人的作品。因此,数据库是否属著作权保护范畴,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独创性。数据库主要由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内容数据两部分构成,对于图书馆自行开发的管理系统和加工、录入内容数据的数据库,无疑凝聚了开发者的创造性劳动和智慧结晶,符合独创性要件,理应受著作权法保护;但如果图书馆在数据库开发过程中采用了其他软件厂商提供的现成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而仅仅是进行了数据的加工和录入工作,那么该数据库是否受著作权法保护往往会引起各方争议。其实,图书馆工作人员在进行数据库内容建设过程中,通常都会对各种信息进行评价、筛选、著录、标引等处理,而这些工作不仅要求操作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还需要付出相当多的复杂智力劳动,因此同样包涵了开发者的创造性劳动,其作品同样应受著作权法保护。此外,即使数据库制作方仅仅是进行了简单的数据采集和录入,其作品不符合独创性条件,但由于该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根据“辛勤采集”原则,其作品仍可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而从各国的司法实践来看,多数国家也在著作权法中将包含有作者独特思维和创造性劳动的数据库作为演绎作品来加以保护,并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或专门制定法律法规对数据库进行保护。因此,对于自建数据库,图书馆拥有使用和许可使用的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图书馆也负有保护其数据库知识产权不受侵犯的义务,在使用过程中应对用户的恶意下载、对资源的非法使用等侵权行为及时采取措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图书馆在自建馆藏特色数据库的同时,出于经济和技术等层面的考虑,还会购买数据库商提供的成熟商业数据库产品,然而图书馆作为商业数据库的使用者,同样要注意尊重和保护数据库厂商以及数据库所收录作品原作者的知识产权。一方面,在资源采购的预评估阶段,应该全面考察备选数据库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如所收录资源是否已获原作者授权,数据库商是否拥有对其开发数据库的自主知识产权,数据库使用了哪些知识产权保护技术等,并在购买协议中对数据库产品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明确约定;另一方面,在数字资源使用后评估阶段,要对用户侵权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办法,产品反侵权技术手段的实际应用效果等予以考察评价。

数据库建设除了涉及著作权外,如果数据库开发者在开发过程中使用了某种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型要件的专利技术手段并申请了专利,那么数据库开发者还拥有对该技术的专利权,其他数据库商或图书馆若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使用该专利技术进行数据库的开发及其他相关活动,都会构成对数据库原作者的侵权行为。

1.4网络资源导航建设中的链接问题

图书馆数字馆藏的对象不仅包括传统形式馆藏的数字化作品及各种类型的数据库,还涉及因特网上的各类学术信息资源。网络资源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馆藏数字资源,具有数量庞大、来源广泛、类型多样、更新迅速等特点,因此图书馆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加工组织主要还是通过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导航的方式来实现。

图书馆建立的各类网络资源导航,为用户方便高效地访问因特网上各类高质量专业化的学术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丰富了图书馆自身的虚拟馆藏。但是,由于网络资源导航主要是采用超链接方式在不同网页或同一网页的不同部分之间进行跳转,因此在方便用户获得最大限度访问自由度的同时可能会在图书馆与原始网站所有者之间引发知识产权纠纷。

图书馆网络资源导航中所使用的链接主要分为系统内链和系统外链两种。其中系统内链就是在图书馆网站内部不同网页或同一网页的不同部分之间建立的链接,由于链接网页和被链接网页同属于一个服务器,因此一般不涉及侵权问题;而系统外链是图书馆网站与其他外部网站或网页之间的链接,设链方和被链方分属于不同的主体服务器,因此很容易产生法律纠纷。

链出式链接在用户点击该链接后,浏览器在显示被链网页内容的同时,其地址栏也会自动跳转到的新网站或网页的网址,网页上将不再包含设链者的任何信息,从而保证用户可以清楚地获悉自己已离开设链网站而跳转到一个新的网站,因此,采用链出式设链方式链接到其他网站的主页,一般不会出现侵权问题。然而,如果设链方采用的是深层链接,即跳过被链网站的主页而直接链向该网站的内容网页,则可能会侵犯被链网站所有者的知识产权,因为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网站作为一种汇编作品,其作者同样享有对作品的著作权,因此设链方如果绕过主页对网站内容直接设置链接,一方面可能会改变作品的顺序或略过作者的版权声明,破坏了网站的完整性,从而损害了作者的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人身权,另一方面,商业网站的收入很大程度上依靠用户对其主页的访问量统计和主页广告的点击率来考察,因此图书馆绕过其主页设链的行为,必然会影响网站主页的访问量,从而进一步损害网站所有者的商业利益,构成对著作权人财产权的侵犯。

链入式链接则如同将外部网站的网页内容直接拉入本网站网页,用户在点击链接后,浏览器在显示被链网页新内容的同时,其地址栏显示的网页URL地址并不发生任何变化,因此用户往往会误以为所浏览的仍然是设链网站自身的网页内容,从而对被链网站作者的著作权构成直接侵害。图书馆在建设网络资源导航时,如果未经网页作者同意而设置此类链接,则类似于私自篡改作品著作权人并公开发表的剽窃行为,从而将直接损害被链网站作者的署名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

针对上述网络资源导航链接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图书馆完全可以采取措施予以有效规避,从而将侵权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2.数字馆藏建设中知识产权纠纷的对策分析

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不断深入,馆藏数字化过程中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与纠纷也会越来越多,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策略来规避知识产权风险和应对知识产权纠纷,成为图书馆在数字馆藏建设中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结合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图书馆在数字馆藏知识产权问题上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2.1积极参与知识产权立法进程,推动我国相关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由于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无论是立法组织还是司法实践都起步较晚,因此相关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存在诸多空白和漏洞,亟待相关部门尽快完善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框架,为数字馆藏建设中知识产权纠纷的解决提供法律依据。作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中的重要主体和社会公众信息权利的合理代言人,图书馆无论是从自身权益出发,还是考虑公共信息利益,都应积极参与到知识产权的相关立法工作中,从图书馆和公众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出发,通过提供专业性的意见建议等形式,影响知识产权立法进程,从而维护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传承者和传播者的神圣使命和公众获取知识、交流信息的正当权利。

2.2推行和完善著作权集中管理制度。

我国著作权法对著作权人权利和图书馆权利均作了诸多规定,这些权利有些可以通过作者与图书馆之间的直接协商来行使,有些则无法通过双方的直接行为来行使或直接行使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就需要通过著作权集中管理这一中介手段来予以解决。通过著作权集中管理机构这一中介组织,著作权人的权利得到了统一行使,避免了著作权人独立维权的尴尬,同时图书馆也免去了同著作权人一一谈判这一费时费力的工作,而且利用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集中大量的著作权后管理所具备的规模效应,也将极大提高著作权的行使效率。

2.3采取各种技术措施避免侵权行为发生。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防火墙技术、加密解密技术、ip控制技术、防复制技术、并发用户限制技术等新的技术手段纷纷出现,从而为图书馆从技术角度解决各种知识产权问题提供了可能。实际上,在数字馆藏服务过程中,多数恶意侵权行为均非本馆注册用户而是非法用户所为,因此图书馆可以采用各种权限设置措施,尽可能将数字资源的流通渠道和使用范围限定在合理范围,例如通过网络ip地址限定或用户名/密码登陆方式,将访问者限定于本馆注册用户;同时针对非法用户的恶意侵权行为,还可利用加密等防复制技术增加恶意侵权的难度,从而有效避免非法用户的恶意访问和下载。

2.4加大宣传,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在我国,无论是图书馆界还是广大读者,对知识产权制度都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通过积极开展宣传和培训,可以使人们尤其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全面了解和掌握图书馆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内容、期限、地域范围以及相关法律责任等知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图书馆正式用户的某些非恶意的侵权行为,并促使图书馆员及时发现和认真思考新出现的知识产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使数字馆藏开发和利用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滕斌李梅泰.浅议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J]情报学报,2006(10)

[2]张永军.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探究[J]现代情报,2006(9)

[3]周振伟.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中的著作权问题探析[J]图书馆工作研究,2006(6)

[4]谭九生,高俊宽.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6)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篇9

[关键词]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供应链物流;

一、引言

航空装备制造具有单位价值高、结构复杂、零部件数量大、制造装配所需资源多、生产周期长、质量控制严格等特点。飞机制造对过程质量严格控制要求其物流过程的透明性、可跟踪性和可控性。但是,由于环境、体制等原因,尽管我国在飞机制造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就民用飞机制造而言,我国飞机制造企业与波音、空客等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特别是飞机制造物流管理方面,企业不但面临大飞机研发和制造的生产任务,同时面临劳动力成本、汇率变动等压力,更重要的,建立和完善飞机制造物流管理体系是目前和未来提高我国飞机制造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

因而,在深入剖析我国飞机制造物流管理面临的挑战之后,本文提出了供应链环境下以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为核心的民用飞机制造企业物流体系。

二、飞机制造物流管理面临的挑战

飞机制造物流管理是一个涉及采购、配送、生产、仓储、发运等过程的系统性工作,尽管我国的部分飞机制造企业也参与了一些国际大型飞机的生产工作,但是,由于长期的封闭式管理,在人员素质、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信息采集、管理模式等方面仍面临不少的挑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中心的运转效率,主要体现在:

1.流程信息采集和处理方式落后,信息化程度低。在物流中心的各个环节上还未真正的实现信息化,处理方法还主要依靠在卡片、表格等方式,没有做到数据一次生成和有效管理。

2.缓冲区内库存过多,物料的流动性比较低。在飞机制造和装配等环节普遍存在由于上下工序节拍不一致,当半制品流到下道工序时,必须停留在缓冲区内等待较长时间。同时,由于人机配合、人员配备等各种原因,工序间物料流动断断续续,时紧时松。此外,大量工装夹具的使用、存放、流转、日常耗材的管理等也给飞机制造物流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生产过程中物流管理与控制不合理。目前飞机制造企业虽然更加重视物流运作的结果,但是常常忽视了生产物流过程,对事中没有进行实时监控导致多余库存、多余搬运和操作、停工待料等,存在现场管理无序、管理流程不完善和执行不到位、员工对标准化管理的意识较差的等现象。

4.物流成本较高。由于生产物流管理理论应用水平低,不合理运用,造成在各个环节物流成本的增加。同时我国现有的会计项目对物流费用的核算和管理,不能解释物流费用的分布,掩盖了物流费用的真面目。

5.主制造商与供应商、客户的沟通不畅,特别是对供应商的管理有待加强。由于长期的封闭式管理,主制造商与供应商的交流、供应商管理与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客户关系管理数据支撑,降低的供应链的反应速度,不利于降低供应链成本。

6.缺乏物流体系的统一规划和实施。尽管目前一些飞机制造企业也在积极推进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但是由于缺乏从供应链的角度来构建和规划整个物流管理体系,一方面制约了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为后续物流资源的整合、流程变革和组织架构的完善等带来隐患。

三、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体系设计

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是是面向供应链的物流管理体系,它涵盖了从采购、库存到销售等环节的物流过程,整合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产品物流这三个方面,其基本功能包括生产排程、材料采购、订单处理、存货管理、配送、仓储及客户服务等,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系统功能架构如图1所示:

1.生产排程

(1)制定年度计划,年度计划是整个生产经营的前提,按照、生产任务及公司规划编制年度生产规划大纲。

(2)在数字物流管理系统中定义需求,对各设备、部件、零件定义确切的产品信息定额。

(3)通过定义需求,做出准确的年度预算,并将年度生产计划列入大纲及年度预算。

(4)将生产规划、预算信息下发至各个相应的部门、车间、工位。

2.材料采购

(1)确定采购需求,按照年度生产计划和建设规划,主动进行采购计划安排。

(2)将产品进行分类,设定合格供应商清册,以此作为供应商选择的标准。

(3)按类别、材料划分向不同种类的供应商进行询价,并通过系统进行实时比价,保证了采购的公开、公正。

3.供应商及订单处理

(1)汇总各类订单的信息。

(2)统计费用发生及支付情况。

(3)统计货物交付及质量情况,及时反应逾期的交付情况,以保证所采购产品能够准时准点到达。

(4)对供应商进行管理。包括供应链选择与评价、供应商日常质量监控、供应商协同设计与质量改善等。

4.存货管理

(1)将各类设备、产品、零件数字化,统计各类库存信息。

(2)通过前期在数字物流管理系统对产品的定义,自动比对生产计划,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至相应的部门、车间、工位及采购员,及时补充缺少零件。

5.配送

(1)不仅仅局限于主制造商,同时把业务扩展到各个地区的合作供应商。

(2)将配送信息及时的反应到库存系统,提高存货管理的效率。

6.仓储及客户服务

(1)将日益扩大的仓储进行全面综合的管理,保证对货物的控制。

(2)通过数字物流管理系统。可以为引进先进的物流视频监控解决方案进行链接,保障货物的安全性,降低仓储安全的使用成本。

四、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意义

飞机的研制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多个专业子系统综合和协调的结果。各子系统间存在着复杂的信息传递和依赖关系。一个恰当的信息化平台有利于支持这些子系统之间的信息的交互和连接,使它们可以集成和协调起来共同完成整个飞机的研制、生产、销售和客户支持等工作。由于民用飞机制造有大量的进口零部件,通过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系统与保税仓库进行链接,加快清关、报关的速度。通过数字物流管理系统加强与各供应商之间的联系,规范供应商的供货习惯等,以达到提高整个物流流转速度,降低时间成本。因此,通过建设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体系,可以实现:

1.功能内的协调,即企业内部对作业、流程、信息的管理,以提高作业效率和资源效益。

2.功能间的协调,即指企业内各个部门间的整合,以降低可能的目标冲突,诸如后勤与财务部门或后勤与生产部门等的协调。

3.组织间的协调,即从整体供应链协调的角度,组织与其他组织间通过协同规划和管理,实现低成本、高效益、无缝协作,如根据生产状况实施的自动补货系统或及时生产等。

五、结论

由于外部竞争环境和内部发展的需要,提高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竞争力是我国工业发过程中的一个迫切任务,对我国的工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某大型民用飞机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现状和需求出发,提出了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体系建设方案,并对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系统及其对提高我国民用飞机竞争力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为供应链环境下民用飞机制造企业物流管理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解决思路,并对其它航空制造企业以及相关企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嵩正,殷茗,梁工谦等.大型复杂航空产品质量评估模型研究[J].航空学报,2006,127(4):588-593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篇10

1 数字图书馆发展面临的环境挑战

1.1 数字图书馆把我们带入全新的信息空间

一方面,信息资源数字化使得整个信息空间的任何一层内容(比特、词句、段落、章节、文献、文献集合、多个集合组成的信息系统、若干信息系统组成的跨系统体系)都可以被表征、解析、链接、交互、融汇,因此人们可从各个层面多个角度来灵活地分析、组织、表现和利用信息内容。另一方面,随着e-science和e-learning的发展[4],科研与教育领域的各类对象(例如科研仪器、设施、数据、项目、机构、计划、政策、规则、活动等)都可被数字化表现,科研教育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被数字化组织,研究、教育活动与信息活动在数字化基础上融合,信息与知识构成在科研和教育过程中组织业务活动、组合协同过程、支撑虚拟组织的行为工具和组织机制,形成数字化信息化的科研空间和教育空间。再一方面,相关技术的发展继续改造数字化信息化的科研、教育和生活空间,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相互汇聚将产生“无所不在的智能环境”(ambientintelligence)[5],在正常工作生活过程中隐蔽自然地捕获、传递、组织、利用信息,例如:通过可穿戴的智能织物自动监测、分析和传递健康状况信息;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3C领域的汇聚,以及数字出版、数字图书馆和语义技术的汇聚,将产生新的信息生产、交换、组织和利用形态,改变现有的信息模式、信息渠道和信息交流交互机制[6~7]。数字图书馆能否及时和充分地利用新信息空间提供的机会来发展相应的技术和服务,将成为其保持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关键。

1.2 数字图书馆将我们推向新的用户需求

一方面,当用户能够方便获取大量文献后,用户信息过程的制约瓶颈(因此核心需求)将发生重大迁移,用户将要求对找到的文献进一步分析,挖掘隐藏在文献内部的相关知识内容及其相互的逻辑关系,发现自己不知道的结构和规律。另一方面,用户总是为了一定的应用目的来检索文献和挖掘知识,这些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不但依赖它们本身,还依赖于它们与具体应用环境中的其他任务、过程、活动、设施、数据、知识,甚至人员的基于语义关系和应用关系的链接、交互和集成,因此用户需要将所检索的知识内容与其他相关或可能相关的内容和对象动态链接,构造可重组可扩展和可视化的知识地图,形成支持探索、发现和交流的动态的个性化的知识空间,帮助自己理解、应用和创造知识。再一方面,用户总是在一定的科研教育应用空间(例如自己所在的机构、团队、领域、系统或任务过程)进行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创造,用户需要将信息的检索获取、知识的动态链接、信息与知识的组织与管理等,与这些应用空间的数字化信息化机制(例如机构知识库、项目网站、知识管理系统、知识网格等)有机融合,与数字化信息化的业务过程(例如虚拟实验系统、网络教学系统、工作流管理系统等)有机融合,支持在应用空间层面的协同的知识交流、知识组织和知识管理机制。数字图书馆能否及时开发新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机制,有效满足用户新的信息需求,将成为其维持对用户的相关性和有效性的关键。

1.3 数字图书馆使我们面对新的竞争环境

一方面,出版商在数字化网络化基础上不断充实服务内容、改变服务形式,不仅全面提供数字全文文献(尤其是期刊、会议录、学位论文、工具书等),而且积极将多种数字资源、网络服务(例如文献传递和参考咨询),甚至图书馆目录相连,形成新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以amazon、SciFinder和webofKnowledge为代表的信息服务商还积极开发新的服务功能[8],在提供内容检索、获取和链接服务的同时提供知识挖掘、知识推送、知识组织功能,从而提供直接面向终端用户的全面信息服务。另一方面,网络搜索引擎不断扩大它们对深层学术信息的组织、发现和提供能力,GoogleScholar把主要的学术期刊文献、会议文献、图书著录信息等纳入搜索范围[9],Googleprint将多个主要图书馆的上千万数字化图书作为自己资源的有机部分[10];考虑到这些搜索引擎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首选信息检索工具,当它们将足够多的传统图书馆资源组织到自己旗下后,很可能取代某些图书馆而成为相当部分用户的主要信息资源系统。再一方面,以开放获取(openaccess)运动[11]和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Repositories)[12]为代表,以信息生产者驱动的开放信息交流可能进一步改变学术信息交流环境,用户不仅可通过个人和机构网站,还可以通过更为开放、更为规范和更可持续的开放期刊和开放存储库等机制来传递信息和保存知识,充实和扩展从终端用户到终端用户的信息传递链,这不仅将冲击传统的学术出版模式,而且将对同样处于学术交流中间环节的图书馆形成强烈冲击。数字图书馆能否不断挖掘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开拓和深化自己的服务,将成为其保持在信息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对用户的吸引力的关键问题。

2 当前数字图书馆模式的内在局限

通过多年发展,数字图书馆作为跨时空获取文献信息机制的优势和贡献已经得到充分展现。但是,在我们欣赏成功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当前数字图书馆机制的内在局限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长远威胁,从而为适应新的信息环境开拓视野和寻找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