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十篇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十篇

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8:16

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篇1

关键词:技工院校职业化德育内容体系构建

近年来,中国的企业发展迅速,不仅数量剧增,而且经营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高素质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然而,资料显示,企业员工职业化意识和职业化素养的普遍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呼唤职业化的员工,中国员工应该更加职业化。技工院校承担着培养现代企业所需的高素质的中、高级技能人才的任务。因此,技工院校应努力培养受教育者能以更加职业化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对待人生,对待未来。

一、企业员工职业化的内涵和特征

1.企业员工职业化的内涵

企业员工的职业化,是指企业员工的外表、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符合特定规范和标准,以及朝着这种状态的变化过程。该定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1)职业化是一种状态。一个职业化的企业员工,在外表、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应符合特定规范和标准。

(2)职业化是一个过程。即企业员工从非职业化的状态向职业化的状态转化或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有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组织绩效的提高。

(3)职业化的评价。对一个人职业化状态或程度的评价,应该包括视觉、行为、理念三个层面,外表、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五个要素。

2.企业员工职业化的特征

根据企业员工职业化的定义,企业员工职业化的特征可分为状态的特征和过程的特征。

(1)企业员工职业化状态的特征。一是视觉层面。该层面的要素主要指外表,其状态特征表现为:衣着整洁得体,在工作场合一般穿职业装或工作服;工作行为符合工作场所惯例和本组织规则;言谈举止符合基本的职业礼仪等。二是行为层面。该层面的要素主要指知识、技能和态度,其状态特征表现为:在知识方面,具备本职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熟悉工作基本规则和标准等;在技能方面,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具备职业资格,具备商务写作、沟通谈判等方面的通用技能;在态度方面,对工作具有明确的任务导向和成就导向,忠于职守;习惯团队合作,乐于助人;谨守组织工作流程和标准,追求完成工作的高效率和低成本。三是理念层面。该层面的要素主要指职业价值观,其状态特征表现为:在个人抱负与职业成就之间、个人生活与职业生活之间达成平衡,深刻理解并认同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达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协调统一等。

(2)企业员工职业化过程的特征。第一,以个人的体验为基础。职业化的过程离不开实际的活动,而且需要建立在个人体验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完成。第二,外部环境对职业化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是微观的企业价值观、工作标准和行为规范,通过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引导和约束员工达到职业化的状态;二是宏观的经济、文化、技术、政治环境,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对职业化的基本要求,也支持和制约着企业员工职业化的过程。第三,正确的外部干预会提高职业化过程的效率以及达成职业化的程度。要有相应的组织通过相应的机制对企业员工的职业化过程进行正确的指导。

二、职业化德育内容体系概述

职业学校德育目标的定位,已经确定了技工院校德育内容的基本框架。但是,由于国内对职业化的研究起步较晚,使得技工院校在德育实践过程中,职业化德育内容选择上的随意性和杂乱无序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职业化素质的提高。因此,对职业化德育内容体系进行研究和探讨,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化德育内容体系,是技工院校德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1.职业化德育内容体系的涵义

德育内容体系是指按照德育目标要求确立的用于教育受教育者的一定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观点及其思想体系。

职业学校德育目标对学生职业化的具体要求是: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观,提高自我就业能力;学习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维护合法权益;遵守职业岗位规范;具有职业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认识自我,乐观向上,学会合作与竞争,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

基于此,笔者认为,技工院校职业化德育内容体系应按照职业学校德育目标对学生职业化的要求去确立,是使受教育者能尽快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过渡,提高就业质量、创业能力,实现个体社会化、企业员工职业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观点及其思想体系。

2.职业化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

构建职业化德育内容体系的核心问题是找到分类标准。笔者认为,德育的本质是育德,因而职业化德育内容体系要紧紧围绕如何培养人的职业化素质去构建。根据职业化德育内容体系的涵义,基于企业员工职业化的内涵和特征,技工院校职业化德育内容可以分为四个维度,即视觉层面的职业化德育内容维度、行为层面的职业化德育内容维、理念层面的职业化德育内容维度和实践活动的职业化德育内容维度。现就这四个方面的德育内容阐释如下。

(1)视觉层面的职业化德育内容。视觉层面的职业化德育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礼仪的教育,包括个人礼仪、求职礼仪、社交礼仪、公务礼仪、商务礼仪、涉外礼仪、礼仪文书等。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符合职业规范要求的仪容服饰、言谈举止;掌握求职面试的基本礼仪;遵从社交活动、公务活动、商务活动、涉外交往过程殊的礼仪规范;把握用书信和其他文字方式表达情感的礼仪形式。由此塑造良好的职业或专业化形象。

(2)行为层面的职业化德育内容。行为层面的职业化德育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人格、求职指导、企业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法纪和创业等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内涵,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知识和技术,执著追求,不断进取,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浓厚的职业兴趣、良好的职业性格,较强的职业核心能力;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制作求职资料;认同企业的管理模式、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明确企业应担当的社会责任,自觉遵守劳动纪律和工作规程;知法、守法,懂得合理维权;具有创业意识等。从而掌握职业化的工作技能,具有职业化的工作态度,遵守职业化的工作道德。

(3)理念层面的职业化德育内容。理念层面的职业化德育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企业理念文化等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热爱所学专业,巩固专业思想,合理定位自己,理智选择职业,处理好职业价值观与名利、个人兴趣和特长、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职业化精神;理解并认同企业的使命、愿景、精神、价值观、伦理道德、作风、经营理念,具有安全、质量、效率、环境意识。从而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

(4)实践活动的职业化德育内容。实践活动的职业化德育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礼仪、核心能力、7S操作等的强化训练,仿真企业管理(包括仿真企业环境布置、仿真企业班级管理、公司制项目活动)、专业实践(包括校内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社会实践(包括参观企业、调研人才交流市场、勤工俭学、校园创业)等的教育活动。目的是使学生符合职业礼仪、专业特定礼仪的基本规范;提高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亲身感受企业精益化的管理模式、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等精神文化,体验吃苦、忍耐、纪律和责任所赋予的内涵,具有良好的吃苦耐劳精神、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和职业化的工作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三、确立职业化德育内容体系的依据

1.德育目标

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对学生职业化的具体要求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性质,体现了党和国家的职业教育方针要求。因此,职业化德育内容的设置也必须围绕这一目标来展开。

2.职业化内涵和特征

职业化特征的描述有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心态、职业意识、职业礼仪等方面。目前职业院校对职业化德育教育模式的研究风生水起,诸如德育内容和德育途径等。

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德育内容有其稳定性和连续性,但人的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德育内容的确立,既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也要适应学生身心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科学地设置相应的内容,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4.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要

目前技工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尚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如在择业观方面,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整个社会环境的熏陶,部分学生将工资福利待遇放在首位,认为工作的意义就是为了赚钱,导致其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技工院校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社会的需求和学生职业化的实际状况去确立职业化德育内容,以增强德育的时代性、时效性及现实针对性。

可以预见,技工院校从实际需要出发,构建职业化的德育内容体系并组织实施,必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职业化员工队伍的建设、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建设以及特色德育品牌的塑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篇2

关键词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5.08.003

QualityFeaturesofoutstandingVocationalCollege

StudentsandtrainingStrategy

ZHanGHui,GaoYuan

(CollegeofBusiness,YunnanUniversityofBusinessmanagement,Kunming,Yunnan650106)

abstractthispaperthroughavarietyofmethodsofliterature,questionnaire,frequencyanalysismethodtostudytheYunna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VocationalStudentsneedtohavedevelopedexcellentprofessionalqualities,abilityandquality,personalityandideologicalquality,andforfourqualityfeaturesitemsmadeoutstandingvocationalstudentstrainseveralmeasureswithaviewtotrainmoretalentsmarket.

Keywordsoutstandingvocationalcollegestudents;qualityfeatures;trainingstrategy

1研究背景

2014年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就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要十分重视,并加快其快速发展。也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并大有作为,要通过不断改革把职业教育办得更好,做得更大,让现代职业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取得更大更好发展。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有了很大发展。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2491所,高职(专科)院校1321所,占全国普通高校的53%,高职(专科)招生260.8万人,占到普通高校招生总人数的37.6%,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愈发凸显。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如何更好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职优秀人才,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并在素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培养措施,为高职教育优秀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作用。

2概念界定

麦克利兰认为素质是个体的基本特性,它与高效率的学习和工作业绩密切联系,并且可以测量,并将素质分为:动机、个性特征、自我认知、知识、技能。本文将素质定义为:个体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各种特征的总称,这种特征可以被测量并且与高效率的学习和工作密切联系。赵阿华(2008)认为高职学生的素质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科学技术素质、基本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肖润花(2013)认为高职学生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职业素养,分别是思想素养、心理素养、专业素养、行为素养和社交素养。许家琴(2013)认为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与人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毛尚华(2013)将高职学生素质评价指标分为思想品德、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基本能力、身体心理5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赵玉霞(2014)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评价指标包括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知识三个方面。以上研究提出了高职学生素质模型建构的方法和思路,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研究,本研究将弥补这一不足,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对优秀高职学生素质进行科学的调查,由此建立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模型,并提出相应培养对策。

3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分析

3.1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研究过程

在万方数据库上以“优秀高职学生”为关键词,搜索近年来的学术论文,以“素质”、“特征”等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搜索到有关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的论文55篇。阅读文献并提炼论文中有关优秀高职学生的素质特征,归纳出69种素质特征。其中,频数排在前十二位的素质特征分别是:专业技能、团队合作、创新精神、学习能力、专业知识、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人际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责任心、诚实守信。

在搜索文献的同时,对教师和学生中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要求被调查者至少填写优秀高职学生三种以上的素质特征。开放式问卷发放3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246份,其中教师卷30份,学生卷216份,对收集到的素质特征进行统计,总结出了133种素质特征。频数排前十二位的素质特征分别是:尊敬师长、人际交往能力、专业知识、良好的学习习惯、专业技能、责任心、道德品质、积极进取、团队合作、诚实守信、讲文明、创新能力。

将文献和开放式问卷总结出的素质特征频数进行汇总并归类。参照国外学者麦克利兰(1973)的素质模型以及国内学者赵阿华(2008)、毛尚华(2013)、肖润花(2013)等关于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的研究成果,初步提出了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至少应具备专业素质、能力素质、人格素质、思想素质这四个一级特征。

根据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的一级指标,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收集的素质特征进行合并汇总,然后按素质特征频数出现的多少和所属类别不同进行归类,构建了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的二级指标,最后将构建好的素质特征模型请相关专家进行评定后,经过合并和删减,保留了优秀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12项二级素质特征指标。

3.2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表现

经过以上多种方法研究发现,优秀的高职学生素质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一级指标方面,分别是专业素质、能力素质、人格素质和思想素质。在专业素质方面需要具备的二级特征是专业技能强和专业知识扎实;在能力素质方面需要具备的是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高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在人格素质方面则需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积极进取和诚实守信;在思想素质方面需要尊敬师长、道德品质高尚和心理健康。

4优秀高职学生培养对策

综上可见,一名优秀的高职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较强的能力素质,健全的人格素质以及良好的思想素质。如何培养优秀高职学生的些素质,可以从以下方面出发。

4.1培训优秀高职学生扎实的专业素质

培训优秀高职学生扎实的专业素质就是要求高职学生在毕业时具备较扎实知识底蕴的基础上,具有熟练的动手操作技能。可以从这几方面努力:首先,要配备优秀的师资队伍,师资团队必须是教学和实践方面都有丰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能给予高职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其次,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课程的设置和课时数要根据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最后,教学设施要配备齐全,并达到一定水平,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设施和实训教学设施,学校要配备现代化的课堂教学设施,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实训设施要与课堂教学和工作实际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训课程的学习能迅速掌握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本领。

4.2锻炼优秀高职学生较强的能力素质

锻炼优秀高职学生的能力素质主要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在学习方面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配备认真负责有业务能力的辅导员在学习和生活上指导和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能力素质;二是设置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就业导向下的高职教育必须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专业教育应与行业的各个就业单位进行广泛的合作,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训中心的方式实现对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三是利用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能力锻炼,使学生适应社会要求,高职学生应充分利用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机会,在实际工作中培养与工作相关的各种能力;四是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引导学生主动提升综合能力,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使学生在大赛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学习,加强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锻炼。

4.3铸就优秀高职学生健全的人格素质

铸就优秀高职学生健全的人格素质主要要求高职学生做事有较强的责任心,善于与人合作,学习和工作积极进取,并且能诚实守信。优秀高职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学校要为高职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格培育环境,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善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的认识和思考问题,为学生人格的发展创造健康的氛围;二是提高学生人格自我塑造能力,学生应该从自身出发,通过自我塑造和自我调控使个体与社会要求相符;三是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形成稳定的人格素质,大学阶段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驿站,有职业理想并且热爱专业的高职学生,会全力投入到专业学习中,这样的学生能体会到生活的充实和激情,相信他们的人格也会朝健全的方向发展。

4.4培养优秀高职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

培养优秀高职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主要要求学生尊敬师长,道德品质高尚,心理健康。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培养: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方向。学生思想素质的养成不只局限于课堂,整个校园也是一个大课堂,学校应多组织学生参加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学校活动等,通过多彩的文化生活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二是增强教师人格道德魅力,带领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习惯。教师是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言传身教者,教师的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品行,学生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学习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规范,最后形成自己的为人处事风格,所以,教师人格道德魅力的增强,对学生良好思想习惯的养成有积极作用;三是加强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思想素质。通过在高职学生群体中展开理想信念教育,让高职学生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素质,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高职学生。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DC.testingforcompetenceratherthanforintelligence[J].americanpsychologist,1973.28:1-14.

[2]赵阿华.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内容体系构建及实施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8(8):59-60.

[3]肖润花,王春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探究[J].职教论坛,2013(17):56-58.

[4]许家琴.社会服务视角下的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5):108.

[5]毛尚华.关于高职学生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2013(2):81-82.

[6]吕荣娟.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新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06-108.

[7]姜秀华,郝杰,李明.创新高职学生专业素质培养途径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62-63.

[8]刘雪梅.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2(27):57-58.

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篇3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一、会计职业道德形成与发展

所谓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任何一种职业道德的形成都是通过长期的职业活动实践逐渐形成的。会计职业道德亦是如此。会计职业道德的形成是随着会计职业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散见于各种财务会计行政规章制度中。其中1996年6月,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首次较系统地提出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1999年10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首次将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的要求,写进了《会计法》。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会计职业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职业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职能作用也在扩展和深化,由过去单纯的记账、算账、报账逐步转变为参与决策、实施监控、改善经营、提高效率等全过程管理。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人们对会计工作日益重视,会计职业活动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会计工作质量的期望和要求日益提高,促使会计从业人员应诚实守信、坚持准则、客观公正等,始终保持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从而促进了会计职业道德的不断发展。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特征和作用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特征

会计职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特殊职业,其职业道德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具有自身的特征:

1、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一般的职业道德侧重于人们的行为动机和内心信念的调整,通常只对那些最低限度的要求赋予强制性。会计职业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是旨在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职业规范,而不是仅仅去追求内在精神世界的高尚和完善。为了强化会计职业道德的调整职能,我国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许多内容都直接纳入了会计法律制度。

2、较多关注公众利益

会计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会计活动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联系。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职业道德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利益因素的驱动。由于会计人员的利益取决于经济主体的利益,当个人利益、经济主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出现矛盾时,如果会计人员与经济主体利益协调一致,忽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时,便产生了会计职业道德危机。因此,会计职业的社会公众利益性,要求会计人员客观公正,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发生道德冲突时要坚持准则,把社会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

 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职业道德是对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会计职业道德是对会计法律规范的重要补充,其作用是其他会计法律制度所不能替代的。

2、会计职业道德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动机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动机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会计行为是由内心信念来支配的,信念的善与恶将导致行为的是与非。

3、会计职业道德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从会计职业关系角度讲,会计目标就是为会计职业关系中的各个服务对象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能否为这些服务对象及时提供相关的、可靠的会计信息,取决于会计职业者能否严格履行职业行为准则。

4、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提高素质的内在要求。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当做到爱岗敬业、提高专业胜任能力,这不仅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也是会计职业者遵循会计职业道德的可靠保证。倡导会计职业道德,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并结合会计职业活动,引导会计职业者进一步加强自我修养,提高专业胜任能力,有利于促进会计职业者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三、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指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对会计职业行为及职业活动的系统要求或明文规定。它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职业道德在会计职业行为和会计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一)爱岗敬业。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必须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热爱本职工作。因此爱岗敬业是会计人员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和条件,是其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爱岗敬业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一种精神、一句口号,它更需要具体的行动来体现,既要有安心的会计工作、献身会计事业的工作热情,又要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勤学苦练的钻研精神,忠于职守的工作作风。

(二)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公民道德规范主要内容。会计人员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如何,将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所以要求会计人员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搞虚假,保密守信,不为利益所诱惑,持业谨慎,信誉至上。

(三)廉洁自律。首先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奠定廉洁自律的基础。同时要公私分明,不贪不占,遵纪守法,尽职尽责。

(四)客观公正。坚持客观公正原则的基础是会计人员的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没有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可能尊重事实。所以要求会计人员要以法办事,实事求是,不偏不倚,保持独立性。

(五)坚持准则。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过程中熟悉准则,了解和掌握《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及与会计相关的法律制度,严格按照会计法的制度办事,不为主观或他人意志左右。

(六)提高技能。会计人员要适应时展的步伐,要有危机感、紧迫感,要有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的愿望和要求,才能不断进取,才会主动的求知,求学,勤学苦练,精益求精。

(七)参与管理。会计人员要树立参与管理的意识,积极主动的作好参谋。主动提出合理建议,协助领导决策,参与经营管理活动。

(八)强化服务。强化会计职业服务的基本要求,就是会计人员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服务要文明,质量在上层。

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篇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着重阐述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会计职业道德特征现状对策

一、会计职业道德概述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含义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对会计职业行为及职业活动的系统要求,是根据会计的职业特点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一种标准,是调整会计人员与国家等不同的利益群体或者会计人员之间的社会关系及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和。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等内容。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第一,原性则。原则性是会计职业道德中最为典型的特征。我国现有的财政政策、财会规章制度反映了国家、集体及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最根本利益。要保证财政政策、法规制度顺利贯彻实施,必须坚持原则。作为一名财务工作者时时与钱打交道如果自身不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按原则办事,不但损害了国家、集体及人民的利益,而且更害了自己。

第二,服务性。财务工作贯穿于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和各个领域。如果没有财务管理工作,国家财产就会遭受巨大损失。但是财务工作既不能独立于各行、各业、各部门而存在,也不能凌驾于各行、各业、各部门之上。所以,财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财会工作者必须树立服务观念。服务性是财务工作中最显著的特征,尤其是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财会人员在面对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时,如何把握住自己、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侵袭,树立服务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无私性。财务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精神,时时处处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重。无私性集中体现为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要求财务工作者必须严格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思想上筑起一道拒腐蚀、防污染的壁垒,抵制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

最后,时代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类型越来越多样化,财会人员不仅要维护企业和国家的利益,还要积极维护委托人与受委托人的多方面的利益。所以,在新的形势下,对财会人员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职业道德要求。

二、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现状

我国现在所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各种所有制企业里都有财务工作者,会计人员基本都具有初级或初级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在年龄结构上,老、中、青各个阶段年龄搭配都比较合理。从对会计人员对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的调查结果来看:半数以上的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能做到坚持原则、依法办事,但也有一少部分会计人员长期不关注自身道德素质,追求个人享乐,经不起金钱、权力和美色的诱惑,采用欺诈、弄虚作假等手段来掩盖事实,制造假账。

(二)存在的问题

1、违背原则

少数会计人员不遵守从业准则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知法犯法,出具、制造假的审计报告,欺骗信息使用者。

2、会计造假

近年来,会计造假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愈来愈严重,弄虚造假的财务报表日渐增多。特别是有些上市公司出现严重的会计造假事件后,给整个会计行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3、财务管理混乱

有些单位领导任人唯亲,使一些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或能力不能胜任会计一职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造成了公司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

(三)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

1、从业者自身的原因,有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现实生活中,一些会计人员由于法制观念淡薄,职业道德沦丧,故意伪造、变造和隐匿会计资料,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私利。这种违法犯罪行为虽是极少数会计人员所为,但也反映出新形势下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社会大环境的原因,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传统美德被抛弃,置职业道德于不顾。会计领域同样遇到了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二律背反”的困扰,有些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违背诚信原则,不择手段、偷税漏税,会计人员因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为了单位或个人的利益铤而走险,会计造假。

3、单位小环境的原因,会计人员所处的工作小环境的不良影响。

一是,很多会计人员的职业权力被掌握在单位的领导者手中,独立工作的权利缺乏保障,使得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受挫;二是,有些单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督不力,处罚较轻现象,使得会计从业人员置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单位的规章制度于不顾。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途径及措施

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自我教育,提升自身素质,重塑会计职业新形象。

要选择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具有会计知识和技能的人从事会计工作,并在工作中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重塑会计职业道德。

第二,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的规范体系和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协会、会计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等非政府组织机构和人员,不仅应进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研究、制定、指导、颁布、实施和监督,还要制定相关的会计人员必须遵守职业道德的制度,建立一套良性机制,使会计人员从被动的遵守职业道德,到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过渡。同时,还应建立严明的奖惩机制,选举道德榜样,或利用大众传媒等方式使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状态始终置于各单位内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使道德法庭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第三,增强领导者的法律意识,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单位领导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善性负有重要的法律责任,因此迫切需要增强领导者法律意识,从而减少授意、指示单位会计人员做假账的事情发生;建立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使其职责分明,实行有计划的定期轮岗制度,有利于会计工作的内部监督,形成牵制机制,预防行为的发生;此外,强化社会监督也是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主要手段。

总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讲求会计诚信,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会计人员的自身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必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满足和适应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裴俊红《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研究》,河北农业大学,2008.

[2]江永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3]王瑜《高校会计伦理道德教育探析》,技术与市场,2009,(5).

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篇5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是由四个层次和两种类型建构的。职业道德范略性规范、职业道德原则性规范和职业道德一般性规范,均属于评价性规范,是时职业道德进行认同和评价的依据;而职业道德操作性规范,则具有可操作性和强制性的特征和功能。在进行职业道德规范设计时,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职业道德规范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进行职业道德规范设计和职业道德调控,是职业道德建设中的两个重要内容。职业道德规范作为职业道德要求的规定和表达,是进行职业道德调控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职业道德调控的状况。但是目前在理论形态上,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还比较简单化,不能满足职业道德规范设计实践的需要。在当前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有必要多方面地深人认识职业道德规范现象;特别是深人认识职业道德规范的结构,这对于科学地进行职业道德规范设计工作是有益的。

一、职业道德规范的层次及其类型

职业道德规范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体系,这主要是由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形成的。一是职业道德规范在内容上,它既包含有符合社会历史发展需要的历史性要素的积淀,又包含有在新的历史时期所提出的特定要求。二是职业道德在功能上,它既要提供关于职业道德的认识与评价标准,也要满足职业道德实践环节中的操作性要求。职业道德规范的功能,又是与其职业道德规范的结构密切相关的。以上两个主要原因基本上就决定了职业道德规范必然形成具有多层次性结构的体系。具体说来,可以将职业道德规范的体系确定为以下四个层次和两种类型。

1.职业道德范畴性规范。它是指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是由某些职业道德范畴转化而来的职业道德的最高理念。职业道德范畴是客观地反映职业道德关系,从而也是认识、评价职业道德现象的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目前在关于职业道德的理论研究中,已经初步地形成了包括职业责任、职业良心、职业态度、职业信誉、职业作风、职业纪律等一系列职业道德范畴。这些职业道德范畴,有的处在同一个层次上,有的则是互相涵盖的,处在不同的层次上。在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中,则是通过对这些范畴的规定和说明,并从确立准则的角度,明确地向从业人员提出诸如格守职业责任、维护职业信誉、端正职业作风、遵守职业纪律、讲究职业良心等方面的道德要求,从而使这些范畴成为职业道德范畴性规范的内容。职业道德范畴性规范对所有的职业均具有相同意义,它体现着职业道德要求的历史性和共同性,构成职业道德规范结构中的一个特殊层次。认识和评价职业道德关系离不开这些最基本的规范。

2.职业道德原则性规范。它是指在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中,可以对其他规范形成制约和统帅作用,具有核心地位的规范。职业道德的其他具体规范,则是该种规范在内容上的展开和具体化。职业道德原则性规范分为两类:一是各种职业道德应共同遵循的原则性规范。该种规范的具体内容,标志着职业道德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性质和根本特点。在我国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中,这种规范的具体内容就是集体主义原则。集体主义原则体现了我国社会各种职业道德中共有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社会对各种职业道德提出的客观要求。二是各种不同种类的职业道德中分别遵循的原则性规范。职业道德都是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同种类的职业道德必然也有着不同的核心内容,并且成为每一种类职业道德相区分的根本标志。譬如:医德的原则性规范,是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师德的原则性规范,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干部道德的原则性规范,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等。正因该种原则性规范在各种职业道德中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一旦违反了它,就会立即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应。

3.职业道德一般性规范。它是对职业道德要求较为概括的规定和表达。职业道德一般性规范也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反映着各种职业道德共同性要求的一般性规范。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从总体上提出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要求,即属于这一类规范。第二类是关于不同种类职业道德中各自相区别的一些特殊规范,譬如:商德中关于文明经商、公平交易、优质服务等规范。比较而言,职业道德一般性规范在内容的规定方面,还缺乏直接、具体的操作性要求,它的功能特征更多地表现在为认识与评价职业道德提供准则。

4.职业道德操作性规范。它是指将职业道德中的一般性要求更加紧密地与职业责任、职业活动的特点结合起来,以细则的形式表达出来的特殊规定。操作性规范与职业道德一般性规范较接近,但是它们却处在职业道德规范的两个不同层次上,其区别就在于操作性规范主要表现为具有直接的操作性和强制的特征。从设计技术的角度看,要求这一层次的规范具有简便、易行、量化、可考的性质。因此,操作性规范在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前面所述职业道德规范结构中的四个层次,从功能上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职业道德范畴性规范、职业道德原则性规范和职业道德一般性规范,这三个层次上的规范均属于评价性规范。处于职业道德具体操作层次上的规范,即属于操作性规范。评价性规范是对职业道德进行认同和评价的依据,因此认识性和评价性是评价性规范的基本功能。这种功能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理论功能,它提供关于职业道德要求的理性依据。当然在评价性规范中,由于各自层次的区别,其理论色彩的程度也不同。操作性规范是对职业道德要求进行实践和操作的直接依据,它是评价性规范的具体化。操作性和一定的强制性,是操作性规范的基本功能。在职业道德规范的结构中,如果缺少或弱化了任何一种类型及不同层次上的规范,都会妨碍全面发挥职业道德规范系统的整体功能。

二、关于职业道德规范设计的几点思考

通过对职业道德规范结构所作的分析,可以形成有关职业道德规范设计方面的几点认识。

1.进行职业道德规范设计,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职业道德理论建设,它也属于职业道德实践活动的范畴。因此,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及其两者的有机结合上,去开展职业道德规范的设计活动。在职业道德规范设计中,从评价性规范方面去进行设计,即属于职业道德建设中的理论建设;从操作性规范方面去进行设计,即属于职业道德实践的范畴。我们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规范体系。当前在关于职业道德规范的设计方面,有两种相反的倾向必须加以克服。一种是倾向于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即从理论的层面进行职业道德规范设计,也就是只设计评价性规范;并且认为只有在该层面上设计的规范才属于职业道德范畴,而那些蕴涵在行业规章制度、条例中的有强制性、操作性的有关规范,虽有职业道德规范的意义,但并不真正属于职业道德规范的范畴。由此又进一步认为职业道德规范设计,只属于职业道德建设中的理论建设。另一种倾向是一些行业或部门,力求弱化或突破评价性规范,只从操作性规范方面去进行职业道德规范设计。他们认为评价性的规范都是“虚”的,不起什么作用;只有操作性的规范才是“实”的,才真正起作用。以上两种倾向说明,目前在职业道德规范设计中,还存在着缺乏从职业道德规范的系统结构和整体功能上,去全面认识职业道德规范的现象。职业道德规范具有的认识性、评价与操作,是分别由评价性规范和操作性规范提供的。如果在职业道德规范设计中,只注重评价性规范而忽视操作性规范,所设计出来的规范,只是按照道德的要求向人们提供一种在职业生活中“应当”或“不应当”的准则。这种准则只具有向从业人员讲明职业道德“义理”和进行职业道德评价的功能,而缺乏直接的操作性和一定的强制性。如果只注重操作性规范,这样设计的规范,虽然在形式上向人们提供了一种“必须做”或“必须不做”的准则,使它具有了操作性和一定强制性的功能,但是从整体上却弱化了职业道德规范中应有的那部分认识与评价功能,甚至使操作性规范只成为操作上的简单规定,从而产生职业道德认识与评价上的困难。如此,不仅严重影响职业道德的调控,给职业道德教育和宜传等方面带来简单化、片面化的弊端,也使职业道德建设的目标和途径都变得狭窄。所以,在职业道德规范设计中,要兼顾评价性规范与操作性规范、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要提倡理论工作者特别是伦理学工作者与实际部门的结合,科学地开展职业道德规范设计活动。

2.要注意结合不同类型的职业道德规范内容的特点,采取合适的设计方法。进行评价性职业道德规范设计,应主要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它着重考察职业生活中所涉及的主要利益关系,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和职业活动的特点,来提出相应的规范;同时要注意从职业道德文化的历史传统中,着力挖掘出具有道德价值的内容,并与时代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尽量把具有历史连续性和稳定性特征的职业道德要求反映到评价性规范中来。

对于操作性规范的设计来讲,则应主要采用经验归纳的方法。操作性规范具有变动性的特点,它是根据某一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包括职业道德素质的状况)、职业劳动的方式和特点、科学技术在职业劳动中的应用程度等因素,来不断进行修改和更新的。设计操作性规范要立足于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出那些既能够体现评价性规范的要求,又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的内容。可以说,经验归纳的方法是设计操作性规范应采用的主要方法。

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篇6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特征;途径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一)原性则

原则性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典型特征。作为财会工作者,政策观念一定要强,要勇于坚持原则。政策和职业道德虽然是两个不同范畴,但作为主义的财政政策,财会规章制度都反映了国家、集体和广大生产者、消费者的根本利益。要使这些政策、法规制度得以顺利贯利和实施,必须坚持原则。坚持原则不仅使财会工作者职业义务感和使命感得以加强,充分利用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管理权,对各种浪费行为和不正之风进行有效的抵制;而且能使财会工作者自身不会因时时与钱打交道而成为一个丧失原则、认钱不认方向、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者。作为财会工作者,如果不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不坚持按原则办事,不仅害了自己,也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二)无私性

财务工作要求财会人员具有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思想和行为,以国家、集体的利益重于一切为最高原则。无私性集中体现在财务工作者的道德习惯行为上,廉洁奉公,不贪不沾,一尘不染,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传统作风。财务工作者必须以此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防污染和拒腐蚀的坚不可摧的壁垒。

(三)服务性

财务工作贯穿于我国四化建设的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可以说,没有财务管理工作,我国的四化建设就会瘫痪,国家财产就会受到巨大损失。财务工作既不能独立于各行、各业、各部门而存在,又不能置于各行各业各部门之上。财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财会工作者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因此,服务性是财会工作职业道德的显著特点。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下,财会人员面对各种经济利益的重新,如何把握自己,抵制不正之风,树立服务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四)性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类型多样化。财会人员所维护的不仅仅是企业和国家的利益,还涉及到委托人与受委托人的多方利益。因此,在新形势下,对财会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更高。所以说,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政治学习,提高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努力学习政治,提高思想觉悟,这是财务人员做好工作的前提。要组织财会人员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讲政治的重要讲话,学习时事政治,教育广大财会人员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时还要做好思想品德教育。财会人员不能只埋头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要掌握时代的脉搏,把自己的工作自觉融人改革的大潮,不要迷失方向。作为财会人员,要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制定的财会法规,一丝不苟地按财务制度办事,认真进行核算和管理,忠实履行财务监督职能,在抵制和纠正当前不正之风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使命感

会计人员要使职业生活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提高专业品德修养,增强热爱本职工作的意识,讲求对事业的献身精神,维护会计职业的尊严,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与会计改革措施的陆续实施,使会计人员所面对的将不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会计人员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复杂繁重,责任更大,遇到的更复杂,需要投入的精力也更多。在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在工作中坚持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和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依法办事,依法理财。

优质服务也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对所服务的对象都要做到文明礼貌、热情接待、周到服务。

(三)建立监督机制,以法管财

监督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人员监督经济业务经办人;二是社会监督会计人员。它们由两个不同的主体构成。

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是会计人员的执法行为。它主要是会计通过审查、报帐、记帐、核算、分析等会计程序,对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经济业务,依照国家的财经政策和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正确的核算和真实的反映。会计人员必须认真、客观、公正地处理每一笔经济业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每一件财务事项。

社会监督。一是由财政、税务、审计、监察等部门对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经常进行检查、督促。二是由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对会计行为进行查验、评估。通过监督,既可以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又可以帮助会计人员正确理解和执行国家财经制度。三是发动单位职工和其他社会成员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监督。这样监督面宽、透明度大,可以增强会计监督工作的力度。

制裁。对于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知情不举甚至同流合污等现象,除按规定予以一定的行政处罚外,严重的还可追究会计人员和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使人们认识到若不注重职业道德,不用职业道德规范自己行为,将会受到法律制裁。加强法制教育,培养以法理财的观念和能力。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我们会计人员是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执行者,必须依据国家的法规政策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做到以法理财。

(四)建立岗位轮换制度,保证会计工作质量

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规定:“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实行有计划的会计轮岗制度,有利于加强会计工作的内部监督,在会计机构内部形成换岗交接清查的内部检查和牵制机制,防止贪污腐化行为的出现;有利于提高全体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他(她)们能掌握多种岗位技能,促使本单位会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还有利于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接触不同和形式的业务岗位,激发会计人员创造和提出业务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思想。

(五)建立健全选拔和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建立健全选拔机制。任何财务活动,都要通过会计进行收支与核算。在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度确定以后,会计工作质量的高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是决定因素。因此,要选择素质好、事业心强、具有会计知识和技能的人从事会计工作。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四化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合格会计人才。因此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情况建立检查、考核、评价、奖罚制度,并与岗位资格、聘任专业职务、提职、晋级、精神与物质奖励等结合起来。促进会计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有利于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1]刘富乾,等。浅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a].高师财务管理[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篇7

道德资本具有资本的一般特征,也具有其特殊性状。研读王教授的道德资本,并结合道德实践,笔者提出道德资本的二重性特征:“目的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寄生性”与“独立性”、“有形增值”与“无形增值”、“正外部效应”与“负外部效应”、“丰富性”与“稀缺性”等特征,下面笔者一一来论述。道德资本具有“目的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相统一的特征道德资本的研究“以一个耀眼的新话题不仅凸显了经济运作中道德因素的地位与作用’,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最终走出‘二律背反’的困扰指出了一个有益的思维路向。……‘道德资本’研究问题的提出,对帮助当代中国人破解经济与道德‘二元对立’的时代难题,无疑具有方法论的启迪意义。”[5]王教授在《五论道德资本》中指出,道德对于人来说应当是“目的”与“工具”的统一。从资本视角来讲,说道德是一种资本,并不是要从道德上去美化资本,甚或使道德沦为资本增殖的伪善工具,而是强调道德可以而且应该为获得更多利润和效益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而且,事实上,道德一方面充当资本的盈利手段,另一方面却是对资本作“内在批判”。因为,一方面,资本总是试图把一切作为实现其价值增殖的工具,但另一方面,“资本虽然在以独特的方式控制着资源、知识、文化和道德,但也在客观上塑造着人本身。这些被提升了的人类理性水平和精神力量反过来又会内在地成为约束资本负面效应的力量,也即对资本作‘内在批判’。在这方面,道德资本的价值目的性较他类资本形态更为突出。道德不仅能够以自身的工具理性为资本服务,也可以在资本内部以自身的价值理性约束资本本身,以避免资本本性的非理性膨胀和‘资本逻辑’的无度扩张。”[6]道德的“目的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在道德资本中达到了统一。从企业层面来讲,实际上,不难想象,一个重视用道德资本营利的企业,它在为社会提供人性化商品的物质消费过程中,不也同时为本企业职工和消费者提供良好道德的精神消费吗?在经营者那里道德资本主要表现为工具性价值,在消费者那里则主要表现为目的性价值,这是道德资本“目的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最常见的统一方式。“道德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人类创造的———人类创造道德是为了运用道德、让道德为自己服务———这种运用和服务既有目的意义上的,也有手段意义上的———目的意义上的价值取向多反映在精神活动和精神生活方面,手段意义上的价值取向多活跃在生产和经营活动(包括精神生产和精神传播活动)之中。”[7]只不过,经济学家和企业主更注重于道德资本的工具性价值,而伦理学家和消费者则更注重于道德资本的目的性价值。企业道德资本的生成是通过社会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博弈”,即“义”与“利”的“博弈”[8],最终达成的“义”与“利”的统一[9]。毫无疑问,道德资本具有目的性和工具性两大功能,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道德资本的目的固然重要,但道德资本的工具也显得日益迫切。

道德资本具有“寄生性”与“独立性”的二重关系资本包括“有形资本”与“无形资本”。“有形资本”包括“物质资本”、“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等,“无形资本”包括“知识资本”、“社会资本”及道德资本等[10]。道德资本属于“无形资本”,但它与“有形资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德资本和“有形资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寄生性”与“独立性”的二重关系。道德资本的“寄生性”主要表现为道德资本的存在有赖于“有形资本”首先,道德资本的投入有赖于“有形资本”的投入。道德资本的投入伴随着“有形资本”的投入而投入,如物力、财力和人力的消耗。对人的道德教育必然要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即需要一定的物质教育资源的消耗;企业员工道德的实践也需要一定的物质作为中介,仅仅停留于思想上的道德行为,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实践;道德环境的营造也需要一定的物质投入,如道德硬环境、软环境建设,人性化公共设施建立,寓含道德意蕴的企业文化的建设等。可见,道德资本的投入依赖于有形资本的投入,道德资本投入的特殊性反映出其具有的“寄生性”。其次,道德资本的运作依赖于“有形资本”的运作。道德资本在企业中的运作也不能离开“有形资本”而独立运作,一定要参与到以“有形资本”为主体的资本运作中去,道德资本离开了人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存在的;道德资本离开了企业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道德资本离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道德受到社会冷落,道德资本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道德资本的“独立性”主要表现为其作用的独立性企业的存在不仅仅其有经济价值,从终极意义上来说,更应该具有精神价值,扮演一定的道德角色,承担一定的道德义务。道德资本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优化作用,主要表现为:首先,道德资本能够激活“有形资本”。资本要增殖就要不停地运动,一是道德资本能够提高员工“同心同德”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从而促进企业“有形资本”的高效运营,“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二是一个道德资本运营良好的企业,一定能凭借企业良好的形象和人性化的产品,增加消费者的信任,引导消费,促进企业扩大再生产,实现企业规模经济。其次,道德资本在资本市场上起着规范和引导作用。道德资本在资本市场上起着规范并使其理性化,忽视道德资本的投入和运作,或否认道德资本在经济活动中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则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美国金融海啸以及日本福岛核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一个企业游离于道德之外,缺乏‘道德资本’,势必会畸变为一只‘迷途的羔羊’,掉入了越是赚钱心切却越发不能的‘怪圈’。”[11]因此,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合法经营与道德结合的企业,才是社会需要的企业。企业的运作需要道德来规范和引导其行为,消弭其成为“迷途的羔羊”。

道德资本促进“有形资本”与“无形资本”双增值道德资本通过参与整个资本的运作过程,发挥其具有的独特作用,在资本循环过程中不断地促进“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的增殖,并获得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双重价值。首先,从道德资本本身来讲。一方面,寄生于“有形资本”的道德资本只有通过自身的运作,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在最终意义上转化为“有形资本”,促进“有形资本”的保殖、增殖,并得到社会和企业主的重视和认可,才会获得自己存在的意义。“道德资本得以科学的运营,完整地发挥自身的功能,就能够实现在‘有形资本’意义上的保值和增值,包括实业资产的增进、金融资本的增值和产权资本的优化和增进等。这是道德资本存在和参与运作的根本原动力。”[12]另一方面,道德资本的科学运作也能使“无形资本”的价值增值。道德资本促使企业“无形资本”保殖、增殖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在企业外部,它将优化企业形象,营造良好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声誉,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在企业内部,主要表现为增强员工“同心同德”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塑造良好的职业风尚,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协调员工人际关系,提高员工的责任感,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员工的创新精神等。其次,从道德产品方面来讲。道德资本最终落脚于道德的物化形态即道德产品上,道德产品是道德资本的实物性载体,是道德资本最终实现价值的依托,也是实现道德资本积累和增值的“关键的一跳”。道德产品具有和普通产品不一样的特征,即具有“物质性”与“符号性”的二重性特征。一方面,道德产品表现出物质性的特征,道德产品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加速资本流转过程,加速资金流转过程,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符号性的特征,“符号性的一面决定了道德资本能够多次重复使用,它不仅丝毫无损其价值,而且使得其价值无限增值……道德产品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性的需求,发挥着它的效益。反过来,为人所用,又能够产生新的效益。”[13]

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篇8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作用 建设

所谓会计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履行职责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是财会人员在其特定的财会工作中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其职业生活中的特殊要求,同时带有明显的行业特征,是对财会工作实践中具有全局意义的基本道德关系的概括与反映。《会计法》第39条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对于更好地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用下降问题备受关注,持续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是会计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会计职业道德好坏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会计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会计信息的过失性失真,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密切相关,因为责任心、技能、心理素质均包括在职业道德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会计信用建设中,重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

   一、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使其成为各行各业财会人员所必须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自律标准,这既是贯彻执行《会计法》、整顿经济秩序的客观要求,也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有效措施。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爱岗敬业,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首要前提。它要求财会人员端正思想,充分认识本职工作在整个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树立“干一行、专一行、爱一行”的良好职业荣举感和责任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以高度的事业心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还要求财会人员在工作中自觉主动地履行岗位职责,以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做好工作,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正确处理责权利三者关系。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格遵守财经法规和核算规程,杜绝玩忽职守、失职、涣职,更不得搞账外账甚至做假账。偶尔发生失误,必须速查原因,拿出对策,杜绝类似错误再度发生。总之,要切忌患得患失,做到悟尽职守。

   2.熟悉法规,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基础。在市场经济中,任何单位的经济业务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国家的许多法律、法规,尤其是财经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都要通过会计工作来体现。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为了更好地履行核算和监督的职责,首先要认真学习和熟悉掌握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做到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知法依法,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完整性。同时,从记账方法、科目运用、账薄设笠、核算规程、会计报告等方面确保会计处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做到会计专门方法运用恰当、成本费用及损益核算准确、资产负债权益反映真实。为此,需要财会人员不断学习,经常充电,力戒浮躁,努力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准。

   3.客观公正,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灵魂。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是每个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品质。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会工作的首要职能就是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公正的记录与反映,其本质特征体现为“真实性”,如果会计数据失真,那会计核算就毫无意义。而公正的本质则体现为合理性,对一些特殊会计事项的处理必须坚持公正合理的原则,这不仅是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也是财会人员个人品德的体现。因此,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中,必须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完整、准确、如实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情况,不隐瞒歪曲,不弄虚作假,不搞假账真算、真账假算。维护会计信忽的真实性,是会计职业道德的起码要求。

   4.廉洁奉公,不谋私利是会计职业遗德的重要特征,也是衡量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尺度。会计工作是各方面利益分配的关健,只有在会计工作中坚持原则,不谋私利,一心为公,才能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会计工作天天要与“钱”、“物”打交道,如果没有廉洁奉公的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就可能经不住“金钱”的诱惑,还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会计人员必须以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敢于抵制揭发各种损公肥私的不良行为和不正之风,大胆维护国家的财经纪律及企业的规章制度。

   5.搞好服务,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时代要求。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财会工作的服务功能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遮关注。从会计工作的角度,对投入产出进行可行性论证,积极为领导出谋划策,参与单位的预测和决策,并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统筹兼顾,科学运作,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为改善单位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6.保密守信,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财会信息洒盖一个单位整个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方方面面,会计报表是综合反映一个单位经济运行和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数字报告。在市场竞争日益残酷的今天,财会人员必须对本单位以财务成本资料为主的相关财会信息和商业秘密,严格保密,不得外传,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同时,财会人员还要尽最大的努力,围绕单位经济运行的总体目标,在对外交往和商品交易的过程中切实做到诚实可信.履行承诺。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

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篇9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素养缺乏成因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其特征界定

所谓职业素养,在学术界存在很多不同说法,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本质在笔者看来是职业素质和职业修养的一个多元复合概念。之所以存在不同的认识和解读,主要是从不同职业观察点或者不同职业发展需要进行的界定。那么,什么是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呢?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具体来说,笔者认为,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中职学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目标追求和内在性积淀的过程。一般包括中职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上的能力和素质,在职业中体现的各种道德、意识、情感和生活态度等多种表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个人修养等要素的综合体。

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有丰富的特征,与中职学生的成长、成才紧密相关,体现中职学生在认知、体验及社会实践等过程中的多方面综合驾驭能力。具体来说,职业素养有多方面特征,如职业素养的主体的生成性特征,它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职业素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一旦形成便不易变更,具有相对稳定性;职业素养有着内外相统一的价值协调和评价功能,即职业素养内在的价值尺度和外在的评价尺度是相统一的。

二、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具体表现

1.职业专业素质的缺失

中职生从入学到就业一个显性的缺失维度即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还存在相应的不足,这是制约良好中职生职业素养形成的关键。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职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培养体系中的素养有重要关系。其中,学校教育是重中之重。在中职生职业素养缺失的专业环节,十分清楚地发现,在学校教育环节中,学生一方面缺乏良好的学习基础,同时学习没有目标和兴趣、动力等推动因素,另一方面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形成造成很多不利因素。归纳起来,我们认为,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其中专业素质缺失是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专业技能储备,即使学生的道德等非专业素质再好,也无法发挥出职业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目标。相反,如果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中职学生至少能够胜任岗位对职业的基本能力要求,完成职业赋予的各种使命和责任。

2.职业品德和伦理的缺失

职业品德和伦理需要是职业素养的另一个重要内涵,对于发挥中职学生的从业能力、有效履行岗位职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就目前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伦理养成看,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中职生对职业的道德认识和理解及职业伦理的相应践行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这是制约良好中职生职业素养形成的重要方面。具体来说,中职学生入学时对自己所学或者所选的专业没有清醒和正确的认识,因此无法形成正确的职业感情,对于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更是一个难以完成的教学理想。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于自己所选的专业,对专业有丰富的感情,才能乐在学中,最终学有所成;德国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学校教育中培养中职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之对所学专业产生深厚的感情。当然,这是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培养的。就目前中职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培养而言,中职学校的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具体来说,这种职业修养的缺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职学校在学生的职业修养教育上,缺乏相应的人文道德修养方面的课程安排和针对性的实践和反思;二是中职学生在处理学习和工作关系上态度不够端正,目标不够明确;三是中职学生在正确处理职业收入与职业良心方面还存在严重扭曲人格的方面。

三、正确认识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

通过上文对职业素养的内涵及特征的界定,就此讨论职业素养在中职生教育上存在的缺失,下面本文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职业素养缺失原因进行相应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根据本文的分析和研究认为,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从笔者多年教学和研究看,导致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中职生由于年龄小,思想不成熟导致在人生规划方面没有准确的定位,当然从理论上讲,这是学校、家庭和中职学生个人共同完成的事情。最终需要学生进行抉择,正是在这一需要做出正确选择的环节或者过程中,出现难以修复的根本性问题。具体而言,第一,中职学生入校接受中职教育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自主选择。如学生盲目地报考所选的学校,以及所选的专业,进入对所学专业并不是很了解的学校上学,很多情况是父母或者中考成绩无法达到理想专业后的无奈选择等。第二,中职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兴趣。如不专心学习,上课无精打采,课后不主动复习,不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等。第三,在决定就业方向特别的职业选择的问题上没有一个理性全面的科学规划,无法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的旨在服务于就业的职业素养。如学生在中职学校主要是为了毕业文凭,充其量是为了谋求好的工作单位,只专注于培养职业素养中的专业知识或者专业技能的方面,注重参加一些技能资格考试,绝大多数情况下忽视自身道德素质和人文修养的内在养成。这是导致职业素养不完全,甚至严重缺失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篇10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的相继实施,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步伐加快。袁贵仁部长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以校企合作为主线,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为主要抓手,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起着关键性作用。在深化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实训基地条件、环境更加完备,“双师型”、“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增强,为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课程作为实施载体,要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求进行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改革。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几个主要特征出发,叙述对创新条件下课程改革的认识。

1以目标性特征为基础,构建课程框架结构

1.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目标性特征”的内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目标性特征”,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上,既体现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又注重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和对接职业标准,培养目标定位和内容突出了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特色。一是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构建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同步共进课程体系。如会计专业“素能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了职业素质的培养;“德能识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道德教育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融为一体。二是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如“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能力形成规律,建立由基本技能到专业技能、从一般技能到高级技能的递进式培养架构。三是对接岗位工作过程和职业标准,如“学岗融通”、“课证衔接”等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和内容上与实际工作过程和职业标准对接,并衔接职业资格证书。

1.2按目标性特征,改革课程总体框架结构。按照目标性特征,在课程总体框架结构上,遵循“基本素质宽厚化,专业(方向)选择个性化,职业能力专门化,岗位选择多元化”的原则,兼顾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与强化技能的关系、职业岗位需要与终身学习需要的关系,建立“文化基础模块+职业素养模块+核心课程模块+专业化方向模块”的课程框架结构。“文化基础模块”完成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为专业学习、职业能力形成、继续升学和终身教育学习打下基础;“职业素养模块”是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岗位,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所应具备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必备的职业素质;“核心课程模块”是要培养学生该专业岗位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专业化方向模块”是秉承“大专业、小专门”的课程组织原则,将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相通相近的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灵活应用模块课程,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能够适应岗位变换的能力,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终身教育的基础。

2以空间性特征为基础,按不同性质进行课程设置

2.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空间性特征”的内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空间性特征”,是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造样式上,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空间的不断转换,形成完善的校企共培模式。如“校企双元”、“厂校一体”等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了“校企合作”,在整体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具有企业特点,改变了职业教育只靠学校“一头热”的现状,充分发挥了行业企业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另外,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教学环境的进展,现代化技能教室、实训教室和工厂化教学环境的完善,通过教室、一体化教室和实训室多个空间实施教学,完成教学过程和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的对接。

2.2按空间性特征,改革课程设置。按照空间性特征,宏观上将课程性质分为学校课程和企业化课程。企业化课程是指在企业或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施教学的课程,包含综合实践课程和部分实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专项技能和职业能力,并在企业化管理的背景下,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和职业道德的养成。企业化课程的特点是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制定课程标准、确定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进行考核评价,基本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的深度对接。学校课程按照空间性特征又分为理论课程、一体化课程和部分实训课程。理论课程以文化基础模块和职业素养模块的课程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一体化课程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训室实训课程完成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化方向课程的部分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学校课程的特点是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制定课程标准、确定课程内容,课程的组织实施和考核评价基本由学校完成。

3以阶段性特征为基础,建立新型课程体系

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阶段性特征”的内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阶段性特征”,是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方式上,改变单一强调连续学习为连续学习和分阶段培养相结合,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特色明显。如旅游专业“旺入淡出”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旅游行业淡旺季的特点,在不同时段选择在校学习或企业实践,打破了传统学制的学期分段结构;数控专业“3+2”、“4+1”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一周内在教室和实训室(或生产车间)交替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方式,具有明显的职业教育工学交替特征。

3.2按阶段性特征,改革课程体系。按照阶段性特征,在课程按阶段序化形成体系的过程中,既能体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特色,又能使课程编排科学合理,做到课程内容模块化、课程组织阶段化、课程衔接科学化。课程内容模块化是课程内容的内化和课程体系创新的共同要求,通过按课程目标要求划分内容模块,如文化课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或按基本技能要求形成的技能模块;或按教学模式改革要求形成的任务引领型课程,有利于分阶段教学的实施。课程组织阶段化,是根据某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根据其区别于学期分段结构的时段划分,以易于工学交替的教学实施、教学组织、教学评价为原则,进行整体的课程组织,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衔接科学化,由于在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时,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发生较大变化,最终制定课程计划时要注意课程目标与内容在德育、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科学有效衔接。

4以综合性特征为基础,组织课程实施与评价

4.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综合性特征”的内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综合性特征”,是指将综合性、多样化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德育、素质、能力、知识等多种目标融合,构造样式的时间、空间多维度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等要素充分体现,达到过程多样化、方式多样化和评价多样化。综合性特征在课程实施阶段表现得最为明显。

4.2按照综合性特征,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创新过程中,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应用广泛,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各要素发生重大变化,因此教学模式改革要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色,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按从行动导向和工作过程导向出发,突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一是实现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向教学实践的转化。二是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由于工学结合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造样式的时间、空间多维度融合,改革教学模式,使其易于实现德育、素质、能力、知识等多种融合性教学目标。三是形成行动导向的操作程序。校企合作的深化,使更多的教学在实践工作环境系进行,按照职业活动体系来组织教学,强调知识的实践性、需求性、应用性,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建构、整合和应用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四是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实施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并结合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的提升,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

4.3按照综合性特征,改革课程评价。传统的中等职业课程评价的内容过于狭窄,主要集中对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发展情况的考查,以偏概全,不能反映出学生各方面发展的真实情况。按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综合性特征,课程评价应立足于智能结构的各个方面去全面评价学生,综合考查学生德育、素质、能力、知识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这就要求不仅评价形式要从单一的考评模式中跳出来,而且评价主体也应趋向于“校、企、生”的多元综合评价。(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编号:FFB090557)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http://

/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_1836364.htm

2许丹雅.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成都纺织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