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关于职业道德的总结十篇关于职业道德的总结十篇

关于职业道德的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8:22

关于职业道德的总结篇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全市工商工作实际,以加强干部队伍教育、构建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职业价值观为目标,通过学习贯彻《职业道德规范》,牢记“政治坚定,忠于职守;执法为民,高效服务;依法监管,公正维权;严守禁令,廉洁勤政。”4句话、32个字的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推动系统广大工商干部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自觉形成与科学发展观和时展要求相适应的职业价值观和道德素养,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团结一致搞好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努力打造一支政治上过硬、业务上过硬、作风上过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二、组织领导

市局成立深入学习贯彻《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活动领导小组,

县局、各分局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工商职业道德建设的组织领导,制定具体工作措施,确保职业道德规范工作有领导、有组织、有安排、有检查、有总结、有效果,真正落到实处。

三、时间安排

从2011年12月1日至2012年2月29日。

四、方法步骤

为确保学习贯彻活动取得扎实成效,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组织发动(2011年12月1日至12月10日)

1、成立学习贯彻“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领导小组”;

2、制定《深入学习贯彻〈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实施方案》;

3、召开开展深入学习贯彻《职业道德规范》活动动员会议。

(二)学习宣传(2011年12月11日至1月31日)

1、组织集中学习。把学习《职业道德规范》作为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除认真组织好对《职业道德规范》、周伯华局长在颁布实施《职业道德规范》电视电话会上讲话精神的学习外,还要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历代中央领导关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及系统内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学习材料参考目录见附件),学习要有记录、有心得、有体会、有交流。通过深入认真地学习,充分认识颁布实施《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意义,全面把握、深刻领会其基本内涵,切实做到入脑入心。

2、广泛进行宣传。充分利用报刊、电子显示屏、户外宣传专栏、张贴布幅标语、参加政风行风热线、工商红盾网等多种媒介,开辟专栏,建立宣传园地,广泛宣传《职业道德规范》,组织开展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大讨论、主题征文、演讲比赛活动,促进系统全体人员进一步了解规范、熟悉规范;开展学先进、树典型活动,努力培养和树立一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先进典型和道德楷模;增强公开性和知晓度,及时宣传通报开展《职业道德规范》学习贯彻活动情况,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促进系统全体人员切实增强学习贯彻《职业道德规范》、树立职业道德新形象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自觉性。

3、开展集中培训。举办《职业道德规范》专题辅导讲座,把《职业道德规范》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教育和引导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切实做到带头学习规范、严格执行规范、自觉维护规范。

(三)对照检查(2012年2月1日至15日)

学习贯彻《职业道德规范》,要紧密联系实际,力求解决问题。在学懂弄通、切实把握、领会《职业道德规范》内涵的基础上,各单位要组织全体工商干部对照《职业道德规范》开展自查,并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措施,真正从思想上、认识上、行动上引起重视,解决问题,收到实效。

(四)总结验收(2012年2月15日至29日)

1、开展检查考核。将执行《职业道德规范》情况作为单位年终目标考核和干部考察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学习贯彻落实《职业道德规范》情况的监督检查。

2、组织督促检查。市局将采取日常监督、专项检查、定期检查、突击抽查等方式,加强对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职业道德规范》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并通报检查结果,对在学习贯彻《职业道德规范》工作中,表现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表彰,对走过场弄虚作假者给予通报批评。

3、认真总结经验。各单位要及时总结和推广学习贯彻《职业道德规范》中好的经验做法,并于2012年2月25日前将本单位学习贯彻《职业道德规范》工作总结报市局政治处。

四、具体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国家工商总局颁布实施《职业道德规范》,统一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思想和行为准则,是工商机关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实际行动,是工商机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践行以努力做到“四个统一”为核心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举措,全市系统各单位部门和广大工商干部都要充分认识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职业道德规范》,对于加强工商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执行力,增强战斗力,打造“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意义,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切实增强贯彻执行《职业道德规范》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确保《职业道德规范》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关于职业道德的总结篇2

多年来,各级工商机关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美德的同时,也充分运用各种方式,全面推进工商职业道德建设,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创新形式,以使工商职业道德全面融入到每一名工商人内心深处,形成了具有工商特色的职业道德。可以说,工商职业道德建设就是要传承道德,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努力创新。哪么,作为基层工商机关如何推进工商职业道德融入到工商人员的生活和工作中,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呢?

解读内涵把握精髓

把握理论源脉,掌握理论内涵,对形成强大的道德理论体系和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指出: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国家工商总局局党组及时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在认真总结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一项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就是:“政治坚定,忠于职守;执法为民,高效服务;依法监管,公正维权;严守禁令,廉洁勤政”。这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实际行动,是落实以努力做到“四个统一”为核心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创新成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客观需要。作为基层工商机关要利用各种形式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熟知熟记、自觉遵守,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比如通过组织集中学习和记忆,让道德模范结合实际讲解等举措,让每个工商人都将道德规范和内涵入脑入心,让工商道德像内心的灯塔一样指引着工商人的行为。如果作为一个工商人连总局高度概括凝炼的工商职业道德规范都不知道,或者知道而不知其内涵,充其量只会用一些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而不会在用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同时,利用工商职业道德规范来从行业的更高层次上要求自已,哪么也就更谈不上在工作中模范地贯彻上级的工作指示,利用良好的道德素质去升华自己的行为,也不可能把工商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转化为自觉行为,从而树立工商人和工商机关的良好形象。因此,组织每一名工商人解读工商职业道德内涵,把握工商职业道德精髓至关重要!

联系实际扩张外延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意识是实践的导航仪,我们不但要掌握总局高度凝炼的道德行为准则,还要在生活和工作中联系实际扩张道德行为准则的外延,而不能用教条主义的方法去实践总局的道德行为准则,只知道道德行为准则,不知道如何践行,或是在践行中只是局限于很窄的方面,哪就是对总局的道德行为准则的理解不够,没有吃透内涵,也没有掌握精髓实质。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应当以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提出的“四个只有”,坚持做到“四个统一”,全面加强“四化建设”,大力推进“四个转变”,努力实现“四高目标”,争取达到“五个更加”等高瞻远瞩的理论为指导,再结合工作实际和时展潮流,去扩张和延展并实践道德行为规范,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言谈举止得当,不发表有损形象的言论,做到政治立场坚定;在生活中穿着得体,不穿工商制服务进入娱乐消费场所,不将执法车辆停放到娱乐消费场所;在执法时严格执法,人性化执法,坚持轻微违法不处罚,实施行政指导,做到教育和处罚的结合;在服务中大力倡树“立说立行、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实行“首办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推行“零距离”、“零推诿”、“零积压”、“零差错”、“零失信”、“零投诉”服务,严守工作规范规程,努力做到一看就清楚、一听就明白、一办就满意,不让政策受阻、不让差错出现、不让时间拖延、不让群众受冷遇,做到资料齐全马上办、资料不齐指导办、紧急项目加班办、特殊项目跟踪办等。以上仅仅是对工商发展中积累的道德规范的举例,在现实的生活和工作中,工商职业道德不仅包括要遵守社会的基本道德,更包括工商职业中以及与工商职业有关的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是非常丰富的,是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就可显现的。因此,我们要摒弃狭隘的道德理念,要在遵守社会基本道德的同时,把践行职业道德放在总局高度凝炼的理论基础之上,扩展到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深化宣教推进践行

把握好总局关于道德行为规范的内涵,扩展好道德行为的外延,对工商人来说,能保证沿着正确的方向去践行,但能够践行的好与差,践行的全面还是不全面,以及如何践行的更好,是基层工商机关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加强宣传和教育,通过利用传统的方式和现代的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去积极地推进道德教育,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无形中自觉地去践行社会基本道德和职业道德。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可以成立加强推进践行道德行为规范领导小组,制定实践方案,组织召开全局会议,全面形成践行道德行为规范的良好氛围;作为辅助实施的一些手段,也可用道德文化牌匾、道德文化漫画打造图文并茂的道德文化长廊,制作道德文化屏保对全局电脑进行安装,在内网开辟道德文化天地专栏,录入上级文件、先进道德事迹等,在单位大厅张贴道德行为规范标语,在各具体服务科室和窗口张贴工作人员道德行为标语,使人时时处处能看到道德标语,时时处处受感染和约束;也可以用国家树立的道德楷模和本系统树立的道德模范进行宣传,比如学习雷锋精神和雷锋事迹,学习“王梅工作法”,组织本系统和单位先进典型进行巡回演讲等方式,加强对工作人员的道德重要性认识;还可通过开展不定时督查、公开举报电话受理投诉等举措,及时发现工作人员不检点行为和不遵守工作纪律引起的道德问题,严防发生各类不道德行为的发生。通过以上方式和手段,在单位中形成人人讲道德,人人践行道德的良好氛围,实现以感人的事迹引导人,以科学的制度规范人,从而把工商职业道德建设活动引向深入。

关于职业道德的总结篇3

摘要:

从时代性、专业性、丰富性、自律性等几个方面总结了会计职业道德的特征,分析了我国职业道德的现状,针对如何抓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会计主体;

会计行为;

职业道德;

会计信息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8)23—0025—02

“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这是朱〖Ht5”〗钅[KG-*3]〖Ht5”,6〗容[Ht5”,5]基总理给国家会计学院的题词。

从中不难看出总理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一片殷殷希望。然而我们在会计实务中,过多地致力于不断规范各会计主体的会计行为,使其提供符合质量要求且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失真固然有社会环境和会计系统本身的诸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会计人员本身。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负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可以说,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信息质量是息息相关的。

1会计职业道德的特征

1.1时代性

会计职业道德依赖并服务于特定社会经济制度,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其内容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会计职业道德具有时代性,且新形势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

1.2专业性

会计是一门经济管理的应用性技术学科。因此会计职业本身和会计道德也必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只有坚持客观、公正、真实的职业道德,并同时体现会计的专业技术上的功能,才能产生优质的会计信息。

1.3丰富性

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尤其是美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如美国会计职业道德的体系是按注册会计师、管理会计师、财务经理、内部审计师的职业责任和义务的不同而分别提出的。

1.4自律性

会计职业道德是长期进行会计实践活动自发形成的,具有自发性,属于约定俗成。它主要依靠会计人员的“慎独”、“内省”,自觉自愿地执行,具有较强的自律性,这也是会计法律规范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本质区别。

2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现状的分析

2.1会计职业道德完整性和可操作性较差

在我国,当提到会计职业道德时,往往特指适用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对于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应当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则称之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前文提到的西方国家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相对比,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还不完整,仅对注册会计师和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了规范,尚未达到会计职业界的各成员在各自职业范围内都有可衡量标准的程度。同时,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可操作性较差。会计职业道德应着重解决会计职业各成员在从事与会计有关的工作时所面临的利益冲突。在面临某种冲突时,应遵循何种原则呢?这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本质。西方会计职业界对此给出的原则是“社会责任优先”或“公众利益第一”。而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没有涉及会计人员在执业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利益冲突,因而不可能给出处理冲突的具体原则,致使其可操作性较差。

2.2会计界整体职业道德意识亟待提高

《中国证券报》曾以“注册会计师签署的财务报告是否可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注册会计师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日益下降,注册会计师整体的道德意识水平还是很低。近年来发生的注册会计师为上市公司签署不实的审计报告的案例,使我国注册会计师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不仅注册会计师道德水平如此,企业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同样处于较低的阶段。屡禁不止的会计报表造假、数不胜数的偷税漏税的事实就是佐证。因此,我国亟待重整会计职业道德。

2.3影响会计职业道德的客观环境需要改善

从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客观环境来看,还存在一些不利影响,如:一方面,我国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机制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会计教育的内容注重讲授会计理论知识或培训业务能力,而忽视了职业道德观念的教育。同时,我国对会计道德尚未形成有力的社会评价及鼓励支持机制。另一方面,我国对经济犯罪的惩罚太轻、力度不够,使得部分人不惜以身试法以换取相对于犯罪成本而言大得多的经济利益。此外,腐败、特权及公司上市的暗箱操作等等也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诱因。

3抓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思考

3.1完善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

关于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虽然总则的第一条提到“保护社会公众利益”,但强调不够,应当将社会公众利益从“总则”移到“一般原则”,置于首要位置,并予以重点说明,使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处理各当事人利益冲突时遵循“社会责任优先”或“公众利益第一”的原则。

3.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道德决策能力的提高,必须依靠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教育发展得相当迅速,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迄今为止仍是盲点,尚未引起会计职业界足够的重视,与培养“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的目标不相符。我们应建立一整套会计人员素质教育的规则,进行多层次、循序渐进和全方位的教育,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校教育,尤其要注意在会计学原理等会计基础课程中增设有关会计道德的内容;

二是在职教育,可分层次进行培训,同时要注意教育的对象应当全面。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五方面的关系:

3.2.1处理好“德”与“才”的关系。在开展继续教育工作中,要从素质教育入手,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与会计业务技能培训齐头并进,相互结合。“德”是会计人员搞好会计工作的根本,“才”是会计人员搞好会计工作的重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为此,要把育才与育德紧密地结合起来,渗透到会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培养德才兼备的会计人员。

3.2.2处理好“正”与“反”的关系。在开展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剖析反面典型与宣传正面典型并重。运用反面典型进行直观、形象,具体的警示教育,可以使会计人员从中吸取教训,洁身自好,防微杜渐,做到自重、自治、自警、自律;

运用正面典型进行示范教育,可以弘扬正气,鼓舞士气,增强会计人员固守会计职业道德的信心和决心,在全社会营造诚信光荣,造假可耻的环境。

3.2.3处理好“剖”与“析”的关系。近年来,会计造假丑闻接连不断,会计诚信受到严重冲击。各地报刊杂志披露了许多会计造假和会计职务犯罪的案例,旨在通过剖析这些典型案例,探寻造假者和违法犯罪分子蜕化变质的人生轨迹,教育警示在岗会计人员抗住诱惑,坚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但是,有些案件存在剖多析少的问题。即:摆事实,讲经过的多,从违法者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处查找原因的少;

披露违法犯罪手法的多,结合案件进行宣传会计法律法规制度和分析寻找并弥补管理制度缺陷的少。  

  

3.2.4处理好“情”与“法”的关系。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要与会计环境结合起来,实施正确引导。通过典型案例教育感化会计人员,使那些有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者充分认识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正确处理“情”与“法”的关系问题,切实增强法律意识,彻底摒弃侥幸心理,严格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在处理会计事务中,做到客观公正,廉洁自律,秉公理财,“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3.2.5处理好“新”与“实”的关系。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同其他任何工作一样,只有与当前会计工作实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立足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开展会计诚信教育,加强会计理论创新和会计实践创新,不断探索新内容,、新方法、新形式,新途径,创造新经验,才能紧紧抓住会计人员的心理,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使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落在实处,取得实效。

3.3进行会计道德立法,建立行业自律组织

进行会计道德立法可以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使人们认识到若不注意职业道德、不用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将会受到法律制裁,这样增大违反职业道德的风险和成本,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会计造假的行为。同时,会计道德立法与会计技术方法立法应双管齐下。为了切实有效地促进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借鉴国际惯例建立一个权威性的会计行业自律组织十分有必要。所谓会计行业自律机制,是指会计行业组织(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各级财政部门的会计主管机构)对于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指导、监督和制裁的机制。其指导、监督和制裁的权利是会计行业自律组织的固有权力。这种行业自律组织可以在政策和企业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会计行业的发展,维护行业的利益。

3.4建立健全职业道德评价系统

关于职业道德的总结篇4

关键词:师德;评价;体系

一、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给教师职业下的定义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传道”是三大任务中的首要,而要向人传道,自己的道德就要高尚,这也是教师受人尊敬的原因。教师如果缺乏高尚的职业道德就等于失去了灵魂,失去了灵魂的教师对教育无疑就是灾难。教师培养的对象是将来社会的建设者,而这些建设者会影响未来人类社会的走向,因此必须通过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对社会的未来建设者进行有效地引导。

我国历来重视师德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强调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

二、目前师德评价的误区

目前,师德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方式过于主观,评价导向为总结性质。师德评价不能有效推动师德建设,也无助于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1.评价内容单一

师德内涵丰富,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然而目前的评价主要侧重于便于量化考核的科研成果、教学质量、考勤等内容,由于德这个方面缺乏评价的方法与标准,导致德的评价无章可循,往往每年评选的师德标兵也好,师德先进个人也罢,多数是科研教学先进,因此评选出来的师德先进个人并不能体现师德的先进性,也就不能体现关爱学生、道德垂范的典型效果。

2.评价方式片面

师德评价方式,目前多为领导意志的体现。虽然也有民主推荐,但执行起来往往是“你好我也好、今年你上明年我上”的结果;也有通过学生问卷的形式开展,然而学生缺乏参与评价的积极主动性。这些现象导致评价结果无法真实反映师德情况。

3.评价导向偏差

目前,师德评价导向多为结果性的,是针对教师个人过去职业道德情况的总结评判,这种评价方式固然可以对教师以前的职业道德进行肯定和表彰,但这种关注过去成绩,过分注重结果的评价导向,并无法对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炼起到更好的促进与推动作用。师德评价导向应该着眼于教师个人长远发展和提高的需要。

三、定性与定量综合的师德评价体系设计

鉴于目前师德评价内容、方法与导向不能有效推动师德建设,我们有必要设计一个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价、多方参与、需求导向性的师德评价体系。

1.评价观测点的选取

首先明确师德评价内容,从原来仅注重业务能力的评价转向德、能、勤、绩的全面考察,确定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为人师表、团结合作、爱岗敬业师德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并设立相应的观测点。

思想政治觉悟直接关系到能否贯彻党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系到是否能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关系到培训对象的政治立场与思想觉悟。因此将思想政治觉悟设为师德评价的首要指标。

学生在求学阶段正处于人生观的建立阶段,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坚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坚持求真务实、诚实守信,才能为学生树立一个精神榜样,所以道德品质也是师德评价的重要指标。

教师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行为主体,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一言一行都要符合教师职业规范,关心学生成长,热爱自己的工作对象,坚持做到为人师表,用得体的行为方式、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引导学生,为人师表就是师德的直接体现。

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多属于个体行为,然而教师本身又属于特定的团体,如某个系部或某个部门,因此教师团结合作的能力与精神也是考量其职业道德的一个指标,是否关心所属集体、具有合作精神、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都是对其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依据。

教师的核心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只有爱岗敬业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才能积极主动开展教学研究,才能认真执教、履行教师的职责;只有遵守教学工作规范与纪律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避免出现教学事故;没有科研作为支撑的教学是没有灵魂的,因此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与否也是衡量其爱岗敬业的一个具体指标。

2.不同观测点权重的确定

根据师德评价指标明确主要的观测点,针对观测点的差异,采用分类权值的计算方法,对师德评价体系参与者:教师的工作对象(学生)、直接领导、同事及其本人,分配不同的权重,从而完成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最后生成一个师德评价报告,指导其自身整改提高。报告在总结过去优点的同时,要根据教师个人发展的要求与特点提出改进与提高的建议。

由于评价指标的各个观测点适用的对象不同,因此参与评价的各方的权值也存在差异。思想政治觉悟这个指标属于定性指标,不便于量化考核,因此在其权重的分配上主要参考主管领导、学生及本人的评价。

道德品质与为人师表都是无法量化考核的指标,这些观测点主要观测对象为学生、同事与本人,因此应加大这三个评价方分数的权重,并根据观测点差异对权值做具体调整。团结合作指标的观测对象为同事、领导与本人,其权重也根据观测者参与程度来分配。

爱岗敬业这个指标属于可以量化考核的指标,教学工作量、教学评价效果、教研项目、教研论文的数量、教学改革参与次数、是否存在教学事故、作业批改情况以及科研成果都是可以具体进行统计和排名的,因此这些观测点的权重可以采用公式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为:权重=(总人数-名次)/总人数。

通过师德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弥补了单纯定性评价的随意性,克服了单纯量化考核的片面性,综合考虑教师德、能、勤、绩多个侧面,构建了全方位的师德评价标准,为师德建设明确了方向,为师德评价提供了依据。师德评价不仅可以表彰先进,而且可以为落后的教师指出改进的方向,实现对教师个人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助于师德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喻永红,汪庆春.大学生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评价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

[2]王志国,林长海,靳永山.师德评价模型研究与实践[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1).

[3]陈玲,马莉.数学分析在师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

[4]华卫军,欧阳子龙,陆伟锋.高校师德综合评价模型应用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9,(6).

[5]冯传亭.高校师德建设:问题、遵循原则和长效机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5).

关于职业道德的总结篇5

为了充分发挥职业道德的作用,健全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应在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遵循情况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的结果进行相应的表彰和惩罚,建立起会计职业道德的奖惩机制。可以说,奖惩机制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做好会计职业道德的评价工作。所谓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是指会计组织或社会其他组织和个人,根据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职业人员的职业行为进行道德或不道德的价值判断,以达到褒正贬邪、惩恶扬善的目的。职业道德评价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这种“软”约束付诸实施的必要方式,借助于道德评价,道德规范才可能发挥潜在的裁判和激励效力。评价的结果或借助于行律行规和单位组织的奖惩;或借助于社会舆论、大众传媒的宣扬、谴责以及会计人员内心的道德自省,以起到道德示范、激励和制裁作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一般包括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自我评价是会计人员将自身的职业行为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进行对照,以得出是否符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社会评价是指会计组织或社会其他组织根据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职业人员的职业行为进行道德或不道德的价值判断。根据评价实施主体的不同,社会评价又可分为同行业评价、本单位内部评价、用户评价和社会公众评价。

笔者试图通过问卷调查,对上述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劣进行分析,并对其有效性和人们的认可程度进行基本判断。

一、样本设计与调查问卷说明

为了把握第一手资料,笔者于2005年针对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在设计时,共列示6道题,每道题有4-5个选项。问卷虽然说明了“只填首选”(即只选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但有的人员在回答某些提问时,认为“都有道理”,就采取多项选择。为尊重被调查者原意,在统计时,对每题的选答项进行了加总,然后再按每题加总的绝对数计算所占比例数,比例较大的,则反映了大多数人对所提问题的看法。这次调查从设计、分发、回收到统计分析历时六个月,共发放问卷300份,调查对象为福建省不同地区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及会计师事务所的财会人员,这些人员分布在钢铁、化工、电子、纺织、电信、电力、烟草、服装、造船、食品、商贸、金融、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多个行业以及集团公司、独资公司、上市公司等多种企业组织形式中。因此,这次问卷调查具有地域广、行业多、方式活、统计准等特点,具备较强的代表性。

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27份,有效回收率达75.7%。被调查者中,有近48%的人员具有中高级职称或会计主管以上的职务,有19%的人员同时拥有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和注册资产评估师等专业资格。

二、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本问卷涉及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会计职业道德的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评价结果的处理及评价可信度等方面。下面,笔者给出所有问题及其背景、答卷情况和笔者的分析。

(一)关于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

要回答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的相关问题,首先要对什么是会计职业道德有一定了解,这关乎本次问卷调查的准确性。因此,笔者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回答情况如下:

分析:

(1)选择a、B两项的占87.82%,说明绝大多数会计人员还是非常乐意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实事求是地记账、算账的,他们对会计职业道德具有较清醒的认识,也愿意很好地遵守。

(2)选择C的占11.54%,说明“企业利益”在部分会计人员头脑里还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当企业利益与全局利益发生矛盾时,就有可能为了企业利益而不惜违反法规及职业道德,以便实现短期的企业利益。

(3)选择D的是极少数,说明会计人员并不看重那些“听话耍小聪明”的要求,社会风气在好转,诚信与道德还是大有市场的。

分析:

(1)在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几种职业道德品质中,回答结果的排序为: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廉洁自律、专业胜任,说明会计人员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

(2)将“诚实守信”排在第一位,把它作为会计人员品质的首要标准,说明会计人员自己还是愿意讲诚信的。这既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顺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因为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契约经济”,注重的就是“诚实守信”。可以说,诚信是维护市场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前提与基础,是市场经济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石。

(3)将“专业胜任”排在最后,并不说明它不重要,只是会计人员认为相对前面几种“德”而言,“能”是其次的。显然,会计人员德、能兼备最好,有能无德最糟糕。

(二)关于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主体

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行业组织、有关单位甚至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合作。当然,不同主体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人们对其认可度亦有差别。为了了解会计人员对此的真实想法,笔者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回答情况如下:

分析:

(1)接近半数的人次选择“行业组织”,排在第一位,说明会计人员相信行业组织是进行职业道德评价的最佳主体机构,原因是行业组织有能力胜任这种专业性较强的判断。

(2)“中介机构”排在第二,说明会计人员对中介机构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这主要与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及评价的客观公正有关。

(3)选择“自己”的排在第三,说明会计人员希望在评价问题上有自己的发言权,希望个人意见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

(4)值得注意的是,选择“政府有关部门”与“所在单位”的人次比选择“自己”的人次少,这说明一个现象,那就是现在各种政府机构和单位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对会计人员的评价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在会计人员心目中已失去应有的威信。

分析:

(1)选择“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学会”、“总会计师协会”的人次合计占72.08%,说明大多数会计人员倾向于由民间行业组织来负责实施会计职业道德的同行业评价。这与表3问题的回答具有内在一致性。当然,本题中不同的会计人员可能选择不同的行业组织作为其职业道德评价的实施主体,如注册会计师选择注册会计师协会、总会计师选择总会计师协会、其他会计人员选择会计学会。这就给我们提出一系列问题:是否不同身份的会计人员应由不同的行业组织来实施道德评价?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则如何分工与协作?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又由哪个组织来牵头?如何进行实际操作?从本题回答来看,选择会计学会的人次最多(占40%),这说明会计人员更倾向于这一较综合的组织来承担同行业评价的责任。

(2)选择“财政部门”的占24.17%,说明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在职业道德的同行业评价问题上,对部分会计人员有一定影响。

(3)选择“说不清”的占3.75%,这说明有少数会计人员对此无所适从,可能正好是现实状况的一种合理反映。

(三)关于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的认可度

职业道德评价是否被人们认可直接影响到会计职业道德奖惩机制能否有效实施。为了了解会计人员对各种评价方法的认可程度,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回答情况如下:

分析:

(1)选择B的人次接近半数,排在第一位,说明会计人员对同行业评价认可度最高,这与表3问题的回答具有一致性。

(2)选择e的排在第二位,说明社会公众评价在会计人员心目中占有一定地位,在设计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时须予以考虑。

(3)选择D的排在第三位,说明部分会计人员在意用户的意见,毕竟自己提供的产品(会计信息)须得到用户的承认才算实现了价值,这在高度发达的信息市场环境下更是如此。

(4)选择a、C的比例相差不大,说明会计人员对自我评价、本单位内部评价的认可度没有显著区别。

(四)关于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结果的处理

如果说,做好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是建立会计职业道德奖惩机制的前提,那么,对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结果的正确处理则是该机制有效实施的最后保证。通过或奖或惩、或褒或贬的针对性处理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奖惩机制应有的激励与威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评价结果的处理是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了解会计人员对评价结果处理方式的看法,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回答情况如下:

分析:

关于职业道德的总结篇6

关键词:师德;教师伦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演进历程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编码:a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1-0006-05

易连云,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琰,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重庆,400715。

①基金项目: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三个倡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编号:2012ZDa07)。

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职业不同,现代教育制度下的教师职业是社会大分工的产物。作为一种社会分工与社会角色,教师必须发挥特定的社会功能,承担特定的义务与责任,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职业道德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不同于社会公德和个人私德,职业道德是一种规范职业行为的道德观和道德行为准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可以约束教师从教行为,保证教师顺利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提高教师的服务质量。

一、建国后我国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演进历程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先后颁布了四部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总体来看,四部规范条目与字数较少,内容涉及范围较宽泛,条目多属于纲领性规范,偏重理想和要求,实际操作性较弱。

(一)“四化”建设背景下的师德规范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社会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教育要“造就千百万适应四化需要的又红又专的人才”。[1]党的十二大特别指出,要把发展教育作为四化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将振兴教育看成是振兴中华的基础,充分发挥教育的各种社会功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还特别指出,“要在各行各业加强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教育”。在十二大精神和“三个面向”的指导下,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教师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人师表”等活动,提出了成千上万个“爱生公约”和“为人师表公约”。

我国第一部教师职业道德守则(《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就在这些活动和公约的基础上概括总结而成,并于1984年10月13日由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颁布。总的来看,这一阶段的社会结构仍呈现出明显的“总体性社会特征”,政治、经济和意识中心高度重叠,社会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不具有明确区别。[2]因而该规范的六条规则中,有一半条目涉及政治要素,保证教师“政治正确”是该规范的核心内容。规范不仅提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执行教育方针的要求,还倡议教师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又红又专”和“为人师表”是这一规范的核心精神。

(二)“教育现代化”语境中的师德规范

如果说最初教育地位的恢复主要源于教育之于经济和社会的工具价值,那么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教育自身的现代化也逐步受到了应有的重视。邓小平于1983年为景山学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成为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和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又特别强调邓小平“三个面向”思想。此后,“教育现代化”这一话语作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延续,成为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3]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成为新时代的强音。这一时期,培育“四有”新人仍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坚实基础。同时,80年代后半期教育还面临着新老教师的交替问题,50、60年代的老教师大多不能继续工作,大批中青年教师将要接班。“年轻教师最大问题,不在文化科学知识和教育技能技巧方面,而在于是不是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是不是懂得教育是干什么的,是不是热爱教育事业,是不是有献身精神”,[4]这些都要求继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建设一支政治与业务素质都过硬的教师队伍,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有效防止国际资本主义对我国的“和平演变”。此外,这一时期大量未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代课教师注入到教师队伍之中,尽管多数代课教师都能尽职尽责,但仍有不少教师的道德素养亟待提高。

在此背景之下,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于1991年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该规范与1984年的教师道德要求一脉相承,仍比较注重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方面的要求。新规范更注重各条目之间的逻辑性,不同类别的道德要求不再混杂在一起,“规范内容在整体上更具有层次性意识。主要调节教师作为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伦理道德关系和教师与学校集体的关系”。[5]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师德规范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和市场社会已经基本成型,中国完全卷入了“全球化”的世界格局之中。中国进入了社会阶层和利益主体分化阶段,人们不再有统一的思想基础。“教育先行”“教育改革”“主体性”“学习型社会”等主张不同程度地转化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内容。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在这一时期,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步扩大,引发了中国社会的精神与道德危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见利忘义事件层出不穷,精神与理想日趋沦丧,社会道德约束几近解体,国人的精神家园逐步沦为“旷野中的废墟”。“这股极富中国化特色的‘商品化’潮水不仅使公众文化素养普遍下降,更标志着整整几代人精神素质的持续恶化。文学的危机实际上暴露了当代中国人人文精神的危机,整个社会对文学的冷淡,正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我们已经对发展自己的精神生活丧失了兴趣”。[6]针对这种思想多元、道德滑坡的社会状况,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之后,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中心的“三德”教育和道德建设全面展开。“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成为各行各业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也成为1997年师德规范修订的指导思想。此外,教师行业也受到经济大潮的冲击,部分教师不安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利用职业之便谋取私利。“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严重压抑了师生的生命个性发展,造成一系列师德失范的现象,这些社会事件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师德规范的修订。

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均发生了极大改变,这让规范修订背负了更多的社会道德责任与使命。1997年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了较大的改变,其内容更加具体。它首次将尊重家长、廉洁从教列入其中,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在行文方面,每条规范均以一个原则引领数个具体内容的方式呈现,使规范重点更加突出、逻辑性更强。

(四)“新社会结构”中的师德规范

自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社会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社会特征,新的社会基本结构特征和运作逻辑已经开始定型和固化,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贫富差距扩大的程度加大且继续恶化,甚至出现了失控的趋势,贫富悬殊也开始固化为社会结构。[7]新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有的伦理关系的解体、新的伦理关系还未成熟之际,是非不清、善恶颠倒、美丑混淆成为社会面临的巨大问题,这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了冲击,损害了社会风气。信仰危机、诚信危机、道德冷漠日趋显现,2001年,《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表明,有近六成人赞同“现实生活中,诚实常常会使人吃亏”的看法,不同意这种说法的人只占四分之一。[8]为了明辨是非、区分善恶、分清美丑,促进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党中央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新社会结构中,职业道德也遭到了较大的冲击,“价值观念紊乱、职业选择失衡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忠于职守观念淡化,敬业精神弱化,影响到各种社会工作的质量”。[9]汶川大地震中范美忠不顾学生而自行逃离教室,之后又在互联网上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师德大地震;安徽杨经贵老师上课过程中一名学生因打斗致死等事件,都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层出不穷的师德问题不断挑战人们的认识,重建师德规范势在必行。

2005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指出师德建设要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进行。2008年,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颁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一规范首次将“保护学生安全”列入教师的道德要求之中,要求教师要“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责之便牟取私利”,“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新版规范还突出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规范的操作性。

二、我国师德伦理的变迁特点

自1984年我国第一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发以来,目前规范的内容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分析职业道德规范的演进历程,可以发现如下特点:

(一)政治主导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变迁

通过对四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演变历程的审视,可以看出,尽管规范中的政治性力量和因素在逐步降低,但政治因素仍是师德规范变迁的主要动力之一。我国每一次职业道德规范的颁发和具体内容都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从前文对教师职业道德发展历程的政治背景的描述中便可窥见一斑。此外,与国外行业自律规范不同,我国所有的职业道德规范均由行政部门颁发,这也必然会导致规范的修订与内容富含政治意味。

从内容来看,我国第一部分职业道德规范的政治意味最浓。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仍是一种“总体性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中,“政治挂帅”成为所有行业的鲜明特色。同时政治与道德之间的界线不清,道德内部结构模糊,使许多并不属于职业道德的个人道德倡议、公民道德要求和法律条文充斥于规范之中。90年代后,虽然我国社会结构已经逐步分化,可政治话语仍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指导性作用。2008版职业道德规范中第一条也开门见山地指出,教师要“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师德规范的伦理价值逐步分层

从国际上看,比较理想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应具有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三个层次的内容。理想层次的要求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最高要求,原则层次的要求是中级要求,规则层次的要求属于最低要求或起码要求。[10]从历史上看,我国遵循的是“取乎其上”的道德高标,形成了注重道德理想、忽视道德底线的道德传统。加上我国教师在古代被视为圣职,是社会的道德榜样和楷模。因而传统师德也大多属于理想层次的师德要求,原则与规则层次的要求较贫乏。

因之,从内容来看,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多属于道德理想和原则层面,具体道德规则较少,呈现出“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格局。这种特点在每部师德规范中都较为明显,但总体来看,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努力扭转这一倾向。2008版职业规范中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则比例较以往有所增加,多是先提出正面的要求后,再以“不……”的方式提出否定、禁止的要求(只有第六条没有出现“不……”)。[11]这种方式更便于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借鉴和操作,可以有效地约束教师不当的从教行为。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专业特性逐渐显现

一般来说,可从两个方面考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专业特性:一是对职业道德界线的探讨,二是对教师劳动特点和劳动关系的关照程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公德、私德和职业道德的界线开始了争论与探讨,目前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尽管规范之中仍旧包含不少政治、公德和私德等不属于职业道德范畴的规定和要求,但整体来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仅一直保存着对“专业能力”和“关爱学生”的要求,还逐步将教师对专业的责任和对专业关系的维护置于规范的核心位置。

教师职业在于“为学生”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其专业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专业特性要求教师不能将其工作当作养家糊口的工具,而要将其视为一种职志、一种事业。不仅要求教师尽职尽责,还要敬业、乐业,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此外,“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终身学习”等要求也是教师职业规范专业性的表现。

三、我国师德伦理的未来走向

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几经修订,继承和总结了我国优良的师德传统和实践经验,使教师职业道德日趋成熟,为我国师德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师德专业化已经成为时代的需求。因而,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仍旧有较大的完善空间,需要以新的师德伦理来指导教师职业规范的修订。

(一)以“专业伦理”指导师德规范

专业伦理是指专业行动和生活中所有涉及道德和价值的事件。因而可以看出,专业伦理并不是某种具体的伦理思想或价值,而是对职业的专业性和伦理维度的一种强调。从最初的一般性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转向具有道德法典意义的专业伦理规范,引导笼统、抽象和一般的传统师德过渡到全面、具体、规范的教师专业伦理[12]已经成为时代的共识和不可逆转的趋势。

专业伦理有别于私人道德和公共道德,它的作用范围是特定的专业生活和专业行为。因而,专业伦理规范应尽量排除政治、公德和私德等与专业无关的要求,将专业的责任范围限定在专业的界线之内,确保教师对其专业对象和专业团体的利益负责。此外,专业伦理要突出教师专业的独特性,超越传统经验性的教师身份论,从教师所特有的社会价值和道德职责重新界定教师的工作特性基础。[13]这种“种类界定”视角中道德维度不再是教师职业的附加价值,而是教师职业之所以具有专业性的根本性质。这就要求重新确定专业的服务目标及理想追求,建立以目标为中心的原则和规范,并排除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非道德性因素。

(二)增加师德的“底线伦理”要求

规范是指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制定专业伦理规范的目的在于有效地制约教师的专业行为。然而,传统理想的高标准道德规范起到的大多是激励和指导作用,难以发挥规约功能。加上高标准的道德理想表述较模糊,离现实较远,很难成为教师行为的指针和目标,容易流于形式。因而,以指导实践、约束行为为主要目的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应增加师德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数量及比例。

“底线伦理”意味着某些基本的不应逾越的行为界限或约束,[14]它可以为道德建立一道最后的堤防。从专业生活的角度来看,教师职业道德必需具有底线伦理的要求。因为“教师专业生活需要有专业道德上的基本要求予以保证,以确保教师能够在伦理上达到起码的标准,同时确保教师在行使专业权利时免受非专业人士的非理性指责与侵犯”。[15]以“底线伦理”为指导,明确规定教师不能做和不应做的事情,可以为教师提供一种行为上的指导和保证。也可纠正长期以来民众对教师过高的期望,减轻教师承受的道德期望过高的压力,使教师可以真正承担起属于自己责任范围的专业伦理要求。

(三)不能放弃对“德性伦理”的追求

一般来说,规范的重点在于导引、监督和制约教师的行为。虽然规范能反应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需要和普遍的道德理想,但规范作为普遍的行为准则,总是超越并外在于个人行为的。在教师的专业行为中,教师主体的德性获得是所有道德和伦理规范得以实现的基础与前提,是教师职业规范合法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与职业道德相比,专业伦理更注重教师的自主和自律性。这种包括个人和团体两个层面的自律特性是教师专业行为伦理性和教师专业地位的标志与保障。教师的自律不单纯意味着教师将外在规范内在化的过程,也不单纯指教师主体对行为的专业伦理考量与判断,它还包含着对实践主体自身德性的关注与强调。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行为的普遍指向与评价的普遍准则离不开一般的规范,而规范的现实有效性又与德性联系在一起”。[16]与规范来比,德性是一种更高的标准与境界,其养成过程也必然是漫长和间接的,但其与行为主体和生存状态密切相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获得。因而,当代的教师道德建设必然不能忽视对德性伦理的追求。

因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专业化过程需要同时符合底线伦理和德性伦理的需求,专业伦理、底线伦理和德性伦理三者缺一不可。但这三者如何才能发挥自身的特性,是理论和实践上值得探索的课题。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与师德研究仍是项未竟的事业。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通讯发刊词[J].中国教育学会通讯,1980(1):3.

[2]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5.刘云杉.从启蒙者到专业人:中国现代化历程中教师角色演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1.

[3]于述胜,等.中国教育三十年:1978-2008[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导言.

[4]张承先,柳斌,李星万,等.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笔谈[J].人民教育,1991(11):6-8.

[5]胡珠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历史沿革、比较分析与未来前瞻[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6):63-66.

[6]王晓明,等.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J].上海文学,1993(6):63-71.

[7]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8.

[8]胡松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发展全史(1949-2009)[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9:970.

[9]钱广荣.中国道德国情论纲[m].合肥:安徽出版社出版,2002:256.

[10]黄向阳.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导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7.

[11]刘良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四个文本的比较[J].教育观察,2012(3):34-40.

[12]徐廷福.论我国教师专业伦理的建构[J].教育研究,2006(7):48-51.

[13][美]古德莱德,等.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教学的道德尺度[m].汪菊,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62.

[14]何怀宏.底线伦理的概念、含义与方法[J].道德与文明,2010(1):17-21.

关于职业道德的总结篇7

关键词: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构成;影响因素;提升策略

   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愈发明显,我国经济改革步入新的阶段,经济发展环境日趋复杂,会计准则国际化程度加深,在日常财务工作中更加重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受到会计人员自身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何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判断”,即辨明是非、予以裁定。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守会计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的前提下,在坚持会计行为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外部经济环境、行业特点及企业经济状况等实际情况,对会计业务事项和会计行为本身所作出的重要判断和决策。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我国财政部对现行会计准则进行了调整和完善,从原则上更为重视会计职业判断,也就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主要由职业道德、业务能力、从业经验等要素构成。会计人员要完善自身业务知识体系,努力提升业务水平,并在业务实践行为中不断学习、反思和积累会计实战经验,这是培养和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影响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几点原因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之一。它受到从业者本身职业道德、业务能力、从业经验以及外部经济环境、企业经济管理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1.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同会计人员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符合其职业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集合。职业道德既是对会计人员从业行为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财务行业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总之,会计职业道德是约束会计执业人员一切职业行为的心理规范机制,没有职业道德支撑的任何会计业务行为是十分危险的。

2.业务知识

   业务知识是其形成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基础;职业判断能力又是会计人员不断学习和完善知识的重要目的。随着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日趋增大,会计人员必须及时更新并补充新的业务知识,才能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新的经济形势。

3.从业经验

   会计工作需要会计人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以此来不断获得业务能力的提升。从业经验作为会计人员在从业实践中的重要收获,是促进其职业判断能力得以提高的必要保障。

4.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外部生存空间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对于企业单位财务管理及具体事项有重大的影响。经济环境是否复杂,或者有利于企业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都会提高或降低企业经济事项的难易程度,对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也就有不同的要求。

5.企业管理状况

   企业管理状况对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有着直接影响。会计人员是企业聘用的员工,如果企业管理机制健全、权责明确,会计人员所受到的人为影响就会比较小,将能够更好地按照政策制度处理各种财务事项,反之则不然。

三、提高会计从业者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策略

当前,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亟待提高,可以尝试采取以下几点策略:

1.强化会计职业判断意识

   树立并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意识,是提高其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前提条件。唯有如此,会计人员才能有意识地在日常的经济业务事项中积极地、正确地运用会计职业判断。随着我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经济业务往来的频繁,会计准则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补充,要求会计人员能够相对独立地进行职业判断,,并养成与之相应的职业判断思维习惯。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在经济事项中比重愈大,对其职业道德的要求就会越高。会计人员要能够自觉遵守会计法律法规,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自觉抵制利益诱惑,完成职业判断行为。我国原有会计职业道德体系虽然相对完善,但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仍需要不断完善和补充,可以采取建立道德奖惩机制,在社会上宣扬诚信观念的良好氛围等措施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这对于改善社会经济环境有着积极的意义。

3.完善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

   会计专业知识是会计职业判断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学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才能稳步提高。会计人员要不断补充与专业领域中的相关知识,还应当掌握一些与这一领域相关联的知识,如如经济管理、市场、金融、贸易等。只有当会计人员具备了较高的业务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在处理经济事项时做出正确的会计职业判断。

4.重视实践、反思和总结

   会计人员职业判断与会计人员能够正确理解、分析、处理会计业务事项的其他专业技能密切相关。同时,会计专业能力的获得是会计人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不断进行训练、反思和总结的必然结果。因此,会计人员在处理具体的会计事项时要养成良好的分析、判断、反思、总结的思维习惯,要根据具体事项情况,牢牢把握会计原则,灵活运用会计技巧,不断通过会计事项结果衡量职业判断的准确性,并及时修正职业判断偏差,进而不断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

四、结语

   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作为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现在更是成为影响会计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视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满意程度。了解会计职业判断的构成因素,培养并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对于会计人员个人的职业生涯及我国经济事业的稳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雪峰.浅析会计职业判断.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

[2]陈燕.基于会计职业判断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现实选择.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关于职业道德的总结篇8

关键词:职业道德;科学发展观;实效性;道德修养

作者简介:胡兴军男大学学历济南九职专教师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也是各行各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掌握职业道德规范,并在专业学习、教学实习、社会实践中养成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未来立业创业成功的基石。中职学校毕业生作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主体,职业道德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与文明,同时也影响着学生个人的人生道路。因此,有效地对职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而且对提高全民道德素养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当前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

1教学内容时代性不强,影响了职业道德的说服力。不少职校在职业道德教育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材内容过于概念化、理论化,案例多选自五年前缺乏鲜活性;教材体系结构程序化。这种教材既不能及时反映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也不能及时反映和体现企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与评价,更缺少对世界各国职业道德教育的优秀成果及经验的借鉴。

2教学方法忽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性。职业道德课多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教师只注重职业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传授,很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甚至出现了学生课堂睡觉、教师讲课依旧的现象。由于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学生总感觉到缺乏主体性和能动性。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内容缺乏理解和内化,缺乏实践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3缺乏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职业道德包括一般职业道德和行业职业道德,一般职业道德是指作为社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共同职业要求。行业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行业的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当前职业道德教育大多局限于一般职业道德的教育,对行业职业道德的教育很少涉及。其主要表现有学校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够重视,实习实训放任自流对实习过程不加控制,更不重视在此期间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对企业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不了解。

4对学生评价模式简单,降低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当前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方式较为简单,仍以试卷考试为主,这种评价方式存在着重大缺陷,重视知识考察轻视行为和能力评价,重视笔试评价轻视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重视任课教师的个人评价轻视其他人课教师的综合评价,重视教育者的评价轻视受教育者的自主评价。所以很难准确地反映教学实际状况与水平。使得学校的评价结果与社会企业的评价结果之间有较大的差异。

二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坚持科学发展观

1在职业道德教育的宗旨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党的十七大上,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马克思认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自己,道德教育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正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自己。要以培养独立自主自立的现代公民人格为价值追求,以尊重人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使职业学校学生努力做到生存价值与生活意义、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和谐统一,真正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发展。

2在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上统筹兼顾。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就为我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即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荣辱观为主。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实际中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如,职业道德理想与现实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关系。对职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教育。在此基础上引向道德理想,义利真正统一。只讲道德理想而忽视道德基本准则或只讲基本准则而忽视道德理想,都是不可持续的;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律得到青年学生的青睐,有的认为作为一个守法的公民就足够了,以法律代替道德,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忽视自身职业道德的修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一定要把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结合起来,使他们懂得道德教育与法律有不同的调整领域,二者不可偏废,守法只是道德的底线,只有把法律的他律转化为道德的自律,把外在的强制压力转化为内心信仰,才能使自身完善,社会和谐。

三在职业道德教学中处理好几个关系

1正面教育引导与剖析典型的关系

职业道德教育重在坚持正面教育,正面引导。教学中宜采用大量正面事例,为学生树立栩栩如生的正面典型。榜样的选择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劳动模范、先进人物等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信,他们的事迹和模范行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品德和社会风尚。对正在接受教育的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本质上是仰慕向往和追求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因此,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可以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适当的运用榜样的力量去启发、诱导和激励学生,必要时可以把有关的人物请进来,现身说法,给学生以最亲身的体验。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运用社会上良好的道德资源,是我们的教育更有现实性,更具有针对性。

2教学过程时代感、针对性与时效性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职业道德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这块天地是学生学习、运用理论指导完成实践的最初的基地,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引用具体事例,针对学生的思想热点问题,采用不同的课堂教育方法。根据职业道德课的自身特点问题,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观摩式、自学式、观察式、辩论式、事例教育等。例如,辩论式教育方法符合青年人的特点,易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励他们对社会现象的理性思索。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道德现象和无序行为,导致了职业道德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反差,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普遍关心和思考,也给这门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客观上要求教师在释疑解惑的同时,让学生自己说服自己,进行自我教育,效果更为理想。

3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修养关系

关于职业道德的总结篇9

关键词:职高生专业德育融合

《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在职业教育实践中,也清楚地看到毕业生的总体质量不高,社会竞争力不强。学生厌学混日子的现象较多,学生管理困难,教育目标难以实现。基于此,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怎样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来开展德育工作,使专业科教学与德育自然融合,和谐统一,这已迫切地提上议事日程。通过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探究专业学科理论,将其自然融入德育之中

在职高,高一第一学期开设的德育课就是职业生涯规划,在学校安排的课程中专业基础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之和比基础文化课程要多,专业素质要求比较明确;同时,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每个职高生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能否找到一份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所以,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求知欲相对比较强烈。因此,在德育课中自然穿插某些专业科理论,能使教学目的的实现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职高生的生源,主要是初中阶段成绩较差的学生。因此,职高德育切忌空洞说教,道德说教只能让学生从心理上就厌倦、抵触。在德育教学中,要使专业学科的教学点融为德育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最重要的就是突出专业科的“寓意”,使专业科在德育中渗透,德育在专业科中升华。另一方面,学生因生活费花光向同学甚至向老师借钱的现象,因想“不劳而获”而聚众的现象,最近几年也越来越多。如果任其发展,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养成奢侈、浪费、攀比、好逸恶劳等坏习惯,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对自己、家庭、社会都会带来很大的危害。所以,在高二政治课教学中讲到“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一课时,针对会计专业学生利用其专业课财政与金融中有关“银行储蓄”“债券”“股票”等金融知识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家庭条件、国情等通过分析比较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投资组合方式。结果,学生踊跃参与讨论,主动、自觉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理财能力,在市场经济中成为一个有经济头脑的人。同时引导他们的消费行为,让他们懂得“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念。

二、挖掘专业科的“思想性”,将其渗透于德育教学中

作为教育工作者都深知各学科的教学目标不仅包含知识要求、能力要求,还有德育要求。虽然,在形式上,专业科与德育似乎相互独立,并无联系;但是,在内容、思想上,都是为了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因此,我们要尽量挖掘专业科的“思想性”。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看似o意,实则有心。如“真、善、美”是人类普遍、永恒的道德观就蕴藏在财经法规、网络营销、心理学等职高开设的具体课程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只要稍加点拨,水到渠成。如果长此以往,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最后自然内化为职高生自觉的道德追求,并通过日常生活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例如,汽修专业的《机械识图》教材中,读组合体视图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几个视图联系起来读,教师在讲解中可提示学生看问题要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树立全面地看问题的世界观,学会识别假象,明辨是非。又如,网络营销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的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如果教师对教材中的思想性内容不进行深入地挖掘,极易使学生产生“学商务、赚大钱”“当老板”“金钱至上”等消极的思想。

三、突出专业科中的“职业道德”,将德育与专业科教学和谐统一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职高学生比起普高的学生就业欲望较强烈,就业时间比较早,所以他们的职业道德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有“德”无“才”办不好事情,有“才”无“德”会干坏事情。当今世界进入了高科技和信息化的社会,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对职高学生来说,既可以拓宽他的知识面,又能够腐蚀他的灵魂;同时,由于其世界观、人生观的不成熟,导致他们有时看问题较片面。因而,在校学生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服务意识淡薄,敬业精神淡化等为数不少。然而,目前,在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职高生的就业状况也越加困难。大部分学生从事的将是社会基层的各种服务性工作,如文员、服务员、业务员等。这样,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出现了脱节,处理不好,极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消极悲观等情绪,无疑将会增加德育工作的难度。

德育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通过教学活动,努力强化学生各专业、各行业的职业道德,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把与其专业相对应的职业道德中有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五条道德规范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在“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讲解中针对财会专业的学生,指出在会计行业中存在的假凭证、假账、假报表、假审计和假评估的问题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后果,结合教材第47页小沈拒绝关系好的同事“挪用公款”的请求一事,使学生从中悟到“踏实做人,认真做事”和“诚信为本”等启示。从而自然总结财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是:诚信为本,不做假账;当好参谋,严于监督;珍惜资产,讲究效益;守法奉公,顾全大局,使各专业的“职业道德”在教学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扎根在学生心中。

总而言之,作为德育工作者,应当拥有发现“道德”的意识。教师应当清楚地知道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并且,还要掌握社会道德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从而顺应时代的发展树立积极进步的道德观,自觉抵制不良的道德观。另外,要根据职高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把德育和专业科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至关重要。我们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多形式、多途径地营造职高生的成就机会,发挥各自特长,作为出发点和基本工作来抓;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习惯和学习习惯,使职高生经过职校的培养,各方面都能有所提高,有所发展,进而推进职业高中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檀传宝.专业化:强化德育实效的关键[n].中国教育报,2004-10-13-2.

[2]唐乘花.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微探[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

关于职业道德的总结篇10

【关键词】生理学;职业道德教育;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张晓丽,女,生理学专业教师。

职业道德教育是医学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德育教育重要内容,是学生成才的必备条件。在《生理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计划地针对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大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受到品德教育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这是学校教育中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具体体现。有效的品德教育和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可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使教育形成良性循环,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认真负责,严谨求实的职业素质。

1突出职业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制定德育目标

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教育环节,认真实施课堂教学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地位,注重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环节是每一位任课教师应尽的职责。

依据专业要求、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目标,紧扣《生理学》课堂内容精心设计每一教学单元的德育目标。做到一个突出、两个侧重。

一个突出,突出职业特色,适应岗位要求,为专业人才培养打基础。《生理学》是学生跨入医学领域第一学年所学的医学课程,这门基础课不仅为专业理论知识打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关键时期。

两个侧重,第一侧重是在理论教学德育目标的制定中,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守救死扶伤的信念及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而努力为主要侧重。

第二侧重是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爱护公物、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认真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主要侧重。

德育目标与生理课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同时积极开发《生理学》教材中职业道德内容,选择合适的实施方法、恰当的教育切入点、抓住适宜的时机,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在整个《生理学》教学过程中。

2《生理学》课堂教学中职业道德渗透的主要实施方法

2.1案例分析法

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例如在讲解血型与输血原则及交叉配血时可结合央视《焦点访谈》题为:“一起输血事故的背后”的案例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把o型血输进了B型血的寇娜体内,寇娜在被输血后的短短十几分钟,出现了严重的溶血性反应,这才造成了寇娜的肝肾功能衰竭,生命垂危的恶果。

案例分析中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言,有的同学总结出输血前应严格核对血型,遵循输血原则;有的同学指出按照国家卫生部临床输血规定,拿到血站配发的血液之后,临床医务工作者必须再做一次血型交叉配血实验,确定无误之后才可以病人输血;有的学生说由于医护人员的失职,在没有做任何的核对和实验情况下输血;有的学生说怀孕生孩子是件人命关天的大事,关系着两代人的安危,医务工作者缺乏责任心。同学你一言,我一语,此时正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好时机。通过案例分析教育学生医学服务对象是人,一定从在校期间掌握牢固的职业知识,养成严谨细致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对社会、对他人要树立高度地责任感和事业心。否则在未来工作中,一时疏忽会给他人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和痛苦。

在讲解内分泌一章中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及激素类药物的使用,强调特别是已经长期使用者,想停用该药时,不要骤然停药,要逐渐减少用药剂量,直到终止。曾有一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长时期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因没按逐渐减少药物剂量缓慢停药,而采取立即停药的办法,一周后突发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的危相。只要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急性衰竭,临床上对患者的抢救常是无能为力的。多数医疗事故是由于医务人员的医学基础知识差,医疗技术水平低造成的,教育学生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刻苦学习,坚守救死扶伤的信念。

2.2示范法

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行是影响学生的职业道德形成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人格力量不容忽视,良好的人格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教师的示范表率作用也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学习“血压测量、心音听取”时,教师首先进行操作示范,这时学生都会瞪着眼睛看你操作。此时,教师尤其应注意自身良好的语言、仪表和严谨教风,熟练操作技术,教师的言传身教能引导学生进入专业角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2.3故事讲授法

故事由于具备趣味性、新颖性、直观性、感染性、活动性等特点,所以大家都爱听故事,其实小故事里也能反应出大道理。

在讲解“稳态概念”时可介绍稳态发明的故事,人体内环境维持是一个不断破坏和不断恢复的过程,是一个重要和复杂的生理过程,理论讲解告一段落,介绍稳态发明的故事。一位生理学科学家为了证明稳态的存在,自愿进行人体试验,他一手脱着一盘牛肉,勇敢地在120℃的室温下停留15分钟,而其身旁牛肉在此温度下已烤熟。科学家为推动医学的发展而献身的精神感染着学生。

例如“胃液的成分及其作用”是生理学的重点内容,在理论学习告一段落时可结合理论知识引出“藏”在肠胃中的诺贝尔奖——幽门螺杆菌发现记的故事。当时的医学界认为,健康的胃是无菌的,因为胃酸会将人吞入的细菌迅速杀灭。一位名叫巴里·马歇尔的年轻科学家人在众人的质疑,并没有动摇。自愿进行人体试验。他在服食培养的细菌后,发生了胃炎。由于他的发现,大幅度提高了胃溃疡等患者获得彻底治愈的机会,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作出了贡献。故事中科学家为救死扶伤,不辞艰辛、锲而不舍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敬业精神,激励学生刻苦钻研业务、积极创新,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竭尽全力。

此外在讲解“条件反射”时介绍“生理学无冕之王”——巴甫洛夫发现高级神经活动规律的故事,在讲授“红细胞成熟因子”时讲解发现维生素B12的故事……

类似的故事很多,收集、整理科学家及英雄人物的小故事,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2.4实践法

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医学专业基础学科,其理论来源于许多科学家的无数次的科学实验,实验室是学生职业道德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场所。

在上实验课前检查学生仪容仪表是否符合职业要求;实验中针对实验操作问题,要求学生作到操作规范、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独立工作和观察、分析问题能力、团结协作、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做完实验后必须清洗实验器械,做好实验室卫生清洁工作,做到眼勤、手勤、腿勤。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都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好时机。

2.5讨论法

在讲解红细胞氧的运输时,联系临床的一氧化碳中毒,讨论如何预防和抢救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通过讨论教会学生安全自救和救助他人的方法。

例如在讲解体温一节中散热原理后,可讨论发热后散热降温的方法与措施,通过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荐,应用生理学原理总结出各式各样的散热和降温的方法,不仅丰富生理学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懂得如何关爱他人,处处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解除病人痛苦的意识。

2.6格言励志法

在介绍生理学绪论一章时,可引用格言“生活没有目标就像航海没有指南针”,引导学生制定相互《生理学》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树立刻苦学习的思想。在讲解神经系统一章时可引用格言“人跟人的最大差别,不在于脖子以下90%的体力劳动,而在于脖子以上仅占10%的智力。”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在实验失败时可鼓励学生“失败是成功之母”,实验失败可再重做,一定会成功。

格言可以励志,格言能净化心灵,树立高尚的情操,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奋勇创新、勇于探索医学领域的科学知识。

2.7问题引领法

在讲解红细胞造血原料与贫血时,反问同学如何避免贫血?教育学生不要挑食,合理搭配饮食。在讲解心力储备时,提问同学们提高人体心力储备的方法有哪些?学生总结出加强身体锻炼,可保持强壮体魄,能未来更好投入工作岗位。在讲解胃的排空、胰的分泌功能时,结合生活总结不同饮食排空时间有何不同?教育学生不要暴饮暴食,否则容易导致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在讲解肺活量时,询问学生如何测量及提高肺活量?教育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在讲解眼的折光异常时,密切联系近视的形成原理,提问总结如何保持用眼卫生,预防近视眼?教育学生要注意用眼卫生,保护眼睛,预防近视。

问题引领法课使学生在问题中总结专业经验,并进行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职业道德教育和熏陶。

3在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中应注意地问题

3.1注意群体与个别教育

敏锐的观察力,善于通过学生的外表活动,判断学生的内心世界,洞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注重群体教育的同时,对于缺乏刻苦学习精神、怕困难,作业不认真、粗心大意的学生,应有针对性进行个别教育。此外,职业道德教育本身也是一项反复渗透的过程。

3.2加强教师自身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的职业素质是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教师首先严谨治教,刻苦钻研《生理学》业务知识,而且重视自身地职业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在课堂上结合授课内容尽可能采取生动活泼地方式,结合实例进行教育,避免空洞地讲大道理。教师必须熟悉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地德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传授知识地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理论教学中。

3.3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中评价反馈与矫正补救

对学生正确的解答和良好的表现,教师应给予及时肯定和赞许,建立一种积极的正面的反馈强化。教师言语的直接表扬、点头、微笑,重复学生的解答也是积极的反馈。对学生错误必须耐心指出,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何处,以便及时矫正补救。

4结论

在职业道德教育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也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程。我们必须结合专业课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技能,同时逐步培养出良好的职业道德,成为真正的高素质实用技能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崎,生理学[m],安徽科学出版社,第四版,1989.

2杨云霞、包旭、包定元.蒙药物之荫,筑健康之路——关于选修课“药物治疗与健康”的开设[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版),2004;6(专刊):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