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职业规划的含义十篇职业规划的含义十篇

职业规划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9:23

职业规划的含义篇1

1、优先报名应征:报名由县级兵役机关直接办理。夏秋季征兵开始前,县级兵役机关通知其报名时间、地点、注意事项等。确定2为预征对象的高校毕业生,持《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可以直接到学校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县级兵役机关报名应征。

2、优先体检政审:体检由县级兵役机关直接办理。夏秋季征兵体检前,县级兵役机关通知其体检时间、地点、注意事项等。确定为预征对象的高校毕业生,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在学校参加体检的,本人持《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可以在征兵体检时间内报名直接参加体检。

3、优先审批定兵:审批定兵时,应当优先批准体检政考合格的高校毕业生入伍。高职(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合格青年未被批准入伍前,不得批准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入伍。

4、优先安排使用:在安排兵员去向时,根据高校毕业生的学历、专业和个人特长,优先安排到军兵种或专业技术要求高的部队服役;部队对征集入伍的高校毕业生,优先安排到适合的岗位,充分发挥其专长。

二、享受学费减免

国家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新生,在入伍时对其在校期间缴纳的学费实行一次性补偿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实行代偿;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前正在高校就读的学生(含高校新生),服役期间按国家有关规定保留学籍或入学资格、退役后自愿复学或入学的,国家实行学费减免;

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和学费减免标准,本专科学生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研究生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12000元。

服役期间按国家有关规定保留学籍或入学资格,退役后2年内允许复学或入学。相关手续由应征地县级征兵办公室和就读高校负责办理。

三、考研升学好处多

1、加分:应届毕业生、普通高校在校生(含高校新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退役后3年内参加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2、免试读研:高校应届毕业生、在校生(含新生)在部队荣立二等功及以上的,符合研究生报名条件的可免试(指初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3、“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计划(规模控制在5000人以内),专门面向退役大学生士兵招生,专项计划在全国研究生招生总规模内单列下达。

4、退役大学生士兵专升本实行招生计划单列。高职(专科)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在完成高职学业后参加普通本科专升本考试,实行计划单列,全国录取比例为30%。

5、高职(专科)在校生(含高校新生)入伍经历可作为毕业实习经历;具有高职(专科)学历的毕业生,退役后免试入读成人本科;荣立三等功以上奖励的高职(专科)在校生(含高校新生),在完成高职(专科)学业后,免试入度普通本科。

6、大学生退役士兵后复学,经学校同意并履行相关程序后,可转入本校其他专业。

7、免修军事技能。高校在校生(含高校新生)参军入伍退役后复学或入学,免修军事技能,直接获得学分。

四、择业就业优待多多

1、从2017年入伍新兵开始,义务兵家庭优待金以县(市、区)为单位,取消城乡差别,统一按照不低于批准入伍地上一年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倍的标准计发。到xz、xq地区服役的义务兵,其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按照不低于批准入伍地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标准的1.5倍计发。

职业规划的含义篇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08(2008)01-0001-03

科学地执行和应用《社区卫生服务常规监测管理指标体系》,必须要明确指标的含义、标准和衡量要素,以便在执行中对指标体系的理解和评价更加规范、统一。

1社区政府监管指标体系

1.1政府政策与扶持

1.1.1社区卫生服务多部门参与指标标准:有明确的文件规定或实际行动指标,有文件或规章且有具体行动为满分,否则酌减。指标含义: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功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社区居民的家家户户,没有多部门的参与,就难以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衡量要素:检查相关文件和规定,能够提供多部门参与事实证明。

1.1.2上级医院支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指标标准:有政府或相关部门制订的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方案并有明确的制度和措施。指标含义: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还刚刚起步,社区机构实力还很薄弱。通过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可以尽快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衡量要素:检查是否有文件规定、合同或者是规划、计划,是否有上级医院支持社区工作的行为记录等。

1.1.3当地财政支持情况指标标准:核实各级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支持情况,测算社区人均费用(据文件和实际拨款测算,以区为单位年度计)。指标含义:社区卫生服务是提供基本医疗的首诊机构,各级政府财政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的基本保障,也是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落实的基本条件。衡量要素:检查相关政府文件,检查财政拨款账目。

1.2人力资源配置

1.2.1社区全科医师人口比指标标准:全科医师与人口数之比2~3名/万人口[1]。指标含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的配置要达到一定的条件和水平,这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充分落实的基本条件。衡量要素:根据社区居民人口数,计算社区居民全科医师数量比。区域内的社区全科医生应该包括不同所有制机构的全科医生数量。

1.2.2社区公共卫生医师人口比(或中医师配置)指标标准:公卫医师与人口数之比1名/万人口。指标含义: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配置必要的公共卫生医师,这也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必要条件。衡量要素: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事档案检查结果,计算公共卫生医师与人口数之比。

1.2.3社区护理人员人口比指标标准:计算护理人员与人口数之比2~3名/万人口。指标含义:护理人员是社区卫生服务主干力量,没有足量的社区护士作保障,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会受影响。衡量要素: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事档案检查结果,计算社区护理人员与人口数之比。

1.3健康产出与保障指标

1.3.1婴儿死亡率指标标准:等于或低于全市指标平均数为满分,每高出1‰扣2分。指标含义:婴儿死亡率是评价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群健康的综合指标,为居民提供全面、综合、有效的卫生服务有利于本指标的提高。衡量要素:检查权威部门提供的健康指标体系。

1.3.2孕产妇死亡率指标标准:等于或低于全市指标平均数,每高出1/10万扣2分。指标含义:孕产妇死亡率的含义同婴儿死亡率指标。同时,也说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多围产期服务的重视程度。衡量要素:检查权威部门提供的健康指标体系。

1.3.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指标标准:等于或低于全市指标平均数,每高出1‰扣2分。指标含义: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除表示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功能落实情况外,也说明社区对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视程度。衡量要素:检查权威部门提供的健康指标体系。

1.3.4因病致贫和返贫率指标标准:①无因病致贫和返贫现象;②高于10%不计分。指标含义: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能够有效解决低收入人群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衡量要素:查看有关档案,检查社区贫困人口的疾病经济负担。

1.3.5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纳入社区服务覆盖率指标标准:①纳入80%以上;②低于80%不计分。指标含义:把医疗保险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实行对常见疾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制,将会大大降低医疗费用,节约医疗保险经费。衡量要素:检查社区居民的医疗保险档案,计算纳入社区机构参保人数。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监管指标体系

2.1制度管理与设施建设

2.1.1规章制度建设情况指标标准:据制度①健全;②健全,但不完善;③不健全的建设情况判断。指标含义:规范的制度建设是有效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保障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重要条件,如果没有有效的制度保障,社区卫生服务就不能规范运作。衡量要素:监查者核实管理制度,是否有在职教育培训制度,管理、转诊、服务、诊治、收费制度,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各项卫生技术操作规程,并成册可用。

2.1.2组织制度建设情况指标标准:依据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建设及分工要求,据①好、②中、③差判断。指标含义: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建设是保障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能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明确的岗位职责会影响社区卫生服务任务的落实。衡量要素:是否有明确的领导及人员岗位责任制。领导职责明确、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任务分工明确,岗位职责明确。

2.1.3独立财务及财务管理的规范性指标标准:检查财务管理的规范性结果。依筹资、财务收支的规范性和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价,据①好、②中、③差判断指标含义:规范的财务管理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的基本保障,也是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落实的基本条件。衡量要素:社区卫生机构账目,财务收支情况符合财务制度要求,社区卫生服务资金使用合理。

2.1.4房屋设施面积指标标准:建筑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站150平方米)。指标含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的房屋建设是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基本条件,条件不足会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和居民满意度。衡量要素:面积达到建设规范要求,布局合理,充分体现保护患者隐私、无障碍设计要求。

2.1.5床位设置情况指标标准:至少设日间观察床5张,但不得超过50张(服务站观察床位不少于3张)[2]。指标含义:适当的病床和观察床设置有利于满足社区居民就医和医疗康复过程中的及时。特别是有利于常见病治疗及基本诊疗方法的应用。衡量要素:根据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设置一定数量以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观察床。病房环境良好,卫生条件达标。

2.1.6临床科室设置、预防保健科室设置、医技及其他科室设置指标标准:有明确的科室编制和科室标牌,科室职责及科室人员岗位职责明确。指标含义:明确科室设置和科室职责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任务落实的重要条件。便于管理上的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衡量要素:全科诊室、中医诊室、康复治疗室、抢救室、预检分诊室(台)。预防接种室、儿童保健室、妇女保健与计划生育指导室、健康教育室。检验室、B超室、心电图室、药房、治疗室、处置室、观察室、健康信息管理室、消毒间。

2.1.7诊疗设备、辅助检查设备、预防保健设备、健康教育及其他设备指标标准:配备有符合标准的各种诊疗设备、预防保健设备及其他设备等。指标含义:诊疗设备、辅助检查设备、预防保健设备、健康教育及其他设备时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任务的主要手段,通过有效的诊疗手段和条件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才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质优价量的卫生服务。衡量要素:诊疗设备有诊断床、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观片灯、体重身高计、出诊箱、治疗推车、供氧设备、电动吸引器、简易手术设备、可调式输液椅、手推式抢救车及抢救设备、脉枕、针灸器具、火罐。辅助检查设备有心电图机、B超、显微镜、离心机、血球计数仪、尿常规分析仪、生化分析仪、血糖仪、电冰箱、恒温箱、药品柜、中药饮片调剂设备、高压蒸汽消毒器等必要的消毒灭菌设施。预防保健设备有为查床、妇科常规检查设备、身长(高)和体重测查设备、听(视)力测查工具、电冰箱、疫苗标牌、紫外线灯、冷藏包、运动治疗和功能测评类等基本康复训练和理疗设备。健康教育设备有健康教育影像设备、计算机及打印设备、电话等通讯设备,健康档案、医疗保险信息管理与费用结算有关设备等。

2.2人力资源管理指标

2.2.1中心卫生服务人员配置、医护比例指标标准:至少有6名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专业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9名注册护士。服务站:根据辖区人口每万人配备2名全科医师。至少有1名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至少有1名中医执业医师。指标含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的配置要达到一定的条件和水平,这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充分落实的基本条件。衡量要素:计算社区居民全科医师数量比、护理人员数量比和医护比例。社区居民全科医师数量比、护理人员数量比的计算应该包括不同所有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

2.2.2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职称结构或质量指标标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高、中、初级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比例配置科学,至少有1名副高级以上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至少有1名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至少有1名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指标含义:社区卫生机构配置合理的专业卫生人员结构和职称结构有利于社区工作的开展。衡量要素: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

2.2.3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率(%)指标标准:社区医师近三年接受培训情况,培训的合格情况。指标含义:培训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和水平提高的基本条件,也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关键。衡量要素:检查社区医师培训记录,检查社区医师培训的专业及合格情况。

2.2.4执业医师(或助理医师)持证上岗合格率(%)、执业护士(或助理护士)持证上岗合格率(%)指标标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执业医师(或助理医师)、执业护士(或助理护士)持有合格的执业证件。指标含义:社区专业卫生人员执业持有与身份相符的证件是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保证医疗安全的必要条件。衡量要素: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技术人员证件,核实证件与服务身份的符合情况。

2.3服务功能及效率

2.3.1门诊服务项目范围指标标准:在门诊服务中能够开展常见病诊治、健康咨询、预防保健、康复、心理咨询等项目。指标含义: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是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及时性和可得性的常见疾病诊治以及健康维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有通过门诊服务有效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才能够实现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宗旨。衡量要素:审查常见病诊治、健康咨询、预防保健、康复、心理咨询、计划生育指导等项目开展情况的记录,据测评标准对每一类内容根据开展情况和效果赋予相应的分数。

2.3.2家庭健康指导及诊疗服务状况指标标准:在家庭服务中能够开展常见病诊治、健康咨询、预防保健、康复、心理咨询等项目。指标含义:家庭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家庭服务有效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是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衡量要素:审查常见病诊治、健康咨询、护理、康复、心理咨询等项目,检查服务记录。按照好、中、差打分。

2.3.3产前/后保健状况指标标准:社区的孕产妇保健有计划和登记,根据孕产妇情况进行门诊保健或家庭保健。指标含义:孕产妇保健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项主要内容,根据孕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期保健和产后保健是保证母婴健康的重要手段。衡量要素:检查有无围产期保健和保健指导记录,产前检查记录、产后检查记录。

2.3.4中医中药服务指标标准:运用中医理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对辖区内居民进行预防、保健、医疗。指标含义:中医医疗方法特别适应于社区常见疾病的防治,有特色的中医中药服务可以更好的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全方位开展。衡量要素:检查中医科或中医诊室的开设情况、是否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品种数量。

2.3.5计划免疫接种率(%)指标标准:社区计划免疫工作开展情况全面,各种计划免疫接种的完成情况达到目标要求。指标含义:计划免疫工作是预防保健的一项主要工作,该项工作反映了社区预防保健功能的落实情况。衡量要素:检查计划免疫工作制度,检查计划免疫工作记录,各项计划免疫指标不低于95%。检查居民计划免疫接种结果。

2.3.6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覆盖率(%)、高血压、糖尿病病人管理覆盖率(%)、精神病管理覆盖率(%)、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覆盖率(%)、康复病人管理覆盖率(%)指标标准:各类指标相关的工作已经开展,形成规范的档案管理,登记及时,管理有效。指标含义: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的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一项主要功能和任务,形成档案规范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人群的健康素质。衡量要素:检点人群的档案管理,检查疾病登记和健康服务登记情况,并根据管理的规范性和及时性打分。

2.3.7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居民健康建档覆盖率(%)指标标准:充分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居民健康档案。指标含义: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健康档案的建设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项主要工作,是加强社区重点人群管理和重点疾病管理的基本条件。衡量要素:检查档案管理情况,检查相关项目开展的登记和记录,以及健康教育开展的次数和健康教育专栏开设状况,根据管理的科学性和相关工作的效果打分。

2.4可及性及连续

2.4.1为社区居民首诊比例指标标准:建立起完善有效的社区首诊制度。指标含义:建立首诊制度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衡量要素:调查除急诊外就诊的社区居民,社区首诊率不低于60%。

2.4.2转诊及转诊病例符合比指标标准:对符合转诊条件的病人进行转诊,及时告知病人不能转诊的原因,对上级医疗机构和外部转来的病人做好安排,并能够延续其必要的治疗护理方案。指标含义:形成规范的转诊机制,对于合理救治病人和降低医疗费用有很大益处。衡量要素:根据转诊制度能够把符合条件的病人转至上级定点医院或相关医院,同时把符合社区治疗和康复要求的病人及时转回社区。

2.4.3入户访视率指标标准:建立医师对辖区内居民的巡访制度。指标含义:建立巡访制度可以密切联系辖区内居民,了解居民健康状况,更好的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衡量要素:检查医生每月巡访量,巡访日志是否内容真实、完整。

2.4.4医护人员知晓有关制度与程序、诊疗记录归档合格率(%)、诊疗记录归档及时率(%)指标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知晓卫生服务中心(或站)的各类规章制度,执行过程明确,形成自觉遵守制度的行为。指标含义:制度建设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有效落实的基本条件,只有严格执行制度才能够发挥制度的效力。衡量要素:检查制度建设情况,抽查社区卫生服务员工对各类管理制度的知晓情况,询问实践工作过程中执行制度的情况。

2.5医疗范围、规范及质量

2.5.1急诊处理知识合格率(%)、基本用药目录知晓(知晓/总人数)指标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熟知基本用药目录。指标含义:作为疾病首诊机构的服务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医疗服务的知识和方法,更应该熟练掌握常用的急救知识和方法。掌握基本用药目录是提供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知识。衡量要素:考核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掌握急救知识、急救操作和基本用药目录的掌握情况。

2.5.2医疗不良事故发生率(%)指标标准:诊疗过程中有效控制或尽可能降低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掌握发生不良反应后积极的应对处理方法。指标含义:诊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时是难以避免的现象,社区医疗条件和救治条件较差,避免诊疗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和发生后的及时救治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衡量要素:检查了解不良现象发生的情况、考核医务人员处理不良反应的知识和能力。

2.5.3隔离、消毒合格率(%)、处方合格率(%)、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管理合格率(%)指标标准:诊疗物品的隔离、消毒符合规章制度和诊疗规范要求;开具的处方合格;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符合要求。指标含义:隔离、消毒、处方规范和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管理都是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所必需的条件。衡量要素:按照规章制度和诊疗规范要求对隔离、消毒、处方规范和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管理进行检查。

2.5.4基本目录外用药费用比(%)指标标准:基本药品目录外用药费用不超过用药费用的10%,特殊情况的药品目录外用药应有明确的解释记录且符合诊疗规范的要求[3]。指标含义:基本药品目录外用药费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控制在一定的范围既是诊疗规范的要求,也使控制医疗费用的需要。衡量要素:检查用药情况和用药记录,重点检查有基本药品目录外用药或基本药品目录外用药超标的病例。

2.5.5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指标标准:依据对病人和社区居民抽查结果。计算内容包括:对医疗质量、医药费用、病情处理全过程、转诊及预防保健等。指标含义: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是衡量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落实和服务质量的标杆,也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否持续发展的依据。衡量要素:社区居民卫生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按照居民满意度和监测者评价结果计分。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2005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目标的意见.2001

[2]董先雨.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65.

职业规划的含义篇3

【关键词】职工福利费;补充养老保险;核定

一、会税一致性——职工福利费核算均不再计提

(一)税法依据

1.《企业所得税法》扣除项目据实列支原则

《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明确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其实质含义图示如下:

2.《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具体限制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明确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其实质含义图示如下:

(二)会计依据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应用指南相关规定:“企业以其自产产品作为非货币利发放给职工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其实质含义图示如下:

(三)财务依据

财企[2007]48号(《关于实施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有关问题的通知》)相关规定较为复杂:“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实施后,企业不再按照工资总额14%计提职工福利费,2007年已经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应当予以冲回。截至2006年12月31日,应付福利费账面余额(不含外商投资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职工福利及奖励基金余额)区别以下情况处理,上市公司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一)余额为赤字的,转入2007年年初未分配利润,由此造成年初未分配利润出现负数的,依次以任意公积金和法定公积金弥补,仍不足弥补的,以2007年及以后年度实现的净利润弥补。(二)余额为结余的,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待结余使用完毕后,再按照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执行。如果企业实行公司制改建或者产权转让,则应当按照《财政部关于<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企[2005]12号)转增资本公积。”将财务语言翻译为会计语言,其实质含义图示如下:

“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协调小组工作小组会议纪要(2007年第2期)”

公司在实施新会计准则后是否计提应付福利费?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应用指南的有关规定,公司在执行新会计准则后不再计提应付福利费。

对于以前年度的应付福利费余额在首次执行日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有关规定,首次执行日企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应当全部转入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首次执行日后第一个会计期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规定,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职工福利计划确认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该项金额与原转入的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之间的差额调整管理费用。

二、内容规范性——职工福利费核算明细化

(一)国税函〔2009〕3号具体规定

国税函〔2009〕3号明确规定:“《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的企业职工福利费,包括以下内容:(一)尚未实行分离办社会职能的企业,其内设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医务所、托儿所、疗养院等集体福利部门的设备、设施及维修保养费用和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务费等。(二)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利,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等。(三)按照其他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安家费、探亲假路费等。”其实质含义图示如下:

(二)财企[2008]34号补充规定

财企[2008]34号(《关于企业新旧财务制度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对补充养老保险有明确规定:“一是按照《企业财务通则》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具有持续盈利能力和支付能力的,可以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属于企业职工福利范畴,由企业缴费和个人缴费共同组成。二是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缴费总额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从成本(费用)中列支。企业缴费总额超出规定比例的部分,不得由企业负担,企业应当从职工个人工资中扣缴。个人缴费全部由个人负担,企业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资助。《企业财务通则》施行以前提取的应付福利费有结余的,符合规定的企业缴费应当先从应付福利费中列支。三是企业缴费与职工缴费共同形成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属于参加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的职工所有,应当单独设账,与本企业及其他当事人的资产、业务严格分开。企业应当依法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基金管理机构对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实施管理,并定期向职工公开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相关财务状况和会计信息。四是对于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之前已经离退休或者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内退而未纳入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的职工,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其支付的养老费用,从管理费用中列支。”其实质含义图示如下:

三、核定风险性——职工福利费核算账目须清

国税函〔2009〕3号明确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该单独设置账册,进行准确核算。没有单独设置账册准确核算的,税务机关应责令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税务机关可对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进行合理的核定。”其实质含义图示如下:

四、结论与启迪

自2007年1月1日起,职工福利费核算财税均不再计提,税务处理上只计提未发放的汇算时一直都应纳税调增;职工福利费核算内容明确了补充养老保险、疗养院等范畴;职工福利费乱账将无道可行。

依然有许多令纳税人和其会计深思的职工福利费相关问题:职工福利费非得有发票吗?职工名称的医药费能否在可税前扣除的职工福利费里列支?……

【参考文献】

职业规划的含义篇4

〔关键词〕生涯;生涯教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8-0016-02

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不仅要靠行政领导支持,学校教师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和个人修养以及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帮助,同时也需要不断丰富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途径。生涯教育强调从未来和发展的角度看待个体一生,在自我了解的基础上适应社会并实现自我价值。生涯教育符合学生成才成长的心理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应将生涯教育纳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生涯教育概念解读

生涯教育源于西方,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在书籍报刊杂志及网络上对生涯教育有关概念有很多不同的表述,甚至在有些公开出版物中作者本身的理解就含混不明,因此有必要对此加以澄清。

1.生涯与职业。生涯(Career),从字面意思来看是生计、生活、生命历程的意思,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在日常表述中,人们习惯于把生涯与某种职业联系在一起,比如:教书生涯、舞台生涯。但生涯与职业有很大区别。生涯不仅包括职业选择和发展,还包括与职业相关的一生的经验与活动,如休闲活动、社交活动选择等,即生涯是个人一生职业、休闲、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总称,是一个人终身发展历程中的个人适应、社会适应和职业适应。正如美国职业管理学家舒伯(Donalde.Super,1970)所指出的,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型态。

2.什么是生涯教育。生涯教育(careereducation)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涯教育包含个人一生全部的教育活动,学校的整体教育活动都属于生涯教育的范围,是终身教育。狭义的生涯教育是指学校内实施的以达成生涯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手段。我们所说的生涯教育一般是指后者。

生涯教育源于职业指导(VocationalGuidance)。1908年,帕森斯(Frankparsons)创办了波士顿职业指导局,帮助年轻人做好就职准备,使他们能够进入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职业。后来,人们发现,职业发展与人生中的其他经验和活动密切相关,职业辅导应从只关注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和以提供信息为主转变为注重个体的心理特质与心理过程,应以毕生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职业辅导,将职业行为置于人类发展的整体架构中加以考察,不能局限于静态的、单一时间点的职业选择。1971年,时任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兰((Sidney.p.marland)正式提出了“生涯教育”(careereducation),指出“生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其重点放在人的全部生涯,即从幼儿园到成年,按照生涯认知、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步骤逐一实施,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并建立个人的生活形态”。

生涯教育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然而职业教育并不是生涯教育的全部。职业教育主要是给予受教育者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的教育。而生涯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绝非只是找一份工作而已。生涯教育一是生涯认知,包括个体对自我、职业角色、社会角色、社会行为及自身应负的责任等方面的认识,重点是促进受教育者自我了解、自我接受,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包括职业自我),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及良好的品德、价值观。二是生涯探索,引导受教育者认识工作世界,激发对工作世界的好奇心,增进对不同类型的工作角色的了解,探索有关生涯选择的重要因素,掌握一定的生涯决策和规划的技能。三是生涯准备,进一步掌握进入某一个行业所需的知识和相关的职业道德,进一步了解社会需求和个体自身需求,明了自身能力倾向、对职业的兴趣和价值倾向,运用社会资源与个人潜能,通过社会实践中的体验活动,增进受教育者生涯规划和生涯决策的基本能力,从而实现个人的生涯发展目标,并满足社会的需要。

生涯教育也称之为生涯辅导或生涯规划,三者大体的含义是等同的,只是由于使用语境的不同以及出发角度和强调的重点的不同。顾名思义,生涯教育强调“教育”,是灌输给受教育者有关生涯的理念,培养其相应的品质与能力;生涯辅导强调“辅导”即“咨询”,是在互动中促成受导者的自我察觉与领悟;生涯规划强调“规划”,通过选择,制定未来发展的计划策略。

二、生涯教育中蕴藏着极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俞国良认为,生涯规划概念的演变历程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视野的历程,也是生涯规划的理念与当代心理健康观日趋吻合的历程。个体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实现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继而影响着生涯规划的整个过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生涯教育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1.有助于学生自我认识、适应社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在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成长过程中,青少年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是“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和我如何去做”。生涯教育关注学生的生命意识,顺应学生的兴趣意愿,帮助学生清楚认识自我,做好自我评估,包括兴趣、性格、能力、资源、限制以及其他品质,同时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和劳动世界),特别是了解各种职业成功所必备的要求与条件、优缺点、薪酬、机会以及发展前途。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全面正确地了解自我、了解社会,认识到自己将要扮演的各种人生角色以及相应的责任和所需付出的努力,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职业观,从而科学规划设计自己未来的人生,从实际出发正确选择生活道路;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生涯准备。

2.促进学生明确人生奋斗目标。目标是灯塔,是指南针,有了目标,就避免了盲目乱撞,就避免了事倍功半,就能指引个体在明确的路径上更高效地发展。生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目标管理,它引领生涯努力的方向,让学生树立未来生涯的目标,即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和与之相应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学习在未来面对升学、就业、兴趣培训或技能进修、人生伴侣等大大小小的各种人生选择时,澄清自己的生涯期望,做出趋近自己生涯目标的选择,或坚定意志,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地追求理想实现;或者及时转向,重新定位,在新的道路上继续前进。有些人认为,小孩子不懂事,到学校毕业时或选择工作时再考虑也不晚。须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的生涯发展是一个持续的终身发展的过程,绝不是到了从学校毕业或选择工作时才有生涯教育的需要,而是从小开始,就要建立适当的生涯观念,树立生涯发展的目标。学校生涯教育与辅导应面向所有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持续地进行。

3.促进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生涯是生命意义实践的历程。简单地说,生涯就是“怎样度过一辈子”。生涯教育引导个体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来审视个人职业选择与人生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前提下对个体所拥有的各种发展资源进行评估,学会科学选择与规划,通过促进个体自主有序地发展来实现个人与社会之间最积极有效的互动。与职业指导相比,生涯教育具有更加广阔的社会视野和更加丰富的精神内涵。生涯辅导不仅关注职业的适切性和个人潜能的呈现与提升,而且包含了对个体全方位的生活方式的关怀,是在更深入的层面上关注个人生命意义的实现。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能够促进解决当今青少年学生存在于理想、信念、自我实现中的种种迷茫与困惑,使学生既放眼未来又立足当前,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和社会位置;建立积极的生涯发展观念并掌握一定的生涯发展能力,有利于全体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健全人格,在不同的领域展现自我风采,实现自我价值,收获各自的成功、快乐和幸福。

三、实现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正所谓“未雨绸缪”,生涯规划宜早不宜迟。如果说小学阶段尚早,中学阶段开展生涯教育与辅导就十分必要了。发展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rikson)认为,职业发展在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关键期。美国职业管理学家舒伯(Donalde.Super)把人的生涯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生长期(0-14岁)、探索期(15-24岁)、建立期(25-44岁)、维持期(45-64岁)、衰退期(65岁以后)。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中学阶段是生涯发展的重要阶段,个体在18岁之前将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中就包含发展职业想象能力、培养职业兴趣和能力等内容。错过这个关键时期会对人的一生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目前我国的生涯教育和生涯辅导仅出现在大学,被称为“就业指导”。在中小学进行生涯教育的寥若晨星。大多数家长和老师认为中小学教育的惟一目的就是升入大学深造,讨论职业生涯是学生大学毕业时的事。中小学生生涯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多数中学生在考大学及其专业选择的过程,表现得不知所措,往往依赖父母作出决定。等到进入大学或走上工作岗位,发现自己缺乏兴趣或不能胜任自己的学习和工作,造成极大苦恼和遗憾。

如前所述,生涯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或工作,而是决定人们怎样生活的贯穿一生的过程,涵盖了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角色和内容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生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不是职业也不是生存而是人生。中小学生处于探索、确定和进行职业选择的基础期与关键时期,是进行生涯发展规划的最佳时期。

生涯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激发学习动力,明确前进方向,适应未来环境,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加之考虑到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沉重,各种科目争相挤占课时,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将生涯教育纳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通过构建一套与生涯规划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课程(或称之为: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与教育活动体系,重视学科渗透与氛围营造,倡导家校协同共同育人,实现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的有机结合。(稿件编号:090725003)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俞国良,曾盼盼.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J].教育科学研究,2008,(9).

职业规划的含义篇5

一金:高级法律顾问

含金量:平均年薪30万元

2004年中国企业发生了很多戏剧性变化,如德隆崩盘、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部门等等,还有一些大公司的高管出了“意外”,这些都涉及到了法律问题。金可冶认为:“随着企业法律意识的增强,聘请专职法律顾问成为趋势。”某外资大公司对高级法律顾问的职位描述是:30至40岁,法律专业本科毕业,3年外企工作经验及2年以上律师事务所非诉讼业务经验。

2004年一些行业中经理级高级法律顾问年收入达到30万元人民币左右。金可冶预测,该职业2005年收入增长幅度将不会低于10%。

二金:精算师

含金量:平均年薪35万元以上

精算师是运用精算方法和技术解决经济问题的专业人士,在中国是高度稀缺的职业,也是“含金量”最高的职业之一。

目前国内合格的精算师屈指可数,而有预测表明,我国未来几年急需5000名精算人才。2004年精算师的年收入在35万元人民币以上。金可冶表示:“美国精算师的年收入在9至10万美元之间,中国精算师和美国相比收入差距还很大。预计2005年该职业的年收入增长幅度将超过10%.”

三金:投资经理

含金量:平均年薪60万元

2004年金融机构中投资经理年薪近60万元人民币。其中基金经理的年度总薪酬最高可达到70万元,总监级的薪酬高端水平已达到120万元。专家预测,境外资金入市后,2005年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具备丰富实战经验的投资经理也将更为抢手,其薪资也将比2004年有更大的飞跃。

四金:销售经理

含金量:平均年薪32万元

销售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职业,销售经理更是一个“永恒”的热门职位。2004年该职位全国平均薪资达到32万元人民币左右。但是,“不同行业这个职位的收入情况有很大不同。2004年医药、汽车业销售经理的收入差一些,但一些销售情况良好的行业,销售经理的收入会比较高。”金可冶表示。

五金:商务策划师

含金量:高位年薪50万元以上

美国科特勒营销集团上海办事处首席代表、国际商务策划师汪萍介绍,商务策划师是从事应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对以赢利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的整体活动或某一方面活动进行系统、科学的创造构思、谋划和设计,以期达到最佳效果的专业人员。

我国专业策划公司已超过1万家,从业人员达到100万。有65%的企业急需聘用企划人员,但90%的企业招聘不到优秀的企业策划人才。今后几年,中国企业需要数百万策划人才。

企业中的商务策划师,新进大学生就可拿到3000元月薪,普通策划师可拿到5至8万元年薪,经理级可拿到15万至30万人民币,总监级可拿到50万元年薪。

六金:售前技术支持

含金量:高位年薪40万元

售前技术支持这一职位,在一些外资大公司的地位相当重要,实际是属于大公司中的一类岗位。一个成熟的售前技术支持人员,一般要求具备理工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3至5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必须同时具备管理、服务、技术三方面的能力。

金可冶表示:“在一些it大公司中,高级售前技术支持人员可拿到30万至40万元的年收入,但不同公司差别会比较大。”预计2005年该职位在一些行业和企业中的“含金量”还会提高。

七金:游戏策划人才

含金量:高位年薪近百万元

太和顾问公司薪酬顾问左婧溪透露,2004年包括网络游戏策划和设计在内的网络游戏关键职位的平均薪资要比网络行业的平均薪资高出20―25%左右。权威统计表明,目前上海从事网络游戏开发的从业人员近8000人,但能从事游戏策划的只有几十人。游戏策划职业的年薪一般在10万元以上,有的甚至高达上百万元。

八金:个人职业顾问

含金量:高位年薪30万元以上

职业规划的含义篇6

一、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含义

简单来说,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的终生职业经历。具体来讲,职业生涯是以满足需求为目标的工作经历和内心体验经历。职业生涯起始于任职前的职业学习和培训,终止于退休。从高中生的特点和高中阶段基础出发而实施的职业生涯教育就叫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

二、对高中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生是一类非常重要而特殊的群体。他们毕业后或直接进入职业领域或升入高等学校,因而是我国人才和劳动力的后备力量。他们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不但决定着其个人的职业发展,而且还影响着我国人才与劳动力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对高中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高中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是顺应时展的需要。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学生自我认识、职业探索、职业生涯规划与决策能力的培养,纷纷在中学、乃至小学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并通过各种措施来提高中小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要使未来的人才与劳动力适应这种变化,就应当利用学校的独特优势和各种资源条件,对高中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教育,进而使他们了解职业类别及其发展趋势、树立职业理想、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其次,对高中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是提高专业选择能力的需要。我经常问一些填报志愿的考生,有何特长和爱好吗?没有!喜欢做什么工作吗?不知道!有什么职业理想吗?没有!知道某一专业对应的职业或工作岗位吗?不知道!总之,他们许多人都在“情况不明”的条件下填报专业,至于自己喜欢不喜欢、适合不适合以后再说,使高校培养了许多“产销不对路”的“产品”。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有效的措施就是开展职生涯教育,尽量让他们减少专业选择的盲目性。

再次,对高中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是一生中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最佳时机。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从14岁开始趋于稳定,对于职业的爱好与价值观在高中阶段开始变得现实和具体。美国的职业生涯专家金斯伯格也认为,处于11—17岁的青少年有了独立的意识和价值观念,其知识与能力也显著增强,在职业需求上呈现“既注意自己的职业兴趣又注意职业角色、职业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对该职业的需要程度”等。他还认为这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尝试期。所以,在这一时期对高中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正好满足了他们兴趣爱好定型和进行职业探索的需要,有利于帮助他们思考未来的自己并对自己的未来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尤其是他们面临着高考志愿填报这一人生抉择,会更加迫切地希望学校和老师给予职业生涯教育。

三、对高中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

对高中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学生自身条件分析。学生自身条件是学生思考未来职业方向、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这些教育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告诉学生影响其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包括家庭因素、生理条件、心理条件、性别、个人潜能等;二是让学生懂得自身条件如个人兴趣、性格、能力等因素与职业的关系;三是让学生懂得分析自身条件的方法,如自我分析、他人评价(包括老师、同学、朋友、家长等)、心理测量等。

2.个人职业价值观引导。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对职业好坏、职位地位高低的主观评价。它支配着人的理想、行为和态度。目前,国内外比较常用的职业价值观分类方法是“职业锚”分类法。所谓职业锚,就是个体在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至关重要的价值观。美国e.H.施恩教授据此将人的职业价值观概括为8个职业锚位,即技术/职能型职业锚、管理型职业锚、安全/稳定型职业锚、自主/独立型职业锚、创造/创业型职业锚、服务型职业锚、挑战型职业锚、生活型职业锚。职业价值观虽然没有好坏正误之分,但也需要引导。因为,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同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组织需要之间需要适应或匹配,如果不适应或不匹配就需要加以引导,以便使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尽量与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组织需要一致起来。这也是对高中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3.社会职业类别及其发展状况、人才与劳动力需求状况。职业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劳动分工的出现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00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成了20个门类、95个大类、396个中类和913个小类。把职业分类及其发展状况、人才与劳动力需求状况告诉学生,不但能使他们懂得各种职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懂得某种职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作用,而且还有利于其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的确立和选择。

4.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及其制定。所谓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一个人为一生所要从事的职业类型与所要扮演的职业角色而做出的预先设想。通过教育,学校和老师应当让学生懂得规划的含义、规划本身所包含的要素、制定规划应当考虑的主要因素、制定规划的方法步骤等,最后要让学生制定一个切合其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指导其实施。

总之,高中生职业规划指导越早开始,对学生的一生就越有帮助;学生越早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就能更早明确人生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我国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实施研究》作者:梁淑琴,山西大学,2008-03-19.

[2]《职业生涯教育研究及其对我国普通高中的启示》作者:黄岳辉,上海师范大学,2006-10-20.

职业规划的含义篇7

离职后福利是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在职工退休或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提供各种形式的报酬和福利。比如基本养老养老金、失业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以及退休后企业按期支付给职工的各种津补贴等。离职后福利计划是企业与职工就离职后福利达成的协议,或者企业为向职工提供离职后福利制定的规章或办法等。离职后福利计划分类为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

(一)设定提存计划。设定提存计划是向独立的基金缴存固定费用后,企业不再承担进一步支付义务的离职后福利计划,对于设定提存计划,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将根据设定提存计划计算的应缴存金额确认为负债,并计入当期损益或者相关资产成本;这类计划通常包括基本养老、失业保险、企业年金,按法律上规定交费,到员工退休或失业后,企业无进一步支付补偿的义务。

(二)设定受益计划。设定受益计划是除设定提存计划以外的离职后福利计划。如商业性或契约式补充养老支付或医疗保险或其他相关计划,比如:银行、大型国企、央企规定凡在企业中工作至退休的员工可每月在法定受保范围外还享受公司给予1,000元;或规定退休后获得一套老年公寓,享有终身使用权;或公司定期向商业保险公司支付,规定员工在退休后每月领取800元;或公司自设资金池,定期缴费以支付未来给予退休员工的费用。

(三)设定提存计划与设定受益计划的区别。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的区分,取决于离职后福利计划的主要条款和条件所包含的经济实质。在设定提存计划下,企业的义务以企业应向独立主体缴存的提存金金额为限,职工未来所能取得的离职后福利金额取决于向独立主体支付的提存金金额,以及提存金所产生的投资回报,从而精算风险和投资风险实质上要由职工来承担。在设定受益计划下,企业的义务是为现在及以前的职工提供约定的福利,并且精算风险和投资风险实质上由企业来承担。

二、离职后福利计划的确认和计量

(一)设定提存计划的确认和计量。针对设定提存计划的确认和计量,准则修订前后并未发生变化。企业通常设计的设定收益计划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为职工缴纳的商业保险等。企业应当根据在资产负债表日为换取职工在会计期间提供的服务而应向单独主体缴存的提存金,确认为职工薪酬负债,并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缴纳的金额通常来源于社保缴纳基数与缴纳比例相乘,对于缴纳的基数和比例通常比较容易获取。商业保险取决于与保险公司签订合同中约定的每月应承担的金额。

(二)原有设定受益计划确认和计量存在的问题。针对企业设计的设定受益计划的确认和计量,旧职工薪酬准则的相关规定无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旧职工薪酬准则修订之前,企业为职工设计的设定的受益计划,通常在职工退休后实际支付约定的福利时才确认为职工薪酬负债并计入支付当期损益。原有的设定受益计划确认计量方式导致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和相关成本费用计入的会计期间错位,不符合配比原则。职工根据企业的设定收益计划而享有的报酬,只有职工在该企业工作到退休后方可享受,实质应属于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所应获取报酬,但这部分报酬需要延迟到职工退休后才享有。但由于报酬支付时间与职工提供劳务的时间不匹配,导致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和相关成本费用计入的会计期间不一致。产生的后果不符合收入成本配比原则,已确定的现实义务没有进行计量,导致企业少计负债虚增净资产。

(三)修订后的设定受益计划确认与计量。企业应当根据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确定的公式将设定受益计划产生的福利义务归属于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并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企业对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通常包括四个步骤:

根据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采用无偏且一致的精算假设对有关人口统计变量和财务变量等做出估计,计量设定受益计划所产生的义务,并确定相关义务的归属期间。企业应按照本准则第十五条规定的折现率将设定受益计划所产生的义务予以折现,以确定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的现值和当期服务成本。

设定受益计划存在资产的,企业应当将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现值减去设定受益计划资产公允价值,所形成的赤字或盈余确认为一项设定受益计划的净负债或净资产。设定受益计划存在盈余的,企业以设定受益计划的盈余和资产上限两项的孰低者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资产。

根据职工薪酬准则第十六条的有关规定,确定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

根据本准则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的有关规定,确定应当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

三、设定受益计划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任何一项准则的制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总会存在各种问题,使得其推行较为不易,设定受益计划的推行也不例外。在实务中,严格按照准则要求确认和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存在以下问题:

(一)鉴于考核机制管理层推进该项会计变更的意愿不强。根据修订后的职工薪酬准则第三十条对于本准则施行日存在的离职后福利计划、辞退福利、其他长期职工福利,除本准则三十一条规定外,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规定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根据第28号准则: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将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调整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政策变更的调整涉及到享有设定受益计划的所有职工(含已经退休的职工);追溯调整法的处理方式,将导致企业在调整当期的净资产会有相当金额的缩水。对净资产指标有要求特别是绩效考核指标中包含了净资产指标的企业,该项政策的推行存在一定的阻力。

(二)企业财务人员的水平有待提高。新修订准则的出台,需财务人员对准则进行反复学习和把握,才能熟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但部分企业财务人员特别是非公众公司财务人员对新准则学习的主管意愿不强,财务人员通常缺少参与接受外部培训的机会,导致财务人员对新修订职工薪酬准则的理解不深,掌握程度不够,不能很好运用于实际工作。

职业规划的含义篇8

关键词:学业规划 教学管理 学生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学业规划,是一个近年来才提出的全新理念。有些学者称为(中学生)人生规划,或者职业规划,在美国称其为学生的生涯规划,日本则称为进路教育[1]。

早在30多年前,美国哈佛大学就开始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学业规划方面的研究,日本、英国等国家都十分重视对大学生的学业规划进行指导。在我国,张恒亮等人在该领域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当前,无论是在“学年制”还是在“学分制”的高校管理模式下,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大多集中在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班队建设、社团管理等几个方面。尽管一些知名高校尤其是本科类院校,开始将学业规划纳入日常的教学和学生管理中,部分学校甚至将学业规划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在教学、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那就是在很多专科类学校,学业规划目前还没有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学业规划还没有得到最广大教育管理者、执行者以及学习者的足够重视和实施。

由此以来,学生在大学期间对于自己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通常是处于迷茫和无助状态,这一方面影响了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就业、择业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又与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违背,无法真正满足社会和个人未来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学业规划的含义

大学生的学业是指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所进行的以学为主的一切活动,是广义的学习阶段,它不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思想、政治、道德、业务、组织管理能力、科研及创新能力等的学习[2]。规划在新华词典中有两个含义,一是名词性的含义指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二是动词性含义做规划。

大学生学业规划,是指大学生对与其事业(职业)目标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安排和筹划。具体来讲,是指大学生通过对自身特点(性格特点、能力特点)和社会未来需要的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确定自己的事业(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业发展方向,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经济条件、工科生活现状、家庭情况等等)制定学业发展计划[3]。换言之,学业规划就是大学生通过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用什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以确保自身顺利完成学业,为成功;实现就业或开辟事业打好基础。

三、科学指导学业规划的途径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此处的“预”相当与规划的意义,既有规划、计划的名词性特征,同时包含动词性的对规划、计划的实施和执行的含义。大学生学业规划同样要在这两个方面开展工作,既要指导科学地作好学业发展规划,同时更要关注对该计划的实施工作,把学业规划纳入实际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去。因此,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统一思想,深刻认识进行学业规划指导的重要意义

美国哈佛大学30年前曾对当时的在校学生做过一份调查,发现没有做学业规划的人数占27%,学生规划模糊的人占60%,有短期学业规划的人数占10%,长期学业规划清晰的人数占3%。30年后追踪调查结果表明:第一类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氏期在失败的阴影里挣扎;第一类人基本上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没有多大的理想和抱负,整日只知为生存而疲于奔命;第三类人大多进入了自领阶层,他们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只有第四类人.他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几十年如一日.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百折小挠,最终成了百万富翁、行业领袖或精英人物。由此看来,尽早地指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业规划意义重大[4]。

大学生学业规划研究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确立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业目标,莫定好职业规划的基础。作好大学生学业规划可以激发青年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大学生活的效率和质量,为路入社会工作作好准备,还可以帮助高校提高管理理念。有效引导专科学生认清自我,了解市场,在学校的帮助和引导下作好自己的学业规划。

因此,无论作为学校的教学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务必充分认识到开展学业规划指导的重要意义,在平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认真开展学业规划指导工作。

2.完善制度,促进学业规划指导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开展

学业规划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学校应该不断建立和完善学业规划指导的相关制度和规定。为学业规划指导工作提供组织上和制度上的保障,应确保该项工作在组织上有专人负责,在制度上有“法”可依。

学校、各相关部门和个系(院)应有一套适用于学业规划指导的具体制度和规定,明确学业规划指导工作的具体职责、工作范畴、工作要领、指导方法、实施细则、学业规划评价、教师工作要求等具体的制度、规定和要求。以便科学指导,逐步规范,并形成制度。

另外,学校应组建一支由学校直接领导的主要由教务、学生工作部、各系院负责人、各教研室主任等人员构成的学业规划专业教师队伍,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指导。同时,有步骤、有秩序地将班主任、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结合起来,系统地从教学安排、教学运行和学生管理等几个方面深入开展学业规划工作。

3.具体落实,在教学和管理中开展学业规划指导工作

学业规划指导就是要帮助大学生解决好“学什么、怎么学、用什么学、什么时候学”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常常是在学生具体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发生的。因此,学业规划指导工作应在平时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具体地体现。

一方面,学校应对学生的学业规划提出具体可行的要求,建议将学业规划分成短期(一学期)、中期(一年)和长期(整个大学阶段)三个层次。并督促学生完成自己的学业规划,提醒学生时刻修正和调整计划,以便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

另一方面,主要围绕学生的思想管理工作开展,从非专业知识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实际状况,加强综合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扩展知识,拓展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最后,专业教师应该在专业教学的课堂上,对学生学业规划加强专业性的引导,既要在合理的范围内传授知识,又要在专业拓展方面下工夫,从纵、横两个纬度加强引导和拓展。帮助学生不仅深刻了解专业知识,更能够在相关领域内有所建树,最终培养“广博精深”的一专多能型学生。

4.与时俱进,促进学业规划的长期有效开展

我们在强调学校各方面加强学业规划指导工作的同时,还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参与,只有全体师生都积极参与进来,学业规划指导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因此,我们应将学业规划指导的务实和务虚工作恰当结合,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在大学生入学之初,应抓好学业规划的教育工作,在大学生入学教育的是将学业规划工作作为一项重点的工作,并尽可能地争取家长配合,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等主流媒体营造加强学业规划方面的舆论宣传,通过班队活动、社团活动等有效形式开展学业规划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各种级别的学业规划评比活动,帮助学生完成自己的学业规划,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学业规划。

四、小结

学业规划一方面能有效帮助大学生增强自我约束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和自我完善,并有助于大学生进行自我定位,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为今后的就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业规划还能够促进高等院校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真正培养出适应市场、适应社会的新型大学生。

参考资料:

[1]学业规划大学新生第一课.61.187.55.45/dfy/article/view.asp?articleid=720

[2]冯子才.大学生就业与学业自议.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2.

职业规划的含义篇9

[关键词]人力资源规划探析

人力资源规划强调人力资源对组织目标的支撑作用,从战略层面考虑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和作用,既包括了人力资源数量、质量与结构的系统规划与安排,也包括实现人力资源战略目标的策略与相应职能的系统安排。人力资源规划是一种战略规划,着眼于为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预先准备人力资源,实质是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它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动提供了指导。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目的和作用

1.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目标,科学预测组织在未来环境变化中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人力资源获取、利用和开发策略,确保组织对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保证企业和个人获得长远利益。人力资源规划是确保企业能够适时获得适量和适用的人员的程序,使人力资源获得经济有效的运用。人力资源规划概念包括以下含义:以组织的人力资源战略目标为依据,确保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将组织确定的人力资源战略转化为必要的人力资源政策措施,使组织得到长期的利益,注意实现员工的目标。

2.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人力资源规划处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统筹阶段,它为下一步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制定了目标、原则和方法。人力资源规划的可靠性直接关系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整体的成败。所以,制定好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工作。

3.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企业最活跃的要素资源,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不仅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它还能不断地调整人力资源政策和措施,指导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可以保证企业目标完成、使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有序化、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协调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计划、使个人行为与企业目标相吻合。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

1.规划不清晰、目标不明确。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但一些企业没有清晰的企业发展战略和明确的战略目标,使人力资源规划不清,方向不明,不知道企业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核心人才。一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走一步看一步,目标不明确,导致人力资源规划缺乏方向和目的。

2.人力资源规划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快速调整。随着市场发展变化,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比较快,企业战略在调整,人力资源规划往往不能及时调整。先前制订出的人力资源规划就失去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造成企业所需的人才不能及时供应。

3.人力资源规划中缺乏沟通与协作。人力资源规划需要规划人员从整个企业战略出发,经多方面沟通与协作,调研出各部门的人力资源所需状况,进而制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而在现实中,很多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习惯于仅凭过往数据和历史,缺少深入调研与系统思考,其规划缺乏论证和可执行性。

4.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制订人力资源规划中无章可循。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不够,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职业培训。他们虽然有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但往往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凭经验或感觉办事。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没有管理咨询的前提下,很难做出专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三、制订实施人力资源规划的对策措施

1.明确人力资源规划战略目标。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是要明晰企业战略,然后分解到人力资源方面,制订人员需求计划、招聘计划、薪酬福利等与之相配套。人力资源部门要清楚企业未来的行业定位、经营策略、经营规模和产值目标等。这就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人才,人力资源规划才能有的放矢。

2.建立统筹规划的工作机制。人力资源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全员上下协同,上至经理下至普通员工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都应为人力资源规划建言献策。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是由决策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部门经理等协同工作,分工负责完成。企业决策层负责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制订规划方案并组织实施;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力资源工作分析和预测,协助决策者制订规划方案,并做好方案评价,支持一线部门实施规划等;部门经理负责人力资源的核心业务,具体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参与决策层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

3.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管理者在决策时需要准确、及时和相关的信息资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必要对客户、业务和市场进行深入接触和了解,把握整个企业发展走向,洞察整个行业走势。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必须是动态的、变化的。因此,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有利于组织进行人员的学历、能力特长、素质等信息收集、保存、分析和报告,有利于决策者和管理者在编制和调整人力资源规划时能准确、及时获得相关的有用信息。

职业规划的含义篇10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个体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2005年开始逐步传入中国,逐渐被众多高校所重视。2011年,教育部举办“安博杯”首届全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和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进一步扩大了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相比较而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属于新兴学科分类,在理论基础、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亟待完善和提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依据,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基础,是一种有效的尝试。个体性原则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显著的教学原则,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个体性原则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体制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逐渐发展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协调发展的格局,政治重心上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要逐渐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走过的道路,我国跨越式的在三十年间昂首走过。

改革开放以来,个人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交往层次由单一走向多元化、全球化与全方位交往。“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交往方式由有形交往走向虚拟交往、多元化交往。这些方面的剧烈变化都必然反映到人们的价值领域中。“可以由于无数不同的经验的事实,自然条件,种族关系,各种从外部发生作用历史影响等等,而在现象上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变异和程度差别,这些变异和程度差别只有通过对这些经验所提供的事实进行分析才可以理解。”在价值观念中,出现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杂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撞击,中国本土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的交融。这些纷杂繁琐的价值思维从各种层面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多元化的生活模式,使其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呈现出显著的个体性差异。这正是生涯课程教学中关注个体性的理论源泉和现实基础。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个体性原则的基本蕴义

个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范畴。有学者认为“随着耗散结构理论、非线性科学、混沌学、大爆炸宇宙学等新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出现和后现代主义、新实用主义、解构主义等哲学思潮的发展,未来哲学将过渡到对差异性、偶然性和个体性的倚重上。”与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相衔接,本文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论述。

第一,以人为本的理论出发点。“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总结社会发展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从而归纳总结出的科学论断。以人为本的人指代的是全体人民群众。以人为本是对以物为本和以神为本的扬弃。人本身是个复杂的概念,人的层次分为类主体、群主体、个体。以人为本的主体是群主体,是最广大人们群众的利益代表,而不是少数人的利益代表。同时,以人为本是具有阶级性、历史性、国家性的概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人的主体指代的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教学的出发点是关注学生的更替差异性,实现对每个受教育者的针对性引导。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不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取而代之的是互动式、启发式、对话式的教学方法,预设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第二,实践生成的理论成长点。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其它哲学流派最为显著的特征。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人类历史就是在实践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史。从实践的角度,反观个体发展历程。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首先会有许多前置性的制约要素。这些要素包含出生地域、出生年代、家庭环境、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等。这些要素构成了个人成长的背景性条件,是个人存在客观现实性的具体表征。“这里所说的个人,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人不同于动物的消极适应性的生存模式,人在面对这些客观因素的时候是拥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能够在一定限度内选择和发展个体的生存环境。个人主观上的努力,逐渐构成了成长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这些充满创造性、能动性的发展历程就构成了个体发展的社会历史性。实践性维度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个体性原则的重要依据。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外在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都是动态变化的,这些变化会内化为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组成依据。同时,大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对外在环境的变化,努力学习,自我成长,最终顺利的考入大学。在这一阶段的成长过程中,大学生的兴趣、性格、价值观逐渐成为一种未定的常态,这是生涯规划课程中需要重点认识和探索的。并且,生涯规划是动态的变化形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修正和完善,个人也在此过程中成长和发展。

第三,现实个人的理论展开点。在哲学史上,对个人的存在一直有众多的定义,集中为将个人的本质抽象化,概括为抽象的物质的存在或精神的存在。马克思将个人准确地定位为现实的个人,并将其作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出发点。“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现实的个人有两层含义,一是感性的存在。“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人生产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表明了人的感性存在和肉体存在,物质性是第一位的。二是具体的物质生活条件,个人的存在受到具体环境的制约和限制。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现实的个人是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机贯穿于生涯课程概念、起点和发展过程中。从生涯课程概念来看,舒伯将生涯定义为“生活里各种事态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每一个人都在生活中被赋予了众多的角色。现实的个人意味着每个个体在成长中受到环境的影响,内在生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有所区别的。对每一个特定个体的重视,意味着课程中回归到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尊重和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个体差异性。倡导和提倡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不再视知识为确定性的目标,学习为一种探索的行动和创造的过程。

从生涯发展起点来看,许多学生畏惧于设定具体的现实的生涯目标,源于内在和外在双重障碍的阻挠。内在障碍中,对于自我的了解不够全面,形成较低的自我评价,缺乏自我效能感。在设定目标时表现出逃避和应付的行为倾向。外在障碍是个人在现实中的生活环境情况。一方面是社会的整体发展局势。当下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期,就业形势严峻。另一方面是个人的生活环境的局限性。性别差异、原生家庭、就读院校、所学专业等因素都影响着个人的生涯发展。

从生涯发展过程来看,生涯规划包含觉知与承诺、认识自己、认识工作世界、决策、行动和再评估、成长六个步骤。由于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在每个步骤中都有着显著的区别。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性的发展过程。自我的人格特质、兴趣爱好、价值观、技能的差异性,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的生涯规划定位的状况。有些学生将事业的角色放置在人生重要的位置上,对于事业有更多的期望,对于职业的选择会更多关注于升迁空间、挑战力强弱等因素。有些学生将家庭放在人生重要的位置上,对于亲情的期许会更为强烈,对于职业的选择会更多关注于稳定性、假期性等因素。每个学生对于工作世界认知的差异性,会影响职业探寻的动力和期望。由于学生在职业预期、认识自我、探索工作世界中的具体差异,学生在决策和行动环节的落实情况是颇有差距的。进入工作世界后,外部环境和内在认知发生重大变化,学生能否完成生涯规划的再评估和再修正,获得成长的动力等情况,也呈现出差异性和个体性的区别。

综上所述,个体性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原则。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在生涯规划课程中要遵循陪伴式成长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建构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间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生涯发展的兴趣和动力,促使生涯规划生成方式的个体性和实用性,最终切实达到开发潜能、自信进取、圆融人生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7: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1:67,71-72,27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们出版社,1974,25(下):892.

[4]俞吾金.差异性、偶然性和个体性[J].求是学刊,20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