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十篇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十篇

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9:27

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篇1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大学生;低碳生活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9-0129-02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加剧,几乎历届世界气候大会都在呼吁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而不是能力[1]。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大学生,要树立低碳生活意识,这既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责任,也是对赖以生存的地球应尽的义务。

一、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绿色发展”,成为“五大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发展理念是党关于政治生态、绿色经济、绿色环境、绿色文化和绿色社会“五位一体”的全面系统的生态文明理论的创新与实践。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笔者认为有五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绿水青山既是生产力,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认识水平的动力;二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三是绿色发展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四是不仅当前甚至今后任何一个时期都将坚持绿色发展,因为这是为适应未来发展方式转变而提出的;五是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人化自然”的思想,绿色发展理念正是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融合的新的发展理念。

新时期大学生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绿色发展理念的新思想和新观点,但由于其自身认识水平、实践能力的局限,应在大学阶段就树立低碳的生活意识和生活观念,立足眼下,展望未来。低碳生活是当代大学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前提,更是未来坚持和发展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基础。因此,调查和研究新时期大学生低碳生活观念就显得非要重要而且必要。

二、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现状调查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2017年3月中旬对成都大学在校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发放问卷350分,回收问卷312分,回收率89.14%;对24位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主要调查了解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识程度,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低碳生活以及低碳意识应如何落实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听取了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建议。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

1.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意识有较强的认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50%的大学生对低碳生活非常了解,48.96%的大学生对低碳生活了解不够深,1.04%的大学生不了解低碳生活。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低碳生活认知度较高。

2.低碳生活对生活有利。从问卷调查结果看,100%的大学生认为低碳生活方式有利。显然,当代大学生认为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对生活更加有利。

3.低碳生活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你认为低碳生活在哪些方面可以采取行动”结果中,85.42%的学生认为从交通工具的选择入手,53.13%认为应注重家庭用水用电,42.71%认为应从餐饮方面着手,41.67%认为要采购环保的家庭用品,30.21%要注重废弃物的排放。总而言之,低碳生活涉及生活方方面面。

4.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践行有待提高。问卷结果显示,96.88%的大学生在生活中未完全做到低碳生活,1.04%的学生完全做到低碳生活,只有2.08%的学生从未做到低碳生活。所以,低碳生活还需要加以行动和落实。

5.低碳生活需要全社会共同倡导。结合调查数据,71.88%的大学生认为低碳生活需要政府积极引导、社会积极倡导、个人自觉履行结合起来,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应从单方面来落实。

三、低碳生活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低碳生活含义的理解。宣扬低碳生活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绿色低碳的认识,增强节约意识。意识是行为的先导,从意识上影响大学生,让正确的意识去指导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

2.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生活中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不仅能使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标准提高,更能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大学生应坚持低碳理念,践行“3R”[3](即削减碳排放Reduce、物品再利用Reuse、废品回收再利用Recycle)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践行低碳生活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有利于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觀、价值观和世界观。

4.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节约资源、践行低碳、绿色生活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在大学生中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打造绿色低碳社会积极奋斗,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贡献自己。

5.低碳生活方式能减轻大学生经济压力。低碳生活和节约有莫大的联系,在很多方面,低碳生活和节约几乎可以画等号,节俭的生活方式能降低大学生生活成本。总而言之,大学生坚持低碳生活理念,能减轻经济压力。

(二)负面影响

当然,低碳生活也会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可能会花费更多时间,给出行带来不便;低碳生活的践行对自身的日常行为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及会提高生活的成本;对低碳生活的要求使得许多企业改变生产经营方式,减小规模,导致大学生就业机会减少;可能会造成资源的闲置等。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些负面影响都是可以克服和转化的。

四、大学生低碳生活的困境

第一,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参与度不高。学校、班级和社团经常有举行低碳生活倡议、团日活动等,但大学生的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高,绝大多数学生有低碳环保的意识,但没有与切身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消息等关注较少,通过课堂和新闻被动了解较多,主动了解低碳环保知识较少。

第二,日常生活中低碳生活的践行力度不够。当前的大学生往往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嘴上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应该说,大学生都知道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但在一些日常生活中,往往出现“两张皮”,比如使用电脑后不立即关机,用水后不关水龙头,离开教室后不关灯,甚至少数同学完全没有节约意识。

第三,就餐依赖外卖,不仅造成精神颓废,更是低碳意识淡薄。当前,越来越多的学生依赖“外卖”送货上门,不仅缺乏运动而造成精神愈发颓废,而且也增加了一次性餐盒和一次性筷子的使用。这些都是白色垃圾大量产生的源头。在食堂就餐也未做到节约粮食,践行光盘行动。在平常人际交往中,聚餐聚会奢侈浪费,少有打包行为。

第四,当代大学生喜欢购物,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缺乏低碳意识。一是喜欢网购。根据2016年天猫对双11网购的全国高校统计报告显示,武汉6所高校的大学生总花费达1.1亿元,其中武汉大学达到3374万元[3]。网购会产生大量塑料袋和纸箱等垃圾。二是实体店购物。大学生购物总会购买一次性塑料口袋,少有同学自带环保购物布袋。三是促销活动购买大量不必要的商品,造成闲置浪费。

第五,交通工具的选择,缺乏环保意识。在选择出行交通工具时,大多数同学会选择滴滴、优步或出租车出行,只有部分低碳意识较强的同学会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校内上下课会选择校园巴士,少有学生步行或者骑自行车。对教学楼有电梯的,很多同学倾向于乘坐电梯。

五、大学生低碳生活的对策及建议

(一)高校应帮助和教育大学生树立低碳生活理念

低碳生活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而普及低碳知识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和教育大学生认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1.大力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宣传党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及我国环保的成就;举办低碳生活知识讲座,介绍低碳知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以及气候变化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认清当今世界环保的严峻形势;举行团日活动、“光盘行动”等,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生活文化,树立正确的低碳生活理念。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低碳生活宣传教育活動,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2.培养大学生低碳生活意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是校园文化构成中的一个隐性成分,建立低碳绿色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低碳生活意识的前提。高校环境育人的最高境界是悄然无息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高校应注重低碳绿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形成低碳、绿色、生态等多方面理念,从而使大学生在高校低碳绿色文化的氛围中养成低碳意识。

3.丰富大学生低碳生活实践活动。实践是培养低碳生活理念的主要手段。高校培养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要倾向于实际操作。比如培养自觉节能习惯,提倡简约生活,做到垃圾分类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低碳生活的好处,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在低碳生活上的主动性,积极践行低碳生活,最终使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二)学生应主动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

1.交通出行方面。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绿色出行并不是难事。但随着中国家庭的收入也随之增长,大多数家庭拥有私家车,家长接送变得普遍。同时,随着滴滴、优步等新型行业的发展,大学生对这类工具的使用量也陡然增加。这些交通工具不仅造成污染废气的排放、路况的拥堵,也增加大学生出行成本。现在几乎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校内交通工具,共享单车也进入了校园,自行车的使用变得格外简单。大学生应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地铁等,即使选择滴滴、优步等打车软件时,也可以选择顺风车或者拼车降低污染。

2.生活方面。对电器的使用。大学生应做到随时关闭电源,并拔掉插头。因为插头依旧会浪费电能,同时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对垃圾处理而言,应将垃圾分类处理,一是减少环卫工人工作难度;二是能减少有害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污染风险;三是废物回收,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对用餐而言,当前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铺张浪费问题,应尽量在食堂就餐,并减少一次性餐盒、一次性筷子以及塑料袋的使用,同时做到光盘行动。在用水方面,我国水资源极不丰富,且分布不均匀,水资源受季节、地域的影响很大。大学生应该节约用水,必要情况下应进行水的多次利用。

3.购物方面。近年来,由于低碳经济的兴起,低碳之风在各大商家、商场兴起。作为消费的重要群体,大学生应当选择环保用品、低碳食品、绿色饮料、节能电器等物件,养成自备购物袋、少用甚至不用一次性塑料袋的习惯。如今电商与网购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一个重要的购物方式。大学生在网购时应注意包装袋的处理方式。

参考文献: 

[1]张美梅.“低碳生活”是一种责任和态度[n].通辽日报,2010-05-01. 

[2].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宋兴怡,苏天照,姜峰,苏果云.在大学生中推行低碳生活方式的意义与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2(16). 

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篇2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大趋势,随着2011年11月国务院通过《“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我国低碳发展已经进入行动阶段。其中,政府完善的低碳管理体系在推行低碳经济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强化低碳管理,完善低碳管理体系是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和根本保障。合理借鉴国外的低碳管理经验与启示,结合我国的低碳管理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低碳管理制度与体系,是摆在发展低碳经济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部分国家政府实施低碳管理的主要举措

(一)美国

美国虽然没有加入《京都协定书》,但近二十年,美国十分重视节能减碳。美国政府在寻求一个综合、平衡和对环保有利的能源安全长期战略中,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可能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1.建立低碳管理机构

美国政府推动低碳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政府制定了明确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且为了确保各项目标的实现,成立了低碳管理机构。美国的能源部能效和可再生能源局(eeRe),这是部内最大的一个局,有两个综合办公室:规划和预算办公室,管理和运行办公室。部门下设有五个市场部门:工业技术办公室、电力技术办公室、交通技术办公室、建筑技术和商务办公室、联邦能源管理办公室,设有六个区域办公室,分别在亚特兰大、芝加哥、波士顿、费城、丹佛和西雅图。它的职能是保障公共和私人部门的能源安全、环境质量和经济活力。

2.制定低碳政策法规

一直以来,美国十分注重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引导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如美国早在1990年就实施了《清洁空气法》;2005年通过了《能源政策法》;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又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在奥巴马上任后,进一步加大了对政策法规的制定,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2月美国又正式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总额达到7870亿美元,主要用于开发新能源,如发展智能电网、高效电池、可再生能源(风能和太阳能)、碳储存等。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为美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支持和保证。

3.通过财政激励政策推动节能工作

美国政府建立了鼓励节能的自愿性能效标准,推广具有自愿性能耗标识的节能型产品。最为典型的是美国环保署(epa)和美国能源部(Doe)联合推动的“能源之星”项目,能获得“能源之星”标识的产品一般都超过了该类产品相应的最低能源效率标准。在促进自愿性能耗标识产品的大力推广方面,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采购要求”,其规定所有美国联邦机构只能购买具有“能源之星”标志的高能效产品,而且政府办公楼也都要在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的基础上采用更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为了鼓励居民购买节能产品,美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激励措施刺激普通消费者购买“能源之星”认证的产品。如联邦政府、州政府、电力公司等公用事业组织投入了大量补贴经费;各州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节能产品税收减免政策;一些贷款机构还对居民购买“能源之星”认证的住宅提供了利息抵押贷款服务等措施。在政府的带头下,经过相关部门对节能工作的诸多培训和宣传,节能意识已经逐步在居民心中树立起来,节能也成为美国社会的时尚追求。

(二)日本

继英国率先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丹麦率先提出建设低碳示范城市、挪威提出建设低碳国家之后,日本政府率先提出了要创建低碳社会,声称欲引领世界低碳经济革命,把日本打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

1.制定低碳战略规划

日本政府把低碳战略置于国家战略高度。在2004年4月,日本环境省设立了“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重点研究日本在2050年构建“低碳社会”的情景和路线图,并在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和生活方式转变方面的提出了具体对策;2007年6月,制定的《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中指出,通过推进循环型社会、低碳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建设,从而克服地球变暖等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社会的目标;2008年5月,环境部又提出了“面向低碳社会的12项行动”,这12项行动涉及到交通部门、工业部门、能源转换部门、住宅部门以及相关交叉部门,每一项行动中都包含着未来的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障碍分析,提出相应的战略对策;同年6月,时任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又提出了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的“福田蓝图”;同年7月又制定了具体的“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明确将低碳社会作为政府的长远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2009年6月,又提出应对气候变化新对策等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举措。这一系列的战略规划都极大地推动了日本低碳经济的发展,为日本创建低碳社会打下了基础。

2.培养民众的低碳意识

低碳社会的实现不光需要制定一系列战略规划,还要不断鼓励社会大众对国家低碳战略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为此,日本政府打出了连环拳,来推动二氧化碳排放的“可视化”方案。日本政府从2009年实施了“食物运送里程”和“碳足迹”项目,用来测定产品从生产、运输、消费直至最终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排放,这样消费者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自己每天所购买的产品和享受的服务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便促使自己更低碳地消费和生活。日本政府还推出了“碳中和”政策。日本政府希望借此来提高公众对低碳理念的认识。最近日本还建立了“低碳积分制度”,日本民众在选择购买节能商品或者服务时,对购买符合一定节能标准的空调、冰箱和数字电视的消费者返还积分,这些积分可用于兑换消费券。日本政府的种种举措,让社会民众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生活各个环节里分别排放了多少温室气体,而且如果要减少这些排放需要花费多少费用,希望以此可以唤起日本民众低碳意识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三)韩国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将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恢复增长、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韩国在新兴经济体中先行一步,目前,在李明博的主导下韩国正在进行着绿色新政,并且率先制订了《绿色增长国家战略》。韩国的“绿色”意识及其思路做法对我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将“发展绿色经济”确定为国家战略

制定《绿色增长国家战略》和首个五年计划是韩国“低碳绿色增长”政策的重要举措。《绿色增长国家战略》确定了韩国2009至2050年绿色增长总体目标和具体政策,核心内容是大力发展绿色技术产业、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高能源自给率和能源福利,全面提升绿色竞争力,到2020年跻身全球“绿色七强”,2050年进入“绿色五强”。

2.启动“绿色新政”,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为了拉动国内经济,2009年韩国政府提出了“绿色工程”计划,即未来四年内投资50万亿韩元,开发36个生态工程,这样就可以创造大约96万个工作岗位,这一计划被称为“绿色新政”。

绿色新政的“绿色”主要指社会基础设施、低碳高效的工业技术和环境友好型生活这三方面的内容。低碳项目包括开发中的铁路、大规模运输、高效燃料的车辆、清洁燃料、能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建筑。仅这些措施的投入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这表明韩国已经符合二十国集团经济体的要求,应该在低碳战略上花费国民生产总值的至少1%。韩国计划的另外三个主要项目是改进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包括四条主要河流的修复、修造中小型的水坝和恢复森林。2009年7月,韩国政府宣布设立一个为期5年的绿色成长投资项目,从根本上把绿色新政纳入国家的5年经济发展规划,并将在同样的优先领域花费600亿美元以降低碳依赖和改善环境(见表1)。

因此,韩国“绿色新政”的实质是以低碳绿色产业化体现绿色发展,即将“环境与发展”从对立与冲突关系转向共存共赢关系,最终实现环保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3.开展“绿色生活革命”,积极参与“绿色合作”

开展“绿色生活革命”,打造全球绿色增长模范国家。打造绿色国土和绿色交通,扩大资源循环型开发方式,打造绿色城市,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中心的绿色交通物流体系;提高民众生活质量,利用废旧资源和生物能源建设绿色村庄,实施“碳积分制”;开展同东亚国家的绿色合作,将绿色国家开发援助(oDa)比重由2009年的14%提高至2020年的30%和2050年的40%,并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绿色合作,提升韩环境绩效指数(epi)等国际绿色增长指数。

二、国外经验对我国政府推进低碳管理的启示

(一)树立低碳发展的理念

国际上众多国家的经验与实践表明,低碳经济这一新模式需要低碳政府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所以政府应先行垂范、厉行节约,树立低碳理念,并通过价值引导,营造重视节约能源资源、减少碳排放的良好社会氛围。对我国而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在社会上促成低碳发展的共识,使各级领导和公众了解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怎样发展低碳经济,是强化政府低碳管理的重要前提。

(二)制定低碳发展国家战略

以日本、韩国等国家为例,都将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到了国家的战略高度,政府要适时提出发展战略,制定中长期规划。因此中国政府要在认真分析各国低碳发展的经验和走向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国情和未来发展的需求,在适当的时机提出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对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进行全面规划、部署和推动,统领绿色经济发展。

(三)完善低碳相关的立法、财政激励

纵观世界各国,关于低碳经济的立法工作都受到了特殊的重视。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我国抢占未来国际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而且可以在国际上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草原法、森林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今后我们要继续完善法律法规,并制定相应的财政激励措施,以实现我国减少碳排放的目标。

(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进低碳技术创新

目前,低碳技术的开发已成为世界科技前沿的一个重点领域,每一个大国都把先进的低碳能源技术作为根本战略,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在2009年博鳌亚洲论坛的年会上,总理在作《增强信心,深化合作,实现共赢》的演讲时指出,要推动“绿色”合作,促进亚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国在政府低碳管理创新中,需要加强低碳技术的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学习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推进我国在低碳技术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春.低碳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

[2]吴可亮.简析韩国”低碳绿色增长”经济振兴战略及其启[J].经济视角,2010.

[3]赵雪珂.日本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的启示[J].环渤海经济望,2010.

[4]宋言奇.以低碳社会促低碳经济发展[J].江南论坛,2011.

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提高了人民对旅游活动的需求。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获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这样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如不量力而行,则可能带来旅游的负面影响。本文是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对我国绿色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通过了解我国低碳经济和绿色旅游发展的现状,探讨建立一种主要包括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的低碳绿色旅游发展模式,最终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相关概念及国际国内研究动态

(一)低碳经济与绿色旅游的概念

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在当今社会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增长的过程中,由于对各类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需求与消耗,从而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进而引发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低碳经济是一种使温室气体排放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模式。简而言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经济。

低碳经济这一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出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发展低碳经济最主要要解决的是,如何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清洁能源的使用结构问题,然后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制度的建立,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同时,当前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对低碳经济发展也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2.低碳视角下的绿色旅游

绿色旅游一词源于国外。工业革命之后,科技得到迅速的发展,人们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从而造成了环境与资源的过度开发与破坏。人类在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之后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提出了社会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文明”,20世纪80年代,“绿色旅游”的相关概念开始传入我国。对于绿色旅游的解释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绿色旅游是指具有亲近自然以及保护环境特征的各类旅游产品及旅游服务;狭义的绿色旅游是指以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为前提,远离城市的污染和喧嚣,亲近大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时尚旅游方式。它与乡村旅游存在一定的联系,并对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是一种体验和参与式的旅游。本文关于绿色旅游的分析,主要着眼于以广义的绿色旅游为论点。绿色旅游要求旅游活动中的参与者,即旅游消费者、旅行社以及相关行业人员做到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和降低碳排放。

低碳视角下的绿色旅游,是指开发有利于人类健康,让人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同时还应该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去开发旅游资源,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并在旅游过程中减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目的。简而言之:运用低碳理念,推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是绿色环保旅游的核心内容。

(二)国际相关研究动态

在2003年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中“低碳经济”一词首次被提出。该白皮书虽然提出了低碳经济一词,但并未对其作出明确的概念介绍。而后学者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做出的《斯恩特报告》中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现今我们所广泛引用的概念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

对低碳经济下绿色旅游的研究,Davida.King&williamp.Stewart(1996)认为,旅游景区的残留废物主要来自飞机、汽车和其他交通工具较高碳排放量的尾气。如果对旅游活动管理不当,就会对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导致土壤冲蚀、土壤紧缩和植被破坏;GeoffmcBoyle(1996)认为,绿色旅游应遵循几项规则:应建立在不影响当地人生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原则之上,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必须能给予贫穷者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工具,必须适应当地的承受力并可在美学及生态学意义上进行度量等。SusanneBeckena,DavidG.Simmonsb,ChrisFrampton(2003)研究发现,旅游业能源消耗量与旅游者行为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旅游者选择不同的出游方式、不同的住宿设施甚至是饮食方式等,都影响着旅游过程的能源消耗。其中,旅游交通占据了能源消耗的65%一73%,是降低旅游能源消耗的重中之重。

(三)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我国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相对国外要晚一些,对低碳经济还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庄贵阳(2005)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鲍健强(2008)指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利用和低碳或无碳能源开发,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尽管学者们对低碳经济的概念的介绍各有不同,但是最终表述的内涵却是相似的,即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其实质是调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发展清洁能源,其核心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达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冯之浚等(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同时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缓解当前高碳排放量所导致的温室效应所带来的国际压力的需要。

关于低碳经济下的绿色旅游,施惟仑、张维瑛(2000)认为,绿色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高级形态,全面超越了传统旅游,丰富、深化和完善了旅游,使其上升到高级形态。因而,绿色旅游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旅游发展的一种最佳定位模式;李伟、黄远水(2003)认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充分协调旅游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在充分考虑环境容量的基础上,做到合理循环可持续地利用资源,从而保护有限的旅游资源;廖晓义(2004)经过大量的研究,认为绿色旅游更多的是一种环保概念或可持续发展概念,包含了生态保护、环境教育、社区建设和旅游服务四位一体的内容;杨建华(2009)从绿色饭店的视角出发,认为建设绿色旅游饭店有赖于各部门的相互协调,即统筹配套的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制度保障;马驰(2009)认为绿色旅游是低碳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旅游业的综合性、开放性、粗放式发展和公众环保意识的不足,说明低碳绿色旅游是十分必要的;文章认为应该合理确定生态承载量、统筹选择低碳运营模式来发展绿色旅游。

二、我国发展绿色旅游的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一)绿色旅游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旅游业的发展潜力也越来越大,绿色旅游的发展则是其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发展绿色旅游,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我国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绿色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旅游行业的壮大发展,同时对平衡社会经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1.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受到我国各省市的重视。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省市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推动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旅游业的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的经济效益。而发展绿色旅游,它提倡提供亲近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旅游产品及旅游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可能会对旅游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问题。绿色旅游的发展,需要提供良好的服务水平及管理质量,而低碳视角下的的绿色旅游产品,对旅游者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同时其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性较小,节能减排等技术的使用能降低旅游成本,从而提高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2.促进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正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自身发展需求的能力为原则。发展绿色旅游,是以认识自然和保护自然为前提,经济的增长建立在维护地球自然系统这一基础之上。在生态环境方面,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要以长远的眼光对待旅游经济开发活动,旅游资源要合理的规划与开发,并限制旅游目的地接待的容量。这样的发展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当代旅游者对旅游的需求,同时也能满足后代在旅游的过程中感受到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资源得到了合理的保护,旅游产品又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的情况下,旅游业将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3.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发展绿色旅游,要提供绿色的旅游产品以及旅游服务。绿色旅游产品本身就具有环保的特点。运用低碳技术,相对传统旅游而言,它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会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也会改善。在资源的利用方面,要采用新型能源,如水电、太阳能、自然能源等,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在旅游商品方面,采用易于回收且可以循环利用的无污染物品或再生物品,以降低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

(二)中国绿色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旅游业发展于改革开放之后,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是惊人的。如今,我国旅游业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奠定了我国世界旅游大国的地位。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和社会对环保的重视,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得到了提升,绿色旅游也开始得到了发展。但是该领域的研究尚不深入,绿色旅游依然停留在亲近自然的浅显的一面,对其自然的保护存在遗漏,绿色旅游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1.旅游交通和旅游饭店排碳量高

旅游的六大基本要素是吃、住、行、游、购、娱,在这几项旅游要素中,碳排放主要是体现在旅游交通和旅游饭店这两个方面。人们的出行离不开交通运输,旅游交通是旅游业不断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数据显示:国内游客出行人数由2004年的11.02亿人次逐年递增到2014年37.6亿人次。国内游客周转量在数据上逐年递增,在公路、水运、航空三者之间游客周转最多的依次是公路、航空、水运,这三者之间碳排放的高低顺序则是航空、公路、水运。由此可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游客出行人数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由于出行人数的增加,同时也使得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由此便造成大量的碳排放,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

旅游饭店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员来往众多资源密集的公共性场所。旅游饭店主要是满足游客最基本的住宿与饮食需求。为满足这些需求,它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大量的碳排放。因此,旅游饭店虽然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但它同时也是一个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目前,我国一些饭店已经开始注意运用先进的技术降低饭店的高能耗,以达到绿色饭店的标准,但是这一方式主要还是体现在一些星级酒店方面,普通饭店在低碳绿色方面并没有多大改变,因而我国绿色饭店所占的比重和比例并不高,旅游饭店的碳排放量依然很高。

2.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污染大、破坏性较大

虽然绿色旅游得到的广泛的重视,并且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各种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同时对资源起到了保护作用。但在发展绿色旅游的过程中,也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为迎合绿色旅游发展的热潮,过度开发资源从而导致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在开发旅游资源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在现阶段,我国旅游资源开发还是处在一种粗放式开发和盲目利用阶段。旅游开发商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过度注重经济效益,在景区接待上不顾景区的实际接待量,使得大量的游客进入,造成景区拥堵及大量垃圾的产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破坏。虽然保护区得到建立,但是在保护区外面或保护区内修建各类服务设施和道路交通,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破坏了保护区内的资源特色,造成景区的生态环境失衡。大量游客的涌入,还对景区内原住民的文化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当地传统文化的丢失,我国现阶段已经有很多地方因为过度开发使得当地的文化受到了冲击,使得原有的文化特色流于形式。

3.低碳技术的含量比较低,运用少

旅游交通作为旅游活动中碳排放量最高的一部分,至今能耗和排放仍然表现为粗放型增长。旅游饭店也是一个高能耗的行业,低碳技术的运用也不广泛,依然存在很多商家只在乎眼前利益,而不愿采用低碳技术对饭店进行改造,使得旅游饭店的碳排放依然很大。

4.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游客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在旅游活动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大量的资源消耗,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同时也存在浪费严重这一现象。这一问题的出现还是主要体现在旅游者的环保意识不足,绿色旅游虽然得到发展,但是并没有被广大旅游消费者所接受,而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浪费主要体现在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旅游景区的文物或者服务设施进行胡乱刻画和踩踏绿地,损坏了景区公共服务设施,不仅对旅游资源造成了破坏,同时也对景区内的服务设施造成了浪费。在饭店的吃饭住宿方面等各项消费方面,大吃大喝,造成食物浪费,这一些行为对绿色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需要引导教育与改善。

三、对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绿色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绿色旅游发展模式的构建是基于政府、市场以及社会群体三者共同的配合,相互协作得以开展和顺利实施的。我国现阶段无论是低碳经济还是绿色旅游,它的发展起步晚,不成熟,因此更应该发挥各方的力量促进该模式的健康发展。首先,我们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为绿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便利和建立发展目标;同时市场应该积极配合政府的方针和政策,社会群体应发挥其主人翁精神,使其顺利实施。

(一)国家政策支持

1.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绿色旅游发展模式必然离不开低碳经济的发展,而我国现阶段低碳经济的发展依然落后于许多国家,故而发展低碳经济是一条刻不容缓的任务。发展低碳经济,要为其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因此,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划,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以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政府要在法律上以立法的形式促进和保障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规范企业对污染物、温室气体的排放,将碳排放量控制在一定的标准内。其次,对旅游景区、旅游交通和旅游饭店等制定严格的低碳标准,并将其纳入星级酒店和a级景区的评定标准中,加强旅游相关企业低碳的考核制度。对于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旅游企业按照其开发利用资源的程度和污染破坏资源环境的程度征收排污税、碳税和污染产品税等环境资源税,从而加快整个旅游产业抢先进入低碳旅游的步伐。

2.制定有利于绿色旅游发展的规划和决策

绿色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经济方式。它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规划,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要科学合理地利用旅游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让地区的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对于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开发及规划应该依法禁止或者取缔。政府还要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于一些高污染、破坏环境的旅游开发项目要提高银行借贷门槛。同时,政府还应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以保证绿色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3.建立监督体制

绿色旅游的发展模式,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利益主体的发展模式。其中,有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有旅游业相关的其他行业,也包括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和旅游者。为了使绿色旅游的发展模式能够完善和良好的发展,设立完善的管理和监督体制是十分必要的。这样的监督体制的存在,可以协调各利益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同时还可以使得相关政策的落实在制度上得到保障,做到有法可依,使该模式不会成为一纸空谈。

(二)市场积极配合

1.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在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绿色旅游发展模式,离不开低碳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资金投入,促进和支持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使旅游企业真正可以做到提供绿色服务。因此,科技的创新在其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旅游业要充分利用低碳技术,努力做到低排放、低污染,提供绿色服务。

旅游饭店作为消耗较大的产业,在住宿和餐饮方面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以及产生了大量的垃圾,这些对环境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因此,低碳技术必须要引入到旅游饭店中。同时,旅游饭店也应积极使用相关的创新技术,以保证旅游饭店做到绿色环保。比如,酒店的空调和洗衣机等电器上要使用具有智能节能的新技术新设备,要充分利用太阳能等新能源降低碳排放,饭店在建筑布局、水资源循环利用、温度控制、湿度保持和垃圾处理等方面也应采用低碳智能新技术,提高节能减排水平。

2.旅行社制定低碳绿色旅游线路

旅行社作为绿色旅游发展的一个主体,直接接近消费者,是旅游者获取旅游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大部分旅游者的旅游线路是依据旅行社制定来进行的,为了发展绿色旅游,旅行社应制定更多亲近自然、贴近历史,可以让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得到

享受和受到教育的旅游线路,多开发一些生态旅游等相关产品。比如,自行车旅游、森林漫游、观鸟旅游、滑雪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海洋旅游等。要积极发展“线上旅游”,wi-Fi(无线局域网)、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和信息传送等功能全覆盖的旅游项目。这些产品不仅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丰富人们的科普文化知识,还为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和爱护自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旅游交通,坚持“低碳”出行。

“低碳”改变着我们的消费方式。旅游者要不断地学习低碳旅游知识,掌握减少碳足迹的方法,在旅游的全过程中积极践行低碳理念。在行的方面,尽量减少小型汽车自驾游的次数,采用低碳或无碳的交通工具,这种环保的旅游方式既可以让人接近自然、放松心情,又可以减少碳排放量,为低碳旅游创造了更多机会。

(三)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

1.低碳意识教育

发展绿色旅游,必须要提高社会群体低碳环保的绿色旅游意识。社会群体并不单单指旅游消费者,它还包括旅游从业人员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旅游目的地的居民。要同时对他们进行低碳环保知识的教育,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影响力。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要宣讲低碳绿色环保的观念,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性。对旅游从业人员,要定期进行培训,宣传绿色旅游环保观念,提高从业人员、政府工作部门有关人员以及旅游地居民的绿色旅游的意识。社会群体意识的提高,将会大大促进绿色旅游发展模式目标的顺利实施。

2.社会媒体和舆论宣传的引导和监督

提高社会意识,不仅要发挥教育的作用,同时还要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相对于教育针对的部分人来说,社会舆论具有更广阔的受众群体,使得更多的人员了解到绿色旅游。要想充分地发挥社会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我们应该利用各种渠道向群众宣传绿色旅游,提倡低碳生活。比如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社会媒体,使绿色旅游知识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同时,通过社会媒体对一些有悖于绿色旅游的行为进行适时曝光,可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

3.提高旅游消费者低碳绿色旅游的消费意识

要想提高旅游消费者低碳绿色旅游的消费意识,需要政府和相关旅游企业的引导。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做到因地制宜,旅游产品的开发要做到低碳环保,同时,在旅游的过程中要引导游客养成正确的旅游行为,做到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降低在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做到低碳出行。通过对绿色旅游的宣传,使旅游者自觉保护旅游资源,尊重当地的文化。中国地大物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若不好好保护,再多的资源也将被破坏殆尽,因此,必须大力宣传低碳绿色旅游的消费观念,促进我国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四)合理规划生态承载能力

我国研究者高吉喜将生态承载能力定义为: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及其可维育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生态旅游环境的承载能力主要侧重环境的承载能力,在每一个旅游景区都有着一定的旅游人数的数量承受范围,当旅游者的人数超过这个范围后,必将会对环境和旅游资源造成很大的破坏。因此,在旅游景区,必须要科学准确的计算出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承载力,要了解到景区的日承载能力和年承载能力。通过了解生态承受能力,合理规划旅游出行时间,在公共假期将旅游者进行分流,从而方便旅游者的出行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五)选择低碳运营模式

旅游企业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要发展低碳绿色旅游,必须要选择低碳的运营模式。旅行社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在旅行社内部的人员教育上推广低碳理念,树立旅游企业低碳的企业形象。同时,要设计低碳绿色旅游线路和提供低碳的配套旅游产品和相关服务,使低碳理念可以被广泛了解。此外,旅行社还要配合政府的工作,宣传低碳旅游的信息,承担起低碳旅游的社会责任。在旅行社的内部运营方面,充分利用节能技术以及互联网,降低资源的消耗。

结论

低碳经济是时展及需求的产物。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绿色旅游发展模式,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是基于政府、市场、社会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它有利于促进低碳排放、保护环境,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旅游,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魏敏.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绿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管理,2011(2).

[2]毛星芝.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J].经济学动态,2012(9).

[3]张春慧,许小红,谭立新.我国旅游业的碳排放及其测量初探[J].绿色科技,2013(1).

[4]马悦.低碳经济视角下绿色饭店的现状及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9).

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建筑企业;发展策略

以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为标志,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低碳经济”、“低碳发展”等一系列新概念应运而生,通过低碳生产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由于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各行业中的耗能大户,各国政府纷纷制定引导低碳节能建筑生产和经营管理方式的政策。在低碳经济时代,怎样保持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愈来愈关心的社会问题。

一、低碳经济与建筑行业关系

低碳经济与建筑行业的关系极为密切,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将建筑行业视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每年新增建筑面积为16~20亿㎡,建筑消耗和能耗占了全国能源消耗的约30%,传统的建造方式给社会带来高能耗和高消耗的问题,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毫无疑问,建筑行业必须加快发展低碳模式,直接或者间接地降低能源消耗,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成为低碳经济时代的中流砥柱。建筑企业在建筑业整个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更应该切实履行低碳经济的职责,要制定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策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低碳经济时代建筑企业发展策略

(一)转变经营理念

低碳经济的提出导致了建筑业的理念的深刻变革,尤其是建筑产品,低碳建筑应运而生。从此人们对建筑业发展和建筑产品有了全新的认识,而建筑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认知力和接受力将构成建筑业低碳经济力形成的原始推动力。对于企业来说,要转变低碳经营理念。经营理念是企业运作的灵魂,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策略,在低碳经济条时代,如果没有经营理念的转变,就不可能有行为方式向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转化。首先要提高低碳经营意识,必须从行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发展低碳建筑的重要性,进而提高低碳经济意识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并把其放在日常管理中的重要位置,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切实加以落实。其次在企业经营发展观上,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开发建设项目中,以低碳建筑设计、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低碳环保建材、资源回用技术、绿化配置技术等低碳技术为主导,针对建筑物全寿命期中的各个环节,全方位体现“节能环保”的基本理念,提高建筑的功能、效率与舒适性水平。

(二)优化制度管理

低碳经济时代,建筑企业应对已有的制度管理体制进行优化,特别是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制度,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iSo系列管理体系中的iSo14000,主要是针对环境保护进行的管理制度设计,应该成为在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范本。当前很多建筑企业都进行了iSo14000管理体系认证但在管理中并没有实现低碳化,环保化。这些主要是由于各管理层的执行力不足造成的,所以应该落实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结合本企业的特点,修编相应的管理文件,要根据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的新要求,整理修改企业相应的管理文件,并结合实际水平,重在提高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这是提高企业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第二,要加大相应管理制度的执行力,管理制度不能是一纸空文,要加大宣传,贯彻,才能使其发挥出约束力。真正实现企业管理目标是施工现场,管理制度一定要贯彻落实到相应的基层班组,这是建筑企业加强管理实现经营目标的重心。

(三)变革生产方式

传统的建造方式带来了高能耗和高消耗,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样的发展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今全球经济低碳化发展的需求。装配式绿色建筑是工厂化生产、标准化作业、质量保证率高,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解决了传统建筑生产方式存在的能耗高、资源消耗大、建筑业科技含量低及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并且大大提高了建筑业的生产率,它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大趋势。建筑企业应以此为发展导向,逐渐变革生产方式,向装配式绿色建筑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市场集中度,推行企业重组、强强联合,将设计、施工、勘察及咨询类企业进行产业重组,形成纵向一体化完整产业链,逐渐向集约型、资金技术密集型迈进,真正实现建筑业的低碳化生产。

(四)践行绿色施工

建筑企业是以项目为载体,项目是其实现经营活动的主要区域,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施工阶段是碳排放的主要阶段,低碳经济时代,建筑企业必须践行绿色施工,在项目管理上贯彻“四节一环保”的要求,不断提高项目节能减排水平,确保实现绿色施工整体目标。绿色施工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绿色施工目标控制。建设项目随着施工进行,必将对原先预定的绿色施工目标实现产生干扰。为了保证绿色施工目标顺利实现,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控制。在实际控制过程中,可将绿色施工目标进行分解,并定期将实测数据与目标值进行比较,当发现偏离时,及时予以纠正,实现pDCa循环控制管理,将控制贯穿到策划、准备、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管理和监督之中,直至目标实现为止。

2.绿色施工现场管理。施工现场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绿色施工整体目标能否实现。绿色施工现场管理应包含的内容有:①明确绿色施工控制要点。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将绿色施工方案中的绿色施工控制要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交底,营造绿色施工的氛围。②制定管理计划。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绿色施工管理责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相互间、现场与外界间的沟通交流方式。制定专项管理措施,加强一线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培训。③监督实施。对绿色施工控制要点要确保贯彻实施,对现场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详细的记录,分析未能达标的原因,提出改正及预防措施并予以执行,逐步实现绿色施工管理目标。

三、结语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企业应审时度势,采用低碳发展模式,做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这是建筑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无论是战略制定还是战术落实,无论是现实经济效益还是长远目标的实现,“低碳经济”之路是建筑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陈东平,安娜.建筑企业低碳竞争力相关影响因素及其提升措施研究[J].中国外资,2012(12):102-103.

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篇5

专访之一发展“低碳建筑”要考虑中国国情――专访中国建筑学会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秦佑国

编者按:早在2008年11月我参加报道的中丹(麦)高层气候峰会上,通过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的一席演讲,让我看到了中国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姿态,早已开始了宏大的节能减排计划;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纽约举行,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指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应该也只能在发展过程中推进,应该也只能靠共同发展来解决;2009年12月,总理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宣布了中国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中国既要发展又兼顾“减碳”的方针,这是考虑中国国情和国家利益的方针。

如今,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础经济模式的“低碳经济”已悄然而至,也必将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策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0年春节前夕,我刊专访了中国建筑学会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秦佑国先生,请他谈谈与建筑设计密切相关的几个“低碳”问题。

1 “低碳建筑”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区别是什么?

答:无论“低碳建筑”。“绿色建筑”与“生态建筑”,它们都反应了一种随当代环境问题而诞生、并随当代环境运动而传播、反映着新的建筑价值观的社会思潮,它们都将建筑作为生态圈内的一个生命体来考虑其与整个生态圈的关系问题,对其定义范围可宽可窄,其主要内容涉及到对自然环境价值及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重新认知。

我先说“绿色建筑”与”生态建筑”。

这个问题早在2001年编写《中国生态建筑技术评估手册》时很多专家就曾讨论过,还有个词叫“可持续发展”。我认为,这三个词讲的是同一个意思,非要得出个孰是孰非,其实并不重要,问题是我们能否把握在评估标准体系制定时必须把握的要点。“可持续发展”这个词比较长,不够通俗。对于“绿色”与“生态”的称谓,实际上各国专家们的称呼也不同,但其涉及到的核心内容是一致的。2001年,当聂梅生找到我来编制《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的时候,当时的日本、美国、加拿大其实和我们是同步,中国着手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研究的时机并不落后。那时对“生态(绿色)建筑”的评估我们专家组成员提了3个原则:

(1)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2)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

(3)要和周围的生态环境和谐。

这就是《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的核心理念。

至于用词上使用“绿色建筑”还是“生态建筑”,我们考虑“绿色”是个象征性质的词,最后没有用“绿色”是因为容易跟“绿化”混淆,而且确实那时看到有些人,比如一些开发商和购房人把这两个概念弄混。 (甚至在2007年中央电视台有关绿色奥运的新闻节目里我还听到主播把“绿色”当成了“园林绿化”的意思在解读新闻内容)。所以我们经过商议定下用“生态”这个词。

后来北京取得奥运会主办权,提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我和江亿院士带头承担了国家科委立项开展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研究”。2003年8月,我们出版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一书。这时,国人谈“绿色建筑”就比较普遍了。随之,我们继续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2005年我还主持了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制定工作。令人欣慰的是, “绿色建筑“已经成了深入人心的国家大事。

就城市而言,目前多数人还在讲生态城市。就建筑而言,从“生态”到“绿色”,再到“低碳”,有一个发展过程。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内的可持续发展建筑主要用“生态”这个词,全世界最早用可持续发展理念评估建筑的环境影响的是英国,他们使用”生态”一词,制定的《eco―home》就是生态住宅评估标准:美国喜欢用“绿色(Green)”一词,其绿色建筑委员会使用评估标准LeeD来评价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特性,这是个非常活跃的组织,他们使用“绿色”,这种称法也影响到我国。

这两年又来了“低碳”这个新词,意在宣传减少化石能的使用,减少002排放。其实在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促成过可再生能源利用研究的热点。20世纪70年代末,清华大学建筑系和热能系与世界同步,开始研究太阳能建筑、生土建筑、风力发电,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建筑》杂志就登了有关“生态建筑”概念的文章。只是当时主要是从能源方面考虑的,没有考虑C02气体排放会影响地球气候。 “低碳”被大为宣传,其实是一个国际政治问题。中国现在是C02排放大国,而且还在增排,它当然会引起西方国家的注意。这样使“低碳”热闹了起来。中国社会有一个不好的风气,就是“跟风,追时髦”。这一年来,因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热点,于是“低碳”成了时髦,到处在讲,新闻媒体、政府官员、科技人员、房地产商等等都在讲,前几年还时髦的“绿色”似乎不吃香了,大有用“低碳”取代“绿色”之势。

我认为,“低碳”只是“绿色”的一个方面, “绿色建筑”的内涵包括减少资源、能源的耗用和对环境的冲击,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尽管各国的“绿色建筑”标准都把“节约能源和减少Co,排放”放在重要的地位,但绿色建筑的含义绝不是用“低碳”可以涵盖的。就拿环境问题来说,减少Co2排放,并不等于减少环境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这些都不是(或不一定是)与Co2排放有关的,即使大气污染问题,还有So2、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粉尘、烟尘)等污染,也不仅仅是一个减少Co2排放的问题。还有节约土地资源、节约水资源也是与“节能减排”同样重要的问题,尤其对中国。

2 中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建筑?现阶段制约发展低碳建筑的因素是什么?

答:前面我说过“低碳”不能涵盖“绿色”, “低碳”不能代替“绿色”。在西欧和北欧国家,作为绿色建筑的一些重要内容和目标,如“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均已完成得很好,本土人口基本不再增长,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每年的建设量都很少,生态环境、森林绿化也都很好,环境污染,水资

源、土地资源等也问题不大,但是,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而这些国家除了英国、挪威有海上油气田外,石油、天然气均十分匮乏。所以“绿色建筑”在这些国家主要就是节能减排(减排Co2),把“低碳”当作主要目标,加之出于国家利益和国际政治的考虑,更是作为他们的旗帜。而中国土地、水资源、能源、森林、生态、环境污染等等,哪一样不是问题严重,哪里是一个“低碳”可以覆盖得了的?“低碳”怎么能够替代“绿色”呢?因此,总理说: “我们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压力。”所以在中国,“低碳建筑”是发展“绿色战略”、 “生态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上面谈及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对“低碳”不重视。“低碳”政策的目标主要是讲求节约化石能源,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采暖能耗在相同面积下是北欧国家的2~3倍,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的利用始终是我们应大有可为的领域, “低碳”策略中增加森林面积、搞好绿化,这些都是与我们国家利益是一致的。温总理说,我们的低碳政策和减排目标不与其他国家减排目标挂钩。这是从我国自身需要出发的,与绿色建筑的目标也是一致的。我们不能牺牲发展,来满足发达国家对我们的苛求,推行“低碳”策略应是一个全球平衡的政治经济问题。任何经济、实用,可行的减碳技术、绿色技术与建筑,我们都要发展。我认为,中国发展“绿色建筑”重点不在建设技术堆砌的示范楼,而是要发展大量的普通的“绿色建筑”。建筑师应在普通建筑的设计中多采用被动式的节能方式,增强建筑自身冬季保温、夏季防热,自然通风的能力。这里有一个典型的悖论:一些建筑先设计成大面积的玻璃幕墙(玻璃本身属于不节能的材料),再通过高技术手段(意味着高投资)让它节能(如双层皮玻璃幕墙,中空玻璃,Low―e玻璃等等),这是本末倒置的事情。

除了对普通建筑关注不够,中国建筑师还缺乏将“生态”、 “绿色”的概念和相关的建筑技术应用于建筑创作的实践,很少应用于在建筑的空间、形式设计和艺术创作上。国外20世纪90年代以后确实有一批因为绿色建筑创作出名的建筑师,其中不乏中国建筑师熟知的诺曼・福斯特、伦佐-皮亚诺、理查德・罗杰斯、格瑞姆,肖、杨经文等和他们设计的著名的绿色和生态建筑作品。

3 现阶段在建筑设计中有哪些切实可行的低碳策略?

答在建筑设计中常用的低碳策略其实就两条第一是减少Co2排放,第二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

Co2排放主要是来自把化石能源中的碳氧化以获取能量,再把Co2排放出去的过程。(人实际上也是Co2排放者,人吃进食物,吸收碳,再通过呼吸吸入氧气,肌体氧化碳以获取能量,并通过呼吸排出Co2)。所以“低碳”就要减少人们对碳氧化获取能量的依赖,当然人不能不吃饭。不呼吸,但要减少化石能(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利用太阳能,风能。水力能、地热能、核能等非碳能源是切实的低碳策略。而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浪费更是治本的“低碳”策略。对于建筑则一方面要减少能源消耗,即建筑节能;另一方面是减少建筑能耗中煤、石油,天然气的比例,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非碳能源的利用,尤其是被动式太阳能利用、自然通风等建筑设计手段。

增加城市和建筑绿化,增加绿地单位面积的国碳水平,也是切实可行的低碳策略。

4 最近频繁出现了一些新词,如“低碳建筑”、“低碳城市”、“碳交易”,它们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对建筑和人们生活的影响是什么?

答:在纯建筑领域,低碳只是目前在“绿色建筑”领域里面凸显的问题。也许这只是一时的追随时髦,但在一个特定的时期,用一个新的口号吸引人们的注意,来突出地宣传环境保护,也未尝不可。但是不顾国情,一味地追求“低碳建筑”这个形式,就不合适了。专业人士和政府官员更要有清醒的认识。

“低碳城市”涉及的范围更广泛,中国也要防止误读。其实,Co2排放减低并不意味着污染减轻,例如汽车烧高品质汽油和天然气只能减少大气中的氮氧化物、So2与可吸收颗粒物的污染,并不能减少Co2。“低碳城市”没有把目前中国依旧严峻的大气污染、水资源和水污染、土地资源匮乏、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涵盖在内。所以, ”低碳城市”对于城市生活状况普遍较好的发达国家,这个提法似乎还可合适,而对中国只能是以偏概全。

对于“碳交易”,温总理提到我国的002排放中有转移排放的成分,我十分赞同。大量耗能、初级的制造业分布在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只需直接购买产品使用,当然不会有大量的Co2气体排放。如果把Co2排放作为一个指标来衡量(以前曾经用“footprint”来衡量),可以得出一个人生活消费方式与碳排放的关系。开汽车,住大房子、使用很多奢侈品的人,002排放的量就大,应该多承担碳治理的责任,多出钱。总之,“低碳”问题,是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因发展水平和贫富差别不同而造成的政治与经济问题。每个国家都是为争取自身的国家利益而努力的,它必然要通过争议乃至斗争以达成各方面的妥协和平衡。

专访之二加拿大“低碳建筑”及温哥华冬奥会奥运村的可持续设计-――专访加拿大联邦政府基础设施建设专家委员会可持续发展顾问委员罗杰・贝利

编者按:2月1日与天津大学出版社的朋友在Hotel7见到了罗杰-贝利(RogerBeyley)先生。他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绿色住区――加拿大温哥华冬奥会奥运村的工程负责人, (2010年2月16日,该项目被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授予社区开发白金级LeeDtm环保认证)他满头银丝,十分热情开朗。交谈中我们很快取得了共识:爱护地球,让人类建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家园,是每个地球人的责任。针对本期的低碳主题,我和加拿大的唐怡凡小姐(Grace)联合对他进行了专访,让我们看看大洋彼岸的设计师对于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认识和实践吧(图7)。

1 “低碳建筑”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区别是什么?

这三个词意思相近,更多人采用“绿色建筑”的称呼。它们主要谈到了建筑节能和减低资源消耗的问题。 “低碳建筑”更注重讲求Co2排放标准:“绿色建筑”要考虑建筑节约能源和资源消耗;而“生态建筑”更关注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

2 加拿大为什么要发展低碳建筑?现阶段制约发展低碳建筑的因素是什么?

加拿大认为建筑产生了大量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因此政府和设计团体为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多工作。发展低碳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很多行业的节能标准还没有严格推行。

3 现阶段在建筑设计中有哪些切实可行的低碳策略?请以温哥华奥运村为例

加拿大节能措施有很多,主要是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减少窗户的面积并使用高效的冷、热辐射系统。在奥运村项目中这些都得到了体现,使之节能45%。

4 请比较中国与加拿大在生态设计上的不同

加拿大在可持续发展设计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能耗低于欧洲。我认为中国已经意识到资源匮乏、空气污染、能耗巨大以及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政府和开发商大量投入开始着手解决。中国和加拿大在绿色建筑方面的合作将很有意义,我们愿意将奥运村经验用于未来中国生态建筑的实践。

5 请简要介绍几个加拿大生态建筑以及它们采用的技术策略

奥运村是北美最大的可持续发展居住区,这个项目有以下特点:

(1)小区能源消耗将比标准北美住宅项目减少40%。

(2)水的使用将减少40%。

(3)社区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利用污水回收提供热能,将满足小区全部热能需求的65%。

(4)使用高效天花板反射式采暖和制冷系统。

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金融;发展;金融业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183-01

1低碳金融的产生及内涵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造成的灾害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所谓低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如碳保险、碳基金和碳交易币种的确定等制度安排。低碳金融是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是对碳排放进行规制的一种新型金融模型。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绿色金融的概念,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在世界银行2006年碳金融发展报告中,碳金融被定义为用于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量的金融资源。而在国内,对碳金融的界定主要关注的是碳交易与碳融资。

2我国低碳金融发展现状

我国当前的低碳金融主要以“绿色信贷”为主,“绿色信贷”是将贷款用于当前倡导的一系列节能减排、产业升级、保护环境的项目,主要目的是为了遏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当前我国的这项绿色信贷主要大力依赖于银行,银行在这方面也有很大的操作余地。虽然目前对于绿色信贷银行的兴趣也在不断提升,但在银行信贷总规模中的比重仍然偏小。这其中和促进绿色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建设有关,当前对绿色信贷的概念还不明确,由于金融机构缺乏相应的环保专业人才,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产业投向标准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信贷指引,使金融机构难以制定相关的内部实施细则和考核评价办法。同时从目前情况看,低碳经济有“概念热、融资冷”的倾向,一方面创新型企业由于前景难以预测,比如一些风投项目,对绿色信贷的需求处于初级阶段;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的经营原则决定了信贷支持成熟的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的偏好度,绿色信贷还面临着项目融资评估的复杂性,而银行开展这些项目缺乏人力资源和技术基础。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对道德风险的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不利于绿色金融参与主体形成稳定预期。

3当前我国发展低碳金融存在的问题

3.1对于低碳金融认识不足

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资源国家,是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最重要的供给国,但是当前我们对于碳市场还是有很多模糊不清和非理性的认识,对于碳金融和CDm的认识还不到位,缺乏对CDm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的深度了解,投资该领域项目的业务能力严重不足,导致我国碳金融体系发展与碳市场潜力不匹配,碳金融发展面临诸多挑战。CDm和低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而进入人们视野的,在国内发展时间较短,相关经济主体还未充分认识到其潜藏的巨大商机。企业和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交易价值、项目开发、操作模式、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对碳金融的需求有限。目前关注“低碳金融”的主要是大型商业银行,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对此关注较少。

3.2中国面临碳金融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

中国是CDm市场的最大买方,但中国却处于CDm市场产业链的最低端,在全球碳交易市场处于被动地位,缺乏碳金融市场的定价权。我们国家现在企业卖出的CDm,是碳减排的产品,主要是由国际上碳公司来帮我们做,实际上定价权掌握在国际金融机构手中,中国在碳金融发展中没有掌握大部分的话语权和主导权。而且我国目前在碳金融建设方面发展滞后,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所和碳交易平台,没有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很难与国际金融机构抗衡,使中国目前面临着全球碳金融及其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

3.3巨大的政策风险

有关《京都议定书》的实施仅涵盖2008-2012年,在这之后国际碳减排政策如何安排还取决于各国在新一轮气候谈判中的博弈结果。届时我国是否需要承担一定的减排义务存在不确定性,这对我国碳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另外减排认证的相关政策风险也可能阻碍市场发展。在碳减排交易风险中,交付风险是最大的风险,而所有导致交付风险的因素中政策风险最为突出。同时由于技术的发展以及政策意图的变化,认证的标准和程序也在变化之中。而且项目交易涉及不同国家,要受到东道国法律的限制,碳金融交易市场发展面临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是非常巨大的。

4低碳金融的发展前景及对于金融业的重要意义

2008年10月,兴业银行正式公开承诺采用“赤道原则”,并于2009年1月成立可持续金融的专门业务经营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负责能效金融、碳金融、环境金融等领域的业务经营和产品营销。碳金融已经成为全球金融机构竞争的新领域,中国金融业拓展碳金融业务已是大势所趋,因此需要从金融业自身和外部政策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努力,解除制约中国碳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促进中国金融业碳金融业务的开展。国内金融机构目前主要集中在对低碳项目的融资支持方面,以各类绿色贷款、环保贷款为主,对于中国的金融机构来说,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机遇,大力创新,积极拓展碳金融业务模式是当务之急。

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篇7

关键词:低碳生活;低碳意识;绿色环保

一调研背景

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当前,全球资源紧张、气候变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对人类的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近年来,"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等词语不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是如何真正做到"低碳环保",任重道远。

为了更好地了解绍兴市民对环境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大家的环保理念,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分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就"绿色环保,低碳生活"这一课题走访了越城区一些社区,就普通家庭的低碳生活状况进行调查。

二调查分析

2013年6月28日至7月10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分院暑期社会实践队对绍兴市越城区不同社区的居民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的主题为"绿色环保,低碳生活",共发放问卷100份,实际收回问卷100份,回收率为100%。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我们得出了以下调查结果:

1.社区居民对低碳生活的了解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低碳经济,绿色生活"的生活观念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了解、接受和推崇,认为"低碳经济"、"节能减排"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大部分人也愿意支持"低碳生活"。以调查问卷为例,在"是否听说过并了解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等"选项中,有69%的居民表示听说过,有22%的居民听说过该类名词,有7%的居民只是偶尔看到或者听说过,只有2%的居民表示不知道。在"你认同低碳经济,绿色生活这个观点吗"中,有93%的居民表示认同并大力提倡这种观点;有4%的居民持中立态度,不认同也不反对;不过尚有3%的居民不认同这一观点。

"在居民们的眼中,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到底是否重要"的调查显示,69%的居民认为这是政府为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所提出的一项民生工程,并且和自身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他们已经开始行动并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26%的居民表示十分关心这方面的情况,并且准备在必要的时候响应并采取行动;仅有1%的居民则认为这与我们的生活是基本不沾边。在"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对我国的各项发展的帮助"上,83%的居民都认为帮助很大;10%的居民认为有点帮助;但仍有6%的居民则是持否定态度。

上述数据表明,随着全球气候、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低碳逐渐成为了社会的流行语,而低碳生活也开始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倡导。

2.社区居民践行低碳生活情况。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还是能较好地将"低碳环保"行为与生活习惯相结合起来。在"居民平常对空调温度的定位"中显示,31%的居民一般将家中或办公室的空调定位在28度或以上;58%的居民将空调温度定位在20~27度;6%的居民会将空调定位到16~19度;还有5%的居民会视情况而定。另外,有85%的居民表示有"随手关灯"、"一水多用"等环保习惯;11%的居民正在养成这些习惯。

从上面几个问题可以看出,居民有不少良好的生活习惯。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高科技产品也逐步向"低碳环保"靠拢。当我们在购买产品时,往往会有一些能效标识,标识分为1、2、3、4、5共5个等级,等级1表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最节电,即耗能最低,以此类推,等级5是市场准入指标,低于该等级要求的产品不允许生产和销售。经调查,有67%的居民都会注意到家电上的能效标识,但都不太清楚它们真正的意思;有22%的居民没有注意到过家电上的能效标识。那么,对于"低碳环保"的产品人们又是怎么看待的呢?在购买产品时是否会优先考虑这些产品呢?调查显示有81%的居民会优先考虑购买绿色低碳环保产品;有15%的居民优先考虑价格高低而非绿色环保低碳。

此外,我们在调查访谈中还发现,尽管居民低碳生活意识越来越强,也已经有一些很好的生活习惯了,但是,他们所谓的好习惯主要是考虑怕浪费。如"你们冰箱中存放食物一般占容积的多少",73%的居民选择80%;20%的居民选择存放50%。看似比例很高,但是访谈中很多人表示"放太满了很费电,电费太贵";还有人表示"随手关灯"、"一水多用"的习惯仅仅体现在家里,在单位很少这么做;电脑在单位很少关机;夏天在单位开空调几乎都是一整天。在"当绿色环保和自身利益相冲突时如何选择"这一问题上,59%的居民选择了绿色环保;27%的居民选择了自身利益。可见,居民虽然想过"低碳生活",但是当低碳生活影响生活质量,或者给生活增添麻烦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放弃低碳。

三调研体会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我们对"低碳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更进一步了解了社区居民对低碳生活的态度和实行的情况。

"低碳生活(lowcarbonliving)",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不断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所以,将低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从目前的调查来看,人们对"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词较为熟悉,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居民节约能源的意识还不是太高,实施的人群相对较少,不过一些较好的生活习惯还是值得推崇和赞扬的,并且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低碳"生活的倡导和推广。

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细节都与节能减排有关。如节约用电,目前我们使用的电能以水电、火电为主,因而节约用电有助于节约火力发电,减少煤炭用量,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其他如节约用水、自备购物袋、光盘行动等,都可以达到减少碳排放的效果。积水成流,聚沙成塔,如果每一个人都从细微处做起,小到每个人,大到一个国家,整个地球,其集聚效果何等可观。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积极践行"低碳生活",不仅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更要向社会做宣传,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为节能、环保尽一份力,共建我们美好的家园。

低碳生活是一种经济、健康、幸福的生活方式,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它不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指数,相反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低碳生活意味着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它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通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我们都深刻地感受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绝对不能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坚持政府、社会、群众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的步入低碳生活。

参考文献

[1]杨婷.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我国居民低碳生活的思路,2010年5月第32卷第3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09-01

[3]闻道.节能减排与我们的生活方式[J].视点走笔,2008(9)

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原因对策分析

一、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许多企业内部受到了绿色经济模式转型的影响,世界经济向着绿色经济模式转变,主要由于地球环境遭到了影响和破坏,地球呈现出的问题有很多,比如全球气温变暖、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增加、战争带来的环境恶化、毁林开荒带来的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全球气温升高带来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问题。因此,绿色化低碳经济发展才有了其存在的意义,低碳经济发展,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本身的一种升华,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污染排放、降低能源损耗、减少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浪费、开展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这就是所谓的“三低三高”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这种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其主要运营方式是强调对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破坏,这种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会在未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与稳定性,还会贯穿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整体结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性起到影响作用,也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在未来的方向和走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无论是国际政策还是国内政策都提出了低碳化的未来发展之路,低碳经济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已经逐步进入了初期的规划以及准备阶段,通过一系列的研究结果可以证实,如果一些高能耗的企业或者是部门在进行经营、生产的过程中能够逐步重视低碳技术和低碳理念的应用,那么将会大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环境污染,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水平,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障碍

(一)成本与收益存在均衡问题

成本与价格在均衡问题中出现的不一致,导致了成本的获得利益的方式出现问题,降低了经济收益,在经济活动的正常发展过程中,失去了经济主体的保护,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无法得到均衡。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分析,新古典主义发展的方向要求低碳经济发展的收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就需要低碳经济投入相当大的成本,会造成利润全额投入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要求的现象,导致问题的产生,因此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模式的主要障碍就是前期投入的成本过高,对企业的经济负担较大,企业不能开展清洁生产和绿色化运营,企业中的环保设备和清洁能源的材料使用都存在问题,成本较高,降低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二)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绿色环保制度不健全的问题

制度的缺失与企业环保经营措施的缺陷导致了企业发展与经营的高污染、高排放问题。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是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的三高局面,造成了企业发展的能耗较大,对国家环境危害较大,造成了企业发展与均衡性提高的障碍,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心正在转移,可是全国企业与商业组织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因此各地区发展本地区经济都是以经济最大化为主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主,长久根深蒂固的高耗能模式降低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动力,减缓了企业的发展速度,破坏了生态环境。

(三)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概念不清

绿色经济发展模糊化的概念,狭隘的低碳经济模式概念,造成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思想发展障碍。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障碍之一,是企业不能够认清当前的发展局面,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本质意义掌握不清,企业发展过程中低碳经济的项目开展遇到了严重的阻碍,企业经营概念了解不够,降低了发展动力。

三、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原因

我国政府已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到2020年,实现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为了实现这一庄严承诺,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它需要从各级政府到各类民间组织、从企业到每个公民的参与和努力,更需要相关政策的保驾护航。要不断改革我国低碳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建立健全绿色经济发展制度,才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经济收益的提高,改善环境保护能力。

(二)法律方面的原因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法制基础尚不健全,而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模式需要全面的法律制度保护措施,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上的立法和法制管理与落实状况上都明显存在不足和缺陷,低碳经济发展的立法与法律维护明显存在滞后性,导致了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个人绿色化经济意识缺乏有力的依据和正确的引导,造成了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缺陷,降低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从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多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相关的法律来看,大多数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法律内容都是借鉴国外环境保护法和绿色经济法的现有内容而建立的我国特有的法律内容,但是目前我国法律制度明显存在不足和缺点,因为法律内容与我国的实际发展状况不符,造成了环境保护法和资源节约法律的执行困难,与现实环境的不符降低了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与发展能力,在法律的标准、方案、内容规划等多个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性,从法律的内容上分析,现有的法律内容仍然不够充分,不够完整,系统体系不够健全,法律的针对性和标准性都较差。

(三)社会认知方面的原因

社会认知方面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各界对低碳经济含义的理解存在偏差,公众层面与社会研究机构对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解存在模糊的概念,而且低碳经济相对于我国公民个人的意义并不大,造成了公民对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认识不足,保护资源与环境的能力下降。因此,政府对待社会认知低碳经济发展的传播与正确的引导意义变得更加重要,公众低碳经济保护和有效节约资源成本发展的知识变得更加重要,政府要主导这样一种低碳绿色经济发展方式,让全民意识到低碳经济发展的不足缺点,让全社会都了解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四)技术方面原因

如果分领域来看,我国已经初步掌握电力行业中煤电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iGCC)、高参数超临界机组技术、热电联产技术,而且这两年进步很快,不过仍不太成熟,产业化还有一定问题。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方面,我国的大型风力发电设备、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生物质能技术及氢能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不小差距。在交通领域,我们虽然掌握了一些,但短时间内无法达到产业化水平。至于冶金、化工、建筑等领域的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我们在系统控制等方面还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目前,我国已把低碳技术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及其相关技术产业的发展规划中。与此同时,我国还计划着围绕一些高能耗的领域进行相关低碳技术以及低碳理念的普及,具体是分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开展一系列与低碳经济相关的示范活动以及试点项目,加强人们的认识。有研究表明,低碳技术不仅能够起到保护环境,降低污染的作用,还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不过,我国的低碳技术还属于初期发展阶段,对一些企业和部门来说,其所带来的经济投入与收益不成正比,所以很难得到普遍应用。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大力投入人力、物力来加强低碳技术的研究工作。

(五)绿色经济发展国际化原因

未来全球能源基础设施投资预计到2030年超过20万亿美元。据国际能源机构估算,在2001年至2030年期间,中国需要在能源领域投资2.3万亿美元,其中80%用于电力投资,约为1.84万亿美元,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期温室气体排放具有较大影响。仅从这一个例子即可看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空间很大,任务也很繁重。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克服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需要行政手段的引导、法律手段的规范和经济手段的平衡。

参考文献

[1]闵剑,李家强,宋玉春.谋取绿色低碳发展新优势.中国石化,2012(3):30-33.

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篇9

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是深圳与东莞、惠州交界的唯一街道,是深荛惠合作的桥头堡;同时又紧邻龙岗中心城,是龙岗区中心组团片区的重要腹地。辖区现有可建设用地较多,城市建设密度小,交通干线密集,区域内水域、山林和园林分布丰富,素有“龙岗后花园”之称。市、区政府充分利用龙岗在生态、空间等方面的有利条件,把深圳国际低碳城落户坪地。作为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合作旗舰项目以及深圳建设国家低碳发展试点城市重要举措,深圳国际低碳城将打造五大中心,即:国际低碳技术集成应用示范中心、低碳产业与人才聚集中心、低碳技术创新研发中心、低碳技术博览交易中心、低碳发展技术和服务输出中心。这对加速坪地的城市化和一体化进程,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借助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实现坪地跨越式的大发展,最关键就是要按照党的十要求,坚决按照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力推进国际低碳城建设,着力推动坪地社会经济跃上新台阶。

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圳市委市政府、龙岗区委区政府积极谋划,在坪地规划建设国际低碳城,把建设深圳国际低碳城作为贯彻落实十精神、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建设国家低碳发展试点城市的重大举措,作为探索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条件下实现高质量稳定增长的有效路径。坪地作为国际低碳城项目规划建设选址街道,要坚决按照市区的部署,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和责任意识,全力保障国际低碳城各项建设顺利实施。

首先,大力推进土地整备。坪地目前的土地资源优势主要是建设密度较低,零散的小地块相对较多,但可用于连片开发的地块却较少,必须通过整备,才能将潜在土地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优势。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动员,大力宣传土地整备工作的重大意义,营造群众关心、理解和支持土地整备工作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整合力量、落实责任、突出重点、全力推进,如期完成坪西片区、高桥片区土地整备进度,确保绿色低碳创新产业基地等低碳城核心启动区重大项目顺利实施;结合国际低碳城建设进度,统筹考虑、精心规划,认真做好整个国际低碳城53.14平方公里选址区内域土地整备工作的编制规划,确保国际低碳城土地整备工作有序稳步推进,全力保障建设用地需求。

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篇10

关键词:生态旅游;教学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256-02

《生态旅游学》是许多旅游院系都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在综合考虑当前这一领域的问题和背景后,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针对现存问题和发展新趋势的课程新框架,现提出来供交流探讨。

一、整合生态旅游教材内容

近十年来,“生态旅游”成为旅游业中一个时尚和流行的名词,国内一批学者也相继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出版形成著作,成为各相关院校旅游专业课程教材。这些著作中代表性的有:由卢云亭和王建军合著,2001年由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态旅游学》[1],全书共十章内容;由严力蛟所著,2007年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的《生态旅游学》[2],全书共二十章内容;以及张建萍主编,2008年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生态旅游》[3],全书共十三章内容。这些著作内容虽有简有繁,但大致都按照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资源和评价、规划与开发、游客与市场、管理与发展等几个部分编排。这几个部分从前至后的逻辑安排,同时也是旅游专业中几乎对每一种业态教学的普遍体例,学生对每个部分的相近知识已经有较多的学习积累。

因此,根据以上教材,结合其他文献资料,作者安排了以下几部分的生态旅游教材教学内容:第一,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第二,生态旅游资源及其评价,第三,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模式,第四,生态旅游者与生态旅游市场,第五,从当地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旅游者等多视角的生态旅游管理考察。

二、凸显低碳旅游前沿热点

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大力发展低碳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2010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更是明确提出,着重在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低碳旅游示范城市试点和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创建四个方面,将发展低碳旅游作为推动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基于当前低碳旅游的实践发展和形势要求,因此在生态旅游学教材内容教学之后,安排了低碳旅游教学内容。除适应实践发展的需求之外,主要还考虑到以下原因: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同是关注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内容上并不矛盾,且后者由于直接应对气候变化趋势,强调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在研究中能够量化、更具科学性,在实践中能够通过节能减排的措施实际推进、更具操作性;目前全国尚无低碳旅游相关专业内容,本院系也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而言是一个知识空白区;作者近两年来关注这一领域,并与人合作编写了国内首部相关著作[4],该书以汇总国内外相关资料、技术、运作模式和实操案例为目标,既是一个工作指南,同时也是一项探索性的研究工作,适于学生对此领域的初步了解和认识。

因此,主要按照该书的内容章节,安排教学内容。第一部分“低碳旅游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现状评估”解决基础概念和认识问题,重点阐明低碳旅游概念、内涵及特点,在此基础上初步估算旅游业对降低碳排放的贡献,阐明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优势与意义,并对全球和中国旅游业的能耗状况、节能减排现状及潜力进行初步评估,对中国旅游业碳排放现存问题与降减途径进行分析阐述。第二部分“中国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政策框架与主要措施”解决发展背景及政策体系问题,主要对可持续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五大领域组成的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政策框架进行了介绍分析。第三部分“景区节能减排及低碳化发展的途径与案例”解决旅游景区低碳循环发展问题,阐述了循环型低碳景区的基本概念、发展模式及运行流程,分析循环型低碳景区建设的途径和措施,并以典型案例形式阐述示范低碳景区的发展思路与具体途径。第四部分“绿色饭店节能减排途径与案例”解决餐饮饭店业绿色集约发展问题,介绍了绿色饭店的概念与特征、饭店节能减排的意义、饭店节能减排的基本原理及国内外饭店业节能减排的发展现状,分析通过制订计划、技术控制及制度安排推进饭店节能减排的途径,介绍相关标准、扶持激励等政策措施并对饭店的绿色能源管理进行了案例性介绍。第五部分“低碳旅游城市发展及案例”解决旅游城市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在阐述低碳旅游城市相关概念内涵与主要特征基础上,对低碳化发展的思路、原则、目标、战略和途径进行分析。第六部分“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创建途径与案例”解决旅游企业绿色环保创建和评定问题,简述绿色环保旅游企业的概念内涵与主要特征,介绍绿色环球21、iSo14000等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环境认证体系,对绿色环保旅游企业的创建思路和途径进行重点分析。第七部分“其他相关领域低碳发展”从概念、内涵特征、主要方式、技术和做法等角度,分析绿色旅行社、绿色旅游者、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等相关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问题。第八部分“低碳旅游的融资模式借鉴”解决旅游业低碳发展的投融资问题,主要是介绍并借鉴国内外相关产业和领域在低碳化发展中成熟的融资政策和模式。

三、经由实践提升理论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作者了解到,学生对生态旅游的实感非常欠缺。由于对实际情况认识的欠缺,学生对生态旅游的理解普遍停留在“到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去旅游”或“在旅游发展中要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对生态旅游“保护、发展与分享三者一体”的概念内涵认识不深刻。

为加深学生对生态旅游相关理论和知识的理解,组织了一次全体学生的外出实习。综合考虑交通、安全和实习地点的典型性,选择了北京郊区门头沟的爨底下村和灵山风景区的两日一晚行程。爨底下村是以北京典型的沟域生态为基础、以明清风格的村落景观为特色并提供食宿接待的旅游村,而灵山景区则是以山地生态景观为主要吸引的风景区,二者地理相近、类型有别但都可属于生态旅游范畴。出发之前,要求学生从旅游专业尤其是从生态旅游的视角,对实习地进行综合考察和独立思考,在实习体验结束后,又组织了一次专门的讨论课。课间,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加深了对两个旅游区生态旅游发展的认识:两个旅游区都有良好的生态景观作为旅游吸引,是其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爨底下村以村委组织旅游公司收取门票、投入进出村的道路等设施,而村民以自家的院落参与食宿接待,这一发展模式既保障了公共设施的投入和整体接待质量的提高,又让当地村民充分参与得到旅游发展的实惠。对案例的剖析加深了学生对生态旅游地旅游经济发展复杂性的认识,对生态旅游概念中关于如何保护、怎么发展以及利益分享等有了实际的认识。进一步,通过作者引导,学生对灵山景区建筑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接待服务质量的提高、登山线路的多样化安排以及与爨底下村的资源整合、周边旅游点产品组合等问题也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四、小结

总结起来,对《生态旅游学》的创新教学实践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效:通过对《生态旅游学》各版教材的比对和整合,让学生了解了这一分支学科目前的发展现状,对“生态旅游”这一研究领域有了较全面的认识;通过对低碳旅游的教学,学生对低碳旅游的概念、计算和景区、饭店、城市等实践领域的低碳发展有了基本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学生对此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为此以“高星级酒店的低碳化运营”为题,还面向全校举办了一场开放性的学术沙龙;最后,实习实践让学生走出课堂,一方面深化了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认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其理论深入的兴趣。从对生态旅游这一旅游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学科和研究领域都在随着实践而发展,因此对于专业教学而言,也应该随着时展和实践需求而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2]严力蛟.生态旅游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