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乡基层治理总结十篇城乡基层治理总结十篇

城乡基层治理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2:26

城乡基层治理总结篇1

关键词:乡村治理;经验总结;措施分析

我国乡村治理关系到千家万户,总结乡村治理的经验对我国乡村治理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归纳如下:

一、正确处理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与不断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关系,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动摇

乡村治理的根本制度保证消灭私有制、实现共同富裕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着乡村治理的方向,也是保证农村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有制在中国社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1982年修订的现行宪法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总的看来,改革开放前中国乡村的主要问题是坚持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与农民对土地自主经营的矛盾,改革开放后是城市化与农民维护土地权益不受侵害之间的矛盾。在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这些矛盾都是人民内部矛盾,只要处理及时得当都能得到妥善解决,农村因土地兼并而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就不可能出现。由此可见,中国乡村稳定发展的根本制度保证是坚持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而不是土地私有制。正确地处理好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动摇与不断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的关系是乡村治理中至为重要的问题。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发挥其在农村的指导、引导、协调和服务功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乡村治理的主要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是领导农民群众建设农村的核心力量。在中国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各种社会组织中的领导核心。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领导和支持村委会及其他组织依照法律法规开展工作,发展和完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提高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党的方针政策、政府的法律法规最终都由基层党政部门贯彻落实,因此,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政组织的引导、指导、协调和服务功能对乡村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文化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在维持农村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乡村治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理念中比较重视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注意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20世纪60年代初,培养“有觉悟、有文化的农民”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之一。改革开放后,“两个文明都搞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为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2009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这些文件对基层文化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指明了发展方向。

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也涌现出江苏省华西村、深圳市南岭村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双丰收、基层文化建设搞得有声有色的农村基层先进典型。他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宣传先进文化,传播先进科技,倡导文明生活;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领导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

四、正确处理城乡关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搞好乡村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是整个国家发展和稳定的基础。正是从中国的这一实际出发,邓小平明确指出:“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因此,正确处理城乡关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别,是乡村治理的努力方向。

2002年后,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将过去长期实行的农业支持工业、乡村支持城市的城乡关系转变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新型城乡关系。在全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跳出了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局限,将解决“三农”问题放在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优先位置来考虑。

参考文献:

[1]张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乡村治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城乡基层治理总结篇2

关键词:城乡差距;治理;产业;公共服务

一、城乡差距与城乡差别具有不同的内涵

城乡差距与城乡差别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集历史现象与社会现象于一体的城乡差距是一个国家基本社会制度框架内城乡关系走向的表现形式。一个国家的基本社会制度决定财富的分配原则,建立在城乡利益对立基础上的城乡差距扩大是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分配不公的必然结果。但对已有的城市与乡村而言,他们各自能够产出多少财富则是由各自的主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而代表城乡主业生产力水平的是城乡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如果一个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甚至达到了物质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状态,而且工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同样高的水平,此时,源自生产关系方面与源自生产力方面的城乡差距都消灭了,但城乡差别依然存在。由此看来,城乡差别另有自己的特定内涵。

所谓城乡差别是指城市与乡村之间在城乡生态景观、城乡主产业劳动方式、城乡居民的集聚方式、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方面的客观区别,它存在于任何阶级社会的各个国家中。各个国家正在努力消灭的是城乡差距,但不能消灭城乡差别。自城市诞生以来,城乡差别就存在,以后还将存在。以往我们常常讲的“消灭三大差别”,其实指的是“消灭三大差距”,或者说是在对城乡差别有误解的情况下喊出的口号。城乡差距是指在基本社会制度及其一系列衍生制度约束下由城乡主产业生产方式而决定的城乡发展水平的差距。通过这个界定可以看出,要消灭城乡差距,就必须既要消灭使城乡差距扩大的基本社会制度,又要使城乡主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同步提高。

在对待城乡差距问题方面,还存在一个误区,即人们往往认为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在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并力图消灭城乡差距,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没有缩小城乡差距。在资本主义初期,城乡差距扩大的速度的确很快,城乡对立关系十分突出。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化与市场化的触角逐渐伸入到农村与农业,尽管主观上获取剩余价值,但客观上却缩小了工农差距与城乡差距。与社会主义国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缩小城乡差距的行为是被动的,是因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受到了落后农村、农业阻碍时才不得不去发展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缩小城乡差距的行为是主动的,是受基本社会制度价值取向影响而进行的提高农业生产力的行为。即使是这样,并不能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在消灭城乡差距问题上不存在失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需要不断完善,这就使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仍然会出现城乡差距扩大的问题,以至于今天我们用“统筹城乡发展”来纠正过去城乡差距方面出现的失误。

二、城乡差距问题的层次性分析

分析城乡差距问题应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系统的研究不同层次的城乡差距,二是揭示城乡差距的本质,三是明确导致城乡差距拉大的历史责任主体。

中国城乡差距包括城乡政治差距、城乡经济差距和城乡社会差距。城乡政治差距是最深层次的城乡差距,它决定着中间层次的城乡经济差距与表层次的城乡社会差距。通常状况下,人们只重视城乡收入差距这一城乡社会差距的研究,很少能从城乡经济差距与城乡社会差距背后挖掘出城乡政治差距。源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压力型政治体制在城市与农村的表现形式是命令式的城市治理与乡村治理。在压力型政治体制约束下由任命型城乡权力资源配置制度支撑的城乡治理差距越来越大,而这种城乡治理差距的产生原因恰恰是由于权力资源本身在城乡之间的严重不平衡配置,权力资源的不平衡又导致城乡之间经济资源的不平衡与社会公共产品资源的不平衡。这表明,城乡政治差距是城乡经济差距和城乡社会差距的根源。

政府在城乡差距扩大问题方面负有直接责任。政府是校正“市场失灵”的最后控制者,政府是战略政策与制度的主要供给者。就市场机制的作用而言,城乡差距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无疑是越来越大,政府校正市场机制的结果体现了政府的宏观调控绩效和政府的统筹能力。就政府制定的战略而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政府提出的,控制大城市发展的城市化方针是政府提出的;就政策与制度而言,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政府推出的,不平等的城乡产品交换制度、差别化城乡教育制度、不同的城乡社会福利制度、城市优先的资源配置制度等也都是政府制定并加以实施的。而这些战略的实施与制度的出台恰恰是导致城乡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三、从多维度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建议

城乡差距问题是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表现形式,而化解这些深层次矛盾的最好办法是进行体制改革。为此,针对上述三个层次的城乡差距,提出了相应的三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

为从根本上剔除产生城乡差距的深层政治体制阻碍性因素,我们需要确定城乡治理体制变革的价值取向,该价值取向是变压力型治理体制为激励型治理体制;变权利约束型治理为权利给予型治理;变人治型治理为法治型治理。当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令人民群众满意的成绩后,城乡各级政府的科学决策、公正决策、公平决策才会在城市与农村的协同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才能在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城乡整体规划与城乡政府管制方面有所作为。面对日益严重的城乡环境污染问题,城乡各级政府应联合起来为城乡生态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面对城市的单纯空间扩张与农村耕地的不断减少之间的问题,迫切需要政府突破过去仅规划城市而不规划农村、仅规划工业布局而不规划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布局的工作思路,实现粮食安全前提下城乡规模结构与城乡空间结构之间的整体协调增长。

城乡政治体制改革引领下的城乡治理绩效的提高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而深层经济体制改革则是统筹城乡协同发展的最核心内容。市场机制惯性作用下优质生产要素不断流出农村问题,需要统筹主体的政府干预机制在一定激励机制作用下强制性的实现优质生产要素流入农村,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优质生产要素短缺问题。统筹主体政府还要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在农业生产成为工业化整个链条中一个环节的基础上,发展精细农业、订单农业、生态农业、标准化农业。

缩小城乡经济差距的核心是缩小工农业发展差距,财政支农、工业反哺农业与城市支持农村只是发展农业的外部措施,农业要想真正成长为现代农业还必须有一系列新土地制度安排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其中,动态土地承包权确认制度就是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为解决农村新生代农民被农村和城市双重边缘化问题,为适应农业规模经营的要求,我们主张改革以往政府单方面固定期限下的土地承包制度,代之以动态土地承包权确认制度和柔性土地承包权流转制度。所谓动态土地承包权确认制度是指为适应农村新增人口组成的家庭也有土地供其承包而言的增量性动态土地承包权的确认制度。该制度是基于新生代农民在农村的生存问题而提出的,是化解新生代农民与老一代农民代际矛盾的新型制度安排。所谓柔性土地承包权流转制度是在合法、合理、自愿前提下,规范农户与农户之间、农户与非农户之间以及农户与集体组织之间发生的土地承包权流转的制度。该制度解决了初始土地总承包权与后来土地分承包权之间的流转问题,它既可以使土地走向规模化经营,也可以因地制宜使土地走向分散化经营。

城乡基层治理总结篇3

此次全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城乡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全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经验,研究部署今后一段时期我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等一会,地区民政局局长同志将对全区社区建设工作进行具体的安排部署;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同志将从党建角度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提出意见和要求,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城乡社区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和人居的基本平台,同时也是各种利益关系的交会点、各种社会矛盾的集聚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动,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和流动人口涌入城乡社区,大量的城乡低保人口、下岗失业人员和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生活在城乡社区。进一步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扩大社区服务,千方百计地保障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满足普通居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为社区群众创造安全、整洁、舒适、方便、祥和的生活环境;扩大社区服务项目和服务面,拓展就业门路,为城乡低保人口、下岗失业人员和残疾人等增加就业和再就业机会;为残疾人、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提供更多人性化的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等等,正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二)开展城乡社区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较为突出。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还是在收入分配方面,农村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城乡二元化结构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步凸显。这些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小康社会建设。开展城乡社区建设有利于强化城乡基础建设,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有利于为群众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调动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加强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三)开展城乡社区建设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不懈努力下,全区广大农村建立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居)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基本落实了村民的选举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知情权,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肯定。但也要看到,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进,村民自治组织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难以充分发挥其社会自治功能,而且我区农村集体经济还十分薄弱,村级债务沉重,村级组织难以为村民提供有效的服务,对农民群众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新形势下,如何通过一个有效的载体,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与村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成为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开展城乡社区建设,可以健全乡村自理机制,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提升村级组织的管理水平,使社区在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上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为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找到新的有效途径。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城乡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总体目标,结合我区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城乡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服务群众为核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创建示范活动为载体,建设一批组织体系建全,管理规范有序,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的现代城乡新型社区。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搭建城乡社区建设平台。近年来,全区实施“村村通”工程,交通、通讯、广电、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我区社区基础服务设施短缺、简陋的情况还很普遍,明显滞后于其他市州地。因此,要探索建立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社会化和产业化相结合的城乡社区社会事业投入和发展机制,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向城乡社区基础设施领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从城市来看,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建设。目前我区有办公用房的社区不到三分之一,有办公用房的面积也达不到要求,还不能适应开展社区服务的需要。因此,各县市区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加快社区办公用房建设步伐。二是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目前国家正在实施社区服务设施项目,一方面我们要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的国债资金和国家民政部的福利公益金的更多支持,另一方面各县市区也要安排相应的资金配套,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在毕节市6个街道办事处和8个县(区)政府(管委会)所在地建成社区服务中心,135个社区居委会全部建有社区服务站。三是社区养老机构建设。目前,社会逐步趋于老龄化,因此,加快社区养老机构建设是当务之急,我们要借鉴区外乃至省外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努力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四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提高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在农村,要大力整合资源,逐步建设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的场所。要结合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服务场所;要结合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家书屋等项目,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文化设施;要结合农村义务教育、村级卫生室、农村警务室、邮政、社会福利事业建设等项目,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要结合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乡村公路、农村能源、农村清洁工程、农村危房改造等建设项目,解决农民群众饮水、行路、能源、教育、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房屋安全、环境绿化等方面的困难,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二)强服务、保民生,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一是大力推进以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覆盖面,促进社区居民“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等民生问题的解决。要积极创新服务方式,改进服务作风,倡导“开放式办公、一站式服务”,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二是动员驻城乡社区的机关、部队、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驻共建,做到资源共享,为社区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以低收入人群、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和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为重点,大力开展城乡社区志愿服务、互助服务,发展慈善事业,不断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三是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城乡社区服务业,构筑安全、方便、就近、舒适的强身健体圈、文娱活动圈、生活服务圈。四是规范城镇社区物业管理活动,促进物业服务企业为广大业主提供质价相符的服务。

(三)完善城乡社区管理,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水平。一是积极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尤其要做好“难点村”治理工作。“难点村”的治理,时间紧,任务重,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切实加快“难点村”治理步伐。二是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城乡社区组织体系。全区第八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即将启动,各县(市、区)要做深做细做实选举各个环节工作,发挥好村(居)两委在社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同时,要努力发挥驻社区单位、群团组织和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三是积极推进城乡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中明确政府及政府部门的职责,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属于政府职责范围的要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不能给社区自治组织增加负担,避免自治组织行政化倾向。县、乡、村三级要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要健全社情民意收集机制,及时准确地掌握社区居民的呼声和驻区单位的意愿,有效防控和化解社会矛盾。四是坚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逐步建立以社区民警为主导,以群防群治队伍为补充,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区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全面提升城乡社区安全防范水平。

(四)加强城乡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的能力。一是加强城乡社区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城乡社区干部头脑。二是加强城乡社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他们执行政策的能力、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强城乡社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引导社区干部端正对居民群众的态度,摆正同居民群众的关系,增进同居民群众的感情,努力学习掌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居民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同时,县、乡两级要推动落实社区干部的补贴、养老、医疗、工伤保险等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调动和保护其工作积极性。

三、切实加强领导,为城乡社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强领导,健全体制机制。地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重心下移,主动参与城乡社区建设,切实对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各县市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工作作为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充分发挥城乡基层组织的主体作用。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加强村(居)委会、村(居)民小组、村(居)务公开监督小组、村(居)民民主理财小组、村(居)民代表会议等自治组织建设,大力培育和发展城乡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各种形式把基层群众组织起来,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要积极组织社会志愿者和公益性社会组织到农村社区举办各种实业,积极培育和壮大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逐步使专业社会工作者成为参与城乡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三)拓宽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各县市区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把城乡社区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形成自然增长机制,为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组织运转、社区服务拓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要以县为单位,整合各部门投向农村的资金,按照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统一用于发展农村社区,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分流,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福利公积金、体育公益金,用于城乡社区福利设施和体育场所建设。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制定实施优惠扶持政策,推动城乡社区建设投资多元化和筹资渠道多样化。

(四)改革创新,激发社区建设生机活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建设工作的调查研究,以创新精神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社区建设。要科学谋划,把握工作节奏,对基础较差的社区,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对基础较好的社区,要提档次,上水平,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特别要在把握重点、攻克难关上下功夫。黔西县作为全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县,要认真搞好试点,为全区提供成功的经验和可供借鉴的样板。各县市区要及时培育、借鉴和推广社区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典型在社区建设中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不断打造社区建设新品牌,推出社区建设新亮点、新特色。

城乡基层治理总结篇4

这里召开指挥部第六次全体会议,今天。就是认真贯彻落实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我市专项治理工作,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时向村庄、基层、盲点死角延伸,确保我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确保“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会上,以庄书记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行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项环境工程、惠民工程和作风工程。市自去年启动实施以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布置要求,以庄书记任总指挥长亲自抓,创新提出了1573工程,明确了两个确保”目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阶段性效果。这次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会上播放的暗访专题片中,大部分市州的城乡结合部单薄环节问题都被曝光通报,市没有被曝光,这应该说是对我市前一阶段治理工作的一种肯定。

反映出我市城乡结合部还不同水平地存在公路沿线乱、铁路沿线乱、河道沿线乱、房屋乱搭建、农贸市场乱、废旧物资回收乱”六个方面的问题,但是市城乡结合部是不是就没有问题呢?从刚才播放的全市城乡结合部暗访专题片中。同时个别地方“五乱”回潮反弹严重、风貌塑造进度缓慢等问题都还很突出。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以下“三个不够”上:一是城乡结合部城乡交错,条块分割,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之间、城区和乡镇之间,治理职责不明确,责任不落实,协作配合不够;二是一些地方环境治理仍然停留在城区主要街道、场镇中心地段等区域,向基层、村庄、盲点死角拓展延伸不够;三是一些地方在治理工作中表示出主动应付和推诿畏难情绪,没有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没有攻坚破难、深入耐久推进的理念和思路,没有真正建立起长效工作机制,巩固效果不够。对这些问题,如不认真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到市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因此,大家一定要认真总结,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还要深刻认识开展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行动的重要性。城乡结合部是农村之首、乡村之郊”城镇与乡村的联结点,与此同时。城乡的主要出入口,也是一个地方的重要窗口,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城乡结合部一直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单薄环节,容易反弹。开展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行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提升城镇形象的需要,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关键环节,不只有利于示范工程建设“点”上的重点推进,而且有利于治理工作“面”上的重点突破。因此,各区县、各部门要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布置上来,牢固树立“高点定位,争创一流”思想,坚持把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作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攻坚接力点,将治理工作不时向村庄、基层等盲点死角及单薄环节延伸,确保我市治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确保顺利建设成为全省“环境优美示范乡村”

二、扎实有力地抓好专项治理的各项工作

结合我市实际来看,依照书记“三个延伸”重要批示和全省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会议精神。此次专项治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抓好三个延伸、突出六个重点、注重五个结合”即:环境治理工作要向基层、村庄、盲点死角三个延伸;突出抓好公路沿线乱、铁路沿线乱、河道沿线乱、房屋乱搭建、农贸市场乱、废旧物资回收乱等六个问题;注重与公民素质提升、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产业培育、民生改善、新村建设五个方面相结合)科学、依法、民治综合整治,合力推进,着力打好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攻坚战。

解决城乡结合部“脏乱差”突出问题,工作目标是通过专项治理行动。达到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规范,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城镇形象品位,为明年深入推进治理工作奠定基础,以舒适整洁优美的环境迎接2011年元旦和新春佳节。

分前期准备、集中治理、巩固提高三个阶段实施。12月3日—12月13日,工作方法是从2010年12月3日起至2011年2月3日止。为前期准备阶段,重点做好宣传发动建机制工作;12月14日—1月20日,为集中治理阶段,重点抓好攻坚破难推整治工作;1月21日—2月3日,为巩固提高阶段,重点抓好检查考核保常态工作。

关键要抓好以下工作:围绕上述工作要求、目标和步骤。

(一)要找准工作重点。各区县、市级各部门要及时组织拉网式排查。分析梳理存在问题,并安排专门力量,重点针对城乡结合部、铁路公路沿线、乡村和场镇过境河道、农贸市场、城镇以及周边乱搭乱建、废旧物资乱堆放等重点部位和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要以提升农村保洁水平为重点,完善垃圾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与城区相互协调、共同提高。

(二)要强化舆论宣传。各区县、市级各牵头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专项治理行动的舆论宣传。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和监督作用。集中跟踪报道专项治理行动的动态和成果,曝光专项治理工作中存在问题,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典型样板的示范带动作用,更加有效地推动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同时,要把专项治理行动与“七进”活动和“除陋习、树新风”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干部群众从自身做起、从治理身边的环境做起,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共同打赢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攻坚战。

(三)要加大投入力度。各区县、各部门要在人、财、物等方面对专项治理行动给予大力保证。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城乡结合部保洁水平,确保城乡结合部居民生活环境不时得到改善。同时,要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千方百计广辟资金筹集渠道,切实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四)要加强监督检查。省上已将开展专项治理行动的情况纳入对各地治理工作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分片区每10天对各区县开展专项治理的情况进行一次督查,每半个月对开展专项治理的情况进行一次通报,确保问题在第一时间内发现,第一时间内解决。对工作推进不力的要限时整改并跟踪整改结果;对整改不到位、未完成目标任务的要追究问责。各区县和市级各牵头部门也要加强督促检查,推进各项工作落实,确保专项治理行动取得实效。

(五)要健全长效机制。各区县、各部门在推进专项治理行动的同时。形成有人管、有人抓的长效机制。要把握好内在规律,对已有的工作经验和有效管理方法,及时总结提炼,形成制度规范,真正达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规范行为,确保治理工作安排安排到位、责任任务落实到位、督促检查整改到位,努力推进城乡结合部环境的常态化管理。

(六)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县、各部门要将专项治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负主责,将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同时,要落实分级负责、属地负责、行业负责、业主负责的工作责任制度,明确实施主体、工作主体和责任主体,尤其是1+6牵头部门要划定区域,明确责任。各区县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所辖行政区域的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行动。宣传部门牵头负责集中宣传报道工作;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牵头负责对违章建(构)筑物的集中治理;市交通运输局牵头负责公路沿线的集中治理;市水务局牵头负责河道流域的集中治理;市商务局牵头负责对废旧物资回收站(点)集中治理;市工商局牵头负责对农贸市场的集中治理;川铁铁路公司牵头负责对铁路沿线的集中治理。除上述牵头部门外,其余成员部门或部门要依照职能和事权范围做好相应的专项治理工作,积极配合协调,群策群力,加强衔接,形成既分工负责,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全力做好“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建设迎检工作

已进入全面冲刺阶段,实施“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特别是建设“全省环境优美示范乡村”今年我市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一项重点工作。目前。面临的形势是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从自身情况来看,市建设全省“环境优美示范乡村”有了良好基础。国家卫生城市“第五次复审”以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以来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争创全省“环境优美示范乡村”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10月,根据省统计局对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市在这次评分中位列全省第4名,成为川南五市唯一进入前10位的乡村。但是从外部形势来看,也不能盲目乐观、沾沾自喜,应该清醒地看到省上的考核规范十分严格,各市州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各地都在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不时向全省“环境优美示范乡村”这个荣誉称号冲刺。特别是周边的宜宾市更是对外强力宣传、对内强化整改完善,治理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另外,从时间进度来看,依照省治理办的初步工作布置,示范工程将于12月完成申报,明年1月完成验收检查,现在距离检查验收只有1个月时间。为此,大家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继续依照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建设百日攻坚动员大会的有关安排安排,全力冲刺,全面做好迎检工作,确保我市建设全省“环境优美示范乡村”一举胜利。

城乡基层治理总结篇5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新民居和城镇化建设为载体,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发展目标。城镇化水平有新提升,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民生活有新改善,农村社会事业有新进步,农村文明程度有新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新进展。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56%,人均gdp达到5万元以上,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比重达60%左右,城乡差距得到明显缩小。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城乡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社会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城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实现基本均衡,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基本实现同质化。全市选择抚宁、北戴河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县区,并分两个层次推进城乡一体化,到2015年,三区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到2020年,四县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构建城镇体系框架。按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秦皇岛的目标,着眼于环渤海地区、京津冀城镇群区域发展,科学编制《秦皇岛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总体规划(20xx年-2020年)》、《秦皇岛市域城镇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县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20xx年-2020年)》。合理确定城镇空间布局,实施中心城区“西移北进”主体战略,带动西部滨海地区和内陆地带卫星城镇发展,。以新民居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农村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基础设施建设向中心村集中。按照“一次整体规划、分期推进建设、逐步完善功能”及村内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街院净化、“一建四改”的要求,确保到2015年有25%以上的村完成新民居建设任务,逐步实现农村居住和生活条件与城市接轨。到2015年,全市建成20个中心镇,300个中心村,30个产业园区(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的10个,超50亿元的20个)、100个乡村休闲旅游农业观光点。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产业聚集。从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入手,建立健全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城乡产业合理布局、三次产业有机融合、城乡经济要素有序流动和城乡产业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按照“一个中心、三个基地”的产业定位,充分依托中心城区对县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强力推进产业聚集区建设。

按照旅游立市战略,以休闲旅游市场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农业旅游资源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增收为出发点,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构建融现代农业和现代旅游为一体的城乡旅游产业体系。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按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的原则,加快城镇水、电、路、气、讯和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实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聚集区和小城镇建设相协调、相配套,不断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加快推进津秦客运专线、承秦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加快县域公路交通网络建设,形成国省干线与乡村道路相互交织的四通八达、布局合理、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构建我市半小时经济圈。加快四县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适时谋划中水回用和垃圾处理项目。加紧谋划建设向各县工业园区输油、输气管道项目,为用油、用气企业落户创造条件。加快推进抚宁360万千瓦、卢龙240万千瓦电厂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昌黎风力发电厂项目前期工作。加大对市域内中小河道综合治理力度,实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人饮安全、“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抗灾能力和农民健康水平,构筑市域绿色生态保障体系。

到2015年,实现市、县区高速公路联网和城乡客运一体化或公交化,实现所有乡镇通柏油路,宽带网覆盖率、电话普及率达100%,城市水网、气网延伸到三区所有行政村,四县有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自来水或实现集中供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2.98%,其中,50%的城镇及村庄绿化率达30%以上。加强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垃圾场(站)建设,形成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的城乡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体系。

(四)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与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取消中小学择校费用,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新教师补充机制、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城乡中小学校结对率达到100%。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推动城乡基本医疗全覆盖,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落实乡村医生从事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经费,为农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促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完善乡、村两级计划生育服务体系,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开展城乡文明生态创建活动,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搞好县区图书馆、文化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基层服务员建设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提升城乡文化的渗透力、融合力和创新力,使城乡人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以科技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五)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与社会保障。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覆盖全市的就业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就业培训、指导和服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每年组织农民就业技能培训3万人次,新增转移就业3万人。同时,大力拓展农村内部就业空间,促进农民充分就业,近郊区要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和旅游休闲农业,促进一、三产业融合,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中远郊区要以优势农产品的规模生产、加工和物流业为重点,挖掘农村多领域就业空间,促进农民向现代农业产业工人转变和加快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机制。积极推进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逐步扩大范围,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覆盖。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乡村覆盖率要达100%,农民参合率达95%以上。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联动机制,巩固和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镇“三无”人员的集中供养水平,积极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加强困难救助和就业帮扶,发展慈善事业。

(六)统筹城乡社会管理。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府管理体系,打破城乡分割、部门分治的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政府服务向基层和农村覆盖,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制定秦皇岛市乡镇、村庄行政区划整合办法,促进村庄综合整治和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创新农村管理和服务模式,探索建立农村公益服务员制度,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和村民中心建设,提高基层管理和服务能力,完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结合乡村区划改革实际,以建立联村党组织、建设联村村委会等方式,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推广在农村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的做法,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组织领导力度。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尽其责的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市、县区成立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县区委农工委,由农工委负责日常组织、指导工作,并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城乡一体化政策和措施。各县区要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目标、任务要求,研究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实施方案,并将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指标分年度规划、量化;市直相关部门要根据全市目标任务要求,研究制定支持措施。市委、市政府将组织有关专家对各县区的方案和市直相关部门的措施进行审查论证,并予以批复。各县区、市直各相关部门根据批复意见,制定年度工作安排,全面组织实施。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市、县(区)要分别整合资源,加大城乡发展的统筹力度,推进经济要素向农村投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产业发展和支持重点向农村延伸。国土部门要认真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民居建设周转用地、村庄土地整治和土地置换政策,将其收益用于村庄建设和提高村民社会保障水平。财政部门要从体制和政策上研究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资金投向、投量,重点解决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带有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发展改革部门要在主导产业和重大项目规划布局上向县、乡倾斜,会同交通、广电、电力、通信等部门对县、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予以安排。规划部门要认真组织编制《秦皇岛市城乡总体规划》,并加强对《县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与新民居建设规划的指导。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城镇体系建设和农村新民居建设的规划设计、建设监管与服务。环保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农村环境整治的具体措施并指导基层组织实施。农业、林业、水务、交通、教育、卫生、民政、文化、体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旅游、公安、金融等部门要结合各自的职能,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营造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环境。要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在不低于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15%用于农业(国发【20xx】8号)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贫困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从20xx年起,市、县区财政每年按上年财政收入的1%安排统筹城乡发展专项资金,市级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各县完善基础设施、公益服务项目建设和统筹城乡试点及工作经费支出;县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及工作经费支出;各级财政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在农村立项的水、电、路、气、通信、文体、教育、卫生、绿化、环保等公共基础设施、公益事业项目投入的70%投向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低于此投向和投量比例的,各级财政不得拨付资金;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乡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全面落实农业补贴政策,确保国家支农惠农强农的各项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到位。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组建市、县(区)两级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融资平台。要广泛运用市场机制,引导战略投资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事业建设。

(四)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围绕统筹推进“三个集中”(推进工业集中发展、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居住、稳步推进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促进“三化联动”(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政府职能向规范化服务型政府转变、社会资源向社会资本转变、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从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入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要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市、县区政府部门管理体制改革,大力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全面推行并联审批和集中服务,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要大力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促进人口的集聚和合理、有序流动,凡已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具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生活的配偶、父母、子女,自愿在城区落户的,均准予落户。构建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及就业培训、就业优惠政策、就业援助、就业工作责任体制。大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实现城乡保险制度全覆盖。积极推进城乡学校、医院用人和分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教师、医务人员合理流动。要围绕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全面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工作,落实农民对土地和房屋的财产权;创新耕地保护和村庄土地整治机制,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探索建立农村产权流转制度,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作价入股等市场流转形式,流转的集体建设用地不得用于房地产开发或“小产权房”建设。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未利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用途。要深化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农村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党领导下充满活力的群众自治机制。

城乡基层治理总结篇6

摘要当前城乡结合地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及治安管理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会矛盾纠纷和治安管理漏洞。原因主要有警力不足、制度措施落实不到位,基层基础工作薄弱,普法宣传教育滞后等。针对以上问题,治安工作重点除加强巡逻,及时处理各类纠纷和案件,还应该转型完善和规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等。

关键词城乡治安突出问题防范对策

随着城市的扩建,乡村的发展,企业的选址建厂生产经营等,使得城镇乡村的土地利用从农业转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区以及其他职能,造就了许多城乡结合地。同时流动人口的增加,各部门追求的利益化,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和执法不力等因素,导致城乡结合部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其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及治安管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的社会矛盾纠纷问题出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入驻企业,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涉及群众利益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民间纠纷也逐渐增多。纠纷类型除了传统的邻里、家庭等方面外,还涉及土地征用、水电供给、环境污染、合同承包及其他经济纠纷。

(二)基层基础工作薄弱,治安管理还有许多漏洞。近年来经过一系列的整治,治安状态总体上呈现安定稳定的局面。但刑事案件、重大案件时有发生,尤其是“两抢一盗”的可防财案件占比例较大。

一是盗窃现象比较严重,职工群众缺乏安全感;二是现象成为一大公害,因而引发的盗窃、诈骗、抢劫、拐卖妇女儿童等问题,占了社会治安问题相当大的比例,因结怨记仇,还造成新的矛盾和纠纷;三是邻里纠纷普遍存在;四是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甚至对立;五是在公路、铁路沿线、矿区周围,盗窃国家物资等违法犯罪活动屡禁不止;六是随着职工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休闲娱乐场所开始在城乡结合地出现,有些成了藏污纳垢的场所;七是不少城乡结合地缺少文化娱乐设施,部分职工群众文化水平不高,往往用喝酒、打牌等活动消磨时间。因为缺乏自控能力,以致于由小磨擦引起大事端,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八是职工群众法制观念欠强,遇到矛盾纠纷时往往采用蛮干的方法,由争执升级打架,使一般的民事纠纷发展成治安、刑事案件,扰乱了治安秩序;九是侵财型案件居高不下,主要为盗窃和诈骗案件,对象是现金、家电、金银手饰、摩托车等便于携带和价值较高的物品;十是伤害案件呈上升趋势,外出务工返乡人员违法犯罪不容忽视。

针对以上问题,治安管理的工作重点除了平时加强巡逻,及时接警处理各类纠纷和案件,还应该逐步完善和规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加强流动人口排查及服务管理,稳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综合治理,形成群策群力、群防群治的社会防控网络。

1.完善矛盾纠纷排调机制。一是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例会制度,职能部门对辖区前一个月的纠纷调处、治安状况等情况进行总结,对近期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安定因素进行分析排查,促进矛盾纠纷的有效调处。二是建立预防机制,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预防上,建立信息、排查、回访等预防机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前化解,变被动调处为主动预防。

2.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协管员队伍建设,预防和打击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犯罪活动。辖区单位加强流动人员的登记和管理,基层派出所联合综治部门强化对出租房屋的排查和落实服务措施。

3.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广泛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充分促进各单位综治办组织协调的作用,全面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形成以公安警力为骨干,以群防治保队伍为辅助,以集镇为中心,以交通要道为重点,以城乡结合地为基础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4.地企各综治办、保卫部门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地企联合,加大综治经费投入,划定明确巡逻区域,加强巡逻频率,努力遏制街面、路面犯罪,真正做到警力向一线倾斜、向防范倾斜,提高群众见警率,提高群众的安全感。

5.进一步完善群防群治网络。充分依靠各行政村,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建立社区和村联防队、企业保卫和派出所联防为主的多层次、立体式群防群治队伍。

6.解决群众纠纷突出问题,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积极创造和谐的治安环境。要针对不同时期的治安特点,适时组织开展各项清理整治活动,主动、精确、有效打击各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同时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从源头上排除各种社会治安隐患,坚决铲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7.加大对职工群众普法教育的力度,通过对身边人、身边事的普法宣传,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使他们知法、守法、依法办事。同时积极开展社会教育,提高职工群众遇到问题依法自治的能力。

城乡基层治理总结篇7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宗旨,以操作制度化、管理规范化、结果公平化为目标,紧紧围绕“五查”重点工作内容,通过扎实有效的专项治理工作,做到低保规范制定科学、对象认定准确、操作顺序规范、动态管理有效、资金发放及时、人民群众满意,真正实现“阳光低保”公平低保”和谐低保”法制低保”为构建和谐德兴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专项治理工作的范围和内容

具体检查低保对象确定是否准确,重点检查年城乡低保资金发放情况。顺序是否公开,否存在合户保”分户保”人情保”关系保”福利保”现象,低保资金发放是否及时足额到位,有无滞留、挪用、挤占、套取低保金行为。概括为“五查”

一查保证规范制定是否科学合理。检查保证规范是否达到省政府规定的要求。能够满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检查保证规范制定顺序是否合法,否经过认真调研测算,广泛征求意见,由政府正式发文,并向社会公布;检查保证规范是否及时调整,否存在两个保障标准。

二查保证对象确定是否准确。检查各乡镇是否组织家庭收合调查核算小组。并依照家庭收入的核定与家庭实际生活水平的评估情况确定低保对象;检查有无“合户保”分户保”人情保”关系保”福利保”现象,否做到该保的一个不漏,不该保的一个不保。

三查操作程序是否规范。检查是否坚持个人申请、村(居)委会评议、乡镇评审、县级审批的工作顺序。否邀请局部群众代表、人大代表、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参与。

四查规范管理是否到位。检查低保制度是否健全。符合省、市民政部门要求并体现自主创新性;检查各乡镇社会救助信息网络是否畅通,数据录入是否完成。

按时实行社会化发放。检查配套资金是否落实到位,五查资金发放是否足额及时。检查低保资金是否依照乡村低保金每月发放一次、农村低保金每月或每季度第一个月发放一次的要求。有无滞留、挪用、挤占、套取低保金行为,特别要防止出现个别乡、村低保干部以各种手段欺骗、控制低保对象,虚报冒领其低保金的行为。

三、工作安排与步骤

专项治理工作从年4月份开始至8月底结束。共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4月6日前)召开全市社会救助工作业务会议。把低保金发放专项治理工作纳入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年活动中,一并进行安排安排,并下发实施方案。各乡镇要按照省、市的布置和要求,通过召开会议层层进行动员部署,并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指定责任人。各乡镇要根据需要成立若干个专项治理核查小组,由乡镇领导带队,深入各村(居)委会,逐户排查。要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明确专项治理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增强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大教育宣传力度,营造专项治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自查自纠阶段(4月7日至5月15日)以乡镇为单位。进行深入调查摸底,找准存在问题,拿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将矛盾和问题消除在萌芽阶段。自查自纠期间,要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认真疏理问题。每一个基层干部自己如实填报《基层干部及其亲属享受低保待遇情况备案表》各乡镇填写《基层干部及其亲属享受低保待遇情况统计表》将本辖区内清查对象汇总后,1.清查基层干部及其亲属享受低保待遇情况。各乡镇、村(居)委会干部要开展自查自纠。4月15日上报市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不符合低保条件的要坚决清退,发现符合条件的对象要及时纳入,对自查中主动清退登记的人情保、关系保”不追究责任,对隐瞒不报的村(居)干部及其亲属享受低保的一经发现一律清退。对工作中屡次出现不依照顺序和要求办事、搞“人情保、关系保”或拒绝受理困难群众合理诉求,群众反映大的干部,经查实要进行通报并严肃处理。

评议团由乡镇(街道)挂点领导、各级人大代表、村(居)民小组长、当地老党员、村(居)民代表等组成,2.落实低保对象民主评议制度。村(居)委会都要成立低保工作评议团。评议团不少于20人,村(居)民代表必须在评议团人数中占三分之二以上。专项治理期间,各村(居)委会在4月30日前召开低保工作评议会,由评议团对本村(居)委会所属村(居)民已享受低保待遇的对象进行评议,投票反映已享受低保待遇的对象是否符合低保条件,并对评议投票情况及时进行记录、登记。召开低保评议会后,村(居)委会应填写《低保对象评议结果汇总表》村(居)民代表、村(居)委会主任、乡镇挂点领导签名。乡镇负责收集《低保对象评议结果汇总表》连同《德兴市城乡低保资金发放专项治理工作情况统计表》一起上报市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特别注意的对于已享受低保待遇的但明显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伤残军人、参战人员、失地农民以及“关系保”人情保”家庭要坚决予以清退。

依照省民政厅统一格式制作城乡低保对象公示栏、退保公示栏,3.落实低保对象公示制度。从4月10日开始。行政村、自然村、社区把本辖区内所有低保对象名单和退保对象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栏保留一年,上级民政部门将不定期检查公示情况。公示栏要公布市民政局(监察局(局(电话,做到对群众来电反映有异议的情况逐一登记,市民政局重新核查确定对象,再次公榜。以此次专项治理为契机,实行低保对象动态管理临时公示制度。

各乡镇的自查自纠小结及《德兴市城乡低保资金发放专项治理工作情况统计表》于5月10日前报市民政局专项治理工作小组办公室。

(三)督促整改阶段(5月16日至7月15日)

市专项治理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将组织各乡镇交叉检查。同时,自查自纠的基础上。省、市将组织各设区市、各县(市、区)进行交叉检查,督查面至少要覆盖20%的乡镇,交叉检查面要达到30%的乡镇。交叉检查和督查前,市民政局班子成员要对所属乡镇、实施分片负责,并成立3个专项治理核查小组,深入各村(居)委会召开低保听证会,会议由低保对象、低保工作评议团成员、村民代表参与。交叉检查和督查中,要对自查自纠情况逐项核实,并对各地自查自纠和交叉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提出处置意见,逐项督促整改落实。对在自查自纠中发现并及时整改的问题,不再追究相关部门和个人的责任。对于自查自纠不认真、查出问题不纠正、弄虚作假欺骗组织的一律责成当事人、责任人自我检查,依纪依法从重处置。

(四)检查评估阶段(7月16日至8月10日)各乡镇要将活动的开展情况认真进行总结。并督促各地抓好建章立制工作。活动结束后,将对各地开展活动的情况进行通报,并树立惩办一批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并作为年终社会救助工作考评的重要依据。重大典型情况报市委、市政府领导。

四、工作要求

(一)加大宣传力度。既是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落实民生,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关系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民政部门党风廉政教育、促进基层民政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现实需要,更是进一步规范城乡低保工作、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保证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肯定要求。因此,各乡镇要扎实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引导全市民政干部站在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高度,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开展城乡低保资金发放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专项治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市的布置和要求上来,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明显成效。

(二)加强组织领导。工作要求高,一定要向党委、政府做好工作汇报,引起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纪检部门综合协调,民政具体负责、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市里在民生领域三个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下成立低保资金发放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由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要逐级建立责任制,明确工作规范,落实责任分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各乡镇在工作开展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创新,及时总结经验,加强督促指导。

城乡基层治理总结篇8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结构转型;功能变迁

中图分类号:C912.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7)01-0068-06

收稿日期:20160405Doi:10.13968/ki.1009-9107.2017.01.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RK008)

作者简介:田鹏(1986―),男,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社会学。

一、问题的提出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已经减少到270万个,10年时间里约有90万个自然村落消失,平均每天接近300个自然村落消失[1]。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河南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的新乡市为例,该市以新型城镇化社区建设为契机,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抓手,以城乡一体化为切入点,按照“分类指导、群众自愿、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生计为先、量力而行”的原则;依据《国家扶贫开发发展纲要(2011―2020年)》《新乡市三年扶贫行动计划》和《新乡市新型城镇化社区建设行动计划》,计划将全市3571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900个新型社区。采用“一个主体,两个载体”的统筹发展理念,以“做强主城、膨胀县城、发展镇域集聚区、建设城镇化社区”为建设思路,通过“农民自建、集体代建、招商建设、社会援建”4种建设途径和“城中村改造型、旧村完善型、村庄合并型、服务共享型、整体搬迁型”5种建设模式[2],计划用8年左右时间分三步实现基本建成重点区域内352个新型社区,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到2013年市、县集中力量建成52个示范社区;到2015年建成200个重点社区;到2018年重点区域内新型社区全部建成,达到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部建设到位,规划农户全部入住城镇化社区,各项优惠政策兑现落实,社区管理运行规范,三分之二以上的社区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建设标准[3]。截止2014年底,新乡市重点区域内352个社区已全部启动建设,累计完成各类资金投入288亿元,建房面积3510万平方米,入住农户168万户,复耕或恢复生态面积3万亩[4]。目前,学术界关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村改居”组织转型和功能变迁的研究存在“解体论”和“延续论”之争,前者认为农民集中居住后村庄共同体处于瓦解之中,农村失去了承担撤村并居任务的合法主体,绝大多数建立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经济基础上的村庄共同体也因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经济的瓦解而名存实亡,因此,“解体论”从制度变迁和组织转型的角度认为随着“村落的终结”和村庄解体,村民自治失去其必要的社会基础,村民委员会必然名存实亡。而后者则指出,虽然“村改居”名义上实现了村庄治理模式向社区治理模式转型,但实践中的“村改居”仍然延续村民自治的运作逻辑,且“村改居”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继续保持村民自治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因此,“延续论”从村民自治的地域范围、自治主体、自治内容、自治资源和自治规则等角度认为,“村改居”后上述内容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村民委员会依然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虽然仍面临一系列制度困境和政策障碍,但短期内村治模式仍然发挥功能[5]。但豫北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重构的文本样态和实践逻辑表明,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重构并非新农村建设时期单纯依靠“村改居”或“村转居”实现的,也不同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乡村都市化进程中宗族文化复兴和社会工作组织、志愿者组织、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大量介入[6],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重构呈现出一种既不同于“解体论”也不同于“延续论”的实践逻辑,笔者称之为“重构论”。因此,本文基于豫北33个新型城镇化社区的调查分析并以结构转型―功能变迁视角考察作为一种通向共治之路的制度变迁―“重构论”之实践逻辑从而回应“解体论”与“延续论”的学术争论。

二、村治组织:文本样态与实践规则

1.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城乡户籍制度、农村税费改革等的不断深化,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发展基层民主、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委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学术界关于村民委员会的研究非常之多,各学者关于村民委员会根本性质已无分歧,它是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而非国家权力机关或其派出机构,但实践中的村民自治组织却出现了准行政化或半行政化趋势[7];同时,该趋势在“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治理体制下进一步被强化,并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文本样态相冲突而面临制度合法性问题。《村委会组织法》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而村民委员会则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显然,村民委员会与乡镇人民政府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但实践中的关系往往因为村民委员会协助完成乡镇人民政府的行政事务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化,乡镇大量基层事务是由村委会完成的,虽然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是指导关系而非领导关系,但乡镇干部与村干部往往需要通过私人关系来实现国家意志的基层贯彻。一言以蔽之,作为制度性连接不足的实践补充,通过构建和维持一种基于以人情――面子为基本特征的特殊私人关系,以有效敦促村干部积极配合政府工作已成为乡镇干部对待村干部的一种普遍方式[8]。而村委会的半行政化转型也导致村干部面临角色冲突和身份困境,一方面村委会的自治性决定村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统一的,村干部既是国家利益代言人也是村民和村庄集体利益人;另一方面作为理性人的村干部在国家意志和集体利益权衡中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有学者称其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9]。但调研中发现,村干部的角色冲突的本质是熟人社会日常运作逻辑产生的结构性困境,即作为一种嵌入式治理,村干部的村民身份必然要求其成为村民的“守夜人”,而“项目治国”时代里的项目分级运作体制要求其必须同时扮演国家意志执行者的角色,而当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相抵牾时,村干部的角色冲突和身份困境就不可避免。

2.关于村民委员会的人员组成与职能,《村委会组织法》则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3~7人组成,且应包括妇女成员,多民族居民村庄还应当有人数较少民族的成员。村委会的职能主要包括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经济职能主要要求村委会应当尊重并支持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维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村集体组织和村民、承包经营户、联户或者合伙的合法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而村委会的社会职能主要包括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政策;维护村民合法权益,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支持公益活动,推动农村社区建设。新乡市柴庄小区马主任就是原来柴庄村最年轻的村长,32岁返乡创办耐火材料厂,带动了一大批年轻劳动力就业。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贫富分化的日趋加剧,村民自治实践样态趋于多元化,谁来治村及如何治村似乎已成为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实践中出现了富人治村的新型治理景观[10]。当然,不能以发展集体经济为名实施贿选使得富人治村,从而破坏村级村民自治这一中国特殊基层民主的制度创新。因此,中国乡村社会的善治只有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加强基层政府转型,重点推进村级民主制度建设和创新实践机制才能真正实现[11]。

3.关于基层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村委会组织法》则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和支持村民委员会行使职权。因此,作为基层民主的核心,村民自治是一种直接民主的重要形式,必须坚持以下两个重要原则: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必须坚持依法办事。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则明确规定,乡镇党的委员会和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乡镇、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村党支部领导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这些组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各自章程充分行使职权。因此,为充分保障村党支部的领导地位,实践中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做法十分普遍。但随着中国基层社区自主性增强和社会力量逐渐壮大,计划经济时代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运行惯性使其出现结构错位而陷入边缘化困境,不利于其在基层社区建设中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的充分发挥[12]。因此,针对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功能弱化和职能定位模糊的实践困境,积极吸纳中农阶层并推动其发展壮大,对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的发挥并保障基层社会良性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制度主义视角而言,组织结构转型与功能变迁实则是一种制度变迁的过程,而作为一种分析框架的制度变迁是由占据不同利益的个人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而推动和约束的,其轨迹和方向取决于参与其中的多重制度逻辑及其相互作用,因此,需在行动者群体间的相互作用中解读制度变迁的逻辑和内生性过程[13]。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重构虽然由国家推动和政府主导,但基层社区并未完全被动接受,而是通过“变通”实现新制度的落实[14]。一方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进社区在终结传统村落样态的同时,也部分瓦解了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的运行基础;另一方面城市社区导向的规划理念催生的新问题对社区治理体系重构和社会秩序整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重构新社区组织并回应治理诉求、规避治理危机就成为社区秩序重建的关键环节。但正如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所言,新旧制度之间虽然对立,但其背后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的大厦往往矗立在旧建筑的瓦砾之上[15]。如果说空间集聚和农民上楼部分摧毁了传统村庄治理模式及其社会基础,那么,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新社区组织重构就不得不面对传统村治的制度遗产及其运作惯习。

三、“通向共治之路”:社区组织体系的文本重构

空间营造的社区化并未使得社区组织重构遵循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理念和路径,而是面对传统村治的“制度遗产”探索出一条“通往共治之路”的组织重构路径。因此探索豫北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重构路径,尤其展示其组织样态并与现代城市街居制社区组织文本样态进行对比性分析,进而归纳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转型与功能变迁的实践逻辑。调查发现,豫北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重构遵循政党―政府―社会三维一体的多元共治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四委一中心”的新型社区组织架构。“四委一中心”即社区党总支、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居民代表委员会、社区监督委员会和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其文本样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社区党总支机构下设三个分支,由社区所在乡镇主管副职担任书记,社区所包含原村庄党支部书记担任副职和成员,其主要职责包括: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社区党员大会的决定、决议;领导社区居民委员会、共青团、妇代会、民兵、集体经济组织等村级组织;加强对社区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和保障居民依法开展自治活动;领导和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搞好本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工作。(2)社区管理委员会由社区所在乡镇主管副职担任主任,社区所包含原村庄村主任担任副职和成员,其主要职责包括:创新社区管理体制,严格把握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区依法自治相结合的原则;健全社区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政府公共服务、社会中介服务、社区自助服务“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工作激励机制,评选表彰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鼓励创优争先。(3)社区居民委员会遵循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尊重历史、维护权益、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社区所在乡镇主管副职担任主任,社区所包含原村庄村主任担任副职和成员,其主要职责包括:始终把广大居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逐步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过程中,保持原有体制、文化、管理的延续性,尊重历史,维护群众的各项权利义务;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搭建管理框架、建立有效的新型城镇化社区管理机制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化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4)社区监委会由社区群众代表担任成员,其主要职责包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切实保障社区居民群众根本利益;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加强基层民主监督,确保社区重大事项决策和实施的公开、公平、公正;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决策机制和公开透明的工作原则,并接受民主评议;收集民意,围绕监督事项开展调查分析,提出监督意见,发现和纠正问题并公布监督结果,反馈意见。(5)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下设社区居民议事协商委员会、社区社会管理综治工作委员会、社区人口计生工作委员会、社区文明创建工作委员会、社区社会保障工作委员会、社区经济服务工作委员会、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站、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社区便民事务服务站。

2.党员群众服务站和社会管理综合服务站,两者皆由乡镇主导实施,是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型社区组织重构的重要补充,承担着超越社区自治范畴的社会治理。党员群众服务站则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基层组织,实施首问负责制。所谓首问负责制是指凡属辖区内的群众到党群服务站申请服务项目,服务站第一个接待受理的工作人员即为首问负责人,首问负责人担任接待来求助、办事的群众并负责为其服务的责任。对党员群众服务站受理的群众求助服务一般在5个工作日内予以书面或口头回复,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最长不超过15个工作日,做到事事有反馈、有记录,件件有落实。第一接待人全程负责,结束求助后才能视为完成首问责任。党群服务站的工作内容包括:政策咨询、权益维护、办事咨询、法律援助、资料查询、承办、社会捐赠、党群救助、生产生活服务、经济社会事务、组织关系转移。而社会管理综合服务站则提供与村民利益相关的社会治安、法律宣传、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社区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文化体育、消费维权及老年人、伤残人、未成年人、妇女、流动人口等弱势群体权益保障,推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覆盖,主要职责包括:(1)农村宅基地审批;(2)集体建设用地审批;(3)村镇规划建设管理;(4)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5)开据收养子女计生证明;(6)农民工创业培训和技能培训;(7)发放低保资金领取证;(8)催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9)催缴养老保险;(10)开据残疾人证明;(11)民间纠纷调解;(12)发放农机补贴;(13)劳动就业培训;(14)发放其他直接向农民的补贴;(15)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大额报销;(16)开据农村二孩生育证;(17)开据婴儿入户证明;(18)开据农村一孩生育证明;(19)开据独生子女证;(20)开据人工终止妊娠证明;(21)开据流动人口婚育证明;(22)开据计生户优惠证。

3.构建社区管理网格,通过完善居民参与机制形成上下联动的多元共治格局。基层社区管理网格化是为了应对农村公共治理危机而设计的现代新型基层治理模式[16];因此,网格化管理成为重构农村治理结构的一种制度选择和实践创新,在保障基层民主自治、提升基层治理绩效、维护基层民众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社区管理引进网格化模式,每一栋楼会选举一名‘楼长’(四级网格员),每一个单元还会选举一名‘单元长’(四级网格员),楼长也是群众代表,社区每年会发500元的补助金。居民有任何需求可就近找到网格员(一般是楼长),楼长再同三级网格员(居委会成员)协调,共同处理居民需求,因为楼长和单元长都是居民自己选举出来的,并不是上级指派下来的,所以,这种网格化管理模式可以看作基层民主的一种有效实践。”《新乡市张村乡网格化管理办法》规定,为便于网格员掌握民情、开展普查、入户走访、日常巡查、任务核查等工作,实行弹性工作制度,结合工作需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保证每周工作时间不少于40小时,且满足两个85%要求,即网格内村民对网格员的熟悉率达到85%以上,对网格员服务满意度达到85%以上。实行网格员每天晨会和每周例会制度,日常考勤由社区负责,实行一月一考核、一季一排名、年度总评比的考核机制,采取听、看、议、查相结合的分层分级考核办法。而网格员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主动开展本辖区内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化解工作,每天记录走访、服务、巡查等情况;及时排查上报社区的较大矛盾纠纷、较大不安定因素和不安全隐患等各类动态信息;能够与群众保持联系,了解民情、转达民情、解决民情,完成好社区的管理与服务,最大程度减少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定期开展法制和治安防范的宣传等工作;服务和帮助空巢老人、孤寡老人、残疾老人、留守儿童妇女等特殊群体;协助司法部门对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等进行帮教和管控;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本社区环境整治、科技文化、农技咨询等服务工作;协助本社区开展其他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为群众代表办理相关部门延伸的基本公共服务事项。

4.“四议两公开”工作制度保障社区居民的赋权式参与,从而实现政党―政府―社会三维一体的多元共治格局。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探索,“四议两公开”是我国基层协商式治理的新探索、新实践、新创举[17]。《新乡市张村乡“四议两公开”工作制度实施条例》规定,凡是村级重大事务和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都要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决策、实施。主要内容包括:新农村建设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村集体土地的承包、租赁情况;公益事业经费筹集、组织实施与管理情况;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等的建设情况;集体资产购建与处理、集体借贷、集体企业改制;村级建设规划、土地征用及补偿分配、宅基地审报;计划生育、农村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和制度的落实;重大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以及其他应当民主决策的事项。“四议两公开”工作程序如下: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豫北33个新型城镇化社区的调查分析并以结构转型―功能变迁视角考察作为一种通向共治之路的制度变迁―“重构论”之实践逻辑,从而回应“解体论”与“延续论”的学术争论。笔者认为,作为一种通向共治之路的制度变迁,“重构论”包含下述基本命题:

1.不同于村民委员会(村庄治理)――居民委员会(社区治理)的二分转型逻辑,“重构论”打破这种非此即彼的孤岛分析范式,并承续从“国家与社会”到“制度与生活”这一中国社会变迁研究的视角转换[18],将新型城镇化社区视作城乡连续统一体框架内的一种特殊人口聚落模式和社会空间,采用生成性视角考察社区组织转型和功能变迁的实践逻辑,即作为文本样态的组织重构是如何落地生根的。因此,从本体论意义上而言,“重构论”将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转型和功能变迁视作一个基于功能―结构辩证作用的动态建构过程。

2.“重构论”既不彻底否认“解体论”的核心观点也不完全认同“延续论”的基本结论,而是在两者间持一种二元辩证观,即“在解体中延续,在延续中解体”。所谓“解体中延续”是指:一方面在组织重构中村委会“文本制度”废除及“农民进社区”导致村治模式运作的社会基础消失;另一方面制度运行惯习、组织运作惯性及流动的乡土性使得村治规则和乡土资源在新组织中延续。而所谓“在延续中解体”则是指:一方面随着基层社区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村治制度运行惯习与村庄组织运作惯性逐渐为现代公共治理规则和治理资源所打破;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乡土个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流动的乡土性逐渐为下渗的现代性所侵蚀,最终使得完成文本重构的社区组织真正实现实践重构。因此,从认识论意义上而言,“重构论”对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重构持两阶段转型观―文本重构向实践重构的转型,社区组织运行前期主要通过外部的制度移植实现文本重构,伴随着公民责任的萌芽社区意识的崛起,这种文本意义上的组织重构最终实现实践重构,且在文本重构向实践重构的转型期间往往出现文本制度与实践规则的相互背离。

3.以“重构论”视角考察豫北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重构过程则发现,当前社区仅仅完成组织转型及功能变迁的第一阶段――“文本重构”,包括“四委一中心”“党员群众服务站”“社会管理综合服务中心”“网格化管理模式”及“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程序,其目的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度移植实现治理模式转型,即从村治到社区多元共治,并通过“四委一中心”将传统乡镇―村庄(村民)二元关系转变为乡镇―社区―小区(居民)的新三维一体互动格局。因此,如果说费孝通意义上的“双轨制”是皇权与绅权二元博弈的产物,是皇权不下乡年代里“双轨政治”的实践逻辑[19],那么,乡镇―社区―小区(居民)的新三维一体互动格局则可视作国家政权建设时代背景下的一种“新双轨制”,正如新乡市2015年新型城镇化社区建设工作汇报材料所显示的,加快社区基层组织与村组织有机融合,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社区建设的过程中,积极探索社区双轨制组织建设,每个社区成立社区党总支和管委会,社区涵盖村纳入社区管辖,镇党委政府选派工作能力强的党政副职任社区党总支书记,有能力的机关干部任管委会主任,整合村的支部书记担任总支委员,村主任担任管委会委员,分别分管社区的安全保卫、文化卫生、帮贫解困、便民告知等工作,积极参与社区的服务管理,引导村干部逐步向社区干部过渡。

参考文献:

[1]朱启臻,赵晨鸣,龚春明,等.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

[2]喻新安,刘道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9.

[3]许宝健.统筹城乡发展――新乡探索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5557.

[4]谷建全,王建国.河南城市发展报告(2015)――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0.

[5]田鹏,陈绍军.论“村改居”后村委会的功能嬗变[J].湖北社会科学,2015(7):2328.

[6]周大鸣.中国乡村都市化再研究:珠三角洲的透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369371.

[7]王丽惠.控制的自治:村级治理半行政化的形成机制与内在困境――以城乡一体化为背景的问题讨论[J].中国农村观察,2015(2):5768.

[8]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m].北京:三联书店,2007:639.

[9]龚春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村干部角色及“无为之治”――以赣东D镇乡村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8.

[10]贺雪峰.论富人治村――以浙江奉化调查为讨论基础[J].社会科学研究,2011(2):111119.

[11]韩鹏云.村民自治实践样态与转型方向[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1):5459.

[12]郑长忠.基层党组织转型:走出“边缘化”处境的根本出路[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5):7581.

[13]周雪光,艾云.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10(4):132150.

[14]刘玉照,田青.新制度是如何落实的?――作为制度变迁新机制的“通变”[J].社会学研究,2009(4):133155.

[15]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6062.

[16]贾先文.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4153.

[17]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四议两公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探索[J].求是,2010(1):4243.

城乡基层治理总结篇9

一、肩负新使命,践行总要求,切实增强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的政治担当和行动自觉

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我们要学深悟透精神实质,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我们深刻体会到,重要讲话精神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总书记对我省提出“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努力在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上更进一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的总要求,这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新的时代背景和全国发展大局,为我省发展确立的新坐标,是对我们发出的新动员令,是我们做好今后工作的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总书记对浙江提出的“八个方面”重点任务,是我们实现新使命的主抓手,也是总要求的具体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工作的重点和关键所在,必须逐项研究部署,一条一条抓好落实。

我们深刻体会到,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议题十分重大,意义极为深远。省委全会深入学习重要讲话精神,并对贯彻落实进行研究部署,充分体现了省委“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强烈政治担当,体现了“更进一步、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的战略定力和坚定决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障,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工程。省委全会对此进行系统部署并作出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的决定,体现了省委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体现了对抓好基层党建、巩固执政基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决定》体系科学、举措务实,具有很强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必将有力推进我省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我们深刻体会到,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对绍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先后30多次到绍兴考察调研,对绍兴的发展定位、工作重点、工作举措等作出重要指示。比如,在发展定位上,他要求绍兴要放在‘长三角’的范围来审视发展地位。在发挥优势上,他鼓励我们“着力塑造区域人文精神”、“争取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努力把绍兴建设成为文化大市”。在弘扬大禹精神上,他强调大禹“其人其事其精神,展示了浙江的文化魅力,是浙江精神的重要渊源”。在平安建设上,他要求我们“把创新发展‘枫桥经验’作为总抓手”,在平安建设上“走在全省的前列”。这些重要指示精神,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凝聚着总书记对绍兴的殷切期望,至今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把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一以贯之抓到底,在新的起点上发力冲刺,全力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南生态宜居水城、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

二、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全力推动绍兴在新常态下实现新发展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全会精神,以更强的定力执行战略,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建设“两富”浙江、“两美”浙江为目标,以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为路径,以转型升级组合拳为抓手,确保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绍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花更多的精力研究战术,紧密结合绍兴实际,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落实“八个方面”重点任务,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围绕经济报表、生态报表、平安报表,认真开展“新常态、新举措、新发展”讨论活动,全力推进各项工作,为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1.加强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创新是推进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升级,以转型升级推动科学发展。一是抓产业培育提升。发挥绍兴块状经济优势,落实好全市工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2个现场会作出的部署,积极推进创客小镇、科技城建设,实施好一个产业发展规划、一个推进计划、一个推进机制、一个政策导向、一个承接平台、一批公共服务平台、一批招商项目、一批龙头企业“八个一”工作要求,着力培育提升若干个500亿元、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二是抓有效投资。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按照“开工一批、立项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要求,狠抓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三是抓风险防范化解。坚持“四方联手、三级联动、两手并举、双向着力、长短结合”的做法,进一步完善帮扶机制,加大化解力度,确保区域经济安全、金融安全。

2.重抓城市建设,提升功能品位。发挥区划调整带来的综合效应,扎实推进大城市和水城建设,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一是抓大城市建设。认真贯彻城市发展战略纲要,加快实施以“一环六横八纵”为重点的一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抓好学校、医院等公共配套项目建设,促进越城、柯桥、上虞三区融合发展。集中力量推进镜湖新区开发建设,打造成为大城市建设的融合区、现代水城核心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全面提升中心城市集聚力辐射力。二是抓城乡统筹发展。紧扣“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力度,推动城乡相向而行。培育提升县域中心城市,加快推进省级小城市建设,扶持发展一批中心镇,培育发展一批特色小镇。三是抓水城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面实施“重建绍兴水城”决策部署,进一步完善水城规划,加快以中心城市十大湖泊为重点的一批重点湖区建设,保护好古城水乡风貌,打造镜湖新区现代水城。把“五水共治”作为“一号工程”和各项工作的“牛鼻子”来抓,落实好全市河长大会提出的“十个强化”工作举措,誓夺今年“大禹鼎”,推动我市治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四是抓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更加重视“生态报表”,以承办好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为契机,更大力度推进“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环境整治、生态保护等工作,全面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3.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全面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事业,办好年度民生实事,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推进平安绍兴建设,确保平安大市实现“八连冠”,平安县(市、区)实现“满堂红”。加强法治绍兴建设,加快立法机构建设,提高地方立法能力,更好地正确有效行使地方立法权。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落细,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新建一批农村文化礼堂,发挥好乡贤作用,培育文明风尚。

4.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发展活力。发挥改革领导小组和七个专项小组的顶层设计作用,向改革要动力和活力。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和落实“四张清单一张网”,积极推广“零审批”、市县扁平化改革等试点经验,努力成为全省审批效率最高的地市之一。二是健全开发区体制机制,该授权就充分授权,做到“见章盖章、属地负责”,不断增强开发区发展动力和活力。三是完善招商体制,整合招商力量,发挥开发区主平台作用,做好强链、补链、建链“三链”文章,推进民资、外资、国资“三资”齐招,实施精准招商、重点招商、专业招商、主动招商和优化招商流程“四招一优”。四是完善投融资机制,以提高技改投资、社会投资比重为重点,推动社会领域进一步向民资开放,促进社会力量办学、办医、办养老机构。五是完善督考机制,改革对各地各部门的考核方式,营造互看、互学、互评氛围,建立问责与免责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牢固树立战斗力标准,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切实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是夯实基层基础、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深入学习关于农村基层党建的指示精神,结合贯彻落实全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精神,牢固树立战斗力标准,坚持县乡村三级联动,发挥县级党委“一线指挥部”作用,加强乡镇党委龙头作用,强化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抓好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供坚强保障。

1.突出政治属性,实现引领升级。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属性,提升政治引领作用,切实强化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的领导核心地位。一要引领基层群众。坚持既要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更要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着重抓好带头人队伍建设,选好派好“第一书记”,开展“民情通”好书记、好干部争创活动,由典型到群体,打造一批杭兰英式的好支书团队,探索村支书、村主任“一肩挑”模式,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引领群众的能力水平。二要引领社会组织。坚持把社会组织中的优秀分子发展为党员,把党员骨干培养成社会组织带头人,确保社会组织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三要引领基层治理。坚持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把标准化理念融入基层党组织建设,从怎样开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用什么方法动员群众等具体问题入手,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总结推广“祝温模式”、“荷湖模式”以及“杭兰英工作法”、“杨七明工作法”等治村模式和治村经验,加大力度在平原村、城郊村、山区村中培育一批可复制、可持续的治村样本。

2.丰富基本功能,实现服务升级。坚持寓领导和管理于服务之中,在强化服务中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战斗堡垒作用。一要增强服务功能。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增强基层党组织的资源统筹、服务统筹能力,进一步健全各类服务平台和设施,既要发挥好农村便民服务中心作用,更要完善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设施,让老百姓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实现管理有效、服务有力。二要丰富服务内涵。发挥组织优势,加大对基层的制度资源、政策资源供给。紧扣“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中心工作的推进,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上积极作为。三要提升服务实效。落实“三个走遍”要求,用好“民情通”平台,健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深入开展“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等活动,推动基层干部点对点、面对面联系服务群众,不断扩大服务成效。

城乡基层治理总结篇10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社会治理五位一体特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治理。那么,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如何促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更加完善、农村发展更加美好,这给当前我国乡村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当今中国正面临快速的城镇化和社会转型,短短几十年内完成了西方近百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有关城镇化问题与城镇化过程的社会发展问题集中凸显,由此,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问题显然具有重大意义。

一、文献回顾

关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问题,学界对其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合理性的建议。郁建兴、冯涛(2011)从城镇化过程中社会管理、地方政府治理转型角度来论述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治理转型。程莉(2014)从城镇化过程中经济结构协调发展角度认为“要引导投资方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来增加就业岗位”。陆益龙(2013)从城镇化与农村社区建设来分析,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重新构建乡村社会认同体系的重点。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针对城镇化过程中乡村社会治理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就研究对象而言更倾向于将研究问题细化,只选取乡村社会治理中的某个问题进行探究,譬如,侧重于行政体制管理、经济发展管理、社会群体管理等方面,并没有考虑到社会成员的自主性教育、基层乡村的自治方式改革等内容。城镇化转型期引起的乡村社会治理是一个整体性的综合问题,且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位一体”相互协调,相互关联,过分的细化研究容易导致思路变窄,最终导致整个研究体系的缺失。由此,从宏观面上对城镇化过程中的乡村社会治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宏观审视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基于“五位一体”总体思想的乡村社会治理问题,则显得较为全面。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

学界普遍将城镇化概括为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和经济产业结构的协调转化发展的历史前进过程。从城镇化的概念表象来看,仅包含人口、空间、经济结构三要素,但其背后隐藏着社会治理、文化教育、农业、行政、公共服务等多种要素的转化要求。冯长春[2013]认为“新型城镇化要从四个方面去理解并付诸实施,一是人口城镇化,即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二是经济城镇化,指由于经济专业化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人们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活动转移并在城镇中集聚的过程,强调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化过程和机制;三是社会城镇化,即伴随着经济、人口、土地的城镇化过程,人们的生产方式、行为习惯、社会组织关系乃至精神与价值观念都会发生转变,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的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四是资源城镇化,包括土地、水资源和能源,这些是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高效、集约利用。”

结合城镇化的普遍界定与新型城镇化的理解。从人的内在和物的外在,即从思维与存在阐释,亦结合农民――作为城镇化的主体,携带其周边的物质文化环境从农村走向城镇,思维无法一时适应城镇环境的转变,存在在转变中所需要管理与整治,需要第三方的管理与维护――即治理城镇化。城镇化的过程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与实施:治理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与资源城镇化,相对应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是一种辩证的思想,五大建设之间是有普遍联系的。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这五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因此,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需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的指导,形成治理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与资源城镇化五个方面,并进行展开与实施。

三、对比分析下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的特征

我国城镇化的建设历程完成了由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的转变,所谓新型城镇化的“新”的内涵在于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等硬件设施建设,转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完善公共服务、提高人文素养等内涵性的软实力建设,最终要达到的是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位、高质量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通过城镇化过程中的剩余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教育培训,实现农民在城镇中的生存。

通过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对比分析与经验总结,从新型城镇化治理微观角度来看,其基本特征表现为:1)由“以管理为先”的强制行政管理向“以服务为先”的协商的人文管理转变,由注重基础建设向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与保障的建设方向转变;2)由“土地经济”独大向经济结构统筹协调发展转变等;3)由忽视文化建设向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转变;4)由单纯的人口转移向农民市民化的人口城镇化转变;5)由过渡开放开采向区域合理规划转变。

从新型城镇化的整体宏观建设来看:1)实现有重视基础设施等“骨骼”搭建向充实文化精神建设等“血肉”转变;2)由“碎片化”的自然村治理向整体城镇“聚集点”治理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3.73%[e].2014年01月20日.中国新闻网.http:///gn/2014/01-20/5755331.shtml

[2]国土资源部:关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R].2013年12月30日

[3]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Z].2014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