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数字媒体的认识十篇数字媒体的认识十篇

数字媒体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3:12

数字媒体的认识篇1

关键词:幼儿教育;数字媒体技术;发展趋势

一、数字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体制中的应用现状

1.数字媒体技术使幼儿教育得到社会大众的更多关注

在我国,幼儿教育受到的关注及重视较少。但是,随着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到幼儿教育中,幼儿教育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咨询了解幼儿教育的人增多,对幼儿教育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性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数字媒体技术的辅助下,幼儿教育体制的科学性以及先进性得到了体现,幼儿教育的改革也被社会大众重视,不断优化幼儿教育体制成为社会大众共同关注的主题,也使数字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体制中占据愈发重要的地位,幼儿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完善需要数字媒体技术的支持,可以说,数字媒体技术成为未来幼儿教育体制发展的趋势。

2.幼儿教育通过数字媒体技术打开幼儿的思维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引用数字媒体技术,丰富了幼儿的课堂学习形式。教师在应用数字媒体技术的时候,能够给幼儿全新的学习体验,使幼儿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且通过数字媒体技术的辅助,使幼儿对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全方位的认识,从感官的角度对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为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二、完善数字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体制中的应用措施

1.用数字媒体技术改善幼儿教育体制的学习环境

在幼儿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给幼儿的成长教育创造更多的教育机会,幼儿教师可以使用数字媒体激发幼儿的课堂学习兴趣,使幼儿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并且,幼儿对于教师准备的学习内容也产生了更多的学习兴趣,幼儿教师使用新兴的数字媒体技术设计幼儿课堂的学习内容,利用数字网络资源丰富幼儿的学习内容,使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前沿性以及实用性。在网络媒体资源的支持下,幼儿的学习途径也变得非常丰富,幼儿不仅可以在幼儿园接受启蒙教育,在家休息的时候,家长也可以给孩子准备丰富的学习资源。可见,数字媒体的发展为幼儿教育创造了非常好的氛围,给幼儿教师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使幼儿教育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幼儿学习到的知识更多。

2.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幼儿学习带来了更多发散思维的方式

在数字媒体技术的辅助下,幼儿接触到的知识更加丰富,教师能够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个角度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幼儿能够从多个角度体验所学知识,从事物的形态、声音、色彩以及情感的角度认识社会,并且对于自己学习到的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这对于解放幼儿的学习天性有非常大的帮助,也使幼儿通过更多的途径与外界社会建立联系。

3.幼儿教师从数字媒体技术角度为幼儿选择教育内容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对幼儿教育的环境应当有全新的认识,也应当从更科学的角度设计幼儿教学内容,提升自身的教学专业能力,对幼儿教育理论进行研究以及创新,从幼儿的实际个性特征以及学习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幼儿教育内容,创新幼儿教育活动形式,为幼儿教育体制的改革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此,幼儿教师应当学习及研究新数字媒体技术,为幼儿搜集更多有意义的教育资料,并且从幼儿学习的角度出发,对幼儿的学习成果进行科学评价,适当地给予幼儿鼓励和肯定,使幼儿家长认识到数字媒体技术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配合教师,从多个角度在幼儿的生活中渗透数字媒体技术,使幼儿在学习以及生活中时刻接触到媒体资源带给自己的优秀学习资源,这样有助于幼儿的认知水平以及思维水平的提高,也使家长认识到如何科学地开展幼儿教育,幼儿教师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教育和引导方法,从更科学的角度设计幼儿教学内容,从小培养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幼儿对知识学习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更复杂的知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总结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幼儿教育也面临着必要的改革,数字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有非常深的应用,在幼儿教育体制之中也应当得到重视,使幼儿教育体制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从更科学、更全面的角度探究幼儿教育体制的改革,为幼儿教育的完善作出贡献,使幼儿从小就接触网络技术,并且鼓励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心理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幼儿的学习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培.浅谈多数字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5,13(6):176.

数字媒体的认识篇2

【关键词】数字短片;认识原则;媒介特性;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6―0045―03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数字短片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我国的数字短片作为一种新媒介文化逐渐被关注,大量数字短片被生产出来,通过网络传播,影响很大。由于是新兴的媒介,关于数字短片的界定一直没有确定的范畴,所涵盖的范围甚广,对数字短片进行清晰的认识与界定显得很有必要。通过了解发现,数字短片的主体以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大学生为主,他们既是数字短片的主要接受者也是数字短片主要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所传播与传达的信息质量好坏取决于主体的媒介素养。文章探析数字短片的内涵及根据施拉姆认识媒介的八条原则,深入认识数字短片,并根据其主体特点总结数字短片对当今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启示。

一“数字短片”内涵界定

数字短片是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在媒介大量扩张的时代成为新媒体重要内容。数字短片在年轻创作者的手中很快形成消解意义、边界模糊、适应现代社会碎片化生存的特点。数字短片也是影视工作者为了称谓一批特定的电影电视作品而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它属于新媒体艺术的范畴。事实上,在所有与影像有关的词典中都没有“数字短片”这一词条,只有《电影词汇》对短片有这样的定义“正式文件只提出了长片(1600米以上)和标准规制短于1599米的短片两种概念。在实践中,分为短于30分种的短片、短于4分种的超短片(不足100米)和在30分种到1小时之间的中长片(900米到1600米)等类别。”[1]关于数字短片,业内也有学者在文章中做了相关界定:

“数字短片是遵循一定的创作方式和审美特点,运用数字化创作手段所创作的具备单独流通信息的包括多种动态影像表现形式的影视作品。”

“数字短片是用数字技术制作的短片,它属于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包括了很多动态影像的表现形式,如DV直拍的短片、实物动画、三维动画、平面动画、Flas等艺术形式。”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如台州学院单仁慰学者从数字短片的制作、播放平台和市场化渠道角度,认为“数字短片是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时代的到来,电影电视艺术的发展,借助网络、手机、移动电视等多种播放媒介盛行起来,在短时间内播放的数字影视内容。”[2]数字短片包括影视短剧、艺术短片、网络短片、mV、专题片、广告短片、手机短片等。

笔者根据前人对数字短片的界定,结合专家、学者以及普通民众对数字短片的认识,认为数字短片应兼具如下内涵:

第一,从创作到传播均采用数字化手段;第二,经由一定的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第三,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并具有一定主题表现;第四,声画兼具的动态影像。

数字短片因为其制作和传播形式不同,有很多类型,不同学者之所以对数字短片界定各异,源自于各自从不同层面对数字短片进行界定。在此,笔者从题材、制作方式、传播载体三个层面分别列举当前数字短片类型。

根据题材表现不同,数字短片类型可分为:影视短剧、艺术短片、mV、专题片、广告短片、宣传短片等。

按所选制作手段的不同,数字短片在类型上又可分为:DV短片、实物动画、三维动画、平面动画、flash短片等艺术形式。

从传播载体角度也可将数字短片类型分为网络短片、电视短片和移动数字短片(包括手机、mp4、公交移动电视)等。

二数字短片特性分析

1媒介认识原则角度分析数字短片

为了更深入了解作为新型媒介的数字短片的媒介特性,根据威尔伯•L•施拉姆认识媒介的八条媒介认识原则[3],下表列出数字短片和传统媒体代表广播、报纸的比较。

(1)从刺激感官角度

媒介符号的通道通常包括听觉、视觉或是其他,数字短片和电影、电视一样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刺激感官,而传统媒体广播、报纸刺激感官的通道均只有一种,分别为听觉、视觉。

(2)从各种媒体接受反馈的渠道和速度不同角度

数字短片接受反馈的渠道和速度明显要多与广播和报纸的反馈渠道和速度。无论是网络上的数字短片或者是手机数字短片,都能获得在线的评论或者及时的反馈。

(3)不同媒介对传播活动可控性不同角度

在大众传播中,总体而言网络环境下的数字短片也和报刊一样可控性要强于广播和电视。对于数字短片和报纸,可以灵活控制续,而广播和电视可控性差,只能被动接受。

(4)不同媒介使用不同的讯息代码

从讯息代码角度区分不同的媒介,数字短片的讯息代码主要以声音图像等形式出现,比以文字或者语言形式出现的传播媒介直观、形象。从讯息代码看,数字短片和电影电视类似。

(5)不同媒介的信息增值能力不同

媒介的信息增值能力,即有不同的信息覆盖和信息分享能力。数字短片和广播、报纸相比,不但能够被许多人分享,而且视听媒介还可以为文盲提供一定的便利。

(6)不同媒介保存信息的能力不同角度

广播传播转瞬即逝,而印刷媒介在保存信息方面占有优势,数字短片如果处理得当也具有较强的保存信息的能力,如可以以数字光盘的形式保存或者存储于电脑硬盘,但和报纸相比,数字短片保存信息能力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7)不同媒介克服弃取的力量不同

不同媒介克服弃取力量不同,即不同媒介的传授双方管理紧密度不同。例如,我们可以打断阅读报纸的活动,一定情况下可以打断正在观看的数字短片,打断正在收听的广播的活动却要费劲的多。

(8)满足专门需要的能力不同

大众传播媒介在满足社会的一般需要方面迅速而且有效,但在满足特殊、专门的需要方面较差,尤其是视听媒介。

2冷、热媒体角度分析数字短片

根据麦克卢汉对媒介的分类,媒介有冷、热之分,通过这样的区分,他强调了运用媒介的重要性。热媒介是能够“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某个器官的媒介,清晰度是指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充分、完善的程度。根据他的分类,数字短片可看作是热媒介,他们没有留下很多空白让受众去补充和完成,接收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因此,热媒介需要受者参与其中的参与其中的程度低。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少而且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如补充、联想等,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高。电视电话漫画谈话等属于冷媒介,数字短片不属于其中。

三数字短片主体情况分析

数字短片是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产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独有的媒介特性。由于拍摄数字短片需要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以及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字技术,目前数字短片制作者主要以青年群体为主。对国内最大的数字短片网站,三杯水DV文化网进行深入分析之后发现,DV创作以青年为主,其中创作者主要为大学生,即便是民间DV其内容也是大多以大学生活为主线[4],或者创作者是已经毕业的大学生。

另外,从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短片大赛的举办到各大高校电影协会的成立,投入到数字短片创作中的青年学生逐年递增。从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网站了解到,“高校数字短片大赛暨数字短片创作学术研讨会”2007年举办以来,至今已举办三届,参赛作品数几乎呈倍数增长。

虽然这只是一个省级的比赛,吸引的是省内一些高校大学生,以及部分省外高校学生参加,但还是能够看出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投入到数字短片的创作中来。数字短片的主体为青年,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既是数字短片内容的主要接受者,也是数字短片的主要创作者和传播者,所传播和传递内容的优劣、积极与否取决于主体的媒介素养,因此,数字短片的特性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有着深刻的意义。

四数字短片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启示

1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是指教育学生了解熟悉大众传播资源的内容,理解大众传媒的本质,掌握运用传媒的基本技能,学会管理自己的传媒事务和传媒生活,建立与传媒合理互动的关系。我国对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始于1997年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发表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4]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首开《媒介素养》专业课。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已经开设“媒介素养”课程。

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主任陆晔教授指出:“相对于欧美和港台地区由民间组织、教育研究机构、公共媒介、政府组织等共同推动的社会运动,目前中国内地所开展的有关媒介教育的尝试,其社会影响力和效果都还十分有限。”[5]因此,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深入关注任重而道远。

2数字短片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启示

数字短片是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产物,其所特有的媒介特性,以及多元化的传播渠道,自由的拍摄手法等都对青年尤其是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启示颇多。

(1)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化媒介教育的体验性

媒介素养是人的实际素质和能力,单纯依靠理论说教和道德教化很难提高,一定要结合实际展开教学,强化学生对媒介运用的切身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说教式的教学方法远远不及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有效。[6]制作数字短片的过程是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良好途径,因为制作数字短片涉及到视频、音频等媒体技术的操作和使用,以及内容正确和积极与否的判断。大学生制作数字短片也可帮助其大致了解新闻媒体的工作性质,帮助其确立理性的批判性思维。通过数字短片的制作实现媒介素养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媒介教育的体验性。

(2)鼓励数字短片创作,强调媒介教育的多元性

大学生思维活跃,富于创造性和想象力,对媒介发展中的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兴趣。一部数字短片的制作,不仅涉及到技术的运用,声音的感知,也包括剧本的创作,大学生有着良好的创造力,若能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优势与长处不仅可以创作出符合审美的优秀作品,也有助于开发各自的优势智能。同时,随着网络技术及媒体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得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平台,尤其对于青年而言,这是展示自我必不可少的工具。大学生是自我表现欲望较强的人群,数字短片的出现,再加上数字短片的非专业性和制作成本的低廉,使得它被众多有思想的大学生所青睐,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诠释这个世界,表现自我感知的魅力,从而帮助大学生找到自我。

(3)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发挥媒介教育的探究性

目前多数学校媒介教育的师资来源于新闻类或教育技术专业,师资的紧缺必然会影响课程开始情况。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可以定期聘请媒介从业人员开展讲座、学术报告等活动。通过选修课、竞赛、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媒体参观、媒体见习等多种教学形式,营造积极的氛围,引起大学生的重视和兴趣。当然,在媒介教育中数字短片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生对于网络上流行的数字短片了解颇多,若能借由数字短片自身的力量,不仅能够引起兴趣,更因为这些数字短片主要由青年制作,容易引起共鸣。若内容不健康或者思想倾向不正确会引起大学生的反感,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大学里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更重要的是教学的设计以及物质保障、制度建设、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投入。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数字短片对其的启示只是冰山一角,无论是对数字短片的深入研究还是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探讨都值得相关人员长期关注。

参考文献

[1](法)玛丽-特雷莎•茹尔诺,曹轶译.电影词汇[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25-126.

[2]单仁慰.多媒体时代下的数字短片――从制作、播放平台和市场化看数字短片[J].电影评介,2008,14:75-76.

[3]董璐编著.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5-118.

[4]任儆.在大学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电化教育研究,2005,(4):26-29.

数字媒体的认识篇3

关键词:读图时代传媒版面设计图像

传播媒体简称传媒,它既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统平面印刷媒体与广电媒体形式,也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互联、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新兴数字媒体形式。平面印刷媒体作为一种最古老的媒体技术,在历次的产业革命中,它不断融合新技术而持续发展,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1]。广电媒体是随欧美先进电子技术发展而催生的大众传播媒体形式。数字媒体也常被称为新媒体,它是在电子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应用下的新兴产物。所谓“新媒体”,只是个相对的概念。在持续创新的数字技术的推动与融合下,现有媒体或传统媒体将不断衍生出新的媒体形态。在当今这个读图的时代,图像是传媒重要的信息载体与版面构成要素,它已成为现代传播的一种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生产力[2]。因此,在传媒版面或界面设计工作中,研究图像要素的采集来源、质量处理、知识产权归属等应用法则是必不可少的。

1.图像的采集渠道与设计应用

1-1.图像来源与选择

传媒版面的图像来源可从产生来源与输入来源来进行分类。图像的产生来源主要有绘画、摄影、印刷等;输入来源既可以通过扫描、数码摄影等手段将绘画、照片、印刷品等实物图像转化为数字化图像输入电脑工具,也可以使用电脑辅助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手段直接使用数字图像。无论是电脑数字化图像,还是传统手绘图像,大众传媒版面的图像素材来源都可从产生来源和输入来源来认识。(图1)

从图像的产生来源来看,绘画制作是最具创造性的表现形式,它包括传统手绘与电脑辅助绘画。传统手绘的种类很多,如国画、油画、连环画、版画、装饰画等,这类手绘作品在手工设计时期的传统纸媒版面中使用较广。电脑辅助绘画也称数码绘画,常用于绘制插图、漫画、动画角色、创意图形等,在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中都有广泛使用。随着摄影技术的普及,特别是数码照相技术的普及,摄影图像在媒体版面设计中越来越广泛使用。在当前,数码照相已经成为了图像素材产生的重要手段与采集渠道,它是这个时期的图像采集明星,数码拍摄的图片影像称为数字图像,是传统平面媒体制版印刷及数字媒体信息传播的新型原稿。输入来源,是指图像通过某种途径或手段输入电脑成为数字图像,以便用于图像资源储存、版面设计、图像处理等。图像素材输入来源主要有电分扫描、数据光盘图库、互联网图像资源等。电分扫描是实物图像、照片、印刷图片最基本的输入方式。另外,数码照相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输入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部分电子扫描工作。

从设计应用的角度看,电脑辅助设计比传统手绘设计拥有更为广泛的图像素材来源,前者的图像选择余地与创意空间也更大,图像原稿的规范程度与生产效率也更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至今的二十多年间,在电脑数字化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数字媒体方兴未艾、应用广阔,而平面印刷媒体也很快顺应了发展的潮流,出现了与数字媒体技术融合的新局面,传媒版面设计的图像素材来源与表现力也因此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趋向。电脑数字化技术应用是中国印刷设计界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促进了印刷“手工设计”期向“电脑辅助设计”期的历史转变[3]。

1-2.不同图像来源的质量差异

从“产生来源”看,摄影图像的品质主要受摄影器材、拍摄环境、技术水平及加工材料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绘制类图像无论是传统手工绘制,还是电脑辅助绘制,其质量影响一方面是工具、材料、设备、环境等物质条件因素,另一方面是人员因素,人的艺术修养、技能水平会更多地影响绘画图像的质量状况。从“输入来源”看,扫描输入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要保证扫描图片原稿的质量。扫描原稿一般分为反射稿和透射稿,反射图像原稿主要包括照片、印刷品和绘画作品;透射图像原稿主要是指正片、负片(菲林)。这些图像属于直观性实物类稿件,需要设计师凭经验或借助工具从专业角度去加以选择、甄别和利用。第二,扫描设备与技术的保障因素,重点是机器设备的性能与生产能力,如扫描机的精度、色彩还原度、层次效果等;再就是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与工作经验。图库、网络图像的输入质量主要受图像分辨率、存储格式、存储介质、网络传输等因素的影响,此外,网络图像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会给设计师造成一定的困扰,需要谨慎对待。

可见,不同的图像来源,存在一定的质量差异,并给媒体版面设计成品质量造成影响。因此,根据媒体主题和信息传达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图像来源,并掌握好图像的工艺应用与处理技术,是做好传媒版面设计及提高成品质量的关键。在今天,图像摄影、分色扫描、数字绘画等图像输入与产生手段都包含在日常的设计工作中,图像制作、调整修改与版面编排等是设计师工作的一部分。

1-3.图像信息处理提升质量

图像信息处理是媒体版面设计应用的重要内容,是媒体成品质量的保障。对平面印刷媒体而言,它是印前设计原稿进入印前制版、印刷阶段的工艺规范环节;对数字新媒体而言,它是媒体版面视觉美感与信息传达的保证。图像处理的目的是通过严格的工艺应用与技术处理,使原稿图像达到平面媒体制版、印刷生产加工的质量要求,或使图像符合数字媒体的显示、传输、触摸等规范,最终实现传媒的信息传播预期。

从图像来源看,对于尚未进入平面印刷传媒版面设计阶段的数码照片、扫描图,需要重点考虑图像品质与视觉效果的选择,拍摄者、扫描者和设计师的专业水平与实践经验很重要;已经输入电脑数字图像、光盘图库、网络图库等合法图像素材,有必要进行图像优化处理,要特别注意图像精度、规格、色彩模式等,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去解决工艺应用与技术难点。在传媒版面设计的图像应用过程中,图像处理的结果必须经过多方、多阶段的检验确认,控制好成品图像质量,既要把握好源头,也要控制好过程与相关因素。

2.图像应用与知识产权

在数字化、网络化等传播技术的推动下,丰富多样的数字图像资源给传媒版面设计与信息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媒体设计师可以省去许多图像拍摄和扫描的时间,在设计草图方案确定后就可快速地进入到正稿制作阶段,且便于网络快速传递文件,以及团队协作、方案提报、效果展示、信息反馈等。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只看到数字化技术的优点,还应看到它的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电脑硬件、网络设施、电源缺乏等情况下,数字化设备与信息资源就难以得到利用并发挥其作用;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数字化与网络化技术条件更容易滋生侵权违法行为。

在数字化时代,传媒版面设计往往需要利用大量素材进行创作,并在素材的基础上对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4]。对于各种来源渠道的图像素材,首要任务就是核实好图像的知识产权归属,然后再去进行技术处理与设计应用。对待传媒版面的各类信息设计,千万不可奉行拿来主义,随意下载、复制网络图像素材。对设计师而言,“市场调查”是获得图像素材最有效、最直接的做法,通过调查访问,采取现场拍摄与资料收集等手段,并通过分析整理媒体设计的相关素材资料,从而为图像拍摄、图书文献扫描、插图绘制、图库利用、互联网资源搜集与下载等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参照依据。

互联网图像搜集与下载是网络媒体环境下一种新的途径与技术手段,它速度快、成本低、操作简单,但出现的侵权问题也最突出。利用网络图像资源进行媒体版面设计要特别注意图像的合法性与质量状况,在使用、前需要认真核实,确认好知识产权归属,如果把握不好,就很容易导致侵权违法并蒙受损失。据大学版协2011年8月统计,全国近70%以上的大学出版社遭遇过图片侵权纠纷案件,其中由北京华盖创意和上海富昱特两家图片公司发起的诉讼案件占到总诉讼案件的90%以上[5]。在2012年的网络图像侵权事件中,最为讽刺的是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海报与片头图片——那块可口的“腊肉”,实为著名画家、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的山水画作品局部。设计者通过网络下载未经授权的图片进行设计制作,传媒机构在没有核实设计图像权属的情况下,对作品进行了与传播,最终引发了一场侵权风波,并导致了传媒与大众的哗然。此类网络图片侵权的案件每天都在上演,多得不胜枚举,这个问题必须引起设计师、媒体、政府重视与反思了。当然,传统纸媒图书文献的图像资料也绝不可随意使用,除了质量因素,图像的版权、肖像权等事项都需确认,对于无法核实权属的,原则上就不能使用,即便是使用不侵权的图像,也必须遵守相关法律、约定及著录规则等。

事实表明,自行拍摄、绘制图像素材是媒体版面设计最为保险、最具原创性的途径,通过图库交易获得的图像素材一定要确认好权限使用范围,网络下载的图片,如未经授权或未确认权属,则不得用于设计或传播,传媒及媒体设计从业者必须共同遵守。为了减少侵权违法事件的发生,传媒与设计机构应加强防范措施与管理细则的建设。

3.结语

综上所述,传媒版面的图像来源可从“产生来源”与“输入来源”去加以认识,不同来源渠道的图像存在质量差异,在媒体版面设计中必须注意适当选择和利用。同时,媒体设计师还必须熟悉一般的图像信息处理方法与手段,以便更好地优化图像质量与应用价值。此外,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扩展了传媒的图像来源,给媒体设计带来了便利性与高效率,但也导致了日益严重的侵权违法行为。可见,在读图时代,数字高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需要媒体人、设计师好好地驾驭它,以趋利除弊。

参考文献

[1]陈梅,数字出版时代印刷工程课程体系建设新思考[J],中国出版,2009,2(3):69-69

[2]韩丛耀,图像传播与文化转向[J].当代传播,2009,04(4):35-35.

[3]曾朝辉,印刷设计电脑数字化技术的革新与反思[J],包装工程,2011,9(18):87-87

数字媒体的认识篇4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9-2210-02

theDigitalteachingmodelofChineseCollegeResearchintheDigitalage

maLiang

(Shanghai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andLaw,Shanghai201701,China)

abstract:asthedigitalagecoming,thetraditionalteachingmodelofourcollegeischanged.therearemanyproblemsexistinourcurrentcollegedigitalteachingmodel,andtheseproblemspreventourcurrentcollegedigitalteachingmodelbecomingbetter.Sotoimproveourcurrentcollegedigitalteachingmodel,wehavetousethetechnicaladvantagesofourdigitalnetworkanddigitalmedia,andbalancetherelationshipofteacher,student,classknowledgeanddigitalteachingmethod.

Keywords:digital;teachingmodel;multimediateachingmethod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得到了“数字化”的改变与发展。其中,最普遍的现象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师的授课过程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笔者通过观察与研究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我国高校目前的这种“数字化”的教学模式虽然广泛地应用到了大多数课堂当中,可是其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很多教师仅仅是将教学手段进行了“数字化”,并没有充分运用数字网络的和数字媒体的优势来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以及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方式,反映出了目前我国的这种“数字化”教学模式还不成熟,仍需改善。

本文所指的“数字化”的教学模式,并不仅仅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课件的简单应用,更重要的在于:如何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之上,充分借助数字网络环境丰富教学资源,合理运用数字媒体的优势传播教学内容,并通过合理的数字教学手段和数字教学平台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来获取知识,进行自主学习。与普通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相比,这种“数字化”后的现代教学模式更能体现出其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式多样以及师生交互性强等一些先天优势。

1我国高校“数字化”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其缺点

根据笔者的了解,目前在我国高校教学过程中,被广泛应用的是较为纯粹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所谓多媒体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即Cai)。”这一教学模式原本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有机地融合多种教学方法,从而实现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媒体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从而达到知识的具象化、趣味化,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活泼生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这种多媒体教学模式却存在很多问题,虽然其结合了计算机和媒体信息技术,但是其“数字化”程度较低,“数字化”的范围较为片面,难以达到其预想的教学效果,主要问题包括:

1.1重形式,轻内容

多媒体教学模式容易导致教师将教学重点从教学内容,转化到教学课件样式的制作上,导致这个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1)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件的表现形式上下足功夫,对于教学内容的准备却周而复始,缺乏更新。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课件主要是通过ppt(powerpoint)软件,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这些载体的结合来向学生传达教学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ppt课件本身的样式不断进行改变,热衷于在电子课件中加入很多不必要的文字和图片的动画效果,表面上看似乎花费了很多心思,但是对于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却采用一劳永逸的方式对待。有些教师忽略了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出现了很多为了应用多媒体进行的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师授课的中心发生了本质性的偏移,甚至导致部分教师产生了只有利用多媒体教学,才能体现其教学水平的根本性错误认识。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对于课程所要传达的知识本身更加失去兴趣,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师缺乏足够的数字媒体应用技术,难以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完全体现出其教学内容。古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我国的高校教师普遍未受过正式的多媒体教学培训,对于数字时代下快速发展的网络媒介和数字媒体的应用也并不多,甚至有部分教师缺乏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部分教师仍然要通过自己并不熟知和了解的多媒体平台来对学生进行授课,自然会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其制作出的多媒体课件大多质量不高,难以发挥出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优越性。教师不但很难将自己的授课内容恰当、清晰、完整地通过多媒体教学来传达给学生,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教师的备课和授课状态。

1.2缺乏教学互动性,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众所周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不仅需要知识的交流,更需要情感的交流。但在我国目前的“数字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被电子课件弱化,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制作的电子课件上,教师本身却成了计算机的操作员和电子课件的解说员。在目前的“数字化”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难以做到通过自己的语言和人格魅力来引起学生的注意,难以通过知识的魅力感染学生。教学过程中主次颠倒,人机错位,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缺失,既不利于知识的传授,也不利于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教学效果反而受到了新型教学模式的抑制。

同时,由于目前我国的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对于数字时代下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的分析,教师普遍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使得教师制作出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对不上学生的“胃口”,很难引起当下大学生对于授课知识的共鸣,自然会削弱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

2如何优化的我国的“数字化”教学模式

通过以上对于目前我国高校“数字化”教学模式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的这种多媒体教学模式虽然也是在应用数字化教学,但是其“数字化”教学模式还没有达到一种“成熟”的状态,仍然存在各种问题。我国的高校教育模式想要突破这种教学瓶颈,就必须充分发挥数字网络和数字媒体的技术优势,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课程内容和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关系,才能改善我国目前的“数字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2.1提高教师自身的数字化教学能力

包括对于数字化教学的正确认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更应该在教师身上得以体现,数字时代已经来临,但是很多教师却并未跟上时展的步伐,在教学上没有充分结合数字时代下网络资源和数字媒体平台的优越性,难以将自己的知识传授平台现代化、数字化。所以,我国高校的“数字化”教学模式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数字化教学能力,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于数字化教学的认知能力。通过提高教师对于数字化教学的认知能力,可以树立教师正确的看待数字化教学观念,避免产生“重形式,轻内容”的认识误区。同时还可以使教师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来把握授课内容数字化的程度,注重内容与技术的平衡,通过技术合理表达上课内容,避免过度数字化所带来的抑制教学效果的反作用。

二是提高教师对于数字化教学技能的应用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了利用现有的数字网络平台来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的能力,也包括了借助数字媒体平台与学生进行进一步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教师可借助数字网络来及时更新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当下最新的专业信息和应用案例来给学生进行具象的理论解释。通过增强教师的数字化课件制作技能,教师也可以运用不同的课件制作软件对课程当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形象的分析。例如:机械学院的教师可通过对于FLaSH动画软件的学习,制作出一些机械传动装置的构造原理动画,使得学生相对于观看静态的图片更能够一目了然。同时,通过加强教师对于不同的数字媒体平台的应用能力,可以使教师通过开通一些网络媒体平台,例如博客、mSn等网络通信方式,增加与学生的课外学习沟通的时间,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2.2提高教师对于当下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价值观的了解

很多教师容易忽视了解学生的重要性,实际上,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模式与学生的“数字化”程度是紧密相连的。当下的大学生对于网络和数字媒体技术抱有很大的好奇心和较强的接受与应用能力。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很多大学生对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并不逊色于高校教师。面对着“数字化”程度日趋增强的学生群体,教师除了要在数字技术的应用上能够领先于学生以外,还要去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和兴趣爱好。通过对于学生群体的了解来消除“代沟”,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增加师生之间的共同语言,掌握学生的审美情趣,结合具体的课堂知识点,才能够制作出学生容易接受的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并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魅力,在授课时加以引导和指点,就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发挥出“数字化”教学模式的优势。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得“数字化”后的教学内容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董二林.高等教育改革之路: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整合[J].吉林教育,2007(10).

[2]刘永清,陈爱妩.多媒体教学的研究现状与理论研究框架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1).

[3]王红梅,张建龙.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的教学方式的探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30(11).

[4]赵莉.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2008(1).

数字媒体的认识篇5

关键词:数字媒体发展趋势融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J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226-02

21世纪是数字信息的时代,数字媒体产业也被认为是数字信息时代最具发展潜力的阳光产业,国家政府也对这一新兴的融科技、文化、艺术为一体的产业给予大力扶持。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着许多与数字媒体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变革与发展。在教育领域,国内各大高校都纷纷结合各自的优势背景和特色,开设和创办与数字媒体相关的学科和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这样的背景和发展趋势之下应运而生。

1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跨学科新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掌握信息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传输与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主要依托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工科性质的技术,而将艺术修养,人文知识素养置于附属、辅助位置,从而导致学生综合知识素养的缺失,缺乏创意与内涵。另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对学生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培养也不如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那样严谨,造成学生文化艺术不如文科或艺术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技术也比不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往往难以顺利就业。

2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

艺术媒介的变化和基于数字手段的内容整合,使得以数字科技、艺术设计和新媒体研究相统一的新型教育模式成为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所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与艺术创作为一体的专业,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字技术应用基础和艺术理论基础,掌握数字技术在影视艺术领域、网络多媒体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原理、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影视艺术、网络多媒体艺术领域中进行创作实践的应用性人才。可以看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要求具备数字技术应用的能力,包括相关的数字艺术设计软件的应用,网络技术的应用等。同时也比较注重艺术理论的学习和艺术修养的陶冶。但是,有艺术专长的学生对于相关技术的学习难以精进,对相关技术软件的使用也局限于表面,因此即使有好的创意在运用数字技术表现时会受到一定的束缚,作品的展现形式不能完全符合于本人的创意和思想。

3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

3.1科技、艺术与文化

在古代,技术与艺术都指的是在劳动生产中的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科技与艺术才逐渐分化。但随着数字高科技时代的到来,科技与艺术又有了共同生长的土壤,依托于现代数字科技与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媒体技术更是与新兴数字艺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同时,数字艺术只有依赖于先进的数字技术才能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其艺术创作形式和风格才会趋于更加成熟与完美。

不论是科技还是艺术,都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写照。因此,我认为科技与艺术的灵魂都根植于人类社会所积累的宝贵财富―文化之中。最高的科技,一定需要人文思想作为基本指针,才会避免人类全面彻底物化的危机或毁灭的末路。因此,在数字高科技摇篮中诞生的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在培养学生时应注重文化的熏陶,加强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

3.2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数字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一定的规模,但还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数字产业需求的是具有过硬的计算机技术,同时又具备一定艺术创意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在长远来看有利于培养市场所需求的人才。此外,人们对数字媒体产品也越来越挑剔,数字媒体作品的创意层次和品位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在考验着作品设计与创作人才。一件作品好不好,关键看创意好不好,创意在于赋予作品什么样的灵魂与思想,只有灵魂思想饱满充实的作品才会被人们所认可,而一件作品的灵魂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精粹的体现。既然现代的数字艺术根植于文化而又借助于数字技术得到展现,那么在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逐渐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加之于文化的滋养,以赋予其鲜活的思想与灵魂又未尝不可呢。

俗话说,过去的奢侈品是今天的必需品,那么今天的奢侈品也将成为明天的必需品。在计算机发展之初,只有专业人士才能较好的掌握使用,但在今天,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日常用品了。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媒体技艺在作品创作,娱乐视听等各方面的发展将会越来越普遍化,运用新媒体进行创作的人将不再局限于艺术家,任何一个行业的人都有可能,所以说跨学科跨领域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在于更加有利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许多杰出的艺术家,科学家等都是跨领域跨学科的人才,比如日本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就拥有经济政治学的背景。

总之,我认为从长远来看,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吸收和借鉴双方各自的优势和特色,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逐渐融合的过程。

4数字媒体技艺的人才培养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在学生培养方面存在一种文化涵养缺失问题。艺术创作的内容来自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起来的财富构成了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缺失了文化的底蕴,即使再精湛的艺术,运用再好的技术,创作出的也不过是缺少灵魂的作品。因此,在数字媒体技艺的人才培养中应重视文化修养。

另外,数字媒体技艺是在交叉学科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上的再次交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学生的知识分离化现象。在教学指导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避免陷入培养“被复合型”人才的误区。

最后,由于缺少实践,许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欠缺,在就业时往往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数字媒体技艺的人才培养应注重实践,可以创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工作室,以及数字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5结语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将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未来激烈的数字信息市场的竞争中,二者通过互相吸收借鉴,取长补短以完善自身价值的体系,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在将来,数字媒体技术不再只是由理工科学生或科学家才能运用的计算机技术,而数字媒体艺术也不再是由艺术家或是对艺术感兴趣的科学家进行创作,而是将出现二者兼具的人才,即数字媒体技艺人才。笔者认为这样的融合才真正有利于数字媒体信息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探索[J].装饰,2008(11):100-101.

[2]陆蓉之,VictoriaLu.新媒体趋势_数字媒体艺术何去何从[J].大美术,2008(4):22-26.

[3]陈云红.跨学科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机制构建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8,28(3):75-78.

数字媒体的认识篇6

关键词 技术 艺术 融合 实践教 学体系

中国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今天,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正面对越来越丰富的以数字为载体的信息。比如我们体验着3D游戏创造出的虚拟世界,感受着数码大片带给我们的极限刺激,或者在工作中传输电子合同、发票、交易记录等等,这些都是数字媒体的不同表现形式。数字媒体使得我们可以用原来不可想象的方式进行交流、生活和工作。专家预测,我国目前的数字媒体人才缺口达15万。

数字媒体(digitalmedia),北京师范大学肖永亮教授是这样描述的:。数字媒体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大众传播理论为依据,以现代艺术为指导,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到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管理领域的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综合交叉学科。数字媒体包括了图像、文字以及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以及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中采用数字化,即信息的采集、存取、加工和分发的数字化过程。数字媒体已经成为继语言、文字和电子技术之后的最新的信息载体。《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中对数字媒体是这样描述的:数字媒体包括用数字化技术生成、制作、管理、传播、运营和消费的文化内容产品及服务,具有高增值、强辐射、低消耗、广就业、软渗透的属性。“文化为体,科技为酶”是数字媒体的精髓。

数字媒体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被人们应用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中,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我国发展方兴未艾,以高科技与文化相融合为特征的数字媒体公司发展越来越迅速,与产业的快速发展之势相对的是,数字媒体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大量缺乏正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这里面既包括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又包括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两者的研究方向截然不同,但又有紧密的联系。现在国家支持文化产业,而数字媒体人才就是直接为这一产业服务的,尤其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数字媒体专业人才更是抢手,严格来说,从今年开始,浙江大学才有第一届本科毕业生,他们的就业形势很好;另外,还有一些社会类办学学校或培训机构在作某个方面技能的培训,这些培训学员综合素质和高校学生有一些差别,相对来说创新能力要弱一点。针对这一现象,合理的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非常重要。

二、培养目标的确定

不同学科背景的学校开设的数字媒体专业,他们支撑的学科平台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浙江大学是全国重点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旗下,并有国家重点图形图像实验室作为技术支撑,它的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湛、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人文艺术素养、具备管理素质和领导才能,能适应二十一世纪数字媒体技术发展需要,从事数字媒体的开发、制作与设计以及其它计算机、媒体、网络交叉领域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将学习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接受数字媒体的软件技术开发与艺术设计的基本训练,将具有面向网络的、新型的数字媒体研究与开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新媒体艺术创作能力。本专业在高年级的专业选修课中将设置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模块课程,两个方向修读同样的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在选修课上则各有侧重。”

浙江传媒学院是一所传媒类院校,以影视艺术学科为主,2004年升为本科院校后,形成以文、工、管为主的传媒类院校。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动画学院旗下,形成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三个本科专业相融合;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具有艺术创意能力,能从事数字媒体的技术开发与艺术设计、制作,以及其它在计算机、媒体、网络交叉领域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可去影视、数字娱乐、出版、图书、新闻等文化媒体行业,以及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电视台等单位。本专业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兴趣,手机游戏将作为本专业的发展方向。”

江苏有一所三本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为各大门户网站、网络公司、电视台或电台网站、广告制作公司、电子音像出版社、多媒体软件开发与制作公司、电脑视音频娱乐产品开发与制作公司、交互式多媒体应用开发与制作公司等单位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艺术素养,掌握必备的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编程技术,能进行网站整体形象设计与策划、网络动画、网络广告、网络视音频艺术设计与制作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我们对具有数字媒体专业背景学院的学科进行分析、归类,根据不同学校专业布点情况,数字媒体类专业分布在以下学科:

即理工/电子信息(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文学,艺术类(数字媒体艺术)、管理类和计算机专业类(数字媒体技术)。其培养目标依据不同学科背景,结合各自特点,为社会相应的岗位培养所需人才,实现多层次、交叉互补立体化的培养目标。

二、为夯实基础,采取分阶段培养构想

根据学生自身水平以及今后发展目标等不同情况,我们规划了分阶段培养目标,提出以下图例的培养方案:

1 人文素质型培养方案

按不同学科统一安排一年级教学。针对大多数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现象,在一年级加大人文素质课程教育。这是面上教学,面向所有学生,强调作为一个中国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能力。学习的课程模块有:人文社科类、科普技术类、艺术鉴赏类等,目标定位在使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培养人文素养。

2 专业发散型培养方案

一年级以后,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特长,他们在可选范围内选择各自的专业。但是每个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有一个相对界定,学生需要了解专业。此阶段重点需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为拓宽专业打下基础。在此阶段又可分成类,一类是学习型的学生,可按继续学习方向努力来培养;另一类是发散创新型学生,其教学方法以开放式项目的开发、研究为引导,以创新项目来驱动。这部分学生人数约占30%左右。

三、构建技艺融合,互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上分阶段的培养方案,必须要有实践教学体系与之配套,设计才能落实。我们制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技艺融合、立体的架构(见下图)。

纵向表示按阶段按知识课程链排列,逐步深入,照顾了知识的阶梯性;横向表示开设课程性质和课程开设学期。通过广泛开设选修课和开展创新活动,从而照顾了知识的广度、深度,兼顾相关专业关联模块的学习。从学科背景拓宽、创新能力培养来看,搭建了好的平台。形成了纵横交错互为补充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灵活地选择定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解决问

题,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素质要求

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有别与其它专业,它突出的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表达、表现与创意相结合,属于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人群。在素质要求方面,重点关注下几个方面:

1 “三创”人才培养的现状

“三创”是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属创新教育的三要素。一般来说,创新意识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前提,是创新的内在动力;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思考过程,是获得创新成果的必由之路;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必然结果,是从事各种创新活动的能量保证。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创新能力的强弱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目前不少大学生创新能力处在普遍偏低的状态。从2009年毕业生答辩情况来看表现比较突出: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专业知识面比较狭窄。不少学生牢骚满腹,唉声叹气,对自己缺乏信心。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三是缺乏创新的兴趣。现在不少大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问、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缺乏深度和广度,。四是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五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有些人也想创新,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

2 “三创”人才素质定位

“三创”人才素质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素质要求。

(1)创新意识是指每个人对创新的认识、要求、欲望和激情,反映了要求创新的迫切程度。人与人之间的创新意识差距很大,没有统一的模式。一般来说,每个人创新意识取决于个人的“本能”和“技能”,本能是先天性的,但技能是后天形成的,它是人们在各种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以及前人的指导、培养下逐步提高的结果。对动画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于整个教学实践中,其中教师的创新意识非常重要,教师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者和挖掘者。

(2)创新思维是每个人在进行创新活动时所必须依赖的思想基础,包括思维的基本类型和具体的思维模式等。人的创新思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通常所说创新思维包括分散与集中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与灵感思维等等,都是人们长期研究的结果。但具体应用到某个体的实践中很难说清楚是那种思维在起作用,我们现阶段的教育在形成一种“习惯思维”模式,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早签到、统一早读、统一息灯等等,给学生带来的是服从和本应如此的思维定势,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新能力是创新实力和创新能量的象征,是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伴随着新媒体时代来临,新媒体行业给学生提供许多创新能力培养机会,比如国内外的新媒体作品的比赛,几乎每月均有,组织机构层次各异,尽管行业认定标准不统一,但就机会本身来说,施展创新能力的平台多样,只要积极参与,都会有好的收获。现在有条件的学校在动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赛事。并免费为学生提供制作工作室,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给学生提供极好的发展空间,也加强了师生的交流。

数字媒体的认识篇7

这篇文章主要就是来谈谈幼儿在认识数字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仅供大家参考,并且可以做到慢慢的完善。

一、把学龄前儿童的识记顺序挖掘出来

在基础心理学里记忆可以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识记水平总的来说都偏低,所以幼儿基本属于无意记忆,幼儿的识记属于直观和形象的识记,对于感兴趣的事物都可以很容易的把它记住。幼儿在识记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多,有的时候专门记记不住,相反的不经意时候反而能记住,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都不长,一般的来说,也就十几分钟左右。学龄前儿童的智力活跃的越是积极主动,他们的识记能力就越是可以完全的发挥出来,理解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所以我们在教育学龄前儿童的教学过程中要激励学龄前儿童对学习的兴趣,调动幼儿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激励学龄前儿童的优势,激发学习兴趣

1.借助多媒体教学来增加学龄前儿童的兴趣。

随着多媒体信息的风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多媒体也随着发展进入到我们的课堂中,多媒体作为一个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把深奥的知识简单的再显现出来,而且他的活泼性和形象性都很适合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认知规律,把数字的读和字的形结合起来,可以把数字信息从各个不同渠道中进入到学生的大脑里,给学生留下了很难遗忘的记忆,把容易混淆的数字再做比较。

例1>:把6和9、5和2等一些数字结合起来再进行比较,将数字涂上不同的颜色来区别,效果很容易看见,把数字用显示屏放给幼儿观察,给了学生一种美感,也可以利用生活中模型数字来增强幼儿的记忆。

例2>:2像一只小鸡、3像人的耳朵。再用多媒体给幼儿进行教学数字时,可以非常生动的把字母的象形模样展现出来。不仅这样,多媒体还可以把数字正确的读音清晰准确的读出来,还有数字的读法用我们发音器官的哪个部位,多媒体都可以把发音口型清晰的展示出来,气流的方向可以让学龄前看的清楚,提高了学生的模仿力,增强了学龄前儿童对学好数字的信心和勇气。

2.示范挂图,刺激幼儿对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中画图对于学龄前来说,是提高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手段,数学教学画图字体比一般的大,给幼儿一种视觉上的美感和静感,数学教学画图的图文可以给学龄前在识字的过程中创造一种无形的想象感。幼儿在认识5的时候,老师在旁边放把秤钩,告诉学生5长得像一把秤钩,给学生形成一种曲线上和直线上的美感,学生自然兴致勃勃。

三、读和写互相结合,增强学龄前儿童认识数字的效率

在现如今科技时代,幼儿对智能产品和多媒体都具有超强吸引力。多媒体课件上观察发音技巧和发音部位,发音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发音的器官和发音气流的方向,在播放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可以一边按下暂停键,和学生一起读,为了可以把音读准,也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听,再抽查学生站起来读,所有幼儿听听发音的对错,进行反复练习,直到幼儿能把音读准为止,在短时间可能不容易做到,可以隔一段时间后再读以前学过的数字,也能把数字做成一些卡片的样子,再进行数字抽读,解决重复同一种方式的单一疲劳感,学龄前对数字是有突破性的发展。另外,数学数字的书写,有的老师可能会这样做,在教学龄前儿童写后,再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把数字再写一遍,学生可能当时学会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忘得干干净净的。我在数字书写这门教学过程中会注意两点,必须要用米字格书写,严格按照数字分布的位置进行书写,当儿童都学会以后,第一次家庭作业米字格前面写上八次及以上,然后在巩固课堂的书写效果,隔了一段时间以后,再把上一次的作业系统性的写几遍,期末考试的时候再全面的复习几遍,学生就可以完全记住了。根据学龄前儿童心理学的规律,分散练习比集中练习的效果会更好。

四、体会生活,增加学龄前儿童对数字的敏感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幼儿老师在进行认识数字时,为了可以方便学生的理解,可以从幼儿的的生活生中去寻找教学素材。比如:我在教学数字1,1像一根棍子,幼儿们看了以后心领神会,非常的形似,接着我就拿了一个苹果放在桌子上与其进行对比,然后再加上几个苹果,让学生接着数,慢慢的苹果越来越多,加法的概念也就在学生的心里扎根了,我把几个苹果放在一起,然后拿走赘觯儿童可以知道是总的减去拿走的,儿童可以深刻的理解加减法。学生们理解,可以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以及把数学能力增强。

除了贴近生活,幼儿也可以通过学儿歌来减少学龄前儿童的记忆负担,儿歌都很受孩子们的欢喜,因为儿童便于读和唱,更重要的还方便幼儿的记忆,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还增加了教学的效果。

数字媒体的认识篇8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信息传播;传播媒体数字技术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兴起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成为艺术形式繁荣的发展动力。在整个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医学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为素描、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理论参考;几何与透视学的发展,为绘画提供了符合人体视觉原理的透视理论;颜料化学的进步,为油画家提供了明亮而富有层次的颜色表现空间;光学原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印象派画家遵循光学的原理,分析和组织物象的各种关系,同时光学应用的研究还促成了摄影技术的诞生,从而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切都体现着科技对于艺术的重要推动作用。

进入20世纪以来,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变得更加强烈和迅猛,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造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上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成为现代尖端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快速迅猛地出现在电视、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大众传播媒介和视觉艺术设计领域之中。计算机图形学的出现,被称为第三次图像革命,其意义甚至大于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前两次图像革命…。www.133229.Com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数字艺术设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它融合了“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从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数字化“设计”的诸多称谓及科学内容的设定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其主要范畴都在2l世纪数字化“设计”的“数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较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范畴。

进入2l世纪,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工业,而韩国更是将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作为立国之本,并已成为韩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目前全球数字内容还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而这个产业也必将成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在未来的几年,数字媒体创作人才将是市场需求的热点。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将需要20万工业设计师和l5万动画设计师。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环境和人才需求,国内数字艺术设计却是刚刚开始兴起,还未建立完善的新媒体艺术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导致了设计产业所真正需要的核心职业设计人才匮乏和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产生。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对传统的艺术设计的伸展和丰富

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网络、数字电视、互动媒体、交互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视觉传达的设计形式和内容,在当代数字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论和美学理论就显得非常薄弱。

新媒体艺术设计理论和美学范畴继承了部分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依然可以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在艺术理论基础上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1.首先都要满足功能性的最基本的要求。2.美学的审美理论基础是相同的。3.设计的理论法则、平面视觉创意法则等是近似的.设计和表现的内容是基本共通的。在数字媒体设计过程中满足功能、审美需求,符合美学、设计法则,运用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声、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的特点来更有效地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可以认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内涵和特征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进一步丰富。

当然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它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信息量更大,更具备科学性、时代性,因此在新媒体设计中还需要创新的传统设计理论体系,必须根据其信息传播的形式、媒介以及传播的复合性、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的数字化等特征来完善提高这一新兴学科。

三、目前数字艺术设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艺术设计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给国内外视觉艺术设计界带来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跨学科人才的知识分离化现象严重,其次是人才需求和教育模式的问题,传统的艺术教育体系在设计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

以上问题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认识新媒体艺术设计和培养数字艺术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而产生的:

首先是认识的问题,数字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大致可以归纳三个大的方面:①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②数码新媒体艺术设计(包括网络、多媒体、电子产品、动画、游戏等方面)。③非商业化艺术类数码艺术创作在平面、环境等一些学科方面,数字技术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在广告、新闻等方面它是传媒的载体和形式,或是一种工艺和创作手段。④数字媒体设计是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新型学科,同其他的艺术学科相比,它具有实用性、时代性、跨学科和复合性的特点。对于新媒体艺术需要有新的思考和理解,如果还保持原有对艺术类理念的认识,它既不符合学科的发展,也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因此正确地认识理解和探索新媒体艺术及其相关领域对于数字艺术设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是人才素质结构的培养问题。数字艺术是一门跨学科、多学科结合的复合型学科,培养和训练既懂得艺术设计规律,又懂得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能操作相关应用和后期制作软件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已成为当今数字艺术设计产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课题。数字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都是社会急需的,但是需求的比重却有很大的差别,因此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制定培养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的教育目标。

最后就是培养对象问题。随着普及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到艺术类学科,随之而来就产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专长的相互矛盾的问题,学生的综合修养和知识结构错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对于新媒体专业的教学和培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种现象在艺术类院校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考虑数字媒体教育不要只限于文科的艺术类学生。

四、根据新媒体艺术的特征来完善人才培养

为了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和新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在人才培养院校建立各个学科间的交流和资料的资源共享、学科间的优势互补的教学体系。2.开设学科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学习教学的立体化平台。这样有利于形成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培养扎实的艺术设计功底和熟练的数字工具操作能力、充分利用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资源。3.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设教学资源立体化平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传统艺术教育与现代数字技术教育有机融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创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工作室,以及数字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4.同时为培养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提供了更好师资环境,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5.加强教学体制在选材阶段就提出相对较高标准,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选材将更符合新媒体专业对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的要求,就更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面对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发挥社会和院校之间的各自优势,可以更好的解决数字艺术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需求的数字艺术人才。当然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完善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既不能只埋头研究教学的建设,也不能只是应付市场的需求。

数字媒体的认识篇9

\上海龙晶科技与中科院长期合作,是国内第一家开发出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嵌入式32位CpU内核的数字电视音视频解码国家标准集成电路(aVSSoC)的公司,并研发出我国第一款aVS解码专用芯片,解决了数字音视频海量数据的编码压缩问题,可同时支持高清/标清aVS和mpeG-2两种标准,在国家标准的aVS高/标清芯片和数字终端领域拥有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多项知识产权。

业内人士认为,三奥多年来致力三网融合领域创新发展,通过增资上海龙晶科技进行优势互补,将在数字媒体领域更具竞争优势。

“作为新一代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信息通信产业将在未来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三奥相关负责人指出,国家大力推进“三网融合”战略,推动了数字多媒体发展,也加大了数字多媒体体验用户的普及力度。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三奥于2012年推出数字媒体互动平台解决方案,为广电运营商和其他行业客户搭建一个数字媒体交流互动平台,使得广电系统及其他行业客户在提供音视频等数字媒体的基本呈现外,还可以开展交互式增值服务,比如互动电视(视频点播)、互动教育、科普知识交互等,将客户的多终端(电视机、电脑、手机等)变成集公共传播、信息服务、文化娱乐、交流互动于一体的数字多媒体信息终端,实现多感官、多视角的享受。

根据百科定义,三网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主要指业务应用融合,其表现为技术趋向一致性,网络互联互通,业务层则互相渗透和交叉。要实现三网融合,在经营的过程中,三网运营商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共同的目标是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的服务。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中国拥有近4亿部电视、1亿多台数字电视机顶盒、近10亿部在网手机、近4亿部电脑,以及每年近2000万台的paD出货量。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从电脑到手机再到电视,从三网融合到三屏融合,是难以阻挡的市场大趋势。

市场人士认为,近一个时期国家密集推出政策鼓励多方参与通信领域的建设和经营,而三奥推出数字媒体互动平台解决方案、成立国内首家三网融合研究院、增资上海龙晶科技,是其满足市场需求、落实“越成功·越稳健”品牌理念的具体战略措施,占领市场制高点。

三奥的主要产品和服务是提供从方案设计到数字媒体采集,再到网络架构、系统平台搭建、调试、技术培训及售后服务等系统解决方案及服务,基于“基础软硬件产品”,通过系统集成做成符合下游客户的产品。

而网络架构、系统平台搭建、调试等系统集成工作,意味着三奥不仅要精通各个厂商的产品和技术,提出系统模式和技术解决方案,更要对用户的业务模式、组织结构等有较好的理解,同时还要能够运用现代工程学和项目管理方式,对信息系统各个流程进行统一的进程和质量控制,提供完善的服务。为此,三奥将自己定位为数字媒体技术综合解决方案专业提供商,目标是与客户共同成长,以“稳健”的方式可持续“成功”。

数字媒体是如今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数字媒体已成为社会沟通的主要信息渠道,在各个行业广泛应用。三奥聚焦的领域,在于运用自己擅长的数字媒体技术和相关信息技术,针对行业特点构建数字媒体互动、和存储管理的平台。而三奥的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定位,可以满足各行业用户对数字媒体交流互动的需求。三奥技术相关负责人认为,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能将数字媒体的价值最大化,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可应用于高等院校、广电系统、广告展示和政府企事业单位等,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数字媒体的认识篇10

随着社会发展,面对社会数字媒体人才紧缺的现状,我国各高校纷纷增设数字媒体专业,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在其迅速发展的同时,相应的教育产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数字媒体专业也暴露出一系列新的问题。数字媒体专业要着力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系统掌握数字媒体相关的基本理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数字媒体专业应该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目前数字媒体专业大多是为了学校或专业的生存而开设的新专业,这就造成学科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教师缺乏、使用教材混乱、教学模式与考试体制从旧等现象。为了促进我校数字媒体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笔者认为应以考试改革为切入口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数字媒体专业实践类课程考试在内容、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进一步加快考试改革并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状分析

数字媒体专业是新兴专业,但多数实践类课程考试只重知识测试不重技能测试,与数字媒体专业培养学生目标的实现极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落后

传统的实践类课程考试模式存在着重评价、轻导向的认识误区。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为考试而考试,为分数而考试,学完一门课程就以考试的形式给出结论,取得学分,获得毕业证。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教师往往既是任课教师,又是出题者。对于期末课程考试,有的教师担心题目太难会导致大部分学生不及格,为了不影响自己的评教结果,在学生中间赚一个“好老师”的名声,在考试之前给学生划出重点并且降低试题的难度;有的教师在评阅试卷过程中,如果存在学生差几分就能及格的情况,教师就根据自己对学生的印象,提高平时成绩使其及格;有的教师为了出题快速,将往年的考试试题稍加修改即成为当年的试题,比如选择题换成判断题、判断题改成选择题,总之换汤不换药,这样的考试也就没有意义了;有的任课教师不认真分析考试结果,认为阅完卷给学生得出分数,课程就结束了,教学任务就完成了,很少主动根据考试的结果对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评价,并根据考试情况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考试形式单一

虽然数字媒体专业是新兴专业,但是考试方式仍然沿用已有学科的传统考试方式。比如,我校教务规定无期中考试,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如有期中考试,则期中考试占20%,平时占20%,期末占60%。考试形式虽然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但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即知识覆盖面窄,考查点代表性差。此外,仅凭期中、期末两次考试也难以涵盖全部教学内容,尤其是数字媒体实践类课程,传统的课程考试形式完全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传统的实践类课程考试一是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二是笔试方式多,口试答辩方式少;三是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查少;四是一次定结论多,数次考试综合考评少。总之,用传统的课程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是不科学的,同时也是不公正的。

(三)考试内容片面化

数字媒体专业的传统的课程考试一直受其它学科的影响,只注重对认知目标领域的前三个层次即知识、领会和运用的测查,忽视了对后三个层次即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测查。考试内容存在比较明显的局限性,且考试内容大多是知识导向性的,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评价。现行考试内容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性思维。“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成为目前许多大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而使学生形成接受复制性思维,不能形成创造发散性思维。[近年来由于学生人数不断增多,教师在考虑出题、制定答案和阅卷方便等因素的基础上,主观题的类型越来越简单化,考试类型中客观题的比例也越来越大,从而出现简述、理解和应用题型逐渐减少的现象。在这种考试类型变化的误导下,学生们学习积极性不强,学习方法呆板,考前习惯死记硬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比较欠缺。

(四)考试管理制度落后

数字媒体专业的传统课程考试的管理随意性较大,缺乏统一有效的制度。由于是新专业,课程建设方面不是很完善,有时为了应付学校的考试安排,考试科目与考查科目随意调换,致使教师在教学评价上有一定的困难。即使制定了一定的制度也大多流于形式,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从而导致有制度也难以得到贯彻和实施。很多课程的教学大纲都是任课教师自己制定。学期结束考什么内容教师自己定,从头到尾大包干,没人过问,更不用说考教分离,考改分离。专业课程的监考工作通常由本院系的教师负责,在监考过程中,部分教师充当老好人,不能做到严格考场纪律,怕抓到学生作弊会遭到议论,对作弊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作弊的风气。阅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主观题无法进行流水阅卷,教师根据自己制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这样,阅卷教师根据印象给人情分的几率大大增加。

二、改革实践

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课程。传统的实践类课程考试对于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已具有明显的负作用,考试改革势在必行。为了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学校的教学实践改革,根据对传统课程考试模式的现状分析,考试改革的重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考试内容上力求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数字媒体专业应重视多媒体技术的实践性、应用性,构建重素质、多方向、强能力、助就业的培养模式。考试内容是改革的重点,考试内容要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反映出学生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改革后的考试内容应宽泛一些,应考虑到知识和技能的并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继承和创新的并举,因此要求掌握相应的实验操作技能。应重视对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查,重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还应注重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试题中只需要机械记忆和简单模仿便能作答的题目应尽量减少,大量的试题应该需要学生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才能作答,实验中的考查内容应体现操作技能等。此外,还应考查学生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如讨论、实验、实习、小论文及设计里所提出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这样的综合考查和科学评价,无疑会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二)探索形式多样的考试方式推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

1.开卷考试方式。将原来闭卷考试方式改为开卷考试,试卷内容多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放性试题,这种考试方式能够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摄像基础理论、摄影基础理论等理论课程均可采用这一方式。

2.实践技能考查方式。数字媒体专业课程如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多媒体技术、三维动画设计等课程可以改为操作考试,学生现场抽题,现场操作,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过程及结果评分,这种考试方式能够考查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所有实训课程均可以采用实践技能考查方式,由实践成绩和平时成绩决定综合成绩。

3.课程论文方式。这种方式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一种方式,能够考查学生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资料查询,并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调查、分析和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比如对广告创意与策划考试,要求学生交一份关于广告创意与策划的论文,教师通过课程答辩方式定该课程的成绩。4.大作业方式。这种考试主要侧重于理论和实践要求都很高的课程,如图像处理、影视画面编辑、网页设计等。这些课程学习的好坏,是否达到了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很难用正常的笔试或上机考试来测试学生的水平。所以这类课程应该强调过程考查。在教与学的整个阶段,教师从一开始到课程终结,分阶段进行测评,课程结束由学生提交本课程的综合作业。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这三门课程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项目化考试方式。这种考试方式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完成一个大的项目设计,学生按特长搭配组合,分工协作。比如对多媒体出版物制作课程的考试,我们将一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大组,每一组学生完成一个项目。对每一组学生来讲,项目又分为几个小部分,该组成员自己分配自己完成的项目,互相讨论如何更好地完成改项目。项目成绩的好坏与每一个成员联系到一起,这种考试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培养了与人协作的能力。

6.技能认证考试方式。在教学中以行业标准作为学生的技能考核标准,并将专业技能认证融合到教学计划中,通过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开发,掌握行业开发技术规范,增加实际工作经验,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从2002年起,我们就将专业技能认证引入教学中,学生学习课程结束,参加macromedia公司Flash、Dreamweaver国际认证资格考试、adobe公司photoshop平面设计师认证资格考试、洪恩教育集团的硬件维护工程师认证。拥有双证或多证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专业的办学质量得到了社会和同行的认可。

(三)建立完善的考试管理与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