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教育的基本要素十篇体育教育的基本要素十篇

体育教育的基本要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8:41

体育教育的基本要素篇1

论文摘要:学校体育学是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交叉的一门专业性基础理论学科,它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教育部领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专业目录》中,均把学校体育学列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既要面向未来,与国际接轨,顺应国际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又要结合我国学校体育的实际。评价一本教材质量的高低,主要不在于其内容的深浅,而在于能否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

教材是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材内容的具体体现,是专业教育中的一项基本建设。川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学校体育学教材不仅仅是教学参考书,教师通过教材全面、具体地理解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以它为依据进行讲授并组织教学活动;学生以它为依据进行学习,通过教材掌握所规定的知识、技能。高水平的教材能全面、准确地体现教学要求,即使教师讲课中有些不足,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也很容易弥补。没有高质量的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C27因此,在制订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指导思想和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按照上述精神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以保证教学效果。

1、我国学校体育学教材建设的回顾

学校体育教育的最主要形式是体育教学,体育教学也是形成人的体育实践能力的最主要的途径。据上海一调查表明,在小学时体育是学生最欢迎的课程,有58.7%的学生对体育课表示满意;但到了初中,体育降至第二位,对体育课表示满意的学生也降到34.8%;而到了高中,体育已降到最后一位,对体育课表示满意的学生只有11.9%,这无疑对体育教育是一个警钟。如果让学生上完体育课的结果是使他们讨厌了体育或者告别了体育,那无疑是体育教学的失败,我们千心万苦维护的健康水平和增强的体质会很快下降,一点点教会的运动技能也会很快丧失殆尽,这样是谈不上终身体育或全民健身的。但由于当时学校体育学刚从体育理论中分离,国内理论研究较少,内容体系尚未形成,该教材的大多数材料缺乏本土性成果的支撑,因而没能充分反映学校体育学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闭随后出版的几本学校体育学教材固然有其某些特点,但都沿袭着基本相同的结构体系,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普遍存在着教材的结构体系缺乏整合性,教材的内容选择缺乏先进性,教材的功能目的缺乏全面性,教材的种类形式缺乏多样性等问题,这些仍然值得探讨。

2、评价学校体育学教材的基本要素

学校体育学的改革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一些群众性运动项目的广泛普及,以及健身运动的快速发展,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得以突飞猛进。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创新教育已愈来愈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体育学科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探索教学的创新。实施素质教育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优质途径,也使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教学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学校体育学是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是重点研究学校体育,特别是中小学校体育一般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它与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联系最密切,在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圈归根到底,其核心就是要适应多样化的教学需要,正确把握新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在选择教材内容和编写体系时注意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编成内容新、体系新、方法新和手段新的高水平教材,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一本高水平的学校体育学教材绝不是愈深愈好,愈全愈好。川不能单纯以科学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体育学教材的标准。教材不是专著,评价一本教材的质量,应当主要看它是否体现了教学指导思想和课程基本要求,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否适合本领域读者对象的特点。在编写学校体育学教材时,应当首先认真考虑:通过学校体育学课程应达到什么要求?哪些属于基本要求范围?哪些不属于?凡是能较好地实现教学指导思想和学校体育学课程基本要求、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的,就是好教材。

就目前而言,高水平的学校体育学教材应当具备以下要素:

首先,定位准确。一是学校体育学教材要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学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学习中的价值和地位,反映当代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和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要求,突出学校体育学课程的特点,适应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并与中、小学学校体育的改革思路与目标相适应,体现当代新的体育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多样化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教师要通过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一个快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公共体育课足球绕杆射门的教学,射门练习时加人射门比赛,具体方法是在球门线上插人两根标杆把球门分为中间4.32m,两边各1.5m的三个区域。每个学生射门5次,射中1.5m区域得2分,射中4.32m区域得1分,得分高的学生名次列前。运球练习时加入45m往返运球比赛,将学生分为10人一组,一人一个球以足球场边线为起跑线,教师发令后快速运球到足球场另一端边线后返回。比赛竞争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是在同等条件、同等环境、同等要求下,超越自我,并战胜别人的活动,也是检验、展示自己实力的最佳机会。

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分层培训计划、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而教师也要主动参与各种培训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应重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能力。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来看,在教师的备课阶段就已涉及到这项内容,教师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要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流畅自然,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

倡导教师通过自学提高信息素养。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经常根据获取的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策略,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经常处于“否定之否定”的状态。做到与时俱进。

加大学校教育投资,加强教学软件、硬件建设,为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积极组织开展优秀教学课件观摩、现代教学经验研讨以及教学评价活动,使教师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第五,体系得当。要针对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材体系,不仅使教材体现科学性和先进性,还要注意逻辑清晰、降低台阶、分散难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学校体育学教材既要讲究学理的渊源、继承、发展、创新,自成内容体系,具有科学的严密性,更要讲究方术的方法、技术等应用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致力于学校体育学的应用性和操作性,注重选编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等方面应用价值高、指导意义强的知识理论和心理学方法、技能,以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

3、学校体育学教材的内在逻辑要符合教学基本规律

高水平的教材,不仅需要深人地掌握技术内容,还要深人地研究教学指导思想,符合教学规律,针对学生特点。以往学校体育学教材的编排方式基本采用“专著式”的模式,这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辅相成,因为我国一直以来的重灌输轻引导、重演绎轻归纳的不良传统维持至今,也可以说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现行的“专著式”的教材(或称“简写式的专著”)并不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需要。

要让学生用最小的代价重新体验知识积累的全过程,以便掌握此领域里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规律,同时引导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人整个知识框架,并在保持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同时,与学生一同经历充满挑战的知识探索历程,从中学会“怎样学习、怎样思考”,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教材的目标在于降低知识传承的难度,其内在逻辑必须符合教学而非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发现知识的顺序与教授或学习知识的顺序往往是不同的,如果教材的编撰者不能在写作时将自己摆到教与学的时空位置,就必然会模糊甚至破坏教材本身的内在逻辑。

参考文献

[1]李祥.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体育教育的基本要素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终身体育

1.问题提出

1999年6月,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中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等有机的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这就明确了体育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有效手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而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振兴教育事业的希望所在,我们有必要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基本内容及要求有所了解,这样体育教育才能在学校体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发挥更好的作用。

2.研究目的与方法

2.1研究目的

2.1.1为现代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教学系统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2.1.2为丰富和完善现代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2.1.3研究体育教学对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电脑检索国内教学论中有关体育教育、素质教育、学校体育的理论及其优化方面论文,以及相关论文的题目、文摘索引、刊名,以获取具有研究价值的资料。

2.2.2逻辑思维法。

对所获取得资料采取类比、归纳、演绎、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及内涵分析

3.1.1素质教育的本质。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它着眼于受教育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承认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3.1.2素质教育的特征。

3.1.2.1全体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有用之材的教育。

3.1.2.2全面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提倡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最有利的教育模式。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从而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1.2.3发展性

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和社会长远的需要,要求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打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基础。总之,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所以,有人也把素质教育的发展性称为基础性。

3.1.2.4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又是一种个性化教育。主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素质教育四大特征的核心。

3.1.3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为了改变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提出来的扶正理论,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素质教育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的基本属性和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的社会实践逐渐积累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不是教育的分类,而是一种科学指导思想,一种教育观念。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及经济发展对学校的客观要求,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更好地完成自然的人向社会的人转化,这个社会的人应具有适应社会、改造社会所需要的全面素质,即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素质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是现代社会每个个体所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体育就是为健康而奋斗,就是为使我们的学生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得到增强而奋斗。”这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成形式。因此体育教学也应该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生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并能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3.2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

3.2.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是关注主体性发展的教育,体育教学的开放性与活动性为发展学生主体人格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供了客观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法的使用上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体育知识。在体育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可行性,组织教法的开放性、自动性和创造性,把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3.2.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体育教学要围绕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协调发展进行,全面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塑造个性品格,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3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分析

3.3.1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严格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行为,在开展各项体育游戏竞赛的时候,利用对规则的学习、理解,培养、提高他们遵纪守法、辨别是非的能力;根据各种不同的教材特点,培养他们的各种意志品质。陈嘉庚曾指出:“体育运动,为教育中一重要之科学,虽主旨在训练、健身,然对于道德精神关系更为密切,若注重体育而忘道德之现象,深可慨叹者者也。”在户外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往往比在理论课中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队列队形练习可培养学生严明的组织性、纪律性,“令行禁止”体现得淋漓尽致;耐久跑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体操项目可培养学生团结互助、互帮互学的作风;球类项目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育竞赛则更有凝聚力,能使学生空前团结,并能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因此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道德思想品质的教育来得更直接,更易让学生接受并牢记,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品质。

3.3.2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间的交往是一种能力,未来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使的相互交流、协调配合。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协调好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关系,既要使学生养成服从命令听指挥的习惯,更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另外,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学生个体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小集体之间的关系,应着重培养学生摆正个人位置,妥善处理好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增强合作意识。

3.3.3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激烈的竞争性是现代体育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体育运动之所以被人狂热崇拜,其原因之一,是因为它最直接、最不加掩饰的竞争方式,呼唤着人的本质力量。学校体育可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可通过比赛和游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进取,超越自我。在体育比赛中,胜利与失败并存,对学生进行胜败观教育尤为重要。胜不骄、败不馁,在胜利中找不足,继续前进;在失败中找教训,以顽强的毅力去争取胜利,使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中、生活中遇到的失败与挫折,振奋精神,克服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3.3.4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

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体质的重要性。现代学校体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从而增强体质,适应快节奏的社会运转。人的基本素质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性等方面,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全面发展这些基本素质,而不能单纯或过分注重发展一种或几种素质。

3.3.5在体育教育中促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体育课上要让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的过程中善于动脑,通过自己的理解,尽快掌握技术关键。对高中部的学生可运用所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知识来解释所学动作的原理,使学生在求知欲得以满足的同时培养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此外还可以利用室内课加强体育保健、自我评价、医务监督及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相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理论的熏陶,使学生加深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得到文化品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促进体育运动的开展。

3.3.6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个性。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有些项目如短跑、投掷、跳跃等在各个年级重复出现,教师就没有必要再重新教一遍动作,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解决,或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去完成,在一些技术细节上学生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加以启发、指导、示范,而后放手让学生去练。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为重要的一点,在练习过程中,练习一个动作,应允许学生自己有创意,在进行准备活动时,也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学生在组织时往往有很多新的方式,教师从中也可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同样,结束时的放松内容也可让学生自己组织,甚至课堂中一些内容也可让学生自行组织练习,并且给每个学生机会,教师作适当引导,从而使他们的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课外体育活动课可以让学生自由锻炼,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练习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这就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在运动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让学生加深对体育原理的理解和对运动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我锻炼的意识,培养自我实践的能力。

3.3.7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

随着全面建设运动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如何科学地进行自我锻炼,警惕伪科学的渗透,就成为当前人们的迫切需要。体育教学也应充分适应当前形势,加强学生自我科学锻炼能力的培养。特别要注意的是,体育教学不能停留在课堂,要把青少年课余自我锻炼习惯的培养当作一个重要的课题来开展,只有在学校期间打下自我科学锻炼的基础,形成终身体育观念,我们的全民健身运动才能得以健康稳定地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体育教学中应以提高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严格的体育课堂常规、各种各样的体育游戏竞赛、队列队形、球类等可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在学生学习动作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所学动作原理,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全体性、发展性、主体性。

4.1.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体育教师要有科学的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和高尚的职业道德。首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懂得辩证法,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教育的各项法规,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其次,要全面掌握现代教学理论,能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开展体育教学,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能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从理论到实践能全面掌握体育教学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技术,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不断学习和探索,努力掌握一切最新的体育教学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等。

4.1.3体育教学应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为宗旨,使学生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并能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法的使用上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体验到运动乐趣。

4.2建议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不仅要抓好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现代化的体育观。体育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内的教学,还要加强课外活动的辅导、指引,使学生真正乐意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参加锻炼。

4.2.1体育教学中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游戏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吃苦耐劳精神,并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从而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竞争意识,从而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

4.2.2体育课上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善于动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形成健康的体魄,还促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从而为推动素质教育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4.2.3在体育教学中将青少年的业余自我锻炼拓展、延伸,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培养其终身体育能力,如此,我们的全民健身计划才能得以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民健身纲要.新体育,1995年第8期.

[2]刘兆厚.高校体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上海体育学院报,1992年第2期.

[3]赖勇泉.谈体育素质教育[J].体育师友,1999年第2期.

体育教育的基本要素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综述;结构;矛盾;规律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的研究

1.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构成要素的研究

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首先要弄清楚这个过程的构成要素,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目前主要的观点有:

(1)三要素说 三要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要求三个要素组成的。也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教育者、教育内容、受教育者三要素相互作用构成。[1]而于光远教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是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三个要素。[2]三要素说的几种观点,其共同点是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要素,不同点在于对除此两要素之外的第三个构成要素的认定。这些观点多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形成初期的观点,已经涵盖当今流行的四要素说的部分内容。

(2)四要素说或三体一要素说 四要素说认为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即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介体)、社会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环体)。[3]三体一要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三个独立的实体和媒介要素(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组成。[4]

这两种观点是目前学术界占主流的观点,二者在形式上看有区别,但实质上二者都承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或社会)环境、媒介(或介体)这四者的运动和相互关系构成。只是对这四者的具体内容和地位认识稍有差异。三体一要素说是将四要素以“体”和“要素”来划分,更加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事实上也承认所谓的“三体”也是要素,只不过是本源性要素,而“媒介要素”是非本源性要素。[5]

(3)多要素说(五要素及以上) 主要有五要素说、六要素说、八要素说等。五要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目标五大要素。[6]六要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主体活动,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创设的具体情景)。[7]八要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目的、内容、原则、方法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噪音、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反馈这八个基本要素。[8]

五要素和六要素说都把教育环境排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之外,八要素说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也纳入其构成要素。多要素说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构成要素划分较为细致,有些甚至到了繁杂的地步。究其实质,是将四要素说中的教育介体或教育环境做了具体的划分,略显繁杂,缺乏概括和凝练。所以此几种观点未能为多数学者认同,影响不大。

(4)系统说:早期系统说(十大子系统)和分层系统说 早期系统说从系统工程学的角度,把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划分为主体系统、客体系统、内容系统、方法系统、环境系统、思想系统、原则系统、信息系统、决策系统、评价系统十个子系统。这十个子系统是思想教育母系统的十个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9]分层系统说把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分为多个层次,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价值、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内容、评估、方法等是第一层次的要素。而第一层次的要素内部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包含第二层次的要素,第二层次结构之下又有第三层次结构。[10]

系统说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系统性,也表明了这个过程的复杂性,给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早期系统说较为复杂,分层系统说也只是提出研究的思路,而缺乏实际系统研究,故影响都不大。

综合以上几种观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构成这个问题上,理论界分歧与共识并存。四要素说(包括三体一要素说)凭借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囊括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几乎所有方面”这一优点,逐渐占据了主流的位置,逐渐为多数学者所接受。[11]但也有值得进一步商榷的地方,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地位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外的因素,其对思想政治教育起重要影响作用,但能不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还待进一步的研究。有的学者就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就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至于教育环境,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外的因素,不能将其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12]其二,“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表述较为模糊、内涵过于狭窄。四要素说认为教育介体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双边活动的中介,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13]然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的双边活动绝不仅仅只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又如何体现为介体,作为介体其地位和作用差别在哪里,能否合并作为一体,这些都要讨论。“介体”一词是从生物化学上借用来的一个名词,如何表述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并科学界定其内涵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和基本环节的研究

(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阶段的主要观点:三阶段论和八阶段论 三阶段论包括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从发展过程角度划分为三个阶段:内化阶段、外化阶段、反馈调节和重新教育阶段。[14]八阶段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问题阶段、准备阶段、沟通阶段、启发阶段、转化阶段、提高阶段、解决阶段、评价阶段等构成,这一系列阶段有机地结合,便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过程。[15]

这两种阶段论,前一种更为学界所认可,但从内化、外化、反馈调节这些具体的词来看,更多的强调的是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形成和实践过程,如内化是受教育者的内化,外化是受教育者外化,虽然其中必然包含着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但这应该是受教育者政治思想道德形成和实践的不同发展阶段,似乎不应以其来代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来划分。后一种观点过于繁琐,虽提出较早,但影响不大。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环节的主要观点:三环节论、四环节论和五环节论 三环节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包括确定目标、促成转化和反馈控制三个基本环节。这三个基本环节前后相继、相互渗透,构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16]也有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为方案、实施、评估三个阶段。[17]还有的论著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该包括: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实施影响,促成转化;信息反馈,评估控制这三个环节。[18]

四环节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包括:确定教育目标和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机制、指导受教育者践行社会要求、总结检查。[19]

五环节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过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搜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调节、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结五个环节。[20]

这几种划分环节的观点主要从行政管理学理论中移植而来,总的来看,这些意见大同小异,没有原则分歧。区别在于后一种都比其前面的一种在具体环节的划分上更加详细,共同点是都从动态的和实践操作的层面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问题在于反馈或控制阶段和“三环节”中的第三环节重复,也就是环节和阶段的划分有冲突。

(3)部分学者的观点 部分学者倾向于不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划分为阶段和环节这两个方面来探讨,而是将这一总过程划分为三个或四个子过程,把具体的阶段和环节纳入子过程中。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含三个相互联结和相互制约的过程,即教育者施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过程、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转化过程,是三个过程的统一。[21]在教育者施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过程中又分为五个环节(见上文)。又如,认为教育者的意识活动过程、实践活动过程;德育对象的意识活动过程、实践活动过程。这四个子过程的依次展开,构成了德育过程。[22]

综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和环节的划分问题比较混乱,主要的表现:一是环节与阶段概念区分不清。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时说:“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为方案、实施、评估三个阶段”[23]。既然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如何又划分为三个阶段呢。二是阶段和环节的划分不一致问题。由此,争论主要围绕两个焦点:一是这一过程是否需要以环节和阶段的方式来划分。二是这一过程如果划分为阶段和环节,这就需要厘清阶段与环节的区别以及二者的逻辑关系。

笔者认为可以将阶段纳入环节来考察,而不要区分为阶段和环节,这样也可以避免二者在某些方面重复的问题。即,准备环节,主要包括目标、机制、方案等;实施环节,主要包括内化、外化等;评估环节,主要包括反馈、控制、调节、准备重新教育等。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的研究

1.划分为基本矛盾和具体矛盾的研究

(1)对基本矛盾的研究 主要有这些观点:第一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掌握的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四因素的相互矛盾关系的集中表现。[24]第二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政治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与教育工作对象现有水平的矛盾。[25]第三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所实施的社会对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现状之间的矛盾。[26]第四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主要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要求同受教育者具有的政治思想水平之间的不一致,这一矛盾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发展的基本力量。[27]

这四种观点的共同点是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思想政治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现状的矛盾;区别在于,这个思想政治要求是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还是教育者掌握(或转化、实施)的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即社会的要求与教育者掌握的社会要求的区别。这种分歧的产生,主要的原因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否有区别的不同理解导致的。有学者认为应该将这二者加以区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同人的实际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28]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应该是经教育者转化和掌握的社会思想品德要求,而不是社会直接的思想道德要求,即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29]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的体现 第一种观点认为,基本矛盾的展开体现为:教育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本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教育着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30]第二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从认知方面来看,主要体现在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思想品德水平的差距上;从情感方面来看,主要体现在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具体的优势需要的差距上。[31]

有很多学者将第一种观点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后的具体矛盾,实际上持第一种观点的人并不认为这些是具体矛盾,仅将上述矛盾看作是基本矛盾的体现。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应当是教育目的、任务、途径、方式方法与教育效果之间的矛盾关系及其内部矛盾。[32]第二种观点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的体现,关注了受教育者的需要,这是一个新的视点。

(3)对具体矛盾的研究 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是基本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环体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环体之间的矛盾、教育介体与教育环体之间的矛盾。[33]第二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是指教育目的、任务、途径、方式方法与教育效果之间的矛盾关系及其内部矛盾。[34]第三种观点,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划分具体矛盾:准备阶段的具体矛盾、实施阶段的具体矛盾、总结评估阶段的具体矛盾。[35]

这三种观点中,第一种观点是把“四要素说”中四要素之间由于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六对关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第二种观点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的操作步骤层面讨论具体矛盾;第三种是从过程的阶段论述不同阶段具体矛盾。

2.系统论的分层研究

之所以将这种观点单独列出,是因为其既不同于以往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划分为基本矛盾和具体矛盾的做法,又在系统分层的基础上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故而单列。

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矛盾依据其存在与作用的范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部的矛盾,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行过程中内部各子系统(主要是教育子系统和接受子系统)之间的对立统一;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自身(教育者、受教育者)的矛盾。[36]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子系统与接受子系统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子系统包含了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几个要素,接受子系统则主要是指接受主体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可具体表述为:1)接受系统的状况对教育系统具有决定作用。2)作为接受主体,一方面,社会化的需求使之要努力去适应、接受教育方的影响;另一方面,其自身的主体性又在不断地对来自教育系统的影响进行选择、过滤。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部的其他矛盾都会受教育系统与接受系统矛盾运动状况的影响而调整与改变。[37]

系统分层研究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归结为施教与受教过程中教育子系统与接受子系统的矛盾,并作为其它一切矛盾的根源。较之传统的观点在概括性和系统性上,都有很大进步。但其中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表述并不明确,是依次递进的还是相互平等的;其次,对教育子系统和接受子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证不够充分和完整,缺乏细节论证,意思的表达不够明确;第三,基本矛盾和其它矛盾的影响和制约机制也有待作者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的研究,学者们都认同存在基本矛盾,而且这个基本矛盾与三者有关——社会思想政治道德要求、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现状(或水平)。虽然有的学者在基本矛盾中未明确提及教育者,但将社会思想政治道德要求传达给受教育者的过程中教育者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矛盾的问题上,分歧较大。一是具体矛盾内容上的区别;二是具体矛盾与基本矛盾的体现(或展开)有无不同。系统分层的研究方法为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矛盾提供了一个可供利用的思路,就是我们可以把具体矛盾纳入三个层次的矛盾系统中来研究,这样也许可以避免矛盾丛生的局面。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

1.基本规律独一说

基本规律独一说,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只有一个,其下又包括若干个具体规律。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把“适应超越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而在具体规律上有差异。一些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规律包括:双向互动律、内化外化律、协调控制律。[38]另一些研究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具体分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积极施加教育影响的规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认知、互动的规律;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环境作用相协调的规律。[49]第二种观点从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和所要解决的具体矛盾来着手,认为内化与外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40]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为: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一定要适合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发展(或状况)的规律。[41]有学者从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规律入手,认为其基本心理规律可表述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系统必须适合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的规律。[42]两种说法角度不同,但有类似之处,就是强调重视受教育者的状况,但都忽略了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这个重要的方面。

2.基本规律多元说

基本规律多元说,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或具有全局性意义的规律不止一个,而是有多个。

第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包括:社会适应规律;要素协同规律;过程充足规律;人格行为规律;自我同一规律等五个基本规律。[43]第二种观点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可作表述为: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这三大规律。[44]第三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全局意义的规律主要有三条,即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45]第四种观点,认为社会化和个性化相统一、互教性和自教性相统一,要求和需要相统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规律。[46]

3.新规律说

有的学者认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应有新的规律,这些规律是:第一,主导性与多样性统一规律;第二,社会化规律;第三,主体间多向互动规律。[47]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应与时俱进,遵循自身特殊的规律,即动态平衡规律、和而不同规律、开源引流规律、整合超越规律等。[48]

4.阶段规律体系说

阶段规律体系说,即认为既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为内化、外化和反馈检验三个阶段,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自然就包含内化规律、外化规律和反馈检验规律三条规律。这三条规律又都各自拥有自身的子规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构成了一个规律体系。这一体系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内化规律,主要有内在需要驱动律、主体素质支配律、教育方法影响律;第二,外化规律,主要有主观精神参与律、外在环境制约律、内化外化反复律;第三,反馈检验规律,主要有交互整合律、协调控制并存律。[49]

综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研究,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分歧很大。这些分歧的产生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对规律的认识问题。规律是客观的,人类只能认识和利用它,而不能创造和消灭。我们现在已有的各种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观点,并非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本身,而是对这一客观规律的主观认识,属于认识范畴,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差异的产生也就是可能和必然的了。其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认识的不一致,必然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认识的不一致。人类认识和发现一事物的规律,总是基于对这一事物内部矛盾的认识,对矛盾的认识不同,对规律的认识自然也不一致。

从已有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来看,虽然分歧较大,各说其事,但大多数学者在具体论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时候都承认一个基本前提,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构成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从这个角度来审视上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各种说法,我们可以发现,多数也还都是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如适应、超越、协同、协调、双向、互动、统一等等,这些词汇无疑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不同解读和表述。也正是因为对这些关系的认识的不同,才形成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众说纷纭的局面。但是,以上的这些观点是否就是或者能够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构成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还值得商榷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明确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关系是研究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否有区别,有哪些区别。在讨论如上文所述的构成要素、发展环节阶段、矛盾、规律等问题上,我们发现多数学者在使用这两个概念时,没有进行认真的区别,这是造成观点分歧的一个重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的异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阶段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环节和阶段的异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的异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的异同。这些问题的澄清都有赖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关系的界定。此外,对这两者的界定也利于厘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的范围。

2.要用整体的和联系的观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其构成要素、发展环节或阶段、矛盾、规律都是密切联系的。各部分研究成果要能够前后呼应、互相印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个作用过程可以划分为一定的环节或阶段;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一致的情况,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要素之间的相对(或相反)的、不一致的作用关系,就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环节或阶段、矛盾、规律的研究成果,必然是相互照应的,成体系的。例如,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与其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的研究要能相互印证。因为我们要在首先认识事物的矛盾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认识其规律。事物的内部矛盾反映事物的本质,不认识事物的矛盾,就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也就不可能获得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认识。也就是说,规律应该反映矛盾,矛盾应该是规律的。如果出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研究成果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成果脱节或不一致的情况,那么无疑这个研究是失败的。

3.要从实践的角度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是实践的,是一项实践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理论研究应该基于思想政治育的实践,任何脱离这一实践的纯书斋式的学术探讨都是没有意义的。理论研究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能够指导实践,所以,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研究的成果也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

参考文献:

[1][27] 陈百军.思想政治教育学[m].大连:大连工学院出版社,1988:244,252.

[2][8] 叶 雷.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新论[J].前沿,2004(6):156-158.

[3][14][24][30][32][34][38]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0-101,101,107-114,107-114,107-114,107-114,114-120.

[4][5][20][21][25]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2000:145-150,145,132-134,132,130.

[6] 孟志中.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3):15-19.

[7]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68-106.

[9] 田曼琦,白 凯.思想教育系统工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62-67.

[10] 李 芳,张耀灿.拓展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研究的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15-18.

[11] 蔡 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与心理规律的探讨[J].理论界,2008(5):261-262.

[12]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5.

[13][29][33] 张耀灿,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9,94,95.

[15] 李玉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1997(3):9-11.

[16] 李文辉.论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结构[J].理论观察,2001(2):22-24.

[17][23][28][44]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94-307,294-307,71,316-320.

[18]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0-92.

[19] 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49-156;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2-106.

[22] 沈壮海.有效德育过程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54-63.

[26] 王效仿.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看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1999(6):25-27.

[31] 卢景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新论[J].探索,2006(2):112-114.

[35] 曾喜云.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体矛盾的思考[J].南方论刊,2007(2):82-83.

[36] 刘 烨.思想政治教育矛盾体系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4(1):15-17.

[37] 刘 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新探[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3(12):27-19.

[39] 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0:141-143.

[40] 梁 斯.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J].教师与职业,2005(6):38-39.

[41] 陈作珊,许国峰.浅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2):98-101;王宝中,谭文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初探[J].理论观察,2000(3):29-31.

[42] 胡 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规律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3):52-56.

[43] 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45] 王建华.略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J].思想教育研究,1997(5):13-15.

[46] 苏星鸿,文泽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新论[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78-80.

[47]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5(2):4-10.

体育教育的基本要素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终身体育;

Summary:alongwithmoderneducationallyflytosoondevelop"shouldtrytheeducation"oftheirregularityisalreadyforthesocialdeepcognition,enhancethecharactertheeducationtobecomecommongroundthateducatetherealm.thistextiswiththecharacterinnatecharacterthateducatecharacteristicandthecontentsisafoundation.Fromtheathleticsteachingofangle,itisrightstointopracticecharactereducateofbasicrequest、thebasiccontentsproceedselucidation.Combinewiththechangesthatthecharactereducatetotargettoathleticsteachingsystemideatobringupthecertainviewpoint.

Keyword:athleticsteaching;Charactereducation;Forlifeathletics;

1、问题提出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上江泽民总书记、朱鎔基总理均发表讲话,党中央和国务院还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会后教育部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认真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决定》中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等有机的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这就明确了体育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是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提高全民素质的有效手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要跨入新世纪素质教育是“入场券”,而教师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振兴教育事业的希望所在,我们有必要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基本内容及要求有所了解,这样体育教育才能在学校体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发挥更好的作用。

2、研究目的与方法

2.1研究目的

2.1.1为现代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系统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2.1.2为丰富和完善现代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2.1.3研究体育教学对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电脑检索国内教学论中有关体育教育、素质教育、学校体育的理论及其优化方面论文,及相关论文的题目、文摘索引、刊名,了解当前人对此问题研究现状。

2.2.2浏览追溯法查阅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等体育类书籍数十种,通过粗阅。了解全文概况确定阅读范围,并利用文中或专著末尾所附参考文献,追溯查找。

2.2.3文献资料积累复印百余篇相关学术论文、笔记摘录资料几万字。

2.2.4观察法对淮安市具有代表性的八所高级中学二十多节体育课进行观摩,着重了解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

2.2.5逻辑思维法对所获取得资料采取类比、归纳、演绎、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及内涵分析

3.1.1素质教育的本质

所谓“素质教育”按《决定》表述:“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我们党一贯强调的教育方针是一致的。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承认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3.1.2素质教育的特征

3.1.2.1全体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基本素质,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得到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有用之材的教育。

3.1.2.2全面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提倡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最有利的教育模式。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从而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1.2.3发展性

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和社会长远的需要,要求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打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基础。总之是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所以有人也把素质教育的发展性称为基础性。

3.1.2.4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又是一种个性化教育。主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素质教育四大特征的核心。北京市教委“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课题组在题为《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新人》的研究报告中指出:“重新认识,正确估计并积极建构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应是21世纪北京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任务”

3.1.3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为了改变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提出来的扶正理论,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素质教育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的基本属性和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的社会实践逐渐积累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不仅是教育的分类,而是科学指导思想,一种教育观念。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及经济发展对学校的客观要求,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更好地完成自然的人向社会的人转化,这个社会的人应具有适应社会、改造社会所需要的全面素质,即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素质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是现代社会每个个体所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体育就是为健康而奋斗,就是为使我们的学生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得到增强而奋斗。”这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成形式。因此体育教学也应该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生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并能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3.2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

3.2.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是关注主体性发展的教育,体育教学的开放性与活动性为发展学生主体人格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供了客观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法的使用上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体育知识。在体育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可行性,组织教法的开放性、自动性和创造性,把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3.2.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体育教学要围绕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协调发展进行,全面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塑造个性品格,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3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分析

3.3.1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严格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行为,在开展各项体育游戏竞赛的时候,利用对规则的学习、理解培养他们遵纪守法,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根据各种不同的教材特点,培养他们的各种意志品质。陈嘉庚曾指出:“体育运动,为教育中一重要之科学,虽主旨在训练、健身,然对于道德精神关系更为密切,若注重体育而忘道德之现象,深可慨叹者者也。”在户外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往往比在理论课中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队列队形练习可培养学生严明的组织性、纪律性,“令行禁止”体现得淋漓尽致;耐久跑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体操项目可培养学生团结互助,互帮互学的作风;球类项目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育竞赛则更有凝聚力,能使学生空前团结,并能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因此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道德思想品质的教育来得更直接,更易让学生接受并牢记,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品质。3.3.2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间的交往是一种能力,未来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协调配合,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协调好老师与学生间的相互关系,既要养成学生服从命令听指挥的习惯,更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另外,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学生个体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小集体之间的关系,应着重培养学生摆正个人位置,妥善处理好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增强合作意识。

3.3.3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激烈的竞争性是现代体育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体育运动之所以被人狂热崇拜,其原因之一,是因为它最直接,最不加掩饰的竞争方式,呼唤着人的本质力量。学校体育可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可通过比赛和游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进取,超越自我。在体育比赛中,胜利与失败并存,对学生进行胜败观教育尤为重要。胜不骄、败不馁,在胜利中找不足,继续前进;在失败中找教训,以顽强的毅力去争取胜利,使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中、生活中遇到的失败与挫折,振奋精神,克服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3.3.4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

毛泽东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体质的重要性。现代学校体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从而增强体质,适应快节奏的社会运转。人的基本素质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性等方面,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全面的发展这些基本素质,而不能单纯的或过分注重发展一种或几种素质。

3.3.5在体育教育中促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体育课上要让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的过程中善于动脑,通过自己的理解,尽快掌握技术关键。对高中部的学生可运用所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知识来解释所学动作的原理,使学生的求知欲得以满足的同时培养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此外还可以利用室内课加强体育保健、自我评价、医务监督以及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相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理论的熏陶,使学生加深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得到文化品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促进体育运动的开展。

3.3.6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个性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有些项目如短跑、投掷、跳跃等在各个年级重复出现,教师就没有必要再重新教一遍动作,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解决,或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去完成,在一些技术细节上学生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加以启发、指导、示范,而后放手让学生去练。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为重要的一点在练习过程中练习一个动作应允许学生自己有创意,在进行准备活动时,也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学生在组织时往往有很多新的方式,教师从中也可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同样,结束时的放松内容也可让学生自己组织,甚至课堂中一些内容也可让学生自行组织练习,并且给每个学生机会,教师作适当引导。从而使他们的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课外体育活动课可以让学生自由锻炼,更好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练习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这就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在运动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让学生加深了对体育原理的理解和对运动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我锻炼的意识,培养自我实践的能力。

3.3.7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

随着全面建设运动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如何科学的进行自我锻炼,警惕伪科学的渗透,就成为当前人们的迫切需要。体育教学也应充分适应当前形势,加强学生自我科学锻炼能力的培养,特别要注意的是,体育教学不能停留在课堂,要把青少年课余自我锻炼习惯的培养当作一个重要的课题来开展,只有在学校期间打下自我科学锻炼的基础,形成终身体育观念,我们的全民健身运动才能得以健康稳定的发展。

转贴于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体育教学中以提高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严格的体育课堂常规、各种各样的体育游戏竞赛、队列队形、球类等可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在学生学习动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所学动作原理,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全体性、发展性、主体性。

4.1.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体育教师要有科学的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和高尚的职业道德。首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懂得辨证法,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教育的各项法规,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其次,要全面掌握现代教学理论,能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开展体育教学,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能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从理论到实践能全面掌握体育教学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技术,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努力掌握一切最新的体育教学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等。

4.1.3体育教学应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为宗旨,使学生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并能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法的使用上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体验到运动乐趣。

4.2建议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不仅要抓好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现代化的体育观。体育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内的教学,还要加强课外活动的辅导、指引。使学生真正乐意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参加锻炼。

4.2.1体育教学中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游戏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吃苦耐劳精神,并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从中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竞争意识,从而更好的落实素质教育。

4.2.2体育课上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善于动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形成健康的体魄还促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从而为推动素质教育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4.2.3在体育教学中将青少年的业余自我锻炼拓展、延伸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培养其终身体育能力。我们的全民健身计划才能得以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民健身纲要》新体育1995年第8期

2、刘兆厚《高校体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上海体育学院报,1992年第2期

3、赖勇泉《谈体育素质教育》[J]体育师友,1999年第2期

4、马治强《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J]体育教学1998年第1期

5、刘海《浅谈体育教学如何与素质教育相接轨》[J]体育师友,1999年第2期

4、赖天德《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J]《素质教育与体育》新世纪出版社2000年4月[39]

5、王正伦《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现代化》[J]《素质教育与体育》新世纪出版社2000年4月[53]

6、于磊杰《体育教育对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J]《素质教育与体育》新世纪出版社2000年4月[405]

7、吴志超、曲宗湖《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204]

体育教育的基本要素篇5

新课改素质教育体育教学

当前我国正在不断地进行基础教育的改革,其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审美素质在内的广泛而全面的基础素质。倡导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是当今发展的必然走向。

一、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是关注主体性发展的教育,体育教学的开放性与活动性为发展学生主体人格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供了客观条件,这就要求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体育知识。

(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体育教学应围绕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进行,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塑造个性品格,使学生能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体现

(一)思想品德素质

新课改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1.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团结合作的精神。在体育课上教育学生要做好人好事,鼓励学生要乐于助人,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服务他人、快乐自己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2.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师长和关心他人,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做一个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体育课的学习是很累的,需要学生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育学生做事要坚持不懈,遇到困难要正确乐观的看待挫折,积极开动脑经,解决问题,教育学生对挫折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培养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和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能力。现在的社会是学习型社会,需要人们不断地去学习。因此,在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体育教学中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延伸式教学等,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

(二)科学文化素质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体育教学手段,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和原则,培养学生求知好学的精神,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

创新型社会要求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精神之一。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作体育器材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体育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三基”教育,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才能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正常发挥,这些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

(三)身体心理素质

通过体育动作、技能的学习,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生长发育,增强学生的体质,养成良好卫生、生活习惯,学会自我保护、自理自控能力。对学生传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体育锻炼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通过观看或组织体育比赛、体育游戏、技能达标等活动,培养学生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劳动技能素质和审美素质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爱岗敬业精神。学习体育动作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经得起反复磨练。同样,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也需要多次实践的过程,进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爱岗。

蔡元培先生指出:体育中含有大量的美育因素,体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多姿多彩的学校体育中,教师各种教法手段的运用,各种队列练习与技术练习,各种体育竞赛与表演,以至体育场地器材的布置等,都可以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并获得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三、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

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体育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归纳为:健康是人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三者达到完满的状态。因此,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比较系统地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对学生实施教育和指导,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符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有很多的理论知识需要传授给学生。只有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了解体育卫生的科学理论,理解体育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加强体育健康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才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2.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思想,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从观念抓起,只有领导重视、社会共识,才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要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做到:教师观念、认识的转变,师生位置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在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要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以健康育人为根本,教会学生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及技能动作学习的规则,以灵活的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3.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素质水平。在学校教学中对学生影响最深刻的人就是教师,教师在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没有良好的素质,就无法给学生做出榜样,更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素质教育环境。因此,教师的素质的提高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

4.改革体育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育思想转变的具体实现。体育教学方的改革应由注重学生的技术、技能的培养,转向注重学生的体育运动态度、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注重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思维,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由强调学习结果向强调学习过程的乐趣体验转化,教学组织形式应多元化、开放化;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灌输知识的做法,转而采用师生的共同学习、体验和探讨的做法,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的精神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在改善身体素质的同时,能享受到体育锻炼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从而热爱体育锻炼。

5.结合体育教学内容突出素质教育。在体育理论教学中,教师通过体育知识传授,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掌握体育科学知识,懂得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提高体育的意识。同时,尽可能结合实际,介绍我国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精神,奥运争光实例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运动员为国争光的情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自觉参加锻炼。根据教材的性质不同,更多选用比赛和游戏方法,让学生参与比赛和组织工作,不仅可以培养竞争意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四、结语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健康发展,是当今我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流。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应重新认识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不断地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改进教法手段,加强师资队伍等方面,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魏洪平.朱湛军浅析运用学校体育教学的优势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09-410.

[2]夏小平.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兴趣资源的开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4):114-116.

[3]孟庆军.论素质教育与合格体育教学改革[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6):59-61.

[4]陈于平.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2):267.

[5]马根旭,张俊凯.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5):176-177.

[6]刘景珍,吴卫东.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26(1):102.

体育教育的基本要素篇6

关键词:素质结构;自我养成;体育教师;新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09702

“学校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新课程标准不仅为体育教学方式的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更为体育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体育教师自身的基本素质能力是体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对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用新的思维,新的视角审视当代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构成。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地进行沟通交流。使学生由孤立的学习者转变成合作的学习者,由知识的学习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究者。体育教师能否不断完善自身的素质结构,是体育教学能否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关键。

1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要求

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能力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学效果并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在新课标背景下,对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有了新的要求。

1.1体育教师的自然素质结构

所谓体育教师的自然素质主要是指身体素质,这对体育教师来说是各项素质的基础和桥梁。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使体育教师的身手敏捷灵活,有利于较高难度的技术动作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技术动作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更加直观的观察到动作的完成过程。

1.2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结构

体育教师不但要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只有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才能展现出体育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心理素质是人们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教育与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学习等实践活动而习得的一系列稳定的心理品质。对体育教师来说就是要心理健康,活泼开朗,乐观积极,充满热情与活力。体育教师自身要有较强的抗压能力,无论是生活压力还是面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都要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合理控制疏导自己的情绪。

1.3体育教师的社会素质结构

社会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组成这个社会的人群的普遍的修养程度、进步程度、文明程度、道德程度以及精神状态的总和,反映这个社会的发育程度和现代化程度。是人与外界环境之间互动所需要具备的素质。作为体育教师来讲,社会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1体育教师要有健全的知识体系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教师最宝贵的财富,是科学赋予教师的力量。全面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体育教师要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重点加强对学生心理、社会适应性及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方面的培养。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以下四个方面组成:(1)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体育专业知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学知识、科研方法知识以及体育与健康知识等。(2)条件性知识,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3)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经验的整合。它不是一方面的知识,而是一个系列的知识。(4)创新型知识,也是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中较弱的一环,它在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中处于最顶层的位置,是建立在专业的基础性知识、全面的条件性知识和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性知识的基础上,正因为如此,所以创新型知识经常容易被体育教师所忽视。

1.3.2体育教师要有全面的能力素质

体育专业能力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能力,也是自身专业素质的外在体现,包括运动技术能力和竞技运动能力。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能力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新课标中提出,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担当引路人的角色。科研能力,科研与教学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两者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则可以更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也有助于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还必须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包括运用科学方法对体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体育教师要把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互相融合,构建一个全面、完整又强大的能力结构体系,提高自身境界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习得运动技能,增强体能和改变学习行为。

2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师素质结构的现状分析

2.1体育教师自然素质的现状分析

随着体育教师年龄的不断增加,工作生活越来越繁忙,用于锻炼身体,保持良好身体素质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这导致有些体育教师出现身材发福,体型走样等现象。在体育教学中无法清晰明了的进行体育动作的示范,影响学生对相关体育动作的理解和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即违背了新课标“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也不利于终身体育思想的贯彻执行。

2.2体育教师心理素质的现状分析

心理素质不是外化的具体的而是内部的抽象的,对于体育教师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身心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一环。目前体育教师在教育思想方面受应试教育和竞技体育的影响,教育观念存在较大的偏差,表现在教学模式的陈旧,教学内容落后,人才培养的模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如过分强调“成才”教育,而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为人处事的“做人”教育。部分体育教师不注重新理论和新技术的更新,忽视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思维狭隘,视野不开阔。体育教学一般在户外,环境情况较为复杂,体育教师在面对不断变动的教学环境时容易产生紧张心理,导致适应能力下降,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2.3体育教师社会素质的现状分析

体育教师的社会素质主要包括健全的知识体系和全面的能力素质,这是支撑起体育教师素质结构骨架的主干力量。体育教师只有牢牢抓住这两点,才能在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同时帮助学生较好的掌握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

2.3.1知识体系狭窄而单一

大多数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是类似于直线形的,而不是树状的。这就导致这部分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面过窄,只对跟体育直接相关的知识有较详细的研究而忽视了对跟体育间接相关的知识的学习。容易走入死胡同,这样不利于体育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会导致教学效果降低,不利于学生透彻的理解技术动作。

2.3.2能力结构存在短板

教学、训练、科研是体育教师能力结构的三个最主要的方面,体育教师往往会更多地注重教学和训练,而忽视了科研的能力。认为科研能力是可有可无的。不能把长期积累的教学和训练的经验转化、融合成新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反过来更好地指导教学和训练。这使得科研成为体育教师能力的短板,阻碍自身更进一步的发展。

3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师的自我养成

3.1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十报告中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原,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智体美,育德为先。体育教师要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尊重学生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采取针对性措施,力求教育公平。体育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德育的本质不再是控制、管理和约束,而是对学生人性的唤醒和尊重。同时要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2体育教师的自然素质结构养成

身体素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也是优化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的前提。正因为太过于基础,往往容易被忽略。体育教师要通过坚持锻炼来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生理素质,以身作则,亲身践行终身体育的思想。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运动项目与运动量来保持并提高身体素质和生理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结构养成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在良好的身体素质之上,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有了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关注国家对体育政策的不断修订,改进教学方法,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发展特点。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既不能采取放羊式的教学方法,也不能为了应付测试忽略学生的承受能力。不能只顾眼前,要从长远考虑,真正为学生的人生发展着想,充分体现体育教师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注重教学经验的累积,保证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安全性,面对突发状况要沉着冷静,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不断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学习。提高心理承受力,面对困难要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敢于迎接挑战。

3.4体育教师的社会素质结构养成

3.4.1在知识结构方面的突围

体育教师要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注意发展横向知识。将科学文化知识、物理化学知识与运动基本理论相结合,形成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可以提升体育教师的气度与眼界,增强大局观。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的发展状况,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方面的状况,管、办、评分离,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4.2在能力结构方面的突围

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把握住教学、科研、训练三个大方向,提高专业化水平,把技术体系转变成教育教学体系。关注学术更新,不断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学至于行而后仁”,要把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不仅在体育课上进行锻炼,在课外甚至在整个人生中都能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体现体育教师的意义与价值。

4结论

体育教师要在原有的素质结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新课标的要求来不断培养和完善自己的自然素质结构、心理素质结构和社会素质结构。在保证良好的身体和生理素质将基础上,不断加强心理建设,提高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体系,注意横向知识的发展,强化教学、科研、训练三方面的能力,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苏元波.论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J].科技视界,2013,12(4):132.

[2]张广玉.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养[J].中国职工教育,2013,(5):37.

[3]石振国.“体育社会化”形势下高师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3):8490.

[4]黄彩虹.新时期高校创新性体育师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体系[J].科教文汇,2013,252(8):3539.

体育教育的基本要素篇7

关键词: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高职;素质教育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作为具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属性的教育,在实施高职教育过程中,确定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重点、构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体系,是稳步推进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紧迫任务。

一、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到,我国教育要“坚持能力为重”,注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因此,高职教育是“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素质为主的教育,旨在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用人单位满意的合格的职业人。作为高职的素质教育,还必须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当前用人单位普遍认为眼下的大学生最缺乏的素质是实干精神、专业水平、人际沟通等,反映了高职素质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欧盟委员会在《1999年就业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通过开设有关的创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培养创业意识和精神;美国劳工部提出了三种素质(技能、思维、品德)和五种能力(资源合理支配、人际关系处理、信息获取利用、系统分析综合、多种技术应用)的培养计划;德国、澳大利亚提出了培养“关键能力”的概念;英国提出了培养“核心能力”的概念等等。可见,高职的素质教育应该把学生的就业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把学生的职业发展素质作为根本。因此,高职院校实施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素质教育内容和重点应该是:依据社会职业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能力;依据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拓展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力,为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

构建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素质教育体系的设计,一是要调查研究职业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实际要求、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的评价标准,以此为依据,确定职业就业素质教育的子目标,开展就业素质教育。同时,要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把职业发展素质要素进行分解,转换成若干基本素质培养模块,组织实施教育活动。二是高职素质教育体系的设计应着手于从素质教育实施的途径、课程设置、培训方式、管理架构进行了全面的、整体的设计。

1.职业素质教育途径全程化

职业素质教育途径全程化即是要突破传统的素质教育途径单一,缺乏教育的整体。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由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部分组成,他们彼此相互联系、互动相融,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主渠道,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理应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体现到教材、课堂、实训等方面。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充分利用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和实践活动,以学生的自主性体验和实践为主要形式,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课教育训练、社会综合实践锻炼、工学结合实习实践以及校园文化熏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实践平台。因此。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各环节与全过程,就是通过专项素质课堂教学、素质拓展讲座培训、专业课程渗透教育、社会活动体验教育、工学结合实践教育,构成“五环相扣”的教育途径,使学生获得全程化的素质培养。

2.职业素质课程设置体系化

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化,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素质教育课程设置零散,缺乏教育的综合性。着眼于社会需要和专业需要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公共基础必修课的改革、素质教育选修课的建设、讲座培训拓展课的开发、学生活动实践课的探索等方面,以第一课堂为主渠道,第二课堂为延伸,进行课程的整合开发,建立公共基础必修课、素质教育选修课、讲座培训拓展课、各类活动实践课(体验课)的四类课程设置,满足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要求。把单纯的就业技能训练变为就业力培养与职业发展力培养并举,把单纯的就业指导变为就业教育指导与创业教育指导并举,构建以精品课程为主体平台,以各种就业与创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补充的教育模式。使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得以多样化,为满足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要求提供丰富多样的“食粮”。

3.职业素质教学方式实训化

职业素质教学方式实训化就是要克服传统的素质教育主要为课堂理论灌输方式,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以实训形式进行素质教育的培养,突显了实训体验对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改变传统的“说教”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实践素质教育的实训化,各门素质教育课程均开发出具有实训特点的教学项目,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亲身体验的积极性,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思维和习惯。引入以任务驱动、项目载体的行动教学法,通过科学地设计教学项目,以项目推进法、探究教学法、演练教学法等,对个人、小组、集体等进行行动学习,引导学生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演讲、辩论等,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方案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对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育、学生实践活动等课程,通过教学项目设计或现实生活实际,以诊断式、体验式等活动训导法,在学生的亲身体验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通过面上集中释疑、线上互相解疑、点上个别辅导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p#分页标题#e#

4.学生文化素质活动课程化

为使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地成为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载体,针对以往学生活动由于缺乏课程观的设计与实施,导致教育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将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纳入素质教育。按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规律,制定培养目标。按系统化原则,对全院的学生活动进行整合、编排,使之呈现多样化、模块化、层级化,进而制定出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活动指导教材,开发成素质教育活动课程。研究开发的系列化学生活动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学风教育活动、励志教育活动、纪念日、专项主题教育活动、安全教育活动、法制教育活动、校园文明活动、学校道德建设活动、自愿者环境服务活动、诚信教育活动、感恩教育活动、社团“魅力”展示活动、寝室文化建设活动、个人形象设计与礼仪交往展示活动等。

三、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素质教育体系的实施

“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素质教育体系的实施,就是从素质教育组织机构、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实训场所、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实体化建设。

1.建立素质教育实训基地

通过素质教育实训基地,从领导机构、教学组织、教学设施与资源建设等方面保障高职素质教育体系的实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一是通过建立各种素质教育训练中心(如基础素质与能力训练中心、心理健康教育训练中心、学生综合素质社会实践培训中心、就业与创业训练中心、创新教育训练中心、素质教育讲座管理中心等),有利于协调组织,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与建设。二是通过与社区、企业、部队等单位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素质教育。

2.建设多元组合结构的师资队伍

建立包括校内专任教师、辅导员、党政及共青团领导以及校外兼职教师在内的多元结构师资队伍,将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工会、学生社团各种力量有机组合起来,整体联动发挥综合作用。一是建立侧重于第一课堂的专业教师团队。构建多个高素质的教师团队,确保了职业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作为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学习的指导者、生活的辅导者,素质的培育者的作用。三是聘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巾帼英雄、劳动模范、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等各种优秀人物作为兼职教师,优化素质教育教师队伍结构。

3.建立党、团、学、工、社团齐抓共管的整体联动机制

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作用,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在素质教育中的纽带作用,学工行政组织在素质教育中的主干作用,学生社团组织在素质教育中的平台作用。学院党团和行政职能部门、教学系部、教学团队以及行政、教学、管理、后勤各级机构齐抓共管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建立诸如“第二课堂管理办法”、“综合素质教育质量监控管理办法”等素质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形成党、团、学、工、社团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使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得以实施落实。

体育教育的基本要素篇8

教育是开放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每时每刻都要与外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系统发生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流。同时,教育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其内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每时每刻也都处在动态地运行中。为了保持教育在社会大系统中有效地运行、保持教育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必须进行科学的管理。这是一项高难度的、复杂的管理,因此,对教育管理者的素质要求很高。

一、新时期教育管理干部的素质要求

国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教育管理干部“不仅应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而且应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较强的领导管理能力,能够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懂得如何办好学校、培育人才。可见,国家对教育管理干部的素质要求至少包括三大方面,即政治素质的要求、知识素质的要求和能力素质的要求。

(一)教育菅理干部的政治素质

所谓‘教育管理干部的政治素质”,即指胜任社会主义教育管理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基本条件。

作为一名政治上合格的社会主义教育管理干部,至少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由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党的教育方针所决定的,是对一切社会主义教育管理干部的第一位的要求,也是管理好社会主义教育的第一位的大事。

当今世界,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国际的情况来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①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在关键的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②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大的背景下,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肩负人才培养历史使命的教育管理干部,首先必须具有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信念,必须自觉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教育实践。这是第一位的职责所在。

2.必须具有“甘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实践和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先进文化的承传和发展;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要求的崇高事业。因此,要求从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人必须具有崇高的精神,通常要求广大教师要具有“春蚕精神”、“红烛精神”、“人梯精神”,概括起来,就是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而对教育管理干部,要求应当比广大教师更高,教育管理干部更应当率先具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唯有如此,才能担当起这一神圣的职责。

3.必须具有‘与时倶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十六大报告提出,与时倶进,就是要使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深化改革、不断开拓创新的今天,作为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教育事业,义不容辞地要走在改革、创新的前列。这就要求肩负教育管理职责的管理干部们必须具有洞察先机,把握机遇,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和发挥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二)教育菅理干部的知识素质

所谓‘教育管理干部的知识素质”,即指胜任教育管理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作为一名教育管理干部,除了具备最起码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起点学历要求)之外,还必须具备由以下几方面理论知识所构成的知识结构体系:

1.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知识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我们一切工作和行动的指南。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结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以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民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领会其精神实质,善于运用发展了的马列主义指导工作,是教育管理干部最重要的理论武装,是胜任社会主义教育管理的基本前提。它不只是一个知识素质问题,更重要的,它是每一名现代教育管理干部政治素质(即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科学理论基础。

2教育科学知识和教育管理科学知识这里所讲的教育科学知识和教育管理科学知识,并非单指《教育学》、《教育管理学〉这一、两门学科,而是表示一个以《教育学》、《教育管理学》为主轴的教育管理学科群。因为,要作为一名称职的教育管理干部:

--必须掌握并善于驾驭教育的客观规律,保持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发挥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必须掌握并善于运用社会主义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实现教育管理目标服务;

--必须掌握并善于运用教育经济理论和方法,有效地改进和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益;

--必须掌握和善于运用人才成长的科学理论,掌握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科学地指导人才培养;

--必须善于‘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做到“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自我约束”,等等。

为此,要求我们的教育管理干部,必须具有包括《教育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管理心理学》等在内的教育科学和教育管理科学的完整知识体系。

3.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管理,从来都是各种技术的综合运用。但是现代管理与传统管理相比,是有一种质的飞跃,其原因除了管理思想的根本变革之外,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利用,构成一种巨大的动力因素,同时,也成为当代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但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正在引发从教育思想观念、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教学组织形式、队伍素质、德育途径到教育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各方面全方位的深刻变革。

为此作为一名当代的教育管理干部必须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以便有效地运用它来为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服务。

(三)教育菅理干部的能力素质

所谓“教育管理干部的能力素质”,即指胜任教育管理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水平和能力结构。但是,处于不同层次的管理干部肩负的管理使命、职责不同,所以,对其能力要求也有所不同,如:

1.高层教育管理干部的能力要求

高层教育管理干部肩负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总体战略等制定和决策的重大使命和职责。这一职责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当具备:在透彻地了解和掌握教育法律、法规基础上,依法治教的能力。具体表现为:

--敏锐的信息综合能力、科学的预测能力和在此基础上的高超决策能力;

--对决策在实施中所遇到矛盾的驾驭能力,以及出现始料未及情况时的应变能力;

--科学地选拔、任用称职中层管理人员的能力;

对广大教职员工内心愿望的透彻的体察能力;

--为人楷模的影响力和娴熟的领导艺术;

教育系统内、外的沟通、协调能力;

--宏观教育科研的组织与研宄能力等等。

2.中层教育管理干部的能力要求

中层教育管理干部肩负承上启下、将决策目标转化为实施行动,并负有组织、指导、监督基层管理干部的使命和职责。这一职责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当具备:在深入了解和掌握教育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依法治教或依法治校的能力。具体表现为:

--对上级的决策目标和意图的透彻理解能力,将上级决策目标分解为子目标,并落实为实施方案的转化能力;

--有效地挑选并组合基层管理干部贯彻决策的组织能力;

--在落实上级决策意图时,善于利用本单位、本部门的有利条件,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对基层管理干部有效的监督和指导能力;

--承上启下的艺术,准确、及时地沟通上下信息的能力;

--中观教育科研的组织与研宄能力。

3.基层教育管理干部的能力要求

基层教育管理干部处于教育管理第一线,肩负对决策的具体贯彻、执行使命,并负有组织、指导和监督具体工作人员的职责。这一职责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当具备:在了解和掌握教育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依法治校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对目标方案创造性的组织实施能力;

--对人力、财力、物力的合理调度、使用能力;

--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沟通的能力;

--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善于建立良好的基层干群关系、人际关系的能力;

--信息分析和筛选能力,能及时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地反馈给决策部门,为决策部门调整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能力;

--微观教育科研的组织和研宄能力,等等。

由上可见,尽管处于不同层次的管理干部,因其所肩负的使命和职责不同,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求也有所差异,但是,有几种能力是必须共同具备的:

--科学执法、科学执行政策的能力;

--教育科研的能力,及其转化为“按教育规律办教育”的能力;

协调、沟通的能力;

--组织能力,即人力、物力、财力的科学利用能力;信息反馈和目标调控的能力,等等。

二、自考教育管理专业(本科)的科目设置

加强教育管理干部的培养工作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与新时期教育管理干部的素质要求相适应,培养教育管理干部的科目设置也要在己有的大学相关专业科目设置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从自考教育管理(本科)面对的对象看,绝大多数属于基层教育管理干部,一部分属于中层教育管理干部,所以,该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必须适合他们的政治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提高的要求,设置培养其政治素质的科目、培养知识素质的科目、培养能力素质的科目,从而体现出课程结构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设置培养政治素质的科目

教育管理干部是为社会主义教育服务的管理人员,对他们的政治素质要求和培养是第一位的,这是设置科目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此,自考教育管理(本科)科目必须要设置体现教育管理干部政治素质要求的政治类科目。从自考教育管理(本科)学员的学历来看,他们均具有国家承认的专科学历,己初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是仍然迫切需要进一步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等知识,因此,设置培养政治素质的科目主要有2科: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这是为培养和检验学员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宄对象是一定社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经济运行机制。广义的政治经济学研宄各个社会形态下的经济规律,是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同时,它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研宄社会经济问题,具有无产阶级阶级性的一门社会科学。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要充分体现本课程的这一性质和特点。通过学习这些理论,使学员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分析和对待各种社会经济问题,为教育管理工作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2)毛泽东思想概论

这门课程的特点,主要是对学员进行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的教育,帮助学员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掌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和革命与建设的规律;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

2.设置培养知识素质的科目

教育管理干部是教育理论的实践者之一,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除了对他们有较高的的政治素质要求外,还对其知识素质有着特殊的和明确的要求,这是设置科目时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从自考教育管理(本科)学员主要为基层教育管理干部和中层教育管理干部的构成来看,学习以‘教育学”、“心理学”为主轴的教育管理学科群应是设置相关科目的基本原则,所以,培养知识素质的科目主要有以下10科:

(1)教育学

这是一门系统讲授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形成教育基本技能的课程,是教育管理专业学员的专业基础课。教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研宄人类社会的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诸如教育的本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途径等都是教育学研宄的内容。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使学员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基本思想和理论,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培养学员正确地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员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2)心理学

这也是教育管理专业学员的专业基础课。设置这门课程是为了提高学员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其在教育学中应用心理学和研宄心理活动的能力。“心理学”课程主要涉及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本课程主要使学员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系统掌握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了解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学员今后的学习、工作提供有效的知识与实践能力,使学员能够学以致用。

(3)现代管理学

这是为培养和检验学员管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要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管理观念,获得系统全面的管理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巧。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员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管理活动的规律性,培养和提高从事管理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4)教育管理原理

这是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主要介 绍教育行政与教学管理的一般原理。其基本内容为:教育管理学的一般理论,国家管理教育的职能、内容、原则与方法;学校管理的目标、过程、内容、原则与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学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5)中小学教育管理

这是根据本专业的学员主要为基层教育管理干部和中层教育管理干部的特点开设的。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小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阐述中小学管理的一般规律,使学员能够掌握中小学管理的规律和原则,能够运用中小学教育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学校。

(6)中外教育管理史

这是根据“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开设的扩大学员视野的课程。主要介绍中外教育管理发展的历史。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和外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教育制度、教育家的教育改革实践和教育管理思想。培养学员用唯物史观,揭示教育发展规律,总结与借鉴历史经验,以促进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

(7)教育管理心理学

这是根据教育管理者面对的是学校的教师、学生和其他人员的特点开设的课程。主要介绍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原则,通过分析个体心理与管理、群体心理与管理、领导心理与管理、组织心理与管理,使学员懂得如何针对人的心理进行管理如何应用心理学知识处理管理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以及如何解决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使经验管理转变为科学管理。

(8)教育经济学

这是培养具有现代管理思想的教育管理者必须开设的课程。它以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教育领域经济运动过程及其规律为研宄对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充分认识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促进教育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教育结构的调整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丰富教育科学的内容和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

(9)教育法学

这是为强化以人为本、依法治教的现代管理思想开设的课程。本课程以教育法规以及一切和教育法规有关的教育法律现象为研宄对象,阐述教育立法的基本原理、教育法规的分类研宄等,使自学者增强教育法意识,形成依法治教的观念,依法办好教育。

(10)外语

这是为使学员掌握国外教育管理知识和信息开设的一门课程。其目的是使学员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英译汉能力以及初步的听、说、写和汉泽英的能力,使其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教育管理的信息。

3.设置培养能力素质的科目

政治素质和知识素质是教育管理干部的必备素质,但这只是他们的基本素质。一名合格的教育管理干部,只有这些基本素质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教育管理干部特殊的素质,这就是能力素质。从教育管理现代化、“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时代要求来看,能力素质是其完成历史使命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所以,教育管理专业(本科)应着重设置以提高科学执法和执行政策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相关的课程。这类课程共5门:

(1)教育统计与测量

这是为提高教育管理干部教育管理和教育科研能力开设的必修课。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测验的编制、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抽样方法、Z检验、t检验、F检验(单向方差分析)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员分析数据和参与科研的能力。

(2)教育科学方法论

这是为使教育管理干部掌握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而开设的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教育科学研宄的理论与方法。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科研及其方法论原则,教育科研的特点、类型、过程和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量技术、文献法等具体方法以及教育科学成果的表达方式及其评价等。培养学员应用教育科学的理论去研宄并解决教育实践中有关问题的能力。

(3)教育评估和督导

这是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开设的必修课,包括教育评估和督导两部分。教育评估主要介绍现代教育评估的基本概念、意义、类型及特征和现代教育评估的目标、实施过程及基本方法,使学员掌握教师评估、学生评估、学校评估以及宏观评估、微观评估的实质与要求、意义及基本运行方式。教育督导主要使学员比较系统地掌握教育督导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从而促进我国教育督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育督导制度的日趋完善。

(4)教育预测与规划

这是为提高教育管理干部善于预测与规划教育事业发展而开设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了解教育预测与规划在国家、地区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以及教育预测与规划的内容和实施途径、方法等。

(5)教学与教育管理基本技能

这是最体现本专业特点的一门课程,是本专业的实践环节考核,其目的是测定学员教学和教育管理的实践经验与素质。教学与教育管理基本技能课程包括教育管理案例分析、班主任工作、演示课等内容。

体育教育的基本要素篇9

摘要本文着重探讨了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实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具体对策,从而说明了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终身体育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蔡元培认为:健全的精神,必宿在健全的身体;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他还认为体育运动“可以养成公德”。可见,校园体育文化包含了以培养人才这一教育使命为核心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其教育价值在中国学校体育建设的早期即获得最高认同。

体育运动在培养青少年个性方面起着独特作用。因为体育是人的独立行为活动,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研究个性不能离开活动,人的个性在任何方面都不是先于人的活动而存在的,个性也产生于活动。长期以来,大学体育目标定位仅仅停留在“以锻炼身体为主”还是“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的狭隘争论上。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体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体育教学的目标也由传授运动技能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向转换。

二、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尊重人格,承认个性差异,重视个性发展。因此,强调“以人为本”,正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特长,使他们人尽其才,学有所成,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和提高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是一种科学性、全面性、全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国民的教育,是人的潜能的开发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教育。因此,必须改变旧的体育教育观念,在促进学生身体和技能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养成意识、能力和习惯,以适应学生一生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注重提高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都能健康成长。

(三)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是一种与其他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的教育。体育是德育和智育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体育教育要从“育体”向“育人”的方向转变,全面完成增强体质,传授体育文化,树立正确体育健康观念,培养意志品质等方面统一协调的发展。

(四)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健康教育、终身体育为主导的教育。高校体育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是建立体育意识的关键时期,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校体育应以健康教育为主线,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健身能力,为终身体育服务。

三、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通过体育教育,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含义不单纯指跑得快、跳得高,而是泛指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适应能力、身体耐受能力以及身体抵抗疾病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体育素质教育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的独特作用。身体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发展运动素质、增强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以及提高身体耐能力等5个方面。身体耐受能力是指人体应对高强度、长时间持续劳动的能力。它作为未来社会高压力、强竞争特征对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应被纳入身体素质教育内容之中。身体素质教育是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最为核心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着体育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与本质功能。

(二)通过体育教育,能健全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健全的心理品质对当代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价标准已发生变化,一个大学生是否善于表达自己,善于发现和利用自己的优势,以及是否具有竞争意识和良好个性已变得十分重要。而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良好的情绪状态,发展学生对体育运动强烈、深刻而稳定的情感倾向;能够培养学生克服自身困难、战胜不利条件、自觉能动、坚持不懈参与体育锻炼的意志品质;能够培养与增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信心,使学生善于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激励、增强自信心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通过体育教育,能广泛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等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很多用人单位不仅看重学生的专业水平,更注重其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审美素质以及行业素质等。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形成终身锻炼、追求快乐体验的思想意识。通过竞技体育教育,可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守纪律、懂礼貌、能够自尊自制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意识和境界,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掌握多种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发展学生走、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起重要作用;体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生活习惯及人际交往能力,是培养行为素质的有效手段。通过体育教育,也可提高学生对健康美、形体美、姿态美等鉴赏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的感受力,是培养审美素质最有效、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因此说,体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剑波.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6.

体育教育的基本要素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观;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问题;对策

高职院校教育相比于普通院校教育,其具备较强的职业属性特征,需要以培养专业技能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为教育目标。[1]在素质教育得以持续推广实施的新时期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着力做好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更新,从而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紧扣素质教育这一主线,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素质教育基本内涵及其基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有别于应试教育,是本着提高长远发展及素质能力提升的考虑,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获得身体素质、思想品质、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从而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一方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通过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融入素质教育观,能够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在目标及方法上实现创新和突破。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基于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各项投入仍显不足。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兼顾及满足素质教育需求,需要秉持素质教育理念,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加以更新,推行更具人性化及个性化的体育教学举措。但从实际情况看,受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认识不够全面,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而随着高职院校生源扩招,体育教学需要在场地、设备、资金、教师等各个方面增加投入,以改善教学软硬件条件,在这一环节,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也存在教学资源投入不足等问题。其次,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在内容及方法上较为单一僵化。现阶段,用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教材种类繁多,一方面在编制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教材时,教材的编排与素质教育之间没有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上创新性不强,仍以原有的较为传统的教学内容为主,这就会损害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导致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收效甚微。此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过度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比重不高这一现象也较为普遍,反映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在方法上过于单一,难以使学生达到体育理论学习与身体素质锻炼的双重提高。[2]第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在教学评价环节不够完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需要教学评价的及时跟进,而传统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主要是以学生的出勤率及体育考试成绩作为评价考核的标准,没有全面涉及到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日常体育学习能力等。另外,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考核实践中,过度注重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考评,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考核较为忽视等问题,一方面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与高职院校的就业导向性特征不符。

三、素质教育观下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成效的对策

1、以素质教育为指导,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丰富及创新上,要紧密结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对教学模式加以调整及优化,既使学生能够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感受到乐趣,又确保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能够与素质教育的理念保持匹配。具体地说,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丰富及创新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教师人员应强化对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在开展实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时,要本着素质教育及生本教育的理念和原则,注重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借助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及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兼具专业性和娱乐性。(2)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在尊重及明确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学及任务教学,使学生能够从体育学习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学习奠定基础。(3)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方法上,可以通过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体育理论学习的直观性,以增强学习效果。例如,涉及到足球及篮球技术动作的分解教学,可以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完成,以提高教学的规范程度。

2、完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拓宽体育教学的内容

首先,高职院校应立足生源扩招及素质教育推行实施的实际情况,在明确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后,注重做好体育教学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完善,增大体育教学资源的投入力度。[3](1)与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部门做好沟通,努力争取体育专项资金支持,用于院校体育教学场地、器材及教师资源的完善上。(2)高职院校要针对体育教学,划拨专项教育资金,用于院校体育教学设备及资源的配置,提高体育教学的软硬件水平。(3)针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人员队伍,要做好教师队伍的再教育及岗位培训工作,提高其应用信息化教学设备的能力。其次,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拓宽上,要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将体育教学的内容加以丰富拓展,在沿用原有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多挖掘具备民族化、本土化及创新化的体育教学内容资源,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既能够体现出职业性,民族性,又能够与世界体育教学的大趋势保持同步。

3、明确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以此为依据创新体育教学的评价考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