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态环境污染十篇生态环境污染十篇

生态环境污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1:34

生态环境污染篇1

1.1农村环境污染客观成因

1.1.1农业生产污染也叫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的迅猛发展,农药、化肥、农膜的不合理使用,种植业复种指数较高,大棚等设施栽培不断扩大,使土地板结,有机质减少,土壤肥力下降。畜禽粪便、养殖场污水得不到彻底处理就排放水体;秸秆综合利用率不高,农村劳力逐步缺乏,部分地方焚烧秸秆或堆扔入沟河,使河流富营养化程度变高。农用残膜散落在田间地头、树枝、随风飘扬,秸秆、畜禽粪便堆放在房前屋后、路边,不但造成对土壤、水源等自然生态的污染,可能的细菌、微生物繁衍传播,影响城乡广大居民的身心健康,也严重丑化着农村整体形象。

1.1.2人居生活污染主要来自于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造成的农村环境污染广大农村地区厨房炊事用水、沐浴、洗涤用水等这些用水分散,目前没有任何收集处理的设施,基本是随着雨水的冲刷,随着地表流入河流、湖泊、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土壤水和地下水体,对于农村水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也对村内生活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农村生活污水造成的环境污染不仅是农村水源地潜在的安全隐患,还会加剧淡水资源的危机,使耕地灌溉得不到有效保障,危害农民的生存发展。生活垃圾多数地方没有处理或者处理效率低。除政府投资试点的垃圾集中清运村能够实现使用垃圾池对瓜果皮、烂菜叶、纸屑、包装袋(盒)等日常生活垃圾集中进行存放集中处理外,大多数村依然存在生活垃圾和废弃杂物随手倒在自家门口、村沿街沟渠、河湾、池塘等,乱堆乱放现象严重。一到起风的日子垃圾到处乱飞,造成河流污染、苍蝇乱飞、臭气熏天的恶性反应,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及村民生活健康。

1.1.3工商业污染随着经济发展,广大农村地区逐步出现了一些淀粉、面粉、造纸等加工企业,个别地方还有采矿业、冶炼业、水泥生产,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从大中城市迁移到农村。铁矿企业的废石和尾矿砂已成为影响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同时,工业烟尘、粉尘的排放严重影响了周围村庄的生活环境。一些地方采矿过度、经营粗放,造成矿区地表塌陷、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一些工业行业、企业的各类废弃物、垃圾和污水形成了新的农村环境污染。

1.2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观成因1)农村居住环境改善缓慢,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小、配臵不均、经济性差,偏远乡镇的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几乎为零,排水、污水处理等设施基本空白。一句话,政府给予农村的关注和投入还远远不够,农村行路难、用水难、环境差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2)从农村居民自身来讲,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进步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滞后存在着较大距离。农村比较富裕的物质生活同农民生活质量、居住环境存在距离。传统的圈厕、畜禽放养“、三大堆”等,对群众生活质量、居住环境造成直接的影响,同富裕的物质生活不相符。旧的陈规陋习与日益发展的现代生活气息之间存在反差。经济观念的转变同某些方面一些道德失衡之间存在距离。经济的发展与经济观念相互促进,但某些方面经济失衡,甚至自家门前雪也要别人来扫,而屋内却窗明几净。

2甘肃农村环境污染凸显上升趋势

2.1人居污染直线上升据统计,甘肃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10多亿t,而96%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农村生活污水有以下特征:①面广、分散。村庄分散的地理分布特征造成污水分散,难于收集。②来源多。除了来自人粪便、厨房产生的污水外,还有家庭清洁、生活垃圾堆放渗滤而产生的污水。③增长快。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污水的产生量也随之增长。④处理率低。据调查,每个农民年均产生约220kg生活垃圾、500kg粪尿和1.3t生活污水,由于很少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水随意排放,滋生蚊蝇,传染疾病。人居垃圾以生活垃圾和厨房垃圾为主。据估计,人均生活垃圾产量0.86kg/d(湿基)。甘肃省多数农村所有垃圾未经分类收集,少数村虽有垃圾池,但是垃圾收运转运体系尚未建立,收运转运严重滞后,生活垃圾弃置在路边、房前屋后的空地、洼地、池塘边、河岸边。进入垃圾池的垃圾收运转运不及时,普遍存在池满溢出现象。一些村庄已基本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给当地村民的生活及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随着农村生活条件改善,人居垃圾种类数量直线上升。

2.2畜禽养殖污染处理不够甘肃省畜禽粪便年产量约4400万t,由于多数养殖场没有综合利用的粪便污水处理设施,堆放的粪便、污水不仅污染了空气和水体,而且传播病菌、危害农田生态。大部分畜禽养殖户没有较为标准的粪污处理设施,生产的粪污多用编织袋装袋后堆放在道路两旁或其他公共场所,或直接堆放于任意空地;部分养殖户生产污水随意排放,并没有做到有效、合理利用,反倒影响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周围群众对此反响强烈。此现象,在甘肃省中东部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尤为明显。

2.3农业面源污染日趋加重有关监测资料显示,甘肃省遭受各类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超过86.67万hm2,每年因此造成经济损失2600多万元,而全国因耕地污染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农业面源污染不仅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累积,威胁着城乡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着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近年来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量逐年加大,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一些地方农业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日趋加重。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部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和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超标;地膜的广泛应用带来的“白色污染”给农业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另外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农业生产残留物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秸秆的焚烧和粪便随意排放,不仅浪费了大量宝贵的生物资源,而且造成了空气、土壤和地下水等的污染。据了解,在甘肃省农村,除一些企业固定排放污染物带来点源污染之外,农民、农业自身带来的生活垃圾,种养业、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严重影响了耕地质量。

3农村环境与生态农业的辩证关系

生态农业是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农业能最大程度地从源头上减少农业生产带来的各种环境污染,包括对秸秆的循环再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等外来无机质的投入,对畜禽粪便的处理再利用等。但不能彻底根除这种污染,如农用残膜、难以开展生态农业生产的分散农户的种养业都会持续带来农业污染。关于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要立足于发展高效农业的同时,通过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是控制其污染的有效途径。通过加大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积极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推动乡镇企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高、物耗少、污染轻、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把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实用治理技术、发展环保产业结合起来。

4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启农业环境污染治理之旅

4.1生态农业内涵生态农业,简称eCo(eco-agriculture的缩写),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4.2生态农业模式2002年,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专家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根据甘肃省的实际,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4种模式适合于甘肃省示范推广,其中以循环生态农业模式更适合当下推广。而目前比较常用的有复合生物系统循环模式,秸秆直接还田循环利用模式,种养结合循环生产模式,农业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模式,本文在此进行介绍和推介。

4.2.1种养模式利用玉米秸秆开展养畜,主要采取将玉米摘除棒穗后进行黄贮或连带棒穗进行田间收获玉米秸秆,粉碎后用作青贮饲料;或将玉米秸秆进行塑料袋青贮和窖式青贮,成为青鲜的饲料;或将玉米秸秆加工压缩成营养成分高的“畜饼干”。通过“饲料—养殖—沼气”模式,“过腹”还田。目前全省建成青贮氨化池4万多个,建设秸秆养畜示范县10个、示范村77个、示范户1.5万户。秸秆养畜加强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结合,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促进了畜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4.2.2畜禽粪污循环利用模式将畜禽粪污处理再利用,集能源、环保、资源为一体的畜牧循环经济模式。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探索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园,以肉牛、肉羊良种繁育、科学种植养殖示范、生态能源循环利用示范为主,通过“向农民收秸秆做牛羊饲料,用牛羊的粪便制沼气,再用沼气池产生的沼液沼渣当有机肥料,在阳光联栋温室里种植食用菌、反季节蔬菜和花卉”的循环生产,实现“节能、环保、无污染、零排放”的循环生态平衡。生态园一年向周围农民收购5000多t秸秆,仅这一项,为周边农民增收100多万元。

4.2.3生态保护型发展模式把现代化技术与传统农业通过合理的投入,使农业生态系统维持在理想的状态并能保持良好的物质能量循环,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如千亩果园清洁生产生态化模式,重点抓生产无害化和废弃物资源化两个关键环节,以点面结合防治面源污染。通过推广生态肥、配方肥、有机肥和病虫草生态控制、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优选农业投入品,修建农业投入品废弃物收集池,将农作物秸秆、有机垃圾等混合发酵生产有机肥,从而解决农业投入品和秸秆废弃物造成的污染问题。又如“一池六改”,即: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改院、改水、改路为主的家园清洁模式处理人畜粪便;以联户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物业管理为模式,解决垃圾、污水污染问题,实现了家园清洁,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4.2.4秸秆多项利用近年来,随着中部广大地区地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秸秆数量直线上升,除为养殖业提供饲料以外,还造成了农村环境的大面积污染,房前屋后、道路两旁堆积如山,甚至焚烧,烟雾缭绕。秸秆的再利用和处理是当务之急。利用处理主要有4个方面。1)秸秆饲料化。通过青贮、黄贮、秸秆加工压缩、氨化和微贮等技术处理,让秸秆过腹还田。2011年,全省饲料化利用秸秆量750.77万t,约占秸秆资源总量的45.97%。河西、中部、东部、南部饲料化利用率分别为60.03%、39.83%、35.94%、41.66%。秸秆处理技术推广多年、也相当成熟,但由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劳动力变得越来越短缺的情况下,具体实施起来困难不少。关键还是要实行订单农业、发展农业合作社、疏通销售渠道、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找到有效处理利用的切入点,做到处理全覆盖、不留死角。2)秸秆肥料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生产有机肥,以生物发酵和无公害化处理的有机物质为基础,配以各种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和生物菌剂,经科学配伍,制成具有农药效果的多功能新型肥料。通过引进秸秆有机肥生产工艺,建立加工企业,对秸秆进行肥料化处理。二是秸秆粉碎直接还田,也是近年现代农业研究出来的一项新成果,要不断示范推广,完善机械处理工艺。秸秆肥料化不但能让废弃秸秆变废为宝,还可有效降低化肥的使用量。3)秸秆新能源化。近年秸秆沼气、气化、固化成型、高效炉灶炕等利用得到较快示范推广,秸秆能源化利用在综合利用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显现。笔者认为,通过引进秸秆固化生产工艺,加工生产固化秸秆新能源、替代煤炭等农村传统能源有较大的发展前景,也有生态价值。4)秸秆还可作为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造纸、板材、建材)等多种用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引进和研发。

4.3其他农业污染的生态治理

4.3.1农膜农膜的使用量逐渐上升,但废弃农膜的污染也相当严重,农膜的回收利用是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热点问题。残膜治理工作有两个方面,一是建立社区残膜回收站,组织人员对农用残膜进行收集并及时上交加工场进行处理;二是加大对可回收利用农膜的研制开发和对废弃农膜的再加工利用研发工作。

4.3.2尾菜尾菜是一些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农业生产区域的重要农业污染源,道路两旁、田间地头到处有尾菜,有些地方污染还相当严重,如不及时处理,还会造成连锁污染。处理方式主要通过回收、建立尾菜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

生态环境污染篇2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法律;对策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下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可持续发展都在大跨步日新月异。全国各地的农民物质以及精神生活质量提高了很多。与此同时在也出现了农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正在遭受污染的威胁。因此,怎样治理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恢复那里原有的天蓝地绿水清,成了不可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

一、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一)农民滥用农业生产资料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污染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耕大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然而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民为了快速增产增收,普遍、大量使用了化肥、农药以及农用薄膜等,过量的化肥、农药残留在农作物体内形成一定的累积,很容易引起人畜中毒,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着巨大的隐患;农用薄膜的大量使用与焚烧,严重造成了的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从而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如果不加以治理将产生灾难性后果。这样的场面不仅造成农民经济损失、资源的浪费,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二)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造成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

农业生产化过程中,养殖、畜牧业的大规模发展,动物排泄物、饲料残留物、植物秸秆等残留物大量增多,这些残留物通过水产畜牧的生物链循环进入大气、土壤,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三)农村居民生活垃圾造成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

现在农村生活开始形成集聚效应,而因为原来的分散随意的生活习惯,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放置,造成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缺乏规范的收集站点和排泄渠道,形成许多了露天的垃圾堆和污水沟,严重污染土壤、空气和水体。

(四)城市污染向农村的转移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城市污染已经越演越烈,进而不可避免的波及到了农村。城市大量无法消化的工业废料、废水、生活垃圾先是污染河流,进而垃圾占用耕地,使得农村脆弱的环境进一步恶化。甚至一些企业的有毒废弃物通过非法渠道全都排往农村,蔓延的各种污染源甚至已经威胁到了广大农村的生命安全。

二、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从法律角度来看,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宣传,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法律意识

由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他们对环境污染的后果理解的不够深刻。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环境保护的宣传,倡导科学发展观,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提升村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环境保护的治理和教育,从而促使他们养成自觉参与环保的行为,把保护环境理解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总而言之就是提高全民环保意识,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

(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使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法制化

由于农村污染源复杂,要堵住源头,唯一的措施就是加大立法制度建设,从根本上杜绝污染的进一步恶化。比如从基层入手,将农村治理纳入法制化程序,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对农村环境保护法各级政府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作出相关规定。并尽快制定配套的,违反这项法律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相应处罚措施规章,做到奖惩分明,保障环境保护法落到实处。

(三)严格执法,坚决遏制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泛滥势头

法律法规制定后,下一步就是执行的力度问题。首先要培训一支有责任心的执法队伍。第二就是要设立相应的农村执法机构,特别是乡镇等基层党支部要建立专门的环境执法大队,专人负责。第三要根据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特点和规律,摸索一套行之有效执法方式,堵疏结合,以预防教育为主,以理服人。最后在执法监督的过程中保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公信力和执法透明度达到新层次,才能使农村环境执法活动真正走向正规。

三、结语

对于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渗透性、传播性,一个小小的局部环境的破坏,都有可能造成大规模的环境问题从而导致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条件都会因此受到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有着全国乃至全球的重大意义。倘若农村环境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其危害势必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影响到每一个人。关注农村、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保护农民环境权益是当今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与否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命运。只有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好我们的家园,才能保护好我们的祖国乃至整个地球。

[参考文献]

[1]张小红.城乡污染转移的原因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2.32.

生态环境污染篇3

关键词:公路建设生态环境污染防治

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不仅包括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重大改变,而且涉及通车以后尾气、噪声、扬尘等的污染和对社会环境的改变,还会给自然景观的和谐性带来一定影响。

一、水环境污染及防治

在公路建设和营运过程中都会对周围水体产生影响,包括施工机械跑、冒、滴、漏的污油及露天机械受雨水冲刷后产生的油水污染,堆放的建筑材料被雨水冲刷造成周围水体的污染,运营期由于降雨冲刷路面产生的路面径流污水等。公路生态建设要求对水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应该采用以下措施予以控制:

1.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

2.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

3.对桥梁施工机械、船只严格进行检查,防止油料泄漏。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体。

4.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

5.在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的生活区设置污水处理站,各种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二、大气环境污染及防治

公路施工期的空气污染主要是扬尘污染。筑路材料在运输、装卸、搅拌过程中有大量的粉尘散落到周围空气环境中;筑路材料在堆放期间由于受风吹会引起扬尘污染;施工场地的沥青烟雾也会对周围环境空气产生污染。汽车尾气是运营期环境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汽车废气污染物主要来自燃料系统挥发和排气筒的排放,而大部分碳氢化合物和几乎全部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都来源于排气管。因此,针对上述主要空气污染源可以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

1.公路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相距200m范围内,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

2.沥青路面施工,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既方便生产,又须符合卫生要求(卫生防护距离分级中规定的防护距离为300m),不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

3.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

4.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检验制度,利用收费站对汽车排放状况进行抽查,限制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上路。

5.路边植树绿化。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在靠近公路两侧,特别是环境敏感区附近密植乔木、灌木,这样既可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衰减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又可起到美化环境、降低噪声及改善公路路域景观的作用。

三、土壤环境污染及防治

对土壤环境的污染主要发生在运营期,采取以下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污染。

1.对运载危险品的车辆严格进行检查、严格监控,防止事故发生。

2.公路两侧要设置排水沟渠,禁止路面积水直接向耕地排放。在洪涝季节,要加强与气象水利部门联系,确保洪水期行车安全。

3.在公路两侧30m范围内严禁种植蔬菜、马铃薯等根茎入口农作物。

四、噪声污染防治

公路施工期的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如推土机、压路机、装载机、挖掘机等,这些机械运行时在距离声源5m处的噪声可高达90-98分贝。这些突发性非稳态噪声源将对施工人员和周围居民产生不利影响。交通噪声源主要是由于在公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辆的噪声,以及由于公路路面平整度等原因而使行使中的汽车产生整车噪声,主要防治措施包括:

1.合理规划选线,避开居民区、疗养区等环境敏感区域,从根本上减少噪声污染的受体。

2.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

3.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学校和单位协商,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的干扰。

4.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

5.对公路附近的学校、工厂和其他单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噪声防治措施,如修建高围墙、设置声屏障、临路两侧密集植树绿化、建筑物设置双层窗或封闭外走廊等。

6.附近有学校的路段两端设置禁止鸣笛标志。

7.加强交通管理,在公路主要出入口设置噪声监控站,禁止噪声过大的车辆上路。

五、光污染防治

公路的光污染防治包括:一是减少行车对司乘人员眼反射刺激;二是减少夜间对周围环境的光污染。在公路邻近村庄、居民区时,为保证居民休息不受夜间行驶车辆照明的影响,结合噪声污染防治,设置不透明的隔声屏障。结合抗滑、光反射、行车导向、美学等要求,改变部分路段路面材料的色调及光学性能,缓解太阳光的反射及放射强度,减少行车对司乘人员眼反射刺激,提高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

六、固废污染防治

公路运营期产生的固废污染也不容忽视,必须综合考虑、采取措施。

1.服务区、生活区要设置生活垃圾集中存放设施,生活垃圾统一由环卫部门清理,不得随意抛洒。

2.交通事故导致的货物散落要及时清理,避免对行车安全造成威胁,危险废物的清理要及时彻底,防止经雨水携带进入水体,造成水环境污染。

3.公路弃方要合理处置,禁止占用农田、挤占河道。

生态环境污染篇4

Dea模型[5]由于其科学性强、计算简便、灵活性好且能够提供更多的评价信息等优点被广泛地用于技术效率测算中.但多数的传统Dea模型是在径向技术距离函数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产出或投入向生产前沿面径向的缩减、扩张程度的测算只能够在投入或产出一定的条件下进行,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的变化会引起技术效率的变化,对于在实际情况下技术效率对径向的要求并不能够满足[6].因此,国内外学者逐渐开始提出具一般性的非径向Dea模型[7],而且,传统的Dea环境效率测算模型只考虑期望产出的不足,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仅会有期望产出也会有环境污染物等的非期望产出.在本文研究中,同时考虑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采用一种新型的环境效率测算模型,即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双目标Dea模型对青岛市经济发展环境效率进行测算研究.

2青岛市环境污染治理效率测算

2.1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双目标C2R模型测算与分析根据指标的科学性、目的性、代表性、数据可获得性等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并参照青岛市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内容体系,设计了该市整体经济发展环境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本文选取3个投入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重点耗能工业能源消费(万t标准煤)、社会从业人数(万人);1个期望产出指标:青岛市地区GDp(亿元);3个非期望产出指标:工业废气排放量(万标m3)、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t)、工业废水排放量(万t)(图1).根据图1列出的指标体系,查阅2002—2013年《青岛市统计年鉴》以及《青岛市环保局年环境公报》,获得青岛市2001—2012年12个年份对应图1中的7个投入-产出指标数据,并利用模型(2)进行测算.该评价问题中对应的期望产出偏好与非期望产出的优先控制无差别,我们可以假定每一个DUm中对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的权值分别为θ1=0.5,ξ1=0.3,ξ2=0.1,ξ3=0.1.利用eXCeLVBSolver进行测算,结果如表1前6列所示.如表1所示,青岛市在2001—2012年期间,其经济发展整体环境效率水平在2001,2002,2005,2010年里达到了Dea有效,对应的α*r=1,β*t=1,并且h=0,其余的年份未达到Dea有效.从产出指标方面对α与β的数值进行对比分析,2003,2004,2006,2007,2008年期望产出效率值大于1,即α>1,说明GDp发展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非期望产出却未得到有效控制,说明青岛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放松了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生态环境;2009,2011,2012年的期望产出效率值小于1,即α<1,说明GDp并未达到最优,但非期望产出却得到有效的控制,说明青岛市近几年开始加大了非期望产出的控制与治理力度,与此同时,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和限制.

2.2各形态污染物治理效率测算为了更进一步的分析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3个污染治理子系统的运行效率,本文将运用C2R模型对其治理效率进行分别测算分析.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可靠性以及可处理性,结合每个子系统的特点,对其投入-产出指标进行了设计(表2).利用青岛市2001—2012年12个年份的数据进行环境污染3个子系统的治理效率测算分析,即水污染治理效率、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效率.将青岛市2001—2012年的每一个年份看作一个决策单元,利用该市2002—2013年统计年鉴以及青岛市2001—2012年环境公开年报可获得的每个决策单元相对应的指标数据进行C2R模型测算,其结果如表1后3列所示.把水污染治理当作一个独立的系统来进行测算分析,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2002,2003,2008,2012年治理效率值为1,决策单元达到有效,说明这些年份水污染治理水平最高;除2011年外,其他年份水污染治理水平相对较高且很平稳.把大气污染治理当作一个独立的系统来进行测算分析,可以看出,只有2011,2012年为决策单元有效,大气污染治理水平最高,但是,大气污染治理的整体水平相对于水污染治理较低.把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当作一个独立的系统进行测算分析,可以看出,2005,2006,2008,2010,2011年为决策单元有效,其余年份虽未达到有效,但水平相对不低,可以说是整体水平较高.

3对策与措施

生态环境是城市存在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生态环境的优劣对城市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环境治理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污染治理水平与效率的提高一直是城市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青岛市经济发展环境效率与污染治理效率测算分析发现,青岛市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不能兼顾,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资源环境,同时,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水平不一,水污染治理水平较高,大气、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水平相对较低.针对以上主要问题,对青岛市未来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3.1提高经济发展环境效率,从源头控制污染由青岛市经济发展环境效率我们可以看出,该市经济发展投入的环境资源并没有获得期望的经济增长,或者说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了环境资源,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青岛市在未来发展中应提高经济发展环境效率,优化产业结构,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目前,青岛市的经济发展中第二、第三产业占主体地位,但同时第二产业又具有“重型化”的特点,也就决定着其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因此,在未来生态城市建设中应继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优化,加快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从而减少非期望产出,提高经济发展环境效率;同时,青岛市应充分利用自身海洋资源、旅游资源等,不断提高旅游品质,以此带动第三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3.2走科技创新之路,运用高新技术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水平通过效率测算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青岛市对于环境保护、治理的投资逐渐增加,但污染治理并未达到有效,这说明污染治理的效率在技术层面上仍需进一步提高.在污染物产生的过程中,应加快生产工艺的改革进步,设备的升级改造,降低污染物的产生量;在污染物治理的过程中,应提高污染处理的效率,增加污染物处理量.青岛市在未来发展中应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革新方面的投入,推进技术进步,缩短环境污染治理周期,从而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效率.

生态环境污染篇5

李光辉译自《ВЕТЕРИНАРЁЯ》(2014),№7∶3~8

由于原子能的利用、黑色和有色金属制造业以及农业化学化发展,人为的活动对整个自然界的侵袭性和对食物链的破坏,具有紧廹性。据报道,在向环境排放的污染物中,动力工业约占27%、有色金属占17.4%、黑色金属占14%、开采石油工业占8.6%。在莫斯科州土壤、饲料和畜产品中,已测定出镉含量增高。据对切尔诺贝利事故20年期间牛奶检测研究,在布良斯克州有30%牛奶达不到卫生要求。并预测到2050年137Cs含量在50Bq/L。据5年研究结果(1998~2002)确定,在东乌拉尔地区放射性痕迹的农产品放射性核素和重金属污染的来源,主要是土壤和大气圈沉渣约有2000t。在该地区雪水中,90Sr和137Cs含量比中部乌拉尔其他地区的含量高9.5和2.5倍,而在2002年,分别高2.4和9.8倍。在1999~2000年,查明天然干草中含大量90Sr,此期间,也查出青贮料和半干青贮料90Sr含量增高。

全俄放射性生物学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切尔诺贝利原子能发电站事故20年后,在布良斯克州三个地区对饲料、畜产品进行了综合性放射性—生态学监测发现,饲料和畜产品内(牛奶、肉类)90Sr、137Cs含量均超出最大的容许量。饲料中的137Cs含量均超出容许量,其中,干草超出3.3倍,半干青贮料超出16.2倍、青贮料0.5倍、牧场牧草2.1倍。牧场牧草90Sr超出容许量(64Bq/kg~73Bq/kg);半干青贮料超出容许量(183Bq/kg~322Bq/kg)。

已经查明,肉类中137Cs含量增高(246Bq/kg),牛奶中137Cs含量增高(225Bq/kg~282Bq/kg)和犊牛骨骼中90Sr含量也增高(36Bq/kg~601Bq/kg),超出最大容许量0.5~4.3倍。

在俄罗斯,由工业污染导致生态毒物进入环境的现状仍很严峻。现从来自多方面的化学污染中挑出主要的元素。第1组,应重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pops),包括:8种有机氯农药;2种工业产物—六氯苯和多氯二苯;2种不理想的副产物——多氯联苯并二噁英和多氯联苯类化合物。

第2组是用于有机合成的六氯苯和农药,以及多氯二苯。这种化合物广泛用于工业作为增塑剂、防火剂、金属的保护成分、木材和混凝土。

第3组包括多氯联苯并二噁英和多氯联苯呋喃。这些物质没有什么用途,是典型的环境污染物。

当对俄罗斯联邦许多地区进行调查发现,畜产品中二噁英和二噁英类化合物的残留量均超出最大容许量。这些化合物污染最重的地区有伏尔加河、南乌拉尔、北欧以及西伯利亚的一些地区。俄罗斯地区二噁英和二噁英类化合物的清查工作至今尚未完成,这是一项工作量大而又复杂的工作。大家知道,多氯联苯类化合物能破坏有机体的很多系统的活动;同时,要注意它具有与激素相似的结构。为此,研究人员把这些化合物的特征描绘为“不适宜的激素”和“过早衰老的激素”。

多环芳香族化合物(polycyclicaromaticHydrocarbons,paH)是最危险的生态毒物。其中,大多数是没有一定用途的产物。它在生物体内能形成一系列环氧树脂衍生物,其代表者具有极强的致癌性。多环芳香族化合物问题,在俄国长期以来未引起足够重视。在美国已规定出16种多环芳香族化合物,在德国已规定11种,而俄国仅规定一种代表者——苯并芘(Benzopyrene,Bap)。

在环境污染物中,重金属依然占据领先地位,它包括40多种化学元素。pb、Cd、Hg、Cu、Zn、ni、Cr具有毒物学和防疫卫生学意义,因此,应确定上述元素在饲料和食品中的最大容许量。同时,也要制定出mn、Sr、Fe、mo、Se、F和as的最大容许量。

大量重金属进入环境引起工厂周围和公路两侧的植物尤其是饲料和谷物的重金属含量增高。由于人为的活动,重金属毒物进入自然环境,开始迁移并在一定程度上在生物圈内循环。重金属在饲料作物中蓄积,被家畜采食后使得其体内重金属含量增高,而居民食用重金属含量高的畜产品又进一步危害人体健康。

重金属元素被认为是主要的污染物,因为它在环境中呈高速度蓄积。它们同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在生理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能抑制动物的代谢过程以及生长、发育,并导致畜产品产量降低以及畜产品质量下降。重金属元素对动物有机体的主要危害不仅能引起急性中毒,而且具有持续地蓄积作用。同时,经常发生器官和系统尤其是肝脏的严重病理过程,如杀虫剂是在肝脏内进行主要的代谢过程,包括杀虫剂的转化和解毒。

有关临界水平的重金属在有机体内进行生理的、形态的和其他变化的资料,是相互矛盾的。在实践中对这一问题进行总结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有机体对一定浓度的任何毒物的反应都不一样,它与动物的年龄、品种以及生理特点有关。一种与另一种浓度的元素能引起一定器官的不可逆反应,但不一定影响其他系统。因此,必须检测饲料、饮水、动物器官和组织以及由动物生产畜产品中生态毒物的含量。这种作法,对畜产品和农产品中毒物蓄积、毒物在食物链(土壤—植物—动物—人)中动态的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有利于制定降低农畜产品中毒物含量的措施以确保人体健康。

为了查明和解决生态问题,作者系统地检测了饲料(粗饲料、多汁饲料、油脂—糖类生产副产品、矿质饲料),饮水,动物的器官与组织,农副产品(牛奶、向日葵油、肉类、副产品)中生态毒物的含量。10年来(2003~2013年)对俄罗斯欧洲部分13个州的样品检测结果确定,饲料、饮水等样品污染有Cd、pb、硝酸盐与亚硝酸盐达100%;as污染95.7%;Hg污染89.3%;2,4-D-酸性污染27.3%;苯并芘污染25.0%;α-β-γ-六六六异构体污染16%;DDt及其代谢物(DDD、DDe)污染2.0%。大多数毒物含量处于最大容许量范围。然而,在油脂生产的副产品(油饼、油粕)的多数样品中,Cd、pb、Hg含量达最大容许量的60%~75%;而有22%的样品中Cd含量高于最大容许量10%~76%。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含量超过最大容许量23%~36%,有毒饲料占2.3%。

牛奶中发现重金属、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含量在最大容许量的界限,而六六六、DDt及其代谢物没检出。牛肉中Cd含量有62%超过最大容许量,而猪肝pb污染量多于最大容许量标准的0.2%。持续地利用污染有重金属、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农药的饲料,即便在最大容许量的界限,也能招致上述生态毒物在有机体内蓄积,引起慢性中毒,直到最后死亡。

由放射性核素(乌克兰切尔诺贝尔、日本福岛)、重金属、化肥、除草剂、工业污染物(石油、煤气、煤炭)、森林火灾和工业三废以及其他文明与进步的副产物等污染环境,都能严重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上述毒物在器官和组织内蓄积,其机能受到损害,物质代谢障碍,机体的各个系统开始制造有毒物质,依靠形成内源性毒物而引起生态型中毒——内毒素中毒。内毒素中毒综合征的特征为有机体内有毒产物含量和生物活性物质过剩引起。为此,必须详细制定人和动物内中毒的防治方法。

健康动物能促进内源性毒物的中和作用,以致其临床症状不表现出来。而一旦生态危象发生作用,则继发内源性中毒。内源性中毒包括:

⑴肝脏解毒机能紊乱;

⑵免疫发生急剧降低和机体自然防御系统被抑制;

⑶排泄器官的机能活性降低;

⑷胃肠道黏膜损伤引起菌群失调,其强度超过动物机体生态系统自我恢复的能力。同时致病微生物菌群由肠道吸收入血,由此引起内源性脓毒症或内毒素中毒。

环境污染是很严重的问题,它具有国际性质,必须全力以赴尽快予以解决。人类正面临着要么学着友好共生,要么死亡的抉择,而绝无他选择!根据统计数据,每年世界上超过5百万人死于环境污染相关的疾病。人为活动致病的危机不可能被掩盖住,因为工业污染源性疾病不断地在发生,举例如下:

⑴患二噁英肝病;

⑵石绵病与矽肺(肺受石绵、煤炭、结石、粉尘损害);

⑶砷中毒——黑腿病(慢性砷中毒);

⑷慢性Hg中毒;

⑸镉中毒病——慢性Cd中毒。

因此,“拯救生态环境—拯救人类自己”已成为一件严肃而又紧迫的命题。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执行防治生态毒物的综合措施。首先,建立统一、有效的联合组织,强制降低工业污染物排放,并采取措施防止工业污染物及其他毒物进入环境。建立现代化检测系统监控不同环境的生态毒物(土壤、植物、器官、组织、产品等)。必须制定法律,用于激励采用符合生态学工艺要求的企业;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严惩那些违反生态学法律的企业。可见,目前详细规定“保护人和动物不受工业废物和其他生态毒物危害”目标纲要的时机,已刻不容缓。

为了及时诊断出生态毒物,获得生态无害的农产品,首要任务之一在于,必须进行化学—毒物学的、放射生物学的以及卫生—细菌学的综合性监测,以能获得食物链“土壤—植物—动物—农产品”中不同来源生态毒物的含量。有必要将农业土地按自然界和工业排放生态毒物污染水平以及详细制定恢复土壤健康的有效措施绘制成简明地图。

获得生态纯净的畜产品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不能降低动物体内生态毒物水平将很难获得生态无公害的产品。工业污染物进入有机体后,在临床上表现明显的物质代谢障碍,首先,影响动物的生产量、繁殖力以及生产出具有生态学价值的畜产品。为了在生态危机增高地区生产出无害畜产品,必须应用吸附、解毒的方法——最有效的、独特的能够降低动物体内生态毒物含量的方法。

生态毒物的配合作用能引起假适应现象,它能够被隐性的病理过程暂时的代偿,因此,当详细制定旨在降低不良后果的措施时,必须利用广谱的制剂,包括吸附剂(具有对各种生物毒的吸附活性)、适应原、免疫调节剂、抗氧化剂、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等。

生态环境污染篇6

1.1利用土地处理技术净化水质

水库管理处加大治理库区沿岸环境的力度,在库区沿岸退耕还林,因地制宜,宜树栽树,宜草栽草。共绿化山林46.7hm2,库区周边栽树20000多株,种植草坪20hm2。在库区周边构建防护植物篱带,吸附空气中粉尘,防止水土流失,阻断陆地污染物流入水内,陆生植物将污染物直接吸收,构筑了净化水质的第1道防线。

1.2利用湿地处理技术净化水质

陡河水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是流域内农田径流和村镇污水等面源污染。湿地则由于其特有的生态功能和存在形式,在面源污染控制方面更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非常适合用湿地处理技术净化陡河水库的水质。

1.2.1加大对自然湿地的保护力度

陡河水库库区内有许多自然湿地,最典型的是陡河水库西河电厂桥北有近千亩天然形成的典型生态湿地。沿岸长着茂密的陆生草。水中长有大量水生植物:浅滩上长着茂盛的挺水植物如芦苇、菖蒲、荆三棱、水芹等,浮水植物有水蕨、睡莲等,沉水植物有菹草、穗花狐尾藻、金鱼藻等。水里还生长着各种鱼类、虾类、蚌和螺类等。生物种类繁多,构成多层次,立体交叉的水体净化系统,其在水质净化中起了巨大的作用。自然湿地是脆弱的生态系统,需要进行水生植被的保护。陡河水库管理处加大了保护自然湿地的力度,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这些自然资源,并组织人力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搞好病虫害防治及合理收割等工作,使库区内自然湿地的各种生物得以健康生长,最大限度的净化水质。

1.2.2适宜地区恢复自然湿地

水库管理处的技术人员选择在环境适宜的区域,如东河及其上游河道、西河上游河道、各个库湾河汊及大水面浅滩,进行水生植被保护、恢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功能。在不破坏原有植被的前提下,引种了适合本地生长的、经济价值高的、净化能力强的水生植物,如芦苇、香蒲、菖蒲、荆三棱、马来眼子菜等。增加了物种多样性,增强湖泊自净功能和对富营养化的控制能力,这是湖泊湿地建设的主体,也是湖泊治理、保护的根本。在这些地方形成水生生物走廊,对入库污水及库区周边村庄的污染实行了分散处理。将部分污染物转化成了水生生物,对入库水进行了有效的净化。

1.2.3修建半人工强化性质湿地

2004年,在东河口主河道右侧修建了一个半人工强化性质湿地。此湿地占地66.7hm2,形式如水稻田,每道土埂长300m,宽3m,高出水面1m;水道宽1.5m,它们的走向与主河道成45º角。这样布局,既有利于来水进入湿地中,又能使水滞留一段时间,以便于土埂上的植物吸收水中营养物质,增加净化效果。在土埂上栽种杨树和柳树,这样既能净化水质,又能创造巨大经济价值。这些树经过几年的生长,直径已有十几厘米了。此湿地净化效果显著,化验其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水质,4~10月份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4.15%和60.20%。

1.3利用生态塘处理法净化水质

生态塘是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通过在塘中种植水生作物,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形成人工生态系统。在太阳能(日光辐射提供能量)的推动下,通过生态塘中多条食物链的物质迁移、转化和能量的逐级传递、转化,将进入塘中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不仅去除了污染物,而且以水生作物、水产的形式作为资源回收,净化的污水也作为再生水资源予以回收再用,使污水处理与利用结合起来,实现了污水处理资源化。根据生态塘处理方法,水库管理处从2003年开始,根据专家的科学论证,每年有计划地向水库投放适当数量的鲢、鳙、草鱼和鲫鱼等净化水质的鱼苗,对水库鱼类进行增殖,目的是将氮、磷和有机物转化成商品鱼,从而净化水质。经过几年的增殖后,已取得初步成效。通过食物链的物质转移、转化和能量的逐次传递,实现了水质净化资源化。现在水库内水体透明度增加,浮游生物量减少,鱼类种群数量增加,比例协调,生态系统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呈良性循环。

2结语

生态环境污染篇7

一、健全生态文明的法律体系,提供环境治理的程序保障

法律法规既是社会活动的底线,也是环境治理的基本规范。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中逐步化解乃至消除环境污染,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将环境保护作为一种基本的要求融入政府、企业、农民等群体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具体来讲,就是要将环境保护融入基层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实施科学的生态奖惩制度,打击破坏环境以及假冒无公害产品等经济违法行为。

二、构建农村环境教育体系,营造环境治理的心理空间

环境污染既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关联,同时它所损害的也是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农村环境治理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广泛深入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这就要求激发农民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意愿和能力,孕育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的心理空间。具体来讲,我们需要结合当前各地开展的科学下乡、文化下乡等活动,培养农村精英和技术人才,进而通过农村精英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农民的生态生产和生态生活,提升农民素质,培育环境污染治理的主体。

三、培育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系统,提升环境污染治理能力

很多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归根到底是发展能力的问题。能否有效提供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工艺,是建设农业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的前提和基础。政府应充分考虑到农民环境保护及农业升级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知识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地方各类大学及研究机构的既有资源和能动性,搭建农民、大学、乡镇企业与政府共享的技术、知识的公共平台,以此沟通社会和农业发展,形成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产业创新的支撑,为提高农民脱贫发展,推进农村环境治理提供能力支持。

四、创新农业发展的投入机制,加大环境治理资金支持

现代农业发展中,粮食产量的迅速增长与环境恶化并肩而行。土地肥力衰减、地下水污染、食品毒化、水资源匮乏等问题层出不穷,导致农业与环境的冲突日益严峻。其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农业的线性发展模式。建设农业生态文明,促进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在现实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的整体转型。但这种发展模式已经形成现实性的路径依赖,农业的转型发展事实上存在很大的制约。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公共政策、公共资源的合理使用,真正加大生态农业的投入,鼓励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模式,同时,也要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五、协调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搭建农村环境治理的三维社会平台

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环境污染是市场失灵的产物,但同时也不能忽略政府决策中可能存在的环境责任缺失。农村环境治理,决不应单一地依靠某一种力量,而应该是“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和“社会之手”的协调并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以农村生态社区建设为核心,以食品安全和环境治理为抓手。一方面,要利用经济手段,营造一种环保者有利可图的市场平台,促使人们在经济发展中切实考虑其活动的环境效应;另一方面,也要利用行政、法律等手段,促成环境友好的社会管理创新,为农业生态文明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总之,农村环境治理是农村环境与发展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这种问题既具有阶段性特征,也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积极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实现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才是根本的出路。为此,必须形成政府、大学、农民、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生态运行机制,从而在政府推动、市场承接、科技催化、社会参与的循环互动中协调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

生态环境污染篇8

近年来,畜禽规模化养殖在各地蓬勃兴起,成为农村致富的亮点和提高畜产品质量的切入点。然而,养殖规模化程度的提高也随之带来了畜禽粪便和污水的急剧增加以及病原微生物的滋生,污染环境,影响人、畜健康,养殖生产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突出,畜禽养殖污染现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加强养殖环境治理,实现养殖生产与粪污排放无害化处理同步进行,是确保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安全生产,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1.畜禽养殖业污染成因

畜禽规模化养殖促进了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和污水量超出自然承载消纳能力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引起畜禽规模化养殖产生污染的主要因素表现在:

1.1农田耕作中农家肥使用率低带本文由收集整理来畜禽有机粪肥富余农田耕地是消纳吸收有机肥的最直接有效途径,养殖业从根本上说离不开种植业,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料,两者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化肥在种植业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严重冲击了有机肥的使用量,使得有机肥利用率降低,造成种植业与养殖业良性生态循环脱节,畜禽粪便剩余,引起环境污染。

1.2畜禽养殖场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畜禽养殖业的环境保护工作是畜禽养殖生产的一部分,与养殖生产同样重要,但人们往往对养殖业环境污染认识不足,一些养殖场、养殖小区选址缺乏科学论证,场区布局规划不合理,建设中没有配套的粪污加工处理设施,生产与排污不能同步进行,粪便、污水得不到及时的无害化处理,集聚成灾,造成环境污染。

1.3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饲养规模不适度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饲养规模的确定应根据本地的自然、经济条件等因素,坚持农牧结合、种养平衡、以地定畜的原则,即根据土地环境容量(保证土地环境安全的畜禽粪便的最大吸纳量)确定饲养数量,保证畜禽养殖产生的废弃物有足够的土地消纳,减少污染,增加土壤肥力,实现农牧业的良性循环,而一些地区在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中强调做大产业,追求规模,导致相对狭窄的土壤无法消纳大量的粪便,造成环境污染。

2.畜禽养殖业污染危害

畜禽养殖场排出的废弃物中含有多种污染物,主要包括畜禽粪尿及养殖污水中存在的大量病原微生物,以及粪尿分解产生的氨、硫化氢、吲哚等有机物。据测定,每头生猪年排粪尿918公斤、每头牛年排粪尿1.752万公斤、每只蛋禽年排粪27.38公斤、每只肉禽年排粪8.25公斤。因而从环保角度来看,一头(只)畜禽就是一个污染源,一个畜牧场、养殖小区就是一个污染场,饲养规模越大,污染越严重。畜禽规模化养殖对环境污染产生的危害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污染空气畜禽粪便分解产生的氨气、硫化氢等恶臭气体,弥散在空气中,严重污染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给畜禽的自身生长和人们生活带来危害。

2.2水体恶化畜禽养殖业产生的污水,无序排放使地表水受到污染,进入河流极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使水质恶化,藻类过度生长,导致水生生物毒害,鱼类大量死亡,威胁水产业的发展,污水渗入地下还可导致地下水中的硝酸盐含量过高,难以治理恢复,造成持久性的污染。

2.3危害农田生态环境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水用于灌溉农田,使作物徒长、倒伏、晚熟或不熟,甚至毒害作物,出现大面积腐烂,高浓度污水可导致土壤孔隙堵塞,造成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及板结,严重影响土壤质量。粪便中的高剂量的微量元素,作为有机肥料长期播撒到农田中,将导致磷、铜、锌及其他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富积,对农作物产生毒害作用,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使作物减产。

2.4传播疾病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畜禽粪便、污水也是蚊、蝇良好的滋生地,病原菌、寄生虫大量繁殖,如得不到有效防控,散布在环境中就会传播疾病,由动物传播给人的疾病有几十种,这些人畜共患病的载体主要是畜禽的粪便及排泄物。

3.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控模式

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控应按照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原则进行综合治理,目前,主要推行下列4种治理模式:一是场区建造粪污处理设施模式。养殖场(小区)建设要考虑周边土地的粪污承载能力,场内配套建设符合减排规范要求的固体废物和废水贮存处理设施,采用干清粪工艺,粪尿干湿分离,存放在固定储粪池中,充分利用农田、林地、果园、菜地对经过沉淀发酵的畜禽粪污进行消纳利用,实现种养区域平衡一体化,储粪池的建造要注意防止畜禽废渣渗漏、散落、溢流、恶臭气味等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二是沼气配套模式。利用畜禽粪便厌氧发酵生产沼气是解决畜禽养殖粪便污染的有效方法,不仅能提供清洁能源,而且沼渣可以直接肥田,沼液还可以

用来养鱼,形成养殖与种植和渔业紧密结合的物质循环生态模式。三是有机肥加工模式。在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有机肥加工厂,利用生物工艺和微生物技术,将畜禽粪便经发酵腐熟后制成复合有机肥,进行产业化开发。四是微生态养殖模式。利用锯末、秸秆等原料作为垫料,添加微生态制剂制作发酵床,在发酵床上养猪,微生态有益菌将猪床上的粪便降解,使猪舍免清粪,免水冲洗,猪场没有粪尿排出,也没有冲圈产生的污水,养殖环境无臭味,实现粪污“零排放”,达到清洁、环保、生态养殖的良好效果。

4.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建议

畜禽养殖治污减排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经济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相结合,有效利用和全面处理相结合”的技术方针,实行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全过程农业源污染控制,净化养殖环境。

4.1倡导标准化规模养殖理念畜禽标准化生产,就是在场址布局、栏舍建设、生产设施配备、良种选择、投入品使用、卫生防疫、粪污处理等方面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规定,并按程序组织生产的过程。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畜禽养殖粪污处理是标准化生产的重要内容,政府部门要坚持一手抓畜牧业发展,一手抓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正确处理好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广泛宣传标准化规模养殖的重要意义,普及标准化生产知识,增强畜禽养殖户清洁环保养殖意识,推行退户入园,发展园区养殖模式,由分散饲养向集中养殖转变。充分发挥畜牧技术支撑机构、产业技术体系和行业协会的技术优势,开展标准化生产培训,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加强技术指导,增强养殖户经营管理水平,促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在养殖过程中降低资源耗损和污染负荷,实现源头减排,提高末端治理效率。

生态环境污染篇9

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使农业的可更新资源增殖,对不可更新资源也能保护和利用,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可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

其次是有利于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要为社会提供日益丰富的农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生态农业,正是从农业受自然生态规律与社会经济规律综合制约的客观实际出发,强调农业发展的经济目标、生态目标与社会目标的一致性,求得三个效益的统一。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是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有益探索。

晋中市农业环境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总面积16404平方公里,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年均气温9℃左右,1月-7~8℃,7月23℃上下,年降水量540毫米左右,无霜期为140~180天。根据前几年的统计,晋中市耕地面积455.4万亩,绝大部分为旱田,水田只有455亩。农作物以小麦、谷子、玉米、高粱、薯类、豆类、棉花等为主。农业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化肥污染虽然化肥的施用对提高农产品产量起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化肥施用量大,养分不均衡,肥料利用率低(约35%),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影响农产品品质,而且还使得大量营养物质通过土壤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溶污染水体,造成环境污染。

农药污染由于农药市场比较混乱,不合格农药产品充斥市场。再加上少数经营者素质偏低,有的经营者甚至把拌种剂当成杀虫剂卖给农民,这不仅使农民上当受骗,耽误治虫良机,还浪费农药,污染农田;在农药使用过程中,少数果农、菜农盲目用药或用药不当,或不讲究施药技术,从而发生用药过量,对土壤、地表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

农膜残留据统计,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35万吨以上,由于许多农民只对大张残膜进行清理,对清理小块残膜不太重视,致使土地中残膜率高达42%左右。据专家介绍,农用薄膜在自然条件下难以分解,其残存期可达20年以上。农用薄膜长期滞留地里,将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土壤水肥的运转,制约农作物生长发育,导致减产。与此同时,塑料薄膜产生的毒素不断在土壤中挥发,引起农作物产生毒性,破坏叶绿素和抑制叶绿素的合成,致使作物生长缓慢或黄化死亡。可见,农用薄膜残留时间越长,残留量越大,对农作物和人们身体健康的影响也越大。

秸秆污染晋中市秸秆年产量两百多万吨,秸秆随意丢弃量为二十多万吨,秸秆田间焚烧量为近四十万吨。秸秆利用率仅为70%左右,随意遗弃和露天焚烧问题比较突出。

畜禽养殖污染畜禽粪尿不当排放产生的污染已经成为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畜禽粪污中含有极其复杂的有机污染物CoD、总氮、总磷、铜、锌等,这些都是造成农业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治理农业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强化生态农业建设的宣传教育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以及生态农业建设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法律常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科普读物、广告和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及舆论工具,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和普及,促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为生态农业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设立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并列入本级预算,切实增加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投入方式,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农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引导作用。创造条件,开拓多种融资方式,广辟资金渠道,加大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逐步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扶持为导向、国内外资金为补充的生态农业建设多元化投入体系。

大力建设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切实提高食品安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标准标志体系、认证认可体系,建立健全重大动植物疫病预警机制,加快动物疫病和植物保护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一批绿色龙头企业。

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和预警专家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优势农产品区域环境质量认定,制定化肥、农药合理使用的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开发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禁止在蔬菜、水果、粮食、茶叶和中药材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农家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指导农民逐步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科学、经济、合理地施用化肥、农药;采取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措施,加大残留地膜回收力度;切实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生态环境污染篇10

1.生态可持续发展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著名的布朗特兰报告中《我们共同的未来》里最早提出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主要表达代际公平与同代公平伦理,即要在同代公平伦理下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系统的持续发展,又要满足代际公平伦理下的三个子系统(包含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子系统)的持续发展(表2)。生态文明也称环境文明、绿色文明,指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及制度方面的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全方位、多维度生态发展方式,包括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及低碳发展。

2.生态产业生态产业是指以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为依据并组织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生态生产体系是指与三种产业相关联的生态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业、生态工业和生态商业。可以通过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生态产业的组合与设计原则主要包含横向耦合、纵向耦合、区域耦合、柔性结构、功能导向、软硬结合、自我调节、增加就业、人类生态和信息网络(图1)。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其中,绿色发展包含节约资源、环境友好、舒适宜居三个方面。循环发展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图2)主要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及引导消费者行为等方面推进低碳发展。

二、北京园博会的生态修复利用分析

(一)园博园的生态修复实践

北京园博园以绿色、节能、环保、生态技术为理念,其建设不仅处处体现着科技的力量,而且体现出全方位的生态文明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园区在景观、建筑和市政设施建设上广泛采用了新材料、新科技创新节能成果,如风机沙透水砖、节水浇灌、垂直绿化、地源热泵系统、高承载植草地坪、木塑平台、雨水花园、节水浇灌技术、屋顶绿化、园区雨水利用系统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同时运用了大型乔木移植技术提高成活率,利用露骨料透水混凝土新型建筑工程技术。这些生态工程技术都体现了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绿色循环、永续利用的园林建设理念,体现了科学与生态的有机结合的价值所在,具有重要的生态科普价值(表3)。因此,利用生态修复原理对垃圾填埋场进行生态修复,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利用高科技进行能源的循环利用,以实现节约能源的目的。锦绣谷及永定河成功的生态修复的成果,体现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及低碳发展的全方位、多维度的生态发展方式,进而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目标,同时充分体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子系统之间的相关关联关系。

(二)锦绣谷的生态修复

20世纪70、80年代,永定河老河道由于挖砂形成了一个大砂坑,后来逐渐演变为占地面积140公顷左右的建筑垃圾填埋场,且前后有2000多名拾荒者聚集在此,逐渐搭起了2万多平方米的临时建筑。园博园建筑垃圾填埋面积陆地面积52.4%,地基难以处理,垃圾最大填埋深度达到30米。万花锦绣谷原位于永定河河滩地,至园博会筹建时仍留有一个面积约为10公顷的河滩地,其建筑垃圾填埋深度约有20米。如何对其进行修复?园博会秉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并通过生态修复原理和技术,把垃圾场变成了绿地,废弃地变成了园林,具有很好的示范性和推广价值(表4)。园博会(锦绣谷)是永定河生态修复的一部分,它通过对生态修复原理的解剖,让游客了解生态系统作用和价值,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园博会可以通过开展科普旅游来将其成功的景观生态修复案例弘扬下去。由表4可以看出,园博会可以开通生态科普旅游和技术科普旅游,不仅让游客了解各种植物的品种、特色以及栽培技术,也让游客了解生态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及低碳展。实际上,开展生态科普旅游的形式,不仅仅是对园博园内的众多植物的相关知识进行普及,也是对园博会锦绣谷的生态修复原理的普及。大众在观赏园博园内美丽风景的同时,要明白这片壮阔景观是如何化腐朽为神奇的,并在此基础上引申到生态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发展。

三、总结

(一)基于生态修复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生态发展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从生态作为经济运行内生变量的角度看,生态发展是指投入要素的“生态资本”存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生态资本存量的增长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保存与增值。生物多样性包含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物种以及它们所组成的生态体系和生态过程。生态资本质量的优化是指生态系统保证人类生活素质能力的提高。为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一部分——生态可持续发展,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系统内,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为出发点,必须支撑和适应相应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决定人类生活质量的最主要方面,但在人类过度干扰下,大量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生态恢复就是指停止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过度干扰,利用生态本身的自适应、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并遵循生态系统演替规律从而实现其回复功能的过程。要摆脱这种不利的生态环境,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增强生态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管理生态环境,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维护功能,借助大自然自身的能力对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

2.生态大发展与生态文明理念的弘扬生态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发展与生态文明的理念就是要认识自然、亲近自然及环保、循环利用、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园博会内不仅具有包罗万象的奇花异草,还具有高科技的应用,更具有生态修复原理等生物技术知识。因此,这里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科普知识,可以通过开展科普教育与传播,将生态发展与生态文明的理念弘扬下去。

3.加强经济的辐射作用选择在废弃地上建设园博园,具有重大的生态修复示范意义,这也是历届园博会的一个创举。永定河畔的璀璨明珠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辐射丰台、石景山、门头沟等区县,是首都“西部生态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3年建设,永定河畔的园博园,如今已成为京城西南部的璀璨明珠,将会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经济的发展。

(二)生态修复在大地园林中的体现

生态修复在大地园林的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地园林正积极地应用生态修复技术改善人类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近年来,生态修复技术在河流和修理废弃垃圾填埋场等方面取得很大的进展。目前常见的生态修复类型:工业废弃地、垃圾填埋场和受损淡水水域的恢复重建。日本和韩国在河流和废弃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设计方面有一些典型的案例。

1.日本案例日本江户川支流坂川的古崎净化场,是采用生物-生态方法对河道大水体进行修复的典型工程,它利用卵石接触氧化法对水体进行净化。

2.韩国案例韩国首尔市兰芝岛世界杯公园就是采用一系列生态修复技术对严重污染的垃圾场兰芝岛垃圾山进行综合整治,如自然修复、植物修复、生物修复、客土重填和土壤安定化工程等。生态修复技术在这些项目中,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利用沉淀、过滤、曝气和单一的植物进行修复,更多的是在园林设计中与环境工程的生态修复技术相结合并进行综合整治。

3.欧美国家案例欧美很多国家,通过生态修复公园的废弃地改造的方式,将废弃地改造为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态公园。德国对废弃地改造时就充分考虑休闲功能的建设,或作为公园或作为运动场地、露宿营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