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教育的任务十篇小学教育的任务十篇

小学教育的任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4:11

小学教育的任务篇1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小学英语教育;重要性;方法

目前,很多的学者和教育专家对任务型教学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为有效的实施任务型教学提供了较为权威性的参考。但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学习英语主要是通过老师和课本知识,他们缺乏一个真实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因此,如何有效,有针对性的在小学英语教育课堂上实施任务型教学值得我们探讨。

一、小学英语教育中任务型教育的重要性

(一)使英语学习更加具有真实性

语言是在真实的语境下产生的,具有一定的真实和实际性,对于中国的小学生来说,英语只是他们的第二语言,他们是初学者,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语境让他们练习和展示,就很难培养出很好的语言能力。而任务型教学就为这些孩子提供了真实的语言环境,让他们敢于交流。最大限度的贴近实际生活,创设真实情景,让孩子在学习完成任务的同时把自己真正的融入到英语学习的真实环境中,培养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

(二)提高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

在学习英语的时,为孩子设计一个任务,例如,在上pep中whatcolorisit?时,用colorsong引出本课主题之前,给孩子设计一个任务,问afterthat,youcantellmehowmanycolorscanyouhearinthissong?andwhatarethey?让孩子带着任务去听唱歌曲,让他们自己动脑思考,自己组织语言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对老师所给出的不同任务做出不同的反应从而通过自己的语言展现出来,自己积极且独立思考,自我学习和自我展示,让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增强,达到对独立思考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发展和培养的目的。

(三)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任务教学中强调互动,交流和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其中最为主要的一种,在合作中,他们有一个比较宽泛的学习环境,增大了每个孩子交流实践的机会,在完成任务时,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组织小组成员和小组活动,最大限度的完成任务,展现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效果,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也提高学生组内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孩子从语言知识,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在英语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实施任务型教学的有效途径好策略

由于语言学习环境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任务型教学可能会出现效率低下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寻求更为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途径和策略。

(一)重视任务型教学的重要性,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要更为有效的实施任务型教学,首先就要求教师在思想上重视他的重要性,小学生现在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实施任务型教学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思考和交际能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从思想上重视了其重要性,才有可能将任务型教学真正的运用到课堂实践当中。

在我国传统的小学英语教育教学方式中,主要是以教师来主导课堂,以语言知识为教学重点。所以主要是学习语言知识,在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稍显逊色。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更多的以学生为中心设置不同的任务,加大孩子在英语课堂上的主人翁地位,将他们学到的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技能。用任务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才能真正的实现任务型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上的运用。

(二)实施任务型教学需要因地制宜

小学英语课堂上的任务型教学主要源自于西方,而我国和西方国家存在着文化、观念和学习背景的差异。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英语课堂上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任务型教学做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课堂的需要。创设出符合课堂教学内容的任务。所以首先需要分析自己的课堂和学生的学情,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才能构建出一个适合自己课堂,适合学生的任务。真正的任务型教学落到实处,在课堂上发挥起作用,培养孩子们的英语交际能力,让英语不再只是知识,更多的成为一种他们以后的技能。

(三)优化课堂任务的趣味性,创设多种多样的任务

小学英语教育任务型教学多种多样,设计的任务也可以多样化,设计娱乐性游戏性较强的任务,设计具有创新和创造意识的任务,设计有实际操作性的调查性任务,设计口头交际的任务等等。多样性的任务才能刺激小学生完成任务的决心和挑战心,培养孩子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就像是盖茨所说的“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在实施课堂任务之前,对课堂进行一定的假设,优化自己课堂任务的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创设出不同的,各式各样的任务,引发孩子的兴趣,培养他们真正的语言能力。比如在学习pep中”whatcolorisit?”其一可以设置唱关于颜色的歌曲;也其二可以将不通西方国家的代表物品呈现出来对比展示不同的颜色;其三,可以让学生做一个调查表,调查班上的孩子或是家人喜欢什么颜色,并可以对不同的颜色进行拓展;更可以要求学生用这个英语句型对其他的陌生人询问,达到一个自我交际的效果。

三、结语

英语已然成为了运用较为广泛的一门语言,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处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关键期,所以对于他们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了重中之重。而任务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它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设计不同的任务,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潜力[3],培养孩子更为流利的交际水平和语实践能力。实施任务型教学可以更加真实的落实语言学习技能,夯实他们的交际能力,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英语学习者。

参考文献:

[1]贾志高.有关任务型教学法的几个核心问题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小学教育的任务篇2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任务分工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分工明确,各尽其责。一个分工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可以使这个小组内所有的成员和谐相处,整个合作学习小组可以有序、高效的运作;另一方面,在面对一个个具体的学习内容时,合作学习小组内部可以调动具有不同能力、不同特长的小组成员承担起各自的责任,相互配合,为合作学习小组内每一个成员的成功而努力。因此,合作学习小组要想顺利地完成体育教学目标,需要给小组成员分配相应的任务,使小组内每一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而且小组的成功也依靠组内的每一个成员。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合作学习中,体育教师需要根据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等因素来确定小组任务分工。体育教师的任务是:在确定了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设计或者帮助合作学习的小组设计教学情境;进行学习指导;参与小组讨论,指导小组开展活动;要求小组长反馈情况;特别关注、指导、鼓励体育能力水平较低的学生;对课堂上所有的活动进行全面地组织协调,做好组织者、帮助者、监控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及时给予学生科学的评估,使他们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合作学习小组长的任务是:按要求组织本组的讨论和学习活动;检查学习情况,向教师反馈本组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帮助体育能力水平低的同学。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任务是: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为本组出谋划策,共同完成学习内容,达到教学目标。

如,在我们对小学五年级《跨越式跳高》的教学中,运用的跨越式跳高器材设计很巧妙,塑料材质的栏架颜色鲜艳而多种。一套栏架是由形状各异的组合板构成的,在使用前需要学生自行组合拼装,学生可以进行多种颜色、多种形式的创意组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练习热情。这样好的器材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给每名学生分发一套,因此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学习的小组,每个小组发给1~3套栏架。这就要求学生要合作共享器材。

体育教师是这样要求合作学习小组在30秒内组装完成两套跨越式跳高栏架的:

体育教师:接下来,我要考考各学习小组的能力了,看到老师的器材没有?你们小组能用你们手中的器材拼出像老师这样的栏架吗?

学生:能!

体育老师:好,大家试一试。首先请各学习小组长带领组员快速就位,然后用你们小组的集体智慧在30秒内拼出两套栏架,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好吗?

学生:好!

体育教师:预备——开始!

体育教师一边巡视各小组拼装器材的进度,一边启发大家:可以两个同时做,能更快一点。二组马上就要完成了,三组、四组也快好了,其他组加油啊(图1)!

通过对学生拼装跨越式跳高栏架过程的观察,通常对于单个学生或在小组分工不明确的情况下是无法在30秒内完成拼装两套跨越式跳高栏架任务的。因此,要想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体育教师布置的较为复杂的任务,合作学习的小组长就必须快速分配小组成员的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协作,以便同时进行并快速完成程序相同的两套跨越式跳高栏架拼装的任务。

在《爬墙倒立与障碍跑》教学中,考虑到教学内容中有倒立的动作,体育教师要求每个合作学习小组要有两名学生进行保护与帮助(图2)。

体育教师要求:“斜坡提高了,我们一定要做好保护与帮助的工作。我们请一位同学与我共同保护与帮助一个同学进行练习。在她(指正在做练习的学生)上去的时候,保护与帮助的同学左手在她的腰后面挡一下,右手在脚腕处扶一下,边上的同学谁保护谁提示。”

在《健身拳》教学中,体育老师要求学生两两配对,一名同学做动作,另一名同学给予错误动作纠正;或者是俩人进行对练,一名同学做进攻的动作,另一名同学做防守的动作。

通过对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小组任务分工的观察,我们认为,为了节省时间,体育老师在合作学习小组任务分工前,对全体学生应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学生真正理解小组合作的目的和用意,要给学生留出小组内讨论、制定分工方案的时间,使学生对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有时候学生既要认真完成自己现任角色的任务工作,又需要轮流担当多种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务分工。

在小学四年级的《跳高》课中,每个小组有12名同学,每个小组内需要6位同学撑起3根橡皮筋,作为“跳高架”,然后依次排开,供小组内其他成员练习跨跃式跳高技术动作,每位同学连续跳过3条橡皮筋,然后排队等候下一轮的练习,跳完3轮后,与撑橡皮筋的同学进行轮换(图3)。

在《爬墙倒立与障碍跑》教学中,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内有4名同学,其中2名是保护与帮助的同学。当前2名同学做完动作后和保护与帮助的同学互换,2名保护与帮助的同学再进行支撑倒立练习。

在中小体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合作学习小组内角色的轮换不能太过于频繁,特别是体育水平较低的年级、对合作学习还不熟悉的学生,如果一项体育运动技术还未练习充分和较好地掌握,就开始担任下一项任务,学生很难能很好地完成每一项任务。因此,为使小组内成员都能有相同的练习机会,参与合作学习的学生一般可以在小组内连续担当一个角色几次后,再换成另一个角色,这样既可以熟悉一项任务的工作流程,又可以尝试不同的任务。

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任务分工后,还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最好让小组成员产生任务依赖,即合作小组内各成员完成的任务、所做的工作相互关联、彼此依赖。国内有学者指出,实现任务依赖最好的办法,就是给每个学生分派特异性的任务。特异性的任务使得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都不可替代,必须彼此相互配合,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但要实现任务依赖,取得好的效果,教师还要给学生解释他们应该完成的任务要求,使他们清楚围绕合作目标自己需要做什么。此外,教师还应在合作学习正式开始前对学习内容作基本介绍,使学生先掌握一些背景知识,只有每个人都掌握了完成任务的基本技能,合作学习才能一步一步地进行下去。

例如:在初二年级《游戏-障碍跑》课中,体育教师在障碍跑中增加了难度,他是这样安排的:

体育老师:好,接下来我们练习游戏-障碍跑,首先全班同学平均分成8个小组,每个组对应一块场地,场地设有栏架、凳子做成的路障,同学们可以以任意不同的方式跳过或绕过这些障碍物,看哪个组最快。另外,每个组还各有7块体操垫,要求每一次只能有一个人搬运一块体操垫,运到对面合理摆放、叠加起来,以便于后面的同学进一步叠加体操垫。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用任何形式或方法进行叠加,看那个组的同学可以叠加到最高。

老师说完,同学们开始讨论,然后进行比赛。穿越障碍比较简单,携带体操垫也不算太困难,难的是后面体操垫的堆垒方法。要想把垫子垒叠到最高就需要把垫子立起来放,同时还要保证垫子不能倒。这就要求小组内的成员之间要在出发前制定好垒叠垫子的方案,制定小组成员出发的先后顺序以达到携带体操垫迅速到达对面的目的地,并且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进行摆放叠加。小组内每个成员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前一位同学的基础上,彼此之间环环相扣,互相依赖(图4、图5)。

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长处在于集中团队的力量达到仅凭个人的能力无法实现的目标。例如,完成一个复杂的综合团体运动项目,或在短时间里要完成大量的工作任务。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适用于学习时间长的、复杂的、开放性大的、难度较大的体育教学内容。因此,当体育教学目标或体育教学内容中含有:互动、互助、协同、整合、求新、辨析、评判、表现(或展示)等教学要求时,我们都可以尝试采用合作学习来进行体育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王勇.体育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方式的三种误区[J].体育教学,2013(1).

小学教育的任务篇3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推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不断缩小驻地小学与村级小学之间的办学差距,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现状

镇现有四处小学,有班级47个。其中,有6个班学生数超班额,占12.77%。专有教室中计算机教室、音乐教室、舞蹈教室、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台、图书室、教育技术装备、卫生保健室、心理咨询室、教师用计算机、学生用计算机等全部达标(教师用计算机,个别学校用网络终端)。美术教室、科学教室、综合实践教室有三处小学达标,一处不达标;语言实验室有2处小学达标,2处小学不达标。

三、工作目标

(一)普及程度。年,小学入学率保持100%,巩固率达10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9%,巩固率达96%以上。

(二)办学条件。年所有小学达到《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三)师资队伍。按省定标准调配教师,努力实现驻地小学与村级小学之间教师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基本一致。

(四)教育质量。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基本相当。

四、主要措施

(一)制订工作方案。制订全镇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方案,建立良好工作机制,加大资金统筹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落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责任单位:镇教育办公室

(二)完善保障机制。大力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并保持逐年增长。新增教育经费适当向村级小学倾斜。

责任单位:镇教育办公室

(三)提升办学水平。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地恩地希望小学校舍。加强信息技术、实验室装备及图书配备,完成网络升级和“班班通”年度任务。

责任单位:镇教育办公室、各小学

(四)优化师资队伍。建立我镇优秀教育干部、教师交流制度,开展镇内教师双向交流活动。争取教体局支持,新增教师数量不低于当年自然减员数量。不断加大干部、教师培训力度,大力提高综合素养。

责任单位:镇教育办公室、各小学

(五)提高公平满意度。坚持分片就近入学原则,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逐步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体检。初步搞好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按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免除在校残疾学生的餐费、交通费、校服费。

责任单位:镇教育办公室、各小学

(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首,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建立并完善新课程实施评价制度,扎实推进课程改革。积极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深入开展“四声一影”活动。不断推进家长委员会建设,创新开展“十万家长进讲堂”家校共建活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大力规范办学行为。

责任单位:镇教育办公室、各小学

小学教育的任务篇4

关键词教育游戏;目标任务;环节任务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3-0029-02

《爱探险的朵拉》介绍

《爱探险的朵拉》是一部风靡全球的中英双语教育类动漫剧(美式发音),专为学龄前儿童及妈妈们设计。[1]全剧按不同学习层级分为五季(至2014年2月)。在动漫剧中,由一位7岁的女主角朵拉和她的好朋友——小猴子Boots“带着”屏幕前的学龄前小朋友一起去探险!探险的过程中,朵拉和Boots帮助小朋友们度过旅途中的重重难关,最终到达目的地。在节目里,朵拉会说英语和普通话。每一次探险朵拉都会教小朋友一些日常生活中有趣、实用的英语单词和词组。

《爱探险的朵拉》自1995年开播以来,一直受到家长及小朋友们的喜爱。该剧一度在权威动漫排行榜位列第一位。当前该动漫剧在动漫排行榜中位列第四[2](包含全娱乐性的儿童动漫剧)。《爱探险的朵拉》不仅小朋友们爱看,甚至还吸引了80后、90后的眼球。

《爱探险的朵拉》分析

为什么《爱探险的朵拉》深受小朋友们及一些80后、90后的喜爱呢?我们不妨对该剧进行一次深入的分析。下面笔者以第一季第一集的剧情为例进行分析。

1.剧情介绍

(1)引入。首先朵拉出场时会问屏幕前的小观众:“你叫什么名字?你几岁了?”引导小朋友们自我介绍,(停顿数秒)然后朵拉再进行自我介绍:我叫朵拉,7岁。

(2)讲故事。朵拉说讲故事的时间到了,Boots非常高兴地跳出来;首先给出一个任务:从会说话的背包中找一本红色的童话故事书;背包唱歌式地说出自己的功能,并引导小观众完成任务;然后朵拉和Boots开始讲童话故事。

(3)引出任务。根据所讲的童话故事引出目标任务:到大红山找童话故事中的那只大红公鸡(有房子那么大);然后由会说话的地图给出去大红山的路径:先走过一座桥,然后穿过一扇门,最后到达大红山。

(4)在探险中完成任务。探险的过程有两个环节,①过桥:引导小朋友寻找桥,在路上有捣蛋鬼狐狸搞破坏;桥面上有几块木板掉进了河里,需要补齐(引入大鸟先生帮忙),缺少的木板有大的和小的,引导小朋友学习big与little;②穿过大门:寻找大门并到达大门口,开门需要钥匙,引导小朋友用英语数钥匙上齿的数量,然后捣蛋鬼狐狸把钥匙抢走丢掉,从而引导学生再次练习用英语数1~4,根据钥匙齿的数量寻找钥匙;最后到达大红山。

(5)庆祝并回顾探险的过程。朵拉、Boots和其他小动物一起边跳舞边说唱以庆祝成功,并引导小朋友回顾探险过程。

在整个探险的过程中,充满了欢快节奏的音乐,朵拉与Boots时而走跳,时而停下来与屏幕前的小朋友“沟通”;旁白都用普通话完成;关键的环节(与任务有关)和衔接部分使用英语。

2.任务分析

(1)目标任务。剧中并没有生拉硬扯地给小朋友分配任务,而是通过给小朋友门讲童话故事,在童话故事中找到一个小朋友们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有房子大的大红公鸡,引导小朋友们去找。目标任务的给出可谓巧妙。

(2)环节任务。环节任务有两个,分步骤给出。①走过一座木板桥。桥面掉落河中几块木板,木板有大小,要求小朋友们帮助补齐桥面。在补的过程中,朵拉在每个缺口处问:是该用大的(big),还是小的(little)?反复对这两个单词进行练习。为了引起小朋友的兴趣,剧中还设计了一个漂亮的大鸟先生帮忙衔木板。②穿过大门。大门上有钥匙孔,给出的钥匙有齿,朵拉先示范数钥匙孔,然后引导小朋友用英语数钥匙齿,以判断钥匙是不是合适;最后安排狐狸抢走钥匙,引导小朋友再次根据钥匙齿的特点,数齿找钥匙。

环节任务的引出合情合理,环节任务简单,在剧中预留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并且在完成的过程中有朵拉和Boots帮忙,让小朋友感觉不到“学习”任务的存在。

对教育游戏任务设计的启示

教育游戏任务是教育游戏的重要元素,也是教育内容的外部表现形式。[3]通过游戏任务,玩家可以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并通过完成任务,获得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例如:成就感、沉浸感、获取知识等。然而,当前教育游戏产品任务的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如局限性太大,与义务教育教学内容结合得比较生硬。[4]

下面笔者想谈谈《爱探险的朵拉》任务设计对教育游戏任务设计的启示。

1.有一定吸引力的阶段性目标任务

《爱探险的朵拉》每集只有20分钟左右,每一集都有一个目标,当小朋友获得成功后会有不同的庆祝场面,这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教育游戏的玩家主要是中小学生,他们的成就感很强,需要正能量激励,同时阶段性目标任务必须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

《爱探险的朵拉》或从讲故事入手或从有趣的事物入手,引入目标任务,激起幼儿的兴趣。教育游戏的目标任务不能生拉硬扯,也要有一定吸引力,不能让中小学生感觉到游戏只是换一种方式“强迫”他们学习。

2.教育游戏中的环节任务设计

目标任务的完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爱探险的朵拉》中,要完成目标任务,都要先完成环节任务,让小朋友在完成环节任务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教育游戏中的目标任务当然也需要环节任务,把教育性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小内容,然后融入各个环节任务中,让游戏者在不断的成功中获取教育性内容。

另外,在环节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要有不断的帮助。教育游戏的目的是让中小学生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娱乐是首选。当游戏者在教育游戏中遇到困难无法克服时,游戏的吸引力就会下降,甚至消失。因此,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要有提示性帮助,引导游戏者完成任务,学习到知识。《爱探险的朵拉》中,小朋友完成环节任务的过程中,总是有朵拉和Boots的提示与帮助,小朋友感觉不到学习的压力,这保证了他们的兴趣。

当然,在环节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还应该有欢快的气氛。几乎没有小朋友不喜欢欢快的气氛。《爱探险的朵拉》中,朵拉和Boots一直在欢快的气氛中或跳舞或跑或坐在漂亮的运输工具中带领小朋友们完成环节任务,效果非常好。教育游戏中的游戏氛围不一定非要激情四射,但一定要欢快,避免单调的音乐与机械的走跑动作。

3.环节任务的障碍与学习内容应该紧密相关

在完成环节任务的过程中,总是穿插有提示性帮助,游戏者对内容认识不可避免地存在走马观花现象。而在环节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设计一些必要的障碍,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再认识是有帮助的。在《爱探险的朵拉》中,在朵拉和Boots即将完成任务时总是出现捣蛋鬼狐狸阻止她们完成任务,进而要求小朋友们用刚才学习的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复习的目的。

小学教育的任务篇5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60号)和宁波市教育局《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甬教人〔20*〕166号)文件精神,结合本区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而促进义务段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县域内部而言,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义务段教育师资配置的均衡是整个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经之路和关键环节,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教师的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我区在促进城乡师资均衡配置上,一方面严格控制了新招聘教师和外地调入教师的分配,原则上先满足农村学校需要;另一方面加强了城区义务段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力度,制订了城区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实施了骨干教师“区管校用”体制。这些举措有效地提升了农村学校办学质量,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城区义务段教师到农村支教,可以促进义务教育段教师流动,加强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通过发挥辐射和示范作用,来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学科品牌打造和教科研文化建设,使农村学生也与城区学生一样受到良好教育。教师支教对提升整个区域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

(一)支教学校与受支教学校

有支教任务的学校是指新碶城区的公办义务段学校(暂不包括高塘小学);接受支教的学校包括*区非新碶城区义务段学校及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支教学校与受支教学校教师采用顶编交流、互相交换的方式。

(二)有支教任务的教师

1.现在在有支教任务的学校工作,*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过去没有在*区农村学校工作或受*教育局安排到区外支教经历的教师,都由教育局统一安排支教。(现在在实施捆绑式办学的城区学校工作,*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教师,如果过去有*区农村学校工作或受*教育局安排到区外支教经历的,原则上也应该支教,具体由学校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2.区教育局实施骨干教师“区管校用”管理体制,现在在有支教任务的学校工作,获得区学科骨干以上荣誉称号的教师,无论年龄大小,无论有无农村学校工作经历,都由教育局统一安排支教。

3.现在在有支教任务的学校担任校长、副校长职务的教师,暂不安排支教,但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交流。

(三)支教时间及相关待遇

实行城区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支教教师到农村学校(不包括偏远学校)或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连续工作3年以上;到偏远农村学校,即梅山小学、梅山中学、白峰小学、白峰中学、郭巨小学、郭巨中学、三山学校、小港三小连续工作2年以上。支教教师任教服务期满,经考核合格为完成支教任务。

支教教师,在农村学校工作期间,工资由原单位发放,其它福利由受支教学校发放,并按受支教学校教师同等待遇享受相应的农村生活费补贴;支教教师由教育局统一安排到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支教,按相关规定享受待遇。学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酬情给予支教教师补贴。

(四)未完成支教任务的处置

1.有支教任务的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按仑教〔20*〕58号文件《关于做好*区中小学教师支教与晋升高级教师职务有关新规定的通知》第二条:“从2009年起,*年1月1日以后出生、任教以来没有农村学校工作经历的新碶城区义务段学校教师(包括由*区外调入本区工作3年以上且一直在本区有支教任务学校工作的教师),在晋升高级教师职务时,必须具有一年以上在农村中小学校或薄弱学校全职支教经历,兼职支教不再适用”执行。

2.教师参评宁波市名教师、市学科骨干教师,对支教要求,按照甬教人〔20*〕65号文件规定“被推荐者(*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城镇初中、小学教师)在近5年内须有在农村、相对薄弱学校支教(工作)的经历,支教时间暂定为不少于80课时,其支教工作中的表现和实绩将作为评选的依据之一”执行。教师参评*区名教师、区学科骨干教师,必须完成区里规定的支教任务,否则取消参评资格。

3.有支教任务的教师,未能按期(*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以满40周岁为限;*年1月1日—*年12月31日出生的,以满43周岁为限)完成支教任务的以及具有区学科骨干以上荣誉称号的教师,不接受教育局安排完成支教任务的,这两类教师均全额取消年终一次性奖金,取消晋升职称资格,取消区级以上各级各类优秀、先进的评比资格(包括年度考核),直至参加支教为止。具有区学科骨干以上荣誉称号的教师按程序取消相关称号及待遇。

(五)其它

1.虽有支教任务,但因患特殊病种等原因确实不宜支教的教师,必须经区教育局审核确定,可免予支教。

2.有支教任务,自身也有支教意愿,但因到达限定年龄的支教人员过于集中于一所学校,教育局可视具体情况在两年内给予安排。

3.全区统一使用《浙江省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登记卡》,参加支教的教师应按要求填写《登记卡》,并经派出单位和区教育行政部门确认,作为教师支教的凭证。

三、确保支教工作顺利进行

小学教育的任务篇6

一西部农村教育的困境

近年来,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教育事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和“分级负责,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推行,广大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却又面临着一些新问题、新矛盾。以川北南充市为例,目前农村教育发展面临如下一些困境。

1中小学学生大幅度减少.办学规模萎缩

2005年,南充市共有小学3660所,其中农村教育部门和集体办小学2718所,民办小学630所;全市小学共14218个班,其中农村小学9593个班;城市(县城)小学平均班额57人,农村小学平均班额35人;全市小学在校生603158人,其中农村小学在校生338629人,占全市小学在校生的56%。普通中学共有556所,其中教育部门和集体办农村普通中学279所,包括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2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50所。农村民办普通中学8所,其中,初级中学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全市普通中学共有7448个班,其中农村初中班1999个,高中班47个。初级中学在校学生319414人,其中农村初中在校学生106438人,占全市初级中学在校学生的33%: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32076人,其中农村高中在校生2952人,仅占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大小的2%。据南充市年初统计:农村小学生、农村普通中学生、农村普通高中生分别为338629人、106438人、2952人,分别减少117983人(含毕业57440人)、42170人(含毕业33144人)、1343人(含毕业804人),全市撤并530个学校点。由此可见,农村学生减少数量较大,办学规模逐渐萎缩。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学历达标率偏低

2005年,南充市小学教职工27073人,专任教师25259人,代课教师1476人,兼任教师73人。其中,农村小学教职工14362人,专任教师13676人,代课教师1080人,兼任教师36人,农村小学减少教师2517人。南充市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7.20%,其中,农村小学专任教师本科学历者170人,专科学历者4587人,高中学历者8322人,高中以下学历者597人,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占全市小学专任教师的54%,学历达标率仅为35%。普通中学专任教师23658人,代课教师529人,兼任教师61人。其中,农村普通中学专任教师6671人,代课教师191人,兼任教师5人。农村普通中学专任教师仅占全市普通中学专任教师的28%,农村普通中学代课教师占全市普通中学代课教师的36%。普通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69.30%,普通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0.76%。其中,农村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本科学历者38人,专科学历者78人,学历达标率为33%;农村普通初中专任教师研究生毕业者5人,本科学历者914人,专科学历者4718人,高中学历者908人,高中以下学历者10人,学历达标率为86%。

3办学条件艰苦。学校危房改造任务艰巨

2005年,南充市农村小学占地面积4092195m。、校舍建筑面积1285832m2、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830967m2、行政用房面积67662m2,分别占全市小学上述办学条件的67%、61%、65%和52%;南充市农村初中上述办学条件的面积分别为293184m2、1024803m2、414121m2、45169mz,分别占全市上述办学条件面积的52%、48%、51%和4096;南充市农村普通高中上述办学条件的面积分别为134691m2、34963m2、8588m2、2168m2,分别占全市普通高中上述办学条件面积的4%、2%、2%和2%。小学体育运动场面积达标学校87所,其中农村小学23所,仅占达标学校的26%;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80所,其中农村小学19所,占达标学校的24%:音乐器械配备达标学校75所,其中农村小学15所,占达标学校的20%;建立校园网学校69所,其中农村小学13所,占建立校园网学校的19%。各类学校危房面积156122m2,其中农村普通中学危房面积35016m2,当年新增36532m2;农村小学危房48741m2,当年新增9926m2。

4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2005年,南充市小学在校生603158人,辍学7742人,辍学率为1.28%;而农村小学辍学30418人,辍学率约为9%,远远高于全市小学辍学率。南充市普通初中在校生319414人,辍学13061人,辍学率为4.08%:而农村初中辍学7059人,辍学率约为7%,亦高于全市普通初中的辍学率。农村小学专任教师13676人,其中具有中学高级职称者14人、小学高级职称者6054人、小学一级职称者5570人、小学二级职称者668人、小学三级职称者28人,未评职称的小学教师1342人;农村普通中学专任教师6671人,其中具有中学高级职称者79人、中学一级职称者2127人、中学二级职称者3656人、中学三级职称者47人,未评职称者338人(其中初中未评职称者331人、高中未评职称者7人)。农村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约为44%,农村普通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约为1%,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太低。农村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为35%、86%、33%,均低于全市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7.20%、90.70%和69.30%)。农村教师队伍高级职称的比例、学历达标率偏低,骨干教师数量尤其偏少且不稳定。随着当前我国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进行,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得农村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2005年,南充市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学生”43万人,约占农村学生74.4万人的57%。部级贫困县仪陇县“留守学生”为10万人,占62.99%,嘉陵区“留守学生”所占比例亦高达63%。

二西部农村教育的出路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的全局,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农村教育城市化、城市教育现代化、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进程。

l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成果

我国西部农村教育的根本出路在改革。以川北南充市为例,为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2005年,南充市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42.90万贫困学生获得免费教科书,38.70万贫困学生免交杂费,“两免”资金达9061.30万元;全市新建学生公寓10.10万平方米,寄宿学生达50万人:有效地开展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市政府《关于资助特困家庭子女入学的通知》得到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从长远来看,巩固我国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成果,必须从传统的“人民教育人民办”转向“人民教育政府办”,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创新农村义务教育融资体制,通过“校银”合作、校企联合办学、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等融资模式,发挥融资体制在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中的作用,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农村中小学日常运转所需的公用经费,确保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确保农村贫困学生能够获得政府的资助,确保学校图书、仪器等办学条件能够达到基本要求。同时,要注重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市场功能,以盘活农村教育资源。增加对农村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培训和扫盲教育的经费投入,使全体农村孩子能够享受到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本公共服务,从而使广大农村人口素质得到根本性提升。

2着力提升教师的素质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提升教师素质是关键。从川北南充市的实践看,2005年,南充市不断创新工作举措,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积极改革分配制度,实施中小学校长“公推公选”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7.20%、90.70%、69.30%。教师队伍结构有了明显改善,高中、初中、小学教师45岁以下者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分别为83.20%、86.42%、69.50%。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中,45岁以下者所占的比例较2004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从总体上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就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而言,正如前文所述,情况并不容乐观。为此,着力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必须全面落实县级政府对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教师与校长人事聘用等统筹管理的责任,制订适合农村实际的义务教育人事制度,建立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教师双向流动制度,实行城市中小学教师的“农村服务期制”和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市学校的“学习进修制”。鼓励更多的教师到农村第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以农村学校为单位,核定教师编制,修改教师编制制度,规范代课教师制度,出台流入地对流出地农村教师流失补偿规则,放宽教师职务评聘制度,强化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制度重建,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教育工程”,积极支持乡村优秀骨干教师参评特级教师和入选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并给予政策倾斜。

3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实现农村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善办学条件是保障。川北南充市对此作出了极大的努力,2005年,该市加大中小学危房改造的力度,市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00万元,县财政投入专项资金3000多万元,改造中小学危房19.60万平方米;深化中小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因地制宜地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规范教育收费工作,切实减轻学生家庭的负担;认真抓好教育安全稳定,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尽管如此,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办学条件仍然十分艰苦,为此,必须按照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要求,制订农村标准化办学制度,加大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引导周围农村学生向中心城镇聚集,做大做强“中心校”。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撤并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的村级小学,扩大乡镇中小学的办学规模,加快乡镇初中和山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通过结构调整,逐步形成高中在城镇,初中、中心小学在集镇,定点校在相对集中的中心村的新布局。

小学教育的任务篇7

加快实现教育思想、发展水平、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和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精心构筑“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发展协调、水平一流、人民满意”的区域教育发展格局,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总体目标

围绕省教育现代化16项指标要求,积极巩固优化创建成果,重点针对我县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利用、省优质幼儿园比例、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经费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创新举措,限时整改,合力攻关,确保2012年顺利通过“省教育现代化县”创建验收。

三、主要任务

(一)建成19个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各乡镇整合基层党校、成教中心、人口学校、党员远程教育站、文化站、农科站、农家书屋等教育培训资源,组建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确保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有培训阵地、有满足社区活动需要的图书、微机等设施设备。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面、宽领域的群众性培训活动,从业人员年培训率达50%以上。

(二)完成6所省优质园创建和3所乡镇中心园新建任务。积极开展省优质园创建,对照省优质园标准,加大乡镇中心幼儿园的投入,加强软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确保上半年完成省优质园创建任务;积极做好县中等专业学校附属幼儿园省优质园创建工作,确保10月底前完成省优质园创建任务。

(三)办学条件达省二类学校办学标准。巩固合格学校建设成果,小学、初中办学条件达省二类学校标准。全县中心小学、初中运动场地塑胶化建设达100%。加大计算机等教育教学设施配备力度,师机比达2:1,生机比达10:1,确保中小学校教育设施设备的配备、使用和管理符合《省中小学技术装备标准》二类标准。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内涵建设,创建品牌学校、特色学校,努力构建教育思想先进、管理水平较高、办学质量优良的义务教育体系。

(四)完成校舍安全工程及教育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完成加固15个项目,面积26247平方米;新建31个项目,面积27720平方米;拆除2011年封存的D级危房318个项目,面积82080平方米。完成新区幼儿园、新区小学二期工程、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初中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孤儿集中供养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完成县第一中学创建省“四星级”普通高中任务。启动杨集高级中学异地新建工程,2013年8月完成一期工程建设。

(五)建成畅通的全县教育信息网络平台。对照省教育信息化要求,高标准推进全县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建成教育城域网,与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实现通;中心小学、初中均建有校园网络、教学辅助系统和教育管理系统,构建全县网络教育平台。进一步加强网络资源的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最大效益,切实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

(六)教育投入达“三增长”法定要求。建立健全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依法保证预算内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保证生均教育经费、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地方教育基金并全部用于教育,为创建教育现代化提供资金保障。进一步拓宽教育融资渠道,积极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吸引更多民间资本投资教育,努力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投资教育的良好局面,不断加大对教育的财力支撑。

(七)完善学校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校舍安全检查、维修制度,积极消除校园及周边影响学生成长的不利因素,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强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对房屋、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文体设施、危险化学品、水电设施、压力容器、管制刀具、接送学生车辆等进行全面排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消除隐患,积极营造平安健康、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八)巩固提高已达标的创建项目。巩固提高已达成的学前教育入园率、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省优质园创建、19周岁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困难群体享受平等教育及盲聋哑智障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外来务工农民工的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四、责任分解

(一)组织召开教育创建推进会,分解落实乡镇、部门工作任务,组织序时进度督查;完成近三年政府出台的关于教育工作文件汇编,编印月度创建推进简报;组织实施模拟验收,做好申请省级验收准备工作。(责任单位:政府办)

(二)完成教育装备、塑胶运动场地建设招投标工作,指导一中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创建工作;制定校安工程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制定杨集高中异地新建工程规划;督促各学校完成功能室调配;完成6所中心园创建省优质园任务,督查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特色学校建设;教育装备配备、安装、调试,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培训;完成塑胶化运动场地铺设;完成台帐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召开校园环境“四化”建设现场推进会;教育创建台帐资料装订;组织特色学校县级验收;制作教育创建专题片、画册;做好迎接现代化县模拟验收和省验收准备工作。(责任单位:教育局)

(三)拨付教育创建启动资金;做好教育教学设备招投标工作;建好小学、初中、高中、职高每生每年公用经费投入近三年台帐资料;建好教育附加专户用于教育的近三年台帐资料;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债务化解、县直属学校帐务移交,教职工工资足额发放等近三年台帐资料;建好近三年财政收入、教育投入、教育附加费使用及义务教育段教师平均工资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比等相关台帐资料。(责任单位:财政局)

(四)在学校门前附近道路设置规范的交通警示标志,施划人行横线,及时检查更新学校门前道路减速带与警示标志;提供相关年龄段户籍人口数,用于入学情况统计;定期会同县教育等部门加强接送学生车辆的管理工作;定期开展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和车辆营运检查,依法查处无资质接送学生的营运车辆与人员,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责任单位:公安局交通运输局)

(五)建立定期检查制度,禁止在中小学校周围200米范围内设立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和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经营性场所,依法查处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严厉查处兜售非法出版物和在学校周边制售含有色情、凶杀暴力等内容出版物的单位或个人;宣传报道全县教育改革与发展成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营造良好氛围。(责任单位:文广体局)

(六)建立健全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制度,按月进行一次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确保学校门前及两侧50米范围内无摆摊设点、堆放杂物等现象;严格管理学校食品卫生,每学期组织一次学校疾病防治,组织教育系统职工培训,参与学校aB级食堂验收;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等;及时办理学校内建设用地相关手续;整治校园周边污染源,配合县教育部门开展绿色校园创建活动,做好全县中小学规划调整和资源整合工作;负责提供全县从业人员培训的相关资料,做好学校建筑的设计、监理、技术指导及相关规费减免工作,及时、准确地提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责任单位:城管局工商局卫生局国税局地税局人社局建设局统计局环保局国土资源局)

(七)整合区域资源按标准建成社区教育中心,并有组织、有培训设施、有培训师资;辖区内从业人员年培训率达50%;加强辖区内公(民)办幼儿园的建设,每乡镇年内创建省优质幼儿园1所以上;确保学前儿童三年入园率达90%以上;加大控辍保学力度,落实控辍保学责任制,确保初中和小学巩固率达99%以上,盲聋哑及智障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以上,外来务工农民的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9%;做好辖区内中小学校园硬化、美化、绿化、亮化及校园文化建设;完成辖区内中学、中心小学运动场地塑胶化的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配齐各公办中学、中心小学及完小、教学点的保安人员,并督促辖区内民办小学和幼儿园配齐保安人员,切实履行校园安全管理责任,整顿校园周边环境,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责任单位:各乡镇)

五、主要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县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教育现代化工程的组织协调和督查指导工作。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将其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认真研究,分管领导要具体部署、抓好落实,同时要按照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相关要求,将创建责任层层分解,逐一落实,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联创共建机制。

(二)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强化依法保障教育投入的责任,按“三个增长”的要求安排教育经费。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公共财政、效益财政的相关规定,多渠道筹措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经费,稳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参与为辅的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按时完成教育现代化创建任务。教育现代化创建资金由县乡两级财政负担,其中办学条件改善、学校信息化水平达标建设等项目由县财政负责,省优质园创建、塑胶跑道基础工程和校园道路硬化、环境美化、园内绿化、路灯亮化等项目由乡镇负责。

(三)密切协调配合。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乡镇、各部门要强化全县“一盘棋”的意识,密切配合,高效协调,共同推进。教育局作为创建的主要职能部门,要具体筹划、指导、推进创建工作,要加强与各乡镇、各部门的衔接,加强对学校的指导和督促;财政局要做好资金调度,全力保障创建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公安局、卫生局等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要求,会同教育局做好各种数据的填报工作;其他部门也要通力协作,相互补位,确保教育现代化县创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乡镇要按照各自创建任务,创新工作思路,勇于破解难题,加快推进创建各项工作,确保顺利通过验收。

小学教育的任务篇8

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平等和教育质量平等,是保障受教育者教育过程平等和教育成功概率平等的基本条件,这也体现了教育法的平等精神。如果义务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将导致教育偏向社会的某一阶层或群体的利益,社会的弱势群体难以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是法律精神所禁止的。法律赋予每个适龄儿童无论居住在哪个地区,处于何种社会阶层,都有平等享受国家提供的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的权利。正如罗尔斯所言,“获得文化知识和技艺的机会不应当依赖于一个人的阶级地位,所以,学校体系———无论公立还是私立———都应当设计得有助于拆除阶级之间的藩篱。”[1](p57)为此,政府需要建立基本的财政供给体系,保障公正的竞争环境,对处于竞争中的不利群体给予补偿性教育。如果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那么作为公共权力主体的政府掌控着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就需要以其强制力和权威手段对资源进行分配和整合,从而对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进行调节,使之达成一种合理的分配,实现维护社会公正的目标。公正的教育制度体现教育资源平等享有的精神,使每个人都能依靠教育,发展个人的潜能,提升生存能力,为未来的职业、收入、成就奠定基础。这是全体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这种权利需要政府给予保障。

高层级政府是义务教育经费的主要承担者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根源在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层级政府教育经费分担比例不合理,中央和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上责任缺失。我国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在实践中,“地方”的界定含混不清,责任不明,存在把义务教育经费责任层层下放的做法,导致县级及以下政府成为义务教育最重要的投资主体。例如,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自实施义务教育以来,在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的投入比例中,中央政府负担的部分仅为2%,省和地区(包括地级市)政府负担部分合计起来只有11%,县级及以下政府负担87%[2](p108)。在“地方负责,分级办学”的教育财政体制下,中央政府的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绝大多数都投向了高等教育,而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很少。譬如,2008年国家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为5549.1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仅为22.50亿元,占义务教育经费的0.4%,而这些有限教育经费只投入到“中央属”的中小学[3](p4)。省级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也主要用于“省属”的中小学,而各县区的中小学义务教育经费则由县(区)财政独自承担。这种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与其他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如日本、澳大利亚、法国、墨西哥、西班牙、英国等国的中央政府投入占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重大致为20%-80%;而爱尔兰、意大利、荷兰、韩国等国,义务教育投入中超过80%的资金来源于中央政府,有的甚至完全依赖中央政府[4](p54)。可见,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高层级政府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份额明显偏低;与各地方政府相比,中央和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上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最终导致城乡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机会不平等。这看似是教育问题,实质为受教育者发展机会、生存质量和社会未来走向问题。一个受压抑的而得不到发展机会的阶层能够安心服务于使其受到压抑的制度是不会持久的,必然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必须明确高层级政府的义务教育投资主体地位,并严格履行其责任主体的义务,切实保障高层级政府对教育资源的供给。由于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把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尤其让县级政府承担更大责任是难以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因为县级政府在教育均衡化上所能做到的只能是从本地的财力状况出发,在辖区内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这种义务教育发展策略造成农村与城市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延续乃至扩大,直接损害了农村儿童的利益和弱势群体的发展权利。根据我国宪法和国际人权法的规定,国家有责任积极地为所有儿童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国家拒绝提供或者不足够提供,均构成了对儿童所享有的义务教育权的侵犯。我国新《义务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定,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级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投入体制。这就意味着,中央和省级政府在投入上应履行更大区域范围内教育均衡化的责任,并承担较高比例的教育经费投入。因此,中央政府应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配置教育资源,城乡一视同仁,从而确保全体社会成员在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平等的、无差别、无歧视的教育。考虑到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国家必须统一制定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国家标准(包括经费、师资、设施、设备的数量与质量标准),并基于各地经济发展状况,核算各地财政实际水平,明确各级财政的分担比例。这种分担比例的重心应当是向上移动而非向下移动。在公用经费、基本建设、危房改造等方面,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层级政府的财政状况,分类分担,明确高层级政府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责任。同时要加大对农村、处境不利地区和弱势群体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并向这些地区和群体倾斜,尤其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来缩小地区之间和群体之间在义务教育上的差距。从社会公正的角度看,“社会必须更多地关注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尤其对弱势群体采取补偿原则,将“更多的教育资源分配给处境不利的人,以改善最不利者的长远期望”[1](p77)。因此,健全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实施弱势群体的教育补偿政策,是彰显教育事业公益性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现实需求。

小学教育的任务篇9

关键词:义务教育;公立中小学;教师;公务员身份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教师的法律地位发生了重大变革但聘任制背景下的义务教育阶段公立中小学教师法律地位存在许多争议,导致教师队伍建设中诸多深层矛盾,如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福利、住房等长期难以解决。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教育立法对公立中小学教师法律身份规定不明晰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主体之一,教师法律身份归属的明确化,对于教师权利的保障和教师职责的履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公立中小学教师法律身份的现实不确定性

在社会转型时期,教师法律身份归属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争论,也出现过多种称谓。

1计划时期的国家干部

计划经济时代,因为教师获得国家干部编制,享有国家干部身份,和其他事业单位以及政府工作人员一样,被纳入到统一的干部系统中进行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干部人事制度发生了变化,教师的国家卜部身份也逐步淡化。

2.20世纪80年代事业单位人员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将公立中小学校界定为“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一词源于1986年实施的《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民法通则》在第3条将法人分为企业法人和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中小学校属于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因此教师属于事业单位人员。1998年10月25日国务院又颁布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体制暂行条例》,对《民法通则》的规定作了进一步的阐释。该法规第2条规定,本条例所称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利一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中小学校在我国的社会组织中被归为事业单位,中小、学教师也理所当然地被定为事业单位人员。把教师身份归属事业单位人员,并没有顾及到教师职业的公务性.,不利于教师及权益的保障和救济。

3.20世纪90年代专业人员和国家工作人员

1966年10月,联合困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指出:“教育工作应傲视为专门职业。这种职业是一种需要教师具备经过严格并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准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他要求所辖学生的教育和福利有个人及共同的责任感”。我国《教师法》第3条也规定,我国教帅是专业人员。但“专业人员”不等于法律身份,医生、工稗师等也是专业人员。专业人员主要是对职业性质进行规定,不具有特别的法律意义,更不能解决实践中的各种聘任法律纠纷,因此也无法明确教师各种权益法律关系中的地位、权利、义务和责任。

1997年新修实施的《刑法》销93条明确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固有公司、企业、事业位、人民用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沦。”依据这条规定,中小学教师的身份可以归属于国家工作人员。但是同家工作人员与公务员这两个概念存意义和范旧上存在较多交叉重叠之处。《公务员法》台之后,国家工作人员概念今后是会被公务员慨念取代还是一个不确定的问题。此外,由于与国家作人员相关的法律制度尚未建讧,因此这一方案对于保障教师权益的作用可能有限。

4.21世纪仍不能称谓公务员

1993《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3条规定,本条例适用于各级围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丁作人员教师不属于该条例的适用对象,自然不在公务员之列,从此教师的身份与公务员在法律上开始分化。2005年4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圈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的范围做出了重大调整,其中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从中可以看出对公务员的界定更加明确,公务员的范扩大了,原不属于公务员的法官、检察员都已步入了公务员的行列。但中小学教师不属于行政编制,因而中小学教师不在公务员之列。

二、外国公立中小学教师的法律身份

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教育立法看,对于公立中小学教师法律身份的定位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

1.德、法、日大陆法系国家定为公务员

德国、法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一般都把公立中小学教师定为公务员或者教育公务员。日本2004年的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改变了国立大学教师的公务员身份,但中小学教师的法律地位并没有因此发生变化。在这些国家,教师由政府任用,享有公务员法规规定的各项权利,非因法定事由不得免职或惩罚。同时教师应履行与公务员身份相应的义务,如教师的争议权(罢课等)受到禁止,团结权、集体交涉权等劳动基本权受到特别限制。此外,基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教师还享有诸如参与决策、教育自由等特殊权利。

2.英、美等法系国家定为公务雇员

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美法系国家一般都把公立中小学教师定位为公务雇员。教师由地方教育当局任用,并与之签订聘任合同。教师一方面基于公务员身份享有公务员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履行相应的各项义务;另一方面基于雇员身份,又具有雇佣合同中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3.新西兰等国家定为雇员

新西兰等少数国家把公立中小学教师定位为雇员。教师由校长聘任,但由政府支付工资。学校在其权限内可以决定教师的雇用和解雇,向教师布置任务,监督和评价教师的工作。教师在任用期内享有教育自由权以及作为公民应享有的其他权利,并在某些方面享有公务员所不具有的权利,如争议权、罢工权。但不能享有公务员所特有的听证权、行政救济等权利。

尽管各国由于法律传统和政治体制的不同,对于教师法律身份的规定各有不同,大陆法系国家的教师与政府构成的是比较典型的行政法律关系,英美法系国家的教师与政府构成的法律关系则具有某种程度的雇佣法律关系性质。但这些国家都强调教师职业的公务性质,强调政府与教师的法律关系,并把对教师的管理纳入到了政府的管理职能之中。

三、中小学教师成为国家公务员的必要性

公立学校教师,特别是公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其职业性质应当是公务员,即国家行政公务员、军事公务员和教育公务员三类中的教育公务员。它是构成现代国家社会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三大支柱之一。应该明确公立学校教师职业的公务员性质,并在《教师法》等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这是因为:

1.义务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成为国家公务员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义务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强制性。2)免费性。因此,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或免费教育。免费性和公益性是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公益性就是《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的“不收学费、杂费”,所需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3)全民性。用强制性和免费性来保障全民接受义务教育,有利于国民教育目标的实现,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所提供的产品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或纯公共产品。这种产品是任何经过法律许可的人都应得到的无差别的享受。义务教育是国家的一项公益性事业,而教师是实施这项事业的专业人员,对他们的管理自然应该纳入国家公务员管理的范畴。

2.教师的职业职能要求教师成为公务员

教师的职业职能不同一般的事业单位及企业人员,它具有较强公共性。《教师法》第3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育法》第8条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义务教育法》第29条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它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等。”由此可见,教师教育教学是一种为公共服务的公共(益),是国家教育权利的具体化,具有为国家和社会负责的公共职责,其职务的公共属性并不亚于普通公务员。因此,如把教师纳入国家公务员,有利于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职业规范。

3.教师的权益保障要求把教师纳入公务员体系

由于教师法律身份的现实不确定性,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很好地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如有的地方政府拖欠教师工资十几年至今,严重侵害了教师的合法权益,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法律救济,以致有的学者甚至呼吁给教师以农民工待遇。《教育法》第3l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但从目前来看,由于缺乏比较有效的保障机制来维护其合法权益,中小学教师无论是工资还是医疗、住房等福利待遇远远不如国家公务员,已严重影响广大中小学教师工作安全感和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吸收优秀人才加盟教师队伍。因此,把公立中小学教师定位为国家教育公务员,有利于稳定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4.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要求教师成为公务员

新的《义务教育法》第32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措施发展教师教育,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在具体实践中也是这样操作的,部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执行该法第32条第2款的过程中,就选择了通过行政手段对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师资进行配置,以达到本行政区域内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师资平衡的目的。但教师如属于普通劳动者,与其所在学校签订的是劳动合同,那么政府要强制实行均衡配置师资力量就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签订的是行政合同,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以行政主体的身份与行政相对人订立关于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而非以民事法人的身份,由此而以合同的方式来达到维护与增进公共利益的目的,从而享有行政优益权。因此,教师属于公务员身份,对教师实行轮换制就可依法进行管理,师资配置这一难题便可迎刃而解。

四、中小学教师成为国家教育公务员的可行性

教育公务员,可称为广义上的公务员,指兼具特殊的劳动者(专业技术人员)和特殊的公务员(属于非强力公务员)双重身份,履行的是国家公职。

1.从法理上讲,教师法律身份可以由公法调整,造福于公共利益

公法实际代表权力,代表国家权力;公法为法无授权即禁止,私法为法无禁止即自由。如教师不能进行有偿家教《教师法》并无明确规定,而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对此却有明文规定:如有违背就会受到开除等处分。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常常又苦于有理而无法的尴尬局面。如果消解教师身份泛化问题,把教师纳入教育公务员队伍,他们和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就构成了特别的权利关系,教育人事立法可依据公共利益或公共福利优先的原则,对教师的某些权利进行适当的限制,从而相对缩小教师个人的权利空间以避免上述类似情况发生。

2.从实践上看,教师的工资(以绩效工资为例)来自财政

2008年底,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出台了《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指导意见》)第2条第1款规定了义务教育教师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平均水平,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财政部门按照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原则确定。绩效工资总量随基本工资和学校所在县级行政区域公务员规范后津贴补贴的调整作相应调整。同时《指导意见》规定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管理以县为主、经费省级统筹、中央适当支持的原则,确保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所需资金落实到位。《公务员法》第79条规定,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退休金以及录用、培训、奖励、辞退等所需经费,应当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由此可见,教师的工资、津贴、补贴、公务员工资和福利等皆来自国家财政,属于第二次分配,这就为教师成为公务员奠定了经济基础。

3.从发展上说,《公务员法》为教师成为国家公务员留下空间

根据《公务员法》第14条规定的国家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等类别。国务院根据本法,对于具有职位特殊性,需要单独管理的,可以增设其他职位类别。同时,依据《教师法》第3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执行的是国家公务且具有专业性,符合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与现有的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不矛盾。因此,在立法上增设公立中小学教师为教育公务员应该是可行的。

五、教育公务员身份下教师聘任制必须把握的几个问题

实行聘任制,教师是普通的劳动者吗?答案显然不是。义务教育是国家一项公益事业,教师承担的教育责任是一种国家责任,教师聘任制是一种具有公法性质的契约关系,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体现出明显的公务性,聘任制下教师仍隶属于国家公职人员系列。

1.教师的聘任是政府聘任而非学校聘任

中小学校是一种国家机构,是行政机关的附属物。国家包揽了从举办到管理的一系列权力,学校的办学权力非常有限。从聘用教师的角度来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根据学校编制聘用教师,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经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从实践上看,目前宁夏等部分省市自治区已由省级人事部门统一招收公立中小学教师,用人单位(学校)只是分配具体工作任务而已。当前我国的公立学校仍然是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学校行使的是国家教育权,虽然不同于普通的行政权利,但仍属于国家公权的范围,它不享有完全权力能力和行为能力。因此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仍带有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尽管按平等协商原则订立和履行聘任合同,但校方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仍具有对合同权力的单方处置教育或免费教育。免费性和公益性是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公益性就是《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的“不收学费、杂费”,所需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3)全民性。用强制性和免费性来保障全民接受义务教育,有利于国民教育目标的实现,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所提供的产品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或纯公共产品。这种产品是任何经过法律许可的人都应得到的无差别的享受。义务教育是国家的一项公益性事业,而教师是实施这项事业的专业人员,对他们的管理自然应该纳入国家公务员管理的范畴。

2.教师的职业职能要求教师成为公务员

教师的职业职能不同一般的事业单位及企业人员,它具有较强公共性。《教师法》第3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育法》第8条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义务教育法》第29条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它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等。”由此可见,教师教育教学是一种为公共服务的公共(益),是国家教育权利的具体化,具有为国家和社会负责的公共职责,其职务的公共属性并不亚于普通公务员。因此,如把教师纳入国家公务员,有利于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职业规范。

3.教师的权益保障要求把教师纳入公务员体系

由于教师法律身份的现实不确定性,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很好地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如有的地方政府拖欠教师工资十几年至今,严重侵害了教师的合法权益,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法律救济,以致有的学者甚至呼吁给教师以农民工待遇。《教育法》第3l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但从目前来看,由于缺乏比较有效的保障机制来维护其合法权益,中小学教师无论是工资还是医疗、住房等福利待遇远远不如国家公务员,已严重影响广大中小学教师工作安全感和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吸收优秀人才加盟教师队伍。因此,把公立中小学教师定位为国家教育公务员,有利于稳定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4.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要求教师成为公务员

新的《义务教育法》第32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措施发展教师教育,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在具体实践中也是这样操作的,部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执行该法第32条第2款的过程中,就选择了通过行政手段对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师资进行配置,以达到本行政区域内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师资平衡的目的。但教师如属于普通劳动者,与其所在学校签订的是劳动合同,那么政府要强制实行均衡配置师资力量就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签订的是行政合同,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以行政主体的身份与行政相对人订立关于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而非以民事法人的身份,由此而以合同的方式来达到维护与增进公共利益的目的,从而享有行政优益权。因此,教师属于公务员身份,对教师实行轮换制就可依法进行管理,师资配置这一难题便可迎刃而解。

四、中小学教师成为国家教育公务员的可行性

教育公务员,可称为广义上的公务员,指兼具特殊的劳动者(专业技术人员)和特殊的公务员(属于非强力公务员)双重身份,履行的是国家公职。

1.从法理上讲,教师法律身份可以由公法调整,造福于公共利益

公法实际代表权力,代表国家权力;公法为法无授权即禁止,私法为法无禁止即自由。如教师不能进行有偿家教《教师法》并无明确规定,而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对此却有明文规定:如有违背就会受到开除等处分。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常常又苦于有理而无法的尴尬局面。如果消解教师身份泛化问题,把教师纳入教育公务员队伍,他们和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就构成了特别的权利关系,教育人事立法可依据公共利益或公共福利优先的原则,对教师的某些权利进行适当的限制,从而相对缩小教师个人的权利空间以避免上述类似情况发生。

2.从实践上看,教师的工资(以绩效工资为例)来自财政

2008年底,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出台了《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指导意见》)第2条第1款规定了义务教育教师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平均水平,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财政部门按照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原则确定。绩效工资总量随基本工资和学校所在县级行政区域公务员规范后津贴补贴的调整作相应调整。同时《指导意见》规定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管理以县为主、经费省级统筹、中央适当支持的原则,确保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所需资金落实到位。《公务员法》第79条规定,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退休金以及录用、培训、奖励、辞退等所需经费,应当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由此可见,教师的工资、津贴、补贴、公务员工资和福利等皆来自国家财政,属于第二次分配,这就为教师成为公务员奠定了经济基础。

3.从发展上说,《公务员法》为教师成为国家公务员留下空间

根据《公务员法》第14条规定的国家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等类别。国务院根据本法,对于具有职位特殊性,需要单独管理的,可以增设其他职位类别。同时,依据《教师法》第3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执行的是国家公务且具有专业性,符合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与现有的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不矛盾。因此,在立法上增设公立中小学教师为教育公务员应该是可行的。

五、教育公务员身份下教师聘任制必须把握的几个问题

实行聘任制,教师是普通的劳动者吗?答案显然不是。义务教育是国家一项公益事业,教师承担的教育责任是一种国家责任,教师聘任制是一种具有公法性质的契约关系,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体现出明显的公务性,聘任制下教师仍隶属于国家公职人员系列。

1.教师的聘任是政府聘任而非学校聘任

中小学校是一种国家机构,是行政机关的附属物。国家包揽了从举办到管理的一系列权力,学校的办学权力非常有限。从聘用教师的角度来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根据学校编制聘用教师,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经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从实践上看,目前宁夏等部分省市自治区已由省级人事部门统一招收公立中小学教师,用人单位(学校)只是分配具体工作任务而已。当前我国的公立学校仍然是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学校行使的是国家教育权,虽然不同于普通的行政权利,但仍属于国家公权的范围,它不享有完全权力能力和行为能力。因此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仍带有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尽管按平等协商原则订立和履行聘任合同,但校方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仍具有对合同权力的单方处置权。

2.教师聘任合同属于行政合同而非劳动合同——以免费师范生为例

2007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共同颁布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其中第4条规定,免费师范生入学前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鉴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二年,免费师范毕业生未按协议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要按规定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第5条又规定,免费师范生一般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从中可以得出免费师范生入学前与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鉴订的合同属于行政合同,行政主体(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并非以民事法人的身份与行政相对人(免费师范生)之间订立关于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而是以行政合同的方式来达到维护与增进公共利益的目的,实现行政管理目标。超级秘书网

小学教育的任务篇10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任务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9-046-1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胜任幼儿园教学工作,或者从事幼教科研和管理工作。声乐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一般来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喜欢唱歌,但对于声乐专业的技巧的学习存在误区,认为声音大就是好,存在重视欣赏轻技巧等问题,此时教师如果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为辅,是很难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为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声乐的兴趣,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声乐教学中可选取部分教学内容实施任务教学法。

一、任务教学法综述

任务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将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任务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的方式,由学生按照任务的完成程序来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任务。通过这种方式使学习过程成为每个学生都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注重的并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的过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任务教学法”最初由德国联邦职教所按行动为导向制定而成,现在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界的重视。美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mBa)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也广泛地采用任务教学法,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任务小组,深入实际,在完成指定任务的同时,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真刀实枪”的演练。

二、任务教学法的案例

名称:姑苏辙歌曲(第四课时)

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正处在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阶段,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判断力。

2.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姑苏辙的发声技巧;培养学生分析歌曲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任务实施:第一步,教师通过演示备课时制作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创设教学情景,并提出本次课的任务要求。第二步,科学分组,合作。分组时主要考虑小组成员能否形成各方面能力的互补。教学活动围绕任务主题要求以小组形式展开,各组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针对任务开展研究讨论、共同制定任务目标的完成方案,并将任务再细分成各个子任务,各个任务落实到人,组员之间既要做到相互合作,又要做到分工明确。教师在其间要起引导、协调和答疑的作用。第三,演示“任务报告”及评价表现。以小组为单位对完成的“作品”进行效果评价,各小组可推荐一两名学生将本组制作的“任务报告”通过投影仪进行展示。评价采用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和总评相结合的方式。最后将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和总评的评价结果记录下来,汇总并量化,作为本任务的一个成绩记录下来,并成为本学期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第四,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做出反馈和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发现并挖掘各位学生的优秀表现。

三、任务教学中教师的定位

1.教师失去了对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在任务教学中,许多教学任务是师生根据教学目标共同设计的,教学任务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有时会超出教师的专业知识范畴,教师失去了以往对学习内容的绝对权威与垄断,同时在任务教学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的尝试与探索,并在亲身的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这一过程中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也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