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智慧农业遇到的问题十篇智慧农业遇到的问题十篇

智慧农业遇到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4:41

智慧农业遇到的问题篇1

近年来,随着我国超高速的城市化进程,食品安全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三聚氰胺”、“染色馒头”、”地沟油”、瘦肉精”、“塑化剂”等食品问题,让老百姓越来越“HoLD不住”,甚至双汇等一些知名品牌也开始出现问题。其中三鹿奶粉从全国知名奶粉品牌到一夜间消失。特别是近期白酒也被查出塑化剂超标,让百姓对国内食品安全信心急剧下降。

时至今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之多,农业整个产业链落后距离之大,已让我国农业的改革刻不容缓。在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医疗等各领域蓬勃发展的同时,如何运用物联网技术使我国农业也“智慧化”,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我国农业物联网领军企业安徽朗坤物联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朗坤物联网)董事长徐珍玉先生,他为读者展示了探路智慧农业的过程。

蓄积能量:规划与统筹

由于我国农业发展比较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经营方式较为粗放、层次相对较低,致使信息化普及度较为低下,更难谈智慧农业,其概念相比交通、家居、安防、电力、水利等产业仍很模糊。自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后,农业也借其之势开始发展。朗坤物联网作为国内首家专业定位农业物联网的公司,选在安徽省落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安徽省是国内的农业大省和农业改革示范区,同时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上走在前沿,具备农业改革的基因;另一方面得益于安徽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公司已从过去单一的农产品出口到现在打通从种植生产、加工、物流、仓储到消费终端的全产业链,真正实现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流程化服务。

在整个流程过程中,物联网技术服务有两个重要方向,其一是通过物联网技术确保粮食安全,少投入、多产出,全面提高农户的生产效率;其二是在管控过程中依旧保证食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要从源头开始抓,而并非靠传统检测亡羊补牢,除了生产外,只有把加工、制作、运输、销售等全产业链串联一起,才能真正保证食品安全。

目前在这个服务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RFiD和二维码标签,在谈及标签信息仍为人工输入,该如何避免人工作弊或输入错误时,徐珍玉表示,在流程的核心关键点可以使用监控手段,根据需要实时调取人工的影像资料。由于目前的智慧农业只能从现有的技术角度去解决问题,所以涉及农产品产业链的企业的自身道德品质也尤为重要,要从思想和行为上进行规范,就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流程体系与标准,唯有操作规范后再嫁接物联网技术,才能真正实现全产业链的最大化监控。

破土而出:机遇与挑战

受国家长期以农业支撑工业发展的政策影响,我国农产品有着严重的供需矛盾。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滞后或缺失,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称,不仅造成农业的经济损失和影响农业稳定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稳定运行也造成巨大>中击。中科院曾有报告指出中国农业发展与国外相差近百年。我国的农业问题在近九年都得到了国家的关注,但今年首次提及农业的科技化,这就必须有物联网技术的支撑,而国内农业赶超国外势必在10-20年内完成,其巨大机遇不言而喻。虽然我国农业较为落后,行业投入产出比低可能是较为长期的问题,但未来能长足发展的一定是农业。

徐珍玉表示,发展智慧农业前途光明但发展之路仍面临许多挑战。首先,我们各地政府在积极开展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工作,成立了各相关园区和产业联盟,但在全国范围内尚未进行统筹规划,部门、地区和行业之间的分割情况较为普遍,产业缺乏顶层设计,资源共享不足。由于规划与协调机制薄弱,目前已呈现产业规划和研究投入成本高、资源利用率低、无序重复建设的严重态势。其次,自身产业链和相关各产业的联动尚未整合。智慧农业在产业化过程中必须加强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动,以开放心态通力合作,打破行业、地区、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共享,加强体制优化改革,才能有效保证智慧农业产业的顺利发展。如果智慧农业产业链和相关各产业之间不能够充分的互联互动,以点辐射面,那么多面全体辐射的“马太效应”和态势将难以形成。智慧农业的产业化需要在芯片商、传感设备商、系统解决方案厂商、移动运营商等上下游厂商的通力配合下,同时加强三网融合。在各方利益机制和商业模式尚未成型的背景下,智慧农业的普及仍需要漫长过程。所以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合理引导,各个相关企业的不断涌入,形成良好的氛围与生态圈,才能共同把产业做大做好。

小荷初露:探索与发展

由于智慧农业全产业链涉及到的政府部门很多,在推动智慧农业时,就必须有领导者来策划,把各部门串联起来,才能有效发挥作用。目前安徽省正在努力打造一个综合平台,一方面给各级政府提供决策服务;另一方面给涉及到加工、生产、运输、消费等企业提供服务,在此综合平台上再建设各个分支的平台,即可实现“一网打天下”。因此,顶层设计非常重要,它可以有效调配资源并避免重复建设。

在标准的制定方面,徐珍玉表示,朗坤物联网是国家农业物联网标准小组发起人之一,在推进国家物联网标准的同时也积极引导行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智慧城市在建设时各产业之间也会有交叉,需要各产业互联互通。朗坤物联网已筹备把全国各省的物联网协会秘书长号召起来形成秘书长论坛或沙龙,通过整合一个更大的物联网,以便更好探讨各行业间的互相渗透,分享借鉴优秀的商业模式,形成各产业相互支撑、促进和融合的过程。

在商业模式方面,朗坤物联网创造了otC(源头到客户)模式,成为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服务综合平台运营商。一方面通过平台的建设使农户提高粮食产量;另一方面,打造权威的第三方食品安全认证平台,在安全食品上贴上朗坤标签。通过大平台的建设把所有涉农企业全部链接起来,用物联网技术做支撑,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可以对其进行判断、指导与认证。

智慧农业遇到的问题篇2

新时期全民创新浪潮

说到具体的应用,从大的方面看,我建议无论是教师、研究生还是企业家,能够脚踏实地干自己的工作,也要了解中国科技发展的动向。在过去500年的时间里,全球大概发生了五次革命,五次革命有两次是科学革命。现在,人类正处在第五次革命,叫电子和信息革命,可以将其分成三个阶段。现在这个阶段是智能化,中国目前是发展中国家,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世界第二位,还没有完全完成信息化建设。前面五次革命没有一次是中国人发起的,互联网是中国发明的吗?五次革命里都没有中国的份。没有科学就没有技术革命,没有科技就没有产业革命,技术革命是产业革命的先导,一次技术革命对应一次产业革命。

全世界有很多发达国家,美国、英国、葡萄牙、西班牙,现在在发达国家里,五大常任理事国,除了美国之外,英国、德国是强国,是先导者,而葡萄牙、西班牙这些老牌帝国主义都没落了。现在理论界和产业界普遍认为世界处于新一轮技术创新的浪潮引发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开端。现在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期,我们研究院也在搞创业中心,可以说全民都在搞创新。三五年之后,全民的创造性都会被激发出来,会产生巨大的创造力、竞争力和产值。

第五次科技革命的挑战与机遇

我们正处于第五次科技革命,同时也处于第五次世界革命中,面对未来的革命中国应该怎么做?中华民族复兴面临三个机遇,第一个是第五次科技革命的创新机会,第二个是第六次科技革命和第四次产业革命创造的领先机会,第三个是世界现代化和文明转型的赶超机会。在能源、信息网络、先进材料和制造、农业、人口健康、基本科学问题等六大领域都有机会。第五次科技革命也是第三次产业革命,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自动化与高技术阶段,二是信息化与全球化阶段,三是智能化与绿色化、网络化阶段。

第五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产业革命的第三个阶段蕴涵很多创新机会,包括互联网、“互联网+”、物联网、移动无线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量子通信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是手段,我们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智慧城市服务,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必须为智慧城市服务,由此延伸到很多社会领域,包括农业、制造业、交通和能源的渗透,包括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先进制造、机器人、智慧城市、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等。中国的机遇来了,这个机遇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机会来了,不等于就抓住了这个机会。

美国麦肯锡了一个报告,提出颠覆性技术及其潜在的经济影响程度,第一个是移动互联网,它对经济影响最大,第二个是物联网,第三个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在未来几年内会占主要地位,我建议小一点的公司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探索,如果有可能进入这些领域,这个蛋糕很大,不能说这个蛋糕被阿里巴巴、腾讯吃光了。

德国、法国、日本、英国、美国和韩国这几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包括技术、大数据和高能效计算、合成生物学、再生医学、农业科技、能源及储能、先进材料及纳米技术、机器人及自治系统、卫星及航天技术应用。另外还有人才培养、科研投资等,它特别强调科学研究全球化和互相合作,提出了对无政府空间的科学研究,包括海洋、北极、大气层、网络空间,这些均不是由单个国家所统治,是科学家的研究领域。从公海、北极到太空和网络世界,英国已经就无政府空间提出了战略重点,并将推向前进。最后一个是大数据,大数据因为各行各业都可以用,如果有些公司喜欢用大数据来经营,小公司做好大数据也可以赚钱。从世界各个国家的最新发展趋向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的发展方向来看,我们都要思考怎么抓住这个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创新。

做好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诸多技术

现在已经进入到了新千年,有一个现象就是城市化。有一个国家叫墨西哥,他们非常有意思,墨西哥城有3000万人口,首都是墨西哥城,这个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就带来了一些问题,交通拥堵、能源缺乏。大城市消耗了75%的能源,60%的水资源,排放出了80%的温室气体。有人打了一个比方,生活在超大城市里面没有安全感,担心地铁的突然停运。有人说在城市里生活就像坐了一个板凳,板凳在火山顶上。

智慧城市建设是人类社会要把自己的城市建设好,智慧城市加上智慧农村就是智慧中国,智慧化、网络化、可控化,要做好城市建设需要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网络这么发达,有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网络世界以前是被人们忽视的,其实是不能小看的。

智慧城市的概念,有狭义,有广义,我就说一个概念。智慧城市结构、评价指标。智慧城市是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组合为基础,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智慧城市应该做到六个方面:安全、高效、有序、和谐、绿色、智慧。城市的安全、家庭的安全、铁路的安全、飞机的安全等都非常重要,没有安全什么都没有。

物联网产业发展模式探索

在物联网产业发展模式中,运转模式非常重要。住建部也做了很多的工作,在政府政策比较明确,并且非常支持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在中层和下层如何实施,企业应该怎么做,有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模式。

一个大型企业集团,带着钱带着技术到某一个城市去落户,去进行某个项目,这个做法是所有项目里面最可行的办法,也最容易被人接受。企业带着钱和技术来了,政府提供政策和房子就可以了。老百姓得到了实惠,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我在天津大学成立了一个天津智慧物联信息技术研究院,它的理念是八个字:开放、联合、诚信、创新。下面有几个公司,包括大数据公司、康复机器人公司等8个公司。我们这个研究院是开放的,任何一个小的公司,任何一个团队都可以承担我们研究院下面的一个研究课题,而且在运行过程中,我们会争取和别人合作。

智慧农业遇到的问题篇3

分类推进特色小镇智慧化建设

张娱认为,在特色小镇的智慧化建设过程中,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城镇诊断,有针对性的分类推进小城镇智慧化建设,全方位判断城镇的发展现状。她介绍说,我国幅员辽阔,谈特色小镇智慧化建设,首先要明确目前我国不同区域的小城镇发展现状。她认为,东南沿海的部分小城镇已经发展为小城市,多数面临着现行城镇管理体制的束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而中部地区绝大部分小镇缺乏产业支撑,无法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存在着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有的城镇甚至经济尚未充分发展,就已经面临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的问题,需要选择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优化当前状况;而西部和东北地区部分小城镇正在萎缩,尤其是一些资源型强镇,这固然有地区整体经济形势的因素,但与过去10年资源价格一路攀升导致收入暴涨,资源消耗型发展方式使这些地区产生了一批“强镇”,房地产畸型、空城鬼城频出、过度福利化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目前这些城镇在苦苦地挣扎,已无法发展,更何谈持续。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于2016年深入考察了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的水磨古镇。据张娱介绍,水磨古镇是一个典型的中部小镇,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先行地区之一,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过程中,找准了自身的发展定位和产业定位,历经了残酷的汶川地震后,灾后重建的禅寿老街、寿西湖、羌城等三大核心区域,在城镇风貌、基础设施等方面已处于区域领先水平,该区域也将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要承载区。经过实地调研与现场勘查,从各个不同领域的专家反映的情况来看,水磨古镇目前的整体规划建设情况良好。

科学实用地推进智慧小镇规划

在谈及如何科学实用地推进智慧小镇规划建设工作时,张娱认为,第一,要有科学实用的顶层设计。智慧小镇是复杂的城镇系统,只有进行科学的规划,找准思路和切入点,才能从全局的视角出发,对整个架构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参与力量、各种正面的促进因素和负面的限制因素进行统筹考虑;第二,要根据城镇的实际问题建立面向场景的智慧应用。在智慧小镇的建设过程中要着重树立面向场景的、微小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应用。通过实现业务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以数据获取和整合为核心,推动各职能部门基础数据的统一管理;第三,要开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智慧小镇建设的关键,是核心问题。只有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优先建设通信网络、感知网络、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以及覆盖整个城镇的便民服务终端网络,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未来各个重点项目建设的需要;第四,优先投资公共基础平台建设。借助智慧小镇的建设机遇,以现有的信息系统与资源为基础,统筹规划,推进统一的信息支撑平台建设,使业务应用部门只关注与业务相关的信息化建设内容,能够快速开发多种业务应用平台。同时,通过公共平台支撑,为小城镇的企业减少运营成本,辅助小城镇产业的发展壮大;第五,要重视标准规范与“区域数据一体化”建设。在小城镇的智慧化建设过程中,要尽量把城镇的信息化建设稳妥地安排到区域一体化建设中去,尽量与上级政府协调开展工作,避免走盲目建设之路,谨防信息孤岛的产生。

“小城镇的智慧化建设应该着力提升标准规范建设与应用,吸收其他城市智慧化建设过程中的先进经验,避免走大城市发展过程中走过的弯路,提升建设质量与标准化水平,与周边的县镇、城市保持一致性。”张娱说,她认为,在信息化建设领域,重视标准规范的建设,可以有效回避信息孤岛的产生。数据库的变更是一件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所以标准规范的建设应用工作就显得愈发重要。

张娱从实施角度分析了农村信息化发展状况。在她眼中,小城镇的信息区域数据一体化发展就是要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强物联网、智能装备的推广应用,推进信息终端进村入户,提升农民手机应用能力,力争到2020年,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率、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村级信息服务站覆盖率有显著提升。除此之外,还要建设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定期重要农产品供求信息,基本建成集数据监测、分析、和服务于一体的国家数据云平台。加强农业遥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重要农业资源台账制度,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与大宗商品期货交易、汇市交易结合起来,以帮助农民规避市场价格风险与汇率波动风险,实现增产增收。

助力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张娱多次强调智慧小镇的大力推进会助力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经过长期调查研究,她提出,始终要把产业发展作为智慧小镇建设的核心与基础工作来抓。经过对四川省汶川县南部水磨古镇的深入调研后,她认为,首先,可以通过智慧小镇的建设,加强产业经济的开源节流、集约发展;其次,智慧小镇的建设可以有效提升当地的区位优势,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第三,小镇的智慧化建设能有效带动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她向记者举例说,水磨古镇的智慧化建设对当地原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水磨古镇位于成渝经济圈内,来这里旅游的多为自驾游,很快就能开车回成都、重庆,所以没有留下来做康养项目的心理驱动力,且其周边以康养为主题的小镇非常多,竞争也很激烈。在智慧小镇建设过程中,可以合理地利用团购网站、旅游网站等一些互联网手段,吸引前来旅游的游客做进一步的消费和体验。

再有,水磨古镇的康养产业资源过于分散,初来小镇的人难以找到这些旅游资源,无形中降低了这里的竞争力。张娱认为这个问题非常严峻,不是仅使用智慧化手段就可以解决的,要从城镇产业布局、规划建设等多方面加以改进。但合理地应用智慧化手段,可以有效解决目前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打造“小镇会客厅”对现有资源进行集中展示,引导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更好地体验小镇的康养服务;增强远程医疗服务项目的建设力度,有效地弥补康养小镇医疗设施供给不足的现状等。

智慧农业遇到的问题篇4

智慧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世界各国都力图从智慧农业理念出发,构建一种农业科技与人类健康相互关照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本文结合广西智慧农业发展的经验,探讨智慧农业发展的思路,这对实现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智慧农业的兴起及特征

(一)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从某种意义上,农业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产业之一。在原始社会,人们偶然发现掉在土地上的植物颗粒可以发芽,长成新植物。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人类终于获得关于植物耕种的季节、气候、水土、种子等相关问题的认识,形成原始农业。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原始农业发展为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人们主要依靠经验来判断农时,依靠简陋的手工工具来耕种,主要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为单元从事生产,整个种植过程主要是靠自然恩赐,如靠下雨解决浇水问题,靠人和畜的粪便解决施肥问题,靠植物自身的抵抗力来抵抗病虫害,靠人的感觉来选择农作物的种子,等等。这个阶段的农业是很脆弱的,农作物产量很低,人们靠天吃饭,一旦遇到自然灾害,便会大面积饿死人。如何发展农业,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的现代化带来农业的现代化。大面积的改良土壤,化肥的发明和应用,除草剂和杀虫剂的大面积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然而,现代农业机械、单线的思维方式,在将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科技产品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同时,片面追求农产品的产量和商业利益,忽略了环境保护和人类自身安全需要的价值趋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过量的农药、化肥带来了环境的污染,所生产的农产品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威胁。美国科学家卡奈尔就说过:“日常供应的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已大不如以前,食物虽保持了原来的外形,但受大量生产的影响,品质已经变化。化学肥料只能提高作物的产量,却无法补充土壤中枯竭的‘全部元素’,因此影响到了食物的营养价值。”[1]大量研究表明,现代疾病与人们的饮食有很大关系。大量农药、化肥用于农田,导致土壤品质的退化,化学成分的流失,生态环境的污染,这些都对人类的健康带来潜在的危害。

在我国,由于受当前农业科技水平的限制,农民的科技意识淡薄,对农作物生长条件、土壤结构、害虫防治等方面缺乏科学的分析,盲目使用农药化肥的现象十分普遍。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农药使用国,特别是生长期短的蔬菜、瓜果类食品,由于虫害多,超量施药,农药残留超标现象日渐加重[2]。解决农药的过量使用、盲目乱用,合理控制农药对农产品的影响,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人类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反思,推动农业发展进入第三个阶段,这就是智慧农业的阶段。智慧农业实质上是适应新信息技术革命、新型智能化革命和关注人类身体健康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思路。智慧农业在生产过程中既广泛应用现代科技管理和科技方法,又要考虑到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和人类的身心健康[3]。

(二)智慧农业的主要特征

第一,农业思想认识的智慧化,主要指农业思考方式的转变。发展智慧农业必须坚持自然规律和人类价值诉求的有效结合,体现科学原则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超越在现代农业发展阶段人们因过分追求眼前物质利益而忽视人类伦理关怀的价值倾向。智慧化的农业改变了过去机械的、片面的、静止的思维认识倾向,注重从辩证的、全面的、发展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最终实现规律性和目的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物质性和价值性的有机统一。

第二,农业生产过程的精细化,主要指农业生产技术的智能化。精细化是智慧农业发展的核心,农业的精细化离不开现代农业的信息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智慧农业通过农业生产的高度智能化,管理的科学化,控制的自动化,实现对农业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的控制,实现农业整体发展的目标。

第三,农业发展环境的审美化,主要指农业发展外在形式的转变。创造愉悦审美的农业环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以优美愉悦的自然环境和健康舒适的人文环境为目标,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人性化、自觉化的现实关怀。智慧农业的发展,不仅遵循着自然本身发展的规律,而且协调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不是破坏自然本身的内在平衡,而是使自然环境更美,让人类生活更舒心。

第四,农业生产运行的系统化,主要指农业发展对象的转变。智慧农业把农作物生产、自然环境与人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深入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保证土壤肥力的同时提高农业的总体效益,最终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从整个系统来看,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统一,作为自然再生产,农业生产离不开它周围自然环境,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必须考虑自然环境影响因素,不能超过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作为经济再生产,农业生产必须要有一定的劳动者参与其中,必须依靠社会生活中人的智力和体力才能持续,同时农业生产也必须满足人类的基本生存需要,为人类提供优质的产品和舒适的环境,只有这样,整个农业生产活动才能得以持续。所以农业是由农业生物、自然环境和人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这体现了农业生产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第五,农业产品质量的优质化,主要指农业发展内容的转变。智慧农业强调生产健康、安全、生态化的农业产品,还要保证土地的永续利用和人类的幸福。发展智慧农业,不仅要维持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重要的是保证人类的身心健康。优质化的农产品要求在农业生产源头上保证产品的无污染,在农业生产领域,加强对健康环境、健康技术和健康食品的监督和管理,从而生产出安全、优质、营养的食品,从根本上维护人类生命安全。这体现了农业生产过程与产品质量的统一。

第六,农业发展资源的持续化,这是农业发展过程的转变。智慧农业是一种持续发展的农业,它不仅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而且不能损害后代和满足他们需要的那种能力,在保证土地肥力的同时,还要保护生态资源的总体平衡。智慧农业倡导多元化的农耕方式和种植方式,吸取传统有机农耕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土地有效的轮作复种、间作套种的用地制度和生物养地的耕作经验,充分利用家畜和微生物等生物养分分解为土地所必须的营养成分,充分发挥沼泽和湿地净化功能。多元化的农业发展模式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发展。这体现了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和谐的统一。

二、发展智慧农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0世纪80年代初智慧农业在美国兴起。由于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作物栽培管理、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技术成为早期智慧农业发展的萌芽。到了90年代,卫星定位系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广泛普及,农业生产获得极大的发展。到了21世纪,智慧农业发展形成规模,增强了农业生产能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农业成为持续高效产业。智慧农业不仅是一场技术信息革命,而且还是农业发展理念的重大变革。它利用现代智能技术,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实现对农业生产和农业产品的控制,从而达到更加智慧的目的。中国发展智慧农业起点比较晚,缺少对智慧农业发展理念和发展形态应有的重视。在实践层面上,又面临着思想观念和现实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一)农民整体文化知识水平不高

智慧农业发展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农业科研人员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没有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推广与应用,没有现代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智慧农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文化水平比较低,科学素养不高,农民受到的科学知识培训比较少,在广大落后农村地区,农民仍然停留在小农意识中,过分依赖农业生产经验,忽视农业生产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是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瓶颈。

(二)农业规模化程度不高

农业生产规模化是智慧农业得以推广的前提,也是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进一步应用与推广的重要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规模生产在农产品价格和成本方面,往往处于劣势,农户无力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更新市场信息,无法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农业生产被压在商品价值链的低端。这种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模式严重影响了智慧农业的发展。

(三)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现代信息化技术是智慧农业发展的技术前提。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也决定了智慧农业发展的水平。计算机是信息化推广和普及的重要载体,为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和推广提供了重要平台,也是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信息化的重要手段。然而在我国广大的农村,信息化程度比较低,计算机的普及率远远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实现完全的农业信息化还存在不少的困难。

(四)农业发展的综合化机械水平有待提高

农业发展的机械化是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到2010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将突破50%,标志着我国农业从依赖人畜力为主向依赖机械化为主的历史转变,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农业发展综合机械化水平仍然面临困难。由于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经济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平衡;农业机械化结构不合理;农业机械化面临的自然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三、发展智慧农业的主要对策

智慧农业的发展涉及到农业发展理念、农业发展目标、农产品质量、农业技术信息以及农业技术人才等诸多方面,要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从广西农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中,可以总结出智慧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向和相应对策。

(一)转变农业发展理念

智慧农业发展强调从过去单纯重视农业产品健康环保转变到以人为本的根本关注。智慧农业关注的中心目标不仅保证农产品的绿色环保,更重要强调农业发展首先要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心情愉悦,把人从过去繁重的农业生产活动中真正地解放出来。未来农业生产从“自然式”的发展转变到“设施式”的农业发展,在农业专家的设计下,农场式的生产改造为农业公园,集农业种植、绿化环境和观光旅游等融为一体。这种环境下,农业生产不仅仅单纯是一种生产活动,也是一种休闲娱乐和强身健体的运动。智慧农业生产不再完全依靠化肥、农药等现代的科技手段来提高农产品的效益,而是考虑到人类的生命安全,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过程,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减轻人类体力劳动强度,通过生态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智慧,创造高质、健康、高效的农业产品,从而使人们真正地享受到农业生产带来的成果。例如,广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多方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让农业示范园成为农业良种良法的展示平台,农民当起农业观光导游,农产品生产基地成为城里人的“自选超市”,实现了市民高高兴兴游乐、农民轻轻松松增收。其主要做法是:坚持以农促农,打造精品线路;突出绿色生态,树立旅游形象;创新主题活动,营造热烈氛围。现在,广西农业休闲游已经初步建立起绿色、生态、健康的旅游形象,各类节庆及主题活动的举办,使农业生态游好戏连台,精彩不断,亮点纷呈。

(二)重视农业发展目标设计

智慧农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整体上对农业发展进行设计和规划。从农业发展的目标方面,可以把未来农业分为两个阶段,以提供健康生态绿色产品的发展阶段和满足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阶段。在中国农业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各地农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存在差异,农业发展的模式也存在不同。在发展目标层面上,充分利用智能化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成果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由于目前条件的限制,可以先发展初级信息技术,建立初级智慧农业,鼓励智慧农业示范区建设,发挥智慧农业示范区的模范和引领作用,寻求在点上突破,从而实现以点带面的带动发展。在政府层面,通过对农业政策的谋划、农业人才的培养等,形成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农业发展格局。在实践层面,还要通过政府政策引导、知识宣传、项目评估等方式和手段,及时把握智慧农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举办智慧农业发展经验交流会、高层次专家座谈会等形式来提高智慧农业建设的思想认识。广西积极实施智慧农业发展目标设计,提出“南北农业大合作”,把加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作为发展智慧农业的重要举措。特别是2009年以来,开展南北农业合作活动,以“南北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为主题,积极有效进行对接交流、招商引资、深化服务,初步形成了农业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格局。

(三)加强农业生产质量控制

智慧农业必须考虑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实现对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通过量化的手段实现对农作物质量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把握,用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控制和过程管理,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和不合理使用,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尽量提高农产品的总量。随着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广西扎实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活动”,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三品”质量认证体系、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和监管队伍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四)加大农业信息技术支持

农业信息化技术是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随着第三次信息革命的到来,智能化自动控制技术、卫星定位技术以及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普及,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也开始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政府相关部门要重视农业生产技术资金和物质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更新农业生产的技术设备,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还要重视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特别是重视对农业的测土栽培技术的应用,重视对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推广,加大对农作物监督管理技术宣传,真正地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在信息农业方面,广西于2002年全面启动信息农业建设,开启了信息化与农业产业融合建设的新阶段。目前,已建成广西农业信息网、广西农产品产销信息网等15个龙头网站,同时还建成了由20多个自治区级涉农专业网站、100多个市县农业信息网、700多个乡镇村信息站、6000多名农村信息员队伍构成的信息服务网络。“12316三农热线”已经覆盖全广西,农业信息服务在广大农村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重视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智慧农业遇到的问题篇5

关键词:智慧农业;物联网;架构;环境监控;农业大棚

中图分类号:tp315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逐渐在农业中得到应用,使得中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传统农业的优势已渐渐退去。为了加快我国农业发展,就要不断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步伐,即加快农业的信息化建设。随着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智慧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将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应用于智慧农业中,能够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改进农业生产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物联网

1.1物联网的概念及体系架构

(1)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从字面含义来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里有2层含义[1]: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将“物联网”称为“theinternetofthings”,对物联网概念进行了扩展,提出了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意物体之间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Ubiquitousnetworks)和无所不在的计算(Ubiquitouscomputing)的发展愿景。

(2)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物联网分为三层[2][3]: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传递信息至相应的设备;网络层负责处理和传递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并将现有的网络进行融合并扩展;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对感知和传输来的数据信息融合、分析、处理,从而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1.2物联网的特征

物联网应该具备三个特征[2]:一是全面感知;二是可靠传送;三是智能控制和处理。

1.3物联网的商业模式

物联网商业模式[4]的推进应该根据行业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根据主导力量类型、行业需求、企业能力网络与支撑系统成熟度、运营经验、系统集成能力、标准化程度的进展来确定不同阶段的主要发展模式。物联网的商业模式应该遵循一条从公用为主――商用引入――融合发展的道路。物联网的商业模式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阶段来体现:第一阶段(2010年-2015年):政府主导,公共类、便利类产品为主。第二阶段(2015年-2020年):以稳定的行业市场用户形成为标志,商业应用开始涌现,多方参与管理。第三阶段(2020年以后):以行业技术标准体系的最终确定和关联软硬件平台的建设和融合为标志。

2智慧农业

所谓“智慧农业[5]”就是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集成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音视频技术、3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专家智慧与知识,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

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智慧农业在农业生产环境监控、食品安全等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具体的应用有智能农业大棚等。

3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架构

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架构[6]可以分为信息感知层、信息传输层和信息应用层3个层次来设计,如图1所示。

信息感知层处在三层架构的最底层,包括数据采集和数据短距离传输两个方面,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摄像头等农业设备采集环境及作物信息,然后以多种通信协议,通过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有线传输技术等将数据信息传输至物联网关,做到现场数据信息的实时检测与采集。与此同时,上层下发的控制命令通过物联网关传送到控制设备,远程控制农业设施,来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远程控制。

信息传输层通过internet、2G和3G等的相互融合,以实现更加高效、更加可靠、更加广泛、更加安全的互联功能。

信息应用层实现了跨系统、行业、应用之间的信息互通与共享。通过对由物联网感知层采集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农业生产现场的智能化控制与管理,实现了农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为合理化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

图1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架构图

4智慧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案例

4.1产品介绍

图2所示,基于物联网的农业大棚环境监控系统是将物联网2.4G无线射频技术、传感器技术与电信3G网络相结合,实现农户大棚的数据检测、实时传输、报警等智能化控制。本产品通过物联网技术对温度、湿度等温室大棚的环境因子进行测定,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向农民下发报警短信,指导农民的农业生产;同时,收集农户大棚农作物种植品种,种植面积,种植环境等数据,通过电信3G网络上传相关数据至数据存储中心,利用获取的数据向农民下发专业的种植建议。

4.2产品商业模式营销策略

从1.3节我们了解到物联网的商业模式处在第一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政府主导,那么该产品的商业模式也不例外,该产品的营销策略和渠道也是围绕着该商业模式进行的。

基于物联网的农业大棚环境监控系统的推广目前主要依靠三方面营销渠道,第一是由各省电信根据当地农村移动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针对农村地区的智能大棚套餐(包括同固话、宽带、手机的融合套餐政策)、营销政策(包括同固话、宽带、手机的融合营销政策),由地市分公司及分布在全省的农村支局执行智能大棚的营销活动,系统开发公司负责产品的研发、升级、售前、售后等技术支撑及业务运营支撑工作;第二是与当地政府及农牧厅合作建立长期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合作计划,形成以政府牵头,企业推进,农户获利的良性发展循环模式,以政府农业补贴资金的项目方式推进或通过农牧厅下属农技站面向全省农村市场推广;第三是发展大型涉农企业经销商,与大型涉农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产品由企业自用或合作推广。

4.3产品试点

在甘肃省永靖县利用样品机(具有环境温湿度传感器)进行产品试点工作,在永靖县岘塬镇光辉村3个农户的5个大棚进行试点,5个大棚种植了木瓜、西瓜、青椒等不同的蔬菜,农户对试点工作配合非常积极。农户认为温室终端设备对他们的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为每个农户都会种植几个大棚,温室终端的自动温湿度报警功能,使他们不用再跑到每个大棚里监测温湿度,只需要根据接收的短信,就可以直接处理温湿度超标的情况,很方便。对于需要其他功能的农业生产,可以相应的在样品机上增加相应的设备和功能模块。

5结束语

通过理论和实践的证明,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智慧农业中能为农业提供很大的便利。物联网技术为智慧农业的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并且在不久的将来,物联网必将会给农业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但是,在智慧农业物联网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业物联网的全网覆盖、智慧农业物联网设施的价格以及标准制定、农业传输的可靠性和及时性等等问题,这都需要政府、企业、科研单位、高校及各个相关行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严大虎,陈明选.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6):123-125.

[2]谢招,刘万蓉,谢静如.依托物联网技术促推农业信息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812-22822,22832.

[3]钱志鸿,王义君.面向物联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综述[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3,35(1):215-227.

[4]孙启明.物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1-200.

[5]施连敏,陈志峰,盖之华.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2013,6:250-252.

[6]彭改丽.物联网在智能农业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2:1-54.

智慧农业遇到的问题篇6

如今,站在“互联网+”风口上,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又将迎来变革的期遇。9月12日下午,由智慧城市杂志社、智慧城市头条网联合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创新交流大会”在宁波圆满落幕。大会以“‘互联网+’浪潮下看城市变革”为丰题,期间以主题演讲、对话交流、对接会等多种形式,共同探讨当前两岸智慧城市建设,推广两岸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共创共营智慧城市未来发展新局面。

乘“互联网+”东风

今年以来,有关于“互联网+”的话题,如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吹绿了各大产业。而对于已上升到国家层面、正在蓬勃兴起的“智慧城市”建设,能否借着这股东风进入更高境界?备受各界关注。

就此,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副局长张望表示,目前互联网+正加速向金融、交通、制造、农业等领域挺进。城市的管理和服务的形态也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透明高效的在线政府,精准精细的城市管理,融合创新的数字经济,以及运行可靠的安全体系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互联网+’就是把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和各行各业有机结合起来,引发不同领域的革命,从而使得城市变得更安全、更高效、更节能、更绿色。”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表示。

事实上,智慧城市建设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并在全国各城市呈现出深耕的趋势。一方面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家居等智慧城市细分领域逐渐从概念转向应用,为当地的城市管理和人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便捷。如在全国多个城市推行的“一站式”、“一网式”、“一卡式”政府公共服务中,都包含着把个人信息与个人所需各项服务联合到一起的内容。

另一方面,自从“互联网+”被提出以后,各城市更是把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诸多智慧产业与“两化”融合结合起来,把建构在信息技术上的“智慧城市”从虚拟概念变成触手可及,更好地推动智慧产业的形成和壮大。比如各城市建立的科技产业园、云计算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等等。

同时,记者在大会上了解到,“2015中国十大智慧城市”正式出炉,分别由北京、上海、广州、宁波、南京、杭州、厦门、苏州、威海、湖州拿下。而从上榜理由中不难发现,互联网技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宁波市智慧教育同样吸引关注,“智慧教育云”启动,并推出智慧教育学习平台、云平台、“甬上云校”等多项智慧教育应用,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提供多元而便捷的教育公共服务;比如南京市建成了高标准的政务数据中心,为全市150家机关单位提供统一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再比如杭州市的智慧医疗实现了“全院通”智慧结算、“全城通”智慧应用、“全自助”智慧服务、“全人群”项目覆盖,建立了区域远程会诊平台、区域双向转诊平台和区域市县智慧信息平台,己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等等。可以说,互联网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点睛之笔”。

创新引领智慧城市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正进行地如火如荼,截至目前,住建部己公布三批共计277个智慧城市试点,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态势。

如今,“互联网+”被认为是创新2.0时代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形成创新涌现的智慧城市生态,从而进一步完善城市的管理与运行功能,实现更好的公共服务,让人们生活更便宜、出行更便利、环境更宜居。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当智慧城市建设遇到互联网十,他们之间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同时又将会引领哪些创新变革?

张望在会上指出,首先,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是服务的创新。而“互联网十城市服务”将成为改善城市服务的重要驱动力,也将使服务变得无处不在,让老百姓的学老病养、衣食住行都能通过信息化轻松搞定,真正实现所愿之所见、所想即可得。

其次,智慧城市建设创新也是管理的创新。当前,城市发展的面临的问题同益复杂,问题间同趋紧密,诸如城市管理、应急处置、环境治理等挑战。在网络时代,无论是管理还是服务,都要求政府制定协调一致的政策和更为简洁的流程,在挑战面前做出全面积极的响应。整体政府和协同治理是未来公共行政转型的重要方向。

第三,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还是机制的创新。智慧城市建设要创新运行服务的管理机制,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引导鼓励各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开展公私合营的ppp模式等机制的探索。同时以鼓励地方依托互联网企业已有的数据基础、成熟的云服务能力和移动服务平台的优势,聚合it服务厂商的渠道优势、服务优势,推动地方政府智慧城市建设项日从自建自用逐步走向购买服务和外包模式迁移,构建瓦联网企业、it服务企业、地方政府和社会多方参与、开放协作的牛态系统,共同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热中有冷

自国家及地方“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以来,许多城市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发展重点。过去一年,《“十二五”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由政府多个部门的多项扶持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文件相继出台。

正是在国家政策层面,以及“互联网+”战略的带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智慧城市巨大的市场潜力成为各界争夺的“大蛋糕”,不少城市已经把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几年内政府工作的重点。业内人士预测,智慧城市整体产业规模或将超过4万亿。

实际上,尽管智慧城市受到政商学界的青睐,也呈现出火热状态,但从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现状而言,更需要一些冷思考。

“当前智慧城市正呈现出“由虚而实、热中有冷、创新前行”的发展趋势,”宁波市智慧办副主任顾德道表示,只有“有人、有钱、有办法、有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

不过两岸智慧城市交流联盟会长乔培伟则表示,“假如从跑步的角度来看,未来智慧城市所能够创造的价值是100米,就目前而言,我们仅仅跑了10-15米。可以说,我们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初始阶段。”

显然,智慧城市建设也并非指日可待、一帆风顺。“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单纯依靠某一方力量是不现实的。”清华大学教授张公忠表示,从当前来看,一些城市存在重复建设、功能规划不清、信息共享难等现实问题,这就需要各城市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做好城市规划,打通信息孤岛,避免资源浪费的尴尬。在乔伟培看来,目前政府部门应该做好两件事情,一是标准明确化:二是为所有企业打造健康良好的生态圈。

智慧农业遇到的问题篇7

1智慧农业

1.1智慧农业特点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传统农业的模式已远不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产品质量问题、农业资源不足、普遍浪费、环境污染、产品种类需求多样化等诸多问题使农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而智慧农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光明之路。智慧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以高新技术和科学管理换取对资源的最大节约,它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时间,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业操作与管理的系统,其基本涵义是根据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查清田地内部的土壤性状与生产力,另一方面确定农作物的生产目标,调动土壤生产力,以最少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

1.2智慧农业系统架构

物联网智慧农业平台系统由前端数据采集系统、无线传输系统、远程监控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和专家系统组成[3]。前端数据采集系统主要负责农业环境中光照、温度、湿度和土壤含水量以及视频等数据的采集和控制。无线传输系统主要将前端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传送到后台服务器上。远程监控系统通过在现场布置摄像头等监控设备,实时采集视频信号,通过电脑或3G手机即可随时随地观察现场情况、查看现场温湿度等参数和进行远程控制调节。数据处理系统负责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为用户提供分析和决策依据。专家系统根据智慧农业领域一个或多个专家提供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帮助进行决策,以解决农业生产活动中遇到的各类复杂问题。

2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是新生事物,是多学科技术的集成。随着世界各国对物联网行业的前景看好和企业的大力投入,物联网产业正飞速的发展,并渗透进每一个行业领域。可以预见的是,越来越多的行业领域以及科技、应用会和物联网产生交叉融合,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方向的转变也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

2.1物联网定义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文名称叫“theinternetof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目前公认的物联网定义是通过智能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激光扫描仪、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等信息传感设备及系统和其他基于物-物通信模式(m2m)的短距无线自组织网络,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巨大智能网络[5]。物联网被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全面感知、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6]。它是以感知为前提,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其原理和实质是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芯片,用这些传感器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再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交互传递,从而实现对世界的感知。

2.2物联网架构

物联网架构可分为以下三层: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2.2.1感知层

采用各种传感器,如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风向传感器、风速传感器、雨量传感器等来获取作物的各类信息。其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是射频自动识别,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RFiD技术与互联网、通讯等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7]。感知层是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

2.2.2传输层

传输层由各种网络,包括互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网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是整个物联网的中枢,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其中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农业领域应用较广泛的一种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Sensornetwork,wSn),是由监测区域内随机分布的大量种类繁多的微型传感器组成,它们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迅速自行组网,对网络覆盖区域中被感知对象的动态信息进行采集、计算和处理[8]。由于可以对特定的区域进行大面积监控,单个节点成本低,使得传感器网络非常适合于农业领域的信息采集工作[9]。

2.2.3应用层

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例如在农作物大棚或园区,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获取作物实时生长环境中的温湿度、光照强度等信息,收集每个节点的数据并进行存储和管理,实现整个监测区域的信息动态显示,并根据各类信息进行自动灌溉、施肥、喷药、调温控光等操作,对异常信息进行自动报警。

2.3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案例

对土壤水分及其变化的监测是生态、农业和水土保持等研究中的一项基础工作[10]。蔡镔等[11]针对棉花茎杆直径变化的测量参数,结合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设计了棉花精准灌溉监控系统。该系统由无线监控网络和远程数据中心2个部分组成,给出了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开发了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并给出了软件流程。该系统使人们随时获得棉花作物精确的需水信息,并实现精准灌溉。由于采用了无线数据传输方式,该系统解决了有线通信方式存在的难以扩展、难以升级等问题,具有低功耗、低成本、扩展灵活等优点。赵玉成等[12]针对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提出在农田土壤肥力监测领域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方案和思路,实现把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与土壤肥力监测相结合,达到提高土壤肥力的目标。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土壤肥力监测,可实时、动态地测定土壤中养分和肥料的含量,从而有效地指导施肥,使肥料得到更高效的利用。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土壤肥力信息的监测、采集与处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在土壤肥力监测,分布在农田土壤中的大量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讯网络与汇聚节点进行信息交换,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土壤肥力监测的实时性、可靠性,且实施成本较低廉,性价比高,维护简单,节点的扩展也非常容易,提高了农田作业中土壤肥力信息采集、监测的自动化程度。滕红丽等[13]提出了一种基于ZigBee无线传感网络的作物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该系统在ZigBee协议和CC2530芯片基础上,通过对系统软硬件设计,实现了作物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度、Co2浓度等参数的实时监测,为作物产量提高提供了有效保证。在农业温室环境下,温室环境测控系统可对温室内外环境进行自动检测、显示;可按不同作物的要求进行多因子综合调节与控制;还能对温室内各环境因子的数据长期存储,满足科研和生产的需要,为智能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积累丰富的资料数据。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在温室环境测控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可靠性,且系统开发成本较低廉,性价比高,维护简单,节点的扩展也非常容易,提高了温室环境下农作物种植环境信息采集、监测和控制的自动化程度[14]。朱伟兴等[15]基于物联网技术开发了保育舍环境可视化调控系统,采用Zigbee无线技术将舍内各保育床及周围设备组成无线网络系统,系统依据分布于各保育床内的传感器获得的环境参数,精确调节各保育床内的小气候环境。通过wiFi无线技术将服务器与in-teRnet无缝连接,使用户端延伸并扩展到猪舍及室内设备,实现环境与设备之间,环境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换。该系统性能稳定,信息无线采集、环境自动调控及远程可视化调控均达到实际需求,适合保育猪舍环境智能化精准管理,可应用于自动化、智能化的牲畜养殖中。王文山等[16]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研究了果园环境信息监测系统总体结构,将系统分为数据采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和数据管理模块三部分,研究了数据传输模块,实现了无线组网和数据的远距离传输,在山东栖霞果园的实际应用效果良好。顿文涛等[17]针对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对构建食品安全物联网体系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一种食品安全物联网管理体系,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分别为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食品监管及食品追溯。利用物联网技术收集食品产业链数据、构建食品安全物联网体系,对食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进行追踪监管,能有效加强食品安全。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北美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卫星监测来收集国家土地利用信息,然后再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处理,最终实现了大范围内的农业统筹规划管理。近年来,我国运用GiS、传感器和GpS定位相结合的技术,通过wSn与无线通信实现了对农业资源的规划管理。为了更加准确地获取农田状态信息,在作物施肥、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土壤养分监测等农田信息采集、管理,以及农业环境变化和农业污染监测等方面都使用了GpS定位技术[18]。

3结束语

智慧农业遇到的问题篇8

智慧城市是现代城市的一个重要形态,是X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对突破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制约瓶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效能和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本情况

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以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为统领,加大工作力度,推进电子政务、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及民生服务等工作,并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一)智慧产业稳步发展。

一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进展。市及市(区)全部建成农业信息网站,开通“X”三农热线和惠农手机短信服务。建成覆盖全市乡镇、生产基地的X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追溯信息平台。

二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取得实效。全市共有X港核心港区等X个园区被认定为省“两化融合”示范区,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试点企业分别达X个和X个。

三是电子商务发展成效初显。截至X年底,X通过阿里巴巴、京东等第三方知名平台开展电子商务的商家达X家,在淘宝和天猫店注册的网络零售商家超过X家,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X亿元。

(二)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

一是项目建设实现扎口管理。研究出台了《X市电子政务管理办法》,明确了政府部门年度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实行年初申报,由市电子政务联席会议集中审核,未经审核的财政部门不予安排预算资金。

二是资源整合稳步推进。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电子政务基础资源整合共享工作的实施意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从基础平台资源、基础信息数据库等四个方面,规范整合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基础资源。

三是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市政府累计投资X万元,启动建设政务数据中心,已有社保、民政、经信等X个部门的X项应用系统入驻中心。

(三)信息基础设施及民生应用建设取得实效。

一是教育惠民走在全国前列。市政府累计投入X.X亿元,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我市借助网络信息化技术,录制成X

万余条教学微视频,全市近X万中小学生可随时通过电脑或手机免费学习。

二是“三网融合”工作扎实推进。市政府以入选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市为契机,推进实施光网城市、无线城市、高清城市工程。截至X年底,全市宽带互联网用户达X.X万户,光纤到户达X.X万户,宽带互联网接入端口X万个。

三是公交出行更加智慧。公交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实现统一储存、统一管理,通过X掌上公交及公交站台实时信息显示,使乘客能随时随地获知X公交各种静动态营运信息。

(四)城市建设管理更加优化。

一是地理空间数据库完成建设。市政府与国家及省测绘局共同推动包括X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典型示范应用等内容的“数字城市”、“天地图·X”工程建设,其成果广泛应用于公安、交通等多个部门。

二是数字化城管成效显著。市有关部门借助市场机制,通过数字化形式,明确城市管理的范围、机制、责任,使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由以前的不到X%上升到现在的X%以上。

三是城建项目管理效能提升。由政府投资X万元在全省率先建成的“X数字城建指挥中心”于去年X月投入使用。该中心通过大量城建数字信息资源整合,实现对住建系统项目建设及管理的统一监控指挥。

二、存在问题

X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尽管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信息化发展趋势、周边城市发展态势及群众的美好期待,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偏低。

目前,政府相关部门所建的信息化项目已包含了部分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应用系统,各部门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信息,但由于上下不贯通、左右不衔接,部门之间缺乏业务协同,各系统不具备信息自动抓取、实时服务等功能,导致数据多却用不上、有信息但找不到。

同时,各部门应用系统数据格式不一,缺乏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形成众多的信息“孤岛”。

(二)重视程度及统筹推进力度不够。

X智慧城市建设见事早,政府部门行动快、有亮点,但受市政府人员变动及牵头部门调整等因素的影响,统筹推进缓慢,特别是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编制、标准体系制定等主要任务尚未完成,有的仍处于启动阶段。

虽然市政府成立了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但相关工作机制尚未健全。作为牵头及主管部门的市政府办及市经信委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人员不足X人,力量明显不足。

(三)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匮乏。

由于信息产业发展滞后,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人才储备不足,能够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研究分析需要并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高级人才和团队缺乏。

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尤其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缺乏,导致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衔接不紧甚至脱节。受区位环境及薪酬等因素的制约,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难以引进,各地普遍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

(四)信息应用及智慧产业发展滞后。

有统计数据显示,X年,X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为X.X、工业信息化水平指数为X.X,低于X.X、X.X的全省平均水平。部分企业对实施“两化融合”,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意识不强。

与临近的X市相比,X国家及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为X家,X市有X家;软件企业为X家,年业务收入仅X.X亿元,低于X市的X家、X.X亿元。

三、对策建议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X长远发展。市有关部门要从区域和全局的高度。

紧紧抓住新一轮信息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努力实现政务更加高效、产业更加优化、民生更加幸福、城市更加宜居。

(一)以提升政府管理效能为抓手,加速资源整合,推进政务管理不断优化。

一是完善政府网上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群的信息公开、在线办理、公众参与三大功能,构建为企业和公众服务的“一站式”、并联审批门户网站平台。要尽快建立政府监督平台,制定电子政务监察标准,通过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与电子政务虚拟大厅的融合,推进政务服务中心与相关部门协同办理和并联运行,为社会大众提供无接触式管理与服务。

二是提升政务信息共享水平。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行政资源数据库和信息交换平台,形成统一管理系统下的信息共享运行机制。要以大数据、云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加快人口、法人、地理信息、宏观经济数据、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

三是创新推进城市管理。按照省政府《智慧X行动方案(X-X)》的要求,创新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运行模式,在现有数字化城管的基础上,将市区范围内的街道、社区一并纳入数字城管网格化管理范畴,拓展建立城乡一体的大城管格局。加快建立可视化、协同化城乡建设管理智慧应用系统和网格化管理平台,实现城乡建设管理的数字化、精细化和智能化。

(二)以推进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为目标,加强规划统筹,引领智慧城市科学发展。

一是强化规划及统筹推进力度。智慧城市建设涉及范围广、周期长、投资大,各试点城市无一不从规划入手,发挥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要围绕“优政、强企、惠民、美城”的总体目标,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十三五”规划,加快编制涵盖全市各部门、医药园区、经济开发区、数据产业园区及各市(区)的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和标准体系,统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产业转型升级、民生服务、社会治理和信息安全等体系架构。

二是增强工作紧迫感。要围绕省政府X年建设沿江智慧城市群的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立足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的高度来认识,作为市委、市政府思想再解放、项目大突破、城建新提升“三大主题工作”的重要内容来谋划,作为谱写“迈上新台阶、建设新X”X

篇章的重要举措来推进,把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

三是建立健全工作体系。进一步发挥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高位协调作用,按照人事相宜、人岗匹配的原则,尽快建立有职、有权、有责、有人的专职工作机构或专业团队,形成有人决策、有人协调、有人督查的协调推进体系。要建立有本地专家参加的决策咨询机构,对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和行动计划的推进实施开展咨询评估,为决策和指导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以打造惠民工程为重点,拓展信息应用,促进民生更加幸福。

一是加强智慧社区建设。尽快建立全市统一的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拓展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建议参照芜湖市做法,实施街道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整合公安、社保、民政等基层力量,推动政府管理服务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实现让共享信息帮助百姓去“跑腿”的社区精细化治理和精准化服务。

二是加快市民卡建设步伐。建议学习嘉兴市依托社保卡、建设“多卡合一”市民卡的成功做法,把市民卡建设作为信息惠民的突破口。通过大数据支撑下的部门业务协同,整合各项服务应用,推进社保卡、交通卡、借书卡、诊疗卡、旅游卡、银联卡等的功能叠加、集成合一,使市民卡“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变为现实,让市民切实享受“一卡在手、方便无忧”的便捷生活。

三是打造智慧民生服务平台。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广大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自助化的智能服务。重点建设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专家咨询、报告查阅及医疗信息跨医院共享利用等服务。以满足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形成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等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

(四)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动力,加快“两化融合”,不断提升产业智慧化水平。

一是推进智慧农业持续发展。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农业物联网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的进一步提高。要准确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信息技术在畜禽养殖、温室大棚、露天作物栽培和农产品销售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推动传统农业向智能农业、感知农业和现代农业转变。

二是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创新。要抢抓“互联网+”和“中国制造X”带来的发展机遇,大力营造有利于“互联网+”发展的良好氛围,动员引导行业、企业以互联网思维推进“机联网”、“厂联网”等生产模式创新,推动“互联网+”战略在

X落地生根。要依托医药高新区(数据产业园),加快打造具有X特色、全国有影响的大健康数据平台和云中心,推进互联网与大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着力形成高端的“医、药、养、游”产业链和集聚效应。

三是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要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尽快出台《X市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电子商务普及应用,探索mXC(生产厂家对消费者)、oXo(线上对线下)等新型商业模式。要着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引导制造业企业树立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理念,以拓展产品功能、提升交易效率、增强集成能力为重点,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设计和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五)以完善体制机制为关键,加快人才培养引进,努力营造全民参与氛围。

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全面梳理分析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需求的人才类型和数量,研究制定智慧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要坚持人才为本、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使用、引进和激励机制,依托高等院校、龙头企业,加快培育领军型、创新型行业精英和复合型、实用型信息技术人才。

二是创新工作理念。以政府统筹、市场运作为建设运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创新创优财政资金使用办法和投融资机制,按照市场化模式,建立全市统一的智慧产业投资引导资金,吸引投资实力强、技术先进、经验丰富、市场公认的专业化投资管理团队或运营商,定向支持X智慧产业发展。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通过产业化运作的方式,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农业遇到的问题篇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在新形势下加强“三农”工作、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搞好新农村建设既是各地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又是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需要,也是人民政协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的大好时机和政协工作取得很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对此,政协工作必须充分把握好这千载难逢的机遇,认真总结“三农”经验,不断创新思路,最广泛地凝聚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知情参政,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献计出力,把各种力量吸引到新农村的建设之中,让各界有识之士在建设新农村的宏伟事业中献真情,动实力,实现互惠双赢。现以平塘县为例,谈谈我对政协怎样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看法和建议。

1.人民政协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与自身的地位相适应,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要对新农村建设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参政议政寻求解决的途径。人民政协面对这样多层次多方面的复杂问题,工作的对象更多、空间更大、活动的舞台更加广阔。

2、新农村建设必须要以人为本,同时已必须要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如果没有“三大”文明的建设就谈不上新型的农村建设。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协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面临一个好的发展机会。政协应当把握机遇,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方向的运行机制,进一步使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3、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深化认识,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最重要的指导思想。作为平塘,要尽快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十一五”发展的总体目标、工作思路和发展任务以及事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都是党委、政府关注的大事、难事,而政协正好是党委、政府的参政议政组织,而这一系列的问题正是政协把县委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有力体现。

4、民主与团结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凝聚各方智慧、形成强大合力的源泉,也是政协性质的集中体现。政协工作要联系社会各界,了解民情,是党委、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的重要力量。政协工作要顾全大局,注重团结,维护稳定,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多做凝聚人心的工作,特别要抓住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充分发挥政协的作用,多关注社会变化、体察民情,履行好政协职能,使政协成为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营造平安、祥和的大好局面,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到平塘的现代化建设上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智慧农业遇到的问题篇10

问: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请问您如何看待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新特征?

答:“十二五”期间,信息化不仅仅是与工业化“两化融合”,而是与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等全方位的融合,融合的目标与结果是现代化,如打造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推动现代政府的建设,等等。因此,信息化的发展呈现新的趋势:

一是信息网络的服务市场需求呈规模化的迅速扩大,与此相应的特征是大量的建筑在网络信息之上的商业(服务)模式的创新不断涌现。主要表现在:服务对象和品种的规模扩大,个人信息服务、企业信息服务、金融信息服务、行业信息服务、政府信息服务、城市信息服务的市场急剧扩大;商业及服务模式创新成为满足市场服务的关键;围绕行业市场开发的各种专业化服务之间的相互融合又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点。

二是分行业市场的云计算数据平台服务与网络的广覆盖、高速传输服务相结合,推动网络传输业与信息服务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云计算改变了数据中心与后台服务的架构样式;高效的网络传输,降低了服务成本,提升了服务能力,开辟了网络商业(服务)业发展的新前景;有线与无线网的融合,提高了服务覆盖的范围;网络技术的创新,促进了网络通信服务能力的质的跃升。

三是商业及服务模式的创新、信息化融合的发展的要求,把智慧城市建设推到了更重要更突出的地位。顺应网络服务业的大量人才需求与环境建设要求,城市化的发展与之提供良好条件,其特征是:数据与云计算基地、软件研发与产业基地、基于网络之上的各类行业应用的服务产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基地、网络服务业的人才教育与培训基地将大批诞生;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家居、智慧教育、智慧安保等应用市场和商务模式迅速发展;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网络覆盖与网络服务业应运而生。

四是网络应用市场的快速扩张,全程监管型的从生产到加工到流通的放心食品、放心药品开始出现,网络服务型的制造产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业和通讯服务业的转型发展逐步进入了快车道。

五是政府领导网络信息产业发展的理念、思路、重点发生着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政府作为民事主体,推动政府公共服务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类服务外包市场的扩大,带动着商业模式的创新与示范作用的发挥;作为公共服务的技术类服务外包的示范者,带头搞好商业模式创新、标准创新和开放合作创新;作为网络信息业发展服务政策与环境的提供者,科技、教育、人才、政策创新与集群式发展的产业基地等环境建设相结合,网络信息产业发展的环境迅速改善;作为网络公共秩序和安全的监管保障者,全面做好网络权益、秩序和安全的法律保障,要求更全面,责任更为重大。

问:随着新一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化信息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许多城市都提出了打造“智慧城市”的思路,您认为“智慧浙江”建设已具备了哪些必要的基础条件?

答:这些年来,浙江省各级各部门大力推进“数字浙江”建设,实施信息技术倍增行动计划、城乡统筹发展信息化行动计划和信息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为“智慧浙江”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浙江具有系统化智慧应用市场开发发展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良好基础。浙江网民有2786万人,普及率居全国第4位;手机用户5047万户,固定电话用户1999万户,均居全国第4位;全省网站总数325158个,占全国的10.1%;电信业务总量1910亿元,居全国第3位。

二是浙江具有广阔的信息消费市场开发空间。城乡居民文化程度高,相对富裕、支付能力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5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303元,正处在消费升级阶段,求富、求安逸、求乐、求健康长寿,生活要求高,娱乐、健身、教育、文化消费水平高。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293万家,企业信息化发展空间大。政府的民生支出增加多,公共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潜力大,前景好。

三是浙江具有良好创新创业的文化优势。浙江人有善抓机遇、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文化特质。阿里巴巴、中国化工网、宁波国际物流网、神化镍交易网等电子商务发展快,电信阅读文化产业基地、华数电视、移动等的创新领先于全国,全国行业网站百强有七成左右注册地在浙江,全国行业电子商务网站100强中有54强在浙江,90%以上的专业市场建立了电子商务平台,网上技术交易、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在全国领先。

四是浙江具有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条件和技术支撑平台。杭州的商务软件、证券软件,宁波的物流软件,杭州与宁波的动漫创作基地建设,浙大的软件学院等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浙江产业基础较为雄厚,信息技术研发能力较强。

这些优势,归结到一点,浙江最大的优势就是商业模式创新、应用市场开发的优势和人文创新创业的优势。

问:有了以上这些坚实的基础条件与优势,您认为在建设“智慧浙江”试点工作中,需如何发挥浙江优势,重点关注哪几项工作?

答:“智慧浙江”建设试点要依托现实基础和条件,发挥浙江的优势,坚持应用促发展、创新促提升、试点促融合、监管保安全,以开放的系统市场化应用开发为主攻方向、以城市的各类行业市场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以国家、省和城市三级合作创新试点为保障、以应用需求引领新兴产业基地集群发展为支撑。

一是以系统化智慧应用市场开发、商业模式创新为主攻方向。以有专业特色的系统大规模的应用市场促发展、促投资、促集聚、促创新,有利于扬长避短,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以高水平的城市商业模式创新、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如杭州零售型电子商务、智慧文化创意产业,宁波及舟山“三位一体”的智慧物流,宁波的集个人健康档案、数字化医院、基层卫生服务、远程诊疗、医保报销服务等为一体的智慧健康保障,义乌的国内外一体化国际贸易批发型电子商务,杭州与金华电动汽车的蓄电池充配电物流配送服务模式的创新,信息化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如智能安保,等等,要抓住机遇,创出全国一流的领先水平。

三是以国家、省、城市三级政府“3+1”国家标准化的创新试点为保障。“3”指的是国家信息化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标准化主管部门国家质检总局、浙江省政府。“1”指的是国家有关行业业务主管部门。上下联动,协同推进。

四是以商业模式创新、服务模式创新、标准创新、技术创新“四个创新联动”作为突破体制障碍、解决条块分割问题的突破口。“四个创新联动”、城市试点、由点及面的思路可以横向整合资源,优化利益格局,形成一种新的强有力的发展模式,彻底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并赢得可持续发展。

五是以应用市场开发带动装备基地、软件基地、创新基地以及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为支撑。以试点城市为中心,以各类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点,集聚人才和创新创业要素,优化网络制造业、网络服务业的集群发展。加快相关装备制造产业和相关软件服务业基地集群发展,比如电动汽车试点就要与汽车及配件、蓄电池等研发、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发展相结合,与相应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集聚、高级技能人才、新型的商业模式的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相结合。

六是以加强法制建设,营造环境,提供各类政策支持为条件。加强信息化技术标准、法规规范、制度规则的创新和应用示范工作,保障网络应用市场各方面的权益、运营秩序和安全;加强政策支撑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七是以提高领导“智慧浙江”建设的能力、形成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家和先进智库各方精英的共识为关键。提高领导干部领导新一代网络技术发展的能力,加强智慧浙江相关知识宣传普及工作。支持办好杭州电子信息博览会和宁波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使之成为科普教育的新平台。

问:您认为“智慧浙江”建设将为浙江带来哪些新变化、新格局和新机遇?

答:需求是发展的“牛鼻子”。“智慧浙江”建设,商业模式的创新,新的应用服务市场与商业模式的成功开发,可以创造大量的市场需求,进而带动投资、带动产业基地集群发展、带动新的商业和服务模式创新、带动技术创新、带动政府职能转变与服务创新,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新的前景和空间。

一是有利于推动传统制造业的升级。如智能电网对电表、变压器、电缆、变电所等装备提出了智能化、网络化、标准化的要求,智能生活对智能家用电器等产品、装备提升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归结起来说,装备产品进入了“不融网不行”的阶段,一般的商品如食品药品等进入了电子商务时代即“无网则无规模销售”的时代。

二是有利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交通、城际高速、地铁发展带来的智能化交通装备基地建设的机遇,智慧医疗(健康保障)带来的智慧医疗装备业集群发展的机遇,智能节能环保带来的节能环保装备的发展机遇,智能环保交通带来的电动汽车、LnG汽车的发展机遇。

三是有利于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升级。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区别的标志就是“系统的信息化”,用不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是区别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最重要的标志。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必须大面积地在传统服务业企业大力推广应用网络信息技术。

四是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智能智慧是便利、节能、环保、健康与安全消费的有效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