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作业减负措施和改革十篇作业减负措施和改革十篇

作业减负措施和改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4:31

作业减负措施和改革篇1

50多年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减负政策,对遏制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倾向的恶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年来,减负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以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全国再次掀起了为中小学生减负的热潮。

一、中央政府积极为减负制定政策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任务,强调减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今后将从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思路出发,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科学设计课程和教材难度、规范办学行为、建立监测公告制度、规范各种社会补习和教辅市场等措施;学校要做好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等工作;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合作。

为了全面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要求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加大对违反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行为的惩处力度。建立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的责任制度。建立各种教辅材料和课外补习班的管理制度,鼓励家长、社区和新闻媒体进行监督。到2015年,基本实现中小学生全面减负的目标。《十二五规划》还进一步对“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试点”做出具体要求: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考试评价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途径和方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建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措施和办法。研究制定义务教育质量督导评价办法,改革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机制,探索地方政府履行推进素质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这些规定,体现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

为此,2010年中央政府启动改革试点,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入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政府和教育部门采取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途径和方法等具体措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出地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对减负的目标、具体措施、配套政策、实施保障条件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尤其是对课程、学生作业量、补课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管理。辽宁省盘锦市、江苏省南通市、安徽省、山东省、陕西省西安市、甘肃省部分市县等地,减负的重点任务是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考试评价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途径和方法。北京市、广东省深圳市等地,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上海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部分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建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北京市、天津市、黑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陕西省、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部分市县等地,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措施和办法。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安徽省、湖北省、海南省、重庆市、云南省部分市州、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部分市县等地,研究制定义务教育质量督导评价标准,改革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探索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

二、地方政府积极开展减负实践

并取得一定成效

为了配合中央政府的改革试点工作,各省市相继制定了改革试点方案。

山东省颁布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总体方案》,要求建立规范办学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的长效监测机制,明确学校责任,把禁止在职教师有偿补习纳入教师考核和学校聘用合同管理,同时加大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二是完善教育行政问责制度,对学校及在职教师的违规行为,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处罚。

江苏省南通市颁布了《推进中考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拟用4年时间,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并适应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制定了改革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特色课程、评价制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优质课程资源体系、规范办学和学生课业负担监测机制等改革措施。其最大的亮点是制定了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测试和文化科目考试相结合的中考改革模式。并从组织机构、工作培训、实施评估等三方面完善改革的配套政策。进一步提供了开发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校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生参加活动提供制度保证和基本规范;在全市建立了九大学科教学研究基地,推进教学改革和“减负”增效;开发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生管理和考试管理信息平台、市财政设立改革专项资金等保障条件。

安徽省颁布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提出改革试点的目标是:到2012年,在全省范围内初步规范各类招生、办班、收费行为,并规范教材管理;到2015年,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实现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建立起稳定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秩序。为实现上述目标,安徽省出台了三项改革措施:一是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三是健全评估与督导制度。安徽省还从四方面完善改革的配套政策:一是完善《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意见》的配套政策,制定规范招生、办班、教学、收费等方面的实施细则。二是建立健全政府对规范办学行为的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加强对规范办学行为工作的考核评估,并将改革方案的实施情况纳入县级党政干部教育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三是明确、细化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标、工作重点、保障措施和考核办法,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保障改革方案的实施,安徽省拟采取加强政策法制的保障、加强机构队伍的保障、加强监督考核等措施。

北京建立了减负监测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全市小学率先减负。2011年,北京市教委提出,将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减负工作。一是推进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依据有关政策文件,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落实减负的有关要求;二是结合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反馈工作,聚焦课堂,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三是采取专项课题研究的方式,开展理论和理念、现状调研和实验等方面的研究,理性分析负担的成因,引导全市小学主动减负、有效减负、率先减负。两年来,北京市中小学的减负意识增强了,减负实践取得一定效果。

浙江省2010年8月开始新一轮减负。推出六项严格措施:一是严格开设课程,所有中小学都必须依法依规开设课程,不得随意加大课程难度、增减课程和课时、赶超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尤其是要坚决防止和杜绝搞两张课程表的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二是严格控制作业量,今后教师布置作业,自己首先要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作业不能布置给学生;三是严格控制补课,诚然这方面社会上违规问题比较严重,但我们首先要抓好自身;四是严格规范考试管理,各地不得以任何形式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布学生成绩,不得以升学率或考试成绩为标准对学校、班级、教师和学生进行排名;五是严格确保学生的休息和锻炼时间,小学生、初中生在校上课时间分别不得超过6小时、7小时,住校生晚自修每天不得超过2课时,学生每天至少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六是严格规范招生秩序,义务教育阶段任何学校不得举行或变相举行与入学相关的考试、测试。建立六大制度保障:一是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质量评估制度,重点是规范命题,控制命题难度;二是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情况通报制度,各地每年都必须向社会公布辖区内各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三是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责任追究制度,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每学年都要与校长签署规范办学责任书;四是课业负担征求意见制度,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征求意见会议,听取学生和学生家长意见;五是教学活动安排公示制度,每所学校在每学期开学一周内要向师生公布课程安排等情况;六是家校联动制度,不断强化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责任。推进减负,家长是重要方面,我们要向广大家长多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同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此来减少家长的疑虑和担心,增进家长对减负的理解和支持。为了确保减负各项要求和相关规章制度的落实,浙江省切实加强督导、督查工作,各级督导机构都要把减负作为突出任务来抓,充分运用“督学”和“督政”这两手,督促和检查减负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完善与减轻过重课业负担相关联的奖惩措施,定期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进行检查和通报,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作为对教师和学校评先评优的必备条件,作为对各地教育科学和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经过一年的努力,系统内的减负自觉性增强了,社会对减负的关注和监督也增强了。

经过两年的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观念,在全国各地深入人心,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体育工作和招生考试制度等环节正在发生积极而深刻的变革,减负收到了显著成效。

三、我国减负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情况依然存在,中小学生的课外作业仍然很多,中小学生大量参加课外学习培训的状况也越演越烈,学生睡眠不足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教育部门、学校、社会和家长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工作合力。学生的学业负担总体而言并没有减轻,甚至有加重的趋势,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有三大差别、人口压力、用人制度、社会评价、教育观念、国民教育体系,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教育体制和结构、学校发展均衡、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与方法、教师素质等。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今后,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依法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建立健全检查监督机制,加大减负规定的执行力度,减轻学生负担。学校要继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作业减负措施和改革篇2

【关键词】增值税;营业税;税制改革

2011年11月16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了经国务院同意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和《关于在上海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该文件规定,上海交通运输业与部分现代服务业自2012年1月起不再征收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在今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决定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自2012年8月1日起至年底,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范围,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和厦门、深圳10个省、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

改革开放到现在,已步入深水区,在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出口拉动经济疲软这一形势下,深化国内产业的机制变革势在必行。政府希望通过改革消除目前对货物和劳务分别征收增值税与营业税所产生的重复征税问题,同时优化税制结构和减轻税收负担,为深化产业分工和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持,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此次试点是国家结构性减税改革和新收入分配方案中的重要一步,政府希望通过这次试点,积累改革经验,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积累经验。本文即是在了解了改革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此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一、问题的提出

此次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中进行。具体的方案是,对交通运输业征收适用11%的税率,对部分现代服务业适用6%的税率,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的税率,并不再征收营业税。按照方案实施前专家的估算,上海一市的减税额度即可达到几十亿元的规模,行业内大部分企业都可以享受到税收减少的优惠。但事实上情况却不如专家估算的那么乐观。在税改方案执行之后,从个体来看,有的企业,主要是广大的中小企业,反映他们的税赋不降反增,然而,有的规模较大的企业却在利用制度的漏洞进行虚假抵扣,造成新的财富分配不公。同时,从总体情况来看,税赋水平似乎也没有明显下降。据有关人士统计的结果,上海市地税局因此次营改增而少收的税款总额与上海市国税局因此次改革而多收的税款之和为正数。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纳税额并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了。

为什么设计完善的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这种与预先设想相悖的效果反弹现象?下面,本文将以对上海市交通运输业的调研数据为蓝本,综合分析国内现状的基础上,找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意见。

二、实施效果:反弹与原因分析

上海的“营改增”试点工作已经进行了半年有余,此次新政对实现结构性减税、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企业创新转型等方面的税制改革效应明显。在过去的半年多时间里,有记者统计,截止今年六月底,上海市共有13.9万户企业纳入试点改革范围,较年初增加2.1万户,增长了17.8%,应纳增值税累计104.9亿元,试点企业和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整体减轻税负约44.5亿元。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在改革试点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本部分立足于调研结果,对本次营改增实施效果做出梳理和科学评价。

(一)部分企业的税负不降反增

“营改增”的目的在于降低企业税负,促进产业升级换代,这也是当局推动改革的初衷。在实施过程中,这一目的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但是不能忽略的是,部分企业由于某种原因,其税负不降反增。最为明显的例子存在于一些劳动力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企业中。比如,设计或软件行业。由于这些企业的固定资产较少,而占大头的往往是人力资本,这就导致企业的进项税额少,根本就不足以抵消税率增加1%带来的负面影响,实际税负反而会增加。同时,在我们课题组所调研的上海市交通运输业,部分交通运输业企业中一般纳税人税负增加。如某企业主营汽车运输,拥有运输车辆350辆,每年运输各类汽车300万辆。按照每月3000万元营业收入计算,如按原3%计征营业税,应纳税90万元。“营改增”后,税率调整为11%,扣除进项税额,应缴税280万元,比原来增加190万元。

(二)企业受到的优惠缩水

在企业的优惠缩水问题上,这里分为两种情况判断,以改革时间和试点范围为分界线:

第一种情况,在试点范围仅仅存在于上海交通运输业的时间段。比如,某运输企业a在上海购买了燃油、配件等,这就可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在上海抵扣。但是,倘若a企业是在外地购买的燃油、配件等,就无法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自然也不能得到抵扣。而我们知道,在运输企业,燃油费用是占到了企业运营成本的四成或者更多的比重,但是仅仅是由于在外地购买不能得到抵扣,再加上其他费用,比如名目繁杂的路桥费等(这部分费用不能得到抵扣),这些导致运输企业的成本大增。同时,我们还发现,在试点改革进行前购进的设备,不能享受进项税额抵扣。若是在试点进行后才购买,就可以享受到进项税额抵扣。这显然体现出了两种不公平,一是地域上的不公;而是时间上的不公。

第二种情况,试点办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应税服务范围做了明确的规定。比如,试点范围内行业的企业和试点范围外行业的企业之间发生业务往来,这些企业之间不能能开具相关服务业增值税专用发票,导致增值税抵扣链不完整,造成部分试点企业难以有效使用增值税抵扣政策。这样一来,政策效果就被打了折扣。再比如,一些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运营成本主要是人工费、房屋租金和物业管理费等构成,而这部分支出不能抵扣,而其他部分抵扣进项税额也较少,因此此类企业在试点中总体获益不多。

上述两种情况,体现的其实还是公平问题: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税收优惠不同。当然,这也是试点工作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在解决的途径上,当然是扩大试点范围等,这将在后面做出论述。

另外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大多数企业仍然是中小企业,受限于规模等原因,其缺乏完善的企业会计制度,所以在实践中,将其当做小规模纳税人。但是我们知道,增值税优于营业税的主要地方就是其能够对进项税额进行抵扣,只对本环节增值进行征税,从而达到减少税收的目的。但是中小企业作为一般纳税人,实践中对其进行简便征税,其进项税额根本就不能像很多大型企业那样被抵扣,所以其税负并没有减少。

(三)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效果有限

根据试点文件,在试点地区,由于税收改革导致企业税负增加的,会得到一定的财政扶持。但是据课题组调查,由于各种原因,该扶持政策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也就是说,很多企业在税改过程中遭遇了税负增加,但是并没有享受到财政扶持。

目前,对于试点企业税负变化的计算方式是以企业总体税负为标准,而不是按业务类型分别核算,对于部分提供综合的企业来说,不能真实反映试点对其某一类业务的实际影响。比如,某软件公司,在硬件、软件和综合服务方面等都有涉足。设备硬件成本比重较高,进项税额较多,但其软件服务在税改后税负明显增加,在计算税负影响时,按现有计算公式,软件服务因分摊了大量与开发无关的进项税额而使其税负大大降低,因此不能真实反映其软件服务收入的税负变化,也就无法享受到过渡性财政扶持的政策。

(四)具体操作中的问题

在具体操作上,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并分析。以物流业为例,很多环节都存在问题。比如:物流业务各环节税率不统一问题仍未解决,我国现行营业税制度将物流业务划分为交通运输业与服务业两类税目,运输、装卸、搬运税率为3%,仓储、配送等税率为5%,而物流业务各环节税目不统一、税率不相同、发票不一致,是多年来困扰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瓶颈;再比如,快递企业适用税率仍不明确,物流企业集团及其分、子公司无法合并缴纳增值税。在增值税发票征管问题上,物流企业与传统生产制造企业的业务模式和客户类型差异较大。

上述问题其实只是此次营改增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冰山一角,很多问题本文限于篇幅并没有列举,比如:很多企业反映配套措施滞后,直接影响改革效果。再比如,在营改增的增收过程中,不规范、模糊的地方很多,导致了增收过程中企业与征收部门的矛盾和冲突。

三、相关建议和措施

既然我们知道在试点中出现了上述问题,而试点范围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范围,为了避免其他地区和行业再出现上述问题,就应该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一)减低税负

从根本上来说,营改增的试点就是为了减轻企业公民的税负,而减轻税负也是近年来我国努力践行的目标,所以最为基础的一条,当然是减轻税负。这既是一个理念,也是一个可以付诸实施的目标。我们知道,公平是税法的基本理念之一。而税法公平包含了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两种。从实质公平来说,并不仅仅局限于纳税人间的税负分担,纳税人和国家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公平与否也应是其关注的问题。

从我国的状况来说,企业公民缴纳的税款和其所享受到的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之间是完全不对等的。即:国家收取了过多的税负,却并没有给公民提供相对应的公共产品。本次的改革试点,尽管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税负过重的事实,但是却表明了国家的态度,即减轻税负乃是大势所趋。所以,说道本次改革试点的不足,我们并不能把减轻税负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忽略。具体到本次营改增的交通运输业的话,何不进一步降低税率呢?或许8%是比较合理的税率。

(二)增加抵扣范围

增加抵扣范围其实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说法,这里我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加以考量:第一,增加试点的行业范围。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以交通运输业为例,交通运输企业与其上游或下游的企业发生经济联系,由于其上游或下游的企业所在行业并不属于本次试点范围,所以这些交易之间不能开具增值税发票,自然也就得不到抵扣。所以,为何不加大试点范围呢?在未来合适时机,全面推动营改增。第二,是要增加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前面说过,在很多企业,比如劳动力密集或高科技产业中,其人力资本、租金等占到了其运营成本的大头,但是这些成本并不在抵扣范围之类,这导致了这些企业受到的优惠比较少,造成了试点效果的打折。所以,增加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将这些成本纳入抵扣范围,就可以大大减轻这些企业的成本负担。

另外,考虑到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规模不大,难以按照一般纳税人的标准来征税,其当然就不能从此次改革中受益,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建议,可以降低一般纳税人的标准,将更多的中小企业纳入到一般纳税人的范围。

(三)落实财政扶持政策

在改革试点中,有些企业的税负不减反增。其实在试点的文件中,是规定了一些财政政策的,总的原则就是要对这些企业进行财政补贴或扶持。但是在实际中,很多企业尽管遭受了税负增加,却并没有享受到相应的财政补贴。究其原因,在于财政扶持实施措施不够细化,并没有较为明确的细则出台;再者,在税负的计算方法上,也存在不科学的地方。本文建议,一方面要指定明确的财政扶持细则,对财政扶持的行业、金额等做出明文规定;另一方面,要对企业的税负进行合理分类,在计算企业的税负时,不能仅仅看企业最终税负,这并不能科学反映试点对企业税负的整体影响。

(四)扩大试点范围,最后全面修改税法体系

试点工作的展开,从整体上看还是利大于弊。既然如此,为何不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其实我们至今也对试点的合宪性有一定怀疑,但是考虑到此措施的初衷、效果和我国目前的经济与法制环境,姑且将其视为一种“良性违宪”吧。其实最为根本的措施不是扩大试点范围,而是对我国税法体系做出较大的修改,将营业税全面改为增值税,这样就可以全面消除重复征税的困境。

除了上述建议,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提及。比如:进一步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制定标准可行的抵扣办法等,限于篇幅,本文只是对一些较为明显的方面做了论述。

结语

任何一次改革的新举措和原有体制的融合都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也不例外。从2012年1月1日开始上海试点到今天的全国大部分地区推行既给了我们一个验证改革是否合理的机会,也为我们针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在下一步的改革中完善改革措施提供了时间和机会。本文正是在具体阐述了我国这次税制改革的基础上,结合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在增值税体制的税率层次、抵扣范围以及财政扶持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创新性修改建议,并配合以财税法体系等相关配套体制的改革措施,以期为即将推行的全国范围内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做出有益探索。同时,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也必将为我国新一轮的税制改革起到领航作用,我们坚信我国社会主义税收法治化进程也会在新的时代随着各项税制改革而进一步加快。

参考文献:

[1]王跃国:《增值税犯罪问题的实证研究——以福建省为例》,《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王诗宗:《公共政策:理论与方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3]维托·坦兹:《有效税制的质量特征》,《税收译丛》1998年第3期。

[4]韦森著《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

[5]吴子强:《构建费用化增值税模式的思考》,《财会研究》2006年第8期。

[6][英]锡德里克·桑福德著,张文春匡小平译郭庆旺校:《成功税制改革的经验与问题》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7]Bird,R.m.,Gendron,p.-p.:theVatinDevelopingandtransitionalCountrie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7).

作者简介:

蒋鹿夏(1987—),男,汉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法201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商法;

作业减负措施和改革篇3

为了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结构性减税,并推出一系列有增有减的税制改革方案。自2012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经济明显减速,要求减税的呼声此起彼伏。但是,结构性减税实施四年来,与人们的期望似乎相差甚远。本文以数据为基础,阐述了我国结构性减税的实施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同时,对如何进一步完善结构性减税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国际金融危机;结构性减税;积极财政政策

0引言

2008年下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200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行结构性减税。结构性减税并非简单的减税,而是强调有选择性的减税、强调税制内部的结构调整及优化。

中国结构性减税的目标,一是通过减税刺激短期的经济增长,二是通过税收结构调整解决深层次的经济结构问题。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具体措施应当有所区别,前者属于临时性的相机抉择机制,而后者则是长期的制度安排。相比之下,虽然经济增长对于走出危机至关重要,但是深层次的结构调整则决定着整个经济的可持续性。这是量和质、表和里的差别。基于此,我国结构性减税的目标应当转移到经济结构优化上,并将其纳入整体税制改革的过程中长期推进。

1结构性减税的相关政策

为了实现结构性减税的目标,我国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实施了减税措施:

1.1鼓励设备类固定资产投资

如从2009年1月1日起,企业新增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所含的进项增值税税金准予在计算销项税额时予以抵扣。该项措施能够有效避免对于企业设备购置的重复征税,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2改善中小企业投资环境

如自2012年1月1日期,对于小型微型企业实施所得税减半征收的税收优惠,再如,全面推进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和税制的优化;

1.3提升消费能力

主要措施为增加居民收入,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从2008年10月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在2008年3月提高工资薪金所得费用减除标准的基础上,从2011年9月1日开始实施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当年第四季度因减税相应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约500亿元,全国有900多万个体工商户税负下降;再如自2012年今年开始降低包括居民日用品在内的700多种商品进口关税,对219个品种蔬菜免征批发和零售环节增值税;

1.4促进外贸出口

如先后七次提高了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涉及的商品种类上万余种;

1.5支持资本市场发展

如2008年9月对证券交易印花税实行单边征收,2009年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给予营业税等优惠,支持金融保险业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1.6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2008年以来,国家相继延长促进就业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限,出台鼓励就业创业的税收扶持政策,并将大学生、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群体等作为扶持的重点,其中下岗再就业人员和残疾人员等享受的税收减免已有几百亿元。

从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实施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具有多税种并用、多手段并举、多环节并促的特点,并适当加大了力度,在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鼓励和扩大内需、引导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等方面,均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应。

2结构性减税的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2012年下半年各地经济增速普遍下滑,按照经济学原理,税收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随经济的减慢而减慢,相应财政收入也会放缓,但数据却显示绝大部分省区的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据中新网财经频道不完全统计,在统计的24个省份上半年财政收入中,21省份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均超GDp。从国际的经验来看,要达到真正减税的效果,必须在减税政策执行之前就设立一个量化的目标,比说五年内要减税多少亿元,在这个目标的前提之下确定减税的税种、税率、税基,以及优惠政策等等。否则,减税很容易沦为空谈或是做秀。

从实施结果来看,结构性减税距离人们的期待似乎相差较远。我国居民的税收负担近年来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具体表现为:(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慢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在逐年下降,而企业和政府收入所占比重则逐年上涨;(3)居民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在逐年下降。如果从宏观角度考查,2009年至2011年,税收收入较上年增幅分别为9.77%、23%、22.55%,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009年的17.46%上升至2011年的22.55%。2012年,伴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企业效益增速下滑、进出口增长乏力的情况下,税收收入依然取得了同比增加12.1%的水平,远高于GDp7.8%的增速。

在《福布斯》近年来的全球52个国家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上,中国一直名列前茅。税收收入增幅超过GDp增幅和人均收入增幅两倍以上,税收收入平均到人头上,就比占全国一半以上人口的农村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还高,这个税负不能说不高。税收高了,政府的财力雄厚,可以更多地投入到民生领域,让民众享受到高税收带来的高福利,即使税负高,倒也说不上痛苦。但是,我们的福利却远远达不到高水平,增长速度也远远追不上税收收入的增幅。事实上,用高税收把财富集中到政府手中进行二次分配,是一项成本极高的社会工程,也存在着大量的浪费。而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和一个透明的阳光财政体制,那么除了浪费之外还有巨大的腐败成本。在税收环节减少中低收入群体和中小企业的纳税比例,是一种相对来说较为高效和公平的方式,也会减少腐败的成本。所以,税收越高,并不代表民生状况越好,这种追求高税收的做法,也到了不改不行的时刻了。

我国目前结构性减税实施中的问题主要包括:

(1)临时性政策措施居多,尚未形成结构性减税的实施体系。这不利于减税措施发挥长期效应,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宏观调控的一种工具,税收的作用包括采取差别化的税收政策来促进产业升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

(2)配套措施不足。为了提高结构性减税政策的推广和深化,需要相配套的财政、税收体制,例如对税收之外的其他行政性收费进行规范,实施税费改革,彻底减轻纳税主体的负担。

另外,目前的政策还存在减税政策激励作用不到位、税收征管的随意性较强、在减税的大背景下对各级税务机关仍采取旧的制度进行考核等问题。

3进一步完善结构性减税的思路

税制结构的优化,主要应通过改革税种和完善税收体系(包括流转税体系、所得税体系和地方税体系)使之得以实现。目前对此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是这样几个税种:

3.1增值税的改革

增值税是流转税的核心,增值税的税率高低、征税范围的设计对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深远的意义。可以考虑的措施包括(1)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允许包括建筑物在内的固定资产纳入抵扣范围,彻底消除重复征税,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从而实现真正的消费型增值税;(2)通过实施出口退税的差别化政策,鼓励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出口,通过限制重要战略资源品、能耗型产品、生产过程中严重污染产品的出口;(3)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比较,目前我国增值税17%的基本税率偏高,可考虑逐步下降至11%左右;(4)提高增值税的起征点,减轻“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税收负担。

3.2全面推广资源税的改革

我国的资源税属财产税和地方税(海洋石油除外)范畴。改革资源税可以促进资源合理高效的利用,同时也可以提高西部资源丰富地区的财政收入,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保障民生提供资金保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区收入差距。改革的重点在于调整资源税计征办法,扩大征收范围。目前我国资源税的改革,在新疆试点的基础上,已推广到全国,但其从价计征的办法,仅适用于原油和天然气,今后应将实施从价计征的范围扩大到煤炭、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和有色金属矿原矿,考虑到盐类产品与居民的基本生活关系密切,对其可继续实施定额计征办法。同时,适当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将其他不可再生资源、再生周期较长和难度较大的资源、保护性开采利用的资源纳入进来,如草原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等。

3.3推进房地产税改革

具体的思路为:整合当前房地产领域的各项税收和收费,主旋律为改费为税,同时,对房产保有环节征税,把房产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健全地方税体系,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同时作为重要的一种财产税起到调节贫富差距、完善社会公平的目的。同时,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应当不加重中低收入居民的税收负担,可对首套居住用房或在规定限额以內的住宅面积免税,但别墅和大户型房产除外。以房产的评估价值作为课税依据,以客观地反映房地产价值和纳税人的承受能力。考虑到可能遇到的阻力,可分步实施,初期,可设计较低的税率。

此外,还应当研究遗产税等,进一步加大财产税在我国税收体系中的比重,从而达到社会公平的目的。

总之,结构性减税应当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通过上述措施的综合运用,不断改革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服从和服务于产业机构调整和经济机构的优化,充分发挥结构性减税对于产业机构调整的导向作用。当今中国已经具备了非常良好的财政基础,多年超过GDp增速两倍的税收增速,意味着减税存在着较大的空间,除采用大规模投资刺激经济之外,政府通过减税让利与转移支付将资源向民众转移,向教育、养老、医疗和保障房、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等民生方面进行转移,这对提高全体国民的保障水平和整体经济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培勇.新一轮税制改革评述:内容、进程与前瞻[J].财贸经济,2009(2)

作业减负措施和改革篇4

关键词:营改增;海洋服务业;影响

在开展“营改增”改革之前,在服务业中营业税是主要的税目,当前政府正进行着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改革。国家为什么要进行该项改革?对海洋服务型的企业来说又会有什么重要的影响?解决其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具体措施是什么?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实施“营改增”的原因及其意义

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这种税制结构下增值税纳税人外购劳务所负担的营业税、营业税纳税人外购货物所负担的增值税,均不能抵扣,重复征税问题未能完全消除,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把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将增值税征收范围覆盖所有的货物和劳务,不仅是与世界通行做法接轨,也是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的必然选择。因此,“营改增”是国家结构性减税的重要步骤。“营改增”的意义在于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是国家结构性减税的重大举措,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二、当前我国“营改增”的状况

自1994年以来,我国实行营业税和增值税并存的税制结构,是为了适应当时经济体制和税收征管能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税制结构显现出其内在的不合理性,阻碍了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符合国际惯例,也是深化税制改革的必然选择。按照国家规划,我国营改增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在部分地区和行业进行试点。第二步,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第三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营改增,也即取消营业税。按照推进计划,将在“十二五”期间完成营改增。至此,营改增试点地区的经济总量、服务业增加值和税收收入已占全国总量的半数以上,形成的“洼地效应”促使营改增再扩围提速。国务院决定自2013年8月1日起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扩大到全国,并择时扩大铁路运输和邮电通信行业试点。在2013年,据国税总局估计,营改增导致中国减税规模约1200亿元,涉及企业104.26万户,覆盖交通运输和现代服务业。

三、“营改增”对海洋服务业的影响

对海洋勘察、海洋生态环境调查、海洋使用可行性论证、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海洋水文气象观测等海洋服务业来说,实施“营改增”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海洋服务业普遍的税率在新政策中普遍是6%。

(1)营业税改增值税有利的影响:以下是某企业在营业税制度下和增值税制度下增值税不转稼与转稼这三种情况,由表1可知企业利润对比企业的利润最高,这就是“营改增”的目的。也会给海洋服务业带来有利的影响。

表1

项目名称营业税制度下增值税制度下增值税不转稼增值税转稼

营业收入1000943.41000

营业成本841841841

营业税5000

营业利润109102.4159

所得税费27.2525.639.75

净利润81.7576.8119.25

净利润率8.2%8.1%11.9%

(2)营业税改增值税不利的影响:对于海洋服务型企业来说,主要成本是人工费、燃油费、资产折旧费、设备维护费、船舶租赁费、信息资料费等。根据调查,超过四成以上的海洋服务业一般纳税人税负都有所增加。而其他抵扣进项税额也较少,因此海洋服务业在总体上获益不多,使营改增的意义大打折扣。海洋业的日常主要成本构成中不需要再购置大型的设备,主要是固定成本和人工成本较高,此类成本都不能产生进项税,成本可抵扣的比重过低,导致税基过高,变相的增加了税负。特别是在一些老企业,因为资产在前期投入多,新购置的较少,所以会造成进项额的减少。

四、“营改增”对海洋服务业不利影响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实施营改增后海洋服务型企业税负增加的主要原因有:集中购置了设备,造成可抵扣进项税额减少;外购了货物和服务,增值税专用发票取得困难使进项税抵扣不足;增值率过高造成增值税增多。

针对上述原因,可采取的应对措施有:现代海洋服务业,设备会被海水腐蚀,设备更新换代也快。老企业为提高进项可以加快固定资产的更新速度,提高进项。营改增前需要买的设备集中到营改增之后采购。新成立的企业初期可以往小规模征收率3%,充分享受营业税改增值税税率下降的好处。尽量扩大服务业进税项的可抵扣范围;完善配套政策;扩大营改增在各个行业的实施;企业自身加强政策培训,做好有关工作。

参考文献:

作业减负措施和改革篇5

继续扩大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2014年专项计划招生规模由2013年的3万名增至5万名,由中央部门高校和地方“211工程”学校为主的本科一批高校承担。实施区域为832个贫困县(包括所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和部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以及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的山西、河南、广西、贵州、云南、甘肃等10省区。专项计划采取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等特殊录取政策。为鼓励广大农村贫困地区优秀学生积极报考,自2014年起,按专项计划录取的新生可自行决定入学时是否迁转户口,在校学习期间可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申请调整专业。

实施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要求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专门安排不少于学校本科规模2%的名额,参照自主选拔录取办法,主要选拔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县及县以下中学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原则上符合当年普通高校统一考试招生报名条件、高中阶段具有上述中学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具有农村户籍且家庭在农村的学生均可报考。

实施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要求各省(区、市)因地制宜实施地方重点高校招收本地农村学生的专项计划。招生学校为在本科一批招生的本省(区、市)所属高校,招生规模、实施区域和招生办法由各省(区、市)根据本地贫困地区分布情况、高考报名的农村学生数量、就读重点高校比例等实际情况确定。

通过上述3项措施,预计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将比去年增加10%以上。为确保考试招生公平公正,通知要求各地各校严格考生户籍、学籍、就读地区等报考资格审核,严格考核录取管理,加强招生信息公开,健全省、县、中学和高校多级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教育部部署开展“减负万里行・第2季”活动教育部网站消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在2013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取得积极成效基础上,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第2季”活动。

《通知》要求,各地要深化综合改革,从源头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要深化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改革,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采取多种方式推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集团化办学和提高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进一步缩小校际差距。要落实义务教育入学改革要求,重点规范大城市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秩序。积极探索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切实减轻因入学竞争给学生带来的过重课业负担。要着力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完善科学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切实扭转单纯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

《通知》指出,各地要加大治理力度,坚决纠正不规范办学行为。要充分发挥教育治理体系效能,进一步加大力度治理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不规范办学行为。要将减负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工作考核,县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中小学校减负工作的考评,学校要将贯彻减负要求情况与教师的日常考核、评优评先挂钩。要设立举报和曝光平台,畅通问题反映渠道。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处罚细则,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减负工作不力、存在违规行为的地区、学校和个人进行查处和曝光。教育部将对全国各地学生课业负担情况进行监测排名,把各地减负工作开展情况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等挂钩。

《通知》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2014年4月至6月间,从省、地(市)、县(区)、学校等不同层面,组织开展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自查督查工作。教育部将对部分省份进行督查巡视,结果将向省级人民政府反馈,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按照《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制定和完善本地挂牌督导的措施和办法,将学校减负工作情况纳入责任督学区日常督导范围。责任督学每学期要联系学校减负情况的督导报告。

作业减负措施和改革篇6

一、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一)主要目标。到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年的0.76吨标准煤下降0.56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5%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年9.91立方米/吨下降到7.48立方米/吨,降低33%。“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分别减少10%和8%,到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年的263吨减少到236.7吨,化学需氧量由1049吨减少到965.08吨;县城污水处理率不低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二)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快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监督管理,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扎实做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三)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逐步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程序、用地批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节能评估审查以及信贷、安全和城市规划等规定和要求)。实行新开工项目报告和公开制度。建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机制。严格落实国家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的各项政策,在出口配额的申报和分配中,严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关,对高耗能、高污染产品一律不向国家申报出口配额、不向国家要求提高出口退税率。执行国家和省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差别电价政策,加大差别电价实施力度。组织相关部门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专项检查,清理和纠正在电价、地价、税费等方面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优惠政策。(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经济局、县财政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建设局、县商务局、县环保局、县物价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电力公司负责)。

(四)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组织相关部门,制订治理淘汰落后产能的具体工作方案,分行业、分产品、分年度认真组织实施。重点抓好矿产开采、小黄磷炉、小水泥等专项治理工作,从源头上控制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对工业高压用户落实无功就地补偿消谐等节能技术改造措施。到年,对产品单套(台)装置规模磷矿开采10万吨、硫酸4万吨、三聚磷酸钠2万吨、磷肥5万吨、水泥20万吨以下的企业及生产设置逐步给予淘汰和关闭。对不按时关闭的企业,县政府依法予以关闭,有关部门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并予以公布,电力供应企业依法停止供电。(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经济局、县财政局、县环保局、县质监局、县工商局、县电力公司负责)。

(五)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国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发〔〕40号)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年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40号),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先进生产能力,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根据不同行业情况,适当提高建设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从年起,新建项目单套装置最小规模分别为选矿50万吨/年、黄磷7500吨/年、磷肥20万吨/年,其它产品必须达到国家要求的最小经济规模,能耗和环保符合国家行业规定。按照国家《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令第57号)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年修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令第13号),鼓励外商投资节能环保领域,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外资项目,促进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升级。(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经济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商务局、县环保局负责)。

(六)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落实《湖北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政发〔〕34号),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有序合理开发水电,鼓励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推进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全县水电装机总量由年6千瓦增加到15万千瓦;太阳能热水系统达到1.2万平方米,在城区景观改造中推广应用太阳能灯及其它太阳能产品,新建农村户用沼气2万户,全县户用沼气总数达到3万户,新建大型沼气工程2处,中小型沼气工程20处,全县年产沼气总量达到0.11亿立方米(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电力公司、县财政局、县建设局、县能源办负责)。

(七)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制订促进全县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和指导目录,加大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抓好旅游、星级宾馆等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信息业和现代物流业;大力培育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积极扶持文化产业、房地产业、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做大做强;全面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行业,基本形成机制灵活、结构优化、开放程度高、功能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到“十二五”期末,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年的38:25:37,转变到23:50:27。认真组织落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和设备、环保节能与新能源、现代农业等领域为主攻方向,以延伸产业链,构建产业群为主线,以高新技术项目、企业、基地为主要环节,加快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不断延伸,竞争力明显提升。重点抓好化学选矿,湿法磷酸精制,窑法磷酸规模化生产,精细磷酸盐开发、电动汽车等关键工艺技术攻关,全力支持窑法磷酸等已取重大成功的技术创新项目由试产转为规模化生产,到“十二五”末,力争形成10万吨窑法磷酸生产能力。(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经济局、县科技局、县商务局、县旅游局负责)。

三、加快实施重点工程建设

(八)加快实施节能减排工程。着力抓好燃煤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电机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以及节能监测和服务体系建设等工程,认真组织筛选推介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扶持。在争取国家和省资金项目上,优先支持节能环保型建设项目。(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经济局、县科技局、县建设局、县农业局、县财政局负责)。

(九)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加快启动县城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污水管网建设,到2009年要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同时认真组织编制乡镇污水处理规划,分重点、分步骤搞好乡镇居民生活污水处理建设。加大工业废水治理力度,提高工业废水处理率达标率。严格饮用水源保护,加大污染防治力度。鼓励农村集镇兴建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大力开展农村农户改厕工作。(县建设局、县环保局、县水务局、县能源办、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

(十)完成二氧化硫治理工程。根据县政府与市环保局签订的《“十二五”二氧化硫总量消减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十二五”末,我县二氧化硫排量由263吨减少到236.7吨。在年末,楚烽公司、巨力公司完成节能减排改造项目,荆山水泥公司完成烟尘回收脱硫设施,三家企业完成削减二氧化硫126吨。(县环保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经济局负责)

四、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十一)深化发展循环经济。制订我县深化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意见,研究制订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规划,加快实施重点企业循环工业技改工作。组织申报湖北省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重点抓好楚烽公司、巨力公司两个公司余压余热利用的技改项目,争取将楚烽、巨力列入湖北省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楚烽公司在年已列入湖北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经济局负责)

(十二)实施水资源节约利用。组织实施《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规划》,抓好节水型工程项目建设。在高耗行业推行节水工作,加大企业节水技改力度,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强重点企业的水资源管理,加强灌区节水改造和修复,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制订高耗水行业准入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制订区域、行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制订城区企业和个人自取水管理办法。从年起,禁止企业和个人私自建设取水点。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在城区新建住宅和办公楼房,强制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县水务局、县建设局、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

(十三)推进资源综合利用。落实国家《“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913号),大力推进矿山开采秩序整顿,着力推进中低品磷矿、煤矿、硫铁矿等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实施矿产资源全层开采,主要矿产资源采选综合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年均提高3—5个百分点。抓好以黄磷等磷化工产品生产为主的废渣、废气、废水、废热的利用开发,提高综合利用率。探索促进全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的政策措施,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和加工处理的建设。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积极推广使用新型节能墙体材料,逐步淘汰实心粘土砖,到年底,县城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至年,乡镇集镇建筑使用节能墙体材料使用率达到90%以上。(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经济局、县建设局、县财政局、县地税局、县供销社负责)

(十四)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在县城要建立健全垃圾收集系统,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体系建设,特别是医疗废物、废水要坚持处理三专制度,即专人管理,专册登记和专项设备,医疗废物处理要交给具有资质的医疗废物处理单位进行处理。要结合新农村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收集系统,充分回收垃圾中的废旧资源,积极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努力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县建设局、县环保局、县农办、县农业局、县卫生局、县发展和改革局)

(十五)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大推进清洁生产和清洁生产审核力度,对达标排放、但污染物总量负荷依然较高的企业,监督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地方标准或污染排放总量超过已核定限额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重点行业所有改、扩建项目均在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前对原厂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按照国家清洁生产评价体系和标准,指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达标活动。认真组织国家清洁生产备选项目的申报工作,加大对清洁生产项目的支持力度。大力实施乡村清洁示范工程建设,在耕作制度、农业机械、畜禽水产养殖、农村生活等方面推广应用节能技术,推进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节能。深入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推行农业节本增效模式。发展生态健康养殖,促进合理、科学利用农药、饲料和肥料,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环保局、县农业局、县水务局负责)

五、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

(十六)全面推进企业科技创新。推动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体系。全力支持窑法磷酸技术研发,尽快形成生产能力,磷化工业产品要由初级产品向精细磷化工产品转变,逐步形成产业化发展。在矿产资源上,要以化学选矿为重点,逐步替代过去初级配矿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节电、节能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及农业节水、节肥、节药技术推广。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县科技局、县经济局、县建设局、县农业局、县水务局负责)

(十七)逐步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发展培育节能服务市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加快对现有能耗高、效率低的设备进行节能技术改造。逐步建立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企业以及党政机关办公楼、公共设施和学校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等进行管理一条龙服务。(县建设局、县科技局负责)

(十八)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制定加快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积极推进环境服务产业发展,研究制订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的政策措施,鼓励排污单位委托专业化公司承担污染治理或设施运营(县环保局、县建设局负责)

(十九)开展节能减排区域间科技合作。积极引进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重点引进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成果,在废物循环利用、能源梯级综合利用、绿色再制造等领域加强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国际合作,拓宽节能环保合作领域和范围。(县科技局、县商务局、县环保局负责)

六、加强节能减排管理

(二十)建设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乡镇、各部门年度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要尽快制订具体的评价考核实施办法。(县组织部、县实绩考核办、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经济局、县国有资产管理局、县环保局、县质监局、县统计局负责)

(二十一)建立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对全县耗能单位和污染源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健全涵盖全社会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区域间流入流出及利用效率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体系,实施地区单位GDp能耗统计数据网上直报系统。加强能源统计巡查,对能源统计数据进行监测。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能源清查工作的通知》(政办发〔〕106号)精神,全面摸清全县能源生产、流通和消费状况,制订并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统计和监测办法,改进统计方法,完善统计和监测制度。国控和省控企业到年末,全部安装完成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县环保部门负责验收,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运营管理。建立并完善污染物排放数据网上直报系统和减排措施调度制度,向社会公布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数据。继续做好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指标公报工作。(县统计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经济局、县环保局、县水务局负责)

(二十二)建立健全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快建立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执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审批权限。对超过总量控制指标、重点项目未达到目标责任要求的企业和单位,暂停环评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强化环评审批向上级备案制度和向社会公布制度。加强“三同时”管理,严把项目验收关。对建设项目未经验收擅自投运、久拖不验、超期试生产等违法行为,依法处罚。(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环保局负责)

(二十三)强化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管理。突出抓好规模以上企业和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推动企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节能技术改造,降低能源消耗。加强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检查和指导,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严格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配齐管好节能减排计量检测设备,建立和完善企业节能减排计量监控体系,做好节能减排统计分析,提高节能管理水平。实行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审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及公告制度,对未完成节能目标责任任务的企业、单位,强制实行能源审计。开展重点企业与国际、国内同行业能耗先进水平指标对比活动,找准问题和差距,提高节能管理水平。(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环保局、县经济局、县质监局、县统计局负责)

(二十四)加强节能环保发电调度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充分发挥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综合优势,优化城区、企业用电方案,推广应用高效节能技术,推进能效电厂建设,提高电能使用效率。认真落实《湖北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办法》(政发办〔〕92号),建立健全电力需求侧管理组织体系和长效运作机制,落实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加快负控装置建设,强化重点企业用电单耗管理和用户的利益。改进发电调度规则,以节能、环保、经济为标准优先安排清洁、高效机组发电,实现电力节能、环保和经济调度。(县经济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物价局、县电力公司负责)

(二十五)严格建筑节能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年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281号)和国家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标准实施监管工作的通知》(建办市〔〕68号)及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和墙体材料革新工作的实施意见》(改办〔〕39号)等文件精神,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实现新建筑达到节能50%的目标。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能源限额标准全过程监督管理,实施建筑能效专项测评,对达不到标准的建筑,不得办理开工许可和竣工验收备案手续,不准销售使用;年县城区新建建筑要达到节能标准,所有新建住宅房销售时在买卖合同等文件中要载明耗能量、节能措施等信息。建立并完善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监督体系,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县建设局、县房管局负责)

(二十六)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管理。强化行业管理,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建立完善退出机制,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落实国家财政补贴政策,加快老旧汽车报废更新。(县交通局、县财政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科技局负责)

(二十七)加大实施能效标识和节能节水产品认证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国家实施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扩大能效标识在家用电器、电动机、汽车和建筑上的应用,不断提高能效标识的社会认知度,引导社会消费行为,促进企业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积极支持相关企业申报国家节能、节水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县质监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建设局、县水务局负责)

(二十八)加强节能环保管理建设。建立健全节能监管监察体制,整合现有资源,逐步建立节能监察机构,建立健全污染减排监管体制,加快环境监测和监察机构标准化、信息化体系建设。加强节能监察、节能技术服务中心及环境监测、环保监察机构、城市排水监测的硬软件建设,适时更新监测设备和仪器,开展人员培训。加强节能减排统计能力建设,充实统计力量,适当加大投入,提高能源统计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开发应用、信息、评估监测、监督检查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环保局、县统计局、县财政局负责)

七、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

(二十九)健全节能减排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根据国家及省市有关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结合保康经济发展的需要,尽快草拟好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水污染防止、大气污染等方面规章制度,制定地方节能减排标准,建立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对节能减排标准项目,采取快速立项的方式,优先审核审批。组织宣传贯彻强制性国家标准、地方节能降耗方面标准,做好标准实施监督工作。(县政府法制办、县质监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经济局、县建设局、县农业局、县环保局负责)

(三十)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和监督。加快县城污水处理建设步伐,要力争在2009年完成建设任务。县城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营运后,实行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评估制度,将评估结果作为核拨污水处理费的重要依据。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情况及污染物排放信息实行向环保、建设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季报制度,安装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并与环保和建设部门联网。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运营后,一年内处理污水能力要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60%。(县建设局、县环保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水务局、县财政局负责)

(三十一)严格节能减排执法监督检查。县政府每年要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和监察行动,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和污染源的日常监督检查,对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的单位公开曝光,依法查处,对重点案件挂牌督办。统计部门要定期对节能减排数据质量进行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在节能减排统计中弄虚作假的行为。开设节能环保违法行为和事件举报电话和网点,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监督作用。建立节能环保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力、徇私枉法、权钱交易等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县发展和改革局、县政府法制办、县监察局、县环保局、县统计局、县工商局、县质监局负责)

八、建立节能减排激励和约束机制

(三十二)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强和改进电价管理,逐步实行电力峰谷分时、丰枯和季节性电价。对高耗能行业中国家规定淘汰类和限制类项目,实行差别电价。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并实行相应的电价政策。根据国务院、省政府的安排,合理调整各类用水价格,加快推行阶梯式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要达到每吨0.8元。使用自备水源,对已安装水表按水表显示值计算,对未安水表,其水量按取水设施每日运转24小时的最大流量计算。逐步提高垃圾处理收费标准,改进征收方式,建立县城污水排放集中垃圾处理良好运行机制。(县物价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经济局、县建设局、县水务局、县财政局、县环保局、县地税局负责)

(三十三)落实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税收政策。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及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等。进一步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节能环保项目的倾斜力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大矿山环境备用金征管力度,改进和完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继续加强和改进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和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管理。认真落实国家制定的鼓励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产品、节能环保型车辆、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设备进口的税收优惠政策。(县财政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环保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建设局负责)

(三十四)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优先为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项目、循环经济项目提供直接融资服务。研究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鼓励企业通过市场直接融资,加快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人民银行保康县中心支行、保康县银监办、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环保局负责)

九、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工作

(三十五)广泛深入持续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将节能减排宣传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活动,每年制订节能减排宣传方案,主要新闻媒体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进行系列报告,刊播节能减排公益性广告,广泛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环保意识。组织开展好每年的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活动。组织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社区等开展经常性的节能环保宣传,广泛开展节能环保科普宣传活动,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渗透在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的节约和环保意识。(县委宣传部、县广电局、县新闻中心、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环保局、县教育局、县水务局负责)

(三十六)表彰奖励节能减排先进单位和个人。对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和奖励。并组织媒体宣传节能先进典型,揭露和曝光浪费能源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反面典型。(县委宣传部、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环保局、县水务局负责)

十、推动政府机构发挥节能表率作用

(三十七)政府机构率先垂范。行政机关要从自身做起,带头节能,建设崇尚节约、厉行节约、合理消费的机关文化。建立科学的政府机构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制订并实施政府机构能源定额标准,推进政府机构用电、用水管理,实行节奖超罚,并将政府机构用水用电拿入年度综合考核之中,实行“一票否决”制。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系统,制订和完善适应本系统特点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方案。(县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县发展和改革局、县教育局、县科技局、县文化体育局、县卫生局、县质监局、县统计局负责)

(三十八)抓好政府机构办公设施和设备节能。政府机构重点抓好办公建筑物和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推广高效照明产品,县直机关率先更换节能灯,带头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度、冬季不得高于20度的标准。凡新建或改造的办公建筑必须采用节能材料及围护结构,及时淘汰高耗能设备,合理配置并高效利用办公设施、设备。推动公务车节油,推广实行一车一卡定点加油制度。(县财政局、县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县政府采购中心、县发展和改革局、县建设局负责)

(三十九)加强政府机构节能和绿色采购。认真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财库〔〕185号)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财库〔〕90号),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清单制度,不断扩大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范围。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以下统称采购人)用财政资金进行采购,要优先采购节能、节水、环境标志产品。采购人或其委托的采购机构应当在政府采购招标文件(含谈判文件、询价文件)中载明对产品的节能环保要求、合格供应商和产品的条件,以及优先采购的评审标准。采购人或其委托机构未按上述要求进行采购的,有关部门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予以处理,财政部门视情况可以拒付采购资金。(县财政局、县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县政府采购中心负责)

十一、加强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落实和检查考核工作

要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是强化政府责任的指标,实现这个目标是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确保实现。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格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总责,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要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完成好的地方给予奖励,对没有按期完成目标任务的地方,实行评先创优“一票否决”,并严肃追究责任。从年开始,对完不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停止新开工项目审批,停止工业用地审批。县人民政府每年与各乡镇人民政府、各部门签订年度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年中组织检查,年末进行考核。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要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把节能减排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到有关部门和重点企业,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的考核和监督,并每年向县人民政府报告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的履行情况。县人民政府每年向县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节能减排的进展情况,在“十二五”期末报告五年两个指标的总体完成情况。各乡镇人民政府每年也要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节能减排工作,自觉接受监督。

要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企业必须严格遵守节能和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落实目标责任,强化管理措施,自觉节能减排。对重点用能单位要加强经常监督,凡与政府有关部门签订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的企业,必须确保完成目标;对没有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企业,强制实行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对未按规定建设和运行污染减排设施的企业和单位,公开通报,限期整改,对恶意排污的行为实行重罚,追究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同时要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公民等各类社会主体的责任,促使公民自觉履行节能环保义务,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

十二、建立强有力的节能减排领导协调机制

作业减负措施和改革篇7

关键词:工程供水水价改革必要性

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形成机制和管理体制,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用水,确立水利工程供水的商品属性,实现水利工程供水水费由行政事业性收费向经营性收费的转变。可见,农业水价改革是通过价格杠杆以利益导向强化节水意识、实行节水灌溉的关键环节,是推动水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合理调节国家、企业(供水单位)、农民三者利益关系的有益实践。

一、进行农业水价改革,是公平负担,科学用水的需要

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制定,并根据供水成本、费用及市场供求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实行按方计量收费,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用水上的“大锅饭”问题,使农民公正、公开、合理负担水费,增强了农民的节水观念,便于激发农民节水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农民科学用水水平。

二、进行农业水价改革,是计量征费、科学管水的需要

通过水价改革,改农业用水按年亩平均收费为计量征费(按方收费),是科学管水的方向、前提和必要手段,是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实际步骤,是优化配置水资源的根本措施,只有适时进行水价改革,才能实现农业供水由粗放经营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管水。

三、进行农业水价改革,是水资源永续利用、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由于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水利供水工程漏损率一般在40%左右,水资源严重浪费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敲响了警钟。通过水价改革,将农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纳入商品价格范畴进行管理,按市场经济规律将农业用水商品化,可以极大地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促使农民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节水,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挥现有水资源的作用和效益,减少水资源浪费,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永续利用。

四、进行农业水价改革,是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需要

按照“提投并举”的方针,在提高水价的同时加大对农田水利和节水灌溉工程的资金投入,以加快灌区渠系和计量设施改造,逐步实现渠道衬砌和计量收费,是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项目。水价改革将改善供水行业和单位的财务状况及经济效益,有利于吸引各类资本投资,促进供水行业投资多元化。率先进行农业水价改革,为争取国家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创造了机遇、提供了条件。只有率先完成农业水价改革,才能增强供水企业的自我积累和自我投入能力,才能更多地争取上级的扶持与支持,从而加大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力度,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步伐,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五、进行农业水价改革,是合理调节三者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的需要

按照合理补偿和合理负担相统一的原则,在认真进行成本测算和充分考虑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利用价格杠杆有效调节国家、企业、农民三者利益关系,是利用经济手段实现科学管水、用水的治本之策,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各方长远根本利益。

六、如何加快推进供水价格改革

一是认真学习研究水价改革政策,做好原水成本测算工作。水价改革工作政策性强,如何学习研究国家出台的政策法规,做好水价成本测算,编制较高质量的水价测算报告,是后期水价核批的基础,也事关水价改革的成败。

二是争取市级主管部门的支持,规范水价改革工作。主动寻求市级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从程序、测算过程及方法都进行了规范,既减少了基层单位的工作量,避免了编制测算报告的随意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物价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水价审核工作。

三是全力争取县委、县政府和物价部门的支持,推进水价改革工作。通过多次向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汇报水价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县域内的水价改革工作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此外,县物价和水务部门组建了工作机构,建立起了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为切实开展好这次水价改革工作,县物价和水务部门先后到水利工程价格执行得好的区县考察学习,学习和借鉴水价改革好的经验和做法。

四是广泛宣传水资源管理和水价政策,让社会各界理解并支持水价改革工作。水价改革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统一起来。水利工程水费是自来水供水企业的重要生产成本,其价格的调整直接影响自来水终端价格,直接影响到广大用水户的日常生产生活,因此,考虑广大居民用水户的心理承受力很重要(有时在经济上能承受,心理上却不易接受)。加强用水户的宣传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

从国家的角度看,有利于形成正常的水价秩序,保护供用双方的合法权益,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建设节水型社会;有利于解决水利供水渠系上游大水漫灌与下游渴水的矛盾,减少因农民争水而造成的水事纠纷;有利于多元化筹措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减轻各级政府财政压力,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迅速改变农业的弱质产业地位,稳步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从供水企业的角度看,有利于建立成本约束机制,促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水费收缴率,解决水费收缴难的问题。通过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水增效,增强企业自我管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维持企业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增强企业实力和为农民服务的能力,进而加大对农业的反哺力度,最终受益者是农民,从而实现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如果不及时进行水价改革,企业长期低于成本运行,势必导致企业效益亏损,难以为继,更谈不上对水利工程的维修、更新和改造,以致于影响供水企业的正常供水,那么受害的不只是企业,最终农民也是间接的受害者。

作业减负措施和改革篇8

一、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控制增量、调整存量,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健全法制,完善政策,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加强宣传,提高认识,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动员全社会力量,扎实做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襄阳。

(二)主要目标。到2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20*年的1.60吨标准煤下降到1.27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3%。“*”期间,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分别减少*%和8%。全区城区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二、控制增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一)完善促进工业结构调整政策措施

1.鼓励类项目。鼓励企业引进和研制开发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设备。对国家鼓励发展的低能耗低污染先进技术、产品和生产能力项目,税务部门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给予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2.限制类项目。严格行业准入管理,对新建和改扩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有关部门在投资管理、环境评价、土地供应、信贷融资、电力供给等审核时,要以国家实行行业准入条件为依据,严格把关。对不符合准入条件的新建、改扩建项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予通过用地预审和不预供地,环保部门不予办理环保审批手续。

3.淘汰类项目。各有关部门及有关企业要采取积极有力措施,按规定限制淘汰。在淘汰期限内,价格主管部门应依法提高供电价格。对不按期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的企业,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责令其停产或关闭,并妥善安置企业人员;其产品属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区有关部门要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督促其依法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区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要吊销其排污许可证(区发展和改革局、区国土资源分局、区经济局、区建设局、区环保局、区物价局、区国税局、区地税局、区工商局、区供电公司负责)。

(二)加快新型能源项目建设步伐。“*”期间,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一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支持有实力的公司建设秸杆发电项目;二是稳步发展替代能源,积极推进生物柴油项目建设;三是加快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建设步伐,到20*年,全区力争农村户用沼气达到32500户,年产沼气总量达到1138万立方米(区发展和改革局、区农办、经济开发区、区科技局负责)。

(三)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制订促进全区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加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抓好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培育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积极扶持文化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做大做强;全面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行业,基本形成机制灵活、结构优化、开放程度较高、功能较为完善的服务业体系。到“*”末,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年的22:54:24转变到15:60:25(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统计局、区经济局、区文化局、区旅游局、区商务局负责)。

三、加大投入,全面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一)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采取企业自筹、金融机构贷款和社会资金投入以及区政府安排必要的资金支持等方式筹措节能减排资金。重点节能工程所需资金主要由企业自筹、金融机构贷款和社会资金投入为主。加大政府对节能减排的投入,区政府作为城区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的责任主体,在开征城区污水处理费的同时,努力争取省专项资金对我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支持。区财政20*年根据节能减排项目安排专项资金(区建设局、区财政局、区经济局、区科技局、区发展和改革局负责)。

(二)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着力抓好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电机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以及节能监测和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节能工程。认真组织筛选推荐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区科技局、区经济局、区财政局、区建设局、区发展和改革局负责)。

(三)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实施一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加快采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钢铁、化工等行业进行技术改造。落实节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在钢铁、机械、建材、纺织、建筑等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加强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及农业节水、节肥、节药技术推广。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区科技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经济局、区建设局、区农业局负责)。

(四)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城镇污水专项治理工作,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污水管网的规划与建设。到20*年,全区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加大工业废水治理力度,提高工业废水处理率和达标率。严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大污染防治力度。鼓励农村集镇兴建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大力开展农村改厕工作(区建设局、区环保局、区农业局、区农办负责)。

四、创新模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一)实施水资源节约利用。积极抓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进一步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工作,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大高耗水行业和重点用水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力度,加强重点企业的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在城区强制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区水利局、区建设局、区经济局负责)。

(二)推进资源综合利用。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2913号),推进大宗工业废弃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探索促进全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的政策措施,实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和加工处理布点试点建设工作。积极推广使用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加快淘汰实心粘土砖,到20*年底,城区全面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20*年全区全面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区建设局、区国土资源分局、区农业局、区经济局负责)。

(三)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到20*年,城区建立健全垃圾收集系统,全面推进城区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并结合新农村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收集系统,充分回收垃圾中的废旧资源,积极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区建设局、区城管局、区农办、区新村办、区环保局负责)。

(四)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对重点行业所有改、扩建项目均在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前对原厂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按照国家清洁生产评价体系和标准,指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达标活动。大力实施乡村清洁示范工程建设,在耕作制度、农业机械、畜禽水产养殖、农村生活等方面推广应用节能技术,推进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节能。深入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推行农业节本增效模式,发展生态健康养殖,促进合理、科学施用农药、饲料和肥料,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区环保局、区经济局、区农业局、区水利局负责)。

五、强化责任,加强节能减排管理

(一)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全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20*年底以前各有关部门制定落实具体的评价考核实施办法(区委组织部、区实绩考核办、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经济局、区国资办、区环保局、区质监局、区统计局负责)。

(二)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统计部门要建立健全涵盖全社会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区域间流入流出及利用效率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体系,实施区级单位GDp能耗指标季度核算制度。要建立并完善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能耗统计数据网上直报系统。加强能源统计巡查和监测。环保部门要认真落实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统计和监测办法,完善统计和监测制度,建立环境统计系统。建立并逐步完善污染物排放数据网上直报系统,落实污染减排定期调度制度。做好区级在线监测联网,对重点监管企业污染排放情况、污水处理厂出口水质、主要河流断面的水质、主要水源地水质、城区空气质量等五个方面实施在线自动监控,构建污染物排放立体监测体系并向社会公告监控数据。统计部门会同区经济、环保、水务、建设等部门要做好单位GDp能耗、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公报工作,进一步完善建设节约型社会统计公报制度(区统计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经济局、区环保局、区水利局、区建设局负责)。

(三)建立健全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按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指南》要求,20*年底以前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要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新建项目必须符合污染物排放总量要求。强化环评审批向上级备案制度和向社会公布制度。加强“三同时”管理,严把项目验收关,对建设项目未经节能、环保验收擅自投运、久拖不验、超期试生产等违法行为,要立即责令停止生产并处罚款(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环保局负责)。

(四)强化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加强对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检查和指导,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严格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配齐管好节能减排计量检测设备,建立和完善企业节能减排计量监控体系,做好节能减排统计,组织开展节能减排设备检测,编制节能减排规划。实行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审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及公告制度,对未完成节能目标责任任务的企业,强制实行能源审计(区经济局、区环保局、区质监局、区统计局、区发展和改革局负责)。

(五)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充分发挥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综合优势,优化城区、企业用电方案,推广应用高效节能技术,提高电能使用效率。建立健全需求侧管理组织体系和长效运作机制,落实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加快负控装置建设,强化重点企业用电单耗管理,协调好社会、电力企业和用户的利益(区经济局、区物价局、区供电公司负责)。

(六)严格建筑节能管理。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实现新建建筑达到节能*0%的目标。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能耗限额标准全过程监督管理,实施建筑能效专项测评,对达不到标准的建筑,不得办理开工许可和竣工验收备案手续,不准销售使用;所有新建商品房销售时在买卖合同等文件中要载明耗能量、节能措施等信息。建立并完善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监管体系,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区建设局、区房管局负责)。

(七)加强节能环保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节能监管监察体制,整合现有资源,加快理顺和逐步建立区级节能监察机构。建立健全污染减排监管体制,加快环境监测和监察机构标准化、信息化体系建设。加强节能监察、节能技术服务中心及环境监测站、环保监察机构、城区排水监测站的硬软件建设,适时更新监测设备和仪器,开展人员培训。加强节能减排统计能力建设,充实统计力量,适当加大投入,提高能源统计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开发应用、信息、评估监测、监督检查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区编办、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经济局、区环保局、区统计局负责)。

六、健全法制,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

(一)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湖北省节能减排的有关法规和规章。组织宣传贯彻强制性国家标准、地方节能降耗标准,做好标准落实监督工作(区政府法制办、区质监局、区环保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经济局、区建设局、区农业局负责)。

(二)强化城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和监督。实行城区污水处理厂运行评估制度,将评估结果作为核拨污水处理费的重要依据。对城区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情况及污染物排放信息实行向环保、建设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季报制度,限期安装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并与环保和建设部门联网。对未按规定和要求运行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城镇予以通报,并责令限期整改(区建设局、区环保局、区水利局、区财政局负责)。

(三)严格节能减排执法监督检查。区政府和有关部门每年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和监察行动,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和污染源的日常监督检查,对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的单位公开曝光,依法查处,对重点案件挂牌督办。统计部门要定期对节能减排数据质量进行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在节能减排统计中弄虚作假的行为。开设节能环保违法行为和事件举报电话和网站,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监督作用。建立节能环保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力、徇私枉法、权钱交易等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区发展和改革局、区政府法制办、区监察局、区环保局、区统计局、区工商局、区质监局负责)。

七、完善政策,形成约束和鼓励机制

(一)落实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税收政策。区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及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等。认真落实国家制定的鼓励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产品、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的税收优惠政策(区财政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科技局、区环保局、区国税局、区地税局负责)。

(二)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大实施电力峰谷分时、丰枯和季节性电价力度。对高耗能行业中国家规定淘汰类和限制类项目,继续实行差别电价。根据国务院、省政府的安排,合理调整各类用水价格,加快推行阶梯式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对国家产业政策明确的限制类、淘汰类高耗水企业实施惩罚性水价。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按国家规定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将二氧化硫排污费由目前的每公斤0.63元分三年提高到每公斤1.26元,同时提高CoD排污费标准。加大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力度,建立城区污水排放和集中处理良性运行机制。在20*年底前全区全面开征城区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要达到每吨0.8元。提高垃圾处理收费标准,改进征收方式(区物价局、区环保局、区水利局、区经济局、区建设局、区财政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地税局、区供电公司负责)。

八、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

(一)广泛深入持久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每年制订节能减排宣传方案,主要新闻媒体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进行系列报道,刊播节能减排公益性广告,广泛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宣传节能减排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节约环保意识。组织好每年一度的节能宣传周、城区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中国水周等宣传活动(区委宣传部、区广电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环保局、区水利局负责)。

(二)表彰奖励节能减排先进单位和个人。区财政设立节能减排奖励基金,对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和奖励。并组织媒体宣传节能先进典型,揭露和曝光浪费能源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反面典型(区发展和改革局、区财政局、区环保局、区水利局负责)。

九、政府带头,发挥节能表率作用

(一)政府机构率先垂范。各级政府及各部门要从自身做起,带头节能,建设崇尚节约、厉行节约、合理消费的机关文化。建立科学的政府机构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制订并实施政府机构能耗定额标准,积极推进能源计量和监测,实施能耗公布制度,实行节奖超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系统,制订和实施适应本系统特点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方案(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教体局、区科技局、区卫生局、区质监局、区统计局、各镇人民政府负责)。

(二)抓好政府机构办公设施和设备节能。各级政府机构重点抓好办公建筑物和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推广高效照明产品,区直机关率先更换节能灯,带头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冬季不得高于20℃的标准。凡新建或改造的办公建筑必须采用节能材料及围护结构;及时淘汰高耗能设备,合理配置并高效利用办公设施、设备(区财政局、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建设局、各镇人民政府负责)。

(三)加强政府机构节能和绿色采购。认真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财库[20*]185号)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财库[20*]90号)。各行政、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以下统称采购人)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要优先采购节能、节水、环境标志产品。采购人或其委托的采购机构应当在政府采购招标文件(含谈判文件、询价文件)中载明对产品的节能环保要求、合格供应商和产品的条件,以及优先采购的评审标准。采购人或其委托机构未按上述要求采购的,有关部门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予以处理,财政部门视情况可以拒付采购资金(区财政局、区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

十、加强节能减排组织领导

作业减负措施和改革篇9

改革步骤:总体设计,分步实施

税改是涉及制度变迁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因此,分步实施的改革是可行的,其优点在于可以分散改革风险。但在设计方案时,首先应该制定明确的总体目标,分步实施的一揽子改革措施以及所有税种的设计均应对此总体目标充分考虑,避免政策不衔接,避免先行出台的给未来的改革设置障碍。

根据12字原则,从税法角度看应该统一和公平;从税收负担看应该减轻;从征管制度看应该简化和有效率。近期目标是结合税费改革,对现行税制进行有增有减的优化调整;长远目标是在规范各个税种的基础上,组成协调的城乡统一的税收体制,并加强法制化,保证其权威性和稳定性。

在总体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根据当前具备的条件和税制改革的轻重缓急程度,各项政策可以陆续推出,逐步到位。

第二,分步实施的改革过程不宜过长,应适当加快改革进度。过长的改革过程,从改革效应看,可能出现暂时性的无效率,难以发挥预想作用;从税制角度看,破坏了税法统一,导致税制更加不公平;从具体操作看,造成过多矛盾,增加征收管理的难度。

税收政策应该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对纳税人的区别对待可能造成新的行为扭曲。分步实施的原因之一是出于对改革成本的顾虑。目前的增值税转型改革,只是在局部地区、若干行业试行对机器设备投资的抵扣,这种办法有可能带来征收管理的新矛盾,应该尽快过渡到对全国各行业实行增值税转型,并最终实现全部新增固定资产纳入抵扣范围,以便彻底解决重复征税和税负不公平的问题。

第三,税制改革需要一系列其他配套措施,如政府职能的转换,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社会信用、个人信用制度和财产登记制度,以及银行和金税工程的联网的建立等。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下一步的税制改革既有增收效应,也有减收效应,从总体上看,不少措施都具有减税效应,税费负担是下降的。为减少财政风险,政府支出结构和预算管理方面的改革刻不容缓。

分步改革措施的具体设计

下一步税制改革主要是在现行税制框架下进行有增有减的优化调整。包括合并一些重复设置的税种;调整交叉设置(或不合理设置)税种的征收范围;停征若干税种;开征一些新税种。从改革步骤看,增值税转型和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是首先要解决的。因为在自由准入的市场条件下,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两套税法严重影响了内外资企业的公平竞争。

1.增值税转型已先行开始试点。第一阶段目标是实现全国范围内对机器设备投资抵扣。最终目标是实现全部新增固定资产纳入抵扣范围。扩大增值税范围虽也涉及内外资企业的公平税负问题,但因需要同时改动营业税,将会影响到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可作为第二步改革的内容。

2.消费税扩大征收范围和提高税率的改革可尽快出台。在立法开征环境保护税之前,可通过增加税目和提高税率,加大消费税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力度。但调整消费税纳税环节的改革可以放后一些。

3.企业所得税的两法统一是当务之急。包括纳税人认定、计税成本、税率、优惠政策等方面都要统一,并符合“宽税基、低税率、少优惠”这一世界税制改革的发展趋向,建立统一的法人所得税制度。建立所得税会计制度,实现企业所得税的税前足额抵扣。统筹考虑法人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的衔接,建立两税协调的所得税制度。

4.个人所得税改革有待诸多配套设施的建设。但当前仍可开始做小的调整,如提高起征点、减少累进税率级次等,待条件具备时再进行综合征收的改革,最终实行包括税前扣除的分类综合个人所得税制度。

5.作为地方主体税种的财产税改革,应该在建立资产评估手段和财产登记制度的同时着手进行。并辅以经过改革后的其它各个地方税种,逐步形成具有一定收入规模的地方税体系,解决目前地方财政没有稳定税源,县、乡两级入不敷出的问题。

6.作为阶段性目标的农村税费改革,虽然降低了农民负担的平均水平,但存在农民负担累退性问题,应该立即解决。城乡一体化税制是改革的最终目标。在取消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现行农业各税的同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税收制度,包括间接税方面的农业增值税改革,以及直接税方面的城乡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

7.从税费一体化的角度统一设计。税费改革的实质目的是为了在规范政府收入机制的基础上,规范政府行为。把费的治理同税改结合考虑,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税费改革问题。如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稀缺资源等的税费改革,都应列入考虑之中。

不同级次政府之间要有税权划分

税收立法权(制定、修改、解释、废止税收法律规定的权力)在中央和地方立法机构之间的合理划分,不仅有利于税收法制化建设,也有利于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中国宪法规定,在不与宪法和行政法规抵触的前提下,省级人大可以制定地方性税收法规。1994年税改也规定将属于地方收入的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但这项规定并未实现。地方政府只享有少数地方税法的实施细则制定权,其他的地方税税种的立法权、税法解释权、税目税率调整权、税收减免权等均集中于中央。

给予地方立法机构一定的税收立法权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进行税费改革后,部分收费要改为税收,而且很多地方政府原有的收费千差万别,统一的中央政府立法有很大难度,需要在地方立法机构解决。

税收立法权的划分,在统一税政的前提下,首先给予省级立法机构一定的地方税种立法权,包括税种的开、停征权,税目调整权、税率浮动权、税收优惠权(共享税中的地方分享部分也应有减免权)。但值得指出的是,适当下放税收立法权限,需要配合不同级次政府事权的改革;彻底解决地方滥用收费权,及干预税收执法的现象;并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完善税法体系,提高税收遵从率

税收遵从指纳税人自觉履行税法的程度。税收遵从率的提高,意味着税收奉行成本的减少,以及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

作业减负措施和改革篇10

关键词:水利工程农业水利改革保障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一、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1.推进水价改革,实行统一分级管理

考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水利工程供水情况的千差万别,水价改革采取统一政策,分级定价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的积极性:省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调整的原则、方案,平衡、指导和协调全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并制定和调整省属及跨区市的水利工程、新建设计灌溉面积6667hm2以上的水利工程的供水价格;市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根据省定原则和方案,确定本地区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的实施办法,制定和调整市属及辖区内跨县区的水利工程、新建设计灌溉面积667hm2以上6667hm2以下的水利工程的供水价格;其余水利工程的供水价格由县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制定或调整。

2.实行分类定价,货币计价的计收方式

水利工程供水实行分类定价,根据用水户的不同性质分为农业用水价格、生活用水价格、水力发电用水价格和环境用水价格。农业供水取消实物计收,改为货币计价、货币结算的计收方式。

3.农业供水要逐步由按田亩收费向计量收费过渡

农业供水目前仍按田亩计收水费。应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灌区向计量收费过渡。改革试点灌区要积极推广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制度。

4.严格测算方法,科学确定价格

要严格按照水利部《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核算规范(试行)》(水财经[2007]470号)并结合各地水价现状,正确划分成本范围,合理分摊各种费用,强化财务管理,规范会计核算,严格控制人员编制。

二、农业水价改革,是水资源永续利用、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农村仍然有一批年久老化水利工程设施在运行,水利供水工程漏损率一般在40%左右,水资源严重浪费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敲响了警钟。通过水价改革,将农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纳入商品价格范畴进行管理,按市场经济规律将农业用水商品化,可以极大地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促使农民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节水,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挥现有水资源的作用和效益,减少水资源浪费,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永续利用。

三、农业水价改革,是科学管水、计量收费的需要

通过水价改革,改农业用水按年亩平均收费为计量收费(按方收费),是科学管水的方向、前提和必要手段,是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实际步骤,是优化配置水资源的根本措施,只有适时进行水价改革,才能实现农业供水由粗放经营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管水。

四、农业水价改革,是科学用水、公平负担的需要

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制定,并根据供水成本、费用及市场供求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实行按方计量收费,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用水上的“大锅饭”问题,使农民公正、公开、合理负担水费,增强了农民的节水观念,便于激发农民节水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农民科学用水水平。

五、农业水价改革,是促进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需要

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水”的方针,在提高水价的同时加大对农田水利和节水灌溉工程的资金投入,以加快灌区渠系和计量设施改造,逐步实现渠道衬砌和计量收费,是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项目。水价改革将改善供水行业和单位的财务状况及经济效益,有利于吸引各类资本投资,促进供水行业投资多元化。率先进行农业水价改革,为争取国家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创造了机遇、提供了条件。只有率先完成农业水价改革,才能增强供水企业的自我积累和自我投入能力,才能更多地争取上级的扶持与支持,从而加大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力度,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步伐,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六、农业水价改革,是合理调节三者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的需要

按照合理补偿和合理负担相统一的原则,在认真进行成本测算和充分考虑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利用价格杠杆有效调节国家、供水单位、农民三者利益关系,是利用经济手段实现科学管水、用水的治本之策,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各方长远根本利益。

从国家的角度看,有利于形成正常的水价秩序,保护供用双方的合法权益,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建设节水型社会;有利于解决水利供水渠系上游大水漫灌与下游渴水的矛盾,减少因农民争水而造成的水事纠纷;有利于多元化筹措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减轻各级政府财政压力,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迅速改变农业的弱质产业地位,稳步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从供水企业的角度看,有利于建立成本约束机制,促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水费收缴率,解决水费收缴难的问题。通过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水增效,增强企业自我管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维持企业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增强企业实力和为农民服务的能力,进而加大对农业的反哺力度,最终受益者是农民,从而实现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如果不及时进行水价改革,企业长期低于成本运行,势必导致企业效益亏损,难以为继,更谈不上对水利工程的维修、更新和改造,以致于影响供水单位的正常供水,那么受害的不只是供水方,最终农民也是间接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