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科学化管理十篇农业科学化管理十篇

农业科学化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1:00

农业科学化管理篇1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垦区上下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推动城乡一体跨越发展,关键在于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尤其在制约发展的问题较多、矛盾突出的地方,领导干部的作用更为突出。在总局党委突出“抓城、强工、带农”统筹方针指导下,八五八农场党委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党的干部工作,从干部教育培训、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强力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以干部工作科学化保障农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一、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

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不断提高各级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农场党委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摆在干部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以多种方式集中培训各级各类干部,努力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近年来,农场党委强化学习型组织建设,把政治学习改造主观世界与增强工作能力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扩大培训规模与改进培训方式相结合,在推动干部教育培训科学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效地促进了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变、知识结构的改善和能力素质的提高。为进一步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农场党委着重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探索。

一是注重把握理想信念、党性教育的时代特征。明确新的时代条件下党性修养的内涵和要求,教育广大干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创新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方法。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行业干部的知识结构和实际需求,倡导围绕垦区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和“抓城、强工、带农”城乡一体跨越发展方针,进行专题调研、研讨和学习,以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一大批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优秀干部,培养一批熟悉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优秀干部,以此推进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

三是创新教育培训的体制机制。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引进竞争机制,提升教育培训水平。抓住农垦总局、分局党校的干部培训主阵地作用,选派优秀干部到各级党校学习。精心组织各类各期干部培训班,聘请各高校专家教授授课。选派优秀干部到著名高校脱产学习、到沿海发达地区学习考察、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各级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突出实践特色。定期安排机关和生产一线干部进行工作大交流,安排干部到生产一线、艰苦地区和复杂岗位锻炼,让他们在应对复杂局面、处理疑难问题和突出的矛盾中接受教育、提升能力。

二、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学化

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关键是选拔任用制度工作的科学化,以科学制度保证把人选准选好。农场党委围绕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努力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

近年来,八五八农场党委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不断完善民主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等环节。同时,建立和完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实行党委会讨论干部票决制。这些措施有力地推进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一是扩大民主,改进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的启动程序。首先,改进干部选拔任用提名方式,扩大提名范围,落实群众的参与权,实现提名环节的公开化、规范化,落实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倡导竞争性提名,落实群众的选择权。变以往的“暗箱操作”为“阳光作业”,变少数人“相马”为广大群众“相马”。其次,扩大推荐环节的民主,扩大群众的参与程度,注重社会公论、搞好民意调查。再次,改进民主推荐方式,在组织民主推荐的基础上,鼓励以个人名义对表现确实优秀的干部进行署名推荐,按照“谁推荐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干部推荐责任制,增强推荐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二是知人善任,提高领导干部识人用人的本领。密切联系群众,注重调查研究,善于发现那些埋头做事、作风扎实、群众信赖、清正廉洁的干部,做到因事设岗、以岗选人,人尽其才。能不能选好人用能人,是执政能力高低的体现,选任人民满意的干部是干部选拔工作的生命线,因此坚决区分和远离不讲党性、不重品行、为了个人私利和仕途升迁捞资本、做虚功、拉关系、搞奉迎、弄虚作假,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造势”和“谋官”上的人。三是树立导向,形成尊重老实人的良好氛围。

三、推进干部考核评价工作科学化

干部考核评价既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础,又对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有导向作用。八五八农场把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的重要手段,不断提高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努力推进干部考核评价工作的科学化。

近年来,为解决对干部了解不深不透、考察失真失实等问题,农场努力在考核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工夫,运用新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发挥纪检、宣传、审计、计划财务、政研等部门的作用,拓宽评价依据,提高了干部考核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但也应看到,在干部考核评价工作中还存在个别考核指标设计没能完全体现部门职能、岗位性质、发展阶段、基础情况、行业特点等差异,一些考核程序相对烦琐,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不够等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干部考核评价工作科学化,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农场不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分类合理、程序严密、简便易行的原则,进一步提高考核评价指标的科学性、程序的可操作性;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日常考核评价体系,将集中考核与日常考核、事后考核与过程考核、政绩考核与德才考核相结合,以便对干部做出更全面准确的评价;加大考核结果的使用力度,综合运用组织调整、诫勉谈话、纪律惩处等多种手段,选拔使用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干部,惩戒急功近利、作风漂浮、弄虚作假的干部,引导干部真正把心思用在推动科学发展上。

农业科学化管理篇2

1.1工农的性质改变

通过对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的了解,对其工业化的过程分析,了解到在这个过程的早期发展中,是以农业发展为主体。在农业生产中投放了大量的社会劳动力,再把农业发展产生的资源投放到工业发展中。在工业化过程的中后期,随着农业和工业的发展,2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工业渐渐取代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我国的工业会发展到现在的这个地步,工业发展和城市的建设取得如此大显著的成果,离不开农业资源的提供、农业经济的大力支持、农民的伟大奉献。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积累的能力在逐步提高,我国政府也随之改变了相关的政策,为了保证工农产业的平衡发展,缩短工业与工业之间的差距,改变城市和农业发展的不平衡,规定用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用工业发展来促进农业发展,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的调控能力,全力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1.2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就是农业开始使用现代的工业、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的经济管理方法,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的农业逐步改变为现代化的农业。它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手段。现阶段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生产,建设现代化的农村,不仅会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生产力,创新农业经济的生产技术,还会为创建社会主义下的农村,实现现代化和城镇化,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经济也可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增强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村的竞争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增强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国际和市场上的竞争力。所以,加快执行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现代化的农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有着很大的意义。

1.3城乡一体化

在我国社会经济加速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不平衡,农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生产组织能力不高、生产设备匮乏、生产力低、增长过慢、农民收入较低。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过快,造成了工业与农业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农民对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更加剧烈,要求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消除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实现城市与农村共同富裕。

2农业经济的转型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学科带来了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并给农业经济的管理学科也带来一些影响和改变。

2.1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带来了新的改变和发展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的增多,传统农业经济逐步被现代化的农业经济所取代,农业的发展也随之进入新的阶段,关于农业的学科渐渐增多,管理学科的对象应着重放在农业的产业链上,注重农业生产的过程,保障农业产品安全质量。

2.2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带来了新的改变和发展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应该得到高度的重视。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是当前主要的城乡经济结构。城乡传统的经济结构被打破。在社会经济的转型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定会得到极高的重视,管理学科的发展,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现代也是一个注重环境的时代。农业本身就是经济和环境的再生产结果,环境的改变也会影响农业产品的再生产,所以环境保护理论也成了管理学科关注的重点。

2.3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方针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带来了新的改变和发展

现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逐渐深入到农业发展中,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方针渐渐变成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并且进行了一些探讨,主要体现在:政府提出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理念,把可持续性的使用和保护环境当作农业经济转型期的管理学科重点,以至于农业经济的管理理论发生了质的变化;怎样提高国际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将会成为农业经济转型期管理学科的重点。

3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和改变

3.1确定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社会经济的转型显示出很好的发展趋势,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但是转型过程中,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经济存在的矛盾。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很少,农业生产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还是比较零散的,没有形成农业产业的整体形态。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去农业发展只注重产品的重量,转变成现在注重农业产品的安全质量。这就激发了过去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与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2者之间的矛盾,所以要管理好农业,就要确定好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充分利用土地和劳动力,极力解决2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3.2分析农业经济管理,着重变现学科之间的特色

在分析了转型期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管理学科的探讨对象的一些变化,了解到其中的差异,执行差异化的学科战略,把工农的性质结果、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农业经济转型期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注重农业经济的整体分析,注重生产之前、生产中和生产之后3个阶段的生产步骤,加大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研究,注重环境和国际方面的问题。

3.3加强人才的培养

从差异性的学科中可以发现,针对不同的重点有着不同的方针,这样就导致了需要不同的人才。可以提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合理和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地选取农业经济在转型期管理学科所需要的资源,例如教学教材、教师辅助教学所要用的资料和理论。恰当调整研究重点,将教学新理论、新方法和技术融入到管理教学中,培养探讨重点所需要的人才。政府应加大教学的改革和规划,推出新的农业经济管理教学中的人才培养对策,重点培养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和优秀的人才,增强培养力度。

3.4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是一个比较广的学科,里面主要包含了2个学科: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还包含了其他很多不同的学科。这些不能分离开来,要整体性研究,就要加强多个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补,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合力解决在融合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要不断增强思考能力,去增强实践经验。

4结束语

农业科学化管理篇3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发生质的飞跃,农产品的供给格局发生大规模改变,原来农产品短缺不足,而现如今,农产品丰收年供大于求,过去更注重农产品的产量,而如今不仅要关注产量,还要对农产品的质量加以关注,农民收入也纳入到农业经济的范畴。农业经济的发展依靠的是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进步,通俗地讲,农村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具备专业能力的建设方面人才,而农业经济人才来源于农业经济管理教育的培养。因此,想提高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获得更高产量,更高质量的农产品,就要从最基本的入手,建立农村经济管理学科,大力发展学科教育,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农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和管理型人才。

2农村经济转型期的特征

我们把农村经济转型期的特征概括为两类:一是工农产业结构发生改变;二是二元结构发生变化。工业和农业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导致农村经济转型期。人们开始对农村经济转型开始重视。我国的工业和农业发展存在一个相互平衡,相互帮助的关系,在农业发展速度过快时,农业经济带动工业经济发展,当工业经济发展过快时,工业回过头来反哺农业经济。这种策略是国家提出来促进工业和农业共同协调发展的方针,当前时期,我国的经济工业占据经济发展的较大份额,因此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正好符合工促农的阶段,工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向新的阶段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成为我国发展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大都市在中国大地上崛起,但是同时带来的极端化问题就是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农村收入远不及城镇收入。而且农村在医疗、教育、交通、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都落后于城镇,两极分化的城市结构导致我国需要在农村经济上重点发展,重点投入资金。从国家支持的角度支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崛起,促进农村城镇的贫富差距逐渐降低。

3经济转型对农业经济学科的要求及学科发展趋势

3.1不断发展相近学科专业新形势的发展

促使各大高校争先开设关于农业经济的专业,以此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新农业经济学科是在传统的经济学或者经济管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对经济学科的方向做了重新的规划,例如一些高校开设的农产品贸易学,农产品经济会计学,这些学科都是针对农业经济来进行课程设计,将农业经济特点纳入学生学习的范畴,这样对于农业静的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还有一些高校,例如华中农业大学,在经济管理学院设立了一农业企业为主的小型乡镇企业为内容的会计学、工商管理学等,还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经济管理学院设立的农产品营销专业。这些新专业的设立是对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做出的铺垫。因此,根据农业经济发展规律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2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客观的信息和数据发送到生产中去,计算机需要集处理信息,采集信息,整理信息为一体,对生产数据进行合理的优化,帮助生产高效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正需要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来实现其正向增长。在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中,经济管理的好坏是和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息相关的,或者可以说准确性和时效性是经济管理成败的关键因素。而在农产品的经营管理中,市场上的信息非常重要,对于农产品的经营销售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市场的信息直接影响营销成功与否。目前,农业经济发展逐渐引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一些高校的信息学院设立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专业能够培养出具有信息化专业知识的人才,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用及时的市场信息帮助农产品生产者获得最有效的信息,从而提升农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农产品价值的提升。为了使农村经济能够朝着现代化信息技术方向发展,在高校设立信息化管理学科至关重要。

3.3运用数理知识增强农业经济的管理科学化

高校中传统的农业经济课程中,数理经济和定量分析占据课程的比重较低,更多的学习重点在于解释国家的经济导向以及政策,更多的是贯彻国家农业经济发展趋势,没有专门的定性研究和分析农业经济类似的课程。但是,目前国家经济重点在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经济逐渐成为我国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定量的分析和数理经济分析得到了高校的重视,在定量的分析和数理经济分析课程的比重上有所增加。农业部门不仅要知道生产问题,生产销售问题,还需要考虑生产成本以及效率问题,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根据此问题的需求在定量分析和数理经济分析上增加课时,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

3.4实践性教育不断加强,软科学硬化日益受到重视,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教育思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传统教育思想认为在农业经济中要重视理论学习研究,课程设计就偏重与增加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理论的学习,忽视了实践性和智能性的学习,因此导致学生毕业后对所面临的工作不能够适应,没有足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经济的转型发展导致市场经济竞争更加激烈,需要的农业经济管理型人才的要求就越高,对其具备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因此,在大部分高校中,专业课程之外设立了很多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一些具备实践性和科学性的学术研究,以此来加强学生农业经济的管理和实践能力。

4农业经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4.1适应农业经济转型的需要,确立农业经济学科发展方向,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我国农业经济在转型后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其发展的劲头非常好,但是我国的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冲突点,首先就是农业人口多,但是相对的土地资源少,农业经营分散,产业链的建立不完善。农业发展的阻力在于农村生产效率低,经营过程中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其次就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相互冲突,现代农业已经逐渐呈现出高质量,高产量,多元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但是传统的农业还局限在低效的模式下。因此,为了解决这两个冲突点,需要从科技方面、信息化方面、管理方面入手提升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对生产获得组织进一步优化,降低经营农作物成本,增加竞争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就是通过培养专业人才实现上述目标。通过对农业经济学科的建立,科学的对各阶层的专业农业经济管理人才进行培养,帮助农业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高是农村经济转型背景下发展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

4.2以科学研究为支撑,形成本学科的学科特色

任何科学进步都需要通过不断地科学研究来实现,因此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要不断进行科学研究,通过研究和发展不断使农业经济发展手段变得成熟和稳定。科学研究的主角就是专业的农村经济管理型人才,这些人才是通过专业的学科教育培养出来的。因此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特设学科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我国经济发展长河中,农村经济所占比重非常高,通过科学研究能够形成具有特色的农村经济基础,这样才能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

4.3以人为本,分层次、分步骤地培养人才,建设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学术梯队

在农村经济建设的人才队伍中,每个层次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强有力的建设人才队伍是实现农村经济学科发展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教学队伍中,有几大类教育者,首先是秉承着计划经济阶段思想的老学者,其次是在计划经济过渡阶段的改革学者,最后是具备先进思想的青年学者。正因为有这样的梯队存在就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历程,因此在农村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中要大力发展学科带头人制度,将具备先进思想的有志青年和具备国际管理理念的杰出海归纳入学科建设的重点,培养出学科建设的骨干,不断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实现学科建设的科学化。

5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仍需国家关注,在一些关键难点上,国家还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是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具有国际化的、多元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实现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达到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在一个平衡状态。本文主要阐述了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通过对农村经济转型期的特征、经济转型对农业经济学科的要求及学科发展趋势的分析,并提出农业经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虽然笔者见解具有局限性,但是此文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高校农业管理学科的设立和课程的规划有一定的帮助,还对我国高品质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见解,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转折点。

参考文献

[1]李孟廷.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发展的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7(02).

[2]张露,张越,张俊飚,童庆蒙.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研究发展:历史与前沿[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

[3]刘喜江.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5(22).

[4]陈琴.农业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模式[J].福建农业,2015(04).

农业科学化管理篇4

1农业经济转型期的主要特点

1.1工农产业结构的性质变动

由原来传统的牺牲农业发展来促进工业的发展转变为当前的工业反哺农业。为了促进产业结构的平衡发展,减少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国家必须加强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极力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来完成工业反哺农业的目标。当前我国的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且已经具备了城市反哺农业的各项条件,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反哺农业的初级阶段。

1.2城乡二元结构的性质变化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城市化建设,不仅创造出了繁华的城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使得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福利、教育水平等各方面都高于农村。现在我国在各方面已经具备了以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国家也为此提供了诸多可行性的发展战略。城乡经济发展的模式由二元结构发展成转化为城乡一体化的结构,这一经济结构的变化转变了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经济生产各要素之间的组合效率,最终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新变化

2.1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经济转型期间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农业产业链上,特别是随着工业反哺农业的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打破了传统的农业学科研究,而更加重视对农业经济生产全过程的研究。产品的精加工、绿色生态林业、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农产品的再加工等方面都将成为以后农业经济研究的重点。

2.2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对这一质性的改变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城乡经济发展结构逐渐瓦解,城乡一体化成为了当前城乡结构的主要趋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将在经济转型期间得到高度的重视,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及普及,城乡生产要素的大循环将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一个重点。

2.3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这直接导致了在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将重点放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上,并且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思维方式革命式的颠覆和再生。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和目前国际上农业比较发达的国际相比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国家化带来的挑战,这将成为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3积极面对新特点、应对新变化,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3.1差异化学科战略

考虑到上述笔者所阐述的农业经济转型期间的两大特点以及给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三方面的新变化,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要认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性的学科战略,即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战略调整、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三个方面。还要对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加大城乡之间各要素的研究力度,加大对农业生产中对环境的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维护。

3.2科研人才战略

在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根据学科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科的实际内容和需要有选择地按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需求进行有相对性的人才培养。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方面的教材进行不断的更新与调整,同时也要根据研究的重点转变而对科研人才的培养方向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将研究重难点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具体的科研人才的培养上。同时国家也要不断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出台更多有关的扶持政策,加大科研人才培养的力度。

3.3学科互补性战略

农业科学化管理篇5

关键词:现代农作物种业;概念;内容;特征;对策

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和用种大国,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和最具高新科技含量的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现代农作物种业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和先导产业,也是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现代农作物种业的概念,并明确了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增强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自觉性,有必要对我国现代农作物种业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现代农作物种业的概念

农作物种业即农作物种子产业,是指由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作物育种与引种、农作物种子生产繁殖、加工、贮藏、推广、销售、质量监控及管理等环节构成的产业链条。

现代农作物种业就是现代化的农作物种业,是指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物质条件,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组织管理并具有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作物种业。

二、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内容

(一)农作物种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作物种业科学技术现代化是指在农作物种业的各个环节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种业科学技术,改善种子产品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市场对种子产品优质化、多样化、标准化的需求。其关键是利用先进的育种和制种技术武装农作物种业,加强农作物种业科技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种业科研成果,提高农作物种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农作物种业生物化、化学化和信息化。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作物种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作物种业的过程。农作物种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结合在一起的,其经济效益,取决于对自然力的利用和控制,取决于对农作物种子生理状况的改善和对其生长环境的调节。把农作物种业的各生产环节和技术措施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就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农作物种业物质条件的现代化。农作物种业物质条件的现代化是指以比较完善的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物质装备为基础,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种业投入要素,包括水、电力、农膜、肥料、农药、农作物种业机械等物质投入和劳动力投入,从而达到提高农作物种业生产率的目的。其实质是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武装农作物种业,实现农作物种业机械化、电气化。生产工具是区别经济时代的根本标志,也是划分农作物种业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只有在农作物种业各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操作,才能为现代科学技术在种业中的应用创造必要的条件,也才能极大地提高农作物种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三)农作物种业组织管理现代化。农作物种业管理现代化是指运用现代管理学的原理、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手段管理农作物种业,建立合理的农作物种业经济结构,实现农作物种业生产经营的区域化、专业化、育繁推一体化。实现农作物种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就是要形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现代农作物种业采用现代机器操作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经营范围广,社会化程度高,必须相应实行科学的组织管理,才能协调农作物种业各生产要素之间、各生产部门之间、各生产环节之间、以及产前、产中、产后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经济效果。

三、现代农作物种业的特征

(一)商业化育种。商业化育种是指种子企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投入研发资金,组织科研力量培育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优良品种的活动。一是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产业紧密结合、目标明确、分工合理的商业化育种体系,使其成为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二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品种培育、审定、繁殖生产、加工销售、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和有偿转让的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制和机制。三是建立市场化、工厂化育种模式,按照市场化、工厂化的要求设置育种流程,开展品种研发,并对整个育种流程实施程序化管理,开展商业化育种。四是强化企业在商业化育种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政策扶持和有效措施,调动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中的主体作用。

(二)专业化生产。农作物种业专业化生产是指种业生产(泛指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按照种子产品的不同种类、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在地区之间或农业企业之间进行分工协作,向专门化、集中化的方向发展的过程。农作物种业专业化生产是种业社会分工深化和经济联系加强的必然结果,也是种业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农作物种业专业化生产包括种业企业专业化、种业生产过程专业化和种业生产地区专业化三个方面。农作物种业企业专业化是指种业企业之间实行分工,摆脱“小而全”的生产结构,形成生产规模化。农作物种业生产过程专业化是指将农作物种子生产的全部过程分解为若干个环节,分别由不同的专业化企业来完成。农作物种业地区专业化又称种业生产区域化,是指在较大的地区比较集中地生产特色农作物种子。农作物种业专业化生产对地区专业化有特殊要求,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地域优势,科学规划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建立并严格保护优势种子生产区。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调整农作物种子生产结构,突出特色种子产品,确定种子生产方向和生产规模,实行连片种植生产,逐步形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种子生产区域格局,从而创造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提高区域整体效益。

(三)产业化经营

种子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通过龙头组织的带动,将种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用利益机制紧密联结起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使种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把我国传统的种业改造成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化种业,建立一个种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以及管理等环节有机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产业化体系,并且使这个体系中的种业企业在市场环境下,为实现其产业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经营活动,其本质是种子生产经营方式的贸工农一体化。这种经营模式通过发展种子加工和贸易,把产加销融为一体,使市场带动种子生产,从整体上推进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的转变,是加速种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这种经营模式能够实现种子产品增值,有效地提高种业的经济效益。

(四)社会化服务。现代农作物种业社会化服务是指为农作物种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提供的服务,包括技术、资金、信息、管理、生产资料供应以及农作物种子加工、销售等各项服务。种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容是以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依托,形成农作物种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作物种业提供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全方位综合配套服务:一是科技服务,包括科学研究服务、科技指导服务;二是市场服务,比如市场信息服务、资本市场服务、品种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三是金融服务,包括银行贷款服务、保险服务、风险投资服务;四是法律服务,如种子生产经营中矛盾纠纷的解决。

(五)科学化管理。农作物种业科学化管理是指广泛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使农作物种业的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紧密的联系和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具有很高的组织化程度,建立高效的现代农作物种业管理体系,提高农作物种业的经济效益。其实质是建立监管、调控和保障有力的管理体制,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精细化、信息化的科学管理机制和模式,将科学管理贯穿于各部门和各个环节,把科学管理落到实处。科学化管理要求通过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优化管理手段,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职责,使管理质量和效率得到全面提高。在宏观上,建立与现代农作物种业相适应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种业支持保护体系、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通过经济杠杆和手段调控种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通过种子储备等手段调剂种子余缺和丰欠,平抑种子价格。在微观上,一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科学化,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实现市场管理科学化,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种子市场准入管理和监督检查,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为种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三是实现品种管理科学化。健全品种测试、审定、保护和退出制度。四是实现质量管理科学化,强化品种试验和种子质量检测。五是实现管理方法和手段科学化,将经济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现代种业管理中,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四、发展我国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对策

(一)加大种业投入力度。加大对科研单位基础研究、企业商业化育种、种子基地建设、种子管理体系的投入,推动制种保险、种子储备等政策落实。一是加大对种子科研单位的投入,增强种子科研单位开展基础性和公益性科研的实力,使种子科研单位集中精力搞好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二是加大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投入,支持引进国内外先进育种技术、装备和高端人才,并购优势科研单位或种子企业,促进“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发展壮大。三是加大农作物种业基础设施投入,按照“确保供种数量安全、种子质量安全、品种种植安全、种子产业安全”的总体目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强育种创新、品种测试和试验、种子检验检测和种子生产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设商业化育种基地,购置先进的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和仓储、运输设备,改善工程化研究、品种试验和应用推广条件。初步构建集育种创新、种子生产和监管服务等功能配套齐全、运行顺畅高效的现代种业基础支撑体系。四是加大种子管理体系投入,保障种子管理工作经费,强化各级农业部门的种子管理职能,健全种子管理机构,提高种子管理体系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强化种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坚定推进科研单位与商业化育种、与所办种子企业“两分离”,以此推动科研单位加强基础性研究、企业加强商业化研发“两加强”。搭建合作平台,促进科研单位与企业、基础性研究与商业化研发“两合作”。完善国家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体系,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基础性公益性研究,鼓励种子企业大力开展商业化育种。支持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育种资源,在品种研发中重点发展商业化、工厂化育种模式。创新科研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改进现有农作物种业科研成果评价方式,修改和完善商业化育种成果奖励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强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评价体系。在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方面探索建立品种权转让交易公共平台,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三)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确立种子企业的市场主体和商业化育种主体地位,通过实施种业发展基金、生物育种、行业科技等项目,推进企业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按照“资格认证、定期复审、优进劣退”的原则,择优支持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支持从事商业化育种的科研单位或人员进入种子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研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商业化科研资源向企业流动,强化产学研结合。开辟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加快企业领军人才的引进和优秀企业家的培养。

(四)强化供种保障能力建设。科学规划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建立并严格保护优势种子生产区。加快推动部级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加强西北、西南、海南等优势种子科研、鉴定、育种基地的规划建设和用地保护,制定和实施甘肃杂交玉米制种、四川杂交水稻制种、海南南繁育制种三大种子基地建设规划。实施基地建设项目,加快提升种子生产设施化水平,鼓励种子企业采取与制种合作社联合协作等方式建立一批相对集中并稳定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和现代化的种子加工中心,增强种子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健全国家和省两级种子储备制度,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五)强化市场监督管理。坚持依法治种,健全品种测试、审定、保护和退出制度,着力提升种子管理机构和队伍的市场监管能力,加强种子市场准入管理和监督检查,强化品种审定与新品种保护,加大品种退出力度,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加强品种管理和质量管理,搞好种子信息调度和市场监测,搞好供种余缺调剂,为种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庆才.发展现代大种业迫在眉睫[n].重庆日报,2012-4-22(2).

[2]邱军.加快推进种子产业化,做大做强我国种业[J].中国种业,2010,(10).

农业科学化管理篇6

农业是我国经济结构中的主要产业,产业发展情况与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有着非常紧密联系。为了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在新时期妥善管理农业经济,推动农业产业改革。

一、科学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建议

1、明确经济科学管理发展的主要方向

自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尽管我国农业管理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显着增长,但是农业经济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农村缺乏农业资源,根本无法满足农业经济的实际需求,不会减少农民人数。其次,我们的农村信用社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农业生产规模较小,没有集中的特点。第三,我们的农业经理发展较弱的力量,适当的管理体系是不可行的。

完善化,农业产业结构没有得到有效调整,发展形态也没有进行良性转变。这些问题存在与农业管理科学发展观是不符的,所以为了保证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化发展,使得农业发展更为良好的适应目前经济市场现状,提升我国农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保证农业产品生产呈现出多元化的特性。就必須要明确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发展方向,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消除以往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我国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2、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

我国国土资源辽阔,但是各个区域农业生产环境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要使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化的发展,就必须要结合区域农业生产特点,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的农业经济管理策略。例如我国的东北区域,该区域农业资源较为丰富,而且地广人稀。所以在该区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采用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模式。我国的南方区域因为农业人口没有像北方那样分散,非常的集中,农业资源与北方比较也要少很多,所以该区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注重新型农业资源的开发。农业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会受到自然因素影响,想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建设,就必须要针对区域农业生产特色以及农业生产资源的储备情况,落实相应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保证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可以取得良好成效。

3、培养专业化科学管理人才

现阶段,市场竞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以往资源能源之间的竞争转变成为了人才的竞争。我国高素质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很少有高等院校进行相关专业设置,从而使得人力资源缺乏严重限制了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化发展速度。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不仅需要对农业生产相关知识有深入了解,同时还需要具备经济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对社会学理论知识也要有所掌握,这也表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对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化发展中必须要注重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以我国众多高等院校为切入点,加强高校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对农业经理管理专业内容进行完善。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发展方向

1、进一步发展合作社管理

所谓的农村合作社是一个合作组织,由管理农业农场的个体农村居民组成,其内部管理比传统的农业管理系统更民主,更符合农业经济科学发展的本质。为了有效促进合作社的发展,我国还采取了一些适当的奖励措施,这些措施可能成为未来农业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2、彻底摆脱传统管理模式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是当前工业发展竞争的主要因素,使传统的管理模式无疑被排除在农业经济的经济管理的历史场景之外。因此,随着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发展,有必要为传统管理的先进模式提供额外的机会,逐步诱导这种模式离开历史舞台。

3、新时期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①加强政府政策支持

我国目前农业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加强农业经济的发展,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政府政策支持来实现。政府应首先完善政策管理制度,通过政策的实施来壮大我国的农业技术队伍,并加大对农业队伍成员的重视程度,同时提高农业人员之间的竞争力,激励他们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并提供相应的补助政策,对表现良好员工提供奖励。

②搞好环境保护,实现持续发展?

要积极优化农业发展中的资源配置,合理利用农业土地和水资源等现有资源,建设生态农业。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农业发展,确保资源得到最佳利用。在农业发展的背景下,有必要支持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促进基于资源和生态关系的发展模式的发展;水文技术项目被认为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工具,并根据实际需要,如防洪,缺水等。在提高农业生产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③完善农产业结构

我国农产业结构不平衡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农产品结构不平衡体现在东西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南北经济发展进度差异大等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将这些问题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造成农产品结构不平衡包括交通运输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原因,为了改善这个问题,政府必须加大在解决农产业结构不平衡问题方面的投入,通过利用科技的发展和农业人员创新意识的提高,能起到优化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作用。

④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利用水平

随着机械化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作物种植时需要的人力减少,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村劳动力主要应用在种植上,如果农作物种植的劳动力足够,剩余劳动力便会选择投身到城市中发展,去到城市的大部分是知识教育良好,能力水平较高的年轻人,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失,不仅会导致城市人才的浪费,还会阻碍农村的发展。国家对这一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解决,通过开放农村到城市发展的通道,为农村人员提供好的机会的平台,使农村人员真正学到技术,再引导技术人员走向农村,将所学技术为农业发展作出贡献。

农业科学化管理篇7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措施

农业科技档案产生于农业科学研究、技术发明与教学推广、市场调研等活动过程中,主要包括科研技术资料档案、科研设备仪器试剂档案等,完整记录和存储了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开发、推广经验和轨迹,农产品的生长发育规律、良种开发研究与推广普及等,是农业科学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重要的凭证。为更好的服务于“三农”,需实现农业科技档案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管理,充分开发利用其中的高价值信息资源,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向经济效益的转化。

一、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1.农业科技档案具有承前启后的典型特征,是对前人在科技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纵向的继承和横向的连续协作,总结作物生长规律、栽培技术改进、品种改良的经验,顺应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若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科学、系统的归档整理,方便农业科研人员查找研究课题相关的技术资料,助其迅速准确的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并针对所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利用当前先进的研究技术手段,根据拟定的实验、技术流程,获得创新性科研成果。因此,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是促进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战略资源。

2.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是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枢纽,完整、准确、系统的农业科技档案在农业科研成果向经济效益和生产力的转化和推广,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经济繁荣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农业科技档案是开展农业科研工作的基础和关键条件,有助于农业科技工作者在了解前人科研工作和成果基础上,启发和开阔科研思路和视野,避免前人所犯的错误,从而有助于科研工作效率和研究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管理,有利于对科技知识产权的保护,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4.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实践中,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科技信息,以“三农”服务为中心,将需保密的和可公开共享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大力建设农业科技档案资源体系,通过深度加工和专题编研,对档案信息进行开发利用,可以满足农民对良种选育、繁种新技术的推广资料的大量需求,最大限度促进农业生产。

二、当前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档案管理意识薄弱。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不像申请科研项目基金、落实科研计划、申报科研成果能给单位或个人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因而得不到农业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特别是对农业科技文件形成和累积环节重视不够,引起档案的不完整甚至流失。其次,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和专业素质高的档案管理专职人员,也不重视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业务水平低下。

2.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仍停留在手工立卷和保存的水平,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水平不高,数字化、网络化水平低下。影响农业科技档案资料的检索查阅效能。同时档案设施陈旧简陋,档案室环境条件恶劣,高温、潮湿,档案放置混乱,易造成归档材料退色或霉变。

3.三个方面的原因加大了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整理归档的难度:①经济利益的诱惑,某些科研人员想将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技术发明独自占有,同时单位也缺乏相关约束制度。②缺乏系统、安全有效的档案信息共享平台,限制了科研人员对相关技术信息的查阅,降低了科研效率,抑制了科研创新,同时也不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③对农业科技文件平时疏于积累和归档分类,造成不完整的农业科技文件档案,损失也将不可挽回。

三、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措施的探讨

1.设立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引进业务水平高的专业人员,增加对相应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投入,硬件设施包括计算机、档案夹、档案架等设备,软件主要是合理的档案管理人员配备。将激励机制加以完善,调动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建立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严格审定农业科技档案的保管期限和密级,清理已无利用价值的档案,保护好单位的专利技术产权,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档案的作用。

3.根据对农业科技档案形成过程中各个阶段整理完成程度,制定切合实际的考核奖惩制度,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

4.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不能脱离实际,应建立互访和定期交流制度,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进行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增强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农业科技档案的整理和分类工作的有序进行。

5.加强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训,增强他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档案管理的业务技能与服务意识。

6.在对农业科技档案分类归档之前,依据科技档案形成规律,按照档案类型、级别进行规范化整理。规范化整理包括以下两方面:①规范化农业科技档案本身。从档案的形成、积累、质量、格式、形式以及案卷等,都要按统一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②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包括分类方案的确定,档案的整理保存,以及借阅利用等进行规范化管理。

7.增强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信息化共享平台,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汤国蓉;范晓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研究[J].兰台世界2011,(1):124-125

农业科学化管理篇8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DF413文献标识码:a

1.农业经济管理的内涵

所谓的农业经济管理,指的就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业生产、交换以及分配和消费等一系列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有计划的组织、控制以及协调,并对参与经济的人员进行激励,从而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我国对农业经济的管理起步较晚,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学与农业企业管理科学的发展时间来看,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产生于20世纪的中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农村实行改革以后,农村的农业经济管理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我国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内涵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我国对农业经济微观和宏观规律的总结;另一方面是对西方有关农业经济的引荐,在结合我国农业经济现状和我国历史上对农村经济学的阐述发展而来的。

2.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概述

2.1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节奏不协调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信息产业经济共同协调发展的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由于经济成分的复杂性,对于各种经济的管理缺乏相应的制度体系的配置。同样对于农业经济,也缺乏完整的管理制度。现阶段,虽然农业经济发展节奏不断加快,但是有关的管理体制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这就阻碍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体制的缺陷,严重影响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

2.2淡薄的管理理念

无论是在古代的封建社会还是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一直没有改变。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的措施,对于农业经济的管理,制定了具体的规范。然而,随着工业改革以及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员相应的发生减少,导致农业经济发展队伍缺乏后备力量。与此同时,由于管理人员缺乏实践经验,对农业的认识存在误区。有的人甚至认为在工业化大力发展的现阶段,可以忽略农业经济的发展。正是诸如这类错误思想的存在,导致农业管理意识的淡薄。一些农业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于农业管理制度缺乏足够的重视,管理理念落后,限制了农业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农业管理人员队伍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工作态度不端正,知识储备不全,导致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农业的要求。

3.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科学的建设

3.1明确农村经济管理科学发展方向

虽然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三大的传统问题依旧存在:一是我国农民依旧众多,而农业发展资源平均不足;二是虽然农村合作社初具规模,但农业生产规模依旧小而分散;三是虽然我国自古就重农抑商,但是农业管理基础制度和生产形态没有持续改善这些传统问题又与当前农业发展需求严重违背:当前农业生产管理依旧由过去的注重数量生产向质量转化,农业经济管理更加适应市场需求,产品销售范围扩展到全球,农产品的生产业更加多元化这些新需求使传统农业的弊端更加明显,这就需要我们依靠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来弥合我国农业与新时期的裂痕,因此明确农村经济管理科学发展方向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明确了科学的发展方向,我国农业发展才能从传统的管理弊端中摆脱出来,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2加强农业信息化管理

(1)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

各级政府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保证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领导到位就是加强对各有关部门、各相关行业和领域做好统一的规划和分工工作,保证每一环节的专业人才可以积极配合,提升工作效率。农村信息化管理工作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政府要做好资金支持工作且加大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工作,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防止腐败现象或浪费现象的发生。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措施或政策,如鼓励个人、集体或企业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鼓励大学生毕业回农村建设信息化建设等相关政策,广泛调动可利用资源,积极发挥政府职能,建设现代化、信息化农业。

(2)建立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

目前,我国实行农业信息化管理的农村较少,广大农村对于农业信息化无意识,通过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让广大农民最直接感受到农业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和意义,便于农业信息化的开展。选择一些有利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乡村组建示范基地,采用政府补助、项目带动、企业优惠、农户自筹的方式对示范基地进行支持,保证基地内农民有一半以上拥有计算机,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查询,营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息化氛围。通过示范引导,带动全国其他地区农村广泛建设信息示范化基地。

3.3加强人才的培养

从差异性的学科中可以发现,针对不同的重点有着不同的方针,这样就导致了需要不同的人才。可以提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合理和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地选取农业经济在转型期管理学科所需要的资源,例如教学教材、教师辅助教学所要用的资料和理论。恰当调整研究重点,将教学新理论、新方法和技术融入到管理教学中,培养探讨重点所需要的人才。政府应加大教学的改革和规划,推出新的农业经济管理教学中的人才培养对策,重点培养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和优秀的人才,增强培养力度。

3.4创新农业经济管理

(1)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方法的创新

现在的社会已经发展为一个信息全球化的信息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各行各业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也逐渐的在实施信息化的方针。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也应该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的方法,对农业经济的管理方法进行创新。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我国虽然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农业整体的状态有所改善,但是我国还面临着新科技技术的挑战。因此,我国应该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的方法,对农业经济管理实行信息化的管理。

(2)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农业经济发展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农业经济产生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农业经济管理比较落后造成的。实现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是农业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一直都处于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更新速度的加快,我国农业在科技技术环节还比较薄弱。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拓宽农业资金的来源,如果单单依靠国家的农业科研资金来发展农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农业部门要扩大农业资金的来源,确保有更多的资金来购买先进的科研设备,为更好的研发农业新产品创造条件,通过研究出来的作品,获得更多的资金进行农业的科研,实现农业科研资金的可持续战略,达到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已成为国家对农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化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要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的管理方式的创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从而促使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向着科学化、国际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正生.对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的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4,01:25-26.

[2]桑玉丽.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4,03:189-190.

农业科学化管理篇9

摘要:本文研究了新形势、新时期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管理制度建设的新模式,通过分析学科管理、科研项目、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人才队伍以及创新团队等方面管理制度建设,探索了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管理制度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制度建设;科研项目;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人才队伍

现代农业科研院所指的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具有具体明确的农业科研和学科方向,有现代化高端农业科技装备、实验、试验以及示范设施,拥有一批高、中、低层次分明的人才队伍和较强创新力的专家团队,有科学规范的管理保障体系,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对当地农业发展起到创新引领和农业技术支撑作用的组织。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大部分省份的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属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有些省份将部分研究所设为公益二类,均为国家科研机构组成的一部分[1]。当前,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制度建设是推动我国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关键。自科技部启动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以来,要求现代科研院所管理制度在运行机制等方面必须与国家和时代的发展方向相一致。中国农业科学院率先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宏伟规划,全国各省农业科学院以及各农业科研院所一起响应,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农业科技改革。

1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因素

建设现代科研院所首先必须要有优质的管理,缺乏管理将导致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管理要遵循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与规律,优化资源配置,达到资源效用最大化,提高科研院所整体运行效率。本文就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因素作逐一介绍。

1.1学科管理制度

学科管理是创新发展的方向和推动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设立三级学科,一级为优先发展的学科,二级为发展前景良好的学科,三级为国家加大扶持的新兴学科。以重大项目立项、实施和学科队伍建设为中心,开展全面、系统的学科建设和管理[2]。

1.2科研项目管理制度

科研项目是科研院所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一是严把项目立项关。充分论证项目可行性,院最高学术委员会针对重大科研项目要充分论证后再予以批准。二是实行项目分类管理。针对科研院所野重项目申报,轻管理实施冶现象进行改革,分类管理不同性质和来源项目。三是加强项目经费管理。项目经费要单独立账,专款专用,严禁经费挪作他用,重大科研项目经费要实行严格监督和审计。四是做好项目结题和验收。严格按照结题验收流程有序开展项目结题验收准备、报告、档案材料和答辩等。组织专家组客观评价和验收项目的完成、创新、先进性以及应用前景等情况,并要求及时完成科技成果申报。

1.3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制度

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是创新的基础,通过平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效益。一是做好科研平台的整体规划。包括实验室、科研试验基地以及信息平台等建设的内容。二是注重科研平台的日常维护和升级。加大平台维护的资金投入,科研经费用作添置科研仪器设备,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三是规范管理。要规范仪器操作和相关维护制度,保障仪器、设备科学使用、管理和维护。四是建立平台设备资源的共享机制。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避免重复购置大型仪器设备。

1.4人才队伍以及创新团队管理制度

目前,建设现代农业科研院所最核心的任务是打造一支勇于创新、工作敬业的人才队伍。一是重视引进和培养科技创新尖子人才。重视引进学术水平先进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重点扶持具有敬业创新精神、高道德水平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尤其是要为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提供平台和施展空间。二是完善岗位聘任制。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双向选择,岗位设置向科研一线倾斜,以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同时,设立固定岗位、流动岗位等多种岗位形式,促进科研、管理、开发等人员良性流动与交流沟通。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收入分配按照技术、知识、管理和技能等贡献大小,实现向科研关键岗位和优秀拔尖人才倾斜,在住房、医疗、荣誉等方面为优秀人才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为优秀人才提供一个科技创新和攻关的创业平台,以达到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引领突出、解决发展急需的目的,提高科研院所的竞争优势[3-4]。

2结语

农业科学化管理篇10

【关键词】科技创新;两面性;农业现代化

科学技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建立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是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次跳跃或是质的转变,“能够实现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的改进,促使劳动力和资本效率提高”,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两面性,科技创新也为农业现代化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

一、科技创新的涵义及内容

(一)科技创新的涵义

所谓科技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第一,科技创新首先是一个过程,在一定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现有的技术发展状况基础上,新技术被开发、创造,并最终被转化、利用的实践性过程;第二,科技创新必然会以领先发展的新科学知识为指导,综合了原有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人们的认知能力、科学文化素养、管理模式等会影响到科技创新的发展;第三,科技创新过程中不仅实现了新科技成果的物质转化,也会引起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改变,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选择。

(二)科技创新的内容

一般说来,科技创新的内容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所谓知识创新就是“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技术创新是指某一具体的技术载体,从其设计、开发到推广应用的过程,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把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一个以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扩散这样一系列的活动。”所谓管理创新的,就是“针对影响企业发展成长的问题,改进原来的管理,或者探索新的出路,开创新型管理方法、管理方式、管理模式的系统活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酝酿和准备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理论以及新方法等,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理论知识引导,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不管是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都以知识的创新和发展为前提;技术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价值集成和转化,同时又是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物质依据,是促进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动力;管理创新不仅对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起了协调与整合作用,保障技术创新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还能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利用创新产品的积极性,最终使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科技创新内容的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彼此渗透,互相促进,共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科技创新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积极作用

社会发展和生产需求的变化会对科学技术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从而对原有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流程等产生一定程度的压力,科技创新正是人们在不断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基础上,对这种压力所做出的应对性的反应。因此,一种新的科技产品或工艺的出现,总是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期待相符合。实践证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起的积极作用,主要通过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范围的拓展、农业产量的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改变等体现出来。

(一)科技创新推动了生产工具的变革,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的农业科技的应用往往直接导致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各类农机用具不断推陈出新,先是机械化农机工具的使用代替了简单的手工农业工具,把农业生产推进到机械化时期;后来在此基础上,在新的科学技术推动下,新的农机工具被不断发明、创造出来,各类先进的农机用具、机械装备等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科技创新扩大了农业生产的范围,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人们扩大了劳动范围,更多的农田被开垦出来;在新的科学技术支持下,农业生产降低了对降水等自然气候条件的依赖现象,原先不适合发展农业的地方,找到了被重新开发利用的方式和方法,人们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段加以具体规划,在山区修建梯田,宜农的种植农作物,宜林的栽植林木、果树,植林护坡、养草放牧等等,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水产养殖业通过对新技术利用获得了长足发展。科技创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协调,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有利于发挥农业生产的地域优势,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

(三)科技创新培育出农作物新品种,促成了新的耕作模式,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

科技创新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实现了农作物产量的巨大飞跃,目前,良种覆盖率从1949年的0.06%提高到现在96%,粮食平均单产水平从1949年的69公斤/亩增至现在的335公斤/亩,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3000亿公斤跃上了5000亿公斤的台阶。此外,袁隆平院士研究成功的杂交二期超级稻,亩产量近800公斤,大大提高了农田产出率。而且,新的农作物品种,其抗病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都显著提高。科技创新促成了塑料大棚技术、地膜覆盖技术等新的耕作模式,这些新的耕作模式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为农作物的增产增收、减少病虫害、提高农业产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塑料大棚技术,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作物对季节的依赖,丰富了同一季节中的农产品种类,改变了农田季节性闲置问题,提高了农业收益,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产值效益。

(四)科技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对新技术的掌握是农业劳动者使用新农机工具和其它新农业产品的前提,农业科技创新只有被广大农民掌握和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只有对新的农机产品的性能、使用条件、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有了解,才能够做到正确使用。农业劳动者在对各项农机工具、农业肥料、农用药品等新产品的了解过程中,不断与新的科学文化知识相接触,掌握新技术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从而使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五)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劳动者的经营管理水平

农业生产者的知识水平的提高会使他们的认识能力提高,必然引起对农业经营以及管理理念的变化。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农业生产从家庭承包经营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转向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业劳动者走出了专门的农业生产领域,更加注重农业生产的经营和管理,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把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综合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三、科技创新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负作用

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在给社会发展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其负面作用也会显示出来,科技创新给我国农业现代化带来的负面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来自工业废料的污染

主要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另外还有一些工业产品,最常见的是塑料包装盒、塑料包装袋造成的白色污染。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但是如果工业废弃物的处理措施跟不上,或是排污处理技术不成熟,工业废水、废料等得不到有效处理,就会污染当地的水土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

(二)化学肥料和农药的过度使用

化学肥料能补足土壤中的某些营养元素,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施加化学肥料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但长期使用或是过量使用会造成土壤中的重金属富集,土壤酸化、土地板结,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力降低等。农药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喷洒到农田或作物上的农药,有70%—80%会渗透农田环境中,对水土资源及农产品造成严重的污染。

(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养殖场的牲畜粪便对水产养殖的污染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养殖场的牲畜粪便等不加处理地排放,会造成附近的河流、湖泊、池塘、浅海等水域生态环境恶化,水生生物死亡。

(四)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身污染问题

现代化的农业种植过程中的辅助材料,比如地膜造成的污染等。塑料地膜不易降解,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塑料中的有害物质会渗入到土壤中去,有害物质的积累会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的肥力降低,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业减产。

加强对科学技术两面性的认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的积极作用,把农产品质量、粮食安全放到首位,建设以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农业建设,继续发展新科技、加强技术监督、对人们进行科学教育,从技术因素、政策规范和人们的行为自觉等方面改善科技创新成果对农业现代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推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