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总结十篇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总结十篇

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1:47

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总结篇1

(一)项目建设无计划,增加财政风险。审计(调查)发现,一些乡镇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没有根据项目建设的内容、规模等制定详细的计划、预算,一些项目建设往往根据实际需要或领导指示确定,不结合乡镇的实际,在乡镇财力不足情况下盲目建设,造成有的建设

项目受财力影响半途而废,形成集镇上的“烂尾楼”、“荒凉地”,影响集镇的形象。同时,盲目建设或超财力搞建设,在乡镇财力不足情况下,增加乡镇财政风险。

(二)项目实施不规范,增加廉政风险。乡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零散较杂,建设规模有大有小,项目实施中应按照相关规定程序组织实施,如项目通过立项审批后,按投资额的大小进行招投标或政府采购进行实施,而审计调查发现,一些乡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没有按照要求对投资额较大项目进行招投标,对投资额达不到规定要求的项目实行政府采购,而是由政府或相关项目主管机构或负责人指定项目施工方,为规避责任以会议纪要形式加以明确,审计调查时解释为实行民主集中决策,不是个人行为。上述做法,容易造成工程建设方面的违纪违规,增加廉政风险。

(三)资金结算不规范,监管不到位。审计调查一些建设项目发现,项目资金结算不是按合同约定的进度付款,甚至一些项目施工方在项目未开工时先从项目实施单位以“白条”形式借、预支部分工程款。工程完工后,不进行竣工后的决算(结算)审计,而是由业主单位自己组织验收,验收金额与合同金额一致,对于项目应付多少、是否该付等一概不管。同时,在结算付款时没有开具建安票据,以“白条”形式支付工程款,造成漏缴各种税费。另外资金付款渠道不同,有的项目资金从财政预算拨付,有的从财政预算外支付,有的从政府机关总务支付,还有的从部门支付,造成项目管理不规范。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相关监督机制的缺失,监管不到位所致。

(四)项目后期管理不到位,产权不明确。审计调查发现,一些项目完工后没有按要求进行结算、决算审计,部分项目尾欠工程款难以支付,项目长期搁置。由政府主导投资形成的资产没有明确产权,没有一个专业机构对资产进行管理,加之有的项目完工后竣工决算结算手续滞后,无法结转固定资产,使政府投资形成的国有资产长期搁置,资产后期管理、维护跟不上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损失。

针对目前各乡镇普遍存的上述问题,需要多方面采取得力措施加强监管,规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最大限度地保障项目建设质量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一)注重规划,科学落实项目计划。认真搞好项目前期的规划,研究提出本地区未来一个时期乡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区域布局和政策措施,分阶段、有步骤、有计划地逐步加以推进,确保各项建设规划落到实处。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在乡镇财力允许的前提下,做到量入为出,防止出现不切实际盲目建设。

(二)严格项目操作规程,强化过程监督管理。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管理,项目立项审批后对投资额较大按程序进行招投标,对投资额达不到规定要求的项目实行政府采购。有条件的乡镇政府成立独立的机构加强对项目全过程跟踪管理,在建设项目前期工作阶段,必须严格按照现行建设程序执行,认真落实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确保项目实施有序进行。在工程竣工阶段做好验收工作,及时办理工程竣工决算审计,确保建设项目安全有效使用。

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绿色设施;生态城镇;有机结合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主动地追求精神文明的建设。众所周知,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在改善自然环境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与此同时,也就对生态城镇建设有着全新的要求,其最主要的目标是尽可能地为人们提供协调、舒适和优美的良性生态。在整个建设绿色基础设施的过程中,做到艺术与自然环境在空间上的有机结合显得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更是生态城镇发展的难点以及重点。通常情况下,借助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实现基础设施建设,植物配置即参照园林布局以及植物生态习性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正确配置园林中的地被植物、花卉、乔木、草皮和灌木等各个种类植物,目的是充分发挥其观赏价值以及园林功能。植物造景即正确的配置园林设计中的各个植物种类,尽可能地实现其色彩、姿态、线条和形体等自然环境自身特有的美好,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观赏需求。总之,植物配置c植物造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般来说,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过程中,正确借助各个种类植物,从而设计出优美舒适的植物景观。与此同时,相关的其它园林景观与植物景观共同创造了优美的生态环境,极大满足了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需求。

1.建设生态城镇

1.1生态城镇核心目标和特征

生态城镇也就是以城乡统筹、和谐发展以及生态宜居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其核心目标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少数人先富城镇化转向社会和谐的城镇化;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城镇化替代城市优先发展城镇化;集约式机动城镇化替代放任式机动城镇化;质量提高型城镇化替代数量增长型城镇化;低能耗城镇化替代高能耗城镇化;低环境冲击型城镇化替代高环境冲击型城镇化。思考传统的以经济效益为首要目标的城镇化道路,力争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摒弃了不顾生态后果而只注重经济效益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从而以生态效益为最高准则,转向兼顾城乡资源、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的发展,以发展优美城镇环境,人文生态、社会、自然、经济统筹兼顾的生态系统为最终目标。

1.2生态城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城镇生态化实现城乡自然、经济、社会协调统一的复合生态系统,就是要遵循生态优先以及整体优先的原则,从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的演进过程。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包括时空纵向和横向、城乡精神和物质的各系统层次的各个方面,也就是对生态重构和重建的过程,继而对整个城镇生态系统的空间、经济、文化、社会等结构等进行重构以及创新。

1.3城乡规划角度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空间建设

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空间旨在借助城乡规划生态空间建设、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以及生态产业培育生机勃勃、天蓝、地绿、吸引力高、水清的生态景观,是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形态建设,其涉及到以下几个层面的空间关系:首先,各层面综合构成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空间建设,微观层面生态社区内部的生态空间建设;其次,纵观层面乡村、城镇、城市内部的生态空间建设;最后,宏观层面城乡外部和城乡之间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建设。

2.生态城镇建设中绿色基础设施的作用

2.1绿色基础设施概念

建设绿色基础设施的核心内容是突出自然环境的“生命支撑”功能,由自然环境决定土地使用,将社区、城镇、城市发展融入自然,建立系统性生态功能网络结构,具有休闲、生态及社会经济价值,以自然、人类以及生态环境协调统一为核心目标。

2.2在生态城镇建设中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作用

一方面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将乡村、郊区、城市等连贯起来,创建城乡一体化的绿色网络。一是提高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管理,达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构建城乡连续的乡土生境与人文生态保护网络。二是城乡生态安全基底关键构成,为新型城镇化城乡发展提供完整的生态系统服务。另一方面绿色基础设施包含多种生态用地,强调不同类型生态用地之间的有机结合。生态用地间有效的连接规划建设,使绿色基础设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像河流湿地、公园、人工绿地、自然林地等。

2.3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内涵

绿色基础设施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城镇化迫使人们逐渐远离自然,内涵在于尊重生态过程和生态格局,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首先,是与人的关系,为人们提供更多体育锻炼的绿色空间,疏导人们的心理压力,美丽的人文、自然环境有益于身心健康。其次,是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在重塑半自然与人工自然绿色环境,保护原生自然生态环境,模仿自然过程提供植被、清洁水、土壤、空气等自然循环系统要素。

3.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与生态城镇发展同构

3.1空间尺度同构

建设生态城镇高度关注乡村、城镇以及城市的协调统一、统筹兼顾的发展,重视城乡之间、之外和乡村、城镇以及城市有必要构成一系列完整的人文、自然生态系统。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注重城镇生态空间网络化、系统化、一体化建设,主要涉及以下2个层面:一方面能够依托于城市或城镇,特别是乡村的生态社区,这是基于微观层面的分析。另一方面是城乡之间、之外空间范围,涉及到穿越该区域的重大工程建设、产业园区、人居环境背景区域、乡村、生态社区以及自然景观资源保护区以及工业园区生态化问题,这是基于宏观层面的分析。与此同时,绿色基础设施具有多范围适应性,还涉及绿色街道、垂直农场、绿色屋顶和绿墙等建筑单体和建筑综合体空间范围。

3.2目标体系同构

借助城乡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有机结合,使生态建设和生产生活建设相适应,资源利用、区域开发与自然、生态保护、人文绿色空间网络系统能够更好地相衔接。主要涉及到:一方面推广生态文明教育与城乡居民绿色文化认同,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之根本,进而积极、主动参与、监督以及维护建设绿色基础设施,使其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城乡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完善的人文、自然生态系统,以绿色基础设施系统建设缝合生态环境,从而适应气候变化影响。

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总结篇3

一、目标任务

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科学合理规划村镇建设项目,加快村镇规划编制步伐,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推动村镇项目建设,树立村镇良好形象,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1、完善总体规划编制。按照《城乡规划法》要求,全面完成集镇总体规划的编制或修编工作。到年底,未编制总体规划的乡镇要完成编制任务;已完成第一轮总体规划编制的乡镇,要结合本乡镇实际,完成总体规划的修编,为项目建设提供法律依据。各乡镇要因地制宜,合理确定集镇建设项目规模,年度建设规模一般控制在20亩左右。

2、开展村庄规划编制。按照建设中心村、培植特色村、合并弱小村、保护历史文化村的原则,加快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各乡镇(场、区)每年要完成编制1-2个人口相对集中、经济发展较快、群众积极参与的村庄规划。

3、构建农村宜居环境。继续深入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年底前,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乡镇、村治理的任务。围绕“六化”目标,着力于“四位一体,统筹推进”,将村镇建设与村容整洁、造福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稳步构建农村宜居环境。同时,要巩固工作成果,完善健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长效机制。

4、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各乡镇(场、区)要以总体规划为指导,积极谋划建设项目。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务求实效的原则,每年要建成若干个村镇工程项目,展现村镇建设新亮点。

二、基本原则

集镇建设不同于城市建设,不同于农村的住宅建设,既要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成就,又要体现当地农村文化传统特色。为避免只求规模、不讲实用,只求气派、不讲效益的现象,今后一段时期,我县村镇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统一规划的原则。牢固树立规划意识,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强化建设项目立项、设计、审批和施工的监管,确保村镇建设符合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认真做好村镇建设的近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做到远近结合,布局合理,有序开发。重视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对建设规模大、投资期限长的项目,要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确保每个项目建设健康、有序、有效。

2、因地制宜的原则。村镇建设和管理,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长远发展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突出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不盲目求洋求大,特别要防止不顾经济实力,盲目攀比,举债建设。要结合地形地貌,因地制宜,采取不同形式,区别不同情况,分类指导,使每个建设项目成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3、综合整治的原则。以集镇、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加大集镇、村庄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农村居住环境。要积极谋划一批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带动辐射作用、对集镇发展起到支撑作用的重点项目,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4、管理规范的原则。坚持“建管并重”,依法规范管理,严格执行法定土地报批程序和建设程序。在盘活资源、处置国有、集体财产和建设市场运作等各个环节中,要严肃纪律,公开透明,防止“暗箱”操作,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要全程跟踪监督,杜绝滋生腐败。

三、工作重点

加快集镇和中心村建设是现代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符合统筹城乡建设和发展要求。为此,要重在运作,规范操作,务求实效,把握重点,明确定位,力促村镇建设有效有序持续健康发展。

1、整治集镇环境。着力完善以道路、防洪、市政管网、公园、医院及污水、垃圾处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基础设施,提升集镇功能,加大综合执法力度,改变村镇脏、乱、差状况,改善村容镇貌。加大垃圾清运处理力度,抓好村镇环境保护。全面整治违法占用、挖掘集镇道路以及乱停车、乱设摊点、乱设广告和占路洗车等违章行为。建立集镇供水及水质检测制度,逐步改善和提高集镇供水水质,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对燃气供应与使用的安全监控,确保用气安全。

2、盘活闲置资源。坚持“有效运作、项目招商”的思路,采取引资、融资、土地置换等方式,大力吸引社会资金、民营资本,参与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盘活乡镇所在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闲置土地,对各乡镇规划区内的单位闲置用地一律纳入土地储备,由县土地收储中心统一出让。通过开展旧村改造和迁村并点、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等措施,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推行经营集镇理念,培育和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聚散能力的特色农产品及综合贸易市场。

3、推进市场运作。集镇及有条件的村庄要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稳妥推行适量的房地产综合开发,搞好旧镇、旧村改造,配套完善村镇的公共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土地增值,确保乡镇财政不因村建而产生新债务。采取灵活的土地供应方式,对符合《划拔供地目录》的乡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项目的用地,采用划拔方式供地;对商业、旅游、娱乐、房地产开发等经营性用地,采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县土地收储中心要全力配合乡镇报批,乡镇要负责办理规划、项目立项、征地社保等前期工作。对政府投资项目的预决算、审批、招投标、建设施工、竣工验收以及资金使用等,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进行管理,保证村镇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4、提升管理水平。继续加大村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优化村镇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重点抓好以道路、桥梁、防洪、供排水设施为主的公共设施建设,以行道树和街头绿地为主要内容的绿化建设,以安装路灯等美化设施为主要内容的亮化建设,以及完善环卫设施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建设,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以完善工作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建设,提升村镇管理水平。要加强国土、城建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查处违法行为,严格控制分散建房,杜绝非规划建房,切实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

四、政策保障

1、发挥职能作用。县建设、国土、交通、水利等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切实加强村镇建设工作的管理、协调、指导和服务。国土部门要确保乡镇建设用地需求,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优先安排乡镇建设用地。对用地指标不足的,由国土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解决。

2、提供优质服务。县直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主动深入基层,靠前服务,协助乡镇编制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开展乡镇村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科学指导集镇基础设施建设,跟踪监督工程质量安全。加强用地先期指导工作,积极配合项目选址,做到节约、集约用地。引导项目在符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地块上选址。积极参与项目可行性研究,做好项目用地预审工作,及时出具用地预审意见。对涉及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项目,及时组织用地报批材料,主动做好跟踪协调服务工作。对应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项目,及时组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对情形特殊的项目,要视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做好服务工作。

3、提供优惠政策。测绘、规划、设计等经营性单位要降低收费标准,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地形测绘按40元/亩收取(标准为120元/亩),放样定线按800元/桩(次)收取(标准为2000元/桩),设计费按优惠35%收取,工程预决算费按优惠40%收取(凡属于村容整洁的村,上述收费一律执行市委《关于推行村容整洁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规定,给予免收)。对出让地块的,土地使用出让金全额上缴县财政,其中90%用于乡镇(不包括县城规划区内)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征地拆迁补偿费用、土地前期开发费用、办理建设用地审批税费金等;10%用于统筹支持村镇建设项目和实行奖补。金融机构要大力倾斜,加大信贷力度,提供小额贷款,为村镇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广电、电力、电信等部门要加大对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按照规划要求、合理布局,加快村镇有线电视、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步伐。

五、加强领导

村镇建设工作量大面广、任务艰巨,群众关注、意义重大。各乡镇(场、区)、县直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对村镇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理念,把村镇建设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强化领导,切实抓好抓实,抓出实效。

1、强化领导意识。为加强对村镇建设工作的领导,县将成立村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指导、服务全县的村镇建设工作。各乡镇(场、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积极谋划,全力跟踪项目的各项工作,做好综合协调和检查督促工作。

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总结篇4

——某乡镇片区经济发展的思索

 

 

 

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结合某乡镇片区的实际,不断探索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途径,推进欠发达乡镇经济发展,破解“三农”问题。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三农”问题 经济发展

 

 

 

某乡镇片区位于某某市西部山区,区域面积260.7平方公里,下辖八个乡镇,161个村居,13万余人。近年来,某乡镇片区以工艺品制造、皮革加工、农产品深加工、无纺布制造等为支柱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片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某乡镇片区由于自然、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市平原发达地区,经济总量不到全市的5%,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已我市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一个瓶颈,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某乡镇片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片区经济发展的现状

某乡镇片区近几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基础设施得到一定的改善,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2003年全片区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0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其中工业总产值6.47亿元,农业总产值1.70亿元,第三产业总产值1.8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4.9%、4.3%、19.4%。农民人均纯收入3613元,同比增长10.8%。

1、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加强

改善生存和发展条件是欠发达乡镇脱贫致富的基础,也是推进区域协作的必要条件。近年来,片区加大投入力度,完成了一批事关欠发达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骨干工程,如小流域综合治理和交通道路建设,仅去年片区八个乡镇就有29个村的水泥路、机耕路相继完工,为片区人民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2、特色效益农业积极发展。

近年来,某乡镇片区积极发挥山地资源多、生态环境好的比较优势,按照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和绿色经济,涌现了鹿木乡马蹄笋、鹿木乡山药、永安乡西瓜、金川乡药材、芳庄乡毛竹、某乡镇镇优质米、某乡镇镇牧草等7个千亩以上的特色农业基地。

3、下山脱贫步伐逐渐加快。

片区各乡镇按照“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的要求,把中心村建设与下山脱贫结合起来,把就地脱贫与异地脱贫、集中搬迁与分散搬迁结合起来,加快了下山脱贫的步伐。一个扶贫移民社区座落在某乡镇镇,规划用地面积100亩,总建筑面积47000平方米,建房232间,预计可解决386户困难户的住房问题。

4、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加大。

市政府加大对欠发达乡镇的资金支持、用地优惠、规费减免,为欠发达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市级挂钩扶贫单位也利用各自的优势,在确定思路、选择项目、落实资金等方面为欠发达乡镇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片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基础建设阻碍资源流通。

基础设施的落后,已经严重阻碍了片区经济的发展和全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全片区通向外面公路目前只有瑞枫公路和瓯湖公路两条,而且等级低,已不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外交流,各乡镇道路建设并不完善,有些主要道路破坏严重,近三分之一的村庄没有通村公路,给村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防汛抗旱能力差。有些学校配套设施很差,远远跟不上要求。乡级卫生院设施落后,医护人员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群众看病比较困难。

2、山区地形制约经济结构。

片区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旅游业非常薄弱。受山区地形的限制,各个产业都存在发展的缺陷。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积极发展特产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片区内各乡镇虽都拥有了一定规模的特产农业,但农业的产业化程度还是很低,只有6家不具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高度分散的农户是农产品市场的主体。销售方式也以农户自销为主,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销售网络,从而不能及时的把收成变为收入。由于各农户必须各自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经常出现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极大地破坏了农民扩大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特产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某乡镇片区工业主要以工艺品制造和皮革加工行业为主,虽然地域面积较大,企业发展空间却非常狭窄,尤其在企业用地方面难以得到解决。同时,主体工业的污染性,使我们要更加注重对企业的引导。

某乡镇片区自然风景怡人,旅游资源丰富同,但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开发利用率低。片区内仅有的龙井、金鸡山、卧龙峡等旅游风景名胜区,目前尚处于初级状态。旅游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风景区目前所有的内部建设都是依靠政府投资来进行开发,市场化程度几乎为零,远远落后于周边的其他风景区。而旅游服务行业在片区各风景区几乎是一片空白。

 

3、传统观念束缚农民素质。

山区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严重,很多农民观念陈旧,思想保守,科学文化知识严重缺乏,他们难以及时接受一些先进技术和方法,缺乏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不敢冒市场风险,不能积极主动开辟增收门路,以致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全片区161个村除了少数村外,大多是空壳村,村级集体经济非常薄弱,没有收入来源,缺乏资金,村级的各项事务也难以得到有效开展,就连正常的开支都很难解决,更谈不上搞建设。

村级组织涣散无力。农村基层组织普遍存在战斗力不强,不能带领人民群众致富的现象。农村党员队伍发展缓慢,部分村多年没有发展年轻的党员,年龄结构不断老化。村干部文化水平层次较低,大部分只有小学初中文化,他们面对落后的现状,无发展思路,无改革之措,无致富之道,没有心思也无力搞建设。

农民就业得不到保障。某乡镇片区有13万人,劳动力有9万多人。约有5万多人外出经商、务工等。但还有4万剩余劳动力闲置在家,除了农忙时节参加劳动外,大部分时间无所作为,造成了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失地农民越来越多,社会保障机制对于他们来说还比较陌生,就业得不到保障。同时,还有一部分贫困人口未列入低保范围,并且由于医疗、救济等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缓慢,也没有完善的帮扶措施,导致贫困人口依然贫困。

三、片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实施省委确定的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项举措”的决策和部署,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积极探索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新路子。

1、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基础建设,促进资源共享。

基础设施落后是某乡镇片区区位优势相对弱化,资源优势不能充分开发利用,旅游优势不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制约因素。在历次的市、乡镇人代会上,代表们提出最多的就是交通、水利、卫生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这是欠发达地区群众的共同呼声。发展山区经济,首要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要把基础设施作为跨越式发展的奠基工程。扶贫资金的使用上要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倾斜,尽最大限度减少自筹额度。加强通村公路建设,完成岩松线、兴湖路改建工程和瞿湖公路建设,在加快对瑞枫公路拓宽改造建设的同时,抓紧全面开工建设瞿湖(瓯海瞿溪至某乡镇)公路。拓宽渠道,加快三十三、三十四溪等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此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搞好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普及农村自来水和卫生厕所。在某乡镇、林溪、鹿木等人口集聚较强的乡镇建立完善垃圾中转站。提高农村垃圾处理率。增设健身点,改善有线电视线路和电力设施,在列入“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创建村的主要公共场所安装路灯,实施亮化工程,提高文体设施和路灯亮化在农村的普及率。加大通讯、信息网络向农村延伸覆盖的步伐,如开通宽带网络,在信号盲区建立信号站等。

2、发展特色农业,转变产业格局,创新经营模式。

发展效益农业。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效益农业。结合某乡镇片区耕地少,山地多的特点,把高山蔬菜、中草药、家禽家畜等特色产业作为扶持重点,用好鹿木“中国马蹄笋之乡”这张金名片,以点带面,促进其他乡镇在原有特色产业基地的基础上,扩大基地规模,提升基地档次。

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2003年某乡镇片区农业总产值1.70亿元,同比增长4.3%,工业总产值6.47亿元,同比增长44.9%,工业经济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农业。依靠传统农业,已不能快速增加农民的收入,无法实现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由以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转变。由于某乡镇片区的工业经济比较分散、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已成为制约工业经济大幅度增长的不利因素。为改变各乡镇工业分散的局面,结合片区的扶贫产业带建设,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产业带集聚,努力扩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知识型企业比重。

开发观光休闲农业。以休闲为主、到农家度假、娱乐的一种消费方式,即观光休闲农业,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随着私车的增多,到山区放松心情的“周末游”成了许多人喜爱的一种途径。目前许多游泳场所的开发,只留住旅游者夏季的步伐,在此基础上,加快扶贫产业带三期工程规划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区3000亩的建设,形成不受季节影响的以客房、餐饮、娱乐、观光为主的旅游区。

3、改善生态环境,开发生态旅游,着手生态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

改善生态环境。相对平原发达地区,地处西部山区的某乡镇片区优势在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发挥片区强项,不仅为农民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也能带动农民增收,更为打造瑞安市的后花园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片区农民素质不高,环保的意识不强,近几年,污染问题已经到了急需解决的地步。结合“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加快绿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使用太阳能、液化气、小水电等清洁绿色能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突出抓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彻底消灭白色污染,保护好饮用水源等各类生态资源。重点控制和治理林溪工艺品、潮基皮革加工等行业的污染。

发展生态旅游。发展旅游要充分考虑人与自然和谐、旅游设施与生态景观和谐、旅游方式与生态环境和谐。应合理设计旅游线路,严格控制破坏景观资源项目的建设,防止景观资源的人工化趋势,加强旅游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挥山区旅游资源多的优势,开发出一系列“山水风光游”和红色旅游。重点抓好龙井、金鸡山、卧龙峡等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保护桂峰板寮革命根据地的同时,进一步挖掘欠发达乡镇革命斗争历史,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片区内奇云林场的资源,开发森林旅游。

4、加快移民搬迁,推动机制改革,深化城镇建设。

以“一十百千阳光行动计划”为契机,加快某乡镇阳光社区建设,把推进城镇化和鼓励农民下山脱贫结合起来,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某乡镇阳光社区能容纳386户搬迁移民,但不能解决农民的就业性问题。针对下山移民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素质不高的特点,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拓宽他们的就业门路;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招收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企业,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发动华侨、外出经商办企业人员回乡投资、招工,有效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加快欠发达乡镇的劳务输出。

撤并乡镇和并村将成为我市机构改革的一种趋势,这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和领导经济工作的有效性,进一步精简机构和人员,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和减轻农民负担的需要。由于某乡镇片区外出务工经商人口多,且桂峰永安等地多华侨,致使很多“空壳村”出现,尤其是一些高山村,所以并村是势在必行的。还有个别乡镇结构臃肿,如桂峰乡在册人口5000多人,而其中3000人左右已移居国外,按人口规模甚至比不上一个大的村庄,所以现行的乡镇机制规模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撤并乡镇是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而作为管理八个乡镇的某乡镇片区工委只是市级的派出机构,在管理力度上还有所欠缺,为协调片区内各项事业的发展,避免片区的资源浪费,在撤村并村的同时,实施工委管理职能的改革。一是撤消乡镇一级机构,则由片区直接接管乡镇工作,形成片区一级政府机构。二是合并乡镇,应适当加强片区工委的职能,如财政权和人事权,以便更好的管理和协调。

5、深刻思想教育,改变工作作风,强化全民素质。

目前,大多数干部很难和群众打成一片,缺乏干群关系融洽的一面;也有部分干部对农村的发展不够重视,关心的只是自己的职位升迁和经济收入,并不在乎农民的疾苦。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们党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只有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干部的思想意识、执政意识,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群众所思、所需、所盼,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予以解决;二要依靠群众搞好科学决策,从基层和群众中汲取营养;三要坚持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四要严于自律,严格要求,切实过好党风廉政关。

通过学习教育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再通过广大党员干部的带头模范作用,带动整个农村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时要着重抓好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这样多层次、全方位的学习教育,达到农村全民素质的提高,为更好地建设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004年8月15日

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总结篇5

一、基本情况

区下辖26个乡镇,总面积1452平方公里,352个行政村(居),2388个村民小组,28万农户,全区总人口1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6万人,耕地面积109万亩。

二、总体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涉农惠农政策,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要求,将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建设与农村综合改革相结合、与村级“四有一责”建设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坚持改革与发展、建设与管护并重,积极探索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体系和长效投入管护机制。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民主,尊重民意。村内公共服务运行维护项目,必须经过民主议事程序确定,实行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定、大家管。运行维护工作开展应广泛听取并尊重村民意见,由村民代表全程进行质量监督。

2.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重点是建立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围绕迫切要求解决的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维护管护不到位、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加快农村公共服务基础建设,建立长效维护机制,保障基础设施持续有效发挥服务效能。

3.因村制宜,注重特色。结合所在村现有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特点和文化传统等,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保护村庄地形地貌、自然肌理和历史文化,注重生态环境改善,突出乡村风情和自身特色,切合实际地实施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

4.量力而行,循序推进。村内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应按照节俭实用的要求建设,保持适度的项目建设规模和标准。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标准要与资金来源相适应,管护人员待遇适中。坚持量入为出,不要求村组织举债建设基础设施,不以项目运行维护为由随意向农民乱收费,加重农民负担。

(三)总体目标

以开展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建立区镇村三级联动机制,通过政策鼓励、典型引路、农民参与,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努力实现基础设施配套、农村环境改善、服务能力提升、社会和谐稳定。通过探索建立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支撑平台,实现“三个建立”目标:建立村民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管理机制;建立功能健全、便民惠民、管理规范的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体系;建立保基本、广覆盖、多渠道的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投入机制。

三、加强组织领导

根据中央和省市统一部署,按照省相关文件要求,为切实做好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建设全面推开工作,区政府成立区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农工部、财政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区监察局、农委、交通运输局、住建局、审计局、水利局、环保局、城管办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区委农工部,并从区委农工部、区财政局等部门抽调专职人员,实行集中办公,具体负责项目实施的各项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作为实施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强化组织保障,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运行维护规章制度,落实举措,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四、运行维护资金来源和使用范围。

根据省综改办要求,每个村安排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资金8万元,其中省财政安排6万元,区财政配套2万元。有条件的乡镇可以通过政府增加配套、村集体增加投入,接受社会捐助等。

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实施建设重点是加强村级组织服务功能,以满足农村生产活动需要为目标、以农村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类:(1)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包括村内道路、桥梁和田间小型水利设施等农村基础设施。(2)环境卫生维护。包括村内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绿化亮化等农民居住环境卫生设施。(3)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运行维护。包括便民服务中心、卫生室、幼儿园、生活生产资料超市、党员活动室、治安等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场所。(4)农村文体活动设施管护。包括村内农家书院、文体设施、广电设施等。

五、建立健全运行维护各项制度

(一)民主议事制度。村内公共服务运行维护项目严格执行民主议事制度,实行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定、大家管,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做到公开透明操作、严格规范管理。运行维护工作绩效考核应充分听取并尊重村民意见,由村民代表进行质量监督。

(二)购买服务制度。按照“养事不养人”、“花钱买服务”的原则,根据农业人口、村域面积、管护内容等因素,公开招聘管护人员,组建管护队伍,优先聘用村内低收入农户,按片划分包干区域,进行常态化管护。或者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

(三)管护责任制度。建立管护责任制度,对管护人员实行责任制管理,签订管护协议,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定酬。通过设立公示栏等形式,对管护人员姓名、职责、管护范围、管护内容和标准、考核奖惩办法等进行公示,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做到“三统一”:统一岗位职责、统一着装上岗、统一责任公示牌。

(四)考核奖惩制度。结合实际合理确定管护人员基本报酬和考核奖励,定期通过“一折通”打卡发放,并从人性化角度出发为管护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调动管护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实行管护人员动态管理制度,根据年度实绩考核及时调整人员。

(五)资金保障制度。本次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经费作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一部分,由区级财政预算安排,专款专用,纳入村级运转经费专户管理,实行乡镇财政报账制。各乡镇财政所按行政村建立明细账,人员报酬通过“一折通”打卡发放,运行维护支出经村民理财小组审核,凭有效票据到乡镇财政所报账。

六、镇村职责

各乡镇人民政府是本乡镇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项目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本乡镇范围内的项目实施工作;各乡镇农经站、财政所是项目的管理者。农经站负责组织各村项目申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各村实施项目、组织项目检查验收、项目档案收集整理;财政所负责项目资金使用方案审核汇总上报,审核拨付资金,财务档案收集整理,参加项目检查验收;村两委是项目的具体实施者,在上级监督和指导下,负责本村运行维护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

七、实施方法和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6月15日前)。各乡镇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乡镇范围内召开项目布置会。

(二)项目申报阶段(6月16日-30日)。各行政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议事,确定运行维护具体项目和当年项目内容,填制项目实施方案,盖章后报乡镇农经站,乡镇农经站汇总后报乡镇领导小组,乡镇人民政府盖章后报区委农工部和财政局备案。

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城乡规划;制度;法律;思考

abstract:thenewChineselegalsystemofurbanandruralplanningandconstruction,hasgonethroughascratch,fromsingletocomplete,fromthedepartmentregulationstotheadministrativeregulationswillrisetothelegalprocessofgradualimprovement.overthepastfiftyyearsofurbanandruralplanningpractice,whichhasmademanyachievements,buttherearealsomanyexperienceisworthserioussummary.atpresent,thecityofourcountrychangesdevelopmenthasreachedanewlevel,asignificantincreaseinthenumberofcity,thedevelopmentofsmalltownsandaccelerate.

Keywords:urbanplanning;system;legalthinking;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我国现行的城乡规划法律制度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规划法律体系的变革基本上是以渐进的方式推进的。在总结建国以来城乡规划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借鉴吸收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标志着我国城市规划法律制度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我国基本法律制度概况

我国近年的城乡规划基本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城市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和现行《城乡规划法》中规定的各种运作制度。主要是:

1、城市规划制定制度。

城市规划的制定制度主要是指如何编制城市规划、由谁编制,审批实施的程序等,明确了规划的概念、内容、原则、编制主体和阶段划分。

2、村庄和集镇规划制定制度。

由于受基层政府规划意识、资金和技术力量的影响,从全国范围来看,部分村庄和集镇建设缺乏规划指导,村庄集镇规划的整体水平不高。

3、划定规划区实施统一规划管理制度。

《城市规划法》与《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制定城市和村庄与集镇总体规划时,必须根据城乡发展建设的需要划定规划区,同时规定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布局,以及机场、水源地、重要的基础设施、自然与文化资源、农村居民点、乡镇企业等都要纳入统一的规划管理。(二)我国城镇化的现状和特点

我国的城镇化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加速,目前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约44%左右。主要有以下方面的特点:

1、经济体制改革对城镇化和城乡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化模式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自上而下型”,逐步演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并行的发展格局。小城镇的发展促使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发生变化。2006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3.9%,比2005年增长了0.9个百分点。城镇化在促进市场拓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出路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2、城市数量和规模迅速增加,城镇建设量大面广

1978年至2005年,全国城市总数由193个增加到661个。城市等级规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城市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从40个增加到139个,中等城市从60个增加到226个,小城市从93个发展到296个。

3、小城镇发展呈现新局面,建制镇内涵发生了本质变化

1978年我国仅有建制镇2173个。这些镇以县城镇和工矿城镇为主,其经济社会结构和小城市相似,与周围农村的经济社会联系相对较弱。到2005年,建制镇数量已达19522个,新增的建制镇由原乡建制发展而来,是分布广泛的乡村中心,并正在发展成为以农业服务、商贸旅游、工矿开发等多种产业为依托的、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成为县域、市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4、流动人口数量庞大,“市民化”任重道远

我国目前进入城镇务工的农民已超过1亿人。由于户籍和土地制度等原因,农民工多数处于流动状态,即户口在农村,工作生活在城镇,农忙短期返乡,年底回家团圆。

5、在城乡规划等政策的调控作用下,较好地实现了城镇紧凑发展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立足国情,合理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标准,实施严格的城市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制度,已经形成了包括全国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在内的城乡规划体系。规划加强了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管理,努力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控制城市建设用地低密度扩张,避免了美国等一些国家出现的城镇低密度扩张、城市人口密度持续下降的现象。

6、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已经基本适应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发展的实际速度都比较快,按照联合国的划分标准,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接近下中等收入国家组的平均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基本适应。

二、完善我国城乡规划法律年度的几点思考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建立统一的城乡规划体系

按照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地区是国家的工业化基地,乡村则是为其服务的基础,相应的行政权力架构也由此形成。“镇”的概念被局限在极为有限的范围内:要么是县域行政权力中心所在地,要么是因工业建设和交通集散需要而形成的居民点,其发展与其周围的乡村地区缺乏内在的直接联系。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发展的农村经济促使原有乡村行政管理体制发生巨大变化,大量的乡建制改为镇建制,这种以镇为核心、与周围农业地域密切结合的地域结构性变化,促使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出现了根本性改变。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城乡统筹的方针,并在空间资源的配置、发展目标的协调、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等方面发挥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立法,建立统一的城乡规划体系的条件已经成熟。

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民族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7)06-0139-06

城镇公共基础设施是为城镇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一般包括六大系统:能源系统、水资源及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环境保护系统、防灾系统。作为城镇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共同生产条件”,城镇公共基础设施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是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根据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新形势,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民族地区城镇基础设施是城镇生产、生活的物资基础,也是民族地区城镇经济体系中重要的产业部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民族地区城镇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状况为例,分析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更好地推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和发展。

一、黎平县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状况,折射出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

近年来黎平县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日益重视,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各项基础设施得以建设落实,县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一)黎平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电力与能源供应系统建设。黎平县于1998年接通国家电网,县境内建有220KV变电站一座。110KV变电站2座,35KV变电站8座,国家电网基本覆盖全县403个行政村和1765个自然寨,基本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全县境内建有500千瓦以上水电站3座,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超l万千瓦。现有石油液化气公司3家,石油液化气供应点4l处,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达到800吨。但除了县城以石油液化气为主要供热燃料外,乡镇只有零散的石油液化气销售点。大多农村仍然以薪柴为主要的供热燃料,近年来在政府的鼓励和推动下,沼气的使用被逐步推广,到2006年底全县完成农村沼气池建设o.2万口。水源与给排水系统建设。黎平县共建成水库42个,自来水处理厂18个和污水处理厂4个,修建人畜饮水管道2520公里,建成水源地68座,村村基本用上了自来水,并有三个纯净水厂家,基本解决了农民用水问题。交通运输系统建设。全县25个乡镇全部通了公路,11个乡镇铺设了沥青路。403个行政村也都建成了乡村公路。形成了以国、省道为主干道。县乡镇公路为次干道、乡村公路为辐射的道路网络。2006年10月黎平机场正式通航为黎平交通又增添了新的羽翼。邮电通讯系统建设。黎平县25个乡镇的行政村和自然寨都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视、电话。全县有330个行政村开通移动电话,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85%,全县固定电话装机总计达41571门;宽带网用户总计2361户。教育和卫生系统建设。全县建成高中两所,其中黎平~中2006年被评定为省重点中学.建有中小学67所。2006年对全县30所中小学危房进行彻底改造,投入65.7万元;并投入26.3万元使59个行政村“村两委”和9个乡镇的办公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每个乡镇都建有乡镇卫生院,有352个行政村建有医务所,占总的87%;到2006年底全县共投入530万元完成16所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使农民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较大提高。

(二)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由于国家和省级财政每年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有限,县财政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致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一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虽然基本实现了村村用上自来水,但是只有少数的乡镇有排水道和污水处理厂,大多数乡镇和行政村没有处水工程,大部分生产、生活污水排入渗坑或直接排进河道。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致使居民饮水不安全,特别是地处水源上游的乡镇的生活、生产污水将会直接威胁到居民的用水安全;已经形成的道路网络,道路狭窄,人车混行,交通不畅;石油液化气的生产只能适应县城的需要,由于缺乏必要的设施,各乡镇的石油液化气只能从县城往乡镇拉,加大了成本,并且不能形成较大规模的生产,无法满足乡镇居民的需要。虽然实现了较大面积的通讯覆盖率,但仍有偏远地区没有用上现代通讯设施,有的村还是全村共用一部电话。部分乡镇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较差,使农村不能与外界进行很好的沟通。大部分乡镇都没有幼儿园、托儿所、敬老院、影剧院和科技活动室,农村文化活动单一。二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设备陈旧不能及时更新。由于政府投资力度不够,很多乡镇的电力设施都处于超负荷的状态,电压不稳定,容易造成大面积的停电,给居民生活、生产带来不便,影响农村的正常发展。再加上多年来,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忽视,许多乡镇医院和村医务所,特别是村医务所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立和建造的,又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医务人员的非专业性,设备的陈旧性,给农民就医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农民产生了不信任的心理,以至于造成大病小病都进城,不仅加大了县城医院系统的压力也不利于乡镇医疗系统的发展,并且导致了进城看病的其他费用高于求医费用的怪现象,也让许多贫困家庭不敢进城就医。虽然对大部分的中小学进行了改造,但仍有部分学校还是危房。三是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来源单一。由于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一般都是由政府单方承担,但单靠政府财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产品是不能满足需要的,再加上政府财政收入有限,投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比重相应较小。

2.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缺乏有效的管理。城镇乡村道路修好以后,道路养护补助未跟上,维护资金严重短缺,路面破损、路基沉陷得不到及时维护,导致损坏面积越来越大。在民族地区是随处可见的现象,降低了民族地区农村公路的服务功能和使用年限,同时也严重影响和制约农村公路网便捷、快捷、高效等功能的发挥,影响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尽管政府对乡镇街道的保洁、亮化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因民族地区县财政没有专门的款项,保洁员的工资及设施费用等成为各乡镇一项大的负担。有的乡镇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领导的政绩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承接性。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半途终止,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不但没有促进民族地区公共基础设施事业的发展,反而给今后的城镇合理规划带来了新的问题。近年来民族地区各乡镇都开始重视街道两旁的绿化、亮化工程建设,投入一定的财力和物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而最后导致公共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的毁坏,没有发挥出公共基础设施对城镇发展应有的作用,没有体现相应的社会效益。如街道两旁的树木没有得到有效的维护,成活率很低,要不就是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路灯、垃圾桶等公共物品都遭到破坏,县城内建成的小型的体育活动器械场地,免费对居民开放,不到半年就已经是面目全非,也没有那么大的财力和人力随时对被破坏的公共物品更换,所以出现公共设施建设停滞不前。由于缺乏专业的人员对公共物品进行维护和维修,加大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政府不仅要加大公共物品硬件的投入,而且还要引进相应的管理人才与之相配套,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3.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缺乏科学的规划。由于民族地区城镇大多地处偏僻或交通不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城镇规划相对滞后,再加上经济基础薄弱,城镇规划经费不足,规划质量较差。有的规划甚至与建设现状相矛盾,导致规划实施难,许多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有的乡镇建设缺乏长远规划,为今后城镇化改造建设带来了许多困难。生活居住区相应的供排水和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薄弱,根本无法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又给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问题,例如:沼气池的废水排放没有进行统一、有效、科学的管理,居民只能把废水流入河道造成了很大污染;乡容村貌脏乱差问题突出,各村没有集中的垃圾处理站,随意倾倒垃圾的现象非常严重;人口的不断增加,行政村和自然村不断扩大,房屋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不利于管理,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在乡镇所在地的旧城改造中总体规划缺乏计划性、前瞻性,有很大盲目性和随意性。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大量土地用来建造房屋,除了街道旁边的绿化代以外,几乎就没有其他的园林绿化建设,缺乏公共绿地,大大降低了城镇固有的人居环境价值。

4、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民族地区城镇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对城镇经济的其他方面有着广泛的影响。建设城镇化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系统与之相匹配,才能协调的发展。民族地区城镇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落后,使得民族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这种状况导致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缺乏后劲,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城市经济的“聚集效应”,造成民族地区城镇资源的浪费和整体利用水平的低,也束缚了民族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政府和群众对公共基础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地追求经济的发展,不能对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的全面、综合的规划,所以政府不仅自身要认识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还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民众也能清楚的认识到其重要性。提高民众对于公共基础设施的爱护,积极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让民众自觉参与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事业中来。

二、加快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从战略高度认识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搞好民族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促进民族地区城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高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维护安定团结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民族地区乡村基础教育、卫生以及其它公共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困难,投入不足,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总体水平仍较低,且地区间发展也很不平衡。尤其是在一些贫困乡镇,基础设施十分简陋;基础教育设施落后,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和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任务仍十分艰巨;一些地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不健全,群众看病难、就医难成为普遍现象,交通、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到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充分重视和加强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和推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促成多元化投资渠道。投资渠道单一,建设资金短缺,是制约民族地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问题,要缓解民族地区城镇基础设施的“瓶颈”状态,最根本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解决建设资金不足,关键在于实现资本主体多元化、资本来源多渠道及投资方式多样化。一是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大幅度增加支农资金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投资,包括大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道路及农村教育医疗、电力通讯等,为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进步提供自然条件保证。二是本着“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支持、鼓励和引导非政府部门、非国有机构、企业(国有、私营)和社会资金(包括民间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发行债券和股票、土地出让转让收益、盘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改革城镇维护建设税等,使其转为符合产业政策的资本投产。三是以资本市场和市场运行作为主要的融资渠道和投资准则,改革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式,积极发展民族地区特有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直接融资。四是要制订优惠政策,采取各项措施积极推进公益性项目市场化融资,采取股份制、投资基金、经营权转让以及财政贴息、承诺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大型基础设施、环保等社会性公益项目,以开辟多元化融资。尤其是要集中一定的财力和物力,加大对民族地区最紧迫的教育、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3.加大监督力度,实施规范化管理。面对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只重视建设过程管理、轻视运营和养护管理的思想,以及激励和考核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管理部门间缺乏必要的整合,各个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协调工作的现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施规范化管理。首先,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实行分级负责制。各级党委和政府对辖区范围内的建设负直接责任,并对上一级党委和政府负责;上级党委和政府负有领导、支持和帮助的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切实加强对基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导和管理,把工作落实到部门、单位和个人。其次,要规范资金和建设项目管理。各级财政设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资金预算安排中,凡能纳入部门预算的,要按部门预算的要求,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凡属基本建设的,要按基本建设管理程序纳入基本建设计划管理。资金拨付由各级财政部门按规定程序办理。凡按规定需要进行政府采购的。要纳入政府采购管理,并按政府采购规程拨付资金。加强对建设项目和资金使用的监督,严肃财经纪律。要建立资金使用的监控、追踪、间效制度,做到资金使用在事前、事中、事后都有监督,保证资金合理使用,防止资金流失和挪用等问题的发生。各级审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各专项建设资金的审计,尤其要重点加强对项目及资金使用的追踪监察审计。各级财政要千方百计保证基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截留和挪用。作为建设项目的投资主体.政府必须建立一整套筹措资金和偿还资金的监督约束机制,使建设单位在一定责任的压力下,科学合理地使用建设资金。以减少投资浪费,保证投资收益。

4.进行统筹规划,稳步推进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稳步推进。要根据当地实际,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要结合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及财力承受能力,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合理制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规划。首先,农村教育和卫生等基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的范围、人口、交通以及乡村行政区域撤并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需要,搞好布局设点,优化资源配置。在确保群众获得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充分利用公共资源,提高社会效益,避免重复建设、盲目建设、资源闲置造成的损失浪费,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其次,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要符合各级地方政府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有利于推进城镇化、工业化,提高城镇公共服务的辐射能力。为促进乡城经济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第三,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要统一规划,制订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如黎平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落后,在规划和建设中,要根据当地实际,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按轻重缓急,渐次运作,优先解决带全局性、关键性和具有较大社会效益的重点项目,以点带面,稳步推开;要制订标准,节约支出,严禁不顾实际需要和财力可能,一哄而上,乱铺新摊子,擅自提高建设标准,加大资金缺口。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可能形成固定的模式,在城镇规划中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借鉴成功的经验,减少在建设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

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现状分析主要成就存在问题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185-03

一、山西省孝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分析

(一)特色做法

1.瞄准区域中心城市定位,构建“1420”城乡一体化发展框架。孝义市始终把自身发展置身于全省的大坐标中,围绕山西“一核一圈三群”的城镇化布局,确定了“背靠吕梁山,融入太原圈,面向环渤海”的战略定位,主动对接环太原都市圈城际快速交通,着力打造沿孝河、汾河的生态、经济、旅游走廊,建设具有中国气魄、苏州风格、孝义特色的现代化中等城市。他们聘请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团队,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了《孝义市市域城乡一体化规划》,启动实施了“1420”特色城镇化工程。具体来说,是将全市945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区域,按照“中心城区、中心集镇、中心村”三个层面梯次推进的原则,沿着“以主城区为龙头、4个特色中心镇为支点、20个社区化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为辐射”的思路,统筹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庄分布、生态涵养、文化传承等空间布局,使260个村、47万余人通过“1420”工程向城区、中心镇、中心村聚集,实现城镇化的跨越式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56%,城镇人口达到28.72万人,其中城区人口21.7万人,初步实现由县级小城向区域性中心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的转变。

2.依托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三个集中”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孝义市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的思路,整合资源、集聚要素,加快新型煤化工园区、现代制造业园区、高新科技产业园区、高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集中示范区“五大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有效地发挥了生产要素聚集、带动、辐射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的功能。同时,依托千万吨级新型煤化工园区,规划启动总投资35亿元的梧桐新区建设,为山区和边远村村民下山出沟入镇进城创造条件,推动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由此腾出的土地用于规模经营,使全域发展格局由分散布局、松散集聚向基地化、园区化转型。

3.依托特色基地建设,创建“城乡等值发展”新模式。孝义市企业家马力农提出了“整合土地资源,实行移民并村,实施以东盘粮为中心的周边7个村整体开发建设胜溪新村”构想。这一构想得到孝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被列为孝义市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先试工程。新村建设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开展移民并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功能配套等一系列综合工程,吸引人口集聚,推动供水、供电、交通、通信、有线电视和信息网络等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促进教育、就业等公共服务的均等提供,切实改善广大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新村建设涉及7个村1.5万人,区域面积18平方公里。通过资源整合、土地流转置换、宅基地置换,共节余土地1500余亩,用于机械化耕作和发展特色大棚。目前,投资3000多万元的“一村一品”蔬菜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投资1500万元的万亩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已通过部级标准化园区认证,投资9000多万元的教育园区将投入使用,投资3500万元的社区化农民新居即将入住。

4.依托城中村改造,打造现代“城市化农民居住”新社区。孝义市积极开展城中村改造行动,由政府主导、村委组织、市场运作,将城中村打造为现代城市化农民居住新社区。全市相继有18个村启动改造,建成封家峪、留义、贾家庄等9个城市化农民居住社区。这些新社区的居住形态以多层、高层公寓为主,在景观上已经与城市融为一体;新社区中的农民所分得的房屋仍是集体产权,而退出来的宅基地和农业用地全部或逐渐地被征用为国有建设用地,并整合到城市地方的统筹规划建设中去;除集体产权和农民身份外(也可转为居民),新社区的管理已纳入到城市管理体系中,最终完成村民转为居民,村委会转为居委会,农村集体经济转为股份制经济,城中村转为现代文明社区的转变。

(二)主要成就

1.特色县域城乡一体化布局初步形成。孝义市启动实施了“打造一流主城区、提升4个中心镇、建设好20个宜居社区中心村”的“1420”工程,加快推进以特色城镇化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重点打造环城沿线村的城市社区型示范圈,总投资30亿元的梧桐新区与城市融为一体,拓展了城市空间。针对农村布局分散、居住条件差、公用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孝义市按照“撤小并大、联村整治、连片建设”的思路,对农村的土地、住宅、基础设施等资源进行综合治理,启动实施了39个村5.7万人的整体搬迁集聚,建成一批高起点、高标准、人口高度集中的特色城镇化新区。通过“1420”工程建设,孝义市具有特色的县域城乡一体化布局初步形成。

2.农民收入稳定提高。孝义市通过发展高效农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展农村服务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逐步构建起农民递进增收机制。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4901元增加到2010年的7686元,年均递增9.42%。期间,政府部门采取政策引导、强化服务等措施,鼓励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的高收入户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带领低收入户就业、创业,引导更多的农户以充分就业促增收,以兴办项目促致富,提高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截至2011年底,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308元,同比增长22.1%,收入水平居全省首位。

3.农村面貌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硕果累累,农村面貌获得了极大改善。2011年,“五个全覆盖”工程进一步深入推进,共有259个村实现街巷硬化,农村文化场所和体育场所实现全覆盖,新增便民连锁商店47个、农家书屋109个,27个村1.73万人的饮水安全得到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3.5%。同时,启动村庄绿化、通道绿化、荒山绿化等十大生态建设工程,开展“花园式村庄”和“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程,实施“百村百校百企”社会绿化,构建起覆盖城乡的绿色生态系统。2011年,全市造林绿化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38%和30.7%,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极大优化。

二、山西省孝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区域发展不平衡。孝义市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占全市总面积的62.5%,台塬区占全市总面积的19.3%,平原区所占比重不到20%。不同区域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山区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均落后于平原地区,镇区间的城乡一体化起点存在明显差别。东部地区包括城区、梧桐镇、高阳镇、大孝堡乡等,是孝义市人口和产业重点集聚、城乡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虽然区域内地形平坦,农业生产和非农产业发展条件有利,城乡建设条件优越,但东部平川区与基本农田重点保护区域重叠,土地资源要素的限制性相对较大。中部资源型地区包括兑镇镇、阳泉曲镇、柱濮镇、下堡镇、西辛庄镇、高阳镇等,是该市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和开发区域。这一区域依托资源优势形成典型的资源型经济体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同时也是人口、产业、城镇、乡村居民点相对集中的区域。但是,受到资源衰竭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影响,发展后劲相对不足,社会经济处于转型阶段。西部丘陵山区,包括南阳乡、驿马乡、下栅乡等,具有林牧资源优势,是该市生态建设区和林牧发展区。这一区域由于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合大规模的人口与产业集聚,农业生产条件不佳,工农业基础薄弱,经济和城乡发展水平落后。

2.城乡经济产业结构亟需优化。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等学者的研究表明,产业结构通常是从“一、二、三”结构向“三、二、一”结构转化,但孝义市产业结构仍呈现明显的“二三一”特征,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偏小。2006~2010年,孝义市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3.2%提高至36.2%,三产比重虽有提高,但发展速度未见大的突破。同期第二产业比重虽由74.1%下降到60.4%,但在地区生产总值中仍居主导地位。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同时还存在着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比重过小的问题。2006年,孝义市轻重工业之比为0.48:99.52,到2010年为1.84:98.16,轻重工业比重严重失衡的状况未见明显改善。相对于轻工业和第三产业而言,重工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高,资本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弱,如果重工业的比重过大,将会阻碍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劳动力结构由二产向三产的顺利转化,使失业者的再就业相对困难,继而影响社会稳定和城市发展。

3.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2006年至2010年,孝义市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虽然都有提高,但两者间的差距却呈现出不断拉大的趋势。5年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0132元提高到16642元,年均增速10.4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901元提高到7686元,年均增速9.42%。由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慢于城镇居民,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由2006年的2.07:1扩大至2010年的2.17:1。不仅如此,在农村居民内部,各乡镇间的农民收入差距也比较大。在2010年,中阳楼街道办事处和东许街道办事处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9259元和5411元,两者相差3848元。收入之间的差距引发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的差异,进而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产生影响。

4.城乡基础设施差距较大。近些年来,虽然孝义市投向农村和城市基础设施的资金均有大幅度的增长,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增幅远远低于城市地区的增幅。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尚有很大的改观空间,尤其是一些大型居住区、新建住宅区以及相当一部分集镇小交通的配套仍然跟不上。实践研究表明,区域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总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或者抑制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紧密相关的区域经济发展、工业发展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提高。因此,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差在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中必须解决。

5.城乡公共服务存在差距。在就业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农民获取的用工信息要比城镇居民少很多,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的就业渠道较为狭窄,通常是从事农业、外出打工、在乡镇企业就业、本地经商等,并且,在这有限的就业范围内,又存在不少限制性因素。比如,目前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和发展潜力还不足以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容量有限;外出打工及在乡镇企业就业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而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以及专业技能不足,无法满足企业的用工要求等等。以上种种原因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在教育方面,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仍较突出。由于优质教育资源较多的集中在城市地区,导致城区优质学校大班额的问题难以消除,而与之并存的是农村学校生源不足,规模过小。

三、推进孝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是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保证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十二五”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政府工作的核心内容和主线{1}。

(一)壮大经济实力,为城乡一体化提供原动力

经济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条件,是城乡一体化程度提高的根本动力。要壮大市域经济实力,把园区建设、项目建设与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发展大产业、大园区、大项目,增强城市发展的功能和动力。支持中心城镇建立具有产业优势的园区和基地,逐步形成“一区五园、四带、多点”的产业空间布局,实现“投产一批大项目,提升一个小城镇,隆起一条经济带”的目标。

1.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市域城镇化,无论是产业转型升级,还是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还是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都离不开项目建设。所以必须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市域生态化,推进一批产业转型升级项目、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推动10户以上大型企业集团在“十二五”期间各自实现“双五十亿工程”,即投资50亿以上,新增销售收入50亿以上;积极谋划实施一批投资和销售收入达10亿和1亿的“双十亿工程”、“双亿工程”;选择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大,投资拉动效应强的项目作为重点工程,集中力量强力推进。同时,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实施一批“中项目、小项目”,增强经济活力,创造需求,吸纳就业。

2.发展特色产业集群。要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开展招商引资,促进上下游产业、关联产业和配套企业的相对集中,培育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集群。要坚持“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实体经营、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市场化、产业集群化”的要求,围绕四大循环产业链:煤焦化一体化、煤电铝一体化、煤铁钢一体化、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使园区成为项目上规模、上档次,大集聚的载体,成为新技术、新产业的高地,成为产业做大做强和做优的平台。政府部门应在工商、税收、金融、服务等方面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予以大力支持,制定土地管理、城镇规划、市场开拓、技术创新、融资担保、人才培养等针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扶持政策,建立起政府主导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推进机制。

3.坚持产业转型与产业升级。一是开展煤焦产业深加工。以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为目标,提高煤炭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在煤炭开采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优化焦油加工产业链,拓展甲醇烯烃化产业链,延伸粗苯精制产业链,加快化肥产业链等煤化工产业链;稳步推进煤炭气化产业链;积极筹划煤炭液化产业链。二是发展非煤替代产业。积极开发重大成套装备和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重点引进煤炭、冶金、电力、焦化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与装备,推广节能、低碳技术,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太阳能、生物智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循环型农业,建设循环经济园区。三是发展服务业。加快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减少经济发展对工业增长的过度依赖,从而相对控制对能源消费总量的过度需求。

(二)完善公共服务,关注民生幸福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因此,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就要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公平的机会,让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地享有教育、就业等公共服务的权利,共享社会进步的发展成果。

1.统筹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间教育差距。均衡优质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统筹配置教育资源,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缩小城乡间教育差距。集中力量发展职业教育和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以吕梁职业技术学校建设项目、孝义市委党校建设项目、教育培训中心建设项目等为重点,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

2.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城乡就业状况。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登记备案管理制度,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被征地农民和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纳入统一的备案管理进行统筹规划和安排。完善基层劳动就业管理和服务体系,构建市、镇(街道)、村(社区)就业用工单位三级信息网络,做到镇(街道)有窗口,村(社区)有专栏,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和用工信息的共享。出台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建立用地企业按比例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制度,对招用就业困难人员、转移搬迁的失地农民的企业,给予其税收优惠等就业扶持政策。引导政府投资工程优先安排本地劳动力就业,协调煤矿企业、驻市大矿优先解决本地劳动用工。根据不同行业的人才需要开展定向培训,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筑农民工”、“服务外包行业”、“家政服务”、“就业转失业人员”等专项从业培训计划,全面提升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城乡要素流动畅通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城乡间资源、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畅通流动的必要前提,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3}。为加快城乡融合,应加强孝义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乡基础设施衔接,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

1.立足扩容提质,增强城市承载功能。加快以扩容提质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的集聚力、承载力和辐射力。按照“一河两岸、沿河沿湖”的城市发展思路,做好区域统一规划。以中心镇和中心村为载体,构建以主干道路为框架,交通系统、排水系统、供气系统、供热系统、供电系统、网络通讯系统等全面配套的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加快三个安置新区建设,加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力度,支持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古城保护,启动城乡清洁工程、宜居创建工程和数字城管等品质提升工程,打造城市特色,塑造亮点,彰显城市魅力。

2.以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强化城乡衔接。基础设施建设要以道路交通建设为重点,构建“一环四纵三横”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形成对内大循环、对外大开放的现代交通格局。从带动城镇化发展角度来看,内部交通建设主要强调加强中心城区与中心镇以及各城镇之间的联系,畅通经济要素的区域流动,发挥交通对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的引导作用;外部交通建设则应注重改善自身的区位条件,促使周边地区的信息流、资金流等流向孝义市,以及当地煤炭、焦炭、化肥等工业产品流向周边地区,形成更广阔的市场环境,实现经济增长,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3.以中心镇和社区化中心村为抓手,加大对中心镇和重点社区化中心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特别是增加对农村道路、水利、能源、信息和垃圾处理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投入,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延伸、配套到农村。完善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把村落在城乡体系中的位置、价值和改造成本等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因地制宜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中村、园中村和重点工程需要整体搬迁的村,实行“整体拆迁、集中建设、统一安置”,建成一批都市型、城镇型农村新社区;对规划的中心村及规模较大、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实行“撤并自然村,改造旧村落”,建成一批宜居型、和谐型新农村;对交通特别闭塞、条件特别差、改造成本高的村落可以采取整体搬迁和产业吸收等措施,使其向城镇或者中心村聚集。

注释:

{1}包宗顺.江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要点[J].江苏农村经济,2011(3)

{2}李文荣,陈建伟.城乡等值化的理论剖析及实践启示[J].城市问题,2012(1)

{3}柳杰,李治国.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7(30):103

参考文献:

[1]康永超.城乡融合视野下的城乡一体化[J].理论探索,2012(1)

[2]张金富.我国东部地区城乡一体化探索与实践[J].改革论坛,2012(5)

[3]佟光霁,李存贵.产业合作的机制构建:基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J].学习与探索,2012(2)

[4]赵玲玲,谢舒艳.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转移研究[J].广东经济,2012(1)

[5]段禄峰,李永红.制度创新与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问题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

[6]李文荣,陈建伟.城乡等值化的理论剖析及实践启示[J].城市问题,2012(1)

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总结篇9

自“十一五”以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加大了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文化基础设施按照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持续推进,文化的服务功能日益完善,设施管理利用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建立健全了县城、镇(中心)、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等、村级文化活动室一大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促进我县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县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县建有文化馆1个,与县图书馆两馆合一,位于县城人民路中段,占地面积2700㎡,建筑面积1100㎡,其中设: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信息资源共享室县级支中心)、舞蹈室、书画室、多功能室、文化活动中心及东、西两个展厅等7个功能活动室;县剧院:原__县剧院位于人民路中段,1997年由于危房已拆迁,改为他用,现另址在建。县影院:原__县影院位于人民路中段,2005年由于城区规划改造项目已拆迁,现另址重建。

(二)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呈现新面貌。我县下辖8镇4中心,自“十一五”末至“十二五”初以来,现已建成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按照2013年全国第一次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标准,评定一级站1个(__镇),建筑面积822平方米;三级站8个(苏坊镇、游凤镇、代家、长宁镇、河道、南仁、普集街、大庄镇),建筑面积300—340平方米;在建项目1个(普集镇);待建项目2个(贞元镇、小村镇),普集镇综合文化站因项目整合(在建),贞元镇、小村镇因“十一五”期间未列入建设之列。

(三)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我县下辖8镇4中心212个行政村,已建成村级文化活动广场137个,待建75个;建成212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覆盖县域全境、数字农家书屋分布5镇10村。

近年来我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县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县级两馆建于1958年,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虽经两次修缮,馆舍面貌焕然一新,内部设施设备大幅更新,但由于场地面积所限,多功能、多形式的对外开放受到制约。县剧院1997年由于危房已拆迁,改为他用,现无剧院。目前,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强县战略,将文化馆、图书馆、剧院、数字影院建设纳入建设战略方案中,但新的建设各项工作仍停留在前期的调研阶段,尚未批准立项,这不仅不利于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严重制约了我县省级文化先进县的创建。

(二)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我县下辖8镇4中心,现已建成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待建项目3个,普集镇文化站:在建的普集镇文化站,按照“十一五”末建设标准300平米,建设资金24万元,因普集镇为县城所在地,在2013年后全国乡镇文化站评估定级后,乡镇文化站三级站的最低标准建筑面积为500平米以上,附设室外活动场地(含露天舞台、文化、体育设施等),所以资金缺口较大;小村镇、贞元镇文化由于未纳入“十一五”建设之列,目前只有30—50平米的文化共享室和办公室。

(三)村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全县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参差不齐。一方面,已建137个村级文化活动室是依托村级阵地建设(村委会),总建筑面积90—110平米,其中文化活动室占有10平米左右,与满足群众文化活动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未建的75个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落后,文化活动缺乏人气,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有待提高。虽然我县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总量在不断增大,但由于管理和相关配套措施滞后,导致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部分已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不高,运行状况不甚理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重在建设,坚持文化创新,全面把握加快文化建设的着力点,统筹城乡和区域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文化的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切实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魅力__、文化__、和谐__的全面发展。

(一)树立体现先进性原则。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的社会主义。要以先进文化为导向,以增强社会凝聚力、激发社会创造力为目标,坚持文化创新,加强优秀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让群众获得切实的文化利益。合理开发我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区域文化特色,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对城市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二)把握统筹协调原则。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文化事业。统筹发展城乡文化、区域间文化,精品文化与大众文化,协调发展公益性文化与经营性文化,把握好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文化资源的存量改革和增量发展,全面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三)坚

持重在建设原则。文化建设是一种在积累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渐进过程。要以抓积累促发展,抓创新促繁荣。要按照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要求,围绕提升区域环境竞争力,完善城镇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培育,进一步发挥基础文化设施的综合服务功能。(四)贯彻执政为民原则。文化工作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加快文化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要积极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服务方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工作重点下移,文化资源下移和文化服务下移,进一步活跃基层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规划范围

__县城区、全县8镇4中心及212个行政村

(二)规划时限

以2013年为现状年份,规划期限为2014—2020年。

本规划对全县“两馆一站一室”(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剧院进行总体规划,规划新建__县图书馆1个、剧院1个、数字影院1个、镇文化站2个,社区文化活动室46个,村文化活动室75个;改扩建县文化馆1个,镇文化站2个。经过全县上下努力,力争基本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运行机制,构筑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生产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得益彰,群众文化与精品文化互相依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齐头并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和综合实力居全市前列。

(一)文化馆改扩建项目。在文化馆原址上改扩建,改扩建面积4000-6000平方米,建设起止年限为2016-2020年,总投资1800万元。改扩建内容包括:群众活动用房(演艺、展览、阅览、交流、娱乐等用房);业务用房(文艺创作、研究整理、其他专业工作用房);管理用房(行政管理和会议接待用房)和辅助用房(储存库房、建设设备、后勤服务)等功能区。

(二)图书馆建设项目。在县城苏武大道北段,建筑面积4500-7500平方米,建设起止年限2016-2018年,总投资2600万。建设成为__县标志性建筑。内部设有文献流通部、综合书刊部、期刊部、少儿图书室、采编部、多媒体部、电子阅览室、视听室、展览厅、综合部、行政管理部等功能。

(三)剧院(多功能中心)建设项目。在县城苏武大道北段路东建设建筑面积为4448余平方米,建设起止年限2015-2016年,总投资4000万元。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多功能中心项目(含剧院、影院、会议等功能),剧院内部主要有前厅、休息厅、观众厅、舞台、后台等功能区,分设2层,一层354座、二层220座,座席总数574座。

(四)数字影院建设项目。在县城育才路中段北侧,建筑面积1800㎡,建设起止年限2016-2017年,总投资2000万元。内部设6厅1000座。

(五)贞元镇综合文体中心建设项目。到2015年建成贞元镇重点镇综合文体中心一级站建设项目,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面积2000平方米含舞台200平方米。建成时间2016年,总投资200万元。

(六)小村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建设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建设起止年限2016-2020年,总投资100万元。室外活动场地不低于800平方米(含舞台)的三级文化站。建成时间2016年,总投资100万元。

(七)普集镇、游凤镇综合文化站改扩建项目。进行资源整合,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室外场地不低于1000平方米(含舞台)的二级站建设项目。建设起止年限2016-2018年,总投资100万元。

(八)村级文化室建设项目。按照全市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自2016—2020年,建成100—200㎡的标准新建7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包括图书阅览室、文娱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村名单附后),总投资2100万元。

(九)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项目:新建46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建筑面积为150㎡,包括图书阅览室、文娱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建设时间为2016-2020年,总投资1380万元。

第八节弘扬地域特色文化

(十)以__文化名人的故事为基础,创作一批弘扬正能量的文艺精品:创作以弘扬苏武精神为主题的电影《苏武》,计划总投资1.6亿;六幕歌舞剧《苏武使匈》,计划总投资1.2亿;六幕秦腔戏剧《苏武牧羊》,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以东晋才女苏蕙的故事为背景,创作电视剧《苏蕙传》,计划总投资1.1亿。

(十一)以__县“六大”文化为依托,建设__县特色传承文化体验区:占地300亩,计划投资3亿元,打造“后稷农耕文化、苏武爱国文化、大唐感恩文化、苏蕙织锦文化、康海艺术文化、姜嫄母仪文化”六大传统文化体验区。

(十二)__苏绘手工布艺产业园:占地30亩,总投资1.5亿元。集产品展示,工艺演示,营销中心,设计研发,技能培训,物流配送,中国纺织历史文化博物馆,地方风味特色农家餐饮,特色文化商业街等为一体综合性园区。

(十三)__县馨绣民间刺绣产业园:建在全省历史文化名镇__镇,占地20亩,投资1.3亿元,“立足地源优势、传承民族特色、打造刺绣精品、创优地方品牌”,产业园集刺绣工艺创作、设计展示、培训。

(十四)__县中润桂园民族文化休闲娱乐园:占地50亩,总投资1.1亿。是一个集民俗观光、垂钓、休闲娱乐、特色餐饮为一体的休闲娱乐园。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是实现我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物质基础。要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坚持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强化县、乡镇、村工作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站在践行群众路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均衡发展的思想,真正做到思想上重视、认识上到位、措施上落实。要广泛宣传,扩大影响,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营造推动我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氛围。

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总结篇10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加大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管理力度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贵州省招投标条例》,加大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管理力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了加强建设工程管理,维护建设市场秩序,严禁在建设工程中标后在施工中转包、违法分包及挂靠。若发现这些行为,除从严坚决查处外,从发生之日起取消在威宁县12个月的招投标资格,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从根本上杜绝了中标后在施工中转包、违法分包及挂靠行为。

(二)进一步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1、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要坚持以工程建设为中心,全力抢抓工程进度,建设“高效工程”。要科学安排工期,采取统筹安排、规模施工、全线铺开的方案,项目成熟一个,开工一个,只争朝夕。要加强工程招标,严格合同管理,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1)启动了总投资220万元,道路长550米、宽10米的沿河路改造工程,目前已挖掘完居住房地面水泥路面,正进行路面铺面和修筑水沟,计划在8月中旬全面竣工。

(2)启动了总投资180万元、道路长4480米、宽10.5米的新欣路改造工程,目前正进行0-160米处路面铺面,排水沟已修建完毕,计划在8月中旬全面竣工。

(3)启动道路长总投资700余万元、道路长1168米,宽23米的向阳路(人民公园段)建设项目,目前已在进行招投标,计划在12月底全面竣工。

(4)实施好总投资1300万元,占地25300平方米的人民公园建设,目前已完成工程核算,准备进场施工,计划在12月底全面竣工。

(5)启动总投资5200余万元,日供水能力3万吨的水处理厂及供水管网改造工程,目前已向农发行贷款4000万元,正委托贵州省公明建设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进行招投标,力争在6月启动,2009年5月底竣工。

(6)启动总投资5642万元的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已委托中国市政中南研究设计院进行可行性论证和项目的申报立项。

(7)启动总投资3536万元,日处理180吨的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建设,目前已完成可研,正进行申报立项工作。

2、房地产开发建设工程情况

一是总投资万元的草海映象正在进行一、二、三号楼楼施工,四、五、六号楼正在平基。

二是总投资万元的草海明珠苑正进行基础部人份建设,办理相关建设手续中。

三是海岸明珠正进行基础建设,办理相关手续。

四是华庭苑已完成一号楼建设,二号楼正在修建中。

五是新欣苑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六是印刷厂、皮革厂片区已完成土地拍卖工作。

3、“两基”迎国检学校建设工程

(1)20*年第一期工程建设情况

第一期工程23个校点(除兔街小学征地未落实外)其余22个点均已开工建设,特殊学校已完成的层墙,瓜拉小学已完成一层板布筋,五里岗中学已完成一层板布筋,黑土河新华小学已完成地圈梁,猴场中学已完成地圈梁,小海镇响水小学已完成地圈梁,县四中已完成地圈梁,观风海七舍小学已完成一层圈梁,兔街乡兔街小学已完成地圈梁,金钟镇金钟小学已完成地圈梁,二塘镇中山小学已完成一层板布筋,黑石镇二小已完成地圈梁,草海镇陕桥小学已完成二层圈梁,么站镇么站小学已完成地圈梁,哲觉镇居乐小学已完成地圈梁,哲觉镇二中宿舍、食堂已完成地圈梁,岔河乡结戛小学已完成地圈梁,中水镇中水中学已完成基础,双龙乡一小已完成基础,牛棚镇百碗小学已完成地圈梁,羊街镇小学(宿舍、食堂)已完成地圈梁,羊街镇蛇街小学已完成地圈梁,盐仓中学已完成地圈梁。以上学校建设分别于7月30日、8月30日前主体工程全成完工。

(2)第二期92个工程项目情况

除五个校点(羊街二小校地未确定,因校址有2个点选择,其中一个点在羊街医院旁,一个点在羊街小河,需上级部门选定后决定。盐仓镇施家营小学征地未落实,因教辅站、学校擅自落实土地,农户思想未做通,导致土地不能利用到位。黑石二小土地未落实,原因是因缺乏土地征用资金。东风二小土地未落实,原因是重新选址,需资金60万元,地方财政缺乏,无力启动。小海二小土地未落实,原因是缺乏土地征用资金)外,其余87个点均已落实征地、拆迁、“三通一平”,各乡镇人民已作出书面承诺,能保证材料正常供给,5月22日已完成招投标,并于5月28日前进场施工。

4、村镇建设工作

(1)积极向省、地争取资金,新建或改、扩建小城镇道路2000米,目前已按照县委、政府和地区建设局安排将目标任务分解至各乡镇。

(2)按照小城镇大战略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启动黑石头镇、哲觉镇、东风镇、金钟镇、小海镇、中水镇等六个重点小城镇的相关项目建设,目前正在准备实施阶段。

(3)抓好农村危房改造调查工作,为确保农村危房调查工作能按时、保持、保量完成,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一是加强对农村危房改造调查培训,共计培训人员5565人(次),确保调查工作的质量;二是县委、政府从民政、建设、统计、国土、扶贫等五个单位抽调35个工作组(民政局负责10个乡镇,建设局负责10个乡镇,统计、国土、扶贫分别负责5个乡镇)分赴到35全乡镇,负责帮助培训乡镇、村业务骨干,指导帮助开展调查工作,确保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建设局具体负责观风海、迤那、牛棚、斗古、玉龙、中水、秀水、哈喇河、黑土河、石门等10个乡镇的调查工作,为确保调查工作能按时完成,于3月16日召开了业务培训会议,抽调了50人(局机关27人,各建筑公司23人)组建了10个工作组分赴到各乡镇开展调查工作,到4月10日止,全面完成了调查工作任务并上报了地区地区建设局。全县共有农村危房房68769户、132388间、3160487平方米,其中一级危房房23654户、41967间、1*0625平方米;二级危房房31156户、64992间、1554981平方米;三级危房房13959户、25329间、514881平方米。因地质等自然灾害影响需整体搬迁的农房141个点,671户、2009间、63185平方米。

(4)抓好村庄整治工作,目前全县共启动省、地、县联系的村庄整治点9个(麻乍乡双包塘村、羊街镇棒木村、草海镇龙凤村、哲觉镇公平村、黑石头镇三河村、么站镇联合村、金钟镇冒水村、小海镇小张关村、板底乡板底村)在20*年村庄整治工作中,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安排,要求各乡镇在原有村庄整治点的基础上,启动1个村庄整治点,以整治村内供水、道路、排垃圾、废弃宅基地、公共活动场所、住宅与畜圈混杂等项目为重点的整治实施方案,逐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5)抓好小城镇靓丽工程,今年,地区下达我县靓丽工程点三个(炉山、小海、石门),为确保此项工作落实到实处,局党组高度重视,分别与各乡镇进行协调,目前正准备此项工作的实施,在8月底前完成小城镇的美化、亮化工作。

(三)强化服务意识,抓好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元月以来,我局严格按照“关口前移、超前防范、落实责任、强化监督”,全面实施“12345”工作方案。即确保“一个目标”,全县全年伤亡事故死亡人数为零;杜绝重特大事故,遏制较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的目标。夯实“两个基础”,进一步抓好基层单位安全管理基础工作,进一步抓好企业安全管理基础工作。坚持“三个狠抓”,“一抓”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建设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按时召开安全生产例会,制定安全防范预案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排除治理实施方案,指导和部署安全生产工作。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抓”制度建设,一是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制定出台《建筑安全监督办事指南》、《建筑质量安全不良行为记录公示及处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二是抓规章制度的落实,保障建筑施工安全,鉴于此,局施工安全领导小组成员每月抽出8天以上的时间,深入一线对安全监督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情况进行检查;三是把建筑施工安全强制性标准落到实处,加大对垂直运输机械、外搭脚手架、高处作业防护、施工用电、坑机支付、建筑施工钢扣件等专项治理力度;“三抓”全员教育,不断提高安全人员操作技能和农民工安全防护意识。落实“四个结合”,依照《质量安全不良行为记录公示处理办法》及其有关规定,实行安全生产与企业资质管理相结合,施工企业不良行为记录达10分的,取消半年的招投标资格,施工企业不良行为记录达30分的,企业资质年检初审不合格。安全考核不合格,未取得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的项目经理不得上岗。安全生产与质量监督、工程监理、工程竣工备案相结合。构筑“五级管理体系”即:局级管理。建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各股站室协调联动。站级管理。质量安全监督站定人员、定岗位、定职责深入开展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形成安全监督管理网络。企业级管理。建立了以企业法人代表为第一责任人的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真正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项目部级管理。建立了以项目经理为直接责任人的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体系。作业班组级管理。做到上岗前有交底、有签字,施工中有监督、有检查,完工后有讲评、有验收。

同时,为加强安全管理,我局已向县机构编制委员会申请建立安全监督站,做到机构、人员到位,扎实做好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通过确保“一个目标”,夯实“两个基础”,坚持“三个狠抓”,落实“四个结合”,构筑“五级管理体制”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管理网络,有效地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强化质量监督管理,着力维护公众利益

建筑工程质量是建筑管理工作坚守的底线,它不仅直接影响到公众利益,影响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到和谐社会建设,而且事关建设局工作的全局。半年来,我局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强化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对建筑工程质量的责任。一是抓好建筑工程质量的报监工作,提高报监资料的完整性,施工图文件送审率达100%,制定出台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办事指南》。二是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监管模式,推进工程质量管理创新。根据企业的质量业绩,实施差别化管理,对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受到行政处罚、通报批评和群众投诉强烈、不履行工程质量保修义务的企业,作为全县质量监督部门的监督重点,对其增加抽查频率,并组织相关责任人和企业法人定期培训。对质量业绩平淡,有过一般质量不良记录及能较好处理群众投诉质量问题的企业,作为全县质量监督部门的帮助对象,加强业务指导,促进业务管理。对质量业绩优、信誉好,无质量投诉的企业,质量以自控为主,减少对其抽查频率。三是在深入贯彻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推行工程质量巡查制度,依法查处违法强制性标准的行为,确保在建工程不发生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重大质量事故。四是开展建设工程质量专项治理工作,全年开展质量大检查不少于四次,同时针对近几年出现的质量通病问题,从技术方案、施工工艺、工法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着手,积极开展施工质量专项治理。五是继续加强工程质量检测检验工作,以地基基础、建筑结构安全、室内空气质量为重点,认真实施工程质量检测检验工作。六是做好村镇工程质量监管工作。七是进一步规范工程质量验收工作,工程竣工备案率达100%,积极实施住宅分户验收制度,落实建设工程中建设、施工、监理、勘察、监督单位的质量责任。八是质量监督机构质量监督员在质量监督工作中持证上岗率达100%。

(五)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全力开展建筑节能监督工作

20*年以来,我局围绕“建筑节能,墙材先行;节约资源,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建筑生态威宁”这个中心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积极向机构编制部门申请成立墙改办,做到墙改工作有人抓。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地、县有关文件精神,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途径进行全方位的广泛宣传,形式要多样,内容要新颖。在全面“禁实”的基础上,逐步取缔实心粘土砖、实心页岩砖,强化对墙材生产企业的管理。三是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完成50000平方米的建筑节能设计。同时大力发展节能型建筑,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继续实施节能65%的试点工作。四是从20*年起全县要彻底淘汰落后墙材生产线,防止和制止低水平的墙材生产线重复建设。五是严格墙改基金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工作,要用好现有的墙改专项基金政策,确保基金征收到位,真正发挥基金的调控作用。六是抓好新材产品的开发应用和节能建筑的检测、验收工作。

(六)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促进拆迁工作顺利进行

为确保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一是集中力量,做好思想工作。通过各种渠道,进家入户面对面地与被拆迁户讲清政策、算清补偿标准,坚持阳光操作,打消被拆迁户怕吃亏的顾虑。二是抓住典型,进行行政裁决。对个别提出过高要求,不积极配合的被拆迁户,通过反复做工作后仍不予配合的,进入行政裁决程序,促使他们自觉分析利害、比较得失。三是营造声势,加快签约速度。通过对典型户的依法裁决,扩大影响,教育持观望等待态度的被拆迁户,积极配合拆迁。半年来共完成人民公园3户拆迁,拆迁面积556平方米,威中“升示”涉及12户,约2560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户拆迁工作。

(七)扎实安排,抓好自来水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我县自元月29日以来,受到多年不遇的雪凝灾害,使我县城乡供水系统受到严重损坏,造成了较大的损失,灾情发生以来,我局认真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抗雪凝、保民生、抓重建、促发展”这一指示精神,增强灾后重建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抓好灾后重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实施,为使灾后城市基础设施尽快恢复,2月16日以来,全面抢修恢复杨湾桥提水站至陈选屯、杨湾桥提水站至小海镇政府、杨湾桥提水站至双龙乡政府、陈选屯至凤登山水厂主管道及县城东片区、县城南片区、县城西片区、县城北片区支管道和片区居民水表等设施,确保了“两会”期间供水正常,对供水用户损坏的水表、龙头等逐户进行检修,四月底全面恢复了灾前供水状况。

二、存在的问题

上半年全县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也还存在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一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大;二是城乡建设用地制约未得到缓解;三是旧城区规划建设项目房屋拆迁难度大;四是各建筑施工企业生产力水平低下;所存的的这些困难和问题,有待于我们在下步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大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管理力度,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贵州省招投标条例》,加大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管理力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了加强建设工程管理,维护建设市场秩序。

二是以县城建设为中心,以金钟、东风、黑石头、哲觉、小海、中水等六个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其他12座一般乡镇和16座集镇为后续的小城镇建设思路,着力实施“小城镇、大战略”,切实加强小镇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全力推进全县小城镇建设,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确保20*年城镇化率在2007年的基础上提高1.5个百分点。

三是根据“巩固荒山绿化、完善旧城绿地、建设园林城镇、合理绿化新区、构建生态网络、大力栽植四旁”的总体思路、按照“乔、灌、草、花”相结合的原则,抓好特色绿化,增加公共绿地面积,计划完成县城周边荒山绿化6.5万平方米,旧城改造、小区开发绿化0.5万平方米、新区绿化2万平方米,“四旁”(水旁、路旁、机关院落旁、宅旁)绿化1.5万平方米,以城区和机关所在地为重点,结合旧城改造、新区建设,抓好人民公园休闲绿地场所的绿化,加快生态威宁建设步伐,积极创建“园林化城镇”,切实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努力提高城镇绿化率,确保20*年人均绿化率提高1平方米。

四是进一步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做好广聚路、白鹤路、勤政路的前期建设准备工作,力争年内启动。二是实施好总投资500余万元,占地24500平方米的人民公园建设。三是完成总投资4000余万元,日供水能力3万吨的水处理厂及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四是力争启动总投资45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五是力争启动总投资3536万元,日处理180吨的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建设。六是完成皮革厂、毛纺厂、农具厂片区、向阳小区、粮食局直属库片区、粮油加工厂片区、兵站片区开发的项目策划工作。七是积极向省、地争取资金,新建或改、扩建小城镇道路2000米。八是按照小城镇大战略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启动黑石头镇、哲觉镇、东风镇、金钟镇、小海镇、中水镇等六个重点小城镇的相关项目建设。九是以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实施为契机,启动2个村庄整治建设。十是编制好以房屋“整治”为主要内容,以整治村内供水、道路、排垃圾、废弃宅基地、公共活动场所、住宅与畜圈混杂等项目为重点的整治实施方案,逐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五是强化服务意识,抓好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通过确保“一个目标”,夯实“两个基础”,坚持“三个狠抓”,落实“四个结合”,构筑“五级管理体制”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管理网络。

六是强化质量监督管理,着力维护公众利益,进一步规范工程质量验收工作,工程竣工备案率达100%,积极实施住宅分户验收制度,落实建设工程中建设、施工、监理、勘察、监督单位的质量责任。八是质量监督机构质量监督员在质量监督工作中持证上岗率必须达100%。

七是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全力开展建筑节能监督工作

八是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促进拆迁工作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