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环境状况分析十篇环境状况分析十篇

环境状况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4:31

环境状况分析篇1

关键词:水环境质量;污染物;水质类别;津南区

中图分类号:X8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06803

1引言

津南区是天津市4个环城区之一,位于天津市东南部,海河下游南岸,东部和南部与滨海新区相连,西部和西北部与河西区和西青区相接,北部与东丽区隔海河相望。津南区面积387.84km2,耕地22万亩,人口42万人,辖8个镇和一个地处市区的长青办事处。

津南区属于海积及河道冲积平原,境内地势低平(平均海拔3.0m)河道纵横,极富垦殖之利。津南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气候,光照充足,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冬季盛行西北风,大陆性气候较明显,受海洋影响也比较大。春季多风,干旱少雨,夏季炎热降雨比较集中,秋季秋高气爽宜人,冬季温度偏高,少雪。

目前,津南区域内市管河道4条,即海河、大沽排水河、先锋排水河(外环河以内)和外环河,河道总长度为69.9km。区、镇管河道23条,包括马厂减河、洪泥河、津南区水系包含市管河道4条和区、镇管河道23条。市管河道水质情况基本满足地表五类水水质要求,除个别指标劣于五类水标准。区、镇管河道几乎全部为劣五类水体。

2监测因子及评价方法

2.1主要监测因子

水温、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生化需氧量、总汞、砷、硒、铜、锌、总铅、镉、六价铬、挥发酚、石油类、总磷、总氮、氟化物、硫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粪大肠菌群、氰化物。评价标准:采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其中的五类水质标准。

2.2评价方法

河流断面水质类别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即根据评价时段内该断面参评的指标中类别最高的一项来确定。描述断面的水质类别时,使用“符合”或“劣于”等词语。断面水质类别与水质定性评价分级的对应关系见表1。

2.3断面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方法

(1)评价时段内,断面水质为“优”或“良好”时,不评价主要污染指标。

(2)断面水质超过Ⅲ类标准时,先按照不同指标对应水质类别的优劣,选择水质类别最差的前三项指标作为主要污染指标。当不同指标对应的水质类别相同时计算超标倍数,将超标指标按其超标倍数大小排列,取超标倍数最大的前三项为主要污染指标。当氰化物或铅、铬等重金属超标时,优先作为主要污染指标。

(3)确定了主要污染指标的同时,应在指标后标注该指标浓度超过Ⅲ类水质标准的倍数,即超标倍数,如高锰酸盐指数(1.2)。对于水温、pH值和溶解氧等项目不计算超标倍数。

超标倍数=

某指标的浓度值-该指标的Ⅲ类水质标准该指标的Ⅲ类水质标准。

2.4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方法

不同时段水质变化趋势评价,对断面(点位)、不同时段的水质变化趋势分析,以断面(点位)的水质类别或河流、流域(水系)、全国及行政区域内水质类别比例的变化为依据,对照表1的规定,按下述方法评价。

按水质状况等级变化评价:

①当水质状况等级不变时,则评价为无明显变化;

②当水质状况等级发生一级变化时,则评价为有所变化(好转或变差、下降);

③当水质状况等级发生两级以上(含两级)变化时,则评价为明显变化(好转或变差、下降、恶化)。

2.5多时段水质变化趋势评价

分析断面多时段水质变化趋势及变化程度,对应评价指标值(如指标浓度)与时间序列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

污染变化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秩相关系数法:

rs=1-[6∑di2]/[n3-n]di=xi-yi(1)

式(1)中,di为变量xi和变量yi的差值;

xi为周期i到周期n按浓度值从小到大排列的序号;

yi为按时间排列的序号。

将秩相关系数rs的绝对值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统计表中的临界值wp进行比较。如果rs>wp则表明变化趋势有显著意义,如果rs是负值则表明为下降趋势。

3现状评价、污染物变化规律

津南区境内海河杨惠庄断面,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标准。

3.12016年海河杨惠庄断面水质状况

一级河道海河杨惠庄断面监测项目10项,监测频率为12次,1~12月监测结果见表2。

3.2海河杨惠庄断面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3.2.1按水质状况等级变化评价

与2015年相比,2016年海河杨惠庄断面水质状况等级无变化,水质变化趋势为无明显变化。

3.2.2主要污染物浓度1~12月变化情况

从单项污染物污染看:2016年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氨氮、生化学氧量,浓度值1~12月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3.2.32007~2016年海河杨惠庄断面氨氮、化学需氧量指标浓度的变化趋势分析

综合10年数值比较,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CoD、氨氮两项指标浓度计算秩相关系数。rs(CoD)=0.382,并查表得显著性水平为0.05时,n=10时临界值wp=0.564,rs(CoD)

4水环境质量综合分析

2016年与2015年相比总体水质有所好转,但污染程度仍然很严重。主要原因如下。

(1)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率低,导致污染物排放量较高。部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水体,造成水质恶化。

(2)津南区海河杨惠庄断面缺水局面没有得到改善。

(3)农业用水量不断提高,海河杨惠庄断面几乎无新鲜水补充。该区海河杨惠庄断面河道为劣V类水体。

严重缺水是当前该区水环境问题的主要矛盾。严重的缺水导致河道排蓄功能不分,形成封闭状态,污染物不能迁移转化,丧失了自净、稀释能力,水质不断恶化,呈现有水皆污、无水则枯的严重局面,生态环境逐步退化。

5建议

(1)水资源严重短缺,用排不分,水质恶化,功能丧失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为了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必须及时调整河道功能区划,治理主要河道,改善水环境质量。

(2)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要确保良好运行,达标排放,推进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项目。加快配套城镇污水管网,扩大收水范围。严控工业废水排放,积极推进各镇、开发区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

(3)在主要镇区建设或完善雨水管网,形成完善的雨水回收系统,实现雨污分流,保证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4)重点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大力削减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推行清洁生产,不折不扣地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建设项目“三同时”原则。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境保护局.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S].北京:中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国家环境保护局.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R].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环境状况分析篇2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环境;就业状况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226-02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社会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特殊群体的就业,属于“高阶劳动力”的就业范畴。各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尤其是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以后,都或多或少会面临一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困扰。如何为每年数百万新毕业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高校毕业生又如何端正就业心态,找对自身位置,使这些中国的知识精英发挥其重要作用,并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环境分析

1.高校毕业生的供求分析。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幅度都比较大,高校扩招对高校毕业生所引发的就业压力是客观存在的。2007年前全国高校毕业生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8年往后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增速放缓,但是基数庞大,还有大量的下岗职工需要再就业,加之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口向城市转移,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冲击。就业岗位低于就业需求,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

2.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分析。①人才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不适应。在整体供过于求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早已不再是曾经的“天之骄子”,在求职的过程中也遭遇频频波折。工程师、管理人员、白领等高端岗位需求远小于扩招后的庞大高校毕业生数量,在没有应聘到心目中的这些体面工作时,有些高校毕业生就会选择延缓就业。知名大企业,培训体系和公司制度比较完善,员工工作环境好,工资高,并可以充分展示自身才华,升迁机会也多;而小企业,缺乏相对规范的管理制度,竞争力弱,员工工作环境差,工资低,工作不是很稳定,升迁机会较少。所以大部分高校毕业生会倾向于选择知名大公司和大企业。②高等教育培养体制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脱节。目前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但与此同时,很多用人单位却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各行业出现了技术工人尤其是具有熟练技术的高级技术工人人才短缺现象,说明劳动力市场上的供需两方都出现了问题;另外,高校的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的学习,导致基础理论学了一堆,对日后工作起到实际帮助的实践课程和应用课程却接触很少,即使以后工作了,还要企业从头培养,花费巨大的人力成本和时间代价,毕业生也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在实践中摸索;国内的高校,名气主要来自于其科研成果,学校本身没有花很多的心思去考虑如何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曾有知名企业在招聘专业对口毕业生时,通过面试后发现很多高校毕业生学的东西只能空谈而根本与实际操作无关,然而任何一个用人单位在选择应届毕业生的时候都会希望他们可以很好地适应工作,而不是代替学校进行再教育。在市场经济时代,调整教育结构,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与经济结构相适应,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观念上应有效围绕市场进行调适,尽量将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减小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高校不能关门办学,要向产业开门,与企业合作,培养更多优秀的实用型人才;学生除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外,且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自主创业能力,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让他们懂得学以致用,开拓进取,使之更好适应社会变化。

二、高校毕业生几种群体的就业状况分析

1.重点院校与非重点院校毕业生。①院校背景差异伴随的就业歧视。近年来,受人才高消费的影响,一些地方和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求职者的学历,同样的专业、同样的学历,是否来自名校,情况就大不一样。名校的学生通常比一般院校的学生基础好,入学成绩好,而且大多数都是来自地方比较好的重点中学,在中学时也往往是非常出色的。这些好学生集中在一起,相互影响,加上名校的教师队伍更优秀,实验条件更好,图书更丰富,国际交流机会更多,一系列综合因素的作用,便形成了这些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当然具有其他一般高等院校毕业生所没有的优势。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当然也拥有比较大的优势。许多企业招聘时要求毕业院校是985或211,而对一般院校的本科生十分冷淡,对专科生、高职生更是不屑一顾。一般院校大学生就算有幸能与名校大学生共事,在工资待遇上,差别也是很大的。重点院校和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差距不断加大,许多国有、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时都要求是重点高校毕业生。②高校毕业生就业院校背景歧视的透视。高校歧视导致人才选拔的不公平不科学,使人才选拔有局限性。实事求是地说,名牌高校学生整体素质要高于一般院校学生,但是生活在名校的学子并非个个出类拔萃,而一般院校学子也有很多品学兼优的。用人单位在很短时间内要想选出优秀人才,如果仅参考学校知名度,这样不仅使得选拔的面过于狭窄,而且很可能会错失真正适合他们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2.女大学生。近年来,女大学生数量超过在校生的一半,但是就业却不如男生理想,在应聘时往往因为身高、容貌等原因遭到拒绝,某些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在招聘时声明只招男生,或者是对女生提出除专业技能外的许多其他条件,如形象好、气质佳、身高1.6米以上等,在录取过程中也会优先考虑外貌条件较好的应聘者,女性频繁遭遇就业歧视,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很多女大学生由于就业前景的不乐观,自身又受传统观念和社会偏见的影响,便退而求其次,学习过程中只求高分,能够顺顺利利毕业,找个比较稳定的工作,而不是太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依附心理严重。当女大学生面对不公正的待遇时,应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积极努力完善自己,给自己争取更多表现机会,充分发挥女性的优势,为自己赢取更多就业机会。

3.考碗族。近年来,持续火爆升温的公务员考试已经在大学校园里催生了一个特别的族群——考碗族。由于公务员考试的不断升温,事业单位的考试热度也有增无减,四大银行和部分国企的求职热度也十分高涨。不论是报考人数还是报考比例,公务员考试都再创历史新高,甚至出现了一个职位几千人竞争的现象。近期对一些高校毕业生关于“毕业后会选择什么单位工作”进行了调查,大部分人的回答是首选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公务员职业稳定性强,整体工资水平居于社会中等偏上,而且有各种各样的明和暗的补贴,其职业发展、工资福利、退休养老等通常都有较为完备的保障体系,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也比较高。我们从“公务员”热中看到了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公务员成为考生眼中的“香饽饽”,除了“铁饭碗”的诱惑外,还有“铁保障”的诱惑。

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与改进进行缓解。作为就业主体的高校生、高等院校、用人单位以及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在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过程中,都应肩负起一定的责任,构建和谐的就业环境和秩序。

参考文献:

[1]王佳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理论探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2.

[2]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3-22.

[3]张素芬,钟晓红,张冰清.高校毕业生就业院校背景歧视问题探讨[J].高校教育管理,2012,6(6):50-53.

环境状况分析篇3

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建设,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村厕所与粪便处理及垃圾、污水处理措施等直接反映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是反映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掌握农村地区存在的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的环境危害因素,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农村环境卫生改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根据《辽宁省2014年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工作方案》的要求,我中心于2014年11月份在金州新区和庄河市开展了该项目监测工作,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监测范围与对象

大连市确定金州新区和庄河市2个区市县作为监测县。每个监测县随机选择5个乡镇(不含城关镇),每个乡镇随机选择4个行政村,共40个行政村作为监测点。在每个监测点随机选择5户家庭,共200户作为监测户。监测县、乡镇、监测点(行政村)、监测户的选择,严格遵循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1.2监测内容与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现场观察、实验室检测等方法,获得监测数据,并填写统一调查表格。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厕所与粪便无害化状况、垃圾情况、污水情况、病媒生物情况。

鼠类密度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鼠类》(GB/t23798-2009)鼠迹法进行;蝇类密度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蝇类》(GB/t23796-2009)成蝇目测法进行;蟑螂密度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蜚蠊》(GB/t23795-2009)目测法进行;蚊虫密度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蚊虫》(GB/t23797-2009)幼虫容器指数法进行。

1.3统计分析

对所有调查问卷进行整理,统一编号,录入全国农村环境卫生监测信息管理系统,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厕所与粪便处理

本次调查结果中,金州新区户厕总数17427个,其中92.5%为非卫生户厕,7.5%为卫生户厕。100户监测户中89.0%户厕设置在院内,98.0%的户厕室内清洁,仅有17.0%的农户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庄河市户厕总数22555个,其中65.6%为非卫生户厕,34.4%为卫生户厕。100个监测户中85.0%的户厕设置在院内,53.0%的户厕内清洁,43.0%的农户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

2.2垃圾、污水处理

2.2.1垃圾处理方式

本次调查中,金州新区20个监测村中,95%的监测村生活垃圾统一收集,95%进行填埋处理。有企业20个,50%处理方式为填埋,35%为再利用。100个监测户中71%的家庭垃圾丢弃进垃圾箱/池;庄河市20个监测村的生活垃圾全部采用定点堆放的方式,90%的处理方式为填埋。有企业64个,垃圾处理方式全部为填埋。100个监测户中50%的家庭垃圾丢进垃圾箱/池,42%丢在房子周围固定点。

2.2.2污水排放方式

本次调查中,金州新区20个监测村中,50%的生活污水排放方式为暗沟,排放于河流和坑塘。20个企业中,85%的污水经处理后排放。100户监测户的生活污水46%由暗沟排放,25%由明沟排放,21%由管道排放,65%排入坑塘;庄河市20个监测村中,95%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85%排入河流。64个企业中,96.9%的污水经处理后排放。100户监测户的生活污水排放方式57%为随意排放。

2.3环境卫生管理状况

本次调查中,金州新区20个监测村中,100%有环境卫生经费投入,85%开展环境卫生宣传教育,80%做过专门的规划,85%有环境卫生管理制度,60%有专职保洁员,75%有兼职保洁员;庄河市20个监测村中100%有环境卫生经费投入、开展环境卫生宣传教育、做过专门的规划、有环境卫生管理制度,65%有兼职保洁员,70%有专职保洁员。

2.4农药使用

本次调查中,大部分农户使用农药并有防护措施,农药存放在杂屋内或现用现买。金州新区农户有62.3%从供销社购买;庄河市农户主要从供销社和个体购买农药。绝大部分农户将废弃的农药包装弃在田边或垃圾堆。

2.5病媒生物

2.5.1监测户房屋周围病媒生物滋生地情况

本次监测户房屋周围病媒生物滋生地情况调查中,金州新区100个监测户中,病媒生物滋生场所主要为柴草垛(67.0%)和水厕/旱厕(58.0%),其次是鸡/鸭/鹅圈(38.0%)(下转第189页)(上接第184页)和猪圈(46.0%);庄河市100个监测户中,病媒生物滋生场所最多的为水厕/旱厕(99.0%)和柴草垛(90.0%),其次为鸡/鸭/鹅圈(70.0%)和猪圈(57.0%)。

2.5.2病媒生物控制活动开展情况

金州新区20个监测村中开展灭鼠活动的为100%,开展灭蝇活动的30%,开展灭蚊和灭蟑螂的分别占5%;庄河市20个监测村中,100%进行了灭鼠活动,未进行灭蝇、灭蚊或灭蟑螂活动。

2.5.3监测村病媒生物控制活动开展频次情况见表1。

3讨论

环境卫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健康。通过此次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大连市对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总体投入力度比较大,尽管如此,实际中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环境状况分析篇4

论文摘要:环境信访工作是关系到跨世纪战略任务的完成和确保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搞好环境信访工作是关系到加快社会发展步伐,促进经济繁荣的大事;是党和政府倾听群众呼声,为解决老百姓实际困难而制定科学决策的重要举措;更是环保部门使环保观念深入民心的有效途径。所以,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如何重视和搞好环境污染信访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深思和认真研究的课题。

经过几年来对信访工作的不断实践与研究,我们逐渐总结、摸索出一套适应我区环保信访特点的工作方法:

1加强队伍建设

为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心一意为人民办实事”重要举措,我局自加大了对信访工作方面的重视,成立了信访办公室,开通了环保“110”热线,配备了专用车辆、电脑、电话、对讲机、传真,设置专职信访工作人员。信访案件的处理过程就是行政执法过程,正所谓“依法行政,以人为本”,要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和执法效率,就必须先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我局在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强了对信访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定期召开专项会议,局领导听取汇报情况,共同研究对策并部署新要求。力争造就一支思想好、业务精、作风正、能力强的环保信访工作队伍。

2全力提高工作效率

2.1发展电话办公

如今,在我局利用电话办公是处理信访案件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接到市环保“110”的转办单或其他热线转办单后,先按照登载的联系电话与上访人沟通,详细了解上访人反映污染问题。

筛除不必到现场处理的问题,比如反映室外音响、人为噪声、瞬时噪声等不属环保管辖范围的问题,上访人所留的是虚假电话,或者已自行协调解决等情况。

对确实需要处理的问题要进一步明确污染单位的地址,有助于在处理过程中节约时间,如果反映的是噪声问题,还要了解上访人的明确住址,以便于监测数据。

尽可能的详细了解污染单位的状况。如若知晓电话号码,可直接电话约见污染单位负责人到局里来进一步处理;若知晓开业时间可查询其有无环保审批手续,如果已办理可直接转呈其审批负责人处理;若知晓污染单位的主管部门可缩短调查过程(如锅炉房、水泵等)。

信访案件初步处理完毕后,可通过电话将处理情况反馈给上访人,如对污染单位下达限期整改通知,就将限改日期告之上访人,请其代为监督整改情况,如到期污染单位未按要求整改,请之及时反映,再做进一步处理,如限期到期后,上访人没有继续投诉,则按污染单位整改完毕视为结案。这样既完成了受理、查处、结案、反馈一条龙的工作要求,又增加了与上访人的沟通,使群众感觉到环保部门对他们反映的问题确实给予充分重视,从而提高了环保部门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

2.2进一步挖掘环保协管员和环保志愿者管理潜力

我区坚持发挥办事处协管员和环保志愿者的积极作用,以此作为我局抑制环境污染信量增长的长效管理途径之一,具体作法是对于办事处协管员下放管理权限,协管员有环保第一审核权,可能发生污染的单位必须首先在办事处审核登记,并经办事处协管员审核同意后报区环保局审批。未经办事处初审同意的单位,环保局不予审批。在日常管理中,协管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处理有困难的报区环保“110”共同处理。为调动协管员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我局将日常管理工作列入办事处千分考核目标责任制范畴内。征得区政府的同意,将环保局为办事处评分由5分增到15分,15分考核函盖了办事处的环保职责,每月记分定期考核通报,使办事处环保工作从以宣传为主,发展到现在的宣传管理并举,管理为主的新格局。与此同时我局在任务量大的特殊时期还充分利用了环保志愿者这只“游击队”,我区的志愿者队伍是由一些退休老干部组成的,他们工作态度认真、工作热情高,在中高考期间、普查文化娱乐场所情况等重要工作和活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强化办事处协管员和环保志愿者的作用,使我们触及不到的环保死角有人管,扩大了环境管理的辐射面,从而把有些潜伏的环境信访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3运用电脑自动化管理

由于我区的环境信访案件数量大,情况复杂,给日常的档案管理增加了难度,以前,我们想查找某一件信访案件的处理结果和有关资料,常常要“翻箱倒柜”,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对档案进行了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充分利用了电脑与网络,采用Foxpro系统,把全部的信访案件资料输入其中,如需要某一件信访案件的资料,只需打入简单的命令,就可以完成查询、统计、分类等要求,同时还可以制作出各种分析图,通过分析图可以非常直观的、鲜活的反映突出问题。给我们制定有关对策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通过不断的深入摸索,我们进一步利用Frontpage2000网页制作系统,设计了南岗区环保“110”管理网页,设置信访报表、特案回复、首长信访、图形分析等选项,局内其他职能部门可通过局内网络在“110”网页上随时查询、了解任何时期的环境信访情况,从而为环保“三同时”手续审批、排污收费等工作提供了依据。转贴于

4行政执法规范化,查、处分离

为了更加快捷、到位的处理各类环境污染信访案件,南岗区强化行政执法工作,严格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规定要求执行。调查取证和决定处罚分离。做到行政处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法条正确、幅度适当。为保障执法顺利快捷,设立了5个工作推进组:接待信访受理现场监察组、日常监督管理组、现场监测组、行政执法组、后勤保障组。其中环境信访案件受理、处理、办结、归档等主要工作由接待信访受理现场监查组负责,这个组是环境污染信访工作的专职部门,其他部门针对信访工作对这个组进行配合,日常监督管理组负责管理区域内被管理单位涉及到信访问题,现场监测组提供专业数据和监测报告单,后勤保障组提供安排执法巡查车辆和有关仪器,行政执法组将各类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转呈法院,使现场执法与行政执法相分离,这样使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大大提高了执法力度与工作效率。

5联合有关部门,加大执法力度

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加大执法力度,是解决突出信访问题的有效措施。在某一时期,卡拉ok扰民问题占全部污染事项的40%以上,我局在对这些文化娱乐场所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后发现,环保部门本应是此类文化娱乐场所的第一审批部门,但在这些查处的文化娱乐场所中只有少数环保手续,各相关部门在没有环保审批的情况下依然批准其经营,批准后又对其疏于管理,这种多头审批,无法截源,只审批不管理导致卡拉oK扰民问题愈演愈烈。针对这种情况,我局除了在日常对文化娱乐场所严把审批关、加强日常管理之外,还经常与工商、公安、文化等部门配合,共同进行现场检查和处罚,解决审批、发照、管理、执法等方面的漏洞。

6重实效办实事,加强服务意识

执法人员在处理信访的过程中,要讲究工作方法,对待污染单位不要能一味的作出“我是来管你的,我要处理你”的姿态,要耐心、细致的对其进行环保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有理有节,要使其口服心也服,这样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使环保工作人员的文明执法形象深入人心。

环境状况分析篇5

关键词: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水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6)14-0101-04

abstract:accordingtothedateofwaterqualityandtheenvironmentalassessment,thechangeinenvironmentalpermanentsofthecentralizeddrinkingwatersourcesinShaanxiprovinceduring12thFive-Yearplanwasfullyevaluated.theresultsshowedthatenvironmentalmanagementofdrinkingwatersourcesinShaanxihasbeenstrengthened,andthewaterqualityofdrinkingwatersourceshaveremainedstablesince2010.additionally,thecurrentproblemsandfurthersuggestionswerealsogiven.

Keywords:Drinkingwater;waterquality;Drinkingwatersource;Shaanxiprovince

1前言

近10多年来,随着饮用水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国内各省份也非常重视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大量有关水质和水源地保护的研究成果发表[1-5]。但是,有关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状况的研究报道却很少[6-8]。为充分科学评价陕西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现状,本文依据“十二五”期间陕西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和水质常规监测结果,系统分析了2010―2014年陕西11个城市(区)的2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状况的变化趋势和内在成因,探究了水源地环境管理中的现实问题,以期为陕西城市饮用水源地的保护以及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2.1调查范围本次调查中的陕西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共涉及11个市(区)的27个水源地,包括4个河流型、6个水库型及17个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地。

2.2水源地环境调查方法水源地环境管理状况调查包括了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分情况、保护区标志的设置情况、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状况、监测能力、一级保护区整治状况、二级保护区整治状况、风险管理状况以及应急管理状况8个方面的内容。

环境管理状况用mS表示。评估内容为保护区建设、保护区整治、监控能力、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管理措施等5项。

2.3水质监测与评价方法(1)水质监测方法。根据《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方案》(环办函[2012]1266号)文件要求进行监测。水源地水质每月监测1次,全年监测12次;地表水水源监测项目为109项,地下水水源监测项目为39项,每年进行一次全分析监测。(2)水质评价方法。对5年间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法评价,参照标准分别为: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水质评价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或对应的标准限值进行;饮用水地下水源地水质评价按《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值进行评价。

地表水源地水质评价项目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108项指标(不包括CoD)。河流型水源不评价总氮,总磷或总氮超标的湖泊(水库)型水源进行营养状态评价。地下水水源地水质评价项目为《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39项指标,水源仅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超标时,认为该水源基本达标。

3结果与分析

3.1水源地水质现状陕西省11个市(区)的27个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值或对应的标准限值要求,水源达标率为100%。其中西安市黑河金盆水库、宝鸡市嘉清水源地和渭南市涧峪水库3个水源地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占水源地个数的11.1%。

3.2水源地环境管理现状水源地环境状况对区域内水质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加强水源地环境管理无疑是饮用水保护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工作。表1统计列出了陕西省2014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环境管理状况。从该表可以看出,目前这些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状况整体良好,地市管理水平存有差异。全省在保护区划分、标志设置以及二级保护区的整治工作都做得比较好。同时,在监测能力和一级保护区的整治方面因资金、人员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仍存在着监测能力不足、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设施缺失、保护内存在违章建筑以及排污口等问题。就不同地市而言水源地管理状况较好的城市为延安市、杨凌示范区和渭南市,较差的城市为汉中市、榆林市、商洛市和安康市。

3.3水源地环境管理状况年际变化分析为进一步探究陕西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中各种因素的作用,本文对27个水源地环境管理中多个指标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

3.3.1各城市监测指标数量变化水源水质监测指标数量是水源环境监督管理能力的直接体现。陕西省地表水城市饮用水源监测指标数量年际变化情况如图1a所示。由图不难看出,各地市地表水监测能力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其中,西安市和渭南市监测能力无变化,铜川市和安康市监测能力变化微小,而榆林市的监测能力变化最大,从2010年的28项能力增加至2014年的63项,监测能力提高了1倍多。同样,陕西省各地市地下水监测能力总体变化不大(详见图1B)。西安市和汉中市监测能力5年间无变化,榆林市、商洛市和杨凌区监测能力小幅增加,而咸阳市监测能力却大幅下降,5年间减少了10项指标。

3.3.2保护区划分及标志设置水源数量变化2010-2014年陕西省完成保护区划分的水源数量呈增加趋势。2014年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均完成了保护区的划分。保护区划分率的增长原因在于榆林市和杨凌区水源地均完成了划分工作。“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均全部完成标志设置,5年间无变化。

3.3.3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整治情况变化由于在我国众多的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存在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多种因素干扰乃至污染,保护区整治是一项多方利益博弈和繁重的工作。从“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整治情况变化(表2)可以看出,2011―2014年间,27个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整治率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违章建筑清拆率有所下降,2014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尚存在25.55万m2违章建筑;2014年排污口未进行关闭,在一级保护去内存在2个排污口,由于违章建筑清拆率的下降和排污口未关闭,2014年的一级保护区整治率下降至33.54%。相比之下,二级保护区整治率从2011年的72.70%上升到2014年的98.84%,体现了排污口关闭、生活污水处理、网箱养殖取缔和畜禽养殖废物综合利用等各项整治水平不断完善和提高。

3.3.4水源地风险管理情况变化2010―2014年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源风险管理情况逐年变好(详见图2)。2014年陕西省27个城市饮用水源地中建立风险源名录的水源地22个,风险名录完成率为81.48%,比2010年提高了44.44%;建立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制度的水源地24个,建立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制度建立率为88.89%,比2010年提高了40.74%;一级保护区存在交通穿越的水源地7个,与2010年相比减少2个;二级保护区存在交通穿越的水源地9个,与2010年相比减少了1个;直接补给区未纳入保护的地下饮用水源地2个,与2010年相比减少1个。

3.3.5城市应急管理情况变化2011-2014年我省城市平均应急能力完成率在81.82%~84.85%之间波动。由于2014年应急管理状况计算指标的变更,年际间的具体指标变化无法对比。西安市和延安市是我省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状况最好的2个地市,4年来具备率均为100%;与前3年相比,商洛市和杨凌区在2014年增加了备用水源,宝鸡市和汉中市增加了应急管理技术储备,应急管理水平都有所提高。城市应急管理状况年际变化详见图3。

3.4水源地水质变化趋势水源地水质的变化也直接见证着水源地环境整治的力度和成效。从水源达标率变化看,2010-2014年全省地级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达标率除2013年外均为100%,水源达标状况基本保持稳定。2013年地级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中王瑶水库超标,导致水源达标率下降为96.43%。与之相似,5年间的水量达标率除2013年外均为100%,同时也满足了不断增长的取水量需求(图4)。

4小结与建议

陕西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状况在“十二五”期间有较大的改善,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率、保护区标志设置率、二级保护区整治率都逐年提高,水源地的管理措施也在逐步得到完善。同时水质在“十二五”期间基本保持稳定,均达标,为区域内居民的健康生活和当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是,也要看到水源地环境管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地市的监测站普遍存在着监测能力不足,设备仪器陈旧;水源一级保护区整治工作仍不理想,在保护区依然存在违章建筑以及排污口、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工作仍未进行;水源风险管理工作不到位;源地环境管理的多方职能部门的联动缺乏等。对比,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进一步加强清拆水源地保护区内违章建筑及排污口执法力度;控制面源污染对水源二级保护区影响;完善水源地环境管理机制和应急机制;提高市县监测系统的监测和预警能力。从而提升水源地环境管理的水平,降低水源存在的潜在环境风险,造福一方百姓,驱动西部发展。

参考文献

[1]付青,赵少延,郑彦.我国城镇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与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6:58-60.

[2]张韦倩,杨天翔,王寿兵.我国城市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及未来研究重点[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S2:297-300.

[3]江川,熊娅.2010-2013年贵州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J].环境科学导刊,2014,3:18-21.

[4]米玮洁,俞建军,陈晖,等.浙江饮用水源地水环境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J].人民长江,2012,13:95-98.

[5]杨春,康宏,马超.新疆主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J].干旱环境监测,2008,22:140-146.

[6]杨玉珍,关建玲,王蕾,等.近10年渭河干流陕西段水质变化趋势与成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25:12609-12612.

环境状况分析篇6

[关键词]泉州市大气环境质量对策

“十一五”(2006年~2010年)期间,泉州市区经济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房地产开发快速发展,高速发展的经济、迅速扩大的城市规模、市区人口及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加,不可避免地给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带来影响。对“十一五”期间泉州市区大气环境质量作回顾及分析,对于继续保持泉州市区大气环境质量,控制污染因素,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影响泉州市大气环境质量的自然条件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台湾海峡西岸,东经117°25′~119°05′,北纬24°30′~25°56′,全市土地面积11015km2,中心市区控制区面积190.2km2。泉州市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短无严寒,夏长无酷暑。市区冬春季盛行偏北风,夏秋季盛行偏南风,冬春季静风频率较高,夏秋季静风频率较低。市区逆温多出现在冬季与春季,逆温出现时,近地大气层处于稳定状态,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2泉州市区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根据《泉州市环境功能区划》,泉州市除清源山风景区执行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其余区域均执行二级标准。

泉州市区在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分别设有涂山街、津头埔、万安等三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监测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降尘、硫酸盐化速率按国家环保局认定的监测点位与监测频次、《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规定的分析方法实施监测。下面对“十一五”期间泉州市区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2.1主要污染物

泉州市区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2006年~2010年泉州市区主要污染物监测结果列表1。

从表1可看出,2006年~2010年泉州市区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在0.019~0.028mg/m3,5年其年均值均低于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日均浓度达标率100%,无任何天数出现超标。二氧化氮浓度年均值在0.016~0.021mg/m3,5年来其年均值均低于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日均浓度达标率100%,无任何天数出现超标。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均值在0.078~0.084mg/m3,5年来其年均值均低于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日均浓度超标率在0.8%~3.0%,保持在较低水平。

从上述三个污染物的等标污染指数来看,可吸入颗粒物最大,二氧化硫与二氧化氮较小,且吸入颗粒物日均值存在一定的超标现象。可见,吸入颗粒物是泉州市区大气的首要污染物。

2.2其他污染物

2006年~2010年泉州市区降尘、硫酸盐化速率监测结果统计见表2。

从表2可看出,2006年~2010年,泉州市区降尘年均值在3.43~4.56吨/(平方公里•月)范围,按全省统一推荐标准(8吨/平方公里•月)评价,泉州市区2006年~2010年降尘均低于全省统一推荐标准。硫酸盐化速率年均值在0.35~0.41So3mg/(100cm2•碱片•日),按国家推荐标准(0.50So3mg/(100cm2•碱片•日)为月平均值评价标准,0.25So3mg/(100cm2•碱片•日)为年平均值评价标准)评价,泉州市区硫酸盐化速率5年的年均值均超过国家推荐标准。2006年出现1个月均值超标,其余年份月均值全部达标。

3泉州市区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及数据分布

3.1主要污染物月变化趋势

2006年~2010年泉州市区大气各主要污染物月均值变化趋势见图1。从图1可得出,五年来泉州市区的三种主要大气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月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月份达到全年高点或次高点(二氧化氮),随后降低,7月份又有所上升,随后下降至10月份为全年最低点,后又回升。

一年中泉州市区以春季的污染大于夏、秋、冬季。其主要原因是泉州市区在春季出现雾天较多,3月份容易出现逆温。雾天出现时,混合层高度较低,逆温出现时,近地大气层处于稳定状态,均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10月份为秋季风速最大,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特定的气象条件,致使泉州市区大气污染程度一年中在3月份为最高,10月份为最低,全年以春季的污染较为严重。

3.2污染物年变化趋势

按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计算各污染年际变化相关系数,并与临界值wp进行比较。各污染物计算结果如下:

当n=5,95%置信度,wp=0.9;

rSo2=-0.775,|rSo2|<wp;rno2=0.475,|rno2|<wp;rpm10=0.175,|rpm10|<wp;

r降尘=0.667,|r降尘|<wp;r硫酸盐化速率=-0.8,|r硫酸盐化速率|<wp。

结果表明,5年来泉州市区二氧化硫浓度、二氧化氮浓度、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降尘和硫酸盐化速率年际变化平稳,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3主要污染物数据分布

将2006年~2010年泉州市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日均值数据的中位数(即50%位数)与算术平均值对比,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6年~2010年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年算术平均值均高于日均值数据的中位数,可见小于算术平均值的日均值数据较多。

4改善泉州市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对策建议

泉州市区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上保持在较好水平,但可吸入颗粒物日均值存在一定的超标现象,硫酸盐化速率年均值超标。根据泉州市区目前的具体情况,建议采取如下对策,以促进泉州市区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4.1降低机动车尾气排放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口的增长,市区机动车数量剧增,车流密集度高,机动车尾气是影响市区空气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可采取如下措施:

(1)控制市区机动车辆增长速度,以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量的增长速度。

(2)增加市区道路建设,以有效改善市区道路拥挤现象,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量。据有关资料,汽油车在怠速运转时的油耗约为车辆以60km/h的速度行驶的20%,怠速时间越长,越频繁,则通过同一路程的油耗越大。因此,市区道路畅通是降低汽车尾气排放量的有效途径,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可降低市区二氧化氮及颗粒物浓度。

(3)严格执行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强化监督机构,把好尾气排放合格关。

4.2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市区二氧化硫的污染

应对燃煤锅炉进行改造,改用清洁能源。对暂时未能改造的燃煤锅炉改用低硫优质煤,对烟气实行脱硫脱硝处理后达标排放。目前泉州市区的燃油锅炉基本上没有进行脱硫处理,可采取行政与经济手段促使市区的燃油锅炉设置脱硫设施,以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

4.3加强对建筑、拆迁和市政等施工现场的扬尘污染防治;加强对市区道路和运输扬尘污染的控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减轻扬尘污染。

4.4继续提高市区绿化覆盖率,多种植防尘和吸收二氧化硫能力强的植物,加强市区卫生管理,定期喷洒市区路面,减少道路的扬尘,以降低大气中颗粒物及有害气体的污染。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局.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技术规定[S].1991.

环境状况分析篇7

   一、物理影响

   (一)海水温度

   通常古代船体在海底沉没的过程中,开始发生快速的腐败过程,直至船体及文物与周围环境逐渐达到平衡,文物腐败速率才逐渐变缓。海水温度直接影响到沉船遗址尤其有机质文物发生腐蚀反应的速度,在较低温度下,沉船及承载文物的腐蚀速度也大大减缓,因此有机质文物也更容易保存下来。

   中国近海表层水温年度温差自北向南逐渐减小,渤海三面环陆,平均水深18m,冬夏季水温相差较大,从渤海湾辽宁绥中三道岗沉船遗址发掘文物的种类及保存状况可以看出,虽木质船体遭受海浪、潮汐及生物的侵蚀已解体,但用于包装文物的苇席仍清晰可见,这在常年水温较高的南海海域原址发掘的沉船中都鲜有发现。

   (二)海水搬运及冲蚀作用

   海底的沉积物类型分为粘土质、钙质生物软泥和碎屑及硅质软泥三类。在波浪、潮汐及海流作用下,海底沉积物碎屑会经历搬运及再沉积过程,尤其是海底淤泥及悬浮粉砂颗粒,当海水运动速度达到泥砂的启动速度时,泥沙被潮流掀起随潮流搬运,对船体及散落文物表面进行剥蚀。直至沉船遗址逐渐被海底沉积物掩埋,形成相对封闭的环境,这种海水运动引起的剥蚀作用才会减弱。但当船体沉没海域海流较为频繁时,海底泥砂不仅不能掩埋住船体,还会使船体及承载文物反复暴露在海水环境中,反而会加速对沉船遗址的腐蚀作用。

   二、生物影响

   海洋中分布了十分丰富的生物群落,船体沉没在海底后,沉船海域的生物群落便开始以此为居所或营养源进行日常的生物代谢过程。

   (一)生物沉积作用

   海洋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碎屑及生物死亡后的壳体、骨骼是海底沉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沉船遗址表面也发现大量的生物沉积物。根据这些沉积物的性质主要分为钙质沉积及硅质沉积两种。形成的钙质沉积物组成主要为方解石、高美方解石、文石、白云石等,硅质沉积主要包括石英及硅酸盐类。这些沉积物除对本身疏松多孔易积聚盐分外,对船体及文物本身无害,但当有海底粘土、生物分泌物及铁器锈蚀物的参与时,这些沉积物会将周围大量文物粘连在一起形成体积巨大的凝结物,不仅影响文物外观,也给后续保护工作提出了难题。

   (二)生物侵蚀

   在已发掘出水的文物上经常会发现海星、海葵甚至鲍鱼、贝类等海洋生物活体,将文物表面污染的五颜六色。海柳、船蛆、螺、寄居蟹等甚至直接将船体文物作为营养源,在上面扎根生长,严重破坏文物本身结构,进而造成船体及文物的残缺及损坏。

   在海洋缺氧环境中一些厌氧生物如硫酸盐还原菌能将硫酸盐及一些含硫化合物还原为硫化氢,导致铁质文物的腐蚀及木质船体的酸化降解。

   三、化学影响

   (一)海水成分

   海水是多组分、多项的复杂体系,海水中含量大于1mg/L的元素有11种,na+,mg2+,Ca2+,K+,Sr2+等五种阳离子,Cl-,So42-,HCo3-,Br-,F-等五种阴离子和硼酸分子(H3Bo3)等,占海水所有溶解物质的99.9%。在海水这个大电解质溶液中,船体承载的铁质文物会迅速发生腐蚀,随着腐蚀反应的进行,铁器体积出现膨胀并与周围物体锈蚀在一起,形成大块锈蚀凝结物。因此,在已发掘的沉船遗址中,铁器经常粘连在一起且矿化严重。相比之下铜器比铁器耐腐蚀许多,虽然在含大量氯离子的海水环境中,但海底的溶解氧含量很低,铜器腐蚀的速度仍很缓慢。

   除了对金属类文物的腐蚀作用外,海水pH值、盐度等对陶瓷器釉面、木质船体及其他有机质文物同样具有侵蚀作用。

   (二)海水中的Co2

   海水中的Co2系统包括海水中的Co2,Co32-和HCo3-等,海水中的Co2浓度直接影响海水的pH值,而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与溶液pH存在密切关系。通常海水pH值在7.8~8.4间,呈弱碱性对沉船遗址及承载文物的保存较为有利。

   (三)海洋中溶解氧

环境状况分析篇8

【关键词】环境监测;监测数据;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

1.前言

环境监测是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有关的组成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其任务是要对环境样品中的污染物的组成进行鉴定和测试,并研究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空间内的环境质量的性质、组成和结构,主要内容包括: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环境生物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和环境噪声监测等。环境监测数据是以统计学为基础,各数据之间联系密切,彼此相互渗透,为各类环境质量、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2.数据获取与可能出现的问题

环境监测规定了每一次监测所采集的数据可应用的范畴,超出这个范畴评估环境质量将被认定是不符合规则的,因此环境监测数据应具有代表性和完整性,即所获取的监测数据能全面的描述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状态。同时还具备准确性和可比性,即数据是经过精密仪器采集,并可通过一定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可比性分析验证。另外,对所进行的监测样品要保证它的可靠性与准确性,这样才不会给监测项目的判断造成大的误差。

目前监测数据的获取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数据采集过程中监测人员在数据筛选或处理时出现人为误差;监测点布设没有及时根据附近环境变化而更新布防监控;由于仪器设备过于陈旧而无法进行精密度采集或处理等。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主观原因:监测人员本身业务素质较低,并不能将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和处理,使得部分数据丧失真实性,甚至不能用于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

(2)客观原因:监测仪器配置和监测点位的布置过于陈旧,并未根据最新环境变化情况更新,使得环境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造成评价结果偏差,无法进行科学分析和处理。

3.环境监测数据质量

(1)目前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最终都是体现在质量上。而产生这一现象的云因主要有:一是客观方面,一方面排污企业的生产状况极为复杂,排污状况很难维持稳定的状态;另一方面监测仪器不够精密,有一些企业使用的监测仪器过于陈旧或者性能较差,严重影响获取数据的准确性。二是主观方面,监测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对监测数据的敏感度不够,无法对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

(2)监测数据的质量要求

环境监测不仅是环境保护的基础,还是对环境管理效能进行检验的一个尺度。二环境管理水平的高低主要是通过监测数据的质量来衡量的。所谓监测数据的质量是运用综合分析能力,用丰富的、真实的、专业的数据来评价环境质量现状,环境的发展趋势,为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对过去和现在的环境状况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由于环境监测数据常常受到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必须要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这样才能保证监测数据质量的可靠性。具体要求:一是监测数据要有代表性,即取得的监测数据要求能够很好的代表整个监测项目范围的污染物空间及时间分布状况,不应缺损或不实用的情况存在,监测样品应注意采样时间、地点和变换周期等。二是监测数据需具可比性。比如采用一个密度很差的方法去检测所选的样品,在多次进行监测之下,其得出的监测结果应该与选取适宜密度的监测值存在明显差异,否则这样的数据不具可比性。

4.监测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1)监测数据的整理

对于监测所取得的数据应进行分类和整理。以便后面工作的进行,监测人员在监测工作中应该尽量采用标准的记录表格,专业、清晰的记录监测数据。对原始获得的数据和图表,要经过逐一检查后确认,这样做是为了将那些无用的或者不能真实反映实际环境的监测数据筛选出来,是数据简明实用。

(2)利用统计规律分析数据

环境监测是以统计学为基础,因此,统计规律的分析方法也常常被采用。统计规律分析方法包含了对环境要素的质量进行各种数学模式评价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解剖和分析。这种方法主要在环境调查、环境规划及环评工作中使用。

(3)环境效益分析

环评监测、监督监测、验收监测、例行监测等多种监测方法中,监督监测的分析数据比较少,数据合理性较容易判断。二对于分级数据较多的环评监测、例行监测来说,在较短的时间内判断出来的数据更为合理、准确、可靠。这些综合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为环境保护的管理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信息。

(4)利用监测项目的性质对监测值分析

监测人员要利用监测项目的性质对监测值进行分析。实际上,即使是同一水质的样品,根据其性质特点,使用不同的监测项目可以判断出监测值是否正确。

(5)数据的合理性分析

影响环境变化的因素很多,仅仅利用监测数据来分析环境状况是局限的,应结合有关环境的各项要素进行分析,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监测数据的合理性进行充分的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环境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要各监测数据进行联系和比对,对其合理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让得出的监测数据更准确、合理。

5.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保护成为世界主题,为应对日益发展变化的环问题,对环境监测的要求就越来越高,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监测数据可以及时、准确、全面的反映出区域环境的质量状况,为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促使相关部门及时针对监测出的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将环境风险降到最低,最大效应的减少或预防环境污染,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叶萍。浅议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45-46.

[2]马彦峰,张勇。环境监测数据结果评价[J]。环境保护科学,2010,(1):23-25.

环境状况分析篇9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中图分类号]X820[文献标识码]a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是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现状资料收集的重要途径。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通过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和监测获取的调查区域的环境质量参数值,既是客观直接反应区域环境状况的重要手段,也是预测拟建项目建成后对所在区域环境影响程度的重要背景数据,同时也是评价拟建项目拟采取污染防治措施效果的依据。由此可见,环境现状调查和监测结果的代表性和科学性将直接影响项目可行性的论证及实施,影响环评结论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因此,环境现状监测是环评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本文在此针对性地提出若干环境现状监测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的因素和应规范的操作,以期使环境现状监测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1规范编制监测方案

1.1合理布设监测点位

现状监测方案中对监测点位通常只是简单的指定,其确定需要环评单位、建设单位以及监测单位共同踏勘现场进行确认。在现状监测方案编制过程中,监测点位的布设要注意以下几点:

1.1.1监测点位要有较好的代表性。为确保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的数据能准确地反映拟建项目所在区域的真实情况,在布设监测点位时应综合考虑布设的监测点位所在的地理位置、地质状况、气象条件、社会生活等情况,避免和最大程度地降低因上述情况不同而导致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最终影响环评报告的质量,甚至导致错误的结论。在现场踏勘过程中,通常也会根据监测技术规范要求即现场工作条件对监测点位作出适当的调整,如远离公路、避开局部污染源等。

1.1.2监测点位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进行现场监测时,通常需要使用各种监测仪器设备,如果布设的监测点位交通不便或者无动力电源,将会为监测单位的现场监测带来很大困难,甚至无法完成。此时如果监测人员责任心不强,擅自改变监测点位,将对监测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1.1.3严格布点。在布设监测点位时,应严格按照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布设,不要为减少现状监测费用,在制定现状监测方案时减少监测点位,降低监测频次,缩短监测时间。

1.1.4监测点位应精准。为了确保监测点位的唯一性和监测结果的可溯性,特别是对一级评价项目和一些环境影响较大、需做回顾性评价的项目建议现场监测过程中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对监测点位进行定位并使用相机进行现场拍照。

1.2合理确定监测因子

在环评过程中,现状监测方案制定者应通读拟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对拟建项目做初步的工程分析,确定拟建项目所产生的特征污染物和所在区域的环境敏感监测因子。在现有科学技术条件下,由于我国还缺乏部分特征污染物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因此,监测方案制定中容易忽略部分特征污染物。

建议在监测方法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对这些因子进行现状监测,虽然监测值不用进行达标评价,但可在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运营及环境影响后评价时进行建设项目的污染情况对比,以便了解建设项目运营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1.3正确选择监测分析方法

查阅各种监测分析方法可知,有的监测因子往往具有多种分析方法,但各种方法适用范围却有所不同,因此在现状监测方案的编制过程中,应有针对性的根据监测因子的属性选择正确的监测分析方法,避免把仅适用于环境质量监测的分析方法和仅适用于污染源监测的分析方法相互混用,否则会导致污染物检不出及监测数据不准确。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环境监测手段已经取得了较大进步,新的监测技术和分析方法能够监测的项目更多、方法灵敏度更高,使得有些常规分析方法不能监测或无法检出的项目也能够得以解决。因此在首选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的同时,也可以考虑采用现行的更先进的分析方法。当有的监测因子监测分析方法有多个时,应根据现状评价标准值和监测分析方法的检出限值合理地选择,避免监测分析结果方无法正确地进行后续环境现状评价和预测。

2认真做好现场监测工作

2.1及时沟通协调

受委托的监测单位在实施监测前,务必认真研读监测方案;在正式监测前进行现场踏勘。现场踏勘需监测单位与环评单位负责人共同进行,现场踏勘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监测点位置、现场条件,为下一步监测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际监测中,某些采样仪器需要电源才能工作,如大气监测还需要长时间昼夜采样,需要安全的仪器摆放场地、电源等条件;而环评单位提供的监测布点方案根据导则理论进行布设,可能在空地、深沟等地方,无法提供现状监测的必要条件。监测单位应与环评单位沟通,将理论监测点为作适当调整,一般将点位设在小区、学校的门卫处、居民家的院子里等周围无明显污染源、供电方便且较安全的场所。

2.2准备工作充分

监测临行前应做好的准备工作有:对监测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需要校准的仪器提前校准精确;准备充足的检测试纸和仪器设备;需要进行现场监测的指标、加药保存的样品,准备充足的药剂;整理好现场及监测点位确认需要的资料;安排妥当监测过程中的组织和后勤保障工作;提前做好人员安全保障宣传工作。

2.3现场采样质量控制

为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监测单位在现场采样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应的监测技术规范实施采样、保存、转运;不得擅自改动已定好的监测方案中关于监测点位、监测因子、监测方法、监测时间及频次等的规定,如确需调整,应根据实际情况说明原因,并征求现状监测方案制定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待确定调整后方案能够满足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后,方可进一步开展工作;认真做好监测过程中质量控制措施,进行现场拍照,并真实记录每次监测时的各种参数和周边环境情况,如在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时,一般不采用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点位的监测数据,因为这样的监测数据会影响建设项目对周边区域环境质量影响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在现状监测中,应对气象参数的测量与记录足够重视。由于气象参数不仅可以用于折算样品标态采样体积,而且在出现异常数据时,气象参数是推算、判断异常情况的重要指数。因此,必须保证气象参数测量的代表性和足够的测量频次。

同时注意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偶然影响事件,如突发性的污染事故、农村秸秆焚烧、工厂事故性污染物排放对大气和环境水体的影响等情况,应真实详细地进行记录以便后续对异常监测数据的解释提供追溯性依据。

2.4实验室检测质量控制

为确保数据的代表性、客观性、公正性,环境监测机构必须加强监测质量控制,保证监测报告的质量。在监测、分析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规定,对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实行报告的三级审核制度,杜绝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对于异常数据的出现要格外引起重视,现场负责人要同分析室、环评单位及时沟通,分析异常数据出现的原因。

3科学统计监测数据

监测单位在提供监测数据时,应严格按照相应监测技术规范对数据有效位数和小数点的保留位数进行统计处理。对小于检出限的数据,建议在报方法检出限的同时,也附上检出结果,虽然此类数据不能作为环评的依据,但在将来对建设项目运营、对环境影响后评估时也许是较好的参考资料。对于超出相应环境质量标准,不能满足相关功能区划要求的现状监测数据,应与现场监测人员沟通,必要时对区域范围内的污染源进行调查,初步说明与分析造成监测数据超标的原因,不得更改超标数据、弄虚作假。

4结语

实践证明,环境影响评价现状调查是利用现有资料和开展现状监测的有机结合,应充分关注现有资料与环境现状在时间、地域、事件突发频率、背景条件等多方面的差异,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严格规避现状监测中存在的不规范操作。强化外部监督管理机制,保证现状监测工作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王燕,谈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中常见的几点问题,环境科学与管理,[34]9,2009.9.

[2]张敏,关于环评现状评价监测的几点思考,绿色视野.

[3]陈文端,环评现状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江苏环境科技,2007年6月,第20卷第3期.

[4]周兆木,浅谈目前环评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环境保护,1999,6.

环境状况分析篇10

关键词:项目投资 收益 风险

一、项目投资市场环境的分析

1.市场环境的分析。

项目投资市场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因素,它受到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投资者的投资最终是通过市场来达到投资的得到最大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因此,投资必须选择一个具有良好的投资市场环境。通过对市场环境的分析可以掌握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基础设施等状况,以及市场的需求状况和发展趋势,即投资者必须掌握市场需要什么产品,市场容量有多少,以及市场对新技术、新产品接纳程度等。另外,投资者还必须分析研究消费者的资源分布状况、竞争对手情况等等,以确定合理的投资规模。市场环境的分析应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经济环境的分析。进行经济环境分析,要充分考虑一个国家的经济形势,它在现存多个生产部门的生产情况,物价的波动状况,国家财政收入和外汇平衡状况,人民生活水平状况等等。经济环境是项目投资的载体,它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辅助的作用。

通过对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遏制经济下滑、降低企业库存与提高企业效益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特别是宏观调控手段日趋成熟,基础设施供应能力进一步增长,为经济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宏观经济出现了四大亮点:第一,出口贸易开始走出负增长的阴影,到2000年9月底累计增幅2.1%;第二,物价下降的趋势已基本得到稳定;第三,工业品产销率提高,工业增长速度和效益明显回升,2001年前10个月,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1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倍;第四,工业品库存下降。同时也要看到,尽管国内外经济环境总体趋好,但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一是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东南亚国家经济恢复增长,意味着与我国在吸引外资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二是反通货紧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有效需求不足仍是制约经济增长的突出矛盾。三是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继续制约着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合理的原则看,投资者更愿意选择那些生产持续发展,市场繁荣,物价较为稳定,国家财政状况良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投资环境进行投资。在这种条件下,投资者的风险才比较小,投资项目的收益才会有保障。

(2)产业结构的分析。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状况从总体上反映了这个国家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结构,也反映了该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就业水平。同时产业结构是项目投资的决定因素。国家的产业政策决定项目投资的方向。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可分为四种类型:自给自足的结构类型、资源输出的结构类型、发展中产业结构类型、产业发展的结构类型。不同的产业结构类型对不同的投资项目的吸引力不同。

(3)政治环境和金融信贷制度的分析。投资环境政治因素的稳定,是项目投资所必须的。另外,投资者还更关心一个国家对投资或者对国外的投资者所持的态度,以及相应的一些投资政策等等。银行对投资的支持和配合以及所制定出来的金融信贷制度,会受一个国家政治因素和政策的影响,但也是吸引投资者投资的一个因素,是投资环境评价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4)法律环境的分析。作为对项目投资和投资者的一种保护,投资者更强调投资环境要有完备的法规,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作为保障。

(5)社会、文化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分析。城市的基础设施对城市的生产、生活、对外交往关系密切等是一个重要的投资环境内容。它可以看作是投资环境的一个硬件。另外,各国各地区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也是世界投资者所必须考虑的。

2.市场需求的研究。

“一切商品的买卖行为或商品的交换关系组成了市场这一概念。”市场是一个非常敏感的经济晴雨表。各种商品供应和需求的关系,以及相应矛盾变化发展的趋势都通过市场得到集中的反应。而项目投资的内容恰恰是由市场的需求决定的。同时,市场对某种商品的需求,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市场购买力,购买动机,潜在需求等。下面就这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市场购买力分析。购买力的高低是市场需求的直接表现,它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一般来说,当地人们的收入水平,人口数量等因素影响着属于消费资料商品的购买力水平。而国家的产业结构状况和重点政策;科学技术发展方面与水平;企业盈利水平等则影响着属于生产资料商品的购买力水平。

(2)购买动机分析。从消费者心理学来讲,消费者通常总在需求的基础上产生购买动机,然后引发购买行为的。因此,弄清产生购买动机的原因,采取一定的诱发措施,对购买动机进行诱导,可以提高商品的市场需求。

(3)潜在需求分析。市场需求可分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现实需求,即用户有购买动机和购买能力,也准备购买某种商品的需求。而另一种潜在需求是企业所必须努力的,应通过各种途径将其转换为现实需求。

3.竞争对手的研究分析。

中国有句古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竞争对手的研究,是投资环境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对竞争对手的研究应从竞争对手总体的情况入手,对他们企业的数量,分布,生产规模,商品的总数量,满足要求等等进行总体掌握。其次,应对竞争对手的竞争能力进行研究。研究他们的拥有资产状况、开发产品的情况等。

二、投资项目市场战略

对投资环境进行分析之后,接着便要制定投资项目的市场战略。一个竞争方案的制定,应包括宏观项目市场的选择,微观项目市场的确定,进入国际市场的项目投资方式等。

1.项目市场的选择。

(1)投资的规模战略。由于市场变化莫测,风险较大,在投资项目规模的选择上,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战略,即先选择小项目作探索性投资,待取得成功经验后,再逐步扩大项目规模,或者逐步扩大在同一地区的投资总规模。

(2)投资的区域战略。如果只向一个区域投资,需要的投资少,市场研究工作量少,承担的投资风险也少,但可能失去某些市场机会。与之相对,企业规模大,实力雄厚则一般选择采用多种经营方式的跨国公司的多个区域投资的战略,以便多方位地经营业务,占领国际市场。

(3)投资的选址战略。一般的选址原则为先易后难战略,先进入那些投资环境良好,对外投资持欢迎态度,项目有较大的市场,两国政府间政治、经济、外交关系比较正常,当地民族的思想、文化、信仰、风俗习惯比较接近的国家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