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乡镇综合执法总结十篇乡镇综合执法总结十篇

乡镇综合执法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2:30

乡镇综合执法总结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cn513587a”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乡镇综合执法中队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年来,三桥镇综合执法中心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镇中心工作,全体工作人员齐心协力,为全镇营造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而努力。现将2020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围绕中心工作

新冠肺炎突如其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我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服从领导安排,全员入驻卡点,吃住在卡点,疫情就是命令。严格按照上级领导安排部署,通过各种宣传让群众了解疫情严重性,新冠肺炎的一些症状和防护措施,疫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在做好中心工作的同时,还时刻关注我们所分管的镇养老院及各企业在疫情期间的生产生活稳定。在县领导和各企业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

二、全镇门店及企业的复工复产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按上级通知要求,镇内的企业及各经营门店可实行循序渐进的开放,我中心首先组织召开相关部门会议,制定领导小组及措施,过街横幅10条,张贴宣传明白纸及开业申请告知书共16000份,为人民群众生活营造一个良好氛围,确保疫情不扩散,人民稳定,干群和谐,取得各企业和商户的好评。

三、安全生产无小事,时刻敲警钟

安全生产是减少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事故,避免生产过程中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及其他损失。为了让群众更多的了解安全知识及防溺水知识和抢救措施,做到安全生产警钟长鸣,对全镇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排除、早整治,群众举报的安全问题早查除、早整改,我部门做了一下工作。

1、对镇8家邮政快递企业开展了“邮政快递企业”火灾隐患及安全生产专项检查。

2、对全镇24个村委开展了农村房屋安全及消防火灾安全隐患排查及人员集中聚集地点安全隐患排查。

3、对街道沿街门面进行了九小、“三合一”场所消防安全排查,排查门面180余间。

4、在安全生产月开展了街道宣传,给群众发放安全生产手册,粘贴安全生产提示图等方式进行安全生产宣传。发放安全宣传手册400余份,发放安全粘贴提示图200余张,悬挂安全条幅10余幅。

5、对我镇危化企业、加工生产企业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6、制定了《三桥镇消防网格化管理达标创建工作实施方案》、《三桥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三桥镇房屋建筑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方案》。

四、营造安居乐业,整治违法乱建

在全镇开展违法乱建行为集中整治,根据县党委、政府的安排,召集全体工作人员,安排部署,统一时间,对违法乱建行为的个体户和群众拆除整治10户,由于措施得力,全镇违法乱建行为得到有效控制。

五、加大街道环境卫生管理,净化人民生活环境

为改善生活生产污水直接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状况,我镇投资资金和物力、人力,配备配齐环卫工人及垃圾清运车,对垃圾进行无公害处理,要求住户进行垃圾分类,组织召开全镇村组干部会议及印制宣传明白纸、过街横幅。我镇生态环境保护明显提高,努力打造和谐美丽乡镇提供有力保障。

六、2021年工作计划

1、安全生产工作仍需要进一步加大;

2、违法乱建行为还时有发生,还要进一步宣传和加大力度进步整治;

3、为全镇人民创造一个和谐、稳定、干净的生产生活环境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乡镇综合执法总结篇2

提升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为切实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依法行政,根据《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和《省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和行政执法证件发放管理办法》和省政府法制办《关于印发2011年度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工作计划的通知》皖府法[2011]5号)受省法制办委托,办定于开展城市管理(第八期)及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培训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资格认证对象

(一)所持执法资格证书有效期已到期或即将到期人员;持有建设、市容等专项行政执法资格,已取得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资格。未取得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资格人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新录用的行政执法人员。

(二)本市省扩权强镇试点镇中即将从事乡镇综合行政执法的人员。

二、认证程序

(一)分级审查行政执法人员的各项条件。各单位填写《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审查表》或《市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审查表》(一式两份)经同级人社、法制部门审核同意后,按照省政府的有关规定。报市法制办进行资格确认,同时报送到电子邮箱:

(二)其中参加乡镇综合行政执法资格认证的人员还需参加由各区县法制办组织的有关专业法律知识培训考试。举办行政执法资格认证培训考试。

(三)经培训考试合格的报省法制办颁发由省政府统一制作的行政执法人员《省行政执法资格证》

三、培训内容

(一)公共法律知识: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省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行政执法行为基本规范、城管执法实务、城管执法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等。

(二)由各区县法制办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实施扩权强镇工作方案和各有关部门委托试点镇执法的具体情况,专业法律知识:城乡规划法等。参加乡镇综合行政执法资格认证人员的其他专业法律知识培训。结合试点镇行政执法人员实际,会同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拟定培训方案,并组织相关法律知识考试或实际操作能力考核。

四、培训时间、地点及费用

培训时间:;

电话总机培训地点:

费用每人200元。费用按单位统一缴纳。培训费用:培训、教材、考试、认证费每人300元;统一安排食宿。

五、培训日程安排

略六、

有关要求

乡镇综合执法总结篇3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目标

为扎实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兴(2016年通用个人工作总结)义镇成立了以镇长黄学平为组长、副镇长王婧辉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负责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规划、部署、协调、检查督促和考核。

二、强化队伍建设,实行问题管理

一是坚持每周召开工作例会不动摇,总结工作开展情况,查找不足及时研究对策,促进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的改进。二是每季度对全体队员实行无记名打分,落实“末位淘汰制”。三是建立问题库,及时整改督办、交办事件及工作中发现的相关问题。截止目前均按时回复各上级部门,整改回复率100%。

三、健全管理制度,促进长效机制

我大队把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作为推进环境治理工作深入持久开展的重要保障,先后制定了《兴义镇20xx年村(社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督查办法》、《兴义镇综合执法大队内部管理制度》、《兴义镇保洁员管理制度》、《兴义镇综合执法大队公车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建立了责任落实、督查问责、考核奖励、工作保障“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有力的促进了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化。

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乡面貌

今年以来,我执法大队加大对城乡环境基础设施的维护,共处理被盗、损坏窨井盖、水篦子等市政设施280余个,对新崇路、兴盛街、羊马河绿道沿线更换垃圾桶200个、果屑箱120个,垃圾桶点全部实现标准化、景观化管理。

五、落实整治措施,开展各项工作

兴义镇综合执法大队以三个“狠抓”为重点,切实将上级的各项要求和我大队的具体部署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工作中。

(一)狠抓政策宣传,为环境整治工作营造和谐气氛

一是联合各村(社区)通过召开村组干部会、群众会,认真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目的和意义。二是通过每两月一次的宣传活动以及标语和宣传资料将治理内容和相关要求宣传到千家万户。

(二)狠抓卫生保洁工作,多方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卫生保洁工作中,我大队不断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组织力量对辖区道路沿线可视范围、河道沿线、道路周边、小区院落等地区的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治理,一年来,清除积存垃圾及杂物80余吨。

(三)狠抓专项整治,为城市管理工作提供长效保障

1、车辆乱象专项整治行动。我大队采用城管、交通协警联合执法的形式,截止目前共整治乱停乱放车辆15000余辆/次,现场锁车923辆/次,劝导非机动车乱停乱放行为8500余辆/次。

2、店招广告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对我镇新崇路、成新蒲快速通道、场镇、及沿线的商招店招、户外广告等进行清理整治和,今年以来共整治违规广告600余处,规范落地招牌1500余次。

3、扬尘治理专项整治行动。我大队加强了对辖区建筑工地的规范管理,并且加强了全镇道路、绿化冲洗降尘作业,今年以来共出动洒水车1000余台次,人员300余人次。

4、各类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我镇综合执法大队参照XX县标准化农贸市场建设标准,加强对我镇场镇及王巷子农贸市场监督管理,今年以来共规范出摊占道行为1820余次,清理牛皮癣800余处,有效维护了我镇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和卫生环境。

六、取得的成绩

(一)创建省级“五十百千示范工程”显成效

自省级“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申报工作开始,兴义镇综合执法大队高度重视,对全镇市政设施、环卫设施、交通设施、园林绿化、河道、农村沟渠、农村院落等进行专项整治,提升了有兴义镇整体形象,5月份成功通过了“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镇”验收。

(二)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示范点建设

在县城管局的指导下,兴义镇综合执法大队将不二果园子社区作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示范点,以此带动了全镇农垃工作全覆盖。我镇农垃工作的运行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接受了成都电视台、新津电视台的正面报道,并且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好评和肯定。

(三)迎检次数及取得的肯定

乡镇综合执法总结篇4

城市环境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环境建设,牢固树立了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城乡环境建设作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突破口,持续深入地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抓住风筝会、菜博会和中央领导人视察的机遇,坚持以迎检促进城乡建设,扎扎实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我们坚持以舆论为先导,全方位、多层次进行宣传,为综合整治活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市政府于3月上旬召开了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动员大会,下发了《__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__年__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潍政办发[20__]27号),并专门加强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和业务等方面的建设,从组织领导上保障了对综合整治活动的调度、协调、督导和检查。市领导多次召开专题调度会和现场办公会,及时研究、协调解决综合整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今年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中,我市以街巷道路、违法建设、城市村居、村镇容貌、交通秩序、市场秩序、生态环保、市政设施、占道经营、户外广告等方面为整治重点,对市直有关部门及各县市区实行了责任制,确保了各项整治任务落到实处。同时,对整治重点,成立了由市级领导负责、主管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的检查考评组,制定了《20__年度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考核细则》,定期不定期检查各单位整治工作进度完成情况,并从市直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督导组,对整治工作进行督导并按时通报,确保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二、坚持高起点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为搞好城乡环境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在去年编制完成__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专业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全市村镇总体规划的调整修编工作,先后征求了社会各界和部门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对原方案作了进一步修改。加强了规划监督与管理,全面推行“阳光规划”,通过召开座谈会,利用报纸、网站、规划宣传栏等载体,对城市重要地段的建设项目,实行规划批前和批后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进一步提高了城市规划的透明度。严格规划审批制度,加强了对用地规划、建设工程规划工作的管理,开展了规划执法大检查,严肃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行为,坚决拆除各类违章建筑物,严厉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切实维护了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__市城管执法局围绕实施新一轮城市规划,制定出台了《__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内部办案程序规定》和《在建违法建筑拆除简易程序规定》,并以此为抓手,结合道路及重点区域整治,对市区内建筑工程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控,对新的违法建设,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控制,依法果断处理。截至目前,全市查处违法建筑、用地案件4235件,面积约89.71万平方米,其中已拆除2632件、43.21万平方米,从而有力地打击了违法建设行为,起到了震慑和宣传的双重功效。

三、大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

坚持财政投入、政府举债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围绕老百姓关注的城乡建设热点难点问题,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重点建设项目快速进展。根据全市建设工作会议部署,__市20__年度城市建设的总投资为50亿元,其中__市中心市区完成投资30亿元,重点实施“一河、一山、七中心”九大新项目,完成“一河、两路、两广场”五大续建工程。目前,虞河综合整治工程已全部竣工,完成概算投资5.3亿元,建成“一水、三瀑、九溪、十二景区、三十六大景观及三楼、五阁、七榭、二十四亭、两塔双百景点”等景观,将昔日的一条污水河改造成为富有特色的生态长廊和滨水景观带;国际风筝都纪念广场于4月19日建成开放,完成景观建设5.75万平方米,形成“吉祥大道、鸢标广场、芙蓉树阵、民俗长廊、儿童乐园、植物公园、咏筝栈桥、露天剧场、滨河景区、风博广场”十大景观,成为__的标志性广场,既浓缩了风筝文化和民俗文化精华,又洋溢着强烈的现代文明气息;火车站广场改造工程,建筑面积达35000平方米的火车站站房土建、钢构、幕墙及高架路已基本完成,现正进行室内装修,站前广场已完成规划设计工作;4月20日前完成了宝通街、西环路、北海路、虞河路等11条道路的建设改造及地下管网、停车场、道路绿化和公共厕所的同步配套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景观大道、绿色长廊,实现了道路交通与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的统一。这些精品工程、亮点工程的高标准建成,标志着今年城建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为圆满完成全年建设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大力实施环境绿化工程。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目标,市政府在2月21日召开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暨2006年中心市区城市绿化动员大会,重点实施了一山、两河、三大片林、十七条道路、十二块公共绿地、沿街单位立体绿化等绿化工程建设,在全社会广泛动员开展了“绿色家园、绿色__”社会绿化活动,主要通过规划建绿、沿街植绿、拆旧改绿、社会添绿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增加城市绿量,做大绿景,以绿治丑,以绿治脏,让绿化成为__的特色品牌。目前,全市完成城市绿化投资7.1亿元,新改扩建园林绿地3717.9公顷,植树2181.2万株;其中市中心区完成城市绿化投资7589万元,新改扩建园林绿地108.3公顷,植树72.02万株;浮烟山生态绿化工程、城市周边片林工程、道路绿化提升及安顺广场乔木栽植等20__年度市区重点绿化工程已全部完成,全力凸现了__在半岛城市群中“以绿制胜,生态自然”的城市特色。三是全面推进村镇整治。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__市建设部门出台了《__市村庄整治工作实施意见》,在全市选择诸城市贾悦镇、安丘市景芝镇、寿光市韬田镇、昌邑市围子镇等20个重点镇和50个中心村进行村镇综合整治试点,以农民最急需解决的供水、道路、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为主要内容,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统筹兼顾、注重实效,从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加大了村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支持力度,积极创建文明生态村镇,取得了明显成效;组织参加了省建设厅“齐鲁新农居”优秀农房设计竞赛,2个方案获二等奖,6个方案获三等奖,为农村居民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住宅设计;筹备召开了全市村镇建设工作会议,组织了全市村镇建设观摩学习,为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村镇建设工作开拓了思路,找准了着力点。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村镇建设总投资24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基础设施投资9亿元,绿化投资4.32亿元,旧村改造投资1.5亿元;硬化道路557万平方米,铺装人行道97.61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3394.4公顷,绿化植树1408.9万株,管线下地305.3公里,新建排水沟(管)603.3公里,新增路灯5914盏,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7.2万人,新建公厕409个,取缔占路摊点或市场359处,清除卫生死角6858处,清运垃圾55.4万吨,清理“三大堆”7326个,完成旧村改造150个、11722户,进一步完善了基础配套设施,村镇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其中,寿光市有部分村庄建立了村庄的环卫保洁制度,村民将垃圾袋装化,由村里统一收集至指定场地,乡镇用垃圾车运至垃圾处理场,离市垃圾处理场近的乡镇实现了统一处理。四是环卫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全市建成环卫配套设施5875个,完成环卫设施投资718.9万元,新建了水冲式公厕和垃圾中转站63个,市区16座生态环保移动公厕于风筝会前安装到位,确保了今年风筝会场正常使用;在市区胜利东街、北宫东街、金马路等主次干道增设了300多个高档不锈钢果皮箱,市区生活垃圾、公厕粪便达到了日产日清,63个城中村全部建立了专门的环卫保洁队伍,生活垃圾全部由环卫部门有偿代运;市区主干道实现了机械化清扫,环境卫生状况明显好转,垃圾围城、白色树挂等各类影响城乡环境的顽疾得到了基本根治。目前,中心市区生活垃圾清运率、主要道路全日保洁率都达到100,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1.4,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75,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为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五是公交改革力度得到加大。今年__市公交总公司根据城市发展的要求,新开设了5条线路,改造回收了5条租赁线路,调整了4条老线路,优化了线网布局;筹集资金140余万元,增加营运车辆60台,改善了营运结构,增强了运力;推进智能化公交建设,延长营运时间,风筝会前在所有大公交线路上安装了G自动报站系统,进一步完善了服务功能。

四、坚持以治理“脏、乱、差、丑”为重点,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收到显著成效

在今年的综合整治活动中,我们以治脏、治乱、治差、治丑为重点,集中开展了环境卫生、市场秩序、交通秩序、居民小区等专项整治,“脏、乱、差、丑”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实现了城乡面貌和管理水平的跨越式提升。一是以实施净化工程为重点,全力“治脏”。共计拆旧改丑29余万平方米,整治店外经营1.1万余户,铺装人行道135.2万平方米,硬化小街小巷41.5万平方米,完成各类房屋、墙体粉刷及整修44.63万平方米,实施楼顶平改坡716栋;在大气环境治理上,重点抓了厂矿企业烟尘排放管理工作,取缔燃煤小锅炉和露天烧烤摊点1061处;城区所有建筑工地均实行了封闭式管理,基本杜绝了建筑材料占道堆放、建筑垃圾清运抛洒及工地扬尘现象。二是以实施畅通工程为重点,全力“治乱”。市公安局、交通局等部门和有关镇街、街办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春季交通秩序专项整治”、“风筝会交通秩序专项整治”及“提高市民素质,查纠交通违法行为”等几次规模较大的交通秩序整治活动,重点对“一人、六车、一市场”(即行人、自行车、摩托车、人力三轮车、客运三轮车、公交车、出租车、占路市场)等八个方面的交通违法违章行为进行集中专项整治;对行人不走人行道、斑马线,翻越护栏;自行车、摩托车、人力三轮车(加装动力装置)、客运三轮车、公交车、出租车等乱闯红灯、乱停乱放、乱穿乱行、乱掉头、不戴头盔;占路市场、店外经营等依法进行了严教、严管、严罚,查纠各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50余万起,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显著提高,各类不文明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明显减少,市区交通环境不断优化。三是以实施美化工程为重点,全力“治差”。坚持综合整治与专项治理相结合,市政府专门印发了《__市市区露天烧烤等占道经营集中整治方案》(潍政办发[20__]68号),并于20__年6月7日召开了动员会,对市区内露天烧烤、早市、夜市等违章占道经营行为的集中整治进行了安排部署。此次集中整治将本着依法管理、标本兼治的原则,采取统一要求、分工负责、堵疏结合、建管并举的办法,重点对奎文、潍城、坊子、寒亭四区及市高新、经济技术两个开发区内未经批准的露天烧烤等违章占道摊点、探头市场以及早市、夜市、无设施摊点群等进行治理。集中整治工作分宣传发动、限期整改、集中整治、巩固提高四个阶段进行。总体要求是:取缔一切未经批准的露天烧烤等违章占道经营行为,使其退路进店、合法经营。市区内的早市、夜市、无设施摊点群,严格按照20__年市政府批准的设置地点、经营范围、开闭市时间设置管理和经营。对未经批准、自发形成的摊点群和早市、夜市,予以取缔,确保市区主次干道、学校门口、商场门前、居民集中的出入口、居民休闲娱乐广场附近,不再有占道经营、马路市场、露天烧烤和大排档。截至目前,全市取缔各类占道经营7.8万余处,整治广告牌匾38000余块,清理乱贴乱画38万余处,同时狠抓了各类集贸市场的环境卫生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净化的城乡视觉环境。

五、做好结合文章,努力实现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新突破

乡镇综合执法总结篇5

乡镇政府执行力提升

1乡镇政府执行力不足的表现

1.1执行主体认知力不足

执行主体对于公共政策目标的认同程度,执行行为的责任心,管理水平,公共政策方案的理解程度都会影响到公共政策执行的效果。我国乡镇政府行政组织中的行政执行人员,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总是在执行中存在不主动、不积极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政策的变通执行、被动执行、呆板执行和选择执行,这些现象的出现最终将会归于执行主体的认识力不足从而影响政府的执行力。

1.2执行中的计划力缺失

行政执行的过程通常要经历多个环节,尤其是一项政策或者行政指令传达至乡镇政府,乡镇政府既要认真领悟上级的政策或者指令的要旨和精神,又要根据乡镇基层的各类情况作出具体安排。但是,目前我国乡镇政府在行政执行中计划力严重缺失,主要计划力缺失的表现为行政执行中财政预算的计划缺失,行政执行中缺乏具体的指导意见,没有专门的指导小组等等。

1.3执行中的应变力失范

乡镇政府在执行中的应变能力,是乡镇政府公职人员在政策法规的合理范围内面对突然性情况的自由裁量和机动处理能力。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中各种招商引资项目不断出现,随即引发出来的突发事件和矛盾也日益增多。在应对农村基层的各种突发性事件和矛盾时,乡镇政府往往缺乏一定的危机意识。面对突发性事件中闹哄哄的群众,并不能找到一个“支点”,即怎样使得损失降低到最少。同时,乡镇政府行政执行中的应变力,必须是在法律法规授权的范围之内,也就意味着应变的适度,不能为了追求行政执行中的应变而有违原则。

2乡镇政府执行力不足的成因分析

2.1执行主体素质不高

部分乡镇政府公务人员在执行公共政策时道德失范,影响执行效果,是制约公共政策执行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权力寻租、失职读职、挥霍浪费、公款行贿。我国乡镇政府公务人员的素质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状态,究其根本原因,过去乡镇政府人员准入门槛较低。尽管现在公务员录用门槛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历史原因,乡镇人员包袱重,青黄不接现象十分严重,且普遍缺乏公共政策分析和实施的相关专业知识。

2.2乡镇财税资源不足

我国共有乡镇设置41636个,大部分处于中、西部不发达地区,财政包袱较重、历史欠账较多,运转较为困难。农业税费取消后,乡镇可用财力大大减少,收入几近枯竭。乡镇债务包袱过重,乡镇运行都十分艰难,但是在乡镇中挪用公款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3提高乡镇政府执行力的具体路径

乡镇政府执行力己经成为评价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如何变革乡镇现有的体制弊端,切实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3.1提高执行主体的能力

乡镇政府作为公共政策的最终执行者,其执行主体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决定公共政策的成功与失败。因此,提高乡镇执行主体的能力刻不容缓。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执行主体的能力:其一,提升乡镇领导干部的能力。l镇领导干部特别是乡镇党政“一把手”,要具备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创造性执行政策的能力、发展地方经济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其二,加强对乡镇公务人员的培训。要建立轮训长效机制,加快乡镇干部的知识更新,推动其工作能力的提高和工作方式的转变,拓宽乡镇干部的视野和思路,在实践中不断学习、锻炼成长。其三,严守用人关,坚决卡住不良的用人途径。通过以干部先行,以培训促能力,以考核为保障,以严格录用为基石,从而从各个方面把好人才关,最终提高乡镇政府执行主体的综合能力。

3.2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执行环境是执行决策的基础,强大的执行力是建立在良好的执行环境之上的。因此需要加强软、硬两方面的投入,创造良好的执行环境。首先,加强法治教育。良好的法治环境有利于群众正确认识合法与非法的界限,要使法治知识深入到群众的口常生活当中,减少群众对公共政策实施的抵触情绪,自觉遵守、执行国家的法规、政策。其次,推动村民自治。一方面,增强村民自治能力。党的领导下,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组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另一方面,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委会民主选举制度、村民议事制度以及村民民主监督制度,尤其是村务公开制度。实行民主监督制度,推行财公开,这样,通过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行政执行创造良好的软环境,是民众从思想上和心理上对政府的行政执行形成积极的认同,最终为政府的行政执行形成促进力,从而推动服务政府建设目标的最终实现。

3.3提高政策执行的综合能力

乡镇政府的行政执行力的提高很关键的一点是提高政策执行的综合能力。面对乡镇政府行政执行中一系列的不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乡镇政府政策执行的综合能力:第一,正确认识和理解政策执行力。乡镇政府执行主体要在结合本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实质要义不变的基础上正确地把握好政策的执行动向,真正从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出发,结合实际,把握要旨,强化公共政策执行的意志力,提高政策执行的行动力,提高政策执行的公信力。第二,切实纠正政策执行中的误区。这里所指的误区主要是指未被普遍意识到的问题,或者是人们不经意之中出现的问题。在政策执行中要克服思想上和实际中的误区,进而提高乡镇政府政策的综合执行力。

参考文献:

[1]彭和平.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2]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保罗・托马斯,大卫・伯恩.执行力.中国长安出版社2003.

[4]吉姆・柯林斯.基业长青.广东外文出版,社2005.

[5]徐柯.政府执行力「m].新华出版社,2007.

[6]纪建悦,冲旬一智.执行力组织imi.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7]莫勇波.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府执行力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8]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56.

[9]汪永成.政府能力的结构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4(02):103-113.

乡镇综合执法总结篇6

一、当前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存在主要问题

(一)编制机构不全,基层监管工作步履艰难。继20__年11月1日颁布施行《安全生产法》后,国务院依据《安全生产法》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__]2号,以下称《决定》)。《决定》指出“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要依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充实必要人员,……”。经过2年努力,截止20__年9月,浙江省101个市、县(市、区)已全部设立了独立的监管机构。在此基础上,20__年11月1日颁布施行了《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以下称《省条例》),《省条例》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建立或者确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有了这个“尚方宝剑”,乡镇(街道)相继组建了相应的监管机构。20__年2月29日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__]14号,以下称《意见》)。《意见》指出,一是要充分认识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二是明确了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职能;三是要切实加强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至此,县级以上尤其是乡镇(街道)级政府的安全监管职能得到进一步明确,安全监管执法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但是,由于省(市)级政府至今尚未出台与《安全生产法》、《决定》、《省条例》、《意见》相配套的、刚性的、统一的编制机构文件。负有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职能的市、县(市、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内设机构(包括机构职责、机构名称、机构只数等)不统一,上下不对口,一定程度影响上传下达以及上级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己经组建的乡镇(街道)级监管机构,因上级政府没有正式下达行政或事业编制,其监管机构有“巢”无“鸟”,既使有人,或是内部调剂,或是身为其人,实是兼其职,乡镇(街道)监管执法层面仍然是断层,处于最基层的乡镇(街道)的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依然步履艰难。

(二)监管力量薄弱,难以适应执法监察需要。以我区为例。西湖辖区总面积312.43平方千米,辖2个镇、9个街道和118个社区、54个行政村,常住人口66.75万人,暂住人口10.71万人。区内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建有民族英雄和革命烈士的陵墓、牌坊、陈列馆16处。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机关均集中设在西湖区。西湖风景名胜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杭州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江北区快和浙江大学等近百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坐落区内。到20__年6月止,全区法人企业达9814家,个体工商户17000家。而在监管力量方面,目前区级层面仅有行政编制10人、事业编制6人;11个镇(街道)虽组建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科),规定增配科室副职1名、明确1名科室人员承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但是,由于其人员是内部调剂,增配的1名副职和明确的1名科室人员均还兼管其它工作,其实每个镇(街道)只有1人是专职安管人员。与我区监管范围、监管任务相比,我区的安全生产监管力量极为薄弱,安全生产监管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呈“倒金字塔”结构,越到基层,监管监察力量越薄弱,难以适应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的需要。

(三)监管职责不清,综合监管部门职能难以履行。安监部门对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从理论上讲不难理解,它是一个大安全、大概念、大范畴。但是,由于对综合监督管理本来涵义被曲解,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部门成了个“大箩筐”,只要是涉及安全的都往里面装。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一是综合监管部门与专项监管部门的监管内容、监管范围、监管职责不清,越位、错位、推委现象难以避免。尤其是发生事故后,遭老百姓遣责的不是专项监管部门,而是安监部门,直接把安监部门推向一线。专项监管部门也是能推则推、能避则避。二是综合监管内涵不清,综合监管部门职能不能正常履行。《安全生产法》颁布实施后,虽然国家也颁布实施了一些配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但仍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不能适应监管执法工作实际需要。尤其是《安全生产法》中确定的综合监督管理内涵不清,使得综合监管部门的综合监管职能不能正常履行,一些法律规范确定的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一定程度影响了安全监管执法工作的开展。三是一些常识机构设置重叠,不利综合监管和协调。为加强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均设立了诸如“安全生产委员会”、“防火安全委员会”、“

交通安全委员会”等组织。这三个组织不能说不重要,也不能讲不可设。问题的关键是,就这三个组织而言,其指导思想都是围绕安全这个中心开展的。而现在是一分为三。各唱各的调、各自为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也难以避免,不利宏观管理和指导,不利综合监管,不利统筹协调。

(四)监管手段落后,安全监察工作受到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及新设备不断应用于生产经营领域,安全生产监管手段、执法水平与当前经济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突现。主要表现在。一是财力、物力、人力配备少,资金、车辆、人员、通讯工具匾乏,影响正常工作开展。二是安全生产执法监察工作专业技术性强,大部分执法监察人员因缺乏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执法水平有待提高。三是安全生产执法监察缺乏有效的技术保障手段,安全生产信息、宣传、培训、应急救援等体系极不健全,安全检测检验、安全评估和鉴定、安全标识和安全防护用品管理等尚未在全国各行业普遍、有效地推行,执法监察难以有效开展,这些情况严重制约着安全监管监察工作的有力开展。

二、对当前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的几点见解

(一)建立健全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执法机构是建设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体系的核心。一是监管机构编制及人员的配置,应依据当地管辖范围大小、任务轻重、生产总值(gdp)、人口等综合要素,依法、科学、合理配置机构编制及人员,切忌“一刀切”。二是在乡镇(街道)级政府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监管机构。目前,绝大多数乡镇(街道)虽组建了相应的机构,但是,各地做法不尽相同,就人员而言,有的是通过地方途径招聘解决人员,有的是在乡镇(街道)内部调剂解决人员,且组建的编制机构找不到法律依据,主要是省(市)级政府尚未下达过有关编制文件,缺乏法律支撑,使必造成人员得不到稳定、工作经费落实不了、正常监管执法工作开展不起来。对此,乡镇(街道)级政府监管机构,应由省(市)编制委员会依据上述要素确定机构、编制和人员,统一机构名称、统一编制性质、统一监管范围、统一监管职责。

(二)明确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职责,是建设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体系的关健。一是在目前安监部门尚未实行垂直管理,省级以下安监部门保持现有规格的情况下,为有利于协调有关专项监管部门的监管执法工作,现有的“安全生产委员”全面负责安全生产工作是可行的。建议“防火安全委员会”“交通安全委员会”等有关安全生产组织统一纳入“安全生产委员会”,以利统一协调、统盘全局、综合治理,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明确《安全生产法》中“综合监督管理”的内涵。《安全生产法》第九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法,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安监部门不好操作。举个简单例子:企业内部防火间距问题,是消防部门主管,一旦有问题要整改或处罚,应由《消防法》来调整。如果安监部门发现了问题,目前充其量只能是下发整改指令书的同时告知消防部门,也是比较妥当的办法。但是,问题在于安监部门下达的整改指令书,企业向安监部门反馈整改情况后就不好操作了。再是,安监部门虽告知了消防部门,若消防部门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内部防火间距问题迟迟得不到整改的话。此时,安监部门是再直接监督企业还是监督消防。按照《安全生产法》规定理解,安监局可以监督消防部门履其职尽其责。问题的关键在于安监部门应该用何种方式进行监督。如果安监部门只是口头告知消防部门,在此过程中一旦事故发生,责任追究起来,安监部门是空口无凭了。对此,明确《安全生产法》中“综合监督管理”的内涵,即明确综合监督管理职责、范围、内容、方式、手段以及明确监管执法主体势在必行。

乡镇综合执法总结篇7

【关键词】预算标准化;改革工作;对策建议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1-0091-02

开展乡镇财政预算标准化工作是提高乡镇财政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从源头上防范财政风险,提高乡镇财政运行质量的平衡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乡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的重要举措。随着乡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镇财政的收支规模越来越大,有效运用预算管理途径,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目标,既是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现实需要,也是建立和完善乡镇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内在要求,更是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重要内容。国家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乡镇财政预算管理从无到有,从粗到精,不断向科学化、精细化、标准化发展。按照财政部“两基”建设、提高乡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的要求,各县区在预算标准化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许多问题也逐渐凸显,如何稳步推进乡镇财政预算标准化改革成为乡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中之重。本文就如何加强乡镇财政预算标准化改革进行一些探讨。

一、乡镇财政预算标准化改革运行现状

自推进乡镇预算标准化改革以来,各县区乡镇紧紧围绕“程序规范、监管前移、绩效评价、保障有力”四个方面,加强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健全管理机构设置,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和绩效评价等环节,已初步形成了管理职责明晰、制度程序规范、编制方法科学、决策过程透明、管理手段先进的乡镇财政预算管理体系,各乡镇都实行乡镇财政预算的管理方式,各乡镇财政预算均提请乡镇人代会审议,经人代会批准后予以执行。总体上来讲,自推行乡镇财政预算标准化改革以来,乡镇编制预算水平逐步提高,预算编制方案逐渐完善,预算编制流程逐渐规范并逐步实现了乡镇财政预算编制、上报、汇总、审核、下达的信息化处理过程。但是对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仔细分析研究,不难发现,一些乡镇预算管理流于形式,编制粗糙,执行随意,监督弱化,缺少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预算编制上,编制过粗,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为:年初预算编制时难以充分考虑,年终追加预算较为突出,基本只能以支定收;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合理,固化了各部门之间分配格局,使预算安排脱离实际;预算编制粗放,大多闭门造车,乡镇财政预算、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未经科学的测算,项目支出随意估算。

(二)是在预算执行上,干预执行,约束软化,刚性不强,主要表现为:预算管理基础工作比较薄弱,随意调整改变支出项目,随意开收入减免口子,随意变动预算结构,随意改动拨款指标和用途,经费报销不规范。

(三)是在预算监督上,监督弱化,流于形式。主要表现为:预算编制执行过程中事前监督缺少指导性,事中监督缺少针对性,事后监督缺少约束性;乡镇人大监督作用没有有效的发挥,也确少专业人才对乡镇预算开展日常监督。

二、乡镇财政预算标准化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乡镇预算管理认识不够。一些乡镇党政领导、乡镇干部存在对乡镇预算管理的认识误区,缺乏预算法制观念,认为乡镇财政不可预见因素太多,不可能做到科学化、精细化和标准化,如果做到科学化、精细化和标准化反而会增加乡镇做事的压力,束缚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预算编制方法落后,不够精细。一是预算编制长期沿用“基数法”,使各部门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高不下低不上。二是预算支出项目不细不全。乡镇预算只对基本支出进行较为详细的测算,因所有专项资金完全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缺乏项目建设预算。三是受资金总量控制,不能充分保证各项需要,预算编制也不够精细,导致实际工作中不能严格按年初预算执行,预算调整较大。

(三)乡镇收入来源单一,保障水平低,主要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和补助。目前大部分乡镇基本上均以农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以种植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基本没有乡镇本级收入。随着各类减负政策的大量出台,各乡镇非税收入也大幅度减少。

(四)乡镇支付压力大,化解债务难。各乡镇运转基本完全依靠上级财政拨款,年度预算只能保证人员工资和勉强维持办公经费,支出压力大。一是基层维护社会稳定费用高。二是新农村建设、计划生育、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乡镇财政十分紧张。三是各类检查、考核、达标、验收繁多,开支较大。四是乡镇经济发展压力大、招商引资难、项目建设支出大且难以估计。五是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增加额度少,但是该项支付的很多项目标准已大幅提高,村级组织运转负担大。六是乡镇债务沉重,化解困难。

(五)预算管理队伍建设不足。基层财政所人员力量比较单薄,且流动快、补充困难,一人多岗,业务繁重,工作压力大,要增加编制和正式员工都比较困难。大部分乡镇财政所一般只有四名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良莠不齐。体制内外预算管理队伍建设得不到加强,加之政治精英人物的管理理念跟不上,因此乡镇预算标准化改革有一定的难度。

(六)改革监督管理缺失。财政部门作为政府预算管理的职能部门,从所对预算管理工作的专业优势出发,责无旁贷地应承担着绩效预算改革的制度制定、政策指导和督促检查工作,实现保障改革和坚持改革的初衷,防止“伪改革”与虚假绩效信息传递,树立改革威信,完善制衡和监管机制。但目前缺乏完善的一套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标准化改革措施,改革工作进展如何自然没人监督理睬,今天改还是明天改,人为因素很多,不同程度制约了改革的进程。

三、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坚持推进乡镇财政预算标准化改革对积极推进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推动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认为,推进乡镇财政预算改革工作要以切实提高乡镇财政预算管理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并努力将预算绩效管理理念深度融入预算全过程。从当前预算管理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来看,应当遵循财政改革和科学理财的规律,从规划、制度、组织、培训等多方面实施改革创新。具体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

(一)融入乡镇预算绩效管理

乡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是以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管理为抓手,有效的优化财政收支管理各个环节,这是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的根本保证,是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是深层次解决现行乡镇财政预算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管理粗放、财力分散,执行不当,监督不严等突出问题的必要管理手段。要按照“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要求,逐步探索建立与乡镇财政相适应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通过乡镇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对乡镇财政预算支出执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落实。

(二)建立三个机制

1、建立制度机制

要进一步的完善预算管理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零基预算的办法,进一步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制定标准,增强乡镇领导干部依法理财、依法行政的意识。县乡两级财政部门要积极主动向乡村干部,特别是乡镇党政领导宣传预算法、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开支标准等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统一思想和认识,加强预算管理。

2、完善监督机制

健全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在推进乡镇财政预算标准化改革中,必须有一个分工职责明确的组织机构作为载体,来确保制度的实施。在乡镇财政预算标准化改革推进度过程中,不仅仅需要预算股、财政监督管理局实施相关职能,还应该在两个部门分工的基础上有效的综合,构建一个乡镇财政预算绩效评价部门,可以由财政部门内部成立由预算股牵头,其他部门预算管理股室组成改革协调领导办公室,充实并保持相对稳定的人员参与。在审计、立法机构和其他政府部门建立预算分析员制度,加强协调和开展乡镇财政预算管理,从而间接提高部门项目管理、资源配置等管理能力,实现从传统预算管理向全面的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绩效化的预算管理。

3、加强培训机制

乡镇财政预算标准化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工作,专业性非常强,要求政府部门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这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培训。其对象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行政干部队,第二类是基层财政所工作队伍,第三类是乡镇预算绩效评价实施队伍。

(1)加强行政干部队伍培训。行政队伍是政府公共管理的主力军,其政治、业务、能力、心理等素质的高低,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影响重大。因此,要加强行政队伍培训力度,使他们懂得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重要性,转变观念,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增强依法理财的意识。

(2)加强基层财政所工作队伍培训。基层财政所工作队伍是预算管理重要的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预算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一方面要积极争取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想方设法充实财政所人员,做到有人办事。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乡镇财政干部综合素质,做到有能力办事。

(3)加强乡镇预算绩效队伍培训。绩效预算是预算方法的一次创新,是财政管理方式的创新与变革。乡镇预算绩效队伍是完善预算管理监督体系的重要力量。通过培训使他们参与到乡镇预算管理过程中,使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资金使用单位和行业专家共同参与改革协作,发挥最大优势。在预算资金安排前给予一个综合性的绩效评估,按照“谁拨款,谁问效,谁用款,谁对效果负责”的责任链,有助于提高项目支出的经济、效率和有效性,提高预算资金管理的使用和资源配置。

(三)强化预算评审,把握五关

在“乡财县管”事中监管、事后监管的基础上,切实强化预算评审,积极推进财政监督关口前移,力求实现乡镇财政预算“基础数据精细化、基本支出标准化、项目编制科学化、监督监管透明化”。

1、把握预算编制的质量关

乡镇政府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合理确定收入争取目标,合理确定支出控制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预算计划的水份。在编制方法上,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全面实行零基预算和综合预算;在编制程序上,建立“两上、两下”预算编制流程,层层编制审核;在编制范围上,必须把乡镇政府可支配的各种预算内外资金均纳入预算,提高财政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在收入预测上,建立各部门间的联合协调机制,在认真调查细致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预测收入;在安排预算支出上,基本支出严格按照编制、实有人数、定员定额标准编制,项目支出严格按照当地财力和项目的轻重缓急,实行滚动管理。

2、把握预算审核的程序关

乡镇财政预算审核要牢牢把握四个方面的内容:政策上,乡镇预算编制必须符合国家的政策方针,必须符合预算支出等有关法律法规相冲突,必须遵循当地乡镇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上,乡镇预算编制必须符合范围、方法和内容;标准上,检查各项支出预算安排是否达到国家法定的标准,对于未达标的支出项目,通过优化支出结构,确保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定财政支出标准;原则上,审核乡镇预算编制是否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充分考虑减收增支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的变化,严格审核有关专项支出,看是否属本级政府所列的需重点保障的支出项目。

3、把握预算执行的进度关

在乡镇财政预算执行上,可以制定“时间表”进行财政拨款,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签批拨付程序,增加财政预算执行透明度。一是充分发挥财政所的职能,预算内资金由预算单位提出申请,财政所审批后拨付;二是对于各类项目支出管理等专项资金,实行分类管理和控制,做到专款专用;三是对于各类基建工程款、各类报账资金等资金,按照“自下而上”的审拨方式严格执行;四是对于乡镇各类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以及其他非税收入返还由乡财局全额返还乡镇,乡镇实行综合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使用。

4、把握预算调整的尺度关

乡镇财政的年度综合预算执行方案批准确定后,任何人不得任意更改、增删,不予调整。一旦预算“突破”,例如出现赤字的,需要调整预算,必须按照有关规定,经人大讨论通过并严格按照程序进行。

5、把握预算监督的力度关

要大力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监督,一是乡镇人大要切实履行和发挥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结合社会大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加强对乡镇政府财政预算、决算、预算调整的审查和监督,由程序性监督向实质性监督和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转移;二是财政、审计、纪检等部门要加大乡镇财政督查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违规的单位和个人,切实加强乡镇财政预算和执行监督管理;三是积极开展乡镇财政预算绩效评价,建立监督预警机制,建立预算信息公开机制,建立预算监督机制。

总之,要推进乡镇财政预算标准化改革,就必须形成改革合力机制,沿着理念到制度再到方法系统地进行考量和推进改革,才能实现科学理财和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双福:浅谈如何做好乡镇财政预算,《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年第12期。

[2]朱晓燕: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问题研究,《北方经济》,2012年第22期。

乡镇综合执法总结篇8

一、当前存在问题

(一)事权分散。旅游业综合性、关联性的产业,各旅游要素的管理事权分散到各行业主管部门,文化旅游资源掌握在文化部门,寺庙、道观旅游资源掌握在宗教部门,水库湖泊河流旅游资源掌握在水务部门、森林旅游资源掌握在林业部门,餐饮服务掌握在食品药监部门,旅游纪念品掌握在商务部门等等,旅游主管部门本身却没有掌握旅游资源。

(二)权责模糊。由于事权的分散,造成了责任和权力上的模糊。一是旅游业发展必然遇到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投诉的问题,投诉该由谁受理二是游客安全问题、景区内违规建设和环境卫生、景区内旅游高峰交通疏导等问题,谁查处,谁负责按现行的管理体制,上述管理职责在各地做法各不相同,无明确可供借鉴经验,存在相互推诿的问题。

(三)支撑体系弱化。一是管理机构体系混乱,当前从国家到地方都设有相应的旅游管理部门,但其名称、级别和职责各地不尽一致,基层旅游管理主管部门缺少来自上级的政策、资金、规章、行业标准支持,各自为战,人员和编制量不足,内设机构不合理等等。二是缺少法律体系支撑,对比农、林、水、交通、卫计等其他部门动辄十几部法律规章,旅游立法较少。2013年4月25日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旅游法是迄今的第一部旅游方面专项法律,除旅游法外,缺少实施细则、规章等方面的法律支撑。三是在管理机制上,横向纵向一盘散沙。纵向上,旅游部门是属地管理,上级主管部门指导能力和支持能力很弱,而旅游产业偏偏是最没有地域界限,最不能受行政区域束缚,最追求跨区域、跨界发展的产业。横向上,县际之间配合、县内涉旅部门和各景区管委会之间配合松散,各自为政,旅游主管部门难以协调和组织相关部门共同推进,不能有效规范旅游市场,不能形成旅游开发、管理的合力。

二、对策研究

(一)对策思路。

经调研各景区、景区乡镇、涉旅部门,广泛征求意见后汇总以下思路。

1.注重综合协调,旅游业作为一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涉及旅游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交通、娱乐、购物等许多企业和相对独立的行业,旅游业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旅游业管理体制有别于其他行业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必须注重综合协调力。

2.明确责权划分,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涉及旅游、工商质监、卫生、公安、消防、税务、交通等相关职能部门,必须解决好这些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问题,明确划分管理责权,不留职能空白和职责交叉重叠。

3.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旅游是市场消费行为,除政府管理的行政行为外,还应充分发挥旅游企业、行业协会的自律和规范标准作用,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标准。

4.完善旅游管理机构设置,结合洪雅地方实际,旅游管理部门必须履行综合协调、旅游执法等职能,定性为综合协调部门,应作为行政机构进入政府组成部门,其内设机构和下属机构工作重点应侧重于协调和执法,另外还应设置相应事业单位作为补充,承担服务性的辅助工作。

(二)具体方案。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旅游业和机构编制相关政策,按上述思路,提出4种管理体制方案,并相应提出机构编制设置方案。

1.综合协调体制

(1)概述。将旅游管理分为旅游宏观管理和具体事务管理两个层次,分别由不同层级管理机构负责。旅游宏观管理层次确立一个常设议事协调机构为全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核心,统管和协调涉及旅游的部门。具体事务管理层级包括景区规划、建设、旅游从业市场规范、旅游业监控统计分析等职责,继续分别由原职能部门承担,但服从于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核心统一管理。

(2)机构设置。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为常设议事协调机构,政府主要领导为主任,涉旅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单位,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旅游主管部门,由旅游主管部门承办具体工作,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和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的机构组织形式等同于机构编制委员会和编委办。其它职能部门和旅游风景(度假)区机构按各自职责和辖区,在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3)职能设置。

明确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具有旅游资源管理权、旅游总规审定权、旅游资金使用管理权、旅游系统人事建议权、旅游绩效考核权,通过集中事权、财权、人权三个必须权限,确立县旅发委的领导核心地位。

旅游主管部门作为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的办事机构,除承担自身具有的法定职责外,还承担综合协调涉旅部门、单位的职责,负责县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会议议题的收集汇总、会议筹备承办、重要文件起草送审、会议决定事项的分解落实、跟踪督查、绩效评估建议等具体落实职责。

各个旅游风景区管委会负责景区建成后日常事务管理,包括景(度假)区安全、环境卫生、市场秩序、旅游动态日常监控等职责,不再承担景区规划建设、项目招商引资等职责。

景区乡镇负责景区建设所需征地拆迁及景区与景区群众矛盾纠纷调出职责,不再负责景区日常事务管理。

(4)执法管理。采用综合执法形式。旅游主管部门设旅游执法大队,旅游、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公安、县交通运输、海事、运管、环境卫生整治、住房建设规划等涉及常用执法部门,每部门抽调2-3名执法人员充实到旅游执法大队,受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直接管理,每景区常驻3-5名执法队员,抽调执法人员受本部门和执法队双重管理。需抽调的执法队员由旅游主管部门商各涉旅部门提出名单,报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审定,并报县委目标办、县委编委办、县财政局备案后,其工作安排、工作经费、差旅费、目标下达、绩效考核奖励以执法队为主,编制工资关系和具体执法工作由部门管理,对外执法以县级部门名义作出。

2.大旅游体制。

(1)概述。进一步加大部门制整合力度,扩大旅游概念范围,组建大旅游局,形成旅游资源要素更丰富、监管范围更广泛、执法项目更具体的大旅游监管机制。

(2)职能设置。

将旅游市场的主要监管执法内容,具体包括食品药品监管职责、工商质量监管职责、三产服务业监管职责、物价监管职责整合,形成统一的大市场监管机制。

将旅游业监管职责、民族宗教监管职责、物价监管职责、文化文物监管职责、生态文明建设职责、地方文化县志发掘保护职责、城乡环境保护整治职责、会节策划筹办职责、外事旅游接待职责整合。整合后的旅游事务包括旅游资源管理保护、旅游景区规划建设、旅游资金使用、旅游从业市场规范、旅游数据监控统计分析、旅游绩效考核评估等。整合后的旅游执法包括旅游资源保护执法、导游旅行社执法、环境卫生执法等。

(3)机构调整。

将工商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商务局和县发展改革局内设中层机构价格管理股整合,组建洪雅县市场经济管理局,相关下属事业单位整体划转,并按相近职责进行整合,原工商质监局派驻乡镇的工商质监所统一更名为市场经济管理所。

将旅游局、民族宗教局、地方志办、生态办、城乡环境整治办、接待办调整为政府机构,与县文广新局整合,组建旅游文化生态和民族宗教局,涉及部门下属事业单位随同划转,并按相近职责进行整合。

将现有4个旅游风景(度假)区更名为旅游投诉服务中心、旅游开发服务中心、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旅游调度中心,调整为旅游文化生态和民族宗教局下属事业单位。旅游投诉服务中心在各景区设置受理点,旅游开发服务中心在各乡镇设置联系点,均不作为实体机构。

(4)执法管理。

涉及外来游客的旅游投诉由旅游投诉服务中心受理点统一受理,现场调处或转办相关部门执法。设有派出机构的县级部门,由派出机构依据具体执法法律的授权规定,以派出机构名义执法或转报县级部门作出处罚。未设派出机构的常用执法事项,由县级部门在景区设置执勤点受理,转报县级部门作出处罚。

常用执法由派出机构和执勤点负责,执法权限有法律授权的在景区内即可执法,无授权的上报县级主管部门以主管部门名义执法。林业、环保、规划、建设、路政、安全等不常用执法,由县旅游局牵头,组织县级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执法。

(5)与景区乡镇职责划分。由县委、县政府发文明确划分景区范围类型。规划、在建景区范围内,征地拆迁及因征地拆迁产生的失地农民安置、再就业与周边群众产生矛盾纠纷,由景区所在乡镇牵头,景区群众工作服务中心配合调处。已建成对外开放的景区范围内,景区与景区内群众产生矛盾纠纷、游客与景区群众产生不属旅游消费的矛盾纠纷由景区群众工作服务中心牵头,所在乡镇配合调处。景区所在乡镇不再承担旅游开发、旅游管理、旅游执法工作。

3.开发区体制。

(1)概述。参照峨嵋山旅游经济开发区模式,设立副县级派出机构统一管理全县4个旅游风景(度假)区旅游工作,统一管理4个景区所在乡镇(或县委、县政府委托开发区管理)。涉旅常用监管执法由县级各部门在开发区设立分局负责。

(2)机构调整。

设立洪雅县旅游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和旅游经济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党工委、管委会),为县委、县政府副县级派出机构,核定行政编制,所需行政编制从县级部门行政编制中调剂。根据实际需要设内设机构和核定领导职数。4个景区乡镇机构、编制及人员不作调整,由县委、县政府委托党工委、管委会管理,旅游经济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任景区乡镇党委书记。

现有4个旅游风景(度假)区管委会更名为旅游投诉服务中心、旅游开发服务中心、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旅游调度中心,为调整为党工委、管委会下属事业单位。

工商质监、食品药品、公安、林业、城市执法、规划建设等县政府组成部门在开发区设立分局,分局受县局机关和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双重领导,以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管理为主。开发区分局机构级别为副科级,核定编制2-4名,从县局机关调剂。

县旅游局从部门挂牌机构调整为县政府工作部门,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由1名管委会副主任兼任旅游局局长。

(3)职能设置。党工委、管委会根据授权(或县委、县政府委托),履行对辖区内景区、景区乡镇的部分政治职责和全面经济、社会方面职责。具体负责全县旅游业规划、旅游指标分解下达、旅游目标考核、旅游资金使用安排、旅游资源项目化、旅游对外统一招商宣传营销推介、质量标准管理等职责,负责组织县级部门开发区分局在景区内的执法并对执法成效进行考核。

(4)执法管理。景区常用执法由各开发区分局负责,以分局名义执法。不常用执法转报县级部门查处。

4.景镇一体体制。

(1)概述。将4个旅游风景(度假)区委托所乡镇进行管理,乡镇党委书记兼任景区党工委书记,乡镇长兼任景区(度假)管委会主任,县委、县政府对景区和乡镇实行捆绑考核,实行深度的政园合一。

(2)执法管理。采用授权执法和委托执法结合的形式。在景区乡镇延伸设有派出机构的县级部门,包括县工商质监局、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县公安局,由县级部门派出机构直接执法。派出机构受县级部门和景区乡镇双重领导,以景区乡镇领导为主,执法工作受县级部门指导。派出机构执法人员年度考核占乡镇指标,工作安排、工作经费、差旅费、目标奖纳入景区乡镇统一管理。具体派出机构执法人员由县级部门提出名单,商景区乡镇确定后,报县委目标办、县委编委办、县财政局备案。

在景区乡镇未设派出机构的县级部门,适用简易执法程序的执法,由县级部门委托景区乡镇执法,具体由乡镇综合执法大队承担,需委托的部门由党工委提出,报县政府审定,委托程序报县政府法制办备案。不适宜委托的执法,由县级部门查处。

三、结语

乡镇综合执法总结篇9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城镇化、产业化和特色化“三化”并举,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步伐,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城镇功能,提高发展品位和发展质量,为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

二、创建对象

按照“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能发挥区域带动作用”的标准,综合考虑小城镇规模等级、职能组合、空间分布,在具备以下条件的小城镇中选择:一是乡镇区域位置适宜,建成区规模较大,建成区人口在8000人以上;二是乡镇经济基础较好,具有较强历史文化或产业特色,发展潜力较大,对周边乡镇辐射带动能力较强;三是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定规模、功能配套完善,对周边乡镇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参与精品小城镇创建的乡镇由各县(区)政府申报,原则上在确定的省、市重点中心镇范围内选择,符合上述条件的可适当延伸,每个县(区)申报3—5个,由市建设局会市规划局初审后报市政府研究确定。各县(区)政府要在4月20日前将《精品小城镇创建申报表》(附件1)报至市建设局。

三、创建目标

精品小城镇创建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一部分精品小城镇成为省内知名小城镇,一部分精品小城镇发展成为功能完善的县域次中心。

精品小城镇创建的具体目标,按照《精品小城镇创建考核评分表》(附件2)确定。由于小城镇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现状、区位条件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制定更高的创建目标。

四、创建要求

(一)严格执行规划,规范建设程序。全面落实规划设计“三高”要求,进一步强化村镇建设指导的科学性,适应乡镇建设长远的发展需要。对整个镇区或具体项目进行规划设计时,定位要高,定性要准,体现规划高起点;对城镇和每一个项目具体的规划设计参数、指标选择、标准采用,保持超前性和引领性,体现高标准;运用艺术和城市设计的手段,从外部形态的优化、协调、特色三个层次上体现高品位。各县(区)要督促各乡镇对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滚动编制,保持控规覆盖率100%,“一书两证”办证率100%。镇区各类房屋建筑和各类基础设施等建设工程,必须由取得相应设计资格证书的单位承担设计任务,严禁无证设计和无设计施工。在镇区范围从事施工活动的企业必须具备相应资质,并按规定范围进行施工。

(二)推进连片开发,打造精品街区。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思路,着力完善小城镇载体功能,提升小城镇快速发展的平台。积极培育以地方优势产品、特色传统工艺制作、特色食品和餐饮等为主导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区。按照住宅建设与城镇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鼓励乡镇探索建设多形式、多层次的城镇居住小区,包括多层公寓式居住小区、适合个体加工经营的作坊式居住小区、与市场相结合的商住楼等。各类商业街区和住宅小区建设必须坚持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实行连片开发或改造,完善管理用房、零售、餐饮等服务设施和水电路、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严禁低水平扩张和无序竞争。

(三)合力共建园区,引导工业集聚。积极推进以重点镇为依托的“数镇(乡)一园”工业集中区建设模式,鼓励现状工业经济基础较差、工业集中区规模较小的乡镇到相邻的重点镇集中建设工业集中区。按照“谁引进,谁受益”的原则,入园区各乡镇按比例分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用和分享税费收入。所有企业都应严格执行规划建设程序要求,依法用地、集约用地,成片开发、配套到位。一般乡镇的工业集中区应严格控制新增项目,禁止违规无序建设。

(四)加强基础配套,强化运营管理。加快文教、卫生、体育和福利设施及道路、电力电信、给排水、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的商业街区、居住小区、农贸市场等项目应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确保正常使用,避免荒弃闲置。各类建成项目要明确管理机构和人员,完善管理制度,保证项目良好运营。镇区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和其他各类市场做到设施完善,卫生整洁,管理有序,无挤占道路、乱设摊点现象。住宅小区应布局合理,结构安全,配套齐全,绿化情况较好,环境舒适,物业管理有序。

(五)落实长效管理,改善镇容镇貌。加强管理执法、环卫保洁、绿化管养三支队伍建设,镇区人口每万人配备不少于30名保洁人员、10名城管执法人员,镇区管理实现“全面覆盖,不留死角,长效管理,永久保洁”。镇区街道产生的垃圾日产日清,无积存的垃圾,清扫保洁率达100%,背街小巷清扫保洁率达80%以上。积极推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镇区垃圾清运率、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0%、60%以上。镇区主要街道路灯安装率达90%以上。街道两侧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扯乱挂、乱贴乱画,无店外店,无散放家禽家畜,无马路市场,门头招牌设置整齐、规范、美观,市政环卫设施配备齐全并保持完好。

(六)突出个性特征,塑造城镇特色。把握完整性和综合性,使建筑群体景观、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各方面,充分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民俗风情,避免照搬照抄,千镇一面。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坚持集约节约高效利用土地,人均实际建设用地面积不得超过120平方米。推广应用太阳能和新型墙体材料。小城镇绿化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多层结构,常绿与落叶合理配置,镇区绿地率不低于35%。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政府要把精品小城镇创建工作列入县(区)政府对乡镇政府的年度考核内容,严格检查考核,实行分类指导,认真开展动态自查工作,每月底根据各乡镇创建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评分和排名,形成督查专报。参与创建的各乡镇要建立由乡镇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相关职能部门通力协作、积极指导服务的运作体制,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迅速部署开展创建工作。规划、建设、城管、园林等部门要加强对乡镇的指导服务与督促考核,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乡镇综合执法总结篇10

城市城镇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意义深远的工作,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城市城镇管理工作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具体实践,是城市城镇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加快我区经济发展步伐的重要保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城市城镇管理工作,有利于推进城市城镇总体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增强城市城镇发展规划的权威性。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树立“建管并重、以管为主”的思想,把加强城市城镇管理上升到建设责任政府的高度来认识,将城市城镇管理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我区城市城镇管理水平。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深化城市城镇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和优化资源,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推行依法管理、标准管理、严格管理和群众管理,切实解决城市城镇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级、各有关部门在城市城镇管理工作中的职责,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突出区政府的责任主体作用和区、街道(乡镇)、社区(村组)及相关职能部门在城市城镇管理中的实施主体作用。实行行业管理先行、部门联动与乡镇(街道)辖区负责、日常管理结合,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由区城市城镇管理委员会、区级部门、乡镇(街道)构成的组织体系,构建起“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城镇管理新格局,强化综合协调职能,整合管理资源,实现管理效能最大化。

2.建管并重、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将建设和管理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快形成建设与管理“功能互补、有机衔接、优势整合、协调推进”的良好局面。按照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充分调动各级、各有关方面参与城市城镇管理的积极性,做到责、权、利相统一,防止工作脱节。

3.加强监督、公开透明的原则。加大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政务公开力度,接受社会各界对城市城镇管理从决策到实施的全过程监督,让群众参与到城市城镇管理工作中来,推动和谐管理、互动管理。

4.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推进政企、政事和管养分离,加速推进市场化运作和社会化经营进程,全面引入竞争机制,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方参与的城市城镇管理新途径,建立和完善城市城镇管理长效机制。加强政府与市民的沟通,引导广大市民增强社会公德和城市城镇管理意识,形成“宣传舆论有力、市民认识到位、公众监督广泛、社会共驻共建”的城市城镇管理氛围。

三、明确城市城镇管理工作的职责

区政府对各单位的城市城镇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区城市城镇管理工作部门主要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指挥全区的城市城镇管理工作,对各责任单位进行考核监督,对各乡镇、街道和区级部门开展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协调服务。各乡镇、街道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对各自范围内的城市城镇管理工作全面负责。

(一)区城市城镇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负责对全区城市城镇管理工作进行宏观决策,编制中长期管理规划,制定年度城市城镇管理任务,将任务分解下达到各相关单位;制定全区统一的城市城镇管理标准,明确责任单位,对涉及跨部门、跨地区维护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和难点、热点问题进行协调;建立城市城镇管理考评机制和经常性监督检查机制,对各相关单位在城市城镇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有关政策、法规和完成目标任务的情况实施考评、检查、监督;及时协调组织各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的城市城镇管理工作;牵头组织对涉及城市城镇管理的突出问题和重要区域进行综合整治。

(二)区级各职能单位主要职责。制定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城市城镇管理工作的措施和办法,切实履行各自的工作职责;积极参与对热点难点问题和重点区域进行集中整治的联合执法;对乡镇、街道开展城市城镇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协调。

(三)各乡镇、街道主要职责。建立专门机构、充实人员,做好辖区内的建设、城市城镇管理、环保等工作;编制辖区的城市城镇管理工作的规划和年度计划;严格按照“五不准”和城市城镇管理相关标准,开展辖区内的城市城镇日常管理;协助区级相关部门进行联合执法及相关维稳工作;城市城镇管理工作资金投入及时到位,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信息、服务、宣传、执法等城乡网络体系;牵头组织实施辖区内城市城镇管理突出问题和重要区域的综合整治。

四、突出抓好城市城镇管理工作“六个到位”

(一)体制改革到位。改革我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体制,调整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和维护职能,将原属区建设局管理范围的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职能划入区城管执法局,区环卫站划归区城管执法局管理。今年开始,从区级到乡镇要积极推进环卫、市政、绿化等作业单位的企业化管理,改革作业模式,面向社会公开招投标,推进我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市场化运作,节约财政支出,建立“以事核费、以费养事”的环境卫生经费保障体系。同时,将规划执法、户外广告、占道经营摊点摊位的审批集中到区城管执法分局,水电气、电信、广电等杆管线的定点行政审批实行城管、建设联审制度。整合乡镇村镇办、乡建办、城管中队的人员和资源,成立城市城镇管理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重新进行定员定编定责,提高运行效率。招收一定数量的城市城镇管理协管员和交通协管员,充实城市城镇管理工作力量。

(二)履职问责到位。各乡镇、街道及相关责任单位要明确专人、专门机构负责该项工作,乡镇、街道设置的城市城镇管理机构采取区城市城镇管理委员会和乡镇、街道“双重管理”模式。各单位严格按照《城市城镇管理标准》、《责任区域划分》、《城市城镇管理目标方案》等要求,结合行业职能和属地管理开展工作。对城市城镇管理目标考核采取平时检查与年度考核结合、随机检查和定期检查结合的办法,年度考核结果与各单位党政综合目标考核挂钩。同时要完善上级监督、行业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监督手段,切实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监督考核体系。区监察局围绕该项工作责任的落实情况,对相关单位工作不力、履职不到位的进行责任追究,做到有责必究,罚则必严。

(三)联动执法到位。创新执法机制,结合工作实际建立执法联动机制,加强单位之间协作,实现跨乡镇、街道、部门的集中执法,实现人员、车辆和执法装备的资源共享。由区城市城镇管理委员会牵头,从公安、建设、工商、交警、文体、环保、市场服务中心等职能部门抽调具备相应资格的人员组成城市城镇管理执法联动工作组,集中解决好城市城镇管理和执法过程中职能交叉,职责不清及执法主体资格合法性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等问题。探索由低保巡逻队、社区(村组)干部、公益性岗位人员等公众共同参与的管理联动模式,不断提升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水平,降低城市城镇管理的工作难度和执法成本。

(四)综合整治到位。城市城镇管理工作要日常管理与综合整治相结合。一是实行重点整治。集中力量对城市城镇的重点区域、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综合集中整治。近期主要解决主街大道、旅游景区、城市节点、中心场镇出入口等的环境卫生、交通秩序问题。二是分类管理。将我区城市城镇管理工作细化为城区、一类乡镇、二类乡镇和三类乡镇等几个层次进行管理,集中有限财力、人力改善重点区域环境,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我区城乡环境的根本改善。三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继续推行城管进社区,将管理触角延伸到社区(村组),探索建立城市城镇管理信息监督员制度和城管协管员队伍,实行前置管理、人性执法,逐步形成群众参与城市城镇管理的“互动机制”,对重点管理地段实行“错时”值班,实现管理工作由突击转向长效,粗放转向精细,单一转向互动,实现长效管理。四是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探索设立社区城管服务室、社区城管义工等途径,切实加强执法单位与社区、物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和快速处理机制,不断提升城管工作的服务性与亲和力,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全员参与到位。实现科学、长效、有序管理城市城镇,不仅仅是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还要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要广泛利用报纸、电视、网络、标语等平台,通过开展城管执法周、“爱我家园、清洁*”、“城管执法进社区、到工厂、下乡镇”等系列活动,大力弘扬“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宣传城市城镇管理工作的目的、意义、任务等,让广大群众知晓和了解,提高广大市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增强公众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充分利用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载体资源,探索建立健全城管信息(监督)员、校外辅导员、社区(村组)城管执法网络等,形成市民与城管良性互动的格局,谏言献策,共建共管,降低管理难度,提高管理水平。

(六)资金投入到位。城市城镇管理工作经费要随建设加快、规模扩大、任务增加、养护标准提高和管理手段更新而适度稳定增长。实行区、乡镇两级预算,确保城市城镇管理资金落实到位,为城市城镇管理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区对各乡镇的补助经费与各自城镇管理水平、基础设施维护管理质量挂钩,各乡镇要将城市城镇管理工作作为重点专项工作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大城市城镇管理的资金投入。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对城市城镇维护管理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确保使用方向和使用效益。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城市城镇管理资金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和管理资金,提高工作效率和投资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