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数字化改革方案十篇教育数字化改革方案十篇

教育数字化改革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4:30

教育数字化改革方案篇1

教育技术装备推动或促进教育改革,不仅是一种形式,还应该是一种信念,更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选择。现代教育要突破传统教育,需要的是善于“做”而非善于“说”。因此,教育技术装备就是要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即做到“动手又动口”。

谈及教育技术装备是否能够推动教育改革,可以蝴蝶效应进行比喻。亚马逊河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在美国密西西比河上空引起一场风暴,教育技术装备作为一只“蝴蝶”可以推动教育改革。下面以两个案例说明教育技术装备能够推动教育改革。

案例1:印度“墙上的洞”的实验。这是获联合国嘉奖的一个项目,一个慈悲的教授收集了很多旧电脑放在贫民区的街道里,并在一段路外的墙上挖一个洞,用网络连起来,远程开机,从此不进行管理。一年后,专家组对贫民窟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获取与应用能力等多个指标进行评测,其结果比一般学生强很多。

案例2:任何一个小孩拿到一部手机,在不出一个月的时间里能玩得比大人顺手。这说明,只要有技术、平台,学生的学习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得多,因此从蝴蝶效应上可获得充分的信息说明技术装备能推动教育改革。

关于教育改革的方向,专家们有很多的理论,出版的专业书籍也有很多。其实,中国的教育改革很简单,只需要解决3个问题便足见成效。第一,改变教师的教育方式。现在大部分的教育方式,还以教师讲为主,用其自认为比学生高明的观念和所谓的传道方式授课。改革就是要颠覆教师传统信念,变“君子动口不动手”为“动口与动手”并重。第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蝴蝶效应的2个案例就是改变学习方式的生动写照。如果学习方式改变了,那么教育改革就成功了。第三,改变教育质量的评价方式。如果从这三方面能真正实现改革,那么中国教育改革的成功便指日可待。

教育技术的概念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作为物理意义上的,二是作为教育意义上的。

(1)作为物理意义上的教育技术,指教育媒体,即在教育过程中携带和传递教育信息(资源)的物质载体、工具和系统技术。具体为:①传统教育媒体包括教科书、黑板,实物、标本、模型,报刊、图书、资料,图表、照片、挂图,语言实验系统;②现代教育媒体包括视听媒体(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影、CD、VCD、摄像系统)和综合媒体(微格教学系统、Cai系统、多媒体计算或移动学习终端、卫星接收、网络及网络与学习终端设备组成的系统、手机及移动学习终端、无线宽带网络、广播音乐网络系统)。

(2)作为教育意义上的教育技术,以下定义是目前较为恰当的,即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的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定义突出以下三个方面:①教育技术有两大领域:“研究”和“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②教育技术有双重目的:“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这一点正是教育技术装备目的、价值所在;③教育技术的三大范畴:“创造”“使用”以及“管理”,也就是技术装备的“建配管用”,今天我们应有创造、有创新地进行装备、使用和管理。

教育技术装备作为名词指以教育意义上的教育技术为指导,通过对物理意义上的教育技术的科学、实用的选择,并通过恰当的形式进行组合(整合),形成的能为教育意义上的教育技术提供服务,并能产生具有促进与推动作用的物理意义上的教育技术,即承载教育信息的物质、工具和系统技术所组合成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如:实验室、教室多媒体显示系统、移动网络教室、多媒体艺术视听室、数字化录播专用教室、校园音响广播教学系统。

在教育技术装备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者有一个定义,即以教育意义上的教育技术为指导,通过对物理意义上的教育技术的科学、实用的选择,并通过恰当的形式进行组合(整合),形成的能为教育意义上的教育技术提供服务,并能产生具有促进与推动作用的物理意义上的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过程。换句话说,即选择和实施承载教育信息的物质、工具和系统技术所组合成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过程,如为学校装备数字化理科实验室、教室多媒体显示系统。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装备的定义可概括为,选择科学的、实用的、适度领先的物质技术,并且通过恰当的、优化的、科学的形式组合,这就是教育技术装备。

教育技术装备推动教育改革的实践方法,要从教育改革的“革新教学方式、变革学习方式、改革评价方式”这三个目标出发,为教育、学校、教师、学生提供动力与支撑,这就是推动教育改革的过程,也是教育技术装备的先进性和价值、职责所在。

下面通过案例阐释教育技术装备可以推动教育改革。

一、以技术为主体的教育技术装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1.美术实验室革新美术教育

美术设计实验室,以先进的计算机及软件组合成的网络技术进行装备,这样的实验室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传统的美术课教学是用手去绘画设计,而如今被数码数字技术所替代,事实证明其速度、质量和效果远超传统教学方式。

2.高中数学实验室推动数学教学改革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做作业训练”。我曾在任职教研室主任时进行调研,60%的学生最害怕、讨厌数学课,因为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枯燥性的特点,学生理解困难。“新课改”将数学学科内容、观念进行调整,凸显生活数学、经济数学,使数学学科具有生活化和趣味性特点。近年来,全国各地打造的数学实验室,正在逐步改变教师对数学教学的观念,为数学学科的发展和学生学好数学提供了技术支持与基础。换句话说,以计算机、手持计算器、无线网络、数学软件与资源等组成“数学实验室”,以技术为主体进行实验,从本质上推动了数学教育的革新。

3.数字化地理实验室促进学习方式革新

地理学科,同样是一门比较晦涩难懂的学科。“数字化地理实验室”由计算机、数字星球仪、GpS、无线网络、资源等组成,让技术成为学习的核心,使地理学科的教与学充满活力,改变传统“教师嘴巴讲、学生一动不动听”的模式。优秀教师也能从中得到发展,推动学科发展,改革教学方式,改变评价模式。

4.远程互动与视频技术等推动学习与教学革命

如今,谈及教育装备问题都离不开“现代化”和“信息化”这两个词,借用一位专家的“微视频”教育方式观点进行阐释。目前,微视频教学方式风靡全球,它基于一种远程的技术和短小精悍的录播模式,这种模式在全世界远程学习模式中很受欢迎。其实,这是一种技术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方法,与南京东庐中学的“先学后教”模式类似,不同的是其利用远程与微视频技术将大师的教学与无数的人远程共享、互动。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方式被称为“智慧学习”,即大家熟知并推崇的“电子书包”项目。“电子书包”是一个有先进理念和科学技术的项目,追求的是在课堂上能够产生远程互动、近距离互动,资源丰富的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它产生了新的教学方式和新型课堂。

这些技术引领和推动教育改革的例子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只要选择恰当的技术,使技术成为一种动力,教育装备界人士就可以推动教育改革。

二、以形式为主体的教育技术装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其实,形式很重要,例如出席专业场合需要西装革履,强调的就是一种形式,根据不同场合穿不同的服装就是体现形式的价值。虽然如此,但人们往往忽略形式。下面通过案例说明形式的强大力量,即教室革命。

我曾鼓励学校将实验室变成课堂,但很多学校都不肯做、不敢做。而北京十一中学(以下简称“十一中学”)却做到了,我在十一中学看到了我理想中的教室。十一中学没有独立的实验室,普通教室就是实验室,它解决了理科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常态化的融合问题。南京一所新建学校非常豪华,实验楼内建有20多个实验室,但整座大楼却给人阴森的感觉,学校师生都不愿意去,这就是形式带来的压力。十一学校实行“走班制”改革,实现了形式的突破,使改革得以实现。学校的课堂就在实验室中,教室两侧是实验器材、实验桌椅,中间是教室课桌椅,这样的形式迫使教师在这里上实验课并办公,这就是形式的力量。如果没有这个形式的改革,“走班制”就不可能实现,因此这就是形式的革命。

图书馆装备与书香校园建设同样是一种形式的革命,是形式推动的教育改革案例。全国各地的一些学校都在尝试让教室成为阅览室。教室中配有书柜、报刊阅览架、计算机等设备。这样一来,现代的在线网络阅读、收集资料的方式和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在一间普通教室里融为一体。南京市正推行“泛阅览室”书香校园模式,已成功实现上述模式。其实,中小学没必要建设超大的阅览室和豪华的藏书室,只需让学校的每一个可利用的空间,特别是教室都成为阅览室的一部分就极具教育意义。

三、教育技术装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综合案例

无论是形式革命还是技术推动,都不可截然分开或脱离,它们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南京市龙江小学智慧校园“三项工程”的展示阐述综合技术与形式推动的教育改革案例。

智慧校园“三项工程”指“书香校园”“数字校园”以及“科技校园”。

1.书香校园

南京书香校园的目标是“处处有图书,处处可读书”,即要做到阅览室泛学校化。通过这一方式推动学生阅读方式的改变,而不是专门建一间藏书室或阅览室。阅览室是学校图书馆的一部分,在此环节中将阅览室和藏书室的界限打破,使二者融合,并与学生融为一体。

与此同时,学校教育装备和观念也需要革新。首先,阅读方式不必正襟危坐,可坐、可站、可躺,自由闲适。其次,要在校园内创造泛阅读的环境与条件,如通过校园大厅的布置,表达与支撑“大树底下好读书”的愿景。第三,在走廊、教室的公共空间、在教学楼每一层都设置藏书角,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书柜和座椅,便于学生随处读书。这些形式革命推动学校管理理念的革命,要求学校与相关图书管理员不怕丢书,不谈书籍流通率、图书科学分类,因为这些对于中小学毫无意义。第四,增加网络阅览,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启动优质的资源,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可进行小组探讨研究。

2.科技校园

科技校园主要从三个方面打造,一是科学实验室的品质与内涵提升,主要通过数字化手段的应用、新仪器和信息资源的整合等内容提升实验室装备水平;二是科技实验室的特色化,即以学校的科技特色教育为目标,打造先进的、有特色的科技实验室;三是科普教育与校园文化的整合。科技校园内涵是在现代化的前提下,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和现代视频媒体技术的应用,加强传统的实验仪器与数字化工具器材的应用结合,加强科普教育与学校文化的融合。

科学实验室中,增加了数字星球仪器、传感器、数码显微镜等高品质的仪器,保证实验室品质达到现代化的水平。科技实验室突出特色化,学校需围绕特色发展、科技特色创建。龙江小学根据学校特色创建了物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相融合的农业科技实验室―“城市小农夫”。在这个实验室里学生的农业种植活动不是传统的,而是利用物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进行种植实践,主要设备有温度湿度感应器、光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等各类传感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远程监控技术等。

鉴于当前的环保问题,龙江小学建立了数字化气象站,将物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太阳能技术相结合,让学生可以每天观察大气变化情况。

除此以外,还建有科普文化长廊进行宣传。地面表现星象文化,将中国古文化里的星象学与现代天文学结合提升校园的特色。科技校园还包括太阳能路灯、雨水收集系统等设施。

3.数字校园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全国学校的共同命题,各地侧重、内容、资金投入各不相同。南京市数字校园内容包括:1个控制中心,2个数字教室,3个专用教室,5个基础网络,多媒体班班通与数字化应用到所有领域。

每所学校都应建立一个数字网络资源控制中心,将全校的网络容纳到这个中心统一控制。布线的规范和技术的先进,使之成为学校数字化的心脏和基础。

数字校园又强调数字化实验室建设,一个是以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为主要目的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另一个以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为主要目的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其外观差别不大,但内涵、功能、实现目标各不相同。

如今,信息技术实验室也就是计算机网络教室很普及,这以信息技术课程必修为前提。2010年,信息技术网络实现家庭普及化,但很多课堂教授的课程已非常落后,特别是相关教材。因此,应把计算机网络教室同其他学科整合作为重要功能进行开发。

教育数字化改革方案篇2

1研究背景

许昌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2019年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根据认证要求该专业所有课程要按照要求进行课程的教学及考核评价。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所肩负着实验技能人门和专业实验能力初步培养的双重作用[2],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不但要进行知识传授、理论验证,还要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3]。我院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通过多年摸索学习,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认证的理念及要求,在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中实施“项目驱动+过程考核”的教学改革,逐步建立了“模块化的项目驱动课程教学体系及多样化过程考核评价方案。针对课程改革方案,在18及19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实施,实施效果表明,本课程对该专业的毕业要求起到了很好的支撑,成效显著,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2“项目驱动+过程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

按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和要求,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从项目驱动实验任务设计、考核评价对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构建了模块化的项目驱动实验内容体系及多样化的过程考核。在2020及2021年春对照“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对18及19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施了全方位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1数字电子技术实验项目驱动任务设计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题组对原有课程体系内容进行重新安排,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大纲和学生情况,提出将课程实验教学内容通过5个项目模块来实现,并对每个模块进行任务分解,设计出对应的12个驱动任务,建立如表1所示的实验项目分解。

2.2多样化过程考核和评价体系构建

科学的考核体系不仅能够从客观公正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也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实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4-9]。每个实验项目的考核和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其中,实验态度包含课前预习、实验认真、不迟到早退及旷课、不玩手机;实验报告包括:内容完整、格式规范、条理明了、体会深刻;实验室安全与环境维护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实验环境卫生整洁、结束后规范提交芯片、实验台及示波器电源断开、实验台整理及实验记录本填写。各项考核内容所占比例:实验态度10%,电路图设计及绘制15%、结果验收20%、问题回答20%、实验报告20%、实验室环境维护15%。老师依据每项考核内容对学生的实验表现进行等级评价,各个级别的评价系数设置如下:a为1,B为0.85;C为0.7,D为0.55,e为0.4,每个实验项目按照其难度和复杂度设置其不同的比例,实验1、2占5%;实验3、4、11、12各占7.5%;实验5~10各占10%。

3结语

通过对18、19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实施“项目驱动+过程考核”的教学改革,并与其他未实施改革的专业进行对比,本专业学生的实验技能、实验兴趣及实验原理的理解等方面等都有了极大的提升。为了更好地评价本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结束后对全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2020及2021年的问卷调查中,“课程有助于对专业知识的扩展延伸”“课程提升了本人的专业实践能力”“课程极大地提升了个人创新能力”“课程培养了本人的团队协作精神”等4个方面的平均得分均在89~95之间。实践表明通过改革,实施“项目驱动+过程考核”教学改革后,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对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要求起到了很好的支撑,成效显著,值得进一步完善并在本院其他电类专业推广。

参考文献

[1]何建新,何彪,何焰蓝,丁道一.精益思想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高等理科教育,2012(04):15-19.

[2]李建霞,闫朝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01):156-159.

[3]厉旭云,梅汝焕,叶治国,富丽琴,夏强,陆源.高校实验教学研究的发展及趋势[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03):131-135+197.

[4]陈静,李文鑫.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数字电路实验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7,16(08):28-29.

[5]李梦.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的教学实践[J].集成电路应用,2022,39(02):160-161.

[6]王革思,周天,潘大鹏,高明生,李杨.基于探究式教学的“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案例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02):166-169.

[7]叶成彬.数字电子技术渐进式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微型电脑应用,2021,37(11):86-89.

[8]张辉,樊亚妮.基于VivadoHLS的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实践[J].集成电路应用,2021,38(11):102-103.

教育数字化改革方案篇3

数字化小组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数字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和《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小组2021年工作方案的通知》(浙农字函﹝2021﹞229号)要求,切实抓好“数字三农”专班重点任务“肥药两制”改革集成应用,推动“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建设数字赋能,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职责分工

(一)机构人员

组长:皇甫伟国,负责小组全面工作。

副组长(常务):朱秀丽,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负责小组日常工作,协调对接相关单位。

副组长:宋兆祥,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负责做好自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网络公司与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的协调对接,4月底前完成系统对接;负责数字化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子平台、农产品合格证、农业主体生产记录等工作。

副组长:余晓华,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负责做好自建农资监管平台网络公司与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的协调对接,4月底前完成系统对接;负责数字化系统农资监管与服务子平台、“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肥药批发环节大数据统计等工作。

副组长:吴降星,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负责化肥定额施用示范区建设,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服务融入数字化系统,配合做好农业主体化肥购买施用环节的生产记录;负责农药定额施用示范区建设,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服务融入数字化系统,配合做好农业主体农药购买施用环节的生产记录。

成员:齐敬甲,“数字三农”专班成员,协助组长、副组长抓好各项工作,负责综合试点县创建、试点主体培育,筹办相关活动和会议;负责落实上级交办各项任务,做好相关文件材料的起草和信息宣传,联系网络技术开发公司做好数字化系统建设。

成员:章雯雯,负责与区县“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小组的对接联系,做好调度和统计工作,完成各项交办任务。

成员:周宏华,市农业综合执法队联络员,承担农资监管与服务子平台运维管理,组织开展示范农资店的创建验收,做好业务指导和操作培训,参加相关协调会议。

成员:曲龙,质监处联络员,承担农产品质量追溯子平台运维管理,配合开展试点主体培育,抓好农产品合格证和生产记录电子台账,参加相关协调会议。

成员:高湖滨,市农技推广总站联络员,承担“浙样施”平台有关功能叠加进数字化系统,会同科教处建立试点主体化肥减量跟踪监测调查制度;承担制定水稻化学农药定额施用标准和技术导则并导入数字化系统,参加相关协调会议。

成员:吕长淮,负责《宁波市“肥药两制”改革精准管控应用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暨建设方案》和局《“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改革项目实施方案》的拟制,负责与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和宁波国际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的对接,负责做好系统平台建设招标、实施等工作。

成员: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人员,负责做好需求对接,提供技术支持,完成与数字化系统开发相关的各项工作任务。

小组办公室设在局科教处。

(二)工作任务

坚持从“农民生产绿色生态农产品、政府实现肥药双减量”的双向需求出发,以“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创建为载体,推动“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应用落地,加快构建快速响应、高效执行、精准追溯、科学决策的执行链,不断增强农业绿色发展内生动能和智治水平,打造农业高质高效金名片。

二、指标体系

(一)数字化系统。在系统中设置肥药实名购买活跃度、定额施用活跃度,肥药实名购买活跃指数、定额施用活跃指数4个核心指标。前两者用于评价农资店、试点主体“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应用程度,后两者用于评价区县“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应用程度。

(二)示范农资店。按照省厅“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评价指标体系(浙农法发〔2020〕5号),体系内包括数字化管理、绿色化服务、规范化经营3个方面共14个二级指标,对符合条件的报省厅认定为“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

(三)试点主体。按照浙江省农业主体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绿色生产、绿色环境、绿色资源、绿色管理、绿色形象5个方面,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业大类,差异化设置二级指标的内容及权重,对农业主体进行滚动式评价,在系统平台中以三色图形式展示。

(四)综合试点县。按照“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创建实施方案,在综合试点县创建评价体系中设置试点创建、制度创新、生产方式、资源循环、生态环境5个方面共25个二级指标,对完成创建的4个区县市报省厅进行分批认定。

三、工作体系

(一)下达计划。印发“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2021年工作计划,明确综合试点县、示范农资店、试点主体等各项目标任务,将数字化系统建设和应用作为强基固本的重点任务。

(二)组织实施。梳理“需求清单、问题清单、任务清单、改革清单”四张清单,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工作联系制度,实行“周报送、月通报、季会议、年考核”工作机制,适期召开“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协调会、座谈会、现场会。

(三)服务指导。依托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千家试点主体大轮训,建立面向农业主体的“一对一”联系责任制度,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现场调研和检查,切实抓好以电子台账记录为重点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

(四)评价验收。按照“县级自评、市级初评、省级验收”的流程开展综合试点创建评价验收。

(五)考核管理。推动肥药实名购买、定额施用活跃指数等指标纳入“五水共治”、乡村振兴实绩、平安宁波等考核体系,根据数据调度情况对区县市考核打分,压实各地政府职责。

四、政策体系

系统梳理“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工作存在的短板和弱项,有的放矢出台《关于开展“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试运行的通知》等政策文件。

五、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由两张画像组成,一是从绿色优质农产品比率、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等维度,勾勒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画像;二是从化肥使用量、农药使用量等维度,勾勒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画像,综合评价各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总体情况。

    

附件:宁波市“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任务分解和进度安排

 

附件

宁波市“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任务分解和进度安排

分任务

难点堵点

对策措施

责任单位

“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监管系统建设

在省厅统一建设的“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中,主体评价等模块以及活跃度、活跃指数等指标仍需完善

督促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根据要求于4月下旬完成相关模块和功能建设

科教处、农业综合执法队、质监处

“肥药两制”改革千家试点主体仍有4家未录入系统

督促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于4月下旬之前,根据各区县市提供的试点主体名单完成数据核查入库

种植业处、科教处

省市县一体化的“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建设仍需加快

4月底前,将今年的4个“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创建县率先接入省“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监管系统

科教处、镇海区、象山县、慈溪市、海曙区农业农村局

宁波以及县市区使用自建平台,还未实现无缝对接省“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

负责做好有关区县市农业农村局、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负责开发地方自建平台的网络公司三方协调对接,抓紧落实具体操作方案,4月底之前完成系统转移或者系统接入

质监处、农业综合执法队、区县市农业农村局

在局“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浙政钉、浙里办应用平台上无法直接打开“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

加强与“数字三农”专班对接,推动市“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接入“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和市政府数字门户,力争4月底之前系统上线并试运行

科教处、局“数字三农”专班

“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创建

对“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创建情况掌握不深

于4月下旬组织开展一次专项检查,于6月上旬组织开展复查,重点检查网络连接、系统安装、硬件配套、主体操作等方面,加强对不达标农资店的监管和指导。建立“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退出机制,于年底省厅发文公布农资店验收名单时进行动态调整。

农业综合执法队、种植业处、政策法规与改革处

农资经营主体系统操作水平不高

在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培训计划中列入千家试点主体大轮训年度任务,指导各地认真开展农资经营主体系统操作培训

农业综合执法队、科教处

部分农资店硬件设备老旧,无法正常使用

开展示范农资店建设

农业综合执法队

“肥药两制”改革试点主体培育

各地提供的“肥药两制”改革试点主体质量不高,相比于改革要求有一定差距

于4月下旬组织开展一次专项检查,于6月上旬组织开展复查,要求各地围绕生产台账记录,重点清理“空壳”合作社,结合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性家庭农场、数字化工厂建设,重新梳理选定培育对象,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性政策

科教处、种植业处、畜牧处、渔业处、产业信息处、政策改革处、合作经济处

大部分试点主体还未能准确、完整、及时地开展生产台账电子记录

5月底前,率先在试点主体上推动合格证制度由主体追溯向过程追溯延伸,切实抓好生产记录电子台账

质监处、农业综合执法队、科教处、种植业处、畜牧兽医处、渔业处、农技推广总站

在农民素质提升培训计划中列入千家试点主体大轮训年度任务,指导各地开展数字化系统操作和生产台账记录培训

科教处、质监处、种植业处、畜牧处、渔业处

要求各地于6月底之前落实试点主体“一对一”联系责任制

科教处、质监处、种植业处、畜牧处、渔业处

推动试点主体培育情况作为绿色食品标识认定和产销平台推介的重要依据

产业信息处、农业绿色发展中心

线上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服务不够

5月底之前在系统内设置水稻化学农药定额施用试行标准,按照配套技术导则和重大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产品推荐名录提供用药指导和建议。

农技推广总站

“浙样施”平台有关功能未在数字化系统内叠加

6月底之前,对接省厅“浙样施”平台有关功能在数字化系统实现有效叠加。

农技推广总站

试点主体培育情况缺少评价依据

7月底之前,按照省厅农业主体绿色发展评价管理办法并开展滚动式评价

科教处、种植业处、畜牧兽医处、渔业处、农业综合执法队

试点主体化肥减量情况缺少监测调查

11月底之前,制定出台试点主体化肥减量跟踪监测调查制度

农技推广总站

“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创建

地方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4月底之前,将肥药实名购买、定额施用活跃指数纳入“五水共治”、平安宁波年度考核体系,每月通报各地工作进度

科教处

将肥药实名购买、定额施用活跃指数纳入“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创建评价体系

科教处

 

 

 

 

 

 

 

教育数字化改革方案篇4

关键词: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作者简介:张金来(1958-),男,河北保定人,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馆员。(天津 30035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254-02

当今全球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已经成熟,信息资源共享惠及世界各地,人类为了获取某一方面的信息资源,再也不会受地域、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们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得到进一步拓展,获取方式更加便捷。伴随着信息资源共享的涌入,各地政府档案管理机构相继建立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天津海河教育园区被界定为全国职业院校改革示范区,有着独天得厚的优质教育资源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此,实现海河教育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必将成为可能。在海河教育园区建立各院校之间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推动海河教育园区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实现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1.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海河教育园区教育的发展,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改变了人们对档案利用传统的获取手段,促使档案管理服务方式、服务理念的转变。传统的档案馆管理往往以地域为中心,忽视了对社会的服务,这就导致了档案管理服务范围的狭窄,制约了档案工作的发展。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期待,使传统档案管理在服务理念上不得不从狭隘的服务到更宽领域的服务转变,而档案管理的服务方式转化为信息化服务,从而更好地满足园区广大师生及社会不同群体的需求,是经济社会、信息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

2.是促进海河教育园区发展建设的内在要求

海河教育园区的建设发展对天津的教育、经济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2011年3月已有7所高职院校进入海河教育园区。园区二期建设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几所高校也要陆续迁入园区。天津作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海河教育园区占地面积37平方公里,基本囊括了天津高等教育资源。为此加大海河教育园区信息化建设,实现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非常必要的。

3.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了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

以国际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人们交往的距离,也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一个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一体的社会,信息资源的共享呼之欲出。天津海河教育园区信息资源共享于2012年3月7日启动,共实施4个共享项目,同样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作为人们的更高需求也被期待着,现在大部分各高校传统的档案馆(室)提供利用的方式多为馆(室)内查询,即档案社会公众、学生、教师等只有到相关的档案馆(室)(以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到院长办公室、教务处等职能部门)或者文件处理机构才能查询到自己所需信息。而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这一需求方式,改为通过网络对档案数据库以及相关的文献信息进行访问、浏览、检索,甚至下载,即可得到所需的档案信息。这就给档案利用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人们可以不用跨馆寻找便可找到自己所需信息,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

二、目前海河教育园区各院校档案信息资源的现状

海河教育园区各院校档案室均建立了档案文件级的目录数据库,以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自1953年建校以来案卷级目录数据库,到2009年,数字档案室建设项目经过3年建设,完成了以卷改件的存档要求。档案室藏录像、录音、实物和缩微胶片等多媒体资料的数字化处理,并转入档案全文数据库档案管理模式。其内容包括: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数字档案资源管理平台;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多媒体档案采编及展示平台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针对学院校园网和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档案信息网络化服务平台;以夯实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为基础、电子档案安全和标准规范为支撑体系。目前园区各院校均已具备了上述条件。当前关键的工作任务尽快搭建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待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二期院校全部进入,海河教育园区内实现实质性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就基本确立。

三、海河教育园区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可行性

1.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入社会各个领域,其具有惊人的处理速度、精确的计算能力、极强的记忆和严谨的逻辑判断能力,其数字化、数据库、多媒体、超文本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应用已经很成熟,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档案信息资源突破时空的限制,为园区不同院校及社会公众的档案利用提供更为便捷的档案查询服务。另外,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而信息技术中的诸如数字签名技术、防火墙技术、防范病毒技术以及数据加密技术等都能为其提供安全保障。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条件。

2.各院校为实现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

(1)园区各院校经过多年的办学,在传统的档案工作中,收集、整理、保管、编研了丰富的档案资源,为海河教育园区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奠定了强大的基础。现在档案工作则以利用为中心、服务为宗旨,在传统的管理服务基础上,利用多种方式初步探索出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之路。如建立目录中心、加强校区馆际合作、编研交流、宣传展览等,这些都为园区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铺平了道路。而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要依托网络,通过建立档案网站集群、虚拟专网、分布式数据库等多种方式实现各校区的共享,这就使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在共享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2)教育部、海河教育园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教育部在全国各高校先后建立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教育部办公厅的通知》。天津海河教育园区信息资源共享如期实施,各校区已进入了实质性操作,这些都是基于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也为实现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

3.档案目录中心的建设

教育园区各院校经过多年的传统管理模式,集成了一套完整的档案目录。并通过数字化转换,实行计算机数据库管理。也为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做了基础铺垫。

4.基于分布式数据库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园区各院校档案馆(室)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均实行了档案资源数字化管理。将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建立了园区分布式的档案基础数据库体系,连接了海河教育园区所有院校档案馆(室),通过这个平台为园区广大师生和社会大众提供了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该数据库涵盖了分布式档案目录数据库、分布式重要档案数据库和馆藏多媒体数据库三个规范化、可共享的基础数据库。

四、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

要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备的共享机制体系。其中包括:最主要的是实现档案信息共享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健全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共建共享管理机制;先进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中的应用;档案管理人才机制的建设,管理者的职业素质等。

1.档案信息共享基础性工作

是指档案的全宗目录以及档案的归档、检索、查找、开发、利用等原始信息数据库的建立等。这是实现共享的核心部分,是提供共享者信息来源的全部。另外,既然共享就要对园区各院校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最大程度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尤其是园区的5所高职院校,分别由几所学校整合而成,档案管理分散。经过整合把档案信息资源基础工作做实,为实现教育园区共享奠定坚实基础。

2.实现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就要建立健全统一规范、标准、科学、的共建共享管理机制。即以教育部、国家档案总局《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教育部27号令)为规范标准;制定《档案信息化标准管理办法》科学管理制度等。这是实现共享的基本保障。

3.档案人才机制的建设

档案工作者素质的高低体现了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其职业素质对档案工作者来讲尤为重要。如岗位技能、文化水平、继续教育、培训程度以及档案管理从业资格等。其中包括:对现代信息技术掌握的程度,档案办公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较强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海河教育园区依托园区各院校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了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条件。

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安全技术保障

如果档案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共享,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根本的安全技术保障。但是网络的不安全性面临着严峻挑战。为此,因特网存在的安全隐患也成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不安全性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无论是操作系统、软件设计还是网络病毒攻击,必须采取相应有效的防范措施。如建立防火墙及计算机入侵检测技术、采取数据加密和身份验证技术;设置多层级密钥技术;安装防病毒软件以及防病毒、木马、黑客攻击等,以保障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可靠性、安全性

综上所述,实现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高度关注。笔者几经缜密思考,与园区管委会海河教育园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构建基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进行了沟通探讨,分别到园区各院校进行交流、调研形成共识,认为在海河教育园区架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可行的。园区各院校有雄厚的优质教育资源、强硬的技术支撑,并且建设成本低,并且有政府优惠政策的支持。为此,实现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园区的教育发展以及各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服务满足于园区广大师生及社会不同群体的需求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运峰,李安英.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构想[J].兰台世界,2008,(22).

[2]杨冬权.在全国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n].中国档案报,2013-10-18(1).

[3]丁莉.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策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

教育数字化改革方案篇5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孙丽君(1968-),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张晓东(1980-),男,山东青岛人,河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河南郑州4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SJGLX151)、河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67-02

“数字电子技术”是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它具有自身的体系,且实践性很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常用电子器件、数字电路及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使用标准的集成电路,掌握典型数字电路的分析方法,具有应用数字逻辑电路初步解决数字逻辑问题的能力,为深入学习数字电子技术及其在专业中的应用打好基础。

河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能力,提高素质”的指导思想,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面向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我校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的必修技术基础课。针对现行人才培养目标,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社会需求以及国内外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主要内容包括:把握课程重点,强化能力培养;加强实验环节;选用国内优秀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改革考试和考核方式,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通过改革使本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紧跟当前新技术发展,体现我校办学特色,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一、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21世纪,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和信息呈爆炸趋势。为顺应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学改革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以及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课程数量增加,尤其是专业选修课的数量大幅增加,从而导致每门课程的学时数逐步削减。“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同样需要面对如下问题:一方面是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器件不断涌现,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增多;另一方面是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门数的增加带来授课学时的减少,其结果是给教学实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有效举措,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局限在课本上,学生听课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不佳。目前“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在一些院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仍然偏重于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模式,且开设的实验项目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数字电子技术”这门课的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另外,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把握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改革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具有知识更新快、教学内容多、学时有限、教学难度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课程组对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等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彻底改革,积极倡导先进的教育理念,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式和辩论式等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上注重处理好难点与重点、概念与应用、标准与灵活的关系,做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字电路分析与设计方法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典型数字电路的分析方法以及常用数字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逐步培养其独立分析与设计逻辑电路的能力。例如,在讲述数模转换和模数转换电路这一章时,考虑到现在已将其作为基本单元器件使用,不必考虑设计问题,只需采用一个最简单的转换电路来介绍其工作原理,重点放在转换电路的特性介绍上面,从而优化了教学的内容,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采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以教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局面,为学生营造了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2.改革实验教学,提升学生能力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为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了体现“理念够用,实验为重”的思想,针对“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目前出现的问题,学校现行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单独开课,增加实验学时的同时提高了实验课时利用率。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循序渐进,从基础到综合,再到设计与创新,构建了“基础模块、应用模块、综合模块、设计模块”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学生在进行数字电路实验时选择一些电路规模相对小、设计容易的课题,从最简单的集成电路测试开始,然后进行集成电路芯片的功能扩展设计,最后在扩展电路的基础上完成各种指定功能电路的设计。

3.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教材选用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选用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课程组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要求,采用了阎石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该教材根据电子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的需要重新提炼课程的基本内容,把电子技术的最新成果引入到教材中,删减已相对陈旧、过时的内容;加强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及其应用的介绍,并对与之相关的理论内容进行增删和调整;对例题、习题进行增删和调整,尤其增加综合训练题和设计性题目的比重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改用国际上流行的电路符号和逻辑符号,便于教学及使用国际上流行的eDa软件。目前,教材使用情况良好。

4.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用人单位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有必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

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学生在掌握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后的综合实践环节。其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程设计的锻炼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改革考试与考核方式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内容的多重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征越来越明显。课程组根据“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法,如平时作业、课堂讨论、技能操作、期末考试相结合,把课程期末考试与过程考核中学生取得的成绩作为判断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在加强考试与考核方法改革的同时建立课程考试质量分析制度,对考试内容、命题质量及成绩评定进行认真分析,不断完善考试考核办法。

三、结论

数字电子技术是当今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之一,是一门逻辑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集成电路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的快速发展,数字集成器件也随之不断发展和演变。这对传统教学来说是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加大了教学难度。课题组在深入研究和探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在保证数字电子技术基本理论体系的前提下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点,加强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环节,将教学实践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大大提高其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王振宁.“数字逻辑电路”程教学改革体会[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2,24(2):18-20.

[2]郁玲艳.“数字电路”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

(30):80-81.

[3]周远清,姜言东.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n].中国教育报,

2006-12-12.

[4]蓝良生.浅谈数字电路实验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教育数字化改革方案篇6

关键词:智慧教育;技术;融合;创新;变革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5-0053-06【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5.008

引言

目前,世界范围内正掀起新一轮基于信息化的教育创新和改革的浪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也提出“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密切关注教育改革,提出“运用信息技术破解教育改革与发展难题”的总体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探索教育发展难题的破解之道并实现教育的创新和变革,已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智慧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一智慧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1智慧教育的内涵

关于智慧教育,国际上比较流行使用Smarteducation。韩国的Jongwon认为“Smarteducation”并不是单纯的基于智能设备的教育,其实质是对自我指导的(Self-directed)、激发动机的(motivated)、灵活定制的(adaptive)、资源丰富的(RichResources)和技术沉浸的(technologyembedded)的教和学,SmaRt代表了智慧教育的理念和特点,韩国教育部在推进智慧教育策略时,将智慧教育定位为“针对‘数字土著’(Digitalnatives)一代教育范式的转型”。

关于智慧教育的中文概念,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祝智庭认为智慧教育是当代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新诉求,是素质教育在信息时代、知识时代和数字时代的深化与提升,是培养面向21世纪创新型人才、智慧型人才、实践型人才的内在需求。陈晓娟认为,智慧教育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无线宽带网络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等为依托,以教育资源建设为中心,以各项配套保障措施为基础,以深入实施教育体制改革为主导,全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现代教育体系。杨现民[5]认为智慧教育是整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增强现实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增强型数字教育,是对数字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从以上三个定义可以看出,祝智庭是从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角度来定义智慧教育的,陈晓娟是从智慧教育的技术支持和功能视角来定义智慧教育的,而杨现民则是从教育形态和发展阶段来定义智慧教育的。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智慧教育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物联化、感知化、泛在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它是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未来教育的主要形态。

2智慧教育的特征

智慧教育是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智慧教育不仅具有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属性,还具有未来教育的核心特征。从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属性来看,数字化、开放性和交互性是智慧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数字化为各种教育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性能和统一的标准;开放性拓展了学习场所,打破了传统的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交互性使教育信息在人机和人人之间双向流通,促进师生、生生以及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智慧教育具有未来教育的泛在化、情境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特征。泛在化是指基于泛在网络无缝链接实现的能随时随地进行教和学;情境化是指基于情境感知技术实时获取和感知学习者所在学习环境、情境和状态等数据,并进行自动分析从而能够自适应调控环境和方案以便为学习者提供服务;个性化和智能化是在情境化的基础上,根据学习者的现有基础、认知风格、学习偏好和个性需求推送学习资源、信息和服务。在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技术为基础的教育背景下,学习系统可以智能跟踪每个学生的学习数据,这意味着教育可走进每个学生的真实世界,以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有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二智慧教育研究现状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智慧教育领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研究取向:

一是关于国家层面的计划和政策的研究。智慧教育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都将智慧教育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比如,韩国在2011年9月了包括“改革教育系统、增强教师能力和提升基础设施”三项措施的“智慧教育战略”,同时提出要用“电子教材、云课堂、在线评估和构建教育内容生态系统”来改革传统的教育。新加坡在其“in2015planning”中将“建立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建设国家范围的教育基础设施”和“使新加坡成为全球教育领域使用信息技术的创新中心”作为方案重点。美国联邦教育部针对K-12系统提出了以智慧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策略;俄亥俄州提出了“建立在线数据系统、共享教学资源库和构建教师社交网络”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澳大利亚于2012年提出了“转型澳大利亚教育”的智慧教育方案,用互动课程吸引更多学生对在线学习的兴趣、用技术提高教师和管理者的能力、培养具有高尚价值观和全球技能的劳动力。印度政府也在2010年提出了SeSi(Smarteducation,Smarterindia)的“智慧教育、智慧印度”的总体规划。此外,我国的北京市海淀区、上海市、宁波市等地区也出台了发展智慧教育的计划。如海淀区提出“智慧海淀、智慧教育”的规划,提出了建设三类智慧环境、提升为四类人群的智慧服务、建立五个保障体系,实施六大板块工程的目标,确保海淀区智慧教育规划的落实。

二是在理论研究层面上,主要研究智慧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目标特征、体系架构、关键技术和模型设计等方面。比如韩国提出了由五大特征组成的SmaRteducation的理念和架构。祝智庭提出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的命题,提出了“智慧计算一智慧学习一智慧教育”的三角形“智慧教育图式”。黄荣怀则从智慧学习环境和智慧教室的研究入手,把智慧教育的理念形态化、具象化,提出了tRaCe智慧学习环境、SmaRt智慧教室和SmartCampus智慧校园。杨现民认为智慧教育的目的是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数字化教育转型和升级的高级阶段,同时介绍了智慧教育模式和关键技术。赵秋锦等提出了智慧教育环境的系统模式和设计思路。这些研究对智慧教育理论层面做出了一些阐述。

三是实践研究层面,主要是一些科技公司设计智慧教育解决方案、构建智慧教育教学模式并在教育实践中进行运用。如iBm的智慧教育五大解决方案已经在北卡罗纳那州立大学得以实施;韩国三星开发了三星智慧教育云平台并在韩国的中小学中进行了部署。国内的一些商业公司也提出了解决方案,如华为以“网筑数字校园,云播智慧教育”为核心理念,推出了“智慧教育云”、“智慧校园”、“智慧云课堂”和“移动书包”四层次智慧教育iCt解决方案。

三智慧教育引领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从当前教育发展趋势看,以碎片化、交互性、嵌入式为特征的“云教育”、“移动学习”、“泛在学习”、“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等新型教和学的方式逐渐兴起,智慧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的制高点与突破口,并引领教育的创新和变革,包括教育理念、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创新与变革。

1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变革

智慧教育是信息化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是对未来教育发展态势的一种预期。智慧教育使教育活动跨越了传统模式中的制度、形式、机构和时空的边界,形成了未来时代的一种新型教育形态。在这种教育形态下,教育和技术得以智能化“融合”,这有助于解决一直以来教育和技术之间的“两张皮”现象,对促进技术与教育的无缝连接、促生未来新型学习形态与人才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智慧教育体现了“大教育观”的理念,不仅在时间上打通了存在于小学、中学和大学之间的壁垒,还在空间上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融为一体,通过智慧校园、智慧博物馆、智慧美术馆等学习场所的建立,连接学习社区和个人空间,使得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构建了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智慧教育还体现了“新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基于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智能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助力实现“因材施教”的愿望。

课堂是教育变革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这场变革的生力军。为了适应智慧教育的发展,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和创新;所有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对教育范式的转型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大教育观”,并增强应对变革、主动将信息技术融合于教学实践之中的意识。

2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

教学模式是指教学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或策略的稳定组合与运用。智慧教育追求“技术与教育的双向深度融合”,要实现学习者“个性化的知识建构”,倡导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变“重结果轻过程”、“重资源设计轻活动设计”的教学模式,探索新型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新模式与新方法,如平板电脑、数字星球、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工具和平台在促进认知、情境教学等方面的优势,探索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规律和特点,并结合各学科自身特点,构建符合学科、年级和内容特点的系列化、开放式、智能化教学模式。鼓励教师进行精心的教学活动和交互设计,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深度融合,要朝着体现“技术协同、技术沉浸、信息无缝流转”甚至“技术消弭”的移动性、泛在性、开放性、智能化的教学模式发展。

随着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近几年来融合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翻转课堂、移动学习、mooC、微课、“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等模式逐渐深入人心并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2014年nmC地平线报告认为翻转课堂、mooC和移动学习是未来1~2年内得到广泛应用的新技术教育形态。以“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为例,笔者曾经作为intel未来教育的指导人员参与邯郸市、成都市等地区的教学活动,观摩了“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移动教学等创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些模式中不同学科的教师利用智能信息技术为学生推送阅读资源、收集学生的学习经历、进行学习分析,及时获得反馈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进度,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改变了传统信息化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内容呈现和简单交互的形态。

3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创新与变革

智慧教育所关注的是学生的未来生活,其出发点和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智慧学习,让学生具有智慧。未来学习是基于智慧生态的学习,这种学习是泛在化的、情境化的和联通化的。泛在化学习能让学生以各种连接方式(wiFi、3G/4G等)和各种终端设备按需获取学习资源,颠覆了数字教育时代“固定地点、固定设备”的学习方式;情境化学习可以让学生在真实世界和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的交互环境中进行学习;联通化学习突破了个体认知的局限性,以分布式认知和联通主义的知识协商和社会建构来学习。因此,未来的学习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协作学习、变机械学习为探究发现学习、变基于网络的学习为基于云的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未来各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将不断涌现,比如基于增强现实的探索性学习,基于物联网的设计性学习,基于mooC的在线交互学习,基于3D打印的发现学习,基于创客项目的创造性学习等。如台湾南港小学为学生提供了基于校园为背景的探索式学习,学生利用手机、pDa等安装移动app,在安装有感应装置(QRCode或GpS)的校园里以个人或小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开展数学步道或藏宝游戏一类的学习活动。这种方式能够适时给予学生学习回馈,提供学习的框架,大大提高了其学习成效及兴趣。

4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变革

智慧教育追求教育系统的整体创新和变革,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变革就成为促进这场变革的重要支撑。智慧教育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级系统和工作流程中的充分应用来分担大量繁琐的、机械重复的教学和管理任务,为管理体制、工作流程和办学体制的创新提供了保障,也为招生考试制度的创新奠定了基础。智慧教育将助推“e卡通”和全国中小学生电子学籍“一生一号”的实施与管理,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学生档案和学籍信息的自动升级,对学生信息、学习数据的跟踪和记录,有助于解决“高考移民”、控辍保学、转学不规范、择校、留守儿童管理困难等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的相对均衡,促进教育公平。智慧教育就是保障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的制度基础。

智慧教育以人的个性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个性。智慧教育创新和变革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教育实践中倡导既注重知识能力又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分层教育和个性教育,既培养通才也培养专才和拔高人才;采用动态开放的模式,探索多方协商、学校和社会其他机构合作的培养机制。智慧教育倡导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成长途径,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5教学管理的创新和变革

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信息化仍处在“机控人管”的模式,其智能化程度不高,无法应对智慧教育的需求。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移动技术等应用的发展,教育管理将走向“智慧管控”。智慧教学管理将借助于相应的数据挖掘技术将众多学习者的学习轨迹和学习场景中获取的海量信息,凭借大数据分析的优势,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关联规律,并把这些规律运用到教育管理中,为管理人员和决策者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从而提高教育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避免由于经验判断引起的决策失误。智慧管理还可以实现教育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过程督导和可视化管理。比如,通过教育云平台提供的成绩分析系统,可以方便快捷地对所有学生各科、各时期的成绩进行横向、纵向或者历史性的对比分析,教育管理部门通过分析系统提供的数据视图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各学校、各班级甚至个体学习者的成绩水平,对教育管理部门把握各种层次的教学水平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

6教学评价的创新和变革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教育中的教学评价,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了教学评价的效率和质量,但在实践层面仍然属于“经验主义”的评价模式。智慧教育的教学评价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记录、采集、存储、识别以及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数据,建立科学的评估模型,实现总体和个体数据的智能性跟踪评价,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靠数据说话”是智慧教育评价的主要思想,这种评价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由学习分析技术来支持学习分析选择学习者特点、网上交互活动频率等变量,分析并监测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活动教学质量,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教学和干预学生学习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学习分析为智慧教育智慧而科学的评价提供了技术手段,祝智庭认为学习分析将成为智慧教育的重要支柱。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在教学评价方面已经开始探索使用智慧评价模型,如在数学学科的教学评价中,就实现了将班级成绩、个人成绩、知识点、试题、认知层次和学习力等类别进行智能化分析,并自动生成班级和个人学习的诊断报告。

教育数字化改革方案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档案学教育观念

早在20多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尖锐指出:“像今天这样零星地进行一些教育改革,而没有一个关于教育过程的目标与方式的整体观念,这已不再是可取的了?”①美国学者C,w,莫里斯曾形象地比喻:“观念是人类文化的原子弹,而观念是来自有思想、能说善写的人。”②我国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先生也说:“观念的力量是卜分巨大的,它既可以阻止社会的变革,又可以把社会推向前进。”③这些论断都说明“观念”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我国关于档案学教育观念的认识直接影响到今后档案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关于档案学教育观念的回顾与分析

回顾与分析我国历来关于档案学教育的观念及其对档案人才培养的影响,是研究当今档案学教育观念的基础和前提,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产生于20世纪三、四卜年代,在重政治和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档案学教育主要是树立如何为政治斗争服务的观念,人才培养目标界定在政治觉悟高、保密性强、阶级斗争观念强等方面,课程也大多围绕这些目标开设;在刚刚进入市场经济的时代,档案学教育主要强调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观念,不少学校开设了与经济学有关的课程,如市场营销学、信息市场管理、经济学理论、涉外经济、企业经济等;在计算机技术刚开始普及的时代,档案学教育观念又倾向于培养掌握计算机技术的档案人才,增加了计算机原理、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语言、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程序设计等等,有的多达十几门甚至几十门计算机专业课程。在上述这些观念的指导下,档案学教育显示了不断改革发展的轨迹,相对适应了社会各阶段的档案工作需要。但是,在有些时期内,也存在片面甚至错误的观念,如有的认为档案学教育应紧跟社会潮流,社会上什么最热门,档案学教育中就应开设什么课程,追赶时髦的现象非常严重,而不是真正的“与时俱进”、联系档案工作实际发展档案学教育;有的甚至失去“自我”,认为档案学教育可以没有专业内核,没有专业特色,档案学专业似乎是“万金油专业”,档案学人才应该是“百事通人才”;有些还认为只要多学几门计算机技术,档案专业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因此,有些学校在这种观点支配下进行档案学教育改革时只注重一味地增加计算机类课程,而不管其是否交叉重复、脱节、适用等。不过总的来说,档案学教育几十年来是在基本正确的观念指导下进行改革,是处于一种发展状态。

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档案学教育界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一种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档案学教育产生了极大影响,带来了发展机遇,应借此契机大力发展档案学教育?开拓档案学研究领域,在档案学专业下开设电子政务、电子公务方向;另一种则认为,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教育举步维艰,it、管理、法律、新闻等专业才是当今时代的热门,而档案学这种“冷门专业”,应该压缩直至取消。档案教育界内部也有一些人对档案学专业教育持有一种极为悲观的态度,认为没有多大发展前途,应该取消,或者从专业名称到课程设置都将“档案”二字去掉,完全转向行政管理、电子公务、电子政务等专业。这两种观念直接关系到今后档案学教育的存亡,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应该认真研究。

二、应树立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教育必然发展的观念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教育界应有忧患意识,但不能有悲观情绪。21世纪中国档案学教育要向前发展,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取得共识:

1.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教育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及机遇

首先,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处于数字化信息社会的环境中,作为社会信息系统的档案部门也必然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迈进,数字档案馆建设、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都迫切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含量高的档案专业人才。这一方面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到档案学教育的方方面面,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档案学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出综合素质好、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同时,档案部门的在职人员也普遍需要接受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档案学教育界必须为开展岗位培训、在职教育作出贡献。

第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载体呈现多样化,光盘档案、磁介质档案等广泛使用,过去传统的纸质档案将向电子、数字、虚拟档案方向发展,迫切需要档案学高等教育针对新型档案管理的高新技术问题进行研究与开展教育,如围绕档案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办公自动化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开发技术以及设备维护技术等发展档案学教育。

第三,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发展的步伐也会加快。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档案门类将更加繁杂多样,数量也大大增加,档案工作渗透到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迫切需要档案学教育部门传授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各类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2.深化档案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将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教育过程中的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教育相对于某些热门的专业来讲,的确面临被削减、压缩的严峻局势及压力,面临着竞争。但是,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竞争本身就是一种克服惰性的牵动力,紧迫感可以焕发精神、调动潜能,我们要考虑的不仅是防守,不仅仅是维护我们档案学教育的生存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变压力为动力,满怀信心地发展档案学教育。

针对档案教育界外部的压力,我们既要加强档案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又要研究档案学专业内核,使档案学像有些成熟发展的学科一样,始终在具有档案学科内核的基础上变化与发展;既要联系现实社会需要培养档案专业人才,又要考虑如何适应社会长远需要,培养出在社会变化中具有长久价值的高素质人才。正如哈佛校长鲁登斯坦所说:“社会变化得越快,大学这块变化相对少,思想观念相对独立的领域就越有价值。”“大学绝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和适应当前社会需求而设立的,大学还有它更为重要的任务,主要传授的是一代又一代学生终其一生都需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知识和方法。”④因此,档案学教育要想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始终处于发展状态,必须研究档案学专业学生需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档案学思想、档案知识、档案工作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基本知识,而不是仅仅跟随潮流、追赶时髦,社会上时兴什么,档案学教育就跟随增设什么课程,一个时代一阵风,过了这阵风之后,有些课程又不适应,必须马上砍掉,老师疲于应付,学生疲于接受的局面应该改变;必须克服急功近利,专业方向转换过于频繁、只重形式不讲实质性改革的问题;应使档案学教育在社会变化中具有相对独立的档案学科内核与底蕴,能在社会变化中具有长远价值,而不是随时被压缩与淘汰。

对于档案学教育界内部来讲,主要是应树立信心,看到我们的优势与特点。虽然从规模数量及报考档案学专业第一志愿的状况来讲,档案学专业与有些热门专业比较有较大差距,但是,档案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非常高,就业单位也非常好,从近几年有些档案学专业的毕业生来看,就业率几乎达到100%,这是许多专业所不能比的。再从就业去向来讲,档案学专业学生有许多不仅能进大都市、沿海开放发达城市,而且还有不少人能进中央国家机关及中外合资企业、名牌企业,这也是许多专业望尘莫及的,这样的好结果是与该专业教育的特点及优势密切相关的,应重视与发展这些优势?

3.加强档案学教育界与实际档案部门以及整个社会的密切联系,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从近几年有些学校档案学专业毕业生情况来看,直接到档案局(馆)工作的人很少。一方面,档案局(馆)很难进,人员饱和、关系网、需要其他专业人才充实等都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档案专业学生大多不想进独立实体性的档案局(馆)工作,而愿意到附属于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档案部门或其他部门做档案、文秘、行政、人事、培训等工作。有些学生甚至“惟恐专业对口”,与其他专业“惟恐专业不对口”形成鲜明的反差;有些档案学专业的研究生,认为档案学发展前景不妙,到档案部门很难得到较大发展;因此,在校时并不太注重档案学科的改革与研究,对档案学理论以及档案工作技术方法课程也未去深入研究,而是在档案学边界打转转,这些都与档案学教育观念以及档案部门用人政策等具有一定关系。当然,我们并不反对档案专业的学生去从???事其他部门的工作,也支持档案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扩大知识面,学习与研究其他学科的知识,但若绝大多数人都不愿从事档案工作、不想研究档案学科,不愿意到边远落后地区发展档案事业,难道不是档案学教育的悲哀与失误吗?档案学教育在这种思想观念支配下能够使档案事业后继有人、大力发展吗?因此,首先还是应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加强档案教育界与档案实际工作部门及社会的联系,从根本上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才能使档案学教育得到持续发展。

注释:

教育数字化改革方案篇8

(一)体育档案管理理念和认知水平滞后

高校档案记载了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是高校宝贵的资源。随着科技进步和教学改革进程的推进,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不断进步,无论是管理理念还是管理手段都在飞速革新。但从实际情况而言,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认识的差异性,管理制度档案、人事管理档案、学科建设档案、科技成果档案等受到高校高度重视,而体育档案管理工作却一直遭受冷待。其主要表现在高校档案缺失体育档案,高校档案未设置体育档案类别,高校缺乏体育档案管理人员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反映出高校体育档案管理理念和认知水平的滞后,认为体育档案层次较低,且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没有管理的必要;体育学科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体育档案缺乏价值等等。体育档案管理理念和认知水平的滞后导致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工作处于初始状态或无序状态,极大地限制了体育档案管理工作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二)体育档案管理方法单一

体育档案管理方式缺乏科学性,多数学校仍使用纸质档案进行记录,这种方法效率低的同时存在很多危险因素。存放档案的办公室通风条件差,很容易出现虫蛀现象。阳光照射强烈纸质档案卷宗文字容易模糊,在查阅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根据分类查找,浪费了很多时间。电子档案并没有并应用在其中,这种单一的管理方案由于没有备份一旦原始档案丢失很难进行补录。

(三)体育档案内容单一

档案中的主要内容是体育类竞技项目的举办记录,参加运动员的基本情况,以及本校学生获得的体育类荣誉。这些内容并不能全面的反应学校体育发展的具体形式,统计所需的必要数据缺失对后期调查工作有很大影响。体育档案应该倾向与服务方向,为学生提供一个客观的参考凭证,帮助后续计划的开展。这种单一的记录形式在造成很多重要缺失的缺失,对体育发展影响较大。

二、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一)体育档案对体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通过查看体育档案,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快速了解以往的体育项目开展情况,同学是否乐于接受。在后续活动的策划中起到一个向导作用。也是对体育从业者工作情况的一个评价,有利于提高工作积极性。通过对不同时期体育成绩的记载,可与现实情况做出对比,分析学生的体育素质是否有所提升。

(二)体育档案对大学生的指导作用

学习任务繁重使多数学生轻视体育锻炼,定期测量体育成绩并将数据归档,可帮助学生明确锻炼方向,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活动。体能测试是体育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检测项目为学生的基本身体情况与常规体育项目的成绩。需要选拔参赛运动员时直接阅读档案就可完成工作,无需进行大规模的测试比赛,并且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全面发展。

(三)体育档案对全局工作的融合作用

档案类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严谨性,加强档案管理必然会加快制度的完善。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可帮助其他部门在开展规划时顺序更科学,减少了不必要决策的出现。体育档案管理实质上是体育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参照体育档案管理分类标准,适当调整、完善高校体育工作规划和目标,充分利用已形成的体育档案,发挥其对高校整体体育工作的指导价值,将体育档案管理融合到高校档案管理和高校体育工作中。

三、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对策

(一)革新管理理念,提高认知水平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高校体育档案管理水平,必须革新档案管理理念,提高对于体育档案管理价值的认知水平,提升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首先,学校体育档案管理部门以及体育系应本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本着促进体育教学改革,为学校改革与发展服务的原则认识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明确体育档案管理工作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于高素质人才培养以及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增强高校体育教师的档案意识,使档案管理工作发展成为其日常体育教学工作过程中的一部分,及时将具有价值的讯息加以存储,构建有效的体育档案信息来源体系;再次,高校要设置专门的体育档案管理部门,建立体育档案管理体系,由校档案室规划体育档案类别,对体育档案管理员的工作进行指导。

(二)加强高校体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多媒体时代的来临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教育事业也不例外。高校教育逐渐向着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数字化图书馆、校园一卡通、多媒体教学等逐渐在高校普及。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实现信息化。加强高校体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体育档案缩微化,解决档案信息存储空间问题,实现档案管理自动化;第二,创建计算机检索体育档案系统,将体育档案内容(档案号、分类号、题名、责任者、主题词、保管期限等)输入计算机并建立索引;第三,创建计算机统计系统,调查、统计、分析体育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状况并开展量化管理和统计监督;第四,创建计算机借阅管理系统,系统具有预约、查找、借阅、统计等功能。

(三)构建完整的高校体育档案内容体系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档案内容体系单一化问题现状,丰富体育档案内容体系,除高校历年大型运动会、运动竞赛以及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等内容外,要本着为学生发展和高校改革服务的高度设置体育教学、师资队伍和体育设施建设、体育社团活动、体育社会实践、体育网络建设等内容。另外,构建多样化的内容体系形式,采用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图像资料、音频资料等,促进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工作向着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教育数字化改革方案篇9

关键词:”专升本”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2

高职专升本是选拔优秀专科学生进入本科学习一项构建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重要举措[1]。高职专升本教育适应了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满足了人们渴求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同时有利于发挥普通高等院校教育资源的优势,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缓解就业压力和维护社会稳定[2]。全国各高等院校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少经验[3],实践表明:做好高职专升本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及实践教学内容上的改革,是高职专升本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作为一个宽口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具有高科技、跨媒体、多学科、新文化、强传播的特征,培养的是具有技术和艺术两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其知识体系涵盖计算机通信、艺术设计两个学科领域。计算机通信知识体系包括信息管理、数字信号处理、人机交互、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基础、图形学与可视化计算等,但其知识单元情况与计算机等专业需有所不同;艺术设计知识领域包括艺术基础、视觉传达和影视动画。

1高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存在问题:

福建省高职数字媒体艺术专升本的入学考试是归类在计算机信息类而不是艺术设计方向,因此,生源都是跨专业方向录取的,存在专业背景多样化和基础薄弱问题。据统计,福建省2010―2011年生源的专业来源很多,比较复杂,大部分来自web程序开发、软件工程、数据库管理等计算机方面专业,占了60%多;小部分学生来自图形图像、多媒体技术等数字媒体艺术相关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应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从事艺术创作的新兴专业,涉及的领域包括影视制作、动画创作、平面设计、虚拟互动、图形图像编程等技术与艺术相关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新兴学科。高职“专升本”的学制是两年,在短时间内完成上述知识框架体系的基础和专业课程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有所取舍,有所侧重。

高职专升本生源的专科基础多偏重于软件类相关课程,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课程存在衔接问题。

因此,针对专升本教育面临的这些问题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特殊情况,在加强学生思想文化建设的同时着力解决专升本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和课程体系结构的建设,并加强实践

教学环节,这是专升本教育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笔者根据这几年的经验浅谈高职专升本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建设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2正确定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将最终决定人才的专业技能水平,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按照产业发展对企业员工理论、技能的最高要求进行专业规划和建设,要将“就业岗位需要什么,专业就教授什么”作为高职专升本人才培养的最高行动纲领[4]。高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专业培养能满足信息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艺术修养,熟悉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规律和较强的制作能力或具有较强的图形图象、手机游戏、互动游戏等编程能力,具备将科学技术思维和文化艺术思维相融合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除具有必需素质和职业道德以外,学生通过学习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知识面宽广、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即具有熟练的软件操作能力,又具有丰富的专业设计实际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性复合人才。

3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由专业教学计划来体现,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合理、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在制定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方案时,对教学计划进行了重新的调整,增加部分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并相应调整了课时分配;对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则增设新课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充实,突出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实用性;科学论证,对有关课程进行整合,课程开设顺序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目前的专业教学计划,将课程分为公共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以及选修课程四大部分,实现了课程模块化,综合考虑了对学生的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必须的专业理论及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具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注重全面素质教育的特点。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更准确,能顺应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4课程体系构建与建设

4.1专业方向设置

针对生源专业背景的复杂情况,在培养方案中,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分成影视动画方向和互动技术方向,第一学期安排两个方向公共的课程教学,包括艺术基础课程和互动技术基础课程,在第一个学期末让学生进行专业方向选择。调整后的课程体系更加完善,每个专业方向的课程结构合理。

4.2艺术设计基础

改变以往艺术基础性课程如素描、色彩、形态构成的传统教学模式,把艺术类基础课程调整成《艺术设计基础》,包括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两个部分内容。在专科已有的基础上,对艺术基础部分进行加深,实现专科与本科的课程衔接。

4.3构建合理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根据影视动画向和互动技术两个方向分别设置专业课程组,例如:影视动画方向,课程组的设计主要包括摄影与摄像、影像与剪辑艺术、数字影视合成以及视觉设计基础、动画设计基础、三维造型艺术、网络动画、虚拟艺术、三维动画等课程,实现培养目标中熟悉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创作的能力。互动技术方向,课程组的设计主要按照图形学软件编程的设计思路,结合艺术基础进行图形图像软件的程序设计,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windows编程、网络编程、计算机图形学基础、3D程序设计基础、三维引擎及应用、互动游戏设计、手机游戏设计等课程,实现培养目标中具有较强的图形图象、手机游戏、互动游戏等编程能力,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

5加强实践环节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高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的模式、实践课程的设计也因此发生变化。为了体现高职专升本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特色,提高办学效率,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必须长期深入的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产学结合的高职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根据市场需求以及企业的要求、动向,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在增设相关课程的同时,创建实训基地,进行校企合作。

本专业属于应用技术型专业,着重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掌握影视动画和计算机图形学的理论构架,能独立完成小规模(或协同完成大规模)游戏架构设计与策划、手机游戏开发、网络游戏等工作。在教学过程中,70%以上的课程都是在机房里面完成,每门课程的学习、考核基本都是以作品形式完成。同时安排大量的课程实践环节,并要求教师把真题始终贯穿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把企业的项目或参加竞赛的题目带到课堂中来,让学生真正得到锻炼。

除了常规性的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之外,还以增强项目实践小组的建设,采用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相关实践环节,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协同学习兴趣。由专业任课老师担任兴趣小组指导老师,指导老师以企业项目或参加竞赛的题目进行辅导。项目实践兴趣小组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影视动画创作小组。参加该项目小组的成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后,具备影视创作的能力后,鼓励其承接影视的制作以及参加各类比赛活动,增强实践机会。

2)动画制作小组。主要学习Flas和三维动画的制作和设计,指导老师帮助学生解决作品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难题。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培养其兴趣,对学生作品进行指导,提高专业技术

水平。

3)互动技术小组。主要学习数字媒体技术相关的知识,掌握在艺术基础上实现技术的融合,包括Flash编程、虚拟互动技术、手机游戏开发等内容。通过小组共同完成一个相关的项目,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6结语

数字媒体艺术行业前景广阔,社会诸多行业都需要大量的从业工作者。加强教育规律研究和专业学科的理论学习,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建设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为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以及就业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杜小红.对我国”普通专升本”教育20年的回顾与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10):116-117.

[2]王莉平.高职专升本未来发展走向探头[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6):137-138.

教育数字化改革方案篇10

关键词:数字时代;新课程;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物理实验分成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演示性实验,一种是学生分组实验.前者定位于培养观察能力,后者着眼于培养操作技能和验证物理原理.这种基本思想和教学目标决定了实验的性质和基本教学方式。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做、学生看,教师讲、学生听,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物理教学模式.学生分组实验虽然是学生动手,但实验目的、仪器准备、操作步骤、实验报告全部由教师预先设计好,学生仅仅是熟悉仪器,进行连接,然后按步骤进行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到结果。在这种实验中,学生是完全按教师设计好的方案进行,与工人在车间中“照图施工”非常相似,缺乏学生自主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活动.因此,学生做完实验印象不深,兴趣也不太大,久而久之对实验也就不太重视。

改革开放后,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对物理实验的重要性、教学目的、结构和内容逐渐有了新的认识,逐步突破了传统框架。首先从课程结构上突破了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的界线,在两者之间派生出一个“边讲边实验”,或“随堂实验”。一方面,把一些演示实验变成全体学生参与的随堂实验;另一方面,把常规学生分组实验变成课堂中的边讲边实验.除此之外,还形成丰富多彩的身边小实验也称小实验、小制作.这样在物理教学中就形成了四个实验层次即:演示性实验、随堂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小实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物理通报社编写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在序言中就明确提出了这四种实验,并将这四种物理实验层次纳入物理通报版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科书之中,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对我国物理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课程标准理念下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世纪之交,我国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划时代的深刻改革,就物理学科而言,几乎所有的改革理念都紧紧地联系着物理实验。在这场课程改革中,最基本的理念是提倡“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科学素质提高,旨在培养全体学生终生发展的兴趣和能力.因此,怎样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在这样的理念下自然就要求人们去全面地、深刻地研究揭露物理学的学科特性和教育功能。课程标准理念深刻地改变了物理实验教学的目标、性质和模式,从单纯为了学习知识验证理论,学习操作技能,转变为以全面地培养科学素质为目标的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这样的物理教学目标决定了物理实验教学的性质、内容和模式。

课程标准并没有排斥更没有否定在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演示性实验、随堂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小实验这样一种基本结构。相反,在课程标准理念下,更有利于发挥多层次物理实验教学结构的教育功能。在课程标准理念下,演示实验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只是应在演示实验中重视学生的参与;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要尽量采用探究式的实验方式,应改变一切由教师准备好、设计好,广播操式的程式化实验;至于“随堂实验”则更要注入较多的探究式内容,包括让学生经历设计方案,选择仪器、制订步骤、设计表格、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并进行评价分析等过程,旨在让学生真正进入科学学习的状态和角色;在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小实验或家庭实验,则有更大的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更多地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器材、家用电器和同学、家长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实验。现在物质财富大大丰富,应鼓励同学们建立家庭实验室,废旧材料很多,很多东西都是科学实验的好材料。

课程标准理念下的物理实验教学,从根本上改革了物理实验教学目标和性质,因此,必须相应地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这样的改革使学校教学与社会活动、家庭生活结合起来,有利于促成全民关心教育、全民学习的崭新文化。

2.数字文化与课程标准理念的结合将开创崭新的物理实验教学体系

文化是教育的基础,课程标准理念为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想理论,数字技术的普及则为物理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和教学平台。数字文化与课程标准理念的结合必将为物理实验教学乃至物理课程现代化产生重大影响.有人担心多媒体是否会削弱物理实验教学,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在数字化的平台上,将使物理实验教学的现代特性得到进一步发挥,而且将会创造出一些全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下面将简要地讨论一下在这样一个平台上,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问题。

2.1计算机、多媒体、仿真实验扩大了物理实验的内涵,扩展了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

在观察环节,数字化手段可以极大地扩展实验的可视性和可重复性,以往用肉眼观察非常困难的物理现象,现在可以借助数字视频技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可以清楚地采集下来反复观察。

在数据采集环节上,计算机和传感器等数字手段的介入,可以更快更准地得到实验数据。从而节省宝贵的教学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讨论物理问题之中。

在数据分析环节上,利用计算机的强大数据处理能力,可将学生从简单、机械、繁琐的数据处理过程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更有创造力的方面。

2.2虚拟实验对传统实验教学的影响

虚拟实验是从计算机领域中的虚拟现实技术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产物。它将实验仪器、实验环境、实验环节等全部由计算机仿真系统来完成,既可以仿真传统实验,也可以仿真传统教学实验无法涉及的条件要求很苛刻的实验,如高温、强电、强磁实验、高能粒子实验、空间实验等。

权威人士断言,虚拟现实技术将是21世纪信息技术的代表.它的发展,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样它也将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改变实验教学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