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数字物流的含义十篇数字物流的含义十篇

数字物流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8:43

数字物流的含义篇1

【关键词】成语四字格数词形式特征语义内涵

【中图分类号】H13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29-02

成语是熟语中重要的一种,它庄重典雅,蕴涵丰富的文化精髓,其中四字格是成语的典型格式。四字格成语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深受人们的喜爱。萨丕尔说:“作为一种结构来看,它的内面是思维的模式。”四字格成语体现了汉民族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和注重内省含蓄的文化心理,以及“以偶为佳,以四为正”的审美情趣。本文将从数词的起源来挖掘数词潜在的哲学内涵和深层寓意,再从此类成语的结构入手,具体分析各种数词形式的语义内涵和词义的演变规律。

一数词类四字格成语的起源与文化

1.数词的起源

第一,《易经》中的数词。最早的数词概念来自于《易经》中的两仪四象八卦的太极文化,《易经》的符号体系可以看做是数词的雏形。太极把宇宙事物分为阴阳两极,阴阳两性存在于客观的世界中,如天地、男女、日月等;四象包括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八卦分别象征天、地、雷、山、泽、风,两卦叠加,八八六十四卦,也称“别卦”,象征整个大千世界。九为阳数,奇数之极,象征“天,帝王”,五阳数中位数,“九五”表示帝王之尊,成语“九五之尊”便来源于此。阳爻为九,阴爻为六,六来自于三偶爻,三偶爻为坤,坤有柔、顺之意,因此六有顺利之意,如六六大顺等。我们可以从太极文化中窥探出古代人们对数字观念的理解,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词。

第二,数词的构造方法。(1)在汉字构字方法未产生之前,人们采用实物记事方法,即结绳和树桩。他们用一横代表一桩实物,二横代表两桩实物,单数一、二、三,都是积画成数,是典型的刻画符号。在表示几十的概念时,单数用实物木棍累积,整数用结绳表示,一根绳上打一个结表示一十,两个结表示二十。因而数词的基本功能是记事,来表示基本的数目概念。(2)“六书”造字。六书是汉字的构字方法,许慎《说文解字》:“六书者,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一、二、三”是指事字,用符号来表达抽象的数字概念;“四”是“泗”的本字,泗是人口发出的声气,后假借为数目字;“五”像二物交错之形,本义交错,借用为数目名称;“七”为“切”的本字,古文中的七,是在横画中间加竖画,划物为二,从中切断;“两”是“辆”的本字,驾马车用两匹马拉,借用为数词,专用于成双成对之物。

第三,数词的功能和运用。数词最基本的功能在于认识客观事物,并对其进行分类。最早的认识来源于对身体构造的感知,产生了两目、两耳、四肢、十指等,如成语中的“四脚朝天,五体投地等”;来源于对宇宙时间概念的认识,提出了四时、八节、十二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等时间分类;孟子关于性善论提出了“四端”说,“四端”引发了“四德”。此外,人们习惯用数词来概括事物,如五音、七律、九州。

2.四字格成语的文化内涵——辩证统一和中庸和谐的思想

八卦《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种朴素的辩证思想深入人们的思维方式之中。人们既看到事物的相反相成,又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传统的中庸思想追求事物整体的统一,强调和谐。在这种文化土壤的熏陶下,汉民族形成了独有的且对立统一的思维习惯,反映在人们的语言中,就产生了成双成对的语言构成特点,四字格成语以精炼的方式承载了这种文化底蕴。四字格成语一般都能一分为四,或两次一分为二,四字格式体现了辩证统一与中庸和谐的完美统一,成为经典格式流传至今。

二数词类四字格成语的形式特征和语义内涵

根据数词在四字格成语中的个数,可以分为一个数词类、两个数词类、三个数词类、四个数词类。一个数词类中包含“一”的占大多数,“一”的内涵丰富。两个数词的四字格成语根据数词在四字格成语中的位置可以分为:

1.数词对举类

第一,数词奇数位置。

两个不同的数词类(a×B×)。典型格式:一×二×:一干二净,一清二白,一穷二白,一差二错;七×八×:七手八脚,七嘴八舌,七拼八凑,七零八落;千×百×:千方百计,千锤百炼,千奇百怪,千疮百孔;千×万×:千军万马,千山万水,千丝万缕,千真万确。

奇数位的数词对用是数词类四字格成语的典型用法,此类格式一般都是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部分构成,数词夸大或缩小了词语本身的含义,表示一种抽象的含义和概念,具有形象感。

两个相同的数词类(a×a×)。典型格式:一×一×:一心一意,一举一动,一朝一夕,一模一样;十×十×:十全十美,十发十中;百×百×:百发百胜,百发百中,百依百顺;半×半×:半推半就,半信半疑。

在一×一×格式中,“一”所包含的词义十分丰富,按照偶数位的词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名词,另一类是动词。在名词类中,“一”的含义有多种,可以表示全、相同,如“一心一意,一模一样,一德一心”;可以表示少,如“一丝一毫”,还可以表示速度慢,如“一字一句”。在动词类中,可以表示动作交替,反复或连续,如“一张一弛,一唱一和,一来一往”,还强调动作的“每一”,如“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十×十×格式表示程度高,相当于副词,“十分”、“很”“非常”;百×百×格式表示概率高,有“完全”之意。半×半×格式强调两个动作同时发生,即一边……一边……,这两个动词意义相反,来表示人物内心的矛盾过程。

第二,数词偶数位置(×a×B)。典型格式:×一×二:独一无二,说一不二,数一数二,划一不二;×三×四:朝三暮四,推三阻四,颠三倒四,低三下四;×七×八:横七竖八,杂七杂八。其他格式:接二连三,猜三划五,拨十得五。

×一×二格式中,一和二在具体的成语中有不同的指代含义,如数一数二,一二表示序数词第一第二。×三×四格式中,三四的意义虚化,用来泛指,指“这个”、“那个”,用来凑足音节,表示杂乱无序这样的贬义。

2.数词连用类

aB××:三五成群,亿万斯年,九十其仪,九五之尊。

×aB×:乱七八糟。

××aB:略知一二,气象万千,寓言十九,珠履三千。

a××B:一分为二。

数词连用的形式,有的是个位数之间相连,有的是千万亿之间相连,有的是个位数与十千相连,形式多样,用法灵活。数词的意义泛化,可以指数目多,如三五成群、气象万千;可以指数目少,如略知一二;可以表示数字的比率关系,如寓言十九,十九有十之八九的含义。同数词对举类相比,数词连用形式不是十分普遍,缺乏整齐均衡的形象美和音韵美,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语言现象,口语色彩较浓。

三数词在四字格成语中的表达义

1.数目义

数词表达的是具体的数字概念,成语的凝固性不强,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分类,在使用中数词的具体意义基本不变。如:(1)两袖清风,四脚朝天,十指连心,四舍五入;这些数词的意义是确定的,表示数词的基本的数目义。(2)文房四宝,岁寒三友,皈依三宝,三山五岳;将某些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归纳起来,用数词来统称。用上下位词来表示,共同体现了人们习惯于用数词来统计共同特征的事物,增强记忆效果。

2.泛指义

人们根据已有的认识对事物进行概括性的分类,再用所分的小类来泛指事物的整体或全部。我们可以从数词类成语中找到具体的下位词,但在使用过程中,数词常常失去本身的数目义,泛指它所指称的意义。这种泛指义满足人们词语表达的模糊性需求。

三教九流:泛指宗教、学术领域的各种流派。

七情六欲:泛指各种情感欲望。

3.虚指义

数词在四字格成语的使用中,词义发生了从实到虚的发展演变过程。它符合人们表情达意的需要,将原先单纯表示数字概念的数词发展到能灵活表达抽象意义的数词,丰富了数词的语义内涵。

第一,表示“少”,数量少,程度低。一丝一毫,一席之地,一时半刻,一知半解,三言两语。

第二,表示“多”,数量多,频率高。三番五次,三亲六眷,三推六问,七老八十,万劫不复,咫尺千里。

第三,加强程度,相当于副词“很”、“十分”、“非常”。一清二楚,一干二净,四平八稳,四通八达。

第四,表示对比关系,增加烘托效果。一日三秋,一呼百应,一本万利,问一答十。

第五,表示“各个”,“各种”。四面八方,七病八痛。

第六,表示数字的比率关系,一般表示概率较高。十×九×:十室九空,十拿九稳;百×百×:百发百中,百战百胜。

第七,无意义,凑足音节,调整韵律。决一雌雄,不堪一击。

4.指代义

第一,数词在四字格成语中的指代。

举一反三:“一”指代一类事物,“三”指代其他同类事物。

一了百了:“一”指代主要事情,“百”指代其余事情。

第二,数词与成语中其他词联合来指代,可称为借代。

张三李四:借代为普通人,相当于英语中的tom,Jack。

5.典故义

数词类的四字格成语有的来源于历史故事、名人轶事或文学诗词,其中的数词包含了特定的典故义,作为成语的一部分表达抽象的意义。如:三人成虎、四面楚歌、七步之才等。

6.色彩义

第一,语体色彩。四字格成语庄重典雅,与其他的熟语相比,书面语色彩较浓,然而数词类的四字格成语与非数词类的四字格式成语相比,却有明显口语化倾向。接二连三——接连不断;三言两语——寥寥数语。

第二,感彩。(1)褒义色彩。四×八×:四平八稳,四面八方,四通八达。(2)贬义色彩。×三×四:低三下四,不三不四,丢三落四,颠三倒四,求三拜四;七×八×:七拼八凑,七嘴八舌,七手八脚,横七竖八,乱七八糟。(3)中性色彩。四书五经,五颜六色,九鼎大吕,一朝一夕。

参考文献

[1]王涛.中国成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数字物流的含义篇2

关键词:能量流动;数学等式;化繁为简;突破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问题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的主干知识、精华部分。作为高三老师如何突破难点,把复杂的能量流动分析简单化非常重要。笔者利用教材上赛达佰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作为素材,复习能量流动的方法供同行斧正。

一、识图

二、分析数值,夯实基础

识图后,老师引导学生明确每个数值的含义,请多个学生上黑板写出数值的生物含义,再请学生评价并补充。现举例说明如下:464.6属于①生产者的总同化能,②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③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④总初级生产者;62.8属于①流入植食动物的能量,②植食动物的同化能,③总次级生产量;12.6属于①流入肉食动物的能量,②肉食动物的同化能;其他数值不一一说明。

三、写出数学等式,启发思维

学生明确图中数值含义后,请写出图中的数学等式,例:

464.6=12.5+62.8+293+96.3……①

62.8=2.1+12.6+29.3+18.8……②

12.6=微量+5.0+7.5……③

14.6=12.5+2.1+微量……④

122.6=96.3+18.8+7.5……⑤

327.3=293+29.3+5.0……⑥

通过启发、讨论还可以写出一个数学等式。

464.6=14.6+122.6+327.3……⑦

通过理解等式①可知,输入生态系统的总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第一营养级同化能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第二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通过理解后面等式可知,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与去向。

通过理解等式⑦可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转化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四、改变数学等式,突破难点

学生在理解概念和能量来源去向后,通过改变数学等式,尝试突破难点。例如把等式①改成:

464.6-96.3是什么含义?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可知含义有:①生产者净同化能,②用于生产者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③贮存在生产者中的能量,④净初级生产量;62.8-18.8是什么?12.5-7.5是什么?答案就很简单了。

五、提出问题,突出重点

完成前面的教学后,可提出几个问题:①植食动物的粪便量隐含在哪一数值中?(答案:12.5)肉食性动物的粪便呢?(答案:2.1)粪便量与同化能之和等于什么?(答案:动物的摄取量)②能量从植食性动物传到肉食性动物的传递效率是多少?(答案:20%)若该湖是人工湖,投入饲料100,上面又该如何计算?(答案:7.7%)③图中箭头粗细说明什么?(答案:同化能的大小)能量流动的特点是什么?(答案: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金字塔的形状如何?(答案:正金字塔形)

六、利用数学等式教学的优点

本堂课是以教材上的赛达佰格湖能量流动为素材,把能量流动的知识用数学等式逐一展开,化繁为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知识容量大,能保证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数字物流的含义篇3

论文关键词:英汉,网络聊天语,新兴词汇,构成,发展趋势

 

一、引言

随着电脑使用的普及,人们通过网络这样的沟通方式已经越来越常见。无论在工作领域、学习领域,还是在生活领域,网络的快速、便捷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人们除了用最便捷的方式——移动电话来进行日常聊天之外,网络聊天便是首选。因此,网络聊天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一步完善。这种新产生的网络聊天用语有其独特的地方,特别是网络新兴词汇的大量产生,可窥探出英汉语言未来发展的趋势。由此,可以促进语言学研究方向的发展。

二、英汉网络聊天语中新兴词汇构成之共同特点

通常在网络聊天用语中有词和句来表示。一个意思的表达可体现在一个或几个词上,当然,通常体现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上。无论是词语还是句子,作为聊天用语都具有时代特征,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且流行开来的。在英汉常用的聊天用语中,他们的构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中新兴词汇的构成有着共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构词方式上,是在传统意义上的构词方式基础上衍生出的具体时代特征的新词汇。

(一)网络新兴词汇的复合构成方式

从词汇学中的构词方式来说,复合式的构词是英汉词汇中最常见,且构词单词数量最多的方法。在网络聊天用语的词汇中信息传播,新兴词汇的产生有大部分是依照这样的方式构词的。复合词顾名思义是由一些词汇复合形成的,确切地说,汉语词汇一般是将两个或以上的词语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一个或两个汉字相组合,从而形成具有新词义的词语;而英语词汇多是将两个或多个单词中的一个或多个字母相组合,而形成具有新含义的英语单词。这样的复合词可以避免创造出全新单词的困难,且这样创造出来的单词容易被接受,也易被推广。比如说,英语网络新词中具有影响力的一词——Chimerica,其中文意思是“中美国”。该词从构词形式上一眼便能够看出是将大家熟知的单词“China(中国)”中的前三个字母“Chi”与“america(美国)”中的后六个字母“merica”相组合,形成了“Chimerica”这个具有新含义的词语,同时,该词的基本含义也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Chimerica”一词是2007年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史学家教授弗格森(niallFerguson)和柏林自由大学石里克教授共同创造的,描述的是中国加美国这样的一种中美关系,这种关系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其内涵非常丰富。该词无论从外形上还是从本身的含义上,都很容易猜读和理解论文格式。因此,当这个新词一出现,很快就具有了普遍性。再如汉语中的流行词——卡奴、房奴、车奴,熟女、剩女等,这类词语的构成特点都有一个固定的词语模。单独看其中的一个汉字,如卡,车,房或者熟和剩,只有其基本含义,但是一旦加上了一个词模就可以形成一个新词,而这个新词是根据时代特有的某些元素为背景而产生的。在例词中,“奴”是指奴隶,基本含义指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或不能自主的人。现代社会中当然已经没有奴隶主或者地主,但是人们就用着奴隶的意思,根据现代社会出现的种种现象,而出现了很多反映社会现象的新词。卡奴即指一个人使用大量的现金卡、信用卡,但负担不出缴款金额或是以卡养卡、以债养帐等方式,一直还利息钱的人。同样推理,车奴、房奴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这些词也只有在当今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产生。

(二)网络新兴词汇的谐音构成方式

英汉网络新兴词汇中,利用谐音来造词也是新兴词汇产生的一种重要方式。谐音的利用有两种形式。第一,借用原有的同音但不同的字来组成新词,这个同音不同字的新词有着新的含义。这种谐音新词出现在汉语新词汇中较多。如近几年来,随着物价的猛涨,在商品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有趣的新词,这些词是人们为了表达心中的不满和戏谑而创造出来的。“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和“苹什么”等是最流行不过的词语信息传播,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借用传统词中的“逗你玩”、“算你狠”、“将你军”和“凭什么”的基本含义,然后将所要表达的新事物的主体来套用传统意思,就出现了能反映时代某一现象的新词。这个新的主体事物的发音与传统表达的字词发音相同或相似,却有了新的意思。第二种谐音构词是利用英语和汉语两者的发音,找出与其对应的相同或相似的谐音,谐翻译出来的新词,如下面的这个单词。2010年中国最流行的词——给力,该词也是流行的网络词汇,它是中国北方的土话,表示给劲、带劲的意思,一般也可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在生活中的很多领域可以使用这个词。它在英语词汇中难以找到一个与其对应的意思,因此,有外国网友就直接将“给力”这个词音译过去,生造出“gelivable”这个单词来,该单词虽然没有被收录到英语词典中,但是当它一出现,便在网络语中流传开来,外国人也更愿意用“gelivable”这个单词来表达中国的“给力”含义。反之,从英语单词的发音中音译生造的汉语词也有相当数量。如近几年来网络上特别流行的“博客”,就是从“blog”这个单词音译过来。blog本身的含义是网络日志,在字典里没有“博客”之说,但blog的流行让网友通过该词的谐音,创造出“博客”这样的具有专属性的名词,使其更富有时代的特色。因此,英汉新兴词汇的构词中,谐音构词也是一种共同采用的方法。

(三)网络新兴词汇的语码代替方式

语码是用一种或多种形式来表示新词意义的方法。英汉网络聊天新兴词汇中有很多就是这种形式。它们用简单的字母或者汉字、符号、数字等来表示传统意义上的词,但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英语中,人们用一个或多个字母或大写字母来代表流行语意。这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默认的缩写形式。如,BF代表boyfriend(男朋友),GF代表girlfriend(女朋友)等。在汉语的聊天使用中也常见,如GG代表哥哥,JJ代表姐姐,DD代表弟弟,mm代表妹妹等等。此外,用数字表示意思的也越来越多,常见的3Q表示thankyou,94表示“就是”,4表示“for”等。有些就更加简单了,用一个数字符号就可以表示一个意思信息传播,如“=”表示“等一下”,这种方式既简单省时,又易懂。这种用语码来代替传统意义的不同字母和符号,在某种意义上看也是一个新词汇产生的手段,英汉网络聊天新兴词汇中都常见。

(四)网络新兴词汇的旧词新义方式

从传统的词汇构词法中解读,一词多义是普遍现象。在英汉网络新兴词汇中,因时代特征的需要,某些具有基本意义的词便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产生了新的意思。旧词新义一般有三种形成方式,即词义的扩大和缩小、词义的升格和降格以及词义转移。汉语词汇中“山寨”一词是近几年流行火爆的词语,原含义是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势力范围,有着不被官方察觉或者不愿管辖的意味。而现在更多有着新的时代现象特性,“山寨”作为产品的代名词而被社会认可和炒作,并成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意思用来指依靠抄袭、模仿、恶搞等发展壮大的反主流的文化现象。这种意思是随着当今社会盗版事物的猖獗而产生的论文格式。又如英语中的hacker一词,原意为“乱砍者”,现引申为“黑客”。该意是随着电脑和因特网的产生而新生的意思,进而还用到生活中的其他领域来借指代一些人或物。旧词新义不但反映了人们习惯于接受熟悉的稳定的英汉词汇,而且揭示了人们趋向在旧有基础上的求新求变求异。

三、英汉语言未来发展趋势

从英汉网络新兴词汇的构成形式上可以看出新词汇比原来的单词简单易认。从语义来看,生动贴切,简练明确。词汇是语言最基本的单位之一,是细胞,是元素,因此,词汇的特点能够看到语言的特点。由此可见,英汉语言未来发展的趋势是向着简约、生动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共同原因——时代背景和语言本身的词汇构成特点。

(1)英汉语言未来求简趋势的共同背景

从以上的英汉网络新兴词汇中所知,所有的新兴词汇都带有时代的元素。他们有的包含着时代的流行元素,有些包含着时代中某一特殊现象,或代表某一特别事件等。新兴词汇都是对这些时代元素、现象等的高度概括和提炼。21世纪的今天,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大。在这样的共同背景下,利用网络沟通的人们便会从中寻求一种轻松自如的方式来调节压力,便于沟通。单词的简约化为网民提升了语言使用的速度,各种各样的形式为他们的理解提供了便利,而高度凝结的语义为他们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心情环境。因此,英汉语言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在具有时代特征下的简约化发展。

(2)以英汉网络新兴词汇构成的共同特点为基础的英汉语言未来求简趋势

英汉网络新兴词汇的几个共同构词方式表明,复合式是将多个单词复合成一个新意义的词,如汉语中的“卡奴、房奴和车奴”等,英语中的“Chimerica(中美国)”等;谐音式是将原有的词套用成新意义的单词,如汉语中的“豆你玩、蒜你狠”系列信息传播,英语中的“gelivable”等;而用简单的符号、字母、汉字或者数字作为语码来代替传统意义上的词就更加简单形象,如汉语称呼系列中的“GG、JJ、DD和mm”等,英语中的“3Q”等;即使是旧词引申新义也是在不增加任何汉字或单词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新意义的词,如汉语中的“山寨”,英语中的“hacker”等。从网络新兴词汇的长度上看,非常直观地表明新单词比原有单词更加简短,如汉语中的“型男、熟女”就是“有型的”加“男人”的复合以及“成熟的”加“女人”的复合;而从语义上看,新单词是对复杂事物的高度概括,就如“熟女”而言,其实所指不仅仅是“成熟的女人”,而是特指那些年龄在30-50岁之间的,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内涵,气质优雅,自爱自信,懂得体贴和关怀的女人。词汇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基本构架对整体的结构有着重大的影响,从以上的新兴词汇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英汉语言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求简化。

四、结语

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人们的物质水平和精神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的不断向前发展加速了人们生活的节奏。英汉网络新兴词汇的产生会不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和发展变化,同样,英汉语言的发展也会随着时代的要求和传统意义上的构词特点而变得更加简约。

参考文献:

[1]paolillo,J.Languagevariationoninternetrelayroom:asocialnetworkapproach[J].JournalofSociolinguistics,2001,5(2):180-213.

[2]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索绪尔著.高明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数字物流的含义篇4

初中化学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以数字化手持技术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字化实验,以客观的数据突破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关系构建,并拓展化学课程资源,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生命、环境保护等课程资源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理念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微观与宏观之间关系的构建一直是化学教师努力突破的重难点。数字化实验室不仅为教师突破微观与宏观之间关系构建的教学重难点提供了帮助,同时也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从微观视角思考宏观世界的化学观念,拓展和丰富了化学课程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既是艺术,也是一门科学。但因为缺少了科学的思维,缺乏数据、做法和实证,使教育陷入了感性的经验主义的泥沼。而将数字化技术渗透到化学教学中,可以将微观的知识和问题通过具体的数据加以体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数据采集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为充分发挥数字化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不仅设计了能够渗透数字化技术的学生实验,还组织兴趣小组,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校的地域特点,拓展化学课程资源,努力将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等相结合,体现了“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要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建设理念。

1让数字化实验融入生活实际拓展生活课程

沪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9年级上册p46“练习与实践”中,有这样的一道思考题:我们已经知道,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呼吸作用确实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题中还给出了一组数据:吸人的空气中(按体积分数计算)氧气占21%、二氧化碳占0.03%;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占16%、二氧化碳占0.4%。常规的问题解决方案是让学生设计一组对比实验:取两支试管,分别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第一支试管用洗耳球通过导管向澄清石灰水中鼓入空气,第二支试管让学生直接通过导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结果,第二支试管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证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高,但具体的数据通过实验过程无法得出。如果将数字化技术引入到该实验过程中,具体的数据都会在实验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再结合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就能够使学生跳出感性的经验主义的泥沼,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就会进一步加深,并能够形成客观而丰富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操作过程为:先将数据采集器连接到电脑上,再将氧气传感器和二氧化碳传感器同时连接到数据采集器上。然后取两只大号的保鲜袋,向其中吹气(收集呼出的气体),设置“以时间为基准”,开始计时后先用传感器在空气中测定一组数据,然后将传感器插入保鲜袋中,观察曲线的变化。测得的结果如图1所示。

上述两条曲线可以清晰地反映出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与呼出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变化,同时将相关数据呈现出来。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跳出通过主观现象来理解知识的经验主义倾向,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呼吸作用的实质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用数字化实验促进自我保护拓展生命课程

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虽然只有0.03%,但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会对人的健康甚至生命产生影响。教科书在涉及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的内容时,有这样一段描述: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群产生有害的影响,所以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该注意通风换气。在进入可能含有较多二氧化碳气体的地方之前,应检验该地的二氧化碳含量,以免危害到人的健康。教科书中还给出了具体的数值,见表1。

教室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场所,正是人群密集的地方,当冬天气温比较低的时候,学生往往不愿意开窗通风。这种长时间不通风造成教室内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值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只是学生没有通过客观的数据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从而忽视了问题的存在。为呼吁我校的学生主动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生命质量,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利用传感器做了两组实验。第一组实验选择教室中间和教室外走廊两个地点,测试时间为25min,测定的内容为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情况对比,具体数据见表2。

第二组实验则直接在临近下课的时候,在教室内外同时测定一组数据,具体数据如下:教室内,氧气含量为15.85%,二氧化碳含量为0.312%;教室外,氧气含量为21.05%,二氧化碳含量为0.035%。

上述两组实验中所提供的数据,我校已经在校园网上公布。数据的说服力是最有效的,现在,各班都成立了教室环境保护志愿小组,负责督促本班学生课间必须到教室外活动,教室的门窗都打开,每节课中间必须至少通风一次。

3用数字化实验培养环保意识拓展环保课程

苏州是水域密布地区,素有“东方威尼斯”的美誉。本校所处的区域,周围有漕湖、春申湖两大湖泊,黄埭塘、东桥大寨河两条河流。这些水域资源直接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但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部分水域受到污染,东桥大寨河就属于污染的重灾区。保护水源就是优化我们的生存环境,所以,对水质的检测自然成了学生关注的话题。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采集水样,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他们对所采集的水样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水样的pH、含氧量、导电率3项指标进行了测定,数据如图2所示。

采集水样过程中,学生已经对采集点进行了实地勘察,发现漕湖的水质最好,黄埭塘的水流速度最快。对水样的数据分析主要以漕湖作为参照标准,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流水的含氧量相对较高,适宜水生动物的生存,教科书中也明确了“水中溶有水生生物所必需的氧气”;导电率升高是由于工业用水中含有的大量离子未经处理就排入水域,其中包括一些有毒的离子,致使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所以东桥大寨河的水有明显的异味,并且没有水生生物的存在。值得庆幸的是,兴趣小组的学生将所测得的数据呈送政府环保部门,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充分认可,并且黄埭镇政府已经将东桥大寨河的改造工程列为2015政府实事工程之一,并且聘请我校学生作为环保志愿者,定期检测水质,所提供的数据将作为政府勒令相关企业整改的直接依据。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环保事业中得到应用,同学们欣喜之余,也更加热爱化学,有的甚至表达出将来要从事化学研究的心声。

数字物流的含义篇5

关键词:同形异义词比较研究“约束”“約束”

汉字的历史悠久,除我国的学者外,不少外国学者也对汉字的研究情有独钟。日本的汉语教育家藤堂明保(1981)指出:昔,伏羲氏が、易の八卦を画したのが,繩文字の起こりであるし,また蒼頡が天下万象の姿をとらえ画いたのが、漢字の起こりである。[1]很显然,藤堂明保的这种说法是典型的汉字起源之“八卦说”。众所周知,汉语和日语这两种语言均使用汉字。中国的汉字词约在公元3世纪左右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而日本独创的汉字词主要是在近代明治维新之后才传到中国的。中日文化交流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随着语言的交流与传播,汉语和日语的词汇中出现了很多同形词。

关于中日同形词的界定,目前虽尚未取得共识,但一般的观点认为,不考虑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因素,由两个字的汉字所组成,且具有相同字型的汉字词则被称为中日同形词。由于此类词在中日语言中均被使用,因此相互之间存在着借用关系。若按照中日同形词词意是否相同的标准进行划分,可大略分为三类,即:同形同义词、同形异义词、同形类义词。

众所周知,汉语和日语的汉字词汇中存在着很多同形词汇。而这些同形词汇中各类型词汇所占的比例却完全不同。吴春燕(2009)将《新编日语》(1~4册)中出现的中日同形词词条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在所统计出的1229个同形词条中,同形异义词仅占7.97%。由此可见,中日同形异义词汇所占比例非常少。由于其数量之少,学习者很容易忽视它的重要性和难区别性。

汉语的“约束”和日语的“約束”便是一对同形异义词。日语的“約束”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汉语繁体字的“約束”。但作为现代用语,它们在两种语言中各自所表示的含义却大相径庭。汉语的“约束”有时作为学术专业词被广泛应用在医学、物理学、力学、应用伦理学、法学等学科领域。而作为一般常用词的“约束”在汉语和日语中究竟有怎样的不同呢?

语言学认为,词是由语素组成的。因此,词与语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换言之,语素的含义问题解决了,词的含义问题就容易理解了。笔者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查找汉语及日语相关的权威字典,并统计汉语“约”和日语“約”、汉语“束”(以下简称“束1”)与日语“束”(以下简称“束2”)、汉语“约束”与日语“約束”的含义,之后将它们进行比较研究。从而观察分析两种语言中各语素及词之间所对应与不对应的含义。

一、“约”①与“約”之语素比较

《说文解字》中“约”的语源是形声字,“糸(mì)”表义,“勺”表音。对于“约”,笔者通过比较汉语《辞海》及日语《広辞苑》后,其含义可概括为:①缠束、环束;②绳子;③以语言或文字订立共守的条约。如要约、契约、盟约;④邀请;⑤阻止;⑥紧缩、节俭;⑦简要;⑧大略。如约计、大约;⑨隐微;⑩屈曲;k备办车驾等。

相反,对于“約”,其含义可概括为:①つづめること。つづめ。省略。(要~、集~);②ひかえめにすること;③とりきめをすること。ちかうこと。ちぎり;④ある数で割ること;⑤約音の略;⑥あらまし。およそ。ほぼ。

“约”的古语用法无需与其他汉字组词,单个字便能表示所有的含义。而“約”除个别特殊情况外,一般需与固定的词组搭配在一起使用才能表示出它的含义。例如“約”常搭配的日语词组有“節約、約束、約分”等等。

此外,“約”除“ある数で割ること”“約音の略”含义之外,其他含义均可在“约”中找到对应项。然而这并不能认为日语“約”有不同于汉语“约”的意思。在《古今汉语词典》(大字本)中,对于“约”有一条释义可以表示为数学上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除分子和分母,使分数简化(例:约分、约数)。这与“ある数で割ること”的意义相同。而“約”的“約音の略”这一含义中所指的约音,是指日语中常见的一种音韵变化现象,经常简称为“約”。由此可以判断出此释义与“約束”一词的构词无关联,因此就不对其做赘述。

笔者参考了古汉语词典后发现,汉语“约”作为古代汉字,还有“约定、约会,掠、拂过,笼罩”等释义。[2]相反,其他大型日语字典中对于“約”无不同的释义。综上所述,无论是在古语用法中,还是现代语用法中,汉语“约”均被广泛使用,而日语“約”的含义基本上在汉语中均有对应项。

二、“束1”与“束2”之语素比较

“束,縳也。従口、木。”[3]对于“束1”的释义一般有:①捆、系;②计量成束物的单位;③约制,管束。如束身自爱;④事之结末收梢。如结束、收束;⑤姓(西晋时有束皙)等。而“束2”的训读及音读共有3个读音,即“たば”、“つか”、“そく”。1.当读作“たば”时表示“束ねたものを数える語”。2.读作“つか”时表示:①握った時の四本の指の幅ほどの長さ;②束ねた数の単位;③短い垂直の材;④(製本用語)紙を束ねたものの厚み。3.读作“そく”时,可表示为:①たばねること。まとめること;②つかねたものを数えるのに用いる語;③矢の長さの単位。親指以外の指四本の幅;④蟇目の矢二〇本の称;⑤(江戸時代の隠語)一、十、百などを示すのに用いた。除此之外,在《新明解国語辞典》中,“そく”还有“字音語の造語成分”这一用法。

“束1”和“束2”均可表示“约束、管束”以及“作为计量成束物的单位”这两种含义。同时它们又分别有其他的用法。例如“束1”还可以释义为“捆、系”,并作为动词来使用。“束2”虽也有表示“捆、把”等的用法,但它是作为名词来使用的。两者在词性上是不同的。再有,“束2”可以表示除束物之外其他的计量单位及特殊隐语的同时,也可作为字音语的构词成分来使用,这些用法在“束1”中均无对应的内容。总而言之,“束1”和“束2”有相同含义的同时又分别有各自的其他含义。

三、“约束”与“約束”之词比较

汉语中的“约束”是与“放纵”相对的。概括起来它有这几种释义:①控制、管束;②对物置及其运动条件所加的限制。例如书本受到桌面的约束而不掉到地上。轮子受到轴承的约束而在一定位置上转动。钢体上各质点的运动受到任意两质点距离不变的条件限制等。作为一般常用词,现代汉语中“约束”经常表示为限制使不越出范围。此外,“约束”在古语用法中有表示“信约、盟约”的意思。

关于“約束”,《広辞苑》中的释义为:①くくりたばねること。②ある物事について将来にわたってとりきめること。契約、約定。③種々のとりきめ。規定。④“約束事”に同じ。此外,《新明解国語辞典》认为“約”和“束2”都表示“ちかう、ちぎる”的含义。“約束”作为动词,既能表示“近い将来、必ずそうするということを相手方に伝え、了解を得る(相互に取り決める)こと。また、その内容。”但这种用法不能用于表达不好的内容。还可表示“関係者の間にあらかじめ了解が成立していたり、不文律があったりして、その事柄が暗黙のうちに認められていること。”“約束”作为名词,表示“その組織構成の維持や正常な運営の上で必要欠くべからざる内規。”即汉语中所说的某组织或机构内部的规定、规则。

综上所述,“约束”与“約束”分别有各自的用法,且没有相互对应的内容。它们的释义完全不同,不可混淆。现将“约束”与“約束”的释义整理成表,如下表所示:

从上述分析来看,虽然构成“约束”与“約束”的各语素之间有着共通的含义,但由它们所构成的词之间无任何共通之处,即“约束”与“約束”的书写形式虽然相同,但它们的含义却没有什么联系。可见,各语言中词汇的含义是与该国家的文化和生活息息相关的。

也正因如此,对于学习日语的中国人来讲,由于受到汉语母语的干扰,在认知同形异义词时很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现象,从而给学习带来很大的困扰。例如汉语中的“床”和日语中的“床(日语中一般读为‘ゆか’)”这一同形异义词。现代汉语中的“床”是指供人睡卧的家具;而日语中的“床”则一般指家中的地板。像这种外形相同但含义完全不一样的词,在日常学习和运用中很容易成为错用、误用的对象。

许多中国人在学习日语时较容易忽视在不同语言体系下的词汇体系是不同的,且不同词汇体系下的词也是各呈异态这一现象。他们总是习惯于在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基础上去学习、思考日语词汇。但中日语言词汇间很少存在有一对一可等值对换使用的情况。中日同形语的滥用在日语学习者中已司空见惯。因误用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值得人深刻反思。我们必须重视区分中日同形词,排除母语的干扰,从其本质意义上学习、掌握词汇,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二语习得的方法与技巧。

内容注释:

①“约”在汉语中是个多音字。笔者只研究其读“yu”时的意义。

引用注释:

[1]藤堂明保.漢字語源辞典·序説.东京:株式会社學燈社,1981:

13.

[2]古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徐伟建.上古漢语词典[Z].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参考文献:

[1]藤堂明保.漢字語源辭典[m].東京:株式會社學燈社,1981.

[2]沈宇澄.现代日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佐藤芳之.日汉同形同义词研究[D].北京大学中文系,2010.

[4]吴春燕.中日同形词的比较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

(3).

[5]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6]広辞苑(第六版)[Z].東京:株式会社岩波書店,2008.

[7]古今汉语词典(大字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8]新明解国語辞典(第5版)[Z].東京:株式会社三省堂,2005.

[9]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0]古汉语常用词词典[Z].武汉:崇文书局,2006.

[11]刘富华,孙炜.语言学通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数字物流的含义篇6

关键词:图形符号;“”字纹含义演变0引言

“”字纹作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一种时代的符号,在每一个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尽相同的表现方式,并且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的寓意。而在日益发展的今天,对中国“”字纹样内涵进行研究和探讨,不仅仅有利于提升作品的文化底蕴,更有利于设计过程中灵感的迸发。

1中国“”字纹的起源

“”字纹的起源众说纷呈。西方的一些学者认为最早的“”形文纹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见于埃及第十二王朝时期的域外的塞浦路斯和卡里亚陶器残片上。早在欧洲的青铜时代,几乎所有类型的“”形纹饰就遍布欧洲各地了。在亚洲,印度的“”形纹很早就出现了,并且多为标准的“”形。有些研究学者曾一度认为“”形纹饰通过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但是根据我国的考古发现,在中国境内出现的“”形纹可以追溯到距今约4000多年的马家窑文化时期,佛教则是在东汉时期才传入中国。由此可以见,“”形纹在我国存在历史悠久,随着佛教的传入和时代的演变,“”形符号在中国各个领域的流行和使用变的普遍了,陶器、铜器、金银饰品、织锦漆器、家具门窗上比比皆是这种符号。神秘的“”形纹逐渐抛开原本浓厚的宗教味道,越来越偏向人们所给予的吉祥寓意,慢慢演变成审美成分浓厚、成为民族传统纹饰的审美对象了。

2“”字纹概述

“”读wan,原为梵文。大乘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小乘佛教认为此相不限于胸部。在佛经和佛寺中,右旋“”字亦传写作左旋“”。唐慧琳《一切经音义》等认为应以右旋(蛹)为准。在《辞海》中“”条有解释:“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通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梵文作Srivatsa(室利蹉),意为“吉祥海云”。而在学术界,“”字纹也有象征太阳或火,氏族图腾、生殖崇拜等特殊含义。

3我国“”字纹的象征含义演变

“”字纹除了普遍存在于宗教领域,在我国的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都具有不同的象征含义和不同的式样、变体。

(1)不同朝代的“”字纹。1)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佛教因为其独特的教义大大满足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中国人民的精神需要,也给予了由上至下各阶级人们极大的心灵慰藉。从而使作为佛教吉祥标志之一的“”形纹,渐渐从单纯的装饰纹样随着佛教的深入人心而逐渐被老百姓所熟知。例如洛阳龙门石窟南壁比丘法生造像的胸前宝珠上,就在其中心位置雕刻了“”形。由此说明,这一时期,我国“”字纹的运用是比较广泛的,但比较单一多用于佛教的吉祥标志。2)唐宋时期。中国晚唐和五代宋元时期,“”字纹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正是由于佛教的逐渐深入民心,“”作为佛教的瑞相之一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它被逐渐地运用在日常所能见到或人们所能够触及的领域,如:建筑、器物、织物等。武则天时期将其称之为“万”,并寓意为“吉祥万德之所集”,寓以“万德庄严、功德圆满”之意。到了中晚唐时期,随着人们对佛教思想的信奉,此纹饰应用于铜镜的装饰纹样“”位于铜镜背面的以钮为中心均匀分布,此造型简单,装饰简朴,反映出晚唐时期人们对“”字纹的钟爱之情。五代宋元时期,经济的逐渐发展,皇室成员对美术方面尤为钟爱,士大夫文人之风已作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文化,以一种崇尚天真清新的风格为主,托物言志,借物以抒情。3)明清时期。“”字纹作为吉祥图案中的一员,在明清时期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字纹在这一时期的有着丰富变化,延伸出一些不同的表现方式,“”四端作四方连续展开,形成连绵不断的锦文,俗称“万不断”或“万字不到头”,取长久不断之吉祥寓意(见图1)。明代的各朝皇帝王,大多提倡信奉佛教“”作为佛教的祥瑞标志,“”字纹作为一种吉祥图案自然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明代的汉族官服中也时见“”字纹样,以示当官的威严。到了清代,随着城市以及商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这一纹饰得到更为丰富的变化,广泛且大量的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达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纹也就代表着皇权至高无上,万古永驻。

图1(2)不同民族的“”字纹。在我国的很多少数民族中,“”字纹被认为有吉祥幸福之意,更是以“”字纹为骨式,创造了无数回旋形的图形。有的叫“推磨式”,有的叫“喜相逢”。也有将“”字纹构成带状的二方连续,和块状的四方连续,便成“字流水”和“字不到头”,既有连绵长久之意,又含有浓浓的吉祥意味,在传统装饰纹样中多用作图案的地纹。而在中国浓厚的藏区,“”字符是代表着太阳的。太阳神是藏族人信仰本教中最伟大的神灵之一,因此,“”字纹在藏族文化中常与日、月、火的纹样连用,作为一种护符、符咒的标志。“”符号的变形符号藏语称“雍仲嘎奇”,有坚固不变之意。传统的藏民稳重、平静祥和、喜爱安稳,这些特质与当地的信仰崇拜和“”字纹的含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不管是最原始的本教或是后来的藏传佛教“”字纹都一直存在于其中。在藏民的心中它是最美好的祝福,虽然是简单的符号,在藏民看来它被佛赋予了灵魂,人们将它视为最吉祥的事物。每当有隆重节日的时候,藏民要在自己的门口,用白石灰画上“”字符,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人们对家人邻居美好的祝福。“”字符出现在藏族婚礼上,展现出了人们对审美、宗教情感的融合。很多藏族女人头上佩带的辫筒、腰带上挂的荷包等,都绣有“”字纹或者衣服上、腰带上、袖口上、领子上、鞋帮上、袜垫子上、袜留根很多人们所有的必需品上很多都绣有“”的变体。它象征“永生”“长存”“吉祥”。在藏区,“”字纹不仅是藏民心中信仰的宗教生活的一部分,早已融入藏民的社会生活中与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4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字形的文化符号包涵了独具特色的审美特征,了解“”字纹由简到繁、由单到双、由方变长、由方变圆、方圆结合的不断变化形象特征,并将其熟练的应用与我们的设计中,无论对于初学者,还是资深设计师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世界变化万千,只有先“传承”,才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创新”效果,设计亦是如此,掌握“”字纹的多种含义,并灵活运用,才能够设计出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从而丰富和美化人们的生活。参考文献:

[1]田自秉,等.中国纹样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吴山.中国历代传统纹样[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3]宋丙玲.浅谈中国的“”字纹饰[J].四川文物,2006.作者简介:谢璇(1990―),女,湖南娄底人,湖南省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级研究生在读。

数字物流的含义篇7

关键词: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文献繁化俗字类型理据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文献》是上海古籍出版社计划出版的《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中的一种,分上、下两册,共收敦煌文献286件,另附77件附件。该书所有的汉文文献中,俗字现象十分普遍。俗字对正字字形的改变,一般可以从简化和繁化两个大的角度来分析。“简化和繁化是一切文字共有的现象。汉字既然是记录汉语的书写工具,这个性质决定了它必然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即朝着简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汉字又是汉语的辅助工具,这个性质又决定了它必然朝着适应汉语发展的方向发展,即朝着繁化的方向发展。”①汉字为了便于书写,要求字形简略,在人们的书写过程中,汉字的确是不断朝简化的方向发展的。但是,汉字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能更好的表情达意也是很重要的,为了更准确地表达含义,与汉语的发展相适应,人们在书写的过程中有时又会在正字的基础上添加笔画或部件,正如裘锡圭先生所说:“在汉字发展的过程里也存在一些字形繁化的现象。”②本文将选取《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文献》中的繁化俗字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类型和保持理据的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一、繁化俗字类型

(一)增加笔画

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单位,它是文字书写中笔尖在书写材料上画出的点和线条,如横、竖、撇、点、折等。每一次从笔落下去到笔提起来的过程形成的轨迹就是一个笔画。增加笔画,指书写过程中增加了正字笔画中的一些点或线条,从而产生的俗字。

:“五根、五力、七等覺~、八聖道~…”③(北大D002)

:“若菩薩摩訶薩增上意樂,欲證無上正等菩提,成熟有情、嚴淨佛~…”(北大D005)

“支”“土”的笔画中本不含点画,而俗书却在笔末增加了点画。

:“其家~富。”(北大D037)《说文解字》:“巨,規巨也。從工,象手持之。”它的小篆字形作“”,在半包围结构里并不包含竖画,而俗字形却在“巨”中增加了一竖。包含相同部件的“炬”字也添加一竖写成“”,有时在上下各加一竖写成“”。

增加笔画一方面是受到书写惯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为了给文字以区别性。受书写习惯的影响,有时在书写该字字前先写一点,例如“厌、厚”等字先写一点,将“厂”写成了“广”;有时在写完一个字以后又会再加上一笔,例如“数、婆、氏、彼、祗、纸、支、枝”等,这些增加的点画是完全不表示意义的,只是由于书写惯性而加上去的。有些加点的俗字则是为了与其它字加以区分,在阅读敦煌卷子的时候可以发现,“土”和“士”并不是依据最后一横的长短而区分的。例如,“吉”在敦煌卷子里写成“”、“诘”写成“”,它们所包含的部件“士”,在具体书写中却将末笔写的很长,跟“土”没有区别。人们在书写的时候在“土”的右下角加一点与“士”相区分,而那些包含部件“土”的字也相应的加上一点,以示区别,例如“在、吐、社、坠、堕、尘、涂、悭、坚”等字中的“土”都写成“”。

(二)增加部件

部件是由笔画组成的、能独立运用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它介于笔画和整字之间。大多数部件是由一些笔画组合而成的,它们经常凝聚在一起,可以独立运用,以组合的形式充当构字单位,如“氵”、“艹”、“礻”等;但也有些部件本身就是一个字,如构成“好”的部件“女”、“子”,构成“林”的部件“木”等。汉语形声字或会意字中的部件一般具有提示语音或语义的作用,有些字经历了隶变、楷化以后,它本身的声符或意符已经不再具有表音、表意作用或者这些表音、表意部件不是那么得明显了。俗书为了突显、强化部件的表音、表意作用,常会在正字的基础上增加部件,形成俗字。

:“眾生常為愛網所纏,無明覆~,染著有愛,為之走使,不得自在。”(北大D029)“蔽”字本从艸敝声,该字形又增加部件“艸”,使得其意符变为“茻”,“茻”的含义是“众艸也”,以众草包围,可以更加突显“隐蔽”的含义。

:“牙莖枝葉花~味異。”(北大D031)“果”字本从木,像果形在木之上,该字形又增加部件“艹”,强调其与植物有关。“园”的俗字也增加部件“艹”,以强调其为种植果木等植物的地方。

:“不求色聲諸香味,亦不~望一切觸,常求無上最勝智,度脫一切諸群生。”(北大D029)“希”字本无“心”旁,为了突出强调内心的想法或愿望,从而增添部件“心”。同理,与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责、勤、欲”等字的俗字形也相应地增加了部件“心”。

:“含~未語。”(北大D100)“笑”字本无“口”旁,可能因为“笑”这一动作伴随着嘴巴的开合动作,所以加上部件“口”,更加形象地说明该动作与嘴巴相关。

:“得阿那含度疑彼~斷於疑網。”(北大D034)《说文解字》:“岸,水厓而高者,從屵幹聲。”高地都是由土石累积所成,所以增加了部件“土”进一步揭示出它的物质组成成分。

(三)更换部件

汉字是由部件组合而成的,其中形声字或会意字是由具有提示语音或语义作用的声符、意符构成的。俗书在书写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因更换正字的部件而产生俗字的情况。更换部件形成的俗字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用另一个声音或意义相同或相关的部件进行更换;二是用形体相似的另一个部件进行更换。

:“~著諸凡夫,常抱於糞囊。”(北大D027)“耽”字本从耳冘声,该字形将意符“耳”改作“身”。耳朵属于身体的一个部分,二者在意义上是有联系的,故换用产生俗字。

:“~不念言我能出聲。”(北大D031)“鼓”字本从攴从壴,壴亦声,该字形将意符“攴”改作“皮”,这应当与“鼓”的制作材料有关系。《玉篇·鼓部》:“鼓,瓦為椌,革為面,可以擊也。”远古时以陶为框,后世作鼓,以木为框,蒙以兽皮或蟒皮,故将鼓字改从“皮”以突显其制作材料。

:“心若常者則無~親非~非親。”(北大D031)“怨”字本从心夗声,该字形改声符“夗”作“死”,“夗”和“死”的读音完全不同,但是将部件“死”上的一横省略的话就和部件“夗”的形体十分相似,故二者换用造成俗字。

(四)类化增笔

这类俗字是指由于受到上下文的影响或受心理暗示作用的影响,给本没有偏旁的字加上偏旁或者使之变成与上下文一致的偏旁。

:“我復慰~。”(北大D032)“喻”字本无“心”底,由于受到前面一个字“慰”的类化影响而加上了相同的部件“心”。

:“或自呵~身心無常觀者。”(北大D035)“责”字本无偏旁,由于受到前面“呵”字的影响而加上“口”旁,呵责、呵斥的话本就由嘴巴说出,“责”字加“口”以后更能加强其理据意义。

:“無諸山陵塠~荊蕀,處處寶聚,香華軟草。”(北大D144)“阜”字本来也没有偏旁,由于受前文“塠”的类化而加上“土”旁。《释名》:“土山曰阜,言高厚也。”增加的“土”旁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更加突显其理据性。

二、繁化俗字理据分析

文字的理据是指文字符号和它所记录的词(或语素)之间在音、义方面的联系。④文字是为了记录语言而发明的一种书写符号系统,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言之记”。文字记录语言的时候,或者从音入手,或者从义入手、或者同时从音义入手。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它用一定体系的象征性符号表示语素,字形不直接或单纯表示语音,而是与语素的意义联系,我们通过对字形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字所表示的意义,这种字形与意义的联系就是汉字的理据。然而,汉字绝大多数是兼用表音和表义的方法创造的,绝大多数形声字的声符与汉字的读音都有一定的联系,这种声符与汉字读音的联系也可以算作汉字的理据。

谈到俗字,可能有人会觉得它们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文字,是由于书写的任意性造成的,因此毫无理据,不可分析。但是,表面上看起来毫无章法的俗字之所以能够因大众的使用而流传,这绝对不是偶然的。正如张涌泉先生所言:“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是约定俗成的交流工具,俗字作为一种传播媒体自亦不能例外,书手的‘任意性’不能不受到文字社会性的制约。”⑤众所周知,简化是汉字发展的主流趋势,是由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工具性质决定的,然而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过分的简化会影响到文字的表意作用,所以繁化俗字的出现也是顺应汉字发展规律的,大部分繁化俗字都保持或者强化了正字的构字理据,以便更好地为人们的交际活动服务。

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文献》繁化俗字中,有些俗字是由于书写习惯或为了区别字形而增加笔画造成的,这些增加的笔画与正字没有任何意义上的联系,因而弱化了正字的构字理据。然而,给正字增加或更换部件,大多数是为了明确或突出字义,所以这类俗字中增强正字构字理据的比较多。

1.吐——臭——

《说文解字》:“吐,寫也。從口土聲。”“臭,禽走,臭而知其跡者,犬也。從犬從自。”“吐”的俗字形在“土”的右下角加了一点,这主要是为了与“士”相区别,“土”和“士”并不能依据最后一横的长短来区别,我们在前文已经举例分析过,此处不再赘述。增加一点以后,本来的声符“土”不再具有表音作用,所以丧失了理据。而“臭”在捺笔上再加一撇,并不是为了区别字形,而是书写习惯造成的,使正字意符“犬”不能正确表意,破坏了正字理据。

2.果——焦——

《说文解字》:“果,木實也。從木,象果形在木之上。”“果”()本是个象形字,像个果子在木上的样子,人们一看就能明白这个字的含义。我们知道隶书最大的特点是用平直方正的点、横、竖等笔画代替了曲折圆转的线条,经过隶变改曲为直以后,很多字就不再象形了。从“果”字已经看不出是“果在木上”的意义了,所以人们想要表示“果”与植物有关,所以就在正字的基础上增加了部件“艹”,以达到突出强调的效果。“焦”字本从火、隹,部件“火”经过隶变以后作“灬”。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部件“灬”并没有部件“火”来的直观、明确,所以该字形又增加部件“火”,以达到突显强调的作用。《干禄字书》:“燋焦:上通,下正。”其它字如“蔽”“园”“笑”“耽”“鼓”等等,它们或者增加了部件或者更换了部件,然而增加、更换部件后形成的俗字并没有破坏正字的构字理据,相反,在某种程度上突显了正字的含义,所以这类繁化俗字的出现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繁化俗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字现象,它的出现说明了在文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简化和繁化这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运动,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我们在承认简化是文字发展主流的同时,也应该重视繁化现象,探究繁化俗字产生的原因及其存在的积极意义。对繁化俗字的研究可以补充、完善俗字研究的内容,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俗字。

注释:

①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42.

②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29.

③本文采用简体汉字书写,引用的例证为与原文一致,采用繁体书写,后面的引例部分不再注释.

④郝茂.论唐代敦煌写本中的俗字.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⑤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岳麓书社,1995:46.

参考文献:

[1]郝茂.论唐代敦煌写本中的俗字[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6(1).

[2]吴军兰.敦煌写本繁化俗字例析[J].丽水师专学报,1997,(2).

[3]黄征.敦煌俗字要论[J].敦煌研究,2005(1).

数字物流的含义篇8

有些数词数语出自特定的社会行业、社会阶层、社会团体,后来使用范围扩大,语义引申,因而蕴含领域文化信息。如数字构成的专有名词、专名短语,除一般性的姓名外,大抵都带有特定学科、专业、行业、社会团体等的附属信息。1.数词数语构成的术语“四呼”是汉语语音学的概括,专指韵头不同的四类韵母;“修辞的两大分野”是修辞学科的学说,特指消极修辞手法和积极修辞手法;“语法的三个平面”“语法研究的大小三角”是语法学科特有的名词:都有特定含义和学科色彩。“二恶英”是一个音译兼意译词的专业术语,用于指一种无色无味的脂溶性物质;“三鹿奶粉”本是一个品牌名,而“三氯氰胺”本也是一个专业术语,一起成为流行词,在专业色彩基础上附加上了流行色彩。“二元论”则是一个哲学名词,意谓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一种哲学学说;“二茬”源自农业术语,“遭二茬罪、吃二茬苦”一类则是其意的引申;“三军”源自军队,“三军用命、号令三军”一类是其语义和用法转移的结果。引申或转移,都还依稀可辨原词语特有的领域文化色彩。2.数词数语构成的行业词语“小九九”,与算盘的使用有关;“一退(推)六二五、二一添作五、三下五除二、三一三十一、不管三七二十一”等,明显是利用珠算口诀转义构成的惯用语。而“呼幺喝六”原指掷骰子(色子),用“一”“六”这两个最小和最大的点数代表各种点数。用于形容盛气凌人、大声呵斥,语义范围扩大了,但多少还是找寻得出文化的影子。有的全是数字,却是事物名称,如:“三七”是止血中药,“六六六”是杀虫剂,“一五九”则是剧毒农药,“二百二”是红药水。再看三九胃泰、九芝堂药店、一江山岛、二十里铺、三游洞、四平、五角场、六盘山、七星岩、八面山、九寨沟、千岛湖、万州等,都包含数字,或为商品名,或为地理名,虽有虚有实,均蕴含特殊文化信息。3.数词数语构成的社会团体用语某些社会团体拥有相对封闭的数词数语,数字往往被赋予了特殊含义,由此带上一定的文化色彩。如在以校园和年轻为特点构成的语言社团中广为传播的“半月谈”“十日谈”“每周一哥”“九三学社”“三味书屋”“六十分万岁”“没有100分的另一半,只有50分的两个人!”等数字流行语,显然被赋予了校园流行文化色彩。再如也形成了特定的语言群落。“六合、六害、六冲、三刑”这些说法都与儒家及阴阳家的学说有关;“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源自道教;“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是佛教用语;而在基督教徒们看来,“十三”是不吉利的数字。宗教赋予了一部分数词数语以特殊的宗教文化色彩。部分社会团体用语可能扩大使用范围,进入全民语言,它们原有的文化色彩一般还会附着其上,如三界众生、八百罗汉,也有的会淡化甚至消失,如北斗七星、三生有幸。

二、数字语使用倾向与社会文化心理

社会文化心理不但为数字和数词数语附加了带有一定规约性的文化色彩,而且造就特定文化背景下语用主体的数字语吉忌意识和数字语使用习惯。而数字语吉忌意识是数字语使用习惯形成的直接心理根源,二者都对数字语使用产生重要影响。

(一)数字语吉忌意识

数字语吉忌意识是语言拜物教的产物,其形成大多与先民的原始信仰有关,如西方许多国家和民族忌讳“十三”,一说来源于《圣经》故事中“最后的晚餐”,一说来源于希腊神话“弗哈拉天神宴会”[4]123,无论是宗教的影响还是神话的影响,抑或兼而有之,都跟信仰有关。“在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下,由于汉民族在古代对语言灵物的崇拜,同样引起对数词的灵物崇拜,认为有些数词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和财富,有些数词则被认为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不幸,因此,数词便有吉凶褒贬的神秘意义色彩。”[5]153一般认为,中华民族的数字语吉忌意识的产生和传播,跟儒、道、释三家思想观念和的影响密切相关,跟人们的世俗生活也有重要联系。不过由于从来没有过一种政教合一的国教,中国人总体的宗教感情和宗教意识相对淡薄,而世俗功利思想的影响比较明显,因而数字语吉忌意识也不够执着和统一。总体而言,没有时间长久、覆盖面广的忌数,因谐音忌四、因佛教七为一轮回观念而忌七,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包括四、七在内的十以内的数字语都在多方面或某一特定方面被当作吉数。十以上的数有12、24、36、72等为3的倍数以及百、千、万等,也都被当作吉数和准吉数。这一点,也可能是中国人祈盼吉祥、向往美好的民族文化心理的体现,面对事物普遍存在双重属性的事实,中国人更多地愿意从好的方面看待它。古人重“五”,在设数、统数时都喜欢用“五”。在初民眼里,人有五官、五脏,“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五还在数系中居于显要地位,因此“五”不仅是人自身最和谐的生发之数,也是重要的天象、地物之数。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各类事物以五统称、提要选五者数不胜数,如:五湖、五岭、五灵、五谷、五金、五药、五色、五音、五味、五香、五经、五伦、五常、五福。尽管其中有很多不一定是五数,并非非用五来称说不可。如一般认为“五岳”的中岳嵩山是为了凑数,后来才加进去的。[2]36—60汉民族有均衡对称为美、不均衡不对称不美的审美取向,这一审美取向也影响到了对偶数的偏爱。在语言表达中多用“二”“四”“八”及其倍数,认为“二”“四”“八”等偶数是吉祥数。成语中对举使用数词时,如果嵌入的都是偶数,那么成语大都是褒义的,如四面八方、四通八达等;如果“三”“四”“七”“八”等奇数和偶数同时出现,成语则大多是贬义的,如颠三倒四、横七竖八、七长八短等,表示杂乱、不整齐。现代社会,人们对数字语吉忌的意识一方面继承了古代,但也赋予了某些新的观念和内容,特别是在组合数字方面也表现出了较多的吉忌意识。如对于单个数字,今天人们仍对偶数有所偏好,因为都希望成双成对、四季发财、六六大顺、八发、十圆满,只是在“四”谐音“死”“八”字形代表分离上对其各有一点忌讳。一般认为“九”代表长久永恒,“一”代表位尊或领先,三、五、七基本上只有传统文化意味,从现代角度似乎没有比较通行的喜爱或避忌的心理。而对于组合数字,除了吉数自身组合外,吉数与非吉数组合也可能受到青睐,其中有谐音寓意的原因,也有数字与某些特殊事物、事件的时间、数量等发生某种暗合关系的原因。如以2008年8月8日8时被选取作为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时间,而“五一”“六一”“七一”等作为节日或纪念日,跟“一”代表起始有关。2009年是民间习俗中代表婚庆吉祥的“双春年”,而2009年9月9日又与“爱你九九九”谐音,这两个因素重合在一起,让这一天成了结婚的“扎堆”日。农历七月初七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但即使不喜欢西方情人节的人,很多也不愿意过这个节,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虽然美好,但一年只能见一次面的结局却让人有所忌惮。数字语吉忌心理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并受到多方面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人一般选择双号结婚,但也有人取其他的寓意选择9或1,有的人则对此不太在意。同为4,一般人因为它谐音“死”而避忌,但也有人取它“四季发财”或“四季平安”意,现在也有人按乐谱“发”音而选取它。笔者从所在城市主街道上记录的一些商店、商品名称,不难看出其中蕴含的数字语吉忌意识:速8酒店、三六九贵宾楼、70后(广告制作)、三利全自动麻将机、五粮液、万佳药店、四季风铃、万树地板、三立漆。

(二)数字语使用习惯

数字物流的含义篇9

关键词:数字;文化;归类;发展

        日常生活中,我们被一个个数字包围着,身份证号码、护照号码、手机号码、车牌号码、生日、结婚纪念日等等,这些数字,从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某一个个体的标识。人类进入数字时代,我们每天都无可避免地要与林林种种的数字打交道。有些数字是我们无法选择的,而有些数字,是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而定的。人们在挑选可以自主选择的数字时,往往青睐那些“吉利”数字,比如“六”“八”“九”等,且尽量避开那些“不吉利”的数字,如“四”“十三”。数字本来是用来计数的,本无好坏、褒贬、吉凶之分。但随着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却不断地丰富它的内涵,增添它的表达色彩。因此,数字除了计数功能外,又衍生出众多的文化含义,形成了汉语中丰富多彩的数字文化。

        一、数字文化归类

        我们把这些数字分成以下几类:

        (一)谐音

        数字本是计数的工具,因与汉语中某些字发音相同或者相似,而具有了与谐音字相同的意义。例如,人们在选择数字时,往往选择“八”“九”等吉利数字,而不选择“四”“七”等不吉利的数字,这是由这些数字的谐音造成的。“八”的谐音是“发” ,取“发财”之意;“九”的谐音为“久”,取“长久”之意;而“四”的谐音是“死”,“七”的谐音是“气”,从语音上听起来,是不吉利的。 还有“二百五”这个词,常用来讥称有些傻气、做事莽撞的人。古代的银子,五百是一封,二百五十个是“半封”,“半封”与“半疯”谐音,因此,“二百五”就有了“傻”之义。

        (二)双数

        数字一、三、五、七、九为单数,也称阳数,二、四、六、八、十为双数,也称阴数。在汉文化里,人们普遍认为双数是吉祥数字。因此,中国人在选择结婚日期时,倾向于选择双数月份和日子。在某些地区,甚至丧葬、动土、搬家等日期,也选择农历的双数日期,也就是二、四、六、八、十等日子。数字“四”,它既是一个双数,又与“死”“事”发音相近。在选择车牌号码和手机号码事,通常会避开这个数字,但在选择日期时,有时也选择这个数字,这是因为中国人在择日时,为图吉利,一般会查看万年历,选一个黄道吉日,那是中国另一传统文化对数字选择上的一个制约。

        (三)俗语、成语中的数字

        例如,“一五一十”是指以五为单位数数儿,用来形容从头到尾无所遗漏地叙说,“不三不四”形容一个人不正派或不像样,“一推六二五”形容置之不理,一推了之。“二一添作五”是指一样东西两人平分,“三下五除二”形容办事干脆利落, “不管三七二十一”,形容做事考虑不周,“八九不离十”表示差不多。这些汉语俗语和成语中尽管包含着数字,由于俗语和成语有着完整的、凝固的意义,所以,这些数字也就失去了原有表达数的功能。

        (四)虚数和概数

        数字的应用过程中,使数字的所指产生了一些变化,我们可以把这种用法,看做是数字应用的一种引申,就产生了虚数和概数。它们仍然表达数的概念,只是不指某一确切的数,而是一种模糊的数。汉语中,通常用一、二表示数量小,用千、万表示数量大,这就形成了数字的虚指用法。例如,“一日千里”形容速度快、变化大,“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中“一日”和“三秋”都是虚指,形容朋友或恋人之间的想念。

        (五)来源于历史故事

        比如“七十三”“八十四”这两个数字。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孟子,一个是七十三岁去世,另一个是八十四岁去世。因为他们是圣人,也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两位先贤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因此,后来有了这样的说法“七十三,八十四,阎王爷不请自己去”,就是说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是老人的一道坎,到了老年,特别害怕七十三岁这一年和八十四岁这一年,这就形成了这两个数字的特殊含义。 

        二、汉语数字文化产生机制

        汉语数字文化丰富多彩,产生的原因很多,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下面几点:

        (一)汉语语音特点

        汉语语音的音节,由声母和韵母组成。在汉语中,一共有二十一个声母和三十九个韵母,它们组合成四百一十个音节,而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字有三千五百个。这三千五百个常用汉字与四百一十个音节对应,因此,汉语中谐音字就特别多。再加上汉语口语中,单音节词较多这一特点,与零至九这十个数字发音差不多的单音节词也就很多了。我们知道,单音节词具有相对完整的意义,所以,这些数字就有了与其谐音的单音节词相同的意义。从这一方面来讲,这也是汉语数字文化内涵丰富的最重要的原因。比如,“零”与“灵”谐音,“一”在口语中读作“yāo”,与“要”谐音“二”与“爱”谐音,“三”与“伞、散”谐音,“四”与“死”谐音,“五”与“无”谐音,“六”与“禄”谐音,“七”与“气、起”谐音,“八”与“发”谐音,“九”与“久、酒”谐音。 

        (二)汉民族的心理特点

        1、趋吉避祸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过无数的战争和灾荒,这就形成了渴望和平、健康、快乐、幸福,讨厌战争、灾荒、死亡、疾病这样的民族普遍心理状态。趋吉避祸心理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交际活动,这种心理状态存在于中国人的交际活动的各个层面之中,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交际活动的规范,形成了趋吉避凶的文化现象和修辞现象。人们在选择数字时,也会遵从这一心理,选择吉利数字避开不吉利数字。

        汉语数字文化是以心理联想为基础,借助于汉语语音方面的特点,那些听起来寓意美好的数字,就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首选,那些不吉利数字,人们则往往避而远之。举例来说,二0一0年十月十日,是一个“三连十”吉日,寓意“十全十美”,被称作“史上最佳结婚日”,诸多国人为讨“彩头”,都忙着在这一天结婚。与此类似,车牌号码或者手机号码尾数,选择“八”的人多之又多,因为“八”在口语中,与“发(财)”谐音,让人很容易产生心理联想。相反,汽车牌照号码,没人愿意要带“四”的,“四”与“死”谐音,现在交通事故又频频发生,没人愿意招惹这样的麻烦。在某些省份或地区,手机号码后四位中如果有数字“四”,手机话费会有很多优惠用以吸引客户。

        2、对称的和谐之美

        人们普遍喜欢双数,双数有“对称”“和谐”的含义。汉语词汇中,有“好事成双”“四平八稳”“六六大顺”“十全十美”等寓意美好的词,可见人们对双数的青睐。在中国人看来,任何事物都是按“一化为二、二化为四、四化为八”这样的梯级结构发展的,所以,双数自然就成了吉利数。然而,在英文化里,除了数字“十三”之外,人们认为奇数才是吉祥数。在俄罗斯,“六六六”是最不吉利的数字,有“恶魔”的意思。

        再进一步探讨的话,笔者认为,这也是受人们心理因素的影响。我们知道,人的身体躯干和五官,正常情况下是对称的,对称才是自然的,产生了“对称才美”。从男、女成对的婚配制度到社会生活中人们追求的好事成双、双喜临门,从建筑结构到室内物件的摆设等等,大多是对称的。

        三、汉语数字文化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迁,数字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张清常在《汉语的15个数字》一文中也谈到,中国人使用数字,一时有一时的风气,这不是说别的数目不用,只是说这个数字成为一时的爱好。

        数字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原有数字,有了新的内含

        比如“三八”这个数字,本来是指每年的3月8日为妇女的节日,后来又用来指“三八式”步枪,例如在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那一声是三八,这一声是连珠”。在港台地区,这一数字是骂人的话,骂一个人,不分男女,“三八”“臭三八”“死三八”都是很难听的词汇。也有人说,“三八”是专门用来骂女性的,意思是“这个女人举止轻浮,做事鲁莽、疯疯癫癫、不够庄重”。随着港台影视剧的传播,这个词在大陆地区也逐渐流行起来,并且又衍生出“八婆”这样的词语,经常用来指多嘴多舌的人。

        (二)数字的褒贬色彩发生了改变

        数字“七”。这个数字,在俄罗斯、韩国等,是吉利数字,但中国人不大喜欢这个数字。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七”有了新的寓意。“七”同“起”谐音,取“雄起”“崛起”之意,特别是做生意的人,十分看好这个数字,车牌号码、手机号码尾数,往往会选择“七”。

        数字“二”。“二”本来是一个双数,是一个吉利数字,汉语词语有“好事成双”、“双喜临门”等。但另一方面,含有数目“二”的词语,更多的是贬义词,如“二把刀”借指对某项工作一知半解、技术不高的人,“二流子”指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二愣子”指粗鲁莽撞的人。“二”这个数字,新近又有了另外的意思,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分不清场合,不分轻重,说话不过大脑,做事不想后果等。

        上面谈到的数字“三八”和“二”,由于其文化含义的发展变化,也带来了语法上的变化。“三八”由一个数词变成了一个名词,“二”也由一个数词变成了一个形容词。这一点,是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的。

        四、小结

        汉语数字包含着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含,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我们对此加以挖掘和梳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对某些数字的偏好可以折射出某个社会时期人们的心理层面,在进行社会交际和商业交易时,选择那些吉祥数字,可以迎合人们趋吉避祸的心理,从而使日常交际和商贸来往顺利进行。比如在选择某些日期或者馈赠物品数目时,尽量选择那些吉祥数字。其次,随着国际间交往的不断扩大,跨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对汉语数字文化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来华留学或从事商贸活动的外国人理解这其中的特殊含义,克服语言交际中的障碍。另外,即便是汉族人,也未必能知晓数字中所蕴含的意义。因此,研究数字中的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数字中的文化不断发展,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也应该不断跟进。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2.

[2]黄兵.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3]张清常.汉语的15个数字[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4.

[4]现代汉语规范字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1月 第一版.

数字物流的含义篇10

关键词:数字;文化;归类;发展

日常生活中,我们被一个个数字包围着,身份证号码、护照号码、手机号码、车牌号码、生日、结婚纪念日等等,这些数字,从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某一个个体的标识。人类进入数字时代,我们每天都无可避免地要与林林种种的数字打交道。有些数字是我们无法选择的,而有些数字,是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而定的。人们在挑选可以自主选择的数字时,往往青睐那些“吉利”数字,比如“六”“八”“九”等,且尽量避开那些“不吉利”的数字,如“四”“十三”。数字本来是用来计数的,本无好坏、褒贬、吉凶之分。但随着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却不断地丰富它的内涵,增添它的表达色彩。因此,数字除了计数功能外,又衍生出众多的文化含义,形成了汉语中丰富多彩的数字文化。

一、数字文化归类

我们把这些数字分成以下几类:

(一)谐音

数字本是计数的工具,因与汉语中某些字发音相同或者相似,而具有了与谐音字相同的意义。例如,人们在选择数字时,往往选择“八”“九”等吉利数字,而不选择“四”“七”等不吉利的数字,这是由这些数字的谐音造成的。“八”的谐音是“发”,取“发财”之意;“九”的谐音为“久”,取“长久”之意;而“四”的谐音是“死”,“七”的谐音是“气”,从语音上听起来,是不吉利的。还有“二百五”这个词,常用来讥称有些傻气、做事莽撞的人。古代的银子,五百是一封,二百五十个是“半封”,“半封”与“半疯”谐音,因此,“二百五”就有了“傻”之义。

(二)双数

数字一、三、五、七、九为单数,也称阳数,二、四、六、八、十为双数,也称阴数。在汉文化里,人们普遍认为双数是吉祥数字。因此,中国人在选择结婚日期时,倾向于选择双数月份和日子。在某些地区,甚至丧葬、动土、搬家等日期,也选择农历的双数日期,也就是二、四、六、八、十等日子。数字“四”,它既是一个双数,又与“死”“事”发音相近。在选择车牌号码和手机号码事,通常会避开这个数字,但在选择日期时,有时也选择这个数字,这是因为中国人在择日时,为图吉利,一般会查看万年历,选一个黄道吉日,那是中国另一传统文化对数字选择上的一个制约。

(三)俗语、成语中的数字

例如,“一五一十”是指以五为单位数数儿,用来形容从头到尾无所遗漏地叙说,“不三不四”形容一个人不正派或不像样,“一推六二五”形容置之不理,一推了之。“二一添作五”是指一样东西两人平分,“三下五除二”形容办事干脆利落,“不管三七二十一”,形容做事考虑不周,“八九不离十”表示差不多。这些汉语俗语和成语中尽管包含着数字,由于俗语和成语有着完整的、凝固的意义,所以,这些数字也就失去了原有表达数的功能。

(四)虚数和概数

数字的应用过程中,使数字的所指产生了一些变化,我们可以把这种用法,看做是数字应用的一种引申,就产生了虚数和概数。它们仍然表达数的概念,只是不指某一确切的数,而是一种模糊的数。汉语中,通常用一、二表示数量小,用千、万表示数量大,这就形成了数字的虚指用法。例如,“一日千里”形容速度快、变化大,“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中“一日”和“三秋”都是虚指,形容朋友或恋人之间的想念。

(五)来源于历史故事

比如“七十三”“八十四”这两个数字。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孟子,一个是七十三岁去世,另一个是八十四岁去世。因为他们是圣人,也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两位先贤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因此,后来有了这样的说法“七十三,八十四,阎王爷不请自己去”,就是说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是老人的一道坎,到了老年,特别害怕七十三岁这一年和八十四岁这一年,这就形成了这两个数字的特殊含义。

二、汉语数字文化产生机制

汉语数字文化丰富多彩,产生的原因很多,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下面几点:

(一)汉语语音特点

汉语语音的音节,由声母和韵母组成。在汉语中,一共有二十一个声母和三十九个韵母,它们组合成四百一十个音节,而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字有三千五百个。这三千五百个常用汉字与四百一十个音节对应,因此,汉语中谐音字就特别多。再加上汉语口语中,单音节词较多这一特点,与零至九这十个数字发音差不多的单音节词也就很多了。我们知道,单音节词具有相对完整的意义,所以,这些数字就有了与其谐音的单音节词相同的意义。从这一方面来讲,这也是汉语数字文化内涵丰富的最重要的原因。比如,“零”与“灵”谐音,“一”在口语中读作“yāo”,与“要”谐音“二”与“爱”谐音,“三”与“伞、散”谐音,“四”与“死”谐音,“五”与“无”谐音,“六”与“禄”谐音,“七”与“气、起”谐音,“八”与“发”谐音,“九”与“久、酒”谐音。

(二)汉民族的心理特点

1、趋吉避祸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过无数的战争和灾荒,这就形成了渴望和平、健康、快乐、幸福,讨厌战争、灾荒、死亡、疾病这样的民族普遍心理状态。趋吉避祸心理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交际活动,这种心理状态存在于中国人的交际活动的各个层面之中,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交际活动的规范,形成了趋吉避凶的文化现象和修辞现象。人们在选择数字时,也会遵从这一心理,选择吉利数字避开不吉利数字。

汉语数字文化是以心理联想为基础,借助于汉语语音方面的特点,那些听起来寓意美好的数字,就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首选,那些不吉利数字,人们则往往避而远之。举例来说,二0一0年十月十日,是一个“三连十”吉日,寓意“十全十美”,被称作“史上最佳结婚日”,诸多国人为讨“彩头”,都忙着在这一天结婚。与此类似,车牌号码或者手机号码尾数,选择“八”的人多之又多,因为“八”在口语中,与“发(财)”谐音,让人很容易产生心理联想。相反,汽车牌照号码,没人愿意要带“四”的,“四”与“死”谐音,现在交通事故又频频发生,没人愿意招惹这样的麻烦。在某些省份或地区,手机号码后四位中如果有数字“四”,手机话费会有很多优惠用以吸引客户。

2、对称的和谐之美

人们普遍喜欢双数,双数有“对称”“和谐”的含义。汉语词汇中,有“好事成双”“四平八稳”“六六大顺”“十全十美”等寓意美好的词,可见人们对双数的青睐。在中国人看来,任何事物都是按“一化为二、二化为四、四化为八”这样的梯级结构发展的,所以,双数自然就成了吉利数。然而,在英文化里,除了数字“十三”之外,人们认为奇数才是吉祥数。在俄罗斯,“六六六”是最不吉利的数字,有“恶魔”的意思。

再进一步探讨的话,笔者认为,这也是受人们心理因素的影响。我们知道,人的身体躯干和五官,正常情况下是对称的,对称才是自然的,产生了“对称才美”。从男、女成对的婚配制度到社会生活中人们追求的好事成双、双喜临门,从建筑结构到室内物件的摆设等等,大多是对称的。

三、汉语数字文化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迁,数字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张清常在《汉语的15个数字》一文中也谈到,中国人使用数字,一时有一时的风气,这不是说别的数目不用,只是说这个数字成为一时的爱好。

数字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原有数字,有了新的内含

比如“三八”这个数字,本来是指每年的3月8日为妇女的节日,后来又用来指“三八式”步枪,例如在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那一声是三八,这一声是连珠”。在港台地区,这一数字是骂人的话,骂一个人,不分男女,“三八”“臭三八”“死三八”都是很难听的词汇。也有人说,“三八”是专门用来骂女性的,意思是“这个女人举止轻浮,做事鲁莽、疯疯癫癫、不够庄重”。随着港台影视剧的传播,这个词在大陆地区也逐渐流行起来,并且又衍生出“八婆”这样的词语,经常用来指多嘴多舌的人。

(二)数字的褒贬色彩发生了改变

数字“七”。这个数字,在俄罗斯、韩国等,是吉利数字,但中国人不大喜欢这个数字。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七”有了新的寓意。“七”同“起”谐音,取“雄起”“崛起”之意,特别是做生意的人,十分看好这个数字,车牌号码、手机号码尾数,往往会选择“七”。

数字“二”。“二”本来是一个双数,是一个吉利数字,汉语词语有“好事成双”、“双喜临门”等。但另一方面,含有数目“二”的词语,更多的是贬义词,如“二把刀”借指对某项工作一知半解、技术不高的人,“二流子”指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二愣子”指粗鲁莽撞的人。“二”这个数字,新近又有了另外的意思,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分不清场合,不分轻重,说话不过大脑,做事不想后果等。

上面谈到的数字“三八”和“二”,由于其文化含义的发展变化,也带来了语法上的变化。“三八”由一个数词变成了一个名词,“二”也由一个数词变成了一个形容词。这一点,是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的。

四、小结

汉语数字包含着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含,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我们对此加以挖掘和梳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对某些数字的偏好可以折射出某个社会时期人们的心理层面,在进行社会交际和商业交易时,选择那些吉祥数字,可以迎合人们趋吉避祸的心理,从而使日常交际和商贸来往顺利进行。比如在选择某些日期或者馈赠物品数目时,尽量选择那些吉祥数字。其次,随着国际间交往的不断扩大,跨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对汉语数字文化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来华留学或从事商贸活动的外国人理解这其中的特殊含义,克服语言交际中的障碍。另外,即便是汉族人,也未必能知晓数字中所蕴含的意义。因此,研究数字中的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数字中的文化不断发展,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也应该不断跟进。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2.

[2]黄兵.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3]张清常.汉语的15个数字[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4.

[4]现代汉语规范字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