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名胜古迹的对联十篇名胜古迹的对联十篇

名胜古迹的对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8:17:15

名胜古迹的对联篇1

上联:曾经沧海难为水

下联:欲上高楼且泊舟

上联: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下联: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上联:石磴登云原有路

下联:洞门迎旭别开天

上联:灵泉浩浩万顷琉璃穷地脉

下联:圣水溶溶九涯珠玉荡天光

上联:沛泽共汾川十里稻畦流碧玉

下联:剪圭分参野千年桐荫普黎甿

上联:溉汾西千顷田三分南七分北浩浩同流数十里淆之不浊

下联:出瓮山一片石冷于夏温于冬冽冽有本亿万年与世长清

上联:云雾润蒸华不注

下联:波涛声震大明湖

上联:空洞洞天,作飞飞响

下联:活泼泼地,故源源来

上联:有鹤松皆古

下联:无花地亦香

上联:有亭翼然,纤尘不染

下联:高山仰止,清光大来

上联:泉自几时冷起

下联:峰从何处飞来

上联:但是人家有遗爱

下联:曾将诗句结风流

上联:万顷湖平长似镜

下联:四时月好最宜秋

上联: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下联: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上联:屈醒陶醉随斟酌

下联:春韭秋绿入品题

上联:似洞非洞造成仙洞

下联:无门有门是为佛门

上联: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下联: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上联: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

下联: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

上联:人从宋后少名桧

下联:我到坟前愧姓秦

上联:穿牖而来夏晶清风冬日日

下联:卷帘相邮前山明月后山山

上联:峰高华岳三千丈

下联:险居秦关百二重

上联:华岳三峰凭槛立

下联:黄河九曲抱关来

上联:莺花尚恋霓裳影

下联:环佩空归月夜魂

上联:谷风如诉旧愁来蜀道秦川过客重谈杨李氏

下联:墓粉还将秋色补雨尘云梦伤心何似汉唐陵

上联:佛地本无边看排闼层层紫塞千峰平槛立

下联:清泉不能浊笑出山滚滚黄河九曲抱城来

上联:一览极苍茫旧苑高台同万古

下联:两间容啸傲青天明月此三人

上联:乾坤容我静

下联:名利任人忙

上联:千秋冤案莫须有

下联:百战忠魂归去来

上联:青山有幸埋忠骨

下联:白铁无辜铸佞臣

上联:正邪自古同冰炭

下联:毁誉于今辨伪真

上联:遗迹镇栖霞洒泪重瞻新庙貌

下联:大旗悬落日撼山愿学古军容

上联:七宝栏杆千岁古

下联:十洲烟景四时花

上联:西岭烟霞生袖底

下联:东洲云海落樽前

上联:松柏霭长春画图集庆

下联:蓬莱依胜境结构灵光

上联:芝砌春光尘池夏气

下联:菊含秋馥桂映冬荣

上联:绕阶苔痕初染碧

下联:隔帘花气静闻香

上联:万树梅花一潭水

下联:四时烟雨半山云

上联:栋宇逼层霄忆几番仙人解佩词客题襟风日最佳时坐倒金尊却喜青山排闼至

下联:川原揽全省看不尽鄂渚烟光汉阳树色楼台如画里卧吹玉笛还随明月过江来

上联: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

下联: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

上联:宛然海上三山貌矣安期先我亭前探枣实

下联:犹是江城五月仙乎太白与君笛里听梅花

上联:公昔登临想诗境满怀酒杯在手

下联:我来依旧见青山对面明月当头

上联:昼夜不舍

下联:天地同流

上联: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

下联: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上联:隔岸眺仙踪问楼头黄鹤天际白云可被大江留住

下联:绕栏寻胜迹看树外烟波洲边芳草都凭杰阁收来

上联:楼高但任云飞过

下联:池小能将月送来

上联:桂馥兰芬水流山静

下联:花明柳媚日郎风清

上联:吴会名园此第一

下联:云林画本旧无双

上联:蝉噪林愈静

下联:鸟鸣山更幽

上联:雨雨风风暖圾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下联: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上联:山川异域

下联:风月同天

上联:盈手水光寒不湿

下联:入帘花气梦难忘

上联:春风阆苑三千客

下联:明月扬州第一楼

上联:十分春水双檐影

下联:百叶莲花七里香

上联:有月即登台无论春秋冬夏

下联: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西东

上联: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

下联: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上联:门可通天仰观碧落星辰近

下联:路承绝顶俯瞰翠微峦屿低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上联:青灯观青史着眼在春秋二字

下联:赤面青赤心满腔存汉鼎三分

上联:竟开宇宙争端薇蕨馨香惭对墨胎义士

下联:阅尽苍桑变局河山带砺难比雷首佳城

上联:楼傍三秦看岳色苍苍久矣扩开眼界

下联:地邻九曲听河声浩浩诚哉荡涤胸襟

上联:化日同游永乐还微普开乐

下联:桃花满径玉溪疑是武陵溪

上联:拔地攀天四面云山拱一柱

下联: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层霄

上联:酒味冲天飞鸟闻香化凤

下联:糟粕落地游鱼得味成龙

上联: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

下联:造绝顶千重尚多福地

上联:地占百湾多是水

下联:楼无一面不当山

上联:舟行着色屏风里

下联:人在回文锦字中

上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下联: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上联:四面荷花三面柳

下联:一城山色半城湖

上联:揽月居然凌上界

下联:揌云便要洒齐州

上联:风月无边遥望秦川八百里

下联:江山如画古称天府第一湖

上联:宦迹渺难寻只恃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

下联: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名胜古迹的对联篇2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名胜古迹已经成为推广中国文化,进一步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媒介。随着大批国外游客纷至沓来,名胜古迹景点的翻译特别是英译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译文质量令人勘忧,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推广和有效传播。本文选取了河北省内18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论文联盟胜古迹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结合名胜古迹的文化特质,提出了名胜古迹旅游文本的汉译英策略和处理方法,为旅游翻译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支持。

一、现状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选取的景点共计18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基本上涵盖了名胜古迹所涉及的四类文化因素。一是帝王官府文化,包括避暑山庄、直隶总督署等;二是宗教陵墓文化,包括开元寺、大慈阁、娲皇宫等;三是古城遗址文化,包括赵王城遗址、燕下都遗址等;四是革命战争文化,包括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等。课题组成员分三组对上述名胜古迹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实地调查、拍摄和记录旅游景点的英文介绍、英文公示语等。同时在景点和宾馆与100名外国游客做了交流并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当地旅游材料翻译的满意程度及存在的困惑,请他们提出了意见或建议。课题组作了分类统计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二)存在问题

经过归纳统计总结,课题组共发现问题90个,分为七类,即翻译缺失,中式英语,文化误译,拼写错误,语法错误,用词不当,用词累赘。18处景点中,总计存在各类错误90个,平均每处景点5个。其中翻译缺失的问题总计9个,占总数的10%;中式英语和文化误译两项错误总计达36个,占到错误总数的40%;语法、拼写、用词等方面总计45个,占50%。

二、名胜古迹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障碍

名胜古迹翻译中文化因素导致的障碍主要来自于其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所蕴藏的丰富内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等使两种语言的词汇出现非对应和非重合的现象,它们之间没有语义共鸣,有的只是语义空缺或语义错位,也就是文化空缺所产生的词汇空缺以及文化冲突导致的词汇冲突。此次调查中出现的大量对联翻译缺失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如直隶总督署曾国藩撰写的大堂楹柱联,翻译起来困难重重,最后只能置之不理,实属可惜。

名胜古迹中文化因素导致的翻译障碍还来自于语篇层面上的行文和修辞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喜欢借景抒情,书画、建筑、诗歌都讲究神似重于形似的风格,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了汉语行文辞藻华丽,情感横溢等的特点。此外,“受‘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美学观念别强调平衡美,除了极为频繁地使用对仗这一修辞格,还大量使用四字词组,在这些方面,西方民族则迥然不同。这些行文和修辞差异也不可避免地造成翻译的困难。

三、名胜古迹旅游文本的汉译英策略

明确了名胜古迹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障碍有助于我们提出有针对性的翻译策略。旅游文本的目的就是要向外国游客介绍景点情况,旅游翻译应该是“文化的使者”,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以旅游者为导向,因此,在翻译时应该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以译文为重点。所谓以中国文化为取向,就是尽量保留中国文化信息,尽量多地宣传中国文化。所谓以译文为重点,即指翻译时,既要忠实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要从

转贴于论文联盟

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对信息进行适当调整,让他们好读好懂。基于上述策略,提出以下几种实用方法。

(一)增补与删减

旅游资源除了其本身的自然景观所具有的欣赏价值外,大多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产生了特殊的欣赏价值。不增添背景信息,一般外国游客则无法理解。对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内容,如事件发生的年代,名人的生卒年代,他们的身份及其在历史上的贡献,名胜的具置等,通过增加字、词、句,对原文略加注释,则让人易于理解,并加深印象、增添乐趣。

在名胜古迹的翻译中,删减有时是十分必要的。删减即删去中文资料中对译文理解没有帮助的东西。一方面中国人在写事状物时喜欢引用名人名言或古诗词加以验证,中国读者读了会加深印象,并从中得到艺术享受,而在外国人看来似乎是画蛇添足,有时还可能使他们越看越糊涂,删去反而干净利落,明白晓畅。另一方面名胜古迹中存在着大量的诗词、对联,如果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诗词翻译过来造成译文的累赘和臃肿,甚至扭曲原意,妨碍外国游客的理解,破坏他们的游兴,达不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则可删去不译。

(二)音译与解释

完全音译的方法适用于行政区划名称,如城市、乡镇等的翻译,对于一些景点的名称音译加意译则较为理想。解释是指增加的部分是对字、词、句的字面意思的解释,属于创造性翻译,在不损害原文信息的前提下,不拘泥于原文,对原文不符合译语论文联盟习惯的词句、语序进行必要的改造和调整,以期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三)类比或转译

名胜古迹的对联篇3

一、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宗教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吸引游客,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各种宗教信徒总数约占世界人口的60%以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以朝圣、做弥撤和烧香拜佛、考察研究为主要内容,因为虔诚的和强烈的求知欲望都会转化为旅游动机,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伊斯兰教克尔白圣殿)、耶路撒冷(基督教耶稣圣墓教堂、伊斯兰教阿克萨清真寺、犹太教所罗门圣殴)、伯利恒(犹太教古以色列大卫王的故乡、传说中耶稣降生之所)、意大利罗马、梵蒂冈(世界天主教的中心)都成了国际旅游业发达的地方。

中国宗教种类齐全,既有土生土长的宗教如道教;也有外来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更有受外来宗教影响而产生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宗教如明教、白莲教等。仅国务院公布的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各种宗教名胜古迹就有150多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与宗教有关的名胜古迹共有3000多处。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吸引了海内外信徒、专家学者和一般游客。佛教文化对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佛教教规、礼仪和宗派,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寺院、石窟和佛塔,其数量之多、艺术之精、历史之久是中外驰名的。1987年国务院公布的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就有142座。丰富的佛教文化具有同一性中的差异性、特殊性:如同是佛寺,五台山的宏伟建筑与九华山的民舍构造就各具一格;同为雕塑,山西云冈的石雕和天水麦积山的泥雕、泥塑就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艺术技巧。如果进一步分析的话,则会发现佛教的三大建筑都会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宗派和不同的地区而显示出不同的风采。

再以被奉为道教崇拜的神--妈祖为例,每逢妈祖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湄洲祖庙内外人山人海,香火鼎盛,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以台湾最为突出,总要抬着妈祖像回来探亲、进香还愿。

当然,由于的不同,宗教派别的差异,全世界的宗教信徒都有自己向往的圣地,在宣传招徕过程中,应当有针对性,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根据宗教文化的特点,丰富旅游商品,增收创汇是我们应当重视的。如出售各种宗教纪念品,佛教的木鱼、进香袋、数珠、雕像,提供斋饭;道教的“八仙过海”、“福禄寿三星”画幅、介绍宗教名胜古迹的书籍。以佛教胜地普陀山为例,其针对游客的类型、特点,结合本地的实际,出售各种各样反映普陀山风貌的图像和以观音菩萨为主的佛像,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利用宗教节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一些宗教节日,由于符合人们心理要求,不仅是信徒的节日,也成了民间流行的节日。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等流行全球,傣族的浴佛节(泼水节)、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其新奇感和神秘感颇具魅力。

宗教音乐艺术以其深邃淡泊的旋律、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人们,特别是佛教音乐、基督教的圣歌圣乐都深受信徒的欣赏,成为举行宗教仪式和欢庆宗教节日必不可少的内容。

宗教文化也可以通过间接的形式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宗教文化中的许多人物、故事和传说非常生动,被搬上了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并广为传播。如《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唐僧取经的故事和一些风景名胜如火焰山等,《八仙过海》中的道教名山、故事都随着电视、小说的传播而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并激起一些潜在旅游者参加旅游活动,电影《少林寺》的上映,使其成为广大武术爱好者和旅游者必到的地方。

宗教文化对旅游饭店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显示出准备投资的饭店以某一国家或某一者占到相当大的比重时,那么投资的饭店必须有相适应的设施及膳食供应,绝对不能对客人的和风俗匀惯有所违反和触犯。所以,在一些有宗教名胜古迹的地区应投资建造符合宗教规定的饭店或房间。如果在清真寺附近投资建饭店接待伊斯兰教信徒,而饭店没有专门供应牛羊肉的膳食设施,也会引起客人的不满。总之,针对不同的游客,应提供相应的接待服务。如对穆斯林来说就不能提供由猪肉制作的菜肴;对佛教信徒就应设斋饭;逢“佛成道节”应提供腊人粥;基督教圣诞节时应制作圣诞树,举办圣诞晚会,分送圣诞贸卡等小礼物等等。

宗教文化不仅对硬件--饭店设施有影响,而且对软件--管理与服务也有要求。在承担接待宗教信徒任务的饭店中,员工应具备丰富的宗教文化知识,这样管理者才能针对不同的客人采取、制定正确的接待方案;服务员才能对客人提供满意的服务;导游也才能为客人作更好的导游讲解。

二、旅游业对宗教文化的影响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新的旅游市场的开拓,吸引了更多的客人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都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对宗教文物古迹也起着保护、修缮的作用。

发展旅游业,就要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其中对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是过去和今后的重要任务。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及有关文物保护法规的颁布执行,许多宗教文物古迹都得到了恢复和维修。如承德避暑山庄、敦煌莫高窟等都置于国家的保护之下;云南的筇竹寺、承德的外八庙、北京的潭柘寺等也修缮一新;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的泉州也被列为中国第一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许多宗教组织恢复了活动,宗教文化遗产得以整理、传播,文物古迹也得到保护和修缮,重现昔日的风采。由于党和人民政府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许多濒临消失或年久失修的宗教文物古迹得以保护和修复,重新发挥了作用,而旅游业的发展,也迫切要求对宗教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和开发,经过恢复和修缮的宗教。文化遗产如寺庙宫观,使游客可以身临其境,欣赏各种宗教的文化艺术,增长各种宗教知识,使宗教这一人类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传播。而随着海外各种宗教旅游团的到来,为中外宗教界人士提供了许多加强联系互相交流的机会,对宗教文化的传播和学术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外,随着信徒和游客的不断增多,许多人捐赠钱款,为宗教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维修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当然,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不只是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由于旅游人数的增多,带来了一些人为的破坏和环境污染,如游客在宗教旅游区内乱涂乱刻乱扔东西,大声喧哗,破坏了宗教名胜古迹独有的宁静和超凡的气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会给宗教文物古迹造成一定的损害。如峨嵋山金顶,198l年旺季时游客蜂涌而上,一些年轻人竞劈床板,扯草垫来烤火;食堂的饭碗也被搞得一个不剩,三天之内,仅金顶一处就造成直接损失一万元。游客造成的火灾使峨嵋金顶被焚于一炬。再如驰名中外的佛教石窟敦煌壁画也由于人数的大量增多,游客的呼吸和汗水所起的化学作用而引起大量剥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由此可见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遗产不只是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何防止和消除这些不利的东西,是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有的宗教名胜古迹已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条例,如在宗教旅游区范围内禁止乱扔乱涂乱刻行为;禁止游客烧烤、野炊、砍伐树木;禁止燃放爆竹、烟花;禁止对各种宗教雕塑、壁画摄影;限制游客人数等等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总之,不能“保”了旅游,而“丢”了宗教文化遗产。

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和研究都起到促进的作用。旅游活动是人们需求层次提高的一种表现,能满足人们求知的需要,通过旅游可以增长人们的宗教文化知识,陶冶性情、修心养性。到宗教名胜古迹的人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不仅有一般游客,更有朝圣者、宗教信徒和专家学者。因此旅游活动的发展也是人们传播了解、探讨和研究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古代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明代外国传教土利玛窦来华传播基督教。现代旅游更是一座沟通各种宗教文化交流、研究的桥梁。如来华的游客中,就有大量的宗教信徒、朝圣者和专家学者;有的更组成了宗教文化考察团,而国际上还有专事宗教旅游的旅行社。1991年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他们所到之处,就提出对宗教名胜考察和学术交流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国际上最新的宗教文化信息。通过游览、考察和研讨等活动,促进了各国各地宗教文化的交流和研究。

再者,旅游活动的发展也使得一些宗教节日、仪式、用品、教规、音乐和饮食逐渐地传播开来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当然,旅游活动的发展对宗教文化也有一些冲击,如一些宗教独有的教规、仪式等慢馒地失去了神秘感和特性,有的甚至变成一种纯商业性的娱乐活动。

三、旅游业与宗教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我们知道,宗教名胜古迹的开发具有保护传插宗教文化和发展旅游业双重意义,对此应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认真执行,严格区分正当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非法宗教活动的性质,不能让非法宗教活动在宗教名胜古迹区内得以进行。

名胜古迹的对联篇4

一、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宗教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吸引游客,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各种宗教信徒总数约占世界人口的60%以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以朝圣、做弥撤和烧香拜佛、考察研究为主要内容,因为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强烈的求知欲望都会转化为旅游动机,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伊斯兰教克尔白圣殿)、耶路撒冷(基督教耶稣圣墓教堂、伊斯兰教阿克萨清真寺、犹太教所罗门圣殴)、伯利恒(犹太教古以色列大卫王的故乡、传说中耶稣降生之所)、意大利罗马、梵蒂冈(世界天主教的中心)都成了国际旅游业发达的地方。

中国宗教种类齐全,既有土生土长的宗教如道教;也有外来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更有受外来宗教影响而产生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宗教如明教、白莲教等。仅国务院公布的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各种宗教名胜古迹就有150多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与宗教有关的名胜古迹共有3000多处。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吸引了海内外信徒、专家学者和一般游客。佛教文化对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佛教教规、礼仪和宗派,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寺院、石窟和佛塔,其数量之多、艺术之精、历史之久是中外驰名的。1987年国务院公布的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就有142座。丰富的佛教文化具有同一性中的差异性、特殊性:如同是佛寺,五台山的宏伟建筑与九华山的民舍构造就各具一格;同为雕塑,山西云冈的石雕和天水麦积山的泥雕、泥塑就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艺术技巧。如果进一步分析的话,则会发现佛教的三大建筑都会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宗派和不同的地区而显示出不同的风采。

再以被奉为道教崇拜的神--妈祖为例,每逢妈祖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湄洲祖庙内外人山人海,香火鼎盛,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以台湾最为突出,总要抬着妈祖像回来探亲、进香还愿。

当然,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宗教派别的差异,全世界的宗教信徒都有自己向往的圣地,在宣传招徕过程中,应当有针对性,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根据宗教文化的特点,丰富旅游商品,增收创汇是我们应当重视的。如出售各种宗教纪念品,佛教的木鱼、进香袋、数珠、雕像,提供斋饭;道教的“八仙过海”、“福禄寿三星”画幅、介绍宗教名胜古迹的书籍。以佛教胜地普陀山为例,其针对游客的类型、特点,结合本地的实际,出售各种各样反映普陀山风貌的图像和以观音菩萨为主的佛像,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利用宗教节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一些宗教节日,由于符合人们心理要求,不仅是信徒的节日,也成了民间流行的节日。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等流行全球,傣族的浴佛节(泼水节)、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其新奇感和神秘感颇具魅力。

宗教音乐艺术以其深邃淡泊的旋律、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人们,特别是佛教音乐、基督教的圣歌圣乐都深受信徒的欣赏,成为举行宗教仪式和欢庆宗教节日必不可少的内容。

宗教文化也可以通过间接的形式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宗教文化中的许多人物、故事和传说非常生动,被搬上了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并广为传播。如《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唐僧取经的故事和一些风景名胜如火焰山等,《八仙过海》中的道教名山、故事都随着电视、小说的传播而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并激起一些潜在旅游者参加旅游活动,电影《少林寺》的上映,使其成为广大武术爱好者和旅游者必到的地方。

宗教文化对旅游饭店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显示出准备投资的饭店以某一国家或某一宗教信仰者占到相当大的比重时,那么投资的饭店必须有相适应的设施及膳食供应,绝对不能对客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匀惯有所违反和触犯。所以,在一些有宗教名胜古迹的地区应投资建造符合宗教规定的饭店或房间。如果在清真寺附近投资建饭店接待伊斯兰教信徒,而饭店没有专门供应牛羊肉的膳食设施,也会引起客人的不满。总之,针对不同宗教信仰的游客,应提供相应的接待服务。如对穆斯林来说就不能提供由猪肉制作的菜肴;对佛教信徒就应设斋饭;逢“佛成道节”应提供腊人粥;基督教圣诞节时应制作圣诞树,举办圣诞晚会,分送圣诞贸卡等小礼物等等。

宗教文化不仅对硬件--饭店设施有影响,而且对软件--管理与服务也有要求。在承担接待宗教信徒任务的饭店中,员工应具备丰富的宗教文化知识,这样管理者才能针对不同宗教信仰的客人采取、制定正确的接待方案;服务员才能对客人提供满意的服务;导游也才能为客人作更好的导游讲解。

二、旅游业对宗教文化的影响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新的旅游市场的开拓,吸引了更多的客人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都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对宗教文物古迹也起着保护、修缮的作用。

发展旅游业,就要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其中对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是过去和今后的重要任务。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及有关文物保护法规的颁布执行,许多宗教文物古迹都得到了恢复和维修。如承德避暑山庄、敦煌莫高窟等都置于国家的保护之下;云南的筇竹寺、承德的外八庙、北京的潭柘寺等也修缮一新;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的泉州也被列为中国第一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许多宗教组织恢复了活动,宗教文化遗产得以整理、传播,文物古迹也得到保护和修缮,重现昔日的风采。由于党和人民政府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许多濒临消失或年久失修的宗教文物古迹得以保护和修复,重新发挥了作用,而旅游业的发展,也迫切要求对宗教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和开发,经过恢复和修缮的宗教。文化遗产如寺庙宫观,使游客可以身临其境,欣赏各种宗教的文化艺术,增长各种宗教知识,使宗教这一人类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传播。而随着海外各种宗教旅游团的到来,为中外宗教界人士提供了许多加强联系互相交流的机会,对宗教文化的传播和学术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外,随着信徒和游客的不断增多,许多人捐赠钱款,为宗教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维修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当然,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不只是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由于旅游人数的增多,带来了一些人为的破坏和环境污染,如游客在宗教旅游区内乱涂乱刻乱扔东西,大声喧哗,破坏了宗教名胜古迹独有的宁静和超凡的气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会给宗教文物古迹造成一定的损害。如峨嵋山金顶,198l年旺季时游客蜂涌而上,一些年轻人竞劈床板,扯草垫来烤火;食堂的饭碗也被搞得一个不剩,三天之内,仅金顶一处就造成直接损失一万元。游客造成的火灾使峨嵋金顶被焚于一炬。再如驰名中外的佛教石窟敦煌壁画也由于人数的大量增多,游客的呼吸和汗水所起的化学作用而引起大量剥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由此可见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遗产不只是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何防止和消除这些不利的东西,是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有的宗教名胜古迹已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条例,如在宗教旅游区范围内禁止乱扔乱涂乱刻行为;禁止游客烧烤、野炊、砍伐树木;禁止燃放爆竹、烟花;禁止对各种宗教雕塑、壁画摄影;限制游客人数等等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总之,不能“保”了旅游,而“丢”了宗教文化遗产。

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和研究都起到促进的作用。旅游活动是人们需求层次提高的一种表现,能满足人们求知的需要,通过旅游可以增长人们的宗教文化知识,陶冶性情、修心养性。到宗教名胜古迹的人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不仅有一般游客,更有朝圣者、宗教信徒和专家学者。因此旅游活动的发展也是人们传播了解、探讨和研究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古代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明代外国传教土利玛窦来华传播基督教。现代旅游更是一座沟通各种宗教文化交流、研究的桥梁。如来华的游客中,就有大量的宗教信徒、朝圣者和专家学者;有的更组成了宗教文化考察团,而国际上还有专事宗教旅游的旅行社。1991年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他们所到之处,就提出对宗教名胜考察和学术交流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国际上最新的宗教文化信息。通过游览、考察和研讨等活动,促进了各国各地宗教文化的交流和研究。

再者,旅游活动的发展也使得一些宗教节日、仪式、用品、教规、音乐和饮食逐渐地传播开来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当然,旅游活动的发展对宗教文化也有一些冲击,如一些宗教独有的教规、仪式等慢馒地失去了神秘感和特性,有的甚至变成一种纯商业性的娱乐活动。

三、旅游业与宗教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我们知道,宗教名胜古迹的开发具有保护传插宗教文化和发展旅游业双重意义,对此应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认真执行,严格区分正当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非法宗教活动的性质,不能让非法宗教活动在宗教名胜古迹区内得以进行。

名胜古迹的对联篇5

关键词:文物犯罪;文物的界定,国有档案

文物犯罪是一个学理罪名,系指以文物为对象的犯罪总体①。2012年6月,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近30年来消失的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盗窃、盗掘、走私文物和古脊椎动物化石等犯罪屡禁不止,大案要案时有发生,犯罪活动呈现职业化、集团化、暴力化、智能化趋势。例如:秦始皇祖坟被盗案,湖北省随州市部督‘5.8’特大盗掘古墓、倒卖文物专案等。可是,关于“什么是文物”,我国只是通过《文物保护法》及《档案法》以列举的方式告知天下。而我国刑法也只是在“妨害文物管理罪”一节中规定了10个罪名。但,目前都没有对“文物”下定义,以致引起我国学术界对“文物”如何进行界定的争论,及“档案”是否应属于文物的思考。

一、国外对文物的法律界定

文物犯罪以文物为犯罪对象这一点是众所周知,但各国的法律各异,关于文物犯罪的规定也就不尽相同,那么各国的刑法及其他法律法规对文物的内涵认识也就不尽相同了。目前,世界各国对文物的界定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列举式与概括式。

(一)列举式

通过列举的方式明确文物的范围,有利于实际工作的操作与贯彻实施:主要代表国家是俄罗斯、日本。俄罗斯颁布的《关于文物保护和使用的法令》将文物界定为六类:(l)历史文物―凡与人民生活、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事件有密切联系;与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卫国战争有密切联系;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有密切联系;与巩固国际团结有密切联系;与科学技术发展、人民文化生活有密切联系;与杰出的政治家、国家领导人、军事家有密切联系;与人民英雄有密切联系;与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有密切联系的房屋建筑、纪念地、纪念品。(2)考古对象―古代遗址、墓葬、城堡、作坊、渠道、道路、窖藏、雕刻、壁画、居民点、文化层等。(3)古建遗址―包括古代建筑群、古城坊署、广场、街道、古建设计、古代城市建设与居民点;民用、工业用、军用及各项文化建筑;民间营造与纪念性建筑;古代园林等。(4)艺术纪念品―包括具有纪念价值的、造型艺术的、装饰艺术的物品。(5)历史文献―国家机关的历史文件、各种善本舆图、具有历史价值的电影纪录片、录音带、手稿、档案、民间文艺笔记、乐谱及其他稀有的印刷出版物。(6)其他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文化珍品。②

相对于俄罗斯,日本采用的是一种大文化的概念,其最主要一部文物保护法是《文化财保护法》(1950年)。该部法律的第二条以列举式将文化财分为五类:(1)有形文化财,如建筑物、绘画、雕刻、工艺品、书籍、书法、古代文书及其它有形的文化载体,包括考古资料及其它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历史资料。(2)无形文化财,即戏剧、音乐、工艺技术及其它无形的文化载体。(3)民俗文化财,即对于认识日本国内生活的承袭和发展不可欠缺的关于衣食住行、生产、信仰、节日等反映风俗习惯、民俗艺能等方面的衣服、器具、房屋及其它物品。(4)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如贝冢、古坟、都城址、城址、民居及其它遗迹,庭院、桥梁、峡谷、海滨、山岳及其它名胜地,动物、植物及地质矿物。(5)传统建筑物群保存地区,具有较高价值的与周围环境风貌共同形成历史风格的传统建筑物。③

(二)概括式

美国、西班牙与意大利这些国家的法律对文物进行了概括式的规定,这种模式的法律规定,使文物内涵和外延的界定较为清晰,客观上便于认识上的统一。

如美国的《国家历史保护法》第301节中就规定:“历史财产”或“历史资源”是指任何纳人或有资格纳人国家登记簿的史前或史后街区,场所,建筑物,构筑物或物品,包括史前古器物,文献,以及上述财产或资源的实物遗存。④

西班牙1985年的《历史遗产法》第一条规定:“西班牙历史遗产由具有艺术性、历史性、人种学、古生物学、科学和技术价值的可移动财产和不可移动财产组成。西班牙历史遗产还包括历史文献、书目性遗产、考古遗址遗迹以及具有艺术、历史或人种学价值的天然遗址、园林等。”⑤

此外,意大利对文物的定义更为广泛及抽象,规定“凡考古学的、艺术的、历史的、民族学的物件及古迹、文献、图书馆资料、视听觉资料,及构成了文明的有形证据的其他物件都属于文物,是构成意大利国民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⑥

二、我国对文物犯罪的法律规定

我国有关文物犯罪的法律规定主要集中于三种文本中:一是刑法分则,即第六章第四节“妨害文物管理罪”的10个罪名;二是附属刑法规范,如《文物保护法》与《档案法》;三是司法解释,如《关于办理盗窃、盗掘、非法经营和走私文物的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⑦然而,到现在为止,我国并没有任何关于“文物”概念的法律法规,只是指明了文物犯罪的犯罪对象的范围。

我国《文物保护法》第2条规定,文物主要包括如下:(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物、古窟寺和石刻。(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3)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工艺品、工艺美术品。(4)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5)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和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此外,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也属于文物保护的范畴。以及《档案法》规定的国有档案。⑧不过,有学者认为:“国有档案”一般并不属于“文物”的范畴。虽然不能排除某些国有档案具有文物意义,但绝大多数的“国有档案”不具有历史文物的意义。⑨

鉴于上述法律的规定,可见,我国对文物犯罪的犯罪对象采取的方式与俄罗斯、日本一样,完全以列举的方式详细的表述了保护对象。但是,我们在文物犯罪保护对象这一大问题上,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关于“文物”概念的问题,关于“国有档案”是否属于“文物”的问题。这些都待我们去分析与解决。

三、对文物犯罪对象的新思考

我国法律对文物犯罪的犯罪对象进行了列举,但对什么是“文物”没有全面界定。只是对文物的范围进行了列举式的规定,这种方式的排列是必要的,但只对文物概念外延的列举,而没有在法律中对文物的内涵加以明确,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就会产生对文物理解上的偏差,甚至增加操作性的难度。

(一)关于“文物”概念的问题

文物是文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珍贵历史遗存物。它从不同的领域和侧面反映出历史上人们改造世界的状况,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实物资料。它最大的特性就是不具有可再生产性。我国《文物保护法》及文博学界的共同点,是将文物视为人类制造物或者与人类活动相关的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⑩虽然,这样的界定有其合理性,但是与我国刑法有关文物犯罪的规定是不协调的。

我国刑法“妨害文物管理罪”10条罪名中包括了“故意毁损名胜古迹罪”与“盗掘古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化石罪”,但是,《文物保护法》第2条却没有将“名胜古迹”或者说“自然名胜”归属于“文物”的范畴。故,在妨害文物管理罪的标题下,将不是文物的名胜作为特定的文物犯罪的对象,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矛盾。B11不过,笔者还是认为“自然名胜古迹”、“自然风景”是应该受到保护的,例如:九寨沟、张家界自然风景区。

此外,我国刑法规定了对“古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化石”的保护,并且《文物保护法》也将“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归属于文物保护的范畴”,这样一来,解决了“与我国刑法有关文物犯罪的规定是不协调的”问题。可是,在我国理论界,还是存在两种观点:一是文物包括“化石”;二是文物不包括“化石”。认为文物与化石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物品,其主要理由是我国《文物保护法》第2条以列举的方式对文物的范围进行了界定,其中不包括化石。而是在第三款再规定:“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这就恰恰说明,化石和文物在法律概念上是不同的。B12虽说,我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化石”属于文物,其也占通说的位子,但我们还要考虑到一个问题:刑法有关保护化石的规定,是否适用于具有科学价值的无脊椎动物化石、植物化石等其他古生物化石以及动物标本、矿物标本、陨石、自然遗产、基因资源等。B13这需要我们继续的探究及立法完善。

因此,为了解决“文物”概念的问题,笔者赞成薛瑞麟教授的主张,用“大文物”的概念,即将文物界定为社会和自然发展中遗留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见证物。同时,树立“大文物”的概念具有两大特点:将自然发展中遗留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历史、科学价值的见证物引入文物概念中并使其成为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弥补原有概念的不足。B14这样就可将“自然名胜古迹”、“自然风景”及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以外的其他古生物化石、标本、资源纳入文物的保护对象。可见,适用“大文物”概念是有利于对各种文物的保护,既在行政范畴加大了对文物的保护,又在刑法领域扩大了文物的范围,便于对文物犯罪的打击与预防。

此外,在树立“大文物”概念的问题上,我们是有前者可借鉴的。因为,日本文物保护法既定义了文化财的概念,又以列举的方式将文化财分为五大类内容。曾有学者就指出:在日本《文化财保护法》所确定的文化财定义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特点,它是运用了一个大文化的概念。B15由此可见,我国如果适用“大文物”概念及结合“列举式”的文物保护对象,是有其合理性与可行性的。

(二)“国有档案”是否属于文物范畴

有关档案犯罪,我国《刑法》第329条规定了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与擅自出卖、转让国有档案罪。可刑法理论界,对档案犯罪侵犯的法益有不同的主张。例如,王作富教授认为:档案犯罪侵犯的法益是国家的档案管理制度与档案的国家所有权。谢望原教授却否定将档案犯罪归入“妨害文物管理罪”,理由是档案不同于文物,并且认为,国有档案更接近于国家机密文件、资料,妨害国有档案的行为侵犯了国家对社会的管理秩序,因此,应将档案犯罪归入“扰乱公共秩序罪”一节中。B16笔者认为,要解决档案犯罪是否属于文物犯罪之问题,关键在于弄清楚“档案”是否属于文物范畴。

文物是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主要作用包括教育作用、借鉴作用、提供科学研究资料的作用。B17那么,厘清文物与档案之间的关系,就在于档案是否具有文物的几大价值与作用。

首先,在价值方面,人们之所以保存档案,是基于档案具有证据价值,而该价值之具有,则源于其是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真实反映,因此,档案是一种原始记载。从“证据价值”、“真实反映”、“原始记录”字词中,我们可见“档案”具有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因为,文物的历史价值反映出时代的特征,文物的文化价值代表当时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所以说文物是对历史的记录。其实,在上文中笔者已指明“档案”也是一种历史记录而不是文件,“档案”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记录,它的形式具有多样性的,它属于文物的范畴。

其次,在作用方面,档案主要起凭证作用和查考作用,文物则具有借鉴作用、提供科学研究资料的作用。但由于文物与档案都具有物质性、历史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从而存在一定交叉,有些文物是档案,有些档案是文物,例如,具有记事性的甲骨刻文、陶器铭文、石刻文等就具有文物与档案的双重属性。B18

再者,从我国立法来看,我们是将“国有档案”纳入文物范畴的。我国《文物保护法》第2条规定的第4项,即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受国家保护,而《档案法》第2条规定,国有档案是指属于国家所有的“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显然,在立法上,文物与档案并非泾渭分明,这说明文献资料、手稿、图书资料与档案是有重叠的,是包含与被包含之关系。实际上,《档案法》也认可了这一观点,该法第12条规定,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单位保存的文物、图书资料同时是档案的,可以按照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由上述单位自行管理。B19

同时,纵观国外的法律法规,它们也是将“档案”归于文物犯罪的保护对象。比如:日本是“大文化”概念,那么在有形文化财范畴内必包括“档案”这种历史资料;西班牙规定的是“历史文献、书目性遗产”属于文物保护对象;意大利规定“古迹、文献、图书馆资料、视听觉资料,及构成了文明的有形证据的其他物件都属于文物。”

综合上述,笔者认为,“档案”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与作用属性,它与文物是重叠关系,属于文物的范畴,不管是一般的“档案”还是“国有档案”都值得我们法律法规的保护,而“国有档案”之所以值得刑法的保护,是源于其侵害的“社会法益”的重要性。(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注解

①薛瑞麟:《关于文物犯罪几个问题的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7.

②参见刘善春、肖谋用:《关于中外文物法律比较之一》[J],法制经纬,第2页.

③参见胡秀梅:《日本《文化财保护法》与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3-14.

④刘善春、肖谋用:《关于中外文物法律比较之一》[J],法制经纬,第3页.

⑤同上.

⑥苏勇:《外国文物保护法简介》[J],文博,1988:95-96.

⑦]参见刘、孟欣:《中国内地与香港文物犯罪比较研究》[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

⑧罗朝辉:《我国刑法对文物的保护及立法完善思考》[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30.

⑨谢望原:《论妨害文物管理罪》[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9:57.

⑩薛瑞麟:《关于文物犯罪几个问题的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7.

B11同上.

B12参见黄太云:《《关于有关文物的规定适用于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的解释》解读》[J],人民检察,2006:44.

B13同上.

B14同上.

B15苏勇:《外国文物保护法简介》[J],文博,1988:93.

B16谢望原:《妨害文物管理罪》[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12.

B17王蕾:《文物的价值和作用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3:152.

名胜古迹的对联篇6

[关键词]景区旅游业文化内涵核心竞争力

旅游业在我国是一项新兴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得以迅猛发展。纵观我国旅游业30年来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印证了旅游从业者和旅游研究者对旅游活动及旅游业认识的逐步深入。基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旅游业最初过分注重它的经济属性,片面强调旅游业的经济带动作用,如解决就业和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等,全国目前有20多个省份都把旅游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体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然而,随着旅游活动的深入发展和全民旅游意识的显著提高,单纯强调旅游的经济作用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旅游业和旅游研究领域发展的要求。目前公众旅游活动范围日益扩大,旅游经验不断丰富,游客已不再只是单纯满足于感知表象事物,而是希望通过旅游活动,进一步了解自然与人文的关系,探索人类文明走过的道路。游客已从早期的满足于“走马观花”、“到此一游”进入了更深层次的“下马看花”、“于游中学”的时代,对景点的内涵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旅游业的文化特性不断彰显,成为现阶段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学者们开始认识到经济只是旅游的表象,而文化才是旅游的核心和灵魂。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五千年绚烂文化的文明古国而言,特色独具的东方文化是我国旅游业的最大亮点也是最有吸引力的卖点。比较而言,中国的旅游景观与西方的明显不同就在于,西方的景观多是单纯的景观,建筑、草地、雕塑和喷泉各自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而中国的任何一处风景名胜都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亭子上的对联,山间的动植物、不同地域的饮食、习俗风情、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典故传奇等无所不包,在风光旖旎的山水之间处处蕴涵着独特的地方文化,给游人留下深刻持久地印象。如天坛祈年殿的布局、泰山的历代名人石刻、峨眉山的枯叶蝶传说等等。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将会越来越突出。因此各旅游景区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改善景区的硬件设施以提高服务水准,同时要注重景区的软件建设,注重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对与景区相关的文化现象进行开发,对名胜及与其有关的历史、名人、轶闻趣事进行深入挖掘,揭开旅游文化资源的神秘面纱,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特色文化吸引游客不远万里慕名而来,不虚此行满载而归。以文化带动景区建设,提升景区的核心竞争力,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加强景区文化建设,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注重探索旅游景区名胜的源流。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大多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经历了无数岁月的洗礼,蕴藏于山水之间极为丰富的古老文明记载着许多历史的真实片段。对景区名胜古迹的来历及其与地方历史文化关系的研究应该是景区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以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的武灵丛台为例,该台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上多次遭到战火毁坏,历经数次修缮。丛台的来历与战国时期的赵国有关。邯郸是赵国的都城,而最初的赵都是在山西晋阳(今太原),以后由于战争的需要迁至中牟(今河南汤阴),直到公元前238年才迁至河北邯郸。当时的赵国位居“七雄”之中,国力雄厚,赵武灵王采取胡服骑射等方法不断壮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并为观看军事操练及歌舞表演,在国力极盛时建起丛台。丛台名称的由来据《汉书》记载:“连聚非三,故名丛台”,说明当时各国之间联合很难。邯郸是名副其实的古城,是赵文化的发祥地,除丛台外,还有学步桥、回车巷等赵文化的典范。邯郸还是名副其实的成语故乡,黄粱一梦、胡服骑射、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均与赵国有关。据考证,直接出自邯郸的成语典故就多达200余条。在景区建设中如能充分考虑这些与丛台有关的历史渊源、成语典故,将其与游客目之所及的高大台楼结合起来,扩大有效宣传渠道,以文字或口头表述等通俗易懂的形式起到传播文化寓教于游的目的,才能使游客深刻理解赵文化的渊源。其效果要远远胜过让游客单纯的去欣赏一座孤立静止甚至有些破败的建筑。在现阶段的旅游活动中,单纯地欣赏景物已不足以满足客人的求知欲,必须加进文化这味灵药才能为景观锦上添花。当然,对旅游景区的介绍不仅要“说古”,还要“讲今”,将古今结合,进行今昔对比,则又将对景观的认识提升了一个档次。比如在武灵丛台南门石阶上,有一块郭沫若先生题写的诗碑,四句短诗对邯郸建国后的经济发展作了高度概括。郭先生那苍劲、潇洒、龙飞凤舞的墨宝,使中外书法家都叹为观止。如能对郭沫若的邯郸之行以及对诗碑书写过程作一介绍,就更能引人入胜,使人感到今非昔比,增强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激情。

其次,要把名胜和名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善于利用名人效应增强景区吸引力,从而提升景区竞争力。世界上任何名胜古迹,任何名山秀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之所以有了名,都是和人,尤其是和名人密切相关的。要加强旅游景区的文化建设,就必须把名胜和名人结合起来,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使人在目睹现实景观的同时了解与此相关的名人轶事。从而浮想联翩,感怀往事,发思古之悠情,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使旅游的意义倍增。以位于武汉市东南长江岸边的赤壁为例,它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所在地,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发生地。当时魏、蜀、吴鏖兵赤壁,孙刘联盟,以少胜多,击败曹操83万大军,传说火烧战船把江岸都烧红了,故后人称“赤壁”。这个古战场千古流传,许多文人墨客都曾讴歌之咏叹之。自北宋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作问世后,该地被称为“东坡赤壁”。要让游人充分了解这一名胜,必须延伸介绍一些三国故事和三国时期的主要人物。如果不和三国古战事相联系,单纯看长江边那一段发红的岩壁,只会让游客兴味索然。再如成都杜甫草堂与“诗圣”杜甫的关系,以及成都市武侯祠博物馆与蜀汉历史及诸葛亮、刘备等人的关系等。此类景区本身既以名人命名,就更有必要充分发挥名人效应,做足名人文章,扩大社会影响,广泛传播文化知识,通过旅游活动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武侯祠博物馆十分善于联系古今名人,景区内专辟展厅,集中摆设古今名人参观的大幅照片及手笔资料等,从、、刘少奇等开国元勋,到各国国家元首、各界专家学者以及连战的大陆之行等,图片清晰,资料详实,更新及时,充分印证了名人效应对加强景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许多名胜古迹是先人所建,就更有必要揭示景观与名人及历史之间的关系。如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最大最完整的皇家园林。自清康熙42年动工兴建,至乾隆55年竣工,前后历时87年,是“康乾盛世”的象征。康熙、乾隆建山庄的目的,是“秋猎习武,绥服远藩”,同时为帝王修建一座供避暑享乐之用的离宫别苑。作为山庄缔造者的康熙和乾隆,都曾六下江南,遍历天下景物之美,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建成了融我国园林南秀北雅风格于一体的承德避暑山庄。因此有人说参观避暑山庄就像阅读半部清史。清朝不少关系国家命运、江山社稷的大事都在此运筹帷幄,此类景区在建设时就不能单纯的针对保护建筑,还要善于展示和联系清朝历史。将建筑与其人其事紧密结合才能充分体现景区的特色和本质。凡此种种,历史上叱咤风云、惊天动地的人物和事件,已如江河之水,去而不返。但他们创造的业绩却永留青史。他们留下的建筑、遗迹等如镶嵌在大地上的颗颗明珠,闪烁着人类文明的光辉。作为当代旅游从业者和研究者,要善于将旅游活动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学会用两条腿走路,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将颗颗明珠串成华美的珍珠项链。

最后,加强旅游景区文化建设还要防止走入误区。避免打着建设的招牌进行破坏文化的行为。近年来伴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方面的问题和教训屡见不鲜。一些景区由于过度开发,使天然景观遭到破坏。特别是一些名山,本来有着鬼斧神工的天然美和浓郁的文化氛围,而总有人感到不足,给天然景观添油加醋,结果却是画蛇添足、狗尾续貂。如泰山的索道建设给名山破了相、张家界百丈崖观光电梯叫停、曲阜的水洗孔庙、武当山遇真宫失火等事件。有些地方受经济利益驱动,为吸引游客,把蹦极、攀岩、跳伞等项目搬进景区,和其原本的文化色彩很不协调。比如某城市建了一座大型仿古园林,力图重现该城市作为古代都城的繁荣风貌,本来很受欢迎,但建好不久就在园内增建跑马场,显得不伦不类,破坏了整体效果。

近年还有些地方在旅游景区开展造神运动,大兴土木修寺建庙。甚至为了猎奇,建造令人恐怖的冥府鬼城,既没有美感,又破坏了原有的文化氛围。比如作为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九华山庙宇林立,却还要在峰上建庙。并宣称要在峰顶建中国最高最大的铜佛,计划投资数亿元。还有些地方搞旅游景区一味“向钱看”,兴建大批购物、餐饮、住宿场所,使景区城市化问题严重,景点雷同,缺乏新意,而且占地多、人口集中,失去原有的自然风貌,消减了文化氛围。比如庐山,自古以来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自清朝光绪年间进行开发,解放前也搞了不少建筑,近年又有很大发展,已经形成山顶城市。据说庐山上有一百多家宾馆,三万多常住人口,污水顺山坡流到鄱阳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匡卢甲天下”的景观。

综上所述,加强旅游景区的文化建设,要着力探索景区名胜的源流,并将名胜和历史名人有机结合,着重对当地文化沉积的揭封。同时要防止走入误区,尊重客观实际,不能随意虚构,尤其不能生搬硬套外地景观,做到尽可能保护自然风貌,不能人为地破坏自然和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名胜古迹的对联篇7

初识凉城

利川市位于湖北省最西部,南邻潇湘、西靠蜀渝、北依三峡。清江自西向东横贯境内,平川大坝与山地丘陵镶嵌两岸,为有利之川,故名“利川”。利川云多雾大,日照较少,雨量充沛,尤其在炎炎夏日,当毗邻的火炉重庆突破40度大关时,利川的温度往往才刚上20度,凉城之称,由此而来。笔者一位利川的朋友说他从未见过空调和电扇,“只闻其名,不见其物。”虽有夸张之嫌,却也很好地道出了利川最大的特色——凉。

风景名胜

利川保存有大量的古遗迹和名胜古迹,包括多处部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东北六公里处的腾龙洞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大岩溶洞穴,被认定为世界特级溶洞之一,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而在利川西北部的谋道镇内,存活着目前地球上已知的最大最古老的一棵水杉母树,树龄达五百余岁,人称“水杉王”、“天下第一杉”。此外,还有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小地方”的苏马荡,部级自然保护区星斗山,世界上保存最完美地土家古寨鱼木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群落大水井。无论是你是喜好自然风光亦或偏爱历史古迹,都能在利川找到自己的归属。

利川旅游线路推荐

1日游:

a、大水井、腾龙洞;

B、佛宝山、龙船水乡;

C、水杉植物园、齐岳山;

D、玉龙洞、腾龙洞。

2日游:

a、D1:水杉植物园、齐岳山、朝阳洞;

D2:佛宝山、腾龙洞;

B、D1:大水井、佛宝山;

D2:龙船水乡、腾龙洞。

利川景区价格一览

腾龙洞景区:180元;龙船水乡景区:90元;大水井景区:50元;佛宝山漂流:180元;鱼木寨景区:20元;齐岳山景区:免费开放;朝阳洞景区:50元;中国水杉植物园:免费开放;苏马荡景区:免费开放;玉龙洞景区:50元。

特色民俗

由于地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内,利川少数民族众多,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及古时相对封闭的地域特色,使这里保留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利川最著名的民俗作品,便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的《龙船调》。此曲原是群众逢年过节划龙船时唱的一首民歌,经过多位歌唱艺术家的传唱,尤其是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悉尼歌剧院和维也纳金色大厅上演唱过《龙船调》之后,终将此曲推向世界。漫步在利川的街头,或许你就会有幸听到土家儿女所唱的原汁原味的《龙船调》哦!

名胜古迹的对联篇8

关键词:乡土史研究性学习幼师生

乡土史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乡土史的研究也是目前史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都提出过要教给儿童乡土知识。德国的哈尔尼希是“乡土教育论”的代表,他提出课程以同心圆式的结构呈现,由内及外、由近及远,使儿童从周围生活及直观的范围中去寻找知识的起点。美国的杜威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中就包括了乡土历史探讨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密切学生与周边环境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将来担负培养儿童责任的幼师生在学习了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的基础上,更应该重视统编教材中很少体现到的乡土史知识,利用好周边极其丰富的乡土史资源,更好地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以后的工作实践当中去。因此在对幼师生的历史教学中,笔者加强了对乡土史教学资源的挖掘,在此就在引导幼师生开展乡土史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认识和探索与大家分享。

一、乡土史是研究性学习的良好载体

1.丰富的乡土史资源中有很多可供学生研究的课题

笔者所任教的安阳市地处河南省北部,这里历史悠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市区西北部的殷墟,为商代后期的都城,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古都。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又是《易经》的发祥地,殷墟文明在3000年前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世界古代文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市区西北20公里处的古邺城,在战国时一度为魏文侯的都城,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做过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国都。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在安阳这方沃土有着深厚的沉淀与积累,安阳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安阳山川物藏、人文风貌颇具特色,其乡土史资料亦极为丰富,这些都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极好载体。

教师在乡土史教学过程中要克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兴趣特长,有选择分层次地指导学生就某个领域或问题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或研究家乡的一位名人,或研究家乡的一处古迹,或者研究城市的变迁、街道的历史,可供研究的资源可谓应有尽有。对学生而言探究性的研究首先注重的是过程,其次才是结果。在研究过程中只要了解和初步掌握了历史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学生的思维空间就能迅速拓展,新的思想观点、新的创造成果就能逐步形成。

2.熟悉的乡土史材料可充分激起学生的研究兴趣

身边的历史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对熟悉的材料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自然乐于接受。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人文景观、历史状况、发展前景等,总是特别关注、感情深厚。这些形象、生动、生活化、通俗化、本土化的材料比起课本上的资料来更适合学生的口味,更能引发学生兴趣,帮助他们轻松掌握知识。

3.亲身参与的研究体验可以促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必须与科学道德、科学态度的培养相统一才会真正地形成对社会、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学生要学会从家乡的实际出发,通过认真忠实地调查和探究,获得符合实际的结论。在参观、参与考查工作的过程中学习专家们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并且要懂得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在汇总知识的时候要从科学的认识论出发,学习科学的论证方法。总之,通过对地方历史的探究,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养成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在研究过程中可以使学生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家乡史是祖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热爱自己的家乡就定能进一步培养起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试问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家乡都毫无感情可言,又从何去爱国报国?

家乡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历史与现实,通过感性了解逐渐深化为理性的认识,进而产生一种永不消失的热爱之情,自然也会产生亲切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了对家乡现状的探究,从而使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心系家乡与祖国的命运,使他们树立将来建设美好家乡和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二、利用乡土史开展研究性学习

乡土史教学资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可实践性等特征,本身存在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非常适合作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载体。针对幼师学生的特点,在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教师要加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一些简便易行的课题,加强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使学生体验完整的研究过程。

利用乡土史开展研究性课程设计时可以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名胜古迹、出土文物、风土民俗、土特产品等方面选择材料。比如在名胜古迹方面,学生可以调查安阳地区的名胜古迹的分布,也可以调查名胜古迹的历史和现状,还可以提出保护、开发名胜古迹的建议、设计解说词、设计相互联系的旅游线路等。

利用乡土史资源可以选择许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下面举例说明:

1.活动案例一

主题:安阳历史一日游方案招标设计。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家乡历史的博大与宏伟,同时,通过调查、采访、小组活动、制作等一系列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和参与、合作的精神。

活动过程:

(1)搜集资料,学生5~6人一组,去图书馆、书店、旅行社、上网,充分利用资料,确定一日游要去的景点及路线。

(2)学生讨论,分工,模拟旅行社工作,起草一日游方案。

(3)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反复推敲,确定一日游的最佳方案,撰写各个景点的解说词,拍摄照片、录像,计算旅游经费,设计美化一日游方案设计书。

(4)模拟旅游竞标,同学们布置会场,聘请教师和部分学生组成评审会,按小组分别介绍自己设计的“安阳历史一日游”方案,并散发自己设计的旅游宣传单。

(5)评审会对各个“旅行社”的线路确定、导游词撰写、价位安排、标书设计、方案介绍进行评审,最终评出“安阳历史一日游设计方案”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2.活动案例二

主题:安阳老字号研究

活动目的:了解安阳老字号的历史和现状,探索老字号盛衰的原因。通过查找资料、调查访问、综合分析材料撰写调查报告。

活动过程:

(1)学生分组,每3~5人为一组。

(2)确定研究题目,制订研究计划。

(3)收集历史资料,通过查阅地方志、走访知情老人、网上调查等方法。

(4)实地考察研究老字号的现状,制作一些图片资料。

(5)小组成员集体讨论、交流,撰写调查报告。

名胜古迹的对联篇9

就志书所载和现仍悬挂的来看,大明湖楹联就有100余副,以清朝、民国、当代为多,其他各代也有,但多为集句。这些楹联品位颇高,多出自大家之手,诸如清初文坛盟主王士祯,乾隆进士书法家铁保,翰林院编修刘凤诰,楹联大家梁章钜,著名书画家郑板桥,乾隆进士孙星衍,著名书法家何绍基,道光进士、紫阳院院长俞樾,《老残游记》作者刘鹗,以及当代书法家于右任、文学家郭沫若、诗人臧克家等。

大明湖楹联多为园林风景名胜楹联,联文大有诗情画意、飘逸安闲之感,与典雅别致的园林风格相吻合。同时,它们大都运用与胜迹相关的历史故实,写景喻今,颇富哲理,给人启迪。其中,小沧浪亭院内西廊,嵌有石刻楹联一副,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尤被人称颂。此联正如刘鹗所讲,“尽画了大明湖的绝景”。“和风飞清响,时鸟多好音”一联,原挂在遐园内竹篱小门上,行书木刻,元老于右任撰书,意境鲜活,韵味无穷。历下亭为历代骚客雅聚之地,所留楹联甚多,原亭悬联:“胜景画图开,忆老杜当年,豪气纵横倾北海;酒痕襟袖满,自杭州至此,风光明媚似西湖。”此联既凭吊了古人,又赞美了大明湖的风光。大明湖北岸的北极阁居高临下,远山近水,一览无余。阁内曾挂一联:“出门一瞧,数十里图画屏风,请看些梵宇僧楼,与丹枫翠柏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归台再想,几千年江山人物,回溯那朱门黄阁,和茅屋蓬扉接壤,名者争名,利者争利,圣者益圣,庸者愈庸。”此联既描写了远近风景,又抒发了作者对大千世界、人生历程的感叹。

大明湖还有不少的祠庙联。这些楹联以简洁中肯的文字,概括了祠主人的功过、业绩及历史地位。铁公祠,用以祭祀明朝兵部尚书铁铉,原悬联:“功让王文成,河山再造:祠比于忠肃,湖水双清。”王文成即明朝两广总督王守仁,于忠肃即明朝著名将领于谦。南丰祠,为纪念北宋齐州(济南)知州曾巩而建,祠堂悬联:“北宋一灯传作者,南丰两字属先生。”此联主要写曾巩的文学成就,将其喻为文学之灯,甚为贴切。稼轩祠,纪念南宋爱国词人、抗金英雄辛弃疾,郭沫若为祠堂写了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写出了辛弃疾的词风及政治抱负。

要说大明湖碑刻,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堪与楹联媲美,从明朝至今即有100余方,其碑文书法不乏大家之作。碑文体裁有诗词、游记、散文、序言,书体包括真、草、隶、篆,内容或赞美风光、或怀古凭吊、或感叹人生。至于书家更是高手如林,如清乾隆皇帝,乾隆年间进士铁保,道光年间进士何绍基,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以及当代开国领袖,文学大家郭沫若,原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魏启后等。

名胜古迹的对联篇10

明朝,应该是我国古代旅游文化的最高峰。自明中期以来,在文人学者人性解放光辉和启蒙思想的照耀之下,在商品经济繁荣的物质基础之上,各种以追求愉悦、陶冶情操、探索自然、发现自我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层出不穷。如唐寅、徐渭、王士性、袁宏道、袁中道、谭元春等,这其中,还产生了大旅行家徐霞客,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空前壮举。到明朝中后期,很多文人还开始对旅游活动本身进行思考,探讨旅游的本质。在这方面,王思任堪称最早的旅游理论家,郑焱先生在《中国旅游发展史》中就特别推崇明代旅游在理论领域的独到成就,说“明代的旅游理论也颇见特色。……而王思任则更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对于旅游资源,王思任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

一、“山因高咏而胜”----旅游资源的分类及其关联

王思任游齐山时曾说:“曷为乎‘齐’也?唐刺史齐映好此山也。山曷以胜也?因杜牧之高咏而胜也。”

这里,王思任认为齐山以人而名,以文而胜。显然,王思任已经意识到,能对人们产生吸引力,从而激发旅游动机,促成旅游的因素,是综合性的。这些因素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除了能令他流连忘返的自然山水以外,还有因为人的活动而产生的吸引因素,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所谓的“旅游资源”。

我们今天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进行各种旅游活动而为旅游业所利用,由此产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现象和事物(因素)。这些因素,就其基本属性来说,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王思任还说:“山川之须眉,人朗之也,其姓字,人贵之,运命,人通之也。滁阳诸山,视吾家岩壑,不啻数坡坨耳。有欧苏二老足目其间,遂与海内争千古,岂非人哉!”

可见,王思任不仅认识到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两大类,而且认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虽属两个不同的范畴,但两者又往往彼此结合,互相补充。王思任继承了前人重人重文的传统,认为“滁阳诸山”,原来不过是“数坡坨耳”,只是因为有欧阳修、坡到此游过并留下诗文,才名声大震,“遂与海内争千古”。这就充分阐述了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的关系,强调了名人名文对风景名胜所起的重要作用。

诗仙李白曾写过《梦游天姥呤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连佛教名山天台山都自愧不如,天姥的名声如何能不大?但经王思任实地一游,才发现天姥不过是象“魁父”一样的小山而已。一个“野佛无家,荒烟迷草”的小山,有了李白的“势拔五岳掩赤城”,也可名闻天下。王思任不由“嗟呼!山哉!天哉”,慨叹名人名文对风景名胜所起的效应。对于一些完全由庙宇建筑等人文古迹组成的旅游资源,王思任更是直陈其人文因素在造就其吸引力上的决定性作用,他曾说:“观不得刘道士不创也,不得苏学士不名也。”

二、“春花夏云、秋月冬雪”----旅游资源的季节性

王思任对旅游资源具有季节性变化这一特点,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曾说庐山:“‘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其言甲庐山矣。”

王思任通过庐山风景在一年四季所呈现出的周期性变化,很形象地指出旅游资源的吸引因素,会随着季节与气候的变化而改变。这表明他已经意识到旅游资源因其所处的纬度、地势和气候等因素的差异而呈现其季节性的特征。在游雁荡山时,王思任还指出由于游览的季节不同,所得到的审美感受就不同,游来别有一番情趣:

“或曰雁荡应秋游,予独以五月来,宜受云物之吝,然吾不欲其一览而尽,故且以云纡馀委曲之。吾观灵峰之洞,白云之寨,即穷李思训数月之思,恐不能貌其胜,然非云而何以胜也?云壮为雨,雨壮为瀑,酌水知源,助龙湫大观,他时无此洪沛力者,伊谁之有哉?至于秋清气肃,上荡顶,走山根,呼天剔地,则予尚有葛陂之龙在,秋所同也,而云所独也,吾复何憾也。”

因为雁荡山的吸引力会受到季节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在“秋清气肃”时,登高远望,自然是心旷神怡,甚至有随仙而逝之感,所以“或曰雁荡应秋游”,众人都是秋游雁荡。而“予独以五月来”,却也别有风韵。只有在五月,才会看到“纡馀委曲”的云,而且“云壮为雨,雨壮为瀑”,才会形成“龙湫大观”。瀑布要壮观雄伟,则非有充沛水量不可,除非春夏之交的雨季,“他时无此洪沛力者”。

“或曰雁荡应秋游”,即是认为雁荡山旅游的旺季在秋季。这说明王思任已经有了因为旅游资源的季节性特征而使旅游活动出现淡季与旺季之分的思想。但他同时又认为,有人喜欢秋高望远,也有人喜欢云雨瀑布,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当主观的东西。就某项具体的旅游资源而言,它可能对某些旅游者吸引力很大,而对另外一些旅游者则无多大吸引力甚至根本没有吸引力。所以,淡季与旺季之分,也并非是绝对的。

三、“天工世物,愈古愈妙”----旅游资源的评价

王思任对旅游资源的优劣评价,是通过比较得出来的:

“予游赏园林半天下,m州名甚,云间费甚,布置总佳,我心不快;独快者,永嘉之阳湖,锡山之愚谷,次宁濑水之彭园耳。岂非以其天工世物,愈古愈妙,创不如守,有非人力之所顿雄者耶?”

在这里,王思任就提出了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的标准问题。作为旅游资源,除了要求美丽、独特、奇异以外,还需有名气,更要古旧。王思任特别看重“古”,即旅游资源的古悠度,认为即使有名,而且花巨资建成,也是“创不如守”,因为古物古迹,自有其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非人为仿制可以比拟。所以,王思任指出“天工世物,愈古愈妙”。如果妄加人为,则“腐鄙可厌”了:

“予意两亭既胜,此外断不可亭。……欲与欧公斗力耶?而或又作一解酲亭,以效翻驳之局,腐鄙可厌。”

王思任认为,欧阳修的醉翁亭,与苏轼的东坡亭,两大名人古迹,正好相得益彰,非要加一解酲亭,则如画蛇添足,“腐鄙可厌”。

此外,王思任还意识到,越是古旧的旅游资源,就越是富于神秘性,其历史久远的传说和故事,使景区凭空增加不少的魅力。“凡名胜之地,僧各奇一说,以灵其主人”,也诱引着游客。比如在游五台山时,他就说:

“罗喉寺,曰唐人张天觉见神灯于此。圆照寺,以为舍利实惠我。真容院,则大士现相七日而就塑者。下塔院寺,则云昔有贫女,牵犬丐食,遗发此间,化为金丝而去。总之,真幻随境,妄言之,而姑诚听之,何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