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有关虎的成语十篇有关虎的成语十篇

有关虎的成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8:30:00

有关虎的成语篇1

有关虎的成语1.龙腾虎跃形容非常活跃的姿态。腾:飞腾;跃:跳跃。像龙在飞腾,像虎在跳跃。

2.将门虎子比喻父辈有才能,子孙也身手不凡。也指后生子弟不辱门庭。将门:世代为将的人家。

3.龙行虎步形容帝王的仪态,比喻威仪庄重,气度不凡。

4.猛虎插翅比喻强有力者又添了某种有利条件。

5.猛虎添翼比喻强大者又添了某种有利条件。

6.盘龙卧虎比喻隐藏的人才。盘:盘旋,弯曲。盘曲的龙,卧居的虎。

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焉:怎么。

8.藏龙卧虎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

9.初生牛犊不怕虎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

10.虎生三子,必有一彪比喻众多子女之中,一定有一个超群出众的人。

11.风从虎,云从龙比喻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

12.风虎云龙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事物相互感应。旧时也比喻圣主得贤臣,贤臣遇明君。

13.虎头虎脑形容壮健憨厚的样子(多指儿童)。

14.虎斗龙争比喻群雄互相争斗。

15.虎卧龙跳形容字势雄浑超逸。

16.虎踞龙盘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17.龙盘虎踞盘:曲折环绕;踞:蹲、坐。好像盘绕的龙,蹲伏的虎。特指南京。亦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18.踞虎盘龙形容地势雄伟壮丽。

19.龙骧虎视象龙马高昂着头,象老虎注视着猎物。形容人的气慨威武。也比喻雄才大略。

20.龙骧虎步象龙马昂首,如老虎迈步。形容气慨威武雄壮。

21.虎啸风生啸:长鸣。猛虎长鸣,则大风四起。比喻英雄人物顺应时代潮流而出现,并且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亦指豪杰奋起,大展宏图

22.龙争虎斗形容斗争或竞赛很激烈。

23.龙跳虎卧比喻文笔、书法纵逸雄劲。

24.打马虎眼故意装糊涂蒙骗人。

25.大人虎变虎变:如虎身花纹的变化。比喻居上位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

26.大贤虎变虎变:如虎身花纹的变化。比喻居上位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

27.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28.恶虎不食子即使凶恶的老虎也不吃自己生下的小老虎。比喻不伤害亲近者。

29.饿虎饥鹰比喻凶残贪婪。

30.饿虎扑食象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

31.饿虎扑羊象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

32.饿虎之蹊比喻非常危险的处所。

33.二虎相斗,必有一伤两只凶恶的老虎争斗起来,其中必有一只受伤。比喻敌对双方实力都很强,激烈斗争的结果,必有一方吃亏。

34.放虎归山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35.放虎自卫放出老虎来保卫自己。比喻利用坏人而自招灾祸。

36.打死老虎比喻抨击已失威势的人。

37.宫邻金虎指小人在位,接近帝王,贪婪如金之坚,凶恶如虎之猛。

38.伏虎降龙伏:屈服;降:用用威力使屈服。用威力使猛虎和恶龙屈服。形容力量强大,能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

39.关门养虎,虎大伤人比喻纵容助长坏人坏事,到头来自己受害。

40.官虎吏狼官如虎,吏如狼。形容官吏贪暴。

41.虎口逃生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喻逃脱极危险的境地侥幸活下来。

42.马马虎虎形容做事不认真,不仔细。

43.虎头蛇尾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

44.虎落平阳老虎离开深山,落到平地里受困。比喻失势。平阳:地势平坦明亮的地方。

45.虎穴龙潭龙潜居的深水坑,老虎藏身的巢穴。比喻极险恶的地方。

46.虎不食儿老虎凶猛残忍,但并不吃自己的孩子。比喻人皆有爱子之心,都有骨肉之情。

47.画虎不成比喻好高骛远,一无所成,反贻笑柄。

48.狐假虎威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49.虎背熊腰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

50.帮虎吃食比喻帮助恶人做坏事。

51.虎珀拾芥琥珀摩擦后生电,能吸引细小的东西。比喻互相感应。

52.虎口余生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喻逃脱极危险的境地侥幸活下来。

53.画虎成狗画老虎不成,却成了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54.狐虎之威狐狸与老虎相互勾结而表现出来的威势。比喻权贵当道者与其爪牙串通一气而发出的淫威。

55.虎尾春冰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56.虎入羊群老虎跑进羊群。比喻强大者冲入柔弱者中间任意砍杀。

57.虎视眈眈眈眈:注视的样子。象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形容心怀不善,伺机攫取。

58.画虎类狗类:象。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有关虎的成语篇2

虎哪些成语

将门虎子、龙精虎猛、虎口残生、苛政猛虎、虎穴得子、虎头燕颔、如虎得翼、虎啸风生、虎视眈眈、九关虎豹、笑面老虎、擒龙缚虎、虎口逃生、鲸吞虎噬、虎步龙行、龙骧虎峙、盘龙卧虎、虎威狐假、帮虎吃食、羊入虎口、纵虎出匣、豕虎传讹、与虎谋皮、燕颔虎头、断蛟刺虎、鸱视虎顾、虎啸狼号、龙战虎争。

稀里马虎、虎穴龙潭、酒龙诗虎、猛虎离山、虎头燕额、龙腾虎跃、虎跃龙骧、饿虎扑食、饿虎攒羊、熊虎之士、虎入羊群、垂饵虎口、龙潭虎窟、引虎自卫、官虎吏狼、如狼如虎、燕颔虎颈、冯河暴虎、敲山振虎、蟠龙卧虎、龙拏虎跳、虎视鹰扬、乔龙画虎、龙跳虎伏、猛虎下山、凭河暴虎、狼餐虎食、虎变龙蒸、龙腾虎蹴、熊虎之将、龙吟虎啸、迷离马虎。

有虎的成语

虎背熊腰虎不食儿虎斗龙争虎踞龙盘虎口拔牙虎口逃生虎口余生虎狼之势虎入羊群虎生三子,必有一彪虎视眈眈虎体熊腰虎头虎脑虎头蛇尾虎头燕颔虎尾春冰虎落平川虎珀拾芥虎卧龙跳虎啸风生虎穴龙潭更多

含虎的成语:帮虎吃食暴虎冯河调虎离山恶虎不食子饿虎饥鹰饿虎扑食饿虎扑羊饿虎之蹊二虎相斗,必有一伤放虎归山放虎自卫风虎云龙伏虎降龙官虎吏狼狐虎之威画虎成狗画虎画皮难画骨画虎类狗老虎头上扑苍蝇老虎头上搔痒两虎相斗骑虎难下如虎添翼谈虎色变为虎傅翼为虎添翼为虎作伥卧虎藏龙养虎遗患引虎自卫与虎谋皮与虎添翼纵虎归山

什么虎成语

有关虎的成语篇3

成语出处:唐严从《拟三国名臣赞序》:“圣人受命,贤人受任;龙腾虎跃,风流云蒸,求之精微,其道莫不咸系天者也。”

释义:圣人接受天命,贤能的人担任;龙腾虎跳,风流云蒸,要求的精髓,其方法也不都是天的原因。

2、猛虎插翅,比喻强有力者又添了某种有利条件。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一折:“若得孔明下山,拜为军师,凭着关张雄虎之将,如猛虎插翅。”

释义:如果得到孔明下山,任命他为军师,凭借着关羽、张飞雄虎的准备,如猛虎插上翅膀。

3、龙行虎步是个成语,形容仪态威武轩昂,气度不凡。常以形容帝王之相。

成语出处:《宋书武帝纪》:“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不为人下,宜蚤为其所。”

释义:刘裕龙行虎步,眼神不凡,恐怕不为人下,应该早作打算。

4、藏龙卧虎,汉语成语,意思是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深藏不露的人才。

成语出处:北周庾信《同会河阳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

有关虎的成语篇4

关键词:马虎麻胡模糊

“马虎”是现代汉语中一个比较常用的词。《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草率、敷衍、疏忽大意、不细心。又作“马糊”。《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①草率、疏忽大意;②勉强、将就。所引几例均是现代汉语用例,未见古代汉语用例,可见“马虎”一词至少在表示这两个语义的时候是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从“马虎”一词的词义来看,“马虎”与现实生活中的“马”和“虎”显然是无关联的。“马虎”作为一个记音词,其“草率、疏忽大意”义到底从何而来?本文试考察“马虎”一词词义的来源。

一、“马虎”与“麻胡”

“马虎”之“草率、疏忽大意”义是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在“马虎”之前承担这一语义的应该是“麻胡”一词。“马虎”的本字应为“麻胡”。

“麻胡”一词在隋代已经出现,多指当时的人们用来恐吓小孩子的说辞,“麻胡”指凶恶的人。唐・李匡《资暇集》卷下“非麻胡”:俗怖婴儿曰“麻胡来”。不知其源者,以为多髯之神而脸刺者,非也。隋将军麻祜,性酷虐,帝令开汴河,威既盛,至稚童望风而畏,互相恐吓曰:“麻祜来!”稚童语不正,转“祜”为“胡”。而关于这凶恶的人到底是谁,说法却很多,有的认为是隋将军麻祜,有的认为是胡人麻秋,甚至还有文献记载“麻胡”是恶鬼的名字,莫衷一是。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芸》卷六:怖小儿之麻胡,前有秋,后有祜,又有刘胡及鬼,俱曰麻胡,凡四见。

清・翟颢《通俗编》卷三十四《状貌》篇中提到的“麻胡”表述很详细,不仅收录了《资暇集》《朝野佥载》《大业拾遗记》中有关“麻胡”的记载,并且认为有关麻胡的传说“数说各殊,未定孰是。今但以形状丑驳、视不分明曰麻胡,而转胡音若呼。”可见,“麻胡”到底指的谁或指的什么已无确切说法,“但以形状丑驳、视不分明曰麻胡”,“麻胡”已带有“模糊、不确定”之义。

清代以至近代,“麻胡”一词已经完全发展成为一个记音词。“麻胡”也写作“麻糊”,并且还有重叠形式“麻麻糊糊”。

1834年出版的《正因撮要・卷三・叠字》中有“清清楚楚、麻麻糊糊”两个反义词。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2回:“还有那六十万,值得了多少?麻麻糊糊拿了出来,好歹顾全个大局。”第104回:“我一向倒是吗吗糊糊的过了,你们越闹越不成话了!奴才跨到主子头上去了!”

朱自清《古诗一首》:“这两句从文义上看,只是说麻麻糊糊办完了公事,上快阁看晚晴去了。”

从以上文献材料我们明显可以看到“麻胡”的“不确定、不清楚、草率、疏忽大意”之义。《现代汉语词典》既未收“麻胡”条,也未收“麻麻糊糊”条,取而代之的是“马虎”及“马马虎虎”。

至于为什么“马虎”会取代“麻胡”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存留下来,刘瑞明在《“马”与“狗”的谐音示虚趣难词》中认为,“马虎”与“麻胡”之间是隐实示虚、设难成趣造词(所谓隐实示虚、设难成趣造词,就是有意隐蔽词中的真实理据,而用谐音的办法成与词义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用字,词义理解的困难换得了才智妙趣的艺术欣赏性。)古语“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麻胡”平实无文,“马虎”趣难有文,生命力强,通行全国。笔者认为其说是有一定道理的。况且既然都是记音词,词语的意义与构成词语的词素意义没有联系,人们自然会选择比较常见易记的字来记录,在这一点上,“马虎”也较“麻胡”有优势。

二、麻胡与模糊

从上述材料来看,“麻胡”最初确实承担着“凶恶的人”的意义。其模糊性是由于所指的不确定性,其“模糊”义是引申出来的。真正承担着“不分明、不清楚”义的“模糊”在古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是这样的:

唐・崔珏《道林寺》诗:潭州城郭在何处,东边一片青模糊。

唐・杜甫《戏作花卿歌》:绵州副使著柘黄,我卿扫除即日平。子璋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二:绍兴间,曾天隐作中书舍人。曾亦贤者,然尝为蔡京引用。后修《哲宗实录》成,太上赵丞相要就褒赏修《实录》官,制辞上说破前后是非。曾以蔡之故,常主那一边,及行词只模糊。

《汉语大词典》:“模糊”又作“模胡”。

宋・胡宏《五峰集》卷二《与彪德美》:须是指摘分明说出,难为模糊说也。又《与谈子立》:见处要有领会,不可泛滥。要极分明,不可模糊,直到穷神知化处,然后为是耳。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模糊”与“模胡”为记音词,皆有“不分明、不清楚”义。由“不分明、不清楚”义引申出“草率、马虎”义:

明・朱棣《普济方》卷八十三《坤壬》:呕而发热用柴胡,此证多由胃气虚。怫郁诸经并表里,良医审视莫模糊。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二:自被严诏,终全大节,非特误国偷生之辈,不足供其奴隶,即仓猝遇寇,模糊捐生,幸厕忠义之林者,亦岂足比拟百一哉。

鲁迅《藤野先生》: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

《汉语大词典》中“模糊”有三个义项:①不分明、不清楚;②谓草率、马虎;③使模糊。仅从上述文献材料来看,“模糊”的第一个义项在隋唐时期已经出现,第二个义项至晚在明代就己出现。第三义项从第一个义项发展而来,有现代汉语用例:不要模糊了双眼。而“麻胡”作为表示“模糊”的“不清楚、不确定、草率”之义到了清代才出现。后来,“马虎”取代了“麻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模糊”又作“模胡”,有两个义项:①不分明、不清楚。②动词使模糊。“马虎”指草率、敷衍、疏忽大意、不细心。与《汉语大词典》相比,“模糊”没有了“草率、马虎”义。这一意义仅由“马虎”来承担。由此我们可推论,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马虎”(本字“麻胡”)已将“模糊”的“草率、马虎”义分离出来,不再表示“不分明、不清楚”义。而“模糊”仅表示“不分明、不清楚、使模糊”义,不再表示“草率、敷衍”义。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实际使用情况也的确如此。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最初“模糊”承担着“不清楚、不分明”和“草率、敷衍、疏忽大意”的语义。而“麻胡”一词出现以后由于其所指的不确定性,慢慢也有了“模糊”一词的词义。从语音上来看,二者的语音关系也很密切,语音的相似性也是其可以承担“模糊”一词词义的重要原因。现代汉语中,“模糊”语义范围缩小只表示“不清楚、不明白、使模糊”义。“麻胡”则演变为“马虎”,用来表示“草率、敷衍、疏忽大意、不细心”义。

参考文献:

[1]刘瑞明.“马”与“狗”的谐音示虚趣难词[J].宁夏大学学报,2002,(2).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

[3]吴庆峰.“麻胡”讨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3,(3).

[4]徐时仪.“马虎”探源[J].语文研究,2005,(3).

[5]徐中舒.汉语大字典(八卷本)[m].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1990.

[6]杨冰梅.《莱州方言志》中“马虎”一词来历考[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有关虎的成语篇5

关键词:汉语德语十二生肖象征意义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动物形象已经渐渐成为语言的一部分。在不同的语言中,同样的动物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十二生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在德语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又是什么呢?这十二种动物在两种语言中分别代表了怎样的形象?

1.鼠(maus)

鼠是十二生肖之首,在汉语文化中,人们对于鼠的感情色彩很大程度上是持一种否定态度。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就表现出人们对它的痛恨。另外,关于鼠的成语,如“胆小如鼠、鼠目寸光、贼眉鼠眼、抱头鼠窜等”几乎是清一色的贬义词。而在德语中,人们对于老鼠却抱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比如,许多德国夫妇会喊自己的孩子“meinesü?覻ekleinemaus”(我可爱的小老鼠),这是一种昵称,与“meinSchatz”同义,意为“我可爱的宝贝”。另外,若形容一件事情木已成舟,无法改变时,德国人会说“Dabei?覻tdiemauskeinenFadenab.(老鼠也不能咬下一根线头来。)”在德汉两种语言中,对于猫和老鼠的关系都有描述。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怕另外一个人,用“就像老鼠见了猫”来形容。而德语里的“wenndieKatzeausdemHausist,tanzendiem?覿use.(老鼠不在家,群鼠起舞。)”其实就与我们说的“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具有相同的意思。

2.牛(Kuh/ochse)

说到牛,我们首先联想到的场景可能就是一头牛不知疲倦地在田野里耕作的场景。牛在机器未发明之前的农业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劳动力。因此,德汉语言中的民间习语都有把牛作为财富或财产的意义。比如,汉语里的“一头黄牛半个娃”就体现出牛对农民的重要性。德语中的“einmantelundeineKuh,decktvielarmut.(一件大衣,一头奶牛,贫困不再愁。)”也体现出了牛作为财富的象征。另外,由于牛体型庞大,行动迟缓,整日毫无怨言不知疲倦地工作,因此,在两种语言中它都有愚笨、反应迟缓的意思,比如汉语中的“对牛弹琴”,德语中的“erverstehtsovielvonderSachewiedieKuhvomSonntag.(他对此事完全不懂。)”又如“DastandernunwiedieKuhvormneuentor.(他完全束手无策。)”德语中骂别人笨往往还会说“bl?觟deKuh”。

3.虎(tiger)

虎一直被尊为万兽之王,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是力量和勇气的代名词,同时也可能是邪恶和凶残的同义语。例如“虎虎生威、如虎添翼、虎父无犬子”等成语是作为褒义的象征,形容人朝气蓬勃,有力量有胆识;而“虎口拔牙、谈虎色变、老虎屁股摸不得”等习语则是指老虎的凶残和危险。而在欧洲,很少有虎,甚至有时老虎的释义为“einFleisch-fressendestierinasien.(亚洲一种肉食动物。)”因此,在德语中,关于虎这一形象的描述并不丰富,但虎也有力量的象征意义。比如:形容一个人“starkwieeintiger(像虎一样勇猛强壮)”或者“tigerjunges”(像虎一样有冲劲的年轻人,虎子)”。另外,汉语中比喻外强中干的人会用“纸老虎”一词,这个词在很多国家流传广泛,德语中也有对应的表达:“papiertiger”。

4.兔(Hase)

兔在卡通动画里多为温顺可爱又聪明的形象,像我们所熟悉的兔巴哥、流氓兔,以及现在网络聊天中流行的“兔斯基”表情。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兔多代表胆小、懦弱的形象,如“兔子急了也会咬人、守株待兔”等。兔子的狡猾也是众所周知的,比如“狡兔三窟、兔子不吃窝边草”等。在德语里,关于兔的习语也很多,意义各不相同。像在口语中,父母对孩子的昵称“meinsü?覻esH?覿schen”意为“我可爱的宝贝”。又如,描述一个偏僻、人迹罕至的地方,会说:“erwohntda,wosichFuchsundHasegutenachtsagen.(他住在一个狐狸和兔子会互相道晚安的地方。)”如果一个人非常清楚事态的发展,会说:“erwei?覻ganzgenau,wiederHasel?覿uft.(他很清楚兔子朝哪个方向跑了。)”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时,用“DaliegtderHaseimpfeffer”来表达。而如果一个人说“meinnameistHase”,则意味着他对此事一无所知。

5.龙(Drache)

龙在中国文化中,是权力、高贵和吉祥喜庆的象征。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我们把自己称作是龙的传人。与龙有关的词大多含有褒义,比如“龙腾虎跃、望子成龙、龙马精神”等。但如果德国人听到我们说“wirChinesensindnachkommendesDrachen.(我们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时,肯定会大吃一惊。因为在以《圣经》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中,龙是邪恶和恐怖的象征。它长似巨蜥,有双翅长尾,常常口吐火焰,烧人田园,跟中国文化里的龙能兴云作雨、滋润农田有着根本意义上的区别。因此,德国人经常用龙来形容恶魔或恶毒的妇女,龙在德国人心目中是泼妇、母老虎的化身。例如,“ichhabeeinenDrachenzuHause.(我家有一泼妇。)”

6.蛇(Schlange)

“农夫和蛇”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蛇在这个寓言故事中是狠毒、忘恩负义的形象代表。人们形容一个人恶毒,往往会说“蛇蝎心肠”;那些外表美丽、内心阴险毒辣的女人被称为“美女蛇”,像以蛇为形象的成语如“牛鬼蛇神、毒蛇猛兽、打草惊蛇”等大多含有贬义的意思。蛇在西方文化里也是狡猾的象征。《圣经》说,蛇是上帝耶和华所造的万物之中最狡猾的一种,由于它的引诱,伊甸园中的夏娃和亚当偷食了智慧之果,被赶出了伊甸园,从此人类有了“原罪”。为了赎罪,人类必须敬仰上帝,经受各种苦难,蛇也受到了惩罚,只能用肚子行走,终身吃土,并与人类为仇。在德语中,与“农夫和蛇”反映同样意义的习语是“eineSchlangeamBusenn?覿hren(把蛇放在怀里喂奶)”,意思是养虎遗患。如果形容一个女人毒如蛇蝎,则说:“SieisteinerichtigeSchlange.”

有关虎的成语篇6

《爬山虎的脚》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利用脚爬行的,启发人们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本课的难点。

片断一: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爬山虎叶子的?(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批画)

生1:作者是抓住爬山虎的叶子的形状和动态两方面来写的。

生2:作者是从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两个方面来写的。

师: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读书、汇报)。

电脑屏幕展示1――

视频画面:刚长出来的叶子长大了的叶子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注意爬山虎叶子颜色的变化。

学生再读课文,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几个词语体会。

电脑屏幕展示2――

视频画面:“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一句的画面及意境,配乐让学生欣赏感受。

师:爬山虎的叶子给了你什么印象与感受?

生1:很美。

生2:很有生命力。

生3:十分惹人喜爱。

师:那么就请大家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片断二: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师: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爬满墙壁,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朗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来。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用自己的话与同桌互相交流。

教师指名发言,学生读出相关句子。

电脑屏幕展示3――

粗大的茎上有爬山虎的叶柄和叶片的静画

师: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哪儿呢?请一位同学上来用鼠标点按出来。

生1用鼠标点按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电脑出现提示语“错了,再试一次!”

师:仔细读读课文中写爬山虎脚位置的句子,看看到底在哪里?(生再次读句子,思考。)

生2用鼠标点按长叶柄的反面。该位置出现的爬山虎的脚由六七根细丝慢慢长大,头上变成圆片的动画。同时出现语音提示:“对了,你真聪明!”

(让学生齐读这段文字,并试着用简笔画画出爬山虎脚的生长情况。)

片断三:爬山虎怎么向上爬

师:爬山虎是如何用自己的脚“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呢?读课文第4自然段,划出写爬山虎爬墙动作的词语。

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词语。

四人学习小组互相交流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电脑屏幕展示4――

主界面上包括:动画展示区,播放爬山虎用脚爬墙的动画;文本出示区,内容为本段文字;移动文本的交互操作区,将相应动词拖入其中并点击观看动画。

学生从文本中找出6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触、变、巴、拉、弯、贴,并用鼠标按顺序拖至交互操作区。在教师的提示下,分步点击交互区文本中单个动词,观察分解动作,也可完整观察连续的动画。

片断四:爬山虎的资料拓展

师:同学们,爬山虎在我们生活中是极其常见的,大家还想了解到更多关于爬山虎的信息吗?

生:愿意。

电脑屏幕展示5――

八组形态、颜色各异的爬山虎及其所攀附建筑的图片;四组反映爬山虎所属、形态、习性和价值的视频及文字资料。

教师提议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校园局域网或互联网上浏览、搜集有关爬山虎的图文资料,以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同学间展开交流、分享成果。

相关网址:

1.

3.

7.省略/kjjx1/1015_kj_3.htm

解读

当前,在学校教学中应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以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特点的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标,一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三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

一、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观察和思维能力。在教学爬山虎的叶子部分,教师先呈现静止的爬山虎叶子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的颜色、形状,从而感受到叶子的鲜嫩、茂盛。满墙的叶子在微风的吹拂下漾起层层的波纹,这样一幅优美的情景,则是静止的插图和单纯的文字描述难以表现的。

二、借助多媒体呈现内容丰富,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的学习能力。在学习爬山虎的脚的生长情况一段时,学生若不仔细读书,难以准确地弄清楚脚的位置和形状,所以在这里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电脑上通过动手操作,找准生长点的环节,既使学生通过训练牢固掌握,深化了对教材的认识,又有利于激发他们参与探究的兴趣。

三、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在学习爬山虎如何利用脚“一脚一脚”地向上爬的部分时,先让学生读书,抓住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语,并在电脑上将这一组词语按顺序排列。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了爬山虎的脚在攀爬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的动作变化,更为巧妙的则是教师将整个动作过程制成了动画,分步点击单个的动词,可以分解动画,逐幅观察,同时也可以完整地演示动画,从而有效地突破了学习难点,使课文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

有关虎的成语篇7

关于虎的歇后语【1】

画上的老虎:吃不了人

绝壁上的爬山虎:敢于攀高峰

拉着虎尾喊救命:自己找死(比喻自寻死路)

老虎不吃人:恶名在外(比喻有了坏名声就难以挽回)

老虎不嫌黄羊瘦:沾荤就行

老虎吃肉:亲自下山(比喻亲临占气场)

老虎出山遇见豹:一个比一个恶

老虎串门:稀客

老虎打哈欠:口气真大

老虎打架:劝不得

老虎打瞌睡:难得的机会

老虎戴道土帽:假装出家人

老虎的儿子:别看他(它)小

老虎的尾巴:摸不得(比喻不能触犯)

老虎兜圈子:一回就够

老虎赶牛群:志在必得

老虎逛公园:谁敢拦

老虎和猪生的:又恶又蠢

老虎胡子:谁敢模

老虎进城:家家关门

老虎进棺树:吓死人

老虎看小孩:有主的肉

老虎拉车:下听那一套(比喻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做,都置之不理)

老虎咧嘴笑:用心歹毒

老虎披蓑衣:终归不是人

老虎披蓑衣:终归不是人

老虎皮,兔子胆:色厉内荏

老虎欠债:讨不回来

老虎身上的虱子:谁敢惹(比喻爪牙、狗腿仗势欺人,没人敢问)

老虎头上的苍蝇:拍不得

八虎闯幽州:死的死,丢的丢(比喻损失太大)

抱着老虎喊救命:自找死

被窝里喂虎:害人又害己

壁虎捕虫:不动声色

壁虎捕食:出其不意

壁虎子掀门帘:露一小手

壁虎子掀门帘:露一小手

扯着老虎尾巴:抖威风

扯着老虎尾巴喊救命:找死

窗户上画老虎:吓不了谁

打个喷嚏吓死虎:赶巧

大腿上画老虎:吓不了哪一个

带素珠的老虎:假念弥陀(比喻假装心善)

带崽的母老虎:分外凶

地头蛇,母老虎:不是好惹的

东山跑过驴,西山打过虎:见过点阵势

躲过了老虎,又撞上了野牛:个比一个凶(比喻灾祸一个比一个严重)

饿虎进宅:不怀好意

放虎归山:留下祸根(比喻留下了后患)

猴子骑老虎:下来完

虎头上捉虱子:找死(比喻自找倒霉)

虎嘴上拔毛:好大的胆子(比喻胆量大)

画上的老虎:谁怕你凶

关于兔的歇后语【2】

老母猪追兔子:上气不按下气

老牛追兔子:有劲使不上

年三十晚上打兔子:有它过年,没它:也过年

敲锣撵兔子:起哄

青娃望玉兔:有无地之别

拾柴打兔子:一举两得

坛子里荞兔子:越荞越小

套马杆子逮兔子:瞎胡闹

兔儿爷打架:散摊子

兔几的眼睛:红人(仁)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兔子抱西瓜:无能为力

兔子蹦到车辕上:充大把式

兔子逼急了:还会咬人哩

兔子剥皮:倒扒

兔子成精:比老虎还厉害

兔子成精:比老虎还厉害(比喻十分凶猛)

兔子吃提糕:闷日

兔子戴夹板:充大耳朵驴

兔子豆老鹰:没事找事

兔子构厥子:没后劲

兔子驾辕:不合套

兔子驾辕牛打套:乱套了

兔子见了鹰:毛了

兔子叫门:送肉来了

兔子进虎穴:白送死

兔子进磨道:充什么大耳朵驴

兔子靠腿狼靠牙:各有各的谋生法

兔子拉犁耙:心有佘而力不足

兔子跑到磨道里:冒充大耳朵驴

兔子生耗了:一窝不如一窝

兔子尾巴:长大了

兔子尾巴:撅着;长不了

兔子下儿:与众不同

兔子坐上虎皮椅:六神无主

瞎狗逮兔子:碰到嘴上

下雪天打兔子:自跑

小脚女人追兔子:越撵越没影儿(比喻怎么撵也跟不上)

小兔蹦到车辕上:充什么大把式

羊群里跑个兔:数它小,数它精(比喻年龄虽小,办事却精灵)

野地里撵兔子:谁逮住就属谁

鹰饱不抓兔,兔饱不出窝:懒对懒

属兔子的:一蹦三尺高

八月十五捉兔子:有你过节,无你也过节(比喻有没有无关大局)

不倒翁骑兔子:没个老实劲几

穿兔子鞋的:跑得快

打兔子碰见了黄羊:捞了个大外快

大年初一逮兔子:有它过年,无它也过年(比喻微不足多,增减都不影响大局)

丢了黄牛撵兔子:不知哪大哪小

红毛兔子:老山货

猴子笑兔子尾巴短:彼此彼此

活剥兔子:扯皮

见了兔子才放扈:有利才出征(比喻对自己没利的事不干)

狡兔撞鹰:以功为守

开着拖拉机撵兔子:有劲使不上(比喻有本事、才能,但因条件所限施展不开)

老虎皮,兔子胆:色厉内荏

关于龙的歇后语【3】

鲁鱼跳龙门:身价百倍(比喻名声、地位大大提高了)

麻布袋做龙袍:不是这块料

佘太君的龙头拐杖:有钱也买不至

水淹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四海龙王动刀兵:里里外外都是水

跳蚤变龙钟:冒牌货

未草里头藏龙身:农家出英才(比喻在平凡的地方或平凡的工作中出现了有才能的人)

蚊龙困在沙滩上:威风扫地

要饭的给龙王上供:穷人有个穷心

叶公好龙:怕是真的

八月十五看龙灯:迟了大半年(比喻太晚来不及了)

唱戏的穿龙袍:成不了皇帝

大水冲了龙王庙:家人不认识一家人(比喻自己人由于互不了解发生了冲突、误会)

河里划龙船:同心协力

跤龙头上搔痒:溜须不要命

烂板桥上的龙王:不是好东西

鲤鱼跳龙门:碰碰时气

两个人舞龙:有头有尾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

龙船上装大粪:臭名远扬

龙头不拉拉马尾:用力不对路(比喻力气或功夫没用在,点子上)

关于蛇的歇后语【4】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看到草绳就喊蛇:大惊小怪

霉蛇的牙齿马蜂针:最毒

牛屁股缝里的牛蛇虫:叉会钻空子,又会吸血(比喻极坏,既会投机钻营,又到处吮别人血)

青蛙钻蛇洞:自寻死路

青竹蛇),黄蜂尾上针:最毒

蛇吃大象:看他(它)怎么吞下去

蛇吃黄鳝:比长短

蛇过了才打棍:马后炮(比喻做事失去时机)

蛇和蝎子交朋友:一个比一个毒

蛇进竹筒:走上绝路了

蛇入曲洞:退路难

蛇入筒中:曲性在

蛇吞大象:好大的胃曰

蛇吞老鼠鹰叼蛇:一物降一物

蛇遭蝎子螫:一个更比一个毒

蛇钻竹筒:一条路

十二月的蛇:打一下,动一下

踩着麻绳当蛇:大惊小怪(比喻小题大作,把情况看严重了。或形容过份慌张)

窜蛇盯小鸟:列奏(逮往)

打蛇不死:后患无穷(比喻消灭敌人必须干净彻底,否则后果不堪设)

打蛇打七寸:攻其要害

地头蛇,母老虎:不是好惹的

地头蛇请客:福祸莫测

冬天的蟒蛇:有气无力

洞里的蛇:不知长短

毒蛇的舌头:独(霉)分乙(芯)裁

毒蛇的牙齿马蜂针:全是窜

毒蛇吐芯:出日伤人

花皮蛇遇见蛤蟆:分外眼红

有关虎的成语篇8

兔就只能扮演可怜虫的角色了,兔死狐悲、狐死兔泣、兔死狗烹,都说明兔是悲剧性动物,纵然是逃命的速度达到动如脱兔的地步,抑或是狡兔三窟,都无法逃脱被猎杀的命运,见兔放鹰,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兔们自己也不争气,居然撞死在树上,以至于让农夫闹出个守株待兔的千古笑话来,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

人们对马还是喜爱的,不仅马的成语有一百多条,数量创十二生肖之最,而且有马的成语多含褒义,人们毫不吝啬地将赞美的词送给它,这可能跟它一马当先、鞍前马后、马不停蹄地勤奋劳作对人们的贡献有关,就像现今的一些公司将股票增值权奖给有功之臣一样。例如识途老马、轻裘肥马、宝马香车、玉堂金马、金戈铁马、马到成功、兵强马壮、车马盈门等。马是很爱家的,否则就没有老马恋栈之说。马有时欺生,一见面就会给你来个下马威,但时间久了就会露马脚。人类往往把美好事物跟马联系在一起,当官叫做走马上任,参观考察当然是走马观花,培养后备干部叫做伯乐相马,甚至拿自己的感情与马类比,一对从小一起长大小非常要好的男孩女孩叫青梅竹马,怀念旧情叫做见鞍思马,开小差叫做心猿意马,我行我素叫做天马行空,任思绪自由飞翔叫做信马由缰。但马的成语也不全是好听的,像指鹿为马就专指赵高那一类溜须拍马、吹牛拍马的人,这样的人其实是害群之马,越少越好。

龙历来为人所崇敬。皇帝叫真龙天子,他的身体叫龙体,穿的长袍叫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成语里对龙的赞誉也俯拾皆是:龙腾虎跃、龙骧虎步、生龙活虎、龙吟虎啸、云龙风虎、龙蟠虎踞、活龙活现、龙章凤姿、龙跃凤鸣、龙蟠凤逸、龙飞凤舞、龙驹凤雏、龙肝凤脑、龙凤呈祥、起凤腾蛟、龙马精神……。人们把女婿称作乘龙佳婿、乘龙快婿,把云集英才能人叫做藏龙卧虎,把事物的始末原由叫做来龙去脉,把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文章内容生动有力叫做画龙点睛。当然,像龙蛇混杂、群龙无首、攀龙附凤、前怕龙后怕虎这样带有贬意的成语也是有的。

人们对牛的评价似乎有些不太公正,虽然老牛破车、如牛负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为人类卖命,人们给它的那些成语意思却不怎么地道,尽是些牛鬼蛇神、牛头马面、对牛弹琴、目无全牛、钻牛角尖、牛不喝水强按头、牛头不对马嘴之类。数量多用多如牛毛来形容,说明牛毛在人们心目中低贱得不值一提。惟一的例外是夸赞过一次初生牛犊不怕虎--那结果还会有个好?人们不仅鼓励牛自己去送死,而且还经常性地牛刀小试,培养了许多宰牛的高级技工,比较典型的事例是庖丁解牛。

与人类最为亲密的狗,境遇也好不到哪里去。狗忠心耿耿为人看家护院,付出了犬马之劳,却常被人骂得狗血喷头。生人来了叫唤几声向主人发出警报,这本是狗的天职,人却骂它狗仗人势、狂犬吠日;向陌生人龇一下牙,被人笑为犬牙交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连看人一眼都被斥责为狗眼看人(低);出主意者被嘲笑为狗头军师;收尾工作没做好叫狗尾续貂;为了名利不择手段干些见不得人的事叫做狗苟蝇营;最冤屈也最为可气的是,狗与人生死与共,跟狼、狐狸等坏蛋浴血奋战,人却拿狗与敌人相提并论:狼心狗肺、狼心狗行、狐朋狗友、狐群狗党……忍耐是有限度的,再这样下去真的怕是要狗急跳墙了。

鸡在人的眼里是小气、卑微的代名词,从鸡毛蒜皮、鸡零狗碎、小肚鸡肠、鸡头鱼刺、偷鸡摸狗、鸡鸣狗盗这些成语中可见一斑。偷鸡不着蚀把米虽然不是鸡的过错,但这话作为成语已入了鸡的档案,档案上的黑点恐怕是一辈子也抹不掉了。其实,按照人们的态度,即使鸡做得再好也枉然,因为人总是在鸡蛋里找骨头。为了得到一点小利益却要以牺牲大利益为代价,这种杀鸡取卵的傻事只有人才做得出。猴子不听话不去惩罚猴子,却拿鸡出气,杀鸡抹脖、杀鸡吓猴、杀鸡儆猴,弄得整个世界鸡飞蛋打、鸡鸣狗吠、鸡犬不宁。可悲的是现在居然还有人把这种方法当作法宝使用,鸡们的悲剧便依然还会重演。

人们对蛇的印象从来没有好过,因此,蛇在成语里成为反面角色也就不足为怪了。例如蛇蝎为心、蛇口蜂针、贪蛇忘尾、三蛇七鼠、惊蛇入草、拨草寻蛇、飞鸟惊蛇、养虺成蛇、杯弓蛇影、画蛇添足、蛇欲吞象、人心不足蛇吞象等。

羊大概是个受气的角儿,成语里的替罪羊、顺手牵羊、挂羊头卖狗肉等可以从几个方面提供佐证。如果把驱羊攻虎、使羊将狼、如狼牧羊、羊入虎群这几个成语放在一起,不难想象出羊面临的处境。因此,现今的人们常把加入世贸组织比作引狼入室,在高喊狼来了的同时苦练内功强身健体把自己变成狼,与狼共舞,然后战而胜之。

猪从古到今都是人喂养的,吃了睡,睡了吃,最为驯服,不想当领导,也没什么特长、成不了学科带头人,过得非常平庸,人们也懒得在它身上动心思,因此只上了不痛不痒的8条成语:猪突?勇、猪卑狗险、牧猪奴戏、豕突狼奔、豕交兽畜、牧豕听经、鲁鱼亥豕、见豕负涂。

有关虎的成语篇9

关键词:《白虎通》声训语音现象

《白虎通》又名《白虎通义》、《白虎通德论》,是一部关于汉代及其以前制度的法典式汇编。全书汇集了四十多个专题名词的诠释,涉及了古代的社会生活、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文化礼仪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有很多声训,这些声训中的大多数从各个方面探求了事物的命名之由。《白虎通》成书的年代正是上古向中古过渡的时期,它里面保存了大量汉代实际读音,所以其声训材料是研究传统音韵学不可多得的宝贵语料,利用这些语料,虽然不能归纳概括出秦汉及其以前完整的声韵系统,但是完全可以考察东汉时期语音现象的某些特点。

我们认真地考察了这些声训词之间的语音关系,对它们所反映的汉代语音现象做了一个粗略的归纳。

1.汉代韵部情况

1.1阴声韵与入声韵

上古时期入声韵与阴声韵关系比较密切,到了中古,入声韵却与阳声韵的关系密切起来。在《白虎通》中,入声韵与阴声韵相训的有36例(见表一),与阳声韵相训的有16例(见表二)。入声韵虽然与阳声韵互训的不少,但与阴声韵互训则更多,阳入互训数量占阴入互训数量的44.4,这正反映了《白虎通》的成书年代处在上古向中古过度的阶段。

由表一可以看出,从入声韵角度来看,叶韵、缉韵是一个比较封闭的韵部,与阴声韵没有互训现象;物韵只有与微韵的1例互训,药韵也相对较少,只有2例;其余入声韵则各有4到6例之多。从阴声韵角度来看,歌、支、脂三韵与入声韵互训各有1例,相对保守;而之、鱼、侯、宵、幽则比较活跃,尤其是之、鱼、幽三韵,与入声韵互训各达8例之多,三韵占整个阴入互训数量的66.7,侯、宵则各有3例,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汉代之、幽、宵、鱼关系比较密切。与罗常培、周祖谟先生的结论相合。[1]

1.2阳声韵与入声韵

由表二可以看出,职、缉二韵与阳声韵没有互训例,药韵、屋韵各2例,除月韵外其余均只有1例,只有月韵最活跃,达6例。而阳声韵的蒸、侵、谈三韵则与入声韵没有互训例,耕、东二韵也只有1例,只有阳、冬、真达到3例及其以上。

从以上两表可以看出,与一个入声韵相训达3例以上的,除阳韵(3例)外,都是阴声韵。阴入互训的例子中,除幽部与质部相训外,其余均为同一类韵部(主要元音相同)中的阴入相训。由此可以推断出,《白虎通》成书的时代,入声韵仍然与阴声韵关系稳定密切。入声韵与阳声韵相训的也有16例,占整个阴声韵声训数量的30.8,[2]但阳入互训则杂乱无章。这也说明阴声韵与阳声韵的关系原本较疏,此时正逐渐密切起来。不过其中的统计数据与李茂康《释名》统计的数据(阴入118,阳入14)相差很大,这可能是《白虎通》只是法典汇编,其声训有其侧重方向,而《释名》则是收集日常生活用语的方方面面,内容比较全面的缘故。[3]

2.汉代声纽情况

2.1清声母与浊声母

《白虎通》中清声母与浊声母(包括全清、次清、全浊和次浊)组成声训的例子很多,其中一清声母与一浊声母相训达5例以上的有:帮11例,端定5例,精从5例,见群6例,见匣6例[2];另外还有来心4例,定见4例,心禅4例,章定4例,共计49例。少于4例的清浊音相训现象还有67例。而其他超过5例的声训只有本声纽自训,达到4例的清音之间的互训也只有山心、端章、滂帮三对。史存直先生认为在南北朝前后就发生了浊音清化的现象,所以唐代的域外译音就都没有了浊音。《白虎通》中大量存在清声母与浊声母相训的现象,是否说明浊音已有清化的趋势呢?单凭这一点是很难说明的。或许古人所求的音近,并未划分清、浊音的界限。[2]

2.2声纽之间的关系

2.2.1端组与照(章)组

在《白虎通》的声训中,透与昌、定与船没有互训的例子,但是这不一定就能说明端组和章组之间没有关系,[2]因为定章(4例)、定书(3例)、端章(3例)之间各有互训,达到甚至超过3例,另外端书(1例)、透书(1例)之间也有互训的例子,并且总数达到12例,不在少数。

2.2.2泥母与日母

在《白虎通》的声训材料中,泥母与日母互训的例子有8例。章炳麟有“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认为上古泥、日二纽不分。史存直也认为,大约在南北朝时候日母才脱离泥母而独立。《白虎通》中娘、日互训的现象为二纽古音相近提供了文献依据。泥母本身没有互训现象,与其相训的都是端组字(透1例,来1例)。但是,日母本身相训的还有2例,此外,与其构成声训的是喉音匣(1例)和齿音心(1例),不知是班固正好选用日母字来与泥母字互训呢,还是日母已经开始从泥母当中分离。

2.2.3来纽等次浊音

在《白虎通》的声训材料中,次浊音之间互训的例子很多,来泥1例,来余2例,来疑1例,明疑1例,明余l例,泥日8例。这些次浊音之所以能够互训,是因为它们有相同的发音方法。[2]

2.2.4书母、山母和心母

在《白虎通》的声训材料中,山母和书母互训的有l例,山母和心母互训的有4例。它们之所以能够互训,是因为它们同为齿音中的清擦音,有相同的发音方法。

同时,书母、心母、山母等清擦音与端组都有互训的例子,这或许不是偶然现象。[2]

2.2.5牙音与喉音

章太炎将牙音与喉音看作深喉(见溪群疑)与浅喉(影晓匣喻)的关系,而戴震却将牙音与喉音合而为一,这都说明他们看到了喉音和牙音之间的密切联系,不过,他们都忽略了影纽的独立性。后来,王力先生将晓、匣二纽归入了牙音,喉音里只剩下影纽。在《白虎通》的声训材料中,牙音与喉音互训的情况非常普遍,如见匣6例,见影l例,溪影l例,影晓2例,影匣3例,晓匣1例。这些都为上古牙、喉音读音有一定的联系和上古牙、喉互通之说提供了文献佐证。

2.2.6来纽与牙音

在《白虎通》的声训材料中,来纽与牙音相训的情况时有所见,见来l例,溪来l例,群来1例,疑来1例,匣来1例。这是来纽与牙音相通的最直接的证明,对于这一现象最方便且合适的解释就是复辅音。但是直到目前为止,仍然有许多学者不承认有复辅音。王力先生[4]不赞成复辅音,唐兰[5]、刘又辛[6]、赵诚[7]等都不赞成复辅音,但他们并不否认来纽跟牙音之间的通转现象。因此,孟蓬生认为:“不管是否承认复辅音,来纽和牙音相通的现象却是必须承认的事实,我们不能以反对复辅音为由来否认来纽跟牙音的通转现象。”[8]《白虎通》里来纽与牙音相训的材料为孟蓬生的结论提供了佐证。

2.2.7余母与定母

曾运乾有“喻四归定”说,在《白虎通》的声训材料中,余母与定母互训的情况有3例。《白虎通》所反映的余母与定母的关系,看来是有其历史的必然的,可能如李新魁所说:“它们所管的一部分字有共同的来源。”[9]

2.2.8唇音

由帮组组成的声训一共有46例,其中本组互训的有33例,占71.7。除帮组本部互训之外,其余的声训词语主要集中在帮组和牙喉音之间。孟蓬生认为“唇音和牙音在上古可以相通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这种相通是否反映了上古的语音状况,是否需要为它们的相通拟-pK一类的复辅音出来。”[8]

唇音的明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声纽,明母除了和唇音互训外,主要和舌齿音互训。与明母一起构成声训的共有28例,其中本组互训有16例,和舌齿音互训的有10例。

2.2.9明母与晓母

明母与晓母相通是学术界一致看好的,但在《白虎通》的声训材料中,却没有出现二者相训的现象。不知是班固的方言中不存在二者相通的情况,还是由于《白虎通》声训太少的缘故,不能表现出二者的切实关系来。[2]

2.2.10舌音

端组由端组参与组成声训的有92例,主要和舌音(57例)互训,占端组声训总数的61.96。与本组舌音组成的声训有33例,与章组舌音组成的声训有24例。端组与牙喉音组成声训的有20例,占总数的16.09。端组与齿音组成声训较少,共13例,占端组声训总数的14.13。端组与唇音组成的声训最少,只有3例,仅占端组全部声训数量的3.26。

章组由章组组成的声训共87例,其中章组本组互训的有28例,与端组组成的声训24例,二者共占章组声训总数的59.77。章组和齿音互训的有14例,占总量的16.09;和牙喉音互训的也有13例,占总量的14.94;和唇音互训的只有8例,占总量的9.20。

综上,端组和章组舌音主要还是和舌音互训,与齿音、牙喉音互训比例大致相当,与唇音互训最少。

2.2.11齿音

精组由精组组成的声训有69例,其中精组互训的有32例,精组和章组互训的有12例,精组和端组互训的有10例,精组和牙喉音互训只有5例,和唇音互训仅有4例。

庄组在《白虎通》的声训材料中,庄组字出现的比较少,一共只有21例,在这21组声训中,齿音互训有11例,其中庄组互训的有5例;与精组相训的有6例。[2]庄组和唇音互训最少,只有2例。在这21例声训中,和山纽组成声训的就有15例,其中自训4例,和心纽互训4例。山、心二纽相训是因为二者同为齿音中的清擦音,和清、初一样,是因发音方法相同而互训较为频繁。

2.3声转关系

在《白虎通》声训词的声纽关系中,轻重唇不分,唇音与牙音相训较多,牙、喉音相训较多,次浊音相训较多。这与上古时期声纽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当,这也是学术界一致公认的。虽有大家不赞成来纽与牙音之间的密切关系,但在《白虎通》的声训例子中,实际情况的确如此,这可能会给古代有复辅音提供一些佐证。清浊音界限不清,二者互训情况较多,李茂康认为《释名》里也存在同样的现象。[3]另外,还有一些是《白虎通》声训材料特有的,如泥母、日母并未完全相混,有日母自训的例子;明母与晓母没有互训的例子;舌音与齿音有互训的,但相对来说,比例不高;书母、心母与端组都有相训的例子,这决非偶然。[2]

注释:

(1)本文的语料取自(清)陈立所撰的《白虎通疏证》一书(收入《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本文所依据的版本是199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

(2)本文中的《白虎通》声训数据均出自郭向敏的硕士论文《〈白虎通〉声训词研究》一文。

参考文献

[1]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一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97-98.

[2]郭向敏.《白虎通》声训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3]李茂康.《释名》声训所反映的古音现象[J].西宁: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1):72.

[4]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68.

[5]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4-35.

[6]刘又辛.古汉语复辅音说质疑[J].《音韵学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84:175-181.

[7]赵诚.商代音系探索[J].《音韵学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84:259-265.

有关虎的成语篇10

【成语出处】《宋书武帝纪上》:“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不为人下,宜早为其所。”

【感情色彩】中性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用法】作谓语;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同一般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龙行虎步

成语例句

只见那人生得面如冠玉,唇若涂朱,眉清目秀,虎步龙行。(清吴趼人《痛史》第十回)

相关成语

伏虎降龙龙屈蛇伸龙跳虎伏干净利落装模作样撒泼放刁药店飞龙爱惜羽毛扬长而去

双语例句

1.Hecarriesamightybearing,andhastheairofaking.

他虎步龙行,具有君王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