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8:30:01

名人名言录篇1

1、我是炎黄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全部献给我亲爱的祖国。——李四光

2、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

3、真正的学者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暗暗做了许多伟大的工作而生前并不因此出名。——巴尔扎克

4、一个人应当一次只想一件东西,并持之以恒,这样便有希望得到它。但是我却什么都想,结果是什么也抓不着。每次我都发现,当一个所追求的东西唾手可得时,我正在追求别的东西。太晚了。——安德鲁·加德

5、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歌德

6、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郭小川

7、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刘向

8、对自己的痛苦敏感,而对别人的痛苦极其麻木不仁,这是人性的可悲的特色之一。——池田大作

9、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墨翟

10、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布鲁诺

11、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居里夫人

12、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鲁迅

13、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保罗

14、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列夫·托尔斯泰

15、好脾气是一个人在社交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都德

16、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否则一切都会陷入污泥中。——马克思

17、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朱熹

18、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惠特曼

19、沉默较之言不由衷的话更有益于社交。——蒙田

20、谁要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21、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2、人生是一场。不管人生的财博是得是损,只要该赌的肉尚剩一磅,我就会赌它。——罗曼·罗兰

23、对人要和气,但不要狎昵。——莎士比亚

24、在艰苦中成长成功之人,往往由于心理的阴影,会导致变态的偏差。这种偏差,便是对社会、对人们始终有一种仇视的敌意,不相信任何一个人,更不同情任何一个人。爱钱如命的悭吝,还是心理变态上的次要现象。相反的,有器度、有见识的人,他虽然从艰苦困难中成长,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义的胸襟怀抱。因为他懂得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南怀瑾

25、要使别人喜欢你,首先你得改变对人的态度,把精神放得轻松一点,表情自然,笑容可掬,这样别人就会对你产生喜爱的感觉了。——卡耐基

26、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裴多菲

27、自己不能胜任的事情,切莫轻易答应别人,一旦答应了别人,就必须实践自己的诺言。——华盛顿

28、有谦和、愉快、诚恳的态度,而同时又加上忍耐精神的人,是非常幸运的。——塞涅卡

29、成名的艺术家反为盛名所拘束,所以他们最早的作品往往是最好的。——贝多芬

30、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31、那些背叛同伴的人,常常不知不觉地把自己也一起毁灭了。——伊索

32、人只能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33、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赫拉克利特

34、人生是没有毕业的学校。——黎凯

35、习惯是一条巨缆——我们每天编结其中一根线,到最后我们最终无法弄断它。——梅茵

36、求人帮助的时候,求穷人比求富人容易。——契诃夫

37、如果我们想交朋友,就要先为别人做些事——那些需要花时间、体力、体贴、奉献才能做到的事。——卡耐基

38、人生如同故事。重要的并不在有多长,而是在有多好。——塞涅卡

3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40、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爱迪生

41、凡是有良好教养的人有一禁诫:勿发脾气。——爱默生

42、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周恩来

43、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者草草翻过,聪明人细细阅读。为何如此。因为他们只能读它一次。——保罗

44、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罗曼·罗兰

45、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量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46、上人生的旅途罢。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鲁迅

47、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卡耐基

48、我从多话的人学到静默,从偏狭的人学到了宽容,从这残忍的人学到了仁爱,但奇怪的是我对于这些老师并不感激。——无名氏

49、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50、呵!高尚的风度!多可怕的东西!风度乃是创造力的敌人。——毕加索

51、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是幸福,毋宁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师。因为,生存是在深渊的孤独里。——海德格尔

52、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过艰难卓绝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塞涅卡

53、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

5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55、我一向憎恶为自己的温饱打算的人。人是高于温饱的。——高尔基

56、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萧伯纳

57、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蒲松龄

58、原谅敌人要比原谅朋友容易。——狄尔治夫人

59、人生是短促的,这句话应该促醒每一个人去进行一切他所想做的事。虽然勤勉不能保证一定成功,死亡可能摧折欣欣向荣的事业,但那些功业未遂的人,至少已有参加行伍的光荣,即使他未获胜,却也算战斗过。——约翰逊

60、有真道德,必生真胆量。凡怕天怕地怕人怕鬼的人,必是心中有鬼,必是品行不端。——宣永光

61、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雷锋

62、不惜牺牲自由以图苟安的人,既不配享受自由,也不配获得安全。——富兰克林

63、对于要检查别人心灵的人,柏拉图要求他具备三样东西:知识、仁慈、胆量。——蒙田

64、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65、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培根

66、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荀况

67、作为一个人,要是不经历过人世上的悲欢离合,不跟生活打过交手仗,就不可能懂得人生的意义。——杨朔

68、两个人交谈,一个人可以洗耳恭听。但是,三个人则无法互谈这人世最严肃而应深究的事。——爱默生

69、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

70、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法朗士

71、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语言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刘少奇

72、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柳宗元

73、谁给我一滴水,我便回报他整个大海。——华梅

74、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亚里士多德

75、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掘深沟浅槽;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他那横扫的镰刀。——莎士比亚

76、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奥斯特洛夫斯基

77、多听,少说,接受每一个人的责难,但是保留你的最后裁决。——莎士比亚

78、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华罗庚

79、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波尔克

80、与其皱着眉头送人一件贵重礼品,不如面带笑容送人一件小礼物。——无名氏

名人名言录篇2

2、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快的引路人一样。——高尔基

3、人的美德的荣誉比他的财富的荣誉不知大多少倍。——达·芬奇

4、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赫胥黎

5、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

6、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糸此西飞之白日。——李白

7、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

8、真正的敏捷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因为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如金钱是衡量货物的标准。——弗·培根

9、选择机会,就是节省时间。——培根

10、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亩是时间。——歌德

11、白日去如箭,达者惜今阳。——朱敦儒

12、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

13、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李白

14、生活的情况越艰难,我越感到自己更坚强,甚而也更聪明。——高尔基

1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

16、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的。——爱迪生

17、世界上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容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他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他宝贵。——李大钊

18、浪费时间是所有支出中最奢侈及最昂贵的。——富兰克林

19、“世俗有时间是金钱”这句话,所以窃取他人时间的小偷,当然该加以处罚,即使是那些愉快的好人,还是该如忌讳疾病地躲避他们。——卡耐基

20、莫待萧萧两鬃丝!——朱学勉

21、如果我比笛卡尔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的缘故。——牛顿

22、劝君着意惜芳菲,莫待行人攀折荆。

名人名言录篇3

一、重要决策事项必须有会议记录

重要决策事项主要包括:

(一)研究决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学习传达上级重要会议、决定、决议、文件和指示精神,并结合本部门(单位)实际,研究提出贯彻落实的方案、措施。

(二)研究本部门(单位)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全局性重要工作部署和工作要点。

(三)审定以党委(党组)名义上报的文件;审定以党委(党组)名义制发的关于重要工作部署、重要制度建设和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文件;审定以党委(党组)名义召开的重要会议的有关事项。

(四)研究决定本部门(单位)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方面的重要事项;讨论决定领导班子成员的分工及调整;研究本部门(单位)内设机构(包括直属单位)职能配置及调整方面的重要问题。

(五)研究决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重要问题;研究决定干部人事管理权限范围内有关人员的录用、推荐、任免、调整、奖惩、返聘等重要事项;研究决定干部的培养、教育、管理和监督中的重要问题。

(六)审议规模较大的投资、工程项目等,金额较大的财务收支、物资管理及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

(七)研究决定纪律检查工作、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事项和重要问题。

(八)审定党委(党组)委员(成员)(以下简称委员)在特殊情况下对重要事项处理后需向党委(党组)报告的问题。

(九)其他需要党委(党组)研究决定的重要事项。

二、重要决策事项会议记录必须完整

会议记录包括标题、会议组织情况、会议内容、记录结尾四个部分。

(一)标题

标题,即会议记录的名称。例如,×××党委(党组)第×次会议记录、县委××部第×次部长办公会(部务会)会议记录。

(二)会议组织情况

1.会议时间。

2.会议地点。

3.主持人(姓名、职务)。

4.出席人(姓名、职务)。

5.列席人(姓名、职务)。

6.缺席人(姓名、职务、缺席理由)。

7.记录人(姓名、职务)。

(三)会议内容

1.会议议题:研究××重要决策事项。

2.主持人讲话内容。

3.汇报人姓名、职务及汇报内容(逐人汇报)。

4.发言人姓名、职务及发言、讨论内容。

5.决议事项(要逐条记录清楚)。

6.遗留问题(有什么遗留问题就记什么遗留问题,并逐条记清楚,没有的则不记)。

7.其它。如落实会议决议的部署和要求等。

(四)记录结尾

记录结尾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本次会议结束”字样。在本次会议记录右下方,由会议主持人、会议记录人分别签名。

三、重要决策事项会议记录必须真实

会议记录必须实事求是,忠实于发言者的原意,客观真实地记载会议情况,不得任意增删和改动。记录要有详有略,重要的内容和发言要详记,尽可能完整地记下发言者的原话。不重要的或与会议无关的,可以概括地记,或者不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辅以录音。如果没有录音设备或者不允许录音,可配备两个以上的记录人员同时记录,以便会后互相核对补正,从而保证记录的完整、准确。必须详实记录的内容为:

(一)会议开始时的定调性言论和结束前的总结性言论,休会和复会等会议进行情况。

(二)会议发言、讨论过程及形成的决议或议而未决的事项。

(三)有争议的问题、分歧意见、要害问题及有关人员的发言。

(四)形成决议、决定的表决情况及有异议、弃权等情况。

(五)研究干部问题时,讨论对象的姓名、现任职务、拟任职务。组织(人事)部门向会议提交讨论的有关材料的名称和主要内容。讨论对象的书面考察情况、拟任理由等,要择其主要内容记录。涉及有关领导干部应予回避的问题回避情况。

四、重要决策事项会议记录必须准确

会议记录必须表达准确,层次清楚,语句通顺,字迹清晰,不能产生曲解和疏漏,更不能支离破碎,言不及意,丧失依据作用。对会议内容、讨论发言情况及会议过程、决议等都要力求准确,特别是主要领导的发言,对关键问题、有争议问题的发言,更要准确记下原话。对没有听清楚或发言者表达不清楚的,不能凭主观想象任意推断,应找有关人员和发言者本人进行核实。

五、重要决策事项会议记录必须指定专门记录人员和使用专用的会议记录本

党委(党组)讨论决定重要决策事项,应确定专门人员负责记录。负责记录的人员要求思想政治素质好,组织纪律性强,有做好会议记录的能力。记录人员要对会议记录的真实和完整承担责任。记录人员一般不得随意更换或临时指定。

党委(党组)讨论决定重要决策事项,要使用专用的会议记录本,并要专人保管,严格保密。记录人员更换时,应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会议记录本要进行编码,不能涂改增删,更不能随意损毁。会议结束后,可以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对会议记录进行整理,形成会议纪要,整理人、审核人要签名,并及时归档。党委(党组)采用投票表决方式作出决定的,投票表决的原始资料也应一并存档备查。

名人名言录篇4

1.封面:封面应列出最后确定的书名。作译者(单位或个人)署名列入封面或扉页,有的只列入扉页而不列入封面。署名者的排列次序都要一一确定。封面必须出现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

2.扉页:又叫“内封或书名页”,放在封面后面。扉页上的文字与封面所列的内容基本相同,但一般比封面更详尽些,比较简单的图书(或刊物)可以不要扉页。

3.内容提要:主要介绍本书内容特点及适用范围,要求文字简明扼要。有些放在封面的前后勒口上。

4.版权页(版权记录页或版本说明页)这是每一本图书出版的历史性记录,是书刊杂志里记录著作人跟出版者之间的数据,通常印在扉页背面或正文的最后一页。版权页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书名、作者、编著者、译者、改编者、编辑、排版、装帧设计、出版者、发行者、印刷者、版次、国际书号(iSBn)、“版权所有”字样

5.前言(或序、序言):说明编写书稿的指导思想和意图,介绍书稿的中心内容、特点、编写过程(包括编写或着译人简介)、适用范围和其他必要说明的情况。翻译书稿更着重通过前言(或叫“译者的话”)来说明翻译本书的意图并对书稿作简短的评价。

6.目录:目录是书刊上列出的篇章名目,多放在正文前,读者通过目录就可以对本书稿的内容梗概和篇章结构有所了解,并可以通过目录所注明的页码迅速查到所需要的部分。目录编列一定要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

7.正文:正文是书稿的主要组成部分。篇、章、节及节以下的小标题应符合其相应的内容。正文中的层次结构要清楚,体例要清准确。

8.附录:附加在正文后面与正文有关的文章、图例、表格数据等参考性数据。

名人名言录篇5

关键词:JSp 需求分析 概要设计 数据库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5-090-02

1引言

myeclipse是一款强大的软件开发工具,具有丰富的J2ee插件集合,对多种开源代码具有良好的支持。它支持代码的编写,配置,调试,除错,包括了完备的编码,调试,测试和功能,完整支持,html,Structs,JSF,CSS,Javascript,SQL,Hiberbate。

JSp是现在一门主流的编程语言,拥有aSp和Servlet的的优点,具有数据内容和显示分离,可重用组件和采用标识简化页面开发的优势。拥有纯粹的JSp,JSp+JavaBean,JSp+JavaBean+Servlet等三种开发模式。

本系统的开发基于myeclipse平台,运用到了纯粹的JSp和JSp+JavaBean+Servlet模式。同时在系统的开发中运用到的工具还有免费的开放源代码的weB应用服务器tomcat,microsoft的SQLServer2005数据库和JDK。

2系统设计

2.1系统需求分析

该系统开发结束之后应该让用户通过任何一款浏览器都可以访问,必须要具有友好的用户交互界面,静态页面要美观简约,在用户操作出现失误的情况需要给予提示。系统实现的功能主要有用户的注册,登录,预约CD,借CD,还CD,查询相关的CD信息,给管理员留言;管理员主要有登录,添加新的CD信息,处理CD的借还,删除CD,删除用户信息,查看用户的留言。该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和技术是现在主流的开发工具和技术,开发工具,技术和人员的获得成本不高因此同时具有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的可行性。

2.2系统概要设计

说明:系统根据使用者及其要求功能的不同将系统设计成为了两大主要的模块:管理员模块和用户模块。

管理员模块:

说明:管理员模块是按照管理员的相关功能来设计的,每个功能对应一个子模块,而这些子功能或者说是模块,相对来说都是比较独立的模块。但是这些模块中有一个模块关系到其余模块的对应功能是否可能够进行,即是管理员的登录模块。只有管理员顺利的登陆之后才可以执行其余的相关功能。添加CD和删除CD又是两个相对应的模块。查看留言模块中的留言来自于马上将要介绍的用户模块。CD的借还模块也是两个相对的模块。删除用户的信息和用户模块中的用户注册又是相对应的两个模块。

一般用户模块:

说明:一般顾客的模块是按照其相关的功能设计的,每一个功能对应一个子模块。用户使用本站的相关功能进行的第一步应该是注册,注册成为本站会员是使用本站相关功能的前提,在此前提下某些功能还是需要用户首先登录(如预约CD功能)。留言和修改密码不需要用户登录,但是都设有相当于需要用户登录的相关验证。预约CD除了要求用户首先要登录,还需要用户进行搜索进入搜索结果页面才有相关的预约功能。

2.3数据库设计

系统的数据库采用的是SQLsever2005,数据库设计中主要设计了7张表,让数据库达到了第三范式,以下是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1)admin表(管理员表)

列名:

ano:即是管理员的标号,也是管理员的唯一标识。新管理员的加入和旧管理员的删除直接由管理员来操作。

apassword:管理员登陆密码

aname:管理员名字,在管理员登录时要求输入管理员的名字和密码。

说明:主要用于对管理员信息的管理,帮助实现管理员的登录功能。

(2)customer表(会员表)

列名:

Cname:用户的登录名,要求每位用户的登录名是不一样的。

Crealname:用户的真实姓名

Cpwd:用户的登录密码

Cemail:用户的邮箱

Cphone:用户的电话

Caddress:用户的地址

说明:Cname和Cpwd主要用于用户登录,Cname还会用于用户留言,借阅CD和还CD。。Cemail和Cphone主要是用在用户留言时,起到验证用户的作用。

(3)CD表(光盘表)

列名:

CDno:CD的编号,也为其唯一的标识,

Cdname:CD的名字。

Jianjie:CD相关信息的介绍,是在显示CD的相关信息和CD查询时的较为重要的数据项。

type:CD的类型,本系统对CD分成了四类:电影,电视剧,音乐和其他,以此作为分类的标志。

(4)message表(留言表)

列名:

Cname:留言人的登录名,是来自于customer表的外码。

message:留言内容,有长度的限制,用户最多课输入500字(包括标点)的留言

Cphone:留言人电话

Cemail:留言人邮件

说明:该表是用来储存用户留言的。Cname,Cphone,Cemail都是来自于customer的外码。在用户进行留言时,我们要求用户要输入用户名,留言内容,电话和邮件,让用户不需登录即可留言,同时对用户的身份进行了验证。

(5)BCD表(用户节约和预约表)

列名:

Cname:用户的姓名,是来自customer的外码

CDname:CD的名字,是来自CD表的外码

Cdorder:CD是不是被预约,当其值为1时则说明用户预约了该CD,其余的用户不可以借阅或者再预约该CD

Cdborrow:CD是否被借阅的标志,当其值为1时,说明该CD正在被借,其余的用户不可以借阅或者预约该CD

说明:本系统为用户设计有借阅CD和预约CD的功能,为了记录用户借阅和预约的CD记录,该表在设计时采用了来自于customer和CD的两个外码:Cname和Cdname,者两个数据项主要是用来表示用户和被借或者是被预约的Cd关系信息,该表采用了Cdorder和CDborrow两个标志位来表示CD的状态,这两个标识位势互斥的:只能而且必须有一个为1。

(6)number表(用户借阅和预约CD数目统计表)

列名:

Cname:是来自于customer表的外码

Bnumber:CD的借阅数统计

onumber:CD的预约数统计

说明:系统在设计时对用户可以借阅和预约的CD数目进行了限制,因此设计了这一个表。Cname是来自于customer表的一个外码,Bnumber是用于统计用户借阅CD数目的数据项,同理onumber用于统计用户预约CD的数目。每次用户在借阅CD时促使Bnumber加一,预约CD时促使onumber加一,在Bnumber达到3之后用户就不可以再借阅新的CD,onumber达到3之后用户就不可以再预约新的CD。在用户进行了还CD和取消CD预约的情况下同样促使Bnumber或者onumber减一。

(7)tongji表(业务统计表)

列名:

tnumber加一。

month:用以存储月份

tnumber:用以存储相应月份的借阅总业务量

说明:在系统的功能设计中我们还加入了业务统计功能,主要是用于统计系统的借阅业务功能,而且是按月进行。故设计了数据库表“tongji”,其中有月份和总数目这两个数据项。

3结束语

miS系统的开发中做好需求分析和数据库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这两项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所开发软件的性能。myeclipse是一个十分强大的开发工具,不仅可以用于网站的开发,Java的很多应用程序也可以以此作为平台。

参考文献:

[1] 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名人名言录篇6

播音名的浅探源

我国文人自古有使用字号或笔名的风气,有其思想内涵而刻意为之的痕迹,它赋予了播音员、主持人使用化名的潜意识。例如,据著名播音员齐越的夫人杨沙林回忆,“从1944年至1946年齐越用笔名‘遥拉’先后在《西京日报》上发表了普希金的《给查达耶夫》”。①

早期广播中游艺人员的艺名,为属于语言艺术的播音员使用播音名创造了可借鉴的先例。与艺名的关系,要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私营商业广播的全盛时期,以上海最具代表性。据《上海广播电视志》记载“民国33年,广播员万仰祖以‘万阿狗’的艺名在《空中书场》的评弹专栏节目里,为中国华明烟草公司的大百万金香烟做广告”。

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播音员使用化名从事革命工作,此为使用播音名的萌芽时期。出于保密、避免连累家人、自身安全等原因,党的领导人和工作者都曾使用过化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音组组长丁一岚原名刘孝思,她一共改过三次化名,“因为天津是沦陷区,为避免名字传出后亲属受牵连,大家都改名字,我改成刘啸诗,后来因为刘字繁体不好写,改名叫于虹。到晋察冀的行军途中,传说共产党员都是叫两个字的名字,容易被敌人识破,那时正好走到120师部驻地陕西岢岚,于是改名为丁一岚。”②这种化名虽并非特意为进行播音创作而使用,但战争年代的播音员是进行“广播战”的战士,可以看做是播音名的萌芽。

“有意遮掩”――播音名的政治维度解读

“1951年,电台建立了播音员报名制度”,③播音员的主要身份从“广播战”战士的角色,转变为“党的宣传员”,使用播音名成为一种制度。这种“有意遮掩”是刻意为播音工作而为之的,突出的是“一切以政治挂帅”,此时,播音名的价值是为政治服务。这一时期的播音名的使用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解读,分别是前的播音名制度化时期、期间的无播音名时期。

前的播音名制度化时期。这个时期播音工作继承和发扬了延安精神的光荣传统,播音员不是高高在上的宣传者,而是以报道社会建设的“党的宣传员”、党和政府“喉舌”的身份投身到抗美援朝、建设新中国的浪潮中,通过电波及时地把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消息传递出去,突出强调的是意识形态的要求。“在上世纪50年代,播音员还属于机要人员,所以在播音时不能用真名,必须起一个播音名。”④与战争年代不同的是,播音员开始专门为了播音工作而自觉地使用化名做播音名,并通过制度来保障和把关,有文责自负的意味。播音员从自由个体走向体制之中,成为体制的一份子,自由个体的身份消失了,集体成员的身份被强调。这一时期播音名的内涵呈现两方面特点,一方面,在经过了全面社会主义改造后,中国人的社会心态从参差不齐趋向高度同一。例如,方明本名为崔明德,播音名方明意为方向明确,这是因为当时对播音员的要求是“播音员应是有丰富的政治情感和艺术修养的宣传鼓动家”,在思想和行动上要与党保持一致,人们相信“听的话,跟共产党走”就无往而不胜。另一方面,经过、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后,中国人的社会心态从消极自保开始走向积极进取,人们追求规矩的美,认为统一的、革命的、进步的美就是美。如夏青原名耿绍光,“夏青来到话筒前的时候,正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自己取名‘夏青’,其寓意是‘华夏青年’,以表达他作为一个中国青年的自豪感。”⑤

期间的无播音名时期。这一时期政治代替一切,播音理论和业务建设遭到破坏,许多播音员被扣上反动的帽子。1966年至1976年“”期间,“在极左思想的干扰下……取消了播音员报名制度。”⑥在极左思想影响下,播音理论和经验被诬蔑为修正主义的黑货,播音名更是从广播电视里消失了,某些时候甚至成为“罪证”。孙敬修原名孙德崇,号敬修,“”中因批判修正主义,造反派将孙敬修这个名字列为反动的东西,暗指敬爱修正主义,孙敬修无奈改名“孙灭修”。

主体活力的彰显――追求个性与多元

经过十年浩劫,改革开放以后,播音员报名制度恢复,“1971年进台时,节目中不报名字,所以没有播音名。到1980年前后,才恢复报名。”⑦使用播音名不再是硬性要求,真名开始使用。这一时期人们的价值判断多元化的趋向,社会心态对个性自由的追求愈加宽容……力求在集体和个人之间寻求新的平衡……这就必须尊重个人自由和个人选择。⑧与社会心态变化同步的是传媒功能和传播理念的变化,这一时期的播音名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播音名寄托个人的审美追求,更加追求个性,本名、英文名、昵称成为播音名,如扬帆、海涛、yoyo、小强等;另一方面,政治色彩开始退去,起名更加生活化,如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主持人徐俐,在1978年至1986年长沙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期间,曾使用的播音名为“孙敏燕”,这个名字如同邻家女孩的名字,当时的考虑是“大家并不希望这个新节目的主持人就是过去的谁,大家希望从声音到说话方式都是全新的,别具一格的。开始想叫孙燕燕,怕有港台味之嫌,就改成敏燕了。”⑨

品牌视野――明星主持人的符号解读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传媒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被日益重视。我国学者黄升民在其《“媒介产业”十年考》中指出,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正从“‘意识形态的媒介’向‘产业经营的媒介’过渡”。广播电视的蓬勃发展呼唤越来越多的明星主持人树立自身的个人品牌,具有品牌价值的主持人是栏目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媒体品牌共存、相互影响。美国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给品牌下了一个最广为传播的定义,他认为品牌是“一个名字、称谓、符号或设计,或者是上述的总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者。”一个播音创作主体的姓名符号是一种商标,只有具有了某种价值后,商标才能成为品牌,这就如同“鞋底的任何部分都有与地面接触的机会”但是“密切接触地面的只是鞋底的一小部分”,并不是所有的播音创作主体都可以成为品牌。我国学者曾志华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主持人文化影响力就是品牌意识的建立,他是受众选择栏目时的信心保证,也是主持人自身保有持久能力的良好基础,同时,也能够在成功拥有现代社会的稀缺资源――受众的“注意力资源”之后,拥有坚实的竞争力。如今,以播音员、主持人的姓名符号命名广播电视节目屡见不鲜,很多受众就是通过某个主持人而记住某个栏目进而持续收听收看某个频率、频道的。这种源于美国媒体的节目命名方式,早已经跨越重洋遍地开花,它是市场竞争和受众选择的产物。在美国,名牌新闻节目就有主持人冠名的传统,如《丹・拉瑟CBS晚间新闻》等。丹・拉瑟有句名言:“若让人们相信新闻,首先要让人们相信告诉他们新闻的人。”在我国,中央电视台1993年推出的《一丹话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节目,敬一丹则成了央视乃至全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整个节目过程中,主持人敬一丹的名字反复多次出现,以强化其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敬一丹实际上就是节目的品牌,敬一丹本人是形成《一丹话题》栏目自身独特品格的最重要元素,敬一丹的风格也成了整个栏目的风格,“既然叫《一丹话题》就应该像我,要谈自己最有感觉,最有讲述欲望的话题。”⑩对敬一丹而言,这是一种将“真我”与“职业的我”结合在一起的最好状态。在这之后,以主持人的姓名符号命名的节目遍地开花,出现了《小崔说事》《马斌读报》《文涛拍案》《鲁豫有约》等精品栏目。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曾经推出过《岩松看日本》《岩松看美国》等系列节目,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无疑是中央电视台极具品牌价值的主持人。节目中白岩松采访知名政要、观察普通民众生活、体会文化风俗,与观众一起理性、客观地从多个层面近距离的了解感受,从而为国家间的交往,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的交往,起了一定的作用。

“被语录”――符号化消费背后的话语权焦虑

在媒介的变迁中,我们不难发现,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弥补了传统媒体被动和难以接近的缺陷,其言论自由度也空前高涨,“免费午餐”“随手拍,解救被拐卖孩子”等诸多微博上发起的活动对现实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被形容为“微博牵着传统媒体的鼻子走”。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一些真真假假的主持人语录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被大量转发、快速传播,其中包括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柴静、崔永元以及杨澜等。有人甚至开玩笑称,若论网上最不靠谱的事情,“名人语录”应该算一件。白岩松在接受采访时曾亲自对这些“语录”进行了鉴定,发现自己经常是“被语录”。这些“语录”中有些话确实为他所言,而有些则“似是而非”,似乎说过那么一个大概意思,还有些则是他本人都“闹不明白”的话。一向正面的形象加上外界的广泛认同,“白岩松语录”也便具有了鲜明的印记与形象标签。

网民在阅读和转发主持人语录时,一般情况下都是“先看名、后观言”,“究其原因,就在于在语言环境中的名人依赖与话语失衡。”11微博中,大V的粉丝数以百万计,一条微博便可在网络上掀起波浪,而普通人没有这样的影响力,只有少得可怜、来自社交圈的关注度,声音很快就被湮灭在网络的海洋中。这样悬殊的反差,难免会让人心理失去平衡。在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中,“专家说”和“名人说”成了最好的宣传手段,无论是新闻采访,还是观点交锋,总能见到专家和名人的身影,听见他们的声音。在这样的传播语境下,普通人的声音处于被忽视的境地,这也就不难理解,过去一些在城市务工的农民被拖欠工资,多方求告无门后,一些人假装跳楼,以死威胁的方式引起媒体的关注,追讨自己应得的那一份工资。假若“只对言不对人”成为话语权的真正标准,每个人都有像名人那样的发言机会,“被语录”现象自然就会减少。

面对真假主持人“语录”,就名主持人而言,该怎么办?一是要珍惜自己的话语权,不要为了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而在一些所谓的“边缘地带”游走,说一些出格的话。二是对一些把一些无端之词硬编成为名主持人“语录”随意传播的人,还是应该拿起法律武器,坚决维护名人的名誉权。至于那些热衷于编撰名人“语录”的人,只要忠于名人的原话原意,编成“语录”放在网上博网民一乐,也无伤大雅。但如果篡改他人原意,甚至无端编造、无中生有的所谓“语录”,那就要在道德上谴责,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了。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广播电视台)

栏目责编:曾鸣

注释:①杨沙林:《用生命播音的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②成美,陈道馥,薛夏等著:《丁一岚传》,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版。

③毛四维:《早晨,要播得有朝气――访著名播音艺术家夏青》,《人物杂志》,1982(1)。

④关山飞度:《情系烟台》,《烟台日报》,2009-12-06(6)。

⑤峥嵘岁月:《见证中国节目主持人25年》,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第1版),2006年版。

⑥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地方志广播电视志》,北京出版,2005年。

⑦于芳:《语言的表情》,http:///zggbb。

⑧周晓虹:《中国人社会心态六十年变迁及发展趋势》,《河北学刊》,2009第29卷第5期。

⑨徐俐:《女人是一种态度》,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

名人名言录篇7

关键词 说部小说论说体叙事体小说文体

中图分类号 i207.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9)02-0129-07

“说部”一词,学界一般认为即“小说”的同义词,并形成了视“说部”即“小说”之“部”的认识观念与研究格局。然考诸史料,“说部”之称肇始于明代中叶,滥觞于清中晚期,早期的“说部”概念无论内涵还是外延均与今天的“小说”相去甚远。“说部”最终成为小说的同义词,是近现代以来小说地位提升的结果。通过考索“说部”源流,辨析其在不同语境中意义的转换,可以清晰地显示一条从“说”到“说部”再到“小说”的演进轨迹。

一、“说部”体例

“说部”体例,或认为肇始于西汉刘向《说苑》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清计东云:“说部之体,始于刘中垒之《说苑》、临川王之《世说》,至《说郛》所载,体不一家。而近代如《谈艺录》、《菽园杂记》、《水东日记》、《宛委馀编》诸书,最著者不下数十家,然或摭据昔人著述,恣为褒刺,或指斥传闻见闻之事,意为毁誉,求之古人多识蓄德之指亦少整矣。”“说部”一词,则首见于明王士贞《弁州四部稿》,所谓“四部”者,即“赋部”、“诗部”、“文部”、“说部”,与传统目录学之“经”、“史”、“子”、“集”四部殊不相类。又明邹迪光所撰《文府滑稽》十二卷,卷一至卷八为“文部”,卷九至卷十二为“说部”。宣统二年(1910),王文濡等人“仿《说荟》、《说海》、《说郛》、《说铃》、《朝野汇编》之例,汇而集之,俾成巨帙”,阁编成《古今说部丛书》,十集六十册。从《说苑》到《古今说部丛书》,横亘近两千年历史,通过分析《说苑》、《世说新语》、王氏“说部”、邹氏“说部”与《古今说部丛书》的编纂体例,能够比较完整地反映“说部”的真实面目,故不惮烦琐,叙录各书如下。

《说苑》乃刘向校书秘阁时整理《说苑杂事》一书而成,《汉志》诸子略儒家类著录。《序》云:“(向)所校中书《说苑杂事》及臣向书、民间书,诬校雠。其事类众多,章句相溷,或上下谬乱,难分别次序,除去与《新序》复重者,其余者浅薄不中义理,别集以为《百家》。后令以类相丛,一一条别篇目,更以造新事十万言。以上凡二十篇,七百八十四章,号曰《新苑》,皆可观。”其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思”、“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丛谈”、“杂言”、“辨物”、“修文”、“反质”,凡二十类。

《世说新语》,《隋志》及新、旧《唐志》皆著录于小说类,八卷;今世所传本皆三卷。篇目如下,上卷:“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下卷:“容止”、“自新”、“企羡”、“伤逝”、“逸”、“贤媛”、“术解”、“巧艺”、“宠礼”、“任诞”、“简傲”、“排调”、“轻诋”、“假谲”、“黜免”、“俭啬”、“汰侈”、“忿狷”、“谗险”、“尤悔”、“纰漏”、“惑溺”、“仇隙”。凡三十六类。

王氏“说部”著录七种,就内容而言实可分为四类。《记》内、外篇乃作者所传经、史之随感录,其小序云:“卧痫斋室,无书史目,因取柿叶,得辄书之,凡百余则。分为内、外篇,其内多传经,外多传史。”《左逸》或为《左传》逸文,或为后人伪托,其小序云:“峄阳之梧爨樵者,穷其根,获石箧焉,以为伏藏物也。出之,有竹简,漆书古文,即《左氏传》。读之,中有小抵牾者凡三十五则,余得而录之。或曰其指正正非左氏指也,或曰秦汉人所传而托也。”《短长》乃后人伪托之《战国策》逸文,其小序云:“其文无足取,其事则时时与史抵牾”,“多载秦及汉初事,意亦文景之世,好奇之士假托以撰者。……因录之以佐稗官一种,凡四十则。”《艺苑卮言》、《卮言附录》、《苑委余编》三种乃诗文评,《艺苑卮言》小序云:“以暑谢吏杜门,无赍书足读,乃取掌大薄号,有得辄笔之投簏箱中,浃月,簏箱几满已……稍为之次而录之,合六卷,凡论诗者十之七,文十之三。余所以欲为一家言者,以补三氏之未备者而已。”

邹氏“说部”卷九收录庄子《庄子过魏王》、列子《吕梁说》、子华子《元说》等;卷十收录《战国策》之《邹忌讽齐王纳谏》、《江乙论昭奚恤》等,《韩非子》之《侏儒说卫灵公》、《炮人喻晋平公》等,卷十一收录刘向《师旷谏晋平公》等,卷十二收录柳宗元《捕蛇者说》、张羽《笔对》、陈黯《辩谋》、崔甫《原鬼》、盛均《人旱解》、李华《言医》、元结《出规》、苏轼《御风辞》、刘伶《酒德颂》、白居易《酒功赞》、唐子西《古砚铭》、吴筠《移江神檄》、袁淑《会稽公九锡文》、王琳《组表》、雅禅师《禅本草》等。

《古今说部丛书》卷帙浩繁,包罗万象:“要皆文辞典雅,卓有可传,上而帝略、官制、朝政、宫闱以及天文、地舆、人物,一切可惊可愕之事,靡不具载,可以索幽隐、考正误,佐史乘所未备。或廖廖短章,微言隽永;或连篇成轶,骈偶兼长。就文体而论,亦觉无乎不备。”以第一集为例。全书分“史乘”、“博物”、“风俗”、“怪异”、“文艺”、“清供”、“游戏”、“游记”、“杂志”,凡九类。“史乘”收录应劭《汉官仪》、江少虞《皇朝类苑》、吴枋《宜斋野乘》等,“博物”收录范蠡《养鱼经》、王嘉《拾遗名山记》、钱《黔西古迹考》等,“风俗”收录朱辅《蛮溪丛笑》、钮秀《广东月令》等,“怪异”收录陆机《陆机要览》、吴淑《江淮异人录》等,“文艺”收录韦居安《梅澜诗话》、程羽文《诗本事》、钮秀《竹连珠》等,“清供”收录虞棕《食珍录》、施清《芸窗雅事》、成性《选石记》、张《仿园酒评》等,“游戏”收录清尤侗《病约三章》、黄周星《小半斤谣》、李式玉《四十张纸牌说》等,“游记”收录韩则愈《五岳约》等,“杂志”收录桓谭《新论》、裴启《语林》、阙名《商芸小说》等。其中“清供”类《芸窗雅事》皆为短小词条,记载“溪下操琴”、“听松涛鸟韵”、“法名人画片”、“调雀”、“试泉茶”等二十一种“雅事”。

至此,我们对“说部”体例已有大致了解。“说部”之编纂,“或摭据昔人著述,恣为褒刺,或指斥传闻见闻之事,意为毁誉”,要之,皆“以类相丛,一一条别篇目”,裒集成篇。从内容来看,几乎无所不包,既可记载人物言行、逸闻趣事,也可考证山川物理、名胜古迹;既可著录皇朝典故、名家名

著,也可传录闾巷旧闻、野乘琐语;既可记载香茗珍酿、美味佳肴,也可记录琴棋书画、鸟木虫鱼。从体裁来看。“亦觉无乎不备”,有传、记、说、论、议、谏、对、辨、原、解、规、辞、赞、颂、铭、檄、喻、表、谣、九锡文、诗文评等等,可叙事、议论、说明,手法自由;有恢宏巨帙、片言只语,形态各异。由是观之,“说部”绝非某种单一文体,而是众多文章、文体、文类之汇聚。“部”有“门类、类别”义。“说部”即“说”之门类或类别。

二、“说部”源流

“说”之本义为“解释、说明”,《说文解字》云:“说,释也。”《论语・八佾》:“子闻之曰:成事不说”,何宴《集解》引包咸注曰:“事已成,不可复解说。”可引申为“讲述、叙说”,《易・咸》:“《象》曰:‘咸其辅颊舌’,滕口说也。”高亨注曰:“滕口说,谓翻腾其口谈,即所谓‘口若悬河’。”作为名词,“说”还可由“讲述、叙说”引申为“话语”。《书・舜典》云:“帝曰:‘龙!朕圣谗说殄说,震惊朕师!”孔颖达疏云:“帝呼龙曰:我憎疾人为谗佞之说,绝君子之行,而动惊我众。”“话语”又可进一步引申为“故事”,如唐卢言《卢氏杂说》所记皆晋宋以来文人官僚故事。

由“说”之诸义衍生出论说体与叙事体等文体。论说体中最为典型者乃“说”体,明吴讷云:“按说者,释也,述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说之名,起自吾夫子之《说卦》,厥后汉许慎著《说文》,盖亦祖述其名而为之辞也。”“说”体之文,往往兼具叙事与论说,只不过以论说为目的,叙事为手段。晋陆机《文赋》曰:“说炜晔而谲狂。”李善注曰:“说以感动为先,故炜哗谲诳”。方廷注曰:“说者,即一物而说明其故,忌鄙俗,故须炜晔。炜晔,明显也。动人之听,忌直致,故须谲诳。谲诳,恢谐也。解人之颐,如淳于髡之笑,而冠系绝;东方朔之割肉,自数其美也。”义理抽象,借助形象具体的故事就容易感发人心,因此先秦诸子“说”体散文,大多寓理于事,借事喻理,虽为论说体,却兼具叙事体特征。其叙事部分颇具今天的小说意味。如邹氏“说部”卷十所收《战国策》之《淳于髡说齐王止伐魏》: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疲,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勘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敝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

淳于髡的说辞中,“疾犬与狡兔”一节即属叙事。因此有论者甚至认为先秦时期存在叙述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的“说”体叙事文,并影响到后世史传、寓言与小说等叙事艺术的发展。“说”体流变,近人姚华阐述甚详:

说盛于战国,殷、周故事,相传诸说,皆战国时笔。沿至汉、魏,馀风未泯,史籍所书,往往而有。口说曰说,书说亦曰说。书说之体,本近上书,奏议类也。至于私说,亦统于论著,韩非《储说》、墨子《经说》,并造其端,贾谊刘向曹植陆绩王蕃之徒,接踵而起。而《易》有《说卦传》,秦延君说“粤若稽古”至三万馀言,匡鼎以《说诗》名,许君以《说文》著,凡此之属,不绝于史。则又流于传记矣。

明徐师曾认为:“(说)要之传于经义,而更出己见,纵横抑扬,以详赡为上而已;与论无大异也。”就以己意阐述义理而言,“说”不但与“论”无大异,且与“议”、“辨”、“传”、“谏”、“规”、“赞”、“评”等论说体皆相类似,邹氏“说部”遍选“论”、“议”、“辨”、“原”等诸多论说体,原因也在于此。

除了泛指论说体,“说”还专指解说经文,并出现了专门的“说书”体。《汉书・叙传上》云:“时上方乡学,郑宽中、张禹朝夕入说《尚书》、《论语》于金华殿中,诏伯受焉。”明徐师曾《文体明辨》收录“说书”体。其小序云:

按说书者,儒臣进讲之词也。人主好学,则观览经史,而儒臣因说其义以进之,谓之说书。然诸集不载,唯《苏文忠公集》有《迩英进读》数条。而《文鉴》取以为说书,题与篇首有问对字,盖被顾问而答之之词。今读其词,大抵皆文士之作,而于经史大义,无甚发明,不知当时说书之体,果然乎否也?及观《王十朋集》,似稍不同,然亦不能敷陈大义。故今仍《文鉴》录之,聊备一体云耳。今制:经筵进讲,亦有讲章,首列训诂,次陈大义,而以规讽终焉。欲其易晓。故篇首多用俗语,与此类所载者复异,以为有益学者,宜别求之。

儒臣为人主讲说经史,“首列训诂,次陈大义,而以规讽终焉”,“欲其易晓,故篇首多用俗语”,这个过程实即对经史的通俗化叙述并以己意阐释义理,亦即“演义”。“演义”分为“演言”与“演事”两个系统,“演言”是对义理的通俗化阐释,“演事”是对正史及现实人物故事的通俗化叙述。㈣小说家“据国史演为通俗”,遂成为历史演义一派;“演义”推而广之,遂成为通俗小说创作的重要手法。当“说书”场所从宫廷转换成民间,“说书”内容从经史转换成故事,“说书”者从名儒大臣转换为下层文人,听众从人主转换成市井百姓,“说书”便演变为“说话”。“话”即故事,“说”便成为叙事体。宋罗烨《醉翁谈录》云:“小说者流,出于机戒之官,遂分百官记录之司。由是有说者纵横四海,驰骋百家。以上古隐奥之文章,为今日分明之议论。或名演史,或谓合生,或称舌耕,或作挑闪,皆有所据,不敢谬言。……试将便眼之流传,略为从头而敷演。得其兴废,谨按史书;此功名,总依故事。”

诗文评兼具论说体与叙事体二者之长,论者阐述作诗旨意时往往叙及诗之本事,因此人们常视诗文评为“说部”,王氏“说部”中《艺苑卮言》、《卮言附录》、《苑委馀谈》皆收录诗文评类,《古今说部丛书》“文艺”类亦收录韦居安《梅澜诗话》、程羽文《诗本事》等。《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刘敛《中山诗话》与欧阳修《六一诗话》“体兼说部”,《浩然斋雅谈》“体类说部,所载实皆诗文评”,《洋诗话》“名为诗话,实兼说部之体。”有时甚至直接称诗话为说部:“又宋时说部诸家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蔡梦弼《草堂诗话》、魏庆之《诗人玉屑》之类,多有徵引《艺苑雌黄》之文。”诗话与说部之渊源,清章学诚阐述甚详:

唐人诗话,初本论诗,自孟綮《本事诗》出,乃使人知国史叙诗之意;而好事者踵而广之,则诗话而通于子部之传记矣。间或诠释名物,则诗话而通于经部之小学矣。或泛述闻见,则诗话而通于子部之杂家矣。虽书旨不一其端,而大略不出论辞论事,推作者之志,期于诗教有益而已矣。……诗话说部之末流,纠纷而不可犁别,学术不明,而人心风俗或因之而受其敝矣。

章学诚根据诗话“叙述历史”、“诠释名物”、“泛述闻见”三个方面的内容,与传记、小学、杂家等学术派别类比,指出了诗话“论辞论事”的本质属性,而“论辞论事”正是古之“说部”的内容。以《古今说部丛书》为例,其“史乘”类即“叙述历史”,“博物”类即“诠释名物”,至于“泛述闻见”者,则有“风俗”、“怪异”、“游记”、“杂志”等类可比,故《四库全书总目》称诗文评类“体兼说部”,实有所本。

“说部”之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者当属笔记,或称随笔、记等。笔记既可指一种以随笔形式

记录见闻杂感的文体形式,也可指由一条条相对独立的札记汇集而成的著述体式。作为文体形式。笔记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与随意性,不拘风格,不限篇幅,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可信手拈来,随笔录之,如王士贞《说部》“记”小序所言“卧痫斋室,无书史目,因取柿叶,得辄书之”。作为著述体式,笔记包罗万象,内容宏富,如宋李瀚《容斋随笔旧序》所言“搜悉异闻,考核经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虽诗词、文翰、历谶、卜医,钩纂不遗”。大体而言,笔记可分为史料性、学术性与故事性三种类型。史料性笔记虽然内容琐碎驳杂,但所记或为正史所避讳者,或为正史所不屑者,或为正史所不及者,人们常以“稗史”目之,可为正史之助。学术性笔记为作者研究文艺、考辨名物的学术记录,虽不一定成体系,却往往有真知灼见。宋叶大庆《考古质疑》专事考据之学,《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在南宋说部之中,可无愧淹通之目”。故事性笔记因具备人物与一定的故事情节,与现代意义的小说概念接近,而被后人称为笔记小说。刘叶秋《历记概述》将古记分为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和考据辨证类三类,认为小说故事类即后人所说的笔记小说。吴礼权《中国笔记小说史》也认为笔记小说“就是指那些铺写故事、以人物为中心而又较有情节结构的笔记作品”。

以上考察了“说”之语源,从“说”的诸种义项中梳理出若干说部流别。大致说来,“说”之“解释、说明”义衍生出“论说”体、“说书”体、诗文评与学术性笔记,“说”之“讲叙、叙说”义衍生出史料性笔记、故事性笔记、“说话”以及现代意义的小说。清李光廷曾分说部为二类:“自稗官之职废,而说部始兴。唐、宋以来,美不胜收矣。而其别则有二:穿穴罅漏、爬梳纤悉,大足以抉经义传疏之奥,小亦以穷名物象数之源,是曰考订家,如《容斋随笔》、《困学纪闻》之类是也;朝章国典,遗闻琐事,巨不遗而细不弃,上以资掌故而下以广见闻,是曰小说家,如《唐国史补》、《北梦琐言》之类是也。”阎近人刘师培则将说部分为三类:“一日考古之书,于经学则考其片言,于小学或详其一字,下至子史,皆有诠明,旁及诗文,咸有纪录,此一类也。一日记事之书,或类辑一朝之政,或详述一方之闻,或杂记一人之事,然草野载笔,黑白杂淆,优者足补史册之遗,下者转昧是非之实,此又一类也。一日稗官之书,巷议街谈,辗转相传,或陈福善祸淫之迹,或以敬天明鬼为宗,甚至记坛宇而陈仪迹,因庙而述鬼神,是谓齐东之谈,堪续《虞初》之著,此又一类也。”名目不尽相同,但内容大体不差,所谓“考订家”与“考古之书”,大致属于论说体;而“小说家”与“记事之书”、“稗官之书”,则可归于叙事体。

三、从“说部”到“小说”

作为著述体例,“说部”的产生与传统经、史、子、集有着密切关系。清章学诚认为“说部”的产生与学者的著书立说意图有关,是作者才力不及而又勉为其难的产物。他说:“《诗品》《文心》,专门著述,自非学富才优,为之不易,故降而为诗话。沿流忘源,为诗话者,不复知著作之初意矣。犹之训诂与子史专家,(子指上章杂家,史指上章传记。)为之不易,故降而为说部。沿流忘源,为说部者,不复知专家之初意也”,在章学诚看来,说部“犹经之别解,史之外传,子之外篇也。”刘师培对“说部”的产生持论与章学诚大致相同,将“说部”归于“涉猎之学”。他说:“唐、宋以前,治学术者,大抵多专门之学,与涉猎之学不同,故丛残琐屑之书鲜。唐、宋以降,治学术者,大抵皆涉猎之学耳,故说部之书,盛于唐、宋,今之见于著录者,不下数千百种”,“均由学士大夫,好佚恶劳,惮著书之苦,复欲博著书之名,故单辞只义,轶事遗闻,咸笔之于书,以冀流传久远,非如经史子集,各有专门名家,师承授受,可以永久勿堕也。”很显然,章、刘皆从治学角度立论,视“说部”为学术性著述,这与后世作为叙事文学的小说相隔甚远。然而自晚清以降,“说部”已逐渐演变成一个文体概念,专指作为叙事文学的小说,并成为小说的代名词。这中间又是怎样过渡的呢?对此,清朱寿康如是说:

说部为史家别子,综厥大旨,要皆取义六经,发源群籍。或见名理,或佐纪载;或徼词讽谕,或直言指陈,咸足补正书所未备。自《洞冥》、《搜神》诸书出,后之作者,多钩奇弋异,遂变而为子部之馀,然观其词隐义深,未始不主文谲谏,于人心世道之防,往往三致意焉。乃近人撰述,初不察古人立懦兴顽之本旨,专取瑰谈诡说,衍而为荒唐傲诡之辞。于是奇益求奇,幻益求幻,务极六合所未见,千古所未闻之事,粉饰而论列之,自附于古作者之林,呜呼悖已!

朱氏此说清晰地勾勒出了古之“说部”如何从“史家别子”演变为“子部之馀”,再从“词隐意深”、“主文谲谏”的子部演变为“瑰谈诡说”、“荒唐诡”的子部,学术意识与诗教观念逐步减弱,而故事性与娱乐性逐步增强,从征实的“补正书所未备”到尚虚的“务极六合所未见,千古所未闻之事”,跨度非常之大,已接近现代意义的小说概念。“奇益求奇”、“幻益求幻”固然是学术著述之大忌,但对叙述故事的小说来说,却几乎是古人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盖奇则传,不奇则不传。书之所贵者奇也”,“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

从早期的著述体例到后来作为叙事文学的小说,“说部”语义转变的关键在于“说”之义项中早已为此埋藏了合理的逻辑线索。阐释义理,考辨名物,是离不开一定的叙说与讲述的:“夫说也者。欲其详,欲其明,欲其婉转可思,令读之者如临其事焉。夫然后能使人歌舞感激,悲恨笑忿错出,而掩卷平怀,有以得其事理之正。”闭如果此处所言之“说”还可理解为以论说为主、叙事只是为论说服务的话,那么以下对“说”的阐释,已经完全偏向其叙事性,是作为叙事文学的小说:“从来创说者,不宜尽出于虚,亦不宜尽由于实。苟事事皆虚,则过于诞妄,而无以服考古之心;事事皆实,则失于平庸,而无以动一时之听。”大致说来,汉魏六朝以前,论说体比叙事体发达;汉魏六朝以后,叙事体迅猛发展。尤其是宋元以来,由“说话”发展而成的通俗小说逐渐成为“说部”主流,作为叙事文学的小说便逐步独占“说部”光芒。至晚清以降,论说体终于从“说部”中被剔除出去,人们遂只知“说部”即小说,而小说又可称为“说部”。王韬的观点颇具代表性:

《镜花缘》一书,虽为小说家流,而兼才人、学人之能事者也。……观其学问之渊博,考据之精详,搜罗之富有,于声韵、训诂、历算、舆图诸书,无不涉历一周,时流露于笔墨间。阅者勿以说部观,作异书观亦无不可。……窃谓熟读此书,于席间可应专对之选,与他说部之但叙俗情羌无故实者,奚翅上下床之别哉?

按古之“说部”本来即颇具学术性,无论是按照李光廷的两分法还是按照姚华的三分法,阐释义理与考辨名物之“说”都占据半壁江山。倘若搁在以前,“学问”、“考据”、“搜罗”本是“说部”题中应有之义,《镜花缘》作者逞才炫学,哪里值得王韬大惊小怪地宣扬?之所以要提醒“阅者勿以说部观”,就是因为此时的“说部”已经等同于纯文学性质的“但叙俗情羌无故实”的“小说”。《镜花缘》稍稍“返祖归宗”,时人便要“作异书观”了。又如梅鹤山人《萤窗异草序》云:“稗官有三:一说部,一院本,一杂记。”其所言“稗官”,即《汉志》所言“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指宽泛意义上的小说;“说部”,指纯文学性的叙事作品,即现代意义的小说;“院本”指的是戏曲;“杂记”指的是记。而这在以前却是隶属于“说部”的。在晚清民国以来的小说、小说评论、小说史以及文学史著述中,以“说部”指称作为叙事文学的小说是习以为常的,尽管有时这种“小说”观念还包括今天的“戏曲”在内。

名人名言录篇8

关键词:儿童话语习得;优先倾向;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1.引言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甚至到研究生阶段,学了10多年英语,却仍听不流畅、说不流利的学生大有人在。“哑巴英语”、“聋子英语”仍是当今中国人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商务英语教学决不能再重蹈覆辙。商务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教学改革带来了生机,国际商务知识也不乏传授,但效果仍然不尽人意。

大学生的商务英语教学可以从对儿童话语习得的优先性研究中得到启示。

2.对儿童话语习得的优先性研究

儿童话语习得的优先性除了与普遍语法、语言习惯、概念和社会知识密不可分,还与儿童的语言经验、概念发展以及语言语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儿童两岁前的早期词汇以实词为主,虚词出现较晚,这一点在不同语言的儿童发展中得到了印证,如汉语研究有李宇明,指出儿童早期词汇以实词为主。在英语儿童中,名词和动词的出现也比其他形式类词要早(gentner,1982)。名词和动词的习得是儿童早期词汇的一个重要特点。

gentner(1982)就名词动词的习得提出了自然分类假说,指出:1)名词和谓词(如动词和介词)的语言区别以实现存在的表人或物的具体概念和表活动、状态改变、因果关系等概念之间的感觉——概念区分为基础;2)名词范畴在概念上比动词和其他谓词范畴更简单、更基础。特别稳定的概念就是那些成人以名词指涉的物体,因而儿童的最初词汇应该以名词占优势。

李宇明(1995)通过对各地和个人搜集的语料总结后发现:汉语儿童实词的发展自始至终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在实词中,以名词的比例为最高,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且名词的词汇量大于动词,但是动词的使用频率却高于名词。

本文先通过对实例研究得出儿童话语习得有优先性,所涉及的例子为两名汉语儿童(yy、hy)和两名英语儿童(adam、eve)早期自发性词汇产出情况。

2.1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涉及两名汉语儿童(yy、hy)和两名英语儿童(adam、eve),研究数据均来自于小孩与照顾者之间自然状态下的录音文字材料。其中两名汉语儿童(yy、hy)的数据共有15个录音段,年龄为1岁、2岁,录音所涉及的活动也非常广泛,含玩玩具、吃饭、穿衣等,每个录音段持续约50分钟;英语数据来自于某大学某外籍教师家庭的孩子,含两名英语儿童(adam、eve)与其英语照顾者之间的会话。共采用了10个录音段,年龄为2岁、2.5岁。

2.2研究结果

我们给每门语言的文字材料从以下几方面编码:儿童自发性言语中的所有物体词和所有动作词(模仿型和冻结型词除外);小孩话语中物体词和动作词的总类型和每一类词的总词频量;每一录音段里详细的活动和情景描述;小孩话语中物体词和动作词产生的语言语境。得到如下结果:

1)说汉语儿童yy和hy的15个录音观察点中,出现的物体词和动作词词频量呈对半趋势;

2)从说英语儿童adam和eve的10个录音段数据我们则可以发现除少数的动词频量以外,有明显的名词倾向。

2.3研究结果讨论

为什么有的录音段里出现名词倾向,而有的却未呈现此倾向?我们观察到成人的某些提问结构可能触发小孩以物体词做答,而有些则以动作词作答。从英、汉两种语言提问方式可以看出小孩答语中名词和动词词频的高低。如当大人问这/那是什么(what’sthis/that)?时,小孩的答语里肯定是物体词,而当大人问的是yy在做什么(whatareyoudoing)?时,小孩的答语里肯定主要是动作词。在研究儿童的自发性词汇产出时,我们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儿童受成人影响最大的阶段为独词阶段末和双词阶段初。当儿童处于这一语言发展阶段时,我们能更明显地观察到语言语境对儿童话语输出的影响。这是因为在这一阶段,小孩已能较好地听懂或理解成人问话之意,而且能用简单词汇作出回答。一旦过了这一阶段,小孩往往聚焦于他们自己的话语或行为,而很少顾及成人的问话,或是成人已很少向小孩提问,因此儿童所处的活动情景就显得很重要了。但是我们要强调的是,语言语境对儿童话语输出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3.研究儿童话语习得的优先性对商务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先界定一下“商务英语”:它是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一切涉及business的english都是商务英语,即businessenglish。它不仅有自己的丰富的词汇特征,而且还有其独有的句法、语义、篇章、风格等方面的特点。

3.1传统的商务英语课堂教学

我们这里所谈到的传统的商务英语课堂教学其实是比较现代的教学,比如用到了多媒体,也用到了现代模拟商务谈判实训室、模拟仲裁庭等,而不是原来所说的“一支粉笔一黑板,一本教材一张嘴从头讲到尾”那样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在现代化设备齐全、教师素质相对较高的前提背景下谈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对教育者的要求就更高了。更何况现代大学生也已今非昔比,他们的能力、他们的心理、他们的个人素质都与以往有较大的不同,在英语课堂上要很好地把握他们更费思量。

3.2儿童话语习得的优先性研究对现代商务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鉴于此,本人试图从研究儿童话语习得的特点探讨出行之有效的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

同egp教学目的一样,商务英语教学的目的也是重在“输出”,而成功的输出在于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体,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

从对儿童话语习得的研究看来,他们之所以对某些东西(如研究中所涉及的名词和动词)优先习得,并不是他们天生就喜欢某些东西或脑袋中天生储存了那些东西,而是与他们的“照顾者”的引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照顾者的问话、提示、当时的语境等。如果长期在那种氛围中,他们势必就习得了相关的物体词汇、动作词汇,进而是其他词汇、句型等必要的语言知识,从而就学会了“说话”——而这个“说话”就是我们所说的“输出”。

既然儿童的话语可以从一个完全“无”进入到一个完全“有”,那我们的大学生在一个有了相当语言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习得一门外语应该是举手之劳了?但正如本文开篇所说,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甚至到研究生阶段,学了10多年英语,却仍听不流畅、说不流利的学生大有人在。为何?我们的教学不得法!再怎么“改”也没能使他们全体甚至80-90%受益。

那么,我们不妨根据商务英语的特点,尤其是其词汇的特点,在教学中模拟儿童会话习得方式,并根据大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有重点的引导、提问,强调口语与语境,并经常训练、模拟实习等,如此一来,大学生的商务英语输出任务就可以顺利完成了。

本文系湖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xjk06czc019):“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名人名言录篇9

 

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记录模板

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

时   间:X年X月×日X时XX分至X时XX分

地   点:XXXXXX

参加人员:XXX、XXX(每次集体学习的参学人员原则上不少于中心组成员的三分之二)

主持人:XXX(一般为党委书记)

记录人:XXX

会议主题:XXXXXX。

会议内容:

XXX(主持人):今天我们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主要任务是学、学。下面依次进行:

1、学******************************

2、学******************************

XXX(主持人):下面请XXX、XXX围绕XXXXXX主题进行交流发言。

XXX(发言人姓名):重点记录中心组成员发言内容。

XXX(发言人姓名):重点记录中心组成员发言内容

发言完毕,主持人进行总结讲评,宣布会议结束。

二、党支部会议记录

(一)党支部党员大会记录范例

支部党员大会

时   间:X年X月×日X时XX分至X时XX分

地   点:XXXXXX

参加人员:XXX、XXX

列席人员:XXX

缺席人员:XXX(注明原因)

主持人:XXX

记录人:XXX

会议议题:1.研究XX计划;2研究XX方案;3.XXX。

会议内容:

XXX(主持人):今天我们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我支部共有党员X名,参加会议党员×名,符合规定要求,可以开会。

1.研究XXX计划。

XXX:……。

XXX:……。(如进行表决,表决情况要详细记录。)

支部党员大会决议:……。

2研究XXX方案。

XXX:……。

支部党员大会决议:……。

散会。(会议主持人审核签名)

(二)支部委员会记录范例

支部委员会

时   间:X年X月×日X时XX分至X时XX分

地   点:XXXXXX

参加人员:XXX、XXX

列席人员:XXX

缺席人员:XXX(注明原因)

主持人:XXX

记录人:XXX

会议议题:1.研究XX计划;2研究XX方案;3.XXX。

会议内容:

XXX(主持人):今天我们召开支委会,会议应到×人、实到X人,符合规定要求,可以开会。会议议程有三项:一是研究XXX意见;二是研究XXX方案;三是XXX……。下面逐个议题进行研究。

1.研究XXX意见。

XXX:……。

XXX:……。(如进行表决,表决情况要详细记录。)

支委会决议:…………。

2研究XXX方案。

XXX:……。

支委会决议:1……;2……。

散会。(会议主持人审核签名)

(三)党小组会议记录范例

党小组会

时   间:X年X月×日X时XX分至X时XX分

地   点:XXXXXX

参加人员:XXX、XXX

缺席人员:XXX(注明原因)

主持人:XXX

记录人:XXX

会议议题:1.研究XX建议意见;2.研究上报XX建议方案;3.学习……。

会议内容:

XXX(主持人):今天我们召开党小组会,会议应到X人,实到X人。会议议程有项:一是研究XX建议意见;二是研究上报XX建议方案;三是学习……。下面逐个议题进行。

1.研究XXX建议意见。

XXX:……。

XXX:……。(如进行表决,表决情况要详细记录。)

2.研究上报XXX建议方案。

XXX:……。

XXX:……。(如进行表决,表决情况要详细记录。)

3.按照议程,下边组织大家进行学习……。(学习完毕,需要讨论或提出要求的,要详细记录。)

散会。(会议主持人审核签名。按要求整理相关意见、方案,按时报党支部)

三、党课记录范例

党课

时   间:X年X月×日X时XX分至X时XX分

地   点:XXXXXX

参加人员:XXX、XXX

缺课人员:XXX(注明原因)

授课人:XXX

记录人:XXX

内   容:学习……。

具休内容:

思考题:……。

四、党日活动记录范例

党日活动

时   间:X年×月×日X时X×分至X时××分

地   点:XXXXXX

参加人员:XXX、XXX

组织人:XXX

记录人:XXX

内容:(如实记录党活动的内容和开展本次活动取得的效果及意义)

五、党员汇报记录范例

党员汇报思想

时   间:X年×月×日X时X×分至X时××分

地   点:XXXXXX

参加人员:XXX、XXX

缺席人员:XXX(注明原因)

主持人:XXX

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XXX(主持人):今天我们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我支部共有党员×名,参加会议党员×名,符合规定要求,可以开会。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党员汇报(近一段时间)思想,下面请大家发言。

XXX:……。

(发言完毕,主持人进行总结讲评,宣布会议结束)

六、(民主)组织生活会记录范例

(民主)组织生活会

时   间:X年×月×日X时X×分至X时××分

地   点:XXXXXX

参加人员:XXX、XXX

缺席人员:XXX(注明原因)

主持人:XXX

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XXX(主持人):今天召开(民主)组织生活会,会议应到X人、实到X人,符合规定要求,可以开会。提前都通知大家作了准备,希望大家认真查找不足,按照“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原则,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今天的会议共有六项议程:一是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二是通报上次组织生活会整改落实情况;三是通报此次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建议情况;四是报告支部(班子)剖析情况;五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六是请上级党委派来的同志点评。

首先进行会议的第一项议程,由XXX组织学习《……》。

XXX:……。

XXX(主持人):刚才大家通过学习《……》,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下面进行第二项内容,由XXX同志通报XX年支部(班子)剖析整改情况。

XXX:……。

XXX(主持人):下而进行第三项内容,由XXX同志通报征求意见建议情况。

XXX:……。

XXX(主持人):下面进行第四项内容,由我代表XXX支部(班子)作对照检查报告。

XXX:……。

XXX(主持人):下面进行会议第五项内容。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XXX:……。

XXX(主持人):下面进行会议第六项内容,请上级党委派来的XXX同志进行点评,提出要求和建议,大家欢迎。)

XXX:(主持人进行会议总结,宣布会议结束)

散会(会议主持人审核签名)

七、民主评议党员记录范例

民主评议党员

时   间:X年×月×日X时X×分至X时××分

地   点:XXXXXX

参加人员:XXX、XXX

缺席人员:XXX(注明原因)

主持人:XXX

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XXX(持人):今天我们开支部党员大会,主要议题是民主评议党员。我支部共有党员X名,参加会议党员X名,符合规定要求,可以开会。提前都通知大家作了准备,下面首先进行自我评议,请大家依次发言。

XXX(主持人):刚才XXX同志作了自我评议,下面请大家根据XXX同志的日常表现情况,对他进行评议,客观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XXX:……。

(与会党员次发言)

XXX(主持人):刚才XXX同志作了自我评议,下面请大家根据XXX同志的日常表现情况,对他进行评议,客观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XXX:……。

(与会党员次发言)

XXX(主持人):刚才每名同志都进行了自我评议,并互相进行了评议,下面开始进行书面评议……。

(收集、汇总每名党员的各等次票数,交由支委会研究讨论,评出支部内每名党员应得等次,对不合格党员提出适当处理意见,并进行公示,上报上级党组织,存档。)

散会。(会议主持人审核签名)

八、支委会报告工作记录范例

支委会报告工作

时   间:X年×月×日X时X×分至X时××分

地   点:XXXXXX

参加人员:XXX、XXX

列席人员:XXX

缺席人员:XXX(注明原因)

主持人:XXX

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XXX(持人):今天我们开支部党员大会,主要议题是支委会向支部党员大会报告工作。我支部共有党员X名,参加会议党员X名,符合规定要求,可以开会。下面由XXX代表支委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XXX:(报告工作…)。(报告完毕,组织全体党员对报告进行讨论。)

(讨论完毕后,组织全体党员进行表决)

支部党员大会决议:通过支部委员会的作报告(详细记录决议情况,对大会形成的新的工作建议和意见要认真整理记录,记录最后一页由会议主持人审核签名)

九、党员个人学习笔记模板

时   间:X年×月×日X时X×分至X时××分

地   点:XXXXXX

参加人员:XXX、XXX

主持人::XXX

学习形式:集中学习(党小组学习、专家报告、集中宣讲)/机关党课/支部党课/支部学习/个人学习

名人名言录篇10

[关键词]释名 汉代 文体形态 应用文体 文学文体

[中图分类号]i20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0)05-0146-08

《释名》是东汉末刘熙所著的一部训诂词典,主要以声训法解释社会生活中各种有形事物与无形观念命名的由来。与最早的训诂词典《尔雅》相比,《释名》内容更广泛,其中《释言语》、《释书契》、《释典艺》、《释乐器》四类涉及各种文体,以及与文字书写相关的各种事物和概念,这是社会发展和文体繁盛的重要表现。正因《释名》不是专门性的文体著作,在某种意义上更客观地反映了东汉人的文体观念,在古代文体发展史上尤值得注意。对《释名》的研究历来多从语言学角度展开。在文体史领域,多以之为古代公文书的语源佐证,实则其价值尚不止此。吴承学、何诗海从文学史料的角度指出,《说文解字》、《释名》等古代字书“可以作为研究文学观念尤其早期文学观念的材料”,“对于我们理解先秦至两汉的文体观念是相当有价值的”。

《释名》著录训释的文体种类颇多,胪列如下。卷四《释言语》:语、说、序、颂、赞、铭、纪、祝、诅、盟、誓;卷六《释书契》:奏、簿、籍、檄、谒、符、传、券、a、契、策、示、启、书、题、告、表、约、敕;卷六《释典艺》:经、纬、图、谶、传、记、诗、法、律、令、科、诏书、论、赞、叙、铭、诔、谥、谱、碑、词;卷七《释乐器》:歌、吟。其中,颂、赞、铭几种文体在《释言语》和《释书契》中重见(颂还见于《释典艺》诗之六义)而解释重点不同,省并而言,所涉及的文体也多达40余种。目前尚未见研究《释名》与古代文体关系的单篇专门论文,本文稍加梳理论析,抛砖引玉,以待贤者。

一、日常应用文体的繁盛与著录外延的拓展

在《释名》之前,东汉蔡邕《独断》论及策书、制书、诏书、戒书、章、奏、表、驳议等朝廷应用文体,故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说:“东汉的文体论只论及诏令文和奏议文。”而刘熙《释名》则大大拓展了汉代文体的著录和训释范围,不单有朝廷应用文体,而且广泛、集中地反映了汉代日常应用文体的繁盛。

语、说、论都是古老的散文文体,从文体史角度看,《释言语》记录的语、说是原始口头形态。《释名》:“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语就是叙说自己想要说的话,突出了对思想与语言心口相应、表里如一的要求,合观《释书契》释表“思之于内,表施于外”)与《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见汉人的普遍观念。说的外延比语广,《释名》:“说,述也,宣述人意也。”重点也是在语言能真实表达意义。对东汉人来说,所有的口头言说都属于“说”,笔录的臣子谏说、策士游说等则是安排精密的书面“说”体。《文赋》称“说炜烨而谲诳”,其关注重心已在说体的文学语言特征,不同于汉人强调思想与表达的内外如一。《释名》:“论,伦也,有伦理也。”此处伦理当解为条理、层次,参《释水》“沦,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可知。《释名》突出了论体的基本特征:条理分明、层次清晰。《文章缘起》以王褒《四子讲德论》为单篇论体之始,叶德炯亦举汉代论著为例:“论如桓宽《盐铁论》、王充《潜夫论》、桓谭《新论》之论,古人著书,皆有体例,故日有伦理。”(笔者按,王充当作王符)

颂、赞多为四言韵文体。《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释言语》:“颂,容也,叙说其成功之形容也。”《释典艺》:“称颂成功谓之颂。”《释名》的训释当本于《毛诗序》,但去除了“告于神明”的限制,这和汉代颂体对象由祖先神明转向君臣人事有关,反映了颂体外延的变化。《文章缘起》以王褒《圣主得贤臣颂》为单篇颂之始,其文体结构和语言形式也有变化。赞的本义原为“明也,助也”。《释名》所云则是汉代赞体的新义,《释言语》:“赞,录也,省录之也。”《释典艺》:“称人之美日赞,赞,纂也,纂集其美而叙之也。”赞是用简练的语言称颂他人德行之美的文体,有别于褒贬并举的史赞。《文心雕龙・颂赞》云“至相如属笔,始赞荆轲”,《文章缘起》亦以司马相如《荆轲赞》为单篇赞文之始,文已佚。汉代赞与颂关系密切,而施用范围则广及普通人,篇幅相对短于颂。桓范认为赞像“盖《诗・颂》之末流”,刘勰也认为赞是“颂家之细条”。

东汉以来碑、铭、诔繁盛,多与丧葬有关。《释名》:“碑,被也,此本葬时所设也。施鹿卢,以绳被其上。引以下棺也。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因焉,无故建于道陌之头,显见之处,名其文,就谓之碑也。”(笔者按,点校本标点为“名其文就,谓之碑也”。此处标点从汇校本本来用于下葬时置绳其上以牵引棺木的无字碑,当“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于人去世后(据毕沅,“无故”即“物故”),置于墓地显见之处,就形成了墓碑文。墓碑文是碑文的一种,《文心雕龙-诔碑》有“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之说。刘熙对碑的训释相当详细,不单释名,兼溯源流,在全书中堪称特例。《文章缘起》以汉惠帝《四皓碑》为碑体之始,文已佚,当为墓碑。《礼记・祭统》论铭:“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蔡邕《铭论》曾专门论述。《释言语》:“铭,名也,记名其功也。”《释典艺》:“铭,名也,述其功美,使可称名也。”记其名、述其功于后世既是铭文的原始功能,也是主要功能。诔是对已逝者生平事迹、德行的集中称述,本是定谥的依据。《礼记・曾子问》郑玄注:“诔,累也。累列生时行迹,读之以作谥。”《释名》上承郑注,着重在诔的叙事功能,故云:“诔,累也;累列其事而称之也。”刘勰曾辨析碑、铭、诔的区别:“夫碑实铭器,铭实碑文,因器立名,事先于诔,是以勒石赞勋者,入铭之域,树碑述亡者,同诔之区焉。”因碑文受多种文体影响形成复合文体,仅就墓碑文的四言韵文体而言,其述功赞德者类似铭文,述亡表哀者类似诔文。东汉诔文、碑文中的序文逐渐承担了叙事功能,诔文功能则转向抒情表哀,《文赋》“诔缠绵而凄怆”、《文心雕龙・诔碑》“荣始而哀终”就揭示了诔文转型后的文体特征。

祝、诅、盟、誓与古人的敬畏神灵观念及语言禁忌有关。祝就是向上天神明祷告,其内容有善有恶,善者祈福,恶者降祸,即《释名》所云“祝,属也,以善恶之词相属著也”。《文章缘起》以董仲舒《祝日蚀文》为单篇祝文之始,后之祝文以祈福为主。诅即诅咒,请上天神明降祸于诅咒对象,即《释名》所云“诅,阻也,使人行事阻限于言也”。《诗经・小雅・何人斯》孔颖达疏曰:“盟大而诅小。”诅是盟的约束条件,背盟将受上天的惩罚。《释名》:“盟,明也,告其事于神明也。”告于神明之事则与约束结盟各方有关,《释名》“誓,制也,以拘制之也”,就着重在誓的约束功能,誓多为口头约定,盟更具正式书面意义。

汉代日常应用文体繁盛,首先表现在书面文字记录的普及。《说文解字》:“书,箸也。”其叙日:“箸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释名》:“书,庶也,纪庶物也。亦言著也,著之简纸,永不灭也。”“书称‘刺书’,以笔刺纸简之上也。”这些解释都突出了文字书写的功能――记录众物的广泛性和书面记录的永久性。《释书契》还有“纸”的训释条目,可看出东汉书写载体竹木简和纸张并存的情况。此外,《释书契》还训释了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应用文书,如刺、署、籍、传、券、契、示、启、约等,也就是社会生活中常用的人口名簿、契约、过关文书等,这些文书起源既早,应用亦广,此不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在文体的运用上往往别出心裁,甚至化实为虚,使应用文体融入文学文体。比如券、约,是约束交易各方的契约类应用文体,《释名》云:“券,绻也,相约束缱绻以为限也”、“约,约束之也”。《文心雕龙・书记》称:“王褒《髯奴》,则券之谐也。”券与约相似,《文章缘起》以王褒《僮约》为约之文体渊源,着眼点已在于有意为文,可见训诂学家和文体学家关注的重心不同。《僮约》的主体是王褒向寡妇扬惠买髯奴便了的券文,保留了券文的基本格式如交易时间、买卖方姓名、性别、籍贯及交易内容、金额等。文章核心是髯奴职责及惩罚条例的夸张(不实),而夸张(不实)使此文从应用文体走向富有文学意味的文体;以夸张和对照的手法,铺写髯奴面对严苛契约所表现出的前倨后卑的姿态,也具有一种戏剧性的叙事效果。从文体史角度看,《僮约》借用券文这种日常应用文体进行虚构写作,化应用文体为文学文体,应该受到了当时流行俗赋夸张铺叙语言特征的影响。在文体融合的形式上也有特殊的试验性质。

《释名》对与写作相关之物的训释也值得注意,如《释书契》中的笔、砚、墨、纸、简、笏、札、板、椠、牍等书写工具及载体,以及玺、印等封盖信物,这对全面了解汉代应用文文体的原始形态有一定帮助。有的后来被作为文体名称,比如札、简、牍等。古代文体得名于载体很常见,如前述刘勰论碑“因器立名”,宋代孙何《碑解》则力辨“碑非文章之名”。对此,《四库全书总目・金石要例》提要认为,相沿既久,“不必定以古义拘矣”。章学诚《驳孙何(碑解)》也指出:“古人文字,初无定体,假借为名,亦有其伦。”围绕着载体和所载文体区别的争议,说明古代文体得名往往约定俗成,不一定具有清晰的内涵和和固定的外延。“因器立名”的碑所载的文体,可能是四言韵文为主的颂、赞、箴、铭、诔,也可能是散文体为主的序、传、记,或者是多种文体的综合形态,这是研究古代文体形态要充分注意的。

二、官方意识形态的体现:朝廷应用文体与经纬文体

《释名》所涉及的朝廷应用文体可分为下行文书与上行文书两类。第一类下行文书包括了诏书、策、敕、告、符以及法、律、令、科等文体。

诏书、策、敕都是皇帝向群臣命令的御用文体,即蔡邕《独断》中的诏书、策书、戒敕(戒书)。诏书的应用范围最广,数量最多,是皇帝对各类重大事务的指示。《释名》:“诏书。诏,照也。人暗不见事宜,则有所犯,以此照示之,使昭然知所由也。”臣民如同在黑暗中行走,皇帝的诏书则可以照而示路,指引方向。吕向注《文选》汉武帝诏:“诏,照也,天子出言如日之照于天下也。”可说是刘熙释诏的进一步发挥。策和敕的使用范围相对较小,策常用于封拜(及罢免)诸侯王、三公等。《释名》:“策,书教令于上,所以驱策诸下也。汉制,约敕封侯日册,册,赜也,敕使整赜不犯之也。”(笔者按,点校本标点为“策书”,此处标点从汇校本刘熙特别补充说明“汉制,约敕封侯日册”,即为策(册)这一文体在汉代的新功能。敕常用于警示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等地方重臣,使之戒骄戒怠,谨守臣节,《释名》:“敕,饬也,使自警饰不敢废慢也。”法、律、令、科等法律文体,都是对臣民行为的强制约束和限制,使臣民的个人意志服从于国家意志,《释名》:“法,逼也,人莫不欲从其志,逼正使有所限也”,“律,累也。累人心使不得放肆也”,“令,领也,理领之使不得相犯也”,“科,课也,课其不如法者,罪责之也”,可见《释名》重在官方法律文体的强制性、约束性,而并不具体区分其差异。之所以如此,和这些文体在当时的实际运用情况有关。法、律、令见于先秦,历代最高统治者拥有最高立法权,往往以诏书的形式加以增减,“定著令”、“著令”、“定令”等语即在诏书中颁布法令,如《汉书・宣帝纪》文颖注:“萧何承秦法所作为律令,律经是也。天子诏所增损,不在律上者为令。”但在汉代往往混称,《史记・酷吏列传》载杜周对客人责难的回应:“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法、律、令之界限已然混同。于振波根据出土居延汉简推测,汉代的科“很可能是根据律、令的某些条款或某一具体制度规定的细则”,通常因时制宜,具有相对灵活的特点。

第二类上行文书包括奏、表、谒、檄等。

奏是群臣向皇帝进言的总称,奏的预设读者范围非常明确,堪称狭小,因此《释名》云“奏,邹也;邹,狭小之言也”。表也是给皇帝看的文体,《释名》:“下言于上日表,思之于内,表施于外也。又曰上,示之于上也。又日言,言其意也。”着重在表达内心思想和情意。蔡邕《独断》区分了章、表、奏、议在书写格式、进言途径等方面的区别。《文心雕龙・章表》云:“奏以按劾,表以陈请。”则奏、表在功能上原本也有所区分。

《释名》:“谒,诣也。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谒相当于刺。刺可用于平辈而谒只用于尊者,一般仅具名、字、职位、爵里等简单信息。《全后汉文》卷二十二今存东汉郑众《婚礼》、《婚礼谒文》和《婚礼谒文赞》片段,是男方向女方父母(尊者)求亲送礼仪式的规范,《婚礼》云:“其礼物凡三十种,各有谒文,外有赞文各一首。”似已有粗浅的文章雏形。东汉还存在祭文形态的谒文,《后汉书・张超传》载,张超“著赋、颂、碑文、荐、檄、笺、书、谒文、嘲,凡十九篇”。《文章缘起》以谒文始于张超《谒孔子文》,近人姚华《论文后编》云:“祭文之不韵者,别流为笔,其类于祭文而以笔行之,如祝文、祈文、谒文之属,皆起流俗,以其来已旧,或经名手,遂亦流传。祝文今尚盛行,祈谒则不多见。”谒及婚礼谒文的对象是生者,仅具通传姓名职位的实用功能;谒文的对象则是逝者,还包括祈福禳灾和表达情感的特殊功能。谒文当从谒中分化而出,和前述“约”一样,是文体发展中化实为虚的表现。

《释名》对檄的解释尤少为人知。古代文体往往兼具各种功能,而且在历史发展中呈现出功能新增或消失等复杂情况,檄即一例。檄文最为人熟知的是作为下行文或平行文,下行文主要用于征召军队、晓谕地方;平行文主要声讨敌人。《释名》所云则属于上行文:“檄,激也,下官所以激迎其上之书文也。”此种用途在东汉多见,史书记载颇多,如《后汉书・周燮传》附载冯良事迹:

良字君郎。出于孤微,少作县吏。年三十,为尉从佐。奉檄迎督邮,即路慨然,耻在厮役,因坏车杀马,毁裂衣冠,乃遁至犍为,从杜抚学。

此类“奉檄迎督邮”之记载,还可见《后汉书・儒林传》赵晔、《独行传》范冉。又如《朱晖传》附载其孙朱穆事迹:永兴元年,朱穆任冀州刺史,整顿吏治,“州人有宦者三人为中常侍,并以檄谒穆。穆疾之,辞不相见”。其中的檄均为上行文,可印证《释名》“下官所以激迎其上之书文”的解释是客观之说,有助于全面了解檄这一文体的历史用途和变化。后来檄的上行文功能逐渐消失,因而文体学著作鲜论及此,《文心雕龙・檄移》就只论述了檄的军事征伐和州郡征吏两种下行文功能。清代学者毕沅对此也颇为疑惑,说:“战国以来,始有‘檄’名,或以谕下,或以辟吏,或以征召,或以威敌,未有如此所云者。”王启原引《后汉书・陈实传》、《范丹传》(笔者按,通行本《后汉书》作《陈传》、《范冉传》)、《吴v传》注及《三国志・吕蒙传》证明:“此皆下官迎上书文之明证。激迎之说,未可非也。”

《释名》中部分文体和汉代经学有密切关系,如经、传、记、诗等。汉代自武帝独尊儒术以来,经书被视为一切学问的根本,故《释名》云:“经,径也,常典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以径训经,经就像元所不通的道路,极为形象;同时,经又是可常用的典范,具有极高的实用性。传是对经的解释,故《释名》云;“传,传也,以传示后人也。”此外,《释典艺》还著录了大量儒家典籍名目,传说时代的典籍如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汉代的五经《易》、《礼》、《诗》、《尚书》、《春秋》,以及《国语》、《论语》、《尔雅》等。汉代儒家经典的确立以及对其典范性的强调,也催生了古代文体源于经典的思维模式,对古代文体学影响极为深远。

《释名》释诗显然参考了《毛诗序》及汉儒解经的观点,如《毛诗序》日“诗者,志之所之也”;郑玄注“六诗”:“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颂之言诵也,容也,诵今之德广以美之。”《释名》:“诗,之也,志之所之也。兴物而作谓之兴,敷布其义谓之赋,事类相似谓之比,言王政事谓之雅,称颂成功谓之颂,随作者之志而别名之也。”刘熙以聊聊数语即把“诗”以及相关的六义(未释“风”)作了颇为精要的概括。并未采用郑玄关于政治、教化、善恶等倾向性语词,更为平正。与诗相关,《释名・释乐器》云:“人声日歌。歌,柯也。所歌之言是其质也,以声吟咏有上下。如草木之有柯叶也。故兖冀言歌声如柯也。”指出歌即人声徒歌,以高低变化的声调吟咏歌词(所歌之言),当承《礼记・乐记》“歌者,上如抗,下如队”,且以兖州冀州方言训歌为柯,也包含了歌谣的地域特点。《释名》还特别强调吟的情感特征(忧愁)及打动人心的审美效果,和东汉诗歌感伤思潮是一致的:“吟,严也,其声本出于忧愁,故其声严肃,使人听之懊叹也。”

谶纬之学起自西汉而盛行于东汉光武帝以后,《释名》中的纬、谶等文体就与此相关。纬书往往依傍于经学著作,杂以阴阳五行及预言之类来解释经义,借以提高自身地位。《释名》:“纬,围也,反覆围绕以成经也”,着重纬书对经书的辅助作用。《文心雕龙・正纬》认为纬书具有文章学价值:“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于此亦可窥见训诂学家和文体学家关注重心的不同。在古人看来,谶是一种往往会得到事实应验的隐喻式预言,即“立言于前,有征于后”。谶之名至迟在汉初已出现,《鹏鸟赋》“发书占之兮,谶言其度”可证。《说文解字》云:“谶,验也。”《释名》:“谶,纤也,其义纤微而有效验也。”说明谶即隐喻式预言,其字面义只有经过阴阳五行学说的转换才能得到深层隐微的隐喻义,具有其称小而其指大的特点。以歌谣形态出现的汉代谣谶,如《汉书,五行志》所载汉成帝时“燕燕尾涎涎”、“邪径败良田”的谶言等,是文体史上值得注意的谶言形态之一。

三、《释名》的文体史和文体论价值

《释名》并非专论文体的著作,而是关于社会生活中各种有形事物和无形观念的词典。刘熙《释名序》云:

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

也可以说。对这些重要词语的分类解释,大致上构成一个与东汉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与观念的知识谱系。某些训释也透露出刘熙的文学观念,如对文章的“丽”以及文与质关系的认识。刘熙经常采用形象的事物来解释无形的观念,对“文”的解释就是一例。《释名》:“文者,会集众采以成锦绣,会集众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文章是把文字的最小单位――字有规律地组织在一起,就像是用各种颜色编织锦绣一样,其中已经有“丽”的观念在内了,而“丽”的程度则视乎文字组织排列的技巧高下,包含有文本学虽粗浅却基本的观念。合观《释名》对绣、罗、绵的训释,都以“文”的有无、疏密等为衡量标准,如:绣“文修修然也”、罗“文罗疏也”、绵“柔而无文也”。又如对“饰”的解释,涉及到“文”与“质”的关系:“饰,拭也,物秽者拭其上使明,由他物而后明,犹加文于质上也。”说明“文”不仅是对“质”的一种外在装饰,更重要的是,只有通过“文”才能更清晰地呈现“质”的内在本色,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文”就是“质”的一部分。还可参考《释名》对“索”的解释:“素,朴素也。已织则供用,不复加功饰也。又,物不加饰,皆目谓之素,此色然也。”(《释采帛》)刘熙对“文”的看法可说是汉代人的共识,甚至在“锦绣”喻体上都非常相似,如司马相如语:“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汉宣帝用“女工有绮毅”来比喻赋之小者“辩丽可喜”;王充《论衡・量知》云:“儒生侈有经传之学,犹女工织锦刘绣之奇也”,“学士有文章,犹丝帛之有五色之巧也”;《论衡・定贤》对“文如锦绣”的司马相如、扬雄的批评等。结合这些观念和刘熙对“文”、“饰”等的解释,可知汉代人对文章形式美的普遍欣赏和讲究。

《释名》作为一部常识性的训诂词典,流布甚广,颇受关注,如三国韦曜(昭)狱中上书说:“见刘熙所作《释名》,信多佳者。”《释名》对东汉以后的文体学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例,影响至少有三方面:一、泛文体尤其日常应用文体的著录外延;二、沿用《释名》中某些具体的文体训释;三、文体论“释名以章义”的声训方法。《文心雕龙・书记》所收录的大量书记类应用文体,许多是和《释名》相同的,如谱、籍、簿、录、符、契、券、疏、律、令、法、制等,并增收了其他应用文体如方、术、占、式、关、解、牒、状、列、辞、谚等。

作为“艺文末品”、“政事先务”的这些文体,是完整观察汉代到魏晋六朝文体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自《独断》记录和解释朝廷应用文体以来,《释名》将文体范围扩展到更广泛的日常应用文体,而词典的广泛使用可在相当程度推动其成为一般常识。东汉以后的史书著录、文章总集、文体论著大多体现了这种泛文体的观念,这是值得注意的细节。三国曹丕《典论・论文》,晋代挚虞《文章流别论》、李充《翰林论》,南朝梁代萧统《昭明文选》、刘勰《文心雕龙》、任p《文章缘起》等,都主要论述或收录朝廷应用文体及日常应用文体。影响颇大的《典论・论文》所云“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经国之大业”就在于与“政事先务”有关的各类应用文体。《文心雕龙-章表》所云“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亦是此意。《文章缘起》著录84种文体,追溯其篇名源于汉代的就有65种。

刘勰《文心雕龙》常采用声训的方法对文体进行“释名以章义”,其中部分训释与《释名》相同或者相近,也隐约有《释名》的影子。如:

《释名》:“颂,容也。”《文心雕龙・颂赞》:“颂者,容也。”

《释名》:“盟,明也。”

《文心雕龙・祝盟》:“盟者,明也。”

《释名》:“铭,名也。”《文心雕龙・铭诔》:“铭者,名也。”

《释名》:“诔,累也。累列其事而称之也。”《文心雕龙-铭诔》:“诔者,累也;累其德行,旌之不朽也。”

《释名》:“传,传也,以传示后人也。”《文心雕龙・史传》:“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于后。”

《释名》:“论,伦也,有伦理也。”《文心雕龙-论说》:“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

除以上较明显受到《释名》影响的训释外,《文心雕龙》文体论的义例之一“释名以章义”也来自《释名》,并且把声训法更广泛地应用于文体的解释。例如“诗者,持也”、“赋者,铺也”、“移者,易也”、“书者,舒也”、“谱者,普也”、“箴者,针也”等等,根据黄益元的统计,刘勰对35种文体的训释“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用的声训”。《释名》和《文心雕龙》不仅普遍采用了声训法,还以义训作为辅助,不应忽略。刘勰以“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系统方法,构建了一个严密的文体批评体系。当然,《释名》作为一部训诂学词典,使得泛文体的著录和声训训释成为常识,其影响当属事实,但另一方面,《文心雕龙》批判继承前人论述之处甚广,“释名以章义”只是刘勰文体论方法中的一环,不应过高估计《释名》的影响。把《释名》中的文体训释和《文心雕龙》相比,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关注重心的不同:前者在于语源,后者则兼顾文体源流正变及其典范。

正因《释名》非专论文体的著作,其中的文体著录和训释更能客观地反映出东汉人的普遍观念,即重视应用文体甚于文学文体。在古代文体史研究领域,《三国志》、《后汉书》各传末往往集中列举传主所作各类文体,常为人称引以印证东汉文体之繁盛。不过,陈寿《三国志》著于西晋,范晔《后汉书》著于南朝刘宋时代,距东汉灭亡分别有60年、200年左右的时间,已经是文体辨析著作涌现的时代,如何看待其中的文体分类和东汉文体实存的关系,学界尚有不同意见。因此,像《东观汉记》(现存辑佚片段)、《独断》以及《释名》等东汉人著作中所涉及的文体和文体观念,在研究古代文体史尤其是早期应用文体和文学文体的演进关系时,就更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