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智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8:34:13

未来智能篇1

智能汽车好戏开场

创新的产品总是“不请自来”。不知不觉中,你会发现周围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逐渐智能化和便捷化。翻盖键盘手机已悄然被智能大屏手机所取代,远程控制的空调让你回家不再面对冷冰冰的房间,小小的马桶盖也能够“翻江倒海”,帮助人们清洗马桶。

俗语说“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曾几何时,无人驾驶汽车只是出现在科幻大片中。一部风靡全球的影片《变形金刚》让汽车人闯入大众的生活,他们时而变身机器人,时而上演无人驾驶,影片中的精彩画面着实令人惊奇,仿佛那就是真实的生活场景,而在影片中无人驾驶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实现,智能网联汽车正“驶入”我们的视野,但能否如愿以偿,还需时日,而一场关于汽车科技创新的大戏正在拉开帷幕。

汽车变革时代来临

无人驾驶汽车是一种智能汽车,也可称为轮式移动机器人,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当然,自动驾驶并不等同于无人驾驶,后者是前者发展过程中的最高层次。

在我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对自动驾驶汽车做了更严谨的解释,称之为智能网联汽车。虽名称略有差异,但都是朝着智能化、网联化的技术方向来定义。

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还对自动驾驶汽车进行分级,共分为5个等级:L1级是驾驶支援,通过驾驶环境对方向盘和加减速中的一项操作提供驾驶支持,其他的驾驶动作都由人类驾驶员进行操作。L2级是部分自动化,通过驾驶环境对方向盘和加减速中的多项操作提供驾驶支持,其他的驾驶动作都由人类驾驶员进行操作。L3级是有条件自动化,由自动驾驶系统完成所有的驾驶操作。根据系统要求,人类驾驶者提供适应的应答。L4级是高度自动化,由自动驾驶系统完成所有的驾驶操作。根据系统要求,人类驾驶者不一定需要对所有的系统请求作出应答,限定道路和环境条件等。L5级是完全自动化,在所有人类驾驶者可以应付的道路和环境条件下,均可以由自动驾驶系统自主完成所有的驾驶操作。

对于此分级标准,中瑞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总监陈超卓做出更易理解的解释,他表示,从L1级到L5级,目前我国市面上的汽车一般达到了L2级,是一个纵向和横向的双向控制,其实就是主动安全的概念,好比给汽车增加了安全的配置,人还是驾驶的主体,只有达到L5级才会实现完全的无人驾驶。

“纸上得来终觉浅”,为了将创新的想法付诸于实际操作中,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也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掌握智能辅助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初步建立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及生产配套体系。到2025年,掌握自动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建立较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生产配套体系及产业群,基本完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往往会引发一场科技创新的较量,谁能抢占先机,谁将获得行业优先的话语权。对于自动驾驶汽车来说,国内外都处于初级的研发阶段,那么谁更胜一筹?长安汽车汽车工程研究总院总工程师黎予生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目前本土的汽车生产商也都在自动驾驶领域跃跃欲试。他进一步强调,国内外在研发技术上略有差距,国外在此方面起步较早,国内相对来说起步较晚,投入也相对少。但这一问题应一分为二地看,由于国内的消费者较为年轻,对于新技术的接受程度比较高,很多人愿意尝试新鲜事物,未来在国内的推广应用前景很好。

传统车企与互联网“联姻”

智能网联方兴未艾,汽车生产商和互联网企业纷纷试水,长安、北汽、广汽、比亚迪等传统车企,均计划研究制造智能汽车的战略和规划,乐视、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也加速向智能汽车产业的渗透和布局。当然,为了能够锦上添花,不少传统车企纷纷选择与互联网企业“联姻”进行智能汽车的研发。

在国外,作为互联网巨头公司谷歌推出无人驾驶汽车,其采用的激光雷达零部件价格高达8万美元,足以可见谷歌对无人驾驶技术的呕心沥血。在国内,同样作为互联网搜索巨头的百度也已经开展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

“长安汽车已经研发出L2级的样车进行上路测试。”黎予生表示,在测试过程中,遇到特殊天气,例如中雨以下的天气还可以继续行驶,此辆样车安装了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虽然可以识别车道上的线路标识,但由于识别的准确率低,因此在测试中还未进行试用。伴随长安汽车自动驾驶样车的成功测试,以inCall5.0智能互联系统为代表的智能互联技术进一步印证了其在汽车智能化领域的前瞻思维及技术实力。黎予生告诉记者,inCall5.0系统通俗化的解释就是加入双屏互动,让驾驶员的操作更加便捷。

据悉,长安汽车还与百度联合向汽车智能化的道路前进。黎予生表示,在未来汽车网联上,需要高精度的地图,因此与百度的合作主要还是集中在地图方面。

如果说,决定人身体的动力源是心脏,那么汽车的发动力则可以与心脏来媲美。与智能网联汽车一样,新能源汽车也是国家大力推广的汽车,那么智能网联汽车未来的动力源是否会采取与新能源汽车一样的动力源?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智能汽车技术研究所所长戴一凡认为,智能网联汽车未来与采取电动亦或是内燃机形式的动力源没有直接关系,两者是相互独立的单元。但是新能源汽车如果能够实现智能化,那将会在推广上更符合国家的政策,也更能俘获消费者的芳心。

创新当头,安全为先

自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后,创新一直是经久不衰的话题,且创新的成果不断颠覆着传统产业。在汽车行业表现为传统的内燃机汽车,到现在的新能源汽车,以及未来的无人驾驶汽车。

在当下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一不留神信息便会泄露,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性后果,重重安全的权责认定也成为智能网联参与者重要的测试和服务,而未来自动驾驶汽车的信息安全则是需要加快技术攻关的领域之一。对此,陈超卓表示,信息安全在目前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过去的传统车辆架构对于信息安全的考量较少,那么在自动驾驶网联化上,就必须攻克这个难题。他认为,汽车在行驶中是具备杀伤力的,就相当于一个汽车炸弹,因此在智能网联汽车问世之前,首先要处理信息安全的隐患。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联盟也都在制定信息安全的相关标准,未来会在智能网联汽车问世之前,信息安全的问题也一并处理妥善。

他还表示,还包括行驶安全,因为有93%的交通事故是由人为引起的。在瑞典平均一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是300人,而我国则高达20万人。因此,学习借鉴瑞典的交通安全管理,其中实现零伤亡技术的路径之一就是发展智能交通、自动驾驶,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陈超卓担忧地表示,由大卡车引起的交通恶性事故发生率达到20%,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大卡车的安全性。因此,如果大卡车的智能化升级到L2,交通事故将会减半。

黎予生认为,除信息安全和行驶安全之外,还包括汽车的功能安全。在整车的设计范围之内,要保证每一项功能能够正常运行。他还强调,如果汽车在行驶中,整车的某一项功能出错,首先要采取最快的策略来保证驾驶员的安全。譬如,当刹车系统失灵时,则采取另外一套刹车系统来保证车辆的正常使用。

未来无人驾驶汽车的推广

随着人们对汽车的要求不断提升,智能化、网联化的汽车逐渐成型,无人驾驶将离我们越来越近。由于人类对新鲜事物的猎奇心愈来愈强,那么大众关心的则是无人驾驶未来会首先在哪一个领域初试水。

陈超卓认为,无人驾驶技术首先会运用在一些固定场景。比如物流、封闭的旅游区、高尔夫球场等,由于这些线路的场景并不复杂,能够很快地处理一些紧急情况。以景区为例,如果景区配备无人驾驶技术,可以大大减缓旅游旺季带来的景区拥堵等情况,为游客创造一个美好的度假环境。

据了解,在物流业迅猛发展的今天,京东的无人配送车已进行上路测试,可以大大提高配送效率,同时解放劳动力,节约配送成本。

未来智能篇2

1.引言

进入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等得到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也使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建筑领域,则诞生了智能建筑的概念。所谓“智能建筑”是综合计算机、信息通信等方面最先进的技术,使建筑物内的电力、空调、照明、防灾、防盗、运输设备等,实现建筑物综合管理自动化、远程通信和办公自动化的有效运作,并使这三种功能结合起来的建筑。

智能建筑蓬勃发展,以美国和日本兴建的最多。日本第一次引进智能建筑的概念是在1984年的夏天,近十多年来,相继建成了野村证券大厦、neC总公司大楼等。日本是在智能建筑领域进行全面的综合研究并提出有关理论和进行实践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之一。新加坡政府为推广智能建筑,拨巨资进行专项研究,计划将新加坡建成“智能城市花园”。此外,印度也于1995年起在加尔各答的盐湖开始建设“智能城”,智能建筑的发展形势可谓是如日中天。由于智能建筑具有高效、节能、舒适等突出优点,在欧、美、日及世界各地迅速发展,引起普遍重视。

2.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

智能建筑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综合体现,它已成为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我国步入信息社会和国内外正在加速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今天,智能建筑将成为城市中的“信息岛”或“信息单元”,它是信息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我国智能建筑的起步较晚,直到80年代末才有较大的发展,近几年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相继建起了数幢具有相当水平的智能建筑。北京的发展大厦可谓是我国智能建筑的雏形,而后相继出现了上海的金茂大厦、青岛的中银大厦等具有相当高水平的智能大厦。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建成的智能建筑约有一千四百栋,基本按国际标准设计、施工和管理。当前国内的智能建筑开始转向大型公共建筑,例如,会展中心、图书馆、体育场馆等,据国外预测,本世纪全世界的智能建筑将有一半以上在中国建成。

中国政府亦高度重视,在科研、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积极地进行支持和引导,使智能建筑的发展。1996年1月在上海佘山建设部召开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智能建筑设计研讨会,对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我国第一部智能建筑设计指导性文件——上海市《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并已正式实施。

中国台湾智能建筑发展较早,到1991年已建成1300栋左右,其中以台北市居多。中国香港智能建筑建得也较早,相继出现了汇丰银行大厦、立法会大厦、中银大厦等一批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智能建筑。

3.智能建筑的构成及功能

虽然智能大厦的类型各不相同,但其核心功能、系统是相同的。智能系统的设备通常放置在智能化建筑环境内的系统集成中心,它通过综合布线与各种终端设备连接,并通过计算机对整栋大楼进行动态实时监控,从而实现高度智能化。而整体的智能化要靠许多子系统的相连接,现在常用的最基本的子系统有楼宇自动化系统(Ba)、通信自动化系统(Ca)、办公自动化系统(oa)、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消防系统和保安系统是专门机构,负责有着比其它系统更加严格的管理和验收程序,因此,单独列出防火自动化系统(Fa)、安全保卫自动化系统(Sa),因而,智能系统主要由系统集成中心、设备管理自动化系统、信息通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防火自动化系统安全保卫自动化系统以及综合布线(GC)构成。功能如图1所示。

其中,智能建筑的信息通信系统(Ca)是保证楼内的语音、数据、图像传输的基础,它同时与外部通信,和公用电话网、数据网及其他计算机网相连,并与世界各地互通信息。办公自动化系统(oa)提供先进的信息处理功能,具有决策支持体系。设备管理自动化系统(Ba)是采用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组成的高度自动化的综合管理系统,它确保建筑物内的舒适和安全的办公环境,同时实现高效节能要求。防火自动化系统(Fa)通过设在建筑物内不同位置的烟火检测装置提供的信息,自动进行火灾报警。同时,启动火灾联动系统和消防系统,发出火灾报警和实施人员疏散措施。安全保卫系统(Sa)主是提供不受外界干扰和避免人员受到伤害和财物损失的环境,防止工商业间谍和国际恐怖活动,保障人的生命安全。综合布线系统(GC)将所有的语音、数据、视频信号等的布线,经过统一的规划设计,综合在一套标准的布线系统中,将智能建筑的三大子系统有机地连接起来。系统集成中心(SiC)对系统各个智能化模块和各类信息具有综合管理的功能,汇集建筑物内外各类信息,并进行实时处理及通信能力,对建筑物各个子系统进行综合管理。

4.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

智能建筑是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具体体现之一,被认为是本世纪建筑发展的主流。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力度发展信息高速公路。中国也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纳入了重要的议程。智能建筑与国际信息高速公路接轨,也将促进信息高速公路的极大发展。

智能建筑要想给人们带来安全、舒适、高效等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关键要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进行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开发与设计,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又不破坏周边环境,向“绿色建筑”的方向发展,才能实现智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智能建筑未来的发展集中体现在软硬两方面,其中软方面主要表现为如下四点:

(1)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迫切需求

业主已把建筑设计中智能部分的设计列为其基本要求之一,而政府亦高度重视,在科研、资金和和政策等方面积极地进行支持和引导,使智能建筑的发展朝着健康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政府和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有关厂商等正将智能建筑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和商业机会,积极投入力量,开发相关的软硬件产品,使智能建筑实施便利,成本降低。

(2)智能建筑的功能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由于用户对智能建筑功能要求有很大差异,智能建筑的设计也要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符合用户的功能需求。例如:专门用于金融、证券业和公司总部等作为信息源基地;为振兴地方城市,培育地区传统产业、发展信息通信服务;小规模的用户也能享受高水平的信息服务;能够适应用户对办公室布置变更需求;把现有大楼改造成智能大楼;从单体建筑物向综合性建筑群的发展;宾馆的智能化;住宅的智能化;医院的智能化;学校的智能化。

(3)对智能建筑管理的高度重视

由90年代初期的起步发展到现在,智能建筑正由粗糙化、重复化、累加化向集约化、细分化、系统化方向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而管理一方面集中体现在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各种设备设施进行科学的管理、运行和维护,充分提高其利用率。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物业管理上,中国已加入wto,面对世界各国物业巨头的强烈竞争,中国的物业管理公司正深刻的认识到竞争的残酷性,开始从各方面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经营理念、管理技术、服务理念等方面提高自己的整体水平。

(4)基于系统工程的开放式智能化建筑结构的建立

智能大厦是一个智能化系统,应当应用系统工程开发方法,如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及安装调试,建立开放式智能化建筑结构。在一个智能建筑的生命周期中,建筑结构具有最短的生命周期(约60年)。一般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有5-7年的生命周期,而办公自动化系统仅有2-3年的生命周期。做成开放式系统的智能大厦系统,能不断吸收新的技术,更新旧的设备,从而使整个智能化系统设施运行得更好。

硬的方面主要体现在网络技术、信息通信技术、智能化技术等如下几个方面:

(1)信息通信技术

数据卫星又称为小型数据卫星站(VSat:VerySmallapertureterminals)。VaSt的出现,将通信终端延伸到办公室和家庭,其发展是将通信卫星技术引向多功能、智能化、设备小型化,同时综合应用卫星多波束覆盖、星载处理技术、地面窝蜂移动通信和计算机软件等技术。数据卫星通信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供internet/intranet网络的接入,如证券、期货、银行;实现与移动通信系统的结合;实现远程多点电视会议;实现远程医疗和远程教学。

从文本文件和声音的传送到静止和动态图片的传送,多媒体技术与通信技术日趋交叉在一起,形成多媒体通信。多媒体会议电视在智能大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本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未来互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包括:

1.采用开放的网络传输协议tCp/ip和Http,用浏览器服务体系结构取代客户/服务器模式。

2.实现远程监控和操作及综合信息数据库的访问。提高建筑物内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提高建筑物物业管理层的决策与全局事件协调处理的能力。

3.能够增强自动化控制系统(如防火系统)与信息系统(如办公自动化系统、物业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与数据交换能力。

4.信息与控制系统集成可直接使用建筑物中的综合布线系统,网络互联与扩展很容易实现,且维护和培训工作量小。

(2)网络控制技术

现在典型的工业现场控制总线有基金会总线(FieldFoundation,简称FF),Can(controlareanetwork),Lonworks,SeRCoS,JpCn-1,marco,Deviccenet,profibus-Dp,interbus-S等,但是,应该看到从现场控制总线走向控制网络是一个必然趋势。比较典型的几种网络协议有tCp/ip,BaCnet,X/ipX,aletalk等,网络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包括:

1.改善智能建筑内楼宇自控系统(Ba)、综合保安系统(Sm)、火灾报警(FaS)等异构网络环境的控制与联动结构。增强楼宇各实时监控计算机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与集成的相关信息。

2.用控制网络的分布式和嵌入式智能化技术为楼宇管理自动化(BmS)提供新的管理模式。同时也为自动化管理提供大量的相关信息。

3.利用智能化的控制管理系统选择客户机、图形服务器,以及嵌入式服务器的系统结构模式。通过控制网络通信实现实时数据管理与机电设备运行过程控制。

4.利用信息网络的应用集成,智能建筑内的所有设备和安全监控信息均可以进入各种计算机平台和桌面系统,大大改进智能建筑内监控信息的利用和共享“群件环境”的综合数据。以实现对智能建筑内的机电设备与安全报警管理的远程监控和数据采集。

(3)流动办公技术

流动办公就是利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可视化技术,向异地或移动的办公人员提供一个办公环境。应用移动办公技术可以使办公人员随时随地进入公司的办公流程,及时处理文件和阅读资料,参加公司召开的电视会议,参与发言和讨论,甚至通过家庭智能化技术,远程操作办公室内的办公器材或遥控家中的设备。目前,移动办公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已较为成熟的有:多媒体电子邮件、远程会议电视、远程遥控。

(4)基于宽带的物业管理技术

基于宽带的物业管理是充分应用信息与网络技术,将建筑智能化系统和计算机物业管理系统集成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上,实现具有集成性、交互性、动态性的物业管理模式。伴随着现代宽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性化住宅理念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出现了社区增值服务、社区电子商务等新的住宅理念,将所有的小区通过网络联接起来,既能实现物业的集中管理,又能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利用宽带的快速性、实时性等,为居民提供社区增值服务,这包括:网上购物,网上预订,网上医疗,视频点播,网上教育,游戏娱乐等。

(5)智能化技术

智能化技术综合表现在智能卡技术及家庭智能化技术。智能卡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目前已较为成熟,主要保安门禁系统的应用、保安巡逻管理系统的应用、停车场付费与管理系统的应用、专业收费与管理系统的应用、商业收银系统的应用、人事考勤管理系统的应用。

利用模糊控制、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等智能化技术,构造“智能控制器”,通过家庭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家庭中各种与信息相关的通信设备、家用电器和家庭保安装置通过家庭总线技术(H)连接到一个家庭“智能控制器”上,进行集中的或异地监视、控制和进行家庭事务性管理,并保持这些家庭设施与住宅环境的和谐与协调。

由于人工神经网络具有高度并行性、非线性、容错性与联想记忆功能、自适应与自学习功能,具有学习、泛化、归纳总结等功能,因而已开始成功地应用于语音识别、模式识别、指纹识别、最优计算、信息智能处理、复杂控制、图形图像处理等诸多领域,在控制方面的应用包括监督与非监督训练,前者包括训练输出集合和神经元加权系数的调节,后者包括分类与自组织。

传统的建筑仿真模型表现为独立微分方程形式,模型复杂性与建筑物复杂度成正比,方程数量与建筑物元素有关,因而,建模十分复杂,而且对计算机软硬件要求非常高,也很难在线运行,这时,基于神经网络的建筑学习模型应运而生,在经过了第一、二代改进之后,现在已发展到第三代,第三代学习模型采用动态学习方法建模,减少了存储空间,它降低了学习模型的复杂性以及计算资源与硬件的要求,可使用硬件实现,加快了神经网络芯片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此外,还有如神经网络芯片和模糊芯片用于设备系统的智能控制,应用专家系统对设备进行监测、预维护和故障诊断分析等。

(6)无线局域网技术

用户接入internet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a)通过局域网接入;(b)通过SLip/接入;(c)通过联机服务系统接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与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无线局域网技术,也称计算机无线组网技术,这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项具有实用价值的新技术。该项新技术利用微波、激光、红外线作为传输介质,摆脱了线缆端接的不可靠性,同时又可以满足计算机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任意更换地理位置的需要,特别是无线局域网与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的结合,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其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表现为:在智能建筑内的餐饮、娱乐、购物等商业poS机的无线局域网的连接,实现移动电话、传呼机信号转发以及无线会议电视及视像信号的传输、交互和接入服务等功能。

5、结论

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视频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使得智能建筑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未来智能建筑正朝着集约化、系统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应该指出,绿色、环保、节能是智能建筑发展的主流方向,同时,在智能建筑的建设中,应避免重技术、轻管理,重硬轻软的情况,构造出以人为中心的数字化的高效家居办公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成东,国内外智能大厦与智能住宅的发展,城市建筑智能系统,1999(2):14-17

2.吴成东,陈莉,神经网络在智能建筑控制应用,建筑智能化,20__,(8):49-50

3.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智能建筑设计技术,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4.B.L.atkin,progretowardsintelligentBuilding,intelligentBuildings,aveburytechnicalashgatepublishingLimited,1998,UK.

5.黎连业,智能大厦智能小区基础教程,科学出版社,20__

6.张瑞武,智能建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7.高会艳,李界家,浅析智能大厦的发展,建筑智能化,20__,(4):7-10

8.F.Duffy,theemergenceoftheintelligentofficeBuildingofintheUSa,Japanandeurope,intelligentBuilding,iFublicatio,1998,UK

9.吴达金,智能化建筑(小区)综合布线系统,人民邮电出版社,20__

未来智能篇3

而以安卓和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在过去两年也取得了空前的发展。2011年在全球销售的所有手机中30%以上是智能手机,而今年底全球这一比例将超过50%,中国区域这一比例更将超过60%。智能手机发展如此迅速,与手机和3G网络相关的一系列关键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反过来智能手机的发展,又给整个通信及互联网产业的融合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操作系统作为兼容不同硬件差异,为众多应用提供统一开发接口的系统软件,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目前主流的智能操作系统主要有谷歌的android、苹果的ioS、微软的windowsphone、三星的Bada以及Rim公司的Blackberry等智能操作系统。

目前主流的android、windowsphone以及ioS操作系统,已经普遍支持多任务处理,可以同时支持智能手机和平板设备。未来,智能手机将会朝着融合不同硬件和为用户提供整合应用的方向发展。融合不同硬件设备,即未来智能操作系统将从现在的适用于手机和平板设备,逐步渗透到电视机、照相机、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设备。不同的硬件设备共用相同的智能操作系统,可以让开发者有大的开发空间,在智能家庭和智能生活的思路下,将不同的硬件设备整合到同一个软件平台下,为用户提供无缝的服务。

智能操作系统未来另一大特点就是,通过后台的支撑服务器,向智能手机用户提供整合服务。受限于智能手机的运算能力和续航能力,目前智能操作系统更多将大数据运算和内容服务迁移到后台服务器进行,用户只需通过手中的智能终端将需求发出,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即可对用户需求作出响应。如ioS的siri和icloud便是整合服务的典型代表。

未来的智能手机还应该拥有更具特色的显示屏幕。手机屏幕,作为用户直观的输入输出窗口,其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用户体验。

相比于功能手机,智能手机运算能力更强,屏幕更大,且用户联网使用时间较长,因而导致智能手机耗电量更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智能手机更加注重续航能力,对新电池技术的需求更加强烈。

近几年,锂电池技术主要还是朝着增加容量和提高电能转换效率的方向发展,已经从2010年的510wh/L发展到了560wh/L。随着光伏技术的不断发展,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也不断提高,近几年发展迅速,从2010年的13%发展到了2012年的24%,初步具备商用水平。

在充电技术方面,早期的无线充电板,只能将电子设备置于充电板之上,为单一或多个充电设备进行充电。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非接触式无线充电技术,可以将电子设备和充电器彻底分离,真正地做到“无线充电”。

未来智能篇4

尽管有人认为智能电视无非就是终端厂商想多赚钱的噱头和把戏,但更多人还是赞同智能电视将是传统电视升级后的最终产物,代表着下一代智能产品,因而产生更多期待,而云电视的产生恰恰符合了这一预期。

智能电视的云化

智能电视的崛起可以归结为国内对三网融合的规划、企业厂商对手机终端竞争白热化的战略转移,进而带来对商业模式的不确定猜测,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更新与变革。云技术配置在3D、LeD、LCD等各种电视上,是对智能电视现有应用的升级,也是智能电视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要配置,它极大地提升了智能电视的实用性。

那么,究竟智能电视会怎样突破用户的想象,带给人们更多更便利的生活支持呢?之前家电市场热炒的互联网电视只是普通电视机向智能电视机过渡的产物。无尾电视、脑力波电视等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云电视已经登上历史舞台,即将量产。云计算技术是新兴的信息技术,更多地是比拼创新及客户定位,所以国产云电视也有望领跑全球。

信息技术发展并迅速渗透到各个产业,带来很多颠覆性变革,在智能电视和智能机顶盒之争之后,我们看到了“云电视”。对云电视的期望,也扩展了电视机的定位,不仅是传统意义中“用电的方式即时传送活动的视觉图像”,而是智能生活的助手,提供大量支撑智能生活的服务,这些都符合了对智能电视的需求,所以智能电视的云化是一种必然。

什么是真正的云电视

云电视被定义为在智能电视基础上,运用云计算、云存储等技术对现有应用进行升级的智能化云设备,它拥有海量存储、远程控制等众多应用优势,并能实现软件更新和内容的无限扩充。这个定义复杂而抽象,它用语言表达了对未来电视功能的畅想。

云计算被认为是继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如今它已从一个前端的计算概念扩展成“云空间”、“云应用”、“云社区”、“云搜索”、“云浏览”、“云服务”等终端应用,这种拓展无疑为终端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随着HtmL5、体感技术、全息投影等技术的发展,云电视互动性更强、整合资源更具优势的特征凸显。最终我们看到的未来云电视,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开放的业务承载平台,成为家庭智能娱乐终端,也许那时我们面对的才是“真正的云电视”。

智能电视的云未来

云电视要发展,需要做很多突破性的工作:

首先就是标准问题,云电视的应用程序商店技术标准、互联互通应用规范标准、操作系统技术规范标准、多媒体终端技术标准等;其二,互联网牌照制约下的内容“瓶颈”,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传统产业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其三,云端后台支撑能力有待考验,关于云成本与效益的评估和分析,至今也没有被广泛认可,因而关于“云”的一切,始终被认为有炒作之嫌;其四,软件应用商店市场建设有待加强,结合云电视的应用还非常有限,人们希望更早实现双屏体验,希望边看电视、边透过显示相关内容的应用商店,为观赏影片增加新的互动方式。其五,其盈利模式尚不清晰,在内容市场细分方面也尚无突破创新,尽管进行如银行卡绑定、保险、投资、电视社区等内容延展,但是与内容提供商之间没有长期稳定的关系,企业要实现从“制造”到“制造+运营+服务”的转型;最后,云安全问题是目前阻碍云计算技术发展的主要障碍,对于云电视,网络监管更是成为众矢之的。

未来智能篇5

这样的服装融合了服装设计、交互设计、电子、材料、计算机等多领域的艺术和科技知识,堪称艺术与科学跨界合作的结晶,同时也像一把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让人感受到科技将会在时尚领域刮起的一股旋风。这一切不由得令人大胆遐想:在未来,服装也许将不仅局限于面料的材质和常规的形态,随着设计师和科学家们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服装会有更多的功能,在更富装饰性的同时,也更实用。

Q&a

iLooK:先聊一下你自己吧?你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方向分别是什么?

孙思然:我是地道的北京人,一直在北京这个环境长大,跟清华算是有不解之缘吧,从高中就一直在清华。我本科学的是服装设计,那个时候接触的就是很传统的服装设计,也是成绩好嘛,大三就第一名保研了。我慢慢觉得,虽然服装设计有无限的可能性,但是它这种传统的造型方式、传达方式,它的材料包括功能和目的都是有局限的,因为我们现在在一个信息的社会,很多想表达的东西不是通过静态的东西能够传达出来的,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作品把这种变化、包括这种变化带给人的思考表现出来。

iLooK:你大概是什么时候接触到智能服装这个领域的?

孙思然:研二还是研一,我们系弄了一个介绍智能服装的讲座。我接触之后,发现当时中国是没有人做的,外国也只是有几个艺术家来做这个事。我看了一下他们的作品,很有代表性的就是侯赛因・卡拉扬,他的作品,包括我后来接触的几个艺术家,他们都是相对比较形式的,追求的是一种形式上出其不意的变化。怎么能让它更有意思呢?后来我就在想,服装是穿在身上离我们最近的一个物品,而且它是你随时都要穿着的一个东西,假如抛去那些衣服的属性,你会发现它其实是人跟外界自然环境或者社会环境中间的一个介质、一个载体。在服装传统的文化意义上,它可以帮助我们来表达身份,这都是它作为载体的功能,那我们怎么把这种功能更好的挖掘出来,让它对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些行为产生一种回馈?我觉得这可能是我更加想探索的一个领域,而不光是纯粹的形式。

iLooK:在你构思智能服装的设计方案的时候,面料是否会纳入考虑的范围内?

孙思然:要在考虑范围内,因为我在想概念的时候会是比较抽象的思维,但下一步就是做实验。做实验就要考虑到用什么材料,它怎么跟这些器械来结合,它的线路怎么走,它怎么才能隐藏在服装当中,怎么能舒服,怎么能不难受,什么样的材料能同时满足这些要求,你这些材料又不是单一的材料,它只是一个原材料,它怎么来组合,这个组合可能是通过面料的方式组合,织进去、编进去,也可能是通过服装结构的角度来组合。

iLooK:也就是说你的设计已经突破了服装面料的概念,它虽然是服装,但是甚至不一定要用传统意义上的服装面料来做。

孙思然:对,这其实是我下一步特别想尝试的,就是高分子的一些复合材料,当然我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可能。其实我之前用到的,比如说我刚才跟你说线路怎么走,线路需要导体,那它用什么样的材料做,它怎么跟面料结合……比如说Led,会用到一些电容电阻这类东西,它跟面料怎么融成一块东西,这个就要试了。其实从大的方面来讲是一样的,无论做复合材料或者做什么,它可能会有自己的一些特性,但从结构上来讲它也是把多层不同性质的材料复合在一起,里面通过微观结构的调整让它具有某些性质、某些功能之类的。

iLooK:在未来这种智能服装技术如果研究出了更多的成果,它有可能会应用到某一种甚至不是服装的领域,像是社会学的领域上。

孙思然:对,其实我觉得它完全不必局限于服装,刚才我一直在说智能服装,也就是“SmartFashion”,但实际上“SmartFashion”这个概念是从“Smartwearable”或者“wearableComputer”演变过来的,它是一个后者。那之前的这些是从什么领域开始的?是计算机,是可穿戴计算机“wearableComputer”。我不知道你了不了解现在很火的智能手环、智能手表?

iLooK:我刚刚开始有一些了解。

孙思然:像这些就是“Smartwearable”,智能可穿戴。现在也有一些其他工科院校的教授来找我,他们是比如说做智能传感器这些的,他们会意识到“Smartwearable”已经可以到上市、商品化的阶段,但是“SmartFashion”还是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其实他们比我们更急切,他们知道穿戴在人身上的东西需要时尚化,但是我们更多的还是从时尚的角度,把这种交互的体验来引进去,它并不是作为一个以功能为主、时尚为辅的比较漂亮的手环之类,它本身是一件时尚艺术品。

iLooK:像交互类的设计绝对是未来的主流之一,在这个阶段你们思考的事情有可能是一种对于将来的预设吧?

孙思然:对,其实我们做智能穿戴、智能服装,那它以后是隶属于服装这个领域呢,还是它会单独发展成一个领域,现在我们也不知道。我觉得它单独发展出来挺好的,因为它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但是它现在还没有一个自己的概念,所以大家不知道它是什么。尤其这个领域出产的是电子产品,还是要以功能属性为卖点的,所以这也是我现在比较纠结的问题,其实就是它的定位,它到底算什么。

未来智能篇6

传统家电智能化发展对很多消费者来说,概念可能并不太明晰,但是在生活中却或多或少的会接触到这类产品,甚至在未来生活中,24小时都会和智能家居产品相伴。

7:30

没有“起床气”的早叫服务:

上班族最大的困扰就是睡眠质量不好,担心睡过头。传统闹钟生硬的闹铃功能把人叫醒之后,身体却依然疲乏,甚至可能会出现不适。为此,JawboneUp智能手环内置低频震动类型的智能提醒功能,能够配合睡眠跟踪监测数据,在已设定时间之前半个小时以震动的形式唤醒用户。

这种轻微的震动相比被吵人的闹铃声直接叫醒,更易于被接受,而且可以降低闹钟对心脏的刺激,不会让人感觉到不适。这样,用户自然也就不会有起床气,并且醒来就有好心情。

7:50

享用一顿营养早餐:

一天之计在于晨,除了要保持愉悦的心情外,健康的饮食也非常重要。北美电器(aCa)推出的aB-Sn6513全自动面包机对很多既想赖床,又想吃早餐的用户来说是个福音。

aB-Sn6513全自动面包机内置了13小时预约功能,面包的配料工作全部都可以在头一天晚上进行,所有的烘培和烤制工作都可以在微电脑控制下完成,用户只需要预约好合适的时间,这样在起床洗漱完毕后,就可以吃到新鲜的面包。除了制作面包外,这台面包机还可以完成包括和面、制作酸奶等食物制作,用户大可变着花样制作可口的早餐。

8:30

不怕迷路,也不怕“碰瓷”:

上班族们对城市交通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拥挤。而这时候,谷歌眼镜和pebble智能手表就能派上用场。

(图4google眼镜)(图5pepple智能手表)

谷歌眼镜于2012年i/o开发者大会正式亮相,可以和手机同步,收发短信、电子邮件,录制视频,拍摄短片,查看社交网络等信息。而在出短差时,谷歌眼镜还可以当作实景导航设备,为用户导航,而遇到碰瓷或者相关的意外时,利用内置的拍摄功能还可以留下具有说服力的证据。pebble智能手表同样能实现上述功能。而且续航方面,pebble智能手表续航时间可达5天,堪称每周一充。未来还将会有更丰富实用的功能特征出现在这款全新的手表上。

9:30

家里没人,一样可以照应:

出门上班,家里空无一人,如果需要打理的话,少不了请保姆或者家政服务,增加额外的开销。不过选择智能家居之后,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比如,用于家庭温度控制的nest恒温控制器,具备自动记录冰箱库存的三星t9000智能冰箱,可以用手机控制的cocorobo吸尘器。

nest恒温控制器出自ipod之父mattRogers之手,内置有传感器和控制器,允许用户设定合适的室内温度,当传感器检测到室温与设定值偏离时,neSt会向家电设备发出指令,启动或终止运行,实现室内恒温效果。此外,人们还可以利用nest与网络连接的优势,通过手持设备远程修改温度设定值,全方位构筑一个温馨舒适的室内环境。

三星在CeS2013上展出了一款配备触控显示屏的t9000智能冰箱,支持wiFi连接,内置菜谱应用epicurious和笔记应用evernote,系统可以自动清点冰箱中的库存,并向用户发送最新的更新情况。家里都有什么,用户就能够在手机上一览无余,这也是家电设备趋于互联的一个方向。(图6t9000智能冰箱)

CoCoRoBo是夏普推出的新一代智能吸尘器机器人,直接可以利用手机应用程序为吸尘器设定清扫的路径和范围,而且有趣的是,吸尘器却可以跟你进行简单的语言交互。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款吸尘器可支持40种以上的语言,所以在播放“外语片”的时候,一定要要小心使用CoCoRoBo!(图7cocorobo吸尘器)

5:30

提前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

忙碌了一天,带着疲倦的身体回家。不过有了智能家居以后,还是可以用一些小家电,比如X-smartlife智能家居套件,让家里多一丝创意和温馨。

X-smartlife智能家居套件更像是一个完整的智能家居中控系统,消费者可以利用这款集成系统和智能手机的配合,控制家中包括电视、空调、灯泡、音箱、温度控制器以及安防设备等任何一款电子产品。每款套件中包含无线主机、灯光控制器、空调控制器、电视控制器和体感控制器等配件,其中体感控制器更是可以在3米之外监测到人体体温,自动开启室内灯光。

18:00

晚餐、家务全部自动化:

nimBLe微波炉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操控按钮全部更换成为了触摸屏,并且内置android操作系统。nimBLe定制的的烹饪应用程序可以根据下载的菜谱来烹调食物,用户要做的就是配料和采购。而在做饭的同时,用户还可以在微波炉的屏幕上玩游戏或者看书。

智能家居产品如touchRevolutionnimBLe洗衣机,能将人们从琐碎的家务活动中解脱出来。nimBLe洗衣机具体功能分为两大模块,洗衣和烘干。各自模块中都提供了不同的运行模式,用户可以根据衣物的面料、颜色来选择最合适的洗涤和烘干模式。

22:00

要睡的安稳,还要睡的有质量:

忙了一天,又到了该睡觉的时间。之前提到的JawboneUp手环又可以大派用场。JawboneUp可以记录用户的睡眠时间和习惯等信息,生成详细的数据信息,为用户调整合理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提供直观的参考数据。与此同时,JawboneUp还具备社交化的特性,用户的睡眠习惯和时间都可以公布在社交网络上,方便好友之间相互借鉴和参考。

未来智能篇7

今年智能终端领域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就是“四核处理器”开始成批上市,由于上游几大芯片厂商高通、三星、nViDia相继推出了骁龙、三星exynos、tegra3等系列的四核产品,加速了硬件厂商在新品研发、推广上的动力。从抢先的HtConeX至四核版魅族mX,采用四核处理器的智能手机阵营陆续迎来了三星GalaxySiii、小米m2、天语大黄蜂ii、联想K860、华为D1和中兴U985等机型。

一般而言,处理器的核心数越多,对应产品的使用速度就将越快,android系统上“安兔兔”等常规测试软件用数据表明,四核手机的整体得分均能维持在9000以上的高位上,碾压了曾经主流的双核产品。同时也意味着在单位时间内,采用四核处理的智能手机可以完成更多的任务处理、顺畅的游戏体验和视频解码等工作。

当然,四核手机若要表现出最佳的性能,不仅只有一款核心,同时还需要有足够的内存(1GB以上)、集成在内的显示芯片等参数,它们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缺一不可,否则就会是一个难以发挥最好效果的“空核”。而伴随着生产工艺的进步,更新制程的四核处理器无论是发热量还是耗电量上都将会有长足的进步,从而减少电池的消耗,延长智能手机的待机时间。

只要用心观察便不难发现,采用四核处理器的产品和品牌,除三星外几乎都是国产品牌,且均集中在android操作系统的阵营内。苹果的iphone与微软的windowsphone8并没有一味的拉高硬件配置的上限,这不仅与操作系统运作的方式有关,也和厂商市场品宣的侧重点脱不开关系,苹果似乎从来没有将硬件参数作为宣传的重点。且新iphone5采用的a6双核处理器测试得分远高于市售所有双核、四核智能终端产品,不仅展现出处理器构架的优异性,也再次向其他厂商说明软硬件紧密结合的重要性,这些恰恰都是android阵营的软肋。

虽然业内许多资深人士、如索尼、摩托罗拉、微软等厂商高管均认为四核手机的军备竞赛是可笑的,这种技术尚不成熟,无论是操作系统还是软件应用均没有及时跟进,无疑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但除了消费者能看到的外观和无法凭借宣传进行的使用体验外,能够剩下的无疑只有更高、更强的硬件配置这个噱头了,所以随着智能手机不断调整,四核处理器一定会成为android阵营的高端标志,对苹果ioS与微软的windowsphone8来说,则意义不大。以小米m2为代表的国产“性价比”产品则会将四核智能手机的均价拉低至2000元左右,至年末物美价廉的四核手机将会和去年标榜高频双核的智能产品一样,给消费者以更多的选择。

采用四核处理器智能手机代表作

中兴Grandera

处理器nvidiategra31.5GHz四核处理器

操作系统android4.0

屏幕尺寸4.5英寸(分辨率1280×720像素)

运行内存1GB

机身存储8GB(microSD卡,支持app2SD)

摄像头前置130万像素、后置800万像素

网络GSm、tD-SCDma

机身尺寸133.0mm×66.2mm×8.6mm

重量115克

中兴Grandera采用了业界最新的

oGS技术,使手机的重量更轻、

厚度更薄、屏幕透光率更好。

机身厚度达到8.5毫米的超薄程度,

并采用金属渐变钻石镀炫彩外观,

支持移动制式的tD-SCDma网络,

为为数不多的移动3G机型增加实力

强悍的竞争筹码。

魅族mX四核版

处理器mX5Q1.4GHz四核处理器

操作系统Flyme1.0

屏幕尺寸4英寸(分辨率为960×640像素)

运行内存1GB

机身存储32GB/64GB(不支持microSD卡扩展)

摄像头前置30万像素、后置800万像素

网络GSm、wCDma

机身尺寸121.3mm×63.3mm×10.3mm

重量139克

相比双核版,魅族mX四核版的最大提升便是性能表现,使系统运行更为流畅,游戏和多媒体性能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再加上经过优化的Flyme系统,能够让用户在使用中感受到魅族的诚意。它不仅在国内取得了成功,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与香港电讯盈科pCCw的合作也让魅族顺利突破国内市场,迈向了国际舞台,让世人见识到了madeinChina的真正含义。

联想乐phoneK860

处理器三星exynos44121.4GHz四核处理器

操作系统android4.0

屏幕尺寸5英寸(分辨率为1280×720像素)

运行内存1GB

机身存储8GB(支持microSD卡扩展)

摄像头前置200万像素、后置800万像素

网络GSm、wCDma

机身尺寸143.54mm×74.44mm×9.6mm

重量193.5克

联想乐phoneK860在四核领域颇具性价比。现在市场中无论是三星的note还是其他品牌的大屏幕产品,均无法与乐phoneK860相较。如果消费者急切的需要四核、720p和5英寸等参数进行生活、工作等方面辅助的话,乐phoneK860会是现在最好的选择,没有之一。

天语V8(大黄蜂2)

处理器nvidiategra31.5GHz四核处理器

操作系统android4.0

屏幕尺寸4.5英寸(分辨率为1280×720像素)

运行内存1GB

机身存储16GB(不支持microSD卡扩展)

摄像头前置100万像素、后置800万像素

网络GSm、wCDma

机身尺寸134.6mm×67.4mm×9.9mm

重量152克

第二代天语V8大黄蜂相比第一代大黄蜂w806手机全方位都有了质的提升,综合表现达到了天语的巅峰水准,同时达到国产手机的巅峰水准。在国产品牌四核乱战之时,天语V8的出现无疑让消费者们多了一种颇具性价比的选择。

4英寸以下屏幕沦为低端

去年三星Galaxynote之初,许多人并不看到超大屏幕的设计,认为这已经背离了智能手机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不过就在三星GalaxySiii销量突破2000万之际,Galaxynote在全球的销售量也已经突破了1000万台。除硬件厂商外,采用大屏幕的智能手机也成为了运营商的最爱,就在苹果iphone5的前夜,中国联通大批上架了了新型千元左右价位的3G智能手机,其中屏幕最小尺寸为4英寸,且均为双核芯片,4英寸双核手机合约套餐价为1399元、4.5英寸双核手机合约套餐价为1599元,与去年同期相比,相应屏幕尺寸的产品合约价已被拉低了近两千元。虽然大多为国产品牌产品,但也明显标识出对厂商和消费者来说,智能手机的屏幕大小已经成为区分高中低三档产品的直观参数。

屏幕尺寸多样化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件好事,选择范围会更多,并根据自身的需求、如从应用需求、便携性等方面考虑,在琳琅满目的机海中会更加容易捕获心仪的产品。但对应用开发者来说则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一款软件应用开发之后,开发者需要在不同尺寸上的屏幕测试兼容性,屏幕尺寸大小与分辨率的不统一造成了他们后期巨大的工作压力和调整时间,这也是android阵营碎片化的结症之一。在没有像ioS与windowsphone那统一标准前,android平台一款软件的时间周期要远远大于其他两个系统,而实际收益却不理想,所以曾一度出现开发者叛逃至其他系统平台的事件。

消费者在期待屏幕越来越大,价格越来越便宜的时候,也要考虑到与之配套的软件是否能跟上厂商“碎片化屏幕”的速度,就现今而言,android阵营内除三星Galaxynote软件由厂商自身优化后外,其他大尺寸产品很难找到与屏幕分辨率100%吻合的软件应用,游戏尤为如此。所以对喜欢在智能手机上玩乐的消费者,不妨等待windowsphone8那4.5英寸的大屏幕,或加入ioS系统的怀抱。

屏幕尺寸与分辨率

屏幕尺寸的大小是按照屏幕对角线的长度进行测量,单位为英寸(1英寸=2.54厘米)。4英寸的屏幕就是表示屏幕的对角线长度为4英寸,4英寸就相当于2.54×4=10.16厘米。这个计算方法不仅适用于手机屏幕,电脑以及电视屏幕的尺寸都是通过这种方法计算的。而同尺寸大小的屏幕看起来不一样大则是因为它们采用了不同的比例,常见的比例有16∶10、4∶3、3∶2等。屏幕的比例不同,实际显示面积也不同,屏幕规格常用屏幕的长宽比来表示,长宽比越接近,实际显示面积越大,这就是为什么标称尺寸一样的4:3屏幕显得比16:9屏幕显得大一些。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屏幕的精细程度,取决于屏幕大小与分辨率之间的关系。屏幕大小一定,分辨率越大,显示效果越细腻;分辨率不变,屏幕越小,显示效果越细腻。

三星Galaxynote2

处理器三星exynos44121.6GHz四核处理器

操作系统android4.1

屏幕尺寸5.5英寸(分辨率为1280×720像素)

运行内存2GB

机身存储16GB/32GB/64GB

(microSD卡,支持app2SD功能)

摄像头前置190万像素、后置800万像素

网络GSm、wCDma、Lte

机身尺寸151.1mm×80.5mm×9.4mm

重量180克

Galaxynote2虽然在外观上有些Siii的影子,

但是配色选用了稳重的灰色以及白色。

note2机身加入了金属拉丝工艺,

视觉上很有质感。作为跨界产品的第二弹,

note2屏幕尺寸被再次提升至5.5英寸,

无论是用来办公还是日常娱乐完全够用。

只是它需要使用者有能够带它出门的空间,

毕竟“小平板”的尺寸不是一般衣兜能容纳的。

Google

Galaxynexus

处理器德州仪器omap44601.5GHz双核

操作系统android4.1

屏幕尺寸4.65英寸(分辨率为1280×720像素)

运行内存1GB

机身存储16GB

(microSD卡,支持app2SD功能)

摄像头前置130万像素、后置500万像素

网络wi-Fi、3G

机身尺寸135.5mm×67.94mm×8.84mm

重量135克

携android4.0惊艳亮相的Galaxynexus已再次成为android操作系统硬件的标杆。其内置nFC芯片与系统配合可以完成数据传输与移动支付等工作,但现阶段可能更加偏向与android其他机型传输文件,主打的Googlewallet对国内用户暂时也无任何用户,推荐它的主要理由是它由Google亲手设计,能够第一时间获得最新的系统更新,享受前沿的技术。

还需等待的nFC移动支付

很多国内用户对手机支付的印象可能都是源于几年前比较流行的“手机支付”,也就是中国移动早在08年就开始布局的“手机钱包卡”业务,这一业务最初的形态其实与手机支付并没有什么联系,只是中国移动推出的一项小额支付系统,用户购买一张RFiD射频卡就能够在中国移动签约商户处进行消费,与在银联poS机上刷卡消费的性质相同。而新近倡导的微付手机支付可以代替各类信用卡、储蓄卡进行消费,只需一部支持nFC的手机,即可轻松实现多卡合一。

标准的nFC可以提供三种工作模式:卡模拟、阅读器和点对点传输,而手机支付仅仅属于卡模拟中的一项业务而已。卡模拟相当于一个内嵌在手机中的“存储器”,各种银行卡、公交卡、会员卡、门禁卡等应用状态都可以存储在nFC的智能芯片中随时等待调用,并且互相不干涉,而手机支付就是通过这种技术,使手机成为一种安全、便捷、快速与时尚的非接触式支付和票务工具。它将手机变成一张交通卡和银行卡,这样就可以像刷公交卡和银行卡那样“刷”手机来消费。随着android2.3宣布提供对nFC的原生支持之后,许多国外品牌厂商纷纷在旗下新品手机中增加了nFC模块,但直至android4.1,Google为nFC增加了数据传输功能之后,才使nFC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用武之地。因为移动支付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倾力合作,单凭智能终端厂商的奔走疾呼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在国内,虽然去年12月底国家已经发放了移动支付牌照,但由于大家都想掌握nFC支付的主导权,导致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目前主要的两种近场支付标准是以银联为主导的13.56mHz国家通用标准和以移动为主导的2.4GHz自主开发标准。虽然目前移动也在开发兼容两种标准的RFiD-Sim卡,但目前国内nFC支付标准还尚无定论。同时由于国内金融环境较封闭,对第三方支付收取过高的手续费,及国内信用卡使用并不普及等因素,也是制约nFC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原因。所以现阶段不必将是否装载了nFC芯片作为升级智能手机的首要动力,君不见苹果的iphone5对此并未涉猎,还在等待时机呢嘛。

语音互动已成标配

苹果的ioS6终于拥有了中文版的Siri,在android4.1中Google为其加入了语音搜索和输入服务,windowsphone8也不例外拥有了Speechplatform——类似Siri、支持语音识别、智能对话的功能。智能终端领域的三大操作系统都在参照竞争对手不断完善自身的功能性,也使消费者们步入了前沿的语音互动时代。

张一张嘴,就能知晓今天的天气、股市的走向、道路是否拥堵等问题,远远快过打开电脑或移动浏览器进行搜索。而传统的文字输入也因智能语音的出现被打破,用嘴说出来就能将声音转换为字符的功能着实带给许多人新奇的体验,语音互动系统可以把用户所说的话与智能手机所感受到的外界环境等信息结合起来,从而提供更准确的结果。且除操作系统内置的语音功能外,各终端厂商和软件商也在此领域耕耘着,或是为追上时代的脚部、或是为加强自身品牌的竞争力,三星的SVoice、LG的QuickVoice、日本运营商的ShabetteConcier、国内的讯飞语音、联想的乐语音,均加入了智能语音的战团。

虽然语音互动系统给予服务提供商与用户无限创想的可能,但限于技术等原因,智能化程度还达不到100%的应用需求,目前类Siri语音助手(包括Siri)无法准确回答用户的每一个问题,对于一些关于日常衣食住行或是相对简单的问题,这些语音助手基本上都能够给予相对明确的答复,简单搜索互联网内容即可,但是对于一些稍微复杂的问题,给出的答案都是模凌两可或干脆打起了“太极”。而中文的博大精深,也是语音互动经常会出现语音和语义上的歧义,无法达到理想的人机交互效果。这些Siri的效仿者普遍面临一个共同问题,它通常能听得懂你在说什么,却不理解你在说什么。换言之,其实就是它能够识别到人的语音功能,却无法准确诠释语义的含义,这让很多用户在使用时经常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情景。

无论集成在系统内的语音系统还是依附在系统中的语音程序,都为我们打开了智能终端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未来的手机、平板电脑没有界面窗口,完全凭借语音反馈给我们想要知道的信息,就像钢铁侠面具下显示出的信息那样,但现阶段,标配的产品只是用户获取简单信息的捷径和寂寞时调戏的对象,仅此而已。

正被排挤的Google地图

对于苹果与Google之间的恩怨纠葛,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从ioS与android势同水火的搏杀就能了解一二。在ioS6之前,苹果终端内置的地图始终为Googlemap,而到了最新版本的ioS6后,使用了4年之久的Googlemap被彻底的踢出了苹果的世界。

未来智能篇8

新能源的发展前景将有什么不同,谁能成为今后十年能源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风能:领军新能源

中国风力资源极为丰富,风能发电很可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主力军在今后能源产业中起到领军作用。中国气象科学院研究员朱瑞兆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风能资源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已探明的中国风能理论储量为32.26亿千瓦,可利用开发为2.53亿千瓦。风能如果能够全部利用起来,将满足当前能源需求的近1/4。

陆上风电市场化竞争效果显著,规模经济引领风能成本大大下降。中国风能市场从2003年开始推进市场化运营,经过7年的高速发展,陆上风能已经全面开发。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内蒙古、新疆及东北地区的一级城市风力发电的招投标及建设工作已经完成。目前风能开发工作已经开始向风力资源较为丰富的二三级城市发展。

海上风能尚处于起步阶段,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将成为未来5年的投资热点。中国拥有十分丰富的近海风资源,我国近海10米水深的风能资源约1亿千瓦,近海20米水深的风能资源约3亿千瓦,近海30米水深的风能资源约4.9亿千瓦。另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能源紧缺,开发丰富的海上风能资源将有效改善能源供应情况。

风能电力的并网问题将成为今后几年风力发电的瓶颈。风能由于风速、风量的不可控因素导致其电力为低质量电力。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多处于中国西北等偏远地区,当地对于电力的需求较小,已有的电网建设较为薄弱。不稳定的风力发电的电能上网时对电网的冲击很可能导致整体电网的瘫痪。智能电网的发展可能解决风力发电上网的难题,但智能电网的建设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已投入运营的风机质量问题将在今后5年凸显出来,对未来风力发电的发展带来困扰。风力发电在最近几年发展过快,国外成熟市场中一台风机从研发、实验到实际进入市场开始发电需要5~10年的时间。而中国市场最近5年风力发电市场的急速发展导致众多风机从研发到实际运行的时间大大缩短为1~3年。风机在运行中的不稳定和研发时期的准备不足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将在今后几年中暴露出来,成为风力发展的主要障碍。

其他新能:有瓶颈待发展

太阳能光伏发电最近几年受到专家质疑,其发电成本难以在短时间降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光伏发电的主要材料多晶硅本身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将难以抵消用其发电带来的节约,这将成为制约太阳能发电的最关键的问题。太阳能光热发电可以规避多晶硅的制造环节而成为太阳能发电的新宠。然而光热发电的目前技术瓶颈尚未解决,其发展前景并不明朗。太阳能发电目前的成本比水电和火电发电成本高出四倍,基本靠国家补贴进行发展。如果太阳能发电未能在早期形成规模性发展,其成本很难得到实质性的降低,不可能和风能一样形成有效竞争,将很难替代传统能源。

小水电受水利资源及地理位置的限制,具有不可扩张性,这限制了它在新能源发展中的地位。小水电是指容量5万千瓦以下的水电站,小水利发电由于其对生态环境的基本没有破坏,因而,被列为新能源的发展之列。中国的小水电资源分布广泛,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和偏远山区,适合因地制宜开发利用,解决当地人民用电困难的问题。小水电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小水电站投资小、风险低、效益稳、运营成本比较低,在国家各种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全国掀起了一股投资建设小水电站的热潮。水利资源具有不可扩张性,因此,今后,小水电资源很难像风能、太阳能资源等成规模并不断扩张。

生物质能有待成熟的、真正能够运用到市场的技术研发,才能形成规模化发展。生物发电可以利用垃圾、废物进行发电,对环境的净化有很大的帮助,因而最为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主旨。中国现有条件下,生物质能面临能量转化效率低、中间成本高、外部性显著、原料“稀缺”等难题。这些技术难题难以逾越,突破性技术尚未形成,严重制约其发展前景。

未来热点:海上风能和智能电网

未来智能篇9

据悉,作为中国第一的软件交易会,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软件和服务交易会将于2013年6月20日—23日在大连拉开帷幕,本届软交会将以“智能改变未来”为主题,聚焦it产业的智能应用,全面展现智能化、移动化、云端化、虚拟化的未来社会,充分彰显智能城市、智能生活的发展趋势及软件服务为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再次将智能城市、智能生活的建设和应用推向了时代的前沿。

 

新十年聚焦“智能”应用

通过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能力、全面感知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通过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高效的政府管理、便捷的民生服务、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是智能城市发展的初衷。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智能化、应用融合化、生活数字化、社会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为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创造出全新的市场空间,信息技术将更加紧密的与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关联。从政府决策与服务,到人们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再到城市发展的产业布局和规划,直到城市的运营和管理方式,都将在软件和信息服务的支撑下走向“智能化”。

 

今年,作为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风向标的第十一届中国软交会,将智能作为主要突破点,围绕软件和信息服务领域的产品更新、技术研发、行业应用、服务创新等内容,深化行业信息化应用,搭建it业界的沟通交流平台,打造务实的高端专业盛会。据悉,本届展会展览面积35000平方米,参展厂商800家,近国内外团组百余个,参观观众30000余位,同期会议活动50余项。

 

在过去十年间,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软交会始终秉承助力产业发展、促进国内外合作交流的服务理念,引领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第十一届软交会更加紧扣时代脉搏,展会现场将全面展示中国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商业,直面产业发展和智能应用的热点和焦点,为中外业界提供促进软件服务升级和交易对接的商机。

 

内容丰富给力“智能”建设

据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的软交会在“智能改变未来”的主旋律下,将举办全球产业发展的高峰论坛,创新、投融资、教育、人才、项目管理、信誉保障等内容的主题论坛,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智能家居、物联网等新技术为主的行业应用和技术会议,以及中外软件产品和技术对接、趋势和产业考察等重要活动,在全方位探讨软件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等关键话题的同时,为智能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软件和信息服务的交流交易的机会。

 

据了解,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软件产业盛会,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高峰论坛暨企业家峰会历来是软交会的一场重头戏,今年高峰论坛将以“中国it未来十年”为主题,中外各国相关政府部门高官、相关行业协会主要负责人、国内外it企业高管和软件工程师、国内外垂直行业Cio和信息化工程师等将齐聚大连世博广场,围绕商业智能时代产业发展新思维、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网络等话题进行主题演讲和讨论,与万余名来自全球各地相关领域的高端人士分享全球it领域最前沿的战略和资讯。而各类丰富的行业应用会议也将紧盯行业信息化应用进程,关注智能应用领域,解读产业融合瓶颈问题。届时,来自日本、韩国、美国等软件产业发达的十几个国家和中国知名企业的重量级嘉宾也会带来以“中国it未来十年”为主题的演讲,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依托智能应用,共同展望未来全球it产业以及智能城市的发展和智能生活的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软交会特别设置了软件设计大赛和黑马大赛,充分展示未来生活智能应用,寻找it行业人才和投融资机遇。组委会负责人还向记者介绍,经过十年的精心培育和健康发展,中国软交会涉及的领域不断拓宽,服务功能日趋深化,影响力持续扩大,未来中国软交会将继续发挥科技引领和技术创新的驱动作用,始终站在产业发展的最前沿,坚持构建软件交易重要平台,引领软件产业发展。

 

名企云集共商“智能”大计

目前,一大批世界百强和优秀本土企业都对本届软交会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6月的大连,我们可以期待英特尔、微软、iBm等跨国公司,东软、海辉、华信等一大批国内自主创新企业集中展示其实施国际化战略和“智能应用”的最新成果,数百位中外知名软件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将针对信息与通讯技术、电子商务、下一代互联网、信息安全以及目前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以达到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的效果,引领it技术应用的智能化发展,改变未来的社会,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的便捷生活体验。

未来智能篇10

【关键词】智能用电技术探讨

我国智能用电技术主要体现在智能电网的应用上,以实现智能化服务为核心,为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实行了一种新型的供用电关系,既经济安全又稳定可靠,实现了与客户之间的信息流、电力流以及业务互动,方便快捷,不浪费人力物力。而且改变用户用电方式,可以促进节能减排,提高电能的能源消费比重。因此,智能用电技术的好坏关系到经济的运行轨迹、用电的有序化及能源的高效使用率。

1国内用电技术现状

1.1智能用电技术普及范围小

随着我国用电技术的不断提高,直流示范点工程相继运行,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也明确提出了关于智能电网的工作计划,国内的智能用电技术发展领域以开展了实践和研究,其中相对较发达的国家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智能用电技术较为普及,而且范围较广,低压集中抄表系统安装使用客户众多,大客户负荷管理比例占多数,实现了指标监管功能和报表自动生成功能。

1.2智能用电检测机制不完善

我国检测仿真技术正在不断完善,智能用电检测研究中心不断筹建和规划。国网公司实施了有序分类的科学编制和用电预案实施工作。促成政府出台蓄热蓄冷电价、可中断负荷电价、尖峰电价等激励措施,用经济手段规避客户用电高峰期。我国经济城市试行了绿色电力机制,提高了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有效引导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部分网省公司开展多种收费方式,制定了自助服务终端化建设规范和电费收缴工作标准。

2智能电网在技术过程中所需要关键技术

2.1建设完善的集成、标准的通信

目前随着用电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智能电网的技术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的掌握,还要对系统实现实时监控的功能。以便在智能电网的应用过程中遇到情况时,可以及时的进行补救,保障各用户的用电需求。因此为了使未来智能电网能够更好的为国家建设以及人们服务,就需要建设一整套完善的集成、标准通讯,以便可以更好的对智能电网在未来建设、规划以及运行方面的完善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电力企业应对企业的智能电网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并且引入宽带通信网在系统中发挥作用,来满足未来智能电网的发展需要。

2.2建设灵活、稳定的主网架结构

要想保证智能电网的未来得以稳定发展,首要的就是要建立一个运行灵活、稳定的主网架结构,来保证供电服务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我国国土面积极为广阔,但是在资源的分配上又存在着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因此为保障国家发展的平衡性就要进行大规模的跨区、跨省输电。而保证在输电过程中对大负荷的电力的承受力以及输电的安全与稳定性,就必须要强大的、稳定的、灵活的主网架结构作为基本保障。目前在进行输电的工程建设时,我国所采用的是特高压电网,意在减少电力损耗以及生产力的提升。但是由于对智能电网的发展使用时间不长,又急需进行规模上的扩大以满足我国供电需求,因此就会产生许多问题。为了使智能电网得以更好的发展,就需要供电企业对特高压电网以及各级电网的建设时,能够进行更好的规划。实现负荷各级电压的电网可以进行更好的衔接,使主网架结构更加稳固、安全。

2.3调度智能化的关键技术

实现智能电网得以更好的发展,进行调度系统技术的提升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调度智能化的关键技术的使用,主要是指通过实现控制与信息系统一体化来实现对电网系统的智能化管理,进而保障用电安全与稳定。因此供电企业在进行调度智能化系统的建立时,可以进行智能预警、调度优化、应急指挥系统以及系统仿真方面的技术完善,实现电力系统中的控制、保护以及恢复系统之间的协条工作。电网的智能化调度,能够对智能电网的系统建设以及运行情况进行指挥决策,并且还可以在其发生大面积的故障时及时的进行维护,因此是未来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

3智能用电技术的合理化建议

3.1智能用电仿真技术

为了实现智能电网技术在未来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对其电网网架的构建方式进行研究。在对智能电网进行建设时可以采用智能用电仿真技术,对用电环境进行模拟,并将双向分布式电源接入技术、负荷预测技术以及仿真算法等技术在智能电网中进行模拟应用。

3.2智能用电装置检测技术

智能电网在未来的发展中,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是主要考虑的问题。因此要集中研究智能用电装置检测技术的应用,提高对智能电网的检测能力,得以在第一时间对其发生的故障或是存在的隐患进行维修与维护。与此同时对于智能用电系统还要建立相应的检测系统,实现检测技术与系统的同步运行,保障智能电网的健康发展。

4结语

本文通过对智能用电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进行分析,发现智能用电技术在我国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随着智能电网发展的不断改进,智能将实现商业化、整体化模式,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更应该把握好机会,实现智能化、人性化服务,满足用电户的多元化需求,面向经济高效、技术先进、灵活互动、服务多样的方向前进,为未来用电服务技术的发展提供发展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曹俊.面向需求响应的定价策略与用电设备随机调度算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

[2]陈安伟.智能电网技术经济综合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