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十篇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十篇

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29:36

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篇1

一、校园环境“两态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校园环境是美的依托,是教育的载体,可作为微课程资源。该校充分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着力静态、动态“两态化”文化建设,为学生接受、学习和发扬传统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形成“扎根传统、富有活力、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校园静态文化即环境文化,主要以校园楼层、道路、墙体、人文景观等为载体,围绕“礼爱”文化核心,凸显传统文化魅力,精心打造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润物无声。如“儒家五常”文化墙、孔子雕像彰显礼等;“廉洁、法制文化柱”包含“廉洁、诚信、爱国、友善、勤俭”等内容;楼道剪纸、川剧脸谱的布置洋溢着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旗台以“梅、兰、竹、菊”为装饰图案,希望学生养成高洁幽雅、虚心正直的品质;“俭”字景观石告诫学生勤俭节约、俭以养德;等等。学校每个角落都彰显着无尽的教育内涵,达到一草一木都艺术、一砖一瓦皆育人的效果。校园动态文化以校园板报、学习园地、校刊校报、校园广播、校园LeD显示屏等为依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各种方式全天候、无缝隙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达到文而化人。

二、语文微课程“教材化”

该校自编传统文化语文微课程教材《童韵》,共6册,按主题组成单元。每册童诗童谣、古典诗词、儒家经典至少各有两个单元,其具体内容包含童谣、童诗、古诗词、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三字经》《论语》等。每个板块融入达州地方特色:巴渠童谣、诗词、孝善文化、红军文化等。为便于识读,一二年级全文均注音,五六年级只有生僻字、通假字才注音,文后有重点字词的注释;之后是“文意”,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而非字斟句酌地理解原文。同时,将微课程资源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纳入本校课程计划,做到有课时、有教案、有评价。各班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作为读书活动课,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品味《童韵》,将优秀传统文化种子扎根学生心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活”起来。

三、品格微课程“生活化”

2017年,该校将传统文化与品格教育融合,探索出一条守护传统文化、传播传统伦理、实现传统价值的有效途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动”起来。将传统文化与品格教育融于学生当下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巩固传统文化语文微课程成果。升旗仪式吟诵儒家经典。每周星期一升国旗时,选定一个主题,全校师生吟诵《弟子规》《三字经》等儒家经典,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润泽于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创新布置品格作业。品格作业根植于传统文化,有了解大自然的时钟(二十四节气);有问寒问暖送问候;有了解传统美食文化,学会做饺子、粽子、糍粑、元宵等传统食品;有猜灯谜;有学会衣着、待人礼仪;有学会关心父母、感恩师长等。品格教育让学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四、传统文化“当代化”

将传统文化以主题类课程创新呈现,拓宽传统文化语文微课程实施路径。主题类课程是指以传统文化语文微课程主题为核心开展的传统文化类课外、校外主题活动类课程,如目前该校自行研发的以传统节日、四季之歌为主题的活动课程。深厚文化底蕴的挖掘、良好节日氛围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传统节日的距离。而要填补时代鸿沟,还需足够的现代气息。在深挖、提炼后,该校大胆创意,融合现代元素,把传统节日拓展成“情感交互站”“才艺展示台”“合作练兵场”。如节日微课程《春节》共有13个单元,涵盖关于春节的来龙去脉、风土人情、诗词歌赋、现实困惑、未来发展等主题,以寒假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去探索。从现实生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学生体会到团圆和睦的浓浓亲情,感受到欢乐吉祥的节日氛围,培养了学生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情感,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操。该校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传统文化“当代化”,发挥品读经典、传授经典、展演经典和践行经典的合力作用,让学生将所学所悟融入诵读、戏剧、音乐、小品等表演活动中。同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外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观摩学习,开展“献爱心”等社会实践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社会传播。

五、微课程传承“家校化”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往往在家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进行。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到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传递的都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家风,中华文化的缩影、文明的延续。该校开展“家规家风家训”征集活动,并邀请家长观摩教师示范课,让家长和学生认识到“家规家风家训”的重要性,营造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只有千千万万家庭培养和传承好家风,才能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篇2

关键词: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生活;传统特色文化资源;战略;马山县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1X(2013)01-0138-06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特别注重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一最新要求为进一步丰富和增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民族地区传统特色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建设路径。整体推进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大战略抉择与可控策略选择,广西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形式多样、风情独特,众多传统的民族节庆与民族风情奠定了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的丰富资源与深厚基石。本文就“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广西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深入解析,初步提出其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总体战略、模式选择、基本原则及对策建议。

一、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探寻适合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需要对其保护与开发利用所面临的紧迫问题与重大挑战进行深度审视,找到问题与挑战的症结所在,从而提出有针对性、适应性与有效性的政策举措。

(一)工业化对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依存方式的挑战

工业化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对于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优先地位。然而,从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来看,工业化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为其保护与开发创造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也能给其保护与利用增添负面阻力和多种阻碍。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的实现是以其工业生产活动逐步取得经济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后发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发展往往伴随着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等突出问题,工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资源要求人口具有迁徙流动的自由,这就打破了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劳动组织系统与生存空间。这些变化导致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出现压迫式的内卷效应,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依存方式与活动形式受到挤压,文化资源的再生能力因工业化冲击,日渐萎缩和弱化。

(二)市场化对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可控开发的挑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使市场成为一种有效配置资源的手段已成为社会共识,市场化是以市场作为解决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等复杂问题的基础手段的一种状态。市场化作为发展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可靠保证。但是,在开放的市场体系中,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法则来调节经济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进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往往需要严格的外部约束条件以及对市场化效能的边际确定与控制。少数民族地区的市场化过程往往因制度与政策控制的滞后,很难有效把握和掌控市场化不足与过度市场化的两难问题,在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市场化原则与尺度难以精准拿捏,县域范围出现了传统特色文化资源松散式开发与粗放式利用的问题,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三)城镇化对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永续发展的挑战

城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变迁过程,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是少数民族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与经济发展现象与过程,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然而,城镇化带来的社会变迁与分化不可避免地与民族传统特色文化产生强烈的冲突,城镇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念体系、新的群际人际关系、新的人文精神符号等文化机制的媒介和载体,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和人格心理的促变因素,实质上意味着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交往交际形式、生产生活方式的嬗变、文化构成形态的变迁。少数民族建基于新型的依赖于商品交换、工业化生产与科技应用生成的利益互动关系不同于依赖于家庭、宗族和村落集体的乡土社会关系,使县域内少数民族城镇居民在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乡村意识与城镇意识的冲撞中,往往只能被动地调适自我人格心理与交往方式。

(四)网络化对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代际传承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扩充和丰富了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社会生活交往的边界与视域,网络化销售、办公、学习、购物、交友等现代生活习惯的兴起,使网络化生存格局成为众多群体,尤其是少数民族青年人群体最为倚重的生存与生活方式。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是一种相对封闭的文化,是在一定血缘与地缘范围内传播和传承的地域文化,而网络化的盛行则为各种类型的文化迅捷交流提供了一个无栅栏的平台,使人们对各色文化的选择更加自主和独立。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不良信息、消极文化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青少年构成潜在的威胁,他们因外来文化的广泛影响,反而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认同感、接受度不断在弱化和下降,使得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渐渐失去关键的承载者与创造者。

二、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战略目标与模式选择

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所追求的战略目标是统筹马山县经济社会全局中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指向,模式选择则是对马山县根据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基础、类型、特质等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文化建设的可行路径。

(一)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战略目标

与发达地区或已发展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辅相成的发展道路与模式相比,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都有其时空条件的特殊性以及经验移植过程中的适应性问题。在文化体制改革的优先次序上应更加注重通过县域经济发展为文化体制改革积聚更多的复合动力,在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更多地采取先易后难、分阶段推行等渐进式策略。在具体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政策措施决策、落实和执行之前,总体上进行系统性的战略思考,提出符合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现实需要与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最为迫切的任务。提出这一目标,需要深入考量和反思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特色究竟是什么?究竟代表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从马山县域内在长期的文化发展中生发的民族风情文化来看,传统的民族节庆具体包括:春节、元宵节、三月三壮族歌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敬老节、达努节等内容和形式。壮乡会鼓、扁担舞、三声部民歌、歌圩、抢花炮、赛鼓会、踩花灯是当地主要的民族风情,其中壮族会鼓、扁担舞、三声部民歌则是最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特色文化。通过对以上传统特色文化的梳理、分析和挖掘,我们初步提炼出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独有特质:“西南百越风范、八桂壮乡特色、民族交融风格、民间艺术典范。”这一概括总体上精练出马山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鲜明特色与魅力。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马山县要抢抓机遇、因势而为、顺势而发、乘势而上,加快和提速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步伐。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认为,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战略目标应可如下定位:建立适应马山县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市场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要求的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体制机制,确保传统特色文化资源适度保护与开发的动态平衡,实现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传统特色文化资源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提高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利用率,获取优质的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综合效益。

(二)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选择

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因其身所具有的生态、经济与社会三大效益而成为世界各国进行资源开发利用的热点。马山县在整体交通区位、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为传统特色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认为,作为西部后发展地区中的县域,马山县应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可具体操作的策略,在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模式选择上提出“整体保护、丰富形式、再现遗风、延续场所”的“互推共进”模式,即保护与开发互为推手、传承与创新彼此推进的发展模式。

“整体保护”是完整地保护传统特色文化赖以依存的物质形态的人和物,以及非物质形态的民族习俗、交往习性、生活习惯、地域方言,使其不致因某一载体的缺损影响核心文化的寄存与传接;“丰富形式”是原来乡土社会中的文化形式在市场社会商业文化的激荡下,通过升级和优化传统特色文化的内在功能和表现形式来恢复和提升传统特色文化生命力;“再现遗风”是充分保留传统特色文化的基因与内核,借助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再现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魅力与活力;“延续场所”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产条件、生活方式不断改进和改善的基础上,注重在城镇街区、街道的空间尺度、建筑风貌方面与原有村落的居民生活方面保持延续性,保留传统特色文化得以施行和展示的场所。

三、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

如前所述,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正在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并化危机为转机、化劣势为优势,需要从战略高度审视其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在严格保护中实现理性开发,在科学开发中实现有效保护,以适度合理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为全面保护提供一定的资金来源和经费保障。在县域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框架和范围内,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乡村居民参与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接待、经营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使县域居民在确实获得文化资源开发收益的情况下,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保护,实现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良性互动。

(二)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追求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历史与人文的紧密圆融,概括起来就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格古韵新、返璞归真”的文化传承创新的法则。探寻和把握传统特色文化自身演进逻辑与发展脉络来探寻新形势下文化传承的新形式、新特点与新途径,运用富有时代特征、文化特色与县域特点的传统特色文化创新方式和载体,积极拓展新思路、拓宽新渠道、搭建新平台,实现传承与创新的动态融合。

(三)坚持自愿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群众参与、政府推动、专家咨询、中介服务、企业跟进是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复合力量。在坚持县域内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加强宣传,积极引导群众用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向相关机构反映正当合理的文化发展诉求,政府部门在充分尊重群众真实意愿的基础之上商量办事,使各类参与、经营和服务主体均能够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将各项权益最大化,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不断向合作共赢、和谐共处的方向有序发展。

(四)坚持统一与多样相结合的原则

县域政府在统一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战略目标与实施标准的基础上,突出不同乡镇村落传统特色文化类型的异质化特色。统一原则集中体现在全县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管理开发、艺术人才培养、文化艺术演出等方面的总体要求和统一标准;多样原则体现在满足不同文化类型的市场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不同文化资源与形式的比较优势,努力在县域范围内形成各具特色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

(五)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建设应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通过广泛发动和组织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基层群众积极参与各种群众性的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活动,让县域群众既能够共享传统特色文化发展带来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愉悦以及经济发展成果,又能够通过传统特色文化的推广和普及进一步提高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品质与内涵,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于传统特色文化创新的新要求。

四、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是其传统特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前提基础和客观条件,传统特色文化的兴盛离不开科学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举措,具体而言,可以从保护与开发利用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和区别对待。

(一)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的主要对策

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文化资源建设和发展的各个方面,从县域文化发展的愿意来看,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全覆盖进行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普查、整理与修缮。马山县辖7镇4乡(其中瑶族乡2个),151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5420万,总面积234533平方公里,主要有壮、汉、瑶等15个民族[1]。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泛,形式多样,以儒家文化为内核,融合道教、佛教文化形态,具体涵盖民族语言文字、民族音乐戏剧、民族建筑设施等方面,对此应组织专门机构与人员进行广覆盖、全方位的普查、整理与修缮,以比较系统、全面、精准地了解和掌握县域内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总量、数额、分布状况、覆盖范围等文化资源保护所存在的问题。

2.全面落实执行国家与区市有关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从国家宪法到地方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各类法律法规,凡涉及地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文献与具体条文,要分类收集、汇编成册、公开出版。在此基础上,对政府公职人员、社会普通群众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与普及工作,以增强县域居民对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的自觉意识与积极行动,形成全县上下共同参与、协同保护的良好氛围。此外,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破坏文化资源的违法活动,相关机构要联合执法,将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3.加紧出台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政策、划定重点文化保护范围。对于马山县境内入选部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壮族会鼓要有具体政策措施加以实质性保护,在保护资金、人员和机构方面充分到位。其他各类传统特色文化资源要按其类型、特点和现存状况分类加以保护,列出具体的保护等级、划定保护范围,特别是对于濒临绝迹、消亡的传统特色文化资源要实施强制性抢救保护,由专门机构与专门人员定期进行勘查、检测和修缮。

4.组建县域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的专家咨询委员会。由政府相关机构出面组建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负责聘请国内外有关专家,就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中的重大问题以及文化资源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提出意见和建议;组织和委托相关专家对国内国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问题进行跟踪和超前性研究;积极促进县域内外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专家和咨询机构间的交流,开展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国际合作研究。

(二)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建议

按照保护与开发并举的重要原则,在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保护的同时,也科学进行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针对马山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与特点,拟提出如下开发利用建议。

1.高起点规划。规划是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龙头,把马山县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置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平台,推进泛北部湾文化交流合作与大湄公河次区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与港澳台文化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内其他区域的文化交流合作。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发达国家与地区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可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做到远近结合、大小结合、点面结合、层次丰富、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构建马山县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跨区域、跨国界的发展战略。

2.高规格投入。马山县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是马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将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鲜明的品牌和独特的形象推向市场,需要进行高规格、大手笔的资金、人才与政策投入。一是引入世界知名的影视机构与名人参与整体的宣传展示,突出高端效应;二是鼓励各乡镇着力挖掘和打造具有标志性的地方乡镇品牌,形成一乡镇一品牌的集约品牌;三是要精心打造马山独有的壮族会鼓、扁担舞、三声部民歌为核心标识的传统特色文化精品品牌,借助大型区域性、国际性的文化与经济盛会,将县域传统特色文化行销到东盟与世界。

3.高标准建设。马山县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实质是集中围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第三产业以增强传统特色文化生存、传承、创新与发展能力的文化系统工程。因此,在城镇化建设背景下,马山县必须在县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管理模式、产业集群支撑上统筹兼顾;在城镇居民的文明程度、生活观念等更深层次完成“农民”向“社民”、“镇民”与“市民”的转变。随着以文化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结构进一步的调整和升级,发展和完善以小集镇、大城镇为中心的文艺市场是更为艰巨的任务,农业、工业及城镇交融、共促的进程对城镇化规模质量的提升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以高标准建设满足马山县各族人民当前与长远的文化生活需要。

4.高品位经营。培育高品位低价位的文化演出市场,推动传统特色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善融合,是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民族影剧院、民歌音乐厅、民俗博物馆、民间歌舞团等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演进场所和机构,是常年举办不同类型与题材的传统特色文化演出的载体,以高品位、低价位的文艺演出为社会大众奉献精彩的文化套餐。通过精心谋划与布局县域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远景规划与经营政策,使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并共享传统特色文化传承与创新所带来的增量效益与实惠。

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篇3

关键词:生态文化;鄂尔多斯;资源;可持续发展

一,概述 

(一)什么是蒙古族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经验等文化积淀。蒙古族的传统生态思想理念中,历来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哲学。强调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和谐一体,是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价值观的核心。

(二)蒙古族生态文化与鄂尔多斯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

鄂尔多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是地球上最原始的古大陆之一。漫长的海陆变迁,地质构造运动孕育和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地上、地下资源。鄂尔多斯素有“地下煤海”之称,目前,已发现的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重要矿产资源有33种,其储量和品位在全国甚至在世界上也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同时还具有丰富的无机化工原料,食盐、芒硝等纯度、结晶度为国内外罕见。

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在各个层面上体现出的“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理念,无疑是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经验等文化观的积淀。挖掘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对鄂尔多斯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鄂尔多斯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能源优势强有力的带动了鄂尔多斯的经济发展,但在能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开发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从能源资源方面看,尽管鄂尔多斯能源资源富集,煤炭资源储量占到全国1/6,但浅层储量仅为175亿吨。如果仍使用传统的资源输出型开采模式,那么按现有的开采水平和回采率、增长率计算,不到20年时间,浅部资源就会被全部采完;环境污染严重,近年来,矿区的一些地方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出现了一批小型焦化炉,其废气物排放严重超标。导致资源浪费严重,环境质量恶化,草原生态受到破坏,直接影响了蒙古族传统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严重短缺,目前鄂尔多斯市地下水位普遍下降,由于开采量大,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最大下降深度达8.0米左右;土地退化加重,

鄂尔多斯地区煤田主要是露天开采,排出大量的固体废渣像煤矸石、废石、泥土等固体废弃物不仅占用大量的河谷滩地、耕地,同时还增加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程度。

三,鄂尔多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蒙古族倡导有节制地向自然索取,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敬畏自然、崇尚自然、尊重自然,倡导自然和谐的生态观。鄂尔多斯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完全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借鉴。

(一)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鄂尔多斯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要不断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主要依托第二产业为主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要不断优化制造业等行业的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

(二)发展循环经济。

当前,鄂尔多斯已进入重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资源不足和由于大量消费能源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鄂尔多斯缓解能源约束矛盾,减少环境污染进而实现鄂尔多斯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政府部门应制定完善的政策,用行政手段保障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研究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产品的税收政策以及节能型建筑的经济政策等。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形成有利于节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价格机制。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的力度。完善节能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节能监督机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四)产业部门应最大程度的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重点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突出抓好建筑业、汽车工业、冶金、煤炭、电力、石化、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和装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工艺、技术和设备。鼓励和引导外商在高效节能等新领域的投资。

四,小结

鄂尔多斯这样一个资源型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实现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要对其本身进行改革调整,改变鄂尔多斯市产业布局,由能源产业独大向产业多元化发展。在蒙古族的传统生态观中,全民参与是维持好草原生态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道德约束与法律强制并存,实现整体配套,动员全方位的力量,使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完成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宝力高,《论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1).

[2]马刚毅、杨银军,《鄂尔多斯市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资源环境综合利用研究》,内蒙古煤炭经济,2006,第3期.

[3]王立平、韩广富,《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及现实意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37).

[4]张昆、乌日陶克套胡,《蒙古族古代生态文化在可持续发展时代的价值初探》,区域经济,2011,第4期.

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学校体育;课程资源

体育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承担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我国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里明确地提出,“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而中小学体育课程新标准一改以往的那种按照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的教学大纲模式,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模式,极大地拓宽了体育课学习的范畴。这也有利于我们根据各个地方区域文化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加以开发和应用,并将其作为学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所在的福建省泉州市,是个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东亚文化古都”之称,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自古以来,泉州民众好勇善斗,能够强身健体的民间传统体育备受人们喜爱,再加上南少林武术在泉州民间的广泛传播,更使当地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呈现出形式多样的特点。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的逐渐升温,泉州市也开始重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其中,将五祖拳纳入中小学体育课程,以健身操的形式规范推广,取得了明显的效应,为学校体育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路径参考。

一、五祖拳操概况

五祖拳是南少林武术的代表拳种之一,体现了泉州v史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宝贵遗产。明清以来,它传播到东南亚、港澳台和琉球等地,成为泉州南少林武术的支派。2008年,被评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福建省唯一的一项列入部级非遗名录的传统武术拳种。为了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泉州市决定将五祖拳引入校园,在教育局和体育局的共同努力下,创编了五祖拳健身操,于2012年正式列入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

二、传统文化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基本途径

1.传统继承与现代创新相结合

传统文化是课程建设的资源宝库,取材于资源,应用于课程,是对传统的继承。根据地方区域文化特点、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学生的基本情况和需求,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相应的开发,因地因时因人地改造和应用,则是现代的创新。五祖拳的传统套路招数繁多,相对于体育课程教学来说,显得较为复杂,在继承五祖拳技术精华的基础上,依托中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进行动作的简化和规范,创编了五祖拳健身操,为传统文化注入了创新发展的动力。

2.整体普及与个体提高相结合

体育教学中,首先应该完成的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基本教学内容,以达成整体教学目标,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中学版五组拳操适合所有学生学习和参与,我们将其作为课程的必修内容,要求每个学生掌握好完整的80个动作,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而每个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又有所差异,所以在整体普及之外,我们另行开设了选修课,选拔一些兴趣浓、接受强的学生,单独开班教学,培养他们的个性特长,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3.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体育课内的教学是实施课程、完成课程目标的主要渠道,体育课上,我们可以通过五祖拳操动作的示范讲解让学生掌握基本要领,并辅之以五祖拳的历史文化的讲授。但若要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了解与掌握地域传统文化的内涵,单靠课程的实施还远远不够。单纯的教学传授往往容易让学生产生懈怠感,在体育课余,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泉州晋江一带民间庆典活动较多,活动中需要大量的表演,这就为学生施展课程所学提供了用武之地。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水平,进一步激发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在生活中学习鲜活的传统文化内容的主动性。

三、传统文化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建议

1.精选适宜的传统文化资源进入体育课程

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转化成课程的内容。我们可以根据地情、校情、学情等具体情况,选择具有文化代表性、健身性、生活性、便宜性和大众性等特征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加以适当的改造和创新,使之适合于当下体育课程的要求。

2.重点考虑在学校培养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人和师资队伍

学校体育教育是传统体育文化非常有效和稳定的传播渠道,目前泉州市教育局已经启动了五祖拳进校园活动,地方主管部门可根据实际需要,加强和扶持这一活动,重点考虑在学校培养传承人和相关师资。

3.联合学校、社会、民间等多方力量

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主要存贮于民间,我们应该广泛发动各方力量,深入挖掘、认真整理、扎实推广,通过评选传承与保护示范点,选派民间代表性传承人到学校任教,学校承办相关赛事等形式,形成学校、社会、民间积极合作、良好互动的文化氛围。

四、小结

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绚丽多姿,蕴涵着丰富内涵,是学校体育课程的重要资源,让传统体育文化走进中学体育课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不断转变观念,坚持发展创新,通过学校课程教育与传承,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扬光大,同时促进学校课程内容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德全,颜雪珍.五祖拳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东南学术,2011(4)

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篇5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发模式;富禄;花炮节

【作者】陈炜,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后;钟学进,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张露露,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13)02—0105—009

富禄苗族乡地处黔桂两省(区)四县九乡镇交界处,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西部,距三江县城约64公里的榕江河畔,境内居住着苗、侗、汉、壮、瑶、仫佬六个民族。富禄“三月三”抢花炮活动(下文亦称花炮节),始于前清乾隆而盛行于嘉庆年问,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堪称湘、黔、桂交界区侗、苗族民族文化的精品。据推算,当地花炮节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在富禄,“抢花炮”已成为民间最重要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并在2008年被列入广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花炮节举办期间,都会有来自广西、贵州、湖南等地不同民族的抢炮队伍参与其中,因其规模大,民族文化突出,民族特色浓郁,在桂黔地区乃至全国都享有较高知名度,每年都吸引了数万各族同胞和国内外游客前来参与和观赏。

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由于相关组织和群体之问的利益纷争和沟通等问题,冲突与矛盾时有发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造成了不良影响。改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创造更为和谐的氛围,真正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研究工作。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入手,以2012年第128届富禄“三月三”花炮节作为研究对象,在界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利益相关者的基础上,构建利益相关者图谱,分析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揭示矛盾背后的问题所在,以进一步优化现有开发模式,进而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提供若干参考借鉴。

一、富禄苗族乡花炮节发展现状

广西三江富禄苗族乡是“三月三”花炮节发祥地,截至2012年,该项活动已举办了128届。“抢花炮”活动极具当地民族特色,有“中国式”橄榄球之称。为了把抢花炮项目推向全国,1982年国家民委、体委把“抢花炮”运动第一次推介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的全国第二届民运会作表演项目,并由富禄居委会扎制花炮一樽,送到呼和浩特市,由居委会王仁先同志在民运会上指导表演。1986年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民运会上将“抢花炮”运动定为竞技项目,国家民委、体委从富禄居委会聘请了张新忠同志出任“抢花炮”运动的裁判员。至此,“抢花炮”运动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其发祥地——富禄苗族乡的“三月三”花炮节更是闻名中外。富禄“三月三”花炮节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在当地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其发展得到当地历届政府的大力支持。2010年4月,三江侗族自治县投入专项资金32万元修建了富禄“三月三”花炮节陈列馆,并授予该馆为民族体育传承馆,其“民族民问传统体育”藏品主要为花炮台、炮圈、铁炮、炮座等。2011年7月,富禄乡被授予“广西民族体育特色之乡”称号,成为首批广西民族体育特色之乡,其特色项目即为抢花炮。在国家与当地政府的推动下,近年来富禄“三月三”花炮节的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其开发主要以节庆旅游的方式为主。以2012年的第128届富禄三月三花炮节为例,此届花炮节活动分别在富禄主会场与古宜分会场进行。主会场除了开展抢花炮比赛、抬官人、百家宴、侗族大歌演唱比赛外,还有传统祭祀活动及升花炮节旗帜仪式、河滩行歌坐夜、民族文化展示游行、篝火晚会、民间文艺表演、大型山歌会、千人多耶歌舞、侗族和苗族服饰展演、舞龙舞狮、山乡斗鸟比赛、大型芦笙踩堂歌舞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而古宜镇分会场则举办广场文艺表演、三江奇石交易市场揭牌仪式暨奇石展、三江春茶评比、摄影比赛、摄影展等系列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吸引了10多万中外游客到富禄观光旅游,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商贸流通、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发展。

二、富禄苗族乡花炮节主要利益主体的确定

弗里曼在《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的方法》一书中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那么,要实现富禄抢花炮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弄清楚,哪些是影响其发展的“利益相关者”,剖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利益诉求及所存在的矛盾;唯有如此,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以促进富禄抢花炮的长远健康发展。本文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伊恩·约曼“影响节庆旅游的主要因素”的研究成果,充分考虑富禄花炮节开展的实际情况,最终认为,富禄花炮节的利益相关者首先是民问组织和当地居民,他们是花炮节的直接组织者与参与者,是抢花炮发展和传承的核心载体,处于主体地位(即核心利益相关者);其次是政府组织、赞助商、旅游者,是花炮节的影响者和推动者,处于战略地位;最后是政治、经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影响花炮节的相关外界环境(如图1所示)。

三、调查说明

为了准确地测量富禄苗族乡花炮节举办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对该节庆活动举办的满意与可接受程度,以及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感知与矛盾所在,本文在满意度感知的理论基础上设计了“富禄苗族乡抢花炮组织者/当地居民/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采用里克特五级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分别对“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很满意”五个满意阶段赋分“1、2、3、4、5”,调查过程中以问卷作为半结构访谈的提纲,以节庆组织者、当地居民和游客作为访谈对象得出其对各种关系的感知,以便从多个角度了解富禄苗族乡花炮节举办过程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笔者于第128届富禄苗族乡花炮节举办期间(即2012年3月23—25日)对各访谈对象进行实地调查。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基于不同的访谈对象,本研究共发放50份居民问卷(无论是否开展旅游经营或是参与抢花炮活动);10份花炮节筹委会组织者问卷(村委会干部以及寨老等花炮节知情人)和200份游客问卷。问卷在2012年富禄苗族乡花炮节举办期问进行发放。为确保问卷的调查质量,调查采取“一对一”式的半结构问卷调查方式,对受访者实施问卷调查,在此过程中还运用访谈法与受访者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让受访者尽可能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不仅有效地弥补了问卷中因没有涉及到的一些内容事项而产生的不足之处,而且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信息。调研期间一共投放调查问卷260份,总回收数为242份,总有效回收数为214份,总有效回收率为82.3%;其中居民问卷的有效回收率最低,为62%,这是由于当地居民的文化程度不高、语言沟通等方面的障碍造成部分问卷缺失或选项过多,导致居民问卷有效率偏低。问卷的具体发放及回收情况如下表2所示。

调研结束后,抽取问卷中的有效数据,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感知样本数据进行了整理统计,统计后得出如下结果:

富禄苗族乡花炮节举办中受访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满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筹委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满意度各指标中,筹委会普遍对花炮节的举办、当地居民以及游客的关系表示很满意,而对政府部门、赞助商关系的满意度则相对较低;当地居民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满意度各指标中,与政府部门关系的满意度一般,与赞助商关系的满意度最低,与筹委会、游客关系普遍感到很满意,而对花炮节举办的整体满意度是指标中得分最高的;游客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满意度各指标中,普遍表现是满意的,但是与政府部门、赞助商关系的满意度则相对偏向于一般。总体上看,各利益相关者关系满意度得分普遍高于一般,偏向于满意,说明受访者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较满意。

1.筹委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由上表3可以看出,富禄苗族乡花炮节举办过程中,筹委会对花炮节的整体感知是满意的,其满意度均值为3.65分,介于一般与满意之问。在各个评价指标中,筹委会对与当地居民关系满意度是最高的,为3.79分。筹委会的成员都表示,花炮节在当地看来是一件极为重大而神圣的事情,村寨的老百姓都十分热衷于花炮节,认为这是能展现一个村寨的团结与实力的大好时机。在举办抢花炮的年份,花炮节的组织者将于节日开始的半年之前就向外通告,此后便开始在民间四处联络乡友、集资;村寨的芦笙队、文艺队等表演队伍则开始练习吹奏、排演节目;而家庭里的妇女则开始为自家孩子织染制作新衣,纳新鞋。当花炮节来临的时候,需要进行还炮的村寨,则由老人协会组织乐捐,这时,全寨的男女老少都义不容辞,积极进行捐助。“炮王”王仁生说:“现在,我们募集资金搞花炮节时,富禄街上的普通老百姓,不管是老人还是中青年人,都积极捐款。没有他们的支持,富禄花炮节很难走到今天”。在富禄街道的公示栏中有筹委会的大红鸣谢榜,里面详细地记录了对花炮节进行“乐捐”的赞助单位、个人名单以及所捐助的金额(赞助单位有富禄乡人民政府、三江烟草局、三江县总工会、中国移动三江分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共计41个;个人捐款记录在榜的共计有82人,其中以个人名义捐款额最高为500元)。

此外,筹委会对与外来游客的关系亦是满意的。筹委会的成员表示,外来游客对当地的民族风俗还是比较十分尊重的,在节日期问,观赏参与花炮节的游客都能按照筹委会的安排来开展各项活动。而且大量游客的到来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亦使得筹委会成员感觉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对家乡有贡献的,体现了个人价值,增强了自豪感。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参加花炮节的游客和群众超过10万人次,仅是从广东来的自驾游车辆就有100多辆。富禄乡商品交易、餐饮旅游等总收入近百万元,县城服务行业营业总额超百万元,达到了“花炮搭台、经贸唱戏”的目的。

筹委会对政府管理部门的满意度小于3,也就是说达不到“一般”的程度。在调查中发现,筹委会对政府部门的不满主要集中在花炮节由谁筹办与管理的问题上。富禄人对举办抢花炮有一种使命感,当三江其他地方的抢花炮活动因面临经费问题,将一年一度的花炮节改为数年一届的时候,而在富禄,依旧年复一年地举办着。但每次的集资,仍是筹委会最头疼的事情,他们说年年去“讨”钱,别人也会烦,现在谁都不愿去做这烦人的工作。因此,筹委会的会首则希望由乡政府接手花炮节,但乡政府基于各方考虑,也不愿意背上这个沉重的包袱。对于赞助商,筹委会对其满意度是最低的,为2.38分。筹委会不少成员表示,富禄花炮节名气虽大,但却没有商家愿意支持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每每仅是提供少量的资金或物质支持,没有商家的物质与资金支持,从长远来看花炮节是难以维持下去的。在花炮节的举办现场,笔者仅是看到有少量的商家企业广告宣传横幅(如中国移动公司、富禄艺安家电、金羚洗衣机、韩电冰箱等),利用花炮节的人气来进行品牌营销的商家很少,营销理念较弱。

2.当地居民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总体上看,当地居民对花炮节的整体感知是满意的,为3.89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当地居民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像经济强人、致富能手等更加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敬佩。而富禄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在当地并没有较多的经济能人引起人们的关注,居民受到外界关注的程度很低;而花炮节的举办,则大大提高了富禄乡的知名度,亦引起了外界对该地的关注,节日里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规模宏大的抢炮场面,奖品丰富而隆重的颁奖仪式等,都让当地居民和获奖者获得了心理上较大的满足。此外,花炮节的举办亦给富禄乡的企业和个人带来了无限的商机。花炮节期间大量涌进的外地旅游者以及本地游客给当地的吃、住、行、游、购、娱等企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在调查中了解到,花炮节期问一位杨姓大妈光卖茶叶蛋就净赚近千元,他们是花炮节的既得利益者,成为花炮节的忠实拥护者。基于以上种种,花炮节成为了当地居民最为期盼的盛大民族活动。在此次测评中,当地居民对筹委会的满意度分值为3,73分,偏向于满意。不少群众都表示花炮节筹委会很热心,不辞辛劳举办花炮节,而且他们处事正直,不从中牟利,为村寨的集体公益事业无私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大量的实践证明,民间组织已经成为了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较为有力的桥梁和纽带,成为一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富禄花炮节筹委会”正是这样的民间组织,通过筹备、组织举办一年一届的花炮节,筹委会不仅其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其成员的社会威望亦明显得到了提高,而且在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府管理部门在花炮节的发展导向、政策、资金支持等方面起到了其他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政府管理部门因而成为了花炮节旅游发展过程中最具发言权的群体,从调查中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政府管理部门与当地居民直接接触的机会很少,但是其制定的相关政策、管理制度以及其他有关的决策行为,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却相当大。当前富禄乡政府的“以富禄花炮节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潜在优秀的旅游资源,打造以登晒和葛亮等地民族团结、民族风情、茶园观光以及历史文化为一体的民族特色旅游业”已成为当地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政府的这些措施也赢得了当地群众的拥戴与支持。但是从调查结果发现,当地居民对政府管理部门的满意度仅为一般,3.18分,并未达到满意。经深入调查发现,当地政府种种推进旅游业发展的举措虽赢得了民心,但部分群众对政府不愿接手管理花炮节依然存在着异议,对于政府这种放之任之的不作为态度,颇有微词。此外,当地居民对赞助商的满意度也不高,为3.03分。许多群众表示,赞助商在花炮节发展中注入的资金过少,对花炮节的发展并未能起到明显地促进作用。

3.游客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上表3中的统计结果显示,游客对与筹委会和当地居民的关系较为认同,偏向“满意”;但两者差距不大,分别为3.87分和3.72分,处于同一个维度。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无论是独特的侗族建筑还是纯朴的民族风俗,旅游者都对其评价颇高。特别是原始而激烈的民族体育盛会——抢花炮,给旅游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对其整体满意度达到了4.05分。调查中,不少外省游客表示,花炮节很精彩,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民族体育文化特点;且富禄风光很美丽,特别是极具侗族特色的程阳风雨桥和侗寨,给他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回忆。在“花炮节”期间,筹委会还为来访嘉宾专门安排了富禄侗寨表演队的芦笙舞、侗族大歌等表演和美味的侗族菜肴盛宴,满足了旅游者对观赏民族歌舞和品尝民族佳肴的需求,获得了旅游者的好评与称赞。

在此次测评中,游客对与政府管理部门和赞助商的关系满意度则较低,偏向“一般”。对此评价,旅游者有着自己的看法:(1)54.3%的游客认为当地政府的介入与支持过少,花炮节的市场化运作不完善。富禄抢花炮活动一般由民问自发组织举办,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市场化运作的程度正在逐年加大,但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套完善的市场制度和程序来规范和约束。目前民问组织(如花炮筹委会)仍是完成各项工作的主体,花炮节中的许多工作仍然依靠民问自发完成,花炮节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和手段带有较为严重的随机性,导致富禄花炮节远远没有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2)29%的游客认为对花炮节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必要的管理。富禄苗乡的抢花炮活动在经历百年,发展至今更多的是抢花炮这一传统项目的延续,缺乏时代新元素;且有关组织缺乏科学与专业的节庆旅游研究,对当今的客源市场、作用方式和旅游影响因素等的不了解,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花炮节的发展。(3)31.7%的游客认为花炮节的营销和宣传力度不够。开发节庆旅游首先要注重对游客的调查,了解游客需求;注重与客源市场的沟通,在科学的基础调查之上制定合理的策略渠道和促销计划。但就目前富禄花炮节而言,还只是停留在最初的民问自发形成阶段,尽管当地乡政府开展了一些宣传工作,但对游客的调查与客源市场的整体研究依然存在着较大的不足,缺乏系统的营销计划和发展战略规划。

4.调查结论

根据以上对富禄苗族乡花炮节开发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基本得到满足

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访谈中了解到的情况和问卷调查数据结果都显示,受访者(筹委会、居民与游客)对花炮节的整体评价普遍较高,倾向于满意,这说明富禄花炮节举办过程中,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基本得到了满足,且主客(“主人”是指筹委会、居民;“客人”是指游客)关系和谐,这对富禄花炮节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

(2)筹委会与政府、赞助商之间以及居民与赞助商之问的矛盾较为突出

在众多的利益矛盾冲突中,筹委会与政府、赞助商之问的矛盾以及居民与赞助商之间的矛盾是最为突出的。筹委会对与政府、赞助商之间的关系满意度都不高,尤其是与赞助商之间的关系。筹委会对赞助商的不满主要集中在赞助商不愿加大对花炮节的资金投入,更进一步地对花炮节进行开发;对与政府关系的满意度较之赞助商稍高,但是也达不到满意的程度,筹委会的不满意体现在对政府不愿接手管理花炮节。居民对自身与赞助商的关系也不甚满意,当地居民在这一项指标的测评中,分值为3.03,即是一般。筹委会、居民与政府、赞助商之问的利益矛盾,对花炮节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这将会影响当地和谐村寨的建设和花炮节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花炮节由于不合理的开发模式所引起的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的实物旅游产品,旅游开发宣传营销不足等问题也极大地影响着花炮节的长远开发。

五、富禄苗族乡花炮节开发模式的优化

富禄苗族乡花炮节的举办以展现民族体育文化为内涵,以节庆旅游为载体,将富禄独特的传统体育文化、民俗风情推向了市场。本文通过对富禄花炮节开展现状的分析,各方利益相关者的系统调查研究后,发现当前富禄苗族乡花炮节的开发模式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市场化程度较低以及核心利益相关者对抢花炮的管理存在着异议是当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限制了花炮节的深入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富禄花炮节现状,对其开发模式进行优化。为了更好地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升富禄抢花炮开发效果的作用机理,可以先绘出当前富禄苗族乡花炮节的开发模式图(图2)。

富禄苗族乡花炮节的开发需要强有力地推动力量来实现,其中,对其有重要影响的推动力主要是市场和政府。但从图2中可以看出,富禄花炮节的筹备、组织、管理等均主要是由民间组织与当地居民来负责,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与政府的推动力不大,处于节庆旅游开发的初期阶段。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中的管理是其开发模式中较为重要的环节,科学的管理模式可促进开发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从抢花炮的市场开发、经营管理角度而言,当前富禄苗族乡花炮节开发中的管理模式存在着缺陷,也正是这些缺陷导致花炮节的开发保护效果低下、面临发展困境。

当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成为可开发的资源以及社会对其功能和价值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将会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中来,以便从中获得利润。不同的利益主体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在相互合作发展的同时又相互牵制,并以此促使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功能和类型多样化。1980年加拿大学者巴特勒(R.w.Butler)在《旅游地生命周期概述》一文中,借用产品生命周期模式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节庆旅游开发可分为旅游开发初期、旅游开发成长期以及旅游开发成熟期,不同的开发阶段需采用不同的开发管理模式以便更好地促进节庆旅游的发展。总体上看,目前富禄苗族乡花炮节的节庆旅游开发尚处于初期阶段,结合该地的实际情况,政府主导下的开发管理模式应是其最优的选择路径。政府主导型开发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可充分运用政府的行政力量,较快地调动与整合所掌握的经济资源,迅速地形成资源供给和产业规模,以快速地促进资源的开发。因此,本文在综合当地花炮节多方影响因素的基础之上,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当地居民为主体、企业共同参与、旅游者积极合作、其他利益相关者监督的多动力推动下市场和制度机制共同作用的开发管理模式(如图3所示)。

1.政府为主导

在富禄苗族乡除了花炮节这项极具当地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之外,还有着许多良好的民族文化资源、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交通便捷性较差、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缺乏旅游规划与资金支持等。以2叭2年第128届花炮节为例,由于从三江县城到富禄的公路等级较差,路面狭窄,而活动举办地周边又缺乏大型的停车场,游客只好将车停靠在路边,致使原本狭窄的路面更加拥挤。笔者在调研时,因车辆无法通行,只能弃车徒步,足足走了近2个小时才到达花炮节举办场地。所以,实施政府主导战略是富禄苗族乡花炮节旅游开发的一种较为现实的选择。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科学合理的规划是首要。政府应组织旅游局、文化局等有关规划单位和专家在综合考虑富禄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编制好花炮节的旅游发展规划。其中,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开发资金的筹集是富禄苗族乡节庆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政府部门可考虑将其纳入财政拨款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预算中。此外,还可把花炮节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项目与当地的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形成以产业促进花炮节的开发;以花炮节来拉动民族工艺品、特色农产品发展的互助双赢的发展局面。

2.当地居民为主体

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造福当地居民是花炮节节庆旅游开发的主要目的,因此,当地居民理应成为该节庆旅游开发的主体,通过参与旅游开发使其致富,改善生活。然而,当前富禄苗族乡当地居民参与花炮节旅游开发的人数十分有限,参与的形式也较为单一,而且当地居民从旅游当中获得的经济收入亦较低,故而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l生不高,这些都不利于花炮节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因此,花炮节的旅游开发应以当地居民参与为主,并不断丰富其参与形式,拓宽其参与的渠道。当地居民除了可从事旅游餐饮住宿服务外,还可从事导游服务、民族歌舞演出、特色旅游商品生产等工作。

3.企业共同参与

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由政府全权包办,富禄苗族乡花炮节节庆旅游的开发也离不开财力雄厚的企业的参与。当前富禄苗族乡财力较弱,政府的资金投入较为有限,企业的适时加入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因此,当地政府应当全力为企业搭建好开发平台,积极推介侗族茶文化、民风民俗、民族建筑、侗族大歌等开发潜力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大力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与花炮节的旅游开发,并辅以相关的政策优惠。此外,在企业与当地居民的参与之中应有所侧重,避免相互间的竞争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企业在用人方面应尽量任用当地居民,这样做,一是可以确保当地节庆旅游特色的原真性,二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富余劳动人员的就业问题,三是可最大程度地降低外来企业与当地居民之间可能产生的利益冲突。

4.旅游者积极合作

富禄苗族乡花炮节的节庆旅游开发与旅游者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节庆旅游的开发不仅以自身旅游资源为特色而进行,还应建立在游客需求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旅游者在节庆旅游开发中应采取积极的合作态度。富禄苗族乡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较差,所受教育较为有限;而外来的旅游者个人或家庭收入都相对较高,生活舒适,受教育程度较高,因而导致他们到该地旅游时常伴有一种自我优越感,甚至有些游客还将这种优越感强加于当地居民,这无形中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如,会导致当地居民的心理失衡,或使当地居民轻视自己的民族民俗,或对外来游客心生厌恶。显然,这样的局面不利于花炮节节庆旅游的开发。因此,旅游者在进行旅游过程中要尊重当地社会的风俗习惯,切不可贬低当地居民的风俗文化;同时还要有环保意识,不可随意破坏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篇6

伴随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港台与内地以及中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具备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习俗及文化等也将受到广泛的理解和关注,我国传统音乐仍然保持着原生态文化,将会受到国内外的极大关注。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音乐也正在受到较大冲击和严峻的考验,其生存环境也在逐步缩小;我国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储备人才的责任,他们有责任开发、利用传统音乐资源,并将其逐步引入高校教育教学中,以促进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和文化大繁荣。目前,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这是个好现象,它可以传承和发展传统音乐,因为每个国家的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音乐具备多姿多彩的原生态活动及艺术形式,并凝聚着每个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和民族精神,也极大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观和审美习惯。

二、如何开发和利用传统音乐艺术资源

(一)对音乐艺术资源进行全面调查

高校应全面调研我国传统音乐艺术资源,掌握其形态特征、地域分布、种类等,运用真实的图像、图例、数据及文字构建音乐艺术资源库,从而科学制定高校开发、利用传统音乐艺术资源的设想和规划,确定引进传统艺术资源的发展目标,有根据、有计划地促进高校对传统音乐艺术资源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及保护;另外,逐步推进我国传统音乐艺术资源一体化整合工作,即研究各类音乐艺术资源间的联系,逐步形成音乐艺术资源的区域性发展方案,以形成结构合理、特点鲜明的音乐艺术资源体系。

(二)对传统音乐艺术资源进行重点保护

加强当地音乐艺术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力度,逐步加大对传统音乐艺术产业及古迹的投入力度。例如,设立专项基金,开发和研究即将失传的传统音乐艺术资源;在保护传统音乐艺术资源的状况下,逐步推行商业化模式;由权威人士级别评定传统音乐艺术资源产业,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奖罚,极力推介独具当地特色的音乐艺术品牌,并将其逐步引入高校课堂。

(三)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普及和宣传

高校可以联合学生社团做好传统音乐文化的普及、宣传工作。学校的主管部门可以制定优惠的制度,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到传统音乐文化活动中,努力探究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并认真评估其价值;另外,高校还可以借助文化论坛、知识讲座等渠道强化学生的传统音乐文化意识,培养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人才,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

(四)多进行文化交流和音乐传承

高校应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多种渠道引进一批具有知名度的各类传统音乐艺术人才,邀请民间艺人来学校演出等,通过这些措施确保高校学生可以接触到独具民间特色的传统音乐,从而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传统音乐和传统音乐文化,并借此保护、传承及发展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

三、结语

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篇7

一、做好民间美术文化挖掘

形式多样且群丰富的民间传统美术资源是小学美术教育中民间传统美术资源植入的基本保障和条件。在民间传统美术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对传统民间美术进行挖掘是实施的第一步。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本地区的民间传统美术资源加以挖掘利用,将其作为美术教学中的课堂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例如,过年贴窗花、平时放风筝等具有美术特征的民间美术活动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在教学中对这些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资源加以优选,将学生熟悉的典型民间传统美术资源引入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为丰富教学内容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此外,教师在优选民间传统美术资源的同时,还应该采取走进自然进行校外采风、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体验创作、走访民间美术大师、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等方式挖掘民间传统美术文化价值,为民间传统美术植入小学美术教学创造基本条件。

民间传统美术文化资源是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传统思想文化在青少年学生中的接受与认同,以及其传承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将其植入学校美术教学中,一方面有利于民间美术的传承和保护,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间传统美术文化的认同与接受。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民间传统美术文化传承保护的高度出发,在教学层面做好民间传统美术文化的优选和多元化教学原则,为民间传统美术文化有效植入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创造条件。

二、创设传统美术文化活动

在民间传统美术文化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层面组织创设传统美术文化活动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学校充分利用自身在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方面的优势,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开展一些与民间传统美术文化有关的活动,为民间传统美术文化有效植入学校教育开辟新途径。

例如,学校利用艺术节专门开展传统文化展演,让学生们利用民间传统美术元素装扮自己;在美术教学中开展剪纸等专门性的传统美术活动竞赛;利用学校现代信息平台宣传传统美术文化,学利用自身网站,家长微信平台等信息平台宣传学生传统美术作品。

学校层面和一线教师作为这一主题实践的实施者,对最终能否实现民间传统美术有效植入小学美术教学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学校层面应该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开展与民间传统美术相关的活动促进民间传统美术文化的在学校和学生中的传播与接受,为开展民间传统美术植入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做好民间传统文化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校本课程开发

虽然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民间美术学习,但是由于各地区之间在民间传统美术资源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在课程实施上难以形成统一的课程形式。因此,在民间传统美术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中,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

例如,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南京市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就以“发扬创新”“以人为本、主体性探究”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开发了“阿福”这一民间传统美术校本课程。通过这一校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新的全面性认识,同时为小学美术课注入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民俗文化的精髓和乐趣,培养学生对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当前形势下民间传统美术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手段,是贯彻新课标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的基本手段。

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篇8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传统文化信息技术信息服务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国家非常重视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图书馆具有文化传播功能,作为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承担着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和传统文化内容,提供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传统文化资源,为读者更为快捷地获取传统文化提供便利。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现状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工作重心定位于为教学、科研服务,认为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是公共图书馆的任务,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馆藏传统文化书籍偏少。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提倡,不少高职院校图书馆增加了传统文化特色馆藏,然而,“重藏轻用”的服务方式尤为明显,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受技术影响并不畅通,借阅量偏少。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读者荐书、借阅、咨询等服务方面,信息技术相对滞后,使得馆藏资源被束之高阁,得不到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加大信息技术的资金、人力投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再生产及深度开发,使传统文化与信息技术相融合。

二、解决高职院校图书馆存在问题的具体措施

1.建设传统文化特色馆藏,打破“重藏轻用”的弊端

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建设传统文化特色馆藏方面,应在“特”字上下工夫,结合地域文化和读者的需求,有选择地丰富传统文化特色资源,例如,立足于齐鲁文化,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对于已经初步形成的原有特色馆藏,将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其中,利用自建或购买传统文化特色数据库,打破“重藏轻用”的弊端,使馆藏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打破校外访问壁垒,使社会读者也能访问、使用这一网络资源,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2.利用校园网平台,借助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辅助传统文化传播

高职院校图书馆可利用校园网平台传播传统文化,建设传统文化网站,拓展读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渠道,开辟传统文化专题,设计宣传传统文化的栏目内容。例如,在网站上开设《诵读经典》栏目,使读者在阅览页面的同时,记住被诵读的佳篇名句。高职院校图书馆还可以开通传统文化的微信公众平台,借助移动互联技术,开发移动端app程序,改善和优化传统文化电子资源,移动设备的运用将带给读者更多的阅读体验,使读者能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参与传统文化的互动。

3.开展线上、线下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利用传统节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通过线上平台,例如,校园网、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宣传渠道,加以引导,举办各种线下传统文化活动,例如,茶道、礼仪、服饰、手工等活动。线上平台通过引导读者参与线下活动,可以使平台获得稳定的读者群。读者通过参加线下活动,能更深入地切身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通过活动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高职院校图书馆还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对读者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例如,端午节举办纪念屈原、划龙舟、包粽子等节日活动,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在教师节,引导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观念,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图书馆借助丰富的信息资源及信息技术优势,还可以协助教师开发优秀传统文化教材,辅助教师做好传统文化课题研究的文献查询、利用工作。在服务于专业教师教学、科研的同时,还可以使图书馆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篇9

[关键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传统美育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2-0070-03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更有丰富的可资利用的传统美育资源,其地域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犹如一颗颗明珠积淀着民族艺术传统,极具审美价值和功能。挖掘和有效利用湘西传统美育资源既是湘西教育发展的主体需求,更是美育学科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湘西民族地区传统美育资源的特性

湘西传统美育资源可以分为传统物质文化美育资源(自然名胜古迹等)和传统非物质文化美育资源(民间音乐、舞蹈、工艺、戏曲、故事、谚语、服饰、建筑、节日等)两部分。传统非物质文化美育资源可分为艺术美育资源和社会美育资源。湘西传统美育资源具有与其他教育资源不同的特性。

(一)丰富性

湘西传统美育资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湘西境内有奇特多变的自然美育资源,如驰名中外的张家界、古丈栖凤湖、猛洞河、龙山天门洞等;有彰显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艺术美育资源,如湘西民族舞蹈类有苗族鼓舞、接龙舞、土家族摆手舞、铜铃舞等,民族音乐类有苗族巫腔、高腔、土家族梯坡头腔等,民间文学类有土族、苗族的神话、故事等,民间工艺类有凤凰县的扎染等;还有土家族舍巴日(摆手活动),原始舞戏茅古斯,苗族的椎牛、椎猪等主要表现社会规范意义要求的社会美育资源。这些美育资源蕴含着重要的美育价值。例如,湘西傩戏中老司公(或“梯玛”“闹沙”)是沟通人与神灵的使者。人通过老司公传达自己对神的意愿。人们敬奉那些“正神”“善神”,祈求他们佑护自己,畏惧那些凶神恶鬼,通过老司公驱鬼逐疫,在敬畏中求和谐。湘西傩戏倡导和祈求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生活性

湘西传统美育资源大多来源于生活。湘西民间文学中的传说和故事就与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例如,《苗家戴银项圈的由来》《舍巴日的来历》等湘西传说反映了苗家和土家先民对其生活中的事物和生活中的重大节日由来的解释和说明。湘西苗族鼓舞动作囊括生产劳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表现劳动生产的动作有挖土纺线、犁田耙田、耕地种地、插秧挑谷、晒谷送粮等,表现生活日常动作有梳头洗脸、刷牙漱口、挑花、洗菜淘米、烧菜煮饭、清洁扫除、洗衣等。土家摆手舞,更是劳动生活中的艺术的结晶。摆手舞中的渔猎舞“打猪”“钓鱼”和“岩鹰展翅”等舞蹈带有浓厚的原始生活色彩;农事舞中的“照太阳”“种包谷”等舞蹈动作反映土家人进入农业社会后的劳动生活状况,展现土家人在农业社会里为生存而进行的各种生产劳动;生活舞中的打蚊子、抖狗蚤、梳头发、水牛打架等舞蹈动作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表现土家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

(三)不可再生性

湘西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传统非物质文化美育资源,它以多姿多彩的形式和风格在当今社会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湘西的非物质文化大多是通过口耳相传、口手相授传承下来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湘西非物质文化美育资源正在损毁、消失,面临失传的重大危机。如湘西傩戏发展处境艰难,毛古斯舞知音难觅,民间剪纸随着剪纸老艺人的逝世而失传。“羊马节”是苗族传统节日,是苗族的新年,其举行日期为农历四月二十六。在当前苗寨中,除了老人记得过“羊马节”,年轻一代基本上不知道了。一些苗族儿童不知苗族历史、不穿苗族服饰、不会唱苗歌,懂得苗族医术、苗族绝活绝技的儿童越来越少。显然,湘西传统非物质文化美育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开发利用湘西传统非物质文化美育资源的工作刻不容缓。

(四)渗透性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湘西传统美育资源具有渗透胜,它常常在无形无意之中给学生启迪,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志趣爱好和人格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湘西民族民间艺术美强烈的感染性和非物质文化艺术的不可再生性,“孕育”或“催生”出儿童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艺术的职业意愿和职业兴趣,决定他们未来的职业理想及职业选择。凤凰县民族第二中学15名学生进入凤凰县山江苗族博物馆做讲解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又如,土家族摆手舞中“梯玛”的唱词表达了对祖先的缅怀、鬼神的敬畏、丰收平安的向往。摆手舞场面凝重庄严、巫师威严神圣、祭祀队伍虔诚浩大,这种训导环境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对部族民众的教化。从形式和内容上看,民族民间艺术活动是一个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渗透本民族历史教育的大课堂。

二、湘西传统美育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

(一)家庭开发利用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途径

家庭是对儿童影响最为持久、广泛,而且是一种无意识、自发的美育活动场所。家庭开发利用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途径有以下几种。第一,充分利用家庭环境资源。环境具有“无意识”地熏陶感染、不知不觉地移情教化的特点。利用家庭环境资源,一要发挥父母的表率作用,家长的民族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在家族生活中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审美情趣,其民族艺术素养能使儿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二要美化家庭生活环境,让环境育人,比如家庭修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土家吊脚楼,制作民族民间艺术特色的家具,陈设蕴含着民族审美意识的织锦、蜡染、扎染、刺绣装饰品,这些物品能体现出健康独特的民族审美趣味,对于儿童审美人格、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的培养具有定向作用。第二,注意发掘日常生活资源。日常生活是进行美育的场所,它能随意而为。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看见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随时都可以进行审美教育。湘西人在山坡劳动时就有唱山歌的习惯,当山那边响起山歌,山这边不久也会响起山歌,此起彼伏,绵绵不绝,环绕在各个山头。山歌质朴清新、保持地方特色,儿童能够在这种音乐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山歌的内容,感受其节奏、曲调,丰富其民族审美经历。第三,重视利用传统节日资源。传统节日是颇能代表民族传统底蕴的―种文化资源,它通过悠久历史的传承,富含民族特色,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民族代表性。湘西有各种传统节日,儿童在家与长辈一起过传统节日时,可以听长辈讲故事、神话和传说等。例如,苗家过“客家年”

(春节),

就很有讲究,祭祖、“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守年”等,都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三十夜的火”指三十夜吃完年饭就会把这一年中收获最大的木疙瘩(土话叫“疙斗”)放在火坑中烧,一般都可以不间断地燃烧整夜直到大年初一,如果燃烧到十五,那是最好,取吉祥之意,预兆来年庄稼顺利;“十五的灯”,全寨通亮,取“完送祖之意”;“守年”的时候,全家人围在火坑旁,老人唠叨一年的收成,回忆过去丰收和欠收的年月,讲那些上刀山的先人或祖上的事迹,也会给儿童讲神话故事或教儿童唱民歌。通过这样的方式,儿童可以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了解自己的“根”,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民族审美兴趣、积累民族审美体验、陶冶民族审美情操。

(二)学校开发利用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途径

学校是形成儿童高尚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重要场所,是开发利用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途径之一。学校开发利用湘西传统美育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充分利用学校环境资源

学校环境是儿童学习和成材的基础。高雅的校园环境展示了学校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面貌,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审美情操的培养都有重要的作用。学校环境资源主要包括校园环境资源和教室内环境资源。第一,校园环境资源的利用。在湘西民族地区,民族学校可以把具有民族特点的建筑搬进校园。比如,学校可以用苗家老寨和土家吊脚楼取代现代建筑成为校园建筑;用凿花、扎漆、剪纸等民族民间工艺品装饰校园;在图书馆典藏各少数民族的文字、文献;用民族的图腾为校园标识或校服的图案;等等。第二,教室内环境资源的利用。学校可以用能够体现民族风格的事物来装饰教室:教室的墙壁用土家族的白虎图腾、苗族的白帝像等;桌椅用土家八仙桌和八仙椅,使儿童在民族审美感受中引发民族情感,形成审美观念,发展审美能力。

2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环节,是开发利用传统美育资源的主要途径。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从学科课堂教学人手。

艺术类课堂深受学生喜爱,是开发利用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主要课堂。音乐、舞蹈课中我们可以教儿童唱山歌和劳动号子,演奏唢呐,进行苗族鼓舞和土家族摆手舞等的教学。美术课我们既可以安排儿童去驰名中外的张家界、美丽的凤凰沱江沿岸和极具民族风情的苗家老寨写生,也可以让儿童欣赏织锦、蜡染、扎染、刺绣等的图案的构图、设色。手工课我们可以让儿童进行民族风情的剪纸、蜡染和扎染,用当地的树枝、藤条等编制花环、烟斗和背篓,绣民族鞋垫和钱包,制作民族服饰等,以此使儿童了解自己民族的民俗风情,感受民族艺术的无穷魅力,在民族传统美育的熏陶下,净化心灵、陶冶性情。

语文课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是开发利用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又一重要课堂。语文课上,教师可以让儿童收集整理反映湘西人民勤劳、善良、勇敢,为追求幸福生活努力拼搏的故事,内容为生产劳动歌、仪式歌、生活歌、历史人物传说歌和儿歌等的歌谣,反映湘西风土人隋的散文及小说。教师先介绍其思想情感、写作背景、故事主人公等,让儿童了解歌谣、散文和小说文字中所包含的审美因素,通过散文、歌谣、小说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以及所展示的审美对象蕴含的意境,使儿童受到审美感染,提高儿童的民族审美能力和精神境界。

历史、地理和体育课堂也是开发利用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重要途径。历史、地理课除了介绍历史和地理的基础知识外,教师还可以挖掘湘西的历史人物所蕴含的审美因素,通过具体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描述,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儿童学习打飞棒、土家(或苗家)拳、跳鼓等民族体育项目,感受这些体育项目洋溢着的体育的竞技美、动作美和服饰美,体会其蕴含的民俗审美情趣。

3 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资源

课外活动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学校开发利用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途径之一。学校可以根据本地特色和儿童的兴趣,组建一些社团或小组,如民族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和美术社团等,到当地文化局或文化站查阅、收集民间艺术方面的图片、照片、实物资料,聘请民间艺人、民族艺术传承人等来社团指导,举办各种讲座,以拓宽儿童的视野,培养儿童民族民间艺术方面的才艺。学校可以收集各种制作民间艺术品或器具的原料,让儿童自己动手制作民间手工作品,培养其创造能力。学校还可通过举办全校性的土家族摆手舞或苗族鼓舞的比赛活动,引导儿童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总之,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课外活动可以调动儿童的积极性,陶冶儿童情操,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民族艺术才能,提高儿童的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三)社会开发利用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途径

笔者认为,社会能够借助各种美育设施和机构以及环境的美化等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社会开发利用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途径如下。

1 充分利用社区周边环境资源

不同社区周边环境是不同的,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充分利用社区周边环境资源。一是利用社区周边的以自然景色为主的美育资源,如集桂林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泰山之雄于一体、驰名中外的张家界,峰峦雄伟神奇的溶洞景点黄龙洞等。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美育,既可以培养儿童热爱家乡的情怀,也可以增长儿童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二是利用周边的人文景观美育资源。经过祖祖辈辈的积累,湘西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特色的人文景观,而且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吊脚楼在湘西是一种常见的建筑,多注重龙脉,依山就势而建,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但是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不同民族的吊脚楼各有特色。置身吊脚楼旁,儿童通过观察或别人的讲述,了解吊脚楼的来历、楼和山互衬的布置手法、栏杆上的雕花和“弯子格”,学习对称、深浅的雕刻手法等,可以感受建筑物的艺术美,培养欣赏美的能力。三是利用社区各种美育设施和机构资源。由政府和社会建立起来的一些专门的美育设施和机构是社会开发利用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途径。社区可以通过利用当地的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学馆、民族生态园等来丰富儿童的审美知识,提高儿童的民族审美水平,唤起儿童对民族美育资源的保护意识。

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篇10

关键词:乡村旅游;传统民居;民居保护;扬美古镇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5-0162-03

一、传统民居概述

(一)传统民居的定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民居”的定义是:“中国在先秦时代,帝居或民舍都称为宫室;从秦汉开始,宫室才专指帝王居所,而弟宅专指贵族的住宅。近代则将宫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统称为民居。”[1]龙炳颐先生《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定义为:“民居不单指住宅,在中国的农村社会中,民居建筑还包括祠堂、庙宇、书塾、戏台等;在城市中则包括一层或二层的临街店铺,有按行业分类的专门商店,如医馆、药铺、钱庄、客栈等,也有供应居民日常生活的米店、蔬菜水果和杂货店。”[2]

在本文中采用下面的定义,即传统民居是指分布于广大农村或城市中的传统民居建筑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公用建筑,在一些保存完整的古城镇,甚至涵盖了古城中的所有传统建筑,因为它们与传统民居一起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旅游者在其中游览时也不可能将它们与民居分开来欣赏,但不包括在这些古城镇中兴建的现代民居建筑[2]。

(二)传统民居的价值

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具有反映特定地域历史特性的历史文化价值、体现特定时期建筑艺术特色的艺术审美价值、呈现特定区域社会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的社会风俗价值等。

1.历史文化价值。传统民居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保存、传承下来的,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留下了历史的印记,传统民居的历史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所存在的悠久时间,它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特定时期和文化下所具有的建筑形式,所以它有着自身内在的历史文化内涵。广西文化是中国著名的民族区域文化,有着其独特的地域性,扬美古镇传统民居是广西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的产物,是广西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不可再生性,研究扬美古镇的传统民居能够推动对广西的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2.艺术审美价值。传统民居作为传统建筑艺术的一种,秉承了传统建筑的空间造型艺术,具有艺术观赏意义。扬美古镇传统民居以明清建筑为主,保留较为完整的名人民居,可以清晰看到当时的建筑风格和特色,这些传统民居的内部构造及外部图案的使用等方面都体现着明清时期的建筑美学和艺术特点,具有很好的艺术审美价值。

3.社会风俗价值。广西扬美古镇的传统民居在时代变迁过程中适应了当地的文化、民俗及自然等方面的环境。现在所看到的传统民居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运用适应当地环境、社会发展的建筑技术,体现了现如今当地居民生活的文化特质及风俗习惯等;传统民居建筑上所使用的吉祥图案如宝瓶、如意等,很好地体现了当地居民的信仰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因此,传统民居具有较大的社会风俗价值。

传统民居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及社会风俗价值等对现代旅游者来说具有很好的吸引力,传统民居作为旅游资源来看,它是有形资源(自然山水、农田、传统建筑)与无形资源(村寨历史、聚落文化、传说逸事)的完美结合体,因此它还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3]。

二、乡村旅游开发与传统民居保护的关系

(一)正面影响

1.经济方面。传统民居作为一项独具魅力的人文旅游资源,也能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其应有的贡献[2]。如杨美古镇元明清三代遗留下来的民居建筑,现作为景区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建筑知识研究者和当地学生前来观赏,游客的消费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2.保护民居建筑。一方面,因要作为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促使当地政府自觉地保护传统民居建筑,以发挥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因发展旅游业,产生的经济效益为传统民居的保护提供了物质基础[2]。如杨美古镇的黄氏庄园、五叠堂、明清代民居、举人屋、魁星楼等民居建筑在旅游发展的基础上现都保存较为完好。

3.乡村传统文化的载体。进行旅游开发就要满足游客对乡村文化体验的需求,而在现代文明冲击下使得很多乡村旅游地太过于商业化,进而忽视了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和物质载体,对其进行旅游开发能够深度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并使其得以传承。

4.增强居民保护意识。当地居民意识到古老民居能够帮助改善经济条件时,会萌发对传统资源保护的想法,随着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居民在满足了基本需求后,会增加对更高层次的需求――精神需求,届时,居民就会意识到独具特色的古老民居的真正价值,而自觉进行保护。

(二)保护与利用间的矛盾

通过对一些著名的古镇、古村落旅游开发实例的了解,发现:第一,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经营者往往会忽略对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初衷――保护与传承,为了获得最大收益,自动忽视对传统民居等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盲目进行旅游开发,过度利用,对传统民居等遗产资源造成破坏;第二,旅游经营者为了迎合游客需求,对传统民居进行大肆整修,而失去原来样貌,影响其应有的历史文化价值;第三,欠缺保护意识的游客的进入会对传统民居本身及周边环境带来破坏,而对环境的破坏会影响其美学价值。

由于过度开发利用对传统民居造成的破坏反过来又会影响旅游景区质量,降低其旅游吸引力,影响传统民居旅游价值的呈现,当旅游资源价值没有充分展现时,就会影响游客满意度。

三、扬美旅游开发现状与传统民居保护

(一)旅游开发现状

扬美古镇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的西南部,距离南宁市区仅36公里,公路、水路、铁路俱通过这里,扬美古镇始建于宋代,繁荣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自建镇到民国年间,一直是近百公里范围的商品集散地,繁荣一时,素有“小南宁”之称,扬美是南宁市明清古建筑保留得最为完整的地方,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遍布全镇,现有200多处,大多分布在古镇内的各街巷里,特色鲜明的明清民居有的还完好无损,因此今天又得名“扬美古镇”[4]。

扬美古镇凭借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独特的优势,2003年评为南宁“十大景观”之首,主要人文景观和古代建筑物有明代民居(七柱屋)、举人屋、黄氏大院(黄氏庄园)、五叠堂、清代青石板街、清代古镇碑、清代圩市禁碑等;2004年荣获南宁市“十佳旅游风景区”称号;2006年扬美古镇旅游景区通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审;2006―2008年,扬美古镇旅游景区被南宁市人民政府授予“南宁市优秀旅游景区”称号[5]。

经过多年的发展,扬美古镇旅游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4年春节黄金周迎来游客潮,正月初一至初七,景区共接待游客达9380多人次[6];2014年6月举行扬美古镇旅游品牌活动――扬美古镇龙舟上水节,接待游客1600多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6460元[7];2014年“十一”黄金周游客量为1.3万人,同比增长26%,创扬美古镇黄金周游客量历史新高[8]。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扬美古镇的旅游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支撑因素,旅游发展也已初具规模,在南宁甚至广西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但是,扬美旅游发展还存在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不足、旅游项目缺乏体验性以及传统民居建筑资源保护不到位等问题,扬美旅游发展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扬美古镇传统民居建筑保护状况

扬美古镇保留着南宁市最为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是南宁著名的以传统民居和文化为主要依托的文化性旅游景区,它的大部分作为旅游资源的古民居建筑保留原有的文化特色和艺术气息。如明代民居七柱屋、举人屋、黄氏庄园、五叠堂等古代民居都保存较为完好,虽部分构件由于破损而重新休憩,但也保留了其原有的样貌,可以清晰地看到元明清时期的建筑形式,感受当时的人文气息。

以上古民居建筑作为旅游资源很好的保存下来了,但是,当地大部分居民的住房形式正在发生变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都市游客来到这里,给当地居民的文化意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来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弱势文化很容易受到大都市文化的冲击。现在去到扬美古镇,可以看到很多带有浓重现代建筑风格的民居,当地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正在被渐渐地冲击掉,随其而来的是当地传统文化的丢失。所以,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更要注意对传统民居的保护。

(三)扬美旅游开发与传统民居保护存在的问题

1.当地居民保护意识薄弱。对扬美古镇来说,当地居民不仅是传统民居的居住者和使用者,更是重要的保护与传承的主体。但是,通过对当地传统民居的观察和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发现他们对传统民居的保护意识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首先,很多传统民居的外观已经被改变,大街小巷出现很多现代化感较强的建筑,破坏了其应有的民居氛围;其次,扬美古镇的居民大部分是老人、孩童,偶尔碰见的年轻人也是前来旅游的游客,虽然扬美的旅游在发展,但是当地居民并没有参与其中,他们更愿意出去打工,挣钱回来改造他们的居所,他们向往城市里的生活,所以对于自己所拥有的独特的传统民居不以为然。

2.旅游发展与传统民居保护关系失衡。对扬美古镇这一类的具有浓厚历史气息的古镇进行旅游开发的初衷是在对我国重要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同时,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进而缩小城乡差距。但在现实发展中,旅游各主体往往对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重视不够,一味地注重经济收益,在扬美古镇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其旅游开发与传统民居保护之间的关系已经失衡,这样不仅会传统民居造成破坏,同时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扬美古镇的持续发展。

3.割裂了乡村生态景观与传统文化间的关系。扬美古镇的旅游开发侧重点是对传统文化遗产资源的深度挖掘,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融合于旅游发展中,但扬美古镇的传统文化存在于乡村大环境下。在发展传统文化旅游的同时,也要关注乡村生态资源的开发,并有机结合两个景观,形成资源互补以丰富其旅游产品。扬美古镇作为乡村,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资源,但从其所呈现的旅游景观来看主要是人文景观,忽视了对乡村自然景观的开发利用,割裂了乡村生态景观与传统文化间的联系。

四、实现传统民居保护与乡村旅游和谐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村民参与来强化传统民居保护意识

乡村传统民居的特色演变虽然受社会经济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但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当地村民的保护意识淡薄。乡村居民是当地传统民居文化唯一的传承者,旅游对其文化的影响最终是通过他们表现出来的[9]。走在扬美古镇的大街小巷,看到的当地居民大部分是老人、孩童,偶尔碰见的年轻人也是前来旅游的游客。从这可以看出,虽然扬美的旅游在发展,但是当地居民并没有参与其中,他们更愿意出去打工,挣钱回来改造他们的居所,他们向往城市里的生活,所以对于自己所拥有的独特的传统民居不以为然,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却并没有实现他们的利益。所以,在今后的杨美古镇旅游开发中,要更加注重当地村民的利益,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其中,增强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促进旅游与民居保护的和谐发展。

(二)处理好旅游与传统民居保护的关系

当地政府、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应当看到发展旅游与传统民居保护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能够促进经济水平的提升,可以为传统民居的保护提供资金支持,旅游的大众性可以对传统民居相关及保护意识的宣传起到重要作用;其次,传统民居作为当地主要的文化性旅游资源,是其旅游发展的主要吸引力,传统民居保存的完整性对其旅游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只有处理好旅游发展与传统民居保护之间的关系,扬美古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从乡村生态景观系统的层面上认识传统村落与民居建筑的地位

乡村生态景观系统包括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两大类型,乡村的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居民、村落与民居建筑等要素构成了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生态环境,这一生态系统的平衡构成了特色乡村景观[9]。旅游开发者和政府人员应站在生态景观系统的高度,看待居民、村落和民居建筑环境、生产环境、山水农林环境的关系,意识到传统村落与民居建筑在乡村生态景观系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注重协调好整个系统的平衡关系。实践证明,不完整的乡村生态景观系统或者遭到破坏的景观系统对于乡村旅游和经济发展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而保护好人类生态――传统村落与民居是保证乡村生态景观系统完整性的重要环节,所以充分认识到传统村落与民居建筑的地位对于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非常重要,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条件。

五、结论

近几年,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兴起,传统民居作为乡村主要的旅游资源之一,越来越多学者专家认为传统民居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但是,传统民居作为较为脆弱的文化资源,在今后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更要注重的是对它的保护,要在科学的开发理念和规划依据指导下进行合理的保护性开发;经营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经营模式,不要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平衡;政府在充分认识到传统民居建筑保护重要性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当地居民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同时,当地政府要切实考虑到如何让当地居民成为旅游发展最大受益人,改善居民生活状况,改变他们的抵触心理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旅游发展中。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2]蒋慧,黄芳.传统民居进行旅游开发的理性思考[J].经济地理,2007,(2):331-349.

[3]刘韫.旅游背景下少数民族村落的传统民居保护研究――以嘉绒藏族民居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155-158.

[4]扬美古镇[eB/oL].扬美古镇官网,http:///.

[5]扬美古镇[eB/oL].新华网广西频道,2014-05-16.

[6]韦珊珊.扬美古镇马年春节黄金周迎来游客潮[eB/oL].江南区政务信息网,2014-02-17.

[7]韦珊珊.江南区扬美古镇举办“2014年扬美古镇龙舟上水节”[eB/oL].江南区政务信息网,2014-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