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十篇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十篇

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42:25

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篇1

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每年的医疗it年花费约为150亿元左右,预计2015将达到290亿元。近几年中国医疗it市场的增长速度都在25%以上。其中,it解决方案(软件和it服务)市场大约30亿元左右。中国医疗it占全部it行业的比重约为2.2%,远低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具备极强的发展潜力。业内人士预测,2011-2015年中国医疗it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19%,增长速度在所有it子行业中仅次于消费用it产品。

中国医疗it市场现状

按发展阶段的先后以及普及程度由高到低,中国的医疗信息化主要分为三类: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医院临床信息系统(HCiS)和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系统(GmiS)。其中,HmiS以财务收费系统为核心,HCiS涉及整合电子病历和身体检查资料等临床功能,GmiS则涉及医院之间、中小城市之间或者大城市各城区之间的信息共享。

HmiS在国内的建设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较为普及。目前,医疗信息化正在向HCiS支持为主的第二阶段过渡,下一步的重点是推广电子病历emR(electronicmedicalRecord),实现区域内的联网使用,而未来5年,GmiS将成为医疗信息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近几年,随着医患纠纷成为困扰医疗机构的难题,群众对医疗服务效果普遍不满,效率低下、质量差、成本高等问题突出。数字显示,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卫生费用支出达2545元,占其全年可支配收入的13.3%;农村居民人均卫生费用支出达694元,占全年纯收入的11.7%。这种情况之下,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有效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HmiS的应用大大简化了挂号、划价、收费、报销等流程,缓解了排队问题。以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可以实现患者在不同医院之间的自由转换,减少重复检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与此同时,医疗服务开始向家庭延伸。老年人作为突发病的高发人群,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病情进行跟踪监测。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带有感应、检测装置、报警和求助系统的便携性医疗设备进入家庭,医院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对患者病情的实时监控。例如东软推出的健康管理平台“熙康”,通过构建全方位的个人健康信息系统,能有效实现远程健康监护的家庭、社区和医院的无缝对接。

面对这一块快速增长的市场,中国企业在医院管理信息化市场虽有优势,但市场整合能力不强。由于中国医院管理体制的特殊性,相比外资企业,中国企业在医院信息化阶段更有竞争力。据统计,在HmiS阶段,外商企业市场份额仅占25%,而中国本土企业达到75%。但由于中国医院管理信息化市场集中度不高,尚未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目前的中国医疗软件市场中,排名前6名的公司只占40%的市场份额。

在软件及服务方面,中国企业实力也稍显不足。据华通医疗研究统计,2007年中国医疗信息化硬件市场份额达70%,软件和服务市场份额仅为30%。预计2012年,硬件市场份额将达45%,软件和服务达55%。因此,软件与服务将成为本土企业未来发展的重点。而国内一些看好医疗信息化市场的大企业,已经将业务重点放在了软件及服务上。这其中的典型事件包括,金蝶医疗斥资1.2亿并购有14年医疗卫生信息化经验的广州慧通、华为“医疗云”战略,为医院提供以云管端为基础的信息化解决方案等。

三足鼎立格局

从实力上看,中国的医疗信息业已形成本土企业与欧美、日本企业三足鼎立的格局。

东软是本土企业中最典型的代表。其医疗信息化业务比较全面,涉及医疗it业务、卫生行政、医院信息管理、医保、个人健康服务等多个环节。东软在医疗it领域的业务包括HmiS、L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HCiS、emR、paCS等软件解决方案和产品。东软偏重于行业解决方案和嵌入式软件,目前全国3000多家大中型医院都运行着东软的系统,近几年还加大了卫生行政业务的发展力度。

目前东软业务中软件外包占35%,医疗设备占15%-18%,行业解决方案占47%-50%。近来,东软加大数据中心建设力度,旨在构建云计算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建立可扩展的应用架构。目前东软在全国三甲医院中市场占有率达到40%左右,在社保和医保领域的市场份额亦稳居第一。现在备受欢迎的熙康行表和熙康益体机,整合了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技术以及医疗领域的专业资源,可以动态收集和管理个人健康信息,实现家庭实时跟踪与监测,是东软医疗电子商务由B2B向B2C转型的开始。借助本土化优势,东软还为唐山、郑州、无锡、沈阳、都江堰、海南省澄迈县等20多个城市提供健康城市解决方案,构建起了区域医疗卫生平台和区域的以物联网、互联网为核心的健康服务平台。此外,东软还积极与大型医院和医疗机构合作,向家庭和个人推广健康管理解决方案。

通过并购与战略合作,东软不断拓展新的产品线。例如,与圆刚科技携手开发医疗影像设备的软件和硬件。2011年初,东软斥资1.141亿元收购最好的eRp提供商望海康信73.14%的股份,正式进军eRp市场,创下了医疗信息化行业的最大规模并购纪录。

除了东软,本土医院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卫宁软件,势头同样强劲。卫宁软件主要从事医疗及技术服务业务,在HmiS市场占有优势。在其软件系统收入中,医院信息系统的占比超过70%。随着医改的深入,卫宁也逐步进入整体医疗信息解决方案、电子病历等领域。尤其是在2011年7月上市之后,其专业医疗信息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定位更加清晰,目前在卫生部两批电子病历试点医院中,卫宁软件的电子病历产品市场占有率已达到10%。针对中国基层医疗市场,卫宁软件开发出了SaaS“软件即服务”的新的业务模式。

立足自身优势,卫宁软件通过加大投资、加强合作等方式推进医疗信息化力度,与微软、iBm、Hp、华三等国内外知名厂商建立了长期核心合作伙伴关系。截至2009年末,卫宁软件已拥有55家三甲医院客户,在全国722家三甲医院中占7.62%。2010年,业务区域扩展至28个省、市、自治区,2011年营业收入达到1.59亿元,预计接下来几年,增速都将超过30%。

本土企业之外,受中国医改政策利好驱动,外资企业也纷纷进军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且多以与本土企业合作的方式进入。总体而言,欧美和日本企业在中国医疗信息市场具有优势,与中国本土企业形成竞争三大阵营。

欧美企业在it系统架构、医疗器械领域方面具备技术优势,在大型数据存储分析、数字医院整体解决方案方面亦基础深厚,借助其在高端市场优势,发力中国基层医疗市场。现在,英特尔、iBm、甲骨文、思科等都在中国成立了专门的医疗行业部门。iBm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投入1亿美元专项资金,整合iBm在系统集成、云计算、分析和新兴科技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实现高品质、循证式的医疗护理服务。在巩固其在高端医院优势地位的同时,欧美企业另一方面也加紧进军中国的基层医疗市场。例如,西门子与浙大中控合作研发针对中国基层医院的全方位的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Ge2011年提出的针对中国农村医疗市场的“春风行动”等。

日本进军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较早,业务集中在以医学影像等临床信息领域,整体影响有限。富士胶片较早进入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重点推出数字医疗影像业务,neC主要瞄准高端医院的医疗解决方案市场,日立数据中国(HDS)则致力于为医院提供数据存储解决方案,还协助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解决了医院大规模信息、图像信息搜索和动态归档问题。

韩国医疗企业和it企业在韩国国内医疗信息化领域具有实力,但在中国市场表现不佳。韩国首尔三星医院等医院在医疗信息化领域有优势,但目前未进入中国。以SK集团为首的韩国企业尝试进军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但商业化应用不多。2011年,哈工大与SK集团合作成立医疗信息技术联合研究实验室,至今尚未产业化。

信息共享和系统整合成趋势

尽管中国医疗信息化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下一步,需要政府整体推动,特别是加强整体规划和标准制定,避免项目成为孤岛。

例如,一个完整的HmiS系统,至少需要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投资,国家拨款只占卫生事业支出的10%左右,投入主要靠医院,受赢利影响,医院热情不高。医疗信息化是系统工程,但目前,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等都是分开推进,项目间缺乏联系,政府需要制定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制定全国统一的标准。

HCiS和GmiS作为“十二五”期间发展重点,信息系统集成至关重要。而HmiS作为内部临床医疗信息系统和区域信息系统的基础,将进一步向集成系统发展,因此必须保持高度的开放性、超高稳定性、可靠性和强大的数据管理能力。随着HmiS与社保、医保甚至银行系统的业务及数据交互越来越频繁,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需要解决好医院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移动医疗和家庭医疗是未来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但都需要与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紧密结合。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互联网日益强大和3G移动时代的来临,远程医疗会诊已经成为各级医疗单位的强烈需求。

相比外资企业,中国企业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领域仍有优势。中国企业在医院管理信息化领域有技术和客户基础,下一步,由临床医疗信息系统模块整合带来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升级,给国内企业带来市场机会。政策向基层医疗信息化倾斜,中国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中国企业业务整合能力不足,未来在技术和软件方面有待提升。临床医疗信息化和区域医疗信息化对企业的系统整体架构设计和业务块整合能力提出了挑战。目前中国企业市场集中度不高,需要加大协同合作力度,以应对强势外资巨头的竞争。

大规模数据集成、整体架构搭建是一些外资企业的强项,是外资企业的市场机会,但由于中国医疗体制的特殊性,外资企业未来需要选择更加本土化的路径。基层医疗信息化是“十二五”建设重点,市场潜力大,但地方政府是其发展的重要推手,因此,寻求与政府合作是切入医疗信息化领域的重要途径。中国的大型医院在整个医疗系统中处于强势地位,外资企业拥有较多的高端客户,需要把握好医院的需求,并通过其向基层医疗机构渗透。(作者系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技术产业组研究员)

图表一:

中国医疗it市场规模(it花费)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肖宏亮(2011)“中国医疗行业it解决方案2011-2015预测与分析”(CH8037309t)iDC中国

主要国家医疗it市场比较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iDC公司、Bmi(Businessmonitorinternational)、UKtrade&investment

图表二:

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篇2

在新医改启动五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五年,中国的Hit产业发生了些什么?中国的Hit企业生存的真实状态如何?

2009年――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在这一年的中国,Hit行业的参与者主要还是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传统HiS厂商,这些厂商是2003年~2006年中国医疗it寒潮的幸存者。

2003年的SaRS事件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信息化的投入,主要HiS厂商都进行了新一代产品的开发投入和市场的大扩张,行业出现短期的虚假繁荣。然而在此之后,整个行业就进入了一个低谷,老牌全国性HiS供应商(包括众邦智慧、瑞德桓昌、广东巨龙、杭州创业、北京天健等)都经历了一段不是那么轻松的日子:行业龙头老大众邦因经营问题被北大方正收购,到2009年以前一直主要扮演着筹建中的北大国际医院信息中心的角色;瑞德桓昌的新产品投产后,与大批大型医院成功签约,但随后却由于实施跟进不利而遭遇现金流问题,最后在市场上消失;广东巨龙在上市公司福地注资后进行了全国性的营销服务网络建设,但新产品投产后却一蹶不振;杭州创业也在2006年经历了股东纠纷,直到2008年才恢复元气。同样也是在这几年,北京天健因“军惠工程”,从一家paCS公司转型成为HiS公司。

到2009年这一年,原来排在前五强的只有杭州创业、北京天健还保持着行业主力厂商的位置,其余三强的位置已经易主,东软、东华、卫宁、中联等公司成为了这一年行业里新晋的主力公司。

这一年,行业里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身影,借着区域卫生平台的需求,上海万达开始在医疗卫生信息化市场上出现。

2009年年初,富士胶片宣布增持北京天健源达科技有限公司股份,开始全面抢食快速成长的中国医疗信息产业蛋糕。

4月,银江科技上市,这是一个以“智慧城市”为主业的公司,医疗行业重点以移动医疗作为自己的卖点。

4月8日,新医改政策出台后,iBm即宣布成立“iBm医疗行业解决方案实验室”,并公布了iBm智慧医疗系列解决方案。

6月,原银江科技负责移动医疗业务的副总裁章笠中创立了医惠科技公司,推出“简约医疗”的概念,其核心解决方案为移动医疗。

也是这一年,微软招聘了一批医学博士,开始在中国推介微软的三大医疗业务产品线:amalgaHiS医院信息系统、amalgaUiS统一智能系统、HealthVault个人健康在线管理系统。同年微软开始在医院签约部署它的HiS。

评点:这一年,中国Hit的企业在总体上生存状态较之2009年以前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但各个厂商的直观感觉是单子开始“大”起来了,特别是大型医院对信息化的投入已经普遍从十万级进入到几百万的级别了。所以大家感觉行业应该会“暖和”起来,资本市场也开始关注起这个专业领域。

据iDC的数据,这一年中国Hit行业的市场规模为89.1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24.5%。

2010年――春到人间万物鲜

这一年的医改进入到了进行时,各大厂商或主动或被动地理解了医改的“四梁八柱”框架――新医改方案的主体框架是四大体系加八项机制,“四梁”指的是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八柱”指的是医疗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监管机制、科技和人才保障、信息系统、法律制度。医疗卫生信息化第一次在国家层面被提到了如此重要的地位。确认了国家对医疗的重视和信息化在医疗中的重要地位后,大批企业开始进入这一行业。

2010年,中国最大的管理软件企业用软件进军医疗卫生行业,收购了广东安易和用友医院两家公司,注资一个亿,成立了用友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4月,上海金仕达卫宁作为第一家纯Hit公司申请ipo,但因“抗风险能力较弱,对申请人的持续盈利能力构成重大不利影响;申请人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与其现有生产经营规模、技术水平等方面是否相适应,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等原因,上海金仕达卫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被证监会驳回上市申请。

5月,美国Carefx公司在中国成立了凯歌医疗,定位于“专注于医疗卫生信息化,是一家提供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数字化医院整体解决方案和居民个人健康管理信息服务,从事整体规划、软件研发、系统集成、运维服务和标准体系建设等工作的专业化医疗卫生信息化公司。”

6月,总后卫生部与浙大中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十二五”期间将在全军范围内推广浙大中控新版电子病历系统。

7月,神州数码“数字卫生”研发中心落户扬州、成功中标成都市武侯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正式对外宣布在“区域卫生”领域的发展策略。

9月,原卫生部在上海会议上提出了“卫生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草稿,第一次提出“3521”的总体框架,其中对电子健康档案、区域平台的重视空前。

10月,原卫生部密集地推出了国家作为投资主体总投资达几十个亿的医疗卫生信息化项目。行业公司纷纷扩军备战,人才流动频繁。

评点:在这一年里,Hit公司的普遍感觉是好日子就要来了,所有的公司自我感觉都不错,行业公司的人员规模和人才竞争都较以前加剧,行业总体规划扩大近35%,行业人才市场薪酬水平较上年涨了15%。

据iDC的数据,这一年中国Hit行业的市场规模为113.5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27.3%。

2011年――最是一年春好处

2011年1月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上市。在其上市信息披露卫生信息化业务已经成为其成长性最好的一块业务;与此同时,荷兰威科集团旗下的威科医疗宣布与中国医药信息供应商美康公司成立合资公司,事实上控股了四川美康。

2月,荷兰科学技术及医药信息出版商和服务提供商爱思唯尔收购了药品使用监控软件商上海大通医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3月,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宣布成立金蝶医疗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定位于为医疗卫生机构及主管部门提供信息化整合解决方案服务。8月,金蝶医疗卫生软件有限公司宣布以1.2亿的代价并购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厂商,广州市慧通计算机有限公司。

8月,上海金仕达卫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成为国内首家纯Hit概念上市公司。

9月,国家发改委推出了国家主体投资总额为近百亿的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项目。

评点:在这一年里,行业进一步升温,国际公司、国内大企业通过资本手段进入国内Hit行业,万达信息和卫宁软件的上市也给行业其他公司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国家动辄几十亿的政府医疗信息化投入让行业感觉“春天真的到来了”。合同额的增长及进一步增长的美好前景让行业不计成本的扩张日渐成为普遍现象,行业人才瓶颈也显现了出来。行业人力成本较上年又增加了15%。

据iDC的数据,这一年中国Hit行业的市场规模为146.3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28.9%。

2012年――小楼一夜听春雨

2012年,国务院《“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宣布医改完成三年试验期,已经进入到攻坚阶段。

1月,谷歌宣布关闭GoogleHealth。

2月,神州数码完成了对国内医疗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嘉和美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战略投资,事实上放弃了自身发展Hit业务的原有布局。

2月,微软与Ge宣布成立新的合资公司Caradigm,微软把医疗业务从母体中剥离,包括amalgaHiS医院信息系统、amalgaUiS统一智能系统、HealthVault个人健康在线管理系统都被装入新公司。随后新公司调整策略,确定放弃HiS,重点在中国经营UiS。随后HiS和paCS业务被卖。

4月,专业的手术麻醉信息化厂商苏州麦迪斯顿在因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海外上市失败后,选择准备在国内上市筹备工作,进入上市辅导。

5月,创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现身创业板ipo排队名单中。

9月,Haris在收购Carefx一年后宣布关闭中国医疗业务(也即凯歌医疗)。就在当年的5月,凯歌医疗还高调参加了在长沙的CHima中华医疗信息大会,宣布推出高端临床解决方案和区域卫生平台解决方案。仅隔四个月,就正式关张,此事颇令行业感慨。

10月,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卢朝霞在年度东软解决方案论坛医疗信息化分论坛上披露:“东软医疗it业务从四年前的5000万元规模,发展到现在的5亿元,人员从4年前的200人扩张到现在的1000人,在全国都设立有分支机构。”但细心的行业人士也关注到,这些数字里唯独没有利润数字。

评点:高烧过后,问题显现。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行业发展不健康的一面在这一年集中体现。在多家企业高管换人的背后,出奇一致的现象是:在其所在企业营业规模调整增长的同时,企业利润表现相当不佳。

据iDC的数据,这一年中国Hit行业的市场规模为180.7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23.5%。

2013年――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2013年是中国政府的大换届年,这一年国家卫生部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被合并成国家卫生计生委。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的“三定”方案确定。国家卫生计生委新成立了规划与信息司主管卫生信息化工作;9月,宁波的年度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在演讲中表示,原卫生部的“35212”规划框架被调整成“36312”方案,即“5大业务应用”增加了“计划生育”,变为“6大业务应用”,“2大资源数据库”增加了“人口信息数据库”,变为“3大资源数据库”。

1月,金蝶医疗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常柱卸任,金蝶国际首财务官司陈登坤接任总经理一职。

4月,方正国际总经理管祥红改任副董事长,原neC中国副总裁何东辉接任Coo一职,接手日常经营。

7月,用友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晓冬改任副董事长,原副总经理徐德林升任常务副务副总经理主持工作。

8月,据行业专家透露,行业主要厂商上半年较去年同期合同额均有不同幅度的下滑。

……

评点:Hit行业在几年的政策推动下高速发展数年后,预计在2013年将迎来一个调整的平台期。各个企业在盲目的跑马圈地的竞争后,也逐步回归理性。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就是这样的神奇,行业也将在这个无形的手的调控下逐步走向成熟。预计2013年全年的行业总产值增加率可能较前几年会略低,但估计仍会达到20%以上。

据iDC的预测,这一年中国Hit行业的市场规模将会达到222.2亿元,比2012年预计增长23%。

未来――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2009年~2013年是中国Hit产业发展历史上最好的几年,据iDC的数据行业的复合年平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3%以上,各个主要Hit厂商的营业规模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员工人数都上了一个数量级,行业中发展形成了一批人数近千、营业规划2亿元以上的主力厂商。

也是在这几年,行业的聚集度也有了较大的改善,通过资本的手段,规模化厂商如东软集团、东华软件、万达信息、卫宁软件、用友软件、银江科技、金蝶软件、厦门智业、创业软件等厂商都或多或少有了系列的收并购动作,有效地推进了行业产业链雏形的形成。

但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个服务于健康行业的Hit产业,其本身的发展还并未达到“健康”状态。在市场规模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主要企业均是处于跑马圈地的状态,在营业规模有较大增长的同时,利润并没有大的增长。还有较多的公司出现了无利可图的状态,都把盈利的希望放在将来。

我们认为企业把盈利的希望放在将来并没有错,但在看到这个行业本身总体向好,与人口规模、社会经济发展正相关有较好的成长性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这个行业并不是一个暴利行业,小心经营、耐心经营的企业将是这个行业最终的胜利者,凡是急功近利、期待暴利的企业最终将会出局。

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篇3

移动医疗,即通过移动设备提供医疗/健康信息和服务,包括四大应用场景:健康管理、慢性病监测、辅助诊断、在线诊疗及预约。我们认为,移动医疗产业链可以分为基础设施提供方和核心业务参与方两大阵营。相关各方通过数据流、资金流、设备及服务流三条链路相互勾连,形成统一的完整闭环。基础设施提供方包括金融端和信息技术端两大部分,核心业务参与方包括直接消费端、产品/服务端、间接消费端三大部分。两大消费端可以衍生出六大盈利模式,对于直接消费端:分别面向医院、医生、患者收费;对于间接消费端:分别面向保险公司、药品研发机构、药企收费。

全球移动医疗发展状况:三大因素驱动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

移动医疗在传统互联网时展较为缓慢,2013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45亿美元。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爆发,移动医疗有望在2014年步入高速发展期,2017年市场规模或将达到23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超过50%。我们认为,全球移动医疗高速发展将是社会因素(人口老龄化)、技术因素(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和资本因素(风险资金大规模涌入)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因素为移动医疗提供了刚需市场,技术因素为移动医疗攻克了应用瓶颈,资本因素为移动医疗注入了资金支持。全球移动医疗市场主要存在三大阵营:传统医疗设备和信息化厂商、伴随移动医疗浪潮崛起的新兴企业、it领域科技巨头。通过仔细梳理全球市场,我们发现,上述三大阵营在当前市场中呈现出显着不同的态势:两大新兴阵营积极进取,而传统阵营则普遍徘徊观望。

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篇4

“感知健康、智能医疗”是指在卫生信息化建设基础上,应用物联网相关技术,通过健康和医疗相关设备和系统间的信息自动集成及智能分析共享,建立旨在提供统一便捷、互联互通、高效智能的预防保健、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智能医疗保健环境。

“感知健康智能医疗”的背景

中国正处在医疗改革的关键时刻,旧的医疗体制以及医疗保障制度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国家的核心议题。人口结构老龄化发展趋势,致使疾病和预防控制从原来的以传染病及其防治为主,转变到目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预防为主的模式。医学模式也由原来的“3p”模式,发展到更加注重公民和社会参与的“4p”模式,即predictive(预测性)、preventive(预防性)、personalized(个性化)和participatory(参与性)。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强化个人责任成为现代医疗保健服务模式的特征,未来数字卫生工程技术的趋势将更加向基层社区和个人参与方向发展,更加贴近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本身。个人健康信息采集终端将融合在家庭和工作岗位,在重视信息收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信息的反馈和互动,一种实时的健康促进将成为可能。

据卫生部的统计,2008年中国健康医疗市场规模已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如果按照本世纪前10年中国健康医疗市场年均超过10%的速度,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会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疗市场。但目前中国医疗产业占GDp的5.5%,而美国这一比例达15.5%,其他欧美国家都在8%~10%之间。

物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的现状

1.国外

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十分关注物联网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2004年2月,美国FDa采取大量实际行动促进RFiD的实施与推广,通过立法加强RFiD技术在药物运输、销售、防伪、追踪体系的应用。2004年日本信息通信产业的主管机关总务省(miC)提出2006~2010年间it发展任务“u-Japan战略”。该战略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的高度有效应用,促进医疗系统的改革,解决高龄少子化社会的医疗福利等问题。2006年,韩国确立了“u-Korea战略”,其中提到要建立无所不在的智能型社会,让民众在医疗领域可以随时随地享有智慧服务。2008年底,iBm进一步提出了“智慧的医疗”概念,设想把物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医疗领域中,实现医疗的信息互联、共享协作、临床创新、诊断科学以及公共卫生预防等,并认为物联网技术在整合的医疗平台、电子健康档案系统都将有广泛的应用。

2005年,欧盟委员会在eeurope计划上提出旨在创建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的i2010计划;2006年明确强调欧洲已经进入一个新能源时代。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对外了物联网战略,提出要让欧洲在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基础设施发展上领先全球,除了通过iCt研发计划投资4亿欧元,启动90多个研发项目提高网络智能化水平外,于2011年至2013年间每年新增2亿欧元进一步加强研发力度,同时拿出3亿欧元专款,支持物联网相关短期项目建设,其中也包括医疗项目。

2.国内

我国政府十分关注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2008年,国家出台了《卫生系统十一五iC卡应用发展规划》,提出加强医疗行业与银行等相关部门、行业的联合,推进医疗领域的“一卡通”产品应用,扩大iC卡的医疗服务范围,建立RFiD医疗卫生监督与追溯体系,推进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推进iC卡与RFiD电子标签的应用试点与推广工作。2009年5月23日,卫生部首次召开了卫生领域RFiD应用大会,围绕医疗器械设备管理,药品、血液、卫生材料等领域的RFiD应用展开了广泛的交流讨论。在《卫生信息化发展纲要》中,iC卡和RFiD技术被列入卫生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之中。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加快制定iC卡医疗信息标准、格式标准、容量标准,积极推进iC卡的区域化应用,开展异地就医刷卡结算,实现医疗信息区域共享等。

我国在医疗健康行业的物联网应用主要体现在医疗服务、医药产品管理、医疗器械管理、血液管理、远程医疗与远程教育等多个方面,但多数处于试点和起步阶段。

医疗服务:主要用于病人身份确认、人员定位、财务核算、一卡通就诊卡、生命体征采集等。

将RFiD智能标签置于“医疗保健卡”的卡片上,标签可以记载就诊病人自身完整的就诊记录。任何医生或者其他医护人员都能够即时读取、存储关键的病历信息。这样,可促使个人无论在哪里都能够得到良好的照顾与精确的诊断。有行业数据显示,中国在RFiD领域的地位不断上升,有望成为世界第三大市场。在一卡通方面,医疗、教育和交通等行业在2009年均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一卡通”就诊卡的应用明显增多。

中国远程心电监测网络体系“厦门市远程心电监测分中心”于2010年1月17日成立,患者可随时随地监测自己的心电图。

浙江省已建立一个基于mpLS-Vpn网络技术,结合数字化医疗、数字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数字化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数字化医疗资源共享的省级数据交换平台。三家省级医院通过该平台实现了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和就诊记录跨医院间的信息共享,目前正在开展省级医院电子病历上传试点。

医药产品管理:主要用于药品供应链管理、药品防伪。

2007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提出了采用RFiD技术打击包括药品在内的假冒伪劣产品的议案。上海某制药厂对电子标签在制药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探,并取得了较好效果,该公司结合其eRp系统,在生产过程实时数据采集系统上,采用以RFiD标签作为索引的方式,对所有无法进行实时采集和监控的药品原材料、中间品、半成品和成品的属性进行生产全过程的自动监控,解决了许多因条形码局限性而不便应用在洁净车间和易受潮、易磨损,需暗设、数据需修改等特殊应用的问题。

医疗器械管理:主要用于手术器械管理、病人植入材料管理和消毒包的管理。

上海中卡集团采用RFiD技术和数据库技术、通信信息技术,对手术器械包的回收、清洗、分类包装、消毒、发放等环节进行记录,并对器械包的存放、使用进行实时监管。上海市在全国率先颁布规定,要求必须建立植入性医疗器械全程可追溯的管理制度,上市的植入性医疗器械应当具备产品可追溯的唯一标识。在301医院的大力配合下,中航芯控开发的RFiD消毒供应室管理系统在应用中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血液和医疗废物管理:RFiD技术能够为每袋血液提供唯一的身份,并存入相应信息。这些信息与后台数据库互联,使血液无论是在采血点,调动点血库,还是使用点医院,都能受到RFiD系统的全程监控和跟踪。我国将RFiD技术用于血液管理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表示北京市血液信息管理系统正在建设,各地区的血站和医院将通过统一的信息共享与管理平台进行即时的沟通和交流,医院可通过网络提交预定血浆订单,保证患者用血安全。

2003年,国务院批复实施《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全国拟投资68.9亿元,在300个地级市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自2004年以来,国家已拨付约9.1亿元资金。截至2009年5月底,《规划》确定的274个医疗废物项目布局全部落实,建成的123个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形成约900吨的日处理能力,加上郑州等地已经建成的医疗废物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约176吨/日,全国现有医疗废物处理能力可达到1000吨/日以上。由此可见,无线传感相关技术在此领域应用的潜力巨大。

远程医疗与远程教育:浙江省利用先进的流媒体技术和远程通讯技术,通过创建新型远程医疗服务模式,目前已经联网多家省市县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共开展了12536多例远程专家会诊,1518例院后管理和慢性病跟踪治疗,280余次基于临床案例的远程教学和查房,5次远程手术直播、远程护理培训和国际合作交流。

物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

1.技术方面

标准问题:亟需进行符合现有的各种医疗保健标准下的物联网相关标准的研制。

医用传感器和生物医学传感器研制:包括新型医学传感技术的研制;小型化、微型化医用传感器研制;医用传感器的模块化设计;医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综合运用数字信号处理、模式识别、分布式计算等技术,实现对多模医学信息自动分析综合,实现初步自动决策和评估。

高安全可靠性:针对物联网医疗器械特殊的使用环境和对象,综合质量管理、风险评估、人机功效等手段,研究医疗器械的可靠性、安全性。

大规模数据分析及智能决策:研究基于云计算的大规模医疗数据分析方法及网络系统;基于专家数据库诊断、治疗智能决策系统;基于多模信息融合的医疗决策推理机;复杂医疗事件的实时分析方法。

2.产业应用发展方面

完整产业链有待培养:从医用传感器、特定应用产品研制与生产,标准认证与培训,信息采集传输,数据中心数据分析与服务,特定应用研发,到相关服务开展,都需要一批企业与医疗保健机构形成良性的产业链。

规模应用和价格问题:在诊断、治疗、康复、支付、卫生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健康医疗的物联网应用中,都需要将价格成本控制在适于大规模应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安全性及隐私问题:医疗物联网的应用,需要在不同应用环境中按照不同等级的划分来满足安全性的需要,同时保障个人隐私。

传统流程改造问题:采用物联网技术是对原有业务流程的一种转变,需要通过逐步试验,由点到线到面的进阶改变过程。

单位间合作问题:单位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尤其在源头上按照标准进行应用,采用相关的标准促进整体的物联网应用水平的提高。

物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的展望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能够帮助医院实现智能化的医疗和管理。支持医院内部医疗信息、设备信息、药品信息、人员信息、管理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共享等,实现物资管理可视化、医疗信息数字化、医疗过程数字化、医疗流程科学化、服务沟通人性化。更能够满足医疗健康信息、医疗设备与用品、公共卫生安全的智能化管理与监控等方面的需求,从而解决医疗平台支撑薄弱、医疗服务水平整体较低、医疗安全生产隐患等问题。

“感知健康、智能医疗”具备互联性、协作性、预防性、普及性、创新性和可靠性六大特征。信息技术将被应用到医疗行业的方方面面,并催生许多过去无法实现的服务,实现智能医疗。医疗服务的电脑化和系统化,可以全方位最大化医疗信息的收集和储存。互联互通的信息系统使各医疗机构有效地实现无缝信息共享,智能的医疗系统更可以全面提升患者服务的质量和速度。一种更加智慧、惠民、可及、互通的医疗体系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篇5

[关键词]医院;医疗服务市场;市场失灵;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4-0014-02

在许多国家,医院最初是作为慈善机构出现的,主要向穷人提供服务,很大程度上靠捐赠维持。如美国的医院在19世纪仍是慈善机构,医生大多是在医院提供无偿服务。但现在,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医院变成了医生的工作场所――为包括穷人和富人在内的所有人提供医疗服务。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医院产业已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部门,有关医院产业运行效率的问题也开始出现。

1医院的经济特征

1.1医院、医疗服务与医院组织

卫生经济学中一般将“医疗服务”定义为这样一种商品或服务,其目的是提高健康水平或预防健康的恶化。医疗服务作为一种商品具有以下四个特征: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是一种派生的需求,消费者需要获得的商品是健康而非医疗服务本身;医疗服务具有外部性;在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及医疗服务有效性的不确定性。这四个特征中的每一个在其他商品中都能见到,但除了医疗服务,也许没有一种商品同时拥有所有这些特征。

1.2医院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很多行业中都存在。从理论上说,如果厂商选择使其单位成本最小的规模,社会福利会得到改善。由于医院市场并非完全竞争的市场,竞争的力量未必能使它们在最有效的规模上运营。

有关规模经济的实证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一般的观点是认为医院市场呈现出有限的规模经济。以往的实证研究认为,医院的最优产出从150张病床到900张病床不等。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多数人仍认为医院需要250张病床以达到规模经济,但更多的实证研究并不支持规模经济的论断,甚至支持规模不经济的提法。

2医院市场及医院市场失灵

一个完全竞争性的市场需满足多种条件,而医院市场显然不是竞争性的市场。医疗服务市场因其特殊的技术与经济特点,导致市场机制在卫生资源配置中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市场失灵。具体表现为:一是在医疗卫生服务产品中,有一部分如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等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特性和自然垄断倾向的公共物品属性。二是医疗消费具有供方主导性,医患之间存在委托关系和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缺陷。信息不对称直接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出现。三是医疗服务产品的需求弹性和替代性较差,其垄断性又限制了市场机制的发挥。四是医疗服务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医疗服务并非可以自由进入市场交易的服务,对于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有特殊要求。五是市场在追求效率时,难以兼顾医疗服务的公平与可及性等。

3医院市场失灵的后果

3.1供给诱导需求

供给诱导需求是指医疗服务的供给者们拥有并利用他们的信息优势去影响需求以谋取利益。正是医生(医院)作为者和供给者的双重角色使供给诱导需求成为可能。医疗服务供给者具有双重角色:一方面是病患的人,提供各项诊断的信息与治疗的建议;另一方面又是实际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在医疗服务提供者与患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供给者的双重角色使其面临患者利益与自身利益冲突的情况,医疗服务供给者有可能运用其所享有的信息优势诱导患者的需求,以满足自身的利益。

3.2病人就医时的需求弹性低

一是因为消费者认为购买医疗服务是必需的,购买的医疗服务几乎没有替代品;二是消费者在几个医疗服务供给者之间进行选择时,通常考虑一些非价格的因素,他们常常忠实于更有经验的供给者,不愿意因为小幅度的价格下降而改变供给者;三是由于消费者有保险,不必承担所有的价格成本,这降低了在供给者选择中价格相对于其他决定因素的重要性。

4医院市场失灵与应对措施

医院市场主要采用三个措施来克服市场的不完善,包括采用非营利医院的组织形式、医疗保险组织的形式以及医院市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管制。

4.1非营利医院

非营利机构的特点在于没有哪个人对其盈余有合法的要求权;同时,非营利机构一般没有股东,组织的运作需要借助董事会等其他机制。正因为没有对盈余的要求权,非营利机构的目标就可能与营利机构有所不同,政府也往往规定非营利机构可以免缴所得税、财产税及其他一些税赋。非营利机构在医院市场的盛行可能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为了满足未能从私人市场或政府那里得到满足的对公共物品的需求。经济学家认为,市场失灵时我们需要政府机构,在政府机构失灵时则需要非营利机构,因为自发的利润驱动的市场活动不能提供足够的有外部正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第二,由于医疗系统中的购买者无法轻易察觉到所购买产品的数量或质量,即发生了契约失灵,而非营利机构是对契约失灵的一种反应。在契约失灵的情况下,营利性厂商更有动机通过违约来增加利润,非营利机构就显得十分重要。第三,根据利益集团理论,医院中的医生作为一个利益集团对医院的管理施加控制。由于非营利性医院可以让医生发挥较大的影响力,而借助对医院各项决策的掌控,医生可以增加自己的收益,因此医生更偏好非营利性医院。第四,在信息不对称与第三方付费的特征下,营利性的组织形式无法使医院产业的交易成本最小化。

4.2医疗保险组织

在一般异质的寡占市场中,厂商所展现的市场力量主要是以价格控制为主。但在医院产业中,医疗保险所造成的第三方付费方式,使价格的控制权转移到政府或保险公司手中,个别的医院通常不具备价格的主导能力。因此,医院产业展现市场力量的方式,取决于保险提供者所设定的支付制度方式。在传统的以成本为基础的按服务收费的支付制度下,高成本意味着医院能获得更高的补偿,医院不需要通过价格竞争来吸引患者。费用补偿的方式使医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不受一般竞争规则的制约。

4.3医院市场的自我管理

医院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因此,医院在平时的自我管理中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来弱化医院市场的失灵。医院的自我管理主要是针对医疗质量和医院的微观运行效率。如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具备相应的岗位任职资格。

医院市场自我管理的必要前提是医生行业的自我管制。由于医疗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当医疗服务供给者的行为被认为与公共利益不一致时,非专业人士并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来判断医疗服务供给者的行为是否恰当。因此,政府通常规定医疗服务的供给者有一定的自我管制的权力。自我管制通常由医生协会负责。医生协会由各类专业医生组成,负责管制医务专业人员的操守和执业事宜。医生协会为其会员订立职业守则和专业道德操守,并制定处分机制。如果医务人员行为失当,医生协会可以向其发出警告,甚至撤销其执照。行业协会的介入会使从业人员队伍更加规范,由于医生协会的专业人员掌握了患者所不具备的专业知识,因此在自我管理制度下,医院市场的市场失灵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5小结

孤立地了解医疗市场的每一个特征并不能帮助我们理解医院市场,正是因为医院市场是拥有这些特征的集合体,医院市场才显得如此特殊。在医院市场所有这些特征中,信息问题是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需注意的是,即使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认为医院市场不同于一般的竞争性市场,但经济学家对于医疗服务偏离标准商品的程度、医院市场不同特征的相对重要性以及这些差异对于公共政策的含义,他们的理解并不一致。也正因为这些原因,政府如何制定正确的医疗政策成为一项富于挑战性的工作。

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篇6

被改变的医疗模式

移动医疗不仅会带来丰厚的利润,备受医卫行业关注的原因还在于其高端、便捷的技术以及惊人功效:如果智能手机与高速移动网络相结合,就可以用来实现非侵入方式的健康状态检测,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另外,随着生物传感器的进一步发展,如远程监测患者心脏病发作风险,持续时间更长、更加可靠的心电图(eKG)传感器,也将以最低成本进一步改善医疗质量和获得医疗服务的能力。在通信产业链方面,2011年医疗应用下载约4400万次。而据aBiResearch预计“移动医疗”应用的全球下载量的增长将两倍于营收的增长,到2016年时,全球范围每年的应用下载量会超过10亿次。

在行业信息化需求上升和3G网络快速发展的拉动下,国内移动医疗应用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以中国联通为例,去年围绕其推出的医疗行业应用就有上万个,服务的用户更是过千万人次。而从产业方向来看,除医护人员的移动办公、120急救调度等移动应用外,向个人用户的健身娱乐、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正在被开发和推广。

更为重要的是移动医疗是卫生部重点关注项目。以北京地区为例,2005年7月,国内首个床边移动护理系统在北京协和医院正式投入使用,此后,地坛医院使用重点病人管理系统监测病人安全状况,儿童医院采用婴儿管理系统进行婴儿身份与健康状况管理。在全北京近60家三级医院中,目前只有几家医院已经实施和使用移动护理系统,北京地区移动护理市场潜力可见一斑。从2012年开始,北京肿瘤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等多家医院开始引入移动医疗系统。

涌动的产业链条

全球移动医疗市场持续升温,GSm协会的报告显示,5年内全球移动医疗服务应用将为移动运营商带来115亿美元收入,而移动医疗产业链中的医疗设备厂商、内容与应用提供商及医疗保健服务提供商将分别获得66亿美元、26亿美元和24亿美元收入。移动医疗发展的强劲势头,拉动各相关产业向前发展,也吸引着更多企业投身移动医疗市场。产业链上包括电信运营商、设备商、终端商、系统集成商、软件方案商等众多参与者。

传统的大型医疗设备厂商,诸如Ge和西门子是最先动起来的一环。早在2009年,Ge就宣布了其“健康创想”战略,计划在未来5年内投资60亿美元用于医疗技术创新,其中移动医疗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作为目前最为轻巧便捷的超声设备,Vscan一问世,就被Ge全球Ceo杰夫-伊梅尔特在旧金山web2,0会议上隆重推出。这款轻巧、便宜的手机式超声仪,和几年前25万美元一台的超声控制台功能相差无几。目前Ge在全球已推出了24款产品。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一规划中,中国团队针对中国市场已经或正在开发的产品有17种。

除了Ge,电信运营商业也早早涉入了这一领域。目前国内的三大电信运营商均针对移动医疗推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例如,中移动与贵州省共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覆盖了全省42个县、371个乡镇、1428家医疗机构,全省1000多万农民真正实现了不用翻山越岭去报销,“在家门口就可以刷卡看病”。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曾对此评价:“这种创新手段,可打造成为农村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贵州模式’,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更好地造福民众”。

在内蒙古,12580健康导航业务提供了医疗信息查询和医疗机构电子化服务;在广东,手机客户在12580预约挂号时,可用手机支付挂号费,在收到二维码后,到医院自助终端刷码打印挂号凭证即可就诊;在天津、江苏等地,当地医院与移动共建的“医患通”平台,整合了呼叫中心、视频探视、移动诊室等多种功能;在上海,患者用手机拨打120求助,手机呼叫120立即寻址系统可在5秒钟内完成定位。

运营商的大力投入,使得移动互联网服务供应商(Sp)也迅速动了起来。从国外成熟的移动增值业务发展历程看,能够形成差异化的移动增值服务,大多具备两大特性——跨行业的优势资源以及独有的成熟技术。例如在日本非常流行的手机导航服务,事实上正是移动通信与GpS卫星定位技术的融合;而在欧美已经成熟的手机银行、手机钱包业务,大多也是移动运营商与银行强强联合的产物。

Sp在移动医疗领域的脉动,恰恰符合上述两大特征,电信服务提供商的跨行业资源及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将成为推动这一领域前进的诱发动力。中卫莱康是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惟一授权执行机构——北京环球医疗救援有限公司的独家合作伙伴和心脏远程监护服务的惟一指定供应商,依托卫生部覆盖全国的900多家大中型医院建立起独立的服务响应中心,能24小时不间断地为用户提供心脏远程实时监测服务。其技术部负责人介绍说,远程心脏监护技术主要由信息采集、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等几部分构成。信息采集技术是在传统医疗器械的基础上根据移动特性修改的,已相当成熟。中卫莱康代表性产品“心博士”远程心脏监护仪的一个重要工作原理就是将通过单导采集到的心电图样本压缩加密后,通过GpRS发送到专门的监护中心,再由监护系统进行数据的处理。

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使Sp拥有了分市场蛋糕的切刀。而运营商则借助与Sp的收益分成,为医疗信息需求者提供无线数据资源的检索,然后收取服务费。

跨界,app来袭

在移动医疗领域,各种新技术的融合创新不仅仅体现在类似Vscan的硬件设备上,更是体现在普通通信设备的软件创新上。相比之下,一款智能手机加上一个付费的6元软件,其实现的功能与市场上上千元的专业设备不相上下。此外,智能移动电话的普及为移动技术支持医疗服务提供了关键基础。据国际电信联盟等组织统计,目前约有64%的移动电话用户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预计到2012年,所有边远地区的居民将会有一半拥有移动通信设备。德国市场研究公司Research2guidance预计到2015年,在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将使用医疗保健类的移动应用程序。而在国内,来自iDC的最新研究报告《中国制造——手机操作系统》显示,2013年国内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超过传统手机。因此,围绕着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安卓、苹果和wp8等移动操作系统迅速形成了各自的移动医疗app开发者群落。

春雨移动医疗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们通过移动应用程序,将现实中碎片化的医院专家资源聚合起来形成为网络服务,实现了线下到线上的服务体系。目前博士诊所项目提供两种服务。其中一种是病人用语音、图文的形式上传患病资料,三甲医院医生提供免费的延时语音留言咨询服务。用户还可以预约医生时间,通过电话实时咨询,每次通话15分钟,推广期优惠价格为60元/次。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春雨掌上医生提供的博士诊所的项目,所有医生均来自于北京三甲医院的知名在职大夫。

很快,对移动医疗app开发颇有青睐的,不仅仅是个人开发者,一些规模化的公司也开始加入进来。相比那些自由开发者,以公司为主体的开发变得似乎更加容易——团队的架构,让开发的进度更快,软件BUG更少,服务更加具体,更为重要的是,雄厚的资金实力,可以让团队度过软件盈利的空白期。“掌上120”,就是基于公司开发团队的一款产品,北京图胜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是产品的母家,其负责人指出,“与其他领域不同的是,医疗领域的程序开发难度不在技术而在内容,如何整合专业的医疗内容知识并在终端上进行良好地展现是难点。这是个人开发者很难超过公司团队的一个重要原因。”记者了解到,目前图胜网络旗下拥有有问必答网、120健康网、放心医苑网以及爱医医等多个医疗行业网站,这使得其在医疗软件开发上,有了丰富的数据支撑。

数据积累是一道不可跨越的障碍么?合作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式。Ge也正在尝试利用手机、网络的平台开发一些更加面向大众的医疗健康工具。记者了解到,Ge与在线健康社区网站medHelp联合推出了免费的“Sleeponit”睡眠类手机应用程序。这个自测管理工具可把睡眠跟踪器与手机闹钟结合到一起,通过跟踪人们的睡眠模式,计算出其每晚所需的、能够最有效恢复体力的睡眠时间,制定出有趣的睡眠质量月历。

这不是Ge与medHelp的首次合作。他们曾联手推出一款针对准妈妈的“i’mexpecting(在孕中)”程序,它不光能记录孕妇孕期的体重增长及孕症,还可以通过“i’mexpecting”把问题张贴在社区,获得其他热心准妈妈的回答。最有乐趣的就是每个月给自己不断增长的肚子拍照,上传到专门的相册。目前在itunes商店,它已经是最受准妈妈欢迎的下载应用。

前进中寻找突破

今年3月份在北京举办的移动医疗产业大会上,业内人士给出的预测是,未来两年国内年移动医疗it市场直接规模将达到百亿元级水平,发展速度超过26%。在产业链条各方涌动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切好这块蛋糕?

来自欧美的经验是否可以借鉴?此前,针对美国移动医疗,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曾了一份文件——由于移动医疗应用软件开发势头强劲,FDa将加强其管理。记者了解到,FDa设置了联邦医疗应用规定的舞台,对推出的一些应用——特别是那些诊断和治疗病症应用作出一定限制。但对某些健康应用的管理,比如饮食习惯和锻炼疗法,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限制,他们更多的技术同行将受到广泛的监督。此外,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将解决移动医疗应用立法问题,其中包括医疗设备用户付费法案。

在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下,严格的监管或将是医疗保健应用开发的一个巨大障碍。到目前为止,在美国将医疗产品投向市场,必须经由FDa许可,并交纳额外保证金的限制。从开发到FDa最终批准最长时间是31个月。对此,业内人士分析“美国的移动医疗应用认证周期太长了,不仅浪费开发成本,而且也不利于及时更新”。那么,国内医卫行业又该如何前行呢?

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篇7

对于从事皮肤疑难杂症诊治工作20余载的西南医院皮肤病科主任医师杨希川教授来说,在各行各业迎接移动互联网大潮的冲刷之时,他的工作也受到影响并发生着改变。

如今,杨希川已经不单单凭借那个现实的听诊器去为病人诊治,而是通过互联网或移动智能终端,更加便捷简单地为患者解决相关问题。

医生工作性质的原因,《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间断式地与杨教授进行了沟通,他告诉记者,皮肤科和其他的专业科一样,比较直观,通过患者拍摄的一张图片就可以进行初步的诊断或者给予一定的用药指导。

“移动医疗健康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可以为患者解决一些较为轻微的健康病症咨询问题,不仅使医患之间进行较为便捷的沟通,更为患者带来了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相应诊治和建议的效果。”杨希川说。

由于医生职业的严谨性,在对话过程中,杨希川一直提及的是“移动医疗健康”,这也引发了《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进一步的探问,当前中国市场内的众多移动医疗的探索者们,难道并未真正的实现将医疗移动化?对此,杨希川给出了直接并肯定的答案:“如今还不是真正的移动医疗。”

新生应用多

当越来越多痴迷于手机的“低头族”出现,各行各业都在争抢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商机,而医疗行业也不甘示弱。将“移动医疗”这个概念正式引入中国,还要从2011年左右开始。

时下最为流行的移动医疗app“春雨医生”,很多人会认为是移动端的用户给了它市场,然而在其创始人张锐看来,是中国几十年以来匮乏的医疗资源以及严重的不均衡性给了他可以扎根其中并生存下来的机会。

日前,刚刚拿到了C轮融资的5000万美元的“春雨医生”成为了当前国内移动医疗健康市场内的规模之最。说到此,作为春雨医生的先锋医生的杨希川认为,不同于其他的移动医疗健康app,有着鲜明的图片和沟通渠道的春雨,使得医患交流更加便捷简单,并且使用效果令人满意。

其实,让杨希川感触更深的是,当前移动医疗的发展也遵循着互联网从web1.0到web3.0逐步递进发展变化的规律。

他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移动医疗发展初期主要是以医疗广谱资讯门户开始,像“39健康网”;之后便出现了“好大夫”、“丁香园”等app,主要以如何将患者分流导入医院的模式存在;而“春雨医生”的产生并发展,与前两者相比,或许应该被认为是更好地将医院内的模式向外导出,“从过去以医院为主体的状况发展为以患者(用户)为主体,医生给予相关诊断回复等。”

在京某外企工作的王畅(化名)作为长期的过敏性皮肤患者,在步入秋季病症高发期后,面对北京挂号难、看病难的现实,加上自身工作时间受限等问题,“就医”一度让其感到烦恼。

然而伴随移动互联网发展,“好大夫”、“春雨医生”等app的存在,让她开始接触这一“新奇”的模式,通过网上咨询获得一些医生即时的诊断建议或用药指导。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从ios系统中app应用的排行榜统计可见,“春雨医生”仅次于“全科医生”,排在第二位,排名第三位的是“好大夫”,之后则是丁香客及其延伸的“用药助手”、“家庭用药”等几个应用。而在豌豆荚的安卓系统榜单中,“家庭用药”排名第一,“掌上药店”、“用药参考”分列二、三位。

尽管王畅正在享受着这些移动医疗健康app为其带来的便利,但是在她看来,“还需要亲身体验,好在纷繁多样的行业app中遴选出最适合自己并且最为便利有效的应用。”

质疑声不断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从“春雨医生”方面了解到,目前,“春雨医生”采用“自查+问诊”的模式为患者提供服务,从其官方网站公开资料可知,自2011年上线至今,春雨累计激活用户2700万,日活跃用户85万,日均问题量3.9万。另外,春雨还拥有注册医生30000人,而这数以万计的医生中有50%还开设了实名认证的空中诊所,而“杨希川的诊所”便是其中之一。

用杨希川的话来说,“春雨医生”等app开发的这一创新医疗健康咨询模式,让医生在传统的医院环境中解脱出来,回归最初的本位――“轻问诊”。他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这既解决了就诊等候等一系列长期困扰病患的“看病难”问题,还轻松的绕开了“处方权”等一系列政策限制。

尽管用户们已经感慨众多app已然成为他们口袋里的移动医生,但移动医疗从诞生发展至今,遭遇的质疑却从未停止。

张锐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当今社会,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的资本市场,移动医疗、可穿戴医疗设备已经成为医药行业的大热门话题,移动医疗、可穿戴概念首先撬动的是基层医疗、计生系统医疗设备市场,众多人士都期盼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能在移动医疗的发展下得到缓解。但是目前,移动医疗在我国发展方兴未艾,实际情况是大众使用的移动医疗设备还少之又少,他坦言,“产业化尚待时日,而且移动医疗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许多阻碍。”

首先,移动医疗自诞生之初便缺乏国家监管和相关法律规范。对此,杨希川也谈到,我国虽然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师、中医师个体开业暂行管理办法》等法规规范医疗行为,但对于网上诊断的主体资格及其诊断途径却难以明确界定。

另外,我国法律规定,医生只能在医院内行医,外出行医必须经过医院批准。而医生通过移动医疗app对病人进行诊断,是否涉嫌院外行医难以判定。

从消费维权角度上来看,网络问诊也存在着患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的风险。一方面,患者到医院就医,医患双方形成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关系。而患者按照手机看病软件上搜出的处方服药,一旦出现了用药问题,患者将无法维权。另一方面,通过医疗app诊断,一旦发生医疗事故成纠纷,往往因为证据不全或者缺失,难以解决。

此外,目前移动医疗提供的80%属于健康服务,而在我国,健康的概念刚刚兴起,很多人将健康建议等同于诊断,盲目相信移动医疗给出的健康建议。而这也就佐证了杨希川在最初就强调的“我国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移动医疗”这一说法。

行业待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互联网在医药行业的渗透,移动医疗无疑成为新的产业,它的发展还需政策引导和支持。尤其是在当前,移动医疗服务应用在饱受质疑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从亏损到形成规模去盈利。”张锐告诉记者。

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篇8

“我在一次会议上遇到任志强先生,他问我医疗信息化市场是不是很火,盘子大不大。我跟他说去年大概是120~150亿元的样子。他说‘啊?怎么这么小,就是我一个楼盘的价格!’”说这话的是医疗信息化领域人士都熟知的李包罗教授。他是卫生部卫生信息化专家组的首席专家,曾参与多项部级卫生信息化标准的指导制定,也是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CHima)副主任委员。

2009年,新医改启动之后,医疗卫生信息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医疗it领域被认为是继金融、电信之后存在着又一大商机的领域。“但是总的来讲,医疗卫生信息化的盘子还是很小的。”李包罗说,虽然医疗信息化市场现在增长率挺高,但是总量还并不是很大。

就在这个目前还不算很大的市场中,一下子挤进了诸多竞争者。有跨国it巨头,有国内从事医疗卫生信息化多年的中小厂商,还有刚刚进入的国内知名厂商,但目前还没有拥有绝对优势的厂商。根据iDC的报告,2009年医疗信息化领域排名前六的厂商,总体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到30%。随着医疗it市场的陆续释放,市场整合也将开始,一个产业走向成熟必将经历产业集中的过程,此番较量后,医疗it战国也将产生行业领袖。

市场处在初级阶段

对“8500亿”的新医改投入最有感觉的还是那些多年从事医疗it的厂商。那些十几年来一直在温饱线挣扎的医疗信息化厂商一下子有了奔小康的感觉。

“以前在公司角度听到的更多是抱怨,是迷茫,包括HiS时代的领头羊众邦、天健等,都在低价格和高要求的双头夹击下,差点半路嗝屁。最后众邦被方正收购,天健被富士控股,整体声音都小了很多。更别说其他HiS市场的小兄弟们,都是守着自己的一片地,老板赚点辛苦钱,小弟们混个温饱。”一位在医疗信息化行业从业多年的人士说。

新医改不仅带来了资金,还带来了用户的热情。天健医疗总裁姜跃滨对记者说:“现在的机会比以前多得多,不仅总体投入规模大了,与以前类似的项目,回报也比以前大。”医疗行业用户可以分为卫生局和医院两类,姜跃滨介绍说,前者it系统的规模由财政投入决定,现在有了资金,卫生局客户对it的需求自然就提高了。“医院用户已经经过几轮建设了,前两轮的投入不足,医院对it的整体意识以及厂商的服务都不行,现在医院用户对it认识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加强。”

天健自1993年成立以来就在做医疗信息化,姜跃滨对市场的变化感受很深。“客户对产品的认识提高了,系统和产品的单价提高了,价值也提高了,过去一个系统一二百万元,现在是三五百万元。有竞争力的公司、能够持续提供服务的公司就有机会了。”姜跃滨对记者说。

“从去年开始,我们也感受到中国医疗信息化的市场增长得特别快。”用友医疗卫生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吴晓东对记者说。正是看到了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的发展趋势,2009年底,用友成立了医疗子公司。

市场已经在变好,但还远未达到最好的时候。“医疗卫生信息化市场规模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总量来比还是很小的盘子。去年大概有150亿元花在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方面。”李包罗强调这150亿元是指购买软硬件产品上的花费。

国外银行业12%的投入用在信息化上,国内银行业信息化的投入占4%~5%。“医疗卫生行业占的比例一直都是非常低的,不光中国,美国也是如此。”李包罗说。

李包罗曾经与美国总统布什任命的第一任onC(美国国家卫生信息化协调官)交流过这个问题:“我开会看了一些资料以后,脑子有点晕。我就问他,资料里面说美国说要在10年内给每个人都建立eHR,你说要花2000亿美元做这件事情,真的假的?材料里面多了一个零吧?他回答说是2000亿美元,但是这是至少2000亿美元,2000亿美元是下限,上不封顶。当然美国现在把十年计划推迟了。但医疗卫生信息化是美国的医疗改革里面重点要落实的一件事,国会已经拨出了1000亿美元。”

万图(Vital)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郭欣亮认为,目前卫生部推进信息化的重点在基础设施层面,在于帮助整个基层提升信息化水平,纯业务系统的建设不是重点,但HiS、emR建立起来后,会顺利成章地演化到业务系统。“有的医院还不具备Ct扫描系统,只要上了大型扫描设备,一定上paCS。过两三年后,业务需求一定就上来了。”郭欣亮对记者说。

“目前paCS一两百万元的单子是主流,其中大部分在硬件上,从全球看,一单要数百万美元。因此软件核心价值还没有体现出来。”郭欣亮说,“软件的价值,客户还没有感知到,市场还不需要那么大规模的系统,也就是说整个医疗市场也处在初级阶段。”

深度整合开始

在商业领域,全心全力投入不一定能成功,但如果束手束脚,基本会出局。

医疗it厂商的合纵连横已经开始了。今年1月11日,东软宣布以1.141亿元收购医疗行业eRp领导厂商望海康信的73.14%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这笔交易是迄今为止东软集团在医疗领域数额最大的一笔,也是医疗it领域规模数一数二的。

并购望海康信之后,东软医疗又增加了eRp业务。与东软从HiS进入eRp相反,用友去年以2000万元收购广东的一家HiS公司――广州安易医疗软件有限公司,从eRp进入HiS。

市场整合的背景是,目前全国有几百家专业从事医疗信息化的it厂商,但大多数偏安一隅,有很多不知名的公司在区域市场颇有建树。“国内医疗行业和其他行业的一点区别是区域特点特别明显。信息化这块,就有上千家公司,成都、浙江都有四五家在当地做得特别好的公司,他们也在往外走,像创业软件在北京、海南都有项目。”赛迪顾问从事医疗行业研究的梁潇说。

然而,小公司人员不足,想要做跨区域的项目难度很大,而现在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是跨区域的。“现在做eHR、emR需要比较大的服务网络,小的公司很难覆盖其他区域的客户,大的企业就可以找当地的合作伙伴,进行深度的合作,当然不一定是收购。”梁潇说。

为数不多的几家全国性的厂商,如东软、金仕达卫宁等占领的市场份额还不够大。“也就是说产业集中度不够。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会有产业集中的问题。”姜跃滨说。

除了产业发展的规律,医疗信息化行业自身的特点也促进了市场整合。“区域协同标准化的信息化需求需要产业向大公司集中。从成本角度看,大公司的价格可控;从产品成熟度来讲,不成熟的产品就会被淘汰,这种趋势在未来三五年还会继续。”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卢朝霞说。

市场整合就意味着有一大批公司被“吃掉”。“如今的市场环境有点像2000年几千家公司做社保系统的情形,一哄而上,都往里面挤,但大家其实都没有准备好,我想医疗卫生信息化也如此。”卢朝霞认为,医疗it市场会像当年的社保市场,最初有上千家公司,但大浪淘沙之后,最后只剩几家。1999年前,几百家甚至上千家的小公司在全国各地从事社保信息化工作的单项业务。1999年以后,几家大的it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共同为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核心平台,小公司就淡出了市场。

但现在是否已经到了通过收购洗牌的阶段了呢?姜跃滨的看法是:“并购还是雷声大,雨点小的时候。为什么这样?因为行业发展现在比较快,在行业很多年的企业或者积累了一定客户的企业,自身估值都比较高,但这个估值未必能被买家接受。我认为并购会有,但不会有收购金额比较大的收购。”天健过去也整合过两个公司,2007年收购HiS厂商先达,2010年收购做妇幼保健的it厂商数迈。

重庆中联创始人胡涛认为洗牌还得再等5年。“现在大家都在跑步,估计5年以后就开始洗牌了,5年以后那些小一点的会慢慢被收掉。说起来,这个行业很奇怪,即使再大,收购了一个公司,也不一定能把它的用户吃下,因为两个公司的技术体系不同,假如一个公司有100家用户,被收购后,收购方要把这100家用户消化下来是很难的。”胡涛说。重庆中联就是一家典型的在区域市场拥有不少成熟客户的医疗it厂商。

目前的厂商并购主要是为了进入某个领域而进行的。比如用友收购安易,金蝶收购了一家做LiS的厂商。“在医疗信息化行业,收购都是战略层面的,而非战术层面的,也就是本身不是做这个领域,通过收购进入这个领域。”胡涛说。

现在进入市场也不晚

李包罗认为,对于用友、金蝶这样的医疗it新兵,或者还在磨刀霍霍的厂商,现在进入也不算晚。

李包罗建议:“它们在财务系统、在eRp系统做过非常出色的工作,但是当它们进入到医疗卫生行业的时候,我还是要认真地、负责任地建议他们一定要很小心地前行。”

作为在医疗信息化行业已经工作了30年的老兵,李包罗对这个行业的复杂性很有感触:“我在这个行业里面走了30年了,起码前10年的时候,医疗卫生信息化好像是一个沼泽地,很多厂商进入到这个里面来的时候,越挣扎越陷入其中。”

医疗卫生行业所面对的信息对象的复杂性,是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李包罗认为:“中国没有任何一家医疗it的公司现在能够占到市场的5%,做到6个亿的,因为医疗卫生信息系统面对的是人,面对的是个体,不像制造业信息化处理的信息对象那么简单。”

姜跃滨的观点也类似:“医疗行业本身业务流太过复杂,电信、金融的系统看起来很庞大,但业务非常清晰,医院系统就比较复杂。”

四大问题致厂商陷入沼泽

卫生部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指出,由于健康管理和卫生服务本身固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卫生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落后于其他行业,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顶层设计和信息标准,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问题突出;组织机构建设滞后,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政府投入不足,缺乏资金保障和激励机制;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卫生信息化法制建设滞后等。

姜跃滨认为卫生部说的这些问题,10年前就存在,10年后也还会有这些问题。天健医疗在医疗信息化领域的经验积累将近20年,姜跃滨认为it厂商有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陷入“沼泽”。

目前有四大方面的问题。第一,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水平不一,相比企业化的管理,还是专家治院,管理上还相对粗放。“这样用it提升管理的时候就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方法,就会对厂商提出挑战。同一套系统在这个医院用得比较好,在另一个医院就可能存在问题。”姜跃滨说。

第二,大型医院处于强势地位,对药厂、设备商、病人都是强势地位,所以它对it厂商的要求,主观意识比较强,如果it厂商把握不好这个度,就会不断陷进去,成本不断提高。

第三,很多企业,特别是进入医疗行业不久的企业,行业经验是比较欠缺的。行业经验体现在产品上,更体现在人才上。即使是耕耘行业多年的厂商,人才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这个行业的主要瓶颈是技术人员的培养问题。这个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没在这个行业混过的人进来,起码要两三年才能独立做事情。中联目前在排队实施的项目很多但没有去做,关键是没有人去实施。”胡涛说。2002年前后,他到一个刚上中联系统的院长家做客,院长抱怨中联的技术服务人员水平不高,对于这个问题,如果回答技术人员水平是不错的肯定不行,而回答技术服务人员水平确实不高就更麻烦,于是胡涛问院长:你觉得还“可以”的服务人员应该是怎样的?院长说应该懂计算机、网络、医院业务和管理、医疗知识等等,胡涛接着问院长――培养这样一个人需要多长时间?院长仔细地算了算说需要17年,说完之后院长自己也笑了。

郭欣亮也认为人才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医院的待遇也比较好,我们需要的至少5年医科背景的人更愿意在医院,不愿意来企业。商业环境中竞争会比较激烈。”

而近期的市场需求也引发了人才的无序流动。姜跃滨对此也很担忧。

第四,标准问题同样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卫生部前期推出的这些标准中,有一部分还处于研究、尚未的阶段;另外有一部分,由于它的标准,坦率地说还没有完全达到软件平台标准化的程度,因此在实施的时候,实际上还处于用友医疗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实现的这么一个阶段。这也就是进一步说明这个行业中平台实现的复杂性。”用友医疗副总裁徐春华说。

虽然政府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标准,但是这些标准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深度上,都和行业应用实际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类似于标准版本的问题以及遵循不同标准、不同版本的实体数据的共同存储这样的问题都成为我们当前复杂应用中要解决的棘手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当前eHR的标准中,已经有了这样的标准,但实际上在标准还没有完全投入大规模应用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标准马上面临着版本升级的问题。这种版本升级,将使得我们在同一系统中存储多种遵循不同版本的eHR的实体数据,如何利用和处理这些数据将成为一个必然要面临的问题。类似这样的问题,我们参照国际经验来看,都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徐春华说。

谁会成为秦王

虽然困难重重,但医疗it厂商们还是迎难而上了。

李包罗认为在医疗it厂商的“战国”中,要想成为秦王,“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技术路线”。他解释说:“正确的技术路线会导致你的产品在市场上的份额越来越大,导致将来能够真正做成中国的医疗卫生信息化的航空母舰。”

“正确的技术路线”是每个关注医疗的it厂商都在探索的。而它们的“参考资料”最重要的就是国家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提出的“35212工程”,即:“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建设部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化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五项业务中的深入应用,建设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基础数据库,建设一个医疗卫生信息专用网络,逐步建设信息安全体系和信息标准体系。

积极参与到卫生部确定的医改试点中,对医疗it厂商来说是技术路线探索的过程。而试点也需要有实力的it厂商提出建议和咨询。

两次医改的试点城市镇江正在进行“健康镇江”的改革。“健康镇江”内容包括三医联动的平台、五项重点纽带、六个突破的支撑。

镇江市卫生局局长林枫认为“健康镇江”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信息化对于“健康镇江”的实现意义非常大。“三医联动的平台是指医疗、医保、医药。医疗、医保、医药能分开吗?现在分了三个部门管理,其实是不能分开的,但是现在到不了一起去,这就是我们的痛苦。法国都是一个部门管,劳动跟卫生是一个部门。镇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怎么做呢?我们把前面和后面切开,医疗支付部分从劳动保障部门切出来,切到卫生部门来管理。它是医疗费用的主要来源,是医疗机构的主要补偿手段,是调控医院的主要指挥棒。当你没有这个指挥棒的时候,就要用财政费用来调动医院的积极性。用什么办法来调动就是个问题。所以三医联动需要一个共同的平台,而不是三个平台,但是我们确实在构建三个平台,这就是我们的问题。如果信息化不解决这个问题,怎么能让三医联动起来呢?”

镇江在医改信息化领域也有许多创新。比如,镇江是某跨国厂商的大机在中国医疗市场卖出的第一单。在医疗领域采用大机很少见。

“可以说冒着风险用大机,因为健康数据需要保存的时间更长。”镇江卫生局局长林枫笑言,“人家都用小机,我们为什么用大机呢?因为健康数据是人类所有数据中间应该保存的时间最长、最为重要的数据,所以应该选择最可靠的存储器,所以应该选择处理能力更为优秀的设备,这就是基本观点。”

但是试点成功,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复制时就会成功,毕竟各个地区情况不同。“厂商觉得在产品研发上花了很多钱,或者在很多用户那比较成功的,想要简单的拷贝,其实远不是那么回事。”姜跃滨说。

“什么要引领我们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技术方向?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平台,云计算是我们下一代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平台的平台。”李包罗指出,在云计算上的成功与否决定了医疗it厂商的未来如何。因此云的解决方案也是医疗it厂商推向医疗卫生领域的重点。

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篇9

我国医疗市场的混乱情况一直存在,体现在表象的就是居民就医难、看病贵,许多偏远地区或者农村地区,经常出现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这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但与我国医疗市场出现的混乱情况关系甚密。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究医疗市场的病因,对症下药。

1.医疗市场管办不分

医疗市场出现的管办不分是指医院作为政府机构的附属单位的性质并未改变政府享有对公立医疗机构的实际控制。在医疗行业,我国政府支持医疗机构的垄断地位,通过行政手段限制私营经济进入医疗领域是个不争的事实,在竞争过程中,公立医疗机构享受政府的庇护和竞争中绝对的优势地位。

2.医疗市场“道德风险”现象明显

市场能够正常运转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商品买卖双方掌握完全信息,根据自己意愿,进行交易。

而在医疗市场上,医疗服务的卖方(医疗机构或者医生)对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特殊商品)所掌握的信息要比医疗服务的买方(患者)要多很多,患者往往不清楚自己的病情需要何种治疗或是药品才能使自己的病痛最好解除,而医生或者医疗机构对此则是了如指掌。在这种情况下,患者能作出的唯一选择就是把医生当做自己的人,替自己作出医疗服务选择的决定。但是这种委托—模式是缺乏稳定性,或说是没有稳定性可言的,因为医生和患者目标的差异,导致医生会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动机下,而抛弃患者的目标。这就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医疗市场的道德风险,表现为,医生在救治病人时,为追求医疗机构的利益,夸大病人病情,强加没有必要的医疗检查,多开药。造成病人的利益损失。

此外,医疗药品和器械供应商处于利益最大化的共同追求,往往能达成稳定的委托—模型,形成合谋,牺牲患者利益,获取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是我国医疗体系中存在的诟病之一。

而这些情况之所以产生,一是由于医疗市场固有的缺陷,二是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不干预的行为,其实也就是默认了医疗机构存在的这种为了创利而进行的“黑色”行为。

3.医疗市场中政府责任弱化

上面一点中,我们有提到,政府对医疗市场存在的种种不规范行为,采取一种听之任之的态度。而之所以政府采取这种态度,是由于政府在医疗市场中扮演的双重角色—卫生部门是公立医疗机构的所有者,并且需要通过医疗机构组织收入。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附属机构出现以盈利为目的的行为,“裁判”又怎会大刀阔斧进行全力改革呢?

此外,公共品理论告诉我们,对于具有公共品属性的产品,市场提供是缺乏效率的,需要政府采取经济或行政手段进行干预,不然该产品市场是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的。政府应当承担起部分医疗服务供给,并在制度上对医疗市场的不规范行为进行纠正。但是我国一直以来推行的医疗体制改革,基本思路都是将医疗服务推向市场,由市场力量进行推动。这明显是不合理的,也有专家指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市场化的改革模式。

二、改革的紧迫性和基本思路

1.改革的紧迫性

目前,我国医疗市场存在许多不规范行为,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居民看不起病,居民看病困难。这种现实将会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很制约。因此,为了提高民众健康素质,国家需要当机立断,干预医疗市场,保障每一个人看病,享受廉价医疗服务的权利。

2.改革的基本思路

在对医疗体制进行改革时,一个基本的思路是政府主导,市场力量为辅助的模式。必须明确政府在医疗改革中的责任,加大医疗卫生支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增加医疗机构数量,尤其是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医疗机构数量,保障当地居民医疗的权利。

其次,需要对公立医疗的产权进行改革。将管办不分变为管办分离,隔开政府和医疗机构的从属关系,政府只对医疗机构做一定比例的补贴,让医疗机构从自身出发,提高积极性。同时,加大对医疗与机构不规范行为的监管,努力纠正医疗机构存在的道德风险行为,最大程度保障患者权益。

再次,要理顺医疗市场各主体关系,减少医疗机构和医药生产合谋,推高药价的违法行为。医药监管机构要承担起监督和稽查责任,对医疗机构和医药生产商合谋的不法行为予以坚决打击,保障药价合理。此外,为了保障医疗机构由于药品收入减少带来的损失,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进行弥补。

3.结论

医疗改革势在必行,这既是基于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医疗市场本质属性的体现。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模式,切实保障医疗服务市场干干净净,医疗流通市场清清白白。通过增加医疗服务机构数量和服务质量,就一定能切实保障居民享受合理医疗服务的权利。

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篇10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医疗保险;有效供给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F8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254-01

引言

市场信息的不确定分析中,若假定损失概率是共同信息,那么损失概率就是外生的,也就是说保险双方的行为不能改变损失概率的大小,所以在按照损失概率确定的公平保险费率下就可以实现最优的保险安排。但是在保险市场交易中信息总是不对称的,投保人总有对方不了解的私人信息,这样损失概率就不一定总是外生变量了。就是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保险交易的均衡性就会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保险人的有效供给,从而引发市场失效。如此状态,在医疗保险市场中表现也得非常突出。因此,很有必要分析信息不对称下的医疗保险供给问题,以期寻求一个可行的医疗保险的有效供给模式,满足供需双方的要求。

一、医疗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及其集中体现

1、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市场交易中的信息总是不对称的,即一些契约人总是拥有别人不知道的信息。比如医疗保险中,投保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清楚,但保险人知之甚少。而在信息经济学中,信息的不对称性可以从不对称信息的内容和发生时间两个角度划分。在内容上看,不对称信息可能是指某些参与人的行动,也可能是参与人的知识;从时间上看,不对称信息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前,也可能之后,即事前不对称信息和事后不对称信息。一般把事前不对称信息的博弈模型叫逆向选择模型,事后不对称信息的博弈模型叫道德风险模型。

2、医疗保险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医疗保险活动中,信息不对称也是普遍存在的,其参与人的行动会直接影响损失概率。参与人不仅包括保险人与投保人双方,且还要考虑医疗服务机构的参与。医疗服务机构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医疗保险合同双方的行为。假设医疗服务机构为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那么医疗服务机构的参与将会影响投保人的损失概率和损失幅度。

(1)投保人的逆向选择问题。不同的人面临着不同概率的疾病风险,有高,有低。若信息是完全的,保险人可以根据公平精算原理分别对高风险的人收取与其损失概率相同的高费率;对低风险的人收取与其损失概率一致的低费率,如此所有人都会购买足额保险。现实上身体状况或疾病风险的损失概率是投保人的私人信息,保险人并不知道。要想获取投保人的私人信息,要付出很高的成本(如体检费)。如果保险人按平均的疾病风险损失概率和预期损失制定保险费率,这时高风险人群将愿意购买足额医疗保险;低风险人群因保险费率高于其保留价格,将不愿意购买医疗保险。保险人的收支不平衡,医疗保险供给就产生危机,以至形成投保人的逆向选择。

(2)投保人的道德风险问题。保险合同成立后,被保险人的行为和医疗服务机构的行为都会改变疾病风险的损失概率或损失幅度。第一,不考虑医疗服务机构行为下,却存在被保险人隐藏行为的道德风险。疾病风险的损失概率或损失幅度成为内生变量,被保险人的行为可以改变疾病风险的损失概率或损失幅度。因医疗保险存在的情况下,由于医疗服务中采用第三方付款人(保险人)付款的方式,被保险人无须为接受的服务付款;或者付出的费用远低于服务的全部成本。无形降低了患者也是被保险人寻找价格信息的积极性。医疗保险降低了个人支付医疗费用成本,人们所消费的医疗服务量就会比自付时多,直到医疗服务的边际效用等于购买医疗服务的边际成本时才停止。可见真正的边际成本比边际效用大,造成了卫生资源的浪费。此时就形成了投保人的道德风险问题。第二,考虑医疗服务机构行为下,存在被保险人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集中在:一是医疗服务的边际收益难以估测。对整个社会求得一个适当的医疗服务最优值较难,所以保险人无法准确估测出疾病风险的损失幅度。这也是计算医疗保险的有效、最优供给量的一大难题。二是医疗服务市场中供给创造需求。因医疗服务的提供人不仅为消费者提供医疗服务,且还向消费者建议如何消费。所以,医疗服务供给可以直接创造需求。如此加剧了医疗服务市场的信息与价格的扭曲,人为地增加了医疗服务的需求,这将影响和改变医疗保险市场中投保人可能的损失概率的估算。三是医疗服务市场进人门槛高。与其他市场不一样,医疗服务市场的进入常会遇到障碍。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必须严格符合资金、许可证或其他限制市场进入的监管。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特许专营权,导致了进入的障碍,从而在医疗体系中产生价格上升和服务质量下降的诸多问题。

二、医疗保险的有效供给问题

人们对医疗保险产品的大量需求越来越大。商业的寿险公司却因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信息不对称问题造成了很高的赔付率望而却步。因此,医疗保险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自由供给,则需要有政府的参与和支持,以及政府有义务的直接参与医疗保险供给。

1、政府的参与能解决其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通过强制权力,可使医疗保险中不论风险高低人无法选择,这就解决了逆向选择问题,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分散风险。同时还可以通过改革,限制和约束医疗服务机构的行为,解决引发的道德风险等。

2、政府的参与能有效地支持商业医疗保险的供给。可以根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医疗卫生状况等因素,适时地设计和规划医疗保险市场的一些总体特征和总体规划,从宏观上把握住发展方向,并用法律形式对医疗保险的三方地位、权利、责任和相互关系做出总体规定。政府还可以积极教育和促进商业医疗保险市场的建立;协调医疗保险市场中“三方”的矛盾和利益冲突;还可以通过严格的法律和行政手段监督、控制医疗保险市场,尽可能地减少各种违规行为;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直接支持和鼓励商业医疗保险机构承办企业的补充医疗保险,从而增加医疗保险供给;可以进行主动的疾病预防工作(如卫生防疫、社区保健等)。以多种途径减少疾病风险损失概率和损失幅度,从而降低全社会的疾病支出成本。

3、政府可以直接参与医疗保险的供给。因商业医疗保险需要盈利,不可能为所有的有医疗保险需要的人提供相应的医疗保险产品。即使有政府的支持,商业医疗保险公司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社会中存在的疾病风险及疾病引发的其他风险。为了解决个人的疾病风险,防止转化为社会性的风险,政府在鼓励和支持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的同时,还必须直接提供社会性的基本医疗保险。即便如此,医疗保险的政府供给也是不可能无缺陷,根本无法完全兼顾“公平与效率”,会出现失灵现象。

三、结束语

根据分析,完整的市场化商业医疗保险供给,也会因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信息不对称产生市场供给的失效;即便引入政府参与后的医疗保险直接供给,同样也会发生失灵现象。所以,由政府参与,以政府约束和改革配套的医疗服务体制为前提,政府直接供给与支持商业医疗保险公司提供补充医疗和商业医疗保险产品供给相结合,这才是最优的医疗保险供给模式。

参考文献:

[l]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三联出版社,1997.

[2]斯凯博.国际风险与保险――环境与管理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袁鹰,等.从社会保险制度危机看国际医疗保险改革的动因[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0,17(1):4-9.

[4]王建国,张冰,殷宇.浅谈如何避免定点医院医保财务风险[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o8).

[5]张翠华,贺加.医疗保险费用供方支付方式对医生行为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2,41(6):618-620.